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就业综合素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就业综合素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就业综合素质

篇1

目前,为了降低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多数企业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因招聘大学生而带来的附加培训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工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就业时碰壁现象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想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制度保护;此外,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就业环节中的重点要素,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保证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公平就业。

(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决定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主要因素就是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首要因素。首先,学生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保证其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前提。由于经过了高考,大部分学生将大学视为是一个享乐的场所,心态的适度调整是该阶段的一个难题。由于我国大学秉承着严进宽出的理念,多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就业的意识还不够深刻,为此,大学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将就业的客观压力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其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大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干部也要意识到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把握机会锻炼自己。最后,大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自主学习,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

(二)调整就业预期和就业意愿在双向选择体制下,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只有打破传统的被动就业模式,树立灵活的就业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对就业的预期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就业范围,从而增加就业难度,“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愿,能够帮助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就业率的思想,致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十分慎重,担心求职人员跳槽从而增加企业成本,为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让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行业行为也不够规范,为此对就业机会选择的主动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简历的设计、投递以及对面试环节的充分准备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选择就业机会的主动性。要知道,作为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资料,简历的设计一定要简练、别致,此外要把握好投递简历的数量,并根据个人偏好对面试单位进行适当舍取,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三、小结

篇2

关键词: 高职高专;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71-01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总是能够听到很多啧啧的声音,各种不良的评价充斥着整个社会。对于这种状况不仅关系着毕业生就业前景,同时也关系着大学生整体的声誉。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当中并不是纯粹意味学习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沉着应对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在求学、求职的过程当中,提高身体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表达素质,可以说是就业的前提保障,可以促成达到胜利的彼岸。

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就业的基石

面对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以及社会上各式各样食品的诱惑,身体的健康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明显下降的趋势,各种疾病暗藏在人类的身体当中,这些已经值得家长以及师生的注重。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从业者在事业上充分施展才华的基本前提。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着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的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不同的职业对人的性格、相貌、视力等要求是不同的。在求职择业前,也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做好求职择业前的准备,体质差的可以多加锻炼,正在生病的要及时治疗,尽可能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

二、良好的能力素质是提高就业的砝码

现如今,能力这个词已经成为大众招聘单位首要看重的条件,刚走出校园的莘莘学子,虽然对自己本身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是缺乏动手能力,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而且对各类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应用能力,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夸大其词,这些词语来形容那些满腹经纶毫无实际操作能力来说十分的合适。

(一)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使之适应社会需求。“引进来,走出去”。学校要以推陈出新,不断改革,目前很多专业已经存在着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专业知识已经社会脱节,在专业知识方面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代的经济相结合。剔除那些与社会脱轨的专业。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学生见习、实践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指导师,增加与企业、社会的交往,通过暑期实践供需见面会,向企业推荐优秀大学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系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而且分工慎密的一个社会,可以说适者生存。面对如此残酷的竞争趋势,就业可以说就是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分工位置,是需要自身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一专多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发展。如某一外贸公司需要一名既懂会计,又会外贸知识,若具备这样的实力,就会在一大批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就业的根本

心理素质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个体在环境的熏陶下,经过有意识的修养,逐渐内化成的一种心理结果。”

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在家庭中还是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父母的庇护下,无法独立成长,面对挫折无法适从,尤其是在高校当中,人才聚集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不适、情绪消沉等问题。

中国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少经历社会实践锻炼,从心理状态反映出的心理素质来看,其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据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16%的北京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有28%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最近,据有关部门调查,“高校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约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0%,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49%。大量资料表明,因心理问题不能坚持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主动适应环境、自觉调节情绪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四、良好的表达素质是提高就业的保证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也是构成个人表达特征的因素之一,也会对人的表达产生影响,事实上,行业、职业与个人表达的关系及其密切。

篇3

关键词: 中高职生 就业取向 综合素质

引言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中职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即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的中职院校仍普遍存在过于注重学生的大学升学率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生往往处于一种“在就业与升造间徘徊,结果两头都顾不上”的尴尬境地,由此也导致了大部分的中职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普遍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取向与综合素质问题,并从国家教育部、社会、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深入剖析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一)就业取向现状概述。

笔者对宁波市中职院校200名出校实习的学生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经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极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取向意识非常不明确,笔者根据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将中职生分成三类:

1.就业取向意识比较强的。

即进入中职后只想在毕业后找份理想的工作,而没有考虑过继续升造读大学。所以在校期间,非常注重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但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400名被调查学生中只有5%的中职生有这么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

2.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

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就业取向,但往往徘徊于毕业后出去就业和继续升造去读大学之间。就业取向不明确,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而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这类学生有高达75%之多,占将近一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

3.就业取向意识差的。

即根本不知道进入中职院校后该做什么。不仅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反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一片茫然,既没有学好理论知识,也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也没能得到锻炼。调查数据显示,这类学生的比例占近20%。

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职生未来的命运如何,而导致中职生就业取向摇摆不定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中职教育模式的矛盾性。尽管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社会压力,中职院校在模式上不可能有很大转变,也就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高中期间出去实习就业,另一方面不限制学生继续考大学(本科和大专)的权利。这就使得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中职生群体人数越来越多,所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为人处事、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经过调查统计,400名被调查学生中有90%表示对自己个人综合素质表示担心,尤其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有85%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般,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培养。13%的中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只有2%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充满信心。另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与综合素质的高低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就业取向意识弱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呈现出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相反,就业取向意识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自信。

二、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总结分析如下:

(一)学生就业信心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由于中职院校定向不明确,学生往往在通过努力学习继续考大学和学好专业技能出去就业间徘徊,规划不明确,导致最终就业能力和信心的不足。

