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艺的传承范文

茶艺的传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艺的传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艺的传承

篇1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通过会话、作出指示、传授知识、分享重要观点等传播行为创造着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并不断地对它进行维系和修正,而却不自知。就像麦克卢汉说的那样:“就像鱼并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传播通过语言和其他的符号形式,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周遭环境。

城市文化的传播现状

城市文化的内涵包括了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的物质文化,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它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可感知的有形物质文化组成;二是城市的行为文化,又称中间层文化,它是在法律规章、管理制度、城市形象、行为准则、典礼仪式、组织领导方式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精神因素;三是城市的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

然而在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发展中,许多城市都是以牺牲城市的文化功能为前提条件的。以武汉为例,武汉江汉路的百年老街就因为修建地铁的原因走在了存亡的边缘,这是城市物质文化层面的毁坏。然而,面对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整个文保系统都显得有心无力,以武汉市为例,几乎所有的古建筑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被列入到文物行列,而老房子归当地房产局管理,1986年开始,武汉市文化局陆续将一批老建筑列入保护范围,但二十年来也不过只公布了103处具有相当艺术和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仍有大部分不够级别的老建筑散落城区,进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逐渐淹没。更可怕的是,有许多挂牌的文保单位,也依然逃脱不了被拆除的命运,比如2004年市级文保单位武昌鄂园,曾经是来汉住过的地方,依然被拆除,没有人问责。

高度城市化的现代城市也牺牲了城市文化的生态多样性,也就是中层的城市文化。最初的古代城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乡村文化传统仍延续在城市空间中,用芒福德的话来讲就是“城市在联合村庄、城堡、圣祠、市场的同时,还继续依托了村庄的道德基础:在日常的共同任务中愉快劳动、相互协作,以及在饮食、生育、祭祀供奉方面的共同习俗”。而现代城市则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与乡村社会隔离开来,使自身的精神要素与文化生产越来越单调和机械,这是现代大都市人的精神日益麻木、心灵日益空虚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汉的民众乐园便是这种文化多样化泯灭的最好注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步伐加快,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和焦虑,当年民众乐园中戏剧百业花团锦簇般的繁华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商业中心和写字楼,而随之消失的还有那许多代表着武汉城市文化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

城市文化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所遭到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中的浮躁和焦虑侵蚀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变得功利和麻木,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再去谈论文化,正如德国学者乔治•齐美尔在《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所说:“它(大都市)把所有的人格与品质都简化成一个问题:‘值多少钱?’”可是,文化尽管不直接创造财富,但由于它直接关涉到人这个根本性的环节,因而不仅是人性最高与最后的目的,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功能的终极意义所在。由此可知,现代城市的解体与危机,其根源就在于文化灵魂的隐匿;而要拯救当今正在沉溺的城市,真正地实现城市化的内涵,首先需要拯救的也是城市文化。

尽管媒体进入城市研究的领域时间不长,但是在文化研究中,大众媒体从来都不曾缺席,甚至常常站在被众多学者关注的位置。摒弃过去稍显功利和机械的“传递观”,用新的“仪式观”来审视城市文化传播的现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城市文化传播方式,让城市化为城市文化的传播铺路,让城市文化的传播对物化的城市化的进程进行补充和丰富,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内容。

用“仪式观”看城市文化的传播

城市文化研究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在经历过各种变化之后,整个城市的环境获得了生机活力:它把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阶段都连成一气,同时又不丢失城市的总体形式。

这实际上就是传播的“仪式观”所描述的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们行为的文化世界。居住在同一座城市中的人们,分享着相同的城市历史,拥有带着城市传统烙印的多样化行为方式,他们的脑海和心灵中根植着同样的城市精神文化,而城市文化的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通过符号来使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过程,是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受众作为旁观者,加入到了媒体所描述的城市文化的场景之中,这样的描述能够为整个城市生活提供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能够保持城市的精神文化发展脉络,不至于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浮躁氛围中丢失了城市的总体形式、破坏了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一)巩固城市对文化的贮存功能

人类进化要依靠文化积累,而文化手段则首推文字和城市。当我们的城市环境被日益破坏,当城市对历史的延续被打断,媒体,作为城市的记录者,必须利用文字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让受众不再和自己城市的历史擦肩而过,而是营造出一种城市历史纵深感,让受众们重新认识并置身于自己城市的历史脉络之中。

以武汉为例,媒体首先要致力于保护武汉的城市物质文化,如古建筑群,老街巷等,用文字、影像等对它们的历史,也是整个城市演进的历史进行记录和讲述;除此之外,媒体自身还必须转变身份,提高自己的都市意识,从记录者和介绍者变成组织者和参与者、从事后的问责变成事前的预警、从被动地记录变成主动地保护,形成一种媒体和舆论的合力,并以此推动城市物质文化的保护。

比如为修地铁拆除江汉路一事,武汉多家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相关报道,引起了广大武汉市民的高度重视,市民们在各种媒体的报道和讲述中重新认识了身边的这条百年老街,真正地融入了街道所代表的城市历史之中,对这条街道,或者说是武汉的城市历史文化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也正是因为此,还建方案迫于压力而作了修改,同意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进行原址原貌还建。也许对于拆除整条江汉路来说,这一点点坚守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媒体和文字至少还是一种可以坚守的力量,是一个管道,一种希望。如果武汉的媒体多一些城市文化的意识,多挖掘武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让武汉市民对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并且为此而自豪,那么城市对文化的贮存就有了整个社会作为后盾。

(二)恢复城市对文化的流传功能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正在使得现代城市逐渐失去特色,成为钢筋、水泥、大面积玻璃的庞大杂合物,城市之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大,而市民的“家园”意识越来越小。商业广告催生的消费主义,大众媒体构建的流行文化,极大地破坏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磨平了不同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别,城市化更是加快了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标准化”。

媒体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去挖掘和关注武汉的人文风俗习惯,从武汉市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娱乐消遣方式等入手,将正在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习俗、老行当、老一辈的生活娱乐方式、饮食习惯等,重新展现在市民眼前,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并且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挖掘,将他们传承下去。比如武汉的“过早”、轮渡、那些老字号的店铺以及方言等,这些都是构成武汉城市文化的支柱之所在,将他们在媒体上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展现,不仅仅能帮助武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形态和生活行为形态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武汉自身的人文风俗特点,能够让武汉市民形成文化认同感,不至于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失去前进的方向。

(三)培育充满个性的城市文化,重塑城市文化灵魂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提到:“武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显,广州便更是特色鲜明,就连一些不怎么样的小城镇也不乏独到之处。请问武汉文化有什么特色?似乎谁也说不出。它‘雅’不够,‘俗’也不够,既不新潮,也不古朴,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点,却又什么味道都没有。”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穿插艺术

一、适当穿插故事,重视理论实际联接

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穿插式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要围绕教材内容处理教学内容。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者历史典故,对学习内容做以全方面多角度的介绍。教师可以借用历史典故,穿插和政治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将道理蕴含在事物中,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了解商品的起源。可以给学生讲解古代人们没有货币的时候,互相之间交换劳动和多样化的产品,这其中被交换的劳动和产品也是商品的一种。在教师向学生讲述原始人互换猎物的时候,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商品含义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

二、结合自我实例穿插,引发共鸣感受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结合自身的实际事例,向学生讲解想要表述的道理。这种现身说法的实例穿插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抓住学生想要了解教师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有因为是实际发生在教师自己身上的事情,表达解释起来真实感更强,更具说服力,能够使课程内容深入人心。在学习“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解自己在大学时期参与学生会竞选过程中发生的实际事例。在当时竞选之前,学校组织所有参选学生集体进行一次校外活动,这项活动是需要学生组成活动小组进行社会调查集体进行,对于当时都处在竞争学生会成员位置的学生们来说,都想要重点展示自己的能力,一开始互相之间都不沟通,也不进行实践研究,只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内容,理论知识做自己的研究报告。直到第一次整体检查的时候,组织人员告知所有成员的报告内容都过于强调理论化,缺乏实践支持,很多理论不具备真实性。这之后所有的学生才开始重新进行社会调查,展开实践研究,所得出的理论也符合检查的要求。教师向学生讲述自身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操作,重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

三、结合情景穿插,实现重点突出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适当穿插一些情景模式,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关注的经济和民生热点问题,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新闻构建新闻情景,组织学生思考研究,将这部分思考所总结的知识内容结合政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吸收。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轻松的方式构建情景穿插,新的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强,教师可以通过歌曲穿插引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政治课程内容相符合的歌曲穿插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样不仅能够使知识更加通俗易懂,也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比如可以通过《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具体状况以及所取得的蓬勃发展的重要成就,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影片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比如可以通过短片展示目前世界各地多样性的文化和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课程内容。这样讲思想教育和教材内容相结合的穿插教学方法,既能够自然生动的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又能完善基本的教学目的。

四、适当穿插点拔,实现恰当指导

教师想要完善穿插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效果,就要学会在教学中适当的进行点拨。点拨要重视对政治课程中的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要强调要点,重视难点,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惑为根本目的。虽然点拨穿插所用的时间不多,但是对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政治学科的学生来说,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讲解“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对“相伴”的解释,要重点强调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可能是共同存在的,二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允许出现并且极有可能存在的。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细致解释两者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只需要对“相伴”这一特殊属性进行解释就可以解答学生的学习疑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实现政治学习高水平的提升。

五、即时巧妙穿插,实现自然提升

高中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的特性决定了其不易理解的特质,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利用身边的事物穿插教学,强化学生自然地理解知识内容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商品的含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拿起身边的黑板擦,粉笔问学生是不是商品,学生回答是,接着问原因,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件物品包含人类的劳动,并且是通过交换所得的商品的定义;之后教师再问学生呼吸的空气,接受的阳光是不是商品,学生回答不是,这就是对商品含义理解的进一步巩固。

