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呼吸保健与急救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呼吸保健与急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呼吸保健与急救

篇1

关键词:继电保护 点检 数据 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02

目前各发电厂均按照原电力工业部颁布的《发电厂检修导则》执行计划性检修。中国大唐发电集团也颁布了《设备运行日常点检指导意见》。中国大唐集团的企业均按照导则开展了一次设备的日常点检工作。但目前继电保护设备还没有开展日常点检工作。

2012年,大唐国际生产部组织各级技术管理人员,针对继电保护设备管理现状,调研了系统内、外多家企业,通过调研一方面学到了好的管理方法,一方面也坚定了建设继电保护点检系统的决心。随后,大唐国际生产部对各软件厂商开展了实际应用评价,最终选择了技术过硬的北京中恒博瑞数字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与其共同开发继电保护专业点检定修与高级分析系统。

1 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电气二次设备技术管理为核心,通过电厂二次设备点检定修系统建设,有序管理二次专业的主要业务信息,实现对二次设备和生产业务全方位评价监管和信息共享。系统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设计理念,实现电气二次专业生产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基于电气二次数据的综合分析平台,为设备的选型、校验、检修、技术改造等提供客观、可信的运行依据和辅助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电力快速发展的需求,确保电厂生产运行的安全稳定。

2 系统概述

(1)标准规范管理。包括设备管理标准、运行管理标准、检修管理标准、标准代码管理以及各操作流程、表单、数据等的标准化,规范设备检修周期工作内容,工艺要求,技术指标;管理在制定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在全部下属单位贯彻和落实。

(2)实现设备点检为中心的全方位管理。建立二次设备点检标准(运行状态、作业状态、停止状态、定期校验、精密点检)劣化分析平台,完成设备健康评价,为点检定修管理和状态检修提供依据。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包括设备本身的参数、设备的附件部件参数等信息的管理,以及设备的投运、使用、检验、维修、更换等信息的全程跟踪记录;保护工作电子化,各种保护数据进行翔实记录与分析,通过运行管理标准建设,完成可靠性分析,为设备的选型、现场校验、技术改造等提供客观、可信的运行依据。

(3)可改进算法模型完成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能够开展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关键与核心。本研究成果为了保障评价的准确性,支持状态评价算法模型改进,提供状态评价模型算法的灵活配置接口,灵活配置状态量、评价指标等专家库及相应算法规则来表征设备的状态,给出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的综合评价意见。

3 功能体系

(1)整体结构。继电保护专业点检定修与高级分析系统,以设备信息为基础,以流程平台为依托,从检修过程管理着手,采用标准库、知识库、专家库的方式建立标准化体系,实现管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标准化,实现检修知识的积累和复用。整体功能框架

如图:

继电保护专业点检定修与高级分析系统主要有标准管理、人员管理、设备台帐管理、点检管理、定修管理、运行管理、高级分析等。

4 主要功能

(1)设备管理。该模块将继电保护设备和自动装置的基本信息、部件和插件、图纸资料等信息,按照机组、保护室、屏柜的层次挂接在设备树上。通过设备,可以查询到检修校验记录、缺陷、跳闸记录、设备评价等记录。该模块结合了原有检修台账的管理模式,统一和规范了检修台账的格式,能够方便地导出,满足了保护班组对设备资料管理的需要,也便于领导查询和统计。

(2)缺陷管理。缺陷管理是对保护装置及其部件的缺陷情况进行登记、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并通过流程化管理实现过程控制,该模块能分类统计不同类型设备的缺陷记录,能统计到插件级别的缺陷数据。

(3)事件管理。事件管理是对系统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应的保护动作进行管理,包括对事件详细记录、对应的保护动作情况、重合闸效果以及故障录波器记录。该模块能对保护设备的动作次数、正确动作率、故障原因等分类统计。

(4)保护投退记录。该模块要求专业人员及时录入保护设备的投退情况,方便及时掌握设备投运状态。

(5)点检管理。点检员通过点检仪将点检任务下载到移动设备上;点检员携带点检设备到现场完成点检作业,点检过程中首先要扫描标识设备地点的条形码,扫描通过后,系统自动显示该地点的点检项目,点检人员按照点检项目的显示顺序登记每个项目的正常或异常情况,并将测量数据和异常情况说明填写到表格中;点检结束后将点检仪中的数据上传到系统中。

