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健养生的重要性范文

保健养生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健养生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健养生的重要性

篇1

体育事业发展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传统保健与养生具体实践

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道德培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古代身体锻炼和养生学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但是我国高校不能清楚的认识到传统保健与养生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欠缺,教学内容只限于形式,没有发挥保健与养生的作用,制约了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传统的保健体育也得到了重视,引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加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是一种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教学模式,有着深刻的内涵。传统的保健与养生教学通过意念的引导进行缓慢的运动形式,达到促进阴阳平衡,调和气血,通畅经络,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主要强调的是对身体内在的锻炼。目前的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人类的潜力,同时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是两者互相融合,协调发展,才能真正的体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保健和养生的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是一个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以运动健身的理念指导行动,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这种意识的形成除了受终身教育影响外,还受到体育本质的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现代人行为方式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高校开展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的教学,要改变只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将娱乐性、休闲性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同时加强对传统保健与养生观念的宣传,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将学生被动的参与体育教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目前,休闲体育的思想正在影响着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以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体育教育体系,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高校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现传统保健与养生体育的深刻内涵。

二、我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的特色分析

我国的传统保健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保健体育和养生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一些优秀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融入到体育运动中,以实现健身和养生的目的。例如,我国的传统武术和气功,就是一项能够代表传统体育的项目,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回归自然,崇尚和谐统一。这种理念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教学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实践

高职高专开展传统体育保健和养生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要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完成新课改对体育教学额需求,高校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增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

第一深化终身体育意识,体现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深刻内涵。新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我们要针对目前体育教学的不足,将传统保健与养生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传统的终身体育锻炼方法,通过传统保健养生体育课程教学,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掌握终身体育手段。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体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成为终身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二积极创新,形成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高校的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考虑到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主张,在开展教学活动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在教材的编制上,要将传统的保健与养生知识融入到教材中,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且教师也要加深认识,不断的深化对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理解,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要对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从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说明与介绍,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其内容,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与养生,成为终身爱好。

第三重视传统的体育项目,并积极的扩展其外延,体现时代特色。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的项目,并且积极的组织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项目的认识。例如,组建了学生武术协会,指导学生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同时积极的扩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外延,体现时代特征。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学的一个阶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的体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培养体育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传统的保健和养生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勇,施海波.传统保健体育在大学生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及发展建议[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王向晨.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院校体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篇2

关键词:体育事业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传统保健与养生;具体实践

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道德培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古代身体锻炼和养生学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但是我国高校不能清楚的认识到传统保健与养生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欠缺,教学内容只限于形式,没有发挥保健与养生的作用,制约了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传统的保健体育也得到了重视,引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是一种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教学模式,有着深刻的内涵。传统的保健与养生教学通过意念的引导进行缓慢的运动形式,达到促进阴阳平衡,调和气血,通畅经络,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主要强调的是对身体内在的锻炼。目前的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人类的潜力,同时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是两者互相融合,协调发展,才能真正的体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保健和养生的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是一个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以运动健身的理念指导行动,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这种意识的形成除了受终身教育影响外,还受到体育本质的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现代人行为方式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高校开展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的教学,要改变只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将娱乐性、休闲性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同时加强对传统保健与养生观念的宣传,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将学生被动的参与体育教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目前,休闲体育的思想正在影响着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以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体育教育体系,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高校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现传统保健与养生体育的深刻内涵。

二、我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的特色分析

我国的传统保健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保健体育和养生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一些优秀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融入到体育运动中,以实现健身和养生的目的。例如,我国的传统武术和气功,就是一项能够代表传统体育的项目,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回归自然,崇尚和谐统一。这种理念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

高校开展传统体育保健和养生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要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完成新课改对体育教学额需求,高校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增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

第一、 深化终身体育意识,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刻内涵。新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我们要针对目前体育教学的不足,将传统保健与养生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传统的终身体育锻炼方法,通过传统保健养生体育课程教学,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掌握终身体育手段。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体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成为终身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二、 积极创新,形成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高校的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考虑到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主张,在开展教学活动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在教材的编制上,要将传统的保健与养生知识融入到教材中,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且教师也要加深认识,不断的深化对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理解,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要对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从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说明与介绍,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其内容,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与养生,成为终身爱好。

第三、 重视传统的体育项目,并积极的扩展其外延,体现时代特色。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的项目,并且积极的组织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项目的认识。例如,组建了学生武术协会,指导学生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同时积极的扩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外延,体现时代特征。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学的一个阶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的体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培养体育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传统的保健和养生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勇,施海波.传统保健体育在大学生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及发展建议[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王向晨.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院校体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篇3

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涉及到民生的各个方面。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民族医药;云南;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12-02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1]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我省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

发展具有云南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业是云南独特的区域位置和多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为特点的医药体系所决定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气候宜人,人文、生态环境友好,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还是植物王国,拥有中药资源6559种,居全国首位药用植物6157种、动物372种、矿物30种,民族药1300余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2]。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25个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在不同的人文背景、气候环境中孕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医药,形成了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彝族医药等多元一体的民族医药体系,具有“区域分明、和而不同、医文结合、医药结合”的特点。在这个民族医药体系中蕴含了丰富地各民族养生防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健康服务业中具有医疗和保健等多方位的价值。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的需求,符合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总结梳理各民族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方法,并且加以规范和进行推广,对于民族医药民间有效经验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健康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的防病、养生和治病方法是发展云南特色健康服务业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活动是展现文化的一种方法,而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的文化。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要展现的就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而民族医药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能更好得展现云南的特色。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民族养生的简便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发扬。

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的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将在云南发展健康服务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景广阔。

2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多措并举发展我省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出如下建议。

2 1加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建设,提升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能力

2 1 1建设我省民族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根据《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3]:“实现每个州、市均设有1所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且80%以上达到三级甲等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的要求,采取政府或社会投资等灵活方式建设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尽快建设各州市县民族医院,使得每一个州市县都有民族医院,每个州市县都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服务。

2 1 2充分发挥民族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民族医药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和方法,很多方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适用于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推广应用。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民族药用资源,就地取材方便廉验;多样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特色方法,可以作为基层医药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建议结合当地民族医药资源特色,在当地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卫生室增设民族医药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民族医药资源中的食疗方法也可以推广和普及,建议在当地卫生医疗机构中设立民族医药“食疗中心”,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配餐方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傣族医药为例,傣医具有“天人合一、体质相异、整体恒动”的养生观,傣族根据季节不同,进行饮食调养,达到机体四塔的平衡,如傣族认为冷季是人体“四塔”偏衰的季节,在饮食上要选择甜味和辣味的食物[4]。所以,在此季节中,应该配餐中适当多加一些甜味和辣味的食物,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2 2建立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与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议由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关于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的研究,明确养生保健机构准入、设置条件,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二是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三是建立健全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2 3加快民族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文化 支持民族医药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民族医药健康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民族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方法,鼓励开办专门的民族医药健康节目或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风气。

整合、完善名老民族医典型案例共享数据库和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文献数据库,推动基层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重点专科、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 4利用民族区域特点,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整合我省优势民族医药医疗资源、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初步设想,在省内打造以滇西北、滇南、滇中为主的健康旅游路线,从民族养生、保健、食疗、文化各方面体现民族医药特色,具体路线如下:①滇西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德宏—腾冲,该路线包括了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保护区,沿线有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怒江流域(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医药、迪庆藏医药。②滇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思茅—红河—文山—版纳,沿线有傣族医药、壮族医药、哈尼族医药等。③滇中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昆明—楚雄—玉溪,沿线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著名医家兰茂故居、云南白药集团、彝族医药等。

2 5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我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和旅游产品。我省具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可以发挥相关学会、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种植有关中药材,研发保健酒、保健菜肴食品(如漆油鸡汤、天麻鸡、石斛菜系)等。

2 6建立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针对本省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发挥民族医药养生保健作用,依托我省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和医疗机构建设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在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做大做强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例如,以傣医药、彝医药、白族医药、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为试点,建设基于不同地区、民族的养老观念、风俗和特点的“省—县—村”三级养老服务模式。

2 7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民族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以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为契机,鼓励和扶持我省优势民族医医疗资源,如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中医医院到境外、国外拓展业务。可先采取在境外或国外合作开办中医药(民族医药)诊所、治疗中心的方式,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医院。这些诊所、治疗中心、医院,除在当地提供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外,还可辅助开展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工作,组织客源到云南来进行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旅游。

总之,我省在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健康服务业既可以彰显云南健康服务业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促进民族医药养生、防病知识的传播,对云南民族医药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S].2013.

