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临床医学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来到,高考时与的擦肩而过也成为了心中的遗憾。这次有幸作为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来到首都,来到海淀医院,迎来为期一年的本科实习阶段的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
虽说离开家上学也有3年多了,但初到,心情激动的同时还是有着些许忐忑与担忧,担心自己能否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能否顺利度过自己的实习生活。但从下火车的那一刻起,海淀医院医教科马向涛主任和黄彦老师细致周到的安排与关怀让我很快打消了疑虑。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态,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初来乍到的我上了生动的第一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海淀医院未来一年的实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岗前培训是一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必经之路。在为期2天的岗前培训中,我们对海淀医院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科室设置等相关信息进行了学习与了解,对常见的问题如相关医疗法规、规章制度、医疗质量、医患关系、安全保卫等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进入临床实习前如病历书写、院内感染,传染病防治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从海淀医院李院长,医务处李主任以及马主任、汪老师、董老师等几位领导、老师每一堂耐心的授课中,我们感受到医院从领导到各级科室老师对我们的重视,同时他们也对我们实习生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在今后的实习中,我一定会谨记各位老师的教导,努力争取在实习阶段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1 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1.1忽视培训考核,训练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的临床科室都存在忽视临床技能考核的情况。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出现病史问询顺序不合理、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使得入院记录无法全面有效的反映患者疾病的诊断。在进行病历记录时,对于有助于诊断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不能有效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中过于依赖辅助器材,未能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发散,也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2]。另外,一些临床医学生在问诊、查体中,不太善于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病史问询中,言语生硬,拘谨,在问诊中不及时告知患者病情,也未能给予患者安抚,未能感受患者的心情,缺乏人文精神。可以看出,临床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待加强。
1.2缺乏考核约束,激励不力
当前,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来管理医学生临床实习技能水平、实习质量等,进而造成临床技能考核不到位,考的好和坏结果都一样。同时,带教老师间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存在吃大锅饭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3]。另外,临床带教责任重大,耗时耗力,一旦不甚则易出现医疗纠纷,进而影响到带教老师的职称晋升,以致于临床医学技能教学中,带教老师会出现逃避、应付的情况。同时,带教老师的实习质量意识不高,未能看到临床带教的重要性,往往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不善于通过典型病例、教学查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
1.3培训方法陈旧,医学生主动性不足
目前,医院的临床带教模式较为单一,培训方法缺乏创新,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医学生的要求不甚严格。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大多数是让医学生在旁观察,带教老师讲授,仅仅让学生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现代医疗检测和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诊断和体格检查,让学生形成过分看重现代诊断技术,而忽视临床诊疗经验的积累,不利于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
2 提高临床医学技能培训水平的措施
2.1重视师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教学
应充分重视体格检查技能的教学,强化专业理论教学。首先,应重视师资培训。临床带教师资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学习质量。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临床带教师资的水平。比如:青年医生在竞聘带教老师时,可进行“试讲”,由医院资深临床专家或教授评判,以找出青年带教教师存在的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只有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带教”水平,才可真正提升临床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及临床意识等素质。其次,科学安排临床教学。应将临床实习作为从诊断学教学到毕业临床实习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工程。在此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应积极配合和渗透。诊断学教学应摆脱以往一次性教学的影响,在后续各个临床学科培训中,均应给积极配合。
2.2创建培训基地,增强学生临床技能
临床医学技能是临床医学生最为基础的一项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而临床实践是获得临床医学技能最为主要的途径,所以在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应有效调整既有的课程体系,提高临床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临床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提供更多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另外,要调创新和该机带教方法,在临床带教中带教医生不但要指导学生动手,更要采取科学适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临床带教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比如:Iclass多媒体胸部检查教学系统的应用,可开展心、肺及腹听诊和触诊的临床技能训练。通过教学模型培训,强化模拟训练,有助于培养临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且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良好地掌握临床医学操作技能。
2.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在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带教老师还应合理利用好现代教学辅助技术,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利用好和临床教材配套影像资料及和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听、视等感官系统,让其多听多看多思。同时,让临床实习医学生观看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法、临床操作等教学视频,让其更为直观、具体的学习,强化他们对各种临床医学技能的印象。另外,还需要为临床实习医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临床专题讲座,由医院各科室资深的带教老师定期讲解病历书写、专科理论、临床护理基本技能等内容,促进临床带教质量的提升。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针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制定了具有权威性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MER),以指导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为此,我们制定了符合“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并适合我国客观实情的实习生临床技能复合式培训体系和多站式考核规定。具体内容是医学生在完成临床技能复合式培训项目后,参加多站式考核。包括:(1)在临床实习前,在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对实习生集中岗前培训培训并考核;(2)在临床实习出科前,对基本技能及专科技能进行集中考核;(3)在毕业前,根据“实习生临床技能培训项目”对综合技能集中多站考核。
1.1构建实习生临床技能复合式培训体系与传统的临床技能培训模式相比较,本中心构建的“实习生临床技能复合式培训体系”具有如下特色:(1)依托“临床技能模拟培训”平台,引入“临床医学学习环”机制。即在医学生的实习岗前培训阶段、实习阶段和和毕业考核阶段这三个不同的临床教学阶段,对考核目标、指标、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与重新构建。(2)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均以目标明确、指标量化为特点。(3)建立了以“临床病案、临床问题、临床教师”为核心内容的量化式等级仿真型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模式。(4)为避免学员“考过即忘”、“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培训项目确保了临床技能培训贯穿于临床实习教学的始终。即培训合格方可进入各临床科室实习,而实习轮转期间相关科室基本技能考核合格方可出科。(5)加大了临床技能考核在毕业考试成绩中的比重。技能考核占40%、临床综合考试占60%。(6)对临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做到了严格把关、考核,对考核未过关的项目给予了多次练习及补考机会。做到了“人人过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2构建临床技能多站考核体系为与上述实习生临床技能复合式培训体系衔接和配套,我们构建和实施了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和临床技能多站考核体系[9]。该体系特色是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分别由临床技能多站考核完成,我们在临床技能多站考核中设置了8个站点。各站点考核内容设置如下:(1)体格检查站,负责除生殖器外的身体各部分的检查;(2)模拟诊疗站,负责模拟询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信息,做鉴别诊断和诊断,开医嘱,回答教师相关提问;(3)外科操作站,负责洗手、穿衣、戴手套、消毒、铺巾、缝合结扎拆线、器械辨认与使用等;(4)内儿科操作站,负责胸腔、腹腔、骨髓及腰椎等四种穿刺术;(5)妇产科技能站,负责妇科和产科常规检查;(6)实验检查站,负责心电图、X平片、CT、常见实验室检查报告单;(7)医患沟通站,设计情景模拟演示医患沟通并回答相关问题[10];(8)急救技能站,负责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等急救技能的考核。
1.3构建了临床技能多站考核试题库临床技能多站考核试题库的内容涵盖了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的所有内容。而且该题库系统能实施自主检测和阶段考核等功能,采用通用的试题库管理软件,适用于包含本科实习生的培训考试、三基考试(医师三基;护理三基)、职称考试等类别[11]。每项考试设计和建设了“在线练习”和“在线考试”两个功能模块。该题库的功能特点是:(1)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强大,组卷灵活;(2)能提供强大的组卷功能,可在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的题型之间任意抽取指定题目进行组卷练习,组成的试卷及答题结果可以提供在线考试和word导出功能;(3)试题库不仅用于考试,也可大量用于教学、训练、复习,使试题库利用率大大提高,获得良好效果。
2科学实施并完成了实习生临床技能培训项目的实践研究
在上述培训体系和考核体系的指导下,对我校临床医学五年制共4届学员实施了科学的临床技能培训。培训阶段分为岗前培训、科室轮转培训和毕业前综合培训3个阶段。具体培训内容包括:
2.1职业素质培训包括医德医风、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等三个方面的训练。目前由于医学院校没有针对医学生关于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导致医学生缺乏文化素养,与患者相处时见病不见人。我们将职业素质培养与医患沟通技能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及从医生涯的始终[12-13]。
