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学前教育 前景 就业状况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前景
从招生政策上来说,21世纪前,幼师院校实行指令性招生,有指标数额约束,也有省区地域限制,生源质量很好。新世纪伊始,国家对这一专业的招生控制全面放开,从而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生源良莠不齐,质量方面出现了较大滑坡,随之学生素质大不如从前。近些年来,社会办园数量增加,无形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上升,因此幼儿教师就业岗位相对充足,但幼儿教师就业情况堪忧,转岗得很多:一是幼儿园所对幼儿教师要求较高,部分学生不能胜任幼儿教师岗位,表现在: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法应聘幼儿教师岗位;技能不够熟练,被幼儿园辞退掉;还有部分幼儿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都达不到岗位要求;二是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就业观念不正确,对自己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位,致使有的学生就业时在众多岗位面前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太强调专业对口或去大城市就业;有的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有的学生过分依赖家长帮忙。由此的看来,目前,中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刚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的确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自我对策
1.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大学学习阶段是进入职场前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目前来讲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毕业后走上幼儿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是指有关就业的意识、态度、想法,有什么样的就业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就业行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其专业的针对性强,就业的指向性明确,毕业后就应该到基层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做一名成功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培养祖国未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将个人目标与社会集体目标融为一体。所以,在大学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明确就业方向,坚定专业选择,培养对幼儿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理解和掌握幼儿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义务,树立终身奉献幼儿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
第二,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部分,其中理论课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理论知识和通识理论知识四个方面,实践课包括教育见习实践课和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两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选修通识课,学习基本的与人交流、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社会生存知识;加强理科知识的学习,丰富知识系统,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思路,以此来提高综合素质,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又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应通过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见习实操技能的锻炼,来提高专业技能,凸显专业素养,保证从教能力,如积极参加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课程PPT制作比赛、到幼儿园参观学习、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沟通等。
2.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职业选择是一种社会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对未来职业的导向非常明确,学生毕业后将会走上幼儿教育事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教育环境,掌握幼儿园对应聘者相关条件和素质的要求,制定明确的努力目标。
首先,要具有坚定的从事幼教事业的目标,并沿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其次,要合理规划大学四年。大一,通过专业介绍会、学长座谈会、师生交流会、就业招聘会、到幼儿园参观等形式了解专业相关情况;大二,根据幼教职业对学生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积极主动加入学校社团组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基础素质,如加入团总支、学生会,做学工助理等学生组织,参加辩论赛,讲课比赛等学生活动,还可以从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兼职,志愿者服务活动;大三,借助教育见习的机会,深入了解幼教职业的具体要求,掌认真撰写教案,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多向老教师请教,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大四广泛收集幼教岗位需求信息,及时掌握相关政策环境,寻求相关人力资源的协助,认真撰写求职简历,主动参加就业招聘会。
3.客观合理的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主要在通过别人对自身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首先,正确的剖析自己。主体对自身能力、品性、特长等特质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其各方面积极性,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自己,就能扬长避短,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从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等方面作出自我评价,找出从事幼教职业的优劣势,并加以增强或改进。其次,从朋辈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熟悉你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当朋辈的评价和自己的评价相一致,说明自己的认识能力较好,相反则说明自己的认识能力较差,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最后,通过心理测试认识自己。心理测试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的自我认识方法,测试结果一般信度较高,但要求学生在做心理测试题时要认真对待,客观真实的反应题目要求。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客观合理的评价自己,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一、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专业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优势减弱
在新形势下, “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专业导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视。 我国从2011年开始深人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 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标准》。新《标准》重新确立了对于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同样对于教师资格也划分了全新的标准。不久,我国的新标准改革在部分中小学试水,2013年又逐渐增加了试点。本次改革之后,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时将被同等对待。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启动后人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像从前一样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是需要通过参加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才有机会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相共同竞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不再受到区别对待,并且职位的需求量没有扩大,师范院校的优势减弱,从而加大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着一定缺陷
第一,课程的设置老旧单一,还是沿袭的数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语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陈旧,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第三,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导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不灵活,较为死板。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带有编制的职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学则不在其考虑范围。这说明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依然思想严重,仍保持着传统的就业心态, 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当根据现下社会形势,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英语教育专业设置更合理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具有所在高师院校所拥有的特色,使学生们在毕业时相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下的就业情况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单一。相比之下,非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样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能够应对多种工作的英语能力。这使得纯粹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应聘学校或者事业单位时缺乏竞争力。良好的英语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面对这样的形势,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应当转变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培养更加全面的英语专业人才。即在英语教育专业设置一些交叉学科,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比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环境及教学资源等。将不同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里的招生就业处应当积极与中小学、企业联系,在学生毕业前两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工作时,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学校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者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等,这些途径都能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三)加强教育见习,提升教学水平
高师院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融人教学情境,更能凸现师范学生的优势。师范院校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临床教学,组织学生有规律地在中小学课堂上实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通常来说,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上佳的成效,适当的将这个时间延长,也不失为提高实习效果的的一个办法。事实证明,师范生完成一学期或以上的教育实习后, 教学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变就业心态
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就业压力大不应成为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证。首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以及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全面锻炼自己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有能力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以此弥补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语是一种语言,只是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掌握这门语言而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取优势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比如金融、管理、财会、旅游、法律等,努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比如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同时,学习掌握多国语言,能够轻松驾驭导游、翻译等职业。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三、结语
新形势条件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育就业形势的艰巨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学校与学生应当勇于挑战,勇于创新,携手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周敏娴 来源:商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11-02
