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四川留守儿童 农村美术教育
美术本身是儿童非常喜欢参与的一门学科,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尊重儿童个性的表达,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用美术工具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作品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绪,他们通常以着轻松的心态进入课堂,愿意敞开心扉。笔者从长期的城市儿童美术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并得出经验: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独有的境遇,有着与一般同龄儿童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用画笔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能够从中看到他们作为一群特殊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有着鲜明而共同的特点,在表达相同中心思想的作品中,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在画纸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
1.观察力强,造型能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于城市儿童,他们普遍没有上过美术培训班,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指导,虽然大多热爱画画,却都是信笔涂鸦。
有一堂课课后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他们回家画一棵树,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树画得漂亮,画得最漂亮的有奖品。第二天孩子们带来的作品,在造型上,孩子们在没有征求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不敢有大一点点的突破,画面也很单调,甚至连颜色都没有涂完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相比之下,同样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城市的儿童,学生回家能够抽出时间作业,家长会监督孩子完成,学生又普遍受过美术培训,知道自己的画面要完整才是好看的,所以绝大部分孩子的作品都很完整。 他们的作品不仅H停留在《一棵树》上,为了让画面更加丰富,他们这棵树都被安放在一个故事情节当中,处于一定坏境里边,这棵树一定是具有了某种神奇的功能,让它既美观又实用,而不是单单一棵简单的树。
2.好奇心强,缺乏创意性思维
另一堂课,教师简单示范一张画,告诉他们要让自己的画看起来更加丰富 ,需要给物体加上背景,告诉他们主体物需要有伙伴,慢慢的,孩子们的画开始出现背景,出现多个物体……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不能为物体创造有趣且多样的环境,大部分的作品背景跟教师所画一样,教师提及一点,学生就多画一点,只要教师没有提及的,孩子们不敢独自创造,这就造成了所有的画面几乎都是一样的成分,一样的单调。从中,教师能够发现他们观察能力是很强的,教师的示范画看了一遍,大部分画面成分都能够记住,可是在创造力的表现上却是薄弱的,教师的示范画成了“创造力的魔咒”,只会跟随教师的步伐,孩子们不敢独立思考自己的想法,不敢独自表现独特的东西。如果要全然跟着教师的步子临摹,只画现有的东西,这对于儿童的美术教育全然无益。对于四川的留守儿童而言,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了解孩子绘画的重要性,认为绘画只是孩子的游戏,即时孩子作品当中有创造力的萌芽,由于得不到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此以往创造的激情就会有所减退,孩子绘画会变得越来越拘谨,所画的内容也会越来越空洞狭窄,这些都违背了他们智能和心理的发展规错律,强烈制约着留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内心孤独,想象能力弱
在四川农村,由于父母外出,缺失成长过程当中必要的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孩子就感到寂寞和孤独。在《我的爸爸妈妈》一堂课中,孩子们普遍不能够画出自己爸爸妈妈的样子,不是没有用心观察,是根本不知道此时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模样,妈妈否留着长头发,爸爸是否留了胡子……他们只能画出自己印象中甚至想象中爸爸妈妈的样子。在画到身体部分,孩子们几乎全都停了下来无法再往下画:“老师,我不知道他们该做什么。”对啊,一般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警察、是司机、是画家,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老师、是上班族、是家庭主妇,知道他们会穿西装,会穿裙子,孩子们脑袋里会浮现郊游的情形,会出现家里的画面,会有家长会的场景……可是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对于父母的概念十分模糊。
在四川,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儿童的主力军,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监护的不力,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和一般儿童呈现截然不同的表现。并且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相对而言更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是坚强勇敢,懂事上进,生活虽苦,知道乐观面对生活,在该年龄段却表现得过早的成熟;另一类是内心封闭,性格柔弱内向,脾气容易冲动,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这两种性格都需要得到情绪上的释放和表达,对于缺乏情感交流,学习压力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美术课相当于是一种精神体操,适当的利用可以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封闭的内心得到放松,所以说美术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让孩子们从生活当中发现美、欣赏美,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美术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能够释放和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使良好的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简.尼尔森 琳.洛特 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2014年.
[2] 郜莉琼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年.
[3] 陆春燕 张威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重庆科技学院报 2007年.