(二)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很多中职生正是由于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参加问卷调查的400名中职院校学生,其中有95%认为中职生与普高生存在很大区别,有98%的学生认为社会和家长对中职院校学生有歧视现象。

(三)中职院校现存教育模式的影响。

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但由于中职院校也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双重工作,而且中职院校更注重于后者,这使得大部分的中职生出现了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

三、相关建议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等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

1.转变观念。

这里的“观念”主要指的是教育部过于看重表面的高就业率数据的问题。也许高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但不能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到位。

2.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育部门应该把对中职院校考核的重心从考核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数据方面转移到对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查方面,包括专业技能考核、交际能力考核、应变能力考核等,重要的是要将政策理论真正地应用于实践操作,得以贯彻执行。

3.模式创新,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针对中职院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学生希望继续升造去读大学的矛盾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世纪60年代日本短期大学的一些办学特点,建议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一些以升学为目的民办的中职院校,或者将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院校进行纵向衔接,进一步鼓励在中职院校开设针对性强的高考班(宁波四明职业高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与现有的既鼓励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又鼓励学生毕业后出去实习就业区分开来,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以实现那部分想继续生造学生的梦想,同时又使得中职的教育抓住准绳――更加职业化。

(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中职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中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出发。

中职院校学生首先需建立自身的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即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认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技能优势。

同时,中职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职业理想,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除了以上几点外,社会及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郑薇.关于中职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教育报,2007,(10).

[3]2006年全国中职就业率95.6%[N].中国教育报,2007,(4).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就业竞争力;提升措施

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增长的同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目标。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毕业=失业”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面临的不争事实。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对此,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强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述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各方面的素养的综合,包括文化知识、专业能力、道德修养、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属于个人自身所独有的,在生理和心理、外部形态以及内在修养方面相对稳定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素质。而在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品德、能力、问题和成绩四部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分类,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七个方面的内容。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教学模式僵化、课程结构单一、校园文化缺乏活力等,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欠缺

当前,由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对自身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没有充分考虑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想要在哪个领域发展,也无法分析所处的环境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没有追求长远发展的眼光,影响了个人的长远健康发展。

2、集体观念缺乏

在大学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上学生自我意识以及私人空间意识的强化,注重自我保护,在与同学交往时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缺乏集体观念和团体意识,在思想层面上缺乏对于社会的适应力,影响了其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际交往弱化

不可否认,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从上学起,就一直被教师和家长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重点大学出人头地的观念,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提高分数上,严重影响了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没有形成与他人进行交际的习惯,加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进入社会后,无法与企业领导和同事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快速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优点,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4、心理素质较差

现有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无法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很容易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部分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和自信心,没有努力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在工作中存在着说话不诚实、作风不踏实的现象,稍有不满就跳槽,没有工作经验的积累,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在大学教育中,高校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强化专业素质培养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身所学的专业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走入社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些专业知识也会对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所学专业知识的不同,侧重不同,其对于事物的观察方式、思考模式、知识结构乃至个人的性格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何种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都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即不同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以及从业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条件。无数成功的例子表明,许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专业,使得其了解到,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知识都能够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运用。

2、重视思想道德素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许多消极思想在社会中盛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大学生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包括了诚实、信用、勤奋以及各种良好的品行等,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了最为关键的位置,大学生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基本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平正义理念,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然后,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构建相应的实践基地,或者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培养其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良好的发展。

4、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教育、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等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促进身心素质的共同提高。应该确保学生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强烈的意志,对事物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到遇事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积累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释放出去,实现个人的长远健康发展。

5、提高学生求职技巧

良好的求职技巧,是学生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也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通常都要求应聘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特殊的求职技巧展示出来,才能使得用人单位清楚地看到。求职技巧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了人际交往技巧、书面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设备及软件运用技巧等。在求职前,应该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以此为依据,对材料和语言进行组织,对简历和求职信等进行设计,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展示。良好的求职技巧能够帮助求职者直观、有效地将自身的才能和综合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其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有着良好的作用,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对自身进行全面准确的审视和评估,认识到自己对于求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缺陷,督促自身不断进行改进,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综上所述,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需求,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针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以往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趋积累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获得良好的发展。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最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90-91.

[2] 张炳武,张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7)65-66.

[3] 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184.

[4] 赵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才智,2010(22)251.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从简单的专业对口提升到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层面,这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呼声和新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当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现实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和就业能力现状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

1.较弱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是80后,甚至90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迈入了大学校园,这部分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由于在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上存在一定差异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的意识则较弱。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表现出了较差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则反映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势必会影响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独立工作能力。

2.有教严重的功利导向。高校是社会构成的重要一部分,作为具有“社会人”属性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市场经济较大的影响。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透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显现出目光短浅和很强的功利功利性。学习上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

3.身体、心理上的问题。目前部分大学生通常会用孤立极端的观点去看问题,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一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在日常学习中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在日常生活上缺乏奉献精神,没有奉献意识;缺乏自理、自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的普遍看法是:男生整体高于女生,并且这种趋势随年级的升高而越发得明显;城乡学生就业能力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能力维度上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分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两方面。“我们不是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要的是人品好、有上进心、踏实的中上等年轻人”,这几乎成为知名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共同看法。

一是职业核心能力较差。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其中前三者属于方法能力,后几者属于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需要有一批为国家富强把职业当事业的干劲足、悟性强的年轻人,而不是单纯求职的人。”是用人企业挑选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方面,近几年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领悟别人的精彩之处;合作意识欠缺,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二是专业技能不足。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就不可避免了。

