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范文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篇1

[关键词]经济危机;宏观调控;市场类型;资源配置;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83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民间投资增速出现2.8%的新低,分别比2015年和2014年下降了约7个和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占社会投资比重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民间投资的放缓对长期经济增长来说是一个不利的信号,它反映了市场信心减弱、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潜在产出下降、经济活动趋于收缩的现象,也预示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在未来还将继续增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或多或少的都与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民间投资的逐月下降表面原因是实体经济回报率下滑,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行政垄断与行业壁垒和公共部门的挤出效应将一部分民间资本挤出了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或多或少存在国有垄断的产业。2016年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5%,增幅是2015年同期的两倍,为历年来少有。虽然国有部门投资的猛增填补了民间投资下降的缺口,支撑了钢铁、铜和水泥等大宗商品的市场需求,但它却对后者造成了挤出效应。这些都让一些民营企业选择收缩阵地,甚至持币观望。

1 经济危机对市场结构类型的影响分析

市场是西方经学研究的基础,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歇尔的生产四要素通过市场的调节机制追求最优化配置。当然市场按照其不同条件和特征形成了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市场在资源调配的过程中作用和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市场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4个基本特征。从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将把自由放任的个人经济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新古典的“完美”价格机制论,在引入边际概念和数学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般均衡;凯恩斯提出市场会失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修正的方法;同样面对市场失灵的问题,科斯的产权明确论,认为可以通过明确相关产权利用市场来解决外部性效用问题。

经济学中将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在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在市场环境、所有制结构、企业自身特点等方面的差别,经济危机发生本身会对市场结构类型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从市场中厂商数目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后,市场中的厂商数目发生一定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对比显示,2008年我国境内私营个体企业数是245 850家,但是截至2014年我国境内的私营个体企业减少到213 789家,减少了13.04%;同时期,我国境内国有企业的个数也从2008年的21 313家,减少到2014年的18 808家,减少了11.75%。由此可见,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境内企业总量在减少,无论是众多私营个体企业还是国有控股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市场中厂商数目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市场的竞争性带来一定的弱化。

其次,从价格的控制程度上看,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规模是188 811.37亿元,而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为21 313家,每家平均资产规模为8.858 9亿元,而201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减少为18 808家,但资产规模为371 308.84亿元,每家平均资产规模为19.742亿元。2008年个体私人企业的资产规模是75 875.79亿元,而同期个体私人企业数量为245 850家,平均每家的资产规模为0.308 6亿元,然而2014年个体私人企业的数量减少到213 789家,但是资产规模为213 114.42亿元,平均每家的资产规模为0.996 8亿元。从平均单个企业的资产规模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经济危机以前平均单个国有企业与私企的资产规模比为28.70∶1,但是在经济危机后2014年平均单个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资产规模比为19.80∶1。但是基于国有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高,例如钢铁、煤炭、金融及电力等行业,在加上传统的行政垄断特点,因而国有企业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度较高。

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行业进入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多个因素,例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政策法律等。从2008-2014年,市场的上述3个因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上述数据可以印证,由于经济危机的发生,导致国企和私企其数量和规模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国企的平均资产从2008年的8.858 9亿扩大到2014年的19.742亿元,同期的私企也从0.308 6亿扩大到0.996 8亿元。资产规模的扩张,从一定程度上对规模经济化较强的行业来说增加了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度,从而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增加了市场的垄断性因素。此外,由于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拉大了不同类型企业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间产品差异化因素增多,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垄断性因素。

综上所述,在2008-2014年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持续,使市场中的竞争性因素减小,而垄断性因素得到了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市场的类型属性。市场类型的改变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带来了更为深层次的影响,使传统经济学的市场竞争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得到了体现。

2 经济危机中政府调控政策对市场类型的影响分析

马歇尔生产四要素论即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在当前我国的要素市场中其中有三种要素并非完全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土地等资源由国家所有并进行调控;利率在央行指导利率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浮动。劳动力的流动与分配受到国家的户籍制度和产业政策的影响和制约。政府对这些生产要素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府自身宏观调控的力度,避免了单纯市场经济调节自身的盲目性,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是显著的,在2008-2014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顺利有效的实施,实现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稳定物价、扩大出口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肯定国家宏观调控积极性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危机过程中国家经济政策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本身带了的一系列影响。

2.1 经济危机过程中经济政策对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的影响

在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政府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张性政策,但是由政府主导的济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垄断力来推动的,而这种模式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往往不高并且对市场变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从根源上是经济运行本身存在着结构性、体制性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反映,是市场本身失衡的一种表现状态。然而人为的市场调节可能会一时掩盖了经济危机的症结所在,转而成为一次潜在的规模更大的危机。在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政府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通过释放更多流动性,希望以此支持实体经济,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外部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国内经济的冲击,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拉动效应,减少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是这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资本配置的效率,改变了资本配置的方式。高度垄断和僵硬的国有金融系统没有有效地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它倾向于把宝贵的贷款注入低效的国有企业而非急需金融支持的更高效率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创新型民营企业。然而这种配置没有体现市场优胜劣汰的效率竞争法则,没有满足社会需求,最终达到社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不仅如此,在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刺激过程中,在金融系统对社会资本配置不够合理的基础上,使土地等资源紧张,国有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及资本,在对土地、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的获取上远远比其他经济成分企业具有优势。因而,在经济寒冬期对其他民间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资本扩张,进一步挤占了民企原有狭小的生存空间,实现了更为广泛的市场垄断势力,而与此同时本已艰难的民间实业投资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成本上升、回报率日益下滑,最终经营困难推出市场。

因而,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经济危机条件下,政府出于稳定经济发展的目的,通过加大社会投入,从而对原有应该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社会资源转而更多地通过政府力量进行分配调节。当然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前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来说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政府主观对资源分配过程中,客观上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2 经济危机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一方面构建了各类完善的市场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交易;另一方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最终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是一个还未发育成熟为统一有序的竞争市场,形成范围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局部垄断市场。

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政府通过4万亿资金的投放导致原有的市场势力模式发生改变。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市场的竞争性因素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的垄断性因素和行政性因素在增加,最终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要求即市场的竞争性在弱化。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在经济危机条件下,通过政府的调控政策,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模式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尽管并不具有生产技术和市场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但是由于具有特定的地位,因而并不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结果,相反一些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型私企,由于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加上自身资金实力较薄,因而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会出现破产倒闭潮。

由此可见,由于在经济危机过程中,由于政府宏观投资经济政策的影响,一部分低效率的国有资产并没有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反而是一些中小型的私企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倒闭。这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对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效果,同时也会使市场垄断势力增强。市场竞争的结果,不是保留下来了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和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的行业和企业,反倒通过国家的救助与扶持,导致一批生产能力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社会需求过剩的国有企业被保留下来。使整体市场的竞争性在不断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较强垄断和行政背景的国有企业规模在增大。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过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追求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竞争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没有完全形成,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

3 结 语

不可否认从2008年至今,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政府采用了诸如加大投资、减税等手段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拉动消费都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宏观调控手段,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经济危机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市场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构都来了一定的影响。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市场的竞争性影响和制约着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综上所述,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应更好地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手段有效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杜传忠.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宏.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市场结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市场 政府 失灵 均衡

问题的提出

在解放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统一计划和生产,市场服从于政府,没有自力,经济发展缓慢,该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经历长达20多年的经济市场化的探索,政府职能也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在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时经济发展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后来转变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这一阶段在政府与市场的比例关系中政府的比例还比较大。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市场比例越来越大,经济增长加快,从近来年我国的GDP增长比率大约在10%左右可以证实,但是随着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物价也大幅度上涨,尤其是房价的上涨以及由房价带动的其他生产性和消费性商品的上涨,使百姓的压力加大。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使百姓住有所居,国家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控制房价,加大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中规定的年均增长速度7%,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使市场和政府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市场与政府的缺点分析

(一)市场的缺点—市场失灵

在实践中,市场并不是万能的,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大萧条即是典型的例证,商品出现了相对过剩。这说明市场也存在着许多天然的、无法克服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垄断。一般来讲,当一个产业存在自然垄断时,当且仅当一个企业存在时,该产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这时竞争是不经济的、无效的且具有破坏性,最终垄断难以避免,一旦垄断形成就会滥用垄断权力,形成与竞争性均衡价格相背离的垄断定价,从而造成无谓的损失。这就是自然垄断的“生产效率与配置效率”之间的根本矛盾。由此可见,市场无法克服自身的天然缺点,想实现社会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就必须借助市场以外的其它干预机制予以弥补。