[2]郑进,张超,马伟光,等.云南民族医药是天然药物发现性研究的摇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0):70-72.

[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S].2014.

篇4

前言

养生餐饮商业策划书4在1000户以上社区进行调查发现,市民中不吃早餐或在家吃早餐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1/3,有2/3的人经常要在外面吃早餐,其中有70%的市民对早餐市场不满意.

另则,__流动人口大,白领阶层多形成了巨大的在外就餐游击队.每个人都想用健康的身体来拥抱新的一天,这时你就要有一个健康的饮食方式,,很多人午饭,甚至晚餐都在外面打游击,杂七杂八的饮食长期下来,至少会埋下身体疾病的很多隐患.象胃病,肠道疾病,肝炎,心血管疾病等等

1.1早餐

忙碌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忽略了早餐的重要性,目前在外面售卖的早餐通常为了讨好口味而放弃营养,无营养早餐是健康头号敌人,早晨的第一餐也是营养摄取最关键的一餐.

均衡的营养可为一天补充体力并带来活力,早餐要吃饱,吃健康,就可以保证身体和大脑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市人们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经常忙或是没时间往往吃不上早餐,空腹感令人没有活力,头脑运作迟缓,对肠胃也会受影响,因而,也会导致身体免疫力的降低.

因此,营养丰富,富含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独特的水溶性纤维Beta葡聚糖延长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时间,不仅能持续稳定地提供能量,更能带来一天都充沛的精力

1.2.目前早餐尚有很多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

针对__人的饮食习惯,过去老__的早点都是些油条,抄肝,豆浆,豆脑.大米.小米粥.馅饼包子混沌等为主.象豆浆,豆脑.大米.小米粥,包子等都是不错的早餐,但制作质量和卫生普遍存在很大的问题.还有就是含油脂和含胆固醇很高的油条与抄肝相对来讲也逊色了很多.

摄取营养的早餐摆脱妨碍健康的克星,营养健康的早餐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及蛋白质,所以怎样慎选营养、快捷、美味、又方便的早餐成了当今餐饮业的重点.

当下,有几百种实用粥谱可供借鉴和选择.例如:向目前__最叫响的十米粥,无论是对老年的三高,还是对其他人群的保健养生,作为预防疾病,调理疾病,效果都很不错.养生早餐粥,无疑符合人们这种需求.这种强烈的需求同时也开启了巨大商机.

2.1午餐

一般来讲人在午餐中所吸收的营养占了每天营养来源的三分之一.

现代人对於健康的概念,也比以往更具有革新的管理观念.对於健康,不再只是消极的治疗病痛,现代人有著更为积极的心态.如何积极地抵抗、预防疾病,同时让自己的心态与身体都保持在最佳状态,就是有效管理健康的积极正面态度.运用在平日的食物搭配上.健康饮食就是成功人生的泉源!健康,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饮食,让你的健康更加完善.

二、承办养生餐馆的巨大商机

当然“卖”点很重要.中国传统食品为主要产品的系列产品,虽然知道的人多,但经营得好的不多.既是盲点,也是卖点.只要有好的产品和好的经营方式,就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比如说早餐“粥”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无论是春满花开的春天,还是丰获满满的金秋对于食欲不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们,清淡保健的粥品正是饮食首选.开家粥店能充分迎合现代人注重健康的生活潮流,而且成本投入低,回报稳定.

近期一种粥文化喝健康养生餐饮文化吹香了整个__城.经营养生餐馆成了餐饮业的新贵.因此,用全天候的经营方式开办养生餐饮就更有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商机

三、市场调查及研究

1.目前__市民已经对保健餐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层次,一改常态的过去的大鱼大肉和油腻腻的菜肴,开始选择了更具有营养价值的保健餐类.

2.如果我们推出的是具有食疗保健,美容益寿为一体的绿色环饮食的话.那无论是利润空间还是人们需求的空间都相对的更据有前途性了.

3.承办养生食府具有五个特征:

1)大众消费得起;

2)营养丰富,易于吸收;

3)持续性消费;

4)老少咸宜;

5)食客可以缩短消费时间.

应该建立在:不单是色香味美上,宣传的重点应该是健康!仅把吃饭作为饱肚和美味的观念早已过时,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健康的身体,轻松愉快的去工作,学习,同时也可以满足了人们身体健康上的需求,使消费者从中获得价值和满足.

2.至于经营特色,反对粥店的传统思路.

应该勇于抛弃做不好的产品,宁缺毋滥,在粥类上,只需设计10种绝对拳头的粥品,其中有一个主打产品.另外建议将心思多放在一些容易消化的配粥菜肴方面.这样也是为了防范可能到来的经营风险,哪怕粥品种真的失败了,由于你其它保健养生的菜肴上下功夫了,同样可以在菜肴上弥补粥品的损失.

四、面向消费渠道和人群

这是一个消费渠道非常广泛的行业

1.一般消费者,重点:婴幼儿,学生,老人,孕产妇,病人和亚健康族.

2.主要益处:营养,卫生,口感好,保健.是非常中国化的快餐形式.

3.经营场所:居民区,医院旁.疗养院,老年公寓.公园和商业周围等等都可以.可以形成早餐,午餐,夜餐:配合营养的主付食,即经济又实惠.

4.重要性:病人,学生,老人需要营养;免除自己熬粥的烦恼及购买原,配料不便;更有安全感,卫生营养,功效多.维护健康,省时,省力,使消费者更可增加消费合理的感觉.

5同时在餐厅内部布设宣传各项食品的养生食品功能与特性,这样可以更能增加各类食府健康知识.在饮食享受的同时,也使食客提高并加强了的健康意识,健康饮食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养生食品对人体的重要性.

五、餐品类

1.1.早餐粥类品种

主要的以

(1)谷类粥类(2)豆类粥类(3)谷豆混合粥类(4)肉类粥类(5)花类粥类(6)蔬菜粥类(7)鱼类粥类(8)果品类粥类(9)药膳粥类

配套产品主食有:各类粗粮制作的

(1)糕类(2)饼类(3)其他类

优点:品种众多,适应面广,可选度高,原料便宜,易于采购,工艺流程短,无需特别技术,易生产,好销售,无淡旺季.

缺点:因配料众多,采购略繁琐了一些,但是可以根据一般人群身体常见的亚健康状况,进行粥谱分类和归纳和集中.