三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措施

1.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注重品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和服务指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内容和形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直接相关的有学生成绩管理行为管理的各项制度及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到企业进行的各种实训、实习等,这些方式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2.重点培养核心竞争力。社会尤其是企业在用人时需要有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有些企业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而是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单位就会给你机会。人力资源部门都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商务知识等;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领导经验等;能力则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推动能力,二是专注能力,三是影响能力,四是实干能力。

3.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必须明确教会学生如何创新是最重要的职责,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第二,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用科研成果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加强沟通交往能力,协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仅凭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沟通能力是一种能证明自己和让对方发现你才能的能力,它包含了一个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处事和应变等各方面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迅速地给对方留下“可信”的印象。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让学生经常自发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些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都是培养这方面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历练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

5.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晓旭,姚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2]史辉.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J].内江科技,2007(9).

篇6

雷正光,河南温县人,1945年12月生于上海。曾先后在普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专学校任教。1990年起在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担任课程开发研究室主任,先后出版了《职教课程实务概论》《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双元制职教模式及其实验研究》3本个人专著;2008年退休后继续担任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的学科带头人,合著出版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系统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3本新书;今后,“雷正光工作室”仍将进一步凝聚和发挥职教研究界知名专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一、基本内涵界定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就是指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而展开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一种让“失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有三个层面,即思想层面、机制层面、模式层面。

——从思想层面来看,“就业导向的职教体系”,与其称之为一种教育体系,不如称其为一种思想,即一种实践主导、全面发展、为未来就业服务的教育和教学的思想。

——从机制层面来看,“就业导向”是一种机制,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经济取向和企业行为特点的教育类型,如果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这种职业教育将不会取得成功。

——从模式层面来看,“就业导向”又是一种模式,即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基于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强调以实践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以标准为基础、以任务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知识为基础、以人文为支撑、以模式为手段、以过程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而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指的是: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技艺、扎实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完善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人格和体质。其中,知识可以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内,完善的人格则应包括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成功的人”不仅是职业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他们的成功涵盖了成才及成人,而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恰恰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切实需求。

提出“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即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教育性”,职教学生的素质现状要求我们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化企业需要综合素质较好的员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获得就业岗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日趋增强。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框架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是为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行为、美好的职业形象、相宜的职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的。“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职教课程体系要注重四个协调,即:职教课程与社会企业需求的协调,职教课程与就业生涯发展的协调,职教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协调,职教课程与生产岗位规范的协调。“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职教课程方案的制订,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实训场所、联办企业、师资配备等关键要素。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体系构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合理的专业设置,依照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相适应的专业;规范的课程开发,以科学的方式和手段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有效的教学过程,确定科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具实效性;客观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积极开发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以考核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而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则要凸显四大核心功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学生培养的主体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这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功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认为,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人文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一是文化课程,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础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二是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三是专业课程,为专业目标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一是认识实习如参观考察,通过逐步的角色转换来融入职校,教学实验如直观演示,通过验证理论使所学的知识逐步深化;二是校内实训如模拟仿真,通过训练技能来逐步融入职业;三是顶岗实习,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理实结合逐步融入社会。

——人文课程体系。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人文课程体系,包括理想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行为教学、形象教学等。

三、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体系,是一种满足企业需求、符合教育规律且利于学生就业、利于学生理解、利于教师授课、利于岗位对接、利于素质养成、利于技能鉴定、利于考核评价的课程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依然存在着“培训式”的职业教育,即功利地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一个人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局限性的部分专业技能,而是需要综合素养的培育,以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二)完善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

在职业学校中,人文教育课程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很多职业学校有心完善人文教育课程,但无奈课程结构的限制而难有作为。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改革,能够从全局着眼,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从培养一个全面的人的角度出发,利于人文教育课程的完善。

(三)构建就业导向的功能化课程体系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较为全面功能的功能化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的不同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各个模块之间互相联系、相得益彰,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功能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较为完善,功能健全,绝非一个“空架子”。

(四)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

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会考虑到企业的参与,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由学校与企业来共同开发。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并共同参与制订等,以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五)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渐进性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符合教育规律,并十分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课程的设计是依照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的。这种强调基础性和渐进性的课程,改变了以往急功近利的发展状态,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

(六)研究基础课程和项目课程的有机结合

在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中,我们会逐步研究基础课程与项目(模块或领域)课程的有机结合,让职业教育的课程更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理解,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七)注重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十分全面,而一些仅以技能完善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具有较为宽泛和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利于其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篇7

很多企业认为“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女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适时调整行为。与其抱怨教育不公平、社会不公平,不如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现实的情况。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等待依赖、希望得到家长帮助找到工作;盲目攀比、虚荣心强,要比别人的工作好;自卑自傲心理、或期望值过高瞧不上、或缺乏自信不敢择业。这些心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女大学生就业,使得她们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信心和勇气,脱离实际的空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追求安逸舒适的环境,把工作稳定、经济收入等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即使遇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争取。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只要自己本身过硬,具有市场所需要的素质,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要做好竞争的准备,善于“推销”自己,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旦被淘汰要查找原因,想办法弥补。即使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可退而求其次,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就更要正视挫折,调整自己,做到内心强大,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还要有独立性思维,把握住自己的航向,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职场实现价值。

