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范文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层医疗设备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

篇1

【关键词】基层医院 设备管理 计量 质控 规范

1 引言

众所周知,在现今医院的正常诊疗过程中,医疗设备已应用到临床各个学科。各级医院对医疗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纷纷加大了医疗设备的投入,设备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日益上升,所拥有的设备先进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此家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等级档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疗设备种类繁多,其精密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使其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医院管理层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等级医院评审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成立设备管理部门,执行相应的职责职能,对医疗设备进行统一的规范的管理[2]。各省市区也逐级成立了设备质控中心,对各管辖内的医疗机构的设备管理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促进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3],保障了设备的良好运行。然而,在一些边远山区、乡镇、海岛医院,由于种种原因,还普遍存在着“有设备,无管理;有兼管,不规范”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临床工作的开展。

2 存在现状

2.1 采购不规范

2.1.1 无采购申请、论证、计划

设备采购申请无计划,往往是等原先应用的设备出现故障无法修复,或临床医生通过进修、参加学术交流等会议后,参照上级医院的设备配置和一些会议参展商的介绍,而临时提出申请。申请无统一固定格式,内容不完整不规范,只是一些简单的要求购置理由,没有临床应用范围、可开展哪些新的项目,现有配置情况,技术可行性,安装配套条件,购置资金来源,能创造哪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需论证的资料。

2.1.2 采购工作不规范

采购时缺乏对设备器械的三证审查核对,供货商必要的资质审查,产品制造方的授权证明,是否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保障等等。采购信息来源单一,缺少同类设备多方对比,实地考察等必要程序。导致最终成交的设备技术先进性、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安装配套性等不佳,综合性价比不高。

2.2 档案无建立

由于无专人负责设备信息的收集、整理、登记等管理工作,故设备档案建立情况非常糟糕。设备的信息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合同在财务、说明书在使用科室、申请报告在后勤,有的早已遗失。由部门和个人随意操纵,无法做到完整性、真实性和动态地添加新的二次信息,无法保证稳定性、可溯源性。

2.3 质控无保障

2.3.1 操作无规程

基层医院的特性决定了其临床科室分布,人员配置的局限,在设备安装时,由于参加使用操作培训的人员相当有限,也没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明确基本操作步骤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设备的操作方法只被少数人员所掌握,而人员的频繁流动,将信息带走,新来的人员只能盲目摸索(由于档案无建立,无法查询),严重影响着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直接关系到了诊治效果,甚至是受检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3.2 保养无落实

由于无专人负责设备的使用操作,更没有制订设备使用操作和维护保养制度。设备的保养维护根本无法落实,普遍的现象是脏、乱、杂。仪器表面脏,布满灰尘,不作清洁。监护仪、心电图机等导联线绞成一团,杂乱无章,电动吸引器、真空泵等从不加油,特别是一些生命支持、重要抢救设备,其使用频率不多,而日常保养,运行状况检查等工作未开展,往往在病人急救时开不了机,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安全医疗,极易引起医疗纠纷。

2.3.3 维修无保证

乡镇基层医院基本上均无配备相应的设备技术人员。当设备故障时,经常是请上一级的医院设备维修人员下修或上送;产品供应商针对基层医院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推销设备室在售后服务方面满口承诺,而实际发生时经常推诿、敷衍、拖拉、逃避、漫天要价,设备的及时修复难以保证。

2.3.4 计量无开展

基层医院设备器械的强制计量鉴定工作,普遍性长期没有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市政府部门对医疗质量越来越高度的重视,特别制订了针对基层医院强检设备强制计量鉴定的政策,要求质监部门派人员下去开展此项工作,并免收一切费用,此项工作才得到了开展,但计量专管人员、档案等还未配备建立落实,还需规范完善。[4]

3 应对措施

3.1 因地制宜

各基层乡镇医院领导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要制订一系列管理制度,成立设备管理部门,适当招聘几名设备维修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医院离市区较近的,可定时定期邀请市区医院的设备管理人员来进行帮助指导,较远的可上派人员分多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开展好此项工作。

3.2 因材施教

人员方面如无条件的,可在现有职员内部挖掘、培养,指定几名,分配好各自管辖范围(最好二名以上人员为一组),并规定适时进行人员和管辖区的交换。设备档案可由医院办公室统一收集、入档。制订好的管理制度、规范流程要在不同会议上进行讲解宣传,严格要求各个科室负责人把好首关。新设备安装时尽量安排多的人员参加使用保养培训,并一一操作熟练。可以组织院内职工作为讲解员对设备进行操作培训,或组织操作技能比赛等等活动,对成绩优异者给予一定奖励,提高积极性。

4 总结与展望

总之,基层医院设备管理工作的建立和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医院领导管理层也越来越觉察到它的重要性。虽然,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困难较多,但只要有心、用心去开展,逐步规范完善,一定会取得成效。

参 考 文 献

[1] 孟进生.浅谈基层医院医学工程人员的工作任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9):50-51.

[2] 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10.

篇2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 问题及对策

引 言

当前,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一些高技术含量、简捷实用、操作简便的医疗设备相继成为医院提升其诊疗技术水平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管理部门领导和使用者的重视。

1.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维修人员缺乏

武警部队医院的组建较军队及地方医院晚,特别是机动部队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由转隶武警部队, 起步晚,底子薄,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力量更是薄弱。武警部队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的编制是按照医院医疗设备的编制来定的, 而且编制是按照过去的模式制定的, 已经多年没有变动了,编制人员少,尤其是机动部队医院的编制更少, 甚至是兼职。随着医院的发展, 医疗设备的总价值已是编制数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是管理和维修人员的数量受编制限制显得更加缺乏。

1.2 重用轻管现象突出

医疗设备在医院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临床医务人员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同时,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也成为医疗设备使用率高的原因之一。大部分医疗设备超时间使用,有的甚至一天24 h 连续运行,但维护保养的次数明显减少,更有两三个星期也不维护的现象,因而导致医疗设备超负荷运行,故障率也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也有一些卫勤应急保障设备存在执行一次任务后,就被放置在战备库中;对存在故障的医疗设备小毛病对付,大毛病向上级一汇报了事。

1.3 设备维护不及时

武警部队医院大多高度分散,点多、线长、面广,给上级维修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上级医疗设备检修组到基层进行巡回检修,但因时间紧、任务重、路途远,常不能满足基层的实际需要。平时基层单位的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上送检修存在诸多困难,小的问题继续带故障运行,大问题只能联系生产厂家维修点。然而,由于厂家的定点维修部门大部分驻大城市, 往往要几天才能到达现场,有时由于所带工具或零配件不全,造成急修的设备被迫长时间闲置,影响了临床的正常诊疗工作。

1.4 制度落实不严格

按规定,部队的医疗设备要建立专门的医疗仪器设备档案,实施分类管理,并指派专人负责。但在有些基层医院没有按规定落实,组织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有的单位尽管成立了相应的医疗设备管理小组,但由于专业人员少或不到位,各种制度落实不到位,根本没有行使管理职能,形同虚设;有的单位规章制度不落实,管理上存在许多漏洞。如定人使用、定人管理、定期检查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交接手续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流于形式。这些使得医疗设备档案资料不完整,设备维修、保养记录不全,操作规程卡片描述不清等现象时有发生。

2.医疗设备管理对策

2.1 引进人才,提高队伍素质

应在现行医院编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医疗设备管理维修人员编制,明确任何单位不得占用。各医院也可从其他人员的编制中让出适当名额,确保管理维修人员与医院现有设备管理相适应。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采取合同制或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政策,引进专业人才。也可从现役的士官中选拔,经过专业的进修学习深造,补充到管理和维修队伍中来。

2.2 注重培训,严格操作规范

加强管理和维修人员的培养,每年定期送他们进修学习深造,参加学术交流等,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他们的成长进步和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全体医务人员医疗设备使用、保养、安全等培训教育,了解医疗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和管理要求,尤其是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培训要注重实效,避免走过场,医院应将医疗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培训纳入全院年度业务训练的内容, 制定详细的计划,确保时间、内容、人员和效果的落实。

2.3 落实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

根据医院的实际特点,建立健全以院长为组长的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切实落实医疗设备分级管理措施,完善医疗设备档案资料。要让管理组织真正地运转起来,列入院办公会议的重要内容,定期讲评、总结。要严格落实“三定两严”制度,把平时的维护保养制度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要严格奖惩制度,医疗设备管理的情况直接与所在科室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与评比先进、立功受奖和晋升职务、职称等挂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作用,才能把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到实处。应完善和健全总部、总队(师)、支队(团)三级检修组织,明确医疗设备检修管理方法和程序,明确各级的检修范围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篇3

