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

孩子的家庭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孩子的家庭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1

第一,必须全面关心孩子,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育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艰苦朴素等。目前,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祖国为人民而勤奋学习的教育。

智育方面。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情况,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可以共同研究探讨,提前看看书,参与孩子的学习当中去;牺牲点儿喝酒、搓麻的时间,多陪读陪练,方可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比如上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课后及时巩固训练,放学后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阅读课外书时遇到生字、生词,自己动手查字典,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他人,直到弄懂为止。总之,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平均年龄十四岁,他们的聪明才智超出同年龄的青少年,一个共同原因,就是都有一个较好的学习习惯,勤奋读书,刻苦钻研。这就要求家长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天资突出的孩子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及早地使他们接受和吸收更多的知识。

体育方面。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特别爱动,家长必须适度地引导孩子运动。不能由于玩得过度,影响休息和学习。鼓励孩子做些正当的安全的有益的活动,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和发育。应该保证孩子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要睡足十个小时。看书写字要注意光线适中、不能太亮或太暗,以免造成近视眼。饮食方面要教育孩子不偏食,样样菜都要吃,以吸取多种营养,控制孩子吃零食,以免影响发育。还要教育孩子讲究卫生,每天要刷牙、洗脸,经常剪指甲、洗澡、洗头,勤换衣服等等。

第二,必须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因此,家长对子女教育不要成人化,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可以讲科学家的故事、寓言童话等,通过电视等形式激励孩子热爱学习。

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生活有规律,这类孩子的家长都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一般放学后完成家庭作业,饭后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家长要为孩子挑选一些有益的节目,像儿童节目、科普、新闻、开心词典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孩子在家中大多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而且阅读面广,这样既补充加深了课内学习,丰富了知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

第三,必须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信赖老师,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除此之外,在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篇2

【关键词】智障孩子;家庭教育;生活需求

前言

搞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对普通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对特殊孩子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智障孩子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在成长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弱势,但如何搞好智障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本文将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方面系统论述智障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指的是孩子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但对于智障孩子来说,他们的基本需求则还要包括康复、运动等。由于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当智障孩子出现在一个家庭的时候,家长首先是对孩子的这种状况不能接受。在纸张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会花费大量的心血,跑遍大江南北,希望可以找到能使孩子突然开窍的良药,但事与愿违。绝大部分的智障孩子不是因为智障影响了孩子的一生,而是在家长不能正视孩子,在到处寻医问药中耽误了孩子的成长,进而使孩子的一生都处在这种环境中。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何况是孩子,尤其是智障孩子。智障孩子可能对安全需求没有感觉,但是,安全需求确实是最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智障孩子的家长不能在情感上给予孩子一定的安全,那么孩子就会不断的在自卑甚至无人理睬中而彻底失去康复和生活的希望。家长所能给予智障孩子的安全需求很多,包括每天与智障孩子一起玩耍,培养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默契,还可以每天晚上给孩子将故事,教孩子认字,以此来培养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亲情等等。对智障孩子的教育,还必须从心理抓起,尽管孩子智商有缺陷,但是并不代表孩子完全就没有感知外在世界的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的情感,可以说是对智障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康复训练。

三、社交需求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员,因此,人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对智障孩子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智障孩子虽然在智力方面有不足,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如果家长只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同,比其他普通的孩子矮上一截的话,那么孩子的康复也就成为了天方夜谭。所以,把孩子放到社会中去,让孩子自己去结交朋友,家长在旁边进行引导,不断的鼓励和支持他们,这样才能把孩子在这个社会中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即使孩子交不到朋友,那么也可以从中认识社会,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让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摆脱家长所设立的藩篱,正确的生活在这个社会。

四、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是指智障孩子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孩子自己内心具有的自尊心。这里说的智障孩子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是自己的父母,一些家长虽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智力方面的缺陷,根本适应不了小学教学的进度,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被别人歧视或者是盼望奇迹发生的心理,坚持让孩子上学。等到孩子小学毕业的时候,根本无法在去上中学,这时候才想到送孩子去特殊教育学校,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期。而且,在这过程中,由于孩子在智力上与普通孩子存在差距,往往容易受到普通孩子的歧视或者漠视,造成孩子在心理上的严重障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智障孩子的尊重需求,可以说是要求家长首先在观念上正视智障孩子,不能不切实际的产生奢望、希望,甚至是一些攀比。其次是要求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既然认识到了孩子在智力上存在不足,那么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其成长,也可以免受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孩子在心理上的问题。此外,孩子的自尊心也应该得到尊重,这些包括家长的言语,不使用一些敏感词汇,如智障、没用等消极悲观负面的词语,而是要使用一些正面的词汇,如上帝的关照、天使等。而且,还要使孩子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不会产生任何动摇和疑惑。

五、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感到有意义。这主要是指孩子在得到正确的教育、正确引导以及家长正确看待的基础,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所付出努力的回报。对智障孩子来说,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我生存,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这种位置不一定是多么重要,只要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即可,甚至是一些常人所不敢想的事情。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家长来说,则是希望孩子离开自己之后,能够在社会中自己独立的生活,不能因为自己的离开而使孩子生活陷入困境。因此,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可以说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六、结语

尽管智障孩子在生活中与普通孩子存在差异,但是家长对智障孩子的教育不能放松,无论从孩子自身的生理、安全、尊重等内在的需求,还是社交、自我实现等的外在需求,都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篇3