二、提高学习能力,储备专业资本

天极网总裁李志高说过:“需要的学生是‘肯学习’的学生”。大学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与时俱进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高效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不仅要讲究方法、策略,还需要学会坚持。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平等的和老师交流、敢于质疑,与同学沟通和辩论,培养自己敏捷的思维,融会贯通所学内容;通过图书馆、讲座、网络等渠道,拓宽自己学习的源头和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女大学生可以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不仅要设定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还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能力,还锻炼了计划、执行能力。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好基础知识,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一方面,要学好基础课程,如外语,不仅是应试技巧,还要注重口语训练;计算机应用,掌握文档处理、办公应用和信息收集技能等;数学、心理学等理论性太强,很多女大学生不感兴趣,有些文科学生觉得无用、干脆就不学,这会让以后择业时选择机会更少。另一方面,要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各个专业都有专业课程,只有将专业知识掌握牢固扎实了,才能在未来工作中有竞争的资本。可通过考取证书、获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方式提高自己学习情况的标识度,在求职中增加就业砝码。

三、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能力资本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就业技能最好的途径。女大学生要学会适应,并且努力迈出第一步,竞争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等,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学接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与老师、外班级事务等,能够得到沟通、协调、坚持、配合等锻炼,开阔视野、扩大交往。

选择兼职工作从长远考虑,避免“一心向钱看”,做个“有心人”,注意总结观察、积累经验。如,发传单就要学会社交技巧,怎样发传单,哪些人会接传单、哪些人会扔掉;兼职社会调查的可以接触许多不同职业的人,和不同年龄、层级的人沟通并获取信息等。高年级的学生在兼职时尽可能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如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翻译、培训、涉外导游、英语家教等,这样提高了实际能力,为自己求职打下基础。就业实习可以为就业积累实践经历,其形式和兼职工作类似,但更具有专业性、是有目的的提高工作技能。超过85%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重大学生是否有同行业的实习经历,特别是拥有与应聘岗位相关实习经历的求职者。因此,在选择就业实习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把寻找实习岗位当做是找工作的练兵。

在当今职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们得到各个方面的提高和锻炼,尽快适应外部环境。有超过53%的已工作大学生认为“工作经验和社会活动经历”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首先,社会实践中的评价会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提前做好进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其次,可以不局限于校园班级,认识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人,扩大自己的交友圈,积累社会资本;再其次,有机会理论联系实践,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最后,能从“质”和“量”上提高和锻炼就业的能力资本。

四、明确职业定位,学会扬长避短

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缺乏相应的职业定位,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明确的计划,就业选择时存在盲目随意性。有些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连自己的优缺点都难以清晰的表达,只片面强调自己的爱好和要求,而对应聘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却不甚了解,导致求职行为的劳而无功。

女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科学地分析评价自己。通过SWOT分析,明确“我是谁”(自己的优缺点)、“外部环境怎么样”(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想做什么”(兴趣)、“具有什么资本”(能力)等进行职业定位。认识自己是择业的第一步,只有深刻的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综合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才能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冷静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性别优势。女大学生在语言、记忆、感知等方面的能力较强,性格温顺、能为他人着想、具有团队精神,且忍耐力较强、工作耐心持久,她们往往可在文秘、财务、导游、翻译、教育等领域如鱼得水。也可以寻找商机,选择创业。女性创办微小企业的成功率会更高,女大学生可发挥女性细心、认真的特点,大胆尝试、借助互联网、进入门槛低的餐饮、零售、个体服务业等行业。

职业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己兴趣、能力的转移而不断的调整。当前劳动力市场双选,许多毕业生不会“从一而终”,在工作和岗位变动的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五、关注市场需求.早做就业准备

充分的就业准备是找到理想工作的前提。但女大学生对于找工作的“准备”显然是非常草率,虽然精心制作简历来介绍自己,却难以让人有关注的“亮点”;面试仓促上阵,缺乏相应的技巧,露出“清涩”的原形;获得和筛选就业信息更多靠网站、校园招聘会,很少能主动出击;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关注度不太高,很少女生会深入了解。“无头苍蝇”式的择业法,无法给女大学生提供满意的工作。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就业要“笨鸟先飞”。低年级了解自我,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高年级要有意识的提升职业修养,积累职业能力和就业技巧。为了弥补高校教育“一刀切”,女大学生要有意识的选修或自学符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如女性学方面的课程,可以让女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女性;逻辑思维方面的课程,可以修补女大学生思维方面的短板;而美术、礼仪等课程有利于女大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毕业前,一方面,要关注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市场需求的专业、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等,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关注就业市场,利用课余时间去劳动力就业市场考察,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及关注点、提前体验求职过程;和已毕业学长沟通,获取经验、建议;准备优秀的“推销材料”,根据应聘单位的关注点,修改简历,如,学校招聘关注的是知识结构和教育经历,企业找人看重的是实践经历和从业能力。若在相关行业有过实践经验,一定要体现在材料中,至少会为自己赢得宝贵的面试机会。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通过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依靠自己编织关系网,利用社团、社会实践、学习等结识朋友,成为就业的信息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身形象礼仪、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在就业心理方面做好调整,做好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也要选择符合的衣着打扮,塑造美丽高雅的职业形象,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方能赢得更多的机会。

篇8

一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为不能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成功观,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看待和处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和漠视他人利益感受,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部分大学生在个人道德方面存在严重的“知”而不“行”现象,对做人做事的道理满足于了解,缺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践行。在就业选择方面表现为:(1)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在效益好、待遇好、不用吃苦这样的就业岗位上,对于环境艰苦、地区偏远、基层工作的岗位退避三舍,形成人才缺口单位没人去,人才饱和单位不要人的局面。(2)盲目要求待遇,只想所得,不讲付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按照一个大学生的标准应该有一个对等同学学历的收入,将自己心中理想的工资标准作为找工作的基点,没有考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讲付出,只讲收入的想法导致自己寻求工作到处碰壁。

