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

篇1

摘要: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国学选修课《周易》中的蒙、观等卦,所论及到的我国早期教育的一些原理、原则、方式、方法等,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合理部分甚至对当今教育仍然有用。如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困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光辉思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周易》。

关键词:周易;古代教育思想;探源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自何处?可以追寻到古老的儒家经典――《周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六十四卦,乾、坤二卦之后,紧接屯、蒙,事出自然。天地乾坤生万物,万物初生受屯难,此时正处于蒙昧无知的浑沌状态,亟需启蒙教育将之引上正途。《易经》中的蒙卦,可以说正是为此应运而生,系统地阐发了我国朴素的教育思想。

蒙卦的卦辞为:“蒙,哼。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告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即蒙昧,“童蒙”是指蒙昧无知的幼童。这就是说,人类初生处于蒙昧之时,就应接受启蒙教育,这样才会通达顺利。不是我去求无知的幼童,而是无知的幼童求我。这就象占卜一样,第一次求占,给予告示,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占,就是亵渎神灵,神灵就不再告诉。显而易见,这里是以求占做比喻,说明求教必须诚心诚意,不能三心二意,而且还必须主动求教。仔细体味卦辞的内涵,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类初生时蒙昧无知,蒙昧无知的人接受教育,这样就会通达顺利,表明启蒙教育何等重要。二是受教育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诚心诚意,主动求教,这样必会通达顺利,表明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涉及的教育原理正是我国古代早期教育乃至后来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问题。

再看蒙卦的爻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这里的“发”,就是启发、启动、打开;“发蒙”,就是接受启蒙教育,开启智慧之门,而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是启发式。此时蒙昧无知的幼童好比一匹野马,顽劣难驯,要用一些责罚犯人的方式,甚至不惜动用枷、锁等刑具,“痛加惩责,使知敬学”。实际上这里是指对“童蒙”要用一种严格管理的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一直沿用了几千年,象以前的蒙学馆、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手里拿着一把戒尺,对不用心听课的学生就打手心,这就是一种体罚学生的手段。解放后,国家教育部门制订了《学生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废除体罚学生的行为,教育并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用以制约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这比过去那种体罚学生的做法当然要文明得多,但作为规章制度毕竟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对于从严治无疑是必要的。另有一种解释,就是尚秉和先生在《周易尚氏学》中援引《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等例,认为“刑”与“型”同,“刑人”就是“典型”。据此解释,这条爻辞是说,要利用典型来进行启蒙教育,以便使人知法守纪,免于犯罪;如果采用“用说桎梏”等暴烈方式并用过了头,则会适得其反,引来灾吝。所以,这条爻辞告我们,对于幼童的启蒙教育,要采取正反并用、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正确的治学之道。

“九二,包蒙,纳妇吉,子克服家。”“包”:包容、广纳;“克”:治理。“包蒙”,是指接受教育的人要包括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人,甚至连女子在内,都要兼容并包,这才吉利。就象聚新媳妇,又象儿子代父治家,也同样吉利。这里实际上是借指所接纳的教育对象应当包容广大,包括女人在内,都要被纳入受教育者的行列,这就是后来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这里是说,不要娶这样的女子为妻,因为她见了有钱有势的男人(金夫)就投怀送抱,贞洁不保,这种婚事是没有好处的。这里以娶妻作比,说明对启蒙教育者应该加以选择,如果接纳那种见钱眼开、不知廉耻的女子入学,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言外之意,蒙卦注重德育,强调“蒙以养正”的道理。

“,困蒙,吝。”是说被蒙昧所困,必有悔吝。为什么会出现困蒙?因为是阴爻,离九二、上九两阳爻较远,所以处于阴气蒙蒙之中。这里暗示着由于教育环境差,或是缺乏明师施教,使启蒙教育处于艰难的境地,所以被困在蒙昧之中,得不到开发启蒙,这就是“吝”。正如《论语》所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六五,童蒙,吉。”是说孩子的幼稚,为吉;幼童接受启蒙教育,也同样为吉。过了“”的困惑,进入“六五”尊位,就会变得谦逊待下,以“童蒙”自处,屈尊请教,甘心接受童蒙启发教育,自然无不吉利。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击”:打击、惩治。“击蒙”,就是施用暴烈过甚的方式去教育儿童。这里与“初六”爻辞“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严于治校,严于施教,对受教育者严格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严之有度,必须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切不可过激过头。如果“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等“击蒙”的方式而又使用不当,受教育者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不但不能将之培养成才,反而促之“为寇”。“不利为寇,利御寇”,实是教育的至理名言。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应利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盗寇,而应利于把他们培养成抵御盗寇的卫士。

纵观上述六爻,有五爻都讲到“蒙”: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发蒙是指启蒙教育,要用启发式开启智慧,不要用粗暴过激的方式对待学生;包蒙是讲教育的包容性、广泛性;困蒙是指教育条件不好或缺乏明师而使教育处于艰难的境地;童蒙是一种系列的正规教育;击蒙是指不能采取过激过头的教育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惟有“六三”爻没有讲到“蒙”,是说对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不宜受教,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育应注重德育。

除了蒙卦专论启蒙教育外,《周易》中还有一些卦对教育也有所涉猎。例如《观卦・象》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卦・象》亦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意思是说,看到天的神秘规律从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没有差错,圣人就用神秘规律建立教化,天下人都能信服,先王也到各地巡视,了解民情,建立学校以教育民众。这里都强调“设教”,实为建立学校教育先造了舆论。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国学传统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国学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这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国学经典学习作为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被大多数的专家学者所认同。它是培养小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方法。

一、国学的概念

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是指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小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提高自身的国学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继承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1]。

二、问题的提出

很多年前人们一直围绕着语文学科的工具论和传道论展开辩论。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工具性,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又不能陷入工具论的狭隘境地里,如果从工具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显然成了买椟还珠,丢掉了语文更为宝贵的东西。语文是载道的,这也是谁都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也不能抱着腐朽的传统思想,把语文当作禁锢思想、传授大道的载体,陷入工具论的另一端。我们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教师应尽其所能地发掘其美好,展示给学生看。教师虽然不能保证每一点都得到学生的喜欢,但应该确保其中的每一处美好和营养都能展现出来。语文培养学生各种美丽的思想和品德,靠得是其自身的魅力和营养,而不是灌输和讲解。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是存在问题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要么是过于高大上,俨然成了思想道德的直接灌输,并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怀;要么仅仅把语文当作工具,使语文教学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近年来,传统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传统道德观念的回归。但是,传统的道德以何种形式和载体回归,在回归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发扬,哪些需要创新,以及哪些需要摒弃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我们需要做的事有很多。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虽然提出来的略晚一些,但正是时候[2]。

三、国学传统在小学教育中的困境

在传统教育中,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是枯燥的,然而却是最有效的。他们在未理解文章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背诵,积累了许多篇章。枯燥的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曾经被我们嗤之以鼻并抛弃不用,然而,客观的讲,它也有它积极的意义。许多文学大家,甚至是科学家都回忆小时候的背诵,说尽管那个时候并不理解,可是随着时间积累和阅历的丰富,会对那些诗词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再见到那个情景的时候,记忆里的诗句就涌出来,对它的理解就进一步加深了。其好处不仅仅是精神境界的享用,还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学习者的血液里,成为了一生的滋养。然而,目前,我们小学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

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局限。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工具启蒙的阶段,认为能教学生认识几个字、写几个句子,达到读书认字的水平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都专注于学校的各种考试和考核中,在思想上难以把语文学科提升到另一个更加高大上的水平和档次,也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更想不到如何去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是教材和人才的缺失。就现有的教材来看,虽然对国学有所涉及,但内容还不够丰富,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传统国学的渴求。许多学校都尝试补充《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的启蒙读物,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书目作为传统国学的入门科目,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商榷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简单地把旧时私塾中的启蒙读物拿来的做法也未免显得简单化。此外,这些入门国学的教学也仅仅限于读一读,讲解也毕竟粗浅,毕竟还没有优秀教师能够讲出其中的精髓。

最后是操作规范的缺失。这样的文章背诵哪里,哪里需要深入理解,又有哪些需要加以强调,怎样去粗取精,保留其精华部分,是国学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尽管国学进校园已经实施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大家基本上都是在摸索着做,并没有一套经过了验证可被推崇和推广的操作规范。从学校的角度讲,这部分内容是否应纳入考核、怎样考核、考核标准是什么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这部分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3]。

四、国学传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让国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让国学传统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当下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从思想上做好迎接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上做出甄选,选出不仅要在内容上符合,还要在形式上优美的内容来。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学是中华民族国人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瑰宝,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发扬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从新一代抓起。让他们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热爱语文、热爱文化,愿意学习,通过用国学经典教育的熏陶,帮助他们清楚做人的道理和准则,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用经典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

参考文献:

[1]徐燕.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2014.

篇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说文解字》曰:“教,上所思,下所效也。”林则徐说:“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中国传统文化,德是教育的首要,当今中国特殊的家庭模式不仅造就了孩子任性、懒惰、自私的性格而且严重影响青少年一代良好品格的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而童蒙养正是教育的根本点,所谓童蒙养正就是在学校首推《弟子规》,中国的孩子不能不读。《弟子规》是一本经典著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阐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一、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在中、小学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呢?

首先,孩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关乎国家未来,关乎世界发展,因为在几十年后,中国的发展就主要依靠这群人,他们是中坚力量,如何让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行为、思想观念,对于中国的发展,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昔时贤文》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桑条从小矫,长大矫不屈。”有鉴于此,践行《弟子规》学校责无旁贷,故需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国学启蒙教育,以优美文化来教导学生,“改过迁善以培养福德”、“勤学敦行以开显智慧”,求取人生真正之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将《弟子规》引进课堂,并以此为平台,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进一步构建和谐校园。

其次,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而此时,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孩子越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思想,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养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好处,且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

“每个国家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过去” ,那才是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自我。学习《弟子规》的内容,“每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真正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二、如何把《弟子规》的内容深入到课堂实践中

首先,我们应该开设《弟子规》这门课程,《弟子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本书,孩子学习《弟子规》,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其对于孩子的成长的现实意义和对于孩子获得幸福人生的意义,那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让老师深入学习《弟子规》的内容,尤其要听一些专家对《弟子规》的讲解,别看就只有十几个字就能够总结其内容,可其中包含的哲理、现实意义、人生之道却是普通人看了后无法理解的。让我们的老师深入的学习《弟子规》,这样才能让老师更好的把《弟子规》的真谛传递给学生。

再次,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也学习做人的道理。只有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同时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教育,才能振兴我们的中华民族。

篇4

蒙学不止蒙特梭利

在近日厦门oY书院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德胜教授与记者分享了他近来的遭遇。多年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的他,一见到年轻父母就忍不住上前询问孩子是否开始“蒙学”教育,而对方往往一听到“蒙学”二字就激动起来,不问青红皂白便道:

“是蒙特梭利吧?你们那里办蒙特梭利早教班么?多少钱一个月?”

由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0ntessori)创始的教育法,这些年来在大陆大行其道。无数早教中心、私立幼儿园以“蒙氏”为名,收取高昂的教育费用;市面上卖得最火的育儿书籍――比如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无不“蒙”首是瞻。

“说到底,蒙特梭利只是古今中外诸多幼教专家中的一位,她的教育法纵然有再多可取之处,也绝非世界上唯一的育儿之道,也很难说就是最好的。”王德胜向记者感叹,

“尤其令人叹息的是,中国的年轻父母对一个意大利人如此奉若神灵,却对自己国家传统的蒙学教育知之甚少。”

事实是,中华民族不但是全世界最注重儿童教育的民族,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蒙学的理论探讨。《易经》中的第四个卦便是“蒙卦”。蒙卦由上“艮”(山)下“坎”(水)构成,说的是“见险知止”,见到危险,而能知其所止,这是启蒙、教养的起点。在蒙卦的“象传”中又说“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这是从卦象上取其象征之义:水经由山峦,逐层渗入、蕴蓄、过滤、拣择,最后出来的是“源泉滚滚”“沛然莫之能御”的清澈之泉。获此刚健力量,君子便能果敢行动,长育其德。可见,中国传统的蒙学观,从一开始便立意不凡,正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

而即使从现代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看,中国传统蒙学也有立足之处。

首先,它有整套堪称一字千金的经典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弟子规》。以《三字经》为例,开首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迂;教之道,贵以专”,简易明白、透彻真切。先做“性、习”之分,进而谈论到“教养”的重要,并指出教养之道则贵在专精。之后举具体的事例以明之,让孩子们参与到宽广的文化生活世界,并溯及古往今来,天下兴亡,无所不载。就这样在“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的教养历程里,孩子的生命不再只是孤零零的个体生命,而是上有日月天星,下有大地山川,遍东西南北,历春夏秋冬,这样天长地久、高明配天、博厚如地的生命。

传统蒙学还有其特别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陆桴亭在论述《小学》时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梁,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前,使之熟读。”儿童启蒙,养其端正,先是不求文义理解的记诵,进而对于文义的逐层讲习,这样发蒙开讲的过程,大体是华人文化教养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真切实况。

既有如此干锤百炼的传统蒙学教育,又何以出现蒙特梭利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告诉记者,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中国近现代出现的文化断层。这一代,以及上一代的父母固然知道要好好教育子女,却对祖先珍贵的教育理念浑然不知,一方面心急似火,一方面无所适从,便很容易慌不择路;其二,是蒙特梭利教学法适合商业包装、市场推广、流水线生产,而中国传统蒙学教育则很难“产业化”。一个没有任何教育背景的人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就可以成为某“蒙氏”早教中心的老师;而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私塾先生”――既有国学素养又有人格品质一则难上加难。

来自台湾的蒙教经验

在传统蒙学的当代践行方面,台湾的教育者走在前列。在本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有不少嘉宾是来自台湾的蒙学专家。他们告诉记者,台湾政治上如火如荼的“去中国化”,并没有实际波及到儿童启蒙教育领域。文化经典决不应因政治的差异而有所别;相反,经典正是人们调节一切纷争的根源,缔造一切新生的可能。

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是全球华人“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王教授认为,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法、去教恰当的内容,使一个生命得到恰当的成长。而一个人在13岁之前首要的教育任务,是将右脑全面充分地开发,不管懂不懂,先将最重要的东西――比如最优秀的经典,最动人的音乐,最美丽的景色――灌输到肚子里。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强调的“背功”,在今天看上去虽然显得呆板、残酷、不科学,其实正切准了幼儿的学习特点。

“小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那个时候背进去的东西,一辈子也不会忘!你不信?小九九,你多年不背了吧,难道会忘了?你最小的时候背的诗,

‘床前明月光’,

‘白日依山尽’,是不是现在仍然一下子就脱口而出?”王财贵对记者说,

“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逼着他多学多背,而让他放任自流,美其名日‘自由发展’,这才是不负责任!”经过几十年的践行,王财贵将自己的蒙学主张归纳为简简单单的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

王财贵的好友、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教授则指出,国学有高端之说,但不能只在云端,而必须落实、生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给小孩子教授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汉语本身的一种生命气息。有的时候,必须对传统的思想做出当代的演绎。比如,

“智、仁、勇”三德,如伺解释,如何教诲?你当然可以把它们解释为“智慧、仁德、勇敢”,但是这不够动人。林安梧在给小朋友讲解的时候会说:“智”是“清明的脑袋”,“仁”是“柔软的心肠”,“勇”是“坚定的意志”。如此一来,古老的道义,便有了和现代与生活的贴近。

传统蒙学的效果

可以肯定的是,接受传统经典教育的小孩儿,在日常行为规范上确实有令人惊喜的表现。

厦门的西林幼儿园践行国学传统教育,其园长宋远辉非常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幼儿园毕业的小孩子,在品行上明显优于同龄儿童。比如,他们会在公共场合主动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因为他们知道《弟子规》上的教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然而这只是短期的、浅显的、表面的效果。在传统蒙学推广者的期许中,经典应该从幼儿的读诵开始,渐渐汇成一个智慧的源泉,最终,澎湃成一个健动不息、源泉滚滚、生化活化的世界。一个人从童年起,便亲近经典,时时与它相处,和它成为知心的朋友,最终,让自己的生命得到一个永厘的支柱。

然而,今天的中华儿童,已不是私塾中苦读四书的懵懂小儿,今天的中国,也早就不是三纲五常的社会。以传统经典来教育儿童,很容易触及父母的担忧和困惑: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把孩子培养得“温良恭俭让”,对他真的有帮助么?在这个以资本商业法则运行的世界中,以人伦纲常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体系,真有它的运行空间么?在今天的现实背景下,如果只学传统经典,不接触现代西方教育,那无疑是痴人说梦;而如果让孩子既学孔子,又学蒙特梭利,既遵行“首孝悌,次谨信”,又接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小孩子又会如何理解,如何分辨,如何在纷繁甚至互相矛盾的价值观中,做出所谓“正确”的选择?