第二,外部性。所谓的市场的外部性是指某厂商的经济决策(或某人的消费决策)经过非市场价格手段直接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它厂商的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或某人的效用函数),并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变量。主要包括生产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外部性存在能够导致即使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实现的资源配置也不是最优的,即将偏离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公共物品。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是说,不能排除人们使用一种公共物品,而且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享用。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效,原因不在于社会不需要公共物品,而在于公共物品不可能像私人物品那样,通过市场的买卖行为而使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建立联系。事实上,私人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和法律等。这些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的介入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以保证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第四,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对于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等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难免就会出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信息的完全和对称是构成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前提。在这种前提存在的市场机制下,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认为凝聚在价格之中。但是由于市场双方的信息条件并不相等,交易中的一方并不会主动显示自己的偏好、边际替代率等信息,甚至会提供虚假的信息以谋取自身的利益,以致出现“劣胜优汰”的怪现象。这被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造成逆向选择,使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第五,分配问题。市场的自发作用会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市场交易虽然按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但是由于人们的资源禀赋和竞争条件以及机遇的不同,因而人们的收入差距相差很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这极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二)政府的缺点—政府失灵

所谓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其他一些因素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所获得的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干预无效。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干预取决于及时正确的经济政策,而及时正确的经济政策来自于对市场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由于现实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政府作为一个规模很大的机构,常常面临着信息获得的不充分、不完全、不准确、不及时,信息处理速度慢、成本高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势必导致减弱政府的经济政策效果实现与发挥,从而造成政府失灵。

其次,由于导致的政府官员工作效率低。政府官员本质上讲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但是由于他们既不是资本的所有者也不是企业的经营者,一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缺乏竞争机制,这两方面导致政府官员工作僵化、教条、拖沓的工作作风,带来政府运行与工作的低效率。

篇3

关键词:LED显示屏行业;完全竞争;垄断竞争;价格;平均成本

中图分类号:TN949.199 文献标识码:B

Discussion to Price and Market Competition of LED Display Screen Industry Through Micro-economic Theory

LU Rong-qing

(Nanjing Handson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1100,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opic of the price and market competition of LED display screen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micro-economic theory. It comes up with ideas that LED display screen industry was a fully competitive industry in the past, market determined price, product price was the average cost of the industry, etc. Meanwhile, it comes up with the idea that LED display screen industry will enter into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phase. It also analyses the price and market competition of LED display screen industry under fully competitive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ve market.

Keywords: LED display screen industry; fully competi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price;average cost

引 言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建国六十大庆、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和场馆建设,使我国LED显示屏行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行业销售额每年以25%~40%的幅度增长。显示屏行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相对可以较小,流动资金需求量也不大,业内已形成基本配套的产业链,因此投入相对容易,每年有许多新成员加入。产品同质化、技术雷同化,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核心竞争力,竞争的主要方式就是价格竞争。价格竞争一度影响行业的发展,使部分产品质量下降、技术进步缓慢,一部分企业处境相当困难。业内普遍有寻找避免价格竞争对策的良好愿望。显示屏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竞争不可避免,竞争使一部分优秀企业得到发展。显示屏行业的未来也同样存在竞争,经济学理论也给了我们相同的结论。

1 过去的显示屏行业属于完全竞争行业

市场可以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经济学通常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别程度、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及厂商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这些特点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类。四种市场的产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和竞争方式各不相同。农业、行业准入容易的制造业一般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公用事业属于完全垄断;汽车制造业属于寡头垄断;有产品差异和品牌效应的制造业如饮料、香皂等属于垄断竞争。LED显示屏行业前几年是厂商的数量很多,上千个显示屏制造、销售商,产品差别很小,大部分企业采用相同的控制系统和套件材料,产品同质化,技术雷同化;没有厂商能控制价格,只要有几个厂商参与竞争,价格立即回归行业平均成本;厂商进入产业完全自由,固定成本可以较小,每年有企业关闭,也有企业进入,行业进入无技术、资金和政策壁垒,因此显示屏行业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2 市场决定显示屏的价格

根据经济学的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商品的价格随着供给的增加而下降,如图1供给曲线D所示;商品的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上升,如图1需求曲线S所示。在竞争性的商品市场中,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决定的。在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着某个企业的生产状态变化而改变。只有当行业的供给曲线或市场的需求曲线变化,市场的价格才会发生变化。我们每个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收者。市场的价格即为行业均衡价格,如图1供给曲线D与需求曲线S的交点所应对的价格P0。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每个买者和卖者的购买和出售的产量只占市场总额中很小的一部分,市场价格只能有全体买者的需求总量和全体卖者的供给总量共同决定,所以每一个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厂商改变销售量不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如果厂商想把自己的销售价格抬至比市场价格高,它的销售量便会急剧下降,所以单个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价格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如图2所示。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某个显示屏企业的销售量不影响我们行业的价格,显示屏企业也不可能自行决定销售价格,高于行业均衡价格将无法获得销售额。

完全竞争行业的价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整个行业的均衡变化而变化。由于行业的管理、技术的进步和要素价格的下降等原因会形成供给的增加,如图3所示供给曲线S0移至S1,在需求曲线D不变的情况下,新的均衡价格为P1,价格下降,但数量增加。反之,如果要素价格上升,供给曲线移至S2,新的价格为P2,价格上升,数量下降。由此可见,过去的十年中,显示技术的进步拓展了显示屏的市场需要,但没有给厂商带来超额利润,许多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及十年前。

3完全竞争下的显示屏价格就是平均成本

完全竞争产品的价格不但是市场决定的,而且价格必定是行业的平均成本,不可能有任何暴利。当市场均衡价格高于行业平均成本,则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就会由新的厂商增加和原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其结果是供给曲线变动,价格下降。当市场均衡价格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则厂商均衡进入短期停止营业点,其结果是供给曲线变动,价格上升。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一定等于行业平均成本。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单纯扩大经营规模也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假如厂商扩大经营规模,可降低成本价并获得超额利润,其他厂商都这样做时,行业供给就会扩大,在市场需求不变时,产品价格会下降,直到超额利润消失,厂商变动规模的情况就会停止。可见,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即为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时,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再没有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再没有厂商扩大或收缩经营规模。

4 完全竞争市场的四种企业状态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由于经营的差异,将会有不同的盈亏状态。图4为完全竞争市场企业盈亏状态图,图示了企业四种盈亏状态,图中MC为边际成本曲线,AC为平均成本曲线,AVC为平均可变成本曲线,MR为边际收益曲线,d1为供给曲线。企业的产品价格是行业的平均成本,但各个厂商产品的成本不同于行业成本。当某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则该厂商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如图4中E1点所示,产品的价格P1高于企业的平均成本AC,企业获得超额利润P2E1AA,企业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当企业的价格P2与企业的平均成本AC相同,则收支相抵,如图4中的E2点所示,企业的超额利润为零,企业能正常运行;当厂商产品的价格高于企业平均可变成本AVC、低于企业平均成本AC时,企业处于亏损,如图4中的E3点,此时产品价格P3大于平均可变成本,除可补偿全部的可变成本外,尚可收回部分固定成本,厂商仍可生产。当价格等于或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处于完全亏损状态,如图4中的E4点,厂商应停止营业。因此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下,由于经营的差异,企业有不同的盈亏状态。厂商在组织生产时应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产量,组织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由此可见,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在技术和资金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就能生存并得到发展。在技术和品质进步的前提下,产品产生差异性,使企业能摆脱完全竞争。业内的骨干企业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解释了一部分企业为什么会在市场竞争中破产关闭。

5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显示屏行业

显示屏行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在八十年代,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使一部分领先的显示屏企业获得了相当的暴利。在九十年代,一部分企业由于技术和生产上的优势,特别是较早涉及全彩屏的企业取得了超额利润。在2000年以后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企业的竞争较多的反映在价格竞争上。显示屏的价格逐年下降,价格下降除了原材料的价格下降因素以外,行业的平均利润也在不断下降。九十年代全彩屏每个像素的价格高达近百元,在今天全彩屏每个像素的最低价格只有3元左右。企业的利润从50%以上下降到行业平均毛利率不到20%。利润的下降使一部分企业难以维持,每年有几十家厂商关闭或转业。所有期望通过组织或几个企业来控制行业价格的努力都未实现。行业的竞争就是价格的竞争,产品的价格就是产品的行业平均成本,低价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6 显示屏市场将进入垄断竞争阶段