点检管理模块能够自动编制点检计划,并能够自动生成点检项目,每次数以千计的点检项目,仅需几秒钟就能够下载到点检仪上,大大减少了点检计划和点检项目编制的时间,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现场的测量数据也能够方便的录入到系统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6)定修管理。该模块完成检修计划的制定,依据检修计划完成检修记录的登记,并能够录入关键的试验数据。该模块与台账管理相关联,通过设备台账能够查看该设备的历次检修情况,方便专业人员对设备历史试验数据的追溯和分析,对定性家族性缺陷和劣化趋势分析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为检修工艺指标的提升提供了依据。

(7)高级分析。高级分析功能是结合设备的当前运行状况、历史事件、环境因素等多项指标对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设备的量化评价结果。评价后的设备状态分别为正常、注意和异常状态。方便专业人员多层面掌握设备健康状况,为制定设备的检修策略提供参考。

(8)专业人员管理。该模块将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基本信息、从事专业工作年份、职位、职称、培训经历、获得证书等信息整理入库,作为专业人才库管理。

(9)标准规范管理。该模块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管理制度等文档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方便专业人员检索查阅。

5 应用情况

篇2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建筑信息模型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090-02

1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历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越来越被广泛的发掘。对于城市、地区及国家而言,它也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来源。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复古、仿古风之后,开始逐渐发展到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和保护。保护历史建筑使得城市的优秀历史和文化在弘扬社会文明、丰富城市内涵中发挥独特作用。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国家和民族地域性特征,研究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史,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出于交通、居住、商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必将引发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活动,引发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给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向大型化、现代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是学术界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各级政府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领域来看,发达国家由于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开展的较早。国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起步到建立相对来说比较晚,遗产保护概念、立法、现代保护理论技术、保护专业等从无到有并逐步深入成熟,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进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取得巨大进步。1930年产生了中国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专门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并批转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报告》。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同时很多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工程都有评估工作做为先导。

然而,目前各地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信息,大多数仍停留在纸质文档,或者是单个计算机的电子文档,这些电子文档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个别地方开展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历史建筑的虚拟复原,如西安的大明宫复原工程,也需要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各地的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部门已经开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这些建筑信息模型多是针对一个建筑的具体操作。一些单位如大型设计院已经将本单位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内部联网,但是这种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无法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在海量信息中自动搜集到相关的信息。

历史建筑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环境价值、保护价值,需要科学的评估;历史建筑保护的先进技术包括虚拟复原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历史建筑保护的材料选购、价格计算,也需要数据分析;历史建筑的分类、寿命分析预测,也需要运用数学模型。这些分析工作需要强大的分析工具,因此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急需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2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概况与应用

与其它专业相比,建筑学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为落后,设计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经验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单纯以经验、直觉和灵感等传统建筑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科学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和方法,引入各种计算机分析技术对建筑作出客观、正确和符合实际的评价。

20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技术的应用,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它让设计师们摆脱了制图板的束缚,使传统的纸质图纸电子化,为设计的增添和修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过,CAD技术只是一种二维图形数据处理方式,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出图效率,但是在后续阶段的再利用方面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nng,简称BIM)技术产生并发展起来。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建筑数字技术,这个模型包含了建筑所有信息的综合数据库,可以管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部信息。其对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决策速度与准确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优势。美国国家建筑科学协会(Americ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简称NIBS)给出BIM在实用中的定义:建筑信息模型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立存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计算机模型,便于业主和经营者利用信息进行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维护。

BIM是一个基于3D的面向应用对象的工程数据库技术,包含了设计意图、项目资料、建造信息、设计管理数据等可视化信息。设计师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建造一个真实建筑的过程。这个虚拟的建筑模型其实是一个包含了建筑物从规划到设计、施工、运营、改造、拆除等全生命周期所有信息的综合大型数据库。

