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正确引导;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乡镇私立幼儿园、托儿所越办越红火。他们名义上主要以幼儿学前班、托班为主,但实际操作中又以小学低年级课程为主。这种做法很受当地家长的欢迎,而由政府公办的幼儿园却受到了冷落,生源逐渐减少。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呢?

一、当前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正确

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十分关键。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还有许多偏见,具体表现在:有些家长对幼儿百依百顺,一味追求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幼儿全方位的发展,忽视能力的培养、品德的上升、情感的塑造,导致幼儿的自理能力差,自私心重,不关心他人,造成幼儿人格的不健全。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在同龄幼儿中出类拔萃,往往实施超前教育。他们或将孩子提前送入小学,或将小学的部分内容提前向孩子灌输。在幼教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家长这样埋怨:“孩子学了这长时间,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中班家长这么说:“怎么还不教孩子写字?”而大班的家长说:“怎么不多布置点作业,孩子只知道玩。”殊不知,幼儿教育应强调的是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不顾幼儿的自身特点,拔苗助长的想法是万万使不得的。

二、积极沟通,正确引导,帮助农村家长走出幼儿教育认识的误区

要做好幼儿教育,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犹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进行,幼儿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充分发挥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帮助农村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要加强培训,促进家长对幼儿教育观的转变

现阶段农村绝大多数父母都外出务工,只有爷爷奶奶照看幼儿,外出都比较困难,所以,采取送教下乡的办法,分散组织家长学习幼教理论,帮助他们掌握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程序,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养方法、教育观念,引导家长理解对于智力发展不成熟的幼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内容,而不是单纯幼儿智力的开发,让幼儿家长熟悉幼儿的自身特点,引导他们遵行幼儿教育的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幼儿教育小学化,讲白了就是把幼儿教育办成小学的预备教育。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幼儿园已经学习完了,当幼儿园升入小学学习后就没有新知识,老知识重复地教使学生感到乏味,学习兴趣难以持久。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往往会把小学知识以“夹生饭”的形式教给学生,到了小学阶段,这样的“夹生饭”老师很难加工熟透,对小学教学工作不利。

2.要加强交流,促进家长与教师的日常沟通配合

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强化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尤为重要。得到家长支持,幼教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在交流方式上主要依托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段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在校表现,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一起研究幼儿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对于在外务工的家长可以依托手机发短信进行沟通。目前,深入家庭全面了解幼儿身心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智力发展等状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

篇2

国际理解教育,是基于全球化发展而产生的教育准备与适应。从外延上看,国际理解教育包括全球视野教育、人权教育、民主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从内涵上看,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和对多样化的世界观的认同;帮助学生认识到全球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当代世界的重大课题,认同和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作为全球成员的自觉意识,并通过在认知、情感及社会技能方面的训练,使其获得在公共事务中自我决策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近年慢慢突破了专家研究的范畴,被许多国家直接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包括其在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因为,儿童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价世界观以及重新思考在这样的世界里该如何看待自己、理解别人和自己,为在未来全球化社会中应对不同问题而做准备,并最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者。而相应视野和能力的缺乏将带来国际竟争力劣势。

发达国家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这使得他们在当前的国际事务当中更能占尽先机。早在1948 年,全美教育协会(NEA)就提出了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报告,强调美国需要培育对人类有义务意识和觉悟的良好市民,联邦政府拨专项经费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克林顿政府直接把“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参与世界事务的能力”写入了美国教师法。奥巴马政府提出“在教育当中实现基于共同利益、分享价值观并互相尊重的国际关系”,以“邻居相处”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各国打交道,学习别国的历史、价值观及看问题的方式,是“唯一的摆脱贫因、克服不利背景、文化差异与特权限制的途径”,从这个高度上论证出“教育是对未来唯一的保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国从幼儿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浸润着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比如,在哥伦比亚大学,学校将教室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以全球虚拟课堂代替传统课堂,使原有课堂直接能够连接、放大与增强现有资源,直接给予学生国际理解的体验。

而我们国家的东亚近邻,也早已紧跟欧美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步伐。早在1989年,日本文部省就了适应国际化信息化背景的教育方针。提出21世纪日本教育从幼稚园到大学都要贯彻的一个理念:培养世界之中的日本人。具体表述为“要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中,培养能够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上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韩国也紧跟其后,提出了“韩国教育要培养面向世界的韩国人”。

二、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关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意义,随着多学科相关研究的推进其重要性日益彰显。许多国家纷纷将其放到事关社会全面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0年9月的联合国首届幼儿保教会议,各国一致同意将大会主题定为“构筑国家财富”,中国政府的发言也将幼教称为“促进昌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关于早期启蒙的重要性,有一项研究有较为直观的指标。美国的高瞻-佩里幼儿教育项目对贫困黑人儿童进行的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在实验组被试对象27岁时对早期教育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发现对幼儿教育每投入1美元就能够获得7.16美元的收益;到实验组被试 对象40 岁时,幼儿教育的投入回报率更是大幅增长,对幼儿教育每投入1美元就可获得17.07美元的收益,其中4.17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12.9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体现在社会福利、补救教育、预防犯罪方面投入的降低以及纳税的增加。所以美国历届政府都投放大量资源用于幼儿教育,而奥巴马总统就直接说“我要投资幼儿教育”。

我们可以预期:如果我们需要培养国际理解视野的公民,在启蒙时资于教育是性价比极高的一件事。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一些国际化的教育内容,更是一种国际化的方法、视角、价值观,广泛关涉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在幼儿教育阶段奠基的国际理解素养,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极大地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素质结构、师生互动方式,也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与能力。

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显示出我国政府发展学前教育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决心。《教育规划纲要》专章对教育开放进行了阐述,明确提出,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与国际上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运动的目的与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而对于学前教育,《教育规划纲要》首次将学前教育专章阐述,明确了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给予了学前教育前所未有的关注立场和改革力度,这给学前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同时,《教育规划纲要》对于国际理解型人才规格的诉求,也对幼儿教育的教育启蒙提出了人才规格方面的直接要求,这为幼儿教育大力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目前,我国的幼儿国际理解教育较之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走在前列。直至2010年,普教段仅有少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在一些私立学校出现。而我国的幼儿教育阶段由于不是义务教育,具有更为市场化的操作方式,大量的涉外教育机构的出现,大量的涉外课程的引进,本土课程也加入了许多国际元素,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国际化,许多课程与制度带有一定的国际理解教育色彩。但是,由于市场化操作规范的缺乏,以及课程改建中专业指引的缺乏,使得许多的机构、课程、理念等被戏称是“披着国际马甲而已”。

作为现代教育乃至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理解教育的地位已经日渐凸显,而学前教育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使得国际理解教育的早期启蒙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宜从目标、课程及方式上促进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

1. 提高认识,明确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幼儿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近况固然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有关,但是同时,认识决定高度,若是不能够从认识上明确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认识也将决定我们未来的高度。

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当中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要求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这样的教育目标更多地是对于“异国文化”的旅游式欣赏与体验,较多地集中于美好风光、英雄人物、生活习惯等方面浮光掠影的猎奇,将国际理解教育窄化了,这对于“培养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深入细致地体现在幼儿园生活与课程的多个方面。比如,不仅仅将国际理解教育理解为一类基本的教育内容,如外国节目的介绍与体验,更应该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视角,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如,不仅要自然而然地融入国际风光、国际人物,也要融入国际规则、国际思维方式,不仅要体现在社会领域,也要体现在科学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等多方面。

