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范文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

篇1

【关键词】重症学科;老年;贫血

引言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1]及老年社会标准[2],我国2010年已进入老年社会[3]。贫血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也是最顽固的一种疾病[4],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5]。老年人贫血的高发病率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老年人其他疾病的高发病率,并且贫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早期确诊贫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贫血的早期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发生和发展往往较隐匿,容易被临床医生疏漏,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甚至逐渐加重变成严重贫血;而严重贫血可以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眩晕、共济失调或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等神经系统表现和精神症状。而重症医学科老年患者多为病重的存在意识障碍或失语、失能老人,常无法正常表达主观感受,使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医师对存在上述症状的重症病人的病情容易产生误判,影响临床诊治。并且目前各地血源均较为紧张,当贫血加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进行输血治疗的难度较大,因贫血导致病情加重及输血而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医疗费用增加;因此,对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患者贫血情况作出分析和评价,可以及早对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干预,中断贫血的进展和加重,提高重症老年患者的住院愈好率、降低死亡率、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不但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还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连续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老年内科病人102例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查,年龄大于60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0例,年龄61~96岁,平均(77.29±9.70,M±SD);其中轻度贫血33例、中度贫血39例、重度贫血13例。1.1.2剔除标准。资料不全、急性失血性疾病、血液病和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采集方法。查阅病历资料,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ID、血常规等结果,运用贫血严重程度划分标准[7]进行评价。1.2.2统计学方法。应用MicrosoftExcel2007软件包,统计患者贫血程度构成比。

1.3结果

(1)102例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没有以贫血为指征收住的病例。(2)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贫血在并存疾病谱中占83.33%,位列第一位,是并存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3)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中轻度、中度、重度贫血所占比例分别为32.35%、38.24%、12.75%。

2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机体造血组织的应激适应能力降低,而重症老年患者的内环境平衡极易被打破,当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已经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的造血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可能导致重度贫血的发生,进而影响体内氧气、能量分配,导致内环境的进一步紊乱失调,影响生命健康[8,9]。

2.1贫血是并存疾病中常见病

本研究中,在102例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中,没有以贫血为指征收住重症医学科的病例,但是贫血却以83.33%的比重位列并存疾病谱最常见疾病的第一位。这考虑与老年贫血病人的就诊方式有关:老年急性失血病人虽然可能出现严重贫血,但通常伴随有严重外伤、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病情,能够引起病人或家属重视及时就诊,医院急诊则习惯根据引起大出血的原因选择相关科室进行急诊处置,处置完毕后才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而老年慢性贫血患者发病缓慢,轻度或者中度贫血临床表现往往不具备特异性,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社区或门诊医生在接诊时会忽略贫血的诊断而首先考虑为其他疾病,导致难以做到早期诊断,容易被误诊[10]。老年人不重视贫血的早期治疗,到就诊时已发展到中重度贫血[11],此时往往伴随有明显的气短甚至端坐呼吸等呼吸系统症状或心悸、心率明显加快甚至心功能不全等循环系统症状,对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从而使贫血以一种伴随疾病或并发症的形式出现。

2.2重症医学科老年患者贫血原因

本研究发现,102例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中,贫血情况有以下特点:(1)贫血出现的几率高,以83.33%的比例位列并存疾病谱最常见疾病的第1位;贫血病人中以中度贫血最常见,达到38.24%,重度贫血较少,仅占12.75%。(2)老年人慢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最常见的病因是重症或慢性感染和各种恶性肿瘤,如肺炎、慢性肾盂肾炎、泌尿道感染、肝脓肿、肺脓肿、结核病、骨髓炎、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急性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真菌感染等;贫血程度和病因程度呈正相关且相互影响[12];也有相关研究发现营养不良也是常见的导致贫血的因素[13],与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胃壁细胞萎缩,胃酸和内因子分泌不足,进食少,加之部分老年人有偏食、限制饮食等习惯,易造成维生素B12、叶酸及铁的摄入不足,导致贫血的发生。其他原因包括: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和红细胞生成的影响;骨髓造血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老年人的免疫器官及其活动都趋向衰退[14]。(3)老年人贫血主要表现有:多为轻度至中度贫血,多伴有慢性疾病,且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皮肤、黏膜苍白、粗糙、灰暗缺乏光泽;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神经系统方面有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肢端麻木;消化系统方面可有消化不良、腹部胀满、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由于机体存在一定程度的代偿和适应能力,平静时可无明显呼吸与循环系统表现,活动后由于机体处于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状态,则会出现呼吸加快加深、心率加快和心悸等组织缺氧表现,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出血心悸、心率加快、气短甚至端坐呼吸。(4)贫血可使老年人体力活动受限、认知能力障碍、共济失调或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使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住院率和死亡率增加[15],而住院时间的增加必然导致医疗费用的增长、院内感染几率的增加,进而加重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增加医疗资源的消耗。

