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篇1

1儿科典籍宜强化

在绪论教学中,儿科典籍以一般介绍为主,历代儿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简介。这样,学生对儿科发展史只能有浅显的了解。纵观儿科名家,无不对儿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学术内涵。因此,儿科教学应该对儿科古籍做较深入的讲解。如对《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宋医家钱乙的学术思想、脏腑辨证、组方特点等方面作讲解;对明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做诠释。对其他如《幼幼新书》《幼幼集成》等,也尽量多做讲解。对于一般性儿科专著,也可以做简介式的说明,比如介绍其朝代、医家名、著作名、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源流等,使学生有些印象即可。儿科典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虽然对典籍强化教学的效果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今后儿科的继续深造,将发挥潜在的作用。今后中医儿科教材的编写若增加典籍导读作为附篇,将使学生获益匪浅。

2优势病种宜深讲

中医儿科存在许多优势诊疗病种,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厌食、积滞等。对儿科优势病种的讲解,宜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层面讲解。(1)讲解优势病种的一般辨治规律;(2)讲解优势病种的小儿特点;(3)讲解优势病种的诊治事例;(4)讲解优势病种的个人用药体会。授课者都应是儿科的临床专家,与其说是讲授儿科课本知识,还不如说是以自己的专业经历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儿科学有感性认识,增加对儿科的兴趣和探索。这种临床课的病案教学法是非常必需的。笔者结合自己脾胃专科的优势,详细讲解小儿厌食症的特点、用方、用药以及调摄,使学生加强对中医儿科教学的临场感和优势感,十分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

3实践技能宜多练

临床课教学见习带教十分重要。目前,由于存在医患关系、教学资源、师生比例等矛盾,中医临床见习带教的质量亟须提高。见习带教是考察临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依托儿童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脱产进行病房见习带教,使儿科实践技能训练得以落实。见习带教首先是识病,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头带教,使学生对小儿常见多发疾病有感性认识。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素称“哑科”的儿科,必须训练基本的采集病史技能。第三是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所见的病症,如何转化为中医学的临床思维,需要调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即辨证论治思维。中医高等教学已经渗透着现代医学教学,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医学的临床思维,这种交叉融合的临床思维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见习带教中,发现学生的中医学临床思维欠缺。如见习“紫癜”这一病症,如何对应投以犀角地黄汤,许多学生思维没有着落点,这种“中间过渡思维”,即关键的“理法方药”思维过程,需要在临床中不断练习。第四是书写病案,要求写出四诊概要,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间讨论,完成病案,是技能训练的强化。实践说明,有实际病例可看、师生互动的规范化见习带教,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4考核重点宜侧重

临床课考核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有所侧重。首先侧重病名考核,即以病名作名词解释。儿科病名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比如“积滞”“疳积”“麻疹”“五迟、五软””胎黄”等。通过教学和考核,强化对儿科内涵的掌握,并区别于其他学科。“释名”教学包含儿科疾病谱概念、病症特点、古今认识异同等信息,宜讲细讲透,达到即时记忆和长久记忆的效果。比如:积滞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甚至吐泻酸臭乳食或便秘为特征。这个名词包含多层含义,为儿科所特有,并区别于厌食、腹痛、腹泻、疳积。以这些儿科名词为知识点加以考核,能充分体现中医儿科的内涵。其次是实践技能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也能突出临床课特点。以儿科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为考核内容,试题模拟实际案例,以正确灵活、符合法度的作答为要求,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照搬书本。实践表明,在优势病种辨证论治考核中,学生会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作答,是可取的。

5重复内容宜简略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遇到重复内容如何讲解是值得思考和把握的。在临床分支科目中,中医内科学和儿科学的关系密切,内容之间可资互参的很多,辨证思维很相近,辨证分型重复较多,使学生倍感倦怠乏味。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优于以往的教材,在阐述辨证论治体系的同时,隐藏着某种疾病自身转归的内在规律性。教学中,应当讲明这种疾病的转归规律性,以便理解掌握。比如泄拷、麻疹、痄腮的变证,其分证论治比较符合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演变规律。这些显著区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地方,宜提醒学生掌握。对于重复内容,比如一些病种的辨证论治,避免照本宣科,代之以回顾和提问的形式,以启发为主。

儿科传染病多从温病论治,宜以温病的理法方药予以揭示。因此,温病学的温习和规律的揭示,对儿科时行疾病的教学大有裨益。可以说,学好温病也就能学好儿科时行疾病。儿科时行疾病方剂难以记忆,比如“宣毒发表汤”“清解透表汤”“透疹凉解汤”等,但是不难理解,因为其理法均遵循温病治法。因此,对于中医儿科学中的“陌生”方剂,要拆方分析,重在理解而留有印象即可。比如“肥儿丸”,了解其组成包含消导的神曲、麦芽和驱虫的槟榔、使君子等,就可谓达到要求。

6结语

篇2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材; 教育,医学; 中西医结合

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

1.1 中西混杂

1.1.1 目录混杂 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又有“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而有的却用“肺脏病证”“肾脏病证”。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夜啼”“痫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五迟、五软”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 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在这6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例如论述“胎黄”,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1.2 临床思辨条理不清 主要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辨证与辨病、治疗与临床上对疾病的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思维的条理性有阐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颇之处。尤其是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论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势必给教学造成困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疑惑,使得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适应。

1.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医学术语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论述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的用“肺系疾病”,有的却用“肺脏疾病”,传染病的章节名称有的为“时行疾病”,而有的却为“时令疾病”;再如对于“麻疹”的论述,在讲述“治疗原则”时,有的说“麻喜清凉”,有的又说“疹喜清凉”,在讲述“邪犯肺卫”的“治法”上,有的说“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有的则言“辛凉发表,宣肺透疹”等等不胜枚举。

2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改革设想

2.1 西为我用

2.1.1 用西医的病名取代中医的疾病命名 对于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小儿常见的疾病和时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医的疾病命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破伤风”取代“胎黄”和“脐风”的命名,可以在概论中分别给出中、西医的定义;可以用“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取代“丹痧”“顿咳”“小儿暑温”。这样既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实际要求,因为中医儿科住院病历书写需要(入院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又有利于中医诊断的规范,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

2.1.2 临床诊断需要参照西医的诊断标准 可以把西医的诊断标准纳入教材中,在编写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内容之中,应该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哮喘”的临床诊断,应该书写“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以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应该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异物”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好适应中医儿科临床的需要。

2.2 古为今用 可以选编已经被后人充分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历代中医儿科医家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和掌握中医儿科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特点。例如新生儿的“养护”的观念,小儿生理特点“纯阳”和“稚阴稚阳”等观点。在选择论述时,应“遵古”而不“泥古”,以“共识”为原则,对于众说纷纭的观点不能选用。

2.3 规范术语 在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时,不能各行其是,对于尚在研究探讨和个人的学术观点,一律不能编写进教材。应该使用规范统一的中医和西医医学术语,有利于中医儿科疾病和证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疾病的命名和证型的规范、治疗方法的规范论述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进。

2.4 突出特色 对于现代医学尚未清楚的而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的儿科疾病,应该保留中医疾病的命名。例如“夜啼”“夜惊”“夏季热”等。还应突出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因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医儿科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根据《辞海》对于教材的诠释“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写的材料”,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中医儿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由卫生权力机构负责组织《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成员除了中医儿科专家、教授,还应该要有儿科临床一线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医生参加。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人力、物力等)和相当长的时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务实搞好《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使之适应临床实际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中医儿科人才培养,也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上述观点纯属个人管窥之见,希望能够给有识之士和关心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同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肾脏;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58-01

