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措施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措施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我市老龄人口基本概述

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7.89%上升到2000年的9.65%,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高达12.43%,由此可以看出全市老龄化社会进程逐步加快。

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全市总人口平均每年递增只有0.73%,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递增却高达3.3%,高于总人口增长率2.5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将给我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对促进我市人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的极为迫切和重要。

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2.43%,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03%。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典型的“老龄化”人口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和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

老年人口既是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对象,也是社会和家庭的抚养对象。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人患病率会逐年增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差,必然会加重社会医疗和护理的负担。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我市已高达7万人以上,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服务资源将承受巨大的压力,现有的养老机构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养老基金的开支大幅度增长。随着社会人口中老年人比例的上升,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负担将会加重,不仅需要支付更多的养老金,而且需要更多的医疗费用支出。①从养老保险看,由于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已经离退休的老年职工没有任何养老资金积累,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中年职工养老资金积累较少,因此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支付他们离退休后的养老金;②从医疗保险看,虽然现在大多数退休职工有了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也开始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报销比例较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是还有一些破产和特困企业的退休人员至今未能参加医疗保险,使他们养老、就医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境地。

三、对不断完善和加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

让人人都“老有所养”,既是中国文明的优良传统,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紧紧抓住当前社会养老负担还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不断完善和加强全市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平稳度过人口老龄化进程,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仅供参考:

1.加快推进城乡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在推进城乡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一要重点关注未被纳入养老制度的城乡高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将老年福利关注的重点由特困和困难老人转向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普通老人。着手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部分老人“老无所养”的状态;二要积极完善并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统账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缴费水平与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与全市发展水平相协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

2.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居民养老制度

要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构建以居民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据,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改善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条件,在社区逐步推广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呼叫热线、送医上门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年人服务信息系统。

3.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兴办民办养老机构

鼓励扶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老龄产业,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切实可行的助老之事。要大力兴办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托老所、养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硬件设施配套水平,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品位。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给“空巢老人” 更多关怀

要在社区、村级逐步建立和完善图书馆、文化室、游艺室等娱乐设施,特别要建立完善基层老年协会,形成“政府搭台、协会组织、老年人参与”的活动机制,要经常性组织“空巢老人”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方便这些老人信息互通、生活互助、精神共娱,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真正感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为老年人颐养天年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1990年阳泉市人口普查资料.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8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增加,而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普遍小型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发展甚为迅猛。在此背景下,积极探讨如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选择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会养老服务的概念

社会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制度、政策、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它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充分学习借鉴以及对我国现实国情的综合考量,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已初步形成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社会养老服务需要在多方面加以系统完善,在推动力量上,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在机构建设上,要充分整合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在购买服务上,鼓励老年人直接支配政府补贴:在监督管理上,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服务范围上,要力争广覆盖,实现城乡统筹。

二、社会养老服务的模式

具体而言,根据我国老年人居住形态的不同,可以将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大类。

机构养老就是指以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为载体,每月按额缴纳规定费用,就可以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食宿、护理、照料、娱乐等服务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种以社区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托老所等形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模式。随着全国范围内城乡社区发展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增强,这一方面的研究被学术界所关注。

居家养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是由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在经历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于近年提出的又一种养老模式。

三、张家港市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张家港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也已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队伍,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1.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34%。较为沉重的人口老龄化负担加剧了张家港完善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机构养老

近年来,张家港市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以全面健全养老服务保障机制为重点,加快设施建设,落实优惠优待政策,普惠全体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并逐步由政府包办逐步向社会化养老转型。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9家,床位总数8450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9家(床位数5262张),民办养老机构20家(床位数3188张);千名老人床位数39.6张。

2.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

张家港目前的养老方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们还是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随着80年代的独生子女成家立业以及城镇化的发展,现在事实上的留守老人也越来越多,学者对贫困落后地区的留守老人研究较多,而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留守老人研究较少。伴随着这些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的退化,他们对养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而现有的机构养老已经满足不了这些需求,因此张家港这两年也开始探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目前来说发展缓慢,而且受到资金的限制,还没有能够形成比较有影响的品牌。在一些拆迁社区,已经在考虑预留社区养老设施。

作为张家港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农村家庭养老院,在创新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又有效帮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类养老机构一般设在本镇或本村,方便子女探视和老人入住;护工多为本地人,便于感情交流;同时因其收费低廉(收费约为800-1200元/月含伙食),受到农村老年人的普遍欢迎。现全市有“家庭养老院”6家,床位185张,入住率超过85%。

张家港市还积极推动“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2013年印发了《申办护理院和新增老年康复护理床位的有关规定(试行)》,鼓励民营资本申办规模性护理院,支持医疗机构调整现有资源增设康复医学科,增加老年康复护理床位。

四、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到,虽然政府在养老机构的投入非常巨大,同时也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给予了很多政策优惠。但是,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养老需求的增加速度。公立养老院的入住率经常达到100%。对于一些失能老人,想进入公立养老机构需要排队等上很久,民办养老机构评估后不愿意接收入院,私立护理院可以接收,但是收费高昂,工薪阶层家庭一般无法负担。

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最受上班族的欢迎,然而老小区在规划时没有考虑到养老问题,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用房来安排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这个问题在目前的高房价下显得更为突出和难以解决。

五、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老年大学;模式;对策

1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趋势。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就标志着该国或地区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以60岁为标准,1995年,我国老年人口为1.14亿,2000年为1.29亿,2010年为1.52亿,2020年为2.01亿,2030年为3.42亿,2040年为4.09亿,2050年为4.38亿。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庞大。我国老龄化速度极快。比较世界部分国家60岁以上人口百分比从9%增加到18%所需要的时间,中国为25年,英国为45年,美国为66年,瑞典为85年,意大利为100年,法国为140年。这表明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中国的加速度最高。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世界各国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与探索,老年大学就是其产物之一。实践证明它将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积极、合理、有效的模式。

2老年大学的发展模式

老年大学最先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有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三种。

(1)英国模式。

英国在19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英国的老年教育起步早,发展较为完善。根据提供教育资源的渠道,英国的老年教育可以划分为高等教育系统、地方教育当局系统以及志愿团体组织系统。在前两者中,老年人是以普通成人的身份与其他年龄段的成人共同参与教育,而后者则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的特殊老年教育,并以“第三年龄大学”的办学形式为主。

(2)美国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美国社会也越来越重视老年教育的问题。总体说来,美国老年大学的主要由两类机构提供:其一是各类大学,包括国家级、地区级和社区大学;其二是专门负责老年活动的非营利机构。老年大学的教育形式多样,可以是课堂学习,也可以是户外运动(登山、旅游、参观等),时间可长可短。目的是寓教于乐,让老年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3)日本模式。

日本老年教育的实施形态主要有: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等公共机构实施的形态、民间团体等实施的形态、利用通讯媒体进行函授教育的形态。前两者可称为设施利用型,后者称为媒介利用型。日本老年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施:高龄者学级、高龄者教室;发挥高龄人才作用事业;老年人大学、大学院及长寿学院。

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老年大学主要依附于政府、教育系统和国有企业,其政治意义强于教育意义。

3我国老年大学的现状

1973年,法国的皮埃尔·维勒斯教授在图卢兹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亦称“第三年龄大学”。此后,各类老年教育学校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模式政府投资型模式、自治自主型模式与社区型模式。我国的老年大学在世界潮流的引领下也得到一定发展,1983年6月4日,山东省率先创立了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迈出了第一步。1984年3月1日,广东省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民办老年大学-广东领海老年大学;1995年与2000年,上海市老龄委、上海老年大学、上海电视大学先后联合创办了上海空中老年大学与上海网上老年大学,现代传媒手段与信息网络技术被运用到老年大学中。目前,我国已拥有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2.6万余所,在校学员超过230万人,每位100老人中就有2位接受过老年教育。上海市这一比例接近10%,位于全国前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水平,再加上它还是一项新事物,因此,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