随着显示屏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部分骨干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本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行业的平均成本,获得超额利润,实现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加大技术投入、开发产品的差异性,使企业进入垄断竞争厂商之列,获得垄断利益。2005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占行业企业总数的6%,它们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3%;2006年11家企业销售收入上亿,它们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3.2%;2007年17家企业销售收入上亿,它们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6.7%;2008年25家企业销售收入上亿,它们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2.5%。数据说明近年我国显示屏厂商仍然不少,上亿元的企业在增加,而上亿元企业产值占全国产值的比例并无增加,并且目前没有产值超过十亿的企业,因此业内没有形成寡头垄断。但是这些企业的技术和品质较一般企业有一定的优势,它们一般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有较完备的生产制造设备和工艺,形成良好的信誉和服务体系。这些企业的产品与其它企业的产品已形成一定差别,在一些领域其它企业的产品已难以完全替代骨干企业的产品,骨干企业的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垄断性。但是骨干企业的大部分产品仅仅是同类产品的差别,产品之间可以替代,也就是竞争大于垄断。行业目前仍然进出容易,每年都有不少的企业退出,又有相当的企业进入。所有这些均符合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厂商不少,产品存在差别,进出容易,市场势力大小取决于产品差异程度。因此显示屏市场已进入垄断竞争阶段。

7 垄断竞争下显示屏价格与市场竞争

由于产品的技术、品质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差别形成了不可完全替代,不可完全替代形成了垄断。但是显示屏行业的差别仅仅是同类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或者是部分产品上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竞争依然存在,并且竞争大于垄断。显示屏行业处于有部分垄断的竞争市场。按照经济学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的行业需求曲线与完全垄断市场的行业需求曲线(图1)相同,行业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决定的,但是厂商的供需曲线不同于完成竞争市场的厂商曲线,如图5所示,厂商供给曲线DSR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表明部分垄断厂商的供给会影响产品的价格。产品的价格随着这些垄断厂商供给的增加而下降。在完全竞争情况下,任何个别企业的供给变化不会影响产品的价格。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垄断厂商通过均衡生产能谋求利润最大化,如图5所示。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C=MR,此时,产量为QSR,价格为PSR。价格PSR高于平均成本AC,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PSRFSRAA′。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进出行业较自由,若行业有较大的超额利润,新厂商就会进入行业,提供相替代的产品与原厂商竞争,使原厂商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直至超额利润减小。同时由于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有一定替代性,垄断竞争厂商控制价格的能力就受到一定限制,厂商斟酌定价的幅度较小,因而价格竞争产生的利益不大,这使垄断竞争厂商更着重于产品质量、服务等非价格竞争。通过产品变异形成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市场和垄断;通过品质竞争,即产品差异性竞争,包括提高质量、改进性能和结构、增加功能、完善服务等,以减轻替代品的威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通过市场细分、产品定向来争取局部市场的竞争优势。所有这些非价格竞争给垄断竞争的厂商带来了更大的超额利润。因此在现阶段,一部分进入垄断竞争的厂商的竞争也逐步向非价格竞争发展,使显示屏的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8 结 论

总之,通过市场经济的洗涤,显示屏行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行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国内一流产品的质量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品牌产品,国内主流产品的大部分技术指标与国际品牌产品已接近。销售上开始注重国外市场的开发,近年来产品出口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业内也逐步形成了明显的分工和配套产业链。显示屏产品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伯成.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4

关键词:改革;依法行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43-01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坚持依法行政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有效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政府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不断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和管理效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领经济发展转型。坚持依法行政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来重整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经济发展形态,引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研究

1.宏观调控,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来不断地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进步,以此来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经济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充分地借助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对具体的市场经济流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来不断地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2.实现对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提供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地介入,实现了对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提供,有效的延伸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效能,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机制运行,有效的来保证经济发展公平性,来有效的弥补市场缺陷和短板,这样可以在根本上促进了资源的均衡与整合,不断强化经济发展效果。

3.深化对于企业制度的改革和推进

政府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和转型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如何充分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之延伸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充分地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对企业经济制度进行有效的研究和转型,不断地出台有效的政策来对之进行有效研究。

二、依法行政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1.依法行政,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源泉

依法行政,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地来按照国家法律进行有效的经济宏观调控和秩序规范,不断地来只进行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实现经济复苏,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固和发展。积极通过法律的渗透作用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严格要求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引领我国经济朝着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地方向发展,不断地保证经济格局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来有效的延伸法制功能。

2.通过依法行政促进市场经济良好运行

通过依法行政促进市场经济良好运行,促进我国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第一,必须要充分地借助于依法行政手段来进行有效的经济宣传,不断地强化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地法制观念,不断地保证整个经济秩序的完整性和透明性,从而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第二,善于借助于法律手段来有效解决经济纠纷,对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应该有效的借助于法律手段来进行解决,从而来不断地提升经济发展效果,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有效的条件。

3.借助依法行政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稳固

借助依法行政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稳固,将法律制度有效的渗透到市场经济发展中地各个方面,不断地来对之进行有效而完善的管理,以此来保证整个市场经济链条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第一,树立以德行政的思想和理念,不断地来对经济流程和经济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探索,并对违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阻止和治理,以此来维护正常而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第二,不断完善经济发展中依法治国手段,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案件审查、核审、审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来保证整个经济工作流程得以更好地发展和进步,从而来不断地促进市场经济复苏。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转型,积极促进依法行政在市场经济中的介入作用,对于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政府指导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推进依法行政方略,对于具体的实践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从而来有效的提升市场经济发展效率和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其发展效率,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有效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颖,张辉.关于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思考[J].当代经济,2010(19):42-43.

[2]刘厚金. 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法治与市场中的理论内涵与职能定位[J].求实,2009(02):63-67.

篇5

【关键词】省级卫视;资源整合;竞争策略

2011年的电视收视市场格局依然呈现出省级卫视份额上升,中央级频道小幅下滑的特点,省级卫视全天的市场份额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央级频道,占据了近1/3的市场。省级卫视的收视成绩,一方面得益于落地入网的不断加强,扩大了频道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也是省级卫视倾力打造强势节目、建设频道及节目品牌的结果。

近年来,更多的省级卫视“跨越本省,走向全国”,持续不断地向周边和全国其他区域渗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强频道的落地。随着数字电视平移速度的加快,广电“村村通”的推进,以及“无线机顶盒”的发展,很多省级卫视频道实现了“区域性覆盖”和“全国覆盖”,成功地扩张了传播渠道和平台。

节目竞争方面,省级卫视在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电视剧的大容量播出、多频道联播、首播独播抢占资源,以及对电视剧的高调宣传营销等手法,强化了省级卫视的电视剧在整个收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省级卫视的综艺娱乐节目也是近年来整个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的先锋,不仅创新方式已从简单的模仿复制上升为购买国外成熟节目模式,其内容形式更是涉及娱乐真人秀、游戏闯关、婚恋交友等多个方面,话题不断,亮点不断,在收视市场上一直方兴未艾。电视剧、新闻、综艺,这三架拉动收视的大马车,省级卫视两架领先,这正是省级卫视收视率上升的关键所在。

但与中央台频道专业化定位、细分市场、发展相对均衡的特点相比,省级卫视其内部实力的“集中化”趋势却越来越明显。其一,省级卫视虽然数量众多,但竞争实力非常集中,少数频道在高覆盖的基础上,以强大的节目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遥遥领先,2011年的收视数据显示,收视份额前3位的频道,占据整个省级卫视份额的30%,前5位的频道占据40%,而前10位频道的份额之和已占到了省级卫视收视总量的60%以上,众多的省级卫视竞争实力很弱,“长尾”态势非常明显。其二,优势节目资源竞争集中。省级卫视节目竞争差异化不强,大多集中在综艺娱乐节目的开发及电视剧的购买上,真正能赢得市场的少数节目皆集中在少数强势频道上。以综艺节目为例,播出量不足20%的10个卫视频道,其综艺节目的收视份额却超过了80%。电视剧资源更是如此,“一剧难求”,少数实力强劲的频道方能为一剧“血拼”,方能实现首播和独播。其三,广告及收益集中。良好的传播效果创造了良性的广告投放环境,竞争的强势最终使得广告收入、节目收益等更集中于少数频道,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已在省级卫视内部竞争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残酷的现实是:省级卫视在收视市场的竞争,是以少数强势频道为主导的,众多的省级卫视频道是弱小的跟随者,其生存空间不容乐观。

2012年,广电总局各项限令正式实施,对于以电视剧和综艺娱乐为节目主体、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省级卫视来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生存大挑战阶段。娱乐节目首当其冲,2012年娱乐节目的竞争更集中在周末以及晚间后黄金时段。后黄金时段的开发空间有限,各卫视都把王牌节目押在了周末,竞争更为惨烈;电视剧取消中插广告,观看更为流畅,但好剧仍然难求,卫视为了拿好剧播好剧,同时尽可能消化广告的压力,势必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竞争更加白热化。形势严峻,无论强势弱势,省级卫视都在探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路径。