2. 改进课程,加强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用

所有的教育改革,只有落实在课程上,落实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所以,课程始终是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核心。加强幼儿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改进与实施是教育实践的主体部分。可以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

笔者以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为例进行说明,我们可以对已有内容进行国际化视野的丰富。比如,《各行各业》的主题,是否可以追溯到古代已经消失的行业,是否可以延伸到美国农场上新型的现代农民,是否可以呈现一个电影明星在40度的高温天气下要拍一部冬天的电影要度过的艰难时刻。比如,《蔬果舞会》的主题,里面可以不仅有儿童平时可以看到的蔬果,不仅有异国他乡的蔬果,还有平面设计师所创造的想象中的蔬果,有基因工程科学家培育出来的超乎想象的蔬果。在方法的国际化视野丰富方面,以信息化为主要特色的网络应用类给我们很多便利,用IPAD即时“谷歌”所需要的东西,大班小朋友齐心协力建一个“教小班小朋友养蚕”的APP,用SKIPIE与结成友谊幼儿园的地球另一端的小朋友在线交流,使幼儿置身于国际信息流通与互动,不同文化自然而然的了解与理解当中。这将使得幼儿的生活空间、制度空间、交流空间当中国际化元素增多,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强国际理解。

3. 改进方式,师资培训、家长工作、政府支持与幼儿园教学共同行动

幼儿的国际理解教育,如同其它类型的教育一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当中,不仅需要幼儿园的直接努力,师资培训的跟进,家庭的理解及行政部门的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协同努力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首先,教育改革的落实需要直接体现到教师的行动上,而教师的行动一方面受到教育目的与实施课程的规约,更直接受到自身的观念与经验的影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对熟悉的内容的教学已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或教学模式,这对他们面临的改革不一定全是有益的”,所以,怎样帮助教师澄清他们已有的观念,分析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是改进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环节。完善相关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相关的培养、培训规划,提高教师在相关内容方面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特性;功能

一、幼儿教育的主要特性

1.基础性、启蒙性

从教育体制的角度看,幼儿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是整个学制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内容作为学前教育的载体,直接影响幼儿现时的发展,为幼儿今后甚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从懵懂迈开脚步走向社会的开始,因此,幼儿课程不寻求传授知识的高深、系统,只需要让幼儿体验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最浅显的知识和观念,帮助幼儿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的优良个性和品质。

2.全面性、生活性

幼儿教育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中介,因此,幼儿教育应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要具有全面性。

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因此,幼儿教育必然带有浓厚的生活特性,幼儿教育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生活,实施也要贯穿于幼儿生活。

3.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对世界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幼儿的这种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特点,使得幼儿教育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构成成分。在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幼儿发展的根本,是幼儿理解世界的基础。

4.潜在性

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幼儿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学课程的潜在性和隐蔽性。当然,中小学课程也存在隐性课程,但毕竟显性课程的力量要强大的多。比如,教幼儿说家里有几口人这个内容,其中潜藏了数学、逻辑、记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是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只对幼儿要求说家里有几口人,不会上升到其他层次。

二、幼儿教育的功能

1.促进大脑发展

俗话说,寓教于乐。如果幼儿教育做得好的话,就是对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了。我们提到过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玩,幼儿教育就是让幼儿有针对性地玩,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成长。手的活动促进大脑的发育,学龄前的幼儿处于手部精细动作的敏感期,精细动作发展很快,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就是和幼儿玩撕纸片、捡豆豆、搭积木、涂鸦的游戏。而到3岁以上,幼儿就可以开始做一些简易手工了,如捏黏土、折纸、手印画……幼儿在拉、搓、捏、折、剪、印这样的动作中锻炼双手的能力,也促进大脑的发展。

2.初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很多习惯从小一旦养成,就会终身携带,并沉淀为良好的性格,如“自己吃饭”“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品质,“自己收拾玩具”则可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这些不仅是幼儿教育提倡幼儿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每个孩子受用一生的宝贵品质。但良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除了生活中的正确引导,幼儿教育建议老师和家长都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幼儿才会在生活中学得“心服口服”。

3.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自信宽容、坚韧勇敢、自我控制……这些积极、乐观的性格都是在幼儿阶段基本形成的,并在小学阶段稳固下来,最终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走向。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需要宽松而有序的教育环境、老师家长恰当有效的情绪引导以及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当幼儿出现不良情绪时,老师、家长的做法至关重要,这也使幼儿教育长期关注并力求做好的。

4.发展思维能力

许多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小就给孩子建立各种模式,恨不得孩子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幼儿以后的学习与成长,在学龄前阶段,家长应着重让幼儿多玩、多体验、多阅读,让他见到、体验到更精彩的世界,让他的心灵接受更丰富的事物。这样才有可能及早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打好“思维地基”。

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质量,提高整体幼儿教育质量,要先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特性及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地认识幼儿教育往往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开端,也是幼儿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宗麟,张沪.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篇4

办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04-02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村镇私立幼儿园办学规模呈逐年扩张趋势。从长远来看,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民办幼儿园在推动农村实现幼儿办学形式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应注意到其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切实认识农村私立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是探寻其良性发展的逻辑起点,深入探究并提出有效对策是保证农村幼儿教育实现健康运行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私立幼儿园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幼儿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

从总体上看,当前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幼儿入园率逐步提升。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幼儿教师,特别是私立幼儿教师还不能立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不能针对幼儿成长的特点正确地理解幼儿教育理念,亦即说,虽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但在对幼儿教育本真内涵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偏差。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很多教师把幼儿教育当成小学教育的“预科”,没有把幼儿的活动内容、生活安排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在一起,总是急于把算数和拼音等小学的教学内容教给这些幼儿。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展。从幼儿发展的长远利益来讲,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日后成长的发展历程中埋下了一定的“心理隐患”。其次,一些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疏于幼儿教育理念的认知,把幼儿园变成了“保姆园”。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最大的责任是,只要幼儿身体不受到伤害,能吃饱喝足睡好,他们就完成了自己的教育使命。毋庸置疑,以上教育理念忽视了对幼儿在品德、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耽误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和思维的启蒙,甚至在客观上给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教育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缺乏优质师资力量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农村私立幼儿园的师资与公办幼儿园的师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幼儿园开办者为了以最少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不仅在办学条件上从陋就简,而且在教师聘用上更是敷衍塞责。很多幼儿教师仅初中毕业,即使有少部分幼儿教师是高职毕业,也基本没参加过相关的幼儿教育教学培训,不懂幼儿教育理念,不具备从事幼儿教育的知识、技巧和能力。首先,在绝大多数农村私立幼儿园中,工作人员只有“教学”职责,长于“灌输式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了束缚和限制。在师资奇缺的乡村私立幼儿园,分工不细,“多面手”教师尤为珍贵。在“园主”的办园意识中也没有教养员和保育员之分,致使幼儿教育的保育职能被极度弱化。其次,教师既缺乏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有效渠道,不能有效地将幼儿的成长情况与幼儿园教学情况反映给家长,又不能及时妥善疏通幼儿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常常用带有否定语气的话语“批评”孩子,忽视了对儿童的正面教育。最后,幼儿教师流动性大,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村私立幼儿园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连续性。

