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学前教育的评价范文

对学前教育的评价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学前教育的评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学前教育的评价

篇1

【关键词】大专 学前教育 英语课程

前言

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属于高职高专教育体系,从中等师范学校转型而来的高师院校,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英语教学如何能够适应新形势,形成与学前师范教育相匹配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广大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大课题。本研究力图通过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针对性,进一步拓展英语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基础水平,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进一步求学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语言测试在考核英语知识的同时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做到科学、公平、规范。然而我校原有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是终结性评价。我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占很大比重,形成性评价仅限于平时考勤,完成作业等简单的评价。所以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考前突击背题应付考试,小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不好,英语课听不懂,老师不关注,期末考试时可能就会选择作弊或者直接放弃英语学习。要想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就应该改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将对学生学习更有监督激励作用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纳入评价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

1.问卷调查与前测。本次调查以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2013级1班、2班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在学生入学初,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都进行了前问卷调查和前测。目的是为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问卷题目内容涉及英语学习动机与兴趣(motivation and interest)、英语学习习惯与态度(habits and attitudes)、英语学习方式与策略(methods and strategies)以及英语考核与评价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四 方面。

(1)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基本情况。两个班年龄分布大体一样,从高考英语成绩来看,实验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为121分和55分,对照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为119分和57分,每个班的平均分分别为88分和87分。所以,实验前的基本情况大体相同。

(2)前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从英语口语学习兴趣、习惯等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两个班级的学生都普遍认为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目前最需要提高的英语技能,也是今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但是大家的英语学习兴趣却很,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太困难,30%的学生基本没有信心能学好英语。90%以上的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选择总是或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20%左右。虽然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满意,却不愿意积极地去改变这种现状。总之,尽管学生对于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非常清楚,但是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很难靠自己的努力,跟上老师的课堂教学,课下没有开口练习的机会,学习兴趣越来越少,更别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从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来看,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82%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检查仅限于读课文、背单词或翻译语法练习,学生基本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所以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单纯用一张期末试题来衡量学习水平是不全面的。

2.实验过程。基于学生反映的问题情况,老师们借鉴同类学校的评价方式,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探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开学初,再次征求学生意见,设计了以学生学习档案表为依托的评价方式,在实验班试行。

首先,细化学生的平时成绩。10分是学生自选的口语展示成绩。每次课都有学生做3分钟的班级报告(class report),内容可以选择讲英语故事(story telling)、演唱英语儿歌(nursery rhyme performance)、短剧表演(role play)、两人对话(dialogue)、课文朗读或复述(passage reading and retelling)等,要求学生语音语调基本准确。老师当场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做好记录。20分是每学期进行两次口语测试的成绩。对水平差一点的学生来说,口试包括朗读课文和回答老师简单提问等;水平中等的同学可以编写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对话或角色扮演;对于水平高一些的学生,可以提供给他们话题,自己谈论想法。任课老师要给学生的两次口语展示讲评、打分并记录。另外10分可以与课堂考勤、听写、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挂钩,学期结束将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单反馈给每个学生,并与学生交流今后的努力方向。

其次,强调合作学习,建立英语学习小组。我们学校每个班的班额很大,大都在50人上下,任课老师很难做到每次课提问所有的学生。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英语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互补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展示很多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课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根据课堂表现进行互评,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内容包括学习参与程度、合作学习、知识掌握等方面。这样小组成员间的自评和互评,是老师对学生评价的补充,从而更全面的评价每个学生。

最后,当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进行某个英语文化主题的介绍与演示。文化主题涉及西方节日、大学生活、电影赏析等。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确定主题,分工搜寻相关材料,做成幻灯片,并在全班范围内甚至是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通过主题项目的制作和展示,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并真正提高了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3.实验后结果分析。经过两年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尝试,笔者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英语口语测试,结果如下。

(1)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从口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学习兴趣和交际策略的使用方面,变化比较明显。首先在语音语调上,实验班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单词的读音,语调较自然。而对照班的学生在语音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常用的单词发音不准确,影响了整体的意思表达。其次在词汇量和正确语法使用方面,实验班的学生能使用较正确而贴切的词语进行表达,能有意识地使用新学的词汇,语法上虽有使用不当之处,但不影响意思的传输。而对照班的学生词汇量上没有明显提高,比较多的学生出现长时间的沉默,导致交际经常中断。最后在互动交际策略的使用上,实验班的学生能够利用互动策略就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在交谈中能够及时回应大部分的交际话题。而对照班的学生在交际时缺乏互动策略经常出现长时间的停顿,难以坚持三个话轮以上的语言交流。

