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的对策范文

老龄化的对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的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龄化的对策

篇1

居民收入结构、财富结构畸形,是由于个人的养老金资产占其终身收入的比重过低,迫使居民表现出强烈的储蓄养老动机,如此又进一步强化经济结构的畸形

整体上看,养老金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剂,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资本强国的坚实地基。故而,把养老金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释放社会经济压力,创造养老金红利,既是未来我国巨大的后发优势,也是崭新的比较优势。养老金红利与城镇化红利、改革红利汇聚一起,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结构的全面转型。

养老金的“蓄水池”功能

发展养老金,把长期资金从流动性当中分离开来、规范起来,是治理通货膨胀、缓解就业压力、推进金融改革的基本逻辑。

首先,养老金是天然的“蓄水池”,通过养老金发展来吸收流动性,既防通胀又防通缩。可以把央行从“通胀压力”中“解脱出来”,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赢得空间。其次,养老金发展与就业发展存在替代关系,能够较好地减轻失业压力,可以把政府从“凯恩斯主义政策依赖”中“解脱出来”,为推进结构调整赢得空间。第三,养老金发展与民间投资存在替代关系,可以把民间金融从“地下经济”、“地下钱庄”中“解脱出来”,减少公众为保障退休养老而进行的炒房、炒钱等非理性投资行为,从而为规范化的金融创新赢得空间。宏观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畸形的根子是微观畸形,根源是居民收入结构、财富结构畸形,是个人的养老金资产占其终身收入的比重过低,迫使居民表现出强烈的储蓄养老动机。金融结构畸形,又进一步强化经济结构的畸形。而通过养老金发展来汇聚长期资金,又是改变金融结构、融资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源动力。

发展养老金,提高养老金资产占个人终身收入的比重,稳定养老金财富预期,可以收到良好的政策效果:一是可以分流银行储蓄,降低银行资产的比重,改变畸形的金融结构;二是将养老金投向资本市场,推动储蓄向投资转换,提高资本市场融资的比重,改变畸形的融资结构;三是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提振国内需求,改变目前消费不旺的畸形经济结构。

养老金的安全阀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金发展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提升社会福利、增强国民安全感,可为社会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增加制度屏障。

本次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社会整体上稳定,与“阿拉伯之春”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养老金发展有差别。2011年,美国人均养老金资产规模为7万美元,折合44万元人民币;智利人均为8500美元,折合5.4万元人民币;我国人均为4000元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人均养老金资产只有智利的1/10,美国的1/100。增加养老金发展投入,增进国民幸福,增加居民财富,可以把中央政府从“政治压力”中“解脱出来”,把地方政府从“维稳压力”中“解脱出来”,大大节省社会维稳费用。

此外,养老金是长期资本,追求长期收益;是社会资本,受益者是国民。养老金与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一起,可以共同构筑起“三足鼎立”的资本格局,构建起不同所有制形态、不同利益取向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养老金大股东”,让政府从“国进民退”的“所有制压力”中“解脱出来”,从容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三要素: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养老金发展可以推动资本形成,汇聚长期资本。根据笔者测算,到2035年,养老金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贡献为2%左右,可以抵消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负2%左右的贡献。将人口红利转变为养老金红利、金融红利,可以为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养老金是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压力被认为是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拦路虎”。利用资本市场国际化来分散我国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危机,是一场伟大的跨期套利,是通过金融手段来治理老龄化危机的重大应对策略。当我国进入人口负债期时,我国老百姓可以通过持有全球范围内的股票和债券来分享其他国家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贸易红利、市场化红利、城镇化红利,也即获得资本红利。同时,国内居民通过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还能提前分享到全球经济增长及价值创造成果,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现实分利。到那时,中国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够拿人民币购买到全球最具稀缺性、最有成长性、最优价值的资产。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经指出:美国硅谷和中国城镇化,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根据笔者预测,到2035年我国养老金总资产将达到79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5倍。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将达到210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5倍。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养老金大国、金融大国、财富大国、消费大国、制造业大国。

而通过养老金投资,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就是在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届时我国还将成为全球技术大国和创新大国。我国将收获:强大的人民币、强大的资本市场、强大的技术,强大的国防。

养老金发展犹如一条长河,其下游是金融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释放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至关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国际化。具体来说就是把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大国的优质企业“请进来”,把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资源大国的优质企业“请进来”,把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人口红利大国的优质企业“请进来”,这样就可以把我国当前的人口红利和发展红利转换成强大的资本购买力,同时优化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企业结构,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培育机构投资者,塑造先进的资本市场投资文化。