一、加强家庭教育的意义

(一)孩子今天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一代具有崇高理想、广阔胸怀并且有较高道德水准和较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而当前教育因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倾向。因而家庭教育应以新的人才观为导向,依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其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的新人。

(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基础方面,起到了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生下来就无法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品德行为发展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影响最早、最持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

(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摹仿的主要对象。

事实证明,在家庭中受到不良教育的孩子,其多数都是在学校最难教育的孩子。有些家长不能对孩子施以全面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分数,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有的家长偏重物质享受,有的缺乏父母修养,还有的家庭因父母都是文盲或有生理缺陷,有些家庭因父母死亡、离异、再婚等,这些不利因素势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二、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甚至产生抵触,这是学校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孩子“中心”论。许多家庭认为,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应当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百般呵护。他们对孩子的注意点不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各种特殊照顾上。这就是现代家庭中孩子“中心”论的表现。因此,孩子就日渐自私,“以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尊重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性,骄横,目无长者。

二是“望子成龙”论。有这种观念的人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体育和美育。信奉“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让孩子做半点家务,不让孩子学会怎样自理生活,不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只要求子女用功读书。此等现状令人堪忧。

三是孩子“私有”论。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孩子是我的,愿意咋管就咋管。”于是对孩子百般溺爱,骄惯、放任、护短。“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飞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往往是撒娇、任性,无所顾忌。家长的说教他们当耳边风,家长的要求他们置之不理,致使家长轻不得,重不得,毫无办法。

四是“人才打出”论。许多家长不注意教育方法,推崇“棍棒低下出孝子”,相信“人才是逼出来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而是不问青红皂白,以拳脚相待,使孩子蒙受屈辱,丧失自尊心;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了毛病,就吹毛求疵,唠叨不休,使孩子觉得一无是处,丧失信心。

三、走出误区,施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前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素质观。广大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前途就是祖国的前途,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重任将由他们去担当。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孩子们对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看作“私有财产”而恣意指责,不应该对孩子寄予不合实际的期望而拔苗助长,不应该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小公主”而越俎代庖……要将落后的封建功名观念转变为现代家庭教育素质观,则孩子幸甚,国家幸甚!

第二,了解孩子,知人善教,因材施教。了解孩子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特征。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家长为了使家庭教育更富成效,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孩子的心理要求,弄清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而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次就要摸清孩子的个性特征,教育孩子认识美丑、是非、善恶,帮助孩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第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环境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培养孩子使其健康成长就得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文化是学龄期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环境因素。所以,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志向,勤奋进取,好学上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接受终生教育。让孩子从小受到生命不休,学习不止的良好熏陶。其次,创造安静学习的氛围。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的氛围,让孩子安静地思考,安静地休息,再次,要营造和睦、和谐的氛围,就是要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事实上,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妇之间若是相敬如宾,相互恩爱,其孩子也会懂得关心、尊重别人,这样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或其他教育方法,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因此,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又是一门学科,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准确掌握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每个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和经常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成长的安乐窝,父母是儿童最先交往和最多的成年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对年青一代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朋友和“街头伙伴”。这六种教育力量好比是六个雕塑家,而儿童和青少年好比是有待加工的大理石,六个雕塑家都无时不在对它加工,在家庭中,父母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父母对于孩子种种有意无意地引导以及他们的思想风貌,理想、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相互之间的态度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家庭环境,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一切无不通过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启蒙、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说:“父母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家庭不仅是生活基本单位,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随着婴儿呱呱坠地,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首先进入家庭这个生活环境,孩子首先认识的是自己的父母,接受来自父母的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家庭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受家庭的影响,而童年的印象总是美好的、深刻的。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情操、学业,甚至将来的职业选择、处理恋爱婚姻、组建小家庭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否则,将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孩子成长。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都能教好孩子。有的家长在学校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回到家却常为孩子的不听话而苦恼不已;有的家长在单位是领导几十、几百、几千人,却不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孩子;有的在部队能统率千军万马,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却可能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缺乏耐心,于是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悲剧。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不懂得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律,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也与父母思想中长期形成的旧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无关联。因此,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教育下一代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重任将落到他们的肩上,他们能否承担起这个重任,完全取决于今天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具有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是难以完成的。

2.家庭教育对于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智力的发展,身体的健康成长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待人处世,生活习惯,教育方法,对子女的要求以及为子女造就的生活、文化、学习环境等都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子女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随机进行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随机性、灵活性。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近年学校的教师经常感叹:“学校这个小气候抵不过社会这个大气候。”这些感慨说明了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彼此配合,同步进行。

篇5

而所谓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指的是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曾有故事“孟母三迁教子”,讲的就是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故事。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在当今社会,很多的父母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忙于工作,疲于奔波,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

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应作为主体来发挥作用。孩子毕竟年幼,让其各方面能力完全发挥是不可能的。父母应主动留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满足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当然,情感需要既包括夫妻双方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体贴入微,让孩子从小受到感情熏陶、记在心上;也包括善待老人、孝敬老人,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父母时刻做到言传身教、循序渐进,从而影响孩子。

家庭结构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几代同堂的正常大家庭、正常的小家庭、单亲式家庭、再婚重组式家庭几种。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少研究表明,正常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都是积极向上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外向。而非正常的家庭结构,包括单亲式、再婚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较大,此类家庭出身的孩子情绪波动幅度非常大,孩子大多忧郁、内向,有的甚至有极端思想。由此可见,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养成都有至关作用。所以,作为父母,应当尽全力也有责任为孩子提供正常的家庭结构。