(2)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得到加强。后问卷调查中,两个班学生实验前后针对英语学习兴趣、参与英语测试的积极性和学好英语的信心方面的选择比例出现变化。尤其是实验班认为“学习英语口语兴趣大”的人数由实验前的5.3%增加到了31.6%,而对照班只多了2人;实验班选择“兴趣不太大或没有”的学生由21人下降到了7人,占12%;在“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方面,实验班普遍选择“较强”,占46.6%,选择“很少或没有”的人数只有10人。而对照班这几个选项的选择基本没有变化。由此可见,经过课程改革实验之后,实验班的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3)学生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实验进行前,学生的总体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走神、说话和玩手机等不良行为时有出现。实验后的第二次问卷调查显示,针对“是否课前预习”,“是否主动背单词”,“是否主动观看英语电影等英语节目”,和“是否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等题目,实验班选择“总是,经常”的学生人数分别增加了十个到十五个百分比。然而对照班这四个指标都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新的评价方法的实施,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加清楚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从而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4)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实验班选择总是或经常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学生数从实验前的11个增加到44人,三分之二的学生愿意参与合作学习。同时,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对你的英语口语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和“你是否喜欢让同伴参与评价你的学习”这两个调查选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后的选择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形成性评价开始实施以后,实验班“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人由10上升至22人,选择“不喜欢”的人数明显减少。然而对照班这几项的变化不明显。由此可见,由于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细化了平时成绩的分数分配,大多数学生开始乐意在小组合作中学习,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锻炼并养成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对自身和他人都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三、结论

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我们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以及评价主体上,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学生的评价方式的选择、建立、使用和修改都是学生实际参与的,而且有详细的记录。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档案、观察学习评价表,老师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即时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动态;学生通过学习评价表,逐渐学会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师生通过讨论,可以更加了解彼此之间的想法。形成学习小组,进行项目与演示也要求学生紧密合作,无论是确定主题、筛选材料、形成项目还是最后的演示与答辩,都是师生共同的劳动结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研究问题与建议

形成性评价不单纯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地指向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与所任课班级的班主任、辅导员有更多的沟通,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职业追求的学生进步。而且老师们一定要铭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区分好坏,而在于帮助学生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它不能完全代替终结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必要补充。总之,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相对自由的教学空间也保证了形成性评价的可操作性,今后可以进一步开展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郭贝.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钟纬.关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终身发展;监察评价体系

引 言

美国高瞻(High/Scope)佩里研究计划表明,接受过佩里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学业完成率高、就业率高、犯罪率低。为学前教育每投资1美元,可获得17.07美元的回报,其中4.17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12.9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1] 可见优质学前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高于任何一个教育阶段。而如何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才能获得最长远的发展,才能最有益于幼儿其自身发展?这是每个家长、教育者、政策制定者需要仔细考量的。当美国的幼儿正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感受人文气息时、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时惊叹生命历程时、在学着使用工具进行科学探索之时,中国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世俗生活需要的知识技能;当美国的孩子正在被老师鼓励去跟别的孩子交流,称赞他人之时,中国的孩子被过早灌输了弱肉强食的社会竞争理念。这是否在透支着孩子的未来,中国的学前教育又该何去何从?我们也许能在借鉴美国学前教育理念中求得答案。

一、中国早期教育的现状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全国幼儿园有15.4万所,比上年增加1.22万所。增加1.22万所;在园幼儿2976.67万人,比上年增加318.86万人,此外还有大量收费高昂的早教机构。[2] 然而,在这种大发展背后,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师资水平不齐,教学与管理质量混乱。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区要“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可见,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变革的迫切需求。这就意味着,我国各级政府更应对学前教育质量担负起主要的监管责任。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公平。

