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配音训练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89—01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则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话题。为此,我们尝试借助以影片配音为依托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为朗读教学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一、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接手新班后,我利用班队活动时间,播放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雪孩子》,正当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把声音关闭,学生们叽叽喳喳地嚷开了:“怎么没有声音了,这样看动画片真没意思。于是,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动画片中每个人物的声音都是配音演员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们形象的声音效果,我们看动画片会失去一半的兴趣,你们愿意当配音演员,为你们喜欢的动画片配音吗?”学生们高兴地齐声喊道:“愿意!”看动画片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抓住他们的心理,将课文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眼前,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充满童真的配音、配乐如磁铁般牢牢吸引着孩子,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学生无穷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如,《荷叶圆圆》一课,在读的方式上采用了电脑评价的方式。把课文中的插图扫入电脑,做成动态的画面,在初读时让图中的小朋友来评价读的效果。在细读理解中,读到哪一段,就让对应的或是小水珠、或是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做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读得不佳的,就鼓励学生“再努力,你一定能读好”。对课文中人物的话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读起课文来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二、讲究科学的指导方法,力求使影音配音练习活动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效果
1.完整观看指导法。“完整观看”是指教师向孩子提出观看要求后,让孩子带着问题完整地观赏动画片,以对动画片的情节有个概括的认识。完整观看适用于让低年级孩子初步感知动画片,一般用在第一课时。为了取得好的观看效果,教师应注意:动画片的播放时间应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而定(最长不得超过30 分钟)。观看前应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利于学生对画面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搜索性观察,及时“筛选”画面的信息,以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观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动画片的基本内容,谈谈自己对动画片的基本印象。
2.分段观看指导法。“分段观看”是指将整部动画片分成若干段落播放给学生们看。优秀的动画片一般结构层次很清楚,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束部分脉络分明。指导观看时,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上一段所观看的故事内容去合理猜测故事下一段可能发生的事情;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倾听动画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
3.回放观看指导法。“回放观看”是指将整部动画片或动画片中的部分故事情节重复播放给学生看(特别是动作节奏较快或较难理解的部分),目的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画面信息;二是整合教育活动所学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定格观看指导法。“定格观看”是指让动画片的某个画面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再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发放的台词资料,让学生试着为这段画面配音。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将某个动态画面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情况转译为生动的语言。
三、延伸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
如何确定自己自如的音高范围?有一个练习方法:先进行主观判断,即用不同的音高来朗诵一首诗,通过对音色质量和自然度的比较来确定。还可以进行客观判断,即用钢琴或校音器来确定上绕下绕音的音域范围,在保证一定音色质量的前提上绕下绕,找到大范围中间部分就是最佳的使用范围。当然,平常我们生活当中的发声习惯是音量一大声音就高,音量一小声音就低,在训练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进行一些与平时习惯不同的练习,比如小音量高音练习、大音量低音练习。要做到大音量不含不挤,小音量不压不捏。要量力而行,从中音量逐步向大小两个方向发展。
声音的响度与气息与共鸣的作用有较大关系。气乃音之帅也。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讲,气息训练的重要性不需再谈,但在共鸣的腔体和部位中,咽腔共鸣是中心。如果没有咽腔共鸣,那么,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都会出现问题。咽腔共鸣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抬起“后口盖”,即抬起软腭。在发声时,根据不同的音高,意念可放在两肩到头顶,形成向斜后上方拉的力,这样的力会使软腭上抬,这是靠意念来训练。当然,在很多播音教程中提出了其他的办法,比如:半打哈欠张嘴、惊吓张嘴等练习方法。
