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孩子的家庭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必须全面关心孩子,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育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艰苦朴素等。目前,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祖国为人民而勤奋学习的教育。
智育方面。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情况,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可以共同研究探讨,提前看看书,参与孩子的学习当中去;牺牲点儿喝酒、搓麻的时间,多陪读陪练,方可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比如上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课后及时巩固训练,放学后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阅读课外书时遇到生字、生词,自己动手查字典,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他人,直到弄懂为止。总之,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平均年龄十四岁,他们的聪明才智超出同年龄的青少年,一个共同原因,就是都有一个较好的学习习惯,勤奋读书,刻苦钻研。这就要求家长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天资突出的孩子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及早地使他们接受和吸收更多的知识。
体育方面。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特别爱动,家长必须适度地引导孩子运动。不能由于玩得过度,影响休息和学习。鼓励孩子做些正当的安全的有益的活动,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和发育。应该保证孩子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要睡足十个小时。看书写字要注意光线适中、不能太亮或太暗,以免造成近视眼。饮食方面要教育孩子不偏食,样样菜都要吃,以吸取多种营养,控制孩子吃零食,以免影响发育。还要教育孩子讲究卫生,每天要刷牙、洗脸,经常剪指甲、洗澡、洗头,勤换衣服等等。
第二,必须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因此,家长对子女教育不要成人化,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可以讲科学家的故事、寓言童话等,通过电视等形式激励孩子热爱学习。
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生活有规律,这类孩子的家长都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一般放学后完成家庭作业,饭后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家长要为孩子挑选一些有益的节目,像儿童节目、科普、新闻、开心词典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孩子在家中大多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而且阅读面广,这样既补充加深了课内学习,丰富了知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
第三,必须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信赖老师,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除此之外,在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关键词】智障孩子;家庭教育;生活需求
前言
搞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对普通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对特殊孩子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智障孩子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在成长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弱势,但如何搞好智障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本文将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方面系统论述智障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指的是孩子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但对于智障孩子来说,他们的基本需求则还要包括康复、运动等。由于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当智障孩子出现在一个家庭的时候,家长首先是对孩子的这种状况不能接受。在纸张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会花费大量的心血,跑遍大江南北,希望可以找到能使孩子突然开窍的良药,但事与愿违。绝大部分的智障孩子不是因为智障影响了孩子的一生,而是在家长不能正视孩子,在到处寻医问药中耽误了孩子的成长,进而使孩子的一生都处在这种环境中。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何况是孩子,尤其是智障孩子。智障孩子可能对安全需求没有感觉,但是,安全需求确实是最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智障孩子的家长不能在情感上给予孩子一定的安全,那么孩子就会不断的在自卑甚至无人理睬中而彻底失去康复和生活的希望。家长所能给予智障孩子的安全需求很多,包括每天与智障孩子一起玩耍,培养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默契,还可以每天晚上给孩子将故事,教孩子认字,以此来培养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亲情等等。对智障孩子的教育,还必须从心理抓起,尽管孩子智商有缺陷,但是并不代表孩子完全就没有感知外在世界的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的情感,可以说是对智障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康复训练。
三、社交需求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员,因此,人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对智障孩子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智障孩子虽然在智力方面有不足,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如果家长只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同,比其他普通的孩子矮上一截的话,那么孩子的康复也就成为了天方夜谭。所以,把孩子放到社会中去,让孩子自己去结交朋友,家长在旁边进行引导,不断的鼓励和支持他们,这样才能把孩子在这个社会中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即使孩子交不到朋友,那么也可以从中认识社会,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让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摆脱家长所设立的藩篱,正确的生活在这个社会。
