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篇1

1.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有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业,乃至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卓有成效,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都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反之,那些意志薄弱,知难而退,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他们有超常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发生在70年代中国的神童悲剧,就早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转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会葬送很优秀的天才啊!13岁的江西男孩宁伯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他2岁半就能背数十首诗词,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熟读《水浒传》并精通围棋,9岁能吟诗作赋,13岁是高二学生。还有11岁的谢彦波、12岁的干政等天才神童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但是,谁能想到,宁伯当了和尚,谢彦波和干政,一个“自我封闭”,一个“有心理问题”。这则案例说明,神童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而缺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不平衡,最终酿成悲剧。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

作父母的教育好孩子,必须懂得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这样才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采取适合孩子接受水平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用成人化的手段去强制孩子做这干那。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3岁前是孩子和谐的心理态度、健康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教育着孩子,譬如,家长对于不喜欢的来访者或电话,即使在家也随便说“告诉他我不在家”,无形中教会了孩子说谎;又如看电视过程中,对内容过激的评价不回避孩子;还有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单位的人和事;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因此,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在发展初期就予以正确引导,使孩子能够顺着健康、阳光的方向成长。

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

对孩子的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言语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引导孩子尊重别人但不迷信别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正确看待自己的进步,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

4.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是心理惩罚

孩子遭受心理惩罚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二是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三是对父母忌恨报复。一位母亲惊恐地说:“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四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五是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父亲的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父亲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还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可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地”关心过孩子、爱护过孩子呢?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经常可以在学校的门口看见这样的现象:孩子到学校不愿意进去,哭哭闹闹,我们家长有时也不知所措,有的家长会气急败坏的狠狠的破口批评孩子,有的甚至暴跳如雷的动手去收拾孩子。可结果只是两败俱伤,拉大了与孩子的“心距”。其实,我们可以更好的去和孩子交流。“这样做好不好?”“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有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学校还是不去学校。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做孩子反而会觉得很舒服,他们会懂得坚持,懂得遵守集体制度的必要性,家长也会和孩子拉近彼此的“心距”!

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有时候觉得孩子很小,关注不到他们的想法,其实,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片小天地,虽然不像大人那样复杂,但这片天地是他们心灵成长的沃土,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应该关注一下孩子的想法,经常和他们沟通,不要用大人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现代社会比较复杂,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面对形形的诱惑,孩子们不成熟的心智很难把握,家长们很困惑,不知与孩子怎么沟通,时常会以一种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这个可以,这个不可以,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真正考虑他们的思想,总认为自己的苦心都是为了孩子好,按自己的意志去安排孩子的生活,而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扼杀他们的自我意识,而要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应该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来提出适当的要求,制造出合适的目标。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应尽力做到配合与支持,适当地降低要求,就会扩展孩子的空间。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

篇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是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中高年级的教育阶段正是他们心理、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他们人生之中关键的体格、性格形成期。总结近几年的小学生心理教育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相反,屡屡发生在小学校园的攀比、炫富、个性扭曲的案例却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这种事后的唏嘘并不能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问题,反而会纵容更多的孩子走失在心理健康丧失的道路上。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不仅表现在个性方面,还表现在情绪控制、心态培养等方面,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应该做到全面、细致、富有爱心。小学生生性活泼,本性善良,具有极强的模仿力,所以也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错误引导,容易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作为新课改教育模式下的辛勤园丁,教师应该足够重视心理教育对任何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把握小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小学生的心理形成需要一个纯净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注,因为小学生的辨识能力不足以区分社会因素的优劣,小学生的约束力不足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小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情绪变化是教师教学过程课堂内容的一部分,也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小学生在中高年级形成的情感爱好、价值观念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情感爱好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爱情观和个人欣赏能力,而价值观完全决定了孩子将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2、关注小学生心理需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对孩子恰当地投其所好,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教学的乐趣。投其所好一般建立在了解一个人的前提之上,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点基础,也是对孩子爱心教育的起点。教师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对孩子情绪变化、心理需求的关注也是重要课堂内容。小学教育时期是一个人读书求知的启蒙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起了最关键的引导作用,这个时期是孩子思维方式的形成期,也是孩子心理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期,因此关注小学生心理需求,适当给与正确引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