1.2.早餐小菜尽量排挤掉人们常吃的,腌制咸菜类,尽量以各类蔬菜.豆制品进行合理的健康的拌制爽口小菜

1.3同时.根据年轻人好吃肉的特性配备一些各地特色小吃:

各地风味小吃众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做,建议南北小吃大互串,会更有吸引力.

2.午餐品类

为了迎合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的观念和快速午餐以保健健康饮食

例如:包括锅贴芹菜套餐、牛肉炒西兰花套餐、肉酱脆蛋套餐、扒四蔬套餐、海鲜套餐、豆腐乳肉末茄子套餐

......和上百种营养合理搭配的炒菜等等,午餐带给你的是充实健康的心身享受.

3.晚餐以鱼丸汤等养生汤为主再加之粗粮小吃配于与养生茶等类

汤是鲜之母,鲜是味之源.汤不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更是人们祛病养生的佳品.

充分开发茶在开发智能、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等方面的功效,

六、店铺选址

的落成

1.地点以人口密集、流动量较大为宜.开始面积以50平米左右.装饰风格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装修.简单朴素.以后根据营业情况再发展壮大.

2.外送服务:早餐营养粥粥用大锅熬制,配料专人分装,小锅配制.专业送货队伍.重点对象:医院住院部,行动不便的老人.学校,家庭.上门赠送菜单(上面有食疗粥谱健康保健午餐及对症效果简介),接受电话定货.

3.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网上宣传,订货,加盟,等扩大销售渠道.

七、养生食府的优势:

一般家庭尤其是在业人员由于时间仓促害怕费事,费时早餐相对单调;再有就是一般人家不懂怎样在饮食上做到保健养生.即便懂得,采购起来确很无奈.不购量少,不易采购,易浪费,不专业等.

1.聘用医学,营养专家的支持

2.大众与精品品种同时搭配供应,适用面广,针对性强.省时,成本低,效果好,完全可以做到食疗健康.美容,延年益寿的效果.

3.专业,采购易,配料全,价格低,不浪费.

八、人员配备

(单店)店长一人,可根据店铺的规模制定厨师,收银人,服务员,采购人等数人.但是必须要配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营养师.

九、财务预算

假设:《早点粥》

1.场地:30-50平米租金2000-2500元/月.同时要看选择的地段,但为了保证经营地持久性一般在初开业预付三个月的店租后:在看到发展趋势可以的情况下在保证地段房产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制定年租或几年租的正规房屋店铺租赁合同手续

2.必备餐厅设备投入资金资料费:包括,基础设备,周转资金.证、照、费、税等:营业热照、税务登记以及一些其它的管理费等,可根据规模的大小决定资金投入规模.

十、经济效益预算

例如:

1.30-50平米店:以每天流水(营业额)2000元,初期毛利率为50%每月就有3万元.年毛利36万.如果投入5万,三个月就可以收回投资.第二年随着影响力扩大,订单及营业额以15%递增利润应能达到4万/年做得好的话可以翻番.

2.100平米店:以每天流水(营业额)4000元,毛利率50%每月就有6万元.年毛利72万.二个月就可以收回投资.第二年随着影响力扩大,订单及营业额以15%递增利润应能达到22.8万/年做得好的话可以翻番.

3.从社会效益上可以解决部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

十一、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足见食之重要.

近年来,保健食疗已成为时尚,很多大城市都有大的养生食府店,生意火爆.开店可大可小.开一个“卫生、健康、营养”养生铺已成为创业者的首选.

养生食府+音乐餐厅,讲究的是营养和情调,养生餐厅的装修风格都是以古朴,有文化品位,深沉,内涵为主.比较适合那种本性喜静,细水长流,不急功近利的人来开比较合适.

篇5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篇6

“养生”乱花欲迷人

养生热潮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老百姓已不满足于看病,防病保健已成为新的“刚需”;忧的是,人们对健康过于焦虑且急功近利,他们对功名利禄一点也不舍得放弃,却希望通过简单地吃点什么、练点什么而永葆健康。

养生“百态”

胶囊一族

Wing是名“金领”,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收入不菲。她很讲究生活质量,注意健康,对于美容和饮食舍得投资。每天中午她很少吃正餐或根本不吃正餐,却会在早中晚按时服用各种颜色的胶囊、片剂,其中有各种维生素、钙片、深海鱼油、番茄红素……有人说她不食人间烟火,有人说她把“药”当饭吃,于是她被贴上“胶囊一族”的标签。

Wing却振振有词:我的工作太忙,中午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吃一顿正经的午餐,又觉得外卖的营养很不均衡,米饭和肉多,青菜很少,容易出现营养缺乏,不补充些营养素很快就提前衰老了。而且,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多多,与其吃那些被添加剂、农药甚至转基因污染的食物,还不如吃保健品,它们价格昂贵至少不会有安全问题,而且也能保障一天的营养全面均衡。

药补一族

王先生是名私企老板,在经济不景气的现在,要养活一两百号人并非易事。他的工作压力很大,是个标准的“空中飞人”,也经常要酒肉穿肠过、应酬到很晚。一过40岁就感到自己的精力明显不如从前,于是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不过他的养生知识多是来自航空杂志或精英杂志里的广告。他觉得不能亏待自己,于是家里备了冬虫夏草、高丽参、鹿茸等名贵药材,只要回家吃饭就让保姆给他炖一盅补汤。办公室的柜子里也放了各种品牌的虫草片、参茶和保健品。“熬夜到多晚也不怕,第二天只要泡杯参茶,照样精力充沛。”王先生觉得自己这笔对健康的“投资”很值得。

穷补一族

60岁的辛阿姨5年前退休后就开始在家享清福,工作了几十年、辛苦了大半辈子,她觉得该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了。几个要好的老姐妹一碰面就聊,谁谁谁最近在如何养生,效果好极了,多年的高血压降了,甚至肿瘤也消失了。她们也会相约着去听养生课,学到什么方法回来立即实践。她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不管什么养生法必须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张悟本火的时候,辛阿姨也买过不少绿豆,吃了不少红薯。马悦凌当“健康教母”时,她也吃过活泥鳅,练过“撞墙功”。后来又跟着别人一起断食,坚持了十多天,在子女的集体反对下,才重新吃饭。这不,最近她又学会了做“五行蔬菜汤”,听说能防癌治癌,她每天一早就去买一堆五颜六色的蔬菜回来煲汤。晚上就加入“拍手党”,和小区里其他老太太一起拍打全身,据说可以打通全身经络,胜过吃人参。至于会坚持多久,那要看新的养生方法什么时候出现。

被曲解:养生=药补、食补

周末在家,Linda进当当网逛了半小时就订了好几本书,除了专业书外,有三本与养生有关,分别是《捏捏小手百病消》、《秋季营养食谱》和《茶包小偏方喝出大健康》。她说第一本是买给两岁儿子的,让婆婆每天给宝宝做做按摩,据说小病、大病都能预防;第二本是买给父母的,让他们饮食上讲究些,少生病;第三本是买给自己的,她自己经常加班,很少有机会在家吃饭,谈不上饮食保健,不过倒是经常泡茶,她希望通过喝茶能起到一些保健的作用。

“您看我这体质适合吃什么、怎么补?”作为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弟子,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友章教授常被问到这一问题。经常有人找他把脉,咨询养生问题,其中不乏政界商界的名人。这些人非常舍得为健康“投资”,他们希望刘教授能推荐一些名贵参茸或保健品,一掷万元也在所不惜。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所谓养生就是药补、食补,对中医了解多一点的,再加上艾灸、经络按摩等。“真正的中医养生远不止这些”,刘友章教授认为,养生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适应社会、了解自己,正确处理三者的辩证关系。但很多人不愿意听,觉得是大道理,其实这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养生先要养德、养心。以适应社会为例,一个人如果什么都看不顺眼,总是埋怨,对别人不能宽容、理解,这个人无论饮食起居如何讲究,吃多少保健品,其面色都是晦暗的,因为“劳心思虑过耗真(气)”。

说到这儿,刘友章教授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是他与一名患重症肌无力女孩一家的合影,她病愈后生了一个宝宝。“生活得充实,对社会有益也是养生的一部分”,他说,“看着这张照片心里会很快活,比喝碗参汤还要滋补!”