除了用身边事物穿插教学之外,自然引入穿插也是政治课堂上穿插教学的重要形式,也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的进行状况,适当引入符合其教学发展形势的穿插内容,加强知识的传授质量。比如在讲授“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明确书本上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义,然后可以带头说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想要确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怎样的。这样在教学中自然地融合,能够在完善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教育的同时,给学生人格发展以争取的引导。

结论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当中运用穿插艺术最关键的就是要保证适度适当,切记随意穿插,切记胡乱穿插,切记不合时宜的穿插,切记内容不符的穿插。要围绕教学内容,根据中心要点,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的穿插内容完善教学,要保证穿插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穿插艺术的作用,实现政治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朝云;;浅析高中政治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篇3

由于茶壶供不应求,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有业者透过转口贸易引进紫砂陶土,以灌浆或拉胚方式仿制型态神似的“台湾紫砂壶”,甚至仿潮汕壶的作法在外观喷上朱泥浆;也有陶艺家以陶土拉胚后上釉烧制“陶艺壶”,两者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市场,可见当时台湾茶艺的盛况。

其实台湾早在日据时代,苗栗与莺歌就有茶器的产制,代表人物为客籍杰出艺术家吴开兴,只是品项与数量甚少,无法形成气候。

1974年,蔡晓芳首度以各界惊艳的“宝石红釉杯”,开启台湾现代茶器创作的序曲。此后即不断接受各界如陆羽茶艺中心等委托,制作出系列经典茶器。1978年~1985年日本茶道更慕名来委托制作专用器物,以青瓷、青花与釉里红为主。1984年接受台北故宫博物院委托,为新设之“三希堂”研制茶具后,“晓芳窑”更是声名大噪。

陶艺界普遍尊为“当代台湾官窑主人”的蔡晓芳大师,从传统中创新火候,无论器形或用釉均堪称无出其右。他所烧制的红釉、冰裂瓷、仿汝窑等所呈现的色泽,无论圆润玉肌的娇黄、深沈饱满的血红、翠绿欲滴的碧,甚至粉青与豆青的朴实内敛、温润如玉等,将陶瓷的生命力鲜明地呈现。尤其有别于景德镇制器从拉坯、绘画、烧制完全分工,各司其职,蔡晓芳则是从土质的选择、筛选到造型、釉彩、烧窑等,全部一己之力完成。作品不仅深受高人士的青睐,已故国画大师张大千对其推崇有加“造型优美、用色精准、高雅古致,感受中华文化内敛的人文神韵”。

1938年出生于台中清水的蔡晓芳,早年曾远赴日本研习,1975年在台北创设“晓芳窑”至今。以本身的艺术天分与稳扎稳打的学习功夫,淋漓尽致地呈现中国陶艺的风华,并有感于近年台湾茗茶文化已深具特色,但茶具的品项却显不足,因此以多年对宋瓷的研究为基础,开创出一系列深具人文品味与美学内涵的汝窑茶器,之后更发展出许多单色釉茶具,如乳黄、牙白、定白、天青、铁斑等系列。

人称阿万师的曾财万,则是不同于宜兴传统拍身筒或挡胚工艺,全然以拉胚创作出无数经典紫砂或朱泥壶的佼佼者。作品从炼土、养土、构图、拉胚、修胚、烧制皆亲力亲为,显示他对土、火、艺三者结晶的最大坚持。已故宜兴壶大师顾景洲曾于1993年赴台拜访,两人合制一把“壶艺缘”,壶身由阿万师现场创作。顾老则亲自题词并书画落款,两岸壶艺大师的共同创作,在当时也带动了一股养壶赏艺风气。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上一片宜兴壶天下中,开启台湾壶创作风潮且独领的则是人称“阿亮”的壶艺家陈景亮。缘于自己喜欢喝茶,当时宜兴壶却是价昂稀少的奢侈品,认为买宜兴壶还不如自己做。不过他也意识到,宜兴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后人不太可能超越。因此发愿做台湾壶,希望“台湾壶的风格可以融进中国文化里,能够和宜兴壶互相辉映”。从29岁开始(1984年),陈景亮全心投入,至今已是国际公认的壶艺名家,其作品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以及欧美韩日等知名博物馆都有典藏。

不过陈景亮近年“正常”的茶壶却少有创作,而以超写实的技法用陶做了许多树枝与枕木,而且每一截栩栩如生的树木枯枝居然都可以泡茶,让实用壶提升至观赏壶的境界。

篇4

关键词:夷陵地区采茶山歌;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74-01

一、夷陵区采茶山歌的传承现状分析

采茶山歌是夷陵区山歌中的瑰宝,尽管其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一)茶歌传承过程中后继无人

以前,人们生活条件艰苦,娱乐活动很少,老一代的茶农在茶园劳动时经常以歌为乐、以歌会友和对话,茶歌便由此产生并传承下来,但如今很多山区的年轻一代茶农外出打工,加之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对传统的茶歌几乎没有传唱的兴趣,而老年一代的歌手也年岁已高,以致于茶歌在传承过程中后继无人,很是令人担忧。

(二)现代生产模式改变了茶歌的传承环境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先进的劳动生产力,以前的茶园以手工作业为主,每当播种或者采茶季节人们都成群结队的上茶山集体劳作,茶歌便伴随着人们最原始的劳动生活产生并传播,而现代的茶园都采用现代机械化作业,所需人力在逐渐减少,从种茶、制茶和售茶都是一条龙服务,现代生产模式改变了茶歌最原始朴素的生存环境,阻碍了茶歌的传承和发展。

(三)缺乏专门的茶歌传播和推广途径

夷陵区虽然以山区乡镇为主,但因为离宜昌市中心城区不远,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比较快,当地政府往往只注重发展经济忽略了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视,加之该区分布的少数民族很少,几乎很少有一些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茶歌在当地严重缺乏专门的传播和推广途径。

二、新形势下传承和发展夷陵区采茶山歌的构想

(一)加强对采茶山歌的采集和收录工作

采茶歌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很多民间艺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会记谱和收录,这样导致一部分采茶歌正在逐渐消亡,所以必须组织专业的民间音乐工作者进行田野工作,找老一代的民歌手,采集和收录采茶歌。曾经在1986至1988年间,国家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发起组织全国各地民间音乐研究机构收录和采集各地民歌,并分省份出版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在湖北卷集成中收录了十九首宜昌市夷陵地区的采茶山歌,自此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该地区的采茶山歌收录成册。所以采茶山歌的收录和采集工作已经势在必行,必须收录成册才能让其永久相传。

(二)成立专业的茶歌培训班,培养新一代茶歌手

目前,夷陵地区的茶歌手主要是以出生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人为主,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茶农中偶尔会出现几个会唱茶歌的,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中几乎没人会唱,这样茶歌的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是成立专门的茶歌培训班,请会唱茶歌的老人口传心授,培养一批新的茶歌手,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才能保证茶歌不至于失传。

(三)建立合理的宣传和传播渠道

要传承和发展茶歌就必须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晓茶歌,为其继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可以通过电台、电视等各种媒体宣传夷陵区茶歌,通过制作茶歌专题节目,播放各类采茶山歌,让受众熟悉其曲调和旋律。其次,可以借助学校音乐课堂,推广采茶山歌。当地教育机构可以自己组织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教材,加入一些宜昌市夷陵区采茶山歌的作品,给当地学生提供一些采茶山歌及采茶文化的学习机会,让新一代也能了解该地区的采茶山歌文化。最后,组织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推广采茶山歌。可以组织山歌节等民间活动,组织当地群众集体传唱采茶歌,调动其对民间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借助一些茶叶推销的商业活动,表演采茶歌,让各地商家不仅了解了本地区的茶叶也知晓了茶文化。

(四)传承的同时,不断的创新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采茶山歌虽然旋律优美质朴,但是表现形式显得单一,如果要让现代人接受传承,就必须适应现代社会潮流的发展,融进一些现代元素。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有的采茶歌基本曲调和框架,加入现代的配器和新词进行包装。另一方面,以采茶歌为基本主题素材,加强新民歌创作。宜昌地区的新民歌创作在我国是比较成功的,夷陵地区的茶歌同样也可以作为新民歌的素材进行二度创作,形成新一代的茶歌四处传唱,让该地区的茶歌能真正走向全中国乃至世界。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编号:2010b213

参考文献:

[1]李沁遥,廖婷.茶歌探源[J].农业考古,2004,05:7-8.

[2]黄允箴.论“采茶家族”──一首“采茶歌”的流变[J].中国音乐学,1994,02:10-11.

篇5

关键词:音乐艺术;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理论;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施咏教授的《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就要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公开出版了,这是他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工作期间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也是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又一部有关古琴文化传承及现状的有价值的调查研究专著。我认为这是近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方面一项重要收获。所以,不揣自己对古琴艺术的无知,不顾忌自己对当今古琴传承保护缺少调查研究,仍非常高兴给这部专著写几句感想。

本来古琴艺术申遗成功,已经大大推动了社会方方面面对古琴的关注,推动了琴乐的表演、传播,也有力推进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相关书籍的出版。例如,近年陆续出版了介绍古琴及其演奏的多种教材,出版了有关古琴历史、文化的多种研究成果,以及吴文光先生《神奇秘谱乐诠》这样的古琴曲打谱释读的专著,还有收有六朝后期至清末民初142种谱集所见载琴曲谱的30卷本的《琴曲集成》大型的古琴资料汇编,也终于由中华书局出齐了。又如,以涉及古琴艺术方方面面的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而言,仅我近年有幸审读或应邀参与相关答辩问题的,就有十几篇近20篇,可见青年一向古琴的学术目光之殷切,他们的成就也颇令人欣喜。可以说,我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传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令人振奋的阶段。

施咏先生的研究,也许属于姗姗稍后来者,但在这百花竞放的场景中,却因别具风致,一定能够脱颖而出。

2010年11月下旬在江苏徐州中国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我初次听到施咏教授介绍他有关古琴艺术保护的部分研究成果,当即感到非常有价值。例如,他从传播学出发,探讨了古琴在中国古典小说、当代武侠小说中的文学传播,探讨了古琴在唱片、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中的传播及所产生的偏误现象,他既探讨了古琴的网络传播概况和特点、古琴网站的类别与功能,还总结了琴乐传播的“模糊性、反传播性与多层综合性”三大特点,还提出多种传播手段相互交织相融、多层综合、多元并存,成为当前琴乐传播的发展趋势,共同推动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和发展。