摘 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通常都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考的,他们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的世界,而且对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是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一、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前儿童对美的表现力、理解力和感受力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逐渐培养起来的。日常生活中,儿童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的美化,人们的衣着打扮,还是家中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发散和有限的。所以,有计划地引导儿童参加美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表现力、感受力和理解力的发展。
二、美术教育能发展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及创造才能都有较大的帮助。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活动,儿童在动手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例如物象的形态、结构、色彩和比例等,使这些因素在头脑中留下较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动手表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积极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时期儿童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依靠表象来作画,而表象又取决于感知,感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察、记忆和想象。例如,教师准备让儿童画某一株植物的绘画,就可以带他们到花园里面观察植物,并不断地提示他们:看植物长什么样,要画的植物区别于其他植物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就能促使儿童去观察,经过观察将植物的形象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中,那么回来之后,再经过自己的回忆,将该种植物画出来。这样的训练过程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
三、美术教育对于增强儿童手和脑的协调性和灵巧性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在绘画或做手工活动的过程中,总是用眼睛观察,用脑思考,用双手去参与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掌握在造型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就必须训练他们一些专门的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到准确,有一定的方向性、一定的速度和力度,因为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以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手的动作又是与思维活动直接相联系的,信息由手传导给大脑,又由大脑传导给手,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响应的运动区域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四、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
美术教育,主要是强调热爱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对于儿童来讲,无论是绘画还是美工制作,都离不开激发他们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地实施美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并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儿童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美术活动能增强儿童对生活的热情,是特别极具创造性的活动中,过程还是结果对他来讲都是亲切和有趣的,会使他们兴奋和向往。所以美术活动是对他们实施创造性思维教育的最佳手段。可见,美术教育在于通过儿童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美术教育能促进学前儿童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和效果
各种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大脑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二者神经活动的不同方式上,大脑左半球主要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控制区域,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视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身体协调、直觉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那种只让儿童注重语言、计算、背诵些外语单词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围绕着发挥大脑左半球功能而进行的,如果同时注意儿童画画、唱歌、跳舞来加强动作、空间知觉的训练,那么,将有助于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这样,对两半球给予同样的磨炼,会有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各种事实反复证明,儿童画画、动手制作与学习其他知识不仅没有矛盾,而且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美术教育和其他各学科的活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常识语言类教学为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的内容反过来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有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总之,全社会都要有重视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意识,并且把它作榇俳儿童身心发展和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从小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大有益处。所以,有计划地引导儿童参加美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和注重美术教育,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表现力、感受力、理解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美育;审美
美育可以理解成一种属性,这个属性在人身上的最终体现就是品格、修养与情感。美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声乐教育,而审美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组成,声乐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学完成于审美的过程中。换而言之,就是说教师引导每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的美,对其学习兴趣进行逐步地培养,使其能够在基础兴趣的支撑作用下而完成审美过程,并且不断获得审美经验的积累,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感知美、认识美以及创造美夯实基础。
一、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美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感受美,养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谈及美育,人们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音乐、美术及相关学科。因为美育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美、享受美、追求美与创造美,因此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声乐。人们掌握了声乐技巧之后便能通过科学的发声技巧与艺术化的语音加以结合,释放出悦耳动听、生动多姿的听觉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歌声,使内心的情感以及凝练的文字以恰当的旋律表现出来。专业化的声乐教育中有人们熟知的通俗唱法教学、民族唱法教学与美声唱法教学等,但都是较为专业的唱法,而本文研究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师需要学习的声乐演唱。针对声乐教育这种艺术类的科目而言,美育教育就如同血液一般存在于声乐教育的各个细节中,可见,声乐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二、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学前教育中涉猎的声乐教育,并非是想要培养出一位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而是将主旨放在如何培养这些幼儿教师学会科学的演唱方法,正确理解歌词与歌曲旋律所要展现的情感以及美感,从而帮助孩子对演唱产生兴趣与爱好。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挖掘声乐中的美感,正确的对其进行鉴赏并尝试去创造美,这样才能使学龄前儿童更好的感受到教师传达的美。