4我国老年大学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老年大学的发展中,由于国家对老年大学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促使中国的老年大学教育不断地走上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很多关于老年大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设施设备不齐全、教育内容不丰富等等。但中国在发展老年大学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的几个根本问题:

(1)经济支持不足。

一是国家经济实力不足,对老年教育的投入跟不上老年社会的发展;

二是居民生活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阻碍了老年人参加老年教育。

许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在10000多美金,而中国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国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2)社会重视不够。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重点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因此,老年大学事实上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这种地位导致其管理混乱。目前老年教育工作由文化、教育、民政、人事等部门多头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责任分散化资金匾乏,老年大学是非盈利性社会福利机构,需要财政部门的支持,但没有足够的投人改善老年大学的硬件设施队伍涣散,缺乏专门的老年大学管理与教学人才,高等院校没有设置相关专业,老年科学研究机构屈指可数。

(3)老年人认识不够。

目前,人们对老年教育认识还不统一,有的重视,有的不重视。有的认为老年教育是提高老年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而使真正能够参与到老年大学中的老年人不多。老年大学实际上所针对的主要还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离休、退休干部等教育对象。

5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对策

老年期是个体生命的最后阶段,个体将在此阶段度过三分之一的生命历程,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个资源和市场。这势必造成我国老年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普及程度还不够。究其原因,师资匮乏、经费不足、产权虚置是制约老年大学发展的桎梏。随着该群体规模在逐渐扩大,办好老年大学已经成为当前及将来一项紧迫的社会课题,现提出若干对策以促进老年大学的发展。

(1)更新观念,加大宣传,使社会重视老年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H·Erikson)指出,人到老年,往往会处于自我完善和自我绝望两端之间。因此与一般的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相比,老年教育更应侧重于人生最后阶段的自我完善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意义。

(2)改善老年大学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认识到老年大学对老年个体和整个社会有巨大的意义与价值,可以因地制宜成立老年教育管理机构,引进专业人才、实施专门管理,逐步形成一个由政府统筹规划、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涉老部门参与操作的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老年教育经费开支列入财政预算。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政府还可成立专门研究老年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机构。

(3)运用各种办学力量,形成多元化格局。传统大学面向老年人开放,老年学员可以以非注册学生身份旁听课程以及公开讲座;开放大学吸引大量的老年人参与学习。地方教育当局可以通过直接开办课程等形式来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自主自治办学突出表现为第三年龄大学,全部是由老年人自发成立、自行组织、自助分享。(4)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力量。

老年大学绝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养老场所,也是满足老年人日益强烈的“职业技能提高需求”与“自我发展需求”的再教育基地。原有的娱乐型课程已略显老套,因此开设计算机、英语、法律、金融、现代科技等课程刻不容缓。强化师资力量的措施主要有部分高等院校可开设老年教育学等相关课程,为老年大学输送教学人才选聘热衷于老年教育事业者,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把握老年人生理、心理与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和扩大受教育群体。

老年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极其灵活多样。①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三种形式并行发展。②自主教育形式受到普遍关注。老年大学应注重小组学习和分享型学习,所有的学员都是平等的、互助的。③广泛重视和发展远程教育。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网络扩展到乡镇一级,在没有老年大学的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老年人同样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上老年大学也不再是体弱多病的老者渴望而不可及的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接受教育。由此可见,发展网络教育无疑是关注弱势群体中的老年群体的有效途径,为我国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步入真正的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6结束语

世界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中国的脚步更快。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数目大,老年大学教育的缺口也相应较大。发展我国老年大学是解决老年人口教育的根本途径,其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其发展对策主要是针对当前问题,提出适宜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万本根,许改玲.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银色产业崛起的机遇”[J].经济体制改革,2001(3):86-90.

[2]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18-23.

[3]郭美玉.美国老年教育与借鉴-对发展老年教育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杜智萍.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日本的经验和启示[J],成人教育,2006,(12).

[5]杨佳,陈瑶.老年大学发展初探[J],成人教育,2007.7.

篇4

关键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公共服务;理论研究

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一)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购买和公共服务两个部分组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即政府以财政资金转移为形式,通过平等地订立合同契约等方式,向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购买公共服务的活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二)关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依托社会力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模块: 1、生活照料,是指为老人提供购物、配餐等家政服务和一般照料或是特殊照料。 2、康复保健,是指为老人提供疾病预防、护理康复、卫生健康教育等。 3、法律维权,包括为维护老年人的赡养、财产等合法权利提供法律的咨询及援助。 4、文化教育,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 6.精神慰藉服务。指邻里结对、相互关爱等志愿服务。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意义

(一)老龄化问题的促进作用

在之前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人口结构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比例失衡的人口结构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性尤为明显: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王德文、蔡P、张学辉认为劳动力供给数量缩减将削弱劳动分工效应,总产出和人均收入水平随之下降;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小, 则会降低储蓄率,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保障问题。姜向群运用2000-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变化的预测值来测算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驱使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将难以为继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越严重,现行制度中的退休人口养老金没有基金积累,导致在职人员实际的养老负担加重。

(二)传统文化、家庭结构、社会问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诉求

对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因机制,可以从老人心理状态、家庭功能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来探究其社会根源。

1.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大部分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家中养老,熊必俊认为,居家养老并没有将老人的社会交往阻断,在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老人仍然可以得到家人和邻居的关心,使老人在社会生活的被关照的心理状态得到满足;

2.家庭结构的变迁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动因,目前大多数家庭规模越趋小型化,子女就业地点离家远、女性越趋职业化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冲击,增大了老年人养老的成本以及风险;

3.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推进职能转变的现实需要,万军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这也有益于公共财政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公民社会形成。

4.在购买和监督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能达到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合作关系,程伟认为,政府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对困难老人给予了关怀,这样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来关注老年人养老、参与养老服务,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间接地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使社会就业形势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政府购买”作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打破政府既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又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传统治理理念,开创政府、市场、社会攻击公共服务的合作创新机制、新模式。

以上海长宁区为例,长宁区社会组织以创新实践园为平台,发挥公益品牌的辐射效应;以枢纽式组织建设为抓手,扩大社区治理与参与;以规范发展为目标,提升政府购买服务实效;以诚信建设为契机,完善综合监管和信用体系制度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明确以下三点:界定出 “向谁购买”,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要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以及接受服务的老人的经济状况来实施不同的公共服务流程;确定 “购买内容”,坚持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原则,适当在原有的公共服漳谌萆侠笱瘢谎细窆芾 “怎么买”,应当对购买服务的每一个程序系统了解,比如服务对象、内容、经费等进行详细评估与分析,实现有效监督。

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基础薄弱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政府在此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关键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里,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依赖和受制于政府的管辖,所以在和政府共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合作过程中,难以从独立的地位与政府平等谈判。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基础较为薄弱。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了解不全面,不能完全信任社会组织去提供养老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足,不利于养老服务的推进。

(二)购买效果合作绩效不足

在购买养老服务领域,由于养老服务供给的评估标准较难界定,在购买过程中,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项目的成本、人工费用、以及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难以确定,购买过程中价格难以确定。购买价格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可能会导致政府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增加购买成本,加重政府的负担。

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存在风险。政府和社会组织签订合同时,由于合同的不健全可能导致赔付,如果违约责任、双方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服务的水平及数量等在合同条款中界定模糊,产生合同歧义和灰色地带,容易引发合同执行争议和冲突,为后期评价、监管留下隐患。

(三)政府权力会导致服务随意性

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一些政府在进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随意对社会组织和市场进行分配任务,导致服务的随意性。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地方政府承担着委托和主导的作用,实际提供者是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政府权力过大会不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真实性的表达,这样也会导致社会组织和市场不能清楚的明白政府任务的导向和实际目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对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运行的各项过程并没有做明确的指示和规定,相关决策者和执行者拥有较大的主观意愿,不利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五、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改进建议

(一)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让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行满意度与需求层次的调查,了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种类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需求。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符合老年人本身特点的服务。其次,政府作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加强福利资金的投入,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确保购买的养老服务的质量、老年人的满意度和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逐步参与到提供政府改革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进程中,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行政压力,另一方面对于扩展政府的政治影响力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要实行科学、全方位的监管机制,政府对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支持要进行明确的规定及使用l例,对于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法和模式的监管也是保证政府决策得到合理实施配置的保障。应加强政府部门的整合,完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过程的监控和服务满意度及结果的评估管理。

(三)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购买公平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保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性的保障。在服务的购买方式上,应该采用分类购买以及形式多样的购买方式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购买服务力度,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提供服务的重要并有效的方式。

政府应该大力培育和鼓励有能力承担政府委托服务的社会组织,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合同签订条例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购买程序和惩戒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凡,方大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2015.

