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幼儿识字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识字方法;幼儿教学;心理机制
心理发展的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识字和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学习识字不仅有利于幼儿开发大脑左、右两半球潜能,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能力。但是如何能让幼儿轻松愉悦地来进行识字呢?我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识字氛围、利用游戏和和幼儿的心理机制引导幼儿兴趣识字等是引导幼儿快速识字的好方法。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识字氛围
幼儿识字首先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识字氛围。在教室里,可以把幼儿经常接触到和看到的物品贴上较醒目的文字标识,引导幼儿见物识字,如门、窗、钢琴、黑板、玻璃、电视机……这样的识字氛围图文并茂,可以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具体实物与抽象汉字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儿来说,汉字记得快忘得也快,因而对于幼儿识字教育必须经常反复,而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识字氛围,则能够起到反复强化记忆的作用。这里还需注意的是,一次出现的汉字不能太多,只能循序渐进,还要及时进行巩固,否则会事倍功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自制生字卡片及教学图片把汉字演变出来,让幼儿看着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及字宝宝,学习积极性会很高,活动气氛会更活跃。如教“鱼”字,我就营造了这样一个识字氛围:将事先准备好的画有海底世界及鱼的画面挂出来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先注意鱼的形状,再读鱼,使幼儿的思维定在“鱼”字的型体上。必要时还可以让幼儿更多地了解“鱼”字各个时期的字型,使幼儿更清楚鱼字是根据鱼的形状变出来的。这样由具体的图画一步一步地过渡抽象的汉字,把汉字的难点一点一点地分解出来,使幼儿把鱼字完整地识记下来,并能准确地读出鱼字的读音。再鼓励幼儿用鱼字说出带鱼字的词组或一句话幼儿会说“小鱼”、金鱼、黄色的小金鱼、红色的小金鱼等词组或句子。这样的识字氛围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识字迅速,记得持久。
二、利用游戏引导幼儿兴趣识字
幼儿具有好奇、好动、好问、好强的心理特点,据此开展游戏识字,寓教于乐,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最兴奋时自然识得汉字。因此我在教孩子们识字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这样一些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例如“合字”游戏中,根据具体汉字的一些规律,例如汉字中的合体字,我就把它拆开来,做成独体字的卡片,分发给两个以上的小朋友,让他们拆散后相互组合成字。比如“明”字,把它分别做成“日”字和“月”字,“和”、“树”等都把他们分别拆散做成独体字再分发给幼儿,要求幼儿以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生日的日,谁来和我做朋友。”持有“月”字的小朋友就跑过来说,“我是月亮的月,我愿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日字和月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接着让幼儿读出“明”,明亮的明,明天的明。
另外在游戏“小蜜蜂”中,老师与孩子一起念儿歌:“小蜜蜂,飞飞飞,飞到东,飞到西,飞到某字摸一摸。”孩子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小蜜蜂的样子,听到老师指定的词,孩子飞到词卡前摸一摸。在游戏“老鹰抓小鸡”中,老师分给幼儿每人一张字卡,挂在胸前,请两名幼儿搭一座小桥或山洞,其他幼儿排成纵队,听音乐有次序地从“小桥”下钻过。搭小桥的幼儿扮老鹰去抓“小鸡”,然后读出“小鸡”胸前的字,读对了的“小鸡”去搭山。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嬉,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前提下,在玩中认识了汉字。
三、利用幼儿心理机制激励识字
我们都知道,喜欢得到表扬是孩子们重要的心理特征和天性,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幼儿争强好胜、自尊心极强、爱表现自己等心理特点,可以有意引进激励机制。在教学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心理表现,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使幼儿产生一种愉悦感。这样会有效地支持幼儿努力去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地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知识的勇气,增添了对识字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看谁领回的字宝宝最多”、“评选识字小能手”等方式。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又能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强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今天,心理因素,尤其是自信心等的培养已愈来愈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一个能说会道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固然能在众人面前拥有自信,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娃娃能告诉目不识丁的老奶奶以东西南北一定同样能拥有一份自信,小朋友领着他们年逾六旬的爷爷奶奶指着墙上的名字或文字符号告诉他们是某某,这是龟兔赛跑……当一脸惊讶的老人询问这字是谁写的时,连不起眼的李昊翔小朋友都骄傲地说:“是我自己写的。”多一份成功便多一份自信,小朋友的目光也变得更加忙碌,许多家长都反映:现在,小朋友每次在大街上、在公园都能说出一些他们认识的字,还真不简单呢!