2心理素质差、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共同影响,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普遍较弱。突出表现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控能力不足。不少理工科大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产生厌倦。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或是经受不住社会的种种诱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因此当他们真正走上社会,被社会进行挑选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才华等用人单位认同的条件完全、恰当地推介给用人单位,从而失去了用人单位的挑选机会。

3人文素质普遍不高

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理工科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理工科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4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文化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缺失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平时主要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临考试时搞突击。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仅满足于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深入,对本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5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对非本专业知识的忽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造的单向、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6高校教学模式的陈旧化

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单一枯燥的教材、教师为核心,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职场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学习,高校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造成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主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转型阶段所具有的特点,突出表现为社会运行不规范、利益格局扭曲、关系胜于能力等。社会中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严重影响了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消极悲观、缺乏学习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急于取得成功而不愿付出艰苦努力。

2家庭教育没能起到奠基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目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这造成了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不善于接受挫折和委屈,协调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同时由于生活长期由父母包办打理,离开父母的宠护,学生就表现出自理能力弱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

3大学生自身不积极努力提高素质

在一切因素中,主观因素是最重要的能动性决定因素。在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所有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不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从生理特点看,大学阶段身心处于成熟期、感情敏感脆弱易冲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误导。在这一阶段,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是跟着感觉走,导致自身的学业水平、道德水平等始终难以提高。

4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不少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方式上,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所使用的方法是灌输式,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求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或者专业口径设置过窄,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在课程设置上,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虽然这种现象已逐渐得到改观,但是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应付思想,没有从本质上引起重视,不少高校把人文教育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而且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学生在选修课上所学的知识又没有真正掌握,缺少必要的考核和检验。

5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育人要求教育者有更高的素质和修养,第一是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方向,是做人的基础,第二是更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这是教学的前提,第三是更高的人文素质,这是提高学生修养的源泉,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文理分家,高等教育的综合发展只是近期的事情,所以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和分布上存在不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状况。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师缺乏人文社科类知识。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方面

高校应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而且还没有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决不亚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难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能一条腿长,而另一条腿短。因此,高校应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多种手段和切实措施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高校精心地培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是增进他们对社会了解、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少毕业生步入社会时难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平时接触社会太少,对社会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差异。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多了解社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教会他们怎样去适应社会,学会怎样去做事,并加强对他们人生的指导。

继续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秩序良好、价值观念健康、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巨大和正面积极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化;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人尽其才,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这一方面,党和政府已经作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制定了很多非常有针对性的好政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明确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有很大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身心素质。

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相同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产业的内部各部门对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校应利用就业反馈,做好社会调查与预测,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尖端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接轨,以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的技能;与政府及用人单位合作,了解劳动力市场需要,确定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调整的幅度和节奏,使人才供需渠道畅通,培养“订单式”人才,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2学生自身方面

修正个人择业价值观取向。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到单位后首先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先把自己的能力提升起来,不要好高骛远。毕业生应多加强良好心态的培养,应明白找工作是为了什么,要能耐住寂寞。学校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让毕业生明白找工作的目的。毕业生应明白在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学好本事和培养个人素质,把单位分配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工作有责任心,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非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应该努力扩充知识面,不但要学会本专业知识,对其他相关学科也要有所关注。在平时就应该养成学习公用知识的习惯:多读书,多看报,把公共基础课放到专业课认识的高度,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自我学习社会需要的新型公用知识,比如电脑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多读、多练、多说,有意识的培养社会认可、需要的技能。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培养个人对自我的合理节制,弄清物质满足和价值追求的关系,常言说,“民以食为天”。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的其他的需求和愿望不可能实现。但是,物质性的需求与满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涵。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有基于物质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人的生存与动物存活的本质区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生命内涵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物质生活和无穷欲望的工具。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以及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们心理素质的整体状况,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为自己提升就业能力奠定基础。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择己所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为自己能力的过程,变成学习的主人,拥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善于发现自己不足及乐于探究求新,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好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再次,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按照社会与职业发展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交叉融合,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还需具备从事该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素质,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后,一蹶不振,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锻炼自己坚强的性格,求职时用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

此外,大学生还需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的就业观。应当把就业观念转换为就业大众化,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认清就业形势,确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3家庭教育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从早期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家长就应该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和纠正,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初高中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指导孩子逐渐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较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孩子上大学后,尤其是刚上大学时,孩子处于陌生的环境,面临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较多,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建立适应新环境的良好心理结构。

总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加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与要求就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为大学生就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于勇.从大学生就业难看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9(1):110-111.

[2]牛进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措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9(5):62-64.

[3]肖朋.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看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54.

[4]赵俊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9:217-219.

[5]张炳武,张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职业规划,65-66.

[6]王化峰,郭红.大学生综合素质失衡导致就业难的对策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22-323.

[7]魏伟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77-79.

[8]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高校讲坛,2008,34:184.

[9]张旭.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J].社会科学论坛,2009,7:203-205.