我国儿童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弊病由来已久。内容构建缺乏对儿童生活的关注,依旧以教师的高控制与个人评价为主等背离人文精神的现象,不利于儿童基本素质的培养。比如美术教育,原本美术教育的初衷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徐复观曾掷地有声地说:“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3] 人文精神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更具生命力。然而,当前的儿童美术以教师所谓权威的单一评定标准为主,本是一种发挥儿童情感体验和天性表达的稚拙文化演变成单一枯燥的技艺训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想像被机械的模仿和抽象的艺术规则所取代,整个美术教育表现出一种技术化、理性化的倾向,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言,孩童所受的早期教育对其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就能解释国人创造力干涸,人文精神没落的原因。

竞争和效率性思维过于严重,不遵从孩童成长的自然时间规律。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也指出:“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实际上将儿童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短期的危险包括对学习的焦虑与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长期的危险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我指导的学习、习得性无助等。” [4] 如果儿童仅仅抱着外在的奖励机制,缺乏内在动力,必然无法把一件事情做到卓越。必然无法将个体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然而追求技能的训练而非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中国学前教育的通病。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理念恰恰是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催促其“成熟”——过早灌输社会竞争意识和世俗生存技艺知识,实然不利于其终身发展。

教研不足,儿童自由和权利并未得到保障。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开展过大规模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同时也缺少严谨、科学的本土评估工具与量表。一些地区的幼儿园质量评估可谓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评价结果不具备足够的信度与效度。尽管在当今的中国,有一批学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界,提出“向儿童学习”的主张。“向儿童学习”这一口号可以帮助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儿童与成人关系。但是社会上对幼教的偏见,家长制的单一权威评定标准,以及功利化和过度强调竞争的社会风气,依旧导致了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存在偏差。

二、美国学前教育发展领域广泛

美国早期教育很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兼顾广度与深度。广度主要表现在各州标准所涵盖的学习领域都很广泛,包括了语言和读写、科学、数学、社会与情感、学习方式、身体发展健康与安全、社会学习和创造性艺术等8大领域;深度主要表现在各州标准的各学习领域涵盖的分领域内容丰富全面,各学习领域都至少涵盖了4-8个分领域。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内容兼顾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与高年级标准的衔接性。

美国最有价值的学前教育理念应该概括为终身发展理念。在学前教育期间力图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的认知,并启蒙幼儿的人文艺术素养。增强幼儿交流、读写、记录、探索的能力。这种综合性和广泛性的能力培养领域必然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大多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都秉承着这样五大标准:1、对科学探索的理解。教师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通过尝试错误进行探索,而不仅仅是不提问题、按照一定要求操作。鼓励幼儿提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并用大胆的思维去解决。建议幼儿适时地回顾和描述探索的过程,可以用相机、文字、画图等方式记录。鼓励孩子去和同伴交流,互相提开放性的问题。2、使用一或多种感官感觉周围世界。例如在促进语言学习的装扮类游戏当中,孩子会操纵道具,从而形成对各种物体、材质的理解;例如在幼儿用眼睛读老师喜怒哀乐的表情时,可以启蒙幼儿的社会认知。3、使用工具收集信息。a、一般早教机构都会设置一个科学区域,并提供可选择的工具(如放大镜、天平、棱镜、望远镜、磁铁等),并且定期更换它们。b、为了让幼儿认识工具的实用性,指令幼儿至少使用一种以上的工具进行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并评论所得到的结果。

三、美国健全的学前教育监察评价体系

健全的立法规范。如《提前开始法》、《家庭援助法》、《儿童保护法》、《早期学习机会法》、《入学准备法案》。此外,美国也一直实施分权管理学前教育的模式,由联邦政府\州和学区共同承担学前教育管理和督导责任。

美国学前教育体系是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儿童与家庭署发起了“学前教育质量评级体系元评估”项目(简称“QRIS元评估”),对美国26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评级系统进行再评估,以了解QRIS体系的实施效果。这些评价和元评价研究的丰硕成果既修整了美国国内学前教育从政策到实践的变革,也对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评估过程中,美国学者开发了许多著名的质量评估工具,如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哈姆斯和克里福德等设计的幼儿园评价量表(“E-CERS-R”)和皮阿塔等人开发的“幼儿园课堂教学观测工具”。这些评估量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见,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业机构、大学学者、幼教机构以及家长等不同层次的评价主体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多主体、多维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网络。