1、开展心理教育课堂。素质教育要求义务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课堂安排也涉及这五项要求的具体内容,其中心理教育也属于这个范畴。虽然学校只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阵地,但是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小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来自父母和教师,而学校的课程安排是他们接受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内容。在小学课程里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单单是指给每个年纪安排一名心理辅导员,而是指给每个班级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心理教育课堂,由具有专业心理教育资格的教师来上课。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年纪的差别,学校应该安排不同的教师教授与学生心理发展最接近的心理课程内容。素质教育还提出个性教育的理念,在心理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实施个性培养的方案,随时关注不同孩子心理的变化,满足不同个性的心理需求。

2、与家长共同关心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正确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关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给小学生树立榜样,他们对孩子心理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小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行为。不论是乡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普遍反映出了家长对孩子心理关注度不够的现象,这种不乐观的现象也是导致现在小学生“早熟、早恋、叛逆”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不良现象再次出现在小学校园,为了达到最佳的心理教育教学成果,家长的支持和教师的努力是最关键的因素,二者相互沟通、协同努力是最完美的捷径。

3、号召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最终都是为了适应这个“大家庭”,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也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迎接这个“大家庭”。同时,小学生的成长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而是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大环境,给孩子强健体魄和健全心理提供一定的帮助。号召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指创设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热情主动学习的兴趣。

篇3

关键词:磨难教育 健康心理 良好品质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哪怕再苦再累也要节衣缩食满足孩子的愿望,再加之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宠爱,他们衣食无忧,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一旦“愁”上心头,个别学生无所适从:无助、情绪低落、发脾气、离家出走,甚至丧失理智,经不起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有的则养成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性格,这些都是家庭、学校、社会难以接受的现实,因此在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实施心理教育,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磨难教育,以增强其意志品质,培养其战胜挫折困难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和社会的“阴暗面”

正如吴玉章所说“特别要舍得让他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教师要安排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参加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劳动和锻炼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成绩的来之不易,甚至可以人为设置障碍,让他们品尝失败的苦果,以激发其上进心。

二、实施心理教育,要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教师要及时疏导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教师在情感上要淡化优等生与学困生的界限,热爱学困生、相信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爱护学困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予以鼓励、表扬,做到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优先、辅导优先、力争让沙漠变成绿洲,让春风荡漾在每学生的心房。教师要做到:爱学困生是教师最高德性,教育学困生是教师最大的职责,教育好学困生是教师工作最理想的境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

三、实施心理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篇4

时代呼唤心理健康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心理教育刚刚起步。作为一所基层学校,只要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定的实际措施――如聘用专职的心理教师,开展一定的心理教育活动,就能在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这几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校园安全事件,推动学校心理教育逐步普及和深入,促使心理教育的评价标准也从“有和无”转化为“好和优”。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学校心理教育仍然停留在“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的模式,便很难解决现在社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体。人的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心理素质是连接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教育不能脱离开其他各门学科的教育而单独存在,完整的系统的心理教育也只有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中。学校不妨建立班主任与心理咨询教师沟通机制,定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一些目光忧郁、行为孤僻的孩子,灵活机动地选择谈话地点,让孩子认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要切实为孩子保密,多听听孩子的倾诉,帮助其站起来。实际上,班主任也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让孩子充满阳光。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都在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我国有3.67 亿未成年人,其中2亿多是中小学生。据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7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就有3000 多万各种程度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者,而且人数在不断增加。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主持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查表明:小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 左右,高中生约占20%。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下面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015年3月29日晚10点,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新建路一加油站内突然闯进一个受伤的少年,“他上半身全是血,大喊救命,说有人要杀他。”加油站工作人员看着眼前这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心想应是和“社会青年”打架了。但小伙子却说:“有同学要杀我,赶紧救救我。”受伤学生小曹是广安市中学高三学生。行凶者是他的同班同学小甘。小甘想自杀,但却因为害怕孤单刺伤好朋友想“一起上路”。其实,只要家长、教师多注意,就能提前发现孩子的心理“症结”;避免这样极端的事例。