1 师德建设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而确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专业信念。师德教育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它以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形式存在;二是教师自身通过学习和实践等修养过程逐步认同、内化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以个体道德品质的形式存在。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师德处在何种位置起着何种作用呢?有人认为,专业成长只涉及业务要素,而与道德要素无关。《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呢?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的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也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履行自己崇高的生活责任的重要保证。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每一个教师以及将来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应该遵从的最基本的要求。2008年9月,我国教育部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规范》的内容结构是完整而全面的。关系对象上主要包括:对学生要关爱、尊重、公正,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教学工作要尽心尽力,对自身要不断完善、彰显人格魅力;从发展水平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底线是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基准为履行教师基本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上线是实现师德理想,成为德性教师。
1.1 师德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幼儿园教师实际上扮演着多重角色,师德要素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自理能力、自主能力较弱,教师的“养护者”或者说“照料者”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幼儿实施保教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幼儿生理的照顾,更包含着对他们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照顾,这决定了幼儿园教师不只是一位具备业务能力的教学工作者,还要做幼儿的榜样,对幼儿的人格个性品质、社会等多方面心理发展都给以关怀和呵护,做幼儿行为的引导者,做幼儿迈向社会的引路人。幼儿期他们的是非观念正在逐步形成之中,社会化的进程刚刚开始,这时的思维具有突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还必须是幼儿权利的保障者之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个性、志趣、打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对知识的态度、对人对社会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等都对幼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点都不容忽视,也就是说,教师总归是“人师”。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而师德具有教育效应和教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要素和业务要素是统一、交融的,教师的业务提高也具有道德上的意义,因此教师敬业、追求科学精神、严谨笃学、业务精益求精,这都是师德的要求。为了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将上述每一点要求认真做细。为将来步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师德要素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从哪里来?是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还是出自对这个职业的兴趣爱好?的确,职业的地位和待遇以及从业的兴趣可以构成专业成长的动力,但是,专业劳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通过其活动“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就教师专业来说,这个特点更突出。这就需要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看作是谋生手段,更要看作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价值的公共服务,要有不受营利性动机驱使的奉献精神、热爱专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若其动机仅仅停留在待遇和兴趣层面,则其动力恐怕难以持久。
1.3 师德效应推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需要,是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社会需要,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师德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源泉。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将来从事幼儿园工作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任何要成为一个专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注重专业道德,而且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这既是未来职业的需要,更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基于这样的职业道德现状,我们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职业道德规划。
2.1 存在问题 据调查显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笔者在对“你毕业后是否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一项调查,66%的学生准备从教,34%学生选择毕业后如有机会改行经商或者干别的工作。因此,只是把幼儿园当成跳板,缺乏职业情感。从就业来看,一些学生认为社会地位较低,工资收入少,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并不感觉满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礼仪教育 就业竞争力
所谓礼仪,可分为“礼”“仪”二字加以解读。“礼”,尊敬、崇敬;“仪”则包括容貌举止、理解等含义,是“礼”的外在形式。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等都是古代学者关于礼仪教育的论述。而现阶段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在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上出现了些许偏差,即重专业素质教育,忽略了礼仪教育的教育思路削弱了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以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培养目标是劳动一线的中基层管理、技术骨干,是成功适应社会、富有拼搏精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礼仪教育作为个人价值实现、事业成功的“软保障”,如何将礼仪教育与培养切实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去,为学生职业道路开辟良好开端,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工作之一。
一、从就业视角看高职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才竞争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而高职院校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当前的首要任务。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作用。
其一,礼仪教育是规范高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作为公众认可的普遍行为规范,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也成为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良好的礼仪规范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其二,礼仪教育是推进高职生“准社会化”进程,提高其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如培根所言,礼仪是“永久的推荐书”,是人际关系的“剂”,有助于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依赖于人”逐步向“独立于人”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自信自尊,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有效排遣不良情绪。
其三,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素质修养,道德自觉意识以及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高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艺术地事物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广泛认可、获取长远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
其四,礼仪教育是塑造高职生尤其是商科生良好职业形象的主要教育手段。
因此,及时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是在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发掘个体功能性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服务于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教育手段。
二、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礼仪修养水平分析
礼仪修养水平是衡量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最为直接的标准。从整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大多具备相应程度的礼仪素养,但礼仪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于部分毕业生中,礼仪教育仍有待改进。
从现阶段高职生、同时也是部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礼仪失范现象来看,其礼仪修养存在与所受教育程度不对等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缺乏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失衡及生活细节等方面。如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公众场所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尽管此类现象属于个别情况,但作为教育者,应及时加以重视,根据礼仪失范成因采取相应对策。具体而言,高职生礼仪失范原因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偏失、欠缺礼仪基础以及社会氛围的负面影响;二是学生普遍存在接触迎合外来文化的现象,对礼仪的存在发展缺乏认知;三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未将礼仪教育提升至相应高度,缺乏重视甚至于未开设这一课程;四是学生内在心理的人格“单面化”趋势与礼仪规范的“多面性”产生冲突。
三、探索强化高职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职礼仪教育定位应凸显针对性
高职礼仪教育归属于高职课程体系,其角色、内容定位都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特征。从教学内容上可简略划分为基本常识礼仪、专业礼仪教育两部分。前者侧重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礼仪教育,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差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道德取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日常行为礼仪、社会礼仪教育;后者则指专业礼仪教育,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职业礼仪技能培养、岗位可操作性特征,尤其是在服务行业的系统化礼仪教育中还应加入相应的地域礼仪文化特色、职业意识培养等内容。
2.高职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其一,将礼仪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阶段礼仪课程通常被作为就业前的包装教育在毕业或实习前夕进行教授,难以达到预期素质培养目标。课堂教育作为系统规范化训练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将其作为习惯养成教育加以实施。从入学教育开始,将礼仪教育纳入规范化管理,结合日常校纪遵守、教室、宿舍文明规范,逐次培养其道德行为规范、举止仪态以致人际关系处理,实现学生礼仪素质的实质性提高,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其二,礼仪教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礼仪课程并无甚深奥的理论内容,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其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仪态模拟、情景模拟、角色模拟等教学形式,将知识讲授、模拟练习与具体的社交环境相联系,从标准礼仪规范的实践掌握着手,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发掘其社交潜能。此外,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特定环境加以督促练习,使高职学生在长期的习惯保持中逐步养成得体大方的日常礼仪规范。
其三,校园文化渗透,隐性熏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礼仪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渐次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与文化品格。一是要利用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以艺术长廊、院系板报等外在显性艺术形态陶冶学生情操;二是以校园网络传媒传播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礼仪自觉意识的形成;三是继续推广校园文化活动,将礼仪竞赛、人文素质讲座等主题活动融于学生业余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礼仪素质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外在个人素养表现。高职教育应对建立健全相应的礼仪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过硬技能本领的同时,也将高职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程秋莹.关于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关键词】健康人格教育;人格缺陷;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800万,加上历年富余、囤积的未就业的毕业生,保守估计将至千万。省教育厅负责就业数据统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省2012年应届毕业生数量约33万,为历年来最高。可见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种因素很多,主观上,人格的缺陷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对策。