2.3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贫血的治疗

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贫血的治疗:(1)病因治疗主要是针对引起或加重贫血的不同的慢性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促使慢性疾病病情的好转及贫血程度的减轻;(2)血红蛋白低于60g/L的慢性贫血患者,可考虑进行成分输血;血红蛋白低于70g/L的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在积极治疗导致大量失血的病因同时,应立即进行成分输血,出血量较大者应考虑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的丢失;(3)对慢性贫血病人,特别是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存在肾性贫血的病人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法用量:初次50U/kg~100U/kg,1~2分钟用完,每周3次;之后根据血红蛋白增加情况决定用量,最大不超过200U/kg,每周3次;当血红蛋白值达到100g/L~120g/L(红细胞压积30%~35%)时,每周总维持量100U/kg~300U/kg,分2~3次使用。因EPO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注射部位血栓或癫痫发作等不良反应,所以EPO不能静脉滴注或与其他药混合使用,有高血压、癫痫病史、局部缺血性血管病或可能对EPO过敏的患者慎用或禁用;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压和血清电解质的变化。(4)患者总铁结合力>300m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MCV<80fl时,常同时存在缺铁性贫血,可补充铁剂,如葡萄糖酸亚铁糖浆,每次10mL~20mL,一日2~3次。

2.4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贫血的预防

重症医学科老年内科病人贫血的预防:(1)重症医学科老年病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常有多种疾病并存,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特别是严重感染时,多种强力抗生素的使用往往进一步影响脏器功能,极易在老年生理性造血功能减退的基础上出现病理性造血功能障碍,加重贫血的程度、增加纠正贫血的难度;因此,重症老年病人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合理选择药物种类、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用药频率,减少或避免使用可能对造血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的药物,预防贫血的发生和贫血程度的加重;(2)重症医学科老年病人在积极治疗感染、进行器官功能和生命支持的同时,应该同时治疗存在的慢性疾病,可以采用减少药物剂量、缩短疗程的方式治疗,避免慢性疾病在病重期间出现进展和加重;(3)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膳食,保证满足重病期间机体营养的需求。

篇2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思考

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论是在学科的特性还是工作环境,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有着密切联系。我院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教研室承担了我院全科医学生的大部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培养全科医生特殊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的目的,因此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了解培养全科医生的内在要求

全科医学学科有以下4大特性:学科属性实用性强;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诊疗思维过程强调整体性;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阶段具有不可分割性[1]。全科医生主要解决的是疾病的首诊分诊、急诊抢救、患者转诊及健康教育问题。这要求全科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帮助老百姓诊治常见病,又要及时做好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还需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可见全科医学的最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探寻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需尊重这一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

2注重临床思维的拓展

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对全科医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注重横向思维(以症状为主线)培养。全科医生担负着基层大量患者的分诊工作,需要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对各种疾病进行合理处置,而对急、危、重症患者则先救命再治病,故教学中应打破原来教学过程中以疾病的发展为主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发热、心悸、胸痛、腹痛、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常见急诊症状为主线,贯穿引起该症状的疾病,结合病史、症状,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出初步诊断,进行救治,再根据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处理,以防止疾病发展到不可逆阶段。(2)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了目前抗感染治疗中常用的“降阶梯”思维方式[3]。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目前危及患者生命的最重要因素,病情可能进展至何种阶段,哪些是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首优的问题。通过这种独特的急诊临床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全科医生救治患者的成功率,减少了误诊率,避免了延误患者病情,从而保证了居民健康。

3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

虽然三级医院急诊门诊病种丰富、病情复杂,但当今医疗大环境下,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少,且传统被动式教学模式下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由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全科医学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后,分析、总结并提出诊疗意见[4]。带教教师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科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讨论,得出最佳治疗方案。最后结合全科医学生执业环境进一步总结该疾病诊治过程及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医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点,带着问题去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能力。