这些问题继续追问下去,会变得非常尖刻,那就是,重拾儒家传统,对中国的明天真的有好处么?别忘了,也就在百年之前,我们的先辈是如此激烈地反传统,如此偏执地“打倒孔家店”。也正因为当初的变法,当初的五四,中国迈上了崇尚民主和科学的现代化之路。李泽厚先生就曾表示,要警惕儒家学说的卷土重来,因为儒家教义很容易培养出专制体系最需要的奴性道德。

在北师大教授王德胜看来,这些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它们最终其实都落到一个大问题,一个目前没有人能给出完善答案的问题:我们的民族,究竟向哪里发展?是按照张之洞老先生所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按照严复先生说的“西学体用”?或是有人说的“全盘西化”?又或者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国曾经学苏联,而后又效仿欧美,也许我们倒应该学学日本的“和魂洋才”――既实现经济和政治的西方化和现代化,又保持住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伦理道德。

而台湾高雄大学经学研究所所长郑卜五教授则给出一个更为祥和的解释。他表示,现在所谓的读经,读的当然不是“四书五经”,而是那些被公认为“国之瑰宝”的文化典籍,比如《论语》、《老子》、唐诗、宋词。经常读这些“经”的人,久而久之,会养成一种“贵气”。所谓富贵,富和贵其实不尽相同。富有的时候是突然而来的,比如买彩票中了大奖,一下子就富了;而贵气的培养就不容易。它要靠熏陶、靠积淀、靠时间的累积、靠智慧的学识。

郑卜五向记者举了一个“贵气”的例子。有一次他在台湾大学的椰林大道散步,前面有三个女孩子,两个女孩在问其中一个女孩儿,你到底是喜欢那个老张还是老王,又或者是那个老钱,被逼问的女孩子突然跑到一边,绕着一棵椰子树转了三个圈,很显然,她是在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其实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对象。很显然,这个女孩子已经把经典生活化了;她的绕树,她的笑,是那么的聪慧和优雅。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应对策略

学前教育是整个学生教育阶段中最初等的教育,也是学生的启蒙教育。虽然所学知识不多,但却是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知识的开端。所以抓好学前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小孩的学前教育,甚至不惜花费巨资为学生寻找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平台,只为让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教师团队素质普遍较低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地区,由于对学前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办学门槛较低,许多学校学前教育配置的教师资源都是捉襟见

肘,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会是几门学科的负责人。例如,教语言的老师会被安排教音乐;教数学的教师也会出现在英语课堂上。还有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留不住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而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更多的是从一些幼师,甚至是中专毕业的“孩子教师”。他们大多数在18岁左右,对于还是“白纸”的学前教育的小学生更多的是手足无措。面对这种教师团队素质较低的局面,使得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更为孩子的未来埋下潜在的差距。

2.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较少

孩子受到的第一份教育就是家庭教育。面对着4~6岁的小孩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完全停留在家长的教育上面。而学前教育的介入,让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但学前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地联系和配合,使得学生只能接受片面的教育。对于同一个问题,只能形成非A即B的解答。

例如,现在很多家长会自己在家里教小孩英语,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小学生在发音上面和学校学前教育出现差异,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英语发音,影响学前教育质量,也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双重性格,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学前教育思想理念落后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前教育思想还停留在教学生认字、算术上面,与时代脱离。面对更加开放和信息的不断更迭,学校学前教育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停步不前,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将名字改为“托儿所”,认为就是简单地帮家长照看孩子,不需要学习启蒙知识。这是非常狭隘而且错误的思想理念,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受教育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实际相联系

学前教育的孩子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生”,因为他们还没有转变身份,还不知道学生意味着什么。所以学校应该将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调整,结合孩子的实际成长,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化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算术中数字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教,更应该将数字赋予“生命”,让它活起来,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兴趣去记忆,也才能更快记住。数字“2”,可以将它和生活中的小动物“鸭子”联系起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和记忆。还有英语中对称谓的学习,例如“mother”的记忆,要让孩子和自己的妈妈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将毫无关联的字母组合在一起,便于孩子记忆。

2.转变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学前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基础和启迪学生大脑进一步开放和利用的阶段。学前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更不是许多人认为的“托儿所”。所以,要转变这种旧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大脑,以及锻炼他们对于学习的适应能力。低龄孩子需要教师运用更灵活的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因为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小动作过于频繁。所以教师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适当运用新奇的教育方法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课堂,保证课堂质量。

例如,可以在课堂中间穿插儿童游戏,或者儿歌等带有情景的软知识,让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中,增加学习的兴趣。又或者要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可以适当给予实物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思考问题、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教育理念转变并伴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不仅让低龄儿童从小孩子过渡到学生阶段,也能让孩子在学前教育学有所成,为未来加分。

3.学前教育积极与家庭教育配合

孩子的学前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每天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中增加学生家长的参与度。比如,让孩子将每天所学的重点知识讲解给家长听,又或者由家长抽背英语单词或句子,并在学生书本上做出记号。这样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辅导,也避免出现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出现两种不同的教育,导致孩子无法判断的局面。另外,家长需要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积极建设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重视学生学前教育。只有让学生接受一个好的学前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并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关 键 词】社会文化 公益事业 早期教育 幼儿图书馆

中国有句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人的教育情同此理。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的产物,现代科学证明,一个人早期所受的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其一生。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的人才,几十年后他们将成为推进中国立乞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骨干和中坚。笔者认为,我们应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并要在总结少年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专门设立幼儿图书馆。现作如下阐述。

一、幼儿图书馆确为优化早期教育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而专设

按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建制,尚未有专门设立幼儿图书馆的要求,而各地也都根据条件许可建立少年儿童图书馆、室(部),这无疑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怀重视,也说明已注意到了“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文化理念。但在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笔者认为,这方面已开始出现了不满足、不到位,且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本时期提出专设幼儿图书馆,让幼儿早期享受大社会教育,并以此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显得十分必要。

(一)实现幼儿智力、性格、体魄的更好培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幼儿早期教育也渐渐被人们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些研究成果证明:婴幼儿在4岁前会表现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和20%的个性能力,在8岁以前又会发展出另外30%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一科学研究,在公共图书馆领域专门设立一个幼儿图书馆开展幼儿早期教育,让它成为公共图书馆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教育机构,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提高我国幼儿的素质,那么图书馆事业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近年,许多国家在幼儿早期教育事业中,各显其能,积极创新。比如:在我国,有上海市计生委宣教中心、美国全球知识交换中心(GKE)以及上海乐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制作,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套专门针对0-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节目,以期全面提高我国婴幼儿的智力、体力、社会定位能力,从而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在国际上,新西兰已于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儿发展与教育的国家计划――“尊卢凯特计划”。新西兰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教育必须从人的出生开始”。目前,新西兰已有82%的3至4岁的儿童加入了早期儿童教育计划。美国也已提出教育要从生命第一天开始,创办“0―3岁”培训班,以1991年密苏星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教师”(PAT)的项目最为著名。目前,该组织已将他们的项目推广至今美47个州,培训了8000名“父母辅导者”。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每月对每一个家庭进行一小时的家访。

(二)促使公共图书馆的构架、手段、内涵的更加完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儿童聪明还是愚笨,主要决定于出生后最初几年所受的教育,人的智慧是教育的产物,每个儿童在良好的早期教育下,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塑造,有可能成为超常的“天才”。早期教育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这项教育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经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精神文明和社会教育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更应首当其冲担负起这个使命,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天地――幼儿图书馆,并籍此发挥出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与优势,成为中国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一,建立幼儿图书馆符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就更高了。近期,文化部专门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的意见,而各地已有的亲子园、幼儿园和少年儿童图书馆等相关机构对幼儿的教育功能虽有它们的共同性,但没有针对性,无法替代幼儿图书馆对幼儿的全方位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因此,建立专门的幼儿图书馆是大势所趋,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迫切需要。未来人类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人类驾驭自己命运的希望在于当今的教育,对此,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幼儿图书馆就是这个“基础”的发展地,故应面向未来,不断改革和创新。

第二,建立幼儿图书馆是出于幼儿自身发展和家庭教育的需要。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善于模仿、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好学、好问,个性初具雏形,规则意识开始形成,但是非观念比较模糊的特点。他们无法辨明是非,不能区分想象与现实的界限,完全受冲动左右,此时他们最需要父母、老师及整个社会的指导和帮助。作为具有教育属性的公共图书馆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挑起这副重担,建立专门的幼儿图书馆,为0―6岁的幼儿的健康成长,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系统地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越来越强,长辈和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人往往在这方面无从着手或无处可去、无规可循,幼儿图书馆则可为他们创造一个社会教育的硕大环境,并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优质的服务为开展早期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幼儿图书馆开展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报告均显示,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培养高智力儿童,却并不一定能保证儿童未来一生事业成功,也无法据以高IQ预测儿童能否攀升事业或企业领域的顶峰,因而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往往忽略了科学对儿童人格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儿童教育的潮流,逐渐由强调儿童本身的智力与潜能开发倾向儿童教育和人才培养这一重点,逐渐由儿童本身移向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机构和人身上。早期教育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视幼儿能力培养。幼儿时期是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智力发展也非常迅速,我们应及时把握,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知识。知识只有成为智力活动的推动力才具有价值,因此,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把精力放在毫无意义的知识罗列上,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相关方面要素而科学设置的。

(二)促进幼儿积极思维。早期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掌握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方法。要多让幼儿接触实际,观察事物,并加以集中、分类、比较,鼓励幼儿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是奠定思考方法基础的手段。今天的幼儿教育不可能给予幼儿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答案,但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幼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要引导幼儿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在创造性方法的运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适应幼儿群体情况。这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幼儿能否适应学前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以后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自然会提高每个幼儿对教育的适应性。幼儿图书馆完全可以自身优势让幼儿从学前教育向义务教育阶段顺利过渡。

三、幼儿图书馆应有自己独特的构筑模式

幼儿图书馆应选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地方,建筑物可设计各种城堡、动物或植物的形状,并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装扮,以吸引幼儿的目光,比如里面有草地、有小山、有水沙、有大型玩具等等的动画场景。还有,可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低矮的书架,各式各样卡通动物的桌椅,用最鲜艳的色彩以及各种鲜花来装扮馆舍,并利用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学具资源、训练软件、幻灯片等开展幼教服务。

(一)基本科室的设置。科室载体设置范围很广,并可适当而有效的变换。比如:A、游戏园: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项目之一,也是他们的需要,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友爱、分享、互助等积极的社会情感,进而培养幼儿的自尊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从玩中学到知识。在游戏园里,管理员可带领孩子们进行角色游戏、交通安全游戏、规则游戏等。B、玩具村:喜欢玩具是幼儿的天性,通过玩具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周围的世界、增进感性认识、活跃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对幼儿进行美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性格。幼儿图书馆可购置大量颜色鲜艳,造型优美,形象生动有趣的玩具,如:拼图、积木、彩泥、遥控玩具、卡通玩偶、沙滩玩具、体育活动玩具等等。C、故事屋:在故事屋里可以通过图书、音视频资料带给幼儿的仙女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这对开发幼儿智力,发展语言水平、激发阅读兴趣、懂得人生哲理有很大的好处。D、动漫城:动画片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在动漫城里每天放映国内外优秀动画片,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动漫城里随时观看每天放映的动画片,并可将自己扮演成其中的角色进行互动。E、童话世界:童话是每个幼儿向往的“世界”,他们喜欢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通过视频感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青蛙王子、小红帽、大拇哥游记、狼和七只小山羊等等经典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现场体验等等。

(二)培训中心的建立。根据本时期情况来看,可建立:A、幼教培训中心:幼儿教育工作者可在幼儿图书馆开设的教师培训中心,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幼教培训,从中不断得到幼教的新信息、新知识,从而进一步做好幼教工作。B、父母教育培训中心:父母的教育应与孩子的教育相结合,孩子、教师、家长的成长应该是同步的。家长可在幼儿图书馆的培训中心学到相关的育儿知识和非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C、孕妇培训中心:在幼儿图书馆的孕妇培训中心,未来的妈妈们能系统地学习到相关的胎教知识、保健知识、育儿知识等。D、幼托中心:幼儿图书馆的幼托可为0-1岁的婴儿开设按摩班,为3-5岁的幼儿开设寄托班及节假日的幼儿寄托班等,以尽可能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E、国学中心:进行国学启蒙和潜能教育,在这里,幼儿可从学礼仪、诵国韵、拜孔子、穿汉服之中,培养知书达礼、优雅智慧,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比魅力。

(三)多样活动的开展。幼儿图书馆的活动可以自办,也可以与电视台、幼儿园及相关的幼教等社会机构联办,进一步拓宽活动策划思路,诸如举办:“欢乐农家行”――让现代的孩子到农村去感受田园生活,在玩泥巴、捉鱼虾中寻找无限的生活乐趣;“快乐玩、玩、玩”――可以家庭为单位游戏,智力问答等一体的综合类竞技活动;“幸福今天”――可组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幼儿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共同度过这个有意义的一天,等等。

总之,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能力,开发其智力,也会给未来更高的教育打下基础,这是对幼儿终身受益的大事。幼儿图书馆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应有它的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幼儿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幼儿图书馆会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领域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林晴.谈少儿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与幼儿早期智力开发[A].福建省迎接21世纪的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周炜.以人为本与图书馆员角色及服务理念[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4).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90-02