(一)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
在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筛选,主要教授蕴含丰富哲理与思想的声乐作品,帮助学龄前儿童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讲,可将优秀作品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反映严肃历史题材的;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时代感较强、源自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反复锤炼和加工的民族性较强的;富含丰富的情感性的抒情类等等。人们的聪明智慧以及辛勤的汗水均凝聚在这些作品中,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当注重要和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通过教师的多次教授,使儿童可以在较小的年纪就能够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以及优秀的文化产生相应的了解,奠定其对祖国的热爱与崇拜,使儿童的情绪更加积极、乐观,从而简单地了解声乐内容中提及的人物、事件以及情感,在此过程中获取美育的渗透。
(二)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
在声乐教学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就是声音,是歌唱者通过自身发声器官对音乐作品予以演绎的一种成果。声音的审美是在审美主体与声音客体之间的对应关联上建立起来的,对于任何人而言,其能否具备美的特质,需要对其声音固有的特质进行一系列相关检验。不同人的声音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声音委婉低沉,还有人声音豪迈粗犷,那么两者对应的声乐训练以及适合的乐曲风格自然各不相同。只有选择合适的节奏与旋律,才能使之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最佳的效果。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就是演唱儿童歌曲,因此,幼儿教师想要在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对美育的渗透,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音准与节奏。所谓正确的演唱方法指的就是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方法以及咬字方法等。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在正确掌握了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儿童掌握这些方法,从而正确地学到歌唱的技能。正确的音准与节奏表现在教师不仅能够将歌曲正确的传授给儿童,也能对儿童演唱过程中的节奏与音准加以识别。即便是儿童,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也能够从歌曲的演绎上审视出歌喉的美丽与否,所以作为幼儿教师,音准与节奏的正确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往声乐教学中的不足
(一)声乐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一般的教师进行的是示范讲解和自身单纯经验的教授。实际开展歌唱活动时,很多学校缺少相关的音乐器材与设备,使得学龄前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在歌唱活动中很少会使用到丰富的音乐器材,导致教学方法较为枯燥,也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这种方法的教学上,教师因为缺乏器材的辅助,只能单纯的从语言的角度上指导幼儿进行学习,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这样的声乐学习方式,不能使孩子活泼的天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育教育的渗透。
(二)声乐教学目的不明朗
现今,艺术院校的不断扩增,使得家长增加了选择上的困扰。之所以家长如此重视声乐教育,就是因为其认识到了声乐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声乐技能,才能更好地获得音乐技能,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许多艺术院校或机构创办者在音乐设备的硬件上引进较为先进和全面的国外器材,在师资力量上也以声乐教师的既有学历作为聘用和收费的衡量标准,这也致使家长对高学历的教学成果信赖有加。但是这种表现恰恰反映出了声乐教学目的的偏差,同时仍需引起注意的就是一些家长在社会传媒的严重影响下,单方面的推崇声乐学习,不惜在孩子的声乐学习上投入较大的资本,以此希望孩子可以发展成优秀的歌唱家,这种思想无论是在荣誉方面还是经济方面均展现出了功利性。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孩子最开始都不是主动要求参加声乐学习的,而是家长们强制性要求与督促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孩子自身都未能对声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引起重视,声乐教育中美育的渗透也因此难以开展。
(三)与幼儿之间感情的贯通较为缺乏
在现代教学中,包括声乐教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都存在三个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该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自身感情的发育。可以说,整个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关于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离开特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水准,音乐作品的演唱和表演都将成为空谈。专业技巧是敲门砖,只有通过娴熟的业务技能和精湛的声音技巧才能使作品的艺术演绎趋于完美。虽然歌唱技巧十分重要,但是想要使艺术得到成功的表现并不是说仅仅具备成熟的歌唱技巧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单纯的对歌唱技巧进行不断的训练是不足以将艺术成功的展现出来的,只有歌唱者同作品本身实现情感上的交融与共鸣才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但是一些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上单方面的对声乐技能进行传授,却忽视了对情感的指引,导致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效果可见一斑。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包括声音力度与语言讲解能力在内的音乐技能与独特艺术手段,还需要通过感情与儿童在声乐教学上形成情感的共鸣。
四、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
一些幼儿教师在演唱歌曲的技巧上虽然不会存在问题,但是若仔细聆听其对儿童歌曲的演绎就会发现其缺乏感情、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这种情况表明教师在演唱时没有歌曲的歌词与旋律进行仔细的斟酌,单纯的为了演唱而演唱。若仔细思考,则可以发现,很多儿歌都能勾勒出美好的童真画面,演绎上也存在明显的强弱对比与欢快的节奏,若能在演唱时对这些特点与细节引起注意,便能够使歌曲拥有鲜活的生命。只有在演唱的过程中应把歌曲表现得丰满有活力,才能吸引孩子,并且每个孩子在聆听歌曲的同时会有不一样的想象,这即是享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二)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
幼儿教师应当根据歌曲节奏的不同种类对儿童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象自由的发挥出来,可以让儿童在聆听教师演唱的同时自由的做出肢体上的律动,这样儿童就会在欣赏美的同时不由自主的对美进行创造。众所周知,“音乐是全世界人民共通的语言”,歌声本就是美的体现,是音乐最具体而通俗的体现,而对美的认知要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幼儿教师在进行声乐教育时,应当认识到歌声中的美是时刻存在的,歌声不仅是美的一种载体也是美的一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师更好地在声乐教学中将美育渗透给孩子。
(三)按照儿童的喜好甄选歌曲
想要使儿童对声乐教育感兴趣,就需要寻找到容易吸引其注意力的关键点,以此引导其感受与体会歌曲中存在的美感。此外,由于儿歌在旋律上存在不同的形式,有上行的、下行的,还不乏波浪形的,每一种旋律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的帮助儿童鉴别每种旋律所表现的情绪,从而对音乐表现出的语音加以认识。教师也可以用朗读歌词的形式,让儿童自由想象歌曲表达情景,从而产生美的感受。结语综上所述,文章简要叙述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从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两个方面分析了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认为以往声乐教学中的不足表现在声乐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声乐教学目的不明朗、与幼儿之间感情的贯通较为缺乏三个方面;最后从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按照儿童的喜好甄选歌曲三个方面提出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的建议。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汪伟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律动情感教学方法策略[J].音乐时空,2012(04):103-104.