选择资本市场国际化作为养老金发展战略的一个突破口,其战略意义在于: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对等开放;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老龄化风险。

可以说,通过养老金发展来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推动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启动养老金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启动养老金发展战略,收获养老金制度红利,将逐步缓解目前我国面临的诸多结构性难题:收入结构失衡,人口结构转变,金融结构畸形,融资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失衡等;从中长期来看,将逐步释放我国面临的诸多社会经济压力:福利增长压力,通胀压力,就业压力,财政压力,融资压力,所有制调整压力等。

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尽快设立“国务院养老金发展办公室”,统一规划和实施养老金发展战略。适时成立“中国养老金监管委员会”。

第二,尽快成立“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即“第二全国社保基金”,实现集中、专业、市场化管理。

第三,充实全国社保基金,进一步加大国有股划拨力度,将目前的10%先提高到15%,然后进一步提高。

第四,出台针对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补充养老保险发展。

第五,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完全基金积累。

第六,出台《退休收入保障法》,保障老年经济安全;出台《养老金监管法》,实现依法监管。

第七,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

总而言之,启动养老金发展战略,是实施成本低、受益范围广、有效时间长的综合解困办法,有利于我国成功跨越“老龄化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低增长陷阱”,再创“中国奇迹”。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 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18-0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从2001年到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2006)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养老保险问题是进入老年型社会不可回避的焦点。主要表现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的不断增大。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依然落后,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使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对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相应的影响。因此,关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

2.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处于低水平。我国60~64岁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四年多一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二年多一点。

3.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低,农村尤为明显。农村养老保险不到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民增收来源有限,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4.老年人生理、心理负担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弱化,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容易使老年人陷入心理困境。悲观的心理反过来又对生理产生不利影响。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三、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老年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社会不仅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而且更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我国老龄工作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服务理念。从制度层面,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入“增权”理念,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尊严和意义。同时,各类新闻媒体要努力塑造老年人的健康形象,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健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参与。当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相关制度方面资源稀缺有待完善。所以,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政府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以调动企业参与老年社会工作的积极性。

培养专才,提供专项优质服务。培养和建设专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队伍,要积极扶持各类非政府专业化服务组织,并与现有养老机构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为老年社会工作培养专门人才,不断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家庭养老又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模式。于情于理,未来全部依靠家庭养老显然不足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实际出发,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为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培养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社工人才;为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创建更好的平台;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加强部门负责人、老年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了解和认可;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社会参与度。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需要敬老爱老,爱戴老人就是爱戴我们自己。我们要以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努力把老龄化社会建设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凌小平.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理论界,

2008.

[4]穆光宗等.中国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J].人口与发展,

篇3

关键词:老龄化;电视媒体;惠老服务;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21-02

当前国际上通常采用两个标准来界定老年人社会:其一是联合国在1956年推荐的65岁,其二是在1982年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所推荐的60岁。发达国家一般遵循第一个标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一般采纳后者。就我国而言,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上,60岁被规定为老年期;1981年第二届会议建议将65岁作为老年期的起点年龄(此建议并未被采纳)[1];经过数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因此在我国,老年期法律界定的起点年龄为60周岁。

国际惯例是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我国在2000年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60~64周岁人口数为5866.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4%;65~69周岁人口数为4111.3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08%;70周岁以上人口数为7781.3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83%[3]。从2001年起,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4]。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数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5]。由此可见,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将关系到整个老龄化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老年受众的信息需求与媒体接触习惯

目前国内很多研究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探讨老年人群体的需求状况。美国耶鲁大学的奥尔德弗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核心需要:生存、相互关系、成长。老年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基于生存需求,老年人普遍关注民生类、医疗保健类信息;基于相互关系或称为社交需求,老年人对于文体活动类、旅游类信息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基于成长需求,老年人侧重于科普知识类、教育类信息,这也是其求知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集中体现。

就老年人选择信息渠道的比例而言,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亲朋好友、图书报刊、广播、网络、讲座[6]。电视媒体高居首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家庭数量增加,老年人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孤独感和精神上的空虚感。而电视媒体因其屏幕大、内容多元化、感染力强以及家庭普及率高等媒体属性,自然而然成为老年人“家庭精神陪伴”的首选。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村村通”政策使电视机在农村甚至更偏远地区的普及率明显高于其它媒体。即便出现了网络新媒体,由于老年人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慢,掌握网络操作技术的能力较弱,而电视机操作简单,因此更受青睐。当前,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分流了大批年轻电视受众,但对老年受众的分化作用不明显。老年人群体的媒体接触习惯相对稳定,在电视媒体受众中的数量以及接触时段广度和时间长度上均处于首位。