建筑信息模型为历史建筑保护项目提供从最初概念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里做出任何决策的可靠共享信息资源,使得历史建筑的管理和开发工作进入量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轨道。建筑信息模型将这些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发展为数字资源库,使得规划设计、文物保护和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种能反映现状的动态资料,并将此作为管理部门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运用到日常的历史建筑管理和维护中,能够将历史建筑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整合起来,有助于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更新、检索、维护和交流,避免这些资料和信息因为分属不同部门而难以共享,同时可以避免有关的纸质书面资料因年代久远而破坏、遗失。同时,在前项工作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客观、公正、适时的追踪评估,建立历史建筑开发的监测和激励机制,保证历史建筑保护的有效性,并及时发现旅游开发带来的危害。

3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历史建筑资源管理

历史建筑保护研究需要着眼于拓宽视野,从历史建筑的生态观、历史文化观、法制观和经济价值观等方面,从更广阔长远的视角挖掘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价值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这种保护模式是系统的过程,其模式与方法研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各种价值,提高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建筑信息模型的提出,为实现历史建筑保护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使用维护阶段的信息流失问题。

3.1基于云服务体系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

实际中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指数测评都是同时针对多个对象进行的,每个对象的属性更加复杂和多样,而且多数信息是图像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需要运用更为高效的数据分析软件。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以服务的方式提供。这种新型的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实现绿色计算。

3.2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云服务平台

基于云服务体系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需要功能强大的、能根据需要及时更新的、实现集群计算的动态数据分析软件。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建筑信息管理平台BIM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是实现面向历史建筑生命期工程信息管理的底层数据支持。然而由于BIM模型的复杂性,使其计算机实现十分困难,成为了推动基于BIM的信息集成和管理的障碍。这就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科技问题,即适应数据仓库下的多维数据集如何用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多维矩阵表达。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BIM数据仓库与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的联机分析处理,使用户直观地理解、分析数据,最终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数据,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数据中的信息、内涵。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是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这种模型是以数据立方体的形式展现数据。

4 基于多维数据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实现

基于云服务系统平台的物理基础,将以网络中心为支撑;并制定一定的资源共享规则,将武汉市近代建筑保护规划设计与施工等相关部门的历史建筑信息模型子系统连接入我们的云服务系统,汇集在统一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基于这个平台能够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实现部分信息的查询与交互。具体能够为用户提供如下功能:

1)提供历史建筑环境数据,了解武汉近代历史建筑分布情况;

2)显示历史建筑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其现状影响信息,包括平、立、剖面。通过虚拟建造、信息化建模实现建筑的可视化和信息数据的可查询化,能够根据建筑数据的各种属性,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

3)辅助具体建设项目的计算,包括材料选择、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和决策;

4)建立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价值的专家评判体系,并统计辅助保护规划;

5)构建针对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海量数据的集快速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的云计算服务体系,构建和配置联网云服务平台。

其中历史建筑测评系统的数据涉及到不同时间段多个专家的多个样本,因此我们采用数据仓库来存储这些从日常运行数据库中分离出来,分散的数据。其多维数据库技术提供上钻和下钻功能,易于投影转换,使用方便;且可以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加不同的指标,又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事实数据进行分析。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利用跨学科优势对城市建筑学、文化学进行完善与补充。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使用维护阶段的信息流失问题。实现历史建筑保护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具体内容包括:

1)设计具有广泛性的时空观架构下的历史建筑保护的模式和方法,增进人们对城市历史建筑潜在价值的认识。并综合应用建筑信息模型、信息标准以及信息集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BIM构建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为-实现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信息交换、共享和集成化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技术和平台。

2)建筑信息模型的历史建筑保护的数据涉及到多个指标的不同时间的多个样本,因此可以设计开发面向多对象的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数学建模与动态数据分析软件,采用数据仓库来存储这些从历史建筑的日常运行数据库中分离出来,分散的数据。其多维数据库技术可以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加不同的指标,又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历史建筑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

3)发展基于云计算服务架构的信息快速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技术。实现历史建筑信息海量基础数据的存储。

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系统重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对智能电网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现代化电网得到不断发展,就要加强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下继电保护系统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重构。对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系统重构进行分析,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意义深远。继电保护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此,对面向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构已经成为当下相关人士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的重要性