一、引言

一般早产儿被定义为母孕37周以内出生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2.5公斤称为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小于1.5公斤称为极低出生体重。造成国内婴儿低出生体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早产,其次为宫内发育迟缓,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造成婴儿低出生体重。近年来,由于国内医疗条件的发展,早产儿、低体重婴儿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降低出生儿童死亡率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低出生体重儿存活下来。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过滤人体代谢产物,实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低出生体重婴儿的脏器发育存在一定的不足,低出生体重儿的肾脏发育就容易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本医院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婴儿10例,分析他们在出生之后1个月之间的肾脏发育情况,同时选取了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例有低出生体重的青少年,研究低出生体重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否产生影响。

二、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本研究选取两组样本,分别是: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之间本医院出生的低出生体重的婴儿10例,其中男性婴儿7例,女性婴儿3例,均为孕周小于37周的早产儿,体重均小于2.5公斤,属于低出生体重儿;同时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例有低出生体重的青少年,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结构为13-16岁,平均年龄为12.5岁,他们的出生体重都小于2.5公斤。这两组在年龄结构等多种基本要素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方法

1.研究方法

首先针对10例低出生体重儿的肾小球滤过率、尿素和肌酐、电解质、葡萄糖等排出情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其肾脏发育情况是否满足本体的需要。其次,对8例青少年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尿酸等含量进行检查。将这些参数与正常婴儿和相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低出生体重对于出生后1个月以及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影响

2.统计方法

本次样本数据的统计主要是根据医院留存的病例,治疗记录等,同时有针对性的电话回访患者,与治疗医护人员进行座谈,进一步了解治疗过程的细节问题,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SPSS软件处理,数据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针对10例刚刚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儿、有低体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多种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表1、2的相关数据。首先,10例刚刚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儿的肾功能指标,肾小球滤过情况与孕期时长呈现线性比例,随着孕期不断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也不断增加,从26孕周以下的小于7个单位,到37周以内小于10个单位。尿素和肌酐的排出量在60-120单位,平均值为90个单位,钠的排出量为21个单位,钾的排出量为5个单位,葡萄糖的排出量为15.5个单位。其中钾的排出量相对较小,可能造成出生婴儿的高钾血症。

针对有低出生体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肾功能指标与正常同龄人的比较分析,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标比正常同龄人略为偏低,但是没有超出正常值,有研究样本得出的数据显示,低出生体重患儿在度过出生初期的问题之后,与正常人区别不是很大。

四、讨论

据有关数据分析,低出生体重患儿出现高血钾症的概率较大,血液中钾的含量与正常体重婴儿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他指标相对正常,因此,高血钾症是这些低体重出生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需要加强对这个参数的动态监控,一旦出现尿速变缓,需要重点关注其血钾含量是否增高。针对有低体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肾功能指标与正常同龄人的比较分析,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标比正常同龄人略为偏低,但是没有超出正常值,与正常人区别不是很大。

参考文献:

[1]韩树萍,晏路标,余章斌,邱玉芳,陈玉林,徐业芹,翁莉,周满,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肺功能的影响[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 2012,11:153-154.

篇4

如果结合西医学,又与西医内科学有所重复,教师面 临同样的困境。对于七年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 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尤其不喜欢老师在宝贵的课堂 教学中重复_些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内容。特别对 于骨伤专业的学生来说,_些学生认为中医儿科学 与他们将要从事的骨伤专业关联性不多,学习目的 不强,热情不足。因此,如何吸引这些学生学习中医 儿科学是老师要面对的更大挑战。

1强调儿科学的特点

    学生们很实际,第一堂课都来体验,倘若教师讲 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很少 见到他们了。因此,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的第一堂课是中医儿 科学基础,上课伊始,谈到学习儿科学的意义时,除 了讲述一般的意义,还应特别强调学习儿科学对于学生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学生都是20出头的青年 男女,恋爱是他们必然经历的重要事件,结婚生子是 他们不久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醒学生,应该将 儿科学作为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儿科学有自身特 点,不是内科学所能代替的。因为孩子不是成人的 简单缩影,小儿有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需要特别了 解。如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小儿与成人就有很大 不同。问诊在成人四诊中很重要,而儿科素有‘‘哑 科”之称,问诊有一定困难;小儿寸口部位短小,又 易哭闹,切脉亦难。但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因 此望诊和闻诊在小儿四诊中尤为重要,年轻父母和 医生对小儿的反应要像艺术家一样有挑剔的眼睛、 敏感的耳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抓住要领,不 至于酿成不良后果。例如怎样从孩子的哭声判断其 诉求与病状,从孩子的唇色了解病情等,这样将枯燥 乏味的理论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同学 很大的兴趣。

在讲解临床各论时,也时时注意突出儿科特色。 如讲授口疮一病时,学生以为口疮即相当于西医学 的口腔溃疡,似乎与过去所学没什么特殊区别。老 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口疮与口腔溃疡 的不同点。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口疮是小儿特有疾病,为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有发热症状,病在表,多为 实;而口腔溃疡不独小儿,成人亦患,是慢性反复发 作的疾病,一般不伴发热,病在里,多为虚。通过这 样的比较,学生既加深了对原有口腔溃疡的认识,又 增加了新的知识,拓展了思路,知道同样的口腔溃疡 有不同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思辨力。

2注意结合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学习 临床课程时能够回忆起中医经典的学生为数不多。 大多数学生的经典知识与临床内容是脱节的。根据 笔者的临床与教学体会,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经典, 既能提升学生临床认知能力,也能加深对经典的理 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结合经典。小儿疾 病以外感热病为多,最常涉及《伤寒论》及《温病学》 内容。儿科学中时行疾病学生容易与温病联系,有 些疾病不易联想到温病,如肺炎、川崎病等。容易理 解的疾病,要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如麻疹、丹痧为 热毒温邪,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病在肺卫,要引导学 生用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认识;水痘、手足口病则为 湿热毒邪,皮疹为丘疱疹,病在肺脾,就要用三焦辨 证体系认识。对于那些不易联想到温病的疾病,要 引导学生寻找温病学的证据,如流行性、传染性以及 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表现。学生自己找到了证据, 理解自然就很充分。通过具体病例的学习,学生既 对温病学中的一些理论有了切实的了解,又能从温 病学理论的高度对具体疾病有所认识。教学没有停 留在照本宣科上,学习便有了深度。

经典理论如此,经方的应用亦如此。小儿为 “纯阳之体”热病多见,一般认为《伤寒论》之经方 辛温大热,似乎少有应用,实则不然。咳喘之疾是儿 科临床最主要的病证,麻黄汤、小青龙汤多有作为。 如在“肺炎喘嗽”一病中,三拗汤从初期用到极期, 功不可没。但笔者提醒学生要时时注意小儿脏腑娇 嫩、脏气轻灵之特点,对麻黄、桂枝大辛大热之品,不 可堆砌,取其中病即可,故选用麻黄汤去桂枝之 三拗汤,而弃用麻黄汤。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小 儿特点、肺炎喘嗽以及经方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有了 提纲挈领的认识。这是学生自学不易体会的,教师 的教学作用显而易见。

3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篇5

【关键词】儿童用药 处方分析 超说明书

由于儿童的机体组成和生理功能跟成人有很大区别,儿童用药时应以选择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药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特别是新生婴幼儿);注意给药途径等为原则。因此按照相关规定,对我院非儿科门诊的儿童处方的超说明书用药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度非儿科门诊的儿童处方共42714张,统计患者基本情况( 患儿的就诊科别、性别、年龄、疾病) 和药物的使用情况( 用药品种、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药物联用情况等)。根据药品说明书及我院超说明书管理规范,对处方中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门诊科室分布(见表1)

处方量前三的科室分别是皮肤科(22.46%)、耳鼻喉科(21.8%)、中医科(14.69%)。

表1 各科室儿童处方分布及比例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医科 皮肤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经与精神科 妇科

保健科

处方数(张) 1251 1329 1182 6275 9592 6123 1718 9312 5416 516

百分比% 2.92 3.11 2.77 14.69 22.46 14.33 4.02 21.8 12.68 1.21

2.2 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分布(见表2)