[2]李磊.谈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法[J].音乐时空,2015(13):129-13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2(C)-0040-01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表达出诗人词人深挚的情感。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古诗词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才能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真正实现美育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前提。(一)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美育?“审美教育,通称美育。指自觉的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美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培养完善的人。而要培养完善的人,就应当从人的童年时代开始。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必须从童年时起就对人实施严格的教育,这是因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灵魂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就是说,小学时期正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开始阶段,任何印象都很容易在小学生纯洁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因而对小学生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俄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审美教育从儿童抓起,他说:“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美和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和花朵那样有机地联系着。”他特别重视美育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在他看来,儿童时代美育的缺失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7―11岁孩子的审美感知以及同审美感受范围有关的积极活动,将会在人的情感记忆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一个人美感和情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时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二)小学语文古诗词中体现了美育。古诗词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激情浇灌而成。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古诗词中的自然美开拓学生视野。古诗词中,无论是天象,山水,还是动物,植物,都能以其感性形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古诗词是美的海洋,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美。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的作用,让学生徜徉在诗人创造的氛围中,感知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古诗词的美育价值,让古诗词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里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的失衡。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的智育的培养,而忽略了美育的培养,其结果将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审美情趣与创造热情的泯灭,不利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要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作品进行有创造性的解读,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就离不开审美教育。但不少小学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合乎逻辑”的书本结论去回答问题,对背离既定结论的观点加以否定,斥之为荒诞。(一)教学方法欠新意,教学程式化。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法单一,多以串讲或背诵法为主,教学过程程式化。许多老师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阐释,忽视了审美情感在课堂中的流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未免就“小学而大遗”了。这样,就导致以语言、分析为主的逻辑思维得到了片面得发展,而以非语言、非逻辑为主的直觉思维却没有得到相应得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结构失衡,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古诗词的美育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二)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现在的小学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写作特色、修辞手法、精妙语句、词语使用等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一些教师以这些参考书为依据,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式的结论,以教师的独断专行代替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学生自己的理解空间极小,感性的领悟更无从谈起。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一)选择语言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在于语言的音乐美。“诗”“词”与“文”的形式差别就是“诗”“词”强调音乐美,没有音乐美无以成诗词。由于古诗词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所以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二)选择画意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欣赏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词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就常用自己的一双“绘画的眼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观察景物,使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三)选择哲理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理解美。所谓哲理,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道理。古诗词中的哲理,真、善、美贯穿其间,引导小学生把握古诗中的哲理,实质上就是感悟自然的美、社会的真、人生的善。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摘要】“教育”自古有之,“基石之坚才能建之如固”,充分证明小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远自原始,近至当代,壁画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壁画中的教育职能经历了不断沿袭和变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文章以当代壁画中的教育职能为切入点,说明当代壁画在小学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及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 当代壁画;美育;重新审视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41-02
一、在小学教育场所当代壁画的现状
当代壁画在社会上往往被许多形式的存在所误解,认为酒店大堂及博物馆才是壁画应有的位置。殊不知这仅是当代壁画中很小的一部分,当今社会所涉及的范围及影响已经和当代壁画不是一个“画种”。如今,壁画具有从观念到形式的当代性,它是公共文化建设中有影响的重要载体,更是教育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小学虽小但责任重大,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幼儿开始步入知识大门,第一个阶梯就是小学教育。教育的方法如何,不仅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优劣,也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很多时候,小学教育场所并没有注意到当代壁画的重要性,大多数会植入广告或为了省钱、省时、省事而选择并不合适的壁画。小学教育场所,无论内墙还是外墙,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及其影响。当代壁画通过学校建筑及学校文化的融合,能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学校,并以此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壁画作为传达艺术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语言。它在造型艺术诸多要素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小学美术中更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会让学生终生受益。然而,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当代壁画往往被定义为简单的墙上画作,认为教育应“尚自然,展个性”,反对“守成法,求划一”,主张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应该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对小学环境周围的分析进行一些有意思的当代壁画创作。