一、大学生人格的内涵
我国心理学界通过对各种人格概念的研究和总结认为: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在生活实践中能够体现个人精神面貌的各种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独特结合。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倾向性、品德等等。而健康的人格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它指的是自我意识的健全,情绪控制的适度以及人际交往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因此要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提高其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认为,从实际情况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问题的关键是大学生自身的人格有较显著的缺陷。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人格缺陷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现在大学生中间经常会有非常极端现象的出现,如退学、盗窃甚至自杀等,还有一些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者,最终却一事无成,究其主要原因,这些往往是由于人格发展缺陷以及适应不良造成的。
1.诚信的缺失
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随着就业问题的到来日益凸显。修改考试成绩,伪造荣誉证书,编造社会活动经验,一个班出现100名的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的现象屡见不鲜。
2.自我认知的溃乏
许多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想找什么样的工作,自身有哪些优势,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等等与就业有关的信息一无所知。而这种自我认知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浮躁心态。
3.懒惰浮躁,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于一些轻而易举就能干好的小事,不愿干、不屑干,即使单位要求,也很不情愿,认为浪费了自己的青春。由于善小而不为,不能踏实做事,因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4.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
不少学生在求职时遇到挫折就精神萎靡,或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或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或知难而退,或幻想不经过努力而达到目标(比如不少大学女生认为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丈夫),严重的甚至精神崩溃。
5.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在竞争中学会合作,这既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竞争过程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主义,一味表现自己,而忽略了团队协作精神或者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精神。
三、加强健康人格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在中国高校的教育工作中,通常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1.正确认识自我
所谓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是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要充分考虑个人的能力,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从而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一个参与社会平等竞争劳动者的心态,实事求是地面对求职择业这一现实,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既不会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也不会被一时的失败而吓倒,始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引导学生角色预演,平复挫折心理
跨出大学校门,社会角色就发生了改变,社会期待也就变了。当学生时所接触的社会层面,大体上不外亲属、师生、同学三种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下的社会期待,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就业之后的人际关系就不同了。所以作为毕业生个体,在校期间就必须有一个这样的心理准备。只要有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在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对待挫折的方式并不一样。只有正确对待挫折,冷静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调整心理状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3.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高校不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更要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从点滴抓起,从小事做起,要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
目前我国多管齐下,采取 “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国家提供经费给大学生鼓励自主创业,应征入伍等相应措施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策划与指导工作,引导他们合理地确定择业的期望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择业,减少挫折与失败。
总之,面对现实社会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预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合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斌.《大前程》[M].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2011.
[2]唐烈琼.《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6期。
[3]宋荣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56-57.
[4] 王之汉,修振怀.思想道德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田径在我国高校开展有一段历史了,其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属于一项基础的运动项目,其不仅有很高的竞技价值,同时对人强身健体有很大的帮助。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的基础。在奥运会中田径运动被看做是最能够展现出体育精神的运动项目之一。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属于一门主干课程,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忽视田间健身的价值,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环境下,我们要明确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的推进田径教学课程改革。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积极培养那些优秀的体育教师,保证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毕业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作为一名田径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求其具备是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在曾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育,此外,通过田径教学还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重点局限在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目标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其教学目标并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体育教师的需求,其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十分缺乏。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教学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时代性,不能将田径教学的实质全面突显出来,这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规格和质量不高。
2.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局限性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不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不然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合教学目标发展的需求,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及时的剔除,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时展的需求。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仍然未全面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和教学方法上也仅仅涉及到运动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递,从而忽视了田径教学与建设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理论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技能素质的提升机,学生在学习起来接受情况十分差。
3.教学方式十分单一
在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高居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体育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教学为主导开展的。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是教师把握着整个教学的节奏,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十分的枯燥。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这种只是注重书本知识教学,而忽视了生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并且这种单一的教学十分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间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
1.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根据新时期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积极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在工作中首先,应该师的认识,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时进行更新,完善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念的改变,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共同转变。同时,还要积极构建面向新世纪的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切实提高田径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过程中,应报保证学生想象、对比和练习相结合。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复习。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应该将教师指导和学生观察相结合,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此外,还需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育实习等方式进行优化,提高教育的质量和体育教学的水平。
论文摘 要: 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和学历的教育,而应该对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这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高等学校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及创业能力,造就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是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培养目标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竞赛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的正式开始,到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为代表的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各高校均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南通地区唯一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也正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合理的创业师资队伍、开设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校外创业教育基地及孵化基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外一些高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仍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和研究。为此,我们通过学生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对我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与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形成适合我校创业教育现状的理论体系,对今后我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研方法与过程
1.调研对象。
南通大学在校本科生,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共计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1%。其中,男生138人(45.2%),女生167人(54.8%);年级:大一58人(19.0%),大二95人(31.1%),大三82人(26.9%),大四70人(23.0%)。
2.调研方法及数据处理。