但仅为孩子提供正常家庭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存在的潜意识的教育。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无判断力的孩子来说,只要是眼睛看到的新奇行为或东西,不管好坏,随之模仿。我们在认真观察了孩子的行为之后,基本可推测出所受的家庭教育如何?既然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父母也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自身的行为开始检讨,严格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当然,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指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还指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在步伐越来越紧凑的当今社会,很多父母都挤身白领、蓝领、金领的行列中,他们用很多的时间应付工作,渐渐忽视了孩子。

同时,也要尽量为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这就包括家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之道。父母的言行和思想无形中感化着孩子。曾在电视中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孩子的母亲深夜为孩子的奶奶洗脚,孩子无意中看见了。第二天,他学着妈妈的样子端来了洗脚水给妈妈洗脚,妈妈满眼感动。其实,这就是父母的行为给孩子起的示范作用,这种作用一旦形成,便可产生继续性和延续性。显而易见的,父母在进行示范感化作用之前,得先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合格,不可低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子女。如果处理不好,就很有可能让孩子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影响孩子一生。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留守儿童

通过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金鹤园社区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发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对父母的渴望,对爱的渴望更是深入人心的。因此,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但能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1.2 家庭教育不可缺

谈及教育,最初想到的大多是在学校里的学习,其实不然,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从父母开始的。父母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才是孩子的指路明灯。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教育也不能包打天下。学校可以系统、集中地给孩子传授知识、技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价值取向。但全靠学校教育也不行。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动手的能力等,还得靠家长的培养、教育和训练。

2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2.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心理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和依赖(0~12岁),正是在这最初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的照看与哺育,才是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抚养过程中……所以,我要说,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为!这也是那些留守儿童中最常见的问题所在。

良好的早期教育不是叫孩子读了多少书、认了多少字,而是与孩子建立了多深的感情,给孩子的心灵深处奠定了多厚的基础,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2“宠”和“严”要适当

我们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界刺激也不足。

孩子要宠但不能惯。所谓宠,就是满足他的一切情感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决不放任,绝不能让他养成坏习惯。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3结束语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可一个孩子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教导,父母的教育,自己的努力,甚至还要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在这诸多因素中,家庭教育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的作用比老师更重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也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因为孩子在进入学校大门的时候,身上已经深深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成功,从父母开始。

父母是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最亲近的人,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也正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母对孩子施加正面的影响,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施加了不良的影响,那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阻碍的作用。说句不客气的话,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思想和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尽管他们也是出于一片好心。

所以,找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鱼朝霞采写.中国家教高端访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M].第一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7

[2]王国志,冯宇编著.这样做父母最成功[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

晏梦媛(1995~ ),性别:女,湖北武汉人,学历:本科,职称:学生,单位: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篇7

实例一:因为一位刚入学的小学生身材矮小,班主任一直把他排在前面。孩子有次被排在靠旁边一点而没有坐在正中间。孩子的爷爷来送他上学时发现了这个情况,就找到老师质问为什么把孩子排在旁边,而没有坐在中间,如果行不通的话就用五百元买下正中间的位子。还是这位学生的家长,因为孩子下课时不小心擦伤了额头,老师帮孩子做了处理,并对来接孩子的家长说明了这件事。结果家长看到孩子额头上贴了一块创可贴,就当着孩子的面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着老师破口大骂,弄得老师不知所措。

实例二:有位六年级的男生在离升学考试只有两个星期时突然不来学校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请假,说孩子感觉紧张想在家里休息,到考试那天再来学校参加考试。而实际上这位学生压根没在家休息而是泡在网吧通宵上网,家长也听之任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老师想进行家访劝说孩子坚持下来,还遭到家长的阻止。

实例三:在我以前任教的一所初级中学,我经常看到一些行为举止不当的学生,躲在无人处抽烟(还有女生)、打牌赌钱、因为一件小事就打架斗殴,等等。叫那些学生来了解情况就发现他们大都来自问题家庭,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吵闹的家庭,要么是留守儿童。在家里他们感受不到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以上情况在我们农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农村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块空白,家长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只要不吵自己就万事大吉。当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个大难题:他们不服老师管教,想干嘛就干嘛。教师想联系家长一起商讨对策时,家长就玩起了失踪,或者不负责任地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们,就是要你们来教的啊。否则还要老师干什么!”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听到这样奇葩的话后真是觉得教书是一件比登月还难的事。那么,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呢?我粗浅地认为有如下几点:

1.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他们把孩子成绩的好坏都归咎于老师、学校,从未在自身来找原因。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该怎么做父母。父母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父母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要知道,父母两个人就教一两个孩子,而我们的老师几个人教的是几十个孩子,哪一种教育效果好些不言而喻。

家庭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基地,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人生之路的起步就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家庭氛围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间形成的家庭氛围等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和睦的父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过大强弱对比,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很大。我曾遇到一位这样的女生,刚来学校时活泼开朗,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人也积极上进,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后来慢慢地,她性情大变,我一了解就发现原来是由于她的父母经常吵架并离婚了,她再也不是那种乖乖女了,真是可惜!