(三)办园条件简陋

目前农村私立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虽然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资金缺乏和上级教育部门管理的不到位,农村私立幼儿园教育办学条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幼儿园教室建设不达标。确切地说,绝大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都是直接用居民住宅改造而成,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办园者无限度招收幼儿入园,使本来就不宽敞的屋子变得及其拥挤,再加上窗户狭小,室内光线昏暗,空气污浊。有的房子虽然面积较大,但没安装楼梯护栏等安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其次,幼儿园配套生活设施不健全。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但当前很多农村私立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住宿、洗漱、保洁和消毒、防火等条件极差,尤其是上厕所成为一大安全隐患。最后,幼儿园的游戏和娱乐设施缺乏。农村很多私立幼儿园不仅活动场地狭小,而且各种教具、玩具、大型户外游戏器材极其缺乏,从而限制幼儿的活动空间,束缚了幼儿的天性。

(四)政府扶持和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国在幼儿教育方面没有财政支出,义务教育体系又无力容纳幼儿教育的运作,致使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幼儿教育,特别是农村私立幼儿教育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农村的幼儿教育需求量很大。尽管这种以私立幼儿园为主的办园方式在客观上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当前农村的幼儿教育状态还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生自灭”状态,“园主”的办园理念与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还存在一定偏差,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办学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同时,办园思路不够清晰,发展规划不够精细,对幼儿教育政策和方针的理解不到位,幼儿教师的培训无从落实等。更有甚者,为了争夺幼儿生源,很多地方的私立幼儿园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实际上,当前政府在幼儿教育的管理和扶持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疏于对私立幼儿园的严格审批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对幼儿园在办园资金投入上无力倾斜。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地方政府往往不予重视,疏于监管,致使违规办园的现象愈演愈烈。

二、发展农村私立幼儿园的对策与建议

(一)家长和办园者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应该说,在当前农村私立幼儿园中,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有效组织和发挥有限教育资源、实现幼儿教育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前提。因此,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积极正面的幼儿教育理念成为推动农村幼儿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积极的幼儿教育理念是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所持有的正确的态度和信念,它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内化于教师和家长的一切行为意识当中。幼儿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应立足于在尊重幼儿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幼儿持续、健康的发展,幼儿教育应当依托生活中各种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游戏来开启幼儿的智力,用人文情怀去关心和爱护孩子。总之,就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特别是私立幼儿教育的教育理念而言,既不能急于教授算数、写字、拼音等知识,也不应“只保不教”,因为这都忽视了对幼儿的启蒙教育。

(二)培育现任教师并引进优质幼儿教师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农村私立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是切实提升农村幼儿教育办学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改善农村私立幼儿教育落后现状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能否保证农村幼儿教育师资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幼儿将来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到未来农村教育的“续存状况”。一方面,针对农村私立幼儿园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应重视对现有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要尽力做到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她们的专业水平。办园者要在切实帮助现有幼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其对农村幼儿的关注和认同及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在培育现有幼儿教师的前提下,还应着力引进一些师范院校幼教专业毕业生,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进而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改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目前,大多数农村私立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亟待完善。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按照既要符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实际,又要符合安全、科学、实用的原则建设或改建农村幼儿园;既要保障幼儿园主体建设的安全,使采光、通风条件、人均使用比率等方面要达标,又要依据各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采购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用具。其次,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取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幼儿园的对口援助。应该说,在发达的信息时代,农村幼儿园,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幼儿园通过网络向全社会索求一定的所需要的帮助应该成为一种合理的教育帮扶方式。最后,农村幼儿园地处农村,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如各种小动物、农作物以及山河、森林等。幼儿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认识大自然和身边的事物,从而增长幼儿的知识,开启幼儿的智慧。

(四)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私立幼儿园的扶持和管理

从根本上说,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扶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因政府不能为绝大多数的幼儿教育提供配套的教育财政经费,致使当前农村的幼儿教育多为私立教育,近年农村私人办园的规模更是呈逐年加大的趋势。为发展好农村幼儿教育,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严格开办幼儿园的行政审批制度。要在进行专项综合评审的基础上把好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和管理等项目质量关,对办园资质达标、教学质量较高的的幼儿园予以充分肯定和奖励或扶持,对不符合《民办园等级评估标准》的要责令整改或停办。其次,政府应在结合各地幼儿教育实际状况的前提下,帮助农村私立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好长期规划,并自始至终要负责监督、督促已成型的幼儿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以确保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宣传力度,鼓励广大幼儿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或教师到农村幼儿园去支教。再次,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幼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合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我国,幼儿教育办学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政府应该加快对幼儿教育立法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向政府机构申请实施幼儿教育的国有化,逐步形成以公立幼儿园为主、私立幼儿园为辅的幼儿教育办学新局面,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的财政资助问题,以促进多元化农村幼儿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的形成。

(责编 韦 欣)

参考文献:

[1]张永禄.江汉平原乡村私立幼儿园刍议[J].武当学刊,1995年第l期.

[2]宋卓雯.从农村民办幼儿园教育现状浅析与政府利益矛盾关系――以东明县镇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理解尊重;生命成长

【中国分类法】:G61

幼儿教育是进行小学教育的基础,只有基础得到扎实的奠定,幼儿才能在小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当代幼儿不仅有教育幼儿的作用,还有与小学进行衔接的责任。幼儿教育在不断的晚上发展和经验总结中越来越趋于成熟,其自身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

一、快乐有趣味的教学方式

幼儿的智力心理以及生理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带有玩耍性质的劳逸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幼儿,在不断的快乐玩耍使幼儿能明白现实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儿童是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快乐和幸福,那对后来的学习和发展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不停的感受幸福快乐。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精神意志,在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式之下充分挖掘幼儿本身的潜力。

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幼儿也是有个人权利、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互相尊重、理解的关系。幼儿尚处于思维认识自由发展、意识尚未成熟的时期,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做法,对于错误的事情要记性正确引导,不能强行改变他们的意志,以免引起幼儿对世界的错误认识。

三、教师对幼儿的足够关爱

教师在校园生活中扮演的通常是家长的角色,当幼儿想要回家或者对学习感到挫败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关爱。教育正是在这种爱的浇灌下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生命成长

教师是每位幼儿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教师与幼儿一起经历成长,感受儿童的变化,用自己独特的体会诠释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爱。另一方面,教师还担任着心理医生的职责,充分的理解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这样有利于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更为亲近,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真正的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五、教师教授给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不仅给予幼儿学习上的指导,还在生活中慢慢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将玩具和书本放回规定位置等微不足道的小习惯更能细致入微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公德心,这也是幼儿教育的要求和目的。从侧面来看,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幼儿自制力的发展,自制力是一个人未来是否如意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对幼儿生活上的教育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六、对幼儿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

环境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本质要求,一个人只有具备优秀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更好更快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环境是自由发展和不断变化的,教师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下不断培养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这个层次来讲,环境也是幼儿的第二任老师。

七心智启蒙

心智启蒙即启迪心灵智慧。智慧不能简单等同于知识,知识可以忘记,但心灵智慧可以转化成人的能力,并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它使孩子们长大后可以更好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下去。