四、从美国学前教育理念和手段、教育监督评价体系对完善中国学前教育体系的启示

要去关注儿童的需要。儿童在儿童期有其特殊的发展需要,这是儿童生命按其节奏和张力进行绵延和创造的基本保障,尊重儿童就是尊重儿童的生长性需要。实际上就是要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把神话、童话交给儿童,允许他们自发的游戏、歌唱、舞蹈、涂鸦。为此除了仅仅向孩童灌输实利性的世俗技能以外,应该以人本主义角度出发,科学地培养孩子的数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者要使用适宜性教学策略。正如柏格森所言,生命成长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堆积的数的变化,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性质差异化运动过程。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变化充满着多种发展希望和多样的发展可能性,所以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态度看待儿童每一瞬间的成长。美国幼师专业检验标准强调幼师要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区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以支持幼儿和家庭的发展。并要求幼师要用民主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儿童,逐步形成以幼儿为主体作用,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格局。教师应以其完备的专业知识,并运用适宜性教学策略,开设特色课程;创建室内外环境的策略;关注儿童的特点、需要和兴趣的方法;整合幼儿的语言、文化与幼儿发展计划的策略;通过社会性互动进行教学的方法;给予游戏性支持的策略和工具;针对课程应用综合性的方法等培养儿童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广泛性探索能力,着重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发展。

强调学前教研水平,借鉴美国教育评价标准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框架。第一,应该大力开发规范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不仅仅要采用测验、量表等量化工具,也应该积极开发各种深度访谈、近距离观察等质性工具。第二、要注重评价多元化,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中对环境、结果、硬件设施的考量超过了总内容的70%,除了关注静态因子以外,应该更多地关注师幼关系、文化多样性、特殊需求等凸显过程性观念的评估维度,使具体指标更细致和深入。评价标准的具体指标要重个性,即应更多地关注儿童与教师的情感、个性、创造和意义建构;重关系,即应更多地关注同伴关系、师幼关系、家园关系、幼儿园与社区关系;重过程,即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一日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评估课程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Nores, M., & Barnett, S.. Benefits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s across the world: Investing in the very young[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0,29:271-282.

[2]钱雨.世界学前教育质量监管体系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篇3

关键词:过程;评价;多元化;激励性;技巧

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能力的一种价值判断。正确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个性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学中不能只看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练习活动过程中的过程评价。我作为一个体育教师,经过几年课程改革的实验,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下面我就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合理地利用评价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否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体育活动,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评价内容。

2.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例如:有些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有时甚至可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但也许这里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创新思维,教师不能把这种行为简单地视为叛逆而是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保护和促进这种创新思维的发展。

3.对学生进步性的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看到结果,而是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特别是看到学生思想行为是否有一定的提高。要针对这种进步实行相应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刺激学生、鼓舞学生。使学生消除成绩低下带来的自卑情绪,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

4.对学生发展能力的评价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改变和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给予不同评价。例如:对于自卑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其找到自信,对前途充满信心;对于骄傲自大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其不足之处,让其承认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这种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这几种评价方式。在这里我对教师怎样评价学生,以及所使用的一些评价技巧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1.运用激励性语言评价

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评价中要多进行积极性的评价,而且在具体的评价中,要善于运用评价技巧。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时,评价不但不能打击学生而且应该能够让学生乐于改正错误。例如:在学生做某个动作出现失误时,教师不能直接说你哪里做错了,应该说:“如果你能怎样怎样就更好了。”这样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同时也能够积极改正错误。对于后进生而言,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其亮点,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充满学习的欲望。

2.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积极性评价中有时肢体语言比实际语言更有效果。教师点点头,或露出一丝微笑,都能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生练习中,某个同学做得比较好,教师点点头,学生看到后会非常高兴,因为他认为他的动作或行为得到了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可。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对某个同学伸伸大拇指,学生更是激动万分,恐怕能够让他高兴好几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肢体语言与实际语言相结合,以做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3.运用模糊性评价

中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引导这种心理现象。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与学生心理形成对立,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尽量少用极端性评价。例如:在评价学生时,不能说谁谁做得最好,或谁谁做的最差,要留一定的余地,要利用一些模糊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较好、很好、不太好、有进步等。在成绩评价上,也不要按分数来评价,最好运用等级评定。

4.评价要客观、真实

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客观、真实、合理和公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承认差距,学生知道了存在的差距就会通过努力积极地改正和改进,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不能为了鼓励学生使评价失去真实性。有的教师过多地使用表扬来鼓励学生,有时不该表扬也使用了表扬,不但起不到导向作用,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

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缺少了评价的教学就像缺少了引擎的飞机,会失去动力,停滞不前。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要充分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并且在具体的评价运用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亮点,发现问题,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改进,让评价成为一种真正的动力,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陵、马珊、俞竹丽.《体育课应实现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移》.《体育学刊》,2000.