省级卫视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

整合资源 拓展渠道

——以“规模”增强竞争优势

高额的落地覆盖费,天价的购剧成本,节目开发资金局限,研发力量不足,单一的频道管理和营销模式等,是省级卫视在竞争中时刻面临的压力。省级卫视要在“空中”抗衡资源优势、政策优惠的中央台频道,在“地上”阻击数量众多、贴近本土、自由度较强的地面频道,于“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寻求突破资源和渠道的限制。合纵连横,可以实现资源的融合和平台、渠道的互补,以合力赢得市场的竞争。

合纵连横可以是卫视与本台地面频道的联合,特别是在广告吸纳量大,而地面频道竞争实力强劲的城市和地区,卫视与地面频道通过细分市场来避开内部竞争,减小内耗,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以横向拓展、纵向加强等策略,在不同的收视时段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竞争网,阻击其他频道对观众的分流,形成竞争的合力。

省级卫视的区域性联合、整合,也是合纵连横的重要模式。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与宁夏卫视的整合已率先实践了这种跨区域的联合。合作双方在媒体资源、内容产品、市场运营和人才技术等诸多方面,通过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跨区域合作的新格局。简言之,即是强势频道拓宽了传播渠道,弱势频道获得了优质资源,双方互惠共赢,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实力。省级卫视电视剧的联播,也是合纵连横的一种方式,好剧联播,分摊成本,共担风险,一部剧在三四个频道上同时播出,多重覆盖,形成规模优势,强化剧的传播效果。

省级卫视与新媒体的联合渗透,是近年来合纵连横的新形式。一些强势频道,立足自身节目内容资源,向IPTV、手机、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分发和衍生,建立起跨媒体、跨行业的产业联合。以多点支撑的赢利方式化解竞争压力,并进一步延伸电视产品的价值。

节目模式创新,塑造品牌特性

——提升频道竞争力

优秀的模式类节目,能很快带动频道的收视,扩大观众规模,提升频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较早的“幸运52”到“我们约会吧”、“中国达人秀”,中国的电视节目竞争已进入了模式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模式类节目活跃在电视荧屏上。

篇6

目前的特色小镇可以分为两种:建制镇和非建制镇。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从这方面看,《通知》中提到的到2020年要培育的1000个特色小镇,其实是建制镇。后者以企业为主导,浙江地区数量较多较集中,目前比较成功的乌镇、西塘、云栖等都属于这一类。

《通知》还指出,县级人民政府是培育特色小镇的责任主体,制定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整合落实资金,完善体制机制,统筹项目安排并组织推进。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实施工作。而且还明确规定,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这说明,培育特色小镇应该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行为。

政府主导优势凸显

政府主导型的特色小镇建设,整体上也是按市场经济原则来进行资源配置的,但是政府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迅速实现某种短期和长期增长目标。

一方面,政府拥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资源。在财政收入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征税的能力越来越高,掌控的财力也越来越多,这是政府可以直接支配的最直接最大宗的资金来源。金融方面,金融改革虽然市场化了,但是各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发放信贷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等资产,包装出一个资产负债指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并用政府信用给予隐形担保,获取贷款,投向政府想做的项目。财政借款方面,债务意味着政府的借债支出,构成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当期支出,也就是说,中央和地方的庞大债务,亦构成了政府可以支配的资源。此外,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可以作为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重要资源。

另一方面,政府还掌控了制定各种政策的权利,可以为特色小镇建设创造经济发展环境,行政审批制就是其具体表现。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各项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许多微观主体也存在生杀予夺的直接效果。在我国人口资源东西部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老少边穷地区想要完全依靠市场经济自发成长起来,形成优越、成熟的投资环境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政府强力的作用下,才能有效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厘清界限,整合发展

政府主导建设也会存在诸多劣势。首先,容易产生政府目标偏差。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服务,进行宏观调控,不主张政府成为市场主体。其实在中央政府搞的特区、自贸区中,各地政府搞的开发区、特色小镇中,县里搞的招商引资中,各级党委书记实际上就相当于董事长,各级政府首脑相当于总经理,这种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弊端,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也极易产生政府目标偏差。因此,要推动政府转变职能,防止大包大揽,要尊重市场,尊重企业,尊重一切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容易产生。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府集经济资源和权利资源于一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个特权阶层,滋生寻租腐败,为权贵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土壤。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大都是公益性质的,而同时它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其工作的主要是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它的主要内容涉及面很广,科教文卫等都包含在内。而财务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活动的基础,但是因为单位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很少进行自我筹集,所以其财务管理工作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所以很多问题都出现在财务管理中,并且还存在经营的风险,因此为了减少损失,保护国家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特征

(一)财务管理变得复杂化

市场经济的带动下,财务管理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就拿预算来说,因为市场经济的变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改变单一的部门预算机制,变为政府集中采购,财政集中支付等形式,这样的变化增加了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因为不管是那一项的工作都是需要经历申报、审批、核实、评估等工作才能最终得出一个科学的预算,它的好处是减少国家的财产损失,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的平台,节约时间和成本,财务管理变得复杂化,行政事业单位扩展业务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度。

(二)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变化需要市场的需要,要达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在信息时代,给财务管理的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在单位内部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专业性,同时制订保密协议,对一些不能公开的数据要做好保密,防止财务信息泄露,同时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最终为单位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专业的数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团队意识薄弱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安逸的工作状态,导致管理人员缺少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对待财务管理内容上,因为财务资金是国家的财政,不需要进行融资等方式,因此财务管理者缺少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他们因为很多都是专业的财务人员,所以专业知识不够,加上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所以经常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造成所需要的资金不足,影响正常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活动的开展。同时他们在建立财务管理的团队的时候,因为财务人员的铁饭碗的落后思想,影响工作的效率的同时也影响其他人的工作状态,长时间的懒惰思想造就了他们的工作缺乏沟通,常常是做完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缺少团队意识,这也是严重影响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的宏观调控和预算管理都不够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一般都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制定的,但是在实际的预算管理和执行的过程中依然问题很多,这主要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有计划的预算编制,预算编制过程没有对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的分析,预算编制人员的经验主义思想严重,而且还没有科学的监督体制,所以导致最终的预算不合理。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但是因为宏观调控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的范围划分不清晰,制度不合理,最终会影响到财务管理在单位内部的运行,也不利于国家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的掌握。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差

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是很多都在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格的问题,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因此财务管理的问题就很多,财务账目不清晰,资金流失,固定资产缺少管理,预算编制不合理,核算结果不真实、财务工作责任分工不明确等,以上的财务制度应该规定的内容因为没有做完整的规定,因此财务风险时刻存在着,遇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单位的应收账款多,影响资金的流通。因为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更影响财务管理在单位内部的执行力度,存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的要求,所以财务管理的工作难度增加,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注意此项内容。

(四)监督体制不够严格,缺少创新思想

以上已经论述了财务管理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单位内部的内控体制不健全,加上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都影响财务管理的发展,但是这些内容要想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开展顺利,提高工作质量,那么就需要监督部门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工作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监督体制不严格,财务工作中缺少创新意识,因为监督部门不能独立的存在,而且权力不集中,所以很多应有的权利发挥不出来,这就影响监督工作的开展,而有的事业单位的监督工作虽然存在,但是其重要性被忽视,有的时候将监督工作的执行与财务管理的决策混成一体,这很容易给财务人员造成混淆,忽视监督的作用,重视财务管理,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观念,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同时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观念,为财务管理工作开创新的发展局面。所以说我们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好规定,并且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信息化平台,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所有的预算以及财务数据都通过平台进行申报、检查,然后由财务部门最终的整理,最终的数据也是在平台内就能够查到,这样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管理,同时经过市场的调查和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落后的不科学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有利于制度的约束性,同时注意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的提高,有效地使用信息化代替人工作业,节约劳动力,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二)加强内部控制并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基础,因为内控制度可以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完整性,是属于补充的作用。它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建立起互相牵制的财务组织结构。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然后在制定一些规范的准则,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秩序,并且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的改革,有针对性的把不同的财务工作作区分,然后依据大家的工作关系在进行融合,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审计的力度,保证违纪问题严肃处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的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制定考评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提高执行力

为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有效地发挥财务管理监督部门的作用,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需要制定考评机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实际情况考评,并且分析大家的工作状态,对待问题严肃处理,对待积极工作的人员进行奖励,保证公平的条件下,激励财务人员的工作。同时要加大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国家应该对行政部门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和抽查,尤其抽查财产的安全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发挥出宏观调控的监督作用,同时单位应该进行自我监督,保证财务管理的透明化,营造工作氛围,加强监督部门的独立性,还要发挥出群众的监督作用,这样在三方面监督的全力配合下,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的同时,有利于财务管理执行力的提升。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综合能力