4联合互联网教学提高临床技能的培训

急诊工作量大,患者较多,带教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繁重的工作,因此讲解示教时间较少;而且对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威胁生命的因素,教师无法像其它专科那样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教;加之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常常感觉自己无法参与救治生命活动,导致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对急诊医学的兴趣减退。为了解决这一客观矛盾,我们急诊教研室开展了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互联网平台互动教学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互联网平台互动学习弥补了教师讲解示范少这一缺点,为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5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生除了承担社区临床综合救治工作,还承担了慢性病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这些工作均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患者发病急,危重症多,临床急救技术操作有一定危险性,家属对患者病情的转归往往不理解和不易接受,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对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结合实际情况教授学生沟通技巧。此外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全科医学生应严格遵守医疗程序,杜绝诊疗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避免引发医疗纠纷。

总之,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针对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特殊性,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顺应全科医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改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文静 陈安宝 关黎 韩瑞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参考文献

[1]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498-2501.

[2]王晓龙.以急诊医学为依托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B):81-83.

[3]富学林.深化急诊医学教学改革[J].提高临床急诊教学成效医学信息,2010,23(8):2818-2819.

篇3

优化学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类型和专业,按需设课,建立学术型和临床型两种课程体系。由于临床型侧重于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要进一步优化,要紧密联系临床,结合呼吸内科特色开设相应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如开设临床基本医技和技能训练课程,采取临床讲授、示教及分组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培训,为进入临床做准备。增加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的诊疗技术为选修课,以开拓研究生的视野,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尽可能扩大研究生在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面。教学查房、临床病例讨论会、全院疑难病例会诊是培养年轻医师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作者所在单位每周三上午进行院士疑难病例大查房,放射科、病理科及相关科室均参与讨论,帮助研究生认识影像学的征象,提高影像学诊断技能,加深其对呼吸系统各类疾病病理表现的理解。坚持每周1次小讲座,如就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雾化治疗、血气分析、难治性哮喘、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胸部影像学等组织专题学习。开展读书报告会、研讨会、研究生论坛等,调动广大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查找文献的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帮助其提高英语水平。

2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实行临床准入考核制度。研究生进入实习前,必须通过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实习。①入学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审查考核后可直接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②应届、入学前未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大内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③进入呼吸内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我所导师组及医务科处方权考核批准后,可参加一线值班。

进行岗前培训。对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呼吸内科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医院培训和科室培训。医院层面的培训由人事培训科组织,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急救技能、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医疗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科室的岗前培训则安排专项带教教师对氧疗、吸痰、手术无菌技术、胸腔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呼吸内科的常规诊疗技术及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症、肺癌等常见病的诊治流程进行讲解。培训目的让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对医院临床工作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具备开展临床工作的技能,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工作。

制定并细化培训方案。作者所在单位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大内科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到呼吸内科培养,着重于呼吸内科的临床思维和救治能力的强化训练。具体要求如下:①对于内科学进行选择性轮科,不可少于3个三级学科,其中心内科和消化内科各3个月,急诊科两个月,对内科的基本功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②在呼吸内科各亚专科,如呼吸危重症医学、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亚专科进行轮转,时间不少于1年。③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择性地在放射科、肺功能室、麻醉科、纤支镜室、睡眠监测、胸外科、细菌室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时间为1-3个月。④每周跟导师出1次专家门诊。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对研究生临床培训制定量化指标,如对所管床位数,收治病人人数和病种的要求,操作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掌握的专科理论知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不但要求研究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治,还要熟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着症、Wegerner肉芽肿、少见肺部真菌病等少见病。要求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常用的临床操作与技能,包括气道廓清技术、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胸腔穿刺置管术、胸膜活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等。

完善考核标准与方法。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与积累的过程,必须格外注意对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监督管理与落实。临床科室成立考核小组,制定研究生出科考核程序。每位研究生手持一本培养手册,详细记录轮科期间的临床实践情况,如收治病例数,书写病历的情况,诊疗操作次数,参加病例讨论、学术活动、临床科研的次数及带教的人数等,进行自我鉴定,多方面综合评估的方法,力求客观和公平。