四、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是指智障孩子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孩子自己内心具有的自尊心。这里说的智障孩子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是自己的父母,一些家长虽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智力方面的缺陷,根本适应不了小学教学的进度,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被别人歧视或者是盼望奇迹发生的心理,坚持让孩子上学。等到孩子小学毕业的时候,根本无法在去上中学,这时候才想到送孩子去特殊教育学校,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期。而且,在这过程中,由于孩子在智力上与普通孩子存在差距,往往容易受到普通孩子的歧视或者漠视,造成孩子在心理上的严重障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智障孩子的尊重需求,可以说是要求家长首先在观念上正视智障孩子,不能不切实际的产生奢望、希望,甚至是一些攀比。其次是要求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既然认识到了孩子在智力上存在不足,那么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其成长,也可以免受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孩子在心理上的问题。此外,孩子的自尊心也应该得到尊重,这些包括家长的言语,不使用一些敏感词汇,如智障、没用等消极悲观负面的词语,而是要使用一些正面的词汇,如上帝的关照、天使等。而且,还要使孩子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不会产生任何动摇和疑惑。
五、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感到有意义。这主要是指孩子在得到正确的教育、正确引导以及家长正确看待的基础,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所付出努力的回报。对智障孩子来说,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我生存,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这种位置不一定是多么重要,只要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即可,甚至是一些常人所不敢想的事情。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家长来说,则是希望孩子离开自己之后,能够在社会中自己独立的生活,不能因为自己的离开而使孩子生活陷入困境。因此,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可以说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六、结语
尽管智障孩子在生活中与普通孩子存在差异,但是家长对智障孩子的教育不能放松,无论从孩子自身的生理、安全、尊重等内在的需求,还是社交、自我实现等的外在需求,都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一、加强家庭教育的意义
(一)孩子今天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一代具有崇高理想、广阔胸怀并且有较高道德水准和较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而当前教育因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倾向。因而家庭教育应以新的人才观为导向,依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其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的新人。
(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基础方面,起到了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生下来就无法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品德行为发展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影响最早、最持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
(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摹仿的主要对象。
事实证明,在家庭中受到不良教育的孩子,其多数都是在学校最难教育的孩子。有些家长不能对孩子施以全面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分数,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有的家长偏重物质享受,有的缺乏父母修养,还有的家庭因父母都是文盲或有生理缺陷,有些家庭因父母死亡、离异、再婚等,这些不利因素势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二、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甚至产生抵触,这是学校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孩子“中心”论。许多家庭认为,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应当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百般呵护。他们对孩子的注意点不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各种特殊照顾上。这就是现代家庭中孩子“中心”论的表现。因此,孩子就日渐自私,“以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尊重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性,骄横,目无长者。
二是“望子成龙”论。有这种观念的人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体育和美育。信奉“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让孩子做半点家务,不让孩子学会怎样自理生活,不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只要求子女用功读书。此等现状令人堪忧。
三是孩子“私有”论。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孩子是我的,愿意咋管就咋管。”于是对孩子百般溺爱,骄惯、放任、护短。“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飞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往往是撒娇、任性,无所顾忌。家长的说教他们当耳边风,家长的要求他们置之不理,致使家长轻不得,重不得,毫无办法。
四是“人才打出”论。许多家长不注意教育方法,推崇“棍棒低下出孝子”,相信“人才是逼出来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而是不问青红皂白,以拳脚相待,使孩子蒙受屈辱,丧失自尊心;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了毛病,就吹毛求疵,唠叨不休,使孩子觉得一无是处,丧失信心。
三、走出误区,施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前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素质观。广大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前途就是祖国的前途,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重任将由他们去担当。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孩子们对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看作“私有财产”而恣意指责,不应该对孩子寄予不合实际的期望而拔苗助长,不应该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小公主”而越俎代庖……要将落后的封建功名观念转变为现代家庭教育素质观,则孩子幸甚,国家幸甚!