我们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课题组设计印刷了“南通大学创业教育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学生走访、座谈会、问卷发放等方式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研结果
1.创业状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已经创业的不足一成,创业率不到10%。创业者中,有一半到目前为止创业有一定的盈利,但也有部分处于亏损状态。30.4%的创业者对自己创业项目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表示会增加投资并继续干下去,而其他创业者则表示比较迷茫、很有压力,有很大的赌博感。
2.创业认识及成因。
在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方面,有八成左右的同学认为创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自己的一份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对创业持支持态度,并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苦于缺乏相应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及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多同学的创业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但81.3%的同学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会考虑自己创业而不会选择自主择业。在创业目的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创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能够挑战自我,以便获得更多的财富。
对于促使自己创业的原因方面,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的占30.8%,同时我们也发现,家长支持子女创业的仅为4.6%。在被问及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自主创业时,30.2%表示在拥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后会考虑自主创业,44.6%的同学会在就业不理想的情况下自主创业,选择绝不主动创业的占5.6%。
3.创业压力。
66.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不够、缺乏一定的社会关系,其次是创业启动资金的缺乏,也有不少人表示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害怕创业失败后负债累累,担心来自于社会的舆论压力、冷嘲热讽,但也有一成多的同学认为不会有任何顾虑,勇往直前,屡败屡战。
4.创业准备。
60%左右的同学认为在创业前会通过选择到企业实习来积累自己的实战经验,以便不断获取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同学表示会向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或校友虚心讨教,避免走弯路。但我们也发现,有超过90%的同学表示自己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不是很了解,平时不是很关注,也缺乏相应的学习机会。对于所学专业和创业的关系方面,81%的同学认为没有太大关联,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当今热门方向(如网络、软件等高科技)的领域去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掘自身潜能。对于创业中最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主要是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次是创业资金和场地。
三、调研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创业者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专业的创业指导及相应的启动资金和场地,害怕创业风险和失败,同时受到社会及家长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创业成为就业、出国、升学之外的第四选择。如何循序渐进、科学规范地推进我校的创业教育,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南通地方经济服务,我们有如下建议。
1.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单是依靠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的调整,而是要涉及总体教育理念这一顶层设计的变革。因此在学校层面上,应当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价值链中,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方式上作出调整,改变传统的学习型培养方式,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创业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突出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扩大并落实学生的实践环节;在教育评价上,完善评价要素,将创业能力作为对学生素质要求之一纳入评价系统。在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上除坚持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要进一步强调实践和评价相结合、高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积极性与社会积极性相结合,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1]。
2.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三进”(进教学计划、进教材、进课堂),将科目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整合,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统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2]。根据我校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构建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将法律法规、创业心理和技能、经济与管理、商务与财务知识、公关和交往技巧等融入到创业课程中去。在课程设置中,应当注重创业的内涵和动因,创业的机会和环境,创业途径,创业过程的组织模式,创业道德法规、市场评估等方面知识的传授,要学会因个体和目标的不同来具体设置相关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创业综合素质。
3.进一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推进创业项目的实体孵化。
创业实践是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运作机构。因此我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创业教育基地的拓建,使之成为创业项目的集散地和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借助基地管理者经验丰富、营销管理水平高的优势,来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南通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社团等,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业孵化提供场地资金、政策指导、项目申报、税收筹划等方面的服务,做好学生创业项目的入园、推介和转化工作。
4.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搞好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我校今后一要依托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学院的师资,强化创业教师的师资选拔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二要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从而弥补创业教师数量上的不足;三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选派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各类专题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以开阔视野、创新思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四是聘请企业家或具有企业家背景的教师作为创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导师聘任制,依托他们的实践背景和现身说法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为我校推进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
5.建立并完善创业管理服务体系。
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布局规划,为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和跟踪服务。其主要职责为:一是对我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规划;二是加强对本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三是组织师资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四是定期组织创业研讨,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学生创业能力等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服务中心要为学生提供政策解读、工商和税务登记咨询、项目论证、场地和资金、培训和指导等一站式服务,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郑其绪.论创业型人才培养[j].战略思考,2010,(5).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率也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就业导向是其具体体现。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在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科学地看待就业导向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完善高职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就业导向等近日,国家教育部下达的16号文件里就明确提出了要深刻认识高职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笔者就结合本地黄河角洲的开发,谈谈科学看待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的重要性。
去年暴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本来就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鸿沟”问题更加严重。就业问题成为全局性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缺口大,劳动力供过于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这种大学生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错位和脱节是由于学校的就业导向整体出了问题,不够科学,不够客观。学校在学生的人口和出口两个环节对就业的考虑很细致,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中,就把就业作为思考的重要因素和目标。通过对行业背景的调研,确定具体专业,通过对社会岗位的从业人员的能力分解,进行课程设置,最后临近毕业时,还要进行专门的就业教育也很到位,但在入口和出口之间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却忽略了就业导向的研究和落实。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教育发展关于支持什么和限制什么的明确指向,即职业岗位f群)需求旺盛的教育类型、层次及其专业加快发展;否则,不予发展,或加以限制或调整。因职业教育是伴随现代工业而生,直接为经济发展和就业服务的新型教育类型。高职较之普教,更应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强调为社会提供“零距离”服务,输送针对性强的各类急需人才。高职就业导向的实质意义就十分明确: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有:
1 面向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中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i角洲——黄河三角洲将迎来开发热潮,去年4月山东省台《黄河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又将出台《支持黄河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这两份文件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方向及扶持措施。在黄河角洲区域经济科技发展论坛中就有专家提出,与大都市相比,这里更缺乏人才,更需要支持。有这样良好的开发环境,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订单”!学校应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成为实施订单培养试点。瞄准i角洲开发的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同时继续大力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开展各种技术竞赛、科研训练等活动。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2 整合资源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应从双证培养人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并且使之逐步扩大提高,逐步引入规范,逐步纳入计划。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2008年11月12日,中国(东营)国际石油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开幕,来自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6个省各大油田的客商参加了盛会,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东营的一大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东营作为三角洲开发重要部分将来会成为中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有了这样的就业导向,我们完全可以把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数控加工等做大做强,让毕业生有理论有实践有双证,成功成为制造业基地的一份子。另外,产学合作的途径应该循序渐进从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到协的介入合作,最后成为互动性的产学合作,使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使双证更具实用性和可信度。这也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实施。
3 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1.1 从时间和空间上看