现在很多农村家庭中,父母都在外忙于赚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而隔代教育又容易过分溺爱,祖辈们和孩子之间有代沟,尤其是步入初中的孩子正是性格养成的时期,家长稍不注意就让孩子误入歧途而难以改变,这样带给家庭的只有无尽的悲哀。有个男生刚进入初中时就表现不好,经常小偷小摸。老师找他谈了好几次都没有效果,联系家长时发现他是奶奶带大的,奶奶身体不好还很宠爱他,结果他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因家长的不重视,这孩子初中刚毕业就犯了抢劫罪而锒铛入狱。一朵花儿刚含苞就凋谢了,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间接造成了这一悲剧。

2.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农村家长只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学习的进步,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很少,甚至没有,严重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忽了要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没有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孩子如何应对压力……而这些才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这直接影响了孩子情商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成长。

篇8

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注意多方面地给孩子开发智力、灌输知识,而往往忽略家庭教育。熟不知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启蒙教育,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奠基工程,是百年树人的起点。

一、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全家人要建立好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要一致,严格要求孩子,事事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二、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三、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每个做父母的人,都迫不急待地希望有一种灵丹妙药把子女教育好。但现实生活中,对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有一把现成的钥匙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老实地、及早地、长时间地从根本抓起。

1、磨炼孩子性格,培养意志品质。

古今中外卓有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的成材告诉我们,他们并不都是高智商者,但他们有一共同点,就是坚韧顽强奋斗精神。这种意志品质并非天生,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家长抓住少年儿童这一关键时期进行培养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父母要学会正确、理智地爱孩子。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对爱的理解和所爱的方式却有不同。爱并不都意味着给予和一味满足。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是在施爱;不合理的要求,不给予、不满足,也是爱。过分的溺爱往往会使子女走上歧途,甚至遭到毁灭。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对孩子的要求满足与否,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尺度,但这个尺度要有时代感。要孩子学会控制启已的欲望,如推迟满足时间,改变满足的等次、数量,增加一些积极意义的满足兑现条件等。孩子在等待满足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最初要求和实际结查出现差异的情况下,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会通过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答应某些无理条件,又耍又闹,这样家长应采取回避、转移目标或耐心劝说等办法使之平静。教育孩子多学欣赏,少想占有,在生活中,要教孩子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告诉他世间多少美好的事物是买不来了。

再有,要经常鼓励孩子向困难挑战,磨炼意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指出,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劣性刺激”。例如饥饿、寒冷、劳累、困难等刺激,放手孩子,给锻炼的机会,不要处处包办,多鼓励。总之,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比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更重要,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小时候父母是他们的救星、保护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应与孩子的成长同步,了解孩子每时每刻的心理和要求,尊重他们永远独立的人格。中国的父母爱孩子,为子女的牺牲精神远远超过西方,但不尊重儿女又是同病,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从而与孩子在心理上拉开了距离。所以,要尊重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

要了解朋友对孩子的重要性,要善待孩子的朋友,不要成为儿女眼里把所有好朋友赶跑的敌人。还要了解孩子的童心特点。人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有时候欢乐的获得,并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孩子有时亲手制作的一个不成样的东西,他也会玩得津津有味,然而,许多父母不会留意。总之,对孩子不能只局限于安排好衣食住行,更应注意给孩子情感上的满足,让他们感到父母对他们完整的爱。

3、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篇9

教育契机,指教育者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关键时机,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等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对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通过捕捉教育契机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方式,尤其适合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逆反心强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意识到孩子进入青春期,身心发生巨变,教育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逐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孩子的发展现状。

首先,家长要有把握教育契机的意识。青春期孩子有了独立发展的内在需要,如果家长还一味包办,就会让孩子错过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同时,青春期的孩子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准则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思维和情感都比较自我中心,又由于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常常听不进大人的意见。当小时候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逆反,很多家长感到愕然、愤怒继而困惑,有的家长就会用更严厉的权威力量来压制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疏离和抵触。所以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上而下的管教方式已不合时宜,从身边的小事和孩子的亲身经历加以引导和启发,更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家长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以平等的心态、更大的耐心,去捕捉和创造生活中的契机,以孩子更易接受、印象更深刻的方式让其接受教育。

其次,从身边小事、孩子的亲身经历等细节中创造和捕捉教育契机。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进一步增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的事才更容易引发其思考和领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比如你与其告诉他“不要贪玩”,不如和他一同制定每日学习和休闲计划,让他体会到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带来的价值;与其告诉他“你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不如给他一本名人传记或励志书籍,让他自己去领略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从而提升眼界树立志向。总之,减少直接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说教,多给他提供自己去思考和体验的环境和机会,从而学会自己去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去发现和创造教育契机,既能巧妙地避开孩子逆反期的锋芒,又能潜移默化地催生其成长。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大事小事,都是引导孩子在对人对事上应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的好机会。再比如现在的大众传媒非常发达,影视作品和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关注,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甚至争鸣,引发孩子的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假期的时候,可以创造和孩子共同出游的机会,大自然让人比较容易放松和愉悦,良好的沟通氛围会更容易发现好的教育契机,而且父母的榜样作用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输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和道理。平时多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比如名人传记、科普制品、励志节目等,通过开拓视野、提升眼界和树立榜样让孩子树立目标意识,这也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机会。

再次,把握教育契机也要注意方法。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特别是进入青春期,思想情感都更为丰富,非常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急功近利,反而起不到正向的效果。所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自己去找出隐藏的道理和正确的选择,更有利于孩子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得到成长。比如孩子犯了错或是闯了祸,如果能引导孩子从中吸取教训,这反而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但有的家长以此来教训孩子这是不听话的下场,这样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感,效果自然是适得其反。所以教育契机一定要巧用,否则会弄巧成拙。