3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重点是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流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等。导师在教学查房中指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带着科研的思维去思考,培养其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临床实践中,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热点、难点的探索热情,在临床中寻找课题,如非免疫缺陷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的研究等。通过完整的科研训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1明确血液科实习目标

临床实习不同于理论学习,血液科病种专科性极强的特殊性,在短短一月的时间要求实习生通过临床实习全面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规范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实习生的血液科实习目标不能全面广泛,而应该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因为内容繁多复杂而放弃学习.制定目标应考虑到一方面让实习生掌握了解血液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和急危重症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血液科实习让其在对血液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找到各个内科共性的诊疗思维,以继续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具体考虑应包括以下七个内容:①掌握和熟悉血液系统疾病病种,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主要危急重症的处理.要求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②掌握各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与血液内科相关的各种常见表现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出血、感染、贫血、骨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熟悉内科临床诊疗的基本思维方法,如休克、意识障碍、发热、咯血、黄疸、水肿、胸腹水、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③熟练掌握各种穿刺(胸穿、腹穿、骨穿),其中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重点掌握内容,熟悉各种诊疗器械的使用.了解常用诊疗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④掌握内科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剂量、不良反应.掌握正规处方、医嘱书写和应用.⑤掌握内科的各种常规器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判读及其临床意义.⑥要求了解:输血常规及输血反应的处理;常用的化疗药物使用常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血液学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⑦熟悉医患、医护沟通技巧,培养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除掌握培训基本要求外,不同年级实习生需重点培训内容不同:第一年实习生,能准确询问、书写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须全部完成大病历,平均每月至少5份;第二年实习生,以强化临床技能为主,要求能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心电图、读片、心肺复苏等;第三年实习生,通过临床一线的强化锻炼,提高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综合处理能力,打好临床工作的基础.

2血液科实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已经注意到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弊端,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已进行初步的临床技能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只是基础培训,与专业知识有脱节倾向,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临床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工作[2].有研究发现,综合的技能训练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临床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3G5].血液科疾病专科性强、诊断治疗过程复杂、更新进展快、临床操作多,若不讲究方法,学生实习仅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深入,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实习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收获甚微.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讲究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血液科实习转变为以实习生为主导的临床实习过程,将角色由实习医学生为转化为住院医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方法包括如下内容:①实行导师负责制(主治职称以上),专人带教.以内科学临床技能学等为基本教材教学.②轮转期间,每名参与实习的医师在主治医师带领下经管病床3~6张,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分析化验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及提出治疗方案全程.通过全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6]③查房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GblemGbasedlearning,PBL).PBL始于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58年我国首次引入此法[7].它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8].以“淋巴结肿大查因”临床病例为例,首先提问:淋巴结肿大采集病史要具体询问哪些内容,可能的伴随症状有哪些,浅表淋巴结的分区,淋巴结体检的具体项目等问诊和体检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后让学生通过临床病例的问诊和体检过程强化相关知识,然后先让学生分析病例,带教教师再次针对病例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及体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可能的鉴别诊断?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学生回答后再指导学生对该病例制定诊疗计划.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查房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血液病最新前沿进展.血液病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多种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揭示,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观点发生了很大转变.课本知识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需求,故实习生及临床医师应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新知识,在从新知识获得循证医学依据指导患者治疗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拓视野,掌握最新技术进展[9].带教教师应安排题目,指导实习生查阅文献,制作PPT,轮转期间需在科内进行一次专题汇报.⑤在实践过程中,需按要求尽可能学习和掌握常见多发病,首先保证对所管的患者从病史、症状体征变化、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情况熟悉掌握并通过患者诊疗经过全面掌握相应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病房其他病种,同时结合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病案了解少见或罕见病种.⑥结合病房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每1~2周由科室安排一次讲座,主要就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讲解,以加深实习生对内科常见病的认识,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⑦每周进行1~2次教学查房,实习生须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进行详细汇报,病情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治见解,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善患者诊治方案,并记录在医疗文件中.⑧每周进行一次疑难重症或死亡病例讨论,要求实习医师提前熟悉患者病情,讨论时须发表个人对患者的病情分析及治疗见解.⑨临床技能教学安排:跟随指导教师,根据患者情况随时安排,先进行操作观摩,可熟练描述操作流程后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出科时至少完成6~8例骨穿+骨髓活检操作.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骨髓穿刺术,首先带教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骨髓检查的目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然后示范完整标准的骨髓穿刺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反复强调骨髓穿刺术的关键环节,包括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穿刺部位的选择、麻醉的技巧、穿刺针进针的角度、穿刺力度和深度的控制及骨髓涂片技巧等.在示范骨穿术结束后,可让学生利用用过的骨穿针边试验操作边口述过程,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强化训练后可让实习生独立进行骨髓穿刺操作,教师在旁边密切观察,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程序.实习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应对其操作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使实习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3严格规范出科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考核