关键词高原卫勤保障卫生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部队卫生建设中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驻高原地区部队,由于自然生活环境恶劣,官兵患慢性高原性疾病的数量逐年增加,加之交通不变,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部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部队医疗卫生事业要想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当前部队卫生建设存在的人才、设备、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为官兵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

1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干部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11111专业干部缺编的主要原因(1)部队院校培训数额与部队的实际不相适应,院校培训数量及接收的地方大学生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实际需要。(2)医疗卫生干部职称编制不合理,晋职难度大。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致使部分人员不安心工作,难以拴心留人。

11112基层卫生干部业务素质偏低(1)卫生干部学历低,据调查,某部大专以下人员占35%。(2)年龄结构断层、缺乏学科带头人才。从而影响了卫生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收治任务的完成。(3)专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

11113激励机制不健全(1)卫生技术干部晋升慢,如卫生干部晋级9级以下规定为每3a晋升1级,9级以上4~5a晋升1级,而行政干部可以提前晋升,同样条件,从排职到营职卫生干部要多干3~4a的时间。有的基层卫生干部在部队工作10a、20a都解决不了中级职称问题,使得有些卫生干部感到无盼头,工作劲头不足。(2)干部部门和卫生部门间协调不够。特别是在卫生干部调进调出方面随意性较大,有些该保留的人才没有留住。(3)专业技术干部职称晋升难度大,改行较多。由于基层卫生队只编制一个中级职称,一旦有人占编,其他人就无法晋升,难以调动广大卫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12医疗设施陈旧,技术性能差

11211设备老化部队现行使用医疗设备大部分属80年代前配备,绝大部分已经超年限、超负荷使用。这几年,虽然上级补充配备了一些医疗设备,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设施难以配套,很难适应高原部队实际需要。

11212利用率低(1)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医疗设备大部分属于精密仪器,它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术。但由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缺编,造成部分医疗设备闲置浪费。(2)基层卫生单位大多驻地偏僻,病人较少,地方伤员收治受到限制,部分设备难以真正发挥作用。(3)服务意识差。该做的检查不做,本级能检查的项目推到上级医疗单位检查,致使部分医疗设备长期闲置,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11213重用轻管只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缺乏必要的定期保养、维修,有的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致使( )部队医疗设备使用寿命明显缩短。

113经费开支缺口较大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队官兵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由于药品和卫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卫生事业经费多年不提,使得供需矛盾日渐突出。1999年部队卫生事业费的调整,虽使基层卫生经费有所补充,但由于受保障任务、工作性质及驻地环境的影响,仅靠标准经费难以满足高原官兵的医疗需求,加之近几年部队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基层医院又无此专科,只有送地方专科医院诊治,仅此一项部队每年约需7~8万元开支,而且这种开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高原干部、战士患病时间长,治疗费用高,造成经费开支大,如同样是“上感”,高原一般需10~15d,而内地却只需5~7d,这无形中就多支出了药费。

__基础设施薄弱

__11医疗用房数量不足、质量差,整治维修难以保障

目前,有的卫生队仍居住在70年代初建造的破旧平房里,由于没有专项营房治理经费,基层单位又拿不出钱,因而造成房屋年久失修,门窗破旧,墙皮脱落,影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__12保障设施不完善(1)驻高原部队,由于受所在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限时供水供电,致使部分医疗单位因水电原因不能完成本级收治范围,甚至有的病人因水电原因得不到有效救治。(2)卫生救护车更新周期长,个别单位还没有救护车。

2加强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对策

从高原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部队编制体制调整的现状来看,认真抓好支队(团)卫生队标准化建设,做到保障有力,已迫在眉睫。针对高原医疗卫生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211转变观念,下大力抓好人才培养基层卫生工作是部队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力保证。增强卫生干部调整使用的科学性,努力造就好选拔、培养、使用人才的阶梯,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是搞好高原部队卫生建设的关键。

(1)要适当增加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数量,保证专业人员分配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尽快扭转基层缺编的现状。部队医学院校及干部部门应对部队卫生干部的现状和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依据部队需要培养数量、引进专业人员,同时在学员分配上,干部部门、卫生部门应共同提出各单位申请计划,直接到位,避免再次转行、调走等。(2)增强卫生干部调整使用的计划性,干部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强联系,通力协调,卫生技术干部调动、改行,必须从严控制,确保卫生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3)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卫生干部安心高原,无私奉献,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4)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业务干部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解除卫生干部的后顾之忧,在晋级晋职、评定职称等方面应建立激励机制,立足高原实际,不搞“ 一刀切”,对业务精、政绩突出者可给予政策优惠,提前晋升,以调动卫生干部的积极性。(5)加强岗位在职培训,提高卫勤管理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卫勤干部。

212加大设备管理,提高卫勤保障效能

21211加大对高原部队卫生设备的倾斜力度高原部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工作任务特殊,难以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工作,也就没有购置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只有依靠上级配发,因此在设备的投入上上级机关应给予倾斜。同时,各级卫勤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管理。把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广泛开展爱护卫生设备的教育,树立管好用好设备的思想,充分认识医疗设备在保障官兵身体健康,提高和巩固部队战斗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全体卫生人员管好用好医疗卫生设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1212要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养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各级要重视装备管理,认真执行医疗设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一是学习医疗设备有关基础理论,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二是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熟悉各种医疗设备结构、性能、用途、操作技术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努力提高各类人员的岗位称职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益。三是加大设备维修、保养和管理力度。对中大型设备实施专人管理,责任到人,不断健全仪器设备档案,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21213增加装备维修经费对于医疗卫生设备,厂家一般在保修期内负责,超期后大部分设备厂家已不再生产,造成维修零配件器材短缺,部分仪器设备难以开展工作。

为解决大型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修经费不足,上级有关部门应适当给高原部队卫生单位一些必要的倾斜,使有限的医疗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同时,高原基层卫生单位要积极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优势,拓展业务,扩大收治范围,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弥补卫生经费的不足,添置部分急需的短缺医疗仪器,使官兵就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13突出重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1)要认清形势,立足现实。要教育各级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当前部队医疗工作的实际,明确官兵的经费只能是低标准的“皇粮”,合理用药、及时诊治,依靠科学的管理,不断完善制度的落实,在现有设备、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创出一流的经济效益。

(2)挖掘潜力,提高自补能力。要在确保完成部队卫生防病和其它各项服务保障任务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从小而灵、小而专的技术项目入手,大力开展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项目,积极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以弥补卫生经费的不足。(3)利用现有医院划区成立精神病专科,减少外诊经费的开支。(4)给高原部队必要优惠政策。如高原特殊医疗补助,每年50~70万元。

214狠抓基础设施,提高就医条件足够的医疗用房是保证医疗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解决好高原部队卫生队医疗用房问题。(1)高原部队卫生队的医疗用房应纳入部队营房综合计划。象总部为高原部队实施了一期、二期、三期“解困工程”,那样对基层卫生队住房和医疗用房进行改造。(2)各级领导应重视和支持医疗工作,对应用面积不够的医疗用房在本单位调整解决,以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3)要加大对医疗用房的治理力度,采用每年解决一两个问题的办法进行整治,逐步改善基层的医疗用房条件。

篇4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内少数医院医疗器械的采购和维修分别从药械部门和后勤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了独立的医疗器械科,这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开始起步。而1993年10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的成立,则是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南京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成立于1990年(初期名称为“医疗器械工程专科分会”,2010年更名为“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地方医学工程分会之一。自2006年第4届委员会(2009年第5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各位委员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带领南京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学工程人员,积极开展临床医学工程方面的教学、培训等活动,现已成为南京医学会50个专科分会中比较活跃的专科分会之一。近5年,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2次荣获先进专科分会,3次荣获受表扬专科分会,得到了学会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1发挥学会优势,促进区域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由于学会汇集了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因此,较单个医疗单位而言,学会在促进区域专业技术的发展方面更有优势。

1.1举办学术会议举办学术会议是对一个学术组织综合能力的检验,也是其综合实力的展示。近5年,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组织了3次区域性学术会议,组织区域内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讲座,同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大学教授作学术报告,专题报告达到40多个,同时,面向区域内各医疗单位征文,3次会议共收集论文160余篇,出版会议论文集3部,参会代表超过了400人,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1.2举办各类培训

1.2.1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会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具有师资力量强、项目主题广、举办形式多、培训经验丰富等优势。自2007年以来,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项5场次,近800人次参加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即包括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如MR技术最新进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等,也包括医疗器械管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如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转变的研究等。同时,学会还帮助、指导区域内医疗单位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多项。

1.2.2经常性学术活动经常性学术活动是南京医学会的传统项目,1998年起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先后被批准为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2场以上经常性学术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2~3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近5年来,共计近300人次参加了这项活动。