明代《寿世保元》更明确指出:“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也说:“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被功利:养生要“快准狠”

对于日常饮食起居,中医也有具体的指导,总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生物钟是最好的私人医生”,刘友章教授解释,感觉肚子饿了就该吃饭,想睡觉了就应该睡觉,累了就应该要休息。吃好睡好充养精气,从中医的角度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西医的角度说“休息好了免疫力增强,自然少生病”,根本没有必要额外地进补。

这种符合医学规律的养生观念并不易被人接受。如今,捷径养生法或速成养生法,在中青年人中更为流行,他们希望有一种毫不费力、一劳永逸的养生方法。于是,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情形――有的人饮食没有规律,或不吃早餐,或暴饮暴食,却大把大把吃各种维生素胶囊;有的人经常熬夜应酬,却一杯杯喝着参茶,或吃着虫草片来进补、提神。刘友章教授指出,这都不是科学养生,只是自我安慰罢了。虽然药补、食补也是养生方法之一,但没有什么比正常规律地用餐更重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韦志中说,从不顾损害身体、一味地奋斗、追求经济物质,而不关注身体心灵的健康,到开始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说养生热是一种进步。不过,许多人奋斗的脚步由于惯性不是短时间能停下来的,这就会与来自身体内部的呼唤产生矛盾。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却因很多东西还放不下,不能舍弃。放不下的东西包括各种感官的享乐,以及来自外界的诱惑――名利、荣誉、金钱、地位等。于是,速效的养生招式才这么有市场,因为满足了人们当下急功近利的需求。

被神化:各路“大师”“神药”轮番登场

为了迎合大众速效养生的心理需求,各类养生书籍、讲座、保健品推介鱼龙混杂,让养生逐渐走向商业化,这其中不乏为盈利而对养生进行刻意曲解。

比如,某些蛋白粉品牌宣称:“本品适宜于所有人群”――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儿童,中老年人,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工作紧张的人群,高血脂、糖尿病人……记者此前采访多位营养科医生,他们都指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饮食中,蛋白质并不缺乏,甚至是过量的,如果盲目地补充蛋白质,过多的蛋白质并不能被身体利用,还会转化为脂肪,让人发胖,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甚至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一般来说,只有严重偏食,比如不吃肉、蛋、豆制品等蛋白质的人,以及身体很虚弱不能正常进食者,或因病蛋白质丢失或消耗过多者,才有吃蛋白粉的必要。

此外,铺天盖地的广告都是男人肾虚、女人气血两虚……你有没有对号入座?如果说保健品上的宣传容易引起你的兴趣,一些养生节目里的误导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失去识别能力。在有的电视节目里,养生专家插科打诨,以轻松调侃的形式谈养生,节目很娱乐,收视率也很高。然而,这些专家有的是二三十岁的美女医生,有的是让人难以考证的“中医世家”,这些专家谈的内容是否真的科学,观众难以辨别。

刘友章教授说,“我今年60岁,谈养生还为时尚早,应该找找我的导师――96岁寿而康的邓铁涛国医大师来谈才有说服力,如果让二三十岁的人来谈养生,他们又有多少养生体悟和养生实践?大众可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啊!”

广东省中医院曾对当代200名老中医的养生经验进行归纳研究,近90%的老中医睡眠有规律,有午休的习惯;80%以上的人进食规律,三餐营养搭配均衡;近90%的人选择散步作为运动方式;绝大多数注重修性以养神,时刻保持淡泊平静及平和自然的心态,对工作和生活持宽容的态度,没有人提到长期吃什么来调理。

所以养生没有捷径,但也不难,它隐藏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无处不在!

链接:

名医养生经

【邓铁涛】 养生先养德

国医大师邓铁涛,今年已是96岁高龄,仍行走自如、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可以说是寿而康。对于养生的真谛,邓老认为,“养生必先养德”。

邓老的一日三餐并不复杂,一周有两餐吃粥、馒头,一餐吃南瓜、番薯,每周一次猪横利(粤语,即猪胰脏)煲淮山。他认为饮食不要过咸,要养成淡食习惯。对于时下里很流行的维生素保健,邓老很少吃。他认为元气乃健康之本,元气健旺,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才能吸收服用的维生素,而不是靠长期服维生素片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谨记中医“药食同源”的道理,不偏食,在自然饮食中摄取人体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在大家想象中,通晓中医理论的邓老应该经常给自己开些中药方进行调理。其实,他只是偶尔炖服人参。

邓老的健身项目也很简单,就是散步。每天午饭前围绕着他住的楼房悠闲散步10个圈,或打太极拳、练八段锦。他每天睡眠8小时,晚上7小时,中午1小时,一般不熬夜。

【钟南山】 锻炼像吃饭一样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虽年逾七十,却老当益壮。原本是运动员出身的他,身体一直都非常好。曾经有人见他在水中来回游上几个来回,之后双手一撑便可坐上泳池。最经典的是,他在做报告时,用PPT一边讲解,一边播放自己“私家照片”,公开了自己“半”秀肌肉。

钟南山擅长很多体育运动项目,他认为锻炼就像吃饭一样重要,所以即使非常忙碌,他都不会放弃锻炼,每周要至少锻炼四次,哪怕是开会、工作的间隙,只要可以做几个俯卧撑他都会把握机会。他说,人的身体就像是发动机,而发动机的汽油就像是糖类、蛋白质、脂肪等,人平常摄入这些营养,消化的时候就像是汽油燃烧必须要有氧气一样,人则需要通过运动补充氧,才可以使这些“燃料”燃烧起来,最终为身体提供动力。生命的能量要靠运动来提供,所以,不论是进行步行、慢跑、打太极、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舞健身操等都可以达到有氧运动的目的。除了积极运动之外,人的心情对于养生也很重要,人如果心情不好,会使得身体耗氧增加,还会令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影响一些器官的供血、供氧不足,尤其是容易导致大脑和心肌缺氧,影响健康。

【陈基长】 乐观是生命的维生素

陈基长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退休教授,已年过七旬,但看起来精神奕奕,行如风、坐如钟,身体各项体检均正常。更令人称奇的是,他至今仍坚持每天打羽毛球一小时以上。他每周还要出两次门诊。他对生活充满希望,争取超越家族最长寿――101岁。