财务工作的质量好坏掌握在财务人员的手里,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大家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和认识,然后再对财务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进行提高,保证财务人员都是具有专业财务水平的人员,财务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需要责任感和正义感,因此要注意对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财务学习团队,从中选拔有能力的人进行财务工作,同时要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化技能的要求,重视人才,保证提高整体的财务水平,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马小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7(24)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00-01

一、优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样也是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必须重视起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提升电力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所谓的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服从企业的制度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以及经营管理效益劳动力总和,具体可以分成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各类人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就必须优化自身的管理结构,其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要加强对于电力企业员工的激励考核制度,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比以及奖励等途径,充分的调动起广大电力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上的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利益,确保电力企业发展目标的成功实现。鼓励电力企业员工积极进行自我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改变传统的控制性管理理念,营造和谐平等的管理分氛围,从而很好的促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的优化。另外一点就是要加强对于人才的管理工作,通过不断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人才提供充足的满意的发展平台,减少人才的流失,不断的引进高素质技术以及管理人才,充实电力企业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二、促进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如何提升企业资金配置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促进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的行政管理涵盖着诸多方面,财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企业的财务实现优化组合就会有效的推动电力企业的迅猛发展。优化管理结构,实行精细化管理,切实的加强对于电费的回收管理工作,管理好包括电费在内的多种收入以及支出,建立起财务管理的统一体系,利用银行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电力企业的资金实现实时监控和管理,电价政策必须得到准确执行,不断的完善电力资金管理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封闭式的电费回收形式来杜绝某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从中抽取非法利润。加强对于电力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有效的约束各方的行为,防止职务犯罪,避免不必要的企业行政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要以企业现实情况为基础,优化资金配置以及相关的债务结构,减少不良资产,有必要建立起以及现金为核心的财务资金管理制度,对电力企业资金实现科学化管理,进而推动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

三、电力企业的行政机构改革

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的优化途径就是对传统的电力企业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行政管理机构体系,以管理监督为主要原则,本着务实的精神,精简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形式机构,明确行政机构部门之间的工作义务以及职责,彼此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监督、密切合作的关系,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利用职权进行行政工作内容的干预,避免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出现行为。此外行政机构改革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实现专业化管理,设定专门的部门进行专门性管理和监控,利用其做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在财务、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通过行政机构的合理优化来有效的推动电力企业整体行政水平的优化提升。

四、管理制度的优化升级

技术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而管理制度则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画好方和圆,就要有矩和规。管理制度体现的是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是保障电力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制度,制度化管理模式的形成能够很好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结构,进而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各项市场竞争与合作活动中,在电力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取得发展优势。任何企业的管理者都懂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能够体现企业发展精神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通过对于管理制度内容的优化升级,以及清晰、有效、简洁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培训体系、考核标准塑造,在最大程度上的提升电力企业发展的后劲,支撑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电力企业十分重视对于制度内容的优化升级,切实做好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使得我国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能够不断的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现资源配置以及管理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过于重视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而严重忽视了效率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竞争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效率的竞争,谁的生产高效迅速谁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才能够最快的实现企业的生产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这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拥有高效率的企业,是其在日益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效率管理通过改进组织效率的方法,对组织的效率进行规定、评估和分析,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当今一部分企业对于企业行政管理的模式多是以结果为主,以产量为衡量标准,对于效率的重视度远远不够,进而造成了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低效。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的电力企业来说,优化行政管理就必须做到管理理念的发展与完善,因此电力企业要建立起效率管理模式,以效率出成绩、以效率出结果,实现管理理念的更新与优化,电力企业行政管理需要形成效率意识,按照组织效率建立或调整管理机构、体系和制度;围绕效率规定措施、选用方法,并组织实施,要切实的完善和加强行政管理管理结构和模式,推动电力企业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

篇9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管理,而国家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行政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加强行政法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还从八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行政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和方式。

一、行政法对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经济离不开行政管理

首先,国家具有经济管理职能。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无论任何时期、任何社会、任何经济模式,必然具有经济职能。只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国家经济管理目的和管理方式不同罢了。二战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的高度社会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经常的干预,国家经济职能随之加强,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行政管理绝对化。其次,市场经济需要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经济虽然在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活力、优化配置资源、奠定微观经济基础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不能自动地满足人民所有的需要。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滞后性、盲目性、短期性和微观性。这些缺陷需要政府通过紧急措施来弥补。国家经济调控所具有的超前性、计划性、长远性和宏观性正好弥补了市场的不足。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是:经济发展尽可能地依靠市场解决,国家干预尽可能在必要时进行。只有实现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合理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行政本身具有法律性

国家作为经济管理者,是通过各个具体的政府职能机构来行使其权力的,而行政权是法定权力,是国家意志的法律体现,并以法律来保障执行。根据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思想:“行政者,立于法律之下,除民事、刑事及监察外,为国家一切目的,而为之作用也。”统治阶级建立国家政权后,必然要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以维护其统治秩序,于是将其意志制定为法律,然后以法律授权行政机关来执行法律,同时用法律来限制行政权的行使。现代行政管理首先是一种法律管理。所谓法制,主要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而言,它要求一切行政都要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条件、程序、方式等进行。“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原则和核心,也是对国家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法律为边界的法理型经济,它包含了众多的法律内涵。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利经济,市场主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而人民的权利必须由法律来赋予,同时以法律来保证其权利的实现。国家机关,非根据法律,不得限制人民的权利或课以义务。行政应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保障人民的权利及财产。第二,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各种合同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关系,需要有法律来确认其效力,并依法律来保证其实现。国家机关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并非领导和服从关系,而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现代横向式的行政管理,也必然使得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得以大力推广。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在一个公平、合理、稳定、有序的经济环境中,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自由地进行竞争。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都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必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这样,既可以保障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又可以加强竞争领域内的执法活动。第四,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无国界经济”。随着国际分工与协作的日益加强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局面,纯粹的民族经济已不复存在。跨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的经济运行规则必须与国际法律规范相一致。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法律为纽带的经济交往。可以说,法律就是商品经济的客观反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形成法律。”行政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行政法作为“活动的宪法”,调整着广泛而又复杂的社会领域。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进行,行政事务不断增多,经济行政迅速加强,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四)市场经济与行政法密切相关

认为:法与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法,另一方面法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作为特定的行政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同样如此。首先,市场经济决定了行政法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内容。产生在法制思想基础之上的行政法,同样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业者迫切需要摆脱专制统治者和官吏的束缚,限制行政权的滥用,自由发展商品经济,行政法因而产生。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必然会使统治阶级的意志、人民相互间的关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等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最终导致反映这些内容的法也发生相应变化。其次,行政法是对市场运行实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有利手段。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它的运行需要国家予以调节,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则要求这种调节是间接的、适度的,是宏观的、必要的,因此,行政法是最佳途径。但是,如果行政法消极地或被动地调整社会关系,就会阻碍市场的发展。

二、加强行政法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行政体制和政府经济管理存在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有:第一,行政部门林立、机关臃肿、层次众多、程度繁杂、官僚主义严重。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与商品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人。第二,政府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领导意志和行政命令具有最高权威,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排斥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压制了企业、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经济日益失去活力。第三,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借助手中的权力以履行政府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封锁,形成行政垄断,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不良现象,关键在于行政系统缺乏行政法的有效约束,致使行政权力自我膨胀。因此,加强行政法制已势在必行。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经济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系统。“如果行政系统维持原状或跟不上步伐,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或调控不力。”②这对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提供了动力。首先,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必然促使法也跟着发生变化而调整新型的社会关系。传统的行政法已经不符合现存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其次,市场经济扩展了行政法的功能,以往行政法囿于政治领域,经济行政以实现国家政治职能为目的,经济成为行政的附属物。经济体制改革使行政法突破了这个范围,使行政法在经济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原先作为行政法的一部分经济法已经渐渐地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再次,市场经济推动人们的行政法律观念日益加深。传统观念比较重视刑法和民法的作用,而忽视行政法的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作用的加强,国家和公民开始认识到行政法的重要性,从而逐步树立起行政法律观念和经济法律观念。