成功学导师安东尼・罗宾曾经说过“热爱是成功之母”,根据兴趣选择职业,选择学习方式是每个中职学生迅速成长,尽早成才的切入点。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中职教育生源质量普遍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继续普通教育才转而接受中职教育。因此中职学生多多少少都有思想包袱,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使他们难以承受,他们缺乏信心,心情压抑,理想模糊,价值扭曲,奋斗精神淡化,相当一部分同学自暴自弃。“今天不知怎么做、将来不知做什么”。与普通教育学生相比,中职教育学生的思想压力更大,情绪更容易波动。同时他们比别人更渴望关爱,渴望成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中职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上有所作为,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从事中职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多年,深知中职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要符合中职教育本身特点,遵循中职教育发展规律,顺应学生主流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突破,力求创新,才能开展德育工作新局面。新时期德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一、揭开成功的面纱,让学生重拾自信,坚定“成人、成才、成功”的信念

中职学生相较于普通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就是极度自卑,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使他们在入学伊始就有很强的挫败感。做什么事情总是心里没底,总是纠结于自己是否胜任。这种心态,对学生自身发展和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尝试引入成功学的部分理念,结合实际进行激励教育。鼓励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打破自卑怪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成功学》内容的讲座,揭开成功神秘的面纱。让他们认识到成功不是高不可攀,天方夜谭。只要根据兴趣与特长,选准方向,找对路子,成功就在眼前。邀请了机械电气教学部的相关老师作了《中职生的前途同样光明》的专题讲座。全面阐述了选择职业教育的好处、中职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打破之前外界强加给学生的对于中职教育的偏见。充分认识到中职教育的光明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一扫萎靡之气,满怀希望、信心十足,踏踏实实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和学生交朋友,加强班级建设,端正班风、学风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班级为依托,班级建设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托。只有把班级建设搞好,德育工作才不至于浮于表面。班级建设搞得好了,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具有凝聚力,学生有了归属感。这对于容易自卑的中职学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其中班主任说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管理者,而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参与者,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班干部发号施令,指挥着做这做那。而应该走进学生中间,自觉把自己当做其中普通一员,身体力行,和学生一起把班级建设认认真真地当做一项光荣的事业来做。和学生交朋友,真正做到“亦师亦友”。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悉心培养。带88矿山机电班主任时,根据这个班学习好、素质高的特点,把工作重点放在班级干部队伍建设上,经过一年多的引导、培养,整个班基本实现了自我管理的目标,在以后的两年里都获得了先进班级的光荣称号,这个班的团支部书记李世明现在已成长为东大矿的副矿长。2004级采矿班的学生,清一色的男生,多数来自矿山子弟,学习差、素质低,就采用跟的紧,靠得住的方法,经常和他们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和各种活动,身体力行,朝夕相处,用真情感化他们,同时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和励志教育,终于扭转了班风,在最后一年也获得先进班级的光荣称号。班长朱涛毕业时虽已安排到级索矿上班,但他对汽车配件感兴趣。作为班主任在了解他的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鼓励他到上海去闯一闯,他到上海先从学徒做起,后来成长为推销员,积累了经验,闯出了路子,自己开办了一家汽车配件制造加工厂,现在已是一个身价百万的小老板。在接手10机电春招班班主任时,班内垃圾遍地,秩序混乱,当时一句话没说,拿起扫帚把地上的垃圾打扫一遍,随后开展了专题教育,从此再也没有乱丢垃圾现象。在学院举办的教室文化氛围建设中,这个班代表机电部参加评选,帮助机电部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班里有2个单亲家庭的学生,缺少管教,平时调皮捣蛋,常有违纪现象,逐一进行了家访,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交流,平时经常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了责任感,树立了信心,鼓起了勇气,表示要学有所成,将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目前这个班的班风已基本好转,学习风气逐渐浓厚,每天下午放学后仍能坚持半个小时的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平时我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培训,激发学生参加技能培训的热情,在我院举办的技能展示中这个班孔祥福同学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班主任要把学生当作子弟一样关心爱护。让学生与班主任没有距离感,学生才会向班主任倾诉心声。我当班主任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班级工作以协商为主。在他们组织的一些活动中无声无息的提供一些赞助,数额虽小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平时经常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问寒问暖,注意安全,“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已成学生们的一种共识。

三、健全人格、兴趣择业、快乐学习,切实进行素质教育

切实进行素质教育是中职教育的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切实实行素质教育,中职学生才有出路,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中职学生入学之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格教育、礼仪教育等很多品德教育的内容。“做事先做人”,“学做人”可以说是进行全方位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担任08对口升学班的班主任时,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费用灯箱布喷制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朱子家训》等儒家启蒙教育内容,让学生知荣耻、明是非,修心养性,提高个人修养。即装饰了教室环境又丰富了同学们业余时间的观赏与学习。并且积极组织相关活动,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个人素质。

篇8

一、注重礼仪教育,使幼儿学礼讲礼

(一)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程中

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一是使用中央教科所研制的6+1礼仪教材,每周一节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二是将礼仪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育活动中。例如:在组织语言活动《两个好朋友》时,首先让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哪个对”、“哪个错”,然后再请幼儿说说“为什么”、“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争辩,使幼儿懂得了在公共场所应该怎样做,丰富了幼儿对公共场所礼仪的认知。三是进行国学经典《三字经》《新编弟子规》诵读活动,宏扬中华文明文化。

(二)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

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树立礼仪教育意识,持之以恒、养成礼仪习惯。幼儿园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幼儿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文明礼仪教育契机,灵活地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古人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可见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幼儿使用“请”、“您好”、 “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要求幼儿做到“三会”,即会使用尊称,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不给他人起外号;会使用谦让语,如“对不起”、“没关系”、“麻烦您”等;会在一定场合使用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再见”等。

(三)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环境创设中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幼儿园有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

首先,我们注重幼儿园的环境美化、教育化。一走进幼儿园,您就可以看到“请讲普通话”、“上下楼梯请靠右”“您好”“谢谢”“排队洗手”“安静进餐”“入园问好”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及多幅画面布满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为幼儿学习文明礼仪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

其次,我们在各个班级开设了“文明乖宝宝”“礼仪之星”等专栏同时,每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主题墙饰,如“我们都是好宝宝、“我会做”“文明我最棒 ”“我来帮助你”;并且常常在教室的图书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小兔找朋友》《孔融让梨》《兔宝宝找快乐》等。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我们还张贴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使幼儿在优美的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二、丰富生活实践,使幼儿知理用礼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是由“行”到“情”,再由“情”到“知”的转化,然后将知、情、行合而为一的过程,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礼仪行为的意义,内化礼仪品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1、建立礼仪值日制。

每天早上7:25--7:35,有领导带班的5位教师组成的礼仪值日小组,微笑着向教职工、家长、小朋友问好;7:40—8:00,有教师带队的8名幼儿礼仪值日组,身披“我是文明小公民”的礼仪绶带整齐的排在幼儿园大门口两侧,微笑着向家长、小朋友问好,以促进礼貌用语和仪容仪表的规范化。

2.布置适当的任务让让幼儿去完成。

通过布置任务,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化文明礼仪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讲文明礼仪的乐趣,加深印象。例如:分饭时发现少了勺子或碗,请幼儿去向保育老师请求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有需要帮忙,让幼儿热心的去帮助他们等等。

3.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练习。

为幼儿创设主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情景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经常创设情景让幼儿到邻近班级借物品,懂礼貌的好孩子才能借到所需物品,没有借到物品的,让大家讨论为什么没有借到?怎样才能顺利借到物品?并且让幼儿再实践一次,直到成功。使幼儿懂得有礼貌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4.组织幼儿进行社会实践与交往。

我们在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幼儿去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练习的同时,也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组织社会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比如:

(1)组织大班幼儿佩戴“我是文明小公民”的绶带到周边社区公园、广场进行宣传,将文明礼仪送到每一个见到的人身边。

(2)节日教育。如“三八节”给妈妈洗脚,;“六一儿童节”分享美食活动 ;“教师节”给老师说一句祝福的话;“中秋节”分享月饼,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重阳节”通过看望老人,进行尊老爱老活动等等。通过节日活动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3)超市购物。我们在组织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儿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往,同时引导幼儿心中有他人,购得食物与成人一起分享。

(4)带孩子到银行、公交站观看1米线后排队,在银行内,小朋友们看到许多市民在1米线后有序地排着队等待办理业务,在公交站内,小朋友们看到乘客们自觉地站在1米线后排队等车,当车子到站的时候,排队依次上车既不会造成车门拥堵还节约了时间,小朋友们把这些看在眼里,体会到了遵守秩序所带来的好处。

从这些活动不难看出,要把一种文明礼仪行为转化为幼儿内在的品质,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5.开展“文明小明星”评比活动。一是在角色游戏中设置礼仪服务台,为幼儿“排忧解难”;三是在大舞台游戏中,评出观看演出懂礼貌、遵守公德的“文明观众”。四是在娃娃家、小邮局、小商店、小医院等活动中,评选文明家长、文明医生、文明顾客等。

三、注重家园沟通,使幼儿明礼多礼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因此,要求幼儿园、社会、家庭各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1.以教师的示范性言行影响幼儿。

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可以有意无意的引发幼儿的模仿和日积月累的强化巩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礼仪教育,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假期中我们实验教师分批进行了礼仪培训。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以身作则,主动与幼儿、同事以及家长打招呼,言谈文明有礼;时时提醒自己不说粗话,与人交往中做到“礼”字在先。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幼儿,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良好的行为。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礼貌言行风气。

2.以文明的家庭氛围影响幼儿。

篇9

这是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迎来的第三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年来,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中国引领全球发展,我们公司也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奋进之路。我们自我加压,逆境图强,赶超一流,掀起了对标挖潜、降本增效,打胜了扭亏增盈攻坚战,实现了各项技术指标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超越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领导讲话致辞稿,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领导讲话致辞稿1尊敬的周副总经理和专项检查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金秋时节你们不辞辛劳,莅临乐山分公司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公司最大的关怀和鼓励,有了您们的检查指导,乐山分公司各项管理工作将迈上更高的台阶。在此我代表乐山分公司全体员工向专项检查工作组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乐山分公司的发展概况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乐山分公司成立于20x年4月,员工总数127人,含14个内部退养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的61%,中专学历占员工总数的39%,平均年龄33.4岁。

五年来,全体员工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经营区域从早期铁路边上的一个小镇,发展壮大为三个地级市共计16个区县;城域网络覆盖16个区县城区,建成交换端口13万线,宽带端口5万线,城区内用户接入能力达到了80%以上。在网固话用户达到9万户,宽带达到3万户,电信市场收入从492万元/年、1009万元/年、2424万元/年、3532万元/年、4500万元/年逐年翻番。完成利润从-43.86万元、9.05万元、117万元、498万元、338万元逐年增加。截止到20x年6月31日,分公司的投资总计为1.9亿元,其中有分摊的2353万元铁路专网资产,已经转固1.7亿元,尚未转固的资产仅20x万元。

良好的投资控制和规范的管理,以及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使公司迅速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盈利目标,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总部和川分公司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卡控机制,得益于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目前我们正积极按照总部及川分公司的要求,以开展“增收节支当先锋”“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提高执行力”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完成分公司全年经营任务为目标,形式多样的开展创建活动,促进公司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本次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按照川分公司总体部署,于20x年4月5日川分公司专项治理动员大会后迅速展开的。我们按照“三到位”“三结合”“两个有利于”的指导方针,查纠并举、量质并重,统筹安排,周密部署,扎扎实实的开展了自查自纠活动。分公司召开了两次动员大会和五次专题工作会,针对自查自纠“6+5”的重点内容,制定并下发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分工,逐级负责,对自查和补强、检查验收等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在工程建设方面从查清“三个数”着手,自查了20x年四类工程179项,20x年四类工程133项,总投资3837万元的工程档案;物资管理方面查合同、查渠道、查单价、查台帐、查管理制度等;经营方面查制度、查流程、查台帐、查客服等;“三重一大”看标准,查执行,合同管理看制度、查规范等;通过对189类物资进行了清查,对45份经营协议进行”回头看”,对“三重一大”制度进行修订,对593份合同进行检查,存在的问题和不符合要求的都进行了整改。

通过本次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专题活动,找出了问题,完善了制度,提高了认识,分公司广大员工,特别是各部门、各经营部的负责人,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组织纪律教育和法制法规教育,前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得以解决,个别管理混乱、作风松散的现象得到了整顿,思想上存在模糊意识、工作上存在松懈情绪的人员受到了批评教育。在工程建设、经营、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及小金库、三重一大制度执行等重点环节上,从人员任用、制度执行、行为监控等方面,进一步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并完善了防治体系,总体来看,我们感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下一步我们将把本次检查验收作为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新的动力,严格按照专项检查组提出的要求进行整改和完善,把乐山分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周副总经理和检查组的各位领导来乐山检查指导工作。

领导讲话致辞稿2今天,让我们一起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伟大的祖国母亲x岁生日的到来,在这花好月圆、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公司总裁张x先生代表公司领导,向工作在各个项目组和总部的x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x今年进行的一系列变革,都是在大家的支持与努力下才得以顺利完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离专家的要求还存在距离,我们的敬业精神和敬业态度离公司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部分干部、员工的责任心还很不够,相互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公司将深入整顿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并提拔和任命一批年轻有为的管理干部,使之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公司是每一位x人倾注感情和心血的家,希望会有更多的家人为它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我们有着辉煌的昨天,公司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充满生机和希望,如今我们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只有大胆改革,勇于开拓,才能续写美好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x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以此为起点,揭开新的发展篇章,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窗外秋风送爽,情浓意惬,大家的心情在此刻也无比的激动和快乐。愿你们假日期间放松身心,并向你们的家人带去我美好的祝愿!

向节日期间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谢谢大家!