篇7

徐文弼字勷右,号荩山,又号鸣峰、超庐居士。清代江西丰城人,生卒不详,约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徐氏自幼业儒,乾隆六年中举人,历官江西鄱阳教谕、四川永川知县、河南伊阳知县。其一生涉猎甚广,长于诗文,学养丰厚,著作颇丰,曾著有《汇纂诗法度针》、《新编吏治悬镜》、《萍游近草》等书。徐文弼虽然不是医生,但其生平喜辑录验方,并极重视养生,是当时全国颇有名气的养生家,著有《寿世传真》八卷备述养生之要,在中国养生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后世如《卫生要术》等养生书籍,大量引用其中内容,可见其价值。除《寿世传真》一书外,徐文弼尚辑有《洗心辑要》、《攒花易简良方》及《新编救急奇方》等多部医学书籍刊世。《寿世传真》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徐文弼在广泛搜采前人著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写成的一本养生学专著。全书共8卷,卷一与卷二为《修养宜行外功》与《修养宜行内功》,分述导引按摩与气功养生之法;卷三《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专述精气神三者对人体的重要性及保养方法;卷四《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是叙述卫生保健知识;卷五《修养宜四时调理》阐明四时调理养生;卷六《修养宜饮食调理》专谈食疗养生;卷七《修养宜堤防疾病》专叙五脏受病之因、辨病之法和免病之诀;卷八《修养宜护持药物》载10余首养生验方,以供人选用。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按摩导引、四时调摄、饮食宜忌、延年方药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重点论述气功修炼与食疗之法,皆为简便易行而又切合实用,而该书前四卷尤其深受习武者重视,少林寺僧采用其中许多内容编入了少林“内功图”。国子监司业113岁的老人王世芳为此书作序称:“于颐性全真之道,却疾延年之方,莫不撷其菁华,导以窾要。明白简易,本末具该,不出布帛菽粟之谈,尽为日用行习之事”,评价甚高。

1养生思想

由于徐文弼不是医生出身,因此在其著作中并没有过多对养生理论进行深入探讨,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收录各种养生方法上。但这其中仍然体现了徐文弼对于养生思想的认识与理解,现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养生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徐文弼认为:“人年纪一老,则百节病生,四体皆患,即此便是苦狱,平日若肯趋早用功,便可免此苦狱”,因此养生乃是人人所必须。然而,养生之理虽然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皆能遵行,不行养生之法者有三种人:或是依仗身强体健无意养生,或是经营职业无暇养生,或是年老体衰无力养生,这3种人都是错误的。每个人的年寿虽各有定数,但“与其疾痛临身,卧榻,寄命于庸瞽之疗治,乞灵于冥漠之祈祷,何如平时习片刻之勤,免后日受诸般之苦”。因此,人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养生以防患未然的重要性,时刻“坚其信心,策其懈志”,把养生作为“饥之需食,寒之求衣”的日常习惯来养成,方可“防患补益,血气有增,而神足身泰,可以永年”。其次,养生应当选取简便易行之法。养生之道,应当注重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当于每日起居逐时戒谨,乘间照常行动,则身无过损,而气可日充,精可日蓄,神可日养,疾可自此却,年可自此延矣。”因此,他在选取养生之法时,着重阐述了日常简便易行的按摩与食疗等方法,而且在《寿世传真》一书中设立专门章节阐述日常生活宜忌与顺应四时调养的内容,尤其是其中十要、十忌、十八伤等内容,这些知识看似平常,日常留心人人都能做到,但却常常为人所忽视,导致严重的后果。徐文弼发前人所未发,对这些日常卫生保健经验与常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是对养生理论极为重要的贡献。第三,养生之要重在谨防疾病。徐文弼对治病求医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认为从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但由于“良医难逢,真药莫辨”,“死于病者十之三,死于医者十之七”,因此医药虽不可废,但必须谨慎对待。然而“慎医药莫如慎疾病,慎疾病尤宜知疾病”,因此如何避免疾病的发生,即为养生之首务。他在卷七《修养宜堤防疾病》中专篇叙说五脏受病之因、辨病之法和免病之诀,以期“能顺六气之和,平七情之戾,使疢疾不作,岂不甚善”。虽然,徐文弼对于医生及药物的看法有些偏颇之处,但其养生首在防病的观点还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养生之目的在于保全精气神。“精”、“气”、“神”并称人身三宝,“精者,滋于身者也;气者,运于身者也;神者,主宰一身者也”,是中医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系统总结与描述。徐文弼认为,人体的健康有赖于精气神三者的相互协调,“人身精实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此相因而永其生者也。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此相因而速其死者也”。故养生的目的即为宁神、养气与保精。而这三者中,徐文弼尤重“全神”,即保持精神的充实与快乐对养生的重要性,并作《全神语》说明古代养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2养生方法

徐文弼《寿世传真》一书中所述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按摩导引、四时调摄、饮食宜忌、延年方药等多种养生方法,且皆为简便易行而又切合实用之法,“不出布帛菽粟之谈,尽为日用行习之事”。在这其中,气功修炼与食疗养生是其所论述的重点内容,而其对日常养生宜忌的总结,乃发前人所未发,也有着很高的价值。

2.1气功修炼气功修炼根据修炼方法的不同,分为外功与内功。徐文弼对于气功修炼在养生中的作用非常重视,其《寿世传真》卷一与卷二分别为《修养宜行外功》与《修养宜行内功》,详述了气功外功与内功的修炼方法与功效。外功即为按摩导引,具有“行血气,利关节,辟邪外干,使恶气不得入吾身中”之功效。徐文弼认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也是如此。比较其他的养生方法,按摩导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效果明显,“此诀传自先哲,至平至易,非他奇技异术可比”,“随人随地可行,亦即时即刻见效”。因此,徐文弼十分重视按摩导引的方法,提出“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徐文弼将按摩导引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五官四体,各有所宜按摩者”,即各部位、脏腑的按摩方法,如心功、身功、首功、面功、耳功、目功、口功、舌功、齿功、鼻功、手功、足功、肩功、背功、腹功、腰功、肾功等,他称之为“分行外功”;另一类则是“取前人所定,循序俾得周到者”,即全身导引法,他称之为“合行外功”,并在书中记述有十二段锦诀、八段杂锦歌、擦面美颜诀、六字治脏诀等内容。其中十二段锦功法是在本书中首次出现。十二段锦是在传统八段锦基础上发展而成,包括十二段锦歌与十二段锦图两部分,图文并茂,内容十分详尽。十二段锦共有十二节,除第一节为静思存神的静功外,其余十一节均为动功,包括叩齿、鸣天鼓、撼天柱、摩后精门、攀足等动作。八段锦起源于宋代,是我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的一套气功修炼方法,而十二段锦则是对八段锦的一次重要改良,在气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除了外功按摩导引外,徐文弼对内功修炼也十分重视,在《寿世传真》卷二《修养宜行内功》中,就专论内功修炼之法。他认为,在按摩导引使血脉流畅、肢体坚强之后,还要修炼内功,“调和气息,运而使之降于炁海,升于泥丸,则气和而神静”,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却疾延年的目的。他在书中主述息心静气的“内功”法,即调息和小周天功法(含静坐、内视、叩齿、鼓漱、咽津和运气于任督二脉),并附图3幅以说明内功之作法。

篇8

饮食谚语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多吃不如细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握好饮食的方法与“度量”。

“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等,提示人们吃哪些东西对身体无益,吃哪些东西有益健康,对养生益寿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运动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饭后散步,不进药铺”;“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人怕不动,脑怕不用”;“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等,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道理,告诉人们,勤劳动、多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生活习惯谚语

“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洗头洗脚,胜似吃药”,这些谚语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经常传诵并努力实践。

讲究卫生谚语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等。从不同角度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指甲常剪,疾病不染”;“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无事勤扫屋,强如上药铺”等,对讲究卫生、减少疾病,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气候养生谚语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这些谚语提醒人们当物候、天气变化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精神养生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不气不愁,活到白头”;“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等。这些谚语说的是精神因素对长寿的重要性,长寿者大多数是胸怀坦荡、处事泰然、开朗乐观的。