四、注重与家长的紧密配合
幼儿的潜力很大,仅在幼儿园中有愉快的识字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中也应当抓住教育时机,充分挖掘幼儿的各种潜力,这就要得到家长的配合。比如家长带幼儿上街时,就应有意识教他们认识一些路牌、商店的名称,购买物品时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商标上的汉字等,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对汉字的敏感性以及认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家长如能密切合作,定会使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具体的方法是,当家长在带着幼儿上街购物时,幼儿在超市要饮料“爽歪歪”时,家长就要问:“宝宝,那三个字是什么?你能认识么?”此时幼儿肯定很着急,羞愧地说:“不知道。”这时家长可以告诉他是“爽歪歪”,然后说:“宝宝,你记住了吗?只要你记住了才会给你买。”这样幼儿就会尽快地记住,而且记得还会很深刻。
幼儿园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3—8岁,而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这个年龄段是阅读能力的形成期,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期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就能够确保在以后的学习阅读中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反之,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良好的阅读能力形成期,幼儿在升入学校学习之后就会很难适应学习环境。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时期的阅读能力教育,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让幼儿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幼儿阅读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造阅读识字的条件和氛围
阅读是一件对外界环境要求很高的学习方式。在十分嘈杂的环境下我们是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的,即使能够安心地看书,也不能够有敏锐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幼儿如果长时间地在不适宜的环境下进行阅读,就会形成错误的阅读习惯,甚至会错误地认为阅读就是把文章从头到尾地看一遍,就可以不需要学习、分析和记忆。为此,我们想要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就必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营造一种融洽的、有阅读氛围的环境,正确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指导幼儿分析和提炼文章中的精华知识,学会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伟大的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外部条件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如果幼儿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学习,且与环境进行交融和互动,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就会快速地掌握和理解,能力也会突飞猛进的得到提升。”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幼儿的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创设适宜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幼儿时期的阅读能力和经验。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变化去指导幼儿阅读相关的资料或文章。春天来临时我们就阅读一些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让幼儿在阅读时就能够亲身感受及领会到其中的含义和情感。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接受语言表达的知识,将语言表达的含义与自身的情感相结合,从而慢慢地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新鲜的阅读材料,增强幼儿识字阅读的动力
阅读除了需要环境适宜之外,还需要其文章和材料的内容比较适宜幼儿阅读。太难会打消幼儿阅读的积极性,不但不能够促进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反而会起到反面影响;太简单,又会让幼儿轻视阅读能力,更达不到训练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幼儿教育时期我们要为幼儿准备一些难易适中的,既能够满足教学目的,又能够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材料和文章。
知识的载体就是书籍,阅读能够让幼儿走进知识的宝库——书籍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在幼儿学习阶段,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特点来为幼儿选择一些具有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且把这些材料放到幼儿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让幼儿在自由的时间能够自由地去选择阅读的材料,并自主地进行内容的感知、体验和探索。例如,在上阅读课程前,教师都会在图书角放置一些新的图书、图片,并向幼儿介绍这些图片的内容或是图书的讲述内容,激发幼儿主动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而且我们在阅读之后可以让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从而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分析能力。并且在为幼儿选购阅读材料时一定要选那些色彩鲜明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字正确优美且朗朗上口的材料,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有阅读的动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也会有显著的效果。
三、幼儿在阅读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建立融洽的阅读关系