2.2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具体内容包括:(1)病史采集。培训中一是注重问诊内容的完整性、重点突出程度、安排合理性、语言应用技巧、仪表举止以及关心病员程度等。二是注重病历格式正确性、内容完整性、符合实际程度以及文字表达水平等[14]。(2)体格检查。培训中要求操作规范、内容完整、符合实际程度、时间合理、谋求病员配合程度以及体贴关心病员程度等。(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强调一是项目选择是否适合病情程度以及病员可接受程度。二是阅读和分析资料(报告)的熟悉程度等。(4)诊断能力。包括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病情推理、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5)处置能力。包括治疗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等。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镜培训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推进与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早期肺癌筛查得到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患者得到早诊早治。早期肺癌多表现为肺部小结节。近年来,肺部小结节的诊治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掌握肺部小结节的精准定位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电磁导航内镜技术在这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实时无创、定位精准的优势。同时与传统CT定位穿刺方法相比较,电磁导航内镜技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医患双方的放射性暴露,是现代胸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手术技能。然而,在目前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胸腔整体解剖的熟悉和腔镜技巧的培训,往往忽略了气道内镜的培训,这样会带来内镜新技术适应周期长,甚至会因科研和临床工作繁重而放弃掌握新技术的问题。随着现代胸外科疾病谱的改变,提高了新时期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要求,电磁导航内镜培训体系的改革刻不容缓。本中心胸心外科系有着优质的临床教学成果,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与时俱进[1]。在电磁导航内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电磁导航内镜培训体系的改革带来了机遇。我们结合现代胸外科发展的特点,对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内镜培训体系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1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角色的转变、观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支气管内镜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呼吸内科医师才需要掌握的技术,部分大型的医疗中心会有专门的呼吸内镜中心,对区域内的病患提供支气管内镜下的一系列诊断及治疗。所以,电磁导航最早由呼吸内科的医师来开展。但是随着肺部小结节的早诊率不断提高,术前定位已成为胸外科医师面前的难题。一般来说,这类病患在术前需要到CT室进行有创性的定位操作,在清醒的情况下忍受不适。这不仅缺少人文关怀,而且病患需要接受放射性暴露。目前国内部分大型医院能做到在手术室即完成定位而后直接手术的一体化手术能力,但是这对手术室条件及CT室条件的要求极高,不利于项目的常规开展。如果由胸外科医师在病人麻醉后在普通的手术室,在手术过程中完成一体化的实时、无创、精准定位,对提高患者舒适度,加强人文关怀以及提高手术室接台率等都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传统的CT室穿刺定位曾有异物存留、急性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需外科医生紧急手术处理。肺部小结节的术前定位,理应由胸外科医师在手术室独立完成。因此,这就带来了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角色的转变以及观念的更新,要认同这项技术是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加以训练提高,通过定位-手术、再定位-再手术这种不断校正检验的训练,掌握肺部小结节精准诊治的全过程。
2电磁导航路径规划系统的训练
传统的肺部小结节的精准定位,除了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镜操作能力以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CT大型设备和专用的路径规划软件[2]。而CT设备的操作需要影像科医生的协助,也就是要同时占用第三方部门的人力资源。电磁导航定位的路径规划需要有专门的软件。相对于内科医师,“剖胸开心”熟悉肺部解剖的胸外科医师使用软件对肺部磨玻璃结节能更有效地进行路径规划及选定。但如何在路径规划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开血管,减少定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支气管走行的区域,如何考虑到定位点和磨玻璃结节的真实距离,按手术切除的易操作性进行路径设定,最终提高定位的精准率,这些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都是需要加强培训的。电磁导航路径的规划就如手术的解剖示意图,目的是使手术的完成更加流畅,是该技术的入门课程。
3肺部小结节裸眼
3D技术及电子教学资源库的丰富及完善对于肺部小结节来说,支气管树的解剖是学习曲线中的重要一环。由腔外(支气管腔)至腔内的解剖学转变,需要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将腔内和腔外的解剖结构进行空间上的重组,更好地理解肺部小结节的三维立体定位,使手术的操作更加得心应手。裸眼3D腔镜系统的使用是在胸心外科学系结合大量临床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裸眼3D技术由于具有更好的纵深感及立体感,使器官及其周围组织层次能更清晰地投放到视觉系统中,使肺部小结节的手术操作变得更简单。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曲线可以明显缩短。而建立电子教学资源库,运用裸眼3D胸腔镜技术进行肺部小结节的定位教学,对于刚刚从抽象的书本知识向具体的临床工作转变的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显得更加具体、真实,使其能够更深刻地感知胸廓中的立体解剖结构变化,很好地解决了肺部小结节定位及手术的难题[4]。
4PBL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5,6]。该模式主要步骤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小组、个人和教师进行结果评价。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不同病例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病例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7]。PBL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寻找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也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中心,在内镜培训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PBL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具有优势。近两年已培训13名研究生。与2015级-2017级传统教学模式下15名研究生在胸外科内镜的学习兴趣、学习主观能动性、文献检索能力、自学能力等(各25分,总分100分)方面进行比较,PBL组高于传统组,统计学有意义(表1)。
5电磁导航并发症的处理
电磁导航内镜培训的学习中,并发症的处理需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成长培训过程中,对于大出血的处理通常是扩大切口,阻断钳阻断后进行出血点的缝合。但是,对于内镜下的并发症处理需要转变思维模式,更多的是由原来的外科处理手段转变为内外结合的综合处理手段。对于像肺小结节靠近管径较粗的血管,定位过程中刺穿血管引起出血的情况,需要有紧急预案作为参考来快速控制出血,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紧急的中转开胸手段是每一个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电磁导航内镜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另外,气胸、荧光剂过敏等并发症问题,都需要在操作过程中进行严密监测,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的必要性
既往医学研究生“重基础科研轻临床实践”、高学位与临床能力不相称的矛盾引起了广泛关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增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发展。相对学术型学位而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以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本要求,以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它的建立,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实践
我院从2014年开始在部分研究生中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这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和成就未来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也促使医院不断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
1.完善培训工作的规章制度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将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硕士研究生组成一个培训班,各科室成立专科医师培训指导小组,由临床科室副主任及个人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为了提高我区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医院作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完善了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完整的硕士研究生专科医师培训计划;成立专科医师培训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在临床科室建立轮转学习导师负责制;建立培训前一周的军事化训练制度;成立院内临床技能专项培训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每月病历修改,体格检查、心肺复苏、穿刺等多种技能培训;建立班主任负责制,由班主任负责分管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考勤、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补贴发放及培训手册填写等。
2.提供有力的培训保障
在培训期间,为研究生提供以下保障:给予工资和补贴以及本单位同年资职工的同等待遇;提供规定的社会保障;妥善解决人事档案和工龄累计;办理研究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开放实验室、技能操作场所、标准化模拟人及图书、文献检索平台等条件。
3.培养综合能力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使住院医师达到某一临床专科(包括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医师的医教研的综合能力。
医疗: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基础环节,其强弱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硬标准。每个临床科室由临床业务能力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研究生带教老师,辅导研究生采集病史、体格检查、阅片、检查报告单分析、诊疗、病历书写,采用专业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操作演示等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充分、系统、规范的临床综合能力培训。临床能力考核分为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出科考核通常在本科室完成,而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分别在医院和大学的考核基地完成。为保证考核质量,医院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和标准,将考核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全过程。医院每年还组织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专题培训、参加临床技能大赛,以此促进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教学:医院要求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须在听课、集体备课、撰写教案试讲后进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讲授示教课程,进行教学查房,进而组织简单的病例讨论:也可以参与科室的小讲课、通过讲授临床理论课程等形式完成。基地还采取观摩教学、示范教学、教学比赛、教师听课等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科研:医院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结合科室特色和优势,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与临床实践脱节。课题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涉及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包括调查研究、经验总结、随访研究、实验研究等。基地研究生在科研训练的同时,还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激发创新潜能。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基地还经常邀请知名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也进行开题、预答辩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过程监控。医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一般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
综上所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使培养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具有医疗机构所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增加竞争能力,利于实现就业;反过来,也可以提高招生吸引力,使招生一培养一毕业进入良性循环,做出研究生品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晓枫,粱万年.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与专科医师的培养.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2):125—126
[2]梁军,曾甫清.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3-24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09)[2012-01—12]