篇9

一、石油院校毕业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深入人心,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虽呈现多元化,但因其专业特色,也出现了偏差,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大学生对当前出现的“就业难”认识产生偏差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能源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然而,由于高校毕业生不能正确定位、期望值过高、择业观有偏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就业难”。毕业生择业时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部分学生更是由于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受挫能力,产生焦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了消极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主观能动性发挥严重不足。

2.不能正确认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上要求有好的工种,对工作环境要求高,想要既轻松又舒适,从而影响了择业。多数的石油类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要求到生产第一线锻炼,这不仅对毕业生所学知识是一种检验,更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当学生得知工作条件艰苦,往往在后期放弃了就业的机会,学生家长也处于爱护子女的心理,支持学生另行择业。

3.求职中缺乏灵活性

面对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聘者往往通过层层选拔,竞争上岗。由于大学生缺乏实战经验,到了面试环节感到胆怯,缺乏自信,往往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过于拘谨失去了就业机会;对于大多数石油院校学生,长期的传统教育,学生在灵活应变方面有所缺失,往往表现得缩手缩脚,错失良机。

二、新形势下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任务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大学生涯有所学,就要将学习的知识看作是今后工作生活的“利器”,专业知识只是一部分,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提高全面素质,进行“通才”教育,使个人的能力不仅停留在课业成绩的提高,更是在学习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对新事物迅速掌握的能力才是最终的“利器”。

2.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大学学习生涯中,尤其是前两年的学习中,是巩固学习习惯,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肯吃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今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孙子兵法》中战术如此,在大学的学习中对于心态的培养,亦是如此。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种种不同的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挑战,面对各种的“新”,要“静若处子”,放宽心态,不急不躁,沉得下去,冷静处事。

三、将就业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探索就业教育的内容

石油院校的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滞后,缺乏积极性,在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有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1.使学生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就业指导教育是通过了解市场需求,传递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目标,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动力,从而使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职业以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尤其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入手,抛弃传统的“既大又空”走形式的教学模式,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就业工作中真实的、鲜活的事例,使学生主动转变观念,从而认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2.设立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指导

设立个人档案,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家庭背景等情况作为档案,与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学习计划相结合,不定时进行指导。从入学开始,每学年开设就业指导课,各有侧重。主要从帮助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涯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帮助学生了解变化的社会形势、帮助学生确定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四个方面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3.打破“追求高薪”的被动思想,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规划“职业前景”的教育

一味追求高薪,在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自恃过高的应届毕业生往往异想天开,要求高薪。在就业指导教育中不断深入加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教育,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稳步向前。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初充分做好吃苦的准备,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

篇10

关键词:综合职业素质;行动能力;技能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就要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需求。因此,我们对百余家企业进行了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需求情况。

一、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在技能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企业调查,得知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否持有职业技能资格证非常重视,69%的企业要求其员工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客观公正的,能科学地评价技术水平或职业资格的鉴定。无论是职业资格类的,专业技术资格类的,还是技术认证类的职业证书都会得到企业的重视,而且我国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要求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录用员工时,要求应聘人员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据统计拥有从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获得的薪资待遇比没有证书的毕业生要高出很多。

企业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掌握状况也非常重视。其他比较重视的项目,按照重视程度排序依次是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语言文字表达等。此外,由于不同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对工作技能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管理类岗位更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在行动能力方面的要求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技术运用、资料收集、规范化操作、统计分析非常重视,其中尤为重视学习态度。在校期间,学生的生活以学习为主,很大程度上学习态度决定了生活态度,从而影响之后的工作态度。学生刚到一个岗位上工作,首先就要学习岗位要求、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工作中他们会不断的遇到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他们能主动向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学习,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以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学习态度对一个员工的成长至关重要。

中国加入WTO以来,各行业都在与世界接轨,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不断涌现。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企业面对竞争压力,不能不要求从业人员持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调查中接触的多数企业都会选拔有积极学习态度的优秀员工,进行更高等级的职业培训,以满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企业未来发展需要。

因此职业院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对策和建议

根据调查统计,在职业素质方面按照企业的重视程度排序,依次为工作责任感、人际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团队建设能力、领导能力、竞争能力。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略有不同。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和服务性强的专业更重视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会计和制造行业重视员工的工作责任感。

(一)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养成综合职业素质,须要在一个合适的氛围中长时间、不间断地锻炼学生。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重视这个方面。这样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就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如果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的专业课程则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素质培养效果更佳,能更好地实现在校学习和职业发展相适应。

(二)在学生管理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校园的管理氛围与企业的管理氛围有较大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没有引进或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理念,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进入企业员工的角色。刚毕业的学生会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也会觉得学生没有从业素质而失望。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通过建设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类似的教学、实习实训场所,强化日常管理,将综合职业素质训练项目融入其中,尽可能多地模拟企业的物质环境氛围、精神氛围、制度氛围。使学生能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养成综合职业素质,促进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和学校的要求相融合。

(三)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励学生,能够有效地保障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有效进行。因此,应当创建一个有利于综合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应打破目前常用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应该按照职业需求划分为:“行动”“技能”“素质”三大方面进行构建新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将学业成就与学生素质相结合进行评价,以期达到对学生整体学业成就给予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职业院校可以成立类似大学生就业辅导中心的机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测评、提供各项就业和创业指导、训练、择业技巧、毕业就业和就业心理咨询等。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铸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团队,提前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就要根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道路进行系统规划和不断的优化设计。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一,人才质量的社会需求;第二,发展的路径选择;第三,结合就业、心理等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促使同学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五) 高校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不仅要靠学校和学生本身,还需要用人单位参与其中。职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征询企业专家的意见,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进行论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增加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告诉学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企业和学校还可以一同进行入职培训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的员工培训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

四、总结

笔者认为,通过这次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并不认为高职教育只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须要让学生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企业须要的是忠诚度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独立的办事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完成的;企业招聘毕业生更趋于理性,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更为严格。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探究;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提高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好的国家,国民修养好,文明有礼,民族素质差的国家,国民修养差,愚昧无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宏伟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历史使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扩展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学校应从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结合技校学生实际特点,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德育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许多问题。这一现象造成了技校学生素质普遍差的状况。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德育教育。