[2]冯俏彬,郭佩霞.《政府购买服务 该怎么买》,中国政府采购报,2010年9月.

[3]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1-23.

[4]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2010.

[5]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6]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1-23.

[7]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2010.

[8]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9]张晓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福利,2007(8).

篇5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一切催生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老年住宅。文章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影响,探讨了老年住宅开发困难的原因,并对我国城市老年住宅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老龄化;老年住宅;需求;房地产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 年广州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老年住宅市场供给模式研究”(13G61)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天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一,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我国早在2000年底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已超过1.78亿,以每年3.3%的速度递增。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课题组中位方案预测数据显示,到204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23 亿。我国是在“未富先老” 情形下加快老龄化进程的,它不仅绝对数量大,而且来势迅猛,尤其在城市更为明显。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子女分开、独立居住的老年人在不断增加,城市老年住宅问题已成为社会保障事业和房地产开发产业中的新问题。

所谓老年住宅是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和心态特征的专用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不仅需要在楼层、交通、医院、服务设施等方面符合老人的身体特点,更要在娱乐、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方面照顾老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住宅不同于社会福利院或敬老院,它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兴办的社会福利设施,而是由社会投资兴办并按市场化经营管理的老年专用住宅,其实质也是房地产市场中的一种住宅产品,其主体是由消费者、开发商与政府共同构成,三者的行为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老年住宅市场。老年住宅需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地理位置要远离市中心,紧靠山水,绿地面积大,空气污染指数低。第二,要采用无障碍设计,在房屋和小区内要有大量扶手,走廊要宽,楼梯踏步比普通住宅要低,楼梯和室内地板砖要防滑,窗户和阳台要扩大,电灯要足够亮,居室和浴室要有报警或呼救装置等。第三,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老年住宅小区要有预防老年人常见病的中西医门诊,要有供老年人打牌、下棋、看书、闲聊、健身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图书馆、老年俱乐部等活动场所。

一、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赡养功能外移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推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城市老年人口相对中青年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状态。进入21世纪后,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使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已经进入老龄化,并且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较大。如广州1992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城市。2010 年底,广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6.3 万,约占人口总数的14.48%,预计到2015年,广州老年人口将达到140万。由于城市老年人口的膨胀,家庭养老资源逐渐变得匮乏,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很多城市长期以来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一对夫妇结合后面临赡养四位老人这样过重的养老任务。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加上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导致老人家庭空巢化现象。如广州市空巢老人总数已超52万,接近老年人口的一半。老人生病、心理孤寂、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等这些都是子女担忧的地方。所以人口老龄化发展迫切需求专门为老人建筑的老年住宅产品来发挥服务老人、照顾老人的功能,可以预见房地产行业中老年住宅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 子女愿意为父母提供购买老年住宅的资金支持

现代化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时间资源的稀缺性。有些子女有很强的孝心,也有经济上的赡养能力,但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必然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个人事业, 很少有时间与父母共处,更难抽出时间周全地照顾老人。因此,很多年轻人也迫切希望有专门为老人设计的住宅小区, 软硬件服务都能满足老年人的行为与心理需求,能够妥善安置老人生活。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愿意为父母提供购买老年住宅产品的资金支持。这样一来,一方面他们不会因为照顾父母而影响到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养老负担, 实现孝心,使父母的晚年生活得安稳、舒心,以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因此子女因为忙碌工作而导致的家庭养老的缺位成为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客观因素,为老年住宅养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老年人购买能力增强,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群体经济水平普遍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中有42.8%拥有存款,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 年就增加到8383 亿元,到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此外,在城市60~65 岁老年人口中,约有45%会选择继续就业。除有退休金以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按此预测,到2050年,将有73200亿元消费储蓄金。因此老年消费群体购买力不可小觑。在居住环境上,老年人对住宅“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他们迫切希望早日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据零点调查分析显示,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存在着一个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近6%以上的中高收入群体,认为现在的养老环境,无论从居住环境,还是养老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这部分中高收入的老年群体,对改善目前居住环境与条件的要求十分迫切。这些都预示着我国老年住宅市场需求很大,其发展将成为整个“夕阳产业”的重要一环。

二、城市老年住宅开发困难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老年住宅市场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大城市住宅开发主要以中青年群体为消费主体,以老年消费者为主体的却少之又少。虽然市场上有一些楼盘中隐隐约约有老年住宅的影子,但从住宅设计的本质上来讲,能够称得上是老年建筑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从规模上讲,纯粹作为老年住宅的楼盘有两个:一个是广州的颐年园,中国第一个最大的长者社区;一个是北京的东方太阳城,目前国内最大的退休社区。不言而喻,一方面老年住宅市场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市场却供应紧缺。为何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老年住宅开发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 传统养老观念难以改变

我国传统家庭讲求“养儿防老、儿孙绕膝”的伦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实际生活中有诸多的不方便,老年人依然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有的老人退休后会觉得失落和沮丧,这个敏感时期非常需要子女的关心和孝顺,觉得这样可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有的老人认为自己独立居住,别人会觉得子女不孝顺,在亲戚朋友面前会有遗弃感。有的老人担心如果子女不在身边,一旦自己有头疼脑热或突发急病等事情,感觉没有依靠,缺乏安全感。作为子女,对老人入住老年住宅也同样抱有偏见。他们觉得让父母单独住在老年住宅是不够孝顺、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不应该让老年人在老年住宅孤独老去。同时,社会对于老年住宅的舆论宣传也不够,许多父母和子女不了解老年住宅产品的特点,很多人将老年住宅等同于社会福利院或敬老院,在认识上有很大误区,从而在观念上不接受老人在老年住宅养老。

(二) 老年住宅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变为有效需求

我国房地产市场中老年住宅的需求仅仅是一种潜在需求,潜在需求只有被激发成有效需求后,才能激活相关市场的供给。老年住宅的开发不同于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它不仅包括开发住宅本身, 更重要的是社区内服务配套项目的完备。其造价成本自然高于普通商品房, 有数据显示老年住宅的总体造价要比普通房地产项目高五成至一倍,其售价必然偏高,会超出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我国现阶段的中老年人都是从艰苦岁月中走过来的,节俭被大多数人视为传统美德, 在金额巨大的老年住宅产品面前, 他们对商品的购买心理远不同于当代的年轻人, 不会出现冲动性购买。尤其是当手中储蓄有限,不能独资购房,银行又不放贷时,他们的购买动机就越发理性了。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提供的普通住宅产品来看,多数往往在面积、设计、质量、环境和服务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而相对各方面要求更高的老年住宅来说,一旦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和可靠的物业服务保障,那么对老年消费者来说,即使有巨大的潜在需求,也必定是望而却步了。