二、我国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缺位

电视惠老服务属于媒体公共服务的范畴。我国所要推进的电视媒体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的、以满足农村的基本视听权益为重点、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7]。电视媒体既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就应当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以保障公共利益作为媒体的“立业之本”。社会公众既包括主流精英,也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比如老年人群体。公众需求是多元化的,公众能分享到多元化的媒介内容也是公共利益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反观现实,当前电视媒体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专门性节目少之又少,与这一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无法匹配。这一切归因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传媒产业化发展张大了其自身的经济属性,使其在经济活动中带有明显的趋利性,从而沦为“经济人”。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经济人”的思考和行为趋于在即定的约束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于是,电视媒体常常以收视率为导向,主动放弃那些社会效益好、但制作成本高、经济回报少的公共服务类栏目,转而投向成本低、见效快、能赢利的娱乐类节目[8]。

这里还涉及电视媒体“有效受众”的选择问题。所谓“有效受众”,是指“含金量”高的受众群体,具体就是指“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对媒体而言,他们是“高质量的商品”,可以向广告商卖出高价[9]。而老年受众则是“无效”人群,没有“利用价值”,容易被媒体忽略。目标受众选择的功利性使媒体内容趋向单一,这也造成了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缺位。

三、构建以电视媒体为核心的家庭惠老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老年受众首选的“精神陪伴”,电视媒体提供的惠老节目应当更具针对性,更凸显服务功能,更体现互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惠老信息服务平台应当成为电视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体现。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影响;对策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我国很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尤为严重。由此可见,寻找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并探求解决该类问题的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对我国养老保险共有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1.提前退休的现象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提升,提前退休的现象普遍增多,提前退休现象的产生无疑是导致养老保险金产生“赤字”现象的一大重要原因,那么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金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将分条为大家阐述:首先,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将大大减少;其次,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保险金的年数将大大减少;最重要的是,由于退休的年龄提前,因此等着领养老保险金的人的数量便大大提升,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入不敷出的现象,交钱的人变少了,领钱的人的数量却大大提升。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很多人都是提前退休,在家闲着觉得没事可做,所以很多人选择到其他工厂从事其他工作,由于不需要缴纳任何的保险,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且专业技术比较纯熟,所以很多用人单位更愿意雇佣他们,而不雇佣年轻人,这样一来,便又少了一批缴纳保险金的人。由此可见,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有着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

2.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能力比较低

除了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冲击以外,养老保险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劣势,例如,覆盖面特别窄,保障能力特别低等等。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只是针对于一些城镇以上的用人单位上,并未全面覆盖到每一位工作者身上,另外,养老保险金自身的收益比较低,且风险比较大,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缴纳养老保险。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的养老保险金却仍然能够在退休以后接收到国家的退休金以及各项福利,例如,公务员,这样一来,便出现没有入账,却有一定的出账的现象,这样一来,更是加剧了养老保险金“赤”字的现象。还有部分的用人单位出现“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养老保险金的统集,更让人们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安全性以及保障性产生了担心以及忧虑。且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农村人是无法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这样一来,也突出了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比较窄的特点。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金的影响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所阐述的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可采用如几种解决方法:

1.提高退休年龄,改善提前退休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前退休,然而提前退休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还会对养老保险金产生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因此,若想很好地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提升退休年龄,进而改善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首先,国家应该废除之前关于提前退休的规定,重新制定新的相关规定,不仅不要提前退休,还应该提升退休年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缴纳保险金的人数以及年限,还可以改善退休以后从事其他工作进而降低年轻人的就业率的现象。除了要提升退休年龄以外,我们还应该仿照国外的一些国家的制度,将男女的退休年龄尽量拉平,进而从侧面起到提升退休年龄的目的,从而实现养老保险金的筹集。