不仅如此,还应让学生自由发挥艺术天赋,如设置涂鸦当代壁画墙。儿童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对小朋友少加以限制,并且很早接触艺术熏陶,能从这扇窗看出去,看看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美育”一词于1912年从德文译出,是以往没有的。受康德美学的影响,先生认为:“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以往的偏见;美学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意。”而现在的美育已渐渐衰弱,逐渐被文化成绩所代替。那么,对当代壁画的重新认识及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为何关于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当代壁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在小学教育场所中最恰当不过。同时,当代壁画的丰富性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参与到当代壁画的创作中,将所想所做通过壁画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做好关于艺术方面的教育,当代壁画中的诸多元素都会是学生的兴趣点,绚丽的色彩及丰富的造型都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审美情趣。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严格把控,去除糟粕,将最合理的元素及最贴近的主题融入当代壁画的创作中。
二、当代壁画的重新审视
当代壁画的形式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定义,它的多维性、互动性及开放性无不让人为之惊叹,两三个多维的空间可以通过当代壁画的处理形成联系。倘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适当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潜力。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环节的重中之重,在于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认知世界,去接触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并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应从当下做好艺术方面的熏陶,做好小学教育场所氛围的烘托,创作出更多、更合理的当代壁画作品,与环境和校舍氛围融合。
当代壁画的及时性让小学校舍增加了很多的可能性,通过生动的壁画创作可以将教师及周围发生的具有影响力的事情展现在校园内,便于学生理解,当代壁画让并不生动的校舍充满了新鲜的活力,更有效地美化了校园。小学教育场所的美育建设理所当然地需要当代壁画的补充和拓展。它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发达国家,当代壁画在小学教育场所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不仅是教师和艺术家的创作,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重要途径。普通学校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创作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在我国,尽管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忘却了目的,要么美术课根本得不到重视,要么把普通小学教育当成专业教育狂热实施,培养的是“四不像”的人。基于这种情况,应深刻理解当代壁画的重要性,将之理解得更加广泛、更加全面,这样随着当代壁画在小学教育场所的介入并推广开来,我国艺术教育将会迎来新的生机。
当代壁画在小学教育场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小孩的学习能力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濡目染,随意涂鸦可以打开学生的特性,对色彩、对艺术的萌芽会逐渐形成,正如我国大多数家长会让孩子学习蜡笔画、国画一样。涂鸦作为当代壁画里的一种形式,所受的约束比国画和蜡笔画等更加少,可画出学生内心的色彩,再加以引导,定会受益终生。通过多数小学校舍的调研,当代壁画的介入目前甚少,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有必要进行推广,让学生受到的约束越小越好,再加之壁画在校园中的引领作用,随着大家对当代壁画概念的理解和重新审视,美育中的教育职能一定会进步明显。
三、加强在小学教育场所当代壁画运用的决心
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加强文艺工作的决心。教育是民族之根本,小学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政府的支持,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发展战略和具体研究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挑起重担,将美育融入到教学中。
前不久,多名从布碌仑儿童博物馆培训的小学生的儿童画的四幅大型壁画已于3月14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医学中心的儿童医院展出,学生家长和病人可以对这四幅色彩缤纷的大型壁画一饱眼福,很好地让当代壁画和小学教育融合在一起。人人都是艺术家,近些年许多学生通过创作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也是将来的趋势,家长、教师会或多或少地左右学生的个性,更应从小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及审美情趣,让学生走得更加顺利。
当代壁画的运用,如若在小学教育场所中得到足够重视,并重新审视。毋庸置疑,将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更能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能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并不是短期的效果且并不直观,但通过研究和分析,这种效果必然逐渐显现且影响深远,教育工作者务必大力推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舞蹈教育 儿童时期 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性行为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关键词:舞蹈教育儿童时期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关键词:舞蹈教育儿童时期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关键词:舞蹈教育 儿童时期 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性行为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音乐课程也是如此,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情趣”,因此,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将全体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这就要涉及到音乐审美方面的问题,它其实也就是音乐美育的一个方面。音乐美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相关联的层面:一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二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获得离不开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提升到审美的层面,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的产物,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受到东西方哲学家的重视。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子乐”的观点,认为仁人君子的修成最终必学乐,因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拒绝诗与悲剧进入他的“理想国”,却对音乐推崇备致,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能。出于实现某种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先哲视音乐为教化人的手段,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音乐的特殊作用。
音乐是典型的表现艺术,它不直接模拟客观对象,而是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组合表达感情内容,直接诉诸心灵。音乐审美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历来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音乐审美教育又具广泛性和群众性,这不仅由于音乐本身的优势,也来自音乐美育思想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音乐审美教育涉及的是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它关系到内在人性、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塑造。
要想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就必须遵循美育教育中的基本原则,美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其教育目标以及教育规律所制定的基本要求。音乐美育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它所实现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开启智慧和完善人格。按照这一目标去实施音乐美育,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即情感教育原则、寓教予乐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实践原则、创造性能力培养原则。
1.情感教育原则,它最能体现音乐美育的性质。我国美育的积极倡导者先生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一种情感色彩,这既是美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音乐这种最具情感性的艺术所决定的,因此,情感教育的原则应贯穿于音乐美育的各个环节。音乐美育首先应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只有热爱音乐,才会主动吸取音乐的养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诱导,优秀的教师能够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从情感上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也热爱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情感是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在对音乐活动的训练中,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推动想象力和理解力来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的愉悦,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格调。
2.寓教于乐的原则是美育的教育特点,美育采取的是一种自由方式,不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性说教,而是靠美本身的魅力来吸引人。受教者出于对美的渴望和向往,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愉快地受到美感教育。音乐美育应该引导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美感享受中得到教育。人生来就对优美的音乐有一种天然的兴趣,音乐美育必须注意保持和培育受教者对音乐的天然兴趣,避免以专业的音乐技能要求对待一般的学习者,致使他们因枯燥的技能训练而失去对音乐的兴趣。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应侧重培养和提高受教者的感受能力,应该以音乐欣赏和开展学生力所能及的音乐活动为主。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中体验到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从中获得美感,以陶冶性情。参加力所能及的音乐活动,如歌咏比赛、自娱性的音乐表演,参加音乐与其它艺术相结合的娱乐活动,如艺术体操、配乐诗朗诵等,在音乐的享受中得到教益。