[4]汪玲,包一敏,吴海鸣.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专科医师准人制度的相互作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78-80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培训效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临床指导教师小组访谈方式,调查参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的155名研究生、未参加培训的79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认识程度及相关工作能力。结果 与未培训者相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对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认识和相关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4.67~17.03,p<0.01);98%以上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结论 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capability of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 assessment of training result hou ying, wang yanqing, lan kuixu, et 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0.01). more than 98% of the students regarded the computertraining course as a mus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on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ostgrautes in clinical medicine to raise their clinical abilit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0.01)。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比较全面的占92.25%;而未培训者仅占72.15%,有近1/3的学生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模糊或不全面,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7.03,p<0.01)。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方面参加培训同学高于未参加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认知情况,探讨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基本与必备条件。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013年及2012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实习的216、189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学生,对其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认知进行实习前、后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基本条件中定期教学查房、临床教学讲座、医疗纠纷防范实习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必备条件中医患沟通技巧、专科会诊查体、疑难病例讨论实习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培训非常重要,培训的基本与必备条件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实习;临床思维能力;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05-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gnitive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in medical students
SUN Qinghu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ichu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by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in medical students. Methods The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216 and 189 clini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in 2013 and 2012 for survey. Cognitive of clinical thinking skills training before and after internship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SPSS 19.0 software.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and after internships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including regularly teaching rounds, clinical teaching seminars and medical malpractice prevention (P < 0.01).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and after internships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including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specialist consultation examination and difficult cases internship discussion (P < 0.01). Conclus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th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he basic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raining need further studying,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Cognitive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我国医学教育必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1]。临床实习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医学合格人才的必然途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是贯穿实习的全过程,注重包含医患沟通能力与临床技能训练的综合培训。为了帮助医学生尽快适应从学生到临床实习生的角色转变,四川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教育培训部通过对医学生实习前后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认知的问卷调查分析,以期改进培训系统模式与内容,更好地为临床实习服务。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并以自愿参加为原则,选取来自不同院校的2012年进入并在2013年在我院即将结束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189人,其中男80人,女109人。随后选取来自不同院校的2013年刚到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216人,其中男89人,女127人。在临床实习前后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习前后医学生来源、年龄、性别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参照其他相关研究[2-5],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院校来源、性别、年龄、临床思维能力培训基本条件及必备条件等方面。调查前,向医学生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所有调查对象在临床培训老师的指导下,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匿名调查的方式,当场回收问卷。
1.3 调查指标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需求:分为非常需要、相当需要、一般需要、有一点需要、绝对不需要五级。
临床思维能力岗前培训认知情况:基本条件:安排带教老师、日常普通查房、定期教学查房、临床教学讲座、医疗纠纷防范、标准诊疗视频;必备条件:临床技能训练、医患沟通技巧、专科会诊查体、医疗文件书写、典型病案分析、疑难病例讨论。
1.4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结果采用双人输入Excel工作表,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实习前共发放问卷216份,均为刚参加临床实习的本科临床专业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实习后共发放问卷189份,均为即将结束临床实习的本科临床专业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2 实习前后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认知情况比较
医学生实习前对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认知不够重视,实习前仅有16.6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尚有6.94%的学生认为绝对不需要;而实习后认识则有很大变化,认为非常需要的学生比例提高到51.85%,比实习前提高了3倍多,同时认为绝对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则降低到0.00%;实习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7.353,P < 0.01)。见表1。
表1 实习前后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认知情况比较[n(%)]
2.3 实习前后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基本条件认知比较
实习前后定期教学查房、临床教学讲座、医疗纠纷防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安排带教老师、日常普通查房、标准诊疗视频实习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这表明医学生基本条件认知发生了根本变化,实习后的医学生认识到理论与临床的差距,医疗安全也非常重要,这是在学校学习时无法体验到的内容。
2.4 实习前后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必备条件认知比较
实习前后医患沟通技巧、专科会诊查体、疑难病例讨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临床技能训练、医疗文件书写、典型病案分析实习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这表明医学生必备条件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实习后的医学生认识到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临床思维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
3 讨论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巩固和加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学习过程,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初步具备临床医师基本素质的关键阶段。
3.1 临床思维训练是贯穿临床实习全程的重要环节
临床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要通过跟带教老师及自己从业后的逐步摸索,心领神会才能达到一定高度。查房制度尤其教学查房是目前医学实习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教学查房,结合临床病例使医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系统化,掌握临床工作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要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从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检查和治疗方案,系统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积极参加专科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引导医学生养成观察、质疑、比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6-7]。
3.2 医患沟通能力是顺利完成临床诊疗的基本手段
临床实习后的调查结果表明:现今的医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而且也要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病患者服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患关系的现状决定了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与患者沟通是每名医务工作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医患真诚有效的交流是医学活动人性化的具体体现[8]。在临床实践别需要培养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和交流技巧。学会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避免“过度热情”,以免为以后的医疗纠纷埋下伏笔[9]。同时鼓励学生主动交谈,关注每例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会用言语和行为给患者以关爱和尊重。使实习生在掌握临床技能的同时,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且也是顺利完成临床诊疗活动的基本手段。
3.3 加强实习教育管理,逐步完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条件
医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好坏和实习教育管理模式密不可分。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临床实习教学医院、临床科室、带教老师三位一体的系统管理模式[10-11]。医院要承担起实习生管理教育的主要职责,临床科室要成立以临床和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的专家组成的教学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实习管理与教学计划,带教老师除完成实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和实习目标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充实、改进符合实习生学习提高规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医院内形成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教学管理网络,促进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提升[11]。逐步使之从临床实践技能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名合格医生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孙琳.医学生临床实习管理[J].中国病案,2011,12(12):28-29.