篇10

论文摘要: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未来。教育孩子,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在家庭中如何让孩子与人相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分享,学会尊重,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培养。同时,家长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从中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孩子在正确的教育下,健康茁壮成长。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步入社会集体生活,与同伴之间相处时,孩子感觉很难合群很不适应。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就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独霸、任性等等形成了不良的性格。作为我们家长应该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中让孩子:学会关爱、学会分享、学会尊重等等,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一、 如何让孩子学会关爱

爱是人类美好的一种情操,让孩子学会关爱将是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们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关爱”的能力,让孩子懂得爱是双向交流,他们不仅有接受爱的权利,也应该回报爱,表达爱的义务。

(一) 营造良好氛围,播种爱的种子

教育来自于生活,更离不开家庭中最亲的人。从小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同时教育孩子回报给妈妈的爱也是我们孩子的义务。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就像妈妈的一面镜子,还记得那句广告语“妈妈洗脚吗?”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也应该积极播种爱的种子,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真谛。心理学家罗伯特、班杜拉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得的,而孩子最常见,最直接模仿就是父母。

(二) 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了解爱是相互的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爱给的太多,让孩子不知道还要去关爱别人。有个妈妈随口喝了一瓶孩子手中的王老吉,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要妈妈还他的王老吉,甚至让妈妈吐出来。看到孩子的情景,妈妈很无奈——是孩子的一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无限从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是孩子心中有自己没有别人。

父母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父母回家时,可以让孩子主动拿拖鞋,削苹果给父母吃。在吃饭时,可以让孩子给父母夹菜。在家里他们有享受爱的权利,同时也有自己应尽爱的义务。开始孩子的举动,父母可以加以表扬和鼓励,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习惯。爱是双向交流的,只有年幼的孩子学会关爱父母,才能在未来的时间里学会关爱他人

二、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是指孩子与他人在情感与物质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它的性质和目的。它的对立面就是“独占”、“独享”、“多占”。孩子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与人分享不是孩子自发的,而是有成人周围的人教给孩子怎么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

(一)营造彼此之间分享的氛围,树立榜样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也就更少。在幼儿园,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都说是自己的,不让小朋友碰一下,把好的东西都占为己有,这种行为就是“独霸”。在家没有人会说他,都会让着孩子,觉得这是应该正常的,但孩子到了社会集体环境中就不行了。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

榜样可以是父母,因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亲最信任的人,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父母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当然,同伴也是孩子观察学习的榜样,如:小朋友生日拿来蛋糕,与同伴一起分享行为的典型例子让其他孩子学习,也会激发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在家中,如果有两个孩子,但是只有一个西瓜,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让孩子分着吃。 转贴于

(二)告诉孩子你做的真好

孩子总喜欢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们有了分享行为时,家长就应及时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护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教育,同时还有助于孩子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三、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善待。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固定的行为,有些行为如“喜欢插嘴”等,在大人看来很不喜欢,但这些却是孩子们最自然的表现。家长可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人格。

(一)首先,我们先应该尊重孩子

有个妈妈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教学环境。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给他转学,傍晚妈妈去接孩子,孩子却说:“妈妈,我一点都不开心,我想我原来的老师。”短短2个月,孩子又重返原来的幼儿园,妈妈很后悔当时的做法,希望回到属于他的幼儿园时,孩子还能找到自己的快乐!要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要从关心孩子心理入手,只有孩子的心理受到尊重,关心、爱护,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关心、爱护周围的人。

(二)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首先父母要做榜样,父母与他人交往时的行为、态度和方法,或多或少会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中去。不用多费口舌,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就会模仿。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对长辈是否尊重,孝敬,对长辈是否使用尊称。与他人谈话时,是否放下手中的活,微笑的注视着对方。认真聆听对方说话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等,如果父母时时注意,处处表率,这种无声的教育就会影响教育下一代。

(三)最后,让孩子尊重他人

教育孩子首先应从尊重父母做起。父母对孩子既养又育,投下了无法计算的情感,无论从何说起,孩子都应该尊重父母。其次,让孩子尊重同学,尊重比自己更小的人。同学或比自己小的人,同样应受到尊重,只有尊重、关心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尊重。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朋友,而人的一生最可贵的是朋友。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教育。请家长放下手中的活,时间是不能用金钱去买,多留给我们孩子一些时间。只有我们家长用心教育,孩子才会更好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技法教育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得不到关注,这种爱好就会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他们放弃这个爱好和追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何培养兴趣却是个难题。

1绘画兴趣的培养的途径

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生活积累、绘本、画展、戏剧、设计只要与视觉沾边的都可以利用。兴趣并不是多夸奖和赞美就能持续,如果在一个团体中有挫折感,他也会止步。应该宽容的态度看待孩子的画画,有时家长见到孩子画的好,可能会马不停蹄地乘胜追击,盲目地实施激励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小孩子的兴趣不稳定,遇到了低谷时,如果不懂迂回,孩子的兴趣就也可能锐减。孩子会有一个阶段经常怀疑自己画的不好,羡慕别人的画,家长强调他跟其他小孩的画画相比优势在于独创,慢慢地他接受了自己画得不漂亮的事实,喜爱画画,并不同别的孩子去比较,孩子的绘画的状态,只是喜欢画而已,这就足够了。“淡定”是一个方法,适合对付冲动型状的孩子,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爱画画的孩子普遍比较敏感,总是夸他,他觉得不是真的,也会产生怀疑。不如偶尔夸一下。