除了上面的“厌世杀人”外,还有考试焦虑症。山东德州一中学生杨丽华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长期的压力导致她严重失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也忘了,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这一生完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临近考试,大多数学生都患考试焦虑症,程度因人而异。显然,杨丽华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如担心考试时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这时,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缓解紧张情绪。

河北省特级教师马孟祥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给学生讲故事,启示学生:世界上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法则,那就是你愈是不看重它,得来愈是比较容易。那么,要让学生知道的是,真要取得好的成绩,就不能一直心系结果,而应当视之为平常事,并且享受走向这个结果的过程。

此外,社交恐怖症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问题。“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刘鹏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教师说,每当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教师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及时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锻炼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这一阶段发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湖南省长沙市已经连续10年没有发生影响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和涉师涉生重大恶性案件。原因是:该市中小学全部配备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有学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心理教育成了陪伴学生健康成长的“好伙伴”。

2015年底,长沙市实验中学举行一场名叫“认识自己”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许多学生高兴地发现,原来别人眼中的自己是那么地不一样。学生刘帅说:“我觉得自己大大咧咧,但很多同学说我有内涵、有深度、有梦想,听到这些,我感觉很意外、很开心。”他的同桌姜语涵也重新认识自己:“我觉得自己不温柔,但很多同学说我很温柔。”该校心理教师毛巍嶷说:“现在一些学生不认可自己。这个团体辅导活动就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内心的正能量。”

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小学的教学楼大厅里,专门设置了学生心理信箱,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放到信箱,心理教师看到之后,把回信放到大厅,学生自己去取。这样匿名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因为有些学生面对教师会害羞,不好意思说出内心的想法。有了信箱之后,学生就可以写信将心里话告诉教师。

除了心理信箱,学校还设有心理咨询室。滨城区秦皇台中心学校的赵教师说:“学校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几位教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心理教师在学校上课,也兼顾着心理辅导,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就可以找到教师倾诉。”滨城区第二小学的李燕教师也说:“为了避免‘咨询’两个字,我们开设了阳光心理室,很多班会、少先队课都用来做心理辅导了。虽然没有固定次数,但是基本上是两周一次心理课。”

来自一线的观点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惠君: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人们遇到的矛盾会愈来愈多,这就导致许多人心理上容易失衡。如果从小没有学会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那么,又怎么能指望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10年前刚做心理教师的时候,学生们总是躲闪,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混为一谈。而随着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学生们真正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该在什么时候主动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心理健康教研员符明:全省中小学生130余万。按照相关比例,应该配备持证专职心理教师2000名左右,可目前全省持证上岗的心理健康教师不足200人,有些市县甚至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没有。海口和各市县学校情况比较好,其他学校确实还很不足。其中原因说明,有的学校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是因为学校编制问题,也有的是由于心理课程没有明确的任务和指标,学校无法将心理健康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50-01

作为我国在义务教育工程中的基础建设,小学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小学生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以及上进心,但是,因为其年龄太小,在各个方面都还不太成熟,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容易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其心理方面的教育要重点关注。

一、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独特心理的成长时期,学生处在小学的阶段,在自我表现的方面展现欲望比较强,希望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关注。而且,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出生成长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商,在自我表达发展的方面能力较强,他们在这个时期渴望得到身边人的表扬以及肯定,从而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但是,由于心理教育力度的不够强,许多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竞争的时候会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法来吸引身边人的注意。如有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会在课堂上故意吵闹捣乱,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这样的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的话,就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重点关注。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要注意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对其心理的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

1.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上进心

小学时期的孩子相较与别的阶段而言,都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以及上进心,在一定程度上渴望受到身边人的关注和肯定。而且,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与教育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小学生做好榜样。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正确培养,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自信心

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是识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学习的趣味性、连贯性以及其中的知识性进行挖掘,运用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其在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中掌握知识重点,从而使学习成绩得到不断的提高。结合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树立良好学风,培养自觉性