篇9

关键词:香学;香道;养生;心性;德香

中国传统香学肇始于殷商以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没落于明清,回归于当代。香从早期的祭祀、辟邪、医用等用途,延伸至静心明道、鼻观养德的精神境界,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和中华养生文化几乎同步而行。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代香事消费占当时国民消费总额的四分之一,可见宋元之人对香的重视。而这个时期也是华夏文化发展的顶峰阶段,早在宋代,品香、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长期的香事实践中,古人早已认识到品香能修心养性,而“养性”是“养生”的根本。因此,香文化和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可以说是如影随形,相得益彰。

1 历史久远,与养生文化相交集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传统香学从繁荣到没落,直至现在的重拾记忆,得以传承和弘扬,可以说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文化。香文化博大精深,和其他文化种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与养生文化交集甚广,甚至可以说香文化之滥觞来自古人对其裨益身心功效的发现和重视。

“香”的含义不断发展,从最初指谷类的气味,到后来泛指好闻的气味,再进一步发展,指有香味的物品。香学是用“香”作为媒介和载体来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香的历史、香材、香的制作、品香的方法、品香心理学等,还有与之相关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其他内容。香学是紧密围绕香材展开的文化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然的生活态度与自我愉悦心灵的智慧,表述了中华民族谛听纯净心灵之音的禅意与简朴。

因此,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气质、审美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理念。

香道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为载体,汇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文化活动。大多数人认为“香道”一词为日本人所创,其实作为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熏香、焚香、品香在中国早已有之,而且正式的熏香艺术最早是随唐朝的鉴真和尚到日本弘扬佛法而传入日本的。

品香,追求一种真挚和纯净,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养生。品香不仅在于鼻息的嗅觉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为人处事的学习,是心灵安定宁静的力量,更是与自我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2 独辟蹊径,除垢行气治未病

远古时期,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的祈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和、脏腑气血相和、品质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叫德香。香不仅调节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陶冶性情、颐养心灵、祛疫避瘟、健身化疾之功效。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说的健康养生,其中“健”指的是强壮有力之意,而“康”则是通达畅通之意。从对人体的重要性上说,畅通是强壮的前提条件,气不足则血不通,气通达则百病消除,沉香的这种神奇特性,使其除了在血液循环系统具有通达的疗效外,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领域也有显著的养生保健功效。

在古代香学最繁盛的宋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大多懂药,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把“香”广泛用于“治未病”,“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充分证明香与健康养生息息相关。

香在养生系统中最重要的应用当属“服”,最早的中医学临床应用就已将“香”作为防病的第一道防线。我们现在所用“服药”一词中的“服”字,最初的本意并非“饮”或“喝”,而是来源于古人的“香囊”疗法――通过“闻香”进行治疗。古代“服药”翻译成今天的文字应为“闻药”,是指将装有香料的香囊贴身佩戴,通过香气的吸入防病治病。这种今人感到陌生、甚至难以理解的养生方式,来自古人对人体经脉穴位和“闻香”治病功效的深入研究与精到理解。

可见,香气对人体的健康养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人通过香养生,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用香、品香蕴含着养生治未病的秘诀。人嗅到香气可清人神,养正气,前面提到“服药”就是古人“闻”的中医医疗方式,只是失传而已,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研究,找回祖先的记忆并加以弘扬。

3 修心养性,明慧育德益养生

在当今社会压力丛生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人生无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疲惫,人体生理系统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人们需要在忙碌之余让心灵得以平和和净化。为此,有很多人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精神宝藏,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香道既能修心养性同时也能养德。佛家认为,香与人的智慧、德性有着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发出特殊的香气,称之德香。

“性”包括先天与生俱来、纯阳无恶的“本性”和纯阴无善的“禀性”,还有更重要的是有阴有阳、有善有恶的“习性”,“习性”是后天通过学习而养成的,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古人强调养身不如养心,养心不如养性。可见身体疾病其实更多来源于心病与性情所致,这就是古人之所以在养生保健方面特别强调要修心养性的原因。香既对人体方面有诸多裨益,同时也可用香道来修心养性育德。

古代的保健养生都是从“性”、“命”两方面入手,用香、品香使人入静、静能养心,至静而生慧。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考虑问题才能周祥,处理事情才能完善。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一种安顿了的感觉,生活也会有一种充实感。内心平静,思想清晰,智慧也必有所增,品香是开启智慧灵感的养生妙方。

品香对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外观气质有绝好的助益,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人们日夜忙碌,常常迷失自我。香道活动可以让人们静下来,调养气息,提升智慧。品香的过程,可以使困扰人们的负面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宣泄,思想压力得以缓解,紧绷的精神状态得以放松,使那颗烦躁不安、忧郁焦虑的心,渐次归于祥和安宁、洒脱清净,调和身心、净心悟道,从而寻求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香学是一个历史久远而又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课题,只要我们能够回到以实践来检验优秀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上,把传统文化的菁华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就能使人们真正理解到“以香养德、养性为本”的养生形式对获得真正健康的重要性。在弥漫的芳香中,体验香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神奇的美妙,从而升华人生品位,领悟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岚.闻香[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2]傅京亮.中国香文化[M].山东:齐鲁书社,2008.

[3]贾天明.中国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篇10

【关键词】保健 长寿 方法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47-02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祈盼健康、长寿。WHO(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但是怎样才能健康、长寿?其方法又是如何?重要的方法就是遵循养生、益寿之道。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益寿就是延长生命。中医药学中蕴藏着大量的养生保健理论、经验、方法,对延缓衰老,延长寿命,都有特别卓越的作用。

1 中医药养生的方法

1.1 饮食养生

“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是生命活动的体现,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因此,饮食不仅维持着个体的生命,而且关系到种族的延续、国家的昌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文明。由饮食引起的疾病包括营养失调和营养过剩。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持的2002年广东居民营养调查的情况表明,在饮食中,热量提取虽然达到供给数量的标准,但是蛋白质的人均日摄入量却只有69g,处于供给标准的低水平。摄入的钙、核黄素、维生素A则明显低于供给标准。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1个省市11万婴儿调查,佝偻病发病率达29%以上,其中有些省达到47%以上。对农村儿童调查表明,缺铁性贫血患儿达32%。营养过剩同样引起疾病,特别是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多样化,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营养过多的膳食,对健康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高等等。我国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父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结果使孩子摄入过量的蛋白、脂肪和糖分,造成体内蛋白质、脂肪过剩,出现了许多体重超标的小胖子。据统计,2002年广东省儿童中体重超标准的小胖子就已占儿童总数4.5%。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必须重视饮食养生。

1.2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或文娱活动等方式进行身体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养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运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如《庄子・刻意》云:“吹煦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吕氏春秋》更明确指出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后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使中医健身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宋代蒲虔贯、明代著名养生学家冷谦、王蔡传均提倡用导引来锻炼身体。