(二)行政法是实现市场经济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依靠价值规律和市场进行自发调节,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任意地、过细地干预它。因此,国家对经济的行政管理必须从传统的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纵向管理走向横向管理。实现这一转化的途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而行政法则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后,企业、个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微观经济活动受民法、经济法调整,不受行政直接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则必须受行政法调整。可以说,行政法是将政府、市场、企业、个人联系起来的结合点。即以行政法为中介,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定为行政法律规范,然后以行政法律规范去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这样,既可以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又能保证不损害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行政法是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手段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手段主要有三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但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国家经济管理主要依据行政法律手段来进行。首先,行政主体用行政手段组织、管理经济的过程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它必须按照法律的授权,并受法律约束。其次,由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间接的、宏观的、高层次的,因此政府必须采用行政法律手段,而不能依据民法、经济法去直接规范市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再次,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时,一方面,政府本身必须依行政法进行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政府的经济决策往往通过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其中许多便表现为行政法律规范。总之,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所以行政法注定要起主要作用。

三、行政法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行政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总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国家行政来说,依法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的;依法限制行政权的任意行使,以保护市场主体的自由和权利;依法对国家行政进行监督,对违法行政和不当行政进行救济以保障企业、个人财产、权益不受侵害。其二,对市场经济来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内部行政关系,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内部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对社会的管理职责而对自身进行组织、管理和调节的活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与外部行政相辅相成。传统的国家行政由于缺乏行政法的有效规范,致使内部行政比较混乱,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内部行政法明确规定了行政主体的组成、管理及其法律地位,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行政部门层次不清、职权交叉不明、官僚主义严重的弊端,提高了行政质量和行政效率,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行政系统。

(二)赋予行政机关充分的、适度的经济管理职权

明确行政机关应负的经济管理职责。从而使各经济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以实现国家经济管理目标,保证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通过行政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树立市场经济法律观念,真正做到行政为人民服务,为市场服务,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

(三)限制行政权力,使市场经济摆脱行政束缚

行政法赋予政府经济管理职权的同时,必须制约政府权力的自由行使。行政法明确规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具有哪些权力,应当承担哪些义务,控制政府权力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杜绝行政乱加干预经济的现象发生,避免行政权力泛滥成灾。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法制社会,在这里,任何社会主体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法制现代化所包含的自由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国家服从法制原则,要求国家行政同样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受法律制约。

(四)行政法明确规定了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

时的步骤、形式和时限,确定了行政权力行使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从而保证政府合理地行使职权马克思说过,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从而也是法律的内在生命”。行政程序法在市场行政管理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行政管理民主化,树立了行政威信,消除了企业、个人对行政机关的疑虑;另一方面避免了市场行政决策的混乱现象,减少了行政违法行为,有利于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五)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受行政侵害,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行政法规定了严格的行政执法活动监督、行政责任和行政赔偿制度。只有规定行政执法活动监督,才能制约行政权的滥用,及时发现和检举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只有规定明确的行政责任,才能使行政主体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只有规定行政赔偿制度,才能使行政相对人因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而造成的财产上的实际损害获得最终救济。

(六)国家通过行政法授权有关行政主体对行政争议进行调解、裁决、仲裁和复议,并明确规定了行政司法权行使的原则、范围和程序

行政主体在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同市场主体发生某些争议。同时,某些民事纠纷、经济纠纷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用行政司法手段实行国家经济管理任务,是发挥市场的必然要求。首先,行政司法有助于更加迅速地解决各种争端,以便于市场主体尽快地恢复自己的权益,投人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其次,行政司法有助于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从而成为政府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基本形式。再次,行政司法有助于打击行政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免遭非法侵害。

为了保证行政司法的办案质量,行政法赋予市场主体以行政诉讼权,真正做到民可以告官。通过人民法院这样“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对政府依法行政实施司法监督,对行政侵权行为予以司法追究,从而切实保障企业、个人和其它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七)规范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自由、安全、公平的经济竞争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顺利发展

第一,在市场主体管理方面,严厉打击和取缔各种违法经营,任何人未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许可不准私自经营。第二,在市场客体管理方面明确规定市场客体的范围,整顿流通秩序。第三,在市场行为管理方面,禁止不正当竟争和垄断,保证产品质量,对违法者坚决予以行政处罚。第四,在市场监督方面,加强行政对市场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第五,在市场纠纷的处理方面,迅速地、合法地解决各种经济争议、行政争议,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篇10

一、形成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自觉探索的意识。学生的学习动机、阅读需求是自主探究的基础,只有让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主体。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以我观书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说的是面对浩瀚如烟海的书籍,人应以自觉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态度进行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进。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明确学生通过课堂阅读,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该怎样得到;在读书的过程中,用心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之情、所达之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善于对教材、对教师、对同伴、甚至对自己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语文课堂才具有活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积极参与下,充满创造力。

二、营造竞争合作的语文课堂

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意识的勃发,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是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与合作是有机统一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会加强竞争力,竞争也促进人的合作。因此,努力营造竞争、合作的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课堂中,合作决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配合方式,其本质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网格,每一个学习成员包括教师,都要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互动,为每位个体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从而不断调整教与学的行为,使个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这种多维互动的信息交流,又会营造一种竞争的格局。学生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又敢于挑战自我,挑战同伴,超越自我,超越同伴,这也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创新的语文课堂应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创造空间。

三、创建结合实践的语文课堂

创新的语文课堂并非一味的“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增强,不单纯是课堂上“自说自话”的结果,而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去实现。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也是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地为学生提供读、思、议、用等实践活动的时空。比如,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设置,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在读书准备、读书尝试、读书探究、读书小结各环节都要渗透实践的要素,基本理念是以“读”为主线,“思、议”是伴随“读”而产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议,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四、创设启迪人文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语文学习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人的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尊重学生的价值,开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创新语文课堂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的语文n堂,是着眼于学生发展,在鼓励学生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格外尊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独特、多元的认知,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孕育着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理解的独特性、多维性,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丰富个性。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使语文学习成为启迪人文的过程,成为凸显人文性的创新课堂。

五、构建开放融通的语文课堂

开放是与封闭相对应的。开放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旨归,把课本的“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从生活中感受语文的教育意义。创新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语文课堂。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拘泥于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延展,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

开放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知识、相关领域的学习融入语文学习,使学生获得美和情感的熏陶,兴趣的激发,视野的开阔。

篇11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虑,民主理论方面的学者将民主界定为是公民能够参与实际的治理过程、并且对制度进行自由的安排。某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这样的认为:“所谓的民主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本身存在的管理体制,并且在这种体制下,每一位成员从根本上都能够间接或者直接地参与到实际的过程汇总,或者是可以对全体成员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所谓的民主政治其实就是社会日常的政治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一项管理体制,同时也就是当社会进行政治公共的决策或者平等的参与、共同的负责,对包含宪法及政府的行为、法制的系统、公共的政治策略等等。所包含的社会政治问题平等的探讨、平等的参与、共同的负责、共同的决策,其形成社会政治生活范畴内最广泛、基本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系统。平等参与形成社会政治民主的核心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政治平等本质为一人一个号的权利分配、匹配方面的形式,将每一位公民平等的对待,并且对每一位公民本身具有的权利或者是每一位公民本身应该承担个人、社会义务所提出的最为基础的要求。所以,就目前的政治平等和性别歧视、种族主义、等级理念是不能并存的,也和只重视个人自我权利或者是社会道义背道而驰。从这里可以发现,市场经济中所要求的民主政治、经济平等所强调的政治平等具有等同的价值本质,即公平正义,也就是公平分配与分享权利与义务。

一、自由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其强调的内容便是进入到商场当中并且切实地参与到市场每一项活动中的个体组成部分。都必须建立并且具有一套独立并且自由的资格。因此,所谓的只有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对所有的经济行为的行为发起者的资格所提出的要求,还是内在经济要求中的价值意义。虽然市场经济要求的或者是为人们所带来的自由,重点是人身的、经济主体性的,但是,每一个人的政治自由以及道德自由最基础的部分便是每一个主体本身的只有。通过相关的观点看来,所谓的经济解放实际上就是社会解放以及政治解放的基本前提。如果有人这样人认为:成员的广泛参加便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意义,那么所谓的参与能力的体现,便是公民本身只有选择权利的发挥。那么对于人生只有以及独立而言,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就是民主政治以及主体自身具备了统一的价值以及等值的意义。并且在上述的两者之间对于价值或者利益的取向都是保持一致的,并且可以相互间进行融合。而所谓的差异实际上是对人生的只有以及独立内在的一种更追求,是与民主政治具有相同的意义以及价值,并且就利益以及价值的取向这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共性以及相融性。在市场经济中,差异所体现的人身自由,并不是在民主政治的范畴内所承认的主体人身自由那样全面或者是彻底。也许民主政治以及市场经济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共同特点,比如多元、开放,或者竞争、法制等等,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由、平等为两者共存的价值相关理念。