3.因材施教应该是教育的大原则,对于音乐美育来讲,它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人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天生就有差异,所需的技能学习条件也有差异。作为广义的音乐普及教育,不宜把着眼点放在音乐表演专门人才的培养上,因此,要使不同先天条件的学生都能在音乐美育中有所收获,就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4.音乐美育的教育媒介是音乐艺术,这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在强调音乐美育“寓教于乐”的同时还要强调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的重要性。
5.音乐美育之所以被认为在素质教育中有特殊地位,与它对人类创造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音乐美育中,应重视在各种音乐学习与活动中灌输学生的创造意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创造性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如奥尔夫教学法十分强调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音乐教育的环节中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施美育的途径很多,如家庭音乐美育、学校音乐美育和社会音乐美育,等等。家庭音乐美育对儿童的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美育老师。一个人的兴趣和审美趣味,与家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学校教育是实施音乐美育的重要阵地,较之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更有保障,学校有较好的物质设备和环境,有教师的指导,有课程和时间的保证,这些都决定了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实施学校美育的方式有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教育和校园氛围的教育。课堂教育有系统性,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到音乐的基础知识,欣赏到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社会音乐美育比起家庭音乐美育和学校音乐美育,范围更加广泛,而且不仅对儿童、青少年,对所有的成年人都能起到音乐美育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音乐美育的这三种基本途径,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我们在实施音乐美育教学中,既要清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配合,从而共同发挥作用。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要予以音乐美育教育,要注意实施的原则,并把握实施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对培养学生美好、和谐、完整的心灵、情操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刘宝楠.论语正义[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
关键词:儿童舞蹈;素质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63-01
近年来随着儿童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儿童的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舞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它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造型、节奏和情节表达人们对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有着丰富的感染力,深受儿童的喜爱。所以开展儿童舞蹈教育不仅具有良好的认识功能、娱乐功能,还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智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都有重要的作用,是对儿童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可以说对儿童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儿童舞蹈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身心健康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进行儿童舞蹈的教学训练不但可以增强儿童身体体质,更可以发展儿童身体运动的机能。如在基本的舞蹈形体训练中,舞蹈的基本手位、脚位以及站姿、坐姿都可以纠正弯腰、驼背、抠胸等不良的体态特征,再如蹲、擦地、大踢腿、小跳等的训练,可以充分锻炼到儿童的手、脚、腕、腿及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再配合上优美动听的钢琴曲子,可以使儿童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动作上和音乐中,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更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儿童舞蹈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儿童有着好动的天性,他们大多具有好奇、好动、爱跳、易幻想的特点,而儿童舞蹈非常符合这些特点。儿童在理解和表现动作的内涵上,往往是通过自己心灵的感悟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去表达的,这些是儿童创造性的开拓,所以舞蹈是产生丰富联想的有效渠道。
儿童舞蹈《东北娃》是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格的舞蹈,舞蹈中有很多手绢花与脚下步伐动作的配合,特别是舞蹈音乐的中间有一段说唱的部分。在教授此部分时,我们让孩子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音乐内容做些带有表演色彩的动作,孩子们有的抛手绢,有的打闹,仿佛真正进入到音乐的情景里一样,在这种你争我抢的活跃气氛下,接下来教授的手绢技巧孩子们也非常快地掌握了。
《东北娃》的例子说明了通过手绢与步法的配合,可以促进身体的各个关节及各个部位的协调运动,使之动作优美、和谐。这些协调的动作可以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尤其在即兴部分孩子们通过自己对这个作品的感受、理解与体会,创造出了优美可爱的舞蹈动作,更能说明儿童舞蹈为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素质教育也更需要重视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三、 儿童舞蹈可以陶冶儿童的品德与性格
儿童性格的形成,受神经系统特点和生理条件的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性格形成中占很小的比重。开展儿童舞蹈活动,可以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和音乐的律动,在活泼、轻松的环境中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易使儿童形成开朗、热性、大方的性格。可以说儿童舞蹈是儿童良好性格养成的有效途径。
在一些儿童舞蹈的作品中,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儿童舞蹈《养猪姑娘》是通过舞蹈表现一群公社的小姑娘精心饲养小猪仔,与小伙伴们一起劳动,看着小猪仔一天一天长大变得强壮的场景。在舞蹈中许多队形的变换需要相互之间的配合与互动,通过对本舞蹈的学习让孩子们懂得了劳动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以此来培养儿童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四、儿童舞蹈有利于美育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舞蹈、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
在儿童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对舞蹈内容、形式、风格以及音乐的认识都是儿童接受美和发现美的一种体现。如藏族儿童舞蹈《我的家乡日噶则》的学习,孩子们在接受屈伸、颤膝、拖步等动作的同时也对民族的文化与审美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融入音乐和服装的点缀,让孩子们在这种美的意境中翩翩起舞,也更有利于孩子们认识美、发现美、掌握美和创作美。
在儿童时期,让儿童参加适宜的各种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有利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可以促进儿童骨骼、肌肉的发展、心脏和呼吸器官的成熟。同时儿童舞蹈是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发展儿童的智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儿童思维、想象、创造性的拓展。另外儿童舞蹈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因此儿童舞蹈非常符合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门高晋.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合肥: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