大部分高校均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要么是辅导员常住学生宿舍,要么是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轮岗值班。可以说,早至晨读,晚至关灯,辅导员基本都与学生在一起,即使周末假日,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的组织举办将辅导员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辅导员自然具备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优势与学生交流、恳谈。他们能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动态,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疑惑和困难,量体裁衣地为学生的进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路线。
1.2 从年龄和专业上看
高校选聘辅导员多面向刚刚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或院系专业教育方面进行考虑。学生更愿意对自己的同龄人敞开心扉,他们相信年轻的辅导员能够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另外,刚毕业的辅导员们,能够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提炼出社会对当前毕业生的新的要求,告诫学生对生涯规划或就业准备进行及时调整。
当前,很多高校开始试行“双师型”或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过硬、能力较强、优势突出的辅导员队伍;或是鼓励辅导员通过学习和考试,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学习,获得诸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资格或等级考试证书,突出了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优势。
2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2.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的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渠道概述、就业技巧浅谈等内容都是操作性、实践性、时代性较强的内容,辅导员队伍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其在对以上内容进行讲解时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辅导员增长了经验与才干,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学相长,既有利于切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也有利于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完善发展。
2.2 日常教育管理
(1)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疏导,在意识层面开展就业指导。如召开以“敢问路在何方”为题的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引导同学制定经历高考厮杀顺利进入大学之后的人生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分析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寻找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正面挫折,感谢风雨,期待彩虹等。
(2)主题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比如开展“大学生创业与贷免互补”等主题学习活动,向学生介绍政策性和程序性较强的就业途径,帮助学生理清应届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途径有哪些,每一种途径要求具备的标准和条件是怎样的,如何拟定计划达到目标等。也可以召集已成功就业的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让在校学生直面已经毕业就业的“前辈”,解疑答惑。
(3)日常接触和教育。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和把握、就业形势的分析和感受、就业选择的立场和观点、就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都可以通过日常和同学的交流得以体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树立。
2.3 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
实习实训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起到检视学生专业学习是否牢固的作用,更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的“职场预演”。如果说课堂上的就业指导更近乎于纸上谈兵的空乏的话,实习实训则是真刀真枪的就业实战,因此,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主动参加实习实训动员会,积极参与实习实训中途管理,善于进行实习实训总结归纳,并尽可能对学生所在单位进行意见收集和调查,以期对今后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进行调整和完善。
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已获得普遍认可,辅导员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无论是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无论是校园内的勤工助学还是校园外的打工兼职,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校园外的打工兼职活动,辅导员应加倍给予关注,谨防出现学生安全事故。
2.4 技能竞赛和就业竞赛
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民办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作为目标,辅导员可以结合所在院系的实际情况,开展如针对师范生技能的“课堂教学比赛”、针对计算机网络类专业的 “计算机装机大赛”、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电子商务竞赛”、针对旅游服务类专业的 “中西餐宴会服务竞赛”、针对设计规划类专业的“招贴画设计比赛”等。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类竞赛的组织开展,包括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模拟面试比赛等多种形式。这些就业类竞赛,对参赛选手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学识水平、写作表达、临场应变、职业素质等能力都有相当大的锻炼,不啻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可以在所属院系、所带班级中开展以上竞赛,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高一级就业竞赛的方式树立典型,逐步推广。
2.5 做好就业服务
服务就是教育,服务就是管理,辅导员可以在服务中渗透其管理手段和教育内容,依托全面到位的就业服务实施就业指导。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分布于本科高等师范院校以及专科院校,针对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就业形势,使得其他高等院校也开始此专业,其中包括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也称为二级学院,专指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新运营体制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但独立院校无论师资学生较高等师范本科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学生基础差,另一方面教师经验不足,开设课程不成熟,因此针对具有特色的独立学院学前教育的学生给予就业方向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价值。
就业方向作为本科高校专业体系的重要方面,为专业未来指明方向,近年来天津市改扩建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为学前教育专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但随着高校扩招和其他类别高校开设此专业,就业前景也有较大的挑战。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应该从多个视角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对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的更加全面。针对目前对于此专业就业面窄,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与其他的就业信息,加强其专业技能,有应对性的培养,也对教师更多的就业信息,并不是一味单纯的培养幼儿园教师,对于不同的用人单位的认识,以及未来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可以有较为针对性的培养,可以为专业拓宽道路。
本研究以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其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调查,并给予其多方面的就业方向的认识,其中包括公私办幼儿园、亲子馆、早教机构、出版社、电视台、特殊学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医院、艺术培训机构等。总结出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从学生自身的就业趋向,二,给予其有较大可能性的不同的就业单位,对于其未来就业方向拓宽道路,并对于未来就业引起的挫折有可预见性,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体现专业的灵活性与全面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借鉴国内较优秀的就业知道问卷,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设计了本问卷。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态度,就业趋向,就业准备,影响就业的因素等几个方面。
本研究共向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学生发放问卷150份,年纪为11级本科生,收回问卷145份,有效问卷136份,问卷有效率达93.8%。
三、结果分析
1.就业前景
根据学生对于专业前景的统计,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乐观,84.3%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就业认为会很有前景,但也有76.5%认为有一定的危机感,对于此专业就业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大,但仍然抱有较高的期望,因此通过此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认可度较高。
2.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方向主要分布为:公办、私立幼儿园、亲子馆、早教机构或艺术培训机构、出版社或电视台、特殊学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医院。64%选择公办幼儿园,占较大的比重,早教机构或艺术培训机构比例为23.3%。4.3%选择特殊学校、社区服务或家政服务。对于选择的原因78.5%以有较大的发展机会,看中就业环境,离家比较近。
3.就业地区、就业待遇
在所期望的工作地点方面,超过50%的学生选择更天津市六区内,13.4%选择天津市周边郊县,原因自己的家庭所在地或者交通较为方便。14.2%的选择是户籍所在地,没有选择港澳台及国外地区,5.3%的学生表示在天津市内依据招聘单位的就业信息,都会去参加考试或面试,哪里招人去哪里。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选择为2.1%,较少的学生选择此项。对于就业起步阶段,学生对于期望的月薪69.3%的学生期望是2001-3500元,25%学生期望起步月薪是3501-5500,较少一部分的学生的期望为550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薪金持较为理性的态度,也比较客观的理解自身的起步薪金。
4.就业准备
56.3%认为大学期间所学课程是否符合未来的职业需求为一般符合,需要改进,45.5%人为专业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实践技能,23.5%为社会交往能力,而在实践实习中,最为困难的是与家长的沟通,与幼儿的沟通,以及从自己的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跨越。
四、结论及教育建议
1.改革课程方案,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学校在学前教育的方向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独立学院,主要培养实践性强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将更多的教学引入到实践中。让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其就业单位的环境以及提高未来择业的竞争力,这样可以让未来的就业有一段适应期,要尽可能的提供不同的实践岗位,拓宽就业方向,做到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整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未来的形式使得就业形势尚好,也有更多的就业缺口。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以实践来检验,首先本专业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择业标准和目标,根据自身的优点选择就业方向,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专业素养以及身心素质。
3.深入研究学前教育的就业的现状,科学的有实践性的指导学生就业
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单纯影响的,就业问题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政府就就业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将学生的就业法制化,对于发展不均衡应进行宏观调控,鼓励学生到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地区择业,并对于农村偏远地区给予优惠政策。教师也应该科学的指导学生就业,开始关于就业方向,就业准备的课程,通过调查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能有预见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其就业方向的建议,并以此也为下一批毕业生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梁.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2]于宏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育2008(12)
[3]许兴建.罗巧英.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
[4]唐大章.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情感素质现状及其教育策略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
[5]李岩.论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双师制”的几个问题.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
[6]张焕荣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文教资料2010(25)
[7]钱海娟.贾玉霞.崔岐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育实习刍议文教资料2010(30)