实习出科考核是促进学生提高临床能力及评价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实习生在不同科室实习期间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及掌握技能操作的能力.传统的血液内科出科考核主要包括专科理论知识考试+病历书写+1~2项基本技能(骨穿、胸穿或腹穿).但是传统考核方案的考核形式单一死板,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技巧、逻辑思维及独立的临床工作能力,且缺乏反馈,考试仅作为单一的考核手段并未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对于专业性强的血液内科效果极差,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未真正掌握相关临床技能.为此,应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3.1MiniGCEX评价量表

MiniGCEX是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会Norcini等在传统的CEX(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并具有教学功能的测评工具.近年来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住院医师的培训和轮转考核中并逐渐引入我国[10].MiniGCEX的考核指标主要为七大项目: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临床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具体实施可从实习第1周即开始,要求带教教师随时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的七个项目内容进行卡片式单项目观察和考评,并将实际观察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进行全项目整体观察评分.由于其反复实施,MiniGCEX可促进学员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也使测评信度提高.

篇5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江苏淮安 223002

[摘要] 目的 了解入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MICU住院患者的病种构成,以及具体病种发展趋势,从而为产科高危孕妇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产科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的疾病构成。结果 居我院MICU入室前四位的疾病类别分别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2.6%)、产前出血(胎盘异常)(25.9%)、产后出血(10.6%)、产前出血(不明原因)(2.5%)。其他病种(8.5%),包括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衰,急性肺水肿,HELLP综合征,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等。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所致的产前出血、产后出血是专科医院入住ICU常见病种, 定期产前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产科危重病例,提高母婴存活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产科质量。

[

关键词 ] 产科;ICU;危重症;疾病构成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82-02

产科危重症是产科医生临床工作中非常头痛但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关系到当地产科医院的医疗质量。因此产科危重患者的诊治也引起各地医院的重视,相继建立产科重症监护病房(maternal intense care unit,MICU),对重症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及抢救。建立产科MICU以及培养合格的ICU医师是提高产科医疗质量的关键所在[1],因地区以及医院的差异,产科重症患者的具体病种以及救治重点存在差异,因此了解本院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MICU具体病种构成以及特点,有利于更加了解MICU工作重点,有针对地训练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其处理危重症患者的应急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2013年入住产科ICU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高危孕产妇患者1896例,年龄17~45岁,平均(30.56±5.42)岁;孕周27~42周,平均(33±4)周;初产妇1481例,经产妇415例;227 例由外院转入。

1.2 方法

根据原始的产科MICU入室登记本统计入住我院产科ICU的患者的主要诊断的病例数,并按照主要疾病诊断占前四位对病例数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入住MICU的主要病种,以及近五年其发展趋势。

2 结果

2.1 高危孕产妇入住ICU主要疾病

产科原因为妊期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和产后出血,其中子痫前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和胎盘早剥最为常见,且在5年间位次均未改变。而其他原因常见为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肝损,HELLP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甲亢,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肾炎等。详见表1。

2.2 高危孕产妇入ICU主要疾病病因分类

入住ICU患者按疾病病因可分为五大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所致的产前出血,不明原因的产前出血,产后出血和其他原因。5年间从这五大类的构成来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一直居于首位,胎盘异常所致的出血患者其次,再次是产后出血。详见表2。

2.3高危孕产妇入ICU主要疾病近五年趋势

从5年患者的例数变化来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胎盘异常所致的产前出血患者是逐年增多,产后出血的患者例数整体是先上升,近三年保持稳定,不明原因的产前出血和其他疾病的患者变化不大。