2.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证能力

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十分发达,尚且属于转折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无疑对国家是一种伤害,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现象,而且正如上文所阐述的,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具有覆盖面积窄以及保障能力低的劣势,因此,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w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障能力。首先,针对那些不需要缴纳任何保险金却同样享受退休金以及国家福利的单位要开始征程征收养老保险金,这样一来,便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拓宽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应该想办法将养老保险金政策下放到农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还可以让农村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保障以及福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一定要严格打击,进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政策是安全可靠的,消除他们的疑虑以及担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对我国的养老保险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及冲击,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成为全国上下都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了目前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金产生的影响以及冲击,并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希望这些方法以及对策能够帮助国家以及社会很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一定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总和生育率为2.31,这20年的降低量占到1950年以来的40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在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3岁。到2010年中国老年人已占全世界22%,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4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2.76%,其中80岁以上高龄达到1300万。公报指出,目前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惠及4700余万人。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抚养比例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

(一)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目前我国是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虽然冲击小于现收现付模式,但同样也面临了一定的收支风险。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

(二)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己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而2010年调整后达到1624元,几乎翻了一倍。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覆盖范围小

由于国家在最初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广、待遇不统一等现象。社会养老保险同样如此,其整合性和覆盖面也是影响它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为28.25%,占城镇就业人口数量比例72.46%。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是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增强基金抗支付风险能力的。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一)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中央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实现养老不犯愁措施如下:第一,吸收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欢迎有较强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所有的城乡劳动者;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条件,可以转移并能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既可达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目标,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风险。

(二)做实个人账户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缺口。各地社保部门为了填补缺口均挪用了个人账户资金。这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形成真实积累,仅作为名义账户存在,有违初衷。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做实个人账户,并认真做好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实现部分个人投资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三)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制度;挑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66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所谓的人口老龄化,其实就是总人口数量中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一种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和65岁的老年人的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数量的10%和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已然形成。因此,政府要及时分析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维持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

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显然更需要医疗保险。在人口老龄化现象越发严重的情况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遭到了巨大挑战。就目前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给保险基金供给带来的挑战,二是给保险基金支出带来的挑战。

1.1 人口老龄化问题给保险基金供给带来的挑战

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构成。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费用缴纳由个人和政府共同完成。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的缴费金额范围内,居民享受的待遇将由当年的缴费情况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年人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医保基金的收入也不会产生过大影响。但是,不同于其他两种缴费方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是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而职工退休后,可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享受医保待遇,不需要继续缴纳费用。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医保基金的缴费人员将远远少于享受医保待遇的人员。因此,人口老龄化就会给保险基金的供给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1.2 人口老龄化问题给保险基金支出带来的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老年人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基金的支出将遭到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在医疗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将不断增长。这意味着,居民在退休之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另一方面,近年来老年疾病的发生概率不断增加,医疗保险的支出费用也将逐渐增长。因此,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将会迅速增加。

2 医疗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已然发生,且在短期内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供给和支出带来的矛盾,相关单位应积极寻找对策解决医疗保险基金供给和支出存在的问题。

2.1 寻找更多保险基金的供给

要想缓解目前医疗保险费用紧张的问题,就要寻找更多保险基金供给。一方面,政府应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使更多人参与到医疗保险的费用缴纳中,缓解目前医疗保险费用紧张的问题。例如,政府应将民营企业、民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纳入到医疗保险的参保群体中。另外,在经济运营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民营单位,都应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渠道。所以,相关单位应为医疗保险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使银行理财产品、股票等资源成为医保基金的投资对象。为降低医疗保险的投资风险,相关单位应构建多层次的投资模式,进一步拓宽医疗保险的投资渠道。最后,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解决医疗保险的资金供给问题。

2.2 做好保险基金支出的控制工作

一味增加医疗保险的基金供给,显然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所以,政府还应做好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控制工作,缓解医疗保险支出费用紧张的压力。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规范医疗机构来解决过高的医疗费用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使医疗水平尽可能高的同时,减少医疗支出的费用。这不仅可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问题,还能解决医疗成本控制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推广社区医疗服务,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立集医疗、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增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降低老年疾病的发生率。另外,政府还可推广体检制度,使国民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有效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3 结 语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政府和相关部门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并处理好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和支出问题,才能保证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康彩霞,王宏.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9(1):108-109.