二、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正相关性

市场经济推动并影响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也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这种正相关的关系是两者相互关系的主要方面。

(一)市场经济推动民主的政治发展

首先,市场经济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有等价交换的基本特点,要确定人与人平等的关系: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但是价值规律主张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应该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确保交换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等价交换。但是经济活动实现平等,就要求政治上平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的特点,需要建立在管理上的民主机制;市场经济开放性的特点,要求政治生活要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其次,市场经济是为民主政治提供物质的条件及客观的基础。大量的发展事实证明,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比较,市场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是相匹配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主体盈利能力与竞争压力形成机制,其需要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下调整并完善自我,使整个社会经济充分发挥活力,推动社会经济来实现新超越。如此,经济发展成果提升了居民的整体收入,提升了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更多的人具有物质生活条件,并接受好的教育,具有开展民主政治活动的相关能力,并利用空闲时间来开展民主政治方面活动。外国相关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能决定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进程,如美国著名学者罗恩指出的“发达的经济生活使人们拥有自己的财富,享受更高等的教育,从而获得了更大生活空间和选择自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对公民生活的操纵和管理”。这里的经济高水平发展是民主发展的前提,然而,经济上的富足并不一定实现民主,只是民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为市场经济存在以及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民主政治以后,其建设的相关成果,对于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反作用,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首先,民主政治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形式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环境内,特定政治形态也为经济提供了政治环境。市场经济强调市场主体应具备平等的地位,因经济主体在地位上实现了平等,才有机会实现公平竞争,切实发挥市场的经济效率。政治民主化既肯定了个体平等的政治权利,也确认了个体平等的政治地位。所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政治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民主为经济民主在政治层面的反映。经济内民主是将各相关的主体放置在平等地位,反对或是否定具有经济特权的市场主体。政治民主不同于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也是经济民主在政治范围中的对立。其次,政治民主能限制偏狭经济理性,进而确立市场经济的秩序。经济理性具有个人性和自立性。经济理性是指市场主体对自身来讲效能实现最大。经济理性所指的是市场主体做出经济行为中本身的内部动力,但是不能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然而需限制市场主体经济的理。如果对其不进行限制的话,就会出现市场主体经济理性的极端化,采用优胜劣汰法则的市场就会变成弱肉强食的场所。政治民主是政治理性发展的产物,但政治理性也是社会理性的一种。针对只有个人性以及自立性的经济理性来讲,社会理性中的政治理性是补偏救弊之方。政治理性强调政治的民主,在生活中实现以后,就能整合私人利益,克服经济理性本身的偏狭性。

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负相关性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除了正相关关系之外,还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二者无论从价值目标、运作的基本原则还是权益的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所以彼此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异质排斥的一面。

(一)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平衡,并破坏民主政治社会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情况下,市场交换的主体实现形式的平等,市场交换确立人和人间具有相等的权利力,并且在权利的形式过程中,拥有绝对的只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在市场的确定方面,其实也是建立在个人独自拥有的财产(产权)的基础之上,而公民的财产权利并不具有绝对的相等性,并且与市场进行交换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实力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性存在,导致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成员在进行财产权的分配过程中并没有绝对的公平。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从本质上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平等,最终导致社会上产生极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从一方面而言,社会主要经济利益永远只是掌握在极少一部分人的手中,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每一位劳动者除了自己本身所拥有的劳动力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东西。再者,从整个社会的基础结构上而言,处于上层社会的,只有社会的精英人员,而绝大部分的劳动人员却开始被社会有意识无意识的淡忘。而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民本身就具有的政治参与权利,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实现社会平等以及经济平等以后,才能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就目前社会实际情况看来,在民主形式方面的表现实情是对公民本身的参政权利进行有力的保障,但是,从其本质上看来,所谓的民主其实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且在其实践的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制约。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其参政权利以及愿望的实现,往往要求公民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资源给予的支持。就政治竞选而言,就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作为整个活动的支撑,而在经济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的根本后果就是导致政治权利使用以及存在的不平等。因此,经济不平等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因导致的。这使得公民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中并不能有效地对政治生活平等的地位进行保障。而那极小的一部分掌握着社会最多财富的精英人士却处在了社会以及政治绝对的优势地位,这个优势地位直接控制着大众人的思想以及意志,从某一种意义上而言,与社会民主原则是相互偏离的,其本质就不能称之为民主。因此,从上述的这种意义上来讲,起源于资本主义市场私有制度以下的市场经济对于民主的政治产生的促进作用毕竟有限,从长时间来看,对于民主政治以及高层形态的形成是完全不利的。

(二)民主政治对市场经济有潜在危害

民主政治对市场经济存在潜在性危害,这在国外民主中很常见。民主政治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伤害的原因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财富分配原则是不一样的。市场经济强调私有财产不允许侵犯,反对任何形式下的经济平等主义及政府对个人经济自由上进行的干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等相关问题,需要从微观经济主体加以来决定,并且决策权力和所获得资金量是成正比的关系。但是民主政治赋予每一公民平等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社会上富裕的是少数上层阶级,中间层以及较为贫困的下层占数量多。从本身利益开展理性思考发现,占有大多数的群体会让政府干预市场,来获得法律以及相关政策。在选举的压力下,国外政治家为赢得大选或实现连任,需要提出能够获得选民支持的政策。国外政治家为了迎合选民的急功近利之心,采取相关措施刺激经济,虽然采取这样的措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但是其符合民意,经济政策也被政治化。所以,政府采取的措施转为短期行为。最后将会降低经济效率,从而损害社会经济利益。因为选民有限理性,和民意相符的决定难免有时候并不是最佳的决定。例如过度收入再分配实现经济上的平等,带来妨碍激励机制所起的作用,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政府管制可能就会扭曲市场信号,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四、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相关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一)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概念有相对性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政治,只是相对概念。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都不会是单一模式,其内容受制于历史、文化等。人们会参照本身的社会文化条件以及历史可能性来选择、改造以及重构其认可的更为科学的市场经济类型以及民主政治类型,并形成其经济生活与政治民主传统。在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有很多市场经济模式及民主政治模式。例如完全竞争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新自由主义市场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等。民主政治模式也存在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分,即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民主政治模式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如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达尔提出的“平民主义民主”、“多元民主”和“新多元民主”、“麦迪逊式民主”主张,已经能证实上面谈到的这一点。

(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相关性

篇12

内容摘要: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对政府管制的政策思路及其措施的影响巨大。本文在对电信网络的构成以及电信产业巨额沉没成本来源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个电信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全新理论框架。即将电信网络中的物理网络和业务网络分离,物理网络由国家政府经营,业务网络由电信运营商经营。以此降低电信产业的沉没成本,使电信产业真正成为可竞争的产业。

关键词:可竞争市场理论 电信产业 沉没成本 产业组织理论 电信网络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电信产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被人们一直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单个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生产经营比更多数量的企业能够更有效率的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都是寡头垄断的。在我国也是如此,而且政府更对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规制。一方面,国家政府赋予特定的企业垄断供给权,并限制其他企业进入电信产业,从而保持其垄断性的结构。但另一方面,在电信市场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及有效供给量都不是由充分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政府限制其他企业进入的做法虽然保护了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运营商的生存,却导致其能够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谋取垄断利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比如,电信运营商制定高额的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尽管政府已经进行了一定的价格规制,但是“漫游费”等费用仍然没有取消,并就单次通话费用来看,我国的电信服务费用也要高于世界多数国家,费用透明程度仍有待提高。其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随着网络的建设,通话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存在人为互联互通障碍,影响网间通话质量;同时电信服务质量也需进一步改善。再次,网络设施重复建设。原中国联通董事长杨贤足曾经在某次全国政协会议中的小组讨论会上说“电信网络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浪费数额相当于建几个三峡了”。目前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重复建设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最后,产业内部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不充分。根据2009三家运营商的中期财报显示,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具有60.83%、10.45%和28.72%的市场份额。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解决上面提到的我国电信产业内部亟需解决的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思路。可竞争性理论认为,在可竞争的情况下,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引发的竞争压力,将对在位垄断企业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垄断企业的行为。如果潜在进入威胁大到一定程度,将迫使在位企业选择获得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从而打破垄断,促进垄断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因此,政府管制政策的重点不必强调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而是允许这样的潜在进入者的存在。本文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一个调整电信产业组织结构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电信产业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为政府对电信产业的管制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水,2001)(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W.J.Baumol)以及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ng)等人提出来的。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两个基本概念的分析为基础,推导出可持续、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形态及其内生。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能够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时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在退出该市场时无法收回的部分。比如,专用性的设备,用于研究开发、广告或无形资产投入等。沉没成本的大小直接决定企业从市场中退出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企业决定是否进入一个市场的决策。如果一个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沉没成本,企业想要从该市场退出就会非常困难,因此,企业在决定是否进入该市场时也会非常谨慎。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沉没成本为零,因此如果在这个市场中存在超额利润,那么潜在进入者就可以迅速的进入这一产业,获取高额利润,然后在在位企业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前快速撤出,同时不会消耗任何多余的成本费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 entry)。在位企业所需的反应时间越长,潜在进入者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多。即使在位者反映非常迅速,潜在进入者只有短暂的获利机会,也会吸引一定的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因为这种策略的实施只会获利,而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成本付出,而且这种策略还可以反复进行,以实现反复多次获利。因此对于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来说,要想去除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同时保持高生产效率。无论出于何种市场结构形态之下,即使是在寡占市场和垄断市场,甚至独家垄断都是如此。