2关于临摹和技法

今天的时代并不需要孩子们去临写描摹,来达到技法的完备,而是需要孩子们有广阔的视域,有敏锐的观察力。当今的艺术教育不是技法教育,而是张扬一种“艺术化生存”的教育。传统的国画和油画,讲究“由技入道”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巨变。这条路布满陷阱,弄不好就成为匠人。匠人就是只有技法、没有思想,谈不上什么创造性。临摹和技法都可以忽略,但要重视材料(媒介)的多样性,让孩子尝试更多材料去表现,为创造性地实施主题的表达提供可能。比如,画画可以画在画框上,也可以画在纸盒子上,涂在玻璃窗上也未尝不可。有人说不临摹孩子脑子中就没有图式,我不赞同,参看福娃风格,就是脑子中充满了大人灌输的图式。这不仅对孩子的独立观察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会让孩子更加依赖大人的观察与判断。我想大家也不期望孩子走一条专业之路吧?如果想发展专业之路,建议11岁以后或初二以后再学素描之类的。如果孩子自己不时地愿意描摹一下,觉得很有成就感,也不用刻意阻止。

3关于如何选择画画班

关于儿童美术班,我说的可能标准稍高:

3.1环境

教学空间的氛围很重要。检查创意的气氛,一个良好的室内布置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想象的舞台,单是在墙上挂一些画作、习作,并不足矣,好的装饰并不是华丽的堆砌,而是充满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参看画家们的工作室照片)这个多数人也能体会到,每次去宜家都就会对设计自己的房间充满幻想。企图能DIY些什么。

3.2师资

师资的问题比较复杂。齐泽克(美)的结论是只有艺术家才能给儿童更好的艺术指导。为孩子选美术老师,爱孩子、有耐心、懂得艺术的真谛是个大前提。我更倾向于搞插画或有设计背景人来教孩子,而不是油画、国画背景的专业人士来教孩子。专业出身的人往往“由技入道”,有些人是走不出技法的框框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这类老师最糟糕的是很固执地发展技法,而不会从观察力和创造出发给孩子更多的启发。直接让照着画的老师,还是不要去了。现在小学里的美术老师都不这样教学生了。

3.3课程开发

课程的内容设置应重视个性差异和性别差异,重视材料(媒介)的多样性,让孩子尝试更多材料去表现,为创造性地实施主题的表达提供可能。手工劳技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也很重要,对培养孩子的整理、专注力、多有裨益。(注:现在小学并没有劳技课,而儿童动手能力差异很大)。比如,有些孩子很敏感,有些孩子很粗枝大叶,方法应不尽相同,例如,敏感的孩子可让他们进行相对严谨的训练、如构图的疏密、韵律等。因为他们不缺感受,画面叙事性很强,只是表达方式要进行引导和控制。严谨的孩子,需要尝试单一的主题。如飞鸟,如何把它画的有张力和动感。性别差异很重要,性别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点不同,画面上母题不同。男孩子自由绘画的画面上出现关于车、鸟、太阳。男孩子的画相比之下更加天马行空,要选点记录性的题目,如画一个好看的花盆,或一个小动物,来补偿性地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女孩子情感更加细腻,绘画表现出一定的叙事性。经过一段“美术班”学习后容易固化,比如画的小孩儿都像“福娃”,鼓励她们多用材料、补偿创造力。(注;班级人数少些,老师才能照顾到性别差异和个性)

4我们如何居家如何指导孩子绘画?

我们的小时候,有很多人都有因为觉得自己的画画得“不像”而放弃了绘画。所以我们不能对孩子说,你画的不像什么。给孩子评价一定要掌握分寸,“赞美,但不要评价过高”。例如,给孩子评价不要说,“画的真棒!”之类的话,可以尝试着说说,“我喜欢你画的线条”,“我太喜欢你画的小人了,要是他们每个人再有特点就更好了”。“我喜欢你图的颜色,这一小块再细致点更好了”?“这个罐子形状还不错,好像上面还有些花纹吧?”记住,你的评价的目的是引导他进一步地观察。使他们能在创造的过程中持续探索,获得更完善的结果。而不是下结论。

5结语

希望“艺术化生存”是照进每个家庭的一缕阳光,家长们把艺术教育不仅仅看作技法教育,而是把它是亲子关系最好的融合剂,把艺术教育当作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尽可能减少艺术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2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又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安全依附”的情感需要。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习惯用学校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给孩子讲深奥的大道理,给他们补习功课,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偏偏倾向于这样的教育。其二,在金钱的满足中放纵孩子的行为,自由发展。这种现象多发生在距城镇较近的乡镇。总以为给他们吃好、穿好就算尽到了做爷爷奶奶,老姥姥爷爷的责任了。第三,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无论是家庭温暖还是物质金钱,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奢望。由此导致这种孩子产生偏激。思想、行为都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也是我们学校和家长教育的重要所在。

2 让家庭成为孩子依赖的幸福港湾

大家都认同:和气的家庭,才是每个孩子们成长的幸福港湾。为了营造这一幸福港湾各校家长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2.1帮助孩子们寻求和谐因素

在家庭驾驭中,家长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孩子们营造平等民主、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幸福港湾。为此我们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把家长请进来,或走进个别家庭中给家长讲课。讲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是如下几方面:

2.1.1夫妻和睦让家庭幸福

因为夫妻和睦是家庭的幸福的基础。要想夫妻间不吵不闹,夫妻双方都要加强自身修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正确理智的道德信仰,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去影响孩子。使孩子生活在愉快的、真诚的、开放的、和谐的环境之中。感受亲情、感受温暖、感受幸福。

2.1.2尊敬长辈,身体力行

“百善孝为先”。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都在为孩子树立尊老爱幼的榜样。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谦逊之行。家长在家庭中应多为孩子创造这种身体力行的机会。

2.1.3邻里融洽,互帮互助

平日里,家长要教会孩子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邻家事,关爱邻家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2.1.4放手育子,引导得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不去溺爱,不去放纵。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和谐的家庭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2.2给特殊家庭以重点关注

2.2.1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会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而对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来讲,他们与父母沟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2012年六月,我们县关工委领导一行3人去了农村几个学校走访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这已经是一个足够引起我们关注群体了。这部分学生无论思想、品行、还是学习习惯,都较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差。其中也不乏逃学、上网吧等现象发生。对此,我们组织培训了各校家长学校的骨干教师,并建议他们以创新意识,开拓工作思路。对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共同研究出解决方案。

2.2.2启动校讯通网络联系平台,与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

然后,我们在校讯通上组建一个家长群,再把他们的孩子组成一个在校群,群主有我校教师担任。每周一、三、五都在午休和放学后开通一小时,让他们互相沟通。中间环节中的传递是我们教师的工作范畴。实施半年以来,效果非常好。

2.3第三个措施,引导父母和孩子做知心朋友,破解青春期困惑

篇13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家庭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当前,绝大部分家长已经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能成“龙”成“凤”,许多家长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来陪孩子学习、生活,甚至不惜一切为孩子买营养品及学习用品,请家庭教师,送他们上各类补习班和特长班……可现状是,子女疲惫不堪,家长苦恼迷惘;有些家长与子女的关系紧张,孩子厌学、任性、懒惰、撒谎、不孝、自私、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于是,有的家长就长吁短叹:望子成龙子成虫,恨铁不成钢啊!为什么这些家长事与愿违呢?

据一项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3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

(一)对孩子过分溺爱

由于受计划生育的影响,现代家庭的孩子是越来越少,于是造成了家长“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嘴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

时下的绝大部分孩子在家里是从来不用做家务的,因为父母什么都代劳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要削苹果皮还得找爸妈帮忙。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对孩子过分干涉

如果说过分溺爱、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见,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

(三)望子成龙心切

曾经有人说过:“中国家长全世界最累,中国孩子全世界最累。”

时下的社会竞争激烈,现代父母“明智”地为孩子铺设未来发展的路线,也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许多家长为了能使孩子“成龙”“成凤”,很是舍得花钱,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殊不知,孩子们早已经被弄得身心疲惫、遍体鳞伤了。所以,家长“明智”铺设的路,孩子们不一定会感激涕零地走下去,往往因此而产生叛逆心理。

二、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现在的小孩缺乏的是什么?不是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而是一颗“心”,也就是精神胚胎。延伸开来,就是缺乏对父母家人的情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有一个说法叫做“空心豆芽”,表现为现在的小孩对父母不亲热;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在家像小狼,出门像小羊;小小年纪,经常感觉“没劲无聊”;跟着大人,一切自如,不跟着大人,手足无措;冷漠,不喜欢帮助别人;自私,凡事特别小气。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应该转变一下家庭教育的方向。

(一)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道理,因为家人不可能时时刻刻帮着做。勤劳,从古自今都是中华美德。同时,让孩子经常为家人或者他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孩子终究是融入社会群体的一员。既然是社会群体里的一份子,就不应该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

(二)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

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要信任,要常对孩子说:你能行!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而不是处处干涉孩子的一举一动,局限孩子的思维,磨灭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

这里的“培养兴趣”并不是家长按照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理解而擅自为孩子“铺设”未来之路。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做家长的大都“望子成龙”,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家长平时应多观察,多分析,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孩子潜能的最佳点,然后进行培养引导。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遭遇挫折时,要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孩子一旦学有所长,就会信心大增,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孩子广泛接触、全面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另外,我们要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若脱离学校教育另搞一套,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又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败俱伤。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教育过程的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就会推动教育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为《把家变哈佛》 华文出版社

[2]陈美莹.跨文化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谁有资格当“首席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6.6.6(5).

[3]刘肖英.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调查[J].教育科学. 2003(4)

[4]夏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上海教育出版

篇14

乌龙镇中心小学 杨丹丹

教育永远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只注重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说学校教育如明灯照亮孩子人生的道路,那么好的家庭教育就如阳光般照耀孩子的一生。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呢?“教育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去习得和提升。”我们要学会为孩子创作一个积极、温暖、上进的环境,并能陪伴在孩子身边,言传身教,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的言行加以鼓励,这样就能给孩子带来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创造一个永恒的太阳,照亮他的一生。

俗话说:“父亲如山,母亲如水,山清水秀出秀人,穷山恶水出刁民。”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正如约翰逊所说:“成功的家教早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早就失败的孩子。”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待的最多的场所。那如何进行家庭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光芒四射,做最好的自己呢?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见解。

一、环境是最深远的影响

“昔孟母,择邻处”的佳话,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孟子少时,父亲早表,由母亲一人带大,为了能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前后三次搬家,最后将家安在了学宫旁,后孟子长大成人,学得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

古人尚知“择邻处”之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深远影响,我们又怎可不重视呢?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教育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重视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试问,一个整日抱着手机的家长如何能说服孩子认真读书,好好学习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爱上学习,变得越来越优秀,你首先就应该以“优秀”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主动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去营造一个书香家庭,让孩子看到一个努力上进的父母。

二、陪伴是最有效的途径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样的温情相伴,更需要我们在陪伴中对其“言传身教”。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这个时期如果父母能陪伴他们共同成长,一同学习,我们将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班上有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外出打工去了,孩子们便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些家长一到寒暑假便反应,孩子不愿意看书,总以老师没布置为由拒绝看课外书。我便问“他爷爷奶奶认识字吗?有看书的习惯吗”家长答:“爷爷奶奶哪里识字呀,晚上除了看电视就是睡觉。”“那就对了呀,所以孩子也爱上了看电视!”