领导讲话致辞稿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光临我公司参观指导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我公司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在电网处于骨干地位的全国特大型供电企业,承担着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以及向电网输电的任务。售电量302亿千瓦时,在全国排名前十位。近年来,我公司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和深入开展“上星级、创一流”活动,安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公司连年被河北省和国家电力公司评为“双文明”先进单位,又被上级命名为“三星级”供电企业,被国网公司命名为“全国一流供电企业”。

纵观企业的发展史,我们每一次成绩的取得都与档案及时、准确的提供历史资料密不可分。1996年的大地震,电网全面瘫痪,的恢复建设需要电,如果按照以往的设计、施工方式,时间不等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档案,我们利用档案所提供的大量的有效技术数据,进行电力恢复建设,节省了时间,很快恢复了电力供应。近几年,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为适应的经济发展,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依据这些档案资料,全面分析了电网发展形势,制定了电网发展规划,为21世纪电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公司就电力建设用地、产权等问题与一些地方的纠纷时有发生,我们利用档案提供的历史资料依法维护企业的利益,使企业避免了经济损失。

通过利用档案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使我们认识到:档案是企业整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记载了企业各时期生产建设活动的各种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这些档案可以使我们对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正确决策、科学谋划、少走弯路;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企业的发展史,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各项管理,促进企业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几年来,我公司先后投资100万元用于档案建设,并围绕着档案目标管理,认真抓了档案升级。整修了库房,充实了档案人员力量,并按照分类大纲要求,对两万多卷库存档案资料重新进行了整理,档案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二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后,我们又马不停蹄把目标瞄向了国家一级,经过一年对档案的巩固、规范、提高,并针对现代化管理薄弱的问题,加大了档案现代化硬件建设的力度,购买了微机达到人手一台,添置了复印机、摄像机、录放机、vcd机、刻盘机、扫描仪等设备。同时,选择了清华紫光公司的档案应用软件,档案达到了全息管理,实现了文档一体化,初晋升国家一级,被评为全国档案先进单位。

虽然我们在档案中做了一些,但由于我们对档案的认识深度有一定的差距,档案整体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档案现代化虽然有了一定的投入,开发了一些功能,今后还需要在充分利用这些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上下功夫。今天,全省从事档案的领导、专家来我公司参观、指导,这本身就是对我们档案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珍惜这次机会,虚心向各位领导、专家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力争使我们的档案再上新台阶。

最后,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领导讲话致辞稿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在又一个国际“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的心情特别喜悦,格外激动。今天,我们阳光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和小朋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孩子也属于家长和老师的愉快的节日。首先,我代表阳光幼儿园,向前来参加阳光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家园联谊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关怀和支持。在这喜庆的时刻,我们向祖国的花朵、可爱的小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

幼儿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也关系到一个家庭和谐的重要工作。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满怀。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阳光幼儿园的老师时刻感到肩头的重任,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竭尽全力,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学期以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生活上,从点滴的生活起居、穿衣吃饭做起,从洗手的方法到睡觉的姿势,让孩子讲礼仪、讲卫生,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共处,如何分享。在学习方面,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基本的读书、写字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基本的识字、计算、音乐、美术、常识等课程内容外,我们加强了英语的启蒙学习,让孩子及早接触,学会常用的口语,为小学英语的学习和双语教学培养兴趣、奠定基础。另外,我们的古文、古诗词的国学启蒙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孩子们在古诗、古文的诵读中领略到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乐趣,在下面的节目演出中将有所展示。

一个学期以来,我们阳光幼儿园的孩子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原来顽皮的变得规矩了,原来内向的变得活泼了,原来娇惯的变得懂事了,原来不爱学习的也变得开始喜欢学习了。看着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我们老师和你们家长一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下面我就把我们班每个孩子这个学期的表现简要向家长们作一介绍。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家庭和家长的希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知识留给孩子,把微笑带给孩子,让健康和欢乐永远陪伴孩子,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生活环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取得新的成绩,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幼儿家长对我们的期望,为幼儿的茁壮成长贡献出全部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家长在百忙中来参加今天的庆祝活动,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预祝本次庆六一家园联谊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领导讲话致辞稿5同志们:

今天,市委选派的22名年富力强、现实表现优秀、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在市委组织部尤占海副部长的带领下,来新区挂职锻炼,到这片开放开发的热土奉献才智。

我提议,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掌声)对长期以来支持新区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感谢!(掌声)借此机会,我也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在座的为新区建设舍小家、顾大家、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加班加点、无怨无悔的每一名同志,表示由衷地感谢!(掌声)

建设 新区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办意见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再造 ”实现率先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人民热切关注,市委、市政府寄予很大的期望,提出了很高要求。产业立区、生态建区、人才兴区,人才是最可宝贵的因素,新区起步,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最缺是人才,选派优秀干部到新区挂职,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急新区之所急,是对新区工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

来新区挂职锻炼的22名同志,是市各行业、各岗位上的骨干人才,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踏实,有的同志在原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有的同志已经被选拔进入后备干部库,工作业绩突出,发展潜力较大;部分同志学历较高,有的还是研究生毕业,知识储备丰富;有的同志年轻有为,35岁以下的就有7人,发展后劲很足。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奋战在了新区开发建设的第一线,衷心希望你们珍惜挂职锻炼的机遇,放下包袱、放开手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成为新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希望大家敞开心扉,融入新区,向年轻同志多传授工作经验,为新区发展多提出宝贵意见;希望大家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为新区建设出力,为派出单位争光。也请大家放心,我们会尽一切可能为你们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并及时了解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想法和困难,想方设法妥善解决。

篇10

让儿童永远爱好遐想,享受遐想,这应当是民族文化将来的希望。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想这个事情的人大多是闲得没事的人,尤其是不谙世事的儿童。在我年少时,与一群十几岁的男孩子在大院子的空地上看着夜空中的繁星议论大爆炸是怎么回事,真有一个有见识的小哥哥能把当时刚刚诞生的大爆炸理论说得头头是道,让我们这些小一点的弟弟们心服口服着实入了迷。从此,那个神秘的假说一直陪伴着我过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的孩子们绝对没有我们小时候那样的轻松和快乐,这一点从他们在小学期间就要天天用带拉把的小行李车运载沉重的书包上学就能证明。面对中国儿童生活这样的变迁,真不知道心里是个什么滋味,是进步了?是退步了?还是什么可怕力量让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陷入了某种难以逃离的泥淖?

人很渺小,人类很渺小,切勿把“伟大”一词拿来自吹自擂。 我从小爱读书,爱思考,心中总有着无数的猜想和好奇在追寻着答案。我爱看宇宙探索、动物世界和一部分的《百家讲坛》(它必须有思想性有信息量,我对不少说书的混入《百家讲坛》很有意见),因为从中能搜寻到验证我的宇宙观、世界观的知识和素材,这可以加深我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自信。对宇宙的如此理解,使得我把人生仅仅看成一个过程——既然一切都会过去成为虚无缥缈的历史,那就不要把现实生活中的得失利害看得太重。既然你的生命如此短暂,那么用来耗费你的时间的那些“努力”,其价值又是否值得质疑呢?成吉思汗从东欧和中东得胜回归的路上,看到自己孩童时代生活的草原时,很悲怆地说了一句:“上苍如果能让我回到童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王国都拿出来交换。”我们后人所能得到的“成就”是永远也不会比得上成吉思汗了,因此我认定,一个人的生活,其真正价值是年轻的心态和纯真的生活哲学。若此生一直能轻松地享受我一贯的童趣就足以能让我欣慰了。

对客观世界的敬畏应当是人类的第一知觉。 佛家有“恒河沙数”之语说世界之浩瀚,殊不知,天上星座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地上所有海滩上的沙粒数量。据天文学家的科学观测,银河系里有1000亿个太阳系这样的星系,银河系外又有1000亿个以上的河外星系作为银河系的姊妹星系。如此观之,从空间角度看,宇宙中我们的地球连沧海一粟都谈不上,那么地球上的人类更是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了。面对如此浩瀚无际的星空,人类的渺小与脆弱应当成为人类看待神的原始出发点,从而生出对客观世界敬畏之心,应当把一切不敬天不自量的狂妄都抛到九霄云外去。我成长在那个战天斗地的特殊年代,面对大人们无谓的匆忙与无知的狂妄,只剩下了疑惑不解,遂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藐视市井间尘嚣的性格。

宇宙自身就是“上帝”,人类应当从这个假设为开端设计自己的文化。 最近,美国的天文学家们用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证实,把我们的这个“正宇宙”的年龄从大约140亿年精确到138亿年。我极力想读懂那篇报告却深感我的知识储备之不足,于是我只能虔诚地全盘接受之。另一个对重大题材的“接受”是十年前党治国先生来京住在我家时不倦地开导我皈依基督教,为此我们彻夜长谈。党先生是理工出身,50年代清华大学的高材生,黄万里先生的高足。他说进化论有缺陷,在时间上对不上。宇宙的年龄只有一百多亿年,而从碳和氮的氧化物开始到能生成人类DNA所用的时间,远远超过它,他用来证明的那些道理和依据,在我听来有似于天书,那些类似解释爱因斯坦质量——能量相互转化公式推演,我根本听不懂。我虽然没有如他所愿成为一个基督徒,但是我却由衷地笃信了这一点:“上帝”这启发个人类智慧的假设原点,是个很伟大的发现,它是从13世纪开始的现代文明的进程所借助的两个思想支点之一(另一个支点是古希腊人所创造的“逻辑”)。我虽没有履行必要的手续成为正式的基督徒,但我对现代文化的母体——基督教的新教文化充满敬意,对基督徒群体很是高看。

宇宙观启蒙教育不可或缺,少了这一环不仅仅是儿童的不幸。 我之所以要先谈一谈宇宙和上帝,是因为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人,首先要有一颗敬畏之心,知道天高地厚,然后再时时注意把儿时的纯真之心保持终身,最后才能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这个信仰让我在看待人生,看待民族,看待社会时都能保持客观一致性,否则我的认识就会自相矛盾,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做出自欺或者欺人的事情。信仰还告诉我,人的各种“观”是有先后主次的,由宇宙观生出世界观,由世界观生出民族观,由民族观生出人生观。也有这样的人,他没有前几种“观”,只有最后一种飘渺的“观”——人生观,也没有人对他进行过人生观的启蒙,那样的人只为自己的感官而生活,令人忧虑的是,中国现实社会让不少这样的人获得了“成功”,如黄胜、雷政富等等,给中国生出了那么多的烦恼和麻烦。没有信仰的人不值得别人尊敬,其实连他们自己也不会尊重自己——缺乏自尊心。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松散与凌乱,造成了中国人信仰教育的长期缺失。 今后中国人的麻烦还在于中国人宇宙观、民族观和人生观这“三观”的松散关系甚至相互矛盾或者根本缺无,而比中国人更难以逾越跨入现代社会的民族则是“三观”的凝固不化。他们有着极其一致的宇宙观民族观和人生观,他们看淡自己的生命,更把别人(他们称为“异教徒”)的生命视为草芥,现今世界因为他们的执着和任性而冲突不断。对比这两个极端,我感觉还是中国人这方面的麻烦要好处理一些。思考这两个问题时,我发现其原因可以通过一条线索来展示,那就是宗教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一个是极端封闭的宗教说教的可怕浸润,一个是对整个民族和一个人的整个人生的信仰教育的缺无。试想,一个孩子在他咿呀学话时听到了什么就能影响他的终身生活哲学的话,我们为什么不从这里找到改造我们文化的突破口呢?

在中国人“一盘散沙”这个表象的背后,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缺乏自我否定的精神和勇气。 我长时间地思考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它的形成过程。对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国人的家族文化如何形成的顿悟是受了观看中部非洲的野生动物世界的启发。其实在远古,中国这片大地上,也是那样一种情形,只是中国人早把那些毒蛇猛兽消灭殆尽了。中国人为什么把多子看成多福?因为中国的安全是指皇家的安全,皇家安全了,别的就不重要了。别的家族的安全怎么办?为了自己家族的安全,每一个家庭和家族一定要有一定的规模,才不会有人敢欺负,因此一定要多生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非洲野牛、鬣狗、长颈鹿群,没有一定的数量早就统统地做了人家的肉糜。中国人在两千多年里,对内对外只能像野生动物那样依靠家族的规模而生存。其实,依仗着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应当能想到,家族人数的激增必然导致整个民族人口的暴涨,养活增长的人数的食粮从哪里来?中国历史上没有社会学,没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学者群(只有庙堂里那群御用师爷和躲到深山里的闲散诗人群体,他们或者无意或者无力,都不会把社会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即进行数字化研究),于是就使得中国两千五百年来的历史成了一部周期律的展示平台,其中人口是主旋律,饥饿是主旋律的伴奏曲,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相伴相生,不离不弃。人多了,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到外部世界去开荒,二是弯着心眼琢磨邻家的土地和抗租抗税。前者造成了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的传统,后者造就了窝里斗的恶习,表现为土豪劣绅横行霸道、无赖刁民坑蒙拐骗,或者逼上梁山造。

“崇义抑利”喊了两千五百年后,反而是利欲熏天的现实。 中国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的特殊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为那么多的外国民族所难以理解。现在我似乎有了新的顿悟,那就是它是由中国人传统家族文化的里面滋生出来的。形成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本质力量是最原始的利益集团凝聚力。从本质上看,西方人的宗教文化是以信仰为纽带组成民族和国家的,而中国人始终围绕着利益进行思考。打江山当皇帝,悬梁苦读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打土豪分田地,本质上最终都以利益为目的,中国人都听得懂,你的什么之类的东西在我们中国土地上算什么玩意?从家族文化进化到宗教文化,似乎是几乎所有民族的一个必经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是中国人太过聪明还是太不安分,就没有真正地沐浴过那段炼狱般的洗礼。

国情由民情决定,民情由文化决定,不改造文化,只改革制度的改革终将流于形式。 1913年,的总统顾问美国行政学家古德诺给做出了一个“顶层设计”,其所依据道理是“按照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不宜实行共和制,只能继续实行帝制”。我斗胆认为这个美国学者说得有道理。弥漫中国的家族文化一下子实行共和制无异于异想天开。原来的皇帝没有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想的不是什么民主共和,而是由谁来“坐龙廷”。当时稍有共和思想的人数少得可怜。现实情况是,20年代的中国,从东三省到山东、河南、两湖、四川、福建、江西,到处是拉杆子的土匪,这都是家族文化的产物,没有了皇帝那个大家族,就震慑不住中国这个亿万家族的混合体了,取而代之的,只能是有官府背景的强人则进行军阀割据,没有官方背景的强人就落草为寇。怪不得那时候的中华民国被人称为“中华匪国”了。

家训只是零散的小范围的说教,说家训式的《论语》能治天下纯粹是瞎掰。 如果说中国人是太过聪明,那就是看透了借助神力的依托来说明现实生活的事理有点舍近求远,直接用圣人的教导或自己家族的家长训话把别人借助于神的嘴说出的道理作为信条岂不更直接么?于是远古的中国就有了百家语录,如老子《道德经》、孔子的《论语》等,近古的《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书》。即使是进来了外来的佛陀、基督和先知,也都是把他们当作有钱有闲时用以解闷的精神茶点,并不把他们的话当成生活中必须恪守的戒律。

现代社会需要现念,而现念是众多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冲突中整合、妥协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所有中国人就没有了共同的目标和信仰——这就是“一盘散沙”的来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感于此,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把儒家学说定为“国教”,以统一中国人的思想。现在看来,那真是一个幼稚可笑的主张,虽然愿望很好,也看起来可行,但是用几个两千年前的古人的一套说法来规范现代社会人群的行为,绝对有点牵强附会南辕北辙,也就是说太把中国的圣人当成了熟知现代文明社会准则的先知了。要知道,现代社会的发轫处是古代希腊人的哲学和逻辑学,其中又在其后的两千年的时间里,融入了犹太人的人人平等思想、古代罗马人的法制文化、法兰西的自由精神与社会契约精神、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权力制衡理论与实践,以及新教文化的区域自治文化与节俭精神,我们民族的一个孔夫子再神奇也不具备那么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想牵强附会地从中国古书堆里挖掘现代社会的精神元素,无异于“缘木求鱼”。

篇11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因素

考虑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对影响职业教育体系的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内涵是什么,要做深入的思考。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边界目前有不同的理解,我参加过若干次讨论会,发现大家对于这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觉得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纲要》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我参加了《纲要》起草,在起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时,对有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文字表述大家曾认真推敲过。有两个要点需要关注,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论外延有多大,它都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涵盖了社会上各级各类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无固定形式的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们现在要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现有的体系还不太完善,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进行调整。对职业教育体系,有几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在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化社会中,职业教育的重心是在中等教育层次。随着展业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重心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转移。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从业人员当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服务经济的发展的发展,从业人员中第三产业从业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是对人的服务,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它对人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和制造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000年世界银行曾经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过一个建议,其观点引起了国内职业教育界的巨大反响。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应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把职业教育从中等教育层次转向高等教育。当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还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看,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世界银行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是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很发达。如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很高,职业教育相应地主要在高中后实施。这说明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结构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另外一个是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职业结构。在我国,人们分析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时候往往忽视对职业结构的分析。我过去曾研究过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其产业结构怎么影响职业结构,职业结构怎么影响职业教育结构做过一些探讨。结论是职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非常大。