尽管只是简短的介绍,但让人立马感到他的研究视角非常新颖,体现出他研究意识的独特性。

不由得想起唐代大史学界刘知几有关史学研究者所必须具有的几项重要条件的阐述。按刘知几字子玄,著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代表作《史通》,他提出从事史学研究的人,必须具有“才”、“学”、“识”这三种基本条件,即所谓的史家“三长”。

据《旧唐书》刘知几本传记载: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才,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左木右便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①

这里所说的“才、学、识”应如何理解?今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认为:所谓“史才”,指修史的才能,主要指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所谓“史学”,指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有广博丰富的知识,还要深思明辨,择善而从。所谓“史识”,是指史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包括“善恶必书”的直笔论,也包括其他的历史观点。②

也有的学者认为“才、学、识”,其实大体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文、史、哲学,是从事史学以及其他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必备的基本素养。

“才、学、识”三者,虽各有作用,但相互联系非常紧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三才之中,识尤为最重要。例如,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便在《通志・总序》中强调:“夫学术造诣,本乎心识。如人入海,一入一深。”明袁子才《续诗品三十二首・尚识》也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认为识不可无,认为识也是才、学并重或相辅,因为识力就是洞察力、鉴赏力、判断力的别名,是以“学力”为其根本的。但他在《谈艺录》五一《七律杜详》中,还是强调指出:“识”固为先,“识曲听真”,方得为“具眼”。认为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发覆破的”的洞察力、鉴别力。

当今盛行的史学理论中,也有类似的强调。学者们指出,虽然史料或史实在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真实的史料当然是历史学能够成为一门科学的前提,所以史料对历史学的重要,甚至有傅斯年先生“史学便是史料学”③的说法。但是,史料或事实本身,毕竟并不能自行给出一幅历史学家所悬之为鹄的历史构图,也不能自行给出任何理论来。历史学家心目中的历史乃是(或者至少应该是)一幅历史构图,但这幅图画最后是由历史学家的思维和想象所构造出来的,任何理论也总归是人的思想的产品。如果同样的史料和史实就能自行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只要根据一致同意的史料,历史学家就不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了,也不会一代一代的学者们来重新认识、研究历史,重新写作新的历史著作。所以,何兆武先生指出:对历史学的形成(即根据史料形成为一幅历史构图)而言,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乃是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感受力,而非史料的积累。④

西方现代史学理论中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等观点,也正体现着对历史研究者“识”的强调。

我认为,才、学、识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基本条件,也可以说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识”既是认识、辨识、识别、认知的能力,也是见识、理解、洞察、意识,是研究者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识”包含着康德所说人类认知的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全过程,也贯穿在人类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无数往返的全过程。以历史研究为例子,从具体史料的选择、辨识,到史料确认后对它们做出的解释,对史料所反映的史实的认知,都离不开“识”。这些工作,有的是纯科学的,或“完全科学的”,或是技术性的,但有的则仅有科学态度和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价值的理想和精神贯彻始终。此外,如何兆武先生《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指出,历史学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性学的研究,因此,除了科学和人文价值的理想和精神外,还有“第三个方面”即史家对人性的探微,这也是一种史家应该具备的见识和意识。⑤

由此看来,史家和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研究者所应具备的“识”内容是非常非常丰富、广泛和深邃的,一代人一代人不断进行的历史研究、学术研究,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代一代人认识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结果,是一代一代人不断获得新的认知和新的体会的结晶。

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才、学的重要。推动史学进步的力量来自四方八面,史学大师王国维就认为学术史上的新突破,往往来源于新的发现,新材料。但甲骨文等这些导致学术突破的新材料,其价值和意义的揭示,不也需要目光如炬的王国维先生那样的远见卓识,才能揭示出其所埋伏蕴涵的重要价值吗?

施咏教授在其古琴调查的课题研究中,反映了他尤为突出的“才”、“学”、“识”三者的良好结合。正是很好地结合了传播学和历史学方法,又迅速网罗捕捉了许多新的传媒,以及网络上出现新动向,为我们考察研究古琴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新视角。

全书分为“实践调查”与“理论思考”上下篇两大部分。上篇由七篇分调查报告组成,通过对梅庵、广陵、虞山、浙派、蜀派、金陵、中州等七个琴派下的近三十个琴社、琴馆的古琴保护传承现状的实地考查,逐一调查了各琴社的生态发展环境、运行机制、相关流派琴乐的保护现状;以及相关琴人的琴乐理念、保护实践措施等。下篇则从理论层面对当代古琴的传播(类别、功能、特点、偏误)、传承(方式、组织结构、对象、技巧)、保护(问题与对策)以及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这一研究不仅体现了他的学力、才华,也的确体现了施咏教授的敏锐观察力,体现了他独到的学术眼光新颖的学术见识,由此我们看到一个青年学者已经具备了今后不断取得学术进展和突破的各种有利条件。

“山僧未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虽然未及从容细读施咏先生的全部文稿,也没有那么广泛的学识来评述他的所有心得,但通过对他的研究课题的点滴了解,我已感到它所拥有的分量和价值,也多少能看到他在博士后工作站期间合作教师刘承华教授的身影。相信广大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年认真阅读本书,一定大有收益,能够得到种种启示。同时,加深自己对古琴艺术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立体的了解认知。

著名学人先生晚年,曾提出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思想。他认为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世纪,指出我们已经错过来自西方启蒙时期“人的自觉”,不能再错过当今全球一体化浪潮冲击之下的各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文化自觉”。我们每一个中华文化的传人,有必要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参与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传承弘扬,为中华文化复兴的事业,多一分担负,多一份贡献。施咏教授的努力,也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好的范例。

施咏教授正“富于春秋”。作为一位“70后”的年青人,已经获得各级学位,并被南京艺术学院聘为正教授――他已经建筑起了继续前进的坚实的学术基础。因此,衷心祝贺他已取得的丰硕成果即将出版问世,同时也期待他今后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创造更新的业绩。(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新唐书》本传则简称刘知几云:“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

②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08页。

③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略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篇6

[关键词]一齿差;钢球活齿传动;三维齿廓方程

中图分类号:TH1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07-02

一齿差钢球活齿传动作为活齿传动的一种结构型式,其激波器波幅为一,一般采用偏心圆凸轮结构,具有啮合副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传动平稳,在相同的尺寸下,其传动比是二齿差钢球传动的两倍[1-3]。不同之处是两者保持架的廓线分别为圆曲线及直线,也就导致钢球的运动轨迹不同,齿形方程迥异。

本文对一齿差钢球活齿传动为对象,基于转速变换和包络原理推导动盘及定盘的封闭槽三维齿廓方程,改变以往二维齿形方程表述不完全的不足,全面展现工作齿廓。为一齿差钢球活齿传动齿廓设计与加工制造提供分析基础与理论依据。

1.传动原理与啮合副结构

1.1传动原理

一齿差钢球活齿传动装置,主要由输入轴、动盘、钢球、保持架、定盘、输出轴和机体等构件组成,动盘端面加工有标准圆曲线的封闭槽廓线,定盘端面封闭槽廓线为具有一定波数的曲线,是钢球中心点在动盘廓线推动下沿保持架运动的封闭轨迹。实现输入运动和动力的转速变换。

1.2啮合副结构

图1为啮合副的轴向视图,C1、C2和D1、D2分别为钢球与动盘及定盘封闭槽内、外侧齿廓的啮合点。原点为动盘封闭槽齿廓的回转中心,回转中心与其几何中心不重合,两者之间存在偏心距。

图2所示为啮合副径向剖视图。动盘端面偏心圆曲线即为刀轴的运动轨迹(L1的轨迹),刀轴运动所生成的包络面为动盘封闭槽的内、外侧齿廓。定传动比时,钢球在动盘齿廓推动下沿保持架径向导槽移动同时随保持架转动过程中形成的球心运动轨迹为刀轴的运动轨迹(L2的轨迹),刀轴运动所生成的包络面为定盘封闭槽的内、外侧齿廓。

2.动、定盘的三维齿廓方程

2.1刀轴运动轨迹

如图3所示建立动盘连体坐标系,原点为加工动盘封闭槽齿廓时刀轴轨迹(标准圆曲线)的回转中心,圆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并有

(1)

式中,R为动盘外圆廓线的半径;r为钢球半径;与α分别为点的极径和极角。

图3中截面E1E2F2F1为动盘封闭槽齿廓的槽截面。刀轴轨迹点L1的方程为

(2)

图4所示为加工定盘封闭槽齿廓的刀轴运动轨迹生成原理设传动的初始位形处,坐标系、及在装置轴向视图上的位置相互重合,钢球中心点位于保持架连体系的轴上。则传动过程中点在平面上投影点L1的轨迹为加工动盘封闭槽齿廓的刀轴轨迹,在平面上投影点L2的轨迹为加工定盘封闭槽齿廓的刀轴运动轨迹。

在装置的传动过程当中,令动盘转过任意角度α,则保持架转过角,且转角及满足定速比条件,即。由图4所示几何关系知

(3)

L2的运动轨迹方程为

(4)

2.2 三维齿廓方程

根据式(1)可得啮合点C1和C2的坐标为

(4)(5)

式中,,β为铣刀的半锥角。

根据图2和图3所示几何关系,可求得动盘封闭槽顶点K1的坐标为

(6)

进而可得动盘封闭槽内、外侧齿廓的方程分别为

(7)(8)

式(7)-(8)中,参数、分别为动盘内、外侧齿廓直母线上任意一点到顶点K1的距离与线段、长度的比值。

同理,可得点D1和D2的坐标为

(9)(10)

式中,

同理,在定盘连体坐标系中K2点的坐标为

(11)