1.2.3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一般由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讲课工作,因此,讲得比较深、比较透,一次专题讲座只针对某一项新技术、新设备或新材料,由于其专一而明确的主题,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学术会议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有效补充。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举办了超声新技术、现代手术室设备等专题讲座,拓宽了这些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视野。

1.2.4科技下乡为配合《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针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外出学习和培训的现状,同时结合南京医学会“健康科普社区行”品牌项目,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组织专家赴周边的区县,免费为基层医疗单位送技术、送管理,培训的内容涵盖了从医疗器械的计划、采购到日常的保养、管理等,对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医疗设备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该活动深受区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的欢迎。

1.3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医学工程部门属于医院的职能部门或者后勤保障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相比,在课题的申请和成果的报奖方面,均处于劣势。通过学会这个平台,联合区域内多家医疗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则比较容易成功。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可开展的科研方向主要有:①新型医疗设备、器械和材料的研究;②大型医疗设备功能开发;③医用软件的开发;④医院网络及智能化大楼的工程设计及实现;⑤医疗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⑥新型医疗设备、器械、材料的临床验证。

1.4区域性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在用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是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责所在,院内医疗设备的质控(相当于室内质控),可以由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配合使用科室来完成,而为了保证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区域内医疗设备的质控(相当于室间质控),在没有成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委员会的地区,则可以通过学会这个学术组织来完成,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带动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的医学工程部门共同发展。

1.5承接政府委托工作一些政府委托的工作,可以由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来完成,如有关医疗器械方面的管理规范、标准的制定,涉及到医疗器械的医疗事故鉴定,区域医疗单位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状况和医学工程从业人员状况的调研、统计等,这些工作的完成,同样可以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篇5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医院医疗卫生设备的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发现在管理中存在许多的不足,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1医疗机构十分关注经营收入和医疗技术,对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我国医院的管理人员大多来源于医学专家,重视医院的收入和医疗水平,对于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认识不足。在引进设备的论证阶段过于重视设备的功能和价格因素,忽视其他因素(如院内设备品牌型号一致性,耗材的通用性,设备维修费用等),往往走向最低价中标和片面追求高性能两个极端,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些先进设备购买之后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其使用和维护方法进行学习和了解给后期的维护工作造成困难[1]。

1.2缺乏专业的人员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

就现阶段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医疗机构由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无法划分专业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位没有按照设备规定的周期进行维护,只是在设备出现故障的之后才找维修人员来进行修理,维修人员不能预先主动、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状态,维修工作没有预见性,既增加了设备的维修时间,也对设备安全有效地运行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预防性维护的内容及必要性

2.1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Maintenance)的内容

预防性维护是周期性地对设备进行系统检查、测试和更换零部件,以确保设备处于规定的工作状态所进行的活动。预防性维护可以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修等待时间。

2.2预防性维护的必要性

定时定期的对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维护工作能够使相关人员和部门更好的掌握设备的情况,熟悉设备结构。在预防性维护过程中,维修人员可以记录下重要部位指示灯的状态,设备工作的参数等等,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比较而迅速判断故障部位。通过预防性维护,可以掌握易损件的“磨损”情况,及时采购零部件,尽可能的降低设备出现事故的频率,防范因医疗设备故障而造成的医疗事故,使设备长久处在一个非常健康的运行状态之下,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2]。

3对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预防性维护的具体方法

本文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将预防性维护的具体方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PM计划

所谓的PM计划主要是指医院在日常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的计划和方案。许多医疗机构在对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PM计划导致整个维护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给设备的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隐患,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首先就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PM计划。

3.2设备日常维护

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是维护整个医疗系统正常运转非常关键的内容。日常维护需要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积极配合,对设备进行外观检查、表面清洁、功能检查并对上述情况进行书面的记录,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应该及时报告,有计划的进行维修处理。

3.3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

根据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个类型设备的风险程度,本文认为对于患者生命安全相关的抢救治疗设备,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对于监护设备、放射设备,PM执行时间应与计量部门的计量检定、放射设备的防护和性能检测周期相结合,具体到每台设备,可按设备重要性,有无备用设备、使用率及故障率适当调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配备一些测试设备进行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检测。

3.4设备预防性维护的内容

3.4.1对设备进行内部除尘、更换易损件医疗设备的日常清洁工作也是预防性维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使用者应注意随时清洁机器上的过滤网、散热孔,同时医疗设备工作中内部也不可避免的会有灰尘和细菌的滋生,容易影响设备散热或造成电路故障,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内部除尘工作。在除尘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同时对设备的零部件尤其是易损件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或不良的零件应该作好记录及时安排更换[3]。

3.4.2对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和校准测试各直流电源的稳压值、重要测试点电压值或波形并根据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以保证仪器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标准,确保仪器在医疗诊断与治疗中的质量。在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质监部门的计量检定和性能检测,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能否正常运转,技术参数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能够达到设备说明书上的要求,对于一些没有达到标准的技术参数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3.4.3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记录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进行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专门的格式做好维护和保养记录,便于今后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在故障设备的维修过程中应有全局观念,维修中应尽可能的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一些易损件的状态进行记录,为下次维修打下基础。

4预防性维护的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设备被引入到我国,这些设备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医疗设备性能退化、故障或损坏。一旦因设备问题造成医疗事故,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伤害,也会给医院带来重大损失,只有定时、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才能保证检查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治疗参数的准确性。预防性维护工作作为医疗设备管理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也能保证其在良好的状态下工作,为医疗设备在临床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5结语

篇6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1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角色定义 

20世纪90年代,北美开始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目前,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医院采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并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中,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医疗设备的应用产生相应的医疗设备的风险。引起风险的类型主要有物理风险、临床风险、技术风险三种。这些风险的表现形式反映出设备发生故障的信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根据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应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风险控制同时对风险评估有反馈作用,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因此,如何对设备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本研究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化的动态风险评估,及时地呈现出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实现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并利用计算机实现风险控制管理,提醒设备管理者应进行计划性维护等风险控制行为。 

2 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设备应用和风险管理起步发展较晚,加之长期被边缘化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学术水平低下,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相对临床发展滞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分析了当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维护、维修不全面,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不力;安全检测人力、物力不足,尚未配备基本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检测多属于结果检测,尚未实现过程检测;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水平不一,高级人才流失严重;操作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错误操作现象;信息管理不严格,设备技术系统未受重视,缺乏对使用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等。随着医学科技快速发展,临床对医疗设备的技术需求和依赖性大大增强,对医疗设备综合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新技术条件下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新的医疗环境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范同、业务量急剧增加,管理项目的复杂性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设备风险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 

2.1 人员培训问题异常突出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结构要求,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学会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国临床工程师执照考试刚刚开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临床工程师上岗证等相关制度。 

2.2 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薄弱 

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管理仅仅停留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故障的维修上面,对于风险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预防性维修(PM)以及质量检测大多没有开展。维修质量控制即维修后的检测、性能检测、功能检测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那些设备需要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和由谁来做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能够及时把损坏的设备修理好,已经面临很大压力。解决办法首先培养好人才;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维护以及维修质量的控制;并且购买配备相关检测设备。 

2.3 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的应急预案亟待完善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业务量的的迅猛发展,设备故障率比以往明显高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忙于应接报修电话,处理各类各级运行设备的故障,然而,对于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得求助专业工程维修人员。由于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响应时间过迟、维修费用过高、配件以次充好等各种违规行为。因此,整个设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设置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在采购伊始就要在合同或协议书上明确作出有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以便医院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适时、实用。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以趋完善。 

2.4 医疗器械的不合理应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规定医疗单位不得改变医疗设备的用途和形式,但是监管困难。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设备管理部门往往也得不到准确信息,无法正确上报。引发媒体曝光或医疗纠纷后才得知.因而,需要设备管理部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联系,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加强风险意识,减少乃至消除不良事件。不仅要加强对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减少医疗风险,而且也需要积极推进并加强制度化建设;重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规范医疗设备购置、安装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的全程管理流程,注重环节监管;加强各类证件的严格审核。 

3 结语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医疗设备安装或投入临床后,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投入人 力、物力加以管理和维护,才能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目标。我们必须创建符合实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计划,很好地识别和分析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并依据风险的可接受性标准做好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消除或降低设备风险。前期的管理只是冰山一角,后期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才是管理的重点,使医护人员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亢德洪,方洪兴 谈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5-96,76. 