涉及超说明书用药11580张(27.11%),其中排前三位的科别是:眼科2088张(18.03%)、精神/神经科3417张(29.51%)、耳鼻喉科3797张(32.79%)。

表2 各科室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分布。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医科 皮肤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经与精神科 妇科

保健科

处方数(单位:张) 204 246 327 759 189 2088 174 3797 3417 379

百分比 1.76% 2.12% 2.82% 6.55% 1.63% 18.03% 15.02% 32.79% 29.51% 3.27%

3 讨论与分析

从结果可以了解到,11个非儿科科室的42714张处方中,发现有27.11%的超说明用药情况出现,主要集中在眼科、精神/神经科以及耳鼻喉科。按类型主要为超年龄用药、超适应症以及改变给药途径。

3.1 超年龄用药

眼科的超说明书用药主要是外用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用于2岁以下儿童安全性未建立,而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可用于新生儿泪囊堵塞。精神/神经科主要涉及儿童使用SSRIs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说明书上写不推荐用或不适用于18岁以下儿童。根据《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指出SSRIs不良反应轻,可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但由于儿童个体差异很大,用药必须因人而异。部分鼻喷剂超年龄用药,如辅舒良用于4岁以下儿童。其他,如感冒咳嗽类非处方药(包括减充血剂、祛痰剂、抗组胺及止咳药)用于2岁以下儿童, 2岁以下儿童使用此类药可能会发生罕见的、严重的、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1]

3.2 超适应症及改变给药途径

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用于滴鼻,氧氟沙星滴眼液(泰利必妥)用于滴耳,既是改变给药途径也改变了适应症。

由于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可免于新药临床试验,导致很多药物的儿童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缺失[2], 而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可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密切监测及适当干预,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临床实习 入科教育 儿科 实习医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20-01

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医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如何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效果,成为广大儿科临床教师的一大课题。结合我科近年来的做法,儿科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从入科教育着手,在实习医师入科前一天进行,具体做法包括:

一、做好岗前培训与入科教育的有序衔接

入科教育与岗前培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量做好二者的有序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由课堂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平稳过渡,院临床教学部对新进医院实习的医学生均要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必要准备,是医院教学管理的中心和基础,也是衡量一所医院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由临床教学部组织实施。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思想、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概况,组织参观;介绍如何当好实习医师;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技能学习;布置实习任务及要求等等。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主要是面对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实习医师进行的,是针对儿科特点所做的教育和指导。入科教育对象仅限于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每一批次的实习医师而言。内容除了岗前培训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兴趣;结合临床实际,让同学们认识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高实习医师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提供在儿科实习中的教学反馈信息;明确自己的角色并处理好实习科室内各方面的关系。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首先会详细介绍科室环境、各级带教老师情况以及儿科的日常工作程序等,以尽早使实习医师消除陌生感,愿意走进病区,尽快和实习环境融为一体,建立感情!

二、入科教育内容与临床密切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能更好地投入到临床实习,儿科教研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入科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让每一位实习医师深刻认识到儿科实习是很难得的一次临床锻炼机会。首先,儿科是个朝阳学科、大有作为。孩子目前是倍受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健康和疾病问题尤其受到重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早产儿却越来越多、新生儿问题和疾病却不见减少、环境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小儿疾病逐渐增多。其次,从事儿科同样会有很大成就感。成人科室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很难治愈;儿科则不同,大多数是可以根治的。儿科医生的成就感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患儿的病痛。患儿疾病得以治愈是儿科医师最大的抚慰。最后,从事儿科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会让你忘记工作的压力、事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2)了解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儿科是中医中所说的“哑科”,病人不会自己陈述病史,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困难。因此,实习医师要学会如何收集病史资料。儿科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成人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婴幼儿,很多症状不典型。患儿的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对疾病的诊治需要各级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仔细体格检查的技巧和能力,这里也包括实习医师全力参与。小儿的用药种类需要斟酌挑选,用量需要精确计算。患儿的监护人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所有这些都需要实习医师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儿科是个大炼炉,能够胜任儿科实习,对其它临床科室的实习就会更有信心。

(3)认识儿科实习的必要性。首先,儿科是和内、外科以及妇产科并重的独立的临床科室,其重要性是其它临床科室很难替代的。作为一名临床实习医师,了解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今后从事其它临床科室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普遍比成人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先天性及感染性疾病,儿科医师包括实习医师不可或缺。第三,儿科人口众多,与之相应的儿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三、注重入科教育与儿科长远发展衔接

把入科教育内容创造性地贯彻到实习医师日常工作中来,并与儿科长远发展有序衔接,以更好地组织好入科教育,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由一名热爱儿科教育的教师来组织。②入科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是非常熟悉儿科的各种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③对实习医师要有足够的了解。④要有教研室和科室的支持。⑤入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灵活掌握。⑥提高实习医师参与意识。⑦坚定实习的信心。

我院儿科教研室通过耐心、细致的入科教育和指导,儿科实习带教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积极的包括入科教育在内的临床实习指导,既完善教学方法,又提高了各级老师的临床带教意识。但是在具体执行上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入科教育具体时机和教学形式的把握、入科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整改等都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总之,继续探讨切实有效的入科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韦桂姬. 规范带教程序 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果[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92-93.

[2] 陈惠芹,蔡耘,唐新意,等. 儿科门诊实习临床带教探讨[J]. 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65- 966.

篇7

儿童处于生理上的发育期,人体机能与成人存在区别,儿科给药应结合药物性质、儿科生理、病理、用药等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剂型[1]。中医中药作为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经验科学,在儿科临床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中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品种开发和新剂型研制方面有重大进展[2]。

1 口服给药制剂

儿科临床中,儿童服用固体药物有一定难度,所以在传统口服剂型中,以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混悬剂、颗粒剂等应用较多,儿童用片剂多制备成泡腾片、分散片、口服速溶片、咀嚼片等形式[3],并加入适当的矫味剂调节口感,方便儿童服用。结合儿科用药特点,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剂型。

1.1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可提供比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维持持久的药效。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可定位、定速、定时释放,减少患儿服药次数,可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减少患儿用药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控释制剂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释药平稳、恒定,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适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相同,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很快,上市品种逐步增加,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的热点[4]。

1.2 中药泡腾剂

中药泡腾剂是指加水后可迅速崩解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片剂或颗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本剂型含有适量泡腾崩解剂,冲服时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颗粒快速崩散溶解。这种剂型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起效迅速、易吸收等特点,解决了婴幼儿患者服用固体药片的困难,是儿科用药一种比较理想的剂型。代表品种有山楂泡腾颗粒和小儿肠胃康泡腾片等[5]。

1.3 口服微囊

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微小胶囊[6]。该类制剂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可防止药物挥发、氧化、水解,尤其适用于芳香类中药,如荆芥油、薄荷油等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稳定性良好,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同时,微囊制剂可以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增加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微囊还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1.4 中药茶剂

是指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茶剂袋泡茶更便于携带和服用,在疗效、剂量、外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改善,容易被家长和小儿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2 口腔给药剂型

主要是口腔崩解片。是指在口腔内可快速崩解、分散或溶解于唾液中的片剂。患者服用无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几十秒内即可在口腔速崩或速溶,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国内文献从主药及辅料的溶解性角度考虑将其分为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两类[9]。近年来口腔崩解片技术基本成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已经将口腔崩解片列为一种新剂型,并已有多种药物的口腔崩解新制剂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如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小儿清热止咳口腔崩解片等。但中药口腔崩解片研制的难点在于中药的掩味技术,可通过添加甜味剂或矫味剂、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手段解决[10]。

3 非口服给药制剂

非口服给药剂型一般起效迅速,可避免药物口服时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而且又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特别是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尤其适用。

3.1 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透皮吸收剂型是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皮肤表皮比成年人薄,角质层也较薄,皮肤对药物的可穿透性比成年人大,在用药剂量上应严加控制。