小学生在刚刚入学的阶段还是一张白纸,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纪律的整顿,引导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风。学生入校学习的过程就是其向标准学生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其结果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学习造成直接的影响,与其以后的未来和前途也有一定的相关。在学生刚进入学校的阶段,由于其年里较小,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作风,为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领头作用。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心理的引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启发。另外,还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一些与学习知识密切相关的比赛或是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得到良好的培养,使其学风得到良好的树立。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独特心理的成长时期,学生处在小学的阶段,在自我表现的方面展现欲望比较强,希望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关注。而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得到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他们优点的鼓励与肯定,适度的表扬对学生的上进心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正确培养,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硕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1,13(6):193-194

篇6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58-02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并切实抓好。

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二、幼儿园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保护幼儿的健康,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指不患疾病。即健康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健康的整体定义。在幼儿园内,很多教师已经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化作行动上的体现。在幼教实践中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2.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更不要说构建心理教育体系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当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出现时,教师们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进一步加剧了幼儿不良的心理。

3.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家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现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攻击性强等;而家长们并不认为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明显滞后。

另外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一味地欣赏鼓励孩子,造成幼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老师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严格要求也当成不尊重孩子,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

三、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1.知行统一,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如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我是健康小明星”,从各个领域有意识地渗透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扎扎实实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内涵: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态度特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教师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幼儿的经验和体会,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减少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博士打比方说,心理问题就像煮饺子,可能在幼儿园就“下锅”了,但到高中、大学才浮上来。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常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此可见幼儿心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工作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师,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够体验成功,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职业幸福感;生活中真诚地关心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师的自我调控,增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对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实施者,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普及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家长来说更显重要。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2]张丽清,林党柒,赵琼,尹红.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浅论[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02).

篇7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教师;心理教育;作用

幼儿正处于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幼儿的心理教育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幼儿的心理成长

幼儿年龄小,心理还很不成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但幼儿却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外界事物尤其是受幼儿尊敬的人极易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教师作为幼儿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引路人,最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为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给幼儿以正面的引导。

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繁重而琐碎,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焦躁、忧虑等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幼儿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幼儿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下一代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大事。其次,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品质。要做好幼儿心理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因为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到幼儿心理的成长。如果教师心情愉快,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宽容孩子所犯的错误,用爱来教育幼儿,势必会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促使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很多幼儿教师总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在幼儿面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随便,举止不雅。也许教师的无意之举可能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的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问题时,态度粗暴,表现得极不耐烦,总认为孩子之间的摩擦太小,有点小题大做,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当然,原因还在于教师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他们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教师面对着幼儿―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从内心里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要尊重他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粗暴的打骂来影响孩童

三、教师要积极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

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要等到幼儿心理出现了问题,再去纠正,就有点晚了。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伴,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关怀、照顾,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向父母或者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感谢。

2.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单纯,但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伴。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别人的友情和关爱,心情愉悦。而且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有了自我观念,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这些都为他们今后适应更复杂的群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把幼儿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总之,在遵循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另外,幼儿园还要设置专门的幼儿心理辅导中心。目前,教育界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其实,幼儿正处于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受到重视。所以幼儿也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幼儿的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在幼儿园里,他们的一切活动包括生活都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除过课堂之外,日常生活活动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舞台,教师要紧紧抓住,从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

总之,幼儿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要从自身做起,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用自己的心态、人格来影响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的心理教育当成影响祖国未来的大事来看,从工作态度、日常教学中积极认真地教育幼儿,以促其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伟红.浅析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J].教育科学.2012

篇8

关键词: 农村初中家庭教育 优等生 心理教育策略

一、家长会:家庭教育最直接的策略

家长会是学校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桥梁。在家长会上,学校能够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信息,家长也能从老师那里知晓自己孩子的优缺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家长会,会上,除了学习,更注重讲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优等生往往会自我评价过高,把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能力,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有的习惯了周围充满掌声、赞誉声和鲜花,只爱听表扬,经不起批评,抗挫折能力差,一旦遇到了挫折,就会很失落,甚至一蹶不振……针对这些现象与家长个别沟通,尽管学生成绩还不错,但在心理教育上家长可谓缺乏关注与经验。因此,我校向家长指出了多种不当的教育方法,为优等生全面发展服务,从而培养出在认识、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均优秀的学生。