篇7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发达国家大多经过40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社会。此时,这些国家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同时,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组织、物质、制度等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较薄弱。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因此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冲击,要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时间紧迫,而且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还会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不断增长,影响积累基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状况下,如何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难题。

面临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老龄意识和建设“老人强国”理念,增强紧迫感,切实负起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应对,认真化解,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通过发展解决问题,反过来,通过不断解决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这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适应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

2.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减轻人口老龄化在劳动力方面的不利影响。要把发展老龄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重视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以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

3.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承受能力。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家庭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格局。

1.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的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事业。鼓励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

2.大力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要在增加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实行民办公助、公民合作、民建民营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保证养老服务机构正常运行,发挥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形成为老服务网络体系,为居家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3.巩固和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要在全社会加强以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实施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措施上鼓励儿女养老。积极创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机制,推行协议养老制度,明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建立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政府补贴制度等,努力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有强力的组织保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龄工作显得日益重要,老龄工作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劳动力资源短缺;老龄产业

 

    我国在1999年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虽然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呈现出不可低估的态势。从现在开始,提前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21世纪初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200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 97%,同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约为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亚洲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日本用了24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我国只需25年或26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 6%,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比例只有3. 7%;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为7. 0%,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为303255人,其人口比例为5. 6% ;2005年,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7. 9%,而齐齐哈尔市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 2%。虽然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较全国起步晚,但增长速度比全国快。预计到2010年时齐齐哈尔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9. 1 %,到2020年时将达到14. 3%。

    3.区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差异较大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预计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在2005年进人老龄化社会。

    4.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和10%时,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和11335美元。我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为6. 96%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时,人均GDP也仅为3000美元。闭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齐齐哈尔市的GDP更是在全国平均值以下,齐齐哈尔市2000年老龄人口达到5. 6%时人均GDP为590美元,2003年时人均GDP也只有780美元,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人均GDP预计在1600美元左右。

篇9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需要把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如何保障老年人在生命历程最后阶段的质量必然会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1.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2013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本报告提到,2012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4.3,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94亿,预计2013年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变动致使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0万人,达到0.23亿,而且这种年均增长100万的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加150万人,达到3 750万。三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增长较快,2013年突破1亿人。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2013年也已突破1亿人。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逐渐增加。因为实行计划生育的那一代渐渐步入老年期,加上独生子女的风险因素,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持续增加。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人口年龄分布已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过早地进入老龄化时代。

快速的高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是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加之疾病谱的不断改变,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疾病有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患有的这种疾病均有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导致很多老年人在疾病和痛苦中徘徊。而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部分,这些老年人在临终之际只有一个子女照顾,致使老年人照料成为一个大难题。二是伴随着快速的老龄化使劳动力数量减少,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效率。而且,通过社会或者市场商业化养老机构来供养和照料他们难度很大,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较大,给目前老年人照料造成很大的困难。

2.能够有效节约卫生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也不会有较大改变。因此,要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要坚持最有效的原则,从人道主义观念出发,关注生命质量。对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来说,除了自身承受巨大的病痛折磨,甚至还会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相比临终病患的医疗费用而言,它将会使这些节约的费用转移到其他人有结果的治疗上,使医疗保险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临终关怀改变了过去医疗机构对任何病人都进行医治的做法,而是承认对某些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无法救治的客观事实。通过设立临终关怀机构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而不是消耗无谓的卫生资源,这才是真正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

二、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

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这也与我国老龄化规模和速度不成正比。目前,我国临终关怀面临以下问题:

1.总体水平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相继创办的临终关怀机构大约有200多家,基本能维持运营的有100家,从业人员在4-5万人。而随着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疾病谱的变化,老年人医疗保健和照料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的临终照护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覆盖率低,总体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临终关怀覆盖率低,从业人员缺乏。目前人口老龄化规模不断扩大,癌症患者逐年增加,这就导致我国居民对临终关怀需求日益强烈。而现在临终关怀机构覆盖率还很低,供需矛盾加剧。二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待提高。

2.传统伦理思想的束缚。首先,我国传统的生死观过分强调生的问题,缺乏对死亡本体性研究,因而造成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避谈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生死观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们对死亡缺乏理性的认识,面临终关怀必然要和病人及家属谈论死亡问题,因此,临终关怀和我国传统死亡观存在着内在冲突。其次,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强调百善孝为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些表明孝是评价人们行为准则的最高标准。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管父母亲人患有何种绝症,儿女及家属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治疗,而不能放弃,否则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忽视了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更忽视了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死亡尊严。在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受到冷落,往往出现空床的现象。

3.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不仅需要精神的支持,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和医疗政策方面的扶持。凡是接受临终关怀的病人,一般都是采用姑息治疗,使用药品一般也都是比较便宜的,因此,临终关怀机构的收入相较一般医院收入相对较少。但是临终关怀机构对病房设施等投入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一般临终关怀机构入不敷出。而且,临终关怀机构人员需要进行培训,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这些机构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目前,政府财政对临终关怀机构支持比较少,阻碍了这些机构的发展。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实力有限,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大,导致临终关怀机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