近几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继电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不断提升,但是运行过程中的继电保护系统属于刚性结构。在链接方式以及网络应用条件上,均需要提前设定。这些因素的存在降低了继电保护系统的自适能力。另外,要不断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可靠性。这充分证明了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从而极大的改善了我国智能电网运行效果。对继电保护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完整性,重构后的继电保护,要起到保护系统的最作用。(2)低速重建,当一次性系统和继电保护相脱离时,导致其运行不正常,致使电网产生较大的事故,这就要进行继电保护系统的重建,重建过程中利用最低功能,进而避免电网云心过程中出现故障。(3)进行系统重构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满足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指标,使继电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

2 继电保护系统重构方法

2.1 继电保护系统重构准则

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建时,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1 功能完整性。一般情况下,已经重构的继电保护系统应当和原有保护系统的功能相同或者超过原有的功能。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对部分功能如保护工作速度或者选择性进行降阶或者解除,进而使系统最低安全指标得到满足。

2.1.2 重构的快速性。因为一次系统不能和继电保护系统脱离,因此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应当本着高效快速的原则。对多套保护需求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应当对最低功能进行维持,进而采取分步实施策略。

2.1.3 重构的可靠性。继电保护重构时,需要对设备组合进行重新选择,因此对于重构的新系统而言,一定要保证其的可靠性指标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2.1.4 重构的经济性。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资源进行重新划分。因此在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减少对资源的占用。

2.2 继电保护重构通用模型

如上所诉,继电保护的重构也就是进行保护资源重新组合,其中包括资源、组合资源以及怎样组合三个要素。

2.2.1 继电保护资源。结合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可以把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进行划分,使其成为不同功能原件集合。例如,在重构过程中,可以将继电保护系统划分为互感器、通信通道、测量以及比较原件等功能原件。一般情况下,可以对继电保护系统内部的资源进行共享,尤其是数字化变电站,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这些因素为资源的多种组合提供了方便条件[1]。

2.2.2 继电保护资源组合的实现。进行继电保护资源的组合,可以按照给定原则进行继电保护内部原件的重新连接,或者对内部信号进行重新分配。传统的继电保护原件很难满足重构需求,但是数字化原件实现起来较为容易。例如,电磁性电流互感器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固定的连接方式,这就导致无法在线对其链接方式做出改变。但是光电子式互感器在输出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实现再分配功能。

2.2.3 资源组合的方法。怎样对继电保护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是继电保护重构的关键性因素。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一次系统信息和继电保护装置状态对信息进行综合性决策和诊断。结合以上三个核心要素,可以将其分为功能原件层、重构执行层、协调层等。

很多变电站将继电保护功能称为继电保护重构所需功能原件层。信息采集和分析决策计算机共同构成状态检测和重构执行层,主要对各个继电保护原件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结合所采集的材料对运行状态进行诊断,从而对故障的异常原件进行确定,并明确代替原件的重构方案,再向各个功能原件下达重构命令。可以根据电网拓扑结构对多个区域设置决策处理中心。大部分情况下,区域内处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使这一区域对继电保护重构决策的要求得到满足,如果涉及跨区信息,则可以使决策层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对其进行协调[2]。

3 促进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策略

由于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为继电保护运行效果提供保障,进而使电网使用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对其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3.1 不断强化故障诊断功能

为了实现继电保护系统的重建,提升智能电网构建速度,进行设备重构的过程中,电网运行工程中可能发生异常状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判断这些状况,并对故障进行适当检测,从而将存在的隐形故障查找出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我国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诊断功能,当对设备进行重建之后,降低故障的发生率,进而预防电网运行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同时,需要不断提升电网运行效率,进而建立安全可靠的系统。

3.2 完善继电保护的系统功能

为了使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得到加强,需要使系统的自动化诊断和故障的排除功能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对继电保护系统功能进行完善,从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对现代化领域中通信技术进行应用,为智能网络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不断加强继电保护的重构,这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3]。装置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功能进行提升,并充分的发挥保护作用,进而使智能电网的科学性得以实现。

3.3 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的发展方向

为了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效果,就需要不断加强继电保护功能的单元和原件诊断。利用继电保护的重构,进而实现系统所要求的保护功能,为信息提供开放性接口。进行功能原件诊断的过程中,注重隐性故障的诊断。进而及时判断出硬件失效问题和动作行为错误等问题,使每个单元进行相互协调,使继电保护故障带来的电网故障被降低,提供安全可靠的电网运行环境,保护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为人们的安全用电提带来一定保障。

4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实施智能电网,进行继电保护系统的构建是关键部分之一。进行电网保护系统的重构,可以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发挥各个功能时,需要加强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进而提升系统自动检测作用和异常故障的检测能力,这样可以及时转换电网运行方式,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从而减少对电网正常运行的影响,提升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方,刘登.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4:137-138.