(三) 开发老年住宅运营成本高、回收期长、风险大

房地产开发商的目的便是谋取最大利益市场。所以一直以来,他们把目标人群锁定在事业有成、消费能力最强的中青年群体身上,这就造成了对这个消费群的市场争夺尤为激烈,而具有巨大潜在需求的老年住宅市场却无人问津。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住宅产品开发成本要比普通住宅项目的配套费用高出许多,老年住宅要求密度低、舒适性高,还必须具有优美的环境和健全的医疗服务等小区综合配套设施,投资风险高于一般的商品房项目。除此以外,一般住宅通过销售即可实现房地产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而消费者在购买老年住宅的过程中,可能更多地关注后期物业管理中的一些配套服务,这即意味着开发商在销售老年住宅时,必须通过一定时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达到具有示范效应的建设规模后,销售才有可能全面展开,才能实现投资的回报。因此老年住宅开发所需的资金回收期比一般商品房要长,所以开发商面临的投资风险更大。

(四) 政府的法律政策滞后和资金援助不够

在我国,政府缺乏对老年住宅开发的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虽然现有法律法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老年建筑设计规范》等对老年人的权益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是老年住宅作为新生事物还不能在法律法规上找到依据。老年住宅是赢利性养老设施,而福利性养老设施的相关法律显然不合适。但它又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也不适用于一般住宅开发经营的法律法规。同时对于老年住宅的数量、分布点、收费标准、服务质量等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和监督。再者,在老年住宅的建设及其资金方面缺少适当的鼓励政策,未给予老年住宅建设专项拨款、资金援助和土地税收优惠等。再加上一些金融机构观念比较老化,他们认为老年住宅及其大量的配套服务设施的运营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资金回笼又较普通商品房长,投资风险较大,所以很多金融机构不轻易贷款给那些想建设银色住宅的私营和外资房地产开发商。因此,上述种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抑制了开发商投资兴建老年住宅的兴趣,即使有想法也会选择规避风险而不去实施。

三、解决城市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对策

(一) 必须改变传统家庭养老观念

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赡养负担成倍增长。作为老年人要冲破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束缚,要从依赖型养老转变成自我型养老,理解子女在工作和社会竞争中的压力,了解到老年住宅产品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和服务,还可以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平台,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年轻人也应积极转变观念,面对老年住宅如此完善的设施、高品质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社区环境,认识到为老人购置老年住宅并不是不孝顺的行为,积极出资出力,及时地为老人购置适合他们居住的住宅和社区,才能让老人真正安享晚年。总之,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其子女,都要树立自我养老意识,提高自我养老的能力,年轻时积累自我养老的资源,年老时经济负担就不会成为影响购买老年住宅的因素。

(二) 必须保证老年住宅设计、开发规模的合理性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兴建新型老年住宅,并已对兴办老年住宅实行减免税政策,这些无疑会为老年住宅的发展提供极好的政策和发展空间,开发商应该具备足够的信心和市场敏感度去尝试新的市场开发。老年住宅的开发注重的是持续深入长久的服务和社区文化环境的创造,注重更高标准的产品品质、安全性、便捷性、舒适度及价格的经济性,其选址、规划、设计等都需要有更细致的考虑,一些具体的规范设计在老年住宅及社区里应该全面落实。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拓展老年住宅产品市场,吸引消费群体前去购买。作为功利性角色的开发商本身要摆正位置,对老年住宅的利润率不应该有过高的追求,它毕竟不是暴利产品,利润空间有限。此外开发商对老年住宅的开发数量和规模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建构,过度开发。老年住宅从目前来说确实有一定量的市场需求,并且会逐渐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是非常缓慢的发展进程,所以其数量和规模一定要控制,要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和开发。

(三) 政府要为老年住宅开发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政府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和引导房地产市场中老年住宅的开发和消费,政府的干预对房地产市场中供需矛盾的解决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应根据老龄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及时制订有关的产业政策,在法规政策上保障老年住宅的开发实施,使老年住宅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老年住宅开发成本高,对居室和社区环境要求高,住宅设计要切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仅需要一个人性化和安全性的居住活动空间, 还需要有公共性的服务网络和较齐备的医疗康复措施,包括建立社区基础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社区文化设施等。而且由于资金回收周期较长,政府应为老年住宅项目开发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比如土地出让金的优惠,税费的减免,低息贷款开发,项目立项审批手续的简化等等。针对老年住宅项目的监管工作也需要跟进,以防止某些房地产企业利用开发老年房地产的优惠条件获得政策优惠。在舆论上也给予宣传和引导,让消费群体走出对老年住宅的认识误区。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老龄化加速发展的现状与房地产市场的建设发展都对城市老年住宅发展提出迫切的要求,老年住宅市场的开发需要政府和开发商的通力合作,一方面政府要运用适宜的政策来鼓励和指导老年住宅的开发与建设,另一方面开发商要注重现代城市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需求,以老人为本地发展和建设老年住宅,惟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激发老年房地产市场的活力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查昕.城市老年住宅需求分析及对策[J].工程与建设,2007,(02).

[2]谷俊青.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下)[J].中国建设信息,2010,(17).

篇6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x社工班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篇7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现状;对策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发严重,养老保障这一问题开始渐渐得到广泛重视,从我国第六次的全国范围内人口普查相关数据中我们了解到,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与2000年相比,人口上涨了2.93%,而这当中,超过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涨了1.91%。从该数据中我们可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等方面正在逐步完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但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却越来越快。从整体趋势来看,2011年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会快速发展,2021年到2040年内依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2040年到2060年人口老龄化会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中。所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全覆盖、可持续。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新突破

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我地区在此意见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建立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比试点开始时,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保险制度更加完善。

1.缴费补贴方面。改变了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的方式,多缴多补,缴费即补,符合100元缴费标准和选择300元缴费档次的,每人澳瓴固40元;对选择500―1500元缴费档次的,叭澳瓴固60元;对选择2000―5000元缴费档次的,叭澳瓴固100元。

2.建立了丧葬补助金制度。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领取人自死亡次月起停止发放养老金。相关人员在待遇领取人死亡后30日内办理居民养老保险注销登记的,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金,标准为600元。

3.个人账户储存额按照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计息。

4.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包括政府给予的缴费补贴。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

1.广大居民参保意识淡薄,特别是年轻居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截至2016年底,我县人口112.6万人,符合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75.9万人,已经参保59.4万人,其中:参保缴费人员41.2万人,待遇领取人员18.2万人,还有16.5万人未参保,这部分人全部为应缴费人员,参保率为78.3%。参保缴费人员中,2016年实际缴费28.6万人,续保率69.4%,2016年全县全年人均缴费323元,仅比最低缴费档次高出23元,大部分参保人选择了最低的缴费档次。如何提高年轻居民参保续保的积极性是目前一大难题。

为此,我们进了部分数据分析,并走访了部分群众。情况如下:

(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在适龄未参保人群,90%的年龄集中在16―35周岁;从中断缴费年限分布分析,中断缴费年限2年以上的群体居多,共4.7万人;以中断缴费年龄段分布分析,中断缴费年龄段为31―44岁的群体居多,共6.5万人。

(2)对部分群众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调研发现,6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很高,他们真切地看到了实惠; 4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看重了眼前利益,持观望态度,有的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没有必要考虑养老问题,待40岁以后再行缴费,既使投保也选择了较低的缴费档次进行投保,而且在缴费期易中断;也有部分年轻居民常年在外打工,工作不固定,对缴费不积极;还有部分认为,虽然基础养老金水平在不断提高,现在每人每月100元,只能维持生存,不能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许多居民看来,家庭养老才是主要的养老形式,传统养老模式根深蒂固。

(3)部分城乡居民对制度的了解程度有限,他们了解政策的渠道单一,大部分居民通过村(居)委会发放的宣传材料了解居民政策,也只停留在知晓和听说过层面上,有人认为政策对自己关系不大,有人对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误解,担心政策变化,使自身利益受损,还有人认为“养老保险是乱集资”,对到期能否领到养老金表示怀疑,认为可以在60岁进再缴也不迟。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有户籍地限制,只能本县居民才能参保,这对打工一族形成了限制,他们长期打工生活在这里,甚至已购买房子安家,但按国家政策也只能回户籍地参保,浪费精力、财力。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保障水平的起点比较低,个人账户领取额没有增资机制