良好适宜的阅读环境除了地点和氛围之外更重要的是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人与人之间能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才能够确保书与人之间进行更好的对话,才能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含义。在阅读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能够帮助幼儿建立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进一步阅读的动力,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除了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还要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确保幼儿在愉悦、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阅读。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反复地阅读过文章之后,还要引导幼儿表达出自己阅读后获取的知识以及感想,并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够更加透彻、全面地理解文章或是材料的内容。通过幼儿之间或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还会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会让教师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幼儿的阅读能力水平,帮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有侧重点。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设计丰富的阅读识字活动,激发幼儿的识字兴趣
阅读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够进行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幼儿进行阅读,并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因此,我们要把握生活中的阅读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超市的宣传单,玩具的说明书等这些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不但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够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这些内容的交流过程中还会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有效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幼儿园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识字,历来是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许多专家学者多年来为之探索,希望找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识字之路。下面谈谈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
1在教学活动中识字
(1)利用实物图片识字。在幼儿基本掌握了字的读音之后,可采用字宝宝找家的游戏让幼儿拿着字宝宝去找和它相对应的图片或实物,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给幼儿一个操作和巩固练习的机会,从而加深幼儿对所学目的字的印象。
(2)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识字。中国的文字很深远,从汉字的起源来说,原始绘画是文字的主要来源,后来有许多字都是根据字的表意来制作字的形体的。例如:“山”、“田”、“火”、“目”等字,它本身就是其物体外形绘画的演变,在教幼儿认识时可以和绘画联系起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字的来源和所反映的实物。
(3)利用形体语言在情境中识字。幼儿识字的过程也是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的过程,如“听”、“看”、“摸”、“笑”等,让幼儿借助形体的感受与相对应的字结合起来,在情境中通过幼儿亲身的形体感受和有趣的游戏练习来认识要学的字宝宝。
2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幼儿听读游戏识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加深幼儿对汉字的记忆,培养观察力、思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贯穿了识字过程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汉字的确认,并加以复习巩固。在生字确认之后,为了复习巩固,同样可以创编游戏《叫醒字宝宝》,即把字宝宝用小花被盖上,让小朋友去叫醒它,然后掀开小花被看谁没起床。如果是“飞”字,小朋友就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做飞的动作,有的小朋友学小鸟飞,有的学蝴蝶飞。如叫醒的字宝宝是“爷爷”两个字,小朋友就学爷爷的样子,有的小朋友弯腰驼背的样子,戴着眼镜,眼睛离书很远,手在上面指指点点。游戏时,幼儿都很感兴趣,都想看看是哪个字宝宝在睡觉,增强了游戏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幼儿的记忆力,还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游戏时要面向全体幼儿,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幼儿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教幼儿理解什么是反义词,这种情况下可以创编音乐游戏《找朋友》,为幼儿准备与人数相等的字卡,幼儿听音乐,每人找到一张字卡,认读后,找到自己的反义词做朋友。例如:自己戴的字卡是“大”,则去找胸前是“小”的字卡的小朋友。两个人一组,跟着《找朋友》的音乐做动作,于是幼儿听着音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找到了自己的反义词朋友。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识字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在游戏中获得兴趣和满足。
3利用多媒体识字
新兴的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视听与计算机的优势,可以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产生活泼、生动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多媒体识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幼儿都不约而同地迷恋“动画片”。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以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激发幼儿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根据教学实际内容设计配套的教学课件。