[2] 何志成,杨妮.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的人文思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4-476.
[3] 李雪梅,欧阳小琳,谭柳春.加强实习生岗前培训,提高临床实习质量[J].华夏医学,2009,22(3):524.
[4] 符黄德,黄海能,邓元央,等.外科临床实习带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右江医学,2012,12(5):744.
[5] 毛启刚,李志仁.试论临床医学实习生管理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 (9):704.
[6] 范玲,邹丽颖.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2):470-471.
[7] 罗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1,32(8):97-99.
[8] 邹湘才.医学生见习阶段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2):161-163.
[9] 范慧,徐援.医学生实习过程中临床思维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病案,2012,13(3):60-62.
[10] 吴照明,高素珍,崔东涛,等.专科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2):159-160.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病理;专业学位研究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意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做出临床决策的方法”,也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1]。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教学、疾病分析和诊断模式以及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中。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临床病理学的诊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传统的显微镜下诊断模式转向临床-病理-免疫-分子结合以及个体化的诊断模式。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认真、明智地使用现有的能够掌握到的最佳证据的基础上,注重创新、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目前,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总体数量较少,毕业去向相比于学术学位及临床的研究生,更易进入各地大医院病理科,而医院选择病理学研究生时更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这显然对以往缺乏病理专业系统培训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到临床病理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是培养能够紧跟时代要求、最大限度适应临床需求的病理学研究生的关键。
1在临床病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循证医学是近十年来现代医学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含义为遵循证据的医学,也就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制订最佳的诊治措施。病理诊断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各级医院存在病例数快速增长、病理医师培训制度缺乏、临床和病理沟通不畅、优秀技术员缺乏等因素,造成病理诊断的风险性越来越高,过去单纯光镜下依赖经验的诊断带有过多的主观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病理医生间诊断的重复性较差,例如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宫颈或乳腺原位癌是否有早期浸润等问题,不同的病理医生依据主观经验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诊断。因此,教会学生树立循证医学的观念,寻找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另外,我们现在处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在专业学习中,努力跟上病理发展的前沿,具有创新的思维、开阔的思维,教会学生使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协助诊断,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也非常重要。例如,带教教师诊断的少见疾病,学生会运用网络搜索最新的文献报道,并且能够提出更加支持诊断的新的辅助诊断方法,这样的研究生更适应时代的需求。从就业角度来说,病理医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专业环境和培养周期,至少需要4~5年的专业训练后才能独立承担部分诊断工作,因此,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尽量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训成本,要求应聘对象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具备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循证医学,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较全面地熟悉病理临床技能是至关重要的[2]。
2循证医学在临床病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EBM实践包括5个方面:(1)提出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高效率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3)严格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实践;(5)对开展的临床实践做出效果评价。顺应这些实践准则,我们尝试对临床病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
2.1教学内容改变
首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提出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由专科临床医生带教的课程内容。目前我们科室有6个亚专科病理组,带教过程中发现,单纯的病理形态讲述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使其提出问题,于是我们在对学生来说较难的章节中,如软组织、骨关节及淋巴造血系统章节等,穿插由其他学科及临床医生讲授的课程。例如,讲述软组织和骨关节系统疾病时邀请放射科医生讲述部分相关内容,放射科医生从临床骨关节肿瘤的实例出发,结合X光片讲述病理和影像结合对于骨关节肿瘤诊断的重要性,再结合病理专科讲述肿瘤的镜下形态学特点,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且印象深刻,也常常能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高效率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会有意识地推荐一些专业的学习网站,比如中国病理学专业网、华夏病理网以及常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和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并且提供目前世界上经过评价的文献数据库(CochraneLibrary、BestEvidence)或相关的杂志(Evidence-BasedMedicine、ClinicalEvidence)、书籍(Evidence-basedEndocrinology)等的检索查阅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检索所需要的专业信息。当诊断中遇到少见问题和疾病时,学生能够迅速查找专业网站,快速得到所需要的专业信息。随着个体化医疗时代的到来,病理学家除了要掌握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外,还需要新的工具手段,越来越多的疾病病理诊断需要依靠形态、免疫表型、临床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紧密结合,MICM(形态+免疫+临床+分子)的诊断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推崇,如果不了解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就很难在日常工作中快速和准确应用。因此,我们也要求研究生参与病理技术的学习,如常规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安排他们学习部分分子病理学的诊断技术,如原位杂交、FISH、实时定量PCR(qRT-PCR)、免疫荧光、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组织芯片制作等。熟悉掌握了上述实验技术的原理、步骤及相关技巧,使研究生在了解未来病理学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受到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熏陶,为今后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基础[3]。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全民素质的提高,使人们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要求医生针对每一位患者提供不同的心理治疗和进行语言沟通。因此,EBM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有意识贯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深切体会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选择,考虑患者的意愿和喜好,学会与患者交流及沟通,最大限度地获得患者的支持与合作,提高依从性,产生最佳效果。患者参与制订医疗决策,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
1.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
急诊科固定的15名医师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者。其中,男10名,女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初级医师3名;来急诊科工作以前从事其它临床专业3年~18年,到急诊科工作已1年~16年。研究分工:由科主任、病历质控员、教学干事共3人组成“研究小组”,负责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日常督导、全科性研讨和汇总分析;4名二线医师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实施。
1.2研究步骤与分组
(1)利用2009年10月~12月共3个月时间,组织急诊科医师反思、归纳急诊临床工作的特点,探寻这些特点对急诊临床决策提出的客观要求。进而研习有关临床决策方法的文献,掌握适合急诊临床需要的决策方法。
(2)在2010年1月~12月历时1年的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
(3)对比2009年11月~12月(训练前组)和2010年11月~12月(训练后组)急诊抢救病例在决策方法上的差异。入选病历经APACHEII评分均≥15分、且最终有确定性诊断。