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从100―5000元有12个缴费档次,财政也对个人缴费较高的通过多补贴的形式进行了鼓励,但从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来看,95%的参保居民仍选择了最低的缴费档次。我们以一参保人为例,王某,45周岁,连续缴纳15年,每年300元,政府对个人缴费补贴40元,个人账户计息不变,60岁开领取待遇时,月个人账户领取额为38元,终生不变,保障太低;基础养老金随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变化。

3.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现在,全省统一使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运行状态平稳,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流程。基本建立了人社局-乡镇(街道)-村三级经办服务机构,业务进入常态化运行。但是经办力量严重不足,乡镇(街道)经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隶属于乡镇党委,当遇到紧急或大型活动时,会抽调这些工作人员共同工作,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量大时,也会抽调其他人员来帮忙,有相当一部分乡镇是由公益性岗位或三支一扶人员来负责的,人员不能固定。经办力量不足和经办队伍不稳定,导致人员业务不熟悉,造成了城居保业务错办、漏办的现象,不能很好地为广大居民服务。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制度实施的重视程度,{动他们的参保积极性

我国现阶段,广大居民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国家政策的了解较少,他们中许多人还没有全面认识到居民养老保险是对他们的保护。所以,各级政府和基层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大宣传解释的政策力度:(1)通过县电视台设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专栏”。(2)通过县人民政府网站、县人社局网站、各乡镇(街道)网站实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信息。(3)手机短信,由县人社局通过电信、移动、联通等短信平台向全县城乡居民发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4)各乡镇(街道)出动流动宣传车,覆盖各村,反复宣传。(5)在闹市区设立咨询台,为居民答疑解惑。提高宣传效率,使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必须使广大城乡居民,提高其自我保障意识,改变传统观念,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现代保障意识转变,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保积极性。

2.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激励力度,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可以考虑基础养老金按不同的缴费档次给付,选择缴费档次高的,基础养老金适当高些;同时,对缴费期限超过15年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当缴费满15年以后,多缴费一年就会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最高为10%。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建议有适当的增资机制,每年上调10%等。调动广大居民对缴纳较高档次养老保险的投保积极性,激励和引导他们早参保、多缴费、多受益。真正让养老金能起到养老的作用,而不是仅仅维持生存,切实解决以后独生子女的赡养难的问题。

3.加强基层平台建设,搞好定期培训

针对乡镇(街道)人员的不稳定性,建立定期的学习、培训制度。有计划、多层次地培训不同专业技术岗们的人员,如:缴费、养老金待遇核定、养老金发放、养老关转移等,建立定期的、常态化的学习培训机制,不同岗位人员交叉学习,让大家相互学习业务,将专业技能由集中转为普及,人人都成为多面手。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工作经验交流观摩,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经办队伍,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封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 [J].. 世界经济状况,2010,(08).

[2]《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

篇8

关键词:江门;人口;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03-02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是珠三角西岸的中心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猛增长,我市的总人口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另一方面,未来我市的发展也面临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老龄化、少子化、外来人口大量流入等问题的挑战。通过分析江门市人口发展变化特征,预测未来人口增长态势,进而总结出我市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具体建议和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江门市人口与经济相互间的长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江门市近十年人口发展变化特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江门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及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我市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之下,常住人口、户籍人口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1 人口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最近十年,江门市人口总量从不足400万增加至445万,净增近50万(见表1),增幅为12.6%,年均增长1.26%,尤其是在2006年之后增长迅速。

2 人口素质快速提高

新世纪以来,江门市人口文化素质水平快速提高。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559%,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提高了3.25个百分点,而文盲、半文盲的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

3 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

从2000年到2010年江门市农业人口占比从51.6%下降到31.4%,而非农业人口则上升到68.6%,数据显示特别在2000-2003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比重的较大变化,而之后的变化则相对平缓。

数据显示我市总体男女性别比达到104.72,虽低于全国的平均线,但是在15岁以下的人口中我市的男女性别比平均高达116.45。

在人口的年龄层次方面,根据2000年及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室的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例从68%上升至7s8%,60岁以上人口比例从11.65%上升到1353%,显示我市仍处于人口红利时期,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老龄社会已经到来。(如表2)

二、江门市未来十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1 预测方法

以时间为自变量,以人口数据为因变量,采用长期趋势分析法中的回归分析法,对江门市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2 江门市未来十年常住人口总规模预测

回归方程y=389.36+4.45t,预测结果y(2020)=478.38

以江门市过去十年的常住人口数据为基数,通过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到2020年江门市常住人口总规模将达到478.38万人,比2010年净增33.3万人,增幅为7.48%。

3 江门市非农业及农业人口规模的预测(至2020年)

根据上面回归分析法得到回归方程y=10.91+30.55t,预测结果y(2020)=285.89

以江门市过去30年的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数据为基数,通过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到2020年江门市非农业人口总规模将达到285.89万人,比2010年净增66.93万人,增幅为30.57%,而且非农业人口在户籍人口中的占比将达到65%左右,进一步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扣除人口总规模及外来人口增长的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进入城镇,未来江门市城市的教育、就业、生活设施等压力将持续上升。

4 江门市人口素质结构的预测

抽取江门市过去三次人口普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据作分析预测。

运用上述相同方法预测得出预测结果(如表7):至2020年,我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总人数将上升至343582人,较2010年净增长94724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上升了1.59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江门市应根据学龄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要根据学龄人口的发展变化情况,逐步增加教育投资,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全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在全面普及和优化基础教育的同时,要积极促进高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结构性失业。要积极开展成人教育,重点探讨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力教育,加强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技能素质。

2 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户籍制度,丰富和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吸引人才综合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种中高端人才是提高江门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市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

3 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解决好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制定有关政策,吸引外来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江门五邑创业,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采取措施把从农业领域游离出来的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人口变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在城镇化发展上,要充分重视城市建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积极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领域,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篇9

【关键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防范对策

前言

城镇企业职工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当他们老了时就需要社会和政府给他们温暖,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就是给城镇企业职工温暖的主要途径。因此,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极为重要,而且,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推进,确保每位企业职工都在这个保险制度体系内。但是,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导致很多企业职工并没有自觉参与这个保险。因此,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一、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因此,需要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我国正逐渐从劳动力红利时期向人口老龄化社会迈进,我国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抚养,这给我国国家、社会、每个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每个成年劳动力需要扶养的老人数量增加,年轻人负担增重。为了减轻我国的养老负担,我国有必要加快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步伐,建立养老保险基金。

其次,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并且,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发展不适应,因此,亟需对我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可以保证企业职工的权益,给企业职工提供更多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企业更加公平公正的参与市场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权利可以得到保障。

最后,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可以推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只有在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得到规范的基础上,才可以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劳动力市场的统一,才可以正常的辞退或者选用员工,这样才可以确保我国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我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及其作用的发挥。

二、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分析

第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意识不强,很多企业职工不愿意购买养老保险。以前,我国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都是企业承担,所以,企业职工不需要自己单独缴纳养老保险的钱。长此以往,这就造成现在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缺乏买养老保险的意识。

第二,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以前,一般都是企业给员工缴纳保险,企业给我国社会养老减轻了很多负担,但是,与此同时这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会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先前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逐渐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给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不利于我国企业的进步和效益的提升。所以,改善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将养老保险的责任更多的分担给社会。

第三,现在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涉及的范围非常的狭窄。当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国有企业内部实行的较好,企业养老保险涉及的方面较多较全,但是,非国有企业在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私有企业的职工并不能够很好的享受企业福利,享受不到应该有的福利。而且,这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水平也是层次不齐,因此,在对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由于,私有企业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上的要求不是很严,所以,私有企业的职工很多都不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的福利。

三、改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对策

首先,要增强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意R。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增强企业职工对养老保险知识的了解,让企业职工明白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让广大企业职工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变化,让职工懂得现在养老保险是需要职工自己购买的。并且,给企业职工提供合理、便利的渠道来购买职工养老保险。