的确如此,农村里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跟着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喜欢出口成“脏”,爱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而班上有年轻父母陪伴的孩子,则很少有这样的现象。

试想,如果你要求孩子读书时,你也拿着一本书认真读,孩子有理由拒绝吗?据统计,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多的是以色列的犹太人,犹太人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他们的家里床头上是书,卫生间里有书,处处有书。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读书的好习惯。闲来无事时,不是一家人围一台电视机追剧,而是人人抱着一本书,各自寻觅书中的知识,这便是最好的陪伴。

让我们停下来,陪着孩子一同成长,让他们在陪伴中,快乐成长,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吧!

三、尊重是起码的底线

微博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一位爸爸和自己的女儿开了一个玩笑,而女儿十分愤怒,一边摔东西,,一边大哭大闹,而这位五大三粗的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责骂女儿,也没有无视女儿,更没说,“我不过是开了个玩笑”这样的话。他蹲下身来,抱起女儿,温柔地说:“没关系,亲爱的,你完全有愤怒的权利,我们尊重你。”然后诚恳地向女儿道歉,并认真地告诉孩子,“要是爸爸说了让你不高兴的话,你就大胆告诉我,我就再也不会对你说这样的话了,爸爸有时因为不了解,也会犯错不是吗?”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父母教导“学会尊重”,但又有多少人学会了尊重自己的孩子呢?“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我的。”类似的话,我们听了太多太多。而这位爸爸却不止一次告诉女儿:“我们尊重你,我们是平等的。”是的,愤怒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尊重和理解才是孩子最想要的。

如果我们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咨询一下孩子的想法,或许他能学得更快乐,更出色。如果我们在孩子做决定时,少说几句:“不行!”“不可以!”“我不同意!”或许,孩子会变得更有主见。如果我们能时常问孩子:“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打算?”“你有什么想法?”或许孩子的内心会更加阳光,幸福感会更强!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开手,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也需要尊重,理解和爱的呵护。

四、赏识是最有效的激励

著名的绘本作家几米曾说:“任何人都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别人对自己言语相加的嘲讽。”想想确是如此,外在的伤疤至少看得见,而言语带来的伤口却是无形的,它无从展示,亦无人在意。

宋丹丹曾和儿子巴图一同参加过一档节目,她们母子平日里难得一聚,然而儿子巴图在节目中却总是被母亲责怪。看到别人的孩子做了丰盛的饭菜,他的妈妈便说:“我生了一个废物,什么都不会。”当儿子也兴致勃勃地为母亲做顿饭时,宋丹丹非但没有表示感谢,反而说儿子笨手笨脚。

相信很多孩子都遭受过类似的“打击教育”。“你看你,再看看谁谁谁,你哪一点比得上人家?”“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你还会干什么,简直比猪还蠢!”……诸如此类的话,不知曾经伤害了多少幼小孩童的心。

其实,言语是带有魔力的,它可以带给人们伤害,亦可以带给他人温暖与激励。

在《摔跤吧,爸爸》中,那位印度父亲辛格在众人的质疑与嘲讽中,坚持训练自己的女儿,成为了前所未有的女摔跤手。期间,在村民的笑话下,女儿曾多次想要放弃,还曾与父亲抗衡,但父亲从未放弃,他想尽办法鼓励女儿,当遭受摔跤场的拒绝时,他鼓励女儿,并为她们搭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摔跤场地,还为他们找来子侄作为陪练,在他的鼓励下,女儿越来越出色,打败了哥哥,走向了正式的摔跤比赛,一次次击败对手。大女儿更是在父亲的赏识和激励中,走向国家比赛舞台,并获得冠军。而后,她进入了专业体校,在那里,教练的训练方式和父亲有很大出入,她欣然接受了那里的一切,却屡次失败。越是失败,教练越是打击。在她几乎失去信心时,父亲再次出现在她的面前,偷偷训练,他不断激励着她,最终,在父亲的赏识和鼓励下,她成为了世界冠军,站在无比荣耀的领奖台上,为国争光,成为了国人的骄傲。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迸发出一些奇特的想法,此时,倘若我们要加以引导,给以赏识,也许一个孩子便会因此自信起来,变得光芒四射,我们又何必吝惜自己的夸赞呢!

小侄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很聪明。一个下雪天,看着头戴护耳式雷锋帽的爷爷一走一晃的从外面回来时,他兴致勃勃地边走边嚷:“猪八戒回来啦!”如此完美的想象,如此出人意料的表达,我赶紧表扬:“你的想法真奇特,真聪明。” 嫂子也跟着夸赞起来:“真棒,真棒!”可把他乐坏了,我发现打那以后他总是语出惊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