(1)春季动画图像,柳枝轻摇,花儿开放,布谷、蜜蜂、燕子在欢唱。
(2)配以《春之歌》的音乐。
(3)在实物旁打出生词,生字用红色显示,一幅声画并茂的春季图仿佛把幼儿带入诱人的春光中,使幼儿兴趣盎然,引起幼儿思想情感的共鸣,大大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
4在日常生活中识字
幼儿一天的活动主要是吃、喝、拉、撒、睡,结合这些活动教孩子识字,能提高幼儿的识字效率。
如:吃到什么学什么。给孩子吃苹果就学“苹果”,孩子要吃“糖”就把这个字指给老师看,吃鱼学“鱼”,吃饺子学“饺子”,吃西瓜学“西瓜”,吃肉学“肉”……
看到什么学什么。看见别人坐、立、行走、弯腰,就学“坐、立、走、弯腰”,看到来往的车就学“车”,如汽车、火车、卡车、警车……看到树就学“树”,如松树、柳树、洋槐树、桂花树……看到下雨就学“雨”,如大雨、雨伞、雨衣、雨靴……
关键词:自制材料;投放活动;幼儿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2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自制教具评比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自制玩具的样式与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制作出一些极具教育意义的教学工具,促进了幼儿前期智力的较好发展。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纯手工制作玩具与教具,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幼儿园在购置教具方面的费用压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可以做到废旧材料的合理回收利用,具备勤俭节约、充分利用资源的特点。
一、自制玩具在幼儿教育中投放的意义
1.自制玩具应考虑到的因素
幼儿园自制玩具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随意盲目地利用二次资源去制作毫无意义的玩具或者教具,自制工具一定要从实际和理论依据出发。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游戏活动的需要以及幼儿兴趣爱好的表现去制作玩具。要考虑到材料的安全性、绿色性,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事物的能力水平,教师要亲自指导和观察幼儿玩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并记录研究幼儿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智力提升。考虑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因此,自制玩具的使用方法力求简单,易于操作。教师也应当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体会制作过程中给幼儿带来的乐趣,锻炼幼儿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让幼儿享受自主和创作的欢乐。
2.活动区材料有利于幼儿的情感发展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会体现出其在某方面的不足或者优秀之处。玩游戏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方式,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引导其各种丰富感情的产生。其中游戏材料在此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幼儿情感成长和情绪波动的中间媒介。幼儿从一出生情感就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并随着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改变而改变,这些都会体现在幼儿自制玩具使用的过程中,幼儿在活动区和材料在一起时,可以忘掉不愉快的负面情绪,通过对玩具的操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也能帮助幼儿提高幼儿事物处理能力,增强情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活动区材料的使用对于提高幼儿能力的作用
1.儿童运动技能的提高
由感觉综合理论出发,不断使其幼儿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从而激发幼儿的统合能力。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发现与求知和探索的能力对于后期自身学习的意义重大,幼儿的基本身体综合能力必须从游戏娱乐活动中获得,提早让孩子参与适当的练习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开发,促进身体机能各个领域的发展。比如在认知、社交、情绪把控能方面上。运动对于儿童的发展极其重要,尤其是对知识的构建和感官认知的发展,在材料活动区通过一些钻洞、爬横梯、跳远、捉迷藏跑等日常基本活动,提高幼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同时通过不同材料对幼儿的刺激,以提高感知事物和分析外界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做游戏多次练习活动,儿童的大幅度动作能力将得到很好的提升,锻炼其自身的灵活性和处理动作的协调性,活动速度和反应速度都将得到提高。促进身体柔韧性、目测力、平衡力、力量和耐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幼儿早期教育主要是强调幼儿在调动动作技能认知和增强体育能力上,建设幼儿体育教育的基础上,投放教师自制材料活动区作为幼儿与游戏的媒介,来提高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
2.材料要确保其丰富、新鲜
材料的投放首先要确保能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材料内容要丰富多彩。要重视材料的内在价值,不能纯属为完成教学任务去制作一些粗糙,没有教育意义的玩具。这样毫无意义的玩具只能给幼儿背上沉重的负担,不能够全面发展、和谐平衡幼儿的各项身体机能。活动区的材料作为一个打开幼儿与外界联系的媒介,要较好地将游戏价值与教育意义挂钩,才可以在幼儿后期成长感知现实中有效开展思维活动。丰富其游戏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要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能动性,游戏的情节和形式要多元化,在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发挥其活动区材料对幼儿的最大作用。
三、结语
就目前来看,一些幼儿园对于活动区材料的丰富性以及安全性考虑欠佳,其次就是材料之间的合理搭配。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自制材料活动区对幼儿的投放带来的影响才能最大化。另外,投放形式要多元化,投入方面要注重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为幼儿前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温盛霞.浅谈自制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 (07):33.