3.1.1 贴膏剂

中药贴膏剂采用制剂学方法使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11]。该制剂不需口服,不被肝脏首过效应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恒定输药、控制血药浓度,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如中药小儿感冒退烧贴是以穴位贴剂形式,用于小儿感冒退烧[12]。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巴布膏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载药量大,与皮肤生物相容性好,药物释放、吸收好,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透皮吸收剂型[13]。

3.1.2 中药浴剂

中药浴剂是药材提取物加营养剂、透皮促进剂、软化剂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14]。具有使用方便,患儿愿意接受等优点,较适合婴幼儿湿疹、脓疮、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以及局部高热患儿的治疗,如双花洗液。

3.2 呼吸道给药制剂

主要是气雾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们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细粉状定量或少量喷出的制剂。气雾剂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具有速效和定位准确等特点[15]。儿科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很好[16]。

3.3 直肠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直肠给药剂型主要是栓剂和中药灌肠剂,在引入肠道后能与直肠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药物经直肠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3.3.1 中药新型栓

栓剂给药方便,吸收迅速,从生物利用度看,药物的吸收速率仅次于注射剂,尤其适合小儿使用[17]。在传统栓剂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中空栓剂和双层栓剂等新型栓剂。中空栓剂由日本人渡道善造于1984年首先报道[18],栓中有一空心部分,可供充填各不同类型药物。如水合氯醛中空栓在儿童镇静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双层栓剂可制成内外两层或上下两层,如雷公藤双层栓,前端为空白基质,后端含有药物,在直肠内,栓剂前端融化可形成液态的基质屏障层,可有效阻止后端所释药物向上扩散,避免了相当一部分药物由直肠上静脉经门-肝系统吸收,而直接从直肠下静脉和静脉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效应[19]。

3.3.2 中药灌肠剂与直肠滴剂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提取物灌注于直肠而迅速发挥药效的一种制剂,采用直肠给药,作用迅速、温和、持久[20],不但给药方便,且显效速度与静脉系统给药相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给药效果的2倍,同时减少和避免了药物受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破坏。有人应用中药灌肠剂治疗外感发热、肺炎咳喘、中毒性肠麻痹、病毒性脑炎等儿科急重症,使中医药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21]。直肠滴剂与灌肠剂相似,不同的是滴剂剂量一般比灌肠剂小,所以要求中药提取物纯度较高。滴剂的插管置入内3 cm左右的深度较好,以防止插入直肠过深使药物大部分经直肠上静脉吸收,被肝脏首过代谢,药效降低。

我国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4,目前用药品种却仅有60多种[22],所以有人说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革命[23],改进剂型,是提高儿科用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为实现药物的“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儿科中药新剂型逐步向服用更加方便,口味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向发展[24]。

参考文献

[1]佘建华,吴秀清. 浅谈中医儿科用药剂型的改革[J]. 基层中药杂志,2002,16(6):58.

[2]丁彦吉,李江. 儿科中药给药的思考[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6.

[3]罗雯晔. 儿童用药剂型的探讨[J]. 遵义科技,2003,(4):4344.

[4]崔福德. 药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4.

[5]宫爱华,董健. 剂型与儿科用药探讨[J]. 齐鲁药事,2005,24(7):439450.

[6]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91.

[7]张晓枫,翟学明. 中药茶剂的开发与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3):164.

[8]薛旭初,康孟利. 新颖保健袋泡茶现状及前景[J]. 农产品加工,2006,5:87.

[9]蔡刚,朱晓薇等. 关于中成药口腔崩解片开发应用的思考[J]. 天津中医药,2004,21(5):3637.

[10]平其能. 口腔崩解片的研究及开发[J]. 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4,4(4):2425.

[11]姜梅,孙海燕. 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新剂型[J]. 中国乡村医药,2000,7(11):27.

[12]李嵘. 药物新剂型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及展望[J]. 儿科药学杂志,2004,10(6):1012.

[13]潘卫三,李华. 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J]. 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34.

[14]李丽丽. 儿科用药与临床应用中的中药剂型浅析[J]. 陕西中医,2003,24(6):537538.

[15]姚妹,周幸福. 应加强婴幼儿用药新剂型的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2):94.

[16]刘磊,宋晓东等. 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中国民康医学,2006.4(18):310311.

[17]江长波. 中药栓剂的发展与应用概况[J]. 江西中医药,2001,32(5):4850.

[18]刘晓华,张大等. 中药中空液体栓剂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6):331333.

[19]孙洁,张景艳. 中药栓剂的发展概况[J]. 中医药学报,2005,33(4):7678.

[20]陈爱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科疾病体会[J]. 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344.

[21]赖子建,赖婉玲. 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

[22]李彦. 重视儿童用药安全改进儿童用药剂型[J].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5):1209512096.

篇8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2013年,国内关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针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其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等等疾病的就诊指南已经广为人知,现将2013年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的儿科呼吸系统的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有效的应对措施。

2结果

通过分析,最终决定在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哮喘、肺间质性疾病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3讨论

3.1肺炎 肺炎在儿童中发病的概率较高,发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组链球菌感染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其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过,SARS在我国流行后,我国开始深入研究冠状病毒,特别是对病毒的研究更加的多见,有学者通过研究北京周边地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发现其中有病毒NL63基因,这一研究表明儿童呼吸道感染和病毒NL63基因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1]。同时,禽流感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此病毒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和经验积累。有密切接触史,如果出现了长时间的高热、剧烈咳嗽、肺部显著变化的儿科患者就要诊断是否为禽流感病毒肺炎。由于以往甲型流感病毒较为普遍,研究人员主要对甲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深入研究。支原体、衣原体也逐渐的在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被发现,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支原体、衣原体可以感染呼吸道。这些年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儿童病患中存在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对于这一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

3.2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 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是非常多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除了哮喘这个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的原因会导致气道狭窄。临床上,很容易把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等等的各类疾病判断成是哮喘,所以,对于诊断哮喘,需要明确的知道病因。婴幼儿反复哮喘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呼吸道病毒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健全[3]。一般来说,针对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的病因是比较难以定夺的,因为比较复杂,所以,在病因的诊断中,哮喘患者接受治疗时候的反应,以及是否是阳性家族过敏史,这些因素是区别哮喘和非哮喘的一个可参考的因素。

3.3肺结核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的传染病,其原因多由于感染了结核杆菌,这些年,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依照有关资料显示,3个人就有可能有1个人患上结核,如果人体遇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更加容易患上该疾病。儿童的年纪比较小,不够注意个人的卫生,比如,不勤洗手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感染疾病的概率。儿童在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到结核杆菌。针对儿童肺结核患者,要提高治疗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正规、联合的治疗用药方法,治疗的时间通常要达到6个月,肺结核治疗药物对于儿童肝脏的副作用较大,所以在用药的期间一定要注意检查儿童的肝脏情况,一旦发生肝脏异常,就要停止用药。同时,要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4哮喘 小儿哮喘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经常是由于微生物的感染、生活习惯、吸入气体等等的原因导致哮喘的发生,随着物化吸入治疗研究的深入,该疾病治愈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4]。

3.5肺间质性疾病 间质性肺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按解剖来进行分类的话,算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从发病率来看,有不断攀升的趋势,病死率也比较高,对于患病比较轻的患者能够存活3~5年,如果发病比较迅速,有可能在六个月内就出现肺广泛纤维化,从而导致死亡。通过统计分析,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在攀升,导致感染的因素是微生物感染、药物、吸入粉尘、大气污染,同时,有可能会出现继发结缔组织类的病症。国内对儿童肺间质性疾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对该类疾病,要多家单位、多学科的联合起来研究和分析,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和成人呼吸科进行联合研究,从而深入分析儿科肺间质性疾病的分类、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4结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要对儿科呼吸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完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体系,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再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03.

[2]李静,陈正贤,王首红,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3,04:12-14.