笔者在对钦州学院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41人的调查中,问及关于毕业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时,有111名学生选择的是教师,只有30名学生选择的是教师以外的职业。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教师职业热爱并充满信心。热情和信心是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了这些,音乐基础课程就有了内在发展的动力。学前教育就业前景为音乐基础课程发展带来希望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环境较为宽松。一方面,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由城市普及到农村,这就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人才的产出,尚未满足社会的需求。从目前来看,与众多专业就业情况比较,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列为就业前景的“金牌专业”[4]。据调查,钦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班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学前教师近300人,每年就业率均排全部专业的前茅。2006—2011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2006年90.48%,2007年92%,2008年100%,2009年100%,2010年94.59%,2011年92.1%,而且就业单位95%是幼儿园或者从事与教育相关的职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为音乐基础课程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程的问题与不足
音乐基础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入门课程,也是涉及音乐理论知识面较广的一门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并运用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常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使音乐基础课程的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和巨大的发展动力。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一)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薄弱音乐基础源于人们对音乐的长期积累,包括对音乐的认识、兴趣及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正是培养大学生对学前音乐的认识、爱好兴趣,并使其掌握学前音乐技能的一门课程。学生是否有一定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笔者在对钦州学院2011届141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广西各地的农村,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不足,音乐专业教师、音乐教学设备欠缺,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几乎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课程培训,只有极少数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接受过短期的音乐辅导。当调查到关于“目前音乐基础课程学习是否感到困难”时,在141名学生中,有128名学生答案是肯定的,可见学生音乐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这种现状必然制约着音乐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二)学生对本专业兴趣淡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兴趣淡薄问题令人担忧。在摸底调查中发现,高考第一志愿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是110人,其余28人是从其他志愿录取而来,3人是入学后申请从其他专业转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当问到学生们为什么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有58名学生的回答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有52名学生的回答是因为考虑到家人的意见、就业前景等多方面因素而选择这个专业,有31名学生是因为报考了其他专业未能录取,而被调剂到学前教育专业;也就是说真正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只有58人。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不感兴趣或兴趣淡薄。(三)音乐基础课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音乐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它是声乐、舞蹈、器乐等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音乐基础课程是“基础的基础”,在整个课程结构中,起到奠基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学前教育的音乐基础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课时安排偏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如钦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琴法基础、绘画基础、音乐基础等8门主干课程中,音乐基础课程是基础课程里课时最少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仅在一年级开设,两个学期共64学时,每周2学时。可想而知,按这个课时安排,教师要完成整个课程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视唱练耳等教学内容,时间显然不够,即便教师“教”得完,学生也“授”不了,又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教材不适用。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新的专业,教材建设尚在探索之中,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本、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教材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制约着对教材的选择。目前钦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所选用的音乐基础教材是《视唱练耳修订版(一)》从教材内容来看,这本书主要的读者对象是高师本、专科学生,也可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进修和教学的参考书。这本教材并没有和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相适应,显然不利于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学前专业 教育实践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在全国的公布,国家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2010年l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若干意见”41号文件指出,要“以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建设”,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担负着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重任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改革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始于2007年,经过近五年的办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有着密切关系。在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上,前期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建立贯穿1―3年级的全程教育实践模式,建立与实施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开展顶岗实习实践调研活动等,探索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扩展。本次对3个年级学生的教育实践现状调查就是基于改革与完善实践教学模式。调查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与反思,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期对同类院校与同类专业实践教学有所借鉴。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调查的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750人。具体情况为:一年级450人,二年级210人,三年级90人。
2.2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首先,在调查之前,笔者深入学生群体中对50名学前专业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学生的实践的心理准备、实践的目的、实践必备的技能及实践类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并进行了认真的记录和整理。在访谈基础上编制了一份关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教育实践的心理准备状态、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职业技能的发展、实训课程的设置四个方面的问题。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880名,共发放问卷8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0份,回收率为85.22%。
2.3调查结果
2.3.1教育实践的心理准备状态
(1)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
学生入学前对专业并不太了解,针对“在学习本专业前,我了解或接触过幼儿园教育”的调查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占5.5%,选择“比较符合”的占38.2%,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占47.5%,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16.8%。调查中发现,虽然学生不熟悉本专业的情况,但大多数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这个专业之前,我就对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等活动有兴趣”,选择“非常符合”的占30.9%,选择“比较符合”的占40.8%,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占20.7%,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7.6%。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入学前对本专业了解人数不多,但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出对本专业的热爱,形成一定专业思想。“填报自愿时并不了解学前专业,但是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的调查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占24.5%,选择“比较符合”的占49.5%,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占19.8%,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6.2%。
(2)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
在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状况下,学前专业的学生能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这是让人欣喜的。“我看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的调查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占27.6%,选择“比较符合”的占50.3%,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占19.3%,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2.8%。经卡方检验,X等于1.332,P值为0.641,说明这一选择趋势中,3个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无论是刚进校的1年级还是即将毕业的3年级,大家在就业前景上是有共识的。这也反映了目前学前专业客观存在的较好就业前景。
(3)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愿望
我院学前专业的学生很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是幼儿园教师,她们非常渴望能尽早到一线幼教机构实习,从心理上做好了早日参与实习实践的准备。“我迫切希望参与学校的定岗实习实践活动,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调查中,5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49.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符合”,6.6%学生选择了“比较不符合”,0.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符合”。经卡方检验,X等于16.463,P值为0.000,说明这一选择趋势中,3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3年级学生愿望最强烈,这可能与她们经过两年多的专业课程学习有关,专业定位已非常明确,强烈需要增加一些实习实训的活动;1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对自身的专业学习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故参与实践的愿望没2、3年级的强烈。
2.3.2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每学期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动员,召开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教育实践的目的与要求,半数以上学生对教育实践的目的要求基本是明确的,能利用见习的机会把握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教育实践的目的与意义认识模糊。当面对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时,深感迷茫,不知道自己重点该干什么,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怎样记录,怎样分析等;在自己组织活动时,也不清楚自己首先该做什么,怎样把握好活动过程,怎样解决突发事件等。当问到“下园实习时,我不知道自己重点该看什么,该做什么”时,35%的同学认为“非常符合”,50.5%认为“比较符合”,4.2%认为“比较不符合”,7.3%认为“非常不符合”。“每次实习时,我能为自己选择一些观察重点。”1.2%的同学认为“非常符合”,55.7%的同学认为“比较符合”,41.9%认为“比较不符合”,1.2%的同学认为“非常不符合”。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对教育实践目的与要求不很明确的学生占50%以上。如何改革教育实践管理,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3职业技能的发展