另外,声音的响度与咽部肌肉的强弱也有较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用同样的音量在不同的环境中讲话,四周是水泥做的墙壁要比用海绵做的墙壁所发出的声音响度大一些。道理很简单,因为声音对硬东西的反射大,而软的东西会吸走一部分声音。因此,声乐界的很多老师把咽肌的训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比如,林俊卿博士提出无声训练当中的“张大口”咽肌训练,李刚老师在《科学练声法》中所讲的连续弹发“HEI”音等等方法。笔者最近接触到一个新的训练方法,觉得效果不错。方法很简单,就是“舔小舌”。 舌头舔小舌(悬雍垂)时,下巴必然后收,后颈必然用力,这有利于咽部肌肉的训练。其实,有的老师也提出过用舌头从上牙龈、硬腭、软腭勾至小舌的方法,但此方法重点在于训练舌头的力量,而笔者用的“直接舔小舌”方法训练的重点是咽部肌肉。练好之后,后咽壁就会结实,吸音作用就小,反射就强。笔者用这种方法训练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变化。最大的特点是,用手指触摸后咽壁不会觉得恶心,这表明咽部的肌肉已不再象以前那么娇气了。
【摘要题】运动项目集萃
【关键词】跳远……
目前,中国跳远高水平运动员与世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因为助跑踏板技术不过硬而屡屡出现犯规,导致比赛失利。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犯规次数乃世界之罕见,助跑踏板技术本应是在基层训练解决的技术基本功问题在中国却成了令国家队教练非常头痛的难题。因此,加强基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的训练研究,对发展中国跳远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助跑踏板技术是跳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西方发达国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运动训练发展较快,从而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提高;中国运用这一技术训练起步较晚,在广大基层体育运动队中,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运动训练更不多见,绝大部分教练员还是凭经验直接观察指导训练。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通常无法观摩自己的动作,只能听从教练员的语言刺激来领会自己的动作,由于运动员的踏板起跳动作迅速,一般在0.15s左右完成整个起跳动作,这就给教练员观察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运用多媒体手段与助跑踏板起跳技术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10名二级水平运动员的高速拍摄,对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进行分析,并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训练方法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训练,通过比较研究,探讨改进训练方法所取得的效果。
1研究方法
1.1运动学测试法采用两台SONYDCRPC320E型数码摄像机,分段对10名男子二级水平运动员的助跑起跳动作进行现场拍摄,摄像机位距助跑道各6m,两台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各为12m。着重扫描运动员每步助跑的踩点。
1.2现场录音法采用节拍器,并根据摄像中的脚步踩点,在慢放的状态下配音,配音后恢复正常播放速度,形成完整的视音频信号存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控制模拟录音,经放大,用来改进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1.3现场测量法测量运动员助跑的距离、步长和步频及每次试跳的成绩。
1.4训练实验法运用所获多媒体资料(运动员助跑的视音频信号转刻成的光盘),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1.5数理统计法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1.6测试过程运动员充分准备活动后,每人试跳若干次,跳出最好成绩为止。运动员开始测试,为了使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不受规则影响,要求运动员不踏起跳板全程助跑起跳,通过拍摄、录音、测量等获取运动员助跑起跳的图像、助跑节奏声、步长、频率、助跑时间及运动成绩,根据所获得的数据,确定运动员的助跑方式与起跑位置,确定运动员每一步的步点及全程助跑的时间,按照这一指标分两组进行训练,每组5人,一组用常规训练方法,一组结合录像、录音、助跑时间及严格的步点控制进行训练,4周后两组混合测试,检查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情况,看看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7训练安排每周训练3次,每次运动员做20min准备活动,两组活动的内容完全相同,休息5min开始试跳,每人试跳15次,每次间歇时间3min,每次训练前后,实验组运动员要观看著名运动员的跳跃录像和自己的录像,并进行表像训练,训练中,要模拟。训练4周后按比赛规则对运动员进行测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犯规次数的变化
表1训练前后运动员失败次数均值变化表
附图
从均值可见:实验组失败次数明显减少,而对照组只减少两次,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对减少运动员的失败次数有较好的效果。另从表2中可知:配对T检验表明T值为6.521,显著性值为0.000,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这说明实验组对运动员的失败次数确有明显影响。
2.2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变化
运动成绩是反应运动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了成绩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
表2训练前后失败次数T检验表
差值均数标准差T值显著性
5.354.576.5210.000
表3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测试成绩均值表(m)
训练前成绩训练后成绩
实验组6.917.17