篇9

一个冬日的午后,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药剂师冀连梅正给一位父亲解释两瓶喷雾剂的区别。大夫给他5岁的儿子开了两种治疗哮喘的药物,但打开说明书根本看不出来二者的区别。

“一种是紧急发作时缓解症状用的,一种是让孩子长期使用改善体质的。”冀连梅对那位父亲解释道。她指出在药学的临床研究中,儿童通常不作为观察对象。这意味着不仅缺乏专门针对儿童开发的配方药物,更缺乏对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解释。

“儿童虽然是个小人,但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用药要慎之又慎。”从2011年起,冀连梅开始通过微博向公众普及儿童安全用药问题。

儿童用药安全是个全球性问题。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9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许多儿童死于原本可以治愈的病症。据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统计,我国7岁以下的聋儿,超过30%是因药物过量造成的毒副作用所致。

这其中的首要问题是无药可用。来自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的数据表明,我国儿童专用药物剂型同现有药物剂型的比例高达1:59,90%的药品没有适宜儿童的专用剂型。

一位姓翟的儿科医生依然记得,一位父亲为了给5个月的孩子喂药,先拿着剪刀在药片上剪出几个豁口,再找出一只玻璃杯将其压碎,最后小心翼翼地挑拣出近1/3的药量。他儿子得了重症肾病,每天需要服用两次一种名为“强的松”的特效药物。对于还不到半岁的小宝宝来说,即使是磨成芝麻粒大小的药片,仍然巨大得难以吞咽。不得已,这位父亲把药片磨碎后,还要将其泡在水里,用奶瓶给孩子喂进去。对此,翟医生很无奈:“在国外,这种药物有液体的口服剂,可以用针管来抽取适当剂量。”

冀连梅回忆起在美国沃尔玛药房的工作经历。美国大部分药品不但有儿童剂型,还有给儿童辅助用药的糖浆,这种糖浆包括橘子味、水蜜桃味、草莓味等多种口味。她记得,回国后,一位外国人来买糖浆,却被告知没有。那位母亲大吃一惊:“那中国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可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由于缺乏儿童药剂,许多儿科医生不得不给孩子开成人药物,然后“儿童酌情减半或遵医嘱”。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这是“用孩子做药物实验”。

上海瑞金医院儿科医生肖园表示,儿童在体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的差异更为显著。以承担排毒、解毒功能的肝脏、肾脏为例,新生儿的状况就跟6岁的儿童完全不一样,13岁~14岁的孩子又是一个模式。在新生儿当中,又可以划分成两组,一组是发育成熟后出生的婴儿,另一组是早产儿。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儿童按生理特征划分为7个阶段,并对不同时期儿童所适合的药物剂型提出了建议。但在我国,只有个别药品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建议使用不同剂量的。

因此,家长有时候不得不求助于说明书。但翻翻国内的感冒药、抗生素等常用药品的说明书,薄薄的纸片上大多简单地写着“儿童在成人监护下使用”“或遵医嘱”,有的甚至是一句不良反应和禁忌“尚不明确”。

令人匪夷所思的用药

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乱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不久前,5个月大的果果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开了5种药。妈妈不放心,找了一位学中医的朋友咨询。对方告诉她,其中两种药根本不适合给5个月的宝宝吃,“可能会有严重的过敏反应”。果果妈妈当时就觉得“心都要碎了”,“真后悔大学没修儿科或者药理什么的专业”。

前不久,河北发生一例因误用滴鼻净而致新生儿死亡的医疗事故。“给新生儿用滴鼻净这个药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翟医生说。据他解释,滴鼻净的成分是奈甲唑啉,是一种拟肾上腺素药,目前,国内已经有多起婴幼儿使用滴鼻净引起中毒的报道,这种药品会导致婴幼儿出现嗜睡、呕吐等症状,是禁用于婴幼儿患者的。

冀连梅也强调:“退热针通常使用的是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含氨基比林的药物,这类药物用在儿童身上,可能会导致致死率极高或极其痛苦的大疱性表皮松懈症。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向家长和儿科医生提出建议,宝宝发烧不要注射退热针!”她女儿最近也发烧了,“吃了3次泰诺林退烧,生理性海水盐喷雾器洗鼻子,生理盐水雾化排痰缓解咳嗽”。“小公主”虽然生着病,依然可以坐在地毯上用积木搭建城堡,“吃喝玩都不耽误”。

篇10

【关键词】 偏头痛;临床特点;治疗分析;儿童

作者单位:463200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儿科 儿童偏头痛由于症状不典型,描述不清楚,给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自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IHS)首次颁布头痛国际分类法,并在2004年进行修订后得到HIS及神经学世界联盟的认可,并被WHO广泛接受。为提高对儿童偏头痛的认识和治疗,现将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门诊治疗的72例儿童偏头痛患儿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小儿科门诊及妇幼保健院小儿科门诊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诊治的72例儿童偏头痛患儿。男42例,女30例。起病年龄4~13岁。病程3个月~7年。其中有热性惊厥史9例,头部外伤史10例,病毒性脑炎5例,偏头痛家族史30例,颅内出血史及早产各2例,余病例无明确病史。

1.2 本组患儿符合Prensky[1]提出的儿童偏头痛诊断标准 复发性头痛并有正常间期至少伴下述6条中的3条临床表现:①腹痛、恶心或呕吐。②一侧性头痛。③搏动性头痛。④休息后完全或基本缓解。⑤有先兆性视觉、感觉或运动异常。⑥有偏头痛家族史。

1.3 患儿均进行一次或多次24 h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及头颅影像学检查(CT检查35例,MRI检查17例),并对EEG、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等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本组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为63%(45例),间歇期和发作期均可有异常,主要有θ活动优势,广泛或局限性中,高波幅4~5 hzθ活动及2.5~3.0 hzδ活动。有些患儿在过度换气中出现两侧同步对称性高波幅慢波或同步对称性δ慢波爆发,发作期明显。有些患儿可出现棘波或棘慢波综合,这些棘波或棘慢波在后期多次复查可消失,有助于与癫痫样放电区别。

2.2 45例患儿头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现象。

2.3 治疗与转归 主要治疗方案:①布洛芬加萘普生或阿司匹林,在头痛早期服用。②双氢麦角胺加舒马曲坦或天麻注射液,用于头痛较剧烈或上述药物不敏感者。③心得安或氟桂嗪加尼莫地平或中药元胡止痛片加逍遥丸。第③两方用于预防性治疗,主要用于较大儿童。④丙戍酸钠加托吡酯,主要适应于偏头痛诱发的癫痫发作。本组控制发作共63例(87.5%),9例(12.5%)发作减少。目前随访60例患儿已可正常生活,学龄儿童已都上学。

3 讨论

3.1 偏头痛特点 本组患儿偏头痛与成人相比有以下特点:①多数患儿有家族史。②发作时间较短,成人发作一般持续4~72 h,本组患儿偏头痛常持续2~48 h有些患儿仅持续1 h。③偏侧疼痛的特点不明显,成人偏头痛75%~91%为偏侧,但本组患儿发生率仅为25%~66%,常见的部位依次为额部、双侧及一侧额颞部。④博动性,中至重度疼痛特征不明显,可能与患儿不能准确描述有关。⑤先兆不明显,胃肠反映更明显。

儿童偏头痛的发病率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动。一般来说在6~12岁儿童中偏头痛的发病率为2%~5%,14岁左右发病率约为10%[2],西方国家儿童偏头痛的发病率报告相对比较高。从本组患儿年龄和性别上分析,7岁以前患儿偏头痛发病率较低,男童稍占优势约为4.3%,女童约为3.6%,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偏头痛发病率逐渐增高,至10~13岁时达到高峰,女童的发病率超过男童,13岁男童的发病率约为6.5%,女童约为15.2%。