总体来看我国的幼儿教育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幼儿处于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作为主要角色全身心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向着快乐学习的目标回归,使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渐渐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幼儿园成为儿童真正意义的乐园。虽然由于某些偏差认识,有的时候在进行与小学的衔接上出现错误,但是还是要充分肯定现行幼儿教育方式的积极一面。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杜尚荣.论幼儿教师资格的“品性”标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4

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园合作 有效策略

引言

当今社会发展很快,科技进步速度也相当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很多不良现象及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幼儿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要求也更为严格和全面。幼儿教师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家长对幼儿教育更要有一个重新的深刻的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自己就不必再对孩子进行什么教育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幼儿生活的空间不仅仅是幼儿园,孩子出生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环境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保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一车两轮的关系,同步发展,同向而行,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一)家园合作可以多方开发幼儿教育资源。

家园合作可以多方开发幼儿教育资源。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幼儿园则可以为家长提供各种有关教育的资讯,并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社区环境的教育价值,学会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教育幼儿。

(二)家园合作可以提供交流与经验共享的机会。

教育是一种通过共同探索而进行的社群活动和文化分享。家园合作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以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的有关幼儿的有效信息,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在家表现及喜好,并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可以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产生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三)家园合作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师、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发展教育的主体。新《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家园合作的现状

虽然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已经被家庭、社会、幼儿园认识了,但是通过对家园合作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家园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幼儿园、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内涵理解不够。

一方面,幼儿园扮演着居高临下、指挥者的身份,在缺乏对家长教育需求的考虑情况下,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本着平等的原则、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初衷,给人一种幼儿园“要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感觉。另一方面,家长没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幼儿园共同合作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对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是被动参与,在对“家园平等合作、家园教育同步”理念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幼儿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幼儿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误解为幼儿园教育,认为只需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幼儿园,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还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年幼时主要是长身体,上小学才是教育的开始。这些家长从未专门学习过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家园共育的观念薄弱,教育方法不当,有时一味地追求智力开发,不懂得非智力因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或过分溺爱与保护,或过于严厉经常打骂,或某些家庭三代同堂造成教养孩子观念不一致等。

(三)实际开展的家园合作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

虽然幼儿园有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游戏,但一般家长都没有时间参与。而且有些家长认为和幼儿一起游戏享受不到游戏乐趣,回家后更不愿意和幼儿聊天娱乐。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很少深入幼儿园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虽然幼儿园经常邀请家长来园讨论幼儿的生活,但是家园合作仍然不够密切,两者常常脱节,并且家园活动和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明显,家园活动很少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家园合作的教育效果不好。

(四)家园联系表现出随意性。

与家长及时沟通是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之一。多数幼儿园常用的是“对话式联系”,即家长接送孩子时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这种形式容易忽略不常由父母接送的孩子,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和家长沟通,家园联系表现出随意性。

(五)家长参与体现出盲目性。

为了方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及幼儿园所搞的教育、生活活动,幼儿园经常举行各种“开放”活动,一般过程是:告诉家长开放的时间和内容,家长按时来观看。这种做法会让家长不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家长参与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三、家园合作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一)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努力满足家长的合理需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能否满足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也会更高。因此,教师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取得家长的信任,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及时性,更有利于幼儿发展。教师和家长沟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时间

(1)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进行个别交谈,这种形式最普通也最灵活。每天早晨入园和下午离园时都应与家长沟通,同时观察幼儿与家长间的举止、言语,用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从而做到因人施教。

(2)选择合适的时间召开家长会。这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及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好的方式。由于大部分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在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安排上,需要幼儿教师把握全局,选择合适的时间。

2.采取合适的方式

幼儿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教师应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各种表现,包括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教学活动及其要求,使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及幼儿园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家长配合教师工作,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对于一些在园表现不好的幼儿或者一些在教育孩子上有失误的家长,教师应将家长单独请到幼儿园谈话。在谈话中,教师的态度要委婉、诚恳,语言要实事求是,既要对优点进行褒奖,又要指出缺点所在,向家长提出中肯的建议,让家长乐于接受。

3.建立合作伙伴式关系

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家长,不要以教育专家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教训家长。教师与家长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要善于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乐于和教师接近,愿意和教师沟通,与教师相互配合地教育孩子。在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取多种沟通信息,共同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完成教养幼儿的任务。

(二)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有效的活动形式。首先,亲子活动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古希腊某位哲人说过:感情是由交流堆积而成的,任何一种感情的升华都有赖于交流。亲子活动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沟通,并进一步加深对彼此的相互理解。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幼儿园的教育情况,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受的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其次,亲子活动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当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时,其孩子往往表现特别出色。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有人看着他,希望自己是亲人视线的焦点。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一把,让父母为他们骄傲,父母鼓励的目光是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三)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功能。

班级的家长园地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家园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它能密切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

(四)充分发挥家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成立家委会,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带头作用。帮助家长树立主人翁意识,使家长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不仅对幼儿园和班级有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更明确自己在班级中应担当的角色,知道应怎样参与幼儿园、班级的活动,怎样参与家委会的工作,怎样指导、教育幼儿。班级家长委员会成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结语

家园合作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更有利于成人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园合作,教师与家长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孩子,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合作”中应该持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家长建立合作的情感,通过多种途径与家长沟通交流。相信只要我们出于教育幼儿的目的,本着尊重、理解、平等、互惠、协商、自愿的原则,家长就会满足幼儿园的教育需要,积极支持幼儿园工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7.

[2]张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生兰.美国学前教育与家庭合作[M].幼儿教育,2006,11.

篇7

关键词 家长教师幼儿教育认识差异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幼儿因为父母要忙于工作,而被送到幼儿园进行全托或者其他形式的委托照顾,在经过或短或长的幼儿园教育之后,再接回家中,这样就形成了家长对幼儿教育问题上的认识,经过观察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并不关心,轻描淡写。家长因为繁忙的工作,精力有限,把孩子放在幼儿园进行教育,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根本就不注重有幼儿之间的交流,认为把孩子放在幼儿园自己就没有什么责任了,不关心幼儿在幼儿园的发展与变化,也不配合教师开展的活动,这样的方式,往往让幼儿感到被忽略。

第二,施加压力,方式粗暴。幼儿时期正是最体现心性的时候,小孩子往往表现得很活跃很调皮,但是家长并不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总是归结于捣蛋破坏,总是认为好孩子是不会有这样的做法的,并且因此用粗暴的语言吓唬幼儿,长此以往,孩子就再也不敢向自己愿意的方向发展了,直到最后把很多的创造力就此搁浅。

第三,仅仅重视知识,而忽略其他。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好习惯的最好阶段,但是家长往往认为幼儿时期是为入学提前准备的最佳时期,对孩子的认字、学习拼音、英语、算数等知识技能的重视多余其它所有的方面,这样往往阻碍了孩子在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而且因为太过于重视学习,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影响了以后的学习生涯。

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幼儿教育问题上的认识,通过对现代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教育方式的探析,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幼儿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顾名思义,年龄是很小的,还很多方面都是不成熟的,甚至有太多不会和不懂的地方,在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中,教师的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生活好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这样可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习惯,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好的基础,也让孩子渐渐的成长起来。

第二,坚持知识技能教育与其他能力提高共重。在幼儿教师的认知中,并不仅仅关注幼儿习惯和自理能力的提高,还要对应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许多的幼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外教老师教授英语,这样的方式为以后的入学提前准备和培养兴趣,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劳逸结合,能够使幼儿最大程度的学习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