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应包括教育技能、专业技能。教育技能是指组织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各项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创设幼儿园教育情境和组织幼儿游戏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处理偶发事件等能力。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幼儿教师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说、唱、弹、跳、画”等能力是专业技能,就像歌唱演员必须具备好的嗓音、节拍感、曲调感、节奏感一样。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重视“说、唱、弹、跳、画”等专业技能,对教育技能重视不够。48.4%的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学习的技能是“说、唱、弹、跳、画等能力”,24.6%选“幼儿园活动的创设与组织协调的能力”,12.1%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把握能力”,5.2%选“与家长沟通协调的能力”,9.7%选其他能力。
2.3.4实训课程的设置
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参与全程教育实践活动后,学生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的不足有了深刻认识,希望加大实训类课程的比重。调查中,“要胜任幼儿园的工作,我认为应加强的课程。”选择“说、唱、弹、跳、画”等技能类课程”的学生占48.1%选择“教师技能类课程”的占32.8%,选择“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占9.6%,选择“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的占8%,选择“文化素质类课程”占2.5%。“我认为现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理论课程安排过满,实践类型的课程时间太少。”选择“非常符合”占50.1%,“比较符合”占44.2%,选择“比较不符合”占3.5%,“非常不符合”,占2.2%。调查反映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不满,希望改革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3.1加强专业思想建设,培养专业认同感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对本专业并不太了解,真正是因为热爱专业才选择就读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实践的中心内容就围绕着专业思想教育进行,重点放在专业认知上。
3.2加强教育实践管理,增强实践的有效性
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实践的目的要求不清楚,未能有效地使用实训资源,主要原因在于实践管理的不到位。因此针对学生实践目的要求不明确的现状,管理上要做到:首先,各专业课程要制定独立的、完整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大纲,并针对实践教学大纲编制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让学生下去见习、实习前人手一份实践教学指导书,明确见实习的要求。其次,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分初期、中期检查学生实习情况。最后,见习、实习结束时,抓好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根据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逐项检查自己完成的情况,并自评成绩,针对自己的不足做好工作总结。在有序的管理下,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任务,提高实践的有效性。
3.3纠正观念偏差,促进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对职业技能应然性认识与实然性结果存在矛盾,矛盾源于其对职业技能的错误定位,普遍认为“说、唱、弹、跳、画”等技能是幼儿教师的首要技能,重视这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技能的锻炼。笔者认为“说、唱、弹、跳、画”只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但它们不是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幼儿园是一个教育场所,教师会唱会跳固然能使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主要的教育任务不能用教师在文艺方面的技能来完成。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创设环境,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必须依靠教育技能的培养。
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技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设安全卫生、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和制定教育计划的技能;二是指导和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技能;三是观察、记录、测查和评价儿童发展的技能;四是幼儿园管理和家长工作的技能。
3.4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多维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式
调查中显示,学生重视实训类课程,希望加大这类课程的教学时数,但仅仅是数量上增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是改革实践课程的体系,增强课程的有效性。我们考虑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课程自身的实用价值与内涵发展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院实践教学课程模式,主要包括课程实训、第二课堂的实训、职业技能实训、幼儿园实训、科研实训。这5块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陈伊丽.幼教师资培训应重视教育技能的训练[J].幼儿教育,1996(3).
[2] 陈小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关键词] 西部边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97?03
职业认同感指的是个体对某一职业的性质、目标、内容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职业认同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职业认同感对于在校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倾向。职业认同感涉及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感悟、认识、态度、社会评价与期望。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大学生的积极性、成就动机和择业取向。本文通过质性调查,揭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感状况。
一、调查目的
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统领性的政策规定和指导。学前教育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契机。农村学前教育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为地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一些西部的边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也较为迅速。所调查的H校位于西部边疆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学前教育事业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的需求,从幼儿园的数量,城乡两级幼儿园的比例,幼儿园的师资等方面都与优质的学前教育要求相差甚远。在该自治州,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女教师。
由于对学前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幼儿园教师中女教师占有的比例一直较高,幼儿园男教师则受到一些歧见。报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也较少,有的男生甚至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取向,他们对于幼教职业的热爱和忠诚度,已经引起社会上一些幼教机构的关注。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从本科常规教学工作中,了解地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云南省H校2009-2011年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H校是2003年4月组建成立的,属于西部边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位于云南东南部。以H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校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生始招生于2004年,本科专业招生于2009年,截至目前,有415名毕业生(男生39名)。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走访了一些幼教机构和其他一些地方院校,并联系了2005-2008级已经毕业的男生。
调查方法包括个案法、观察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H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基本情况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9-2011年H校学前教育专业总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但男生人数和比例却逐年递减,三年中招收的男生比例仅为11.37%,说明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二)学前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1. 专业自我意识薄弱
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专业自我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工作境况的满意感、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未来前景期望较高等。[1]具有高职业认同感的学生对于自我的形象能有准确的把握,能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对于未来职业有强烈的动机,能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追求职业价值过程中能得到一种自我实现。
调查显示,2009-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的24名男生,仅有6名男生报考了学前教育专业。其中1人报考的原因是因为想当老师而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非云南籍考生,H校在该生所在的省份,师范类专业只有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另外5人报考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考分低,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更有把握被录取,甚者有学生表示,一看到“学前”这两个字就觉得是“没出息”的专业。
以2009级学前专业学生为例,第一学期刚开始,就有1名学生放弃大学的学习,选择入伍;而在第一学期结束时,5名男生申请转专业并得到批准,而留在学前专业的10个男生中,有1个要考教育学类研究生,还有3个打算自主创业(有开办幼儿园的想法),剩下的6个男生虽然已临近大四,但还处于对专业和就业的迷茫阶段。
而涉及到对专业的看法时,2009级和2010级的15名男生中,有4人开始觉得学前教育专业是个“好玩”的专业,能锻炼人,对后代的培养也很重要,但是要改变其余男生的看法,还需要一段时间。通过访谈不难看出,学前教育的男生对人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并不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还没有形成较好的专业自我意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男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偏低,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不够。
2. 专业理想存在认识偏差
教师专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能为教师提供奋斗目标。具有明确专业理想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十分投入,愿意终身献身于教育事业,会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和服务水平,尽可能维护专业的荣誉、团结和形象。[2]通过和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发展空间大不大?他们不关心就业前景,更关注的是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多面性。
通过调查网络和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学前教育的男生非常清楚男性在幼教队伍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有男生戏言:他们是幼教的“国宝”“抢手货”。正因为这种良好的就业前景和环境,目前在读的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还保留了一定的热情,这也是吸引他们留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最重要的砝码。经过前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中15名男生有4名表示将来会选择在幼儿园工作,而且认为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而其他的11名男生也表示即使不在幼教第一线工作,但还是会从事和幼教相关的工作。
而2011级男生虽刚入校,但就调查情况来看,男生的状态相对积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容忽略的是,学前专业男生的职业理想很容易受到现实的冲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对“男幼师”的性别歧视。根据我们对2004-2008级学前专业男生的跟踪调查来看,毕业的15名男生中,仅有1人仍在市机关幼儿园工作,在此期间,虽然也有3人在幼教机构工作过,但最后都以转行告终。笔者联系了仍在幼儿园工作的这名男生,谈及职业发展,他的语气充满无奈。虽然幼儿园非常重视他,基本上他提出的要求都能满足,他本人也比较喜欢孩子,愿意待在幼儿园工作,但是一出园门,只要谈到他的工作,别人都会以异样的眼光看他,他的家人也多次表示希望他能换个工作。这应该能代表一部分学前教育男生的看法。对于问及如何看待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和幼教机构女生多的现象时,24名男生中只有1个男生认为这不合理,应该扩充男幼师的比例,而其他人均认为无论从性格的角度还是社会的角度来看,女性更适合担任幼师。
3. 专业情操责任感不强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专业情操体现在幼教事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一个教师若具有较好的专业情操,一般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男生们的专业情操责任感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通过教育实践形成的合作关系,H校所在的地方幼儿园方面表示,无论从幼儿园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幼儿性格的养成来看,都急需男幼师的加入。所以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对男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一再降低,一旦引进,基本上提出的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但即便这样,也无法留住男幼教,幼儿园方面表示很无奈。