其次,社会上需要建立完善成熟的保险机构,为广大企业职工提供购买保险的服务。一定要改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上由企业承担的现状,更多的将养老保险这一职责转交给社会,让社会为我国养老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最后,规范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机制,确保企业的职工都可以享受到养老保险的福利待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相关机构一定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政府相关部门尤其要关注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规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标准,只有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才可以促使养老保险相关工作的落实。

四、结语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的相关权益,而且,还可以更好推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进而,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我国一定要重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魏冠伦.完善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德国经验为鉴[J].社会科学论坛,2012,10:60-231

[2]谢艳红.浅析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女性利益[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3,01:60-64

篇10

6月17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的气氛比平日更加庄重,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人保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土局、市交通委、市教委等13个政府部门负责人正等待接受常委会组成人员关于本市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情况的专题询问,民政、卫生、人保、发改委等与法律实施关系最为密切的部门负责人更是坐在了与常委会组成人员面对面的位置。会议通过网络进行文字和视频直播,并有15名市民参加了旁听。14点30分,专题询问准时开始,18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先后将本市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坦率地摆在了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前。

直面“老年人优待”

沈志先委员指出,对老年人给予社会优待,是老年人应当享受的法定权利,是政府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是政府严格执法的重要体现,也是许多人大代表长期关注的问题。以旅游景点为例,本市一些景点只对70岁以上的老人半价优惠,而云南不少景点却60岁以上半价,70岁以上全免。再以乘车为例,山东省规定老年人65岁以上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不满65岁按当地有关规定免费或者半价乘坐城市公共交通。上海一个超大型的城市,在这方面遇到的困难可能要比山东多,但是山东在老年人优待方面的务实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上海在老年人优待方面,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更加大气一点?如果过去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么原因何在?当前,我们正在编制“十三五”规划,在扩大优待范围,提高优待水平,让老年人共享上海改革发展成果方面,政府又有哪些新的思考?

针对这一问题,市发改委表示其作为综合协调、政策顶层设计的部门,在今年和“十三五”规划当中,对老年人优待已有方方面面的考虑,要把优待理念体现在各项公共服务当中。今年已经准备在顶层设计中提出建立合格供应商制度,将来也会建立一些制度清单,吸引全社会各方面都可以公开公平地参与。70岁以上老年人乘车优惠的措施已经执行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进一步放宽年龄的呼声,主管部门正在做研究。市交通委表示将尽可能将老年人乘车优惠的方案考虑得周全一些。市绿化市容局表示将根据整个城市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大公园免费开放和优惠收费的力度。

问诊“医养结合”

张丽丽委员指出,老百姓特别关注医养结合,但当前在护理床位上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政府还会有哪些安排?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和与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的签约机制如何进一步推进?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受益面还比较窄,如何加快探索的步伐?

市卫生计生委表示,医养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医养之间密切配合、结合是政府各部门在这一、两年努力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护理床位的问题,市卫生计生委制定了上海市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规划,明确到2020年,全市护理床位数按照户籍老人数的1.5%进行布局。要严格按照出院标准,对入住护理院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来实施轮候、梯度医保、及时转院,保证床位的合理周转。关于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问题,目前上海660家养老机构当中有139家设立了医疗机构,其中100家实现了医保联网,明年希望一半以上有条件的可以内设医疗机构,后年可以百分之百都可以和医疗机构有密切的配合。关于医疗机构的服务以及医疗机构的支付补偿问题,希望建立一种机制,使得为养老机构服务的医生得到合理的报酬,并吸引全社会的医生关注养老事业。关于护理保险的制度,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推进当中。

聚集“养老投入”

吴尧鑫委员指出,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有414万,212.3万在郊区,其中120万左右在农村地区。所以对于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要引起各界关注,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

薛明扬委员指出,政府对养老事业不是全部大包大揽,应该要分清责任清单,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责无旁贷的是哪些?哪些是保基本?哪些是兜底线?

龚梅华委员指出,涉老资金总量比较大,但是缺乏具体的标准,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老年经费分散在全市的多个部门,整合性不够强。目前全市老年工作方面的财政投入总量和结构是如何的?

针对这些问题,市民政局表示今年本市出台了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体现了市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视,对指导和加强本市养老工作,引导社会关注和开展农村养老服务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推动城乡养老机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本市拟定了养老服务补贴方案,将郊区农村低收入的老年人纳入到补贴范围,对本市80周岁以上、本人月收入高于本市低收入家庭标准但是低于本市上一年度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实现城乡一体化。

市财政局表示,本市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老年事业经费列入了财政的预算,并且逐步加大对老年人的优待以及老年教育、老年事业的投入,建立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据不完全的统计,2014年全市各级公共财政用于老年事业的投入38.2亿,这比2013年增长了22%。38.2亿主要涵盖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保险、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以及老年人的优待、老年人的教育等方面。未来本市各级财政部门仍然会将老龄事业发展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大力度。

篇11

摘要: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加上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这给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造成了巨大困难。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经验,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预警做了实证研究,从数据的角度揭示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值的大小,以期,对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提供决策建议①。

关键词 :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决策建议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渝府发[2009]85 号)的指导要求,各区县设立社保局。每个区县的社会保险局是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的事业单位,并负责社保局稽查人员的监督管理和培训工作。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管机制的实质是社保局进行的集中管理,其管理权利是有人力资源于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力量仍然是行政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体制设计的缺陷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和保管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机制,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极高。

一、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现状

1.重庆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及特征

截至2011 年,重庆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参保人数为1600多万人,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截至2012 年,重庆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1047万人次,约占81%居民可参保人数,居民参保数量年均增长率大约为40%,于全国水平以及其他省份相比高出许多,领取待遇的居民达到了330万人,占全部参保居民总数的31.5%。具体参保情况如图1。

图1中,在所有的参保人群中,60岁以上的参保人口数占到了31.%,为340万人,而16岁至59岁的参保人数占到了总参保人数的68.5%,可见,重庆市的参保人群构成是比较合理的。

2.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居民缴费档次分布

参保居民有93%的选择100 元的缴费标准,只有7%的居民选择200元至9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档次分布很不均匀,较低档次的缴费水平更能吸引居民。这一现象说明了重庆市所采取的5个缴费档次的参保补贴标准都为30元/年,这种“一刀切”的参保标准管理办法不能有效的激励高档次参保缴费。并且具有较高档次缴费能力的居民一般也是选择最低标准的缴费,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重庆市居民对养老保险项目的信任度较低。

3.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构成以及数额

重庆市30个区县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的基金收入为28.09亿元,财政补贴共有15.07亿元,其中市政府以及区县补贴为10.5亿元,中央财政补贴为4.52亿元,个人缴费共有13.02亿元。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额为23.45亿元,受益人数为277万人,2011年重庆市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为4.64亿元。

二、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预警因素分析

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警研究的现状分析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第一大支柱,属于社会保障基金的范畴。因此,本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预警作一简单介绍。

有部分学者对社会保障基金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做了相应研究。如孙亚琴(2003)认为可以从经济和人口两方面来分析社保基金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同时指出,社保基金投资风险预警的警兆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来考虑。杨茁(2004)认为应加快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出社保预警系统不只包括社会保障自有指标,同时还包含有它自身之外却与其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社会指标。例如,能够说明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人口老龄化指标、可以说明失业状况的失业率等指标都属于此范畴。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指标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额、养老保险基金占财政支出比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吴忠、汪涨(2008)主要在社保基金运营风险预警理论和预警方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涵盖的内容包括社保基金运营风险的判定,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的构建,风险预警工作的实施过程和预警内容,风险预警警情的确定和警度的预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模型的挑选和模型运行结果的输出等,同时发展了上海社保基金运营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运行结果。