有关职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我还可以提供一个案例。过去几十年间,国际劳组织对国际职业分类标准进行过几次修订。1988年修订时,在原有的专门技术职业之下,增加了一个“技术员和准专业人员”职业层次,有人将其称为“灰领”层次。这一调整反映了过去几十年间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在这一职业层次已有很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对从业者有明确的岗位能力、知识技能要求。但目前我国的职业分类中还没有这个层次。这说明我国的职业结构中相应的职业层次还不明显。现在我国高职培养的人才带有很大的可替代性,本科毕业生降低点就业预期,可以做高职毕业生做的工作。高中阶段毕业生提稍微努努力也可以替代他。这可能与高技能职业岗位层次分化不充分有很大关系。

第三,技能的变化也对职业教育体系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即便在同样的专业领域里,同样的职业岗位上,技能本身发生了很多变化。发达国家有关技能变化的研究,比如日本的一些研究认为,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技术的发展,技能岗位正在发生分化:有些工作岗位对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有些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更低了。我国的情况如何?对此需要深入的研究。我们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对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想强调的观点。

不同类型的人才其知识技能结构是有所不同的。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包含两大因素,一是智力或知识,二是技能。不同的职业领域或岗位对这两大因素的要求有不同。一般来说,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制造业的岗位中技能所占的比重要大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岗位,结构比例是不一样的。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对我们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衔接沟通关系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在考虑中高职衔接时至少要涉及两个方面的衔接,一个是知识的领域,这更多地反映在学历层次的提升。第二个是技能,主要是职业资格、技能资格的提升。我听说有一些中职毕业升入高职以后,有些在中职中已经学过的课程可以免修,特别是一些技能课程,从积极角度来说,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学习。但反过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高职提供的职业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并不比中等职业学校高呢?换句话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的价值是否只是学历层次的提高?如果说高职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那么,中高职的衔接就需要很好地考虑如何使中职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我个人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现代性。就是说我们要构建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满足现代对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满足从业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需求。

二是终身性。《纲要》中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就是从这点出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正规教育全日制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非全日制教育)和非固定形式的教育,比如工作场的学习、学徒制培训,就是主要靠在工

作场所的实践来形成和积累技能。我上个星期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工作场所学习的国际研讨会,有一百多位外国学者来讨论工作场所的学习。工作场所的学习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职业学校都有实训实习,实训实习就是工作场所的学习,对其重要性大家议定比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职业技能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终身教育、通过几类教育综合发挥作用,有效地沟通衔接起来,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

三是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与其他教育体系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不是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说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教育的不同教育阶段,都融入了职业教育的很多内容,比如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或者生涯学习。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的,但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弱点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分离。现在有些地方尝试发展综合高中,探索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虽然目前成功的不多,但是这是一个方向。开放性还体现在学校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技能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职前教育,也需要职后培训。在知识经济、终身学习背景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凭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而享用一生。国际上有专家认为,人一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80%左右是在离开学校教育以后,是在生活、生产中掌握的,这说明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和沟通,需要进行制度变革。

三、不同层次类型职业教育的衔接

考虑中职和高职及其以后的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时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和多样的模式。一种是“直通车”式的模式,即从学校到学校直接升学;另一种是学习、工作实践,再学习的“三明治”模式。后一种对培养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在一些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很难单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因为很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要靠工作实践中的积累。现在企业招聘人员,很多都要求有相关的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社会上很多职业资格也要求一定工作年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工作岗位上技能积累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直通车式”的衔接模式比较适用于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越是技能要求高的职业领域,可能越需要学习、实践反复的过程。

关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在座各位都来自职业院校,都是学历教育,是以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还有一类是学校外的职业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把两者很好地衔接沟通起来,但现在我国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体制上的障碍。比如,学校职业教育属于教育部管,职业培训主要是劳动部管,在制度和政策上常常难以统一。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协调,这是使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衔接沟通的重要前提。

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构建新型的国家资格框架。资格是衡量一个人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资格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学历资格、一类是职业资格。职业院校现在强调双证书制度,目的也是使毕业生具备两方面的资格。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制度,但学历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各有各的体系,两者缺乏有机的关联。这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大的阻碍。为了改变两类资格体系相互分离的状况,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构建新的国家资格框架,目的就是把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更好地衔接起来。欧盟近年提出了一套“终身学习资格框架”。国外构建新型资格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是,无论是学历资格还是职业资格,其本质都是人所具备的能力,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所要求的能力存在对应的关系,因此,两类资格是可以相互打通的。构建这样一个新型的国家资格框架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依据。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虽有一些初步研究,但总体来说还比较滞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时,我们曾把建设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内容写到《纲要》草稿里,但后来《纲要》出台时没有被采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很多人没有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当时劳动部门的同志在讨论中提出,提终身教育体系就不必提国家资格框架了,两者是同一个东西。其实它和终身教育体系有关系,但并不是这个体系本身,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部门的同志担心用学历资格来规范职业资格,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建立这样一种新型国家资格框架,有助于提高职业资格的地位。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写进《纲要》,但这样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的研究视角更多集中在探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关系,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现在有人总结中职到高职的衔接大概有十几种模式,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现在全国有若干所,尚处于试点阶段。这种形式国外也有,比如日本就有五年制的高等专门学校,社会评价很好。

目前比较多的是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就是中职毕业以后经一定考核程序进入高职继续深造。目前对这类升学有人数比例上的限制,应否扩大比例尚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一味扩大比例有可能导致中职学校偏离就业导向。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另一种方式是中职毕业以后先就业然后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不是直接升学。这类学生占高职学生的多大比例不太清楚,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也有待深入研究。

还有中职毕业生在职参加电大或其他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方式。可能还有其他的模式。我个人觉得应当鼓励多样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模式,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尝试多种模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因为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有它的独到之处,有它的好处也可能有它的缺点,有了多种模式就可以相互弥补。

关于高职和高职以后教育的衔接,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专升本。专科和本科教育,从教育类型来说是有差别的,尽管也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途径还需要很好地研究。专升本除了学历层次的提升之外,对专科生技能技术和能力提高的有效性要进行很好的分析。中国是个学历社会,大家都希望获得更高学历,从而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更有利。但是,从人才类型上说,专升本是技能人才的更高层次还是人才类型的转变,也需要研究。还有高职年限的延长,比如说发展四年制高职。为什么要延长年限,延长年限以后高职会发生什么变化,延长后学什么都需要很好斟酌。关键是四年制高职与本科教育有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没

有,现有本科院校众多,没有高职升格的必要。如果有区别,区别是什么?变成四年制以后高职还能否保持特色?这些都需要讨论。还有,高职的年限不同国家有很大区别,到底多少年合适?这也需要很好地研究。从各国情况看,高职的年限从一年到四年都有,美国还有半年的。这当中肯定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日本,高职以两年制为主,占70%多,三年制的占20%左右,还有一些是一年制的,只有很少是四年制的,主要是医疗保健领域,特别是护士专业。可能是护理行业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提高了的缘故。但即便是四年制仍然是培养护士,与医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有区别。高职如果变成本科可能会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丧失掉。

职业教育能不能向本科以上阶段、向研究生阶段发展?这是另外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现实当中存在这样的需求,但在理论上还存在者很大的争议。国外已有职业教育向研究生阶段延伸的案例,如澳大利亚就有职业教育研究生文凭。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但专业学位到底是专业型还是技能型的?有人认为高职再往上升,就成为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而不再是技能型职业教育了。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可以一直延伸到到博士阶段,认为认为律师、工程师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我个人的观点是,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与职业教育还是有类型区别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也有类型上的区别。职业教育内部也是分层次的,这是与职业层次结构相对应的,没有层次就不可能有上下衔接的体系。总之,本科以后阶段的职业教育如何定位,将在从根本上决定将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这些需要更深入研究和探讨。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策略

我们如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个人认为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深入研究,审慎论证,先行试点,有序推进。首先,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我们要在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上尽可能达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审慎地进行制度设计。体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因此应避免仓促上马,仓促的决策往往不可持续。其实,关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命题很早就提出来过,但始终存在争议。比如,有些人担心搞得不好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导致职业院校的新一轮升格风。这些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因此,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充分论证,需要理论支撑,需要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深入分析,特别是认真研究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要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起步,这样可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另外一个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先行试点。刚才谈到的五年一贯制学校就是一种试点,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纲要》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广泛开展试点,鼓励地方和学校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我们看不准,但可以通过试点来探索,成功了就可以推广。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来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大胆尝试。

另外还要有序推进。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注意防止出现不考虑条件、“一窝蜂”式的盲目冒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过冒进的教训。当年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偏重规模的迅速扩张,短时间里建了大量高职院校,很多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有些根本不具备条件,一些大学也办高职,结果是很多成为本科压缩型,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其后遗症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所以,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有序地推进,是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篇12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普天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可作为父母,我们究竟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为此,我请教过孩子的老师和其他家长,也买过这方面的书籍、光盘,经过长期的学习、摸索与总结,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在我的孩子身上起到了显着的效果。在这里,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育孩子的一些粗浅看法,与孩子家长们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为我们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科学、快乐的成长空间。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长幼之间的关爱和互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我们不能把工作中的烦恼和不愉快带进家中,带给孩子。不要随意向孩子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加聪明、活泼,孩子在成长,我们家长也必须得不断的学习成长,汲取崭新的事物和知识。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 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我女儿今年七岁,刚上二年级。有一次,先生问女儿:“凡凡,你长大后,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呢?”当时我也在场,我对这个谜底充满了期待。只见女儿作了片刻思考,大眼睛骨碌一转,以极快的语速和轻松的神情回答道:“在家炒股。”那一刹那,我懵了!我是个自由职业者,时间比较自由灵活,经常在电脑前看股票。她一定是觉得坐在电脑前炒股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进而把它选作自己将来理想的职业。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反省自己的日常言行,紧接着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增减与调整。争取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看股票、不玩游戏、不网聊,不给孩子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这样一来,我的空余时间也就多了起来,我开始尝试做些各种各样的小点心。现在,绝大多数中式点心对我来说都不是难题,自夸一下啊,手艺还不错,呵呵。最近,我还学会了做生日蛋糕。我自己多掌握了一门技能,孩子也很喜欢观看我制作点心的过程,有时还一起帮忙做,加上她自己的创意,我们彼此都开心,吃起来也就更有一番味道了。由此可见,平时,我们家长的所作所为,孩子们都在看着,同时也会影响孩子,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去影响、熏陶孩子。

二、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

孩子与生俱来就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参与其中,获得体验与成功的,我们不妨给他适当地创造这种机会。我的孩子一岁多时,学会自己进食,两周岁时会自己穿简单的衣裤,在托儿所的表现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强,经$2老师的夸奖。虽然孩子一开始在做这些事情时,完成的并不好,但是我不断的给她尝试的机会,并加以鼓励,直至她成功。孩子从小和我分床睡,在她四周岁时,她说她是个大孩子了,提出要独自睡一个房间,当时我心里没底,但还是同意了她的请求。头几个晚上,半夜里我总要起来看好几次,偶尔也会发现她把被子蹬掉,但是大多时候她都把自己裹得很严实。后来,我一般不会再特地起来查看她的被子了,完全相信她能把自己照顾好,我很放心。这也是她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了,经常会自豪地和小朋友们提起:她是单独睡一个房间的。

我们平时可以让孩子洗一些小的东西,比如自己的饭碗、手帕之类的物品。洗不干净的时候,过后我们可以偷偷再洗一次,但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得肯定地表扬他们。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可以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适当的鼓励和赞赏,可以强化良好的学习行为,防范不良行为的养成。俗话说“一句鼓励话,胜过百句骂。”确实,比起批评和指责,“鼓励”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更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我们应该拿放大镜来发现孩子的良好习惯,并给予及时鼓励和赞扬。

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日之功,它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和引导,还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直至良好的习惯形成。

三、多和老师探讨,多和家长交流

孩子在读书期间,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非常幸运,我女儿的启蒙老师是个教学经验丰富又负责的好老师,很受班级里的学生欢迎。平时放学后,我经常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把在家中的不良表现也诉之于老师,和老师探讨如何教导孩子克服不好的习惯,使其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这样老师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的孩子,更有利于她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寻找一种更适合我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针对孩子学习中的几项弱点,根据老师的提议,我做了一张“好孩子进步跟踪表”,当中列了“速度快”、 “很自觉”和“无错”三项,每日一评,有进步的画一颗红星,无进步的画一颗黑星。红星可以用来换奖励,积满了十颗红星,我就给买一本她喜欢的课外书。几周下来,效果显着,女儿很开心,老师也表扬女儿进步明显。

正因为这样,我经常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正是老师的伟大之处。

此外,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在早上送完孩子之后,和其他送孩子的家长习惯性地拉家常,谈论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我会把自己近段时间促进孩子进步、行之有效的新经验与方法讲给家长听,同时也会从对方那里获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以备往后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借鉴。

四、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不可忽视文的力量

在与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有时我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与引导,却适得其反的现象时有发生。碰到类似的事情,我苦恼过,也思索过: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总是指责孩子,也应该自己反思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呢?其实,只要有爱心、有创意,家庭教育也同样可以富有情趣。

有一次,我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太过了,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以至于孩子有些伤心并抵触,当时,她写了一张纸片,递到我面前的桌子上。我一看,纸片上写着“我后悔说过那句话” 。她的这个举动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过激了,于是,我把语气放低放软:“能告诉我,是哪句话吗?”她依然用小纸片回道:“就是母亲节卡片上的那句话”。我清楚地记得,母亲节那天,女儿亲手给我做了一张卡片,上面画了好多各种颜色的爱心图案,卡片上写着“妈妈,我爱你!”原来她后悔……想到这里,我的泪涌了出来。我把她写给我的纸片翻了过来,写道:“对不起,是妈妈错了!”而且,我还故意,把“妈”右边的“马”写成了“鸟”,在母亲节的卡片中,我女儿就是这么写的,呵呵。女儿看了之后,随即捂嘴大笑,并批评起我来:“妈妈,你把‘妈妈’两个写错了,你是怎么当妈妈的?”看到女儿发现了“妈妈”两的错误并破涕为笑,我也笑了,紧张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我对她说:“孙老师,麻烦你帮我纠正一下错误,可以吗?”女儿欣然应许。

从这件事中,我得到的启发就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有时候用文比用语言更方便有效。因为文和语言相比,语言比较羞涩,有时难以启齿,文比较含蓄委婉,更利用我们和孩子之间进行亲密无间的沟通;语言稍纵即逝,有时候说好几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容易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文克服了这个弱点,只要不把它毁掉,我们什么时候想看,都可以拿出来再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觉都能重温一遍,印象也就自然比较深刻。与暴风骤雨式的训斥相比,用文,不仅顾及了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被孩子接受,也让她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她的关注和爱心,从而更有利于父母走进孩子的心扉。如此经常一来一往,家庭教育同样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项伟大的事业。它要求家长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更好的和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把孩子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所谓“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家庭教育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它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乃至成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不过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不能一概而论。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够在孩子身上多花点精力、多动点脑筋。最起码应该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不为社会所累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中最关键的就是:家长特别要注意孩子身上一些细微的变化,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和教育好孩子,使之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长。