对照组6.937.02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组运动员训练前的成绩相差仅2cm,但训练后成绩相差达15cm,这说明实验组训练比对照组训练有较好的效果。同样是4周的训练,训练强度与运动量等都非常接近,不可能对运动员的体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员助跑踏板相结合技术的改善有关。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运动员的起跳犯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由此,可推测实验组由于运动员助跑起跳犯规次数少,增加了运动员的助跑起跳信心,敢于加速助跑,而对照组有三人第一次试跳失败,因而助跑不敢加速,从而影响跳远成绩。
2.3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助跑节奏的变化
跳远运动的助跑节奏非常重要,合理的助跑节奏是跳远取得较好成绩的必要条件。实验中,要求运动员每次必须踏准标志点,每次让学生听自己最后几步助跑节奏录音,并与实验前所获的录音对比,使运动员从听觉中获得这种节奏感觉,纠正自己的错误。但由于在助跑起跳中,运动员常常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助跑的节奏上,为此,采用了一些专门的听节奏做动作的小步助跑练习。2周后,发现实验组运动员节奏感强,节奏的速率比实验前所获录音速率稍快,而对照组节奏无明显变化。
2.4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变化
准确的步点,高速的助跑速度和合理的助跑节奏是获得较好起跳成绩的关键。由于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了,因此推测可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增加了,但短短的4个月,为什么能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呢?对运动员的录像进行了反复慢速回放,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运动员助跑起跳步点较准确,能发挥自己的速度,而对照组运动员由于步点不稳定,运动员不得不调整步子大小来避免犯规或离起跳板太远,从而影响助跑节奏和速度。表4是训练前后最后10m运动速度变化的平均值。
表4训练前后最后10m助跑速度分段变化表(m/s)
附图
表4反映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最后10m的5m分段助跑速度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训练前两组助跑速度非常接近,而训练后,第一段5m助跑速度相差4cm/s,而后5m助跑速度实验组比对照组高9cm/s,比训练前高11cm/s。尽管提高的速度不是很多,但这也说明通过训练,实验组运动员的助跑速度确实是提高了。
3结论
3.1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训练,使受训者通过听力通道,获取同步的训练信息,进一步完善了受训者的训练环境。
3.2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成功率有明显效果,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有较好作用。
3.3采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训练,对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效果不明显,但对提高运动员的最后阶段的助跑速度有一定效果,这可能与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的稳定性提高有关。
【参考文献】
一、教法与学法
正确指导学生“四读”,让学生“自认自知自解自悟”。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熟练朗读中达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目的。
1、朗读与想象。采用朗读、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朗读,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是最经常使用的阅读训练,也是学生必 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 复杂的认知活动,具有唤起想象、表达感情、训练 思维等多种功能。小学生生性好动,因此朗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习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 解,在朗读中感悟和欣赏,真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古诗词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合辙押 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尤宜以读为主进行教学。 想象是最常用的阅读训练方法。教学时,可 让学生闭目听配音朗读进行想象,并说出脑子里 的画面;再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2、教为学服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 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 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 认(就是让学生自己借助字典或课文注释认字解词,排除字词障碍),让学生自知(分清诗词段 落,了解诗词内容),让学生自解(就是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丰富想象,进入诗词意境),让学生自悟(就是让学生用“从诗中你看到什么,感受 如何”等问题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与文本对话。让学生通过亲历“感知读、理解读、体会读”的语言训练过程和“读古诗,想画面,画画面”的训练,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 以“自读自认自知自解自悟”的方式与文本对话。
二、教学程序
1、指导学生一读——读,自认,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在出示课题时,首先让学生自读,找出生字和生词。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查字典,相互交流;同时,教师示范,让学生贯通语气,把诗词读通读顺。
2、指导学生二读——读,自知,分清诗词层次,了解诗词内容。在一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要求分清诗词的段落层次,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体育教学 视频采集教学法 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6-01