3讨论

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妊娠合并心脏病,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孕妇死亡的四大原因[2]。危重孕产妇转入MICU进行综合监护治疗,是现代产科发展趋势[3],常需产科医生、麻醉医师、ICU医生等多学科共同合作[4]。完善的围产期管理与医疗设置齐全的ICU诊治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己被国内外专家所证实[5-6]。目前实际情况是妇产科专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由于没有综合性医院内、外科技术平台支持,在严重的合并内外科疾病诊治及抢救技术方面仍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但为了积极救治危重症产妇,改善围生期母儿的妊娠结局,建立有高级生命支持的重症监护室是必要的。同时病理产科,特别是妊娠合并症的孕产妇,病理生理与内科疾病病理生理具有明显特点,导致临床决策的相对困难,因此妇产科医院配备医疗技术娴熟的ICU医护人员,以及建立常见危重症疾病的诊疗常规,可以让危重产妇及时得到专业的快速的诊疗,抢救产妇生命,提高母儿生存率,预防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近些年承担着全淮安市区近2/3产妇的分娩。因此我院的重症产妇以及疾病构成具有地区代表性。自2009年建立MICU以来,收治的危重症产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危重症产妇包括产科直接相关及产科非直接相关疾病[7]。通过观察近五年来收治的病例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以及产后出血占我院MICU收治病人的前三位。相比较2008—2012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入住ICU402例患者的主要病因: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33.8%),妊娠合并严重心脏疾病(23.3%),产后出血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2.1%),第一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不变的,缺少的病例主要是妊娠合并心脏疾病的病例,分析病例构成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我院是专科医院,而盛京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而且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中心全国著名。

纵观历年数据可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人数量逐年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威胁孕产妇及围生儿的严重疾病,并有早发、重度的趋势[8]。近些年对高血压疾病的诊治突破主要在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选择终止妊娠时机与分娩方式是减少并发症及抢救的关键。因此MICU医师需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病情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决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终止妊娠时机,避免延误诊治导致严重的母婴损害。其次,近五年来胎盘异常产妇人数逐年上升,胎盘异常主要包括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均可导致产前出血以及是引起产后出血(特别是DIC)的高危因素。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生育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的增多,前置胎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我院前置胎盘发生例数5年间增加了2倍多(从52~118例)。前置胎盘,特别是凶险性前置胎盘,极易造成产后大出血切除子宫或危及生命,应该引起MICU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虽然近些年入住MICU的危重症产妇人数逐年增加,但我院MICU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0.6%)与2008—2011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172例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0.3%)是相基本相当的。这与规范的产前检查、术中前列腺素药物的使用以及手术止血方式(B-lynch[9]、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水囊及纱条宫腔填塞、盆腔动脉栓塞、子宫压缩缝合)的改进有关,特别是我院于2011年开始广泛应用水囊及B-lynch术、子宫环形捆扎术[10] 处理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例数自2011年开始明显呈下降趋势,近三年趋于平稳。

专科医院的MICU由于缺乏内、外科等平台的技术支持,收治产科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的患者较少, 并且90%以上都是预防性监护和治疗,比如预防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其实更多的是起到了围生期的监护作用。当今,积极治疗产科危重症、降低母婴死亡率已成为当代产科医务人员及MICU医生的重要任务[11]。

[

参考文献]

[1] Neligan PJ,L affey JG. Clinical review:Special populations--criticalillness andpregnancy[J].CritCare,2011,15(4):227.

[2] 杨翠宏.近五年产科危重孕产妇转入ICU临床分析[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3.

[3] Vasquez DN,Estenssoro E,Cananles HS,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obstetric patients requiring ICU admission[J].Chest,2007,131(3):718-724.

[4] 刘长文,王剑荣,郑永科,等.高危孕产妇入ICU 常见病因与临床干预措施[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8):727-730.

[5] Leung NY,Lau AC,Chan KK,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obstetric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10-year retrospective review[J].Hong Kong Med J,2010,16(1):18-25.

[6] 刘长文.高危孕产妇重症监测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

[7] Lin Y,Zhu X,Liu F,et a1.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prolonged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of critically ill obstetric patients:a 5-Year retrospective review in 3 hospitals in Beijing[J].Zhong Guo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2011,23(8):449-453.

[8] 于曼,张建华,张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 实用妇产秘杂志,2012,28(7):581-585.

[9] 孙凤群.欣母沛联合B-Lynch缝合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优势探讨[J].河北医学,2014,20(2):191-193.

[10] 钮慧远,吴新琦. 子宫环形捆扎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4):48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