本组6例患儿持续数分钟的头痛或发作性短暂眩晕误诊为癫癎,究其原因,是我们难以获得有关头痛性质的准确描述,而家长由于溺爱孩子常夸大症状的严重性,而我们部分医师对伴头痛的癫癎诊断标准掌握不严格,往往诊断为头痛性癫癎,使其诊断扩大化。而偏头痛的治疗与癫癎的治疗方式有很大区别,所以我们在诊断伴头痛的癫癎时要慎重。

偏头痛发作前有明显诱因,如疲劳、精神紧张、睡眠不足、不良环境(如噪音、强光等),或食用一些富含烟硝酸盐及谷氨酸的食物、巧克力、咖啡因等,故我们要求家长或稍大儿童认真记录头痛日记,有助于确定头痛的触发因素,从而避免诸因素触发头痛。

3.2 用药分析 临床治疗时,我们发现布洛芬、奈普生在患儿头痛早期,头痛较重时使用有效,而在头痛数次或头痛缓和时无效。麦角胺在终止头痛发作时有效,但必须在先兆一出现或头痛刚出现时(发作早期)使用,否则无效。舒马曲坦服药后头痛迅速缓解,对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等也有较好疗效,但有不良反应,主要有全身发热感、口干、乏力、胸闷等。但由于疗效确切,72例患儿中有69例用过舒马曲坦,为避免不良反应,采取鼻腔喷入的方法给药,临床中有很好的耐受性和疗效。天麻注射液主药为天麻[3],天麻具有熄风解痉、滋阴养血的作用,是中医临床专治头痛的中药之一。静脉滴注,可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血管神经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曾有31例患儿,头痛较甚,啼哭不已,均联用天麻注射液缓解症状的。

对于以下情况,我们列为预防治疗适应证范畴:①经过急性治疗,仍头痛间断发作,影响日常生活。②急性治疗有禁忌证的患者。③非常频繁的头痛(每周超过2次)。④特殊情况,如偏瘫性头痛或精神学上的永久性损伤的发作。我们预防用药原则是小剂量增加至药物有效浓度,一般用药2~6个月。氟桂嗪、尼莫地平两药起效慢,疗效也持久,一般要2~3 d才能发挥良好作用,适应于较大患儿(10~13岁)。根据中医“久痛必瘀,久痛必虚的理论”,选择元胡止痛片加逍遥丸,活血化瘀,舒肝健脾,也收到了很好的预防治疗效果,也主要适应于大龄患儿。2例儿童诊断为伴头痛癫痫,加用了丙戍酸钠和托吡酯两味抗癫癎药,癫癎停止发作,头痛也随之好转,而改用其他抗癫癎药无效。儿童偏头痛表现复杂而不典型,如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易引起患儿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下降,社交能力受限。应引起儿科医生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Prensky AL. Migraine and migrainous variants in pediatric patients. Pediatr Clin North Am,1996,23(3):461471.

篇11

关键词:推拿联合护理干预;儿童哮喘缓解期;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儿科门诊患儿,共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90例。年龄5~12岁,对照组男58例,女32例;治疗组男53例,女3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呼吸学组2008年制定的儿科哮喘诊断标准[1]。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哮喘缓解期儿童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并按需吸入沙丁胺醇、小剂量氨茶碱口服、抗过敏等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干预。雾化吸入时采用德国百瑞压缩雾化吸入器,2次/d,10 min/次,5 d一疗程。

1.3.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手法为:补肺脾肾经,推膻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推肩胛,按揉肺俞,10次1疗程,1次/d,约20 min/次,连续治疗4个疗程。护理干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推拿护理干预。两组常规护理干预:①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②饮食:饮食宜清淡,营养合理,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鼓励多饮水、新鲜蔬菜水果,提高免疫力;忌食入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③心理:向家长解释哮喘的诱因、治疗过程及预后,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宽慰,针对患儿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主动热情与其沟通,避免任何不良的刺激。④健康教育: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以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治疗组加用推拿护理干预: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操作时操作者要精神专注,态度和蔼,患儿取仰卧位、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均可,以患儿舒适和操作者操作方便为原则,充分暴露推拿部位,推拿处皮肤清洁、完整,操作者手法熟练、用力均匀、动作轻柔、深透平稳,力度适中、以患儿皮肤潮红为度。

1.4疗效标准 参考《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哮喘疗效判断标准判定总体疗效[2]。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

2结果

3讨论

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与多种炎症细胞与炎症介质共同作用相关。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为主要症状,严重威胁儿童健康,不仅给患儿带来躯体的痛苦使日常活动受限,也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活动等生存质量方面[3],甚至影响其父母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状态。在我国中医理论中哮喘属于"哮症"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已有记载。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宿痰潜伏在肺中,在外感、情志、饮食和劳累等因素的诱发下令痰气交阻、气道不通、肺气上逆所致。哮喘患儿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推拿治疗缓解期哮喘以调治脏腑、增强体质、预防复发为目的,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3]。

本研究采用推拿联合护理干预防治儿童哮喘缓解期,其推拿手法及穴位为:补肺脾肾经,推膻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推肩胛,按揉肺俞各50~300次。主补肾经,兼补肺经、次补脾经,重在补肾、肺、脾三经治其本,断其伏痰,肺俞、膻中宽胸理气,宣肺化痰;按揉足三里健脾化湿,达到肺脾肾三脏同调之功。根据"缓则治其本"、"上下交病治其中"的原则,治以健脾益气、培补中气,使中焦脾胃得运,脾健以化内伏痰瘀之宿根,扶助正气,以防小儿哮喘的复发。对患儿及家长就推拿、环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其护理重点为辩证施护及健康教育,教育是本病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措施,施护前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确立护理原则,区别不同个体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肺通气功能的监测、气雾剂的使用等进行教育,增加患儿的治疗理论知识,加强体格锻炼、调节情绪、健康饮食,从而提高哮喘缓解期患儿治疗的积极配合性和依从性。

综上所述,通^推拿联合护理干预可培元固土,健脾化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健则痰消,以疏通经络、调达气血、扶正祛邪,提高了儿童哮喘缓解期用药依从性,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可以实现哮喘临床控制,为儿童哮喘缓解期的防治提供更多可用资料以及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8(14):503-505.

篇12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儿科病例资料136份,对使用具体临床用药相关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查验不合理处方10份,不合理处方率7.35%。给药剂量过大2例(20%);给药方式不合理2例(20%);给予儿童慎用、禁用药物1例(10%);药物配伍不当2例(20%);占总药物不对症3例(30%)。共发生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病例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82%。涉及到抗菌药物6例(50%);中药制剂3例(25%);解热镇痛类药物2例(16.67%);营养、电解质平衡类药1例(8.33%)。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本院儿科药物合理应用相应的制度,并对临床儿科医师加强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科;药物合理应用;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频繁,而且临床表现形式也趋向复杂化、多样化,特别对于儿童这一特殊人群,如何能合理应用以及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已经成为儿科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因为小儿的器官和生理功能还未发育成熟,并且药动学以及药效学特点也和成年人具有很大的区别[1],所以在儿科药物治疗上需要更加的谨慎,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儿科病例资料136份,对使用具体临床用药相关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儿科病例资料136份。其中男孩89例,女孩47例;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0岁;上呼吸道感染51例,下呼吸道感染59例;脑膜炎14例;腹泻12例。

1.2方法对使用具体临床用药相关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不合理处方共查验不合理处方10份,不合理处方率7.35%。给药剂量过大2例,占总发生率20%;给药方式不合理2例,占总发生率20%;给予儿童慎用、禁用药物1例,占总发生率10%;药物配伍不当2例,发生率20%;占总药物不对症3例,发生率30%。

2.2不良反应发生共发生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病例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82%。涉及到抗菌药物6例,占总发生率的50%;中药制剂3例,占总发生率的25%;解热镇痛类药物2例,占16.67%;营养、电解质平衡类药1例,占总发生率8.33%。