篇7

1.医院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1.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收集效率不高

目前,大部分医院对纳入医疗器械档案管理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也没有制定统一的立卷归档制度,各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在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另外,目前在医院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中,尚未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致使档案收集效率不高,档案不齐全。

1.2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较低

对档案管理方面的认识还较淡薄,认为医疗器械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有些医院领导认为器械档案临时所需,只注重医院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医院发展的连续性和医疗设备资料的完整性,致使器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导致档案利用率不高。

1.3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在医院管理中,只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尚未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纳入计划和要求,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出身较少,知识面较窄、学历偏低,甚至于有些档案管理人员是从别的岗位转调过来的,且平时档案管理人员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缺乏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致使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

1.4档案管理分散,不利于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医院医疗器械档案室一般只管理设备采买、招投标文书管理等,而器械档案的使用及采买后的论证管理资料等在各个科室分散管理,形成了多部门管理医疗器械档案的格局,不利于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2.实现医院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途径

2.1建立完善的管理架构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一个支脉,它的整个管理经络与档案管理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架构,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由专职档案、兼职档案管理岗位的档案管理体系。实行医院、科室、操作人员的三级管理网络,并设专人负责。

2.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定岗、定职、定责、定编,把岗位责任制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定期召开有关档案管理人员会议,明确工作内容、目标及岗位责任制。修订和完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召开档案管理培训学习会,并将岗位责任制纳入医院目标考核、管理责任制的一部分。及时与有关人员的考评、职称晋级、年终评优等挂钩。

2.3完善医疗设备档案的规范化、智能化管理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处理医疗设备引起的各种纠纷的法律依据。要实现医院设备档案的规范化,就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办法。明确归档范围和归档时间,并进行严格的科学跟踪和管理。根据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颁布的《医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所制定的医院设备管理的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管理实施细则和岗位责任制。要求管理人员根据关联性原则,将每一台设备所形成的所有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建档。每一台设备为一卷,卷内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并按依据材料、设备开箱验收、设备安置调试、设备运行维修、随即图样等顺序进行整理排列,放置于一只专用的档案盒中。为便于检索利用,每卷盒内都应有卷内目录。然后严格按专业、种类或型号分类、编号、排列上架、编目管理。最后要建立数据库,建立设备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是进一步优化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医疗设备档案的收集、整理、完善、保存是一项任务重、工作量大而又缜密细致的工作,存在着资料管理的不完整性、任意性、资料查找的不方便性、盲目性等缺点。如果充分发挥计算机管理优势,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使不同权限的部门能及时、完整、准确、方便地录入、删除、修改和查询医疗设备的原始档案和相关资料,从而使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真正进入现代化管理水平。

篇8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固定资产; 问题及对策

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中,医疗设备占绝大部分,其具有价值悬殊大、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布局分散、品种繁多、性能不一、使用率相差悬殊等特点。现以医疗设备管理为例,探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医疗设备购置存在问题

1.不熟悉本单位业务和临床需求状况就盲目上设备,购后设备不适合本单位医疗活动需要而长期闲置。

2.不依照本单位规模状况购设备,贪大求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导致购置资金紧张。

3.不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不了解所处辖区人民就医需求情况,设备投入主观臆断,购置后无市场。

4.不做效益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出于私利盲目上设备,购后技术和售后服务跟不上,使其处于闲置或半停滞状态而无经济效益。

5.不以招投标方式采购设备,或者招投标只是走走形式,掩人耳目,达到从中谋取私利的目的。这种现象在规模较小的县级和乡镇公立医院比较普遍。这使所购置设备价格虚高,造成设备开始购进就贬值。

(二)日常管理和使用存在问题,设备使用效率低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重视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管理。有的公立医院把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安装好后,意识里就认为已拥有了这种设备,医院的整体水平提高了,而不注重设备的有效使用和日常维护,没有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使设备不能充分使用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有的设备还没到使用年限就报废不能用了。

(三)医疗设备报废处置存在问题

1.报废处置程序不严格。有的没到报废期还可正常使用就被强制报废处置了,作为使用部门,由于不懂得报废处置正常程序,而缺乏有效监督。

2.报废处置往往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私下处置,不经过集体讨论决定,造成医院资产流失。

3.设备处置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评估程序。设备虽然已到报废期,但报废处置时没有相关技术人员科学估计其残值,被低价变卖。

4.设备处置过程中违纪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医疗设备品种多、数量大,又没有专门管理部门,且相关部门把关不严,造成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报废处置随意性大,违纪违规现象较严重。

5.随意处置下属机构医疗设备。下属机构医疗设备很少或不在总部资产账上反映,职工对其存在状况不甚了解,这就给一些领导随意处置创造了条件。目前,下属机构资产损失非常严重,几百万元设备只被贱卖了几万元。

下属机构处置必须报经国资委批准,经中介机构评估,向社会公开拍卖的方式完成,保证最大限度地收回国有资产,减少其流失。私下处置下属机构,这反映了一些领导不懂法,私欲和权利过度膨胀,职能部门监管不严,缺乏必要的权力制衡机制,应引起社会关注。

(四)财务部门监管不利

1.注重日常收支业务,疏忽对固定资产购置、日常使用维护和处置业务的监管。

2.由于人员素质原因,在医疗设备监管过程中,责任心不强,购进、处置账务处理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

3.对接受捐赠的医疗设备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而使它游离在医院管理之外,容易造成丢失和不能有效使用的现象。

4.由于医院医疗设备具有品种多、数量大、使用分散等特点,其盘点相当麻烦,操作起来既费时又费力。一些医院不按财务制度规定定期盘点,或者几年盘点一次,有的虽然盘点了,但也只是草草了事,这样就造成医疗设备严重不实。

(五)内审职能发挥不够

由于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内审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内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存在问题,导致内审人员不重视本职工作,内审工作难以开展,其职能难以发挥。不开展日常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工作,对其缺乏必要的有效监督。

(六)缺少一个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

医疗设备不同于其他行业设备,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等特点。要真正懂得医疗设备技术特点和了解市场行情,必须设一个专门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没有一个懂医疗市场和技术的设备管理部门,使得设备在购置、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二、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严把医疗设备采购关,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

1.制定医疗设备采购需求计划。根据医疗规模、资金积累情况和业务发展需要,年初院领导正确测定一年的设备实际需求量。从医院的实际出发采购,避免盲目投资,重复采购。

2.严格实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制度。对没有取得配置许可证的,不允许采购使用,不核发收费许可证。上级主管部门要下基层对申购材料真实性进行严格复核,防止非法采购披上合法外衣,确保授批采购的大型医疗设备有“用武之地”,杜绝社会财富浪费。

3.大型仪器设备实行采购论证制。医疗设备采购前医院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市场进行调研和效益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院委会要与有关医学和工程方面的专家多接触,进行认真研究、讨论,从功能、实用和价格等方面来论证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确保购置的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效益性。

4.采购大型仪器设备实行院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在充分市场调研和技术论证基础上,对是否采购某种大型仪器设备,开院务会研究决定,杜绝个别领导说了算。

5.严格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必要情况下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杜绝盲目采购和暗箱操作,保证医疗设备购置的经济性,防止违纪情况的发生,购置过程中力求节约,少花钱多办事。

(二)加强医疗设备日常使用、维护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1.大型设备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维护保养人员,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遇故障时能及时排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2.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前要进行专业培训,熟练后才允许上岗操作。以减少人为原因对设备的损坏,提高工作效率。

3.使用科室负责人对科室仪器设备日常维护管理负全责,设备维护管理责任明确,防止扯皮现象发生。

4.制定科室医疗设备日常使用、维护制度。按制度将各项设备日常维护管理落实到每个人,严格执行设备交接班制度,设备监护不留真空。医疗科室不仅是仪器设备使用部门,更是日常保养、维护和管理的部门。日常维护得好,不仅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而且可节约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5.将设备保养维护情况的监督权赋予设备科。由设备科负责定期考核设备使用和保养维护情况,协助医疗科室提高设备使用率。

6.严格奖惩制度。对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管理不善的人员按制度进行处罚。对管理成效显著、效益突出的人员和科室进行奖励,以提高科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维护意识,保证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安全,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率。

7.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医疗设备非正常损毁,进行追究调查,分清责任,该由当事人赔偿的必须赔偿,以提高对设备的爱护意识。

8.制定设备使用考核指标,将医疗设备日常使用管理作为对使用科室的考核内容。由财务科将科室设备占用、维修、损毁等情况进行归集,量化成数据,计入科室成本,实行有偿占用。通过分析考核指标来评判科室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优劣,强化医疗设备增值、保值意识。

(三)严把医疗设备报废处置关

1.制定严格的医疗设备报废处置程序。该不该报废处置,须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报告,说明设备使用状况、新旧程度,并列出清单报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接报告后,依据资产账,查看其使用年限和账面余值后反馈到资产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科室和技术人员进行论证,科学估计报废医疗设备的残值,详细情况形成报告,报主管院长审批后方可处置。