第三,注重多方面的发展,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潜力。在教育学科方面,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拼音、算数和英语学科,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音乐、舞蹈、创新制作和其他相关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如创造活动方面幼儿主要表现在游戏和艺术活动中,从这些学科上可以了解幼儿的动手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等等。

通过以上家长与教师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认识分析,我们了解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在很多方面差异是存在于本质上的,要想让幼儿得到最好的教育,还是要家长和教师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上的认识达成共识,这样不仅对于教育孩子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也是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增进感情,以此获取双赢的结局。下面针对家长和教师两者在教育幼儿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提出下面几点调节和改善的方式方法,以便让幼儿获得最好的教育。

第一,开设家长学校机构,健全家长学校制度。多数家长对于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心理都是不正确的,仅仅只是为了方便了自己,根本不注重自身重视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利害关系,所以设立这样的机构,可以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思想,同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二,互相交心。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只有跟幼儿具有有效的沟通时,才能够进一步进行下面的步骤,所以在面对幼儿时都应该要进行心的交流,这样能够最快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第三,建立教师与家长互相沟通的制度。陶行知说过:“学校的教育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而建立好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是教育幼儿的最坚强的后盾,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和理解,就能更和谐的处理幼儿的教育问题认识差异,从而找到最佳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第四,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应切实开展一切有利于幼儿全方面发展的学科。虽说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开了相关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学科,但是在确实实施时并不是都做得到,有些项目只是针对招生时提出来的摆设,并无实际行动,所以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只有落实了这个问题,才能使教育更上一层楼。

总之,人生中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孩子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生熏陶染化的开始,人的表达能力、基本动作以及生活习惯和性格等这些基本能力,往往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在这一阶段,家庭和幼儿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知识的引导和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通过本文的列举,我们也发现家长和教师在幼儿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认识差异,但是通过分析和探究,也相应的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让我们落实了这些改善方法,把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缩短家长和教师在幼儿教育问题上认识的差距,让两者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2]虞永平.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篇8

关键词:户外活动 幼儿教育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07-01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之一,幼儿通过户外活动掌握活动及适应社会的技能,增强与社会人的交际能力,从而逐渐理解社会人的行为意义、逐步通过自我探索的方式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户外活动运用于早期幼儿教育不仅能够广泛培养幼儿与周边社会接触的能力,促进幼儿性格的良好发展,更有助于提升其认识事物的兴趣,对其以后的学习、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本文即从户外活动对幼儿的意义入手,结合幼儿户外活动的原则,具体探讨户外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式及实施策略。

一、户外活动对早期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身体活动和周边事物等有着天然的兴趣和爱好,而户外活动则充分的利用了幼儿对这些事物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相对较高的特点,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幼儿教育过程中户外活动应用的主要原则

鉴于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户外活动的重要意义,就为其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幼儿教育过程中户外活动的实施,应当具有相应的主要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也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能注意到,幼儿对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兴致勃勃,一丝不苟。因此,在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以保证实践知识积累的不断扩充。

2.主体性原则。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幼儿应当是更为独立的主体。对于幼儿来说,户外活动更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当中获得满足,在不自觉和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获得了发展,完成了幼儿教育的既定目标。

3.适宜性原则。户外活动虽然提倡幼儿的“自由”和“自主”,但要求所选取的户外活动形式要依幼儿教育的目标而定,另一方面,户外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

三、户外活动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方式及具体实施

在户外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原则的指导下,户外活动的应用方式及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运而生。

㈠户外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方式

1.个体器具、观察活动

个体器具的户外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幼儿园教育为主的教师带队活动,另一种是以家长带领为主的活动。教师带队的活动相对于家长带领的活动而言其指导性更强,其形式都是以孩子自己“玩”为主,这一过程教师与家长不主动参与,有助于孩子自主兴趣的开发,使其对其所运用的器具用途及用法有较为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集体户外活动

集体户外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以及多个孩子共同进行场地集体游戏或外出参观游玩。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都是户外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活动。

3.亲子活动

随着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幼儿教育中对亲子活动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机构如幼儿园、早教班都将户外亲子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具体说来,户外亲子活动是个体器具活动和集体户外活动的折中和融合体,已经成为广受教师、家长与孩子欢迎的幼儿教育方式了。

㈡幼儿教育户外活动的具体实施

幼儿教育中户外活动的实施,主导是教师,辅助主体是家长,因此实施过程也必须围绕此主题进行。

1.地点选择

地点选择是幼儿教育户外活动的重中之重,地点选择的成功与否,地点活动的排序先后,均会影响幼儿受到教育的程度与性质。因此在幼儿教育伊始,教师就应当谨慎选择相应的户外活动地点,严谨制定户外活动路线。

一般而言,“自然――历史――人文”是教育的主线,对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户外活动的选择上,大自然如空旷的草场、植物园、动物园往往是首选,因为这可以让孩子首先接触到广阔的自然,从而为其后面的认识打下坚固的物质基础;此后是历史古迹,认识了自然,孩子们就很容易转向自然衍生的一系列户外内容,按照历史的足迹走,孩子们就可以去了解古建筑群、古迹等,这为此后认识人文内容又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接触了自然与历史,人文内容如名人故居、文化博物馆等给孩子们的冲击就容易渗透他们自己的知识层面,使幼儿教育进行的游刃有余。

2.人员责任

⑴教师的具体操作

教师在选择、设计户外活动时,应注意一定要自始至终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掌控好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突出重点。若户外活动设计不恰当,则极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挫伤孩子的户外活动积极性。

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活动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主题要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主题要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此后教师即要注意活动内容的选择,并做好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另外教师务必要进行自我演练,以检查该户外活动是否适宜。

⑵家长与孩子的配合

孩子是户外活动的主体,然而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在许多事情上都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户外活动进行时,家长也不可否认具有重要的监护作用。家长应当运用适当的方式给孩子打“预防针”,使孩子由内心中产生谨慎感,有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⑶社会及其他人员

社会其他人员对于幼儿的户外活动来说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尤其在突发状况出现时,社会人员的地位也就容易凸现出来。因此在户外活动进行时,应当借助社会人员的协助,这对孩子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

对于幼儿而言,其所处生活范围很小,幼儿教育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形成的,户外活动的的成功进行能够有效扩展幼儿的知识范围,符合其年龄段,能使其增长见识,教师、家长及社会应当有效配合,为幼儿探寻出更多、更好的户外活动场地,使幼儿教育更灵活,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唐海萍.论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户外活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4).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赏识; 鼓励

一、目前幼儿赏识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普遍采取了赏识教育的方式。赏识教育是植根于基层教育土壤的,有着深厚的基础和较强的生命力。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幼儿园中,都以赏识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也是极其丰富的。当前的幼儿园的课堂中,老师采取了尊重孩子个性的教学方法,对孩子的学习热情进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现在多数的幼儿园都把握住了赏识教育这个教育主线,在教学活动中,都围绕着赏识教育来开展教学。

二、幼儿赏识教育的过程及提高的措施

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赏识二字,要使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赏识、鼓励进行。在幼儿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赏识的尺度,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多角度多层面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幼儿赏识教育的质量。