3讨论

3.1儿科合理用药,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治疗药物。儿科医生要熟悉常用药物的使用说明,并积极学习新上市的儿科治疗药品[2],在确定给予何种药物治疗前,首先要充分的对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着重了解过敏史,选取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例如:本组病例中,一患儿,男,6岁,患肺炎到本院治疗,其存在头孢过敏史,但是由于临床医生未对患儿的相关过敏史进行详细的了解,仅进行皮试(皮试反应为阴性),就给予了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进行治疗,治疗后出现红色皮疹。存在严格遵循—可使用一种药物对儿童的病症进行治疗,就不使用两种药物进行治疗的原则,尽量避免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对于经常发生的儿童感染性的疾病,在治疗上首先对何种感染进行判断,确定究竟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或两种均有,然后再给予有针对性的选择治疗药物,并且制定出适当的治疗疗程,本组有1例病例实际为病毒感染,但而给与的是抗菌类药物治疗。

3.2同时合理用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临床给药途径的确定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的轻重缓急和用药目的以及药物其本身的性质,例如:静脉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要较口服给药等给药途径要明显起效比较快,但是同时静脉给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安全性不好。所以还是要根据患者而实际情况进行给药途径的选择,既不要延误患儿的病情,也要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选择合适给药途径也可以显著提高儿童服药的依从性,进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上儿科给药途径的选择上有一统一认同的基本原则—对于儿童患者能口服给药要尽量口服给药,不主张给予静脉或者肌肉注射治疗[3]。本文发生儿科用药的不良反应12例病例中有8例选择的给药途径均是注射治疗,可见注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

3.3给予儿童合适的药物治疗剂量,是保证疗效以及防止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儿科治疗剂量的选择不正确也是引起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目前很多药物的儿童用药剂量都是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进行推算的,很多药物并没有儿童专用的使用量,所以就造成了很多临床医生都是根据儿童的病情严重情况,具体的身体状况以及其自身的临床经验进行粗略估计而定的[4],而理论上对于儿童药物剂量的制定是要根据其具体的血药浓度监测来制定给药剂量的,但在在儿科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应用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组给药剂量过大2例,占总发生率20%。

4小结

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儿科病例资料136份,对使用具体临床用药相关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共查验不合理处方10份,不合理处方率7.35%;共发生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病例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82%。为更好的避免儿科不合理用药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科临床医生要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临床上根据患儿的具体的生理、病情特点,选择更为合适的相关药物、药物剂型、给药量、给药途径给予患儿进行治疗[5],同时严格的掌握相关药物适应证以及禁忌证的知识,合理用药,最大限度的发挥儿科药物的治疗作用,避免患儿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儿童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振录,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J],吉林医学,2010,31(33):6023—6023.

[2]欧阳露,肖雨清,雷龙,等,儿科用药不良反应36例分析[J],医药导报,2009,28(2):264—265.

[3]郑慧宁,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及配发[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4):267—269.

篇13

【关键词】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辨证分型;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以慢性或反复咳嗽为主要或唯一表现。

1970年Stanescu和Teculescu首次报道以咳嗽为主诉的哮喘[1]。1972年Glauser称这类疾病为“变异型哮喘”(Variant asthma)[1]。1981年1月Cloutier等[2]报道15名以慢性咳嗽为唯一表现的儿童在运动后出现气道高反应,使用茶碱后咳嗽与气道反应可缓解,停用后复发。同年11月Konig报道10例有多年咳嗽病史但无喘息的患儿,经运动激发试验和(或)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后确诊为哮喘,故称之为“隐匿型哮喘”(Hidden asthma)[3]。1982年Hannaway提出“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4]。1991年O’Connell等[5]总结之前研究者的文献,提出“咳嗽型哮喘”(Cough|type asthma),并估计按疾病自然进程大约有1/3到1/2的病人会发展为有喘息的典型哮喘。

我国曾将CVA称为“过敏性咳嗽”,1993年正式用“咳嗽变异型哮喘”,并纳入“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试行方案)”中[6]。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修订CVA诊断标准(儿童不分年龄大小):①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②气管舒张剂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③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辅助诊断条件);④气道呈高反应性特征,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辅助诊断条件);⑤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7]。

CVA在祖国医学中尚无统一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中医临床医师依据各自的诊疗经验,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对CVA的病因病机做出多种探索研究,得出了各自的辨证方法,目前分别有从“咳嗽”“哮喘”辨证分析。现将近几年来的相关辨证归纳如下。

1 从“咳嗽”辨证

1.1 病名

CVA以咳嗽为主症,按中医病名分类应属于“咳嗽”范畴,而以西医对CVA的认识又似乎属于“哮喘”范畴,但CVA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哮喘”。因其痰少,有人提出“干咳”,因其吸入异味或冷空气后发作,又称为“呛咳”[8],因其发作时间长,又有“久咳”之称[9]。

1.2 病因病机

1.2.1 实证

(1)风动气逆。六之中,以风邪与CVA关系最密切。CVA患儿早期为外感风邪,客于鼻咽[10],表现为初起常有鼻痒、鼻塞、流涕、咽痒等外感症状。风邪犯肺,可致气道不利,肺气宣降失常,上逆而咳嗽。风邪若未被及时祛除,易化燥伤津,使气道失于濡润,而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喉痒,这又与哮喘以痰为主导有根本性区别[8]。亦有人提出“风邪阻肺络”的观点[9],认为整个病程中风邪始终存在,这与中医“久病入络”及CVA的发作特性较符合。患儿常常咽喉气道一有痒感,咳嗽即发作,呈阵发性、突发性、反复性,与“痒则为风”、风邪“善行而数变”“风盛则挛急”的特性相符,从而确定风邪是CVA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而在“哮喘”中为主要因素的“痰饮”反而不是主要的[8],这也是一些医师决定从“咳嗽”治而不是从“哮喘”治的原因。

在肺气上逆时,因肺胃毗邻,常引动胃气上逆,表现为小儿咳嗽剧烈时常出现呕吐症状[8];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积滞与肺气不降互为因果,因此临床上大便干结的CVA患儿咳嗽也易发作[11]。

(2)痰阻气逆。痰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之分,CVA虽痰少难咯,仍不可排除痰阻于肺络。其形成原因可为过食辛辣或恣食冷冻,小儿尤其可能过食冷饮[12]。徐志瑛认为是CVA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肺卫不固,宿痰内伏于肺,风邪郁而化热,触发伏痰所致,这也是区别于一般外感咳嗽的关键所在[10]。而晁恩祥认为肺气上逆的原因是CVA易被误诊,滥用抗生素以及大剂量寒凉甜腻之品,使肺气应宣反闭,应降反逆[8]。

(3)淤阻肺络。CVA表现为顽固性咳嗽,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与中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演变过程相符,所以“淤阻肺络”也是CVA的病机之一[8]。壮健[13]也提出“肺虚风伏瘀阻”观点。临床见长期的剧烈咳嗽后出现胸中憋闷、心悸气短、唇舌青紫等症状。而久咳伤肺脾之气,还可出现气虚血瘀的症状[11]。故治疗CVA过程中应始终注重活血化瘀[14]。

1.2.2 虚证

(1)肺脾气虚。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汗出,易感外邪。脾气不足,易聚湿生痰,痰随气逆,易阻滞气道。陆为华[14]认为CVA咳嗽发作与“肺脾气虚”或“肺虚气弱”有关,将CVA分为有外感与无外感两种,无外感的又分为“肺脾气虚型”与“肺虚气弱型”。王鹏[12]将“肺脾气虚型”再细分为肺气虚与脾气虚两型。

(2)肺肾阴虚。风为阳邪,易化燥伤阴,咳久伤肺阴,“金不生水”,不能下荫肾阴,使肺肾阴虚,而过用辛散祛风的药物也可使肺阴受损,故定为“肺肾阴虚型”[10],也有名为“阴虚型”[15]。