对养老保险基金预警系统的研究,李红岚、武玉宁、王泽英(2003)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预警系统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即从影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外在环境、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三个方面总结出了预警系统的警源指标和警兆指标。但该文章没有明确说明所使用的预警工具和预测效果。郑建军(2009)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总体分析,并构建了我国养老基金预警信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值法对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完善养老基金预警系统的建议和一系列辅助措施。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预警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指标的选择、监管和预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2.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第一,管理风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亏损等风险,称为管理风险。它是制度运行风险的一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管理不善容易导致该支付的相关保险金被冒领或者被骗取,进而给养老保险基金造成损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风险又分为筹集管理风险、投资运营管理风险以及支付风险。其中,筹集管理风险,重庆市政府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该机构按照设置好的征收率对个人或者企业征收保险金,但是由于制度设置的问题,在征收的过程中由于缴费者自身的问题或者实施的力度不够,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能足额或者按时征收,从而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风险。投资运营风险是指负责人在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的时候,由于管理不善所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是非法造成的,而是因为投资人选择的不当或者投资产品选择的不好而给基金造成损失。支付管理风险是指征收的基本阳宝保险基金不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基金支付的困难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

第二,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操作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系统风险。操作人员风险是指管理中的工作人员由于员工的疏忽、对业务不熟练或者是主观故意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失败所造成的风险。流程因素引起的风险是指流程制度具有漏洞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等,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所带来的风险。系统风险是指非人为的因素引起的,由于操作系统发生故障等原因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所造成的风险。

第三,道德风险。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下,当事人对他人或社会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或者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者的道德缺失所引起的。

第四,环境风险。是指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风险以外的环境所导致的风险。任何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一样。当通货膨胀率、职工平均工资、GDP的增长率或者人口平均寿命等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时,也会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另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具有可测性、客观性、潜伏期长、时限性、负面性、隐蔽性、危害性严重、多样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

三、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以及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择以及处理

影响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的指标有很多,根据科学性、一致性、可比性、综合性、关联性、独立性、可操作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警的指标体系如下:

由于这十个指标的单位不统一,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数值限制在[-1,0]或者[0, 1]之间。本文将指标的序列值限制在[-1, 1]之间,所采用的公式如下:X′ i=i=[2(max(Xi)- Xi)/max(Xi)- min(Xi)]-1 (公式1)其中,X’i 指标标准化的结果;max(Xi)指标序列中的最大值;min(Xi)指标序列中的最小值。

2.原始数据来源以及标准化数据

重庆地区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前几年就发生了入不敷出的现象。由于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加上2009年后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选择1996 年至2008 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相关的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原始数据以及标准化的数据如表3和表4所示:

在Matlab7.8中对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指标的原始数据使用公式1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的值控制在[-1, 1]之间。标准化处理结果如表4 所示:

3.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指标进行总额和评价。BP 神经网络即Back-PropagationNatural Network,是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构成,每一个层次中包含若干个节点,上下层节点通过权值相连接,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神经元。同层的节点之间没有联系,但是上层的每一个节点与下层的所有节点都有联系,输入值、函数以及阀值共同决定了每一个节点输出值的大小。

(n:输入节点数;p:输出节点数;a:1-10的常数;m:神经网络层数;M:隐藏节点数)的基础上,采用“凑试”方法,首先确定较小的隐含层节点数进行训练,倘若在规定训练次数内无收敛,则停止训练并逐步增加隐含层节点个数,继续重新训练,本文选择了四种情况,其分别为8、12、14、16。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最终确定隐含层节点个数为14。因此,本文的BP 网络模型结构为10×14×1。权值矩阵初始值分别为10×14阶和14×1阶的随机矩阵。

4.结果分析

通过Matlab7.8 的计算,得出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指标预警的输出结果如图3 所示:

根据风险预警划分结果(如表5 所示),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指标的历史数据如图3所示,将整个预警区间根据四条警度线3、6、9、12划分为5个区间,从上至下分别是巨警、重警、中警、轻警、微警。根据图3可知在1996年至2008年13年间,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没有遇到过“巨警”的情况,但也不存在“微警”和“轻警”的情况,大部分年份都落在“中警”和“重警”区间内。其中1996 年、1997 年、1998 年、2001 年以及2008 年落入了“重警”区,1999 年以及2000年落入了“中警”区。由此可以说明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大多数年份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支付压力和困难,尤其是1999年以后,重庆市颁发“重庆市人事局关于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有关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999]51 号)”以来,虽然给重庆市政府减轻了基本养老保险支付的压力,但是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必须一定的预防措施保障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以防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的发生。

五、结论

本文将BP神经网络应用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预警中来,根据测算,BP神经网络预警的准确性达到了90%以上,因此,可以说BP神经网络模型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指标预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状况。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做了完善,该指标体系能够弥补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研究的漏洞,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引文注释

①记者贾玥养在《老金改革不同步制度碎片亟待整合统一》一文中提出的问题分析,来自人民网,2013年11月8日。针对这个背景下的基本养老保险定的基金风险,我们选择了重庆作为案例给予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梁平,于子洁. 重庆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分析及规避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2383-2384.

[2] 付小鹏. 重庆市居民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分析[D]. 重庆:重庆大学, 2012.

[3] 孙亚琴.社保基金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3.

[4] 杨茁.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风险预警防范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0-63.

[5] 吴忠、汪泓.社会保险基金预警预报系统丌发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李红岚,武玉宁,王泽英.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警系统简介[J].中国社会保障,2003(11):20-21.

[7] 郑建军.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9.

[8] 武玉宁、李红歲,养老基金预警引发的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2004(5):49-50.

[9] David A. Wise. The Economics of Aging [MJ.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篇12

【关键词】失独老人 养老 法律保障 社会关怀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热议,“空巢家庭”再次引起舆论关注。然而,社会上还出现一种“空巢”,他们“空巢”的原因并不是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而是因为发生意外或疾病,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由于我国在80年代后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失独家庭”的父母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很难再生养孩子,也不再收养子女,被称之为“失独老人”。“失独老人”不仅要忍受老来丧子的精神痛苦,还要面临无人照料的养老困境。

对于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对他们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但是按照已有数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据湖南省计生部门2013年1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和项目组成员调查发现,湖南省目前登记在册的“失独家庭”18133户,其中株洲1047户。项目组成员通过调研,从株洲市民政局及株洲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这些“失独家庭”的父母大多在50岁左右,失去唯一的孩子以后已无再生育的可能,在失去家庭养老这一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之后,他们不但要继续承受丧子之孤苦,更面临着疾病、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然而我国目前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也并不完善,因此,“老无所依”是“失独老人”面临的窘境,“会不会有尊严的过完余生”是“失独老人”普遍的担忧。由此可见,“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这一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在株洲也日益凸显,亟待解决。如何使“失独老人”安度晚年、乐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失独老人的现状

(一)失独老人的精神状况

在中国,养儿防老成为几千年来养老的最优选择,对于每一个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子女的不幸离世,使得这类老人如坠深渊,往往感觉到无助和孤寂,情感上十分脆弱,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无法走出悲痛的阴影,逃避心理严重。差不多所有的失独父母都会保存着自己孩子生前的一些物件,借此缅怀他们。睹物思人,他们害怕每一个节日,往往自卑,情绪十分消极,看到含饴弄孙的老头老太会刻意绕开,自己的人生也渐渐从主流中掉队,更有甚者搬离原来居住地,逃避有关孩子一切的环境、邻里,甚至亲戚,彻底断绝和原来的生活圈子交往,开始与世隔绝,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二)失独老人的身体状况

遭受丧子之痛的沉重打击后,这类人员比同龄人相比,普遍显得十分苍老,长期处于悲伤之中使得他们的心脏、肝脏等主要器官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其中一大部分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抑郁症等疾病,有的甚至长期卧病在床,无人服侍,生活十分困难。

(三)失独老人的经济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的供给是老人的主要来源。失独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较,无法从成年子女那里年得到相应的家庭赡养支持,有的甚至无任何经济来源仅靠低保维持生计的,对于患病人员生活更加贫困,再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4-2-1”家庭结构,使得这类老人中有一部分还要赡养年事更高的父母,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由此可见,失独老人的家庭经济负担十分沉重。