1.幼儿赏识教育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在幼儿教学中往往有种误区,就是孩子必须听老师的,在课堂上必须要跟随老师的思路,不能随意打断的老师讲话。这种误区的形成主要是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对学生个性没有充分尊重,片面的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必须乖乖的,必须听从老师的指挥,老师的思路一定是对的。这种误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导了幼儿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赏识教育进行研究我们知道,孩子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课堂上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老师也要认真的听取孩子的意见,并根据孩子的意见对思路进行调整,逐步完善幼儿课堂,倾听孩子的心声。

2.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使孩子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

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发现自身的长处,学会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强项。幼儿园是关键时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开始,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孩子在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的引导尤其关键,所以,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老师的正确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孩子在幼儿时期,对自身的了解不够,对自身的优势也认识不足,老师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

3.加深对孩子的了解,进行适度的表扬

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孩子尚处于幼年,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时候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欠缺一些,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获悉孩子的动态和心理,使得在幼儿教育中能够做到对孩子心理全面掌握,促进幼儿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幼儿赏识教育的时候,对每个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之后,就能把握好表扬的尺度,使得对孩子表扬既能肯定孩子的成绩,又不过分,使表扬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是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基础。

4.老师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过程,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全过程,同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互动。这种互动式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许多幼儿园中得以普及。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的一切正确行为,使学生能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收获知识。所以,老师要在幼儿的赏识教育中,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孩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老师还要做好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能够通过互动式教育,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的参与精神,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5.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用一生。错过了这一关键时刻,在孩子后期的成长过程中,将很难弥补。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幼儿时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说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必须要提到赏识教育,实践表明,赏识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日后学习的促进作用明显。其次,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孩子能够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减轻老师的负担。再次,赏识教育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6.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在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都是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就要着重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分享的美德,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所有人。此外,还要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学会互相鼓励互相激励。这不但有助于孩子学到别人的优点,也有助于孩子改善自身的缺点,所以,幼儿赏识教育中,在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十分重要。

三、开展幼儿赏识教育的意义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赏识教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赏识教育不但是幼儿教育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对幼儿教育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开展幼儿赏识教育,对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欣赏,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激励,使师生关系融洽,更好的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发挥主体作用,要从正面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对孩子微笑,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要对孩子足够信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好赏识教育这一有力手段,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多给孩子一些赞美与鼓励》.《中国教师报·中国幼儿教育周刊》,2004年2月号,家教篇C版.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24-02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无法根治的“顽疾”,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应该追求儿童的整体协调发展、个性发展。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症结,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研究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幼儿教育采取揠苗助长的形式,违背了儿童的身心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提前教授儿童小学课程。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热点话题,通过知网对“幼儿教育小学化”主题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研究文献逐年增长。

(一)1980~1984年研究

其实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就已经存在。1980年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文献有3篇,1981年有5篇,1982年有12篇,其中幼儿教育纲要引用频数为4次,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下载频数达到96次。1983年有17篇,幼儿教育纲要引用频数为3次,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下载频数达到352次。1984年有22篇,幼儿教材研究引用频数为3次,下载频数达到144次。1980~1984年对早期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总计59篇,最高引用频数总计为16次,最高下载频数总计为919次。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早期学者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幼儿园政策、幼儿教材、如何预防与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农村幼儿教育问题。

(二)2011~2014年研究

2011年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文献有1087篇。2012年为1259篇,幼儿教育现状及政策研究引用频数达到76篇,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下载频数达到8925次。2013年为1350篇,幼儿教育未来发展研究引用频数为103篇,农村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下载频数达到11653次。2014年有1410篇,教育政策研究引用频数达到119篇,幼儿游戏研究下载频数达到11694次。2015年为1486篇,农村幼儿教育研究引用频数达到119篇,民俗课程文化研究下载频数达到13276次。近五年研究文献总计6952篇,最高引用频次502次,最高下载频次为55915次。

以上数据显示近5年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研究内容集中在幼儿教育现状、原因、相关政策、农村学前教育以及幼儿课程几方面。通过对比近期与早期幼儿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相同点在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研究多集中在幼儿教育课程与政策、农村幼儿教育方面;不同点在于早期以预防幼儿教育小学化为主,近期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及原因研究。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幼儿园招生竞争、幼小衔接的社会问题、家长的期望心理、幼儿教育师资欠缺等方面。

(一)幼儿园招生竞争

近几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10~201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依次为15.04万所、16.68万所、18.13万所、19.86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依次为10.2289万所、11.5404万所、12.46万所、13.35万所。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依次为2976.67万人、3424.45万人、3685.76万人、3894.69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人数依次为1399.47万人、1694.21万人、1852.74万人、1990.25万人。国家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0.99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达到13.93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幼儿园数量的增多对已有的幼儿园带来了竞争压力,很多幼儿园为了能够招到更多的生源,违背了幼儿发展阶段“快乐度过有意义童年”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迎合家长的心理,要求幼儿学习更多的文化课程。幼儿园招生激烈违背了学前教育宗旨,给学前教育增添了利益色彩。

(二)幼小衔接的社会问题

幼儿衔接现状也滋生了幼儿教育小学化。虽然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小学生入学参加考试,但是高质量的小学在招生的时候首先会通过笔试及面试的方式取得生源,这使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不得不向小学教材靠拢。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幼儿园为了与家长的要求吻合,不得不设置小学课程。

(三)家长的期望心理

古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验证了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家长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选择幼儿园时会首先考虑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学会写多少汉字,会算多少算数题,以此作为评判标准。有些家长接孩子时,会询问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哪些文化知识,如果孩子回答在幼儿园做游戏,家长会认为自己花了钱,孩子却没有学到知识,觉得幼儿园教师不合格。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只局限于知识量掌握的多少,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认识到游戏是儿童能力、思想的具体化,是儿童身体活动与意向、兴趣的结合。

(四)幼儿师资欠缺

2010~2014年全国幼儿教师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幼师总人数为130.53万人,2014年为208.03万人,人数增加77.5万人。然而在众多的幼儿教师中间,有部分教师是无证上岗的。吉林省《延边日报》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延边州1317名幼儿教师中,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到55%。原因在于国家大力提倡幼儿教育的同时私立幼儿园数量快速增长,有很多园长及教师是无证上岗的。全国教师的学历主要分布在高中以下毕业、高中阶段毕业、专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研究生毕业。2010年幼儿教师高中以下毕业人数为43.558万人,2014年达到51.445万人。2011年高中阶段毕业人数为459356人,2014年人数达到529036人。专科阶段毕业人数2010年为632552人,2014年为1117219人。本科阶段毕业人数2010年人数为167371人,2014年为377392人;研究生毕业人数2010年为2472人,2014年达到5225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数在增长,高中阶段毕业以及高中以下阶段毕业的幼儿教师数量增幅更大。部分幼儿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来自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合作。

(一)对幼儿园加强监管、指导

大量幼儿园的出现导致幼儿园为迎合家长(让孩子多识字、多背诗)的心理,超前教授儿童小学知识容,利用小学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管理。因此,对于幼儿园的监管,首先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入手。《指南》中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到幼儿教学环节之中。