[2]汪敏.关于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系统的探讨[J].通讯世界,

2013,11:159-160.

篇4

【关键词】龙东格公路,环境保护,处治措施

1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概况

龙东格公路包括过境一级线公路、龙东段二级公路及东格段二级公路组成,处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处云南高原北部边缘,位于北纬25°40′~26°33′、东经102°48′~103°28′,区境东邻会泽县,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邻,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江相望。

该公路是GD213线昆明龙潭立交经东川、格勒至巧家公路(简称龙东巧公路)中间的一部分,而龙东巧公路是云南入川和四川入滇的一条重要省际公路,全长约157km。

龙东格公路所处东川地貌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类型。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占2.7%。

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西,最高点火石梁子海拔4344.1米,最低点小河口海拔695米,高差3649.1米。

由于地质侵蚀强烈而加速地貌变化,形成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的显著特点,大于35O的陡急险坡占全区总面积的29.1%。

同时龙东格公路属东川小江深大断裂带区域,两岸地层发育,风化严重,岩体异常破碎,多为强风化浅变质破碎片岩、灰岩及白云岩,间夹第四系灰红和灰黄红粘土、亚粘土、亚砂土或洪积砂砾石等地层构造,暴雨时期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及冲刷,导致区域内泥石流、滑坡、塌方现象严重,公路病害多。

2龙东格公路病害影响因素

由于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地形、地质复杂等特点及公路本身设计施工的要求,该公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公路所处东川区域处于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深大断裂地震带上,由于多年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自然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从而引起水流(雨水)冲刷侵蚀土壤,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泥石流频发,河道阻塞,水流被污染,农田经常被泥石流冲毁,公路常常被阻断。

东川的蒋家沟泥石流为世界第二大泥石流,大白泥沟泥石流和小白泥沟泥石流都是大中型泥石流,这些都与区域地形地质及不重视环境保护是密切相关的。

见图1、图2。

(2)公路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大,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即使在较短的路段内,路基的填挖情况、岩质和土质及水文条件都可能有较大差别,从而使公路路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该区域又是一个雨量充沛、河流众多的区域,若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对环境保护不加以特别重视,就会引起大量的水土冲刷流失,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陷等自然灾害。同时,这些自然灾害反过来作用于所修建的公路工程,它们之间的相互不利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若不加以即时治理,其害处将更显突出。

(3)由于自然地面的起伏不平,公路路基形式有填方路堤、挖方路堑、半填半挖路基等三种基本型式,在纵横向均存在填挖交界过渡区,容易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不均匀的沉降就会导致路基开裂。

(4)由于地形变化复杂,公路修建处于山岭区,不可避免地将出现深挖高填,这将导致打破原来的自然土体平稳状态,若公路工程在修建中处治不当,滑坡、崩塌等公路周边的灾害和病害将再所难免。同时公路路基边坡高度和填挖高度相差较大,在路线跨越深沟时常常出现高路堤,且不可避免在存在陡坡、斜坡路基及路堑高边坡。由于填方段下边坡及挖方段高边坡的出现,雨季时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雨水冲刷问题,若如边坡处治措施不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大。

3龙东格公路修建对环境的影响

3.1公路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是逐步显现出现的。高填深挖诱发了地质病害,防护加固加大了工程费用,植被破坏及水系破坏导致了冲刷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进一步严重。公路对所经过地区的土地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隔,施工中的大量挖填方也可能引起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造成植被破坏及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建设引起的环境破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冲刷流失、植被破坏与减少、占用耕地、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及占用等;

二是大气污染,主要为粉尘污染、机械尾气污染及氮化合物污染等;