从而,由点D1、K2及D2、K2的坐标可求得定盘封闭槽内、外齿廓的方程为

(12)(13)

式(12)-(13)中,参数、分别为定盘内、外侧齿廓直母线上任意一点到顶点K2的距离与线段、长度的比值。

2.3 三维齿廓方程示例

设定一齿差钢球活齿传动的传动比,,,,β=45°,参数ti1、to1和ti2、to2的值域均为[0.2,1.4]。求得的动、定盘封闭槽齿廓图。

3.结论

对于一齿差钢球活齿传动装置,基于转速变换和包络原理建立了动盘及定盘封闭槽齿廓的三维齿面方程,改变了以往二维齿形方程表述不完全的不足,全面展现工作齿廓。

参考文献

[1] 曲继方.活齿传动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篇7

关键词:静脉穿刺;问卷调查;一针成功率;调查分析

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提升护理人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能够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1],现结合对我科室一季度的住院患者680例进行调查统计,以此得到的我科室12名临床护士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的统计数据作如下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季度在我科室的住院患者680例,其中男性342例,女性338例,年龄13~75岁,调查我科室12名临床护士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其中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4名,工作年限长、职称高的护士8名。

1.2方法 患者问卷:该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为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所住科室等,另一部分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操作技能、心理护理、沟通能力、护士学历、工作年限,以及患者反映的护理人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2],该部分主要通过两个内容来体现,即给患者静脉穿刺的护士姓名和施针成功的总施针次数。

2结果

总共发出患者问卷调查报告680份,收到680份,回收率为100%。将施针成功的总施针次数为1次记为成功,大于或等于2次均记为失败,根据12名护士的工作年限和职称所得到的的调查结果为工作年限长、职称高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8%,而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仅为85%,即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相比工作年限长、职称高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低,见表1。

3分析

3.1 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一针成功率低的原因分析

3.1.1 心理因素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因素是导致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一针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会出于多种原因而使自己受到不良心理因素的负面影响,进而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静脉穿刺操作,导致一针成功率偏低[3]。操作技能再娴熟的护理人员在没有调整好心态的情况下也会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出现操作误差,这些误差可能是因为心态较为浮躁而没有冷静地分析问题,对自己临时想出的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草率思维的影响下出现判断失误,随之出现静脉穿刺总次数过多才能成功静脉穿刺得现象。

3.1.2操作技能 静脉穿刺过程对相关的操作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这给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当中涉及到进针速度和进针角度的问题,护理人员必须结合临床的实际情况细心体会。在进针速度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高的护士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血管施以不同的进针速度,而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大部分会一概而论,多数会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进针的速度,有时会出现进针速度过快的情况,有时会出现没有见到回血现象,针尖却已经刺穿血管下壁,只有在退针时才见到回血,从而导致只能通过连续几次的静脉穿刺才能达到预先设定的操作成功的目的。在进针角度方面,对于粗细程度不同的血管进针的角度不同,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一要求,她们更倾向于按照通过课本所掌握到的相关知识来设定进针角度,进而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给患者带去痛苦。对于合适型号的头皮针的选择和握拳时机的掌握,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也做得不够好,这主要是因为她们没有很好的总结平时的临床经验,只是一味的将知识停留在了课本的表层,这将会给护理工作带来严重的阻碍。

3.1.3 配合程度 静脉穿刺过程少不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配合,大多数患者对静脉穿刺缺少足够的了解,对其存在恐惧心理,进而产生抵制情绪,使得护理人员在实施静脉穿刺时容易出现偏差,患者与护理人员的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静脉穿刺效果。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不能凭借自身的亲和力或娴熟的操作技能赢得患者的有效配合,而工作年限长、职称高的护士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专业的操作技能很好的完成了静脉穿刺,提升了一针成功率。

3.1.4 个体差异 所有患者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不能在意识到这一现实的情况下很好的把握它,她们更倾向于大体化的思想,没有做到量体裁衣,在静脉穿刺过程遇到紧急问题也只是以固定化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这将导致拖延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是造成误诊而威胁患者健康。

4讨论

造成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护士的操作技能,专业素养以及心理因素,患者的依从性,个体差异等等,虽然护士对不良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但是对于工作年限较短、学历较低的护士而言,她们的阅历尚浅,临床操作经验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她们在静脉穿刺操作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时容易萌生不良情绪而对此不能加以有效控制,在其不能驾驭不良心理的情况下被心理因素所左右也就在所难免。再者,所处的环境因素和个人身体状态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因素。当所处环境较为宽松,避免了医院相对较为压抑的环境时护理人员能够以一种舒畅的心情为患者服务,赢得了积极的心态,从而使护理人员充分发挥操作技能成为可能。对于护理人员的身体状况而言,当其所处的状态欠佳时会诱发诸多不良因素,只有在护理人员有着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热情时才能积极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中,否则只能是有心无力。

通过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和专业训练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使护理人员从紧张、压抑的工作环境中走出来,能够放松心态去完成接下来的工作任务。针对工作年限较短、职称低的护士,操作技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聘请职业技能一流的人员对她们进行定期操作指导,采取模拟操作指导和现场示范的有机结合,使她们能够真正意义上明白操作的相关要求,能够做到不论处于什么状况都能做到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牢记注意事项,将"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很好的贯彻下去[4]。为她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也是很关键的一环,使她们在轻松学习的同时能很好的调配好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以最佳状态向患者展示白衣天使的风采,赢得患者的有效配合,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并且针对不同患者的临床状况采用针对性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保证静脉穿刺过程得以顺利完成,提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饶广慧.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的原因分析[J].临床护理,2010,22(12):258.

[2]罗明英,余丽华.护士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低的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7(8):65-67.

篇8

关键词:调查 课程改革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83-02

1 引言

《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特色专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下设子专业――船舶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自2008年设立以来,教学效果良好。然而,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短,存在着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置等各方面的问题,加之本课程属于船舶工程与安全工程交叉课程,在全国基本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无止境,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优化,是我们船舶安全专业教学团队面临的挑战。如何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适合船舶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次针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及需求调研。

2 课程调查

本次调研自2012年4月-6月,对在校的2009、2010级船舶安全技术管理学生共计140人,采用纸质问卷的调查方式。调查内容见表1。调研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专业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地位以及教学满意度情况。

(2)本专业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教学合理性看法。

(3)本专业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评价以及期望。

3 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对课程的地位以及学习兴趣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1)从课程地位认识方面来看。有104人(74.29%)认为本课程在整个专业的学习的中占重要地位。有30人(21.43%)认为其重要性一般,仅有6人(4.28%)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本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2)对课程学习兴趣方面,从对学生调查的结果看,有71人(50.71%)对本课程有较大兴趣,64人(45.71%)兴趣一般,5人(3.57%)不感兴趣。因此,有一半学生对课程感兴趣,还有近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培养。

3.2 对课程教学合理性调查结果分析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近半数学生比较认可课程内容的安排,1/2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抱有一般的态度。对于教学内容的信息量,1/3的学生认为知识面和信息量丰富,六成学生认为知识面和信息量一般。因此,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高的优化需求和期望。

(2)从教材选用方面看,结果显示,近1/3的学生对教材不认可,四成的学生抱有不积极态度。究其原因在于本专业属于新设置专业,现有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康青春主编的《防火防爆技术》,已使用三届(船舶安全08、09和10级)。在教材使用中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该教材虽为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但侧重点放在化工类专业,对化工生产中的防火与防爆知识介绍得较为具体和全面,这与课程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偏差。船舶建造生产的防火防爆安全与化工生产差异很大,涵盖机加工、焊接、切割、涂装等各个领域,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另外,目前缺乏船舶建造防火防爆方面的专业教材,因此编写《船舶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相关配套教材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3)对于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调查。从教学方法来看,一半的学生对教学方法不置可否,其余三成持肯定态度,还有一成半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突出的表现,因此还有待提高。目前本课程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穿插一些事故案例于教学之中。学生反应课堂不够吸引人,不足以调动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在怎样真正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环节是围绕学生而设计和进行等理念方面还存在认识和行动方面的差距;在真正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方面还有欠缺,使得教是围绕学而教,而不是围绕教而教。在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增加情景教学,设定目标教学。所以,需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切实解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如何实现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学好的问题。

从实践环节的调查来看,总体反应与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反映一致。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动手实践环节。只是在课堂进行安全实例教育与讨论,因此实践环节落后是本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3.3 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评价以及期望调查结果分析

对任课老师的总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学生认可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反应较好,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超过六成半,但也有1/4的学生对老师和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置可否,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该课程的讲授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从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期望统计分析来看,学生们提出课堂讲授内容要切实结合船舶行业特征,整合船舶企业生产现场的火灾危险源与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伤员急救等实践环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船舶企业常用灭火设施与设备的实操与安全管理,密闭舱室的测氧与测爆操作等等。

4 结论

通过这次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核心课程的满意度及需求调查,我们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绝大多数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地位重要性持认可态度,学习《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兴趣有待培养。

(2)近半数的学生比较认可课程内容的安排,半数的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抱有一般的态度。近1/3的学生对教材不认可,四成的学生抱有不积极态度。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高的优化需求和期望。急需编写《船舶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相关配套教材。

(3)《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实践环节薄弱,必须开展学院内部的教学资源合作,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4)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总体评价较高,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超过六成半,课程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5)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期望值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学任务,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积极编写《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相关配套教材,改变教学资料与教学内容不配套的现状。

总之,《船舶防火防爆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将按照学院示范性院校建设要求,针对岗位群对学生综合能力需求,结合本课程特点,依照船舶行业安全生产要求对课程进行情境性、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整合相关课程体系,力争将《船舶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建成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并达到在省内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特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丹,何应林,杨金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课程需求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46-50.