1.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校规校纪学习、军训等加强学生纪律观念,利用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校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大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部份技校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哥们义气重,是非观念不强,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知识讲座、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3.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技校学生70%来自城市,这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养成了霸道、自私的性格,懒惰,没有责任心。而30%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卫生习惯差,酗酒现象严重等。要让学生明白,在我们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习惯要么造就我们,要么毁掉我们。一个人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驾驭好习惯。好习惯难以养成,但是容易保持下去;坏习惯容易养成,但难以摒弃,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决定性格的往往就是习惯。所以,要教育学生应该支配习惯,善于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而绝不能为坏习惯所左右。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4.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代和社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担负着建设伟大祖国的神圣使命,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舞台

针对学生活跃的个性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和学生实际,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各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素质。学校可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演讲比赛、钢笔字比赛、书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作文竞赛、电脑中英文录入比赛、技能操作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改革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根据专业,严格按教学计划开齐上足课程。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增设音乐、书法、家电维修、英语口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学生按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让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课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心理健康课和生理健康课。技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18岁,这个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针对这一特定时期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和问题对学生进行自我保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增强体质,怎样面对挫折,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教育。通过学习礼仪,让学生知礼懂礼,并让学生明白,礼仪是待人处事,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从政还是经商,日常工作还是出入各种场合,均离不开礼仪。礼仪虽是生活小节,但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风貌、个人学识及文化素养。在起始年级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通用礼仪、校园礼仪等,在高年级开设求职礼仪、公共礼仪等。

篇12

1.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当代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是高校毕业生成为有用人才一个首要的条件,具体表现为:有正确的道德取向,并以此判别社会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能以理性的道德原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本能和物欲,保持人的自主性与人格尊严。通过对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学会做事,而且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作为思维活跃,独立自主的新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形形的各种复杂情况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偏激,做事极端,极易受各种思潮影响,所以在我国现代建设及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的爱国信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融合人文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于一体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科技水平与人文素质修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高等院校作为传递科技文化、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必须努力实现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这两大目标,而培养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的人的教育,必须是综合素质教育,

即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价值,专业技术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高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身的目的和意义,这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也告诉我们两种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传播学术研究信息,而且还要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的心性。整合后的教育是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的:在教育内容上,它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际知识,而且还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在教育目标上,它力求实现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具创造并懂得生活的人;在教育价值上,它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生活的完美。具体说就是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使受教育者既具有较高的素质,又能站在专业的前沿。在一个受教育者身上同时体现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科专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自然贯穿着人文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技术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3.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努力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健康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指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力、进取心及承受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出现竞争激烈、择业难、人际关系复杂等现象,学生们角色转换难,短时间内很难顺畅的进行心理调适,于是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发生自杀等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教育。首先,应教育、鼓励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证身体健康,这是一切的根本。其次,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与自身情况相符且较容易实现的近期、短期目标及难度较大,须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实现的远期目标。这样,实现近期目标的成就感与展望远期目标的压力感相互交织,学生们就可以在既轻松又紧张的环境中,比较顺利的

进行心理调适;再次,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向学生们开设心理讲座,调研工作,让专业人士介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最后,在校园内应长期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4.拓宽创新教育渠道,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更需要的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及交叉学科人才。新时期人才指那些专业知识突出,有创新精神,精通其他方面知识的全新人才,同时要具备包括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多种社会能力。传统的象牙塔式教育更多的注重向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较难融入、适应社会。于是,大学期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首先,要鼓励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各种文体、科技活动。其次,学校可以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广泛联系,建立毕业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深入社区,开展广泛的各种社会义务工作,使毕业生们在实践中树立学习精神,培养适应能力,建构创造性思维。

高等院校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让学生不断获得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注重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课外实践和科技活动,启发学生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将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针对社会所关心、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实践。

篇13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设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

随着重庆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将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重庆高星级酒店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市40个区县中37个区县都有建成和在建的五星级酒店,对于酒店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要求都有质的变化。将实践教学或实训设计与酒店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研究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重庆现有国际(五星级)酒店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现状

通过到不同高星级酒店的走访和调研,我们发现的情况来看,对于能在国际酒店从事服务工作的员工有着很高的要求,企业将其总结为:员工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对客服务技能,还要具有使酒店良好运转的“岗位认知能力、岗位协调能力和岗位发展能力”。正因如此,高职院校一毕业就到酒店工作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又与企业的期望值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将这种能力具体化为:运用外语的沟通、服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岗位相关的技能基础。而这四种能力,在我们现有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往往只注重“部门的岗位技能基础”,忽视了前面三种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虽然能够熟练的完成简单的重复劳动(动作),但缺乏协调岗位工作、处理人际关系、规划职业发展和提升个人修养的岗位能力,而这些方面直接决定了国际酒店员工的能力素质,同时这些能力所转化而来的工作效果就是在酒店行业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重庆现有国际(五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状况

通过调研我们得知,国际(五星级)酒店对于符合上述能力要求的员工主要集中在以下岗位。由于国际酒店对各岗位人才的要求较高,人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符合标准的人才供给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国际酒店培养真正符合需要的管理人才迫在眉睫。在调查中发现,虽然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有文化理论课程,但我们现在的实践教学,往往只是以单纯的技能训练为目的来设计的,缺少对综合能力塑造和养成习惯的培养。因此,所调研的国际酒店纷纷表示真正符合酒店用人要求的人才太少,完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希望能培养符合高星级酒店急需的人才。

