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的理解范文

市场经济的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的理解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辨析;再理解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计划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具体形式。探索实现计划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净收入分成制”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且也必然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克服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必然形成荣辱与共的局面,能从微观上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滞涨”问题。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辨析;再理解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

    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计划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具体形式。探索实现计划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净收入分成制”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且也必然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克服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必然形成荣辱与共的局面,能从微观上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滞涨”问题。

篇3

中水回用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技术方案以常州戚墅堰污水处理厂为例,设计处理规模为5万t/d,其中工业废水接管比例小于10%,处理工艺为A2O+微絮凝过滤+臭氧消毒工艺。2011年建设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尾水经砂滤工艺处理后供给钢铁企业,经1年的运行,再生水均能满足钢铁企业补充水的各项控制指标。工业废水比例较低的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经砂滤工艺处理后的再生水,水质可以与源水为运河水的工业水厂供水水质相当,各项指标均能满足G高和G中用户的用水水质要求。而随着污水处理厂接管废水中的工业废水比例提高,排放尾水中的盐分增加,当超过35%后,尾水中的总盐分和可溶解固体都高于1000mg/L,再生水采用此类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作为水源,应增加脱盐工艺,目前常用的工艺路线为:砂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或砂虑+电吸附。根据不同集中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目标用户的水质要求,可给出对应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的建议方案。经济成本分析集中污水处理厂供再生水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尾水处理成本及其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的折旧和输水成本和供水系统建设成本的折旧。根据源水和用户对水质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低质低费方案①和优质高费方案②、③。低质低费方案的处理工艺较工业水厂的净水工艺更为简单,处理费用更低,但增加了输水成本和供水系统的建设成本,根据戚墅堰污水处理厂4万t/d的再生水系统建设和运行结果测算,约2km点对点输水成本0.045元/t,远低于工业水厂取水资源费和取水工程费总计0.29元/t。因此,采用低质低费方案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优质高费方案的出水水质一般优于自来水,但一次性投资大,处理成本高,其中方案②建设成本1500元/(t•d),处理成本高于3元/t,以膜寿命为3年,其它设备折旧期为10年来计算,综合成本为3.89元/t。方案③建设成本2500元/(t•d),处理成本高于1.5元/t[6]。如考虑设备投入的财务费用,以自来水价格来比对,优质高费方案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以工业污水接管比例不超过20%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为水源,采用方案①处理工艺处理,可提供1.3亿t/a的再生水,其水质与直接从运河取水的工业水厂水质相当,完全能满足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户需求,全部再生利用可以使全市水资源消耗量下降18个百分点。常州市工业企业耗水量排前20位的企业,累计占工业新鲜用水量的36%以上,年耗水量超过1.5亿t,且均为水质要求不高的钢铁、电力、化工、印染行业。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规划应重点构建低成本再生水系统。

结论与建议

篇4

1971年,当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杰和皮奥里(Doeringer P.and Piore M.),出版他们多年研究的成果《内部劳动市场和人力政策分析》一书时,曾经指出:“内部劳动市场是一个类似于制造业工厂这样的管理单位,其中劳动的定价和配置由一系列管理规则和程序来控制。由管理规则控制的内部劳动市场(intemal labor market)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外部劳动市场(external labor market)不同,在后者当中,定价、配置和培训都直接由经济因素控制。然而,这两个市场却是互相连通的,它们之间的运动发生在某一个构成内部劳动市场的进人口和退出口(ports of entry and exit)的工作种类上面。内部劳动市场中其余的工作,通过对那些已经获准进入的工人的提拔或调动来补充。结果,这些工作便避开了来自外部市场竞争力量的直接影响”。尽管内部劳动市场理论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但是,作为研究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可以利用它将传统劳动市场理论无法顺利整合的一系列因素联系起来。

二、对内部劳动市场起源的考察

对内部劳动市场的起源,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主要包括:(1)工会化。作为工人的组织,工会被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是劳动市场的垄断者,经常通过对劳动价格和数量的控制,来满足会员对福利和就业的需要。结果,工资高于劳动市场完全出清时的劳动价格,就业人数却少于完全竞争劳动市场可以提供的最多数量的就业岗位;借助工资刚性,劳动市场由此被分隔开来,加人工会的工人就业和收入得到了保障,没有加入工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和妇女则被排斥在外。(2)大企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转向了大批量生产,许多行业出现了寡头垄断。大批量生产需要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因此只有大量销售才能够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寡头垄断的存在使得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既变得至关重要,也变得非常谨慎,因此,大企业首先追求产品销售市场的稳定,进而,这种对稳定性的追求泛化到生产要素市场的控制上,其中自然包括劳动市场。(3)专门化的人事管理。在工业化初期,西方许多国家一段时间普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因此企业的劳动用工并不像后来那样正式和规范,加之许多现代工厂是在以前的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社会上没有劳动立法,企业里也不存在专门管理人力资源的职能和相应的机构设置,大量的家长制作风和行会惯例导入都实际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竞争和社会约束的增强,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机构,聘请专业人士来实施逐渐成为必要并最终变成现实。(4)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雅各比(Jacoby S.1979)认为,日本企业中的长期雇佣、年功工资、内部晋升和福利项目等内部劳动市场特征,与日本工业化之前技术工人的以技艺为基础的雇佣体制移植到后来的寡头企业有关。企业规模的变化增加了管理稳定性的重要性。随着恶性竞争威胁的减轻和融资能力的增强,企业由此能够对经营进行长远规划,以充分利用已经发生的大量投资,这就需要相应的稳固和严密的管理控制。(5)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劳动市场的状况往往对应着产品市场的状况。如果企业长期面临合适的工人短缺的情况,就会从长计议,建立自己的劳动储备。而当经济不景气,劳动力供给过剩,则企业更多地采用灵活的用工策略,以充分利用外部低工资劳动力供给,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看来,内部劳动市场的兴衰不过是劳动力供给紧张和松弛状况的反映。