三、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临终关怀理念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死亡的过程。身患绝症的病患在后期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通过临终关怀能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的离开人世。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接受这种临终关怀文化。一是开展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绝大部分人不能正确认识死亡过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巨大冲击,人们需要加强死亡教育,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样能帮助病患亲人缩短病痛过程,提高生命质量。在很多发达国家,死亡教育已经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能接受这种教育。而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或医疗机构都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尽快增加相关死亡教育课程,使医护员工正确对待病患的死亡,并能指导病患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二是对传统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认识。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孝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要求善始善终。而当今对孝和善终的认识异化,对临终病人的过度治疗,不关心病患的临终感受,病人死后大操大办,这都不是孝的真正表现。孝敬父母,要估计父母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使他们得到关心和尊重。

2.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20世纪60年代,英国创办了最早的临终关怀机构,随后相继在美国、法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起来。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开展临终关怀事业,到目前已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是建立社区、家庭养老和临终关怀一体化模式。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两种临终关怀模式:一种是以家庭临终关怀为主,一种是以临终关怀医院为主。这两种模式涉及面较广,在实践中操作起来有很大考验。因此,要根据我国国情寻找一种适合的临终关怀模式,既要考虑到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还要改变传统的护理模式,鉴于此可以建立社区、家庭养老和临终关怀一体化模式。社区处于整个临终关怀服务的核心地位,它本身可以提供医疗服务,也可以组建跨学科小组,参与针对家庭病患的照顾计划。

篇10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经济发展 影响 对策

引言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的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面对下一世纪高龄化社会的挑战,从现在开始必须准备应付比目前多出四倍以上的老年人口,这种准备不仅包括如何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物质、文化和各种服务的需求,而且还要科学地估计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对劳动力的供给、投资、分配、生产、经济发展的速度、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对策,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引导积极影响、减缓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事实上我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作比较,英国和德国大概需要45年,瑞典需要85年,法国需要115年,而中国只需28年。尤其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统计,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已达70个。而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8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小于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北京、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目前的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城市;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由于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老龄化问题很严重,大致和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相当;河南等我国的中部地区,在2004年前后才步入老龄化社会;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偏远地区到2010年左右才跨入老龄化社会,可能还要更晚一些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武永生,2011);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因素,而这种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上。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要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齐传钧,2010)。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主体与直接承担者,社会的发展总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一定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总是与这个社会的人口构成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

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期间,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的深入,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全要素生产率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即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结果,真正由技术进步和微观效率改进做出的贡献微不足道。第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增长率在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第三,在整体生产率稳步改进的同时,如果把环境生产率与市场生产率分别观察的话,反映减污技术利用效率的环境生产率实际上是下降的。

(三)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万美君,2010)。同时,老年人所拥有的娴熟技术以及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更是日积月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尽管精力上可能不如年轻人,但相对年轻人来讲,老年人才工作报酬要求比较合理,工作经验丰富,一上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稳定性更高。让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重返职场,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压力,还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空巢综合症”等心理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逐步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解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目前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筹资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总之,解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不能采取单一的保障办法,而应采取“大保障”的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二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篇1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模式,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047-1.5

从法国巴黎郊外蔓延至全国的社会骚乱,再到美国公交车工人圣诞罢工事件,这些因人口老龄化而引发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似乎都是遥远的图景——数十年来,人口太多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显现,引发了一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21世纪所面临的又一大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较2010年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较2000年上升了1.91%。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总量超过4亿。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近年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老年人数量增加,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201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比2000年的71.4岁增长了2.24%,比1985年的68.9岁增长了5.95%。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比2000年增长了58.38%,比1990年增长了近147%。

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一直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20世纪末,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由计划生育初期的总和生育率6%左右降低到了现在的更替水平之下的1.8%左右。少儿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城镇劳动力不足,使得农村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促使农村、不发达地区的人口趋向老龄化。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劳动适龄人口的内部结构上看,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这可能会影响劳动力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抚养人口和被抚养人口、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制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会使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费用的比重快速提高,可能会出现社会保障资金入不敷出的局面。其次,人口老龄化促使社会医疗保障的中心向老年人口方面转移,必将促使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以及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最后,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并且伴随着老年人家庭不断空巢变化的趋势,对老年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老年人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退休金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问题、生病就医缺乏保障问题以及老年人精神生活如何充实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家庭规模正在不断缩小,空巢老年人家庭和单身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势必引起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成为必然。