(四)失独家庭养老面临困境

“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成了“失独者”群体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失独父母大多数都是50岁之后的人群,养老问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生病去医院治病,其他老人都有儿女陪伴身边,而他们只能形单影只,独自求医,过着凄凉的晚景,“一个人贫穷不可怕,可通过努力去改变。可如果没有了精神支柱,什么都没了意义”是他们共同的感受。想进养老院养老,却没有子女为他们签字,而生病住院需要动手术,也没有子女给他们签字。当年他们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才会面临养老困境,所以他们的养老更理应受到国家的独特照顾。然而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失独父母,失去了家庭养老的机会,而社会养老国家养老的力度不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着双重的折磨,很多失独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精神状况更是糟糕,养老面临着窘境,“我们会不会有尊严地过完余生”成为他们普遍的担忧。

(五)现有救助政策对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缺失

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于“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的条款内容、概念过于模糊,该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里的“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而且“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概念很模糊,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执行起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国家计生委特别帮扶政策中的条件过于苛刻且补助过低。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月每人一至两百元,但在年龄方面要求女方年满49周岁时,夫妻双方才能同时纳入扶助范围。而这样的经济救助和年满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2012年6月,施行16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首次修订,中国的养老问题再次提上国家议程,而这份大规模扩容的修订草案也并没有给予数量庞大的“失独老人”特别的关注,且相关规定要求过于滞后,不能适应现今对“失独老人”保障的要求,“失独老人”面临的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无法得到改善。

三、解决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帮扶力度

在2013年两会中,株洲市政协委员丁利英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加强对“失独家庭”、“失独老人”的养老扶助,提高对“失独家庭”的补助标准;湖南省政协的一些委员也提出了国家现有补助基础上要提高失独家庭补助标准的建议,以满足失独家庭父母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提高补助标准 “失独家庭中,如果女方年满49岁,父母双方每人每月300元,每人每年扶助3600元;女方年满60岁,父母双方每人每月600元,每人每年扶取7200元补助。”同时,除对于失独家庭的日常补助外,建议对失独家庭给予一次性补助,以解决失独家庭的实际经济困难。

加快完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保障“失独家庭”、“失独老人”基本的生活问题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考虑在长株潭城市群结合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长株潭高档生态养老社区。既交通便利,又远离城市的喧嚷,将其打造成为新型休闲小镇式的生态养老社区,为三市城乡老年人提供优美便利的人居条件。同时,还可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养老服务业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资金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发展养老服务业。由政府出资为失独父母购买养老、医疗及意外保险,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真正保障这一人群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养老社区还可以跟医院建立合作,定时把医生请过来,为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康复治疗,免去了老人反复折腾的麻烦。

并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失独家庭中女方45岁以下、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再生育

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独立养老院”,为失独父母提供政策或条件集中养老,让他们互相安慰,共度晚年。“建议民政部门放宽领养条件,为失独家庭搭建合法收养、领养儿童的平台,方便他们收养、领养社会孤儿。”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机制

养老不仅是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国家和政府不仅要为失独家庭提供物质支持补助不仅给了失独家庭,还应进一步重视“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进一步加强养老工作保障工作,针对失独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向他们提供心理援助,进行心理疏导,给予他们精神安慰,帮其摆脱帮助他们摆脱丧失子女的痛苦及其心理阴影,传达社会关怀。

(五)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者活动

建立“劳务储蓄”等方式,动员各类人群到社区为老年人服务,鼓励低龄和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建立、壮大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服务队伍,提倡居家养老、老龄人互助、社区补贴、基层组织购买养老服务等,保证“失独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总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已不单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对我国的卫生医疗、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安定团结带来了诸多的挑战。能否解决好“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难题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当年他们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才会面临养老困境,所以他们的养老更应该受到国家的独特照顾。因此,我们要从物质帮助到人文关怀各种层面,从和谐社会整体的大视角去关注“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去努力构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和谐的社会大家庭。

篇13

无痛胃肠镜。老年患者。整体护理。应用效果。目的探讨慢性护理措施对老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效果,总结护理经验。选择120例老年无痛性胃肠内窥镜检查患者进行长期护理干预。结果所有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高达97.5%,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 这个 并发症 速度 是 只有 9.17%. 这个 至关重要的 标志 属于 全部的 这个 患者 是 相当地 结论慢性护理措施对老年患者使用无痛胃镜的效果是安全有效的。Elderly patients它指的是在静脉注射胃肠内窥镜检查期间使用适当的镇静和镇痛药物,以便患者能够在中至完成深度镇静水平的检查和治疗。与传统检查相比,无痛胃肠镜检查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检查效率[1]。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代谢率低,器官功能下降,对检查的耐受性降低,麻醉难度增加[2,3,4]。因此,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确保老年患者顺利、安全地完成检查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整体护理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患有严重器官衰竭、血管疾病或严重阻塞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有麻醉过敏史的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或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怀疑或诊断为胃肠道梗阻、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者等[5,6]。

所有患者接受整体护理[7,8,9]。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情况了解与告知:认真询问患者身体状况,了解既往病史,为患者及其家属解答与无痛胃肠镜检查有关的问题,确保他们了解所有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检查前心理咨询: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及时准确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消除检查前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 麻醉前后护理:麻醉前询问患者麻醉过敏史,评估其身体状况,告知患者及家属麻醉方法、麻醉时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按程序清点、检查麻醉药品、仪器,制定应急预案。(4) 检查前的临床护理:对于门诊患者,检查前应提前提出饮食建议和其他注意事项。对于住院患者,严格监督患者的饮食,要求其家人为患者准备较少的残留食物,并在检查前10小时禁食水。(5) 检查期间的临床护理:在接收患者时,重新检查各种检查表,确认患者可以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并协助临床医生和麻醉师完成诊断和治疗。(6) 检查后护理:检查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处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低流量吸氧。患者在检查后至少2小时可以进食。食物主要是较少的残渣和液体。他们离开医院时必须有家人陪同。作业后第二天不得驾驶机动车辆,不得进行机械作业和高空作业。

基本满意~90分,不满意

。整体护理后满意91例,基本满意26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7.5%。

恶心呕吐5例,腹痛腹胀4例,心律失常1例,低血糖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17%。

。大多数患者都有恐惧感。接受胃肠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中约有一半不愿意接受再次检查。此外,由于传统的胃肠镜检查时间较长,仪器操作容易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使检查困难。

无痛胃肠镜检查可大大提高患者对胃肠镜检查的耐受性,避免患者因害怕恶心、疼痛等经历而拒绝进行胃肠镜检查,导致疾病延迟,患者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疼痛和记忆,这有利于医生认真彻底地完成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提高检查效率和准确性。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的加速发展和内镜技术的进步,临床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下降,正确估计患者对检查和麻醉的耐受性,充分做好检查前后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

选择的病例中,护理满意度达到97.5%,说明实施整体护理有助于缓解老年患者检查前的紧张情绪,改善检查时的不适,提高老年患者检查时的舒适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7%。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检查过程相对顺畅,说明实施整体护理能有效减轻老年患者检查后的疼痛。综上所述,

的整体护理对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易于被老年患者接受,适合临床应用。[1]岑惠珍。3827例无痛胃肠镜患者的护理管理经验[J]。中国健康产业,2017,15(33):23-25。

[2]李晓波。无痛胃肠镜老年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学指南,2016,14(5):238-239。

[3]罗子青,朱金早。无痛胃镜和老年人常规胃镜检查护理要点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0):67-69.

,向红艳,[4]。无痛胃肠镜老年患者联合检查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社区医生,2017,33(3):137-138。

[5]林大祥。无痛胃肠镜老年患者检查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3):73-74.

[6]白雪。无痛胃镜检查护理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265-266。

[7]刘彦琼。个性化舒适护理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9):118-120.

篇14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