第一,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儿童们美的启蒙教育者,就必须从自身开始严格要求,做好儿童的表率:首先,教师要做到形象美。用董伐柯的话说:“教师要有稳重端庄的行为美(包括教态美)、谦逊和蔼的气质美、朴素大方的服饰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严于律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运用教育机制有条不紊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美。教师的语言不同于其他职业语言,它必须注重语言的规范性。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和高低快慢适当。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因此,教师的教学用语切忌催眠曲似的语言。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所以,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躬身践行,为人师表;用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的生活情趣,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以德立命,以身示范,以美育人,在各个方面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以审美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完成美育教育的任务。因此,最基本的一点还是从教师自身做起,用美的行为、语言、心灵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第二,让课堂充满美育。当前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但课堂教学仍是当今小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这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项式活动。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课堂教学这一过程是融合了个人感情体验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直接的接触。我们自己也有同感,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常常会感觉到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特别是一堂语文课,常常还将自身的德、识、才、学、知、情、意,全部注入其中。因此,语文教师应将美育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美育。
第三,利用课外活动施行美育。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各科都在开设各种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作为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其课外活动的开展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受环境的影响,很多家庭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往往背道而驰。一次,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位老人正要坐到一个空位上,这时却有一小学生迅速占去了位置,站在一旁的家长不但不责备,反而投去赞许的目光。在当今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自私自利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学生在小学阶段可塑性和向师性都非常强。教师要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切实有效地对其进行美育教育。在很多学校都设有课外活动时间,这一时间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或活动。我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当班主任的实际,常利用这一时间组织演讲、朗诵、讲故事、读书等活动,表面看是与教学无关,但实际上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既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谦虚等方面的品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教学;重要性
一、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概述
(一)何为素质教育舞蹈教学
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是面向国民的教育,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舞蹈教学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提出之前,舞蹈教学重点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舞蹈这门艺术教育依旧面临普及性的问题,素质教育中舞蹈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有教无类的艺术教育,是所有学生享有的权利;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育,在专业舞蹈院校,为的是培养舞蹈演员,而普通学校的舞蹈作为一种教育的艺术手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思维,能够在活动中丰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力求在过程中培育学生素质修养的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的次数减少了,创造的机会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素质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我们的舞蹈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们传统舞蹈观念有所转变,开始看到舞蹈的素质教育影响,在小学学段中,过半的学生对开设舞蹈教学有所期待,还有少数学校出现了在编的舞蹈教师,但舞蹈教学在普通学校的发展还有上升的空间,例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为了管理学生,课堂气氛紧张;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许多学校的舞蹈教学由体育或音乐老师来完成,有失舞蹈的专业性,在学校的监管方面,管理者对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普及性认识有限,在教师教学的奖惩和管理方面有待提高。针对以上现状,要优化小学舞蹈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发挥舞蹈教学的作用,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教育者要明确自己的课堂角色,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以保持学生课堂积极性,更需要管理者增加对舞蹈教学物质和精神方面支持,组织互动式的舞蹈活动,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舞蹈教学的魅力。
二、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学段在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地位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具备自己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其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品德素养和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是进行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小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小学学段的教育必须是基础教育且区分于专业教育,其教育内容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素质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德育作用
舞蹈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肢体活动,而是一种力求在过程中使学生达到身心合一的教育,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舞蹈教学在德育方面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培育良好品德,学生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可爱,大胆好动,舞蹈教学正是通过身体进行形象表现的艺术教育,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生动有趣的舞蹈教学相比传统课堂,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其次,舞蹈教学内容往往带有故事性和深刻内涵,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通过了解传统和国外的舞蹈种类,学会尊重文化差异性和多元性,这无疑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涉及集体表演的环节,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为集体、他人着想,通过一次次的排练,又能够锻炼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所以,舞蹈教学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智育作用
舞蹈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有律动地充分展示肢体,协调身体各部分,积极进行视听觉的结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智育中对学生技能的塑造过程。首先是对学生观察模仿力的培养,例如教授音乐课程《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创编,基本的动作语汇就需要学生在自然中进行提取,学会观察是模仿的前提条件,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观察模仿的能力;第二,舞蹈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示范动作,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编,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能够增加学生的表现自信心,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的创造求新思维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培养;第三是舞蹈教学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作用,一个舞蹈作品的完成有时需要小组合作,当大家的思维火花碰撞时,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部分,这样的一次次合作中,便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体育作用
这里所提到的“体育”,不是在讨论课程中的体育课,而是指对学生身体包括意志力的培育作用,素质教育舞蹈教学不是所谓的“四肢发达”的运动,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产物。儿童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小学舞蹈教学通过丰富的内容,有趣的形式为学生身体锻炼提供了机会,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四肢包括肌肉进行合理规范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更能让学生在仪表仪态方面获得优势,除了对学生身体的外在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舞蹈教学中有一些代表性的动作需要反复练习,他们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一遍遍地排练,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苦的精神。