2.大型医疗设备报废处置需经医院领导集体讨论决定,防止处置过程中违纪情况发生,减少医院资产流失。

3.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加以处置,杜绝暗箱操作,避免资产损失。

4.大型医疗设备处置时必须经相关部门评估。必要条件下,聘请中介机构或上级机关科学评估处置设备残值,协商确定合理售价。

5.严格管理下属机构设备的报废处置。下属机构资产应纳入总部资产账,和总部资产一样管理。在购置、使用管理和处置方面应严格按总部规定,定期对其设备进行审计,保障真实完整,减少流失。

(四)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门发挥重要监管作用

只要涉及资金活动的业务,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财务人员作为医院的“管家”,对医疗设备购置、日常管理和报废处置全流程进行监管,要发挥其重要监管职能:

1.审核设备购置是否按需求计划,大型医疗设备有无配置许可证。

2.严格审核报销凭证,确定凭证的真伪,检查手续是否齐全,按规定给付设备款,严禁超限额使用现金。

3.购置、处置时账务处理正确及时,真实反映医院资产。特别是为医疗设备购进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微机设备,必须记入这种设备的固定资产账,正确反映其购置价值。

4.定期盘点医疗设备,达到账实相符,保障其安全完整。

5.对接受捐赠的医疗设备,按正确方法做会计处理,使其都能纳入医院资产管理范围。

(五)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

1.内审人员参与采购需求计划制定,对需求计划进行审计。审计计划确定的设备需求量是否符合医院实际业务需要、有无超标情况,确保计划合理性;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2.参加设备招投标会议,审计招投标情况。发挥内审职能,监督设备招投标全过程,防止违纪情况发生;审计竞标企业数量、资质和监标人数是否合规;对中标价进行市场询价,确保中标质量。

3.审计设备款给付情况。审计是否超起点以现金支付设备款,有无提前给付设备款情况,设备款给付有无违规操作,给付凭证是否真实,财务处理是否正确。

4.对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审计大型设备有无专业维护保养人员;操作人员有无上岗证;设备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无设备交接班制度;对设备维护保养情况是否有专人监督。

5.对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审计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创造的业务收入、维修改造等后期成本追加情况,产生经济效益如何;科学计算设备投资回收期,可使用期限内是否能收回投资。

6.对医疗设备报废处置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申请报废的设备是否已到使用年限;报废程序是否合规,各项审批签字是否齐全;大型医疗设备报废处置是否经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残值大的设备是否经相关部门评估,以公开拍卖方式处置。

(六)建立一个高效、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

要想解决公立医院医疗设备购置、使用维护和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建立一个主管院长牵头,临床业务院长主管,由设备科、审计科、财务科和各临床科室主任组成的设备管理部门,真正承担起对医疗设备管理作用。其主要职责:

1.拟定设备需求购置计划。

2.负责组织实施设备招投标。

3.负责设备购置时的市场调研、询价工作。

4.制定设备日常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指导科室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全盘安排医疗设备调用,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5.报废处置决定权,设备残值评估,负责组织实施设备拍卖处置。

三、结束语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医疗资源整合重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越来越重要。医院领导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切实保证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篇9

[关键词] 设备工程;项目后评价;预防性维修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一些高等医院和上层医院不断更新医疗设备,医疗设备也向大型化、数字化、高精密化发展。在医疗设备的配置上,高等医院、上层医院不同于基层医院,它们除了治疗高难病症以外,还有科学研究及教学等任务,而基层医院的业务以治疗一般常见疾病为主,兼少量教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基层医院在选购医疗设备时与大型医院的不同。大型医院在选购时一般资金都较为雄厚,首先考虑的不是价格及成本回收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当今世界这个领域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尤其是用于科研方面的仪器设备,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可能永远也回收不来成本,但由于特殊需要所以仍然选择技术最先进,知名度最高的产品,而基层医院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比较困难,基本上都是专款专用,有些甚至是贷款或集资来的,所以要求必须做到精打细算,买回来后物尽其用,以尽快的速度收回成本,发挥应用的经济效益。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卫生部门对等级医院设备方面的要求,对基层医院大型设备的购置,提出了“设备工程”的概念,愿与同行共商碓。设备工程即现代设备管理,由设备规划工程及设备维修工程两部分组成。现将我们在工作中从事设备工程的程序提供给大家。

1 立项

基层医院在购置设备时应首先根据自己医院的情况,由使用科室、管理部门对该项目进行分行,结合周围医院情况,就诊患者情况、医疗水平、医务人员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看是否应该上该项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增加效益,应上多大规模。机房、操作人员及水、电等方面的设施能否达到要求。都应仔细调查研究,充分考虑,方可立项。

2 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包括的内容较多,除了以上各方面外,还要充分论证项目在本院是否真正可行。包括:科学性、实用性、通用性、必要性及资金回收率等。主要考虑该项目在本院是否确实可行,是否确有必要投资,附近周围医院有无此项目;效益如何,本院在上该项目时有哪些优越条件,资金来源如何解决,如何归还,多长时间可收回成本,最好做经济效益预测。根据上年度本院转外院该项目检查(治疗)人数预测年回收率:年回收率=上年转出人数×收费标准

总投资×100%其中,总投资应为各类投资包括利息的总和。收费标准可能由于检查医院不同而不同,也可能由于检查(治疗)项目不同有所差别,实际计算时分子应为按权相加的和。

3 设备选型

选型是购置设备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选型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3.1 可操作性 首先应派员进行调研与考察,参加大型的医疗设备展览会,到同等医院或已具有选型意向设备的医院进行考察。也可提前派员进修,选型时应充分听取进修人员的意见。因为他们毕竟真正操用过机器对所选设备的性能有较直观的了解,对该设备的可操作性有较多认识。

3.2 系列性 对于同一种设备,应选相同公司的相同品牌,以使形成系列化。有利于辅属设备的配套及备件更换。例如,内窥镜如果都选OLMPUS,选通用型冷光源。这样就可以共用电视系统、治疗系统(电刀)等外围设备,不会出现一台镜子必须配自己外围设备的割据局面,造成资源浪费。

3.3 通用性 选型时应选知名度较高的大家都熟悉的产品。这样既便于与其他医院的协作,又便于设备维修,有故障时可得到一次性解决,备件也易购得。

3.4 稳定性 应选择经临床使用反映较好的产品。最好亲自到已使用过该产品的上级医院(较一般基层医院使用得早)了解情况,摸清该产品的优秀性及使用稳定程度。

3.5 先进性 一般应选目前同类产品中较先进的型号为主,并给发展留有一定余地,不至于买回来不久就落后而被淘汰。

3.6 实用性 购买的设备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必须突出目前医院急需的项目。避免进来设备主功能不行而附带一些华而不实的辅助功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 设备定购

定购意味着定立合同,实施到位。依据合同法规,定合同必须由法人代表签字、技术人员负责具体技术问题,主要应仔细检查各项目是否齐全,各技术参数是否符合要求,还应考虑运输及设备到位,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问题。另外还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维修及零备件供应。有时还应考虑易耗品材料的供应。包括保修和维修。一般保修范围为1 a。1 a内厂家免去一切费用保修整机。主机及主要部件一般保修3 a或更长。保修期内出现故障,保修期自故障出现之时往后顺延。维修包括大修、中修及一般故障维修。各种价格、费用及零配件供应均应在合同中明确注明,以使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5 验收、使用

设备到位后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分为数量验收和质量验收。数量验收由库管人员看包装是否完好,设备外观是否破损,再依据装箱单及资料所提供的配套设施数据进行认真清点做到逐个对应,万无一失。质量验收由使用单位技术人员依据行业标准及临床要求进行实际操用验收,逐项检查各技术参数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必要时请技术监督部门或商检人员同时进行。使用前必须由厂家安装调试人员对使用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合格后由厂方签署上机操用合格证,方可上机操作。没有操作证的人员一律不允许上机操作。持有操作合格证的人员操作失误造成故障由厂方负责。使用人员在使用中应认真做好使用记录。对使用中设备的各项技术数据(如X光机中的mA值、kV值等)均应真实完整地记录。对使用记录应完好保存以便于查证。每开一次机及每调整一次技术参数均应认真填写,对使用过程中设备出现的异常情况应做详细记录,并采取应急措施。设备发生故障时,应认真记录设备发生故障时的故障现象,以及发生过程(如冒烟、打火等)及目前状况均应一一书写清楚。使用一段时间后应按规定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在维护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修、以避免故障扩大化。

6 项目后评价

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对该设备工程进行评价,以便检验该项目立项是否正确实际应用是否可行。

6.1 首先计算单项设备年经济效益 年经济效益=年总收费-年总支出

设备总额×100%;总支出包括:设备折旧费,各种材料消耗、人员工资,各种维修费用,备件费用及贷款或集资利息。

6.2 年资金回资率 年资金回收率=年纯收入

总投资×100%;计算后进行再分析:本年度盈在哪里,亏在哪里,应从哪方面降低成本,应从哪项提高效益,充分挖掘设备潜力。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将购买设备这一经常性业务,作为一项较大工程项目来看待,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资金投入的盲目性和选型的主观性,也可以较大发挥设备的作用,提高使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裘定心,陈丕基,舒服.招投标采购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装备,2004(9):1213.