1.3急诊临床的特点和对策
急诊科医师通过对急诊患者、急诊科的设施条件和技术能力、急诊工作的任务目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在与门诊和病房工作的比较中,形成了对于急诊工作特点的下列认识:
1.3.1患者轻重混杂:多数患者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伤病是最重、最急的”。如何根据伤、病的轻重缓急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治疗呢?首先需要“独特的急诊医学临床决策———优先分拣”[3]。先由分诊护士参照《急诊科分诊标准》进行分诊,再由急诊医师敏锐甄别、妥善处置———分拣决策的复杂性。
1.3.2急性病患者多:不少患者病情急迫,多数家属心情急躁。如何应对?“急诊三快”———快接诊、快诊断、快处置———临床决策要积极、快捷、果断。
1.3.3患者的信息不充足:
(1)患者突如其来,陌生面孔多,对既往病史常常全然不知;
(2)急性病患者发病突然,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诊,尚未展示出疾病的全貌;
(3)生命垂危或“病感”强烈或合作性差,使问诊受到很大限制;
(4)由于“时间早”和“时间短”,又限制了辅助检查的实施和信息的获取。凡此种种,使得患者的信息不充足。医师的认识过程,“直行速获而可以永终”几无可能,而是充满曲折、变化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临床决策的艰难、多变和频繁。
1.3.4病种繁多:据统计,当前已知的人类疾病达1万种以上,临床症状达10万种以上。我科奉行“任何公众认为需要紧急处理的伤病状态”来者不拒的原则———认识对象和临床决策内容的多样性。
1.3.5患者随机性大:时有“急诊风暴”———几个危重患者接踵而至,诊室内一片、呼救声。应力求做到一个医生能够同时处理5个~7个患者[2]———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熟练、清晰地做出决策。
1.3.6急诊科的诊疗活动处于开放状态,急诊医师承受着来自患者病情和患者家属的双重压力,甚至随时有受辱被殴的危险。应努力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临床决策在高压下、在干扰中进行。
1.3.7急诊工作目标的有限性:对于非急症和急性轻症患者,诊治不求完备无缺,但求应对确当;对于大多数急性危重症患者来说,急诊科是首诊科室而非终端科室,基本任务(目标)是: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初始救治(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形成初步诊断和妥善安置———临床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说每一个患者都是一道待解的“题”,那么,门诊和病房医师通常是在“做作业”,环境较安静,时间较从容;而急诊医师宛如在考场上“答卷”,情势之急迫和时空之局限又如在索道上的缆车里抢险,局促而危险,其临床决策理应快捷、优化并能顺势修正。
1.4研习文献,掌握急诊临床决策的常用方法
基于急诊临床的特点,集体研习有关文献。其中下列3种为必读文献:(1)徐腾达、马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2],藉以掌握急诊临床决策方法的概念和实施要领;(2)沈洪主编:《急诊医学》[4],据以编制用于诊疗决策的“信息模块”和“流程图”;(3)李春盛主编:《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研读其中部分病例,分析其决策方法。工作中,我们主要强化了下列4种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
1.4.1模式识别法(patternrecognition):医师的记忆库中有相关病症的“信息包”,通过整合患者资料能即刻做出病症识别。此法简捷、迅速,便于急症的快诊断、快处置,但需经过“复查”以避免“锚定”偏倚和“确定”偏倚。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10个症状单元的“信息模块”:心脏骤停,急性胸痛,急性头痛,急性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头昏与眩晕,急性意识障碍,抽搐,急性过敏反应。每个“信息模块”由若干体现疾病特征的“信息包”组成。例如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信息包”被概括为“2/3”,意指在缺血性胸痛、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为AMI,但须注意下列特殊情况:疼痛部位不典型者;无痛性AMI;以下列各组症状起病者:原因不明的胸闷、呕吐、出汗,突发急性左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原有高血压病者突然出现血压显著下降或休克,突然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
1.4.2运用规则法(rule-usingalgorithm):医师对面临的临床问题虽不能马上识别,但对此类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规则(流程图、临床路径、启发式方法)循序进行诊疗处理。适用于不典型、少见症群的识别,尤适用于经典病症的处理。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20组“流程图”:心肺复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房纤颤,宽QRS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危象,急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可疑急性肺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晕厥,昏迷,脑卒中,抽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多发伤,妇产科急腹痛。
1.4.3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迅速产生诊断性假设进一步搜集资料,评价假设修正假设假设得到验证临床处理。此法严谨,但费时过长,仅适用于病情复杂又不甚紧急的情况。我们参考《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中的部分病例资料,分析其思维过程,探求其决策路径,习练之用。
1.4.驱动法(eventdriven):在初步诊断建立前即给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针对性治疗,力求尽快稳定病情,尽快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诊察以明确诊断争取时间和条件。此法最适于病情危急又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至于“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我们主要采用“危急值”判读、“降阶梯”排查凶险性疾病(如AMI、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致命性心律失常、重度中毒、严重闭合性创伤、妇产科急症)等方法。
1.5临床决策方法的运用与评判
(1)通过经常性复习,熟记上述四种决策方法和相关的“信息模块”和“信息包”,达到“复现”水平。将“流程图”的部分内容“上墙”、全部内容装订成册,起码达到“熟悉”水平。
(2)在每一份抢救病历的小结部分,增写分诊、诊断、治疗、安置诸环节使用了何种决策方法,有何新的体会。
(3)在每日的晨会上,交班医师介绍有借鉴价值病例的决策方法并现场交流。
(4)在每次主任查房时,梳理决策过程,比较不同病例间在决策方法上的异同。
(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把决策方法的运用和得失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深入讨论。
1.6观察指标
“研究小组”仔细分析进入急诊抢救室后最初2h内的诊治流程,参照主持抢救医师当时标记的决策方法,明确其实际采用的主要决策方法及有无决策失误。比较4种主要决策方法在“训练前组”和“训练后组”的应用比例,并比较两组决策失误的发生情况。
1.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训练前、后两组临床决策方法总体概率分布的比较采用2×C列联表卡方检验,训练前、后两组失误率比较采用四格表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可见,经过1年余的临床决策方法的强化训练,模式识别法和运用规则法的使用比例明显提高,假设-演绎法的使用比例明显降低,而事件驱动法则无明显变化,意味着决策效率有了提高。另外,在进入抢救室后的最初2h内的诊疗中存在明显失误者,在“训练前组”为16例(6.5%),“训练后组”为15例(5.9%),χ2=0.773,P>0.05。意味着在提高决策速度的同时,决策质量无明显变化。
3讨论
临床技能培训是我国教育部、卫计委对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培养、考核重点,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对医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意义重大。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共识。在实际的医学院校学习过程中,受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机制导向、地方院校软硬件条件的不足等多种因素限制,临床医学学生的培养手段、方式与培养目标协同性不够,重理论学习,轻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学生的团队意识淡薄,与病患的沟通能力不足,学生个人的培养需求和培养目的渠道不畅,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无法较快的适应临床工作,甚至给造成医疗事故,引发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既往的研究中,多数从管理角度、考评绩效角度,研究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对策,忽视了培养主体的培训诉求和感受,没有更充分的调动被培养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本课题从临床医学生的视角切入,对安徽省属三所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240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在校期间和实习期间临床技能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需求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对安徽省属三所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2012 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临床技能培训需求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52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2%。
1. 2 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组选择了分布全省各地的25 家实习医院,对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需求现状进行了调研,从培训组织和计划、培训设备和场所、师资情况、实习带教、培训和考核等五个方面设计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需求现状调查表》。调查表结合所在学校临床技能培养基础条件、临床技能培训组织和计划、临床带教情况、以及本科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内心诉求等几个纬度对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培训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1. 3 统计学方法对收回的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3.