篇9

论文摘要:介绍了传统定额报价的缺点及改革,分析了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方法和做法,给出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定额计价的比较。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建筑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对新材料、新产品使用较多的建筑,传统的定额估价表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投标竞争报价的要求,再加上我国为了和国际工程招标接轨以及在工程造价体制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充分说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额估价表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本文分别就传统定额报价与工程量清单报价的2 种报价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1 传统定额报价的缺点及改革

1. 1 传统定额报价的招标方式及缺点

传统定额报价的招标一般是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主要的招标方式有“施工图预算招标”、“部分子项招标选定施工单位”、“综合费率招标”等。从运作的实际效果看,上述的传统招标方式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1) 招标工作需要在施工图设计全面完成后进行,这对工程规模大、出图周期长、进度要求急的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开工时间严重滞后,加长了基本建设的投资所占用时间;而采用部分子项目招标确定施工单位或进行费率招标等方法,虽可解决开工时间问题,但不能有效控制工程投资,也不容易控制工程质量,同时难以体现出承建商的综合技术实力,工程的结算难度也比较大。

(2) 传统招标方式采用“量价合一”的定额记价方法作为编制标底的依据,不能将工程实体消耗和施工技术等其他消耗分离开来,投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优势难以体现,且在价格和取费方面未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同时,评标定标受标底有效范围的限制,往往会将有竞争力的报价视为废标。

即使是工程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方案选择性大的项目也如此,这会误导投标单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使投标价更靠近标底的“预算竞赛”上来,形成了一种投标报价要看预算员的本事,另外所有能参加投标的承建商都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的搞到标底的大概范围,从而难以体现综合实力的竞争。此外,招标、投标多家单位均要重复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 2 传统定额报价的改革

现行的建筑产品定价方式仍然是沿袭计划经济的工程造价制度,实行统一的“量、价、费”,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改变现行的定额管理模式,按“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思路进行改革。定额只规定人工、材料、机械在不同类型工程中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定的各自消耗量,至于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单价由施工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条件和自有的库存物质自行确定。费用的计算程序统一规定,但不规定费率,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的需要而定。在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家颁布的概算定额、费用标准,也无相对统一的建筑安装工程单价,而是由负责编制预算的设计单位、承包商和预算师组织,自行整理资料或在工程所在地经调查测算后得出资料,但业主对工程造价控制得很严,工程造价最后还是要由业主确定。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将定额改“定”为“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定价因素中的价、费全部放开,定额的作用不再是指令性标准而是指导性依据,作为国家或基建单位预测、控制工程造价的参考。改革传统定额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执行。

(1) 竟争性的费率。将施工管理费利润、远地施工增加费等由法定指令性费率转为竞争性费率,以促进施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

(2) “量”、“价”分离。定额消费是科学测算得出的。目前应作为国家和部门的法规。人、机、料的价格要与消耗量相分离,以市场价和指导价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

(3) 实物消耗量与施工手段消耗量分离。定额规定实物消耗量是统一的、不变的,而施工手段消耗量是不同施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的体现。

(4) 原材料的费用和运杂费、采保费分离。材料原价可综合计算,运杂费、采保费因企业而异。

(5) 施工现场发生费与企业经营费分离。调整费用定额中的项目,其直接费为现场费用,间接费为企业经营费,两费分离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2 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方法和做法

2. 1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基本方法

自“量价合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向“量价分离”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过渡,这一我国当前建设工程计价改革的基本方针,促使从以往预算定额的“量价不分(或叫量价难分)、预算价格滞后”处着想,由技术测定严谨、变化相对平稳的基础定额的“量”因素,向受时间、地点、供求影响较大、并反映市场、竞争及交换的综合价格的“价”因素方向思索,在维护定额科学管理数据“量”的基础上,在保障并强化定额工时台班消耗的科学化、施工操作的标准化、物化劳动消耗的合理化的前提下,使原预算定额单位工程中的“价”因素,即价、费脱离计划性、指令性特征,放还于分项专业工程中“价”的供求交换及“费”的市场竞争性质。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由招标单位提供统一的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文件,投标单位以此作为投标报价的依据并根据现行计价定额,结合本身特点,考虑可竞争的现场费用、技术措施费用及所承担的风险,最终确定单价和总价进行投标。这是国际上普遍通行的招标方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与国际通用的工程合同文本、工程管理模式等都是相配套的。因此,在我国积极试行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大胆探索合理低价中标,符合当前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

2. 2 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方法的基本做法

(1) 招标单位在工程方案、初步设计或部分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即可委托标底编制单位或招标单位按照当地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单位工程为对象,计算并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应附有关的施工内容说明),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发放给各投标单位。其工程量清单的粗线程度、准确程度取决于工程的设计深度及编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在工程量清单招标式中,工程量清单的作用:一是为投标者提供一个共同的投标基础,使所有的投标者都能在同一份工程量清单下报价。二是便于评标定标,比选价格;因为所有的投标单位不存在量差,只有价差;三是在进行工程进度款支付过程中较方便,即完成的实物量乘以中标的该项目单价;四是便于进行合同总价调整,也是工程结算的依据。

(2) 标底编制单位按工程量清单计算直接费,并进行工料分析,然后按现行定额或招标单位拟定的工、料、机价格和取费标准、取费程序及其他条件计算综合单价和完成该项工程内容所需的所有费用,即包括直接费、间接费、材料价差、利润、税金等和综合单价合计价,最后汇总成标底。实际招标中,根据投标单位的报价能力和水平,对分部分项工程中每一子项的单价也可仅列直接费,而材料调差、取费等则以单项工程统一计算。但材料价格、取费标准应同时确定并明确以后不再调整,相应投标单位的报价表也应按相同办法报价。

(3) 投标单位根据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文件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实力和竞争所采取的优惠条件,评估施工期间所要承担的价格、取费等风险,提出有竞争力的综合单价、综合单价合计价、总报价及相关材料进行报价。

(4) 在项目投标文件或施工承包合同中,规定中标单位投标的综合单价在结算时不作调整,而当实际施工的工程量与原提供的工程量相比较,出人超过一定范围时,可以按实调整,即量调价不调。对于不可预见的工程施工内容,可进行虚拟工程量招标单价或明确结算时补充综合单价的确定原则。

3 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定额计价的比较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可以将各种经济、技术、质量、进度、风险等因素充分细化并体现在综合单价的确定上;可以依据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代替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便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计量。与传统定额报价的招标方式相比,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法具有以下优点。

(1) 符合我国招标投标法的各项规定,符合我国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大原则,真正实现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决定工程造价。

(2) 在工程方案、初步设计完成后,施工图设计之前即可进行招标投标工作,使开工时间提前,有利于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相应提高投资效益。

(3) 有利于业主在极限竞争状态下获得最合理的工程造价。由于投标单位不必计算工程量,可以减少投标标底的偶然性技术误差,让投标企业有足够的余地选择合理标价的下浮幅度,充分挖掘投标施工企业的管理潜能。同时,也增加了综合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企业的中标机会,更能体现招标投标宗旨。此外,通过极限竞争,按照工程量招标确定的中标价格,在不提高设计标准的情况下与最终结算价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可为建设单位的工程成本控制提供准确、可靠的投资依据。

(4) 有利于中标企业精心组织施工,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中标后,中标企业可以根据中标价及投标文件中的承诺,通过对单位工程成本、利润进行分析,统筹考虑、精心选择施工方案;根据企业定额或劳动定额合理确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要素的投人与配置,优化组合,合理控制现场费用和施工技术措施费用等,以便更好的履行承诺,抓好工程质量和合理缩短工期。

(5) 有利于控制工程索赔,抓好合同管理。在传统定额报价的招标式中,施工单位“低报价、高索赔”的策略屡见不鲜。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技术措施费用及价格、取费调整是索赔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不便于建设单位的现场管理。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中,由于单项工程的综合单价不因施工数量变化、施工难易不同、施工技术措施差异、价格及取费变化而调整,这就消除了施工单位不合理索赔的可能,也为建设单位现场管理提供了清晰便利的管理依据。

篇10

【关键字】 高清视频会议 MSTP 故障

引言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是承载在数据网络上集声音,图像,文本(双流)一体的图像通信系统,它可以使位于不同区域客户随时随地集中在一起进行实时的双向信息交流,节省了时间,,促进了沟通和交流,降低了办公成本和费用,在电力系统行政办公生产“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应急指挥,远程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电力系统视频会议使用现状

电力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经过多年建设,经历了标清,高清格式的升级转换,目前已形成了网,省,地三级架构,会议常用形式为通过MCU级联视频会议终端入会,由于应急指挥中心使用和会议保障要求不断提高,为了达到在单一设备故障时仍能保障会议正常开展的“N-1”要求,目前各会场的配置均由主,备两套终端互为热备份运行。各地级市会议承载网络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1.承载在电力SDH光传输网MSTP平台的专用网络通道,特点为:固定带宽,物理上与其它业务实现隔离,无需进行复杂的网络IP地址规划;2.承载在电力综合数据网上,通过MPLS/VPN技术与其它办公生产业务实现隔离,可使用RSVP协议保障业务带宽,需进行较复杂的IP地址规划。目前运用较多的为第一种方式,即承载在MSTP专网上,如下图1所示。

二、运行中发现的故障及分析解决方法

在视频会议系统运行中,由于承载在数据网络上,网络信号的传输质量对系统影响很大,通常会反映在视频会议系统召开会议期间不定期会出现图像花屏或严重时个别会场图像停顿的现象。

2.1故障表象

11月XX分公司反映出现图像花屏或严重时个别会场图像停顿的现象,经16日,17日,18日3天在XX市局呼叫各下属终端与会,通过观察主会场图像并实时抓包监测,仅在17日下午16:时左右开始在市局主会场发现IP-10.193.51.194节点出现类似故障。此时在终端上查看不到相应的丢包信息,但是在实时抓包解码时发现该节点发往市局MCU的RTP码流中存在严重的错序现象。

经了解,该局之前使用2M带宽传输视频图像时,并未出现花屏情况,后来为实现会议终端设备“1+1”保护,新增了一台备用HDX8000会议终端,随之将带宽升级为4M,根据工程经验的统计初步认为捆绑多个E1链路的模式下传输视频流时其发生数据包乱序的问题是影响视频质量的重要因素。