1.理论培训。家长会上,班主任除了要展现优等生的优点,更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解释优等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不做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以鼓励为主,而不是只批评与攀比,减少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2.交流经验。如果理论学习对于农村有些家长来说不是很能消化吸收,那么个别家长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我们邀请在家庭教育上表现突出、学生德智体包括心理方面全面发展的家长将家庭教育的点滴,平时生活的言传身教介绍给其他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在佩服之余,都表示在家庭教育中会借鉴。

3.亲情沟通。理论也好,经验也罢,都是在讨论中学习。而家长与学生在家长会上的有效沟通才是最主要的家庭教育策略。平时学生心里想说的不敢说的话都可以写在纸上,可以是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感谢信。家长有什么做得不好的也可以与孩子沟通,学生可以提出家庭教育的愿望是什么,希望家长怎么教育对待他,对于平时心理有想法而不敢对家长说的,家长会开了之后,学生与家长的心更近了,优等生的心理也变得更健康了。

二、家校通:家庭教育最长期的策略

由于农村家长有的外出,平时比较忙,要家长天天来学校也不可能。为此,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家校通是最长期的家庭教育的策略。从学校的角度,教师每天可以用家校通与所有家长或者优等生家长沟通。首先明确沟通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可以简短而易懂的家庭教育理论,可以说说学生在学校的细节表现。特别是优等生的情绪、情感、心态等方面,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以肯定的语气,让家长容易接受。多一点情感与理智的共鸣。有的家长通过家校通会主动打电话关心孩子的心理教育,并来学校与老师沟通,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表现。

三、家长簿:家庭教育最贴心的策略

为了弥补家长会与家校通沟通不及时的缺陷,我校创新了“家长簿”家校合作模式。“家长簿”除了每天的作业、家长签名、老师期望外,更有每天从情感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三方留言。可以是学生写给老师的悄悄话,可以是家长写给学生的心里话,可以是教师写给家长的教育寄语,等等。完成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多层次的沟通,家长了解了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等。在每天的动态交流中,教师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提示家长针对孩子所存在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聆听家长的建议与心声。通过“家长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分享,及时解决了当日要解决的一些细节问题。

篇9

[关键词]:社会 心理教育 班主任 小学生

小学是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小学生因年纪小、对事物充满着好奇、缺乏独立性等特点,其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发育尚不成熟。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学生心理教育,就有可能对学生的整个人生产生不良影响。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经验和知识,不能分辨事物对错。而开展良好的心理教育则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其健康成长。因此,可以说形成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班主任不但要给学生教授知识,还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原因

1、学校

学校是培育学生成长的摇篮,生活占据了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学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现阶段,小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轻视体育与德育,而注重智力的培养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实际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心理教育情况。这就对学生心理成长产生了障碍,单一化小学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学生从心理上厌烦学习,同时不利于对小学生自信心等的树立及培养。有的学校和教师还因学生成绩不好而对其进行体罚、讽刺,严重地伤害了小学生的自尊心,更别提给予心理教育了。在压抑的教学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产生自闭、自卑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及影响。这与新时期、新课改下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2、家庭

对于学生来说,人生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就是父母、家长。因此,家庭条件、父母的教育方法、文化水平、品德修养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果父母自身缺乏品德修养,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父母的行为,父母作风不正,对孩子从心理和品德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家庭因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心理蒙受打击,因此,对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会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不必要的负担。

3、社会

在父母和学校的保护下,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但是,因小学生无法正确分辨事物对错,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更应注重对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普及型与重要性。

二、班主任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引导

1、环境的营造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青少年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丰富了物质生活,孩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形形的诱惑也产生了。为了避免社会负面因素给小学生带来的影响,就必须从心理教育入手。为了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班主任应对其正确引导,如通过课堂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自身保护意识。