三是噪气污染,主要表现为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

四是水源污染,路面径流水的污染及车辆所带来和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公路附近水流的污染;

五为固体废弃物污染,指在公路附近弃放的各种生活垃圾污染,特别是塑料生活垃圾,其很难降解腐蚀掉,它会引起土地的硬化,对环境影响特别严重。

3.2公路修建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公路修建极大方便了大众的出行及经济的发展,但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污染,为了解决好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的协调发展,那加强对公路周边环境的保护就是显得十分的重要。公路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为公路沿线的环境质量、水土资源、路域生态环境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文价值景观等。

因公路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只有在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好、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人文和谐。因此,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最优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质量,最终达到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4 龙东格公路采取的防护处治措施

龙东格在施工中对地面扰动类型多,山体高处要开挖、削坡,低处要填高、沟河道处要架桥,有的河流要改道等,故它对原来的自然环境干扰是相当大的。公路施工战线长,弃土、弃石、弃渣数量巨大,在雨季时水土冲刷流失严重,会给公路周边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故公路建设要防治水土冲刷流失,保持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公路周边生态环境,处理好公路周边局部治理与全线治理,单项治理措施与综合治理措施的关系,相互协调,使施工及运营过程造成的水土冲刷流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公路建设周边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发展。因此,对于龙东格公路的防护处治措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排水工程

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公路冲刷、沉隐、坍塌都不同程度地与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侵蚀有关。稳固的路基对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应对排水工程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公路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包括了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大部分。地表排水设施主要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位置的选择与处理,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及冻结等现象。地下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暗沟、渗沟、渗水隧道、渗井、仰斜式排水孔、检查疏通井等,其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确定,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排出流向路基的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

排水工程应防、排、疏相结合,遵循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少占农田、环境保护的原则,与当地排灌系统协调,保证公路不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

4.2绿化防护工程

公路周边的绿化一般采用种草、铺草皮、植树三种基本形式。为了改善公路两侧景观生态环境及防止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全线路堑边坡、路堤边坡、分车带、中央分隔带范围、土路肩、碎落台、生活服务区以及取、弃土场等都应进行绿美化工程。

绿化防护工程一般分为植物防护与骨架植物防护,其中植物防护分为植被防护、三维植被网防护、湿法喷播、客土喷播,骨架植物防护分为浆砌片石或砼骨架植草护坡、多边形砼空心块植物护坡、锚杆砼框架植物防护。在公路及公路周边范围内,无论采用哪一种绿化防护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美化公路周边环境与减小水土冲刷流失的目的。

4.3路基支挡防护工程

公路路基支挡防护工程是保证路基稳定,防止水土冲刷流失,改善环境景观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路基支挡防护工程种类繁多,有些设计施工简单,有些设计施工非常复杂。如抗滑桩,其设计时不仅要进行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还要进行受力分析及应力验算等。

路基支挡防护中的边坡防护形式多样,一般采用植物生态防护,浆砌片石防护、素喷砼、挂网喷锚、边坡锚固、土钉支护等形式。在公路支挡防护工程中,挡土墙也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防护处治措施之一,它包括了重力式挡土墙、加筋挡土墙、衡重式挡土墙、桩板式挡土墙等多种型式,其主要作用都是起到支挡土体、,防止水土冲刷流失等。路基支挡防护工程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与施工,不仅能起到保护路基稳定的作用,还能给公路周边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4桥涵工程

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为泥石流众多,山高谷深,河水涨落,河床淤积冲刷,周而复始。该区域修建公路,必须要跨越河流和沟渠,那就需要架设桥梁和涵洞,桥梁建设时考虑充分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因桥梁修建而引起对山体的大填大控,从而导致生态植被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失衡。

特别在雨季时,大量的泥沙就会冲刷流失,从而引起河流水源的严重污染。桥涵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运输的便利性,使所选桥型充分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舒适、经济性好、施工养护容易和造型优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使修建的桥涵为一座座充满人文色彩的生态桥涵。