五、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虽然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控制人口增长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但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要比经济规律铁得多。韩国的经历使我们不得不吸取教训,我国应逐步放宽生育控制政策,避免人为地加剧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和“未富先老”的进程。

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所享有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10-20年内逐步消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一种客观需求,这方面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我国能否成功地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此,我国应把人口政策的重点切实放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逐步用人口素质优势取代人口数量优势。

鼓励老年人口就业,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老年人有着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继续参加工作对社会仍将做出很大贡献,同时也可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充实老年生活。政府应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以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我国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加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服务设施不足及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使得老年人能有一个安稳快乐的晚年。

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家庭亲情关怀。空巢老年人家庭的不断增加使老年人的晚年更加寂寞,政府应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全社会应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

篇1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挑战;对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52-02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全国老龄办,2006)

一、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面临的挑战

老年人口的首要问题是养老保障,而经济保障是养老保障的基础。城市地区老年人的照料和精神慰藉内容主要倚重家庭,农村养老则主要是依靠家庭。因此,城乡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而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经济或物质保障问题。

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趋于变小,是家庭资源供给减少和不确定。二是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农村土地的收入和保障功能被不断减弱,使家庭资源供给具有不确定性。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严重挑战原有的养老保障体制。主要表现:一是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养老金支出的快速膨胀。二是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巨大。三是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养老金空帐风险加大。(姜向群,2006)

(二)健康与医疗保障的困境

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绝大部分老年人身体健康,有91.19%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其中男性生活自理能力高于女性,占92.58%,女性为89.86%,比男性低2.72个百分点,说明男性老年人生活自理的比重高于女性。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食品、住房、教育和保健服务以及影响健康状况的许多其他因素均达不到经合组织(OECD)的水平,结果,中国老年人寿命比经合组织国家的老年人短,而且他们的晚年往往是体弱多病,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

人口老龄化使城镇医疗保险面临风险。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口医疗需求的普遍提高,再加上老年人口护理性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这些都将给医疗保障带来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与医疗保险基金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二是老年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陈佳贵,2001)三是老年人口医疗费和占医疗保险基金的比重逐年上升。(穆怀中,2005)四是劳动年龄人口医疗保险缴费负担加重。

(三)社区服务与生活照料的阻碍

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是社区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四)社会福利设施不足

社会养老设施供给水平低,老年床位数严重不足,利用率不高。中国目前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另一方面,现有各类社会福利收养单位的床位数利用率不高。社会养老设施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服务能力的差异。

(五)迅速的老龄化对计划生育提出的新挑战

由于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又提前步入了老龄社会,而且生育率迅速而持续的小将导致21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空前的加速。据预测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14%,如果是低方案,达到14%的时间将是2020年,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可以与发达国家日本的人口老化比肩,而且成为21世纪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李建新,2005)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我们必须从人口老龄化的共同成因与特殊诱因出发,在分析老年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从多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逐步解决。

(一)经济方面的对策

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因人口老龄化所带啦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没有经济的发展,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

篇1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偏向于人口数量控制,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控制。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衡量人口是否老龄化有两个指标,一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我国2005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人,所占全国总人数比率超过了7%,因此不得不承认,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其实有关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2亿。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010年迎来高峰,当年的老龄人口递增接近千万。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6亿,是整个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老龄化速度很快

上世纪60年代,为控制人口的极具膨胀,国家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由于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新生婴儿较多,但我国总体的生育生平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位置。据有关资料显示,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迎来最大值,此后人口将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不断增加,这一升一降,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明显。

2、在社会经济不够雄厚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

当前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举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总体来说,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压力较大。

3、在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度过人口老龄化

当前,我国的社会体制逐步完善,许多现有制度都在不断改革,社会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都使解决人口老龄化变得更加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能力提出考验

就目前来说,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这种方式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化解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险中存在的矛盾。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收不抵支等情况,从而产生“空账”问题。据统计,在2000年我国的养老金空账还不足400亿,而到了2006年初,我国的养老金空账已经超过八千亿。

(二)人口老龄化给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困难

我国由于国情特殊,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同时辅以社会和机构养老的方式。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许多家庭都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妇要抚养双方四位老人及一位子女”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年轻夫妇的压力过大,而且还会使其无法给予双方父母足够的照料和供养,养老目标难以实现。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提出了挑战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障全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要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的,但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各种原因,其覆盖范围依然不足。根据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显示,我国在2006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4亿,占总人口数的13.38%,不仅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仅仅限于城镇,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其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同时对于农民工群体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面临困难