2、树立良好班主任形象,寓教于爱

小学校应主动、积极地对教师培训心理学知识,注重心理教育的宣传,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的正确引导。校方为督促教师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可将该课程作为教师技能评定的一项内容,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培养。爱学生,但是必须有方法,在开展心理教育课时,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班主任对学生真挚的情感表现在严格上,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提升和心灵的升华。严格要求学生建立在信任、理解、尊重等方面,班主任要做到严中有爱、严而予礼。在日常的学习中,班主任还应经常与学生以各种方式进行心理交流,将爱心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例如:对于平时害羞的学生,应积极让其参与班级活动,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渐渐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并认真倾听其心声,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给予帮助。不要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对于有缺点的学生,班主任还应帮助其正视心理问题,并帮助自信心的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班主任更多的耐心和责任。以诚相待,是人与人交流、交往的基础,课堂上,师生之间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在课余,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以诚相待、真心交流。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对很多事物不理解,但是,班主任应采取针对性的方法,真正理解、尊重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或得学生们的真心拥护,并对任何事都有自信心。例如:在每年一次的校级运动会上,教师可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比赛,告诉学生重在参与,而不再成绩,通过比赛不但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还非常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在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后,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大大增强,在提升心理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学习也能够达到促进的作用。

3、学生兴趣的引导

小学校的气氛应活跃、轻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学校关键的群体活动时课堂教学,班主任担负着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传授的责任,为了营造本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当学生有过错时,还应对其进行综合考虑,有些问题上并非全是错误,还有正确的方面,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看待问题。对积极的、正确的予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以面对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对小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清楚、科学地认识到自身心理发展。

三、结束语

形成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班主任不但要给学生教授知识,还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丽. 拉萨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以拉萨市实验小学为例[J].教育,2012(5).

篇10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

四、总结

篇11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1)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对其成长和发展、品德和学习的深远影响,学校应积极帮助教师和心理教师解决开展心理活动的一些实际困难,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的进修和学校的机会,更要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并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渗透、咨询与辅导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以此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2)社会的转型,新时期的需求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社会、国家对孩子、公民、人才等越来越重视,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期望更多的寄予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工程师,又因为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培训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知识,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都各科教学中去,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合程度,所以,教师要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意识,努力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亲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意识和态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领会并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技巧,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实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训练。(4)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也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心理影响和教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修复心理创伤,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与成因

(1)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更多是自身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报告,13—18岁的青少年是心理障碍的初发期、易发期和多发期,据专家调查,多数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学习和升学的压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攀比风气、生活习惯,家庭原因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家庭原因、教师的教育方法的不得当、学习及升学的压力、同学间交往、早恋的问题、生理的变化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心理成长,如不及时疏导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障碍。(3)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还存在一些误解,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健康乐观的心理,特别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疾病有以下几种:焦虑症、情绪障碍、精神障碍、突发性遗忘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恐惧、孤独、嫉妒、厌学、唯我独尊、贪图享乐八种。

三、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和训练

1.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其心理的发展要求和任务也不相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心理健康与否大多数学生没有明显表现,例如:我们学校两位教师的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听话懂事、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好孩子,没骂过人没打过架,学习成绩在年组名列前茅,到了九年级,年龄也相接近的时候,逐渐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学校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每位教师都必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去指导和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指导和训练的认识,为学生疏导和排除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并落到实处,比如: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语文科课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情感教育;音乐课可以通过唱歌转移注意力,排除学生心理压力等等。学校要积极的调动班主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每位班主任教师成为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为学生和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

4.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

5.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重视和发挥社会和家庭教育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仅仅依靠是学校远远不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家庭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如:学生恐惧考试的心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家长用平常心看待考试成绩,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勇敢的面对考试和考试成绩,排除学生的考试恐惧心理;青春期生理教育,可以指导家长不要感觉到羞涩,正确面对孩子的生理变化,并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让孩子懂得变化时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有任何顾虑。又如:学生社交恐惧心理,怕不被接纳、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并在择友上加以指导,逐渐培养孩子的交往技巧,教师要指导家长,让他们懂得过多的指责和约束孩子交往反而会使孩子社交中缺乏自信,产生心理障碍等等,争取家长的合作,指导和帮助家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极为重要,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及时疏导,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起来更是有很多困难,跨度大,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有较大差别,家庭教育跟不上,家庭和社会要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又对学生发展起到重要影响,逐步形成学校管理,家校协同,社会参与,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健康教育。

篇12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3]孙春晨.“留守儿童”: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D].2004,(24):22.