1 软件进行数据的双录入,用SPSS16. 0 进行资料分析,组间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分析。显著性水准 =0. 05。
2 结果
2. 1 临床本科生在学校期间临床技能培养情况
三所省属高等医学院校都设置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配备了专职、兼职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配置了培训仪器、设备,并将临床技能培训纳入了正常的教学计划,有培训有考核。240份问卷中有130人(54.2%)认为其所在学校对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比较重视,有110人(45.8%)认为重视程度一般。
2. 2 临床本科生在实习医院临床技能培养情况
三所省属高等医学院校的25家实习医院中18家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72%),并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和兼职教师。15 家实习医院(62.5%)将临床技能培训项目纳入了本科生的实习计划。240份问卷中有118人(49.2%)认为所在实习医院对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较重视,有92人(38.3%)认为重视程度一般,30人(12.5%)认为不重视。
2. 3 临床本科生对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评价分析
被调查的240名学生中,93人(38.7%)认为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和临床实习其个人临床技能掌握程度一般,124人(51.7%)能较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仅有23人(9.6%)不能熟练掌握临床技能。
2. 4 临床本科生对临床技能重视程度分析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133人(55.4%)的学生对院校和实习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非常重视,仅有19人(0.8%)的学生这方面意识不强,不太重视。学生对临床技能重视程度组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5 临床本科生临床实习情况与临床技能掌握程
度分析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临床本科实习生每月参与抢救危急重症病人次数、参与完成穿刺项目技374安徽医药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7 Feb,21(2)能操作次数、心肺复苏掌握程度以及体格检查掌握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6 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
你认为现阶段医学生在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选项中,79.2%的学生选择了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带教老师为避免医疗纠纷,减少了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机会;63.1%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压力大,过多消耗了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另有37.2%的学生选择了带教老师业务繁忙,无暇顾及实习生带教。
3 讨论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自身临床技能培养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被调查的学生认为整体临床技能的操作次数少,熟练程度不高。对本科阶段须熟练掌握的心肺复苏技能和体格检查技能达到较熟练掌握的比例分别才只有22.1%和20.4%;参与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次数和参与完成四大穿刺技能的次数均偏少。根据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临床技能培养需求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建议如下。
3. 1 加强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及管理被调查的三所地方院校虽均建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但在规模和管理、培训水平等方面距临床医学生的技能培训目标仍存有差距,这也是地方医药学院在条件建设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目前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中,临床技能操作培训课程很少被单独设置,仅在临床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在实习前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常用的各项临床技能操作实践培训较少。针对本课题在你认为现阶段医学生在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选项中,79.2%的学生选择了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带教老师为避免医疗纠纷,减少了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机会。地方院校和实习医院均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临床技能中心建设,作为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增加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在学生在校学习和实习前安排并鼓励学生进入培训中心操作练习,以全面系统地掌握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改进培训形式,增加培训内容,增加培训中心对学生的开放时间。通过临床技能培训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等一系列设备设定标准的操作模式,在问诊、体检、穿刺等基本操作项目上对学生进行反复操作、反复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切实解决临床实习中病源不足、病人不配合、不能反复操作的问题,同时也为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实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 2 更新教学模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在现行的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医院对医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对相关专业知识和医患沟通技巧有所了解和掌握。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安排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负责带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思维训练和操作的规范性指导。通过临床真实病人及相应教具模型模拟演练,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关键点,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目的。通过模拟临床实景,医生与病人的角色扮演,熟悉和掌握接诊、问诊和诊断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
3. 3 严格临床轮转,加强临床技能考核按照实习计划,医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在十几个临床科室轮转,每结束一个科室的实习须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为客观评价学生临床实习和技能培训的效果,考核内容除理论笔试外,还需增加问诊、查体、书写病例等内容。带教教师可以从病房中挑选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模拟从接诊、问诊到提出初步诊疗方案的全过程,并根据病例向学生提问,现场评分并给予点评。实习结束后可集中增加胸穿、腹穿等临床操作项目的训练、综合病例分析讲座以及多学科综合会诊。通过理论学习和病情分析,在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诊疗过程汇总,能交流各专科最新的共识意见和最有效的临床实践经验。经过这样一整套实战训练,既达到了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的目的,学生在考核中又得到了教师的现场操作指导,充分体现了临床技能培训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原则。
3. 4 增强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心临床技能课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医生是临床技能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业务素养、带教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质量。临床教师教学意识和责任心的增强是提高临床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对教师以及教学方法的需求上,希望临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多指导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临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变以前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实习中通过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结合病例向学生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原理及规律; 查房和讨论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开拓思维,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模拟演示及示范操作,教授诊疗的技能和操作技巧,以增强其动手能力和临床技能。同时,医院也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模式大力培养临床技能培训师资,发现好苗子着力培养,并对临床技能培训教师在职称晋升及相关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切实提高临床教师带教的积极性。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 SP 临床教学 评估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19-02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1],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够准确表现病人的临床问题并且能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正常或者病人。他们既可模拟病人,也可经过培训后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记录并加以评估,同时可以将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他们可以是有或无某些阳性体征的病人,也可以是健康人。Barrows于1968年率先报道了“医学教学中的模拟病人”[2],美国于2004年首次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中应用,目前这项技术已愈来愈广泛地被美国、加拿大及其他欧美国家的医学院校用于医学专业教育、评估和研究。
1 国内外SP的应用情况
1.1 SP在国外的应用。
1968年,美国人巴若斯首先提出SP的概念,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率先开始SP的培训与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已有70%的医学院校不同程度使用了SP,加拿大、美国及日本等国也已经或即将在医师执照考试中的临床技能测验部分使用SP,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简称OSCE)[3],要求考生参加多个站点的考试,在每一个程序站点中,要求学生采集病史或/和体格检查或完成其他任务,SP的出现很好地避免了真正病人的种种不便,增强了其实际操作性。
1.2 SP在国内的应用。
国内最早SP的培训和应用,是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支持下,于1992年由华西医科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共同进行的。近年来,国内又有一批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SP的招聘、培训和应用工作,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等。但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多为5年制,学制短,学生多、SP需要量大,招募职业SP需大量经费投入,使多数医学院校难以开展,其中经费问题是制约SP在我国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2]。
2 SP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2.1 诊断学教学。