篇10

[关键词]医院; 立业; 四项工作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97-01

国家对医院实行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城乡协作、城市医院分工分级医疗的方针,从省、市、县到乡镇设立的医院来看,等级不同,规模不同,院情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如何能够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并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医院立业应着力抓好医院管理、业务建设、硬件建设和行风建设四项工作。

1 医院管理工作

1.1 医院管理的含意医院管理就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医院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1.2 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

1.2.1组织、人员管理建立必要的管理组织,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设立必要的临床医技及行政职能科室;选拔具有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入职,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业务知识的培训,达到熟悉岗位职责、胜任岗位工作的目的。

1.2.2医疗业务管理医疗业务管理主要包括对医疗人员、业务科室、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疗物资和医疗信息的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和提高业务收益。

1.2.3设备物资管理设备和物资为医疗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医院设备管理包括医疗设备管理、建筑设备管理和后勤设备管理;物资管理主要是医疗工作需要的药品、卫生材料等的采购、储备、供应、使用的管理。

1.2.4财务管理通常医院财务管理主要是成本核算,管好用活资金,增收节支,保证医疗业务支出和发展资金的需要。

1.2.5信息管理医院信息管理包括医院统计、病案管理、资料管理等,从中可以了解到人才结构、业务收支、出入院病人、药品使用及业务活动情况,对医院工作的调整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1.3 如何做好医院管理工作医院管理工作牵涉到医院的全局,良好的管理可以增强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取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医院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根据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组织和科室;(2)选拔、培养、任用管理骨干;(3)根据“三级十等”医院管理标准和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规范管理,切合实际管理;(4)建立规章制度,拟订管理措施;(5)注重质量和效率,加强督查,及时整改,适度奖惩。

2 业务建设工作

2.1 业务建设的意义业务建设是医院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应服从或服务于这项工作,业务建设的意义主要是:(1)提高社会知名度、业务实力、医疗市场竞争力;(2)提高医疗质量,有效遏制医疗差错事故;(3)提高业务收入,具有直接经济效益。

2.2 业务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1)牢固树立科技兴院的指导思想,根据院情实际确立业务建设的目标及重点;(2)坚持业务建设人才为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人才招聘培养工作,采取院内带教、选送进修等形式加快才培养工作,逐步形成人才梯队和优势业务骨干群体,满足业务工作实际需要;(3)根据“人有专长、科有特色、院有优势”的精神,开展专科专病业务建设,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专科可以带动、促进整体业务的开展;(4)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5)在具备人才、设备条件的基础上,扶持开展业务科研工作,鼓励创研、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提升业务工作的科技含量,为业务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6)强化安全意识,以质量求生存,拟订并落实医疗质量考评办法,奖优罚劣。

3 硬件建设

3.1 业务用房方面遵照卫生部医院业务用房建设规范,在充分考虑医院规模、单元配置、基础设施、人文关怀、远期发展的基础上开展门诊、住院、办公用房的建设,满足业务发展需要,适应发展形势。

3.2 医疗设备方面医疗设备是医疗、科研、教学、临床学科工作最基本要素,是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医学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医院实力及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医疗设备的配置,一方面要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结合医院经济基础及实际需要来确定常规设备的配置;另一方面要根据科研、创新需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按照选准方向、侧重重点、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配置部分高精尖医疗设备。

4 行业作风建设当前反映医院行业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服务态度问题、收受回扣问题、收受“红包”问题和开单提成问题等,这些不正之风对医疗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行业作风建设工作。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宣传教育,全员参与,激发行业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共识与合力;第二,把行业作风建设与创建等级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公开服务承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召开工休座谈会和行风督查员座谈会,举办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开展随访病人活动等方式,经常了解行业作风建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第三,加强行业作风的制度建设,如: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满意度调查制度、投诉查处制度、行风督查制度、职工奖惩细则等,通过制度约束和个人自律,规范服务行为,净化行业风气,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医院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篇1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小型医疗设备;经济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58-02

引言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老百姓就医的首选模式。如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必要的医疗设备是机构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现代医疗服务质量不但取决于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思维判断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完善的实验手段和先进的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目庞大,如何让医疗设备在医疗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抓好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关键。本文以铁科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对社区医疗设备使用的效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探索医疗设备的成本运行规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1。同时对医疗设备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1 资料来源

主要收集了铁科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12年全年中小型医疗设备的运行和利用的相关资料。医疗设备包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台、心电图机1台、口腔综合治疗仪1台、放射用X光机1台、理疗用微波治疗仪3台。

2 研究方法

2.1 医疗设备的总成本的组成

总成本由设备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构成,其中运行成本包括劳务费、材料费、维修费、固定资产折旧及利息等。成本核算是在回顾性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其核算方法如下:首先现场收集有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和放射用X光机、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投资配置方面的资料及年运行成本。将收集的成本资料按成本构成进行归集核算,根据上述医疗设备的年运行成本、年服务量计算出上述医疗设备的单位服务成本,可变成本主要是所用的消耗材料费用。

2.2 医疗设备经济学评价指标

一般经济学上对成本的评价指标包括:成本的回收率、投资回收期『2、保本服务量等等,下面我们以这三个指标作为设备投资效益的评价指标,各指标的含义如下:

设备的成本回收率(%)=(设备次均费用/次均成本)×100%

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年)=设备初始投资/(设备年净收益+设备年折旧费)

设备年保本服务量=设备固定成本/(次均收费-单位变动成本)

注:次均费用=年收入/年服务量;次均成本=年成本/年服务量

3 结果

以该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年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放射用X光机和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使用情况做中小型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

3.1 设备的成本估算及成本结构分析

中小型医疗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放射用X光机和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年总成本估计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通常这几种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大约在8-10年,在这里,我们统一按照10年进行折旧计算,且末期设备的净残值为0。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在开始投入到2-3年内是保修期,基本不存在设备维修费用,而在之后的设备维修费用逐年增加,目前的做法是每年支付购置费的1%-3%给厂家作为维修保养费,由厂家负责设备全部包括零配件的维修,因此将维修成本分担于每一年上,该机构每年都维修费用取购置费的1%。

3.3 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

在投资效益分析中,成本回收率大于1,说明该设备的运行是获利的,对于成本回收率小于1的设备,即当前每年的支出要大于收益,是非获利的『3。

3.4 设备的盈亏平衡分析

根据各科室2012年的服务量和有关的成本资料,利用经济学的盈亏平衡分析法(年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来进行相关的统计。其中,该社区的各医疗设备购入成本分别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0万元,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16万元,心电图机1.2万元,口腔综合治疗仪16万元,放射用X光机17万元,理疗用微波治疗仪3万。各医疗设备的年服务量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425项次,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000人,心电图机46人次,口腔综合治疗仪4320人次,放射用X光机960人次,理疗用微波治疗仪600人次。从表7中可以看出,中小型设备的投入是获利的,只有该型号的心电图仪的投入是亏损的。但是从社区的功能和需求上来看,这些设备又是必须的,那么这就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服务功能,同时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 讨论与建议

提高医疗设备的效益是医疗设备投资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在过去几年中,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投入整体增幅明显『4。而且在医改进程中,政府将继续加大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实用性,装备的名目、档次、性能要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要与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相适应『5。

4.1 本文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成本核算的结果显示,在年总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成本各约占一部分,这说明成本管理不仅应在设备投入使用后进行,在设备安装时就应有控制成本的意识,在不影响服务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通过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成本,同时还要降低运行成本,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加强仪器维修保养,延长仪器的使用年限。固定成本中劳务费所占比例较大,如果要降低固定成本就要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与其他科室资源共享增加工作量,这样即会使固定成本对平均成本的影响降低。

4.2 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科学建设,机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引进适合社区人群80%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疑难重症的筛选和院前急诊急救的设备,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转院转诊率;杜绝引进价值高、服务量少的大型医疗设备,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使得成本不能回收,且收费较高。拥有大型设备的医院与大多数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形成了对口支援,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实现双向转诊,网上预约检查,结果互认,这样不仅提高了双方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减少了中间转院时的二次重复检查费用,避免病人的来回奔波,减轻病人的负担,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

4.3 提高社区基层医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诊疗水平,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鼓励专家下社区,进行对口支援,培训带教,支援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的技能,从而提高整个机构的设备利用率,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4 对于院前急诊急救所必须的设备如心电图、除颤机等小型设备,虽然不一定有很高的利润率,也不一定能完全收回成本,但它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政府投入给予配备是必要的。另外在采购时选择功能明确,成本较低、适合社区使用的型号即可。

参考文献:

[1] 曹丽琴 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5):56-57.