篇4

关键词: 中职 英语课 教学评价

一直以来,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都基本沿用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与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充分注意到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显著差异,没有考虑到中职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脱离实际,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当前中职英语课程评价工作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对中职英语课评价目标的思考

常常有许多教师无奈地对我说:“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太差,英语是没办法教了。”我总是对他们劝道:“面对现实吧,我们的学生跟普高学生本来就不一样嘛。”当然,一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去学习英语,并且达到与他们相仿的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忽视了这些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是和普高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有明显区别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好基础,而职高学生就不一样了。人们都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中职教育目标主要是“教会学生能找到一个饭碗,找到一个好饭碗,找到一个金饭碗服务的”(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处处长刘杰的话,2005年4月1日于杭州)。因此,对中职学生英语课学习的评价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用对英语表达能有所懂、能有所会、有所进步去衡量他们,用以能否适应其今后择业、就业去看待他们,用能否有利于学生激发在校各门功课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能否有利于他们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的标准去评价他们。所以,我认为,中职英语课评价目标应立足于起点低层次、追求实用性、讲究发展观,为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将来就业服务为宗旨。

二、对中职英语评价主体的重新认识

作为中职英语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职学生这一评价主体,掌握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性,才能恰当地、合理地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以下特点:

1.学习英语出发点的特殊性。

理论上讲,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出发点应是为了更好地择业、就业服务的。所以,在英语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并以此为重心进行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评价。

2.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是极其薄弱性的。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在普高考不上的情况下进入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成绩差,英语基础更差。虽然中职学校的教师们也都知道这一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这一点。于是,他们就常常用相对过难的内容讲课,用普高的要求考核、评价学生,导致学生进入“不懂不学、不学不会、不会就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不能把这些中职学生当作是一个已学了三年的普通高中学生来对待,要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实际。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倾向(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欲望作为评价的重心。对于大部分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与专业有关的口语表达能力应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

3.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过程与普高学生有一定的差异。

大部分普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为进一步的学习英语打下基础,因此对英语学习有一种义务感、紧迫感、责任感,更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大部分中职生完全是冲着一个“饭碗”而来的,对英语的学习是以是否对这个“饭碗”有用来衡量的。因此,对中职学生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业评价,更应是英语学习兴趣的评价、英语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态度的评价。

4.中职学生也有自己学习英语的优势和长处,有自己可以挖掘的潜力。

中职学生虽然英语基础普遍很差、底子很薄、学习英语效率很低,但他们也有许多普高学生所不具有的优势。例如,中职学生对与参与动手、动口的表演活动欲望很强,对集体行动反映积极。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利用评价工具来进行引导和督促。

三、对中职英语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的新探索

中职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和评价形式。传统的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普高英语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没有多大区别。教学内容主要是语音、语法、词汇、习语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教学形式多为课堂教授式,教学内容过分侧重知识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诸如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沉闷压抑,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保持和提高。

中职学生的在校学习目的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职英语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手段,开发与自己学生基础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综合评价方式。例如,我们在旅游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差的实际,简化《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对国内外景点的外语介绍和导游练习活动,增加以导游和宾馆服务口语为特色的英语专业表达能力的练习。这样,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就大大增强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此外,为了增加学生的英语接触机会,更多地运用英语,我们还开展了英语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口语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语言学习环境。利用这些方面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处有新意,处处有乐趣。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评价,我们建议可采用“基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以以等级分的形式或文字描述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以把综合分以百分制形式表示出来。

四、对中职英语课评价标准的新实践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普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去教职高的学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标准方面也与他们没有根本的区别,这不符合中职教育的实际。为了实事求是地反映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情况,我们在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方面进行了自己的尝试。