1.3 环境养生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非常清楚地指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现代研究认为,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山区,阴离子密集,是长寿的理想地理环境。相反,恶劣环境是最重要的致病原因。早在100多年前,有英国医生就发现生活在粘土、砖土和河谷冲积土分布的居民,癌症死亡率很高,而生活在古老、坚硬的岩层区和排水良好地区的居民,癌症发病率则很低。美国学者也发现,美国的癌症高发区集中在东北部、五大湖周围以及西部沿岸地区。在我国,癌症分布在大的范围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不但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同样和人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黄帝内经》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起居处,爆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明确阐明了诊治疾病要注意地理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1.4 心理养生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药将其统称为情志,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是重要环节。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对情志养生就有精辟的论述。《管子・内业》篇可以说是最早论述心里作为最理想的心里状态,以此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黄帝内经》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诊断防治等方面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对心理与生理、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心理治疗等,均作了原则性的总结,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在形神关系方面,《内经》已认识到形生神而寓神,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唐代名医孙思邈、金元医家张子和等都对情志养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当代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这些疾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可见现代疾病谱的改变充分说明精神致病的广泛性,因此情志养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1.5 药物养生

中医药养生具有悠久历史。几千年来,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的药物理论和治病用药经验。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据《本草经・序录》记载:“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可知列为上品者,为延年益寿之品。在365种药物中,记述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气、轻身、增寿等药物共165种。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黄芪建中汤、薯丸、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时至今日仍在反复使用。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药能怡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不少延寿中药方剂,如地黄丸、乌麻散、琥珀散、熟地膏、孔子枕中丹等。宋、金元时期以《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妇人大全良方》等为代表的住著名方剂学著作中亦收集了许多延寿方药,如“巴戟丸”、“神仙服鹿角法”、“二精丸”、“益寿地仙丸”、“枸杞子丸”等,为后世抗衰老方药的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具有抗衰老延年作用的药物有253种,并选录延寿方剂89首。

此外,中医药养生保健还有推拿养生、针灸养生、气功养生及睡眠养生等辅佐手段。

2 新时期健康面临的问题

当进入21世纪,人类在享受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饱尝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困扰。人类健康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人类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由于自然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居有冷暖空调,行有飞机、汽车,人类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出现越来越多的肥胖、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②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过分讲究舒适、生活中过度自我保护,使人类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稍有风吹、日晒、雨林便会出现头昏、发热、鼻塞等不适。③新的病种不断出现。居住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基因受到重创,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进入人体的各种毒素等,使人类基因畸形恶变的比率和速度都在不断扩增,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各种癌症发病率的上升以及人类数量锐减、畸形比例增加等。同时由于交通便捷,使疾病扩散机会明显增大,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近20年就有军团病、肝炎、埃博拉、艾滋病等30余种,其中许多新病种,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手段。④心理疾患。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商品经济的功利性使人们的交流越来越贫乏,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孤独、忧郁的困扰。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公布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抑郁症将成为人类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

3 长寿保健的前景

人类祈盼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界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就提出了预防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一是防止体外致病因素的侵袭,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保养正气,以增强对致病因素的防御和抵抗能力,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正气在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中的主导地位及其重要性,体现了内因为主的中医学防病治病特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圣人不治已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观点,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原来的“补救性”手段上,而是希望用有专业知识的医生帮助自己和家人预防疾病。因此,家庭医生的兴起是新世纪人们健康投资的必然,此外,数千年中医药学的积累,成千上万医家的探索,为中医保健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高薪技术的逐渐融入,工业化加工,标准化生产,使中医保健品如虎添翼。以天然成分制成的保健食品,既有整体调节作用,又有激活机体防御系统的功能,还可避免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现在上市的保健食品绝大多数是传统中医食疗的发展与创新,其根基是中医的食疗养生学说,其内容是药食同源的“食补”、“食养”、“食治”的滋补保健品,不仅适合中国人一贯的健康理念,而且顺应世界回归自然的新趋向。

综上所述,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长寿理论与实践,必将对人类的养生、保健、长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也将使健康、长寿这一人类企盼的目标得以实现。

篇11

文/马列光

时下有一种社会现象,“三十年前命找钱,三十年后钱换命”。还经常听人讲,“现在还年轻,等到退休后再养生也不晚”,好像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其实,由于环境污染,社会压力过大等因素,有的人刚到中年就已疾病缠身。此时,“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真是一语中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在进步,身体却在退化”,富贵病多发,人们又愈加热衷于养生。其实,由于环境污染,社会压力过大等因素,有的人刚到中年就已疾病缠身。总有人感概,“方法千般妙,养生却不见效”。这是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对养生的“内涵”认识不足。

何谓养生?即保养人的生命,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有意识地根据生命过程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它贯穿于出生前后、病前、病中和病后的全过程。养生实践基于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展开,其目的是保持健康,从而延寿。所有养生手段和方法,无论物质的或精神的,都不能违背生命活动的规律,更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否则,就不是养生,而是伤生。同时,养生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持续一生的综合性活动,养生之法不分贱贵,重在坚持。

我们从养生概念中可以看出其核心要领,就是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全面理解,应时应地,并恪遵这些规律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灾害不起,是谓得道。”什么叫“道”?怎能“得道”?《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字意义极深,就是要效法天地人的普遍规律以养生,这里点出了根本诀窍。理解了这一概念,我们就明白正确养生的内涵了,首先要做的不是孜孜于网罗各种养生之术,而应顺应自然规律,追求生活方式的合法与合理化,这一要点,不少人往往忽视了。

一些有不良习惯的人在询问养生方法时常说:“有些坏习惯我这一辈子是戒不掉了,有没有好的养生方法能补救啊?”他们还时常提出一些养生方面的细节问题,如该做什么运动,是跑步、打球还是去游泳;食物应该注意什么,什么饮食能减少不良习惯的危害;吃什么保健品、药物可以调理身心;针灸、推拿能不能用,选什么穴位?从中不难体会到这些人学养生之意诚,盼养生之情真,询养生之法身深。可惜,由于不注意对养生内涵的全面了解,不能应时养生,不愿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导致地养生之义浅,甚至背养生之道远。

所以,要想事半功倍养好生,首先要明白“养生”的“内涵”,如不明养生之义,就难得养生之大道。

养生大要

文/戴逸如

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

――[齐梁]陶弘景

篇12

【关键词】高校 传统保健体育 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82-01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时间的基础上,对养生保健知识的总结和归纳,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独有的体育项目,其中蕴含着五千年积累的哲理和智慧。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凭借其自身的优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一 传统保健体育概述

1.概念

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论源于中医学,是对我国古典哲学和中医学精华的总结和整理,是一种结合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和心理调节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健身运动,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可以归纳为人体科学的范畴,可以保持气血的畅通、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预防疾病、养生延年等,其作用十分巨大。我国当前存在并被传播的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包括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内容十分丰富,在民间广为流传。

2.特点

与现代体育项目相比,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练习过程中,坚持以动为主,动静结合;以内为主,内外兼修;以形为主,形神合一;以养为主,养医结合。整体而言,讲究平衡理念,以激发人体自身的潜能为主,对人体进行调理和养护,从而起到健身保养、自我恢复的效果。

二 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意义

首先,有效减轻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速度越来越快,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相对而言,整体办学资金较为紧张,使当前许多高校体育设施和器材严重不足,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健身需求。而传统保健体育多以身体运动为主,对于场地、器材、环境的要求较低,只需投入极少量的资金,就可进行教学,从而减轻高校体育教学的负担,符合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其次,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兼顾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现代体育项目许多都是由西方传入的,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有些并不是十分符合我国学生的锻炼,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无法完全跟上现代体育教学的步伐,使得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难以提高,更会使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在学校期间主动减少体育锻炼,进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主张养生与保健,一般来说运动都不会过于激烈,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同时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身体素质,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从而兼顾身体较差的学生,调动其兴趣和积极性,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树立自信心。