第二,了解孩子,知人善教,因材施教。了解孩子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特征。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家长为了使家庭教育更富成效,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孩子的心理要求,弄清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而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次就要摸清孩子的个性特征,教育孩子认识美丑、是非、善恶,帮助孩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第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环境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培养孩子使其健康成长就得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文化是学龄期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环境因素。所以,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志向,勤奋进取,好学上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接受终生教育。让孩子从小受到生命不休,学习不止的良好熏陶。其次,创造安静学习的氛围。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的氛围,让孩子安静地思考,安静地休息,再次,要营造和睦、和谐的氛围,就是要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事实上,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妇之间若是相敬如宾,相互恩爱,其孩子也会懂得关心、尊重别人,这样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或其他教育方法,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因此,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又是一门学科,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准确掌握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每个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和经常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成长的安乐窝,父母是儿童最先交往和最多的成年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对年青一代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朋友和“街头伙伴”。这六种教育力量好比是六个雕塑家,而儿童和青少年好比是有待加工的大理石,六个雕塑家都无时不在对它加工,在家庭中,父母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父母对于孩子种种有意无意地引导以及他们的思想风貌,理想、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相互之间的态度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家庭环境,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一切无不通过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启蒙、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说:“父母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家庭不仅是生活基本单位,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随着婴儿呱呱坠地,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首先进入家庭这个生活环境,孩子首先认识的是自己的父母,接受来自父母的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家庭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受家庭的影响,而童年的印象总是美好的、深刻的。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情操、学业,甚至将来的职业选择、处理恋爱婚姻、组建小家庭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否则,将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孩子成长。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都能教好孩子。有的家长在学校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回到家却常为孩子的不听话而苦恼不已;有的家长在单位是领导几十、几百、几千人,却不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孩子;有的在部队能统率千军万马,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却可能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缺乏耐心,于是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悲剧。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不懂得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律,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也与父母思想中长期形成的旧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无关联。因此,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教育下一代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重任将落到他们的肩上,他们能否承担起这个重任,完全取决于今天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具有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是难以完成的。
2.家庭教育对于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智力的发展,身体的健康成长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待人处世,生活习惯,教育方法,对子女的要求以及为子女造就的生活、文化、学习环境等都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子女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随机进行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随机性、灵活性。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近年学校的教师经常感叹:“学校这个小气候抵不过社会这个大气候。”这些感慨说明了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彼此配合,同步进行。
而所谓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指的是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曾有故事“孟母三迁教子”,讲的就是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故事。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在当今社会,很多的父母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忙于工作,疲于奔波,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
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应作为主体来发挥作用。孩子毕竟年幼,让其各方面能力完全发挥是不可能的。父母应主动留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满足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当然,情感需要既包括夫妻双方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体贴入微,让孩子从小受到感情熏陶、记在心上;也包括善待老人、孝敬老人,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父母时刻做到言传身教、循序渐进,从而影响孩子。
家庭结构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几代同堂的正常大家庭、正常的小家庭、单亲式家庭、再婚重组式家庭几种。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少研究表明,正常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都是积极向上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外向。而非正常的家庭结构,包括单亲式、再婚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较大,此类家庭出身的孩子情绪波动幅度非常大,孩子大多忧郁、内向,有的甚至有极端思想。由此可见,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养成都有至关作用。所以,作为父母,应当尽全力也有责任为孩子提供正常的家庭结构。
但仅为孩子提供正常家庭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存在的潜意识的教育。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无判断力的孩子来说,只要是眼睛看到的新奇行为或东西,不管好坏,随之模仿。我们在认真观察了孩子的行为之后,基本可推测出所受的家庭教育如何?既然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父母也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自身的行为开始检讨,严格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当然,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指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还指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在步伐越来越紧凑的当今社会,很多父母都挤身白领、蓝领、金领的行列中,他们用很多的时间应付工作,渐渐忽视了孩子。
同时,也要尽量为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这就包括家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之道。父母的言行和思想无形中感化着孩子。曾在电视中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孩子的母亲深夜为孩子的奶奶洗脚,孩子无意中看见了。第二天,他学着妈妈的样子端来了洗脚水给妈妈洗脚,妈妈满眼感动。其实,这就是父母的行为给孩子起的示范作用,这种作用一旦形成,便可产生继续性和延续性。显而易见的,父母在进行示范感化作用之前,得先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合格,不可低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子女。如果处理不好,就很有可能让孩子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影响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