我的女儿现在读五年级,从她出生到现在,我们努力做到科学施教,尽量营造家庭的民主氛围和轻松环境来对她进行教育。目前我们一家人感情融洽、沟通良好,孩子健康活泼,茁壮成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中有不错表现,做父母的感到无比欣慰。这些年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是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

一、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老师,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的许多缺点是能够在父母身上找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子女还要先约束好自己,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这样子女有一个好的榜样,不必我们家长有多少说教,子女也会跟着去做。所以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去影响、熏陶孩子。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 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和我爱人从不打牌或打麻将,休息的时间看看书和电视,或者上网查查需要用的资料,还买了许多古今中外历史经典书,如《四大名着》、《百科全书》、《成语故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选》及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英雄人物传记、科学家传记等等,爱人还喜欢国学方面的书,女儿有时也跟着学一些,我们有意培养女儿“与书为友”的习惯,这些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她人生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二、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小孩在读书期间,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非常幸运,我女儿的老师是非常负责的好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很受学生欢迎。作为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关心孩子在校表现,和老师探讨孩子的不良习惯,有错误能够及时的纠正。这样老师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你的孩子,更有利于老师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寻找一种更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经常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正是老师的伟大之处。

三、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被培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别说知道感恩了。在家里,我们有意识的让女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七岁时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八岁自己会洗头洗澡;晚上单独在家,写完作业后再看一会电视,到了时间会自己先睡;会主动帮忙洗碗……除了正常的零花钱之外,我们很少给她钱,因为从小她就没有乱吃零食的习惯,她要买什么都会事先征得我们的同意。有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大人在外面工作有多么辛苦,赚钱是多么不容易,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了。此外,在打扫卫生时,可以叫她负责收拾自己的房间,大人则负责其他地方。一方面让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赢得孩子的敬重,从而更加珍惜为她所做的一切。

四、学会换位思考,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女儿读一年级时,年龄比一般人要小一些,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还不知道读书是怎么一回事。语文成绩总要比别人差一点,数学还曾经考过不及格。作为家长,当时我们很着急,但却没有责备她,也没有额外布置课外题来强迫她学习,更没有规定她考试非得考多高的分。而是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提醒她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受同学的干扰而影响听课,放学后首先要把作业独立完成,有问题先查典,不要依赖父母的辅导,就这样一步一步,潜移默化,成绩逐渐在提高,从三年级到现在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数学还经常考满分。经常听人说小孩在周末要上辅导课,还要学习乐器或舞蹈,学了之后每天还要练习,这样孩子几乎就没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在我看来,除非小孩自己非常乐意去学,如果强迫的话,那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比较小,天性好玩,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欢的事。我们曾经带过女儿去学二胡,后来发现她对此不感兴趣而是欢绘画,于是就放弃了二胡,她坚持学习绘画直到现在,并且乐此不彼。

五、与孩子进行沟通,注意恰当的奖惩

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从细微处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表扬和鼓励进步,批评和纠正错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每天都与孩子聊一聊学校发生的事,从她的讲述中就能够发觉她的进步或问题,有进步及时表扬,有错误要严肃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应该把握好,最好不要用物质和金钱,而以精神奖励为主。不光如此,更要全面了解与小孩经常在一起玩的伙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发现交往密切的同学之中有行为习惯不好的,要教导她不能受别人坏习惯的影响,并且要注意与这种人保持距离。

以上是我们对子女教育的一些教育孩子的心得和子女教育的一些做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相信每个家庭也都有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其他家庭如何教育孩子的经验与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够使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2019教育孩子心得体会(2篇) 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我们永远都在探讨的话题。家庭情况各有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有一些心得,也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共同探讨一下。

1.健康人格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虽然我们都不避讳我们都很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的分数,但是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必须建立在健康人格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只能舍本逐末,让孩子迷失方向。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专业对口与否,学习是永远的课题。即便是孩子能以较好的成绩升学读一个好的大学,但考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包括我们从自身总结经验,我们发现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我们不可能守其一生。要让孩子从身边的一些事情中学会处理问题,树立自信、阳光、积极的心态。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让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2.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并举。我们都很爱我们的孩子,我们回想一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孩子的每一个变化我们都熟记于心。当孩子出生不久第一次会笑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开心。孩子第一次能叫出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是如此的兴奋。当孩子突然有一天会独立走路了,我们是那么的欣喜……我们觉得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上学的时候,也要始终有一个信念:我们的孩子真的不错。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可能的少用或不用打击他的词语,千万不可讥讽、嘲笑、辱骂和歧视。正面看待孩子,即便是贪玩那也是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但赏识教育并非放任,从严要求是必要的。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不必惊慌失措,而应该视为促进其成长的良机。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促使孩子内心的矛盾转化,向真善美转化。让孩子在在犯错误中成长。教育的前提是让孩子真正能从心底里认识到错误,指明批评他的原因,让他有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有原则和边界,哪些是坚决不能逾越的这一点必须要做到。

3.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多抽点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每天与孩子谈谈心(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学会倾听,关注孩子的感受。尤其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及时引导孩子正确地处理和应对碰到的问题。当孩子提出要和父母共同做一个游戏的时候就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绝佳机会,他会说出平日里不会告诉你的想法。只有了解孩子,指导孩子想什么,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还要重视孩子的朋友和同伴们,要尊重孩子的朋友和同伴们,这样孩子才能善待朋友,与同伴们友好相处,给他一个宽松的、愉悦的人际环境。我们可以从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庭和处理自己的内务,鼓励孩子多关心班级,主动帮助别人。家庭成员之间平等相待,让孩子也能真正感受到他也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感。

4. 重视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孩子要从培养习惯做起。习惯成自然,其力量就是持之以恒。当然,家长也不要急于要求孩子一下子改掉坏习惯,而在于慢慢地让好习惯培养起来。成功的体验激励孩子继续进步,使孩子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激励孩子对好的习惯和行为多多重视和坚持,鼓励孩子把坏的习惯和行为逐步减少。良好的习惯包括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家长和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放下成人的所谓尊严,父母尊重宽容的心胸是孩子幸福成功的舞台。

成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谁能坚持,谁就能胜利。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家长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如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照搬不能复制,毕竟我们的的孩子都是第一无二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于有父母和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做好。因此,作为孩子的教育显得如此的重要和不容易,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孩子的教育确实不容忽视也不容易,要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母亲教师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2019教育孩子心得体会(3篇) 作为一名在教育教学一线从教12年的在职教师,我想把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各位在座的家长共同分享,希望能为你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如何指导孩子做作业

1,帮孩子端正态度

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庭作业的责任感,要让孩子明白,每天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是他必须要做到的,是他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职责,就像爸爸妈妈每天上班时都要尽心尽职地完成本职工作一样,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家长还必须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庭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孩子明白做作业是掌握好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习的延续和拓展,是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2,努力提高孩子兴趣

兴趣是影响人的行动的重要因素,它能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但有些孩子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自觉性较差,于是他们每天做作业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老师和家长,能拖就拖,能不做就尽量逃避。对于这类孩子出现的作业问题,父母应当从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要想办法改变孩子对学习是“大人逼我学”的状态,要让孩子能够变成“我爱学”、“我要学”的主动学习。

3,一心一意做作业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没有专心投入,“附加动作”太多,一会儿东张张西望望,一会儿摸摸这玩玩那,还有的孩子喜欢几个人凑在一起边聊天边写作业,或者喜欢边听音乐、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写作业,如此三心二意当然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在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不要做与作业无关的事情,孩子的书桌上也不要摆放令孩子分心的东西,在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去打扰孩子:“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受老师表扬”,“肚子饿了吗,要不要吃点心”,“做几道了?还有几道?”

4,安排合理作业

父母应当教会和督促孩子合理地安排和处理每天的作业,比如,学校里的作业要抓紧,能在学校里完成的就不要都带回家里;放学后不要先去玩个够,等到精力耗的差不多时才去做作业;做作业前要事先准备好学习用具(胶带、水彩笔、白纸、书本等),不要等到用的时候再临时去找;在做作业时要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后再动笔,不要做了之后才发现题目搞错了或没有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可以先绕过去,先做其它会做的题,不要就停在那里无谓地消耗时间。

5,注意劳逸结合

孩子做作业是要动脑筋的,如果孩子连续思考问题的时间较长而得不到休息,大脑就会疲劳,就会出现大脑运转速度缓慢的现象,这时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下降,错误率也会增高,这时如果让孩子适当的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后其学习效率反而会提高。一般来说,小学生连续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1小时。

6,加强能力训练

既好又快地完成作业也是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能力的,比如小手肌肉的灵活、手和眼的协调一致等,有的孩子作业“慢”就是因为他们的协调能力不足,在做作业时频繁地抬头和低头,从而降低了读写的效率和准确率。对于这类孩子,家长首先应当加强其视知觉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课余活动如篮球投篮、打乒乓球、剪纸、走迷宫、跳绳、滑冰等。

7,先复习后作业

作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所学的生词、语法、定义、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孩子完成作业的好坏是建立在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课堂知识没掌握、所学的内容没有消化和理解,作业自然就做不好,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作业,可以要求孩子在做作业前先看书和参考资料,复习完了之后再动笔写作业,而不要图省事,回到家抓起笔就写。

8,经常检查孩子作业

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应当经常检查,即使自己的时间再紧张,每周也要至少检查孩子的作业一次。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

况。孩子学习认真不认真,知识掌握的牢不牢,有没有学习困难等等,都可以从孩子的作业中有所反映;第二,可以有效地督促孩子的学习。孩子就是孩子,有些时候他是无法管好自己的,即使是成绩好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家长能够不时地翻看一下孩子的作业,就会使孩子在无形中有个压力感,他可能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检查孩子的作业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孩子的作业有没有丢落的现象,孩子的作业能否及时完成,孩子的作业是否工整,孩子作业的错误率高不高,孩子的作业有没有抄袭的现象等等。

9,适当帮助孩子作业

有的孩子学习上的欠账太多,很多作业根本就不会做,做作业时会有大大小小的“拦路虎”挡在前面,他们对写作业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很害怕写作业,作业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产生烦躁感。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当耐心的帮助和辅导他们的家庭作业,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搞懂的东西,只好由家长在家里给及时补上,争取不要让孩子的学习再出现新的欠账,另外还要注意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本身没有这么多时间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就应当适当请一些家教,将孩子在知识上的漏洞都补上。

10,多鼓励少指责家长应正视孩子的能力,当孩子课后不会做作业时,不要一味责罚,而应当鼓励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训斥和打骂是无济于事的,只能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孩子的作业无法完成好,而且其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有一个母亲经常盯着孩子做作业,孩子做慢了就吼:“快做,没见过像你这么慢的!”孩子加快了速度,可她又说:“怎么写得这么差,又出了差错!”孩子于是又放慢了速度,然而这位母亲又沉不住气了:“这么久还没想出来,我怎么养了你这么笨的孩子!”最后只要母亲在旁边,孩子做作业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浑身发抖。

11,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写作业时陪在一旁,这可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做法,不仅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耽误了,而且实际效果也不理想。陪孩子写作业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有的孩子每写一道题就问家长“对不对”,或者作业稍有难度就不愿动脑问家长“怎么做”,有的孩子则是家长陪在一旁时表现还不错,可家长若有事不陪时作业则一塌糊涂;陪孩子写作业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有的孩子可能认为父母在一旁是在“盯着”自己,是在“监视”自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个性较强的孩子会因此而对父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是对抗行为。关于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教育孩子心得体会4篇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老师,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的许多缺点是能够在父母身上找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子女还要先约束好自己,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这样子女有一个好的榜样,不必我们家长有多少说教,子女也会跟着去做。所以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去影响、熏陶孩子。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和我爱人从不打牌或打麻将,休息的时间看看书和电视,或者上网查查需要用的资料,还买了许多古今中外历史经典书,如《四大名着》、《百科全书》、《成语故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选》及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英雄人物传记、科学家传记等等,爱人还喜欢国学方面的书,女儿有时也跟着学一些,我们有意培养女儿“与书为友”的习惯,这些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她人生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二、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小孩在读书期间,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非常幸运,我女儿的老师是非常负责的好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很受学生欢迎。作为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关心孩子在校表现,和老师探讨孩子的不良习惯,有错误能够及时的纠正。这样老师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你的孩子,更有利于老师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寻找一种更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经常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正是老师的伟大之处。

三、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被培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别说知道感恩了。在家里,我们有意识的让女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七岁时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八岁自己会洗头洗澡;晚上单独在家,写完作业后再看一会电视,到了时间会自己先睡;会主动帮忙洗碗……除了正常的零花钱之外,我们很少给她钱,因为从小她就没有乱吃零食的习惯,她要买什么都会事先征得我们的同意。有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大人在外面工作有多么辛苦,赚钱是多么不容易,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了。此外,在打扫卫生时,可以叫她负责收拾自己的房间,大人则负责其他地方。一方面让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赢得孩子的敬重,从而更加珍惜为她所做的一切。

四、学会换位思考,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女儿读一年级时,年龄比一般人要小一些,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还不知道读书是怎么一回事。语文成绩总要比别人差一点,数学还曾经考过不及格。作为家长,当时我们很着急,但却没有责备她,也没有额外布置课外题来强迫她学习,更没有规定她考试非得考多高的分。而是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提醒她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受同学的干扰而影响听课,放学后首先要把作业独立完成,有问题先查典,不要依赖父母的辅导,就这样一步一步,潜移默化,成绩逐渐在提高,从三年级到现在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数学还经常考满分。经常听人说小孩在周末要上辅导课,还要学习乐器或舞蹈,学了之后每天还要练习,这样孩子几乎就没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在我看来,除非小孩自己非常乐意去学,如果强迫的话,那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比较小,天性好玩,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欢的事。我们曾经带过女儿去学二胡,后来发现她对此不感兴趣而是欢绘画,于是就放弃了二胡,她坚持学习绘画直到现在,并且乐此不彼。

五、与孩子进行沟通,注意恰当的奖惩

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从细微处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表扬和鼓励进步,批评和纠正错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每天都与孩子聊一聊学校发生的事,从她的讲述中就能够发觉她的进步或问题,有进步及时表扬,有错误要严肃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应该把握好,最好不要用物质和金钱,而以精神奖励为主。不光如此,更要全面了解与小孩经常在一起玩的伙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发现交往密切的同学之中有行为习惯不好的,要教导她不能受别人坏习惯的影响,并且要注意与这种人保持距离。

以上是我们对子女教育的一些教育孩子的心得和子女教育的一些做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相信每个家庭也都有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其他家庭如何教育孩子的经验与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够使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精品

2015精选家长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

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家长教育孩子心得

篇13

关键词:合法性 方法论 格义 言说方式 “中国哲学”

要目:

一、破题:合法性蕴含的方法论问题

二、方法、格义与言说方式

三、合法性问题的三种发问方式和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

作者按:本文不是对此次会议进行全面述评,而是采撷其中与自己的思考旨趣密切关联的一些文章进行述评。

一、破题:合法性蕴含的方法论问题

2005年5月3日至5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举办了一次学术会议,主题是“西方的诠释,中国的回应”,副标题是“中国哲学方法论之反思与探索”。

吹毛求疵,正标题有一些问题。“西方的诠释”与“中国的回应”有歧义。

西方指什么?a、西方人。b、用西方的方法。若是a,“西方人的诠释”该作何理解?似乎只能理解为西方人对什么对象进行何种方式的解释(除了引用原文,本文使用解释而不使用诠释)。什么对象呢?显然不是对西方哲学(西方人解释西方哲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而是对中国的东西进行解释。这个东西是什么?就五四之际以来的命名,是“中国哲学”,在五四以前,则是“道学”。这里使用道学一词。那么,对道学进行什么解释呢?就已知的历史事实来看,是(或者主要是)以西方哲学为方法对道学进行解释。那么,这个意义上的“西方的诠释”就是:西方人用西方哲学方法解释道学。若是b,那么,这里缺席的是主体:谁用西方的方法?答曰:应该是中国人。那么这个意义上的“西方的诠释”就是:中国人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解释道学。因此,不论主体是谁,“西方的诠释”都具有如此内涵: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解释道学;者:西方哲学作为方法解释道学。

“中国的回应”又当作何理解呢?主体肯定是中国人。中国人如何回应呢?我们知道,五四之际以来的“中国哲学”都是以哲学作为方法解释道学。

因此,问题是:谁回应谁?用什么回应什么?如何回应?