5龙东格公路环境保护治理实例

在东川泥石流区,龙东格公路K88+500~ K98+500上大白河一级支流吊戛箐河流路段内,防水冲刷处治措施――上、中、下游多级拦砂坝群所产生的效果分析。

由图3上可知,在吊戛箐河流上游第一道拦砂坝建成6年后,周边的生态环境已趋于良性变化,植被已基本上得到了恢复,上游的冲刷得到了扼制,水土得到了保持;吊戛箐河流中游设置拦砂坝6道,6年来河流的冲刷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治理,拦砂坝内已积起了大量的淤积泥砂,水流的流速已趋缓,生态植被基本上存到了一定的恢复;吊戛箐河流下游共设置三道大型接砂坝,拦砂坝内拦截了近百万方的废方,同得水流流速已趋缓,两岸生态植被正在恢复之中。

吊戛箐河流通过在上、中、下游设置有效的防冲刷处治措施――多级拦砂坝群,总的拦截公路修建所带来土石废方近百万立方,大大有效减缓了对大白河、小江、金沙江的淤积影响及严重河水污染;各段拦砂坝群有效改变了该河段水流流向,有效保证了河岸植被生态良性发展,避免了新的山体滑坡发生,保证了原有山体滑坡逐年趋于稳定。下游拦砂坝群中的第一道已绘制出其设计图,见图4,

拦水坝墙体采用7.5#砂浆砌片块石支砌,其中每延米块石数量为4.68m3,片石数量为16.42m3。为了保证拦砂坝坝底不被水流冲刷掏空,在拦砂坝前面基础顶面高度处采用宽2.5m、厚0.25m的C20#砼防冲刷铺砌浇筑,其每延米数量为0.7m3。其它拦砂坝群的设计图可参照该区设计好的下游第一道拦砂坝图,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等因素,可对拦砂坝的尺寸进行合理调查,以便于起到相应部位拦砂坝的最优效果。

6结语

本文深入阐述了龙东格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及各个领域,从而经系统地分析后,提出了许多合理实用的处治措施。只有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好、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人文和谐。并结合最优工程设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质量,最终达到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希望该思路能对“长江环境防治保护工程”所属区域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健康教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能够对疾病产生起到明显预防作用,且确保产妇身体健康[1];我院为了探究孕产期健康教育与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及护理能力关系,选取研究对象为90例孕产妇,见正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90例产妇,于2016年07月04日至2018年04月16日收治,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各45例;且对两组产妇的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及护理能力进行观察及评估。观察组45例产妇的平均年龄值(29.52±0.20)年,年龄上限值38岁,下限值21岁。对照组45例产妇的平均年龄值(29.56±0.23)年,年龄上限值39岁,下限值21岁。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研究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且告知孕产妇定期产检。观察组方法--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如下叙述:(1)个体化指导: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包括母婴喂养优势、正确喂养姿势、产后生理适应过程等,且告知其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对改善预后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培养产妇自我保健能力,且告知家属适当采用鼓励性语言支持产妇;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家庭访视,时间为产后出院3天内、产后14天、产后28天,共三次,且告知产妇于产后42天回院复查。(2)建立服务手册: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建立服务手册,且将每次对话内容记录于服务手册内,包括产妇理解能力,潜在及现存的问题;与此同时根据对话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制定干预计划,如帮助孕妇建立良好饮食习惯、定期运动等。(3)健康手册发放:健康手册内容包括产褥期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且由责任护士根据产妇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通的语言进行讲解,继而加深产妇印象。(4)家庭支持:护理人员可为产妇营造温馨家庭氛围,有利于促使产妇尽快融入母亲角色;与此同时指导家属注重产妇营养需求,应提供富含高蛋白、高热量等食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两组90例产妇的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及护理能力。护理能力采用科室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共5个维度[2]。

1.4 统计学方法 处理及分析文中数据可运用SPSS20.0版本的医学软件,以P

2 结果

2.1 对比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

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45例产妇的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数据,P

2.2 对比护理能力

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45例产妇的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数据,P

3、讨论

产褥期时间通常为42天,主要是指产妇身体器官从胎盘娩出直至恢复未孕阶段;曾有学者研究表明:产妇的产褥知识知晓度与母婴身体健康具有密切相关联系,因此我院建议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尤其是在孕产期阶段,以达到促进母婴身体健康的目的;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有利于纠正产妇不健康行为,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提高自身保健护理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该模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及针对性等特点,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妇对健康行为的认知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