[2] 凌静 某院近3年引进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 《医疗卫生装备》 2011,32(10):44-45.

[3] 张恩科 医疗成本效益分析在大型设备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装备》 2012,09(1):16-17.

篇12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对策研究及化解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已成一个重要的融资方式和发展手段。如何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发展方向,规避、减少负债运行的风险及其负面效应,科学合理地规范负债率,打破融资瓶颈,解决发展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探索建立融资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是各级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试以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例,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所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相对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的,具有特定的含义。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等;二是乡镇卫生院。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

河北省有11个市,136个县,1962个乡镇。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99所。其中,县级综合医院202所,中医院135所;乡镇卫生院1962所(含中心卫生院、所)。据2010年账面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负债金额为64.88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28.97%。其中,县级综合医院负债42.99亿元,占66.26%,资产负债率28.91%;中医院负债11.43亿元,占17.62%,资产负债率36.06%;乡镇卫生院负债10.46亿元,占16.12%,资产负债率24.01%。县级综合医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52%、146%;乡镇卫生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41.68%、138.29%。县级综合医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41.06%;乡镇卫生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32.92%。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原因分析

现以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负债为例进行分析。负债总额共计53.45亿元,如果按类别和用途进一步细分主要分布在四个方面: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15.36亿元;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31.71亿元;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5.34亿元;其他1.04亿元。分别占负债额度的29%、59%、10%、2%。其中,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其他债务的比例,县级医院为32%、56%、10%、2%;乡镇卫生院为14%、72%、10%、4%。

据初步调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国家投入政策不到位。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主因。目前,河北省县级医院在职人员工资,基本由医院自身收入解决。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地区,职工“三险一金”财政负担或负担一部分,贫困地区要靠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实行中央、省、市、县分级负担的政策,但大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或其他原因,当地政府不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只好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解决,从而形成了医院债务。

第二,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家《大型乙类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出台前和出台之后短期内,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其原因一是医疗机构自筹款买设备,不用上级审批;二是国家定价大型医疗设备收费偏高等。

第三,新型合作医疗需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河北省农民参合率达到94.46%。农民基本医疗费用的解决,使医疗需要需求呈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农民得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已成为常态,加之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报销比例较多,许多医院人满为患,特别是住院病人骤增。初步统计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平均每年增加20%-30%。为适应病人医疗需求,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贷款或采取其他融资的方式,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改扩建或购置急需的设备等。

第四,医院正常发展。突出表现在国家拉动内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规模投资之前。在国家“卫生三项建设”期间,主要是后期,因为当时项目投入较少,国家的投资额度与建设项目差距太大,而地方政府又没有能力投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方设法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2005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投资建设,但政策规定,凡是达到建设标准的医疗机构不再投资,以前欠款由当地负责解决,基本上形成了“鞭打快牛”的做法。据河北某县统计资料显示,该县乡镇卫生院建设欠款达538万元,至今没有能力还款。此外,由于缺少周转金制度,普遍存在医院药品、医疗耗材等欠款,据调查一般从购买之日起,拖欠3至6个月的居多,导致了短期大量拖欠,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新的债务模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化解对策

负债运行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沉重负担,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如何走出过度负债、过度医疗、过度收费形成的恶性循环怪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资产变现解决,迁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由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其原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所得用于偿还欠款;财政还本付息解决,国家已经界定政府举办的医院属于公益性质,在经营上实行保本或略低于、略高于成本的收费政策,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资或贷款建设的房屋、设备等,均为国有资产,考虑到本身偿还难度,地方财政理应负责还本付息;贫困地区由中央和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本身或地方政府均无财力解决,建议这部分债务由中央或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省市县财政分级负担解决,采取省市县乡债务分摊的办法解决,在具体操作上,不搞一刀切,地方财政状况好的可以多负担一些;改制解决,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在非营利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打破融资瓶颈,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变部分负债为资本,以解决债务负担,从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同时强化药品和医用耗材周转金制度,为解决医院短期欠款,建议由同级财政、卫生主管部门,重新核定医院专用周转金,用于药品、耗材采购的周转使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思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主流是好的,其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负债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卫生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负债率与医疗机构发展相适应。鉴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职能、收入、服务范围和专业要求等各不相同,是否进行负债经营?负债额度如何确定?不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决策管理。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得衡量偿债能力指标之一的负债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及其发展相适应。县级综合医院等业务收入好、积累多的单位,具备偿还能力的,适度负债是正常的,有利于医院建设与发展,但要注意贷款发展需量力而行;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大量的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卫生保健、基层卫生管理等任务,应少负债,或直接按公共卫生机构等同对待。

第二,负债与还款预期相适应。负债必须以融资机构的业务收入和业务发展能力为标准核定,以不损害机构稳定发展为基础条件,以单位预期收益为尺度,合理确定负债规模,保证债务效益和及时按期限偿还为主要目标。

第三,负债率与资源配置标准相适应。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贷款或社会融资发展医疗卫生项目,要在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框架之内,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与社会发展与群众需要需求相吻合,坚决防止盲目发展和扩张等。

第四,负债率与卫生投入相适应。负债在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收入的同时,还要把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考虑在内,把国家投入政策作为重要依托,以此确定负债投资项目,防止负债过多导致长期无法偿还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违规行为。

第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管理与监督。一是建立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项目审批,规范负债规模,确保项目效益,防止出现资不抵债等行为;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贷款或社会融资,要严格禁止将房产或重大设备等国有资产作为抵押;三是尽快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负债经营保障评价系统,加强财务监管,规避融资风险;四是尽快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融资办法,规范融资行为,规避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更好地利用社会资金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护;保养

【Abstract】 Hospital medical equipment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a prerequisite. Equipment maintenance in 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oper analysis and testing of medical equipment failure, timely maintenance, improve medical medical equipment is in good condition and usa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re the key Gongtongtantao subject. Repair and maintenance of large equipment, we should continue to sum up the problem and find solution in time, which for the extended life of the equipment and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R886【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119-0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在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加强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也成为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研究表明,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维修保养的好坏[1],因此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问题越来越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为探讨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开展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大型医疗设备

大型医疗设备主要是指现代医院中使用的市值较高、体积较大的医疗设备,有CT、核磁共振、DR、CR、工频X光机、高压氧舱、推车式B型超声波诊断仪、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直线加速器等。

2 大型医疗设备维修与保养现状

根据相关报道,国内大型医疗设备维修保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厂家售后服务不到位。目前,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90%以上被国外几个大型跨国医疗设备生产、销售厂家和公司所占有[2]。这些厂家和公司在市场经济下,为了增强竞争力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之中,而对于售后服务则给予较少的关照。这种现状对于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对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不利的。

2.2 相关领导对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全面认识。平时不重视设备保养,一旦设备出现问题,直接找厂家修理,也不管多少费用,修好完事。若厂家没有给予派遣维修人员,损坏的设备放上几个月,有的甚至一年半载。这种现象较普遍。还有许多领导认为本单位的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可有可无,从不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尽量减少单位设备使用维修成本。

2.3 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水平有限。目前,国内从事大型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基层医院中从事该行业工作的人员受过医疗设备专业正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屈指可数[3]。医疗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疗设备维修人员要与时俱进,时刻关照前沿动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但是许多由电工、管道工或其他专业改行的人员,让他们来肩负起高精大型设备维修保养的重担,使他们时常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如果领导部门也没有给予相关的重视,他们将更难适应该行业的发展。

3 维修与保养应该注意问题

3.1 认真研读使用说明,指导临床规范使用设备。医疗设备维修人员首先要熟悉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方式与注意要点,并参加相应的医疗设备启用前的岗位培训。医疗设备有科技含量高、结构复杂,只有合格人员才能从事维修和保养工作。在引进医疗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要全程参与,以便了解设备的使用环境要求和正确的使用方法等问题,遇到问题及时向厂方工程师寻求帮助,要认真学习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等环节,了解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

3.2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做好设备保养。大型医疗设备投入使用之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定期到各科室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设备的保养和检查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对于改善设备的工作条件及技术状况十分必要,设备的保养应实行健全的保养制度,发现异常,及时做出处理。维修人员与使用人员应密切配合、协调,定期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不断提高维修保养的水平。

3.3保养与维修要注意细节。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工程。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开关、旋钮、仪表显示参数是否正常;检查机器的运转、气、水路,螺钉、螺母等是否正常;检查操作人员操作仪器是否按照规程进行。可以打开机壳,清除设备内部的异物、积尘、污垢,对松动的零件部位进行加固,添加剂;检查设备内部元器件是否磨损、受潮、老化、变形、烧蚀、松动等;检测各组电源电压部件运行和接触的情况等,一定要做到细致、细心。