2.2故障初步分析

包乱序是广域网传输中常见的现象,如各路径的传输时延不同导致数据包抵达终点时发生乱序;或者数据封包较小、重新分割等在网络流量较大时也会产生乱序;另外协议转换器对多链路的捆绑处理过程也有可能造成包的乱序。

2.3运用网络分析软件进行故障定位

视频会议中媒体流承载在基于UDP之上的RTP通道进行传输,不过RTP并不提供有效的机制来保证数据包准确投递,一旦传输网络出现异常就有可能导致对端收到的数据产生丢包、乱序、延时等现象,当网络质量不能满足规定时,则接收端不能解码还原出良好的音、视,甚至出现声音停顿或画面花屏、停顿等现象。通过专业软件监测的统计数据看出,XX市局的MCU 与各下属单位的终端之通讯正常,其封包的大小符合正常的分布情况:

17日下午16:00左右开始XX局本地会场观测到来自10.193.51.204会场的图像开始出现画面凝固或马赛克现象,同时在MCU侧镜像抓包可以实时统计到大量的RTP 乱序数据包。

在测试的过程中,将IP-10.193.51.204站点挂断,则RTP错序现象消失。重新呼叫入会后则RTP错序再次发生。

2.4实验室测试验证

经实验室长时间在100M 以太的环境下测试客户的MCU以及相关终端,并未发现以上故障情况。

通过实验室搭建相应的广域网环境模拟数据包乱序,配套与客户相应的MCU RMX1000以及终端HDX8000的软、硬版本,会议的等参数与客户日常开会模板(1080P/2560kbps)。

经多次测试,当传输链路带宽最高为4M且链路以小于3%(错序位移1-40)的数据包乱序时可重复客户现场发生的故障功现象,同时终端无丢包统计报告数据。如果错序位移幅度变小(如1-5)则错序的百分比将在10%以上时方会出现画面花屏或凝固现象。

2.5图像故障原理分析

通常视讯媒体流中的视频图像是由I帧、P帧、B帧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视频帧组合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I帧,它是关键帧, I帧包含了一副图像的完整信息,其数据量很大,一般只在视讯视频流信道初始化时或场景发生变更时发送(终端刚加入会议、MCU切换广播不同的会场)。

P帧以I帧的点阵描述编码为基础进行图像变化部分的编码,这种维持画面变化做更新用的的帧其数据量较I帧小,因此在会议中常见的是传送P帧。

当通过MCU召开多方会议时,如果会议中有的终端接收I帧数据时发生丢包或者其数据包在规定的时间后延迟到达而被抛弃,这些终端就会向MCU产生I帧请求,倘MCU无响应,则这些丢包终端由于没有完整的I帧作为参考帧,就可能无法解码或者出现花屏。

此外,如果MCU频繁的响应I帧请求,则势必会要发送大量的I帧数据,由于MCU发送的的I帧是广播给所有与会终端的,因此无论是丢包、RTP乱序、甚至是正常接收的终端都会出现图像更新的状态,当更新较慢或再次丢包或乱序时则可能出现停顿现象。

2.6 E1线路捆绑乱序的成因分析

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在进行多E1链路捆绑时将数据包在以太网板的VCTRUNK口对每个数据包重新分割成若干适合E1传输的64字节的小包在各个E1链路上负载分担,如果各E1链路的传输路径不同,时延差异较大时则会导致分配在不同链路上的数据包最终抵达对端的时序紊乱,则有可能导致数据重组错误和告警,此外远端的协议转换器有可能会因性能的原因在高带宽呼叫产生较大流量时其保序性能下降而导致错序,故此两端局域网内的RMX或HDX设备所接收到的数据包同样也会乱序。

视频会议的实时性要求设备在收到码流的时候需要立即进行解码处理,而网络中的乱序可能导致部分数据包无法按时到达设备(对视频、语音应用而言在后续收到这些延时到达的包后将其抛弃)这样就导致系统在解码过程中出现丢包从而出现会议过程视频停顿的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该局之前使用2M带宽传输视频图像时,一切正常,在将带宽升级为4M工作完成后,新增的2M与原使用的2M在传输路径上并不相同,因此2M时延不同,当视频信号在传输MSTP平台传输时,可能会有网络乱序现象产生。

2.7采取措施及成效

在MSTP传输网管上重新安排,使新增的2Mc原使用的2M传输路径相一致,继续调试,发现误码消失,会议画面恢复正常。

三、结 语

会议电视系统画面花屏或凝固现象与IP链路的数据包错误有直接关系,决大多数故障都是网络传输性能差造成的RTP包误码,丢包,乱序所致,如有可能在业务投运前应通过专用的测试仪器测试捆绑后的链路的误码以及其在满负载的情况下是否乱序。

使用MSTP光传输设备以太网通道传输视频信号时为了减少承载2M之间的时延差异,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将承载同一信号的多个2M传输路径安排为一致 。

2.承载的多个2M在始端和末端最好安排在相邻顺序--即同一级别的虚容器内,减少指针处理的时间差。

参 考 文 献

篇11

摘    要:目的 分析广州市增城区高危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疾病(IMD)的筛查情况,并分析当地遗传代谢病的发生特点及发生率。方法 选取广州市增城区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集的128例新生儿尿液及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样本进行筛查,明确新生儿是否存在IMD及具体情况。结果 本次128例新生儿样本中,确诊为IMD的共计5例,阳性率为3.91%(5/128)。其中2例甲基丙二酸血症,占比1.56%(2/128),丙酸血症、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各1例,分别占比0.78%(1/128);男、女新生儿发病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目前,临床中新生儿IMD发生率显著提升,疾病容易对新生儿器官、系统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考虑部分类型疾病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干预后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因此建议本地具有一种及以上高危因素或是相关临床表现患儿及时进行IMD疾病筛查,能够为后续指导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关键词:遗传性代谢疾病 高危婴幼儿 疾病筛查 阳性率 串联质谱技术遗传性代谢疾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也被称为先天性代谢病,具体是指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合成的酶、载体和受体等存在蛋白功能缺陷,因此机体合成、代谢、转运和储存生化物质过程会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有机酸、氨基酸、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核酸、内分泌激素及金属元素等代谢异常,或是表现为细胞器中异常集聚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线粒体等代谢物,因上述因素诱发的一系列疾病[1-2]。临床中通常会应用串联质谱检测技术(MS/MS)具体分析氨基酸谱及酰基肉碱谱,并对尿有机酸结构应用气象色谱/质谱技术进行检测,能够获得准确疾病检测结果。研究报道结果显示[1],对IMD进行筛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达的遗传代谢病种类存在显著差异。为明确广州市增城区高危新生儿遗传代谢并筛查情况,本次研究对本地区收集的128例高危新生儿血液及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广州市增城区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集的128例新生儿尿液及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日龄为6~28 d。纳入标准:具有一种及以上高危因素或是相关临床表现新生儿,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可疑家族遗传史、母体存在异常妊娠病史、污染源接触史、妊娠初期服用禁忌药物。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如异常发育或是表现为发育倒退、惊厥及智力水平低下、共济不调、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及精神行为障碍;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呕吐、长时间持续黄疸、拒食、肝脾异常肿大等,部分患儿伴发容貌异常,包括皮肤及毛发颜色异常、特殊气味等。另外,还包含实验室指标长期异常、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高血氨及低血糖等长期无法纠正。患儿家长均知晓研究详情,签署同意相关文件。1.2 方法采取患儿末梢血或是3滴足跟血,新生儿要求在充分哺乳6次后或出生后72 h后完成血液采集。将血液滴于检查专用干燥过滤纸中,确保其在常温状态下置入干燥后将血滤纸片放入塑料袋中并封口存入恒温(4℃)冰箱中。应用MS/MS对所有收集样本进行检验。尿液采集前4 h不喂母乳或是奶制品,3 h不吃水果或喝饮料,将收集的尿液滴入专用尿片上送检。1.3 指标观察依据临床IMD疾病诊断标准,并综合考虑患儿临床表现、疾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数据,作为判断是否发生IMD[2]的依据。1.4 统计学分析相关研究数据输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接受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接受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为P<0.05。

2 结果本次128例新生儿样本中,确诊为IMD的共计5例,阳性率为3.91%(5/128)。其中2例甲基丙二酸血症,占比1.56%(2/128),丙酸血症、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各1例,分别占比0.78%(1/128)。见表1。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黄疸、抽搐、嗜睡、酸中毒、昏迷、肝脾异常肿大、肌张力异常、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间歇性抽搐、惊厥及昏迷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氨增高、肝功能异常、代谢性酸中毒、空腹血糖偏低、头颅影像学结果存在异常。患病患儿中女性3例,男性2例,男、女患儿发病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1 遗传代谢病患儿疾病类型分析表2 遗传代谢病患儿性别比例分析