视频采集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全程拍摄学生学习某项运动技能的全部过程,对拍摄的内容采用提炼优化,相互对比,彰显个性,突出问题等方法,进行编辑,制作成视频节目,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视频采集教学法的任务
随着现代教育装备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新的话题,为了更层深次的挖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体育课的效率,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性,主动性,彰显学生个性,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与突破。其主要任务是即时采集学生的课堂练习视频,进行编辑、演示,让学生在观看自己的活动运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视频采集教学法的特点
课堂学习的内容是探讨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象明确、目标明确,主题明确,学习氛围深厚。能结合图像、文字、标注、配音等综合手段形象直观表现授课内容,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乐于接受。人人得到关注是学生最大的学习愿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可全方位实现即时交流,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可重复学习、自学。
三、视频采集教学法的运用(以立定跳远教学过程为例)
1、准备装备。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学校的教育装备越来越齐全,也越来越多,教师完全可以使用学校的摄像机进行准备工作。如果没有,也可以用相机、高清手机做摄像备用工具。
2、组织学生。学生全员参与,首先做好课堂训练,学生对立定跳远有了认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再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演练,这样是为了保证视频的连贯性,减少后期制作的麻烦。我教的四个班级的学生全员参与了立定跳远拍摄,学生在镜头前,表现的非常认真,参与性极高,拍摄过程也非常顺利。其中初一、初三各两个班,初一有一两节课的练习,初三已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训练,这样是为了产生对比效果,有助于课堂学生探究问题。
3、选好地点。地点要利于学生立定跳远,有良好的光线,背景尽量简单,方便拍摄。固定好摄像机,组织学生立定跳远,把每个学生的动作全程拍摄下来。学生会在后期的演示教学中会发现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从而培养、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
4、后期制作。运用视频编辑软件如会声会音、EDIUS、Adobe premiere pro cs4等,对视频进行编辑。视频软件网上可以下载,有教程,我们用的都是一些初级编辑技术,教师应该能很快上手。在视频编辑过程中,选出两名跳的好的男、女学生为范例,使用慢镜头,把立定跳远的五步一一分解编辑,并配音说明动作要领;让学生能看清平时无法看到的瞬间动作,听明白平时没有注意听的讲解要领,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再编辑一组较好的立定跳远动作,帮助学生领悟动作要领,起正面引导,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接着,对错误动作进行归类,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最后,初一初三对比,让初三学生看到两年前的影子,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产生积极向上学习兴趣。
5、应用教学。使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演示教学,演示视频所展示的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学生的兴趣非常浓。从心理学上来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视频的主角,学生的关注力明显提高。学生明显比平时实践课中更多地指出问题,发现问题,他们主动关注自己的动作,参考其他同学的动作,并自觉地相互交流,演示教学过程中学生频繁的点头,表现出心领神会的神态就是最好的说明。教师要即时针对个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运用慢镜头、即时定位、红笔标注,现场示范等综合手段进行引导启发、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在后面的实践课中学生能积极要求同学示范,相互观察,相互纠正错误动作,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当然,错误动作的产生并不是学生的意愿,其产生有技术原因,也有身体素质原因,针对身体素质训练,教师可组织优秀学生拍摄立定跳远的各类辅助训练方法,通过视频一一展示、说明训练方法的作用和意义,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主动学习。课后学生主动要求我把视频复制给他,希望能回去后继续观察、学习,我当然是高高兴兴复制给他。后来应同学们的要求,我把学生立定跳远的标准动作制作成视频、GIF动画,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让学生转载、观看,达到自学、自练的效果。
四、视频采集教学法的优点
综合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全面、即时录制、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的内容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对象是自己最熟悉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同伴和自己的学习过程乐于接受,积极观察讨论、相互对比,主动学习。学生能从现实学习过程中发展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习惯,提高主动学习(自学)、创新学习的能力。
五、视频采集教学法注意事项
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熟练运用教育技术装备为教学服务;视频采集前要注意对学生的组织和训练,保证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后进行视频采集教学,视频的画片要清晰、有序,不要出现穿帮镜头,分散学生注意力;视频演示课上教师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