四、结论及建议

在对国际酒店的人才素质要求有了清楚明确的梳理后,为了更好地使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契合行业需要。笔者认为,除了在课堂理论课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建议融入以下几点内容:

(1)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每个环节。重新对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审视发现,英语能力不是一种与操作技能画等号的技能,而是贯穿于各项工作任务的“载体”,它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后续的发展能力。而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将专业技能实训、实习和专业英语能力课程分开设置,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就会降低,所以我们建议将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每个环节。

(2)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据酒店调研情况反映,酒店认为目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不缺乏动手能力,但在与同事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比较薄弱,需要强化提高学生的该项能力,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为职业发展奠定。

(3)注重应变能力、服务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通过到酒店的走访和调查,酒店方普遍认为高职层面的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服务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服务技能是基础,服务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学生在行业工作进一步上升的关键,换而言之,学生心理意识直接决定其未来上升空间的大小。

篇14

摘 要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年轻员工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加强年轻员工的思想教育成为了很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强化思想教育,才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改革,加强企业实力。本文通过介绍企业年轻员工的思政教育现状来谈谈提升年轻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指出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关键词 企业思政教育 综合素质 教育体系

引言: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教育的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一重要思想准确地概括了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的工作定位,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体现广大职工新作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社会的全面转型基础下,企业很多的年轻员工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企业年轻员工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加强年轻员工的思政教育,有利于促进企业思想教育体系的构建,继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保证人才的培养塑造,实现企业和谐发展,让企业的未来发展呈上升趋势。

一、现阶段企业年轻员工的思政现状

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员工的思想水平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大型企业中,企业不断科技化、技术化、现代化,年轻员工在思政教育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在对年轻员工的管理中也存在很多的顾虑,思政教育涉及的工作领域十分广阔,需要负担的责任也是十分重大。思政工作者需要通过说服教育,来纠正年轻员工的不正确思想,教育方针主要侧重在建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员工高度自律力等方面,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企业的进步添砖加瓦。

年轻员工受到工作经验、年龄层次、受到的教育等多方面影响,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觉悟不高,不能主动自觉地完成各项任务,对于工作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完成工作上也仅仅是完成任务的状态,对于自己的实际工作关注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企业各项工作的发展进度。其次,年轻员工因为年纪较小,受到的教育环境与年纪较长的员工不同,还存在学生的一些特性,比如贪玩、对新事物感到好奇等,因此在工作上就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完成工作,缺乏沉稳的特性,需要有人不断进行督促。最后,年轻员工的思政水平不够,不能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如果遇到了待遇更好的单位,年轻员工就有可能产生跳槽的心理,这显示了年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够,需要企业加强思政教育,增强年轻员工对企业的了解,让他们能够甘愿为企业服务。

二、提升年轻员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年轻员工是企业的未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做好年轻员工的思政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很大影响,也对年轻员工的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深远影响。因此,我国需要不断改革深化,不断促进年轻员工的思政思想进步,加强道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善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对应的道德基础,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我国的企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都对年轻员工的思想、整体素质都带来了很大变化。管理者要对年轻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出改进,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切实提升年轻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这关系到企业能否在长期的人才资源规划上占取优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企业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扩展思路,发挥其思想教育作用,对年轻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行思想政治培训工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积极探索新方法,对年轻员工进行有效培养。

三、企业加强年轻员工思政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考核评估体系

在对年轻员工进行思政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时,企业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要建立一定的考核评估体系,在考核评估体系中要做到一员工为核心,公平公正地进行执行。主要考核内容要包含年轻员工是否深入理解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及本质要求;是否能够完全掌握对工作环境、工作的理解;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规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什么长远看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应当如何让企业占据一席之地等。同时企业也要深切了解员工的需要,知道他们具体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企业应当如何满足员工的愿望及迫切需要;企业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企业要严格把关员工的录用情况

在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情况,因此,企业在员工的录用上一定要择优选择。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具体岗位的情况来选择录取什么档次的毕业生,对参与面试的毕业生要进行严格把关,择优录取。由于招揽的年轻员工思想素质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招聘结束后还有有一段时间的培训期和实习观察期。对于思政水平存在严重缺陷的员工要不予正式录用,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全面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和企业后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的。因此,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优秀品质的员工,对于年轻员工,要积极构建思政系统,不断改革创新。

(三)提升年轻员工的整体素质

在企业中,一个优秀的员工首选应当具备的是高标准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水平,员工才会对工作岗位尽心尽责,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年轻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的年轻员工要不断适应经济的变化,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满足改革创新的标准,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更进一步的准备。年轻员工在提高整体素质中除了离不开企业的培训外,更加离不开自身的修养,自身的提高决定了年轻员工在企业中是否有立足之地,是否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注重工作实效

企业思政教育工作既要在服务上做文章、更要在务实上下功夫。在“两个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是否推动企业发展、党政是否认同、员工感知是否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是否有实效的标准。要按照贴近经营、贴近转型的原则,配合专业部门多开展面向实战演练、注重实效的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帮助年轻员工成为全业务经营的行家里手。

(五)建立激励机制

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对在加强年轻员工思政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带动广大年轻员工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将员工书屋、读书活动等工会“大学校”内容与文明单位创建结合起来,为年轻员工日益增长的文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创造条件。

四、总结

素质上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年轻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方法,针对年轻员工进行教育,使他们得到整体的改进,同时总结新的经验,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好准备。企业要探索新方法,开辟新思路,不断改革创新,确保年轻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一定要求,有足够的思想政治领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思政教育体系对企业年轻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