3 讨论IMD疾病种类繁多,现今已经被发现的超过数千种,临床较为常见的IMD疾病多于500种,其中发生于新生儿期的约有100种[3]。虽然单一疾病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疾病种类极多,因此我国IMD发生率在1/2 000~1/7 000,国外数据报道最高发生率可达1/1 043。此疾病具有极为复杂及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且疾病严重程度不一样,会导致体内多器官或是组织受累,因此需要尽早明确疾病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提升治疗有效性,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4]。我国长时间来积累了大量的IMD临床检测经验,同时目前生化检验及分子诊断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MS/MS及GC/MS技术越来越成熟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大大提高了IMD的临床诊断有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疾病防治效率及质量[5]。IMD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高发阶段为新生儿及婴儿期[6-8]。新生儿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呕吐、拒食、呼吸困难、昏迷和持续性惊厥等,由于临床症状和心肺疾病、感染和癫痫等疾病较为相似,因此误诊率较高[9]。婴幼儿时期因为腹泻、饥饿或是发生感染等因素影响会导致疾病急性发展,如果未能及时明确疾病情况或是及时有效进行救治,容易导致疾病迅速发展甚至导致患儿死亡[10]。因此及时进行新生儿IMD疾病筛查,可尽早明确疾病进类型,及时有效的急性干预,有助于保障新生儿健康和安全。疾病筛查构成主要根据不同地区及种族决定,相关文献报道称,广西、广东主要IMD疾病种类为氨基酸代谢病,占当地总体疾病数的62.50%~72.55%;江西主要疾病类型为脂肪酸氧化缺陷(占比约为58.33%),华东沿海地区、华北、西北地区发病主要类型为有机酸代谢障碍(占比为45.83%~60.01%)[6]。欧美国家疾病主要类型为托脂肪酸氧化缺陷症,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7]。本次128例新生儿样本中,确诊为IMD的共计5例,阳性率为3.91%(5/128)。其中2例甲基丙二酸血症,占比1.57%(2/128),丙酸血症,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各1例,分别占比0.78%(1/128);男、女患儿发病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地区遗传代谢病主要类型为甲基丙二酸血症、丙酸血症、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性别非疾病相关决定因素,临床中在进行诊断时可以作为参考依据。综上可知,目前临床中新生儿IMD发生率显著提升,疾病容易对新生儿器官、系统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考虑部分类型疾病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干预后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因此建议本地具有一种及以上高危因素或是相关临床表现患儿及时进行IMD疾病筛查,能够为后续指导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望重视。参考文献[1]吕金峰,王伟青,李文杰.青岛市280例高危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病例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39(3):153-158.[2]梅婷,刘洋,张文利.疑似遗传代谢病高危患儿筛查结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23):3609-3611.[3]刘芳,郭莉,孙素真,等.河北地区遗传代谢病高危儿筛查结果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2):76-80.[4]袁莹莹,刘海燕.高危新生儿眼底疾病的筛查与随访研究[J].中国医刊,2019,54(1):110-115.[5]谢金水,陈小娜,毛莲,等.串联质谱技术在喀什地区遗传代谢病高危儿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2):91-94.[6]厉广栩,逯军,谷春芳.遗传代谢病高危患儿175例串联质谱筛查分析[J].山东医药,2020,60(13):56-58.[7]罗萍.749例2次以上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听力及高危因素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27(6):651-654.[8]凌博,陈水生,戚翠萍.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及眼底疾病高危因素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20,22(1):51-53.[9]唐久来,方玲玲,杨李,等.高危儿和特异性高危儿早期干预的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24):1841-1845.[10]赵岩,王靖明,郑睿,等.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0,18(6):69-71.

篇12

凉州贤孝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与其接壤的古浪、民勤、金昌、永昌等地区亦有部分分布。威武的凉州贤孝艺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又称“凉州劝善书”。因其演唱者多为盲人,凉州当地俗称它为“瞎弦”、瞎弦书等。2006年,凉州贤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传统唱本名目及其唱本资料的存档情况

凉州贤孝的传统唱本主要有:《鞭杆记》、《白马卷》、《汗巾记》、《皮箱记》等等。

凉州贤孝目前能演唱演出的传统唱本主要有:《男光棍》、《白马卷》、《小姑贤》、《汗巾记》、《女贤良》等等。

凉州贤孝的演唱者从古至今大都是些盲人,故凉州贤孝的传授主体方式为口传心授型。凉州贤孝的说民间唱艺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于传统唱本的留存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够深刻;且因生理情况所限,他们也没有强烈的唱本视读需求与唱本文本指证性质式的传承教学需求。故现在留存下来的凉州贤孝传统唱本大多为他人记录或旁人整理所得,只有极少数的非盲眼且能识文断字的艺人手头才留存有他个人珍藏的不超过10本的传统唱本,或根据新时期的农村工作的需要,每年平均编创有1-2部凉州贤孝演唱的新段子――新段子非新唱本。

二、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传统唱本师徒传承情况及新段子的创作缘由

凉州贤孝传统唱本的故事情节多数以二十四孝、三十六记、七十二案为主。以《丁郎刻母》为例,主要讲了:在汉朝河内地方,有一个人叫丁兰。传说他有感于“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情形,对自己未能趁父母健在时尽孝而痛悔不已,越发思念已故的父母。于是,他就用木头雕刻出父母的形像,供在家中堂上敬奉,俨然如对活着的父母,在生活点滴之处都不失恭敬。

《丁兰刻木》的故事,不仅突现了丁兰对父母的至诚孝心,而且他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行为,对形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风,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凉州贤孝教育普通民众:孝心会感通万物,使人遇难呈祥。

现如今凉州贤孝有国家级传承人冯兰芳,他名下有弟子两人,一人是其儿子,现年24岁;另一位是他领养的孩子,现年13岁,在领养及凉州贤孝的传授过程中都一直住在冯兰芳家中,待学成后,可离开冯兰芳自谋生计。省级传承人有王月、王雷中二人,王月的弟子有董永虎、杨万鹏等,都可自行弹唱,王雷中目前尚未收弟子。这7位目前都在表演与传承凉州贤孝说唱艺术,且主要传承与传播的是凉州贤孝的传统唱本。

凉州贤孝的传统唱本中的短篇唱本文字量约有七八百字,中篇唱本约有三千至五千字,长篇唱本基本上都在一万至四万字之间(如《丁郎刻母》贤孝唱本表演时长有60多分钟)。而所谓的“新唱本”(实则是新段子)大多篇幅比短篇传统唱本文字量还少,一般有四五百字。笔者认为,凉州贤孝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唱本。

三、从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曲目传承创新情况谈贤孝艺术的保存与发展

从凉州贤孝传统曲本的传承表演与新段子的编创调研情况可知,目前凉州贤孝艺术虽有传统唱本的传承,但无好的新唱本的艺术更替与创新。凉州贤孝固然于2006年就已列入至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但其生存本质也仅处于基本维系状况而已―它缺乏了一些自身的造血功能,贤孝艺术的自我发展意识较差或它的生存环境已经基本上缺乏它的活力空间了。

凉州贤孝从乞讨衣食的手段,慢慢演变成一种舞台表演,即使不在今天它也会在明天或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彻底消失,这是在这个或那个时代的现实。因为即使仅仅是演唱场合的改变也会导致它文化内涵的本质变化。

近几年由于专家学者对贤孝艺术的频繁采风,民间艺人也开始录制演唱光盘,但购买收藏的除了当地文化馆和学者之外,老百姓几乎无人问津。冯光钰先生曾在《河州说唱艺术》“序言”中指出贤孝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于是“棺 材头上”抢救的珍品。艺人们已先后去世, 所幸音响资料得到了少量的留存。笔者认为,如要实施人为的贤孝艺术传承发展的努力,则应在加大贤孝资料整理的同时,多考虑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坤. 黄柏元.凉州贤孝及其音乐刍议[J]. 中国音乐, 1990 ,(2) .

篇13

关键词:声乐艺术;茶艺文化;共性特征;传播机制;情感共性

声乐艺术与茶艺之间的内涵融合,并非一种艺术“替代”另一种艺术,实际上,是以共性认知的基础视角来对两种文化艺术所存在的客观共性进行分析。

1声乐艺术的多种内涵分析

声乐艺术作为艺术体系发展中,极为特殊的表现形式。通过使用人的声乐来进行音乐演唱与表达。声乐艺术通过依据声带,结合鼻腔、舌头等多个部位相配合,从而诠释出极具节奏感与内涵的声音内容。结合不同音色划分,主要有抒情类和戏剧类音色,不同的声音,其中所诠释的情感内涵,也完全不同,比如男高音往往能够诠释出一种积极、厚重的情感内涵。事实上,同一首声乐作品,演唱者不同,就会呈现出差异性效果。从这些声乐艺术的差异性表现看,其背后不仅仅是音乐技能之间的差异性,也与演唱者自身的乐感、理解力,甚至声乐艺术素养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在当前声乐艺术诠释过程中,其中所需要展示的内容中,除了要集中展现其演唱风格与技巧之外,更要侧重于情感理解与发自内心的认同。实际上,根据相关研究分析,我们看到声乐艺术在演唱与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声乐技巧的掌握,更要注重演唱者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所以,从艺术包容与情感启迪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借鉴和汲取其他艺术的内涵,也将实现声乐艺术的更完善表达。

2茶艺文化的价值理念认知

根据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茶艺指的是在茶叶冲泡与饮茶过程中的具体技艺,在茶艺中,从泡茶,再到品茶,乃至多种艺术情感的融入,都诠释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茶艺文化传播与发展进程中,主要从观看基础表演、品读茶文化内涵,乃至悟道等三个层次内涵。对于茶艺文化来说,其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除了泡茶的器具、水等等,还有服饰、情感等多个美学内涵之间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茶艺文化作为一种自我修养,其中逐渐融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实现茶文化的理性思考。对于声乐艺术来说,这是基于情感理解与文化认知背景下的艺术思维形式,茶艺同样如此。无论是茶艺的形成背景,还是其中所表现的情感思维,都是一种真实而客观的情感流露。特别是我们能够从茶艺中体会到人们对茶文化的情感化理解,所以,在当前文化融合背景下,想要实现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全面传承,就必须构建一种基于融合共性基础的文化包容体系。