(三)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美育作用
1.舞蹈美育理论的发展
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出现了“乐论”。这其实算得上是“美育”的早期形态了,在孔子的“六艺”中,认为德育教育离不开礼乐,并倡导“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宋代之后,人们对曲解了舞蹈的美育功能,直到明代朱载堉开始呼吁恢复舞学,乐舞美育开始重新回到正轨,王国维先生在1903年提出“美育”概念,这是我国第一次将西方美育理论引入中国,强调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真善美,同样看到美育作用的是我国第一代教育家先生,他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直接阐释了舞蹈的美育意义,舞蹈是有内部冲动,不被约束的运动,要在合乎节奏的运动中体验舞蹈。他们的美育观都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剧作家席勒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席勒看到人们被工作束缚,没有自由,人的本性被印压在职业中,基于这样的现象,席勒提出了“游戏冲动”的理念,认为人的本能是追求快乐的,当人们需要快乐的时候,游戏冲动就产生了,具有“游戏冲动”的人,必然是愿意亲近艺术的,席勒利用艺术的游戏冲动因素,使人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原本严肃的知识,席勒说:“快乐的无规则的跳跃变成了舞蹈。”舞蹈为人们带来快乐。舞蹈美育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而审美是成为理性的自由的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四肢自由而一致的舞蹈美育是造就人们幸福和完美的重要艺术途径。
2.从美育角度分析素质教育舞蹈教学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离不开一个“美”字,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更是精神世界的升华过程,目的是追求完满人格,让人们体验生活的乐趣。美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学的美育影响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教育因素:首先,舞蹈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舞蹈美育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肢体,认识自己的身体,学生编创的动作必定是基于他的本性的,这是自由的四肢和本能的意识的统一。舞蹈教学通过多样的身体展现形式,多重的情感空间,在与自我,他人的交流中,使学生达到身心合一的思想境界,舞蹈因为具有这样的艺术特殊性,在最初只是改变人的外在,后来不知不觉地完善人的内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美感,提升审美水平;其次,舞蹈教学能够带领学生爱好“美”,要成为真正具有审美的人,必定是在继承共有文化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自我,即人的审美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影响和熏陶。舞蹈教学具有生动独特的美感体验,学生在创编和欣赏他人的舞蹈作品时,实际上实在进行审美活动,通过不断提升审美水平,使学生能够看到“有趣”的世界,舞蹈教学在引导学生用另一种视角去观察世界,通过舞蹈教学升华人的内在世界,成为真正热爱“美”的人;最后,舞蹈教学的重要特性在于能够创造“美”,舞蹈教学首先是开放性的课堂,学习交流的氛围是“自由”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的作品都是原创的而非是老师教的,在探索和求新中,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此时老师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就能产生“美”的作品,这也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创造性是区分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征。
【关键词】融媒环境 艺教融合 美育平台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在西方,早在18世纪末期,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就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①由此,他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
我国最先提出美育理念的,是王国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1912年,提出《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指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内容对美育进行分类,我们可将审美教育基本分为四个类型,即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
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理论与技能的训练,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和内容,对人进行培养和熏陶,使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活动。
就广义的艺术教育而言,其与美育应该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联系与意义。首先,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广义艺术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通过艺术手段,让学生真切感受社会真、善、美,从而得到审美体验,完善心智。其次,艺术之美,本身即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列于自然美、社会美与科学美。因此,实践艺术教育,本身亦属于审美教育的一个内容分支。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实践情况
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每一阶段的教育结果,都是上一阶段的教育实践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欲改善教育对象,必追溯上一阶段的教育行为,只有找到教育结果的来源,才能根据其呈现出的特点,实行下一阶段的教育计划。这或许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欲找到当代大学生审美体验与价值取向引导的缺失,必先回溯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状况。
谈及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学者们褒贬不一,认为1999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各校实践中效果参差不齐。而在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9年的义务教育共设有思想品德、艺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三项审美教育课程,其占课程设置的比例分别为8%、10%和18%。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当在小学与初中学习的阶段享有每周80节课以上的美育课程。但通过与一线教师的访谈,笔者却发现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指标与压力,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都在不同时期被压缩甚至取消,审美教育执行情况呈现出如下特点:美育萌芽于学前教育阶段,发展良好;当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审美教育的实行标准便随着教育目的的转移而发生了改变。小学阶段低龄阶段仍能正常进行美育教学,从4年级起,美育课程便逐年递减;至初中阶段则形同虚设;至高中,美育课程完全被取消。即美育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
在西方,进步主义学者首先在美国掀起了“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的教育思潮。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在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这样论述“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使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所不能提供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心智得到健康发展,从而能够适应并创造未来的社会。
纵然,在世界教育史上,中西方有着文化本质性的差异,呈现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但就从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实质是提供创作的可能,而不是制作更多的教育摹本。
因此,大学阶段的审美教育应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当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融合媒介平台,利用课内、课外的、社会的、科学的有效互动,形象而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观的重塑。
三、从艺术教育入手,导入现代融媒手段,构建大学美育综合平台
按照西方脑科学理论的研究,大脑分为左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创造力和想像力。右脑需通过形象性的刺激产生作用,而审美功能则有助于完成这一形象化的激励。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现状需通过艺术教育手段来激活与开发。
而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传媒时代,我国审美教育也随着媒介的影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认知美、感受美的渠道已不再是传统的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各种传媒艺术成为了他们接受美育的主渠道。因此,我国高校应融合现代媒介技术,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搭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综合平台,通过艺术审美体验,促进学生价值取向的健康发展。
(一)融合媒介平台,整合校园艺术教育资源,搭建校园艺术审美综合资源库
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分心而禁止学生进行媒介接触的做法,实则加剧了青少年对于媒介需求的获取愿望。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其媒介使用与满足经验的匮乏,这或许也是进入大学后,学生多迷恋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现象产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