中国人回应西方人吗?似乎不是。因为西方人大多认为道学或者“中国哲学”不是哲学,由此而否决了这个问题,并否决了上述的西方指西方人(a)这一种可能。

用什么回应什么呢?用道学回应哲学吗?大概是的。因为近代以来在追问中国的失败时,最终得出一种结论:西方强大是因为西方有以哲学为核心的学术体系。[①]中国人不甘落后,你有我也有。所以,就用道学回应哲学。

如何回应呢?由于道学与哲学有巨大不同。为了弥补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裂缝,就以哲学为方法解释道学,说道学的什么就是哲学的什么,由此产生格义,并形成“中a是西b”的言说方式。在目的上,这是欲图通过重新解释来提升中国文化的品位,实现文化的先进化。

因此,就会议的主题看,“回应”一词落空了。因为“西方的诠释”是以哲学为方法解释道学,“中国的回应”还是以哲学为方法解释道学。这岂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当然,这里可能有例外,就是以毒攻毒。不过,以毒攻毒的两种毒通常并不是一回事。】因此,正标题的两个短语实际上是重复了。至少可以说,正标题是有歧义的。这说明策划者对问题的思考不够严谨细密。

副标题没有什么歧义。但是,“中国哲学方法论之反思与探索”这个说法已经把一个东西设置为了前提,就是“中国哲学”。这种反思已经承认了有“中国哲学”或者中国有哲学。但是,历史实际情况是,哲学是十九世纪末转道日本引进的西方概念。用它来重新命名道学,具有诸多困难,并引起反思和争论——这就是“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讨论合法性问题,显然需要追问:“中国哲学”的本质是什么?答曰:如果承认方法与对象这一对概念,那么,“中国哲学”是道学与哲学的合成品。我们可以发现:道学和哲学都是方法与对象的一体,自己是自己的对象,自己是自己的方法,因此二者都不存在一个在它之外的对象或方法。但是,“中国哲学”则不同。在“中国哲学”中,哲学仅仅是方法,而道学仅仅是对象,方法与对象是分离的。这是“中国哲学”与二者的重大区别。因此,在方法与对象的角度,可以区分出道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三个概念。

反思方法论,意味着“中国哲学”在方法上出了问题。这就需要明白,“中国哲学”的方法是什么?其次,方法出了什么问题?再次,如何疗救?

从方法与对象这一角度能否揭示“中国哲学”的本质?答曰:能够。因为“中国哲学”似乎只有这个特征,即:以哲学为方法,以道学为对象;或者:用哲学解释道学。(具体表述的差异,并不重要,不过,后者更简洁。)我实在找不出“中国哲学”还有其他什么特征。既然如此,合法性问题就聚焦在这个问题:用哲学解释道学,是否合法?因此,合法性问题立马转换为一个方法论问题。

二、方法、格义与言说方式

何谓方法?《辞源》有三解:1、量度方形之法。《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2、办法。韩愈《韩昌黎集》卷二一《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而又为奔走经营,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3、方术,法术。张籍《张司业集》卷四《书怀》诗:“别从仙客求方法,时到僧家问苦空。”古今汉语的方法,意思差不多。方法是我们的日常用语(或者说“生存语言”)。方法、办法、方式,在这里都作为等义词使用。

在言说境域中,方法是一个结构(或可成为言说结构、语言结构)。方法一词蕴涵了几个相关的词语:主体(人)、对象、对象的当前状态、对象的目的状态。当前状态也就是现实状态,目的状态也就是未来状态或者预期状态。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是(主体)使对象从当前状态变成目的状态。方法是在分殊处说的,具体地说,是在功用上讲的。方法一词不但已经蕴涵了上述几个相关的词语,并且表达了主体的某种完整的活动。因此,方法不仅是一个结构,而且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同时,方法是一个过程,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在理一处讲,方法乃是主体如何活动。如果用问题方式来表示,方法回答的是“如何做?”之发问。

在汉语中,表达方法(如何活动)这个意思的词语有很多:手段、途径、道(“以其道得之”)、路(正路、邪路),等等。在“使对象从当前状态变成目的状态”这个意义上,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在英语中,表达方法的词语有:method,way。方法论一词则是methodology。通常,人们使用way一词表达方法的意思。way,不仅有方法、方式、手段的意思,还有道路等等许多意思。way的道路和方法两种意思之间也是关联的,其关联处也在于二者都是“使对象从当前状态变成目的状态”。

方法不是一种外在于事物的东西。某物成为“某”物,必须在方法之下才可能成为某物。否则,某物什么也不是。黑格尔说,“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方法是理念的“全体的展开”。[②]这表达了方法的重要性和整体性。但是,这个观念须建基于方法是人的活动这一更基础的观念。

“中国哲学”以哲学解释道学的方法,有人将之命名为“汉话胡说”、“以西解中”、“反向格义”、“失语”。这几者的意思在文本解释上,都是指丧失了自我解释能力。我自己觉得,“自他观之”也许是一种更能崭露其本质的命名,更能崭露方法中蕴涵的主体性。[③]“自他观之”蕴涵了格义。

格义会以一定的语言形式(言说方式)表现出来。那么,格义之方法表现为怎么样的言说方式呢?这是会议没有怎么涉及的。就佛学东渐中的格义看,其基本的言说方式是佛教的a是中国的b(简作佛a是中b)。此即传统所言之格义。刘笑敢称之为顺向格义,林安梧就称之为格义。但是,西学东渐的格义方向却相反,其言说方式是中国的a是西方的b(简作中a是西b)。刘笑敢称之为反向格义,林安梧称之为逆格义。

反向格义究竟有什么困境?这里借助林安梧举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我对此例的使用与林安梧不太一样,但也不矛盾。)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叉子。按照“中国哲学”的格义方式,我们应该说“筷子是叉子”。这显然非常荒谬。但我们说“筷子和叉子都是餐具”则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把几组中西概念作一对比。

序号

概念

a 判断

b 判断

1

筷子、叉子

筷子是叉子

筷子和叉子都是餐具

2

道、本质

道是本质

道和本质都是(?)

3

孔子、苏格拉底

孔子是苏格拉底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

4

道学、哲学

道学是哲学

道学和哲学都是(?)

第1组的a判断明显是错误的,b判断却是正确的。b判断为什么正确?因为餐具这一概念是具体的餐具的共相(或者超越者)。

那么,第2、3、4三组各自的两个判断是否正确呢?如果按照“筷子是叉子”,则第2、3、4三组的a判断都是错误的。不过,这样说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四组概念是同质的。但实际上很难说三组概念是同质的。三组概念之间是类比关系或者类比逻辑。不过,就四组八个判断而言,每一个判断都是根据类比逻辑作出的。[④]

这里不管四组概念是否可以类比。第2、3、4两组的b判断需要一个什么共相才可能成立呢?并且,这个共相必须是能够统摄并只能统摄两个概念的临近的共相。我完全无法为第2组之b判断找到这么一个共相。第3组之b,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哲学家,这将陷入循环论证,因为中国有没有哲学尚待证明,孔子是哲学家也就尚待证明。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圣人,恐怕将引发西方有没有圣人(或者道学)的问题。[⑤]第4组之b,若说道学和哲学都是学术,失之宽泛,没有意思。因此,我认为,不能分别为第2、3、4组中的两个概念找到一个准确的共相。

第2、3、4组的a判断又如何才能正确呢?我也不知道。若说宾词是主词的共相,这如何可能呢?叉子怎么是筷子的共相?本质怎么是道的共相?[⑥]等等。所以,问题就被逼问成了困境。

能否把四个a判断的主词和宾词倒置呢?如果能,则意味着:怎么说都行,顺向格义和反向格义都行。[⑦]那么,“中国哲学”的方法和言说方式就意味着有更大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今天的反向格义。如果不能,为什么呢?

由此我们可以说,虽然目前还不至于说反向格义完全错了,但它的确存在着困境。这个困境究竟是什么,可以进一步讨论,并努力摆脱这个困境。

因此,“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不仅转换成方法论问题,而且进一步从方法论问题转换成格义或者言说方式的问题,即:“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格义)是否合理?部分参会论文围绕着这个问题作了不少有益的反思和探索。

在会议的第二节(即第二场,5月3日下午),陈昭瑛发表了论文《当代儒学中的荀子学:西方观点的诠释及其局限》。陈昭瑛认为,当代儒学兴起于西风东渐、传统式微的现代情境。大多数当代儒学人物就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西方的观念研究儒学和传统文化。陈昭瑛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例说明了这一点。譬如,对于牟宗三对荀子的解释,陈昭瑛说,牟宗三对荀子不只是误解,而是曲解,甚至为了牵就其曲解,而主张改动荀子的原文,可谓极尽曲解之能事。陈昭瑛引用了大量的文献来证明。她认为,牟宗三之所以对荀子有如此误解乃至曲解,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以康德的先验思路为标准批评荀子,这一点尤其重要;二是以心性论为标准批评荀子,将之排出儒学的正宗。

针对陈昭瑛,林安梧进行了批评,说陈昭瑛误解了牟宗三。我认为,也许陈昭瑛在某些细节上并未能很好地理解牟宗三,但是,牟宗三借助康德对荀子的误读却是存在的。因此,我整体上赞同陈昭瑛的看法。

第三节(5月3日下午),郑家栋发表了《“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难局》。郑家栋再次提出了“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郑家栋说,他提出“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在提出问题上,我认为郑家栋功不可没。但是,我认为“中国哲学”合法性之讨论并没有深入(详见后文)。郑家栋这次提交的论文,是合法性问题的延续。该文指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说他的关注点实际上在于“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形成于二十世纪的话语系统与表述方式是否真正接得上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土壤。也就是说,“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或者一个范式,或者一种话语方式,是否能够真正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哲学”观念的引进,“中国哲学史”的写作,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象它这样内在地、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思想内涵、发展脉络和表述方式。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对经史子集的学术分野的改变,更有内在的思想方法、判准(标准?)、解释理路的改变。郑家栋认为,问题的焦点首先在于:现有的“中国哲学史”写作中,传统经典差不多完全沦为某种被动的材料,思想架构与解释方法、尺度等等都不再来自典籍自身,而是从外部引进的。“中国哲学史”也就成了某种裁剪历史文化的方式而非历史文化的表述方式。

我比较赞同郑家栋的看法。我认为,郑家栋提出了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即言说方式)的问题,这很重要。不过,他没有把“中国哲学”究竟采用了什么表述方式作明确的表述。如果稍加清理,就会发现“中国哲学”的表述方式就是格义,亦即“中a是西b”的言说方式。遗憾的是,郑家栋虽然模糊地意识到了,却没有没有明晰地把合法性问题有效地转换成方法论和言说方式的问题。

针对郑家栋,林安梧也有批评。他说,“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不应在“理”上讲,而应在“事”上讲,即“中国哲学”如何展开。林安梧的说法颇有道理,但他对郑家栋的批评却是无效的。如何展开,也就是如何做,即how to do。这就是方法(论)问题。郑家栋说的正是方法问题,只不过他没有把言说方式问题清晰地提出来(从而导致了林安梧的误解和批评)。因此,二人说的大体是一回事,相互的批评乃是误解。这从林安梧的论文中也可以看出来。

第七节(5月4日下午),林安梧发表了论文《关于“执”与“无执”的存有论问题:对比于牟宗三、康德而开启有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思考,兼及于中西哲学会通之“格义”与“逆格义”等方法论的探讨》。林安梧首先对格义和逆格义(逆格义跟郑家栋说的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古典文本,是一个意思)作了对比。格义是自发的、本土的,它的主体性在原先的母土上,而逆格义下的格义,则是文化霸权掌握在别人手上的结果。因此,我们极易丧失解释的主体性,甚至削足适履,生出许多假问题。林安梧举了筷子和叉子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用餐的餐具来说,西餐用的是叉子,中土用筷子。如果以叉子为唯一的餐具,当拿起筷子时,只记得叉子的使法,当然生出一种理解,认为中国的筷子不如西洋的叉子,进一步要去改造筷子,使它变得好使,成为一种新的叉子。【注意,类比虽然不是严格的,但就以西方为标准这个类比点而言,林安梧的类比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殊不知,将筷子视作叉子就不对,但认定了叉子是标准,一定改造筷子,筷子就成为很难使的叉子。其实,如果反过来,将叉子视作筷子,根本无法使。但是,由于文化霸权的原因,使我们不能做另一面的思考。然后,林安梧以牟宗三为例,说明牟宗三对于康德学的解释、吸收、融摄、批判与转化。他认为牟宗三在逆格义中,摄取康德对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将之改造为两层存有论。他认为牟宗三将上帝的超绝性收摄于实践之主体,并涵而内化之,进而论此实践之主体之通极于形而上之道体者,而说为“既超越而内在”。

牟宗三大量运用康德术语、思维进行格义。林安梧对此有意为牟宗三圆润。其实,牟宗三的许多做法是难以回避追问的。比如说天道“既超越而内在”。牟宗三说,“天高高在上,有超越的意义。天道贯注于人身之时,又内在于人而为人的性,这时天道又是内在的(immanent)。因此,我们可以用康德喜用的字眼,说天道一方面是超越的(transcendent),另一方面又是内在的(immanent与transcendent是相反字)。天道既超越又内在,此时可谓兼具宗教与道德的意味,宗教重超越义,而道德重内在义。”牟宗三也看到了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不符合道学,试图调和二元。但是牟宗三却是以强加的方式来调和二元对立。牟宗三不但把原本二元对立的超越与内在直接粘贴在一起,认为天既是超越的又是超越的的对立面(内在的);还未经证明便断言式地认为天道“由超越的遥契发展为内在的遥契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进程”。[⑧]等等。因此牟宗三等中国学者对超验的和内在的的使用恰恰是对它们的篡改,轻易地抽掉了其根本的立足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如此得到的概念完全不能说还是西方概念。篡改了西方概念而遭到中西双方的种种质问,费力不讨好,又何必呢?采用这种方式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我不知道。

对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我持深深的敬意。我常从牟宗三的著作中读出一种中华民族处于乖蹇时运下的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文化悲怆。我深深为之动情。但事实上,直到今天,历史-传统-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因此,我们必须清醒,我们必须反思:现代新儒家采用的方法,是否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具有良好的目的未必就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更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诚然,我一定会这样真诚地为牟宗三他们辩护,他们之所以那样做,完全是因为在当时时世之下,情不得已。但是,后人却把新儒家的言说方式当成理所当然,把歧途当作正途。今天,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新儒家,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如果我们把责任归咎新儒家,就跟五四时期的西化派反古派把中国被西方打败的责任归咎历史一样没有出息。所以,我并不想太多地批判新儒家和攻击西化派。关键的问题是反求诸己,努力摆脱困境,拿出活生生的作品。