SP主要用于诊断学教学中的问诊、体格检查的教学与培训。SP模拟真实病人看病时的情境,依照剧本要求来扮演病人,模仿病人的表情、动作、情绪及主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学生的问诊行为进行监督,不仅可评价其问诊内容,还可评价其问诊技巧;在体格检查时,学生会对SP进行全身或局部的查体,SP根据自己被检查的感觉来判断学生的手法、查体的内容及顺序是否正确,作出客观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诊断学的临床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充足的机会锻炼视、触、扣、听的临床技能并及时得到评价和提高。学生面对SP进行相关检查时,不涉及伦理问题,可以更专注于能力的学习掌握而不必担心医患关系的问题。
2.2 临床案例教学。
内、外、妇、儿科实习及见习受医院病人收治量、病种以及发病季节等因素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全部遇到大纲所规定必须掌握的病例,此时采用临床模拟病例教学,由临床专家、教师设计典型临床案例,展现病例的临床特征和特点,使学生更接近临床实际过程,并对SP进行症状、体征训练和剧本模拟训练,让SP扮演某种疾病的病人,学生在诊治的过程中,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把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融会贯通。此方法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实习及见习中病例不足的缺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
2.3 临床医学生实习前后的强化训练。
医学生要提高病史采集能力和检体手法水平必须要经过多次训练,运用SP可以保护病人资源,维护病人的权益,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使医学生能用换位思维方式同情和理解病人;SP可以让医学生有反复操作和反馈的机会,提高医学生的检体手技水平,缓和与病人的紧张关系,避免医患纠纷;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综合能力,强化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使有效的临床实习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为医学生更快的适应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SP在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中的应用
SP的评估作用更表现在对学生临床技能进行标准化的考核过程中。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3]也被称为临床多站考试(multist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MCE),是近十年来在国际上倍受推崇的临床技能考试方法。其由多个“站”所组成,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的问诊、体格检查及技能操作等内容,在OSCE中采用SP[4],
关键词:进修医生;PBL;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67-02
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临床带教老师在发现问题后主动进行问题的解释和处理,而相对忽视进修医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式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PBL法把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方式,将临床医学知识置于每一个真实接触的病例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有助于发挥学习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适合多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每年承担着大批进修班学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扩大进修医师队伍,将为呼吸内科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使用PBL教学方法对进修医生临床培训进行初步改进和探索,以期能够提高进修医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其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争取做到使进修人员满意,使临床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增强PBL的临床教学模式,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方式
呼吸内科已形成每周一次疑难病例查房的良好惯例,半个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程和众多的学习班课程足以保证进修医生的教学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PBL式临床教学思维培训水到渠成。我们通过进修医生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其自己提出分析问题的思路,临床教学人员帮助其理顺分析程序,自行进行问题的文献检索及综合,再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并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这样能够建立深刻的印象和思维,变“学会”到“会学”,真正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每周一次的病区疑难病例大查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途径,进修医生不只停留在汇报员、记录员的层面上,而是分析员、判断员和追踪员。鼓励进修医生积极参与病例汇报,在汇报前即进行小组讨论,尤其仔细倾听主管进修医生的分析判断过程,帮助其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查房过程中主动跟随分析病情的思路,查房结束后及时整理诊疗方案,经组内讨论后继续进行相关诊疗措施并仔细观察疗效。患者出院后主管进修医生继续进行追踪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病情转归。通过这一过程,形成了系统的循证医学思维判断过程,使得进修医生印象深刻,同时调动了广大进修医生的积极主动性,使进修医生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也通过其参与科室重要教学活动来提高了呼吸内科的教学质量,最终提高了科室的凝聚力。
二、增强PBL的临床实践模式,培养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
呼吸内科接近50%临床患者来自省内外慕名就诊,疑难病例比例较大,各种临床操作项目齐全,动手机会多。根据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培训,进修医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诊疗技能。在日常诊疗和急重症的抢救过程中,呼吸内科有大量的临床操作,如胸穿、腹穿、骨穿、深静脉穿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球囊辅助通气、气管插管等操作,这些都是在临床工作中实用有效的实践技能。作为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三甲教学医院,有着规范操作培训流程及评估制度,对于进修医生来讲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将相关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编写成简单易学的操作手册供进修医生学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由主管进修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相关诊疗操作措施,有无禁忌症,做出基本的预期判断。如需进行相关操作,就在已经学习了相关流程后,进行操作过程的阐述和注意事项,对照检查习惯性操作和标准操作之间的异同点,增强操作理论能力。在观摩带教老师的标准操作1~2次后,即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锻炼,增强操作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矫正不规范手法和强化理论意识,在不断的巩固过程中,逐渐形成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
三、增强PBL的临床研究模式,培养敏锐创新的科研意识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呼吸内科汇聚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他们在科研方面建树卓著,其开阔的眼界和独特的科研视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小组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组、支气管哮喘组、感染性肺病组、肺部肿瘤组、慢性咳嗽组、间质性肺病组、肺血管病组、睡眠障碍组、介入疾病组等。依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良好平台,各个小组有着自己的临床特色和科研方向,在临床科研方面主持着多项大型合作项目,主办多项国内国际会议,经常进行国际流。组织进修医生定期参加多个学科小组的相关学术活动,感受临床科研思路及工作方法,学习科研设计的基本常识和注意事项,能够使其设计简单的临床科研流程。呼吸内科的大量临床疑难病例是进行临床科研的基本保证,也许在短短的1年进修期间无法对大型科研项目有深入的了解,但针对疑难病例的个案报道和归纳总结是进修医生学习过程的总结和提高。对于有兴趣的进修医生进行重点指导,帮助其进行临床病例搜集、指标检测及文章思路的整理,针对有英语基础的学员甚至可以指导进行SCI文章书写和投稿。力争在进修结束时能够使其养成临床科研意识,关注临床科研前沿,具备临床科研设计能力,掌握医学论文撰写技巧,成为多面型临床医生。
四、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临床进修医生教育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院业务技术骨干的重要手段。正确认识、积极引导进修医生这一群体,加强临床医疗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培养,全面提高进修医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是培养进修医生成为21世纪的优秀医学人才的必要举措。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医生是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的一线临床工作,为科室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回到原单位工作以后,也作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承担着重要工作,使用进修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诊治大量的复杂疑难病例并承担相关转诊工作。医生进修的目的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巩固和深化已有知识,学习专业理论与新技术,最终建立清晰的临床诊疗思维,增强复杂病情的处置能力,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处理危重疑难病例,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我们应用PBL教学方法,在呼吸内科进修医生的带教和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该方法将临床医学知识、最新的临床指南、实操细节、学科进展溶于生动有趣临床病例当中,通过解决日常工作的难点疑点问题,使进修医生得到自身的提高,印象深刻,应用自如。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先导,培养自主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较强的临床思维方法,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方法同样对带教老师的方法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根据课本进行宣读,刻板带教。而是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提出问题,帮助进修医生形成临床思维和形成解决办法。这需要带教老师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有对实操技巧和对新知识的掌握。PBL教学方法也进一步要求带教老师深入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各项细节,以便随用随取,从而增强了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提到了教师的多方面能力,达到了双赢的目标。总之,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方法在进修医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够培养进修医生发挥自身潜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该方法能够增加临床带教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进修医生的凝聚力,使进修医生在更新知识、提高医技水平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虹,郑显兰,孟玉倩.PBL教学法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2):93-98.