此外,应该加强幼儿园办学管理,提高对幼儿园办学的质量要求。对幼儿园的营业执照进行严格的审批,如果不符合办园标准,坚决不予审批,取缔无证办园现象。

(二)优化家长幼小衔接观念

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应试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家长为了孩子升入理想的小学,不惜为孩子报各种幼小衔接的辅导班。其实,这是因为幼小衔接的意义没有被理解。幼小衔接并不仅是儿童知识了解多就达到了能力水平,不是对幼儿进行选拔式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儿童的具有普及性的教育。在幼小衔接阶段关键是对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研究显示,幼儿教育小学化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很多家长只追求儿童的知识量,忽略了对儿童学习兴趣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教育部门应该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加强家长对正确育儿概念的理解。

(三)提高幼儿师资水平

教师水平决定了儿童学习的质量。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能够从教育理念出发积极地对儿童的学习兴趣、道德认知加以引导,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反,一个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会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只会以成人的眼光对儿童的行为加以评判,抑制了儿童潜能的发展。因此,对幼儿教师应该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幼儿教师认证的管理,对不合格的幼儿教师进行解聘。提高对幼儿教师质量要求,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把《标准》中的幼儿教育理念植入到每位幼儿教师的教学之中。此外,教师应该加强反思教学能力、集体备课能力,优化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幼教;小学化;防止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普遍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有关幼儿教育的话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使得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较大的学习负担,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目前幼儿教育中存在普遍的现象就是教育的“超前化”,即幼教小学化,幼儿过早的进入了小学教育的模式,使得幼儿的发展与教育不同步,造成了幼儿教育中出现了好多问题。下文主要就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幼儿素质教育理念等方面来阐述。

一、幼教小学化的原因

1.教师自身的缺陷

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幼儿处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智力、语言、思维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若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足,如对一些幼儿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没有很好的掌握,对幼儿的发展状态不了解则会造成教育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违背,使得教育失去其意义并且造成了幼儿学习教育的缺陷问题。

2.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导

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对于孩子的阶段性发展情况不了解,则盲目的对孩子施加“学前教育”如课外补习、艺术培训等。当孩子还处于发展萌芽阶段,没有足够的基础去接受家长施加“教育”,会使得幼儿发展处于恶性状态,在发展心理学中,幼儿(0-2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或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好多问题是不能理解的,没有抽象思维、逻辑运算的能力,如家长强加给幼儿各种各样的“学前教育”则会适得其反,使得幼儿过早的接受了认知能力之外的知识,造成过早的对于学习失去兴趣,最重要的会造成幼儿心理发展失去平衡,处于不健康的成长状态。

二、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遵循幼儿教育规律

1.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

随着幼儿教育的超前化,一方面使得部分幼儿难以接受所学内容,所学内容要是远远超过了幼儿接受的范围即超出了幼儿认知接受能力范围,则使得孩子面临较大的压力,不少孩子可能会因为课堂内容不能掌握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得孩子处于焦虑的状态,进而对上学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在幼儿阶段就接受小学的知识内容使得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会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已经学过了,造成了孩子对于小学内容学习进入了误区。

案例:一年级学生图图去上学,发现课本上的好多知识在上幼儿园时已经学习过了,因此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不需要重复学习。造成这种认识错误的原因就是幼教小学化,孩子只是表面上的看到课本上的内容已经学过,其实幼儿园教育阶段要求只是会认读就可以,而进入小学虽然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但会要求学生深入的学习掌握,如幼儿阶段只是要求会认,而小学阶段则需对音、形、义等进行深入学习,但是幼儿对此有着错误的认识,使得学习进入了误区。

2.正确衔接小学教育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在幼儿(2-6,7岁)阶段多处于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且思维具有不可逆性。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教师要正确看待幼儿的发展状态,针对其“差异化”实施教学。如在幼儿教育阶段初期实施简单教育,重在让幼儿健康快乐的学习,在幼儿教育后期,不能过度的“超前教学”,而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不能完全实施小学化教育,要正确衔接教学内容,使得幼儿教育科学合理化。

三、开展幼儿教育家庭指导

1.对幼儿的行为指导

家庭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学校”,孩子从出生起家庭教育就对其形成了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完全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教育,这与父母的文化素养教育观念密不可分。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才是真正的“教师”,学校教育中每个孩子的个性均不同,教师也不能对每个孩子都有所了解,而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父母,对于幼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父母更应该及时的沟通解决。

案例:在家中,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都需要父母对其进行引导,在幼儿的认知观念中没有对错之分,父母需要让其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要让其有判断。如孩子在家中乱扔东西,对幼儿的这一行为父母需要及时的纠正,通过给孩子举例讲一些很简单的例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进行改正。

2.对幼儿教育合理的指导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更是家庭中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父母也要对孩子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

案例:家庭中,幼儿的学习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父母不能强加“教育”,如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强加学习,有些孩子对于艺术完全没有自己的概念,不能理解,父母就不能硬逼着幼儿“艺术教育”学习。因此父母要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予其适当的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其健康快乐发展。

四、结论

本文主要就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描述,通过论述幼儿教育中幼教小学化的原因,提出了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的观点,并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开展幼儿教育家庭指导,明确了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最终希望幼儿教育能够与学生发展相适应,让教育与认知发展同步,使得幼儿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健康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袁祖荣.“幼教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9).

篇12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不仅有形式上的成长,更有丰富的内容:有自身成长一方面,也有学习成长一方面。不论是自身成长还是学习成长,都会受到生物节律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3~6岁儿童生命成长的特殊性,与成人相比,极大地表现在他们自身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外界促进的力量,学习成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自身成长的基础上。幼儿无力自己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这决定了3-6岁儿童教育问题既有认识幼儿的问题,又有认识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的问题。如果说前者为“论”。那么后者便为“用”。专业的“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工”“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是我国学前教育工程的重要一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园教育绘制了一幅美好蓝图。建筑物的蓝图都是基于力学、美学等的基本原理绘制出来的,如果只有蓝图。建筑物不可能巍然于世,有了蓝图之后,需要具体设计和施工。《指南》即是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绘制出的关于幼儿教育的蓝图。它是基本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但也只是一步,下一步需要具体的设计、实施、控制。了解《指南》在学前教育工程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运用它,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工作做得不足,更因为缺乏这样的意识和人员。一线教师对幼儿教育相关理论认识不足,过于依赖实践和经历对具体方法的原始积累,这大大阻碍着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不仅仅需要具体方法策略的落实、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一系列的教育工程程序。《指南》是从宏观层面把理论转化为工程程序的重要一步,为具体的学前教育实施指明了方向,又为具体的设计与实施留下了充分的创造空间,同时为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反思提供了有效参照。

《指南》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发展的内容为线索,以辅助幼儿成长的教师、父母长辈等成人为服务对象,依次强调了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建议。而这些内容都要遵循《指南》开篇的“说明”,尤其是“说明”中关于“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几个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正是基于整体的关于幼儿成长的理论的操作性转化。当前许多家长或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虽然方法正确,却往往只是凭直接经验或者直觉,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对幼儿成长的相关理论理解较少的原因。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往往不能举一反三。过于依赖“经验”,滞后于专业发展,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在懂得和依据理论的基础上拓展方法、技能或者策略,才能保证举一反三的个人专业发展,也才能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团体的成长。