篇13

健康心理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的健康心理就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智力正常,情绪安定,意志健康,心理行为统一协调,人际关系和谐适度①。心理健康的人,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个性等人格素质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二、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根据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的要求,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目标为:1、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3、能大胆地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自信心。4、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5、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6、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7、能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8、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协调合作、与人分享、有同情心、乐意关心他人。9、让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10、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有初步的责任感。11、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三、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奥秘是爱,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幼儿有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1、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内容及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2)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3)与家庭、社会合作,引导幼儿了解亲人以及自己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尊重。4)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适当向幼儿介绍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2、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幼儿体会成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应“爱园如家,爱生如子”,以点点滴滴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教师要实行“微笑服务”,要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教育

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角的设立区角活动、角色游戏室、科学发现室等的设置,微型社会景观的引人,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在幼儿探索学习时,教师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幼儿交往与探索,为他们创设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新颖的、物质材料和环境。

(三)交往教育

交往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联系基础上,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师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2、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和亲子活动,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与异龄幼儿交往,幼儿与家长的交往。3、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关系延伸到社会,开展社区共建,家园共建、军园共建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园内大力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如:我们在大、中班两年时间内先后开出了娃娃家、医院、戏院、公共汽车、公园、餐厅、修理店、理发店、照相馆、工厂、服装店、宠物店、茶馆、小舞台等50多个主题,仅餐厅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小吃店、中餐店、西餐店、火锅、串串香等5个节目,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七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平时生活管理中,通过每天幼儿擦桌椅、吃饭、管理自然角的种植、养植、穿衣、睡觉、叠被子等活动,和要求幼儿每天帮助教师和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帮助、鼓励幼儿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做到幼儿五“自由”(尊重幼儿选择主题、情节、玩具、角色的自由,尊重幼儿讲评自己的游戏的自由)。在集中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的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学会带着“爱心”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用肯定的语气、眼光、和神情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老师也应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六)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创造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的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采取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方式培养幼的创造能力。1、培养幼儿扩散思维能力,多向幼儿提扩散性的问题如“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谁能讲得和其他朋友不一样?”、“你们还什么好办法?”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2、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除具有创造性思维外,还应有制造新物品的技能,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要让幼儿自己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学习独立使用工具、制作玩具、动手小实验。鼓励他们动脑筋,克服困难,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

四、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1、首先,幼儿园应制定出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中教师的语言、体态、行为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使教师有章可循。要求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的、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2、通过不断的反复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应不断地提高,要求每个教师自愿地、努力地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注人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运用现代教育、幼儿心理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进行帮助、指导和服务。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A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幼儿园实际制订出“健康心理教育”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的层次目标,三个年龄段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安排,活动素材。B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必须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进行。1、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要求教师在制订各种活动目标时,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2、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合作精神。3、在自主性游戏和自由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条件,鼓励幼儿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礼貌待人,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在各种活动中,应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篇14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发现所任教的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孩子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作为班主任,岂能置之度外?只注重分数而不顾孩子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育就谈不上成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一个不了解学生心理基本状况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可见站在时展的高度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实性、迫切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共识: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所任教数学课堂上,我和孩子们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特别注重挖掘数学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组织丰富活动,产生了共鸣,积极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

2.教给学生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3.教给学生学会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等。

4.教给学生心理发泄,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我很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5.丰富班级文化,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精神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6.及时联系家长。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一些学生身上存在心理障碍,比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斥责打骂,而不是让孩子把心理话说出来,不是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再相机提出一些处理办法或意见供其参考,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一旦发现学生心理有缺陷,我们就应即刻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孩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帮助他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总之,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预期要抱有理性的态度。

7.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心理教育。如利用各种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教育;给学生看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电视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