【关键词】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介入指导;方法;角色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近年来,二期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幼教工作者都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二期课改之下的幼儿游戏,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这些价值和贡献的学习、研究,能够打开我们的视野,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学习有效的指导介入的方法,为日后的教育实践储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比较与实践,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创造出适合幼儿的、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才能总结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所以关于“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有所定位。
二、对“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理解
“介入”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间内的所有行为,它既不是教师对游戏的无意“干预”,也不完全等同于对游戏的有意“指导”。“介入”一词在字面上没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向性,而是指插入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干预,“介入”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愿望,教师应明确自身的立足点,应是幼儿与幼儿当前游戏。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三、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一)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明明的游戏行为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使之成为了共鸣。于是,教师将孩子们喜欢的热点及时进行了扩展,游戏主题“小小医院”就在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中“诞生”了。老师及时追随幼儿的活动,为孩子的自主游戏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二)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同时观察阿姨的劳动。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三)老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通过评价过程强化幼儿自主
首先通过游戏分享活动对个别幼儿了解与引导。如游戏观察中发现幼儿游戏主动性、自信心等心理品质差异较大。有的游戏自主性很强;有的则躲在一边不敢大胆游戏,老师就在游戏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一起游戏,在游戏分享活动中重点鼓励与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其次,通过老师以提问、设疑等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提炼幼儿的生活经验,引起幼儿对游戏的进一步自主探索兴趣。应该说,一次次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既培养了幼儿大胆表达、独立自信、主动交往的能力,也促进了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发展。
四、关注中班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和问题,适当介入促进幼儿的交流与协作
在贯彻《纲要》进行自主性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常思考:怎样使中班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怎样让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了。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孩子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独立地玩,还是模仿他人,跟着他人玩;和同伴相处的关系如何?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怎样、语言交往能力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指导呢?
(一)观察幼儿的游戏,首先要有耐心,要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在游戏指导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幼儿游戏的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流露,所以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观察,从而发现幼儿游戏的能力。教师不断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他们游戏的经验、能力、态度,幼儿在每次的游戏中都有所收获,体现游戏自身的作用。
(二)及时灵活地捕捉游戏中良好的点滴行为,使它得到升华
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经常能发现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地将这些点点滴滴 “发扬光大”,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一次,“星星舞台”的新节目上演了,观众们争先购票前去观看。小欣和庄庄两位好友相约一起看表演,可轮到她们购票时,还只剩下一张票了。“买还是不买?”两个好朋友在窗口前纠结,此时,在她们前购票的方宝走了过去,说:“算了,你们是好朋友,我把票让给你们吧!我明天再看!”小小的一张票,表现出孩子间的情谊,让我很感动。老师充分肯定了幼儿的这种行为,请“主持人”赠送一张票给帮助朋友的方宝。节目过后,“主持人”把这件事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通过游戏感受真情,孩子们深受感染。
(三)以角色身份参与,师生共同感受游戏的乐趣
幼儿在游戏中认真地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劳动,快乐地游戏。教师的参与,又使游戏得到促进。小敏在抱怨,“今天宝宝同我一起开‘花店’,可是他老跑到别处去,只有我一人在看店,太忙了。”教师以顾客身份参与,送“锦旗”给努力工作的婷婷,暗示提醒宝宝认真“工作”。又如:娃娃家“姐姐”病了。老师扮演社区医生来娃娃家给“姐姐”看病,建议“家人”要照顾家庭成员。“姐姐”说:“今天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生病了,辰辰‘妈妈’照顾我,给我送汤喝又陪我上医院。”通过游戏中发生的事,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老师的介入指导下,孩子们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锻炼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五、结论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这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是一个有心人、是介入者,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介入幼儿游戏,从而提高游戏的水平,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让我们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支持幼儿,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自主游戏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3]学前教育3-6岁 教师参考用书游戏活动
[4]《幼儿园游戏研究》(专升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