3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的共性特征

独特的文化环境,造就了具有自身美学理念和情感特色、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与茶艺都是文化体系的艺术化表达。作为一种情感的诠释与流露,两者极具内涵的共性。就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看,该艺术正是时代文化与声乐艺术之间的合理融合。所以,在当前发展和认知该艺术时,要注重植根于我国文化氛围,通过融入合适的艺术理念,从而实现声乐艺术实践的最佳效果。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的共性在于两者都是文化体系的生动诠释,从唐朝出现茶文化到今天,千年发展造就了多种形态和内涵的茶文化,茶艺就是茶文化的创新性与艺术化展示。任何一种艺术,在发展与传递过程中,只有融入了文化内涵,秉承了具体的文化传递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让两者艺术的优势,实现不断提升。对于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来说,其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于其中所诠释的文化优势,这也是两种艺术不断传承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品质。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的共性在于两者都是基于内部情感的艺术表达,想要实现其最佳展示,就必须综合考虑其中所诠释的情感理念,通过综合理解,从而实现艺术传递的最佳效果。无论是声乐艺术,还是茶艺文化,其中所诠释的各种美学,乃至表达动作、旋律等等,都是基于情感理念的价值诠释。实际上,声乐艺术也是一种情感理解与思维认知,其中所向我们集中展示的是一种艺术理念,更是情感思维的人文认同,所以,充分探究艺术的融合共性,从而适应当前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诉求。茶艺与声乐艺术之间,存在诸多内涵的关联性与价值共性,这也为两者之间的内涵性融合与价值挖掘,提供了重要载体与平台。因此,及时更新文化理念,融入艺术思维,变革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之间的融合方法,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也将茶艺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声乐艺术的情感性优势等等多种理念予以充分融合,这也符合、匹配当前文化交流与艺术碰撞的时代环境和要求。

4文化融合背景下声乐艺术与茶艺的融合传承机制

源自西方文化的声乐艺术化与基于茶文化的茶艺,两者尽管作为风格内涵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态,尽管其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之间存在着差别,但是就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对音乐艺术和情感理解的深度诠释与包容,所以,这两种文化艺术,在未来一定能够以深度融合的方式,实现融合与传承。在现代茶艺文化中,选择声乐艺术融入其中,也能够实真正实现茶艺的时代创新,尤其是声乐艺术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内涵,都将诠释出最佳艺术展现。就文化融合的时代趋势看,不同文化体系在传播与融合过程中,都在冲突与交流之后,实现了内涵与形式的全面重塑。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其不仅有属于自身风格的艺术展示规律,也有着丰富特色的文化特征。比如自身的演唱风格、表达形式,乃至情感诠释等,都有属于该艺术的特色内涵,在声乐艺术全面融入我国之后,作为一种艺术表达载体,其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传递与发展,提供了相关平台。但是,就文化融合这一时代趋势与背景看,在探究两者融合发展的传承机制时,不能盲目融合,要以理性和客观的视角,来对我国茶艺与西方的声乐艺术差异性,进行对比和认知,比如茶艺更多是一种多样艺术,演唱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组成因素,服饰、器具、表演等等,都是该艺术的重要内容。而声乐艺术中,则更多以演唱为主,无论是声乐表达的情感方式,乃至声乐演唱技巧等等,都侧重于演唱技术。所以,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茶艺与声乐艺术的融合与交流,应该坚持:首先,必须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演曲目,通过合理的曲目编排与内容改编,从而形成极为固定的音乐表演范式,特别是在进行具体艺术资源挖掘与整合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改编与理念融入,实现声乐艺术与茶艺的最佳融合与应用效果。茶艺表演中,可以使用声乐演唱方法来表演相关采茶戏曲目,通过丰富茶艺表演的情感渲染力和价值感知,从而提升茶艺表演的艺术合力。其次,要注重提高茶艺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准和艺术认知能力,当茶艺表演者,深层次体会和感知声乐艺术所具备的艺术感染力与独特的情感思维,从而真正实现茶艺与声乐艺术的理想融入与借鉴。茶艺表演中,以茶艺的技巧展示为重要方式和载体,其中不仅融入了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更是通过巧妙借助辅助元素,从而实现了该艺术方式的生动表达与诠释。在茶艺艺术发展进程中,其中有着重要的音乐元素,音乐艺术让茶艺表演的内涵,得以全面丰富。最后,在茶艺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声乐艺术,应该偏向相对柔和且自然。茶艺与声乐之间深度融合之间,让两者艺术,实现了生动诠释与立体化结合。客观的看,茶艺活动,更多是一种可观赏的柔性美学,结合声乐艺术的价值内涵和多种表达方式看,其中更需要确保艺术之间的匹配度。

5结语

将声乐艺术与茶艺相融合的过程,并非两种艺术的“盲目”性叠加,必须在优化内容选择的基础上,探究声乐艺术与茶艺之间的内涵共性,进而从艺术内容到表演风格,实现真正匹配。实际上,文化融合背景下,声乐与茶艺之间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1+1”,而是在寻找到艺术共性基础下的,文化借鉴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晓燕.声乐作品中的审美通感———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声乐套曲《春天》(Op43.No.2)的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35-136.

篇14

关键词:茶文化;音乐教育;茶道

从茶席设计,到茶艺表演的具体实践,利用自然、优美的动作传承天人合一、物我相荣的理念,赋予茶具、音乐、整体环境以和谐的韵味,实现茶道艺术和音乐的有效融合,向参观者传递茶道的文化观念,当然也传达着中华茶文化的精神。这,即是茶道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音乐学习,抽象的审美能够伴随着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展开,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升华听觉感受,进而加深对于茶色、茶汤、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传达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艺表演的本质,泡茶技能自然也随之上升,进而促进个人修养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饮茶的习惯,源于神农时期,周、汉时被世人所认可,唐宋时期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加之元、明、清的发展以致形成当前时代的茶道,可谓经历了饮茶、煮茶、茶艺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茶道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综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净淡雅、自然随顺的茶艺风格,并将其赋予茶艺表演过程中,实现以动传静的目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着新的发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表演,以幽默的风格传达着采茶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茶馆中,茶艺表演中与各类传统乐器的结合,也丰富了个人饮茶的体验。当然,采茶戏和茶馆茶艺都是在茶道与音乐相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造意境,茶艺渲染意境,两者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当然,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显。

2茶文化中音乐教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个人的五官感受,改变人们对于基本物质的情感体验,对于帮助个人发现美、理解美、深化美并再次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体验,增强个人想象力,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在茶文化传承中,音乐教育的展开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2.1提高个人协作能力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传承中,煮茶、洗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加入音乐演奏的茶艺表演,需要茶艺师和乐师之间相互理解,把握每一个音乐节奏或者是茶艺表演的具体过程,以促进两者的和谐。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理解音乐对于茶艺表演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在茶艺表演中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的能力,实现其具体表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升其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

2.2传递茶文化和历史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采茶歌等可以说是接受度比较广泛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当然,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滑稽表演,其借助于采茶时候的步调、采茶的技艺与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我国采茶文化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采茶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着采茶者面对艰苦的生活依然乐观的态度。而在茶艺表演中,托壶、旋转、倒茶等的一系列富有音乐韵味的肢体动作,一方面展示着茶文化本身的包容性,表明茶文化可以与音乐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利用人民丰富的智慧创造出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更突显茶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茶道、音乐等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造,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状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涵,融于茶道表演当中,让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和茶艺表演中了解音乐,更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

2.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饮茶,讲究慢条斯理,以心境理解茶境,以茶境感染心性,在淡然的氛围中,体味茶色、茶香和茶汤。同时,在舒缓的音乐中,放缓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心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化本身带给人的滋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很难平静下来。包括茶艺表演在内的很多艺术都变得相对浮躁,人们都希望找一个不忙的时候放松心情。茶文化,则给了人们这个机会。茶艺中音乐的加入本身是为了给人营造平和的环境,而茶艺表演,则利用茶香与音乐情境的融合,茶艺表演与音乐节奏的融合,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它的的平静,加深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在品茶的过程中寻得片刻休息的机会。可以说,音乐教育让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茶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在传递茶道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个人提高应对世俗凡务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

2.4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经常在品茶的同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增强其审美体验也有帮助。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音调、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音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情感经历,其很难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因此在弹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无法专注音乐本身而影响最终音乐效果。但是茶文化则给音乐提供了具体的表演情境,茶艺表演中融合的茶道精神,与音乐本身相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法熟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茶道文化的体味、茶艺表演的观察等,丰富其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好比,一个经常去茶馆听曲的人,因为原有的茶文化滋养,对茶艺表演已经相当熟悉,而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与茶艺表演节奏不和谐、音乐表演人情绪过于紧张的状态,其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

2.5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出现状态问题时,喝一杯茶,感受一下《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大好河山,能够再次拓宽其视野,让人不再沉浸于原有的情感天地中,而是放眼于更大的局面去感知生活本身的美好;当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漂泊,于一处安闲的地方喝一杯温暖的茶,听一曲家乡的采茶戏,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个人的亲近感,还能够在茶香中获得愈加沉静的感受,进而从这种感受中汲取再次奋斗的力量。而当个人十分失意,充满沮丧感时,以茶代酒,在慢慢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感知《高山流水》中知音之音,感受渔舟唱晚的闲散舒适,感受《沧海一声笑》的壮阔豪情,发泄心中的沉闷,同时也提升思想境界,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在茶文化中,优秀音乐曲目的展现,不仅能够平复个人的心情,让人能够深入到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个人和缓心情,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境界的升华,保证个人身心健康。

3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实践

结合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节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加深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采茶戏、采茶歌等具体的茶与音乐的结合形式,了解茶与音乐之间的动静结合之美,明确茶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和文化,其在不同的地域、历史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当然也接受历史、人类智慧的滋养,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多样的状态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加深人们生活的体验,更促进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化。当然,茶文化的音乐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提升其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体验,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音乐精神的相互融合,让抽象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想象境界。同时,在整体的音乐感受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于音乐的认识,尤其加深对于不同音乐小节中所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将一个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以新的音乐展现形式传递音乐带给自身的感动,更向周围的人再次传达音乐理念,深化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实践本身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过程,进行音乐的具体演奏实践,有助于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得原有的以静态方式的曲谱灵活展现于手指尖,让音乐的表演更加鲜活可感。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学生自身情感的加入,也可以让身心全都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在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帮助塑造音乐品质。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与茶相关的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形成,为茶文化的深层次构建、茶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式理解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深度发展和时代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

从茶文化的传承当中,了解茶文化的具体韵味;从茶文化与音乐结合当中,明晰音乐的功能,明确音乐教育的加入对于茶文化教育的具体作用,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具体展开形式;在以茶文化为背景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个人形象感知能力,提高个人对于音乐和茶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茶文化本身的时代解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174-176.

[2]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3]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