第八节(5月5日上午),刘笑敢发表了论文《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尴尬——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此文详细讨论了格义的本义、渊源,格义在佛教东渐中的作用,格义在后来的佛教中的消失。关于佛学东渐中的顺向格义,刘笑敢指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要点。第一,进行格义的人熟悉本土文化。第二,对佛学也很熟悉。第三,格义(之方法)针对的是熟悉本土文化(中文典籍)但“未善佛理”的门徒,作启蒙之用,并非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或者惯例,在佛教传播史上只有短暂的作用。第四,格义的关键是用本土的典籍对应佛教事数(如五蕴、十二入、四谛等),侧重于重要概念和术语的解释(即佛a是中b的言说方式)。第五,格义是用熟悉的经典和概念解释不熟悉的思想理论概念。与这五点相比,今天的许多学者进行反向格义时,在第一、二点上(即中西学的修养)不如古人。在第三点上,今天的反向格义被普遍化,并未得到深入反思。在第四点上,反向格义是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以及理论框架来研究分析中国本土的经典和思想(即中a是西b的言说方式)。在第五点上,反向格义却是以陌生的东西解释熟悉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不能通过反向格义对中国人本土文化的启蒙教育)。接着,刘笑敢提出了反向格义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研究中国哲学一定要有西方哲学的训练?为什么反向格义会成为中国哲学的普遍性作法?反向格义是否会干扰对中国哲学思想潮流本身的原原本本的了解?反向格义与传统的历史学、文献学、训诂学的进路是什么关系?如果反向格义是因为西方哲学在理论水平和表现形态上高于中国哲学(还应该追问:“西方哲学是先进的”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反向格义是否可以、或者应该如何将西方哲学的高超之处反映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反向格义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和进路?是否所有运用西方哲学理论研究中国哲学的作品都具有同等的哲学意义或者学术价值?如果不是,如何判断不同作品的得失与优劣?是否可以尝试提出若干标准?接下来,刘笑敢分析了古今两种格义的不同。然后,他分别以有意识形态干扰和没有意识形态的干扰两种情况下对老子的道的解释为例,来说明反向格义之困境。最后,刘笑敢指出,反向格义似乎是一个怪圈,明知不对、不准、不切,却又跳不出来。

此文的详细分析的确揭示了反向格义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用哲学解释道学,是否合理?具体说来,用道学的某些概念、思路与哲学作类比,其中使用的方法是类比推理。而类比推理不是一种严格的论证,因此,这种类比最终沦为比附。但是,我认为,刘笑敢对反向格义的困境揭示仍然不够,反向格义存在的问题要严峻得多。[⑨]反向格义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解释的问题,其背后至少蕴涵着文化自主性(或者主体性)问题。郭齐勇的文章正好讨论了这一点。

第九节(5月5日上午),郭齐勇发表了论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文章首先从中国有无哲学进入。郭齐勇认为,哲学是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本源、生存、发展及其意义等根本问题的探求。不过,轴心期(雅斯贝尔思的观念)开始,各大文明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如果说有“一般哲学”、“普遍哲学”,那即是不同族群、不同时空的哲学形态的共同问题或者方法的抽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东圣西圣,心同理同。因此,中国有哲学,“中国哲学”是千姿百态的哲学中的一种。不仅如此,“中国哲学”还有其优长。既然“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哲学,与作为另一种哲学的西方哲学当然就有可以通约、比较之处。郭齐勇认为,强调“中国哲学”的特色,不是将之作静态处理,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哲学”的“自己写”和“写自己”,绝不是排他的。因为有一个现实存在的情况,我们今天离开了西方哲学的观念和范畴,已不会说话,不能说、写、讲哲学。(讲“中国哲学”的自主性,是“中国哲学”学科创建以来的老问题。牟宗三在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现实上离不开西方哲学,但是,要想使“中国哲学”成为“中国的”“哲学”,就必须崭露出他的特征也就是自主性(自主性也许是比主体性更好的表述)。否则,“中国哲学”就因为没有特征而不能成立,中国文化也恐怕无法具有独立性。接下来,郭齐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哲学”的自主性。第一,创新日化,生生不已。西方哲学以实体主义和机械主义为主,“中国哲学”则以非实体主义和机体主义为主。尤其是,“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永恒的变易,不断地更新,其最大特点是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大化流行。文章采撷了一些非常经典的文献来证明这一点。第二,相依相待,整体和谐。“中国哲学”强调“和”,“和实生物”。西方哲学过分强调排斥法,二分法,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主体中心主义。但中国哲学没有这些困难,因为没有西方哲学和宗教的“预设”。在中国人的世界里,自然、他人、天道都不是“他者”,而是自身或者自己的一部分或者是与自己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第三,事实与价值的联结,语言与超语言的贯通。在西方,休谟强调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在西方认识论传统中,强调认知优先,美德即知识,强调客观知识、认识的客观性、公允性,提倡价值中立。但是,中国却是价值优先,价值与认知不分,确有弊端。郭齐勇认为,面对中西的如此差异,应该思索:异于西方的“中国哲学”的这一传统,有没有另一种“理性”?有没有异于西方认识论的中国认识论?其特点何在?其语言与非语言、超语言有什么关系?接着,文章简要论述了《周易》的意象性思维,儒释道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的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至。对本体的“仁”、“诚”、“道”、“无”等,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等理性方法来把握,而只能靠感官、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童强的文章对此也有所涉及)。

郭齐勇是在承认有“中国哲学”的基础上立论的。姑且搁置这个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更少争论的、更为基础的公共平台,展开讨论,岂不能回避不少无效的争论?不管有没有“中国哲学”,都不影响这么一个事实:中国文化本是独立自主的文化。至少在鸦战以前是这样。但是,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在鸦战尤其是甲午五四之后迅速丧失。自主性的丧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且还要通过某种方式才能丧失。这里问题是: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是如何丧失的呢?这种丧失与五四前后以来的学术(不仅仅是“中国哲学”)言说方式有无关系呢?有何关系呢?事实情况是,甲午五四以来,我们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被迫或者情愿地借助西方文化理解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导致越来越“失语”,即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理解-解释自己的能力,从而有全面丧失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危险。中国文化有自主性,这毫无问题。但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不是“有”还是“无”自主性,而是:如何崭露中国文化的独立自主?这个“如何”,也就是方法问题,并最终必须落实到言说方式上。没有一种(或者多种)有效的方式,自主性可能会落空。我认为,如何崭露中国文化的独立自主这个问题是本次会议,也是“中国哲学”界和整个学术界(甚至我们这个国家)无法绕开的问题。

第十一节(5月5日下午),童强发表了论文《道的体验与神秘主义:对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道家之道”的反思》。此文从史华兹说的道家神秘主义“是不可简约的中国式的,并且完全自成一格”的神秘主义出发,讨论了道家有神秘倾向。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对道的体验和通达,大体上是不能用语言(或者理性语言)准确论证或者描述的。这在古人那里似乎根本没有问题。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复兴的实际需要,国人追求现代化,产生了以科学、民主、理性为主要鹄的的现代性诉求,并用相应的现代性观念来解释古典文本,使之合乎现代化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与林安梧说的按照叉子改造筷子的逻辑一样,都是以西方为标准。在方法论上看,这仍然是用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文本的反向格义的衍生物。童强的论文具有还原的意义,不过,他本人对此并没有明言。

三、合法性问题的三种发问方式和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有三种发问方式:“中国哲学”是否合法?“中国哲学”是否正当?中国有无哲学?三种发问都在发问之前就预设了有一种客观标准存在。“‘中国哲学’是否合法?”这种发问预设了标准的哲学的客观存在。这种发问的逻辑和“你的行为是否合法?”这种发问一样,一定预设了法的客观存在。“‘中国哲学’是否正当?”这种发问预设了正当性的客观存在,正当性就是标准,也就是标准的哲学或者哲学的标准。这种发问的逻辑也和“你的行为是否正当?”这种发问一样。同样,“中国有无哲学?”这种发问也预设了标准的哲学的客观存在。这种发问的逻辑和“日本有无大熊猫?”这种发问一样。“日本有无大熊猫?”这种发问,一定在发问之前预设了大熊猫的标准,这个标准表现在大熊猫有确定的属性,确定的属性通过定义而获得。然后,根据已经确定的属性在日本寻找某种动物,若有某种动物符合大熊猫的属性,则日本有大熊猫;若没有一种动物符合大熊猫的属性,则日本没有大熊猫。是故,三种发问方式都一定回到一个前提性问题:哲学是什么?或者说:哲学的标准是什么?由于三种发问方式都在发问之前预设了有一种标准的哲学客观存在,并且都一定会通过“哲学是什么?”这种发问方式来明确这个标准,然后才可能从这个问题出发进一步讨论中国有无哲学,所以,三种发问的蕴涵的逻辑起点和推理思路是一致的,三个发问实即一种发问,解决其中任一问题就是解决三个问题。

我认为,从“哲学是什么”出发讨论合法性问题,永远是一笔糊涂帐。这种讨论方式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对哲学进行定义,获得哲学的属性a、b、c……至于各家各派定义出的属性是否一致,在这个思路中毫不重要。第二,以哲学的属性为参照,对道学进行分解,获得道学的属性。第三,把哲学与道学进行比较,准确地说是类比,若二者之属性相合,则“中国哲学”合法,中国有哲学;若不合,则“中国哲学”不合法,中国无哲学。这种思路的三个环节都没有什么逻辑可言,既无归纳,也无演绎。而在第三环,则存在一种逻辑:类比推理。但是,类比推理很不可靠。如果按照完全相同的思路,不管哲学的定义是什么,我们都可以在第二环和第三环上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若设定哲学的属性是a、b、c,那么,我们既可以在道学中找出与之相同或者相似的属性,也可以找出与之相反或者不同的属性。因此这种思路的最终结果都是糊涂帐。[⑩]

我认为,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合法性问题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即从合法性转换到方法论,再转到格义,并落实到言说方式。但是,如果仅仅在一般的文本解释层面讨论这些问题,仍然是不够的。文本(及其解释)层面的问题是派生的。更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历史文本是历史的派生物)?如何让历史在当下生活中发生?如何让历史为当下生活提供意义?继而,由“如何”产生文本解释、言说方式等等问题。[11]

中国有没有哲学?有。但是,这个哲学不是今天的“中国哲学”,而是近代以来引进的方法与对象一体的西方哲学,即今天的在中国的西方哲学专业。中国有哲学的时间很短,大概从严复开始,其源头在西方。今天中国有了哲学,就像古时有了佛学一样。除了早期的格义外,佛学的方法和对象是一体的。我们引进佛学,并没有用佛学解释道学,说先秦就有了佛学,把诸子百家全部说成佛学家。[12]今天我们说的“中国哲学”,乃是用哲学作为方法,向历史重新回溯、重新解释而得出的。但是,汉代以后中国有了(印度的)佛学,近代以后中国有了(西方的)哲学,这种有,根本不需要回溯——它就是它自身。

附及:另样的思考

也许中国文化的传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点另样的思考。儒学(以及佛学)传入朝鲜、日本以前,我们不能说朝鲜、日本有了儒学。我们只能从儒学传入的那个历史时刻开始,说朝鲜、日本有了儒学。如果用儒学来回溯朝鲜、日本以前的文化,说他们在儒学传入之前就有了儒学,则是荒谬的。

也许有人会说:哲学是普遍的,儒学是特殊的。这种说法极其荒谬。大多数西方人认为哲学是一种特定的形态,认为它并不具备普遍性,而非西方的一些学者却总爱说哲学是普遍的,把自己国家的学术当成哲学这种普遍形式的特殊形式。

其实,哲学、儒学都无所谓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13]在生活或者历史中的运行的普遍是一个传播过程。普遍就是普遍化。若哲学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超越时空的,为什么它要在时空中经历几千年才越出西方,被非西方所接受?并且它又是如何进入时空的?这本身就是先验哲学的理论困境。

在以前的中华文化(圈)的天下里,道学放之四海而皆准。

①关于这个逻辑,参见邓曦泽:《近代以来的反古思潮的“反古逻辑”批判》,载中国儒学网:/07%20xifangzhexue/fanguluoji.htm。

②《小逻辑》§243,§237。关于方法及其与对象的关系,以后详论。

③参见邓曦泽:《自我观之与自他观之——“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载中国儒学网:/07%20xifangzhexue/ziwo%20zita.htm。该文在注释中说:“自我观之”与“自他观之”这两个用语和观念,直接脱胎于《庄子》。《齐物论》说“自我观之”。“自……观之”的说法,多见于《庄子》。此二语间接来源于清末民初邓实等人的“罗列古今五洲万国之学术于吾前,以吾为主观,以他人为客观,而研究之,而取舍之。轩文轶野,去绣发莹,以扶植吾中土之正气、振发吾汉种之天声”的思想。 “自我观之”比“胡话汉说”更能直截了当地彰显民族自性、主体性或本位性,而“自他观之”比“汉话胡说”更能表现民族自性的丧失。并且,“自我观之”不仅限于表达民族文化本位,在体上讲,它是对自性(“我”)的确认以及彰显。并请参见该文。

④“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是在类比(方法)的基础上作出的。类比不是一种严格的逻辑,只有在不严格的意义上,才可以说类比是一种逻辑。譬如,“孔子是苏格拉底”就是一个类比。冯友兰说:“(二)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三)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第4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这是一种类比。在这里,冯友兰一定对孔子与智者以及苏格拉底的活动作为对象进行考察,把他们的活动分解为许多具体方面(如此例中的“行为”、“影响”就是对孔子等的具体分解),然后对他们的各方面进行比较,认为他们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于是作出孔子是或者象苏格拉底这样的结论。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罗列对象的不同之处,作出完全相反的直接判断:中a不是西b。所以,中a是不是西b,孔子是不是苏格拉底,中国有没有哲学,完全可以各执一词。并且,请注意,苏格拉底本身是与智者派相冲突的,而冯友兰却把二者相互冲突的方面统一于孔子一身。

⑤我们看到的翻译文本,虽然也有把某些西方人当作圣人的。但这个圣人跟道学的圣人并不一样。

⑥按照某些格义,道已经是共相了。那么,岂非是说本质是共相的共相?荒谬。

⑦如果两种格义方式都行,那么,其中是否有差别?我认为有。参见邓曦泽:《自我观之与自他观之——“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⑧以上两处引文分别见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21页,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⑨参见邓曦泽:《自我观之与自他观之——“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⑩参见邓曦泽:《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及其背后的国家命运》第一章之引论,另见其第二章之五和之六之5。载中国儒学网:/zhuzuo%20fabu/zhongzhehefaxing/zhongzhehefaxing1.htm。关于这种思路的迷误,详付另文。

[11]比较而言,“自……观之”是一种更根本的说法,它蕴涵了上述问题。这些问题大概可以归结为:“我”(既指中华民族也指其成员)在遭遇强势的西方的情况下,如何生存,如何保存和展开自身?究竟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方法论、言说方式等的本质,的确有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