同时,由于设备的使用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在日常保养与维修中一定要注意环境因素等细节问题。要给设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保持室内的温度恒定与空气的净化。为保证环境的稳定,空调机应该与设备同时投入使用,并保证长期正常运转。机房的温度超过25℃,将对于设备工作是十分有害[4]。为保证防治机房空气灰尘过多,要定期清洗过滤网。空气湿度对设备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当雨季来临,空气湿度过大,必须使用除湿机。雨季到来,雷电也十分常见,为保证大型设备安全运行,保护患者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要做到地线接地,另外有条件时安装避雷设施也是很有帮助的。要注意考虑设备老化、开关故障等细节问题,保证设备的顺利使用。

3.4做好维修保养记录。 对大型的设备应切实做好器械设备的周、月、季、年维护的记录和计划,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档案、故障登记、设备履历。维修登记内容包括维修记录、检查保养记录等;技术档案包括:维修手册、生产日期、设备型号、生产公司、售后服务承诺等;检查保养包括:设备名称、运行状况、使用时间、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

4讨论

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是医院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维修和保养的有序有效进行,不但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促进其发挥最大的效能,还能降低设备的损耗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提高医院的效益。因此,医院重视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提倡“预防性维护保养为主”的意识和观念,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维护保养制度、规程,确保大型器械的定期保养和维护,使仪器设备在适宜的条件和环境下正常工作,保持最佳的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的故障率,降低仪器设备的运行成本,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大型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要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这对于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保证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金涛,王晓敏,郭赤.加强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学装备,2008(5):36-38

[2]张晶,张健.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与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9):173-174

篇14

【关键词】医疗器械 使用管理 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31-02

1 背景和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逐渐成为影响各医疗机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医疗器械的合理安全使用成为了各医疗机构必须遵守的一项明文规定,加之关系到患者和医疗器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制定规章条例以规范医疗器械的使用。而医疗器械的维修保养作为医疗器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医疗器械的运行功能和效率。做好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对减少医疗机构运作成本、优化医疗经费结构、提高医疗器械的功能水平从而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和维修保养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情况下,各相关医疗机构虽然都努力想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和维修保养,形势却不容乐观,仍存在相关影响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使医疗器械难以得到安全、高效益地运行。因此,必须找到该影响因素才能进一步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和维修保养并使医疗器械高效运行。

2 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及维修保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各相关机构在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1 法律法规一些概念缺乏权威解释

有些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使用”中的“使用”理解较表浅,单单理解为在患者身上使用的瞬间行为,所以当执法监管人员检查其医疗器械并发现其存在过期医疗器械时,他们的解释是:医疗器械过期后不再在患者身上使用。然而,对“使用”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应为包括医疗器械使用前的购买过程、医疗器械在患者身上的使用过程及医疗器械使用后的处理过程等。但是这一名词在《条例》中并没有权威性的解释,致使个别医疗机构负责人对该词语的认识不到位或打球,导致医疗器械过期却不毁形和丢掉。这种现象既背离了《条例》的立法宗旨,也对患者的安全就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样,“超功能使用” 在《条例》里也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执法人员在对一些农村医疗机构擅自扩大一些医疗器械功效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进行立案和定罪时无据可依。

2.1.2 监管部门、涉械单位对相关政策理解和执行不到位

对于监管部门,在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中需要本专业技术人员或掌握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对医疗器械这个多学科领域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对各种医疗器械的质量、性能实施监督检查,使医疗器械得到合理使用。但目前在基层从事医疗器械监管的管理人员多为非相关专业人员,缺乏医疗器械专业技能,使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涉械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对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及相关法规仍认识不够。监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许多基层单位的医疗器械管理部门未得到重视,导致从事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工作掉以轻心。

2.1.3 医疗器械违法案件处理难

在农村的小卫生室里,经常遇到一次性使用器械在被使用后该毁形却不被毁形的现象。因其经营总资本较低,所以事实上很难按有关法律条规进行合理处罚,这种类型的医疗器械违法案例虽然在农村医疗机构屡见不鲜,纵使有明文规定也难处理,增加了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的难度。

2.2 医疗器械的维修保养存在的问题

2.2.1 许多医疗机构对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认识仍比较传统的、片面,认为维修保养是作用在故障发生后,即被动维修。对器械日常的运行状态缺乏观察、缺乏预防性维修的意识和方法。

2.2.2 医疗机构中使用医疗器械的工作者多为医疗工作者,缺乏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医疗器械的维护和保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比专业人员更容易导致医疗器械的破损。同时,医疗器械的管理规定中无相关规章制度难以保证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有效性。

3 如何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和维修保养

从以上几点我们知道,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涉及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可导致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医疗器械的维修保养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3.1 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3.1.1 出台相关法律,提高执法力度

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以明确执法人员在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的职权,明确对未注明期限医疗器械、无菌医疗器械该毁形未及时毁形、未合理使用医疗器械的单位及医疗器械被超功能范围使用的处罚方案。同时,严格规定相关机构把好医疗器械供应商的审核关,对供应商的资质、经销医疗器械的品种范围等进行审核,切实把好进货关口以提高医疗器械准入门槛,确保其质量的合格并对大型或高风险医疗器械档案备案。促使医疗机构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从而使医疗器械的非法使用现象减少。

3.1.2 开展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及其重要,应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对就业监管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努力实现专人专岗的人员配备,打造一支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监管知识的专业队伍。当然,所谓“一个巴掌是拍不响”,在对监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增强“涉械”相关人员的守法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提高“涉械”相关人员对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3.1.3 提高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质量

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技术含量及实施力度是有效遏制医疗器械的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切实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质量,并促进基层医疗器械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相关上级机构应为基层单位发放实用的技术资料和医疗器械检测标准,使其在检测中有据可依。

3.2 做好医疗器械的维修保养的方法和措施

3.2.1 健全维修保养管理体制

其一,医疗器械的维修保养工作要达到相关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立法力度和执法力度,还需要其制定全面、明确的相关制度和客观标准,使维修保养工作的程序和验收有凭有据。其二,将单一的维修保养性质向多元化的维修方向发展,并实现维修行业技术的资源共享,综合运用各类型人才,促使维修保养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从而提高维修的技术水平。其三,维修保养体制还应包含对领导者、维修人员的责任及事故责任细则的明确规定和对人员培训与教育、维修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明确说明[2]。

3.2.2 医疗器械维修保养管理工作分工要明确

首先,设立明确职责的维修保养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该机构根据需要分为专职维修保养组和兼职维修保养组两种。专职维修保养组由既懂得专业技术又懂得相关管理的人员组成,专门负责医疗器械的日常维修保养和管理。而兼职维修保养组虽然技术不是很专业,但其存在也非常重要:一方面,专职维修保养组的人员较少,面对种类多、数量大的医疗器械,如遇到同时有数台医疗器械需要维修保养的情况,难以在一时间内同时进行操作。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兼职维修保养组来分担这些任务,处理较简单的工作。这样既落实了维修保养管理工作,又使该队伍得到壮大,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率[3]。

3.2.3 医疗器械维修保养需要按时检查

按时检查包括对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其中,日常检查能保证医疗器械正常运行并及时处理出现的故障,起到预防事故发生的作用。而定期检查则是一种周期性的检测维修,是对医疗器械的运行精度、性能检测,发现是否存在损耗并消除隐患,保证器械的高效率运行,延长器械寿命。

3.2.4 提高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水平并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使用功能,而质量好、能长时间高效运行的医疗器械能提高临床的诊疗工作水平,提高疾病的确诊率,从而提高疾病对症下药的精准度。提高该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速度。维修保养技术固然重要,技术人员素质水平也同样重要,故应培养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为医疗服务的思想,全方位服务于医疗服务工作。而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疗器械不断被注入新的元素,精密度和复杂性不断提高,需要技术人员加强继续教育,补充和更新专业技术知识,跟进科技前进的步伐,适应高要求的医疗器械维修保养工作。这需要医疗机构重视对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给予教育经费支持,并定期对其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维修保养效率[4],继而带来医疗机构的高效益。

4 小结

实践证明,医疗器械的安全合理使用和较好的维修保养能促进器械的安全、高效率运行,给医疗机构带来社会、经济上的高效益。因此,强化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和维修保养势在必行。而在强化过程中,必须针对器械使用管理和维修保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适合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和维修保养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敏,杨方,郭元星.论医疗设备管理与医院效益[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

[2] 刘军,于欣堂,赵卫涛,鞠建勋.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经验谈[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