而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男生会以当幼儿园老师为荣。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一方面因为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因而他们自身很努力。比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2009和2010级学前专业的男生都会主动掌握一到两种专业技能,无论是班级活动还是院级校级活动都热衷参加,并且在班委的选拔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以2009级学前专业为例,10名男生中有6名担任班委,在访谈中,学前专业的男生也表示在女生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学前教育专业,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各项活动中,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班级同学都给予了更多关注,因而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他们也希望院系能更多地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而另一方面,他们对真正的见习和实习不够重视,对于去参加见习和实是倍感尴尬。以2009级学前专业为例,10名男生都认为专业技能和知识很重要,而对于见习活动的安排总是抱持一种“去看看”的心态。而不是一种学习的心态,而且10名男生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们在和女生一起学习幼儿舞蹈等课程时觉得很尴尬,认为这类课程是“女性课程”,因而在学习这类技能时,大多扭扭捏捏,学习起来不自然。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2010级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中,而且很多学前专业的男生认为幼儿园老师应该被称呼为“老师”,而称呼“男阿姨”“男保姆”让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幼教教师这一职业望而却步。
四、讨论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幼教师资,是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地方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培养稳定的、适合地方幼教机构发展的男性幼师队伍,不仅是地方高校也是幼教机构的关注点。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感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仅仅依靠提高经济待遇是不够的,这只是一种短期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感,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通过舆论导向来扭转社会对幼师这一职业的“性别惯性思维”。其次需要高校的努力,如调整课程结构,根据男生特点来制定理论学习和技能发展计划,而不是将男生和女生等同对待,从专业的学习上消除男生学习“女性课程”的尴尬感觉。再次,需要幼教机构给予男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从物质上予以满足,应更多地关注男生的精神世界。总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幼教机构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从而使这些男生的专业发展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相得益彰。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高师专科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张,各大高校入学门槛变低,招生渠道增多,因此造成高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实践过程中的融会贯通能力也相对较差的现象。而且一些高师专科院校的学制一般为2到3年,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如果不能把掌握的充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也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我校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仅注重“说、唱、弹、跳、画”等技能类和教师技能类理论性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缺乏充足的教育实践基地
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缺乏充足的教育实践基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实训基地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教授幼儿时,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建立更好的启蒙思想。而实习基地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通过教学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包括舞蹈房、琴房、书法室、语音室、幼儿潜能开发室、儿童健康检测室、幼儿活动设计室和文艺排演厅等。在目前的高校实训基地中,仅有舞蹈房、育婴实训室和琴房,无法满足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实训练习。不仅是校内的实训基地,高师专科院校还缺少与幼儿园的合作机会,导致学生缺乏校外实习基地。
(三)缺少相关的就业支持和服务
近年来,职业教育及高专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国家广泛关注,并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就业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际实施政策和措施时,依然存在政策不能完全贯彻落实以及服务不周到的问题。当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或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就职时,用人单位极少会对应届毕业生和经验匮乏的毕业生实施培训,因此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过高,而服务却做得相对较少。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少主动与高专院校进行合作,即使有,也仅停留在浅显层面,用人单位不能够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向学校进行反馈,让学校发现自身教育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优势
通过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校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具备正确的就业前景导向
通过问卷调查可发现我校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程度还不是很透彻,但是选择学前教育专业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尽管学生在入学前不是很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但是通过后期的学习,学生普遍都喜欢自己的专业,也形成了自我独特的专业思想。在目前就业市场化、就业竞争力大的情况下,我校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也充满信心。调查结果中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二)具备良好的教育实践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都是幼儿教师,由此可见我校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渴望自己能够进入一线幼儿园实习。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正确规划,渴望自己能够在幼儿园的工作岗位中,展现自我价值。我校学生能够以平稳、积极、乐观和务实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存在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身敬业乐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而且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四、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策略
在目前就业竞争力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导向和教育实践意识是十分可贵的。这也是学生在就业竞争力较大情况下的就业优势,高师专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就业优势及企业和政府给予学生就业的支持与服务,才能够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规范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会发现,高师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造成学生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训课程的重要性。高师专科院校在设置课程中,常以技能类课程、教师技能类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和专业理论类课程为主,实践类型课程设置较少,这就造成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因此高师专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将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并注重实践类课程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例如:一些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以实践类课程为主,设置幼儿园教学模拟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教学模拟课程,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经过毕业后就业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在就业中表现突出,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鉴于此,高师专科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规范化设置,以理论知识类课程为基础,实践类课程为重点,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
高师专科院校缺乏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高师专科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大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书法室、音乐室、语音室、美工技能训练室等多种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日后提高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在校内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还要增加与幼儿园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例如:我国部分高师院校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中,与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岗位工作奠定基础。高师专科院校可通过加大与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坚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此外,通过进入幼儿园实习,学生也能够发现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不足,进而提高自我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大高师专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起着引导作用。高师专科院校师资的优劣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高校的师资水平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反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差。学生学习的知识对日后应用于教育实践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大高师专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规划,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
由于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导致高师专科院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较为困难。即使有些院校与幼儿园已经建立合作关系,但是也不能具体地了解高师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服务功能等情况。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缺乏沟通交流,容易造成人才短缺和毕业生无合适工作等问题。学校与幼儿园多沟通交流,让幼儿园能够了解其学院的具体情况,从而达成建立实习基地的共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实现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幼儿园依据自身用人标准和要求,在高师专科院校内进行选拔和录用。高师专科院校也可根据幼儿园对用人的要求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在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后,幼儿园也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让学生熟悉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五)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在国家不断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在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竞争力过程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师专科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中的实训基地,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实时对学校的服务体系进行严格监督,若发现服务体系存在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政府也要创造注重技能性人才的社会环境,让高师专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政府还要做好对幼儿园的调控,鼓励幼儿园接收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保障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进入幼儿园实习。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