CVA以清晨、临睡前和午夜咳嗽发作较频繁。斯建中[16]根据频发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肺脾气虚、肺脾肾阳虚、肺肾阴虚3型,认为小儿本身肺脾不足,平日饮食不调,有痰饮留伏,晨起寒温失调,易触动伏痰;小儿先天不足,久咳伤肺气(阳),由肺及脾,由脾及肾,黄昏或临睡前阳气渐衰,使虚衰之阳更弱;小儿稚阴稚阳,久咳易伤肺阴,母病及子,肾阴亦亏,午夜后阳长阴消,阴亏加重。

小儿脏腑娇嫩,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最突出,以“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最多见[10]。但“本虚标实”是该病的总病机,因此扶正的同时祛风、化痰、化瘀应贯穿于整个治疗中[14,16,17]。

2 从“哮喘”辨证

2.1 病名

有报道CVA根据中医“哮证”辨证论治比按“咳嗽”治疗效果好[18],也有临床医师依据自己诊疗经验觉得CVA从咳嗽论治疗效不佳。王烈[19]认为CVA虽然没有哮鸣的症状,但咳嗽原因与哮喘相似,都因气道狭窄而阻塞,只是还未达到喘息的程度,但“久咳痰郁终成哮”,咳久不愈可发展为哮喘,从而提出“哮咳”之名。李立新[20]也认为以“哮咳”命名更确切,以哮述其本,以咳名其状。

2.2 病因病机

2.2.1 发作期

(1)痰湿阻滞。小儿肺脾肾不足,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痰浊内伏,或外感风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或劳累过度,使痰随气升,气因淤阻,肺失宣降而咳,王烈亦称之为“咳期”[19]。欧正武认为CVA以“虚”“寒”为本,“风”“痰”为标[22],患儿胎禀不足,后天失养,卫阳不充,风邪久恋,痰饮潜伏。李立新[20]认为CVA患儿为“痰积内蕴”体质,常因乳食无度,过食肥甘生冷,形成食积,或停滞中脘,气滞湿生,上贮于肺,或化热生痰,上犯于肺,或积于大肠,使腑气不通,最后均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导致咳嗽[20]。

(2)瘀血阻滞。痰湿内阻可使体内气机运行不畅,气不行,血亦不行,瘀血内停[21]。而长期治疗不当(如过用抗感染药物),损伤气血,且患儿有夜间咳甚的,阳气本弱,阴相对偏盛而寒凝,阴血涩滞成瘀[23]。

(3)上实下虚。谭艳等[24]认为肾虚是CVA的内因,外邪侵袭是外因,痰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病理产物,并以肺的寒热与肾的阴阳虚衰为依据将CVA咳嗽发作时分为肺热肾虚型与肺寒肾虚型。易俊忠[25]将CVA咳嗽发作时分为“寒咳型”“热咳型”和“寒热混合型”,类似哮喘发作时分“寒哮”与“热哮”。

2.2.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咳嗽已好转,王烈亦称“痰期”,认为气壅、痰瘀已缓解,但痰壅明显,治脾为要[19]。欧正武以玉屏风散与六君子汤治疗[22],以方测证,为肺脾气虚。

(2)肾虚。谭艳等[24]强调肾虚在CVA发生、发展与变化中的作用,认为肾虚易受外邪侵袭,气不化水易聚湿生痰,肾不纳气则咳嗽不止。王烈将之称为“稳定期”,药用补骨脂、女贞子、五味子等,可知以肾虚为主[19]。

3 问题与展望

西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期主要为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近年来还开始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缓解期以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为主,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长期治疗对小儿身体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中医治疗重在辨证论治,从整体上把握疾病,治病求本,咳嗽发作时可控制,缓解时可调理患儿体质,减少发作,减缓向哮喘发展。但中医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上尚未统一,且小儿长期服用中药,有一定困难,因此应加强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以制定全国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及施治方案,加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实验研究,开发出行之有效的现代化中药产品,使小儿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陆际晨.咳嗽变异型哮喘(综述)[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3):204-205.

[2]Cloutier M M,Loughlin G M,DeCubellis S D,et al.Chronic cough in children:a manifestation of airway hyperreactivity[J].Pediatrics,1981,67(1):6-12.

[3]Konig P.Hidden asthma in childhood[J].Am J Dis Child,1981,135(11):1053-1055.

[4]Hannaway P J,Hopper G D.Cough variant asthma in children[J].JAMA,1982,247:206-208.

[5]O’Connell E J,Rojas A R,Sachs M I.Cough|type asthma: a review[J].Ann Allergy,1991,66(4): 278-282, 285.

[6]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试行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哮喘增刊):10.

[7]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1998,12(12):747.

[8]罗社文.晁恩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中医杂志,2002,43(1):74.

[9]彭玉,彭跃.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辨治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1):32-34.

[10]徐华.徐志瑛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5,26(4):12-13.

[11]朱红云.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药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3,24(5):16-17.

[12]王鹏.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因证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5):28-29.

[13]壮健.试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辨治要素[J].新中医,2006,38(4):1-3.

[14]陆为华.中药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12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7):24-25.

[15]李寿田.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03,22(2):11.

[16]斯建中.从时间论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4):21.

[17]陈禧.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治疗体会[J].中医药学刊,2006,24(1):44.

[18]何杨伟.过敏性咳嗽从哮喘论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128.

[19]冯晓纯,孙丽平,王增玲.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三期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6,26(9):34-35.

[20]李立新.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7,27(7):7-8.

[21]刘良丽,欧江琴,李源清.咳嗽变异型哮喘病辨治心得[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1):20-21.

[22]舒兰,欧正武.欧正武教授诊治小儿久咳临证经验述要[J].中医药导报,2006,12(1):22-23.

[23]李会霞.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中医证治[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22.

篇14

【关键词】 改良白术散;治疗;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又称腹泻病,是婴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占多数,好发于夏秋季节。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常见病。属中医泄泻范畴。大约80%的婴幼儿腹泻通过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周内可以痊愈,约有20%的腹泻孩子,虽积极治疗,但腹泻持续不愈。临床上把腹泻病程达2周~2个月的称迁延性腹泻,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者无明显概定的区别故习惯上统称迁延性慢性腹泻病。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感染、营养物质过敏、营养治疗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中药汤剂改良白术散结合液体疗法、营养疗法和其他疗法治疗该病疗效尚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7月至2008年10月科收治早产儿颅内出血78例,均经头颅CT确诊。本院门诊、住院儿科临床确诊迁延性腹泻27例,慢性腹泻5例,合计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最大6岁,最小6个月,平均1.4岁。辨证分型脾虚泻22例,脾肾阳虚泻10例。其中合并胃纳呆滞23例,脱肛3例,久泻滑脱不禁6例,久泻动风1例,呕吐7例。

1.2 诊疗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1994年方鹤松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迁延性慢性腹泻诊疗标准,中医诊断及辩证分型符合汪受传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泻泄辨证分型。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选用改良白术散汤剂:党参8 g,白术8 g,茯苓8 g,甘草3 g,煨葛根12 g,煨木香6 g,藿香4 g,苍术4 g,厚朴6 g,砂仁2 g,车前仁1 g。焦山楂8 g,炒二芽(各)8 g;脾阳虚症见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脾肾阳虚加附子(笔者注:附子有毒应先煎、熬沸计时30 min去毒,只要辨证准确可以大胆运用);脱肛加黄芪、升麻;久泻滑脱不禁加煨诃子、石榴皮、老鹳草;呕吐加半夏、生姜。每天一剂水煎取汁130 ml分6~8次频服。同时结合症状选、并用液体疗法、营养疗法及微生物疗法。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好转:精神、食欲改善;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无效:精神、食欲、腹泻无明显改变;水、电解质紊乱未纠正。

2.2 治疗结果 治疗2天治愈3例,好转6例,无效23例,有效率28%;治疗4天治愈8例,好转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70%;治疗7天治愈1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0%;治疗10天治愈23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