老年人由于其抵抗力下降、免疫力减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相关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也较多。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龄人口不断增强,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支出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在2005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接近4000万,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超过1000亿,这使我国医疗资金的运转十分困难,给我国整个医疗保险体系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做实个人账户

前面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从而使得参与保险人员的个人账户长期处于空帐运行状态。因此,要想应对人口老龄化,则应该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这也是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推行

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得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要大力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尤其要保障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对现有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加快医疗保险改革步伐,使得我国医疗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水平。

(四)退休制度更加合理

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我国的保险费用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这给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制都造成了很大压力。对此,可以采取提高退休年龄、实施退休年龄弹性化等措施,因为推迟退休年龄,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效缓解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能力都造成了更大压力,给我国普遍存在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了困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可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改善医疗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等措施来应对,实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唐莹,陈正英,薛桂娥等.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03)

[2]张喜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思考[J].科技风,2010(07)

篇14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问题;对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老年人在发达国家是指65周岁以上者,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为60周岁以上者;老龄型社会是指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的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的特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机能逐渐下降,患病机率大幅增加,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问题较为普遍,他们对于护理的需求大量存在。

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到总人口数的10.6%,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社会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0%,而在2040―2050年之间,这一比例将达到峰值,为25.5%,而总人数将超过4亿[1]。除老龄人口世界第一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未富先老”,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重;三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四是高龄、失能老人增长趋势明显。

2 面临的问题

人口的老龄化不仅给我国整个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医疗卫生部门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实现全社会老有所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尽管我国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行业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应对,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老年护理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老年护理需求增加,护理难度加大

一个人进入老年之后, 机体机能逐渐退化, 免疫功能下降, 容易患各种疾病。根据卫生部资料统计, 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7.0% ,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3.0倍[2]。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易发高发,而且常常是一病多症或者一症多病,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对护理的需求大幅增加。相比其他患者,老年患者病程较长,康复慢,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大量的服务,同时,老年患者的护理设施配备、护理计划、护理实施和护理评价更加复杂[3],护理难度加大。

2.2护理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相对于巨大的且不断增加的老年护理需求,我国护理人员总量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31个省(区、市)的注册护士已经达到218万人,医护比为10.87,每千人口有1.4名护士。但是早在1998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拥有的护士已达到了3名以上[4]。相对于总量不足的问题,我国老年护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突出:一是学历层次不高,具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的护士很少,缺乏高层次技能型老年护理人员;二是分布不平衡,老年护理资源多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广大农村和基层医院严重缺乏;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自身存在年龄老化现象,难以胜任一部分老年护理需要的体力工作和持续超时工作;四是性别比例失调,据卫生部注册护士信息数据库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5月,我国的注册男护士为2.1万人,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1%,而在很多发达国家,男护士的比例超过了10%。

2.3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四二一”家庭的大量出现。我国的老年人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条件有限,需要子女照顾。现代社会使很多年轻独生子女成为“房奴”、“车奴”和“孩奴”之后,又面临着成为“养老奴”,不堪重负。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高效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

3 相关的对策

3.1提高对老年护理问题的认识

人口的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适龄劳动人口的经济负担加重;二是单纯性消费增加;三是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按照“以老年人为本”的原则,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促进、保持或者恢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和尽量减少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缩短老年人被照顾的时间,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无病长寿,健康地安度晚年。

3.2加强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总量与调结构并重

为有效缓解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必须多渠道大力发展老年护理队伍。一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等护理人员的良好风气,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安心工作,乐于奉献,降低护理人员的流失率。二是要加大对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投入,根据老年护理的实际需要,增加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应增设《老年护理学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岗位实习实践教学,培养一大批熟悉理论、实践能力强的老年护理工作者,对在职在册的老年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专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5]。三是要合理配置老年护理资源,充实基层护理力量。老年护理力量应进一步向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倾斜,保障和逐步提高基层护士待遇。四是要重视和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的老年护理男护士,发挥男护士在老年护理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3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一是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等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二是要做好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定期组织老人进行体格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服务,加大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高效的康复服务。重视老年保健,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度的运动健身,保持身心健康。三是要把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和机构养老统一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护理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事关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程。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老年护理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福州:海天出版社,1998.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卫生服务研究》[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4.

[3] 姜丹,胡亦新.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杂,2005 Apr;22(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