在这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是什么?是普遍规律,是“理论”。而许多成人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直接去掌握理论。或者无法透彻地理解理论,因此。需要一批工程性的工作或人员来转化理论为操作性指引。《指南》是这样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工程,它完成了学前教育工程的重要一步,值得欣喜。幼儿教育还有还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需要我们再接再厉。

篇13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问题化教学;幼儿教育;教学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教育讲究趣味性、有效性、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与幼儿的沟通,用问题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并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让幼儿互相之间也进行比较和沟通互动,吸取其他孩子答案中的优点,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一、基于问题对话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所谓问题导学,也称之为“基于问题・主动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它是以问题解决为起点,以问题及对话式问题解决为主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确立态度、培养能力、习得知识的教育任务。或者说是以问题解决为主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习得知识,教师与幼儿对话式教学、幼儿与幼儿对话式沟通。“问题”产生的基点是基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基于幼儿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基于教师对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的理解、把握和智慧应用。是学科、幼儿、教师三位一体问题整合相融而生成的。“问题”设计力争激趣、引思,具有挑战性和思辨性,注重针对性、层次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能促成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问题的解决构成了主要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探究为其主要的学习方式。该教学创设的是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教师在《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加工,小朋友在“问题及问题系统”的激趣、激思、导向、导引下自主独立通读教材和相关材料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产生“疑难、疑问、想不通、不会做”等阶段时,合作学习、展示探究成为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教学活动顺理成章地进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争辩阶段,而不是来自教师特意安排的一个学习程序。小朋友的主动性、积极性凸显,教学活动随着问题的线索步步深入,既张扬激烈,又自然流畅。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组织、参与、引导、点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而又充分体现。

二、 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对话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对话法。这一方法的实质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其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使学生从或多或少,明了或不明了的表象中形成一定的认识。我国学者认为:“对话是双方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言语为主要中介进行的话语、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沟通方式。只有真正的建立起教师与儿童的平等关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真诚、宽松、投入的基础上,形成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平等、理解、沟通、信任、尊重、融洽的情势,达到信息的传递、思想的互启、情感的激发、智慧的提升。对话式教育就是这种平等关系的体现,在对话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彼此投入、实现了师幼的积极互动,体现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育理念。

三、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实例

从整体教学来看,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的成长教育中有着良好的特性,如果要促使幼儿教学的有效实施,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只是纸上谈兵,如何有效的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实施和开展,还需教师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在进行这一活动课程的开展时,首先引导幼儿对这一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对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之后通过多媒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描述,提出相关问题,如幼儿对弹性的理解和认识、有关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在此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提问和交流,促使幼儿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解决,并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幼儿的操作、交流活动进行指导和观察,最后通过师生的归纳、总结,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探究。

老师通过自学三步曲,展开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对话式教学,小朋友在老师引导和点播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探究、师幼对话式探讨及小组讨论自学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轻松自信的环境下学习,从而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点,向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证明,对话式教学对于幼儿来讲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在对话式教学中加入问题教学更能够增加对话式教学的目的性和教学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问题作为引导产生课堂上的对话,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幼师所应用。而在幼儿教学当中,幼儿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也通过这一良好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教师要凭自己的应变能力进行对话式教学,依据幼儿自身的成长特点和个性,对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保证其问题的内容不能超过幼儿年龄段所承受的理解范围。教师还应善于通过各种方法,善于对幼儿进行提问并解决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以达到激发幼儿探索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伟,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11

篇14

简笔画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有着显著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播,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应当受到幼儿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

简笔画;幼儿教育;重要性

简笔画指的是利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图形组成图画,具有简单、形象易操作的特点,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被幼儿教师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各个课程之中,启发开展孩子智慧,激发孩子兴趣,成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一、利用简笔画指导识物、识字

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他们对物品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尤其是对孩子,对一些相对抽象的知识,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孩子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利用简笔画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孩子对事物,对汉字拼音的认识。比如,要让孩子有效地认识颜色,认识形状,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一些生活中孩子熟悉的物体,通过简笔画进行颜色形状教学,比如,画一个红苹果,使孩子能对红色有所了解,花一支香蕉使孩子对黄色有所了解,画一个皮球使孩子对圆形有所了解,花一本书使孩子对正方形和长方形有所了解等等,在学习把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画一个西瓜,从中间画一条线,使孩子对平均分有所认识。在学习汉字时,学习比划时,像横折弯钩、竖弯钩等一些难写的比划,教师都可以借助具体的简笔画形象使孩子掌握。通过简笔画方式引导孩子识物、识字能激发孩子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能够为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有效的促进孩子在快乐的心态下学习知识,获得认知能力的的发展。

二、利用简笔画进行拼音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对于幼儿而言,进行拼音字母的学习是一项难点内容,很多教师都为之头痛。孩子学习拼音字母反反复复学了很多遍,但依然难以对拼音字母进行有效的识记,原因很简单,拼音字母学习对孩子而言太抽象了,如果能使这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就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利用简笔画辅助拼音字母教学,则可以对拼音字母进行形象化的表示,促进孩子有效学习。比如,在学习a、o、e等字母时,教师可以在字母的下面画上简笔画图画,比如在a下面画上一个小女孩张开大嘴巴,在o下面画上一只大公鸡在打鸣等等,通过这种形象的表述,可以加深孩子对拼音字母的认识,促进孩子对拼音字母进行有效的学习。

三、利用简笔画引导孩子有效了解汉字的抽象含义

在汉字学习中,一些汉字的含义是相对抽象的,即使孩子能够掌握这些字的写法,但孩子对这些字的意义的理解却并不深刻,甚至孩子不能理解这些字的含义。比如,上中下,这几个字汉字,孩子学习写这些汉字很简单,但对其含义孩子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方式,展示物品的上中下三个方位,使孩子对这几个字的含义进行有效的理解。再比如,在引导孩子认识走、跑、跳几个字的含义时,也可以通过简笔画的方式使孩子对这几个字的抽象含义进行理解。通过简笔画,使孩子理解其意义,对于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提升孩子对词语汉字的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利用简笔画有效丰富教学手段

在幼儿教育中利用简笔画可以有效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孩子对课堂的关注度。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是很发达,但孩子的眼睛、耳朵很灵敏,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的特点,利用简笔画进行教学,与孩子进行交流,有效提升交流效果。比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用生动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借助简笔画使孩子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比如龟兔赛跑,就可以利用简笔画使孩子认识到寓言故事的深刻内涵。如果教师仅仅利用语言方式,孩子对课堂的理解是有限的。另外,利用简笔画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边讲课,边画画,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打开孩子的思路,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利用简笔画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丰富课堂方式,对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生产,促进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

五、加强幼儿对简笔画的认识

在幼儿教育中,利用简笔画开展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对简笔画的认识也能更加深入,简笔画是美术的一种,通过简笔画孩子可以识字,识物,孩子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对于一些不爱表达的孩子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做简笔画,通过简笔画与孩子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认识情感,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孩子的性格获得完善的发展。在孩子画简笔画的过程中,孩子对简笔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都会有所认识,孩子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可以得到培养,孩子对简笔画的作用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入,在孩子应用简笔画的过程中,孩子的美术素养,孩子的意识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六、结语

总之,简笔画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简笔画是幼儿教师进行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教师与孩子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利用简笔画是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化解知识难点,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孩子画简笔画的过程,也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简笔画对于提升孩子的审美素养,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书新.浅谈简笔画在儿童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