1.口语总标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就与其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情景创设,然后进行对话设计和表演,口语表达流利清楚,能达意表情,可允许一定的语法错误(具体各等级标准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和基础制订)。

2.《基础英语》课程考核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为目标开展评价工作。新生一般以零基础为起点,要求学生在“0”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即达到“0加1”为教学目标,以后循序渐进地加深、加难。

3.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我们要求学生能学习一定的英语歌曲、了解一定的英语国家背景知识和少量的英语基础知识。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乐于参与。

4.兴趣小组和社会活动:主要由学生自愿参与为前提,以学生的活动参与欲望和兴趣发展为考核考察重点。评价以测试和观察形式相结合。

五、对中职英语课评价结果的新理解

每次学生拿了成绩单,他们关心的总是有几分,会不会被家长和老师批评,被同学和邻居笑话。人们常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我们简单地把英语的教学成绩用一两次的考试的分数来表示是不合理的,再简单地去根据这个分数去理解和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谬的。中职学生的英语成绩应包括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策略的进步情况、英语知识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等,给学生的评定可以是百分制的,但更合理的应该是等级制或文字描述式的。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在英语课里的学习过程是教师评价他们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是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形式的核心,也是能否看出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最好办法。当然,社会对于这种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教师不仅有给学生评价的义务,还有引导社会群众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任务。

总之,中职英语课教学评价是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策略的改进等方面都十分重要。我们只有真正地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我们的教学评价工作进行改革,才能真正为中职学生的专业服务,为他们的择业和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外语界,2000.4.

[2]连淑能.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

[3]王初明.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4]周燕.英语教师培养亟待加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5]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9).

[6]张迎雪.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篇5

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认识教师评价机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呢?

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奖惩性评价,注重教师的德、能、勤、绩,着重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教学质量,这对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这种奖惩性评价往往强调评价指标的细化和量化,而削弱了许多人文因素在评价结果中的影响,不利于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关注和自身的发展。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 使相当多的教师承受了过多的心理负担。同时我们发现,评价只调动了一小部分取得良好成绩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多数中等状态的教师来说,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而对于少数处于后进状态的教师来说,每一次评价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和挫伤。

要真正发挥教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能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关键在于需要确立一个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随着教育法制化的完善和教育科学体系的确立,对教师的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有着越来越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对教师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以一定的方式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和褒奖,从而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决定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很多,有社会地位、工资待遇、领导重视、学生认可、人际关系、工作实效等等。绝大部分教师不甘心一生只做个教书匠,他们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种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十分可贵,同时这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另外,"官本位"的淡化使更多的老师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书育人过程中。因而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既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又要最大限度地激励并调动教师,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那么,新课改下如何改进教师的评价机制进而促进新课改呢?

一、有效利用评价机制的导引作用

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引导。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评价机制表现在只重学生的考试结果, 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水平的"唯一"标准及尺码。这种评价机制直接导致了广大教师在平时的常规教学过程中,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只重考试技巧的传授,追求的是考试的各种"率"("及格率""优秀率""巩固率""入学率""入线率")。面对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机制,应当能够导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才。

二、有效利用评价机制的催化作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凡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争取达到目标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强烈愿望。而这种愿望可以说是支配着一个人的整个的一生。而据一份调查报告统计, 有91.6%的教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而不只是一个平平庸庸的"教书匠"。因而,种种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表彰与奖励,都能激发一个教师发奋工作的欲望。而以科学评价为基础的奖励机制则更能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与满足,从而长时期维持努力工作的兴奋状态,以便能向更高"需要的层次"进取。所以说,如果这种欲望和情绪只要"催化"得当,教师就会精力充沛,思维敏锐,他的潜能就能主动发挥,创造力就会得到不断增强,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有效利用评价机制的监督作用

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实施本身就是对教师工作的一个分析、检查、监督的过程。对一个教师在某一阶段工作作出科学、公正、合理的的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地衡量教师实际业务水平与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应达到的业务水平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促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努力缩小与优者之间存在的差距,积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适度监督与检查,能让教师有一个回顾与总结的机会,及时对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与评判,同时也能起到督促与鞭策作用,让教师能张弛有度,避免出现松懈与怠慢现象。

四、有效利用评价机制的反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