[2]Gurpinar E,Musal B,Aksakoglu parison of knowledge scores ofmedical student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urriculum on public health topics[J].BMC Medical Education,2005,5(7):1-8.
[3]Choon-Huat Koh G,Khoo H,Wong M.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on physician competency:a systematic review[J].Research,2008,178(1): 61.
[4]Kilroy DA. Problem based learning[J].Emerg Med,2004,21(4):411-413.
[5]罗小楠,鲍向红,李晓康.提高临床进修医生教学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1):30-31.
[6]焦青,王和天,巫熙南.浅谈医院进修医师的管理与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69-770.
尿动力学作为泌尿外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根据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原理,了解尿路功能及其功能障碍的学科[1]。近年来,随着泌尿外科医师对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的深入,临床尿动力学越来越受到国内泌尿学界的重视,现就如何搞好临床尿动力学医师的培训作如下探讨。
1 强调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
作为尿动力学医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特别是尿路解剖学、生理学及神经解剖学等,对有关泌尿外科学疾病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要有坚实的基础,通晓各种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等。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对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分析。由于培训人员包括泌尿科医师、技师以及护士,他们的基础良莠不齐,并且培训时间短,多数都只有2周~1个月的时间,因此对于基础较差的培训人员,我们则要求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
2 从尿动力学角度分类疾病,以多媒体的形式逐一讲解
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按照临床分类则比较繁杂,然而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则更容易理解,因此,我们从尿动力学角度,将其分为梗阻性疾病、尿失禁、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遗尿症等几个专题制作成多媒体[2]逐一讲解。如男性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女性的膀胱颈梗阻等这类疾病从发病机制上看各不相同,但是从尿动力学角度看,这类患者都表现为尿道阻力增加、排尿困难,我们检查的目的则是对患者的膀胱功能以及膀胱出口梗阻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又如男性前列腺术后尿失禁、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等疾病都表现为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溢出,但是其流体力学机制却大相径庭,急迫性尿失禁的原因则是由于膀胱的不稳定收缩,压力性尿失禁则是由于尿道阻力的降低,我们把这类疾病放到一起讲解,让学员了解其异同,印象更深刻。
3 大胆实践,放手不放眼
尿动力学检查与其他辅助检查一样,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不亲自操作仍然是学不会的。由于学习时间短,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学员掌握了尿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以后,我们则大胆地让他们独立完成检查,做到放手不放眼,发现问题则立刻纠正。很多学员的共同体会是只有亲自操作,才会发现自己忽略的地方。
4 独立分析结果,培养诊断能力
尿动力学检查作为诊断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其他临床诊断方法一样,对检查结果的分析是最困难的事情。在分析结果时,我们强调紧密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尿动力学诊断。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以后,在学员独立完成检查后,我们首先让他们独立分析结果,拟定诊断报告,然后进行修改和点评,使他们的分析诊断能力很快提高。
5 保持联系,共同探讨疑难病例
我院始建于1978年,在29年的发展历程中,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贯彻“科教兴院”的办院方针,确保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医院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现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现有员工1 206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96名,其中正、副主任医师、教授138名,享受政府津贴5名,四平市名医22名,硕士研究生及在读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75名。 拥有48个临床科室,21个临床中心,每年担负着四平医学院、延边大学医学部、北华大学医学部、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100余名医疗、护理学生的教学和培养任务,10余年来,我院共承担了1 000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与临床工作。
1 教学指导思想与定位
我院是一所基层医院,坚持医疗服务基础的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缺乏教学经验,及医学知识的更新的飞速,在带教工作中通过教学相长,培养临床人员系统的理论知识,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培养一批合格的医学人才。
2 举措
2.1 正确处理临床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在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 ,院领导、科室重视教学,每年6月在接收实习生进院前,科教科提出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举行例会或下科室研究教学工作,选拔一批热心教学工作、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生作为带教老师、制定临床实习考核细则,实习生职业道德要求、实习生职责等。将教学工作作为医院常态运行的工作之一。
2.2 建立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在主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科教科长全面负责医院的教学工作,科室主任、护士长
负责本科室的具体教学工作,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3 强化临床能力培养
3.1 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根据临床实纲的要求,我们把培养临床能力贯穿于临床教学阶段的始终,在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注重将诊断学知识、专业课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提高问诊水平,掌握正确检查方法,学会阅读各种检查结果,学会诊断和观察处理患者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 通过亲自接管患者、书写病历、病例讨论,使本学科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临床能力。
3.2 临床护理的培养能力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工作不再是功能性被动护理,而是用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及程序进行护理工作。护理已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为目标,达到生理、心理、社会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士对护理对象的生理状况 、心理、社会因素做出全面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并深入分析相关因素、症状、体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护理计划,针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健康教育,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其护理学的科学内涵已远远超过传统的护理模式,我们要求每一位实习护士掌握一位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护理程序。
3.3 教学内容 根据疾病谱发生的变化,对于常见病及多发病作为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如:心脑血管病。每位学生出科前均经过专科考试,成绩作为实成绩的一部分。课程考试采用多选题和病例分析2种题型,即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病例分析涉及到影像或心电检查,则给出影像或心电资料,同时考核了学生阅片或阅读心电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护理考试不仅进行操作考试部分,而且进行护理病历书写等考核。
4 监督措施
我院有健全的教学质量保证组织和评估制度,严格执行,及时反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具体做法与措施如下:①随时抽检学生的日常工作,教学查房情况,了解实习效果;②坚持带教科室、带教老师要有备课,并定期检查。实习学生每科均要有实习小结;③学生对带教教师评议。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每月进行1次,获得信息,及时反馈。每年评选优秀带教老师8~10名,优秀实习生5~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