再次,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现代高校的学生都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都会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于男生而言,通常注重提升自身的力量和速度,热衷于激烈的对抗性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对于女生而言,由于其爱美的天性,更注重于形体的锻炼,热衷于健美操、羽毛球、瑜伽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受个人能力、场地、器材等限制较大,无法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在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可以使学生的选择更加全面、多样,根据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并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歪理邪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可以对简单的医学知识进行普及。以五禽戏为例,可以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分别锻炼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在传授过程中,要结合生理学、中医学、保健学等医学保健知识进行讲解,对简单的医学知识进行普及,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将其从日常的体育锻炼上升到养生保健的层次。

三 结论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它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传统保健体育项目,调节心理,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结合,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全面健身活动的实施。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加大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力度,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力,促进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保健 运动康复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llege Physical Health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Introduction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LIU Hongyu, XU Pengyu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Campus,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is a frontier discipline combined with new sport, health and medicine. College PE health lessons takes Chinese traditional health care methods as the base, mainly teaches fitness, the basic theory of health and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roducing the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care programs to PE curriculum, as well as related policies and practice methods.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health; sports rehabilitation; curriculum

1 高校体育保健课及现状

体育保健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应用科学。是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研究体育锻炼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锻炼效果;研究常见运动后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措施、日常保健措施的一门学科。大学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结合医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民健康意识,有利于高校学生和青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期间,许多学生因外伤或者疾病等原因部分时间是不能参加常规的体育课的。1998年大学生体格健康标准的修订,使许多身体异常、病弱学生能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上述两部分群体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接受身心健康教育和保健练习以及身体运动。一部分身体异常、病弱学生群体,由于受身体健康、心理、机能、疾病的影响,不能正常参加体育活动,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普通学生。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得到全面的身心锻炼,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符合目前在校学生的需求。因此,目前开设的体育保健课主要针对身体异常和病、弱、残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课程内容以保健养生为主。

2 运动康复与健康

运动康复在国内尚属新兴的领域,是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为了弥补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医学高等院校首次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适应现展需要,在初步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损害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运动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带来身体的强壮与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然而,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人们在受到运动损伤以后有的需要休养,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很多会影响未来的锻炼。手术后伴随而来的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度、力量、神经肌肉控制、协调性、灵活性、平衡能力的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是影响运动损伤者术后获得正常功能的最大障碍。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进行术后康复,很多都是无法自愈的,即不能获得完全恢复,使手术效果大打折扣。运动损伤手术后尽早进行系统、合理的康复,不仅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愈合,防止毗邻未受伤关节的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连、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所引起的受伤关节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使受伤者及早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 运动康复课程的设置

3.1 引入运动康复课程的必要性

学校体育任务的制定必须反映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终身体育的发展过程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人生体育的整体结构和教育模式,有大部分时间的体育锻炼是靠自己来实现的,学校体育只是个中间的一个过程。运动的本意是给他们带来身体健康的,运动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生活的,然而很多人的一生中会有身体外伤和疾病的经历,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会有更多的身体运动损伤的情况。掌握必要的运动康复知识、技能,对自身科学锻炼,减少运动损伤,受伤后坚持以锻炼的方法积极康复都是实用性很强的、十分必要的。如今,运动康复的理念已经被很多运动医学科和骨科的专家认可。基于国家培养高素质、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掌握一些运动康复的理念和知识以及普通的技能,因此,开设运动康复课程相当必要。

3.2 引入运动康复课程的可行性

要达到使学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的目的。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并结合体育课的运动项目自发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学生获得的直接健身经验和医务监督能力,会激发学生自觉参加科学锻炼的热情,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最终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体育保健课主要针对身体异常和病、弱、残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以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为基础,讲授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于身体健康,喜欢运动的普通学生,因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需求,参加体育保健课的热情也不高。如果体育保健引入运动康复内容,学习人体运动器官功能障碍进行的康复,给予相应伤病合适的体育运动处方、学习系统检查、评估、诊断,以及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包括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和理疗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增加关节运动幅度和功能,重建身体机能,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机能重要性的同时,也能满足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需求,最终的结果是使更多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健身、保健中来,使学生掌握终身健身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强健体魄的复合型人才。

3.3 实施运动康复课程的策略

与体育保健相比运动康复的教学目标则更加深入、具体、细化,侧重方法。高校引入运动康复课程,首先可以选送具有体育保健课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学习、深造,培养具有运动康复课程教学的教师。由授课教师负责,以教学研究立项的形式探索、完善课程设置的各项内容,选取适当教材,由课题成员和授课老师编写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逐步扩展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基础的同学,完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大力宣传,向学生介绍运动康复课程及相关课程,吸引学生锻炼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养生保健意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自己,帮助他人进行外伤和疾病等的康复。教学中通过“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多安排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学习内容,并注意根据学生身体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方法和方式,对学生生理、心理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康复方法和实践能力,不仅能自我康复,而且能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进行康复训练,最终达到保健和终身锻炼的目的。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BZX/10B101-13)

参考文献

篇14

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于《要方》一文,而《翼方》是为补《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全文共分为八节:1.养性序第一;2.道林养性第二;3.居处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调气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黄帝杂忌第七;8.房中补益第八。通观《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之道称为养性[见《要方》的小标题(养性)]而不称为养生。由此可见,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的所谓序第一就是说养生第一位的事情是养性,第二节“道林养性第二”则是介绍养性的方法。在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题下,从第三节到第八节则介绍了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等各种辅助的养生方法。将养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完整系统。

《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论述了什么叫养性及养性的重要性。什么叫养性?孙思邈认为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淡化对名利的追逐,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这就是养性。关于养性的重要性,孙思邈认为能养性就能够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孙思邈的原话是“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就是说,不重视养性,只在服食药物等各种养生方法上下功夫,绝达不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在第一节“养性序第一”中强调了养性的重要性后,第二节“道林养性”则是介绍养性的具体方法。第二节“道林养性”将作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作为养性的具体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即十二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于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于做到了十二少。孙思邈认为:十二少仍养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则必然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以嵇康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作为自己养生之道的理论依据,他在《要方》中所阐述的养生之道就是对嵇康与《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要方》从嵇康的养生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各引用了一段话作为自己将养性作为养生的第一位任务的理论根据:第一段话是,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嵇康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心性修养到,去名利,除喜怒,去声色,绝滋味,少思虑,则不求长寿,自然能长寿。如果不能做到这五点,则无论吃何种滋补品,练何种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也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将外驰的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总之,两段话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养性,忽视养性,只重视药物滋补、身体锻炼等养生方法,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为什么养性(即修养自己的心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获得健康长寿的效果?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就是说人的精神制约着人的肉体,只要人的精神不躁于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宁静),人的肉体(形骸)就不会生病、死亡(丧于外)。

嵇康与孙思邈以养性为主的养生理论,是他们本人的经验直觉,但是一千多年后的现代“身心医学”却以成果证明嵇康与孙思邈的经验直觉是正确的。当代“身心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证明,“祥和宁静”的健康心理能够提升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与孙思邈的养生首先要养性的养生理论。

孙思邈并不是单打一只讲养性,而是以养性为基础,再配以其它养生方法来养生。《要方》第三至第八节就介绍了养性以外的辅助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是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六项。这六项养生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居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摩就是经常对四肢进行按摩;调气就是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就是注意适当的营养滋补及药物治疗;房中讲性生活要有节制;杂忌讲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这样说,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有主有从的较全面的养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确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愿意用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你就首先要时常调养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宁静。然后再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适当的体育运动、适当的营养滋补及服用必要的药物,这样就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