可竞争市场理论有着比较严格的前提假设:首先,它要求市场进入是完全自由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进入的企业可以很快替代原有企业;第二,它要求进入是绝对的,即在在位企业还没有作出反应前,新企业的进入已经完成;第三,退出市场也是完全自由的,没有沉没成本的存在。很显然鲍莫尔等人提出的可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形式,与现实中的市场形式相去甚远,也正因为如此,可竞争市场理论一提出就遭到了很多的批评。对这一理论最主要的批评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该理论对新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一些假定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它假定在产业内现有企业作出降低价格的反应前,新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与现有企业相竞争,能够顺利夺取它所需要的业务量,这些假设与现实状况差距太大。二是认为沉淀成本为零的假设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王俊豪,2001)。尽管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形式,在现实中很难达到,但是其对政府管制的政策思路及其措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政府的管治政策与其说强调合理的市场结构的建立,倒不如关注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因为根据上述分析,只有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在位企业就不会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就会形成有利于消费者福利增加的长期均衡。而要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降低沉没成本。为此,鲍默尔等人在主张,要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还要排除一切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自上个世纪70年代,可竞争市场理论对美国航空业放松规制和英国、瑞典等国的铁路改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电信产业可竞争性的建立

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我们提出一个对电信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一个理论框架。

(一)电信产业的沉没成本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电信产业是有着巨大沉没成本的产业。下面我们从电信网络的构成角度来分析电信产业的沉没成本。

电信网络由物理网络(传输网络)和业务网络两个部分组成。所谓物理网络就是普通意义上所指的电信网,它泛指所有利用有线和(或)电磁、光电系统,进行文字、声音、数据、图像或其他任何媒体信息传递的网络(陈芳烈等,2007)。业务网络可以理解为电信业务,即为了满足特定的电信需要,由主管部门或经过认可的私营机构向其用户提供的服务(孙玉,2007)。陈代云(2003)用分层模型对电信网络进行了解释。电信网络存在四层。第一层是网络基础设施,由线路和输送设施组成(包括电缆、无线设施、卫星设备等),主要提供容量和带宽;第二层为网络服务,由网络交换和控制设施组成,主要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供包括语音电话、数据和图像传输等在内的电信业务;第三层主要是提供增值业务的接入服务;第四层主要提供内容信息服务。第一层和第二层为基础电信业务,第三、四层为增值电信业务。其中第一层次指的就是物理网络,而其他层次指的是业务网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电信网络中的物理网络就仿佛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高速公路,而业务网络就仿佛是在一条条高速公路上提供各种运输服务。电信产业的巨大的沉没成本指的主要就是建设物理网络所需要的成本。一方面,传输网络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原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2005年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累计2246.4亿元、2173.4亿元和2071.3亿元。而这些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传输网络的建设上。同时,通信网络设施的使用的专用性非常强。通信网络设施用途的指向性很强,一旦投入就很难再移作他用,从事其它生产活动。这些都导致了电信产业具有巨大的沉没成本。

(二)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电信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电信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沉没成本的产业,新企业很难进入该产业,同时原有企业面临的潜在竞争几乎没有。那么,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政府对电信产业的管制是否可以转变思想,将管制的重点放在减少,甚至去除电信产业巨额的沉没成本上呢?目前我国电信产业的所有运营商提供电信服务都是先建设自己的电信网络(物理网络,即铺设光缆、建立机站),然后再利用这些网络设施提供电信服务。就仿佛一个运输公司要提供两地之间的运输服务,则先要铺设两地之间的高速公路,然后在这条自己铺设好的高速公路上提供运输服务。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两地之间有多少的运输公司在提供服务,就要有多少条高速公路,重复建设自然就会产生。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方式的公路运输服务。两地之间的高速公路都是由国家出资建设的,当然只建设一条就够用了。而各种类型的运输服务公司就在国家出资建设的高速公路上提供运输服务。因此,在路网建设中,我们没有看到两地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这样的重复建设情况,相反的是,各个地区,各条高速公路之间的互联互通非常好。在运输服务产业,也不存在建设高速公路这样的沉没成本,因此,产业内部有许多运营服务公司竞相竞争,也不存在有寡头垄断的局面和获得巨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提供电信服务的情况与提供运输服务的情况比较相似,因此,是不是可以由国家政府出资,像铺设路网一样在各个城市、各个地域之间建设基础电信网络。然后引入多个运营商利用同一个基础电信网络提供各种电信服务,彼此之间展开竞争。也就是将上文提到的电信网络中的物理网络和业务网络分离,物理网络由国家经营,业务网络由电信运营商经营。这样,一方面,所有物理网络都由国家政府统一建设,“两个铁塔并立”的重复建设情况将会降到最低,并且各个网络之间互联互通都由政府统一安排,互联互通的障碍也会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由物理网络建设而产生的电信产业巨额沉没成本由国家承担,电信产业将真正的从寡头垄断产业变为垄断竞争产业。因为,如果这样,从事电信服务将不再需要巨额投入,就可以引入更多竞争者进入电信产业参与竞争。即使不引入更多的竞争者,现有的电信运营商也会感到巨大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压力,从而放弃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这样讲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场竞争局面,提升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俊豪.对可竞争市场理论的评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

3.陈芳烈,章燕翼.现代电信百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孙玉.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陈代云.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13

综合来看,公民的基本义务有以下几点: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宪法》第5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第5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宪法》第5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第四,服兵役。

《宪法》第55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第五,依法纳税。

《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六,其他基本义务。

篇14

市场失灵的产生是由于内在市场而导致的。早在19世纪,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时期,实施了市场经济体制,利用“无形的手”调整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使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好像一条抛物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竞争出现了行业的垄断,这种垄断的产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随之产生了“市场失灵”,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打击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政府失灵的产生是在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施国家政治干预经济的发展措施,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帮助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就会暴露,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经济“滞涨”的状态,各国的通货膨胀现象严重,国民的收入水平下降,物价上涨,大量的失业现象也越来越多,使得人们对政府的职能干预经济的调节失去了信心,“政府失灵”现象也就应运而生。

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

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市场的不完全、市场的不普遍、信息不对称、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这七种现象。

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政府职能的内部性、政府职能产生了新的外部性、政府行为的低效率、政府的寻租与腐败、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的失效。这五种这要的内容。

三、应对市场失灵和政府适量的对策

(一) 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利用经济法去纠正市场失灵

首先我们分析下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种可能。第一,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经济利润的支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开展交易就必须进行讨价还价从而带来最大利益的实现,为了实现这种最大利益,也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现象,对消费者的价格和价值的隐瞒和欺骗。第二,垄断力量。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如果企业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就要将市场的资源进行垄断,可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是无法完全实现的,所以,只有企业扩大其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效率,才能够降低费用的支出,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实现垄断,在竞争中获胜。第三,外部性。外部性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纠正和弥补市场失灵是学者和政府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去不断地强化经济职能。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今天,立法的主要职能体现:一是提高效率的职能,主要表现在限制垄断,矫正外部效应,提供公共产品等三个方面;二是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上,主要体现在治理失业,通胀和经济失衡方面上;三是增进平等的职能,体现在公平收入再分配上。

(二) 政府失灵的根源与利用经济法如何克服

政府失灵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的某些干预行为的效率低;第二,政府干预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能力,也就是政府自身无法对信息实现完全对称,即使面对不确定的因素,政府无法有效的按照其偏好进行干预,无法有利的代表公众的利益将资源合理的分配下去。第三,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出现偏差。政府的干预是为社会公益而运行和调控的,可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这“内部效应”,无法真正的将政府职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利用经济法的这一法律手段充分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将政府存在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等弊端因素规避。将竞争机制进一步引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当中,将自由竞争的形式同时在政府部门实施,有效地提高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能力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从而实现真正的“无形之手”。

四、经济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