三、内部劳动市场的主要特点

(1)工作特定化(job specificity)。由于劳动是异质的,知识是会意的,人力资本是特殊的,竞争力是依赖于个人的且跨企业和跨职业不可转换的,因此,特定的工作只能由拥有特定技能的人来从事才是最有效率的。(2)在职培训(on-the-job training)。以干中学方式,暴露于工作环境,通过旁人的示范与指点、临时代工、作为助手工作一段时间等,形成与特定化的工作相匹配的技能。(3)工作阶梯(iob lad,ders)。在一个企业内部或某一职业,全部工作是分成工作系或工作群的。工作阶梯的纵向结构主要反映责任、技能和权力的变化。在更低层次上的工作经历对将来从事更高层次的工作是有帮助的。(4)进入口和退出口。进入口是特殊人力资本积累的起点,因此往往处于工作阶梯的底部。不过,这一点对蓝领工作来说较为突出和普遍。但对专业劳动市场的进入可能发生在各个工作层次。此外,对工匠劳动市场来说,几乎不存在特定的进入口或退出口。对内部劳动市场的退出是受一定规则限制的,这些规则主要用来约束非自愿流动,比如临时的或永久的解雇、带薪休假、因缺任务而导致的工作停止、伤残、违纪以及强制或提前退休等。(5)工资等级(earning hierarchy)。工资与工作挂钩,并不精确地对准个人的边际生产力,而是采用一些拇指法则来确定。工资增长往往反映资历增长。(6)内部晋升(internal promotion)。尽管提拔员工也考虑其个人能力和业绩,但资历常常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对工作表现的评估有时也是重要依据。(7)资历依赖(seniority reliability)。一个工作者的资历经常反映为其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中的连续任期。(8)解雇限制(1ayoff restriction)。固定或准固定劳动成本(解雇费、招聘费、培训费、劳动者替换造成的生产率下降和损失增加等)的存在,加之工作场所的习惯,导致雇主不能任意雇佣/解雇工作者。

总之,内部劳动市场是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如果内部劳动市场是按管理者的意愿建立起来的,而且管理者追求劳动成本最小化,工作在成本合适和能力胜任的情况下才提供给工人,那么,除非参与求职竞争的工人得到的高价格由高的劳动生产率来予以补偿,否则,工作将给予要价最低的工人。自然地,在工人方面,他们则寻求将劳动服务出售给出价最高的雇主。此时,只有当其能够降低成本时,竞争性的市场过程才会被内部劳动市场所取代。这也就是说,之所以会出现内部劳动市场,主要是由于它比竞争性外部劳动市场有更低的运行成本。

四、经济学家对内部劳动市场的理论解释

(一)激进经济学派(the radical economics)

首先,内部劳动市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资本家要掌握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尽管生产资料和产品是属于资本家的,但生产过程却直接掌握在劳动者手中,劳动者最了解生产的进度、劳动的强度、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劳动的主观态度,而这些因素最终反映为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换句话说,由于劳动者掌握了生产过程的关键信息,因此,对生产过程就有了实际的控制权。

其次,除了对生产的前提和生产的结果拥有法定的财产权利之外,资本家要实际控制生产过程,抵消劳动者在工作现场的控制力,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劳动分工、产品标准化、管理职能独立和机器生产。

然而,劳动分工、产品标准化、管理职能独立和机器生产是相对的,并且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的显著变化取决于大的技术更新,而大的技术更新往往是随机发生,或者至少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出现,因此,在很多时期和很多企业内,特别是在总体上面临劳动力供给相对紧张,政府或工会施加政治压力的时候,资本家就不得不忍受和设法改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而旺销的产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本家向工人妥协的经济能力。

(二)制度经济学派(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首先,在企业经营特别是对劳动的定价和配置过程中,起作用的并非仅有经济因素,其他例如习惯等非经济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习惯就是一种有定势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当事人稳定的预期和重复的行为。实际上,习惯本身是重复行为的结果,是一种在刺激一反应的互动中适应环境的过程,尤其是群体习惯,它会超越个人的意识阈限,并靠群体的赞赏和报复等来强化。面对超量信息,惯例不过是处理事情的“拇指法则”,即粗糙的、凭经验的、约莫估计的方法原则。在制度学派看来,企业或机构中的各种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讲,就是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习惯,它们仿佛是企业或机构机体的基因,将其生命特征从过去延续到未来。如果说各个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那么,正是因为它们特定的习惯有差别。就内部劳动市场而言,劳动分工到什么程度,工作阶梯如何分等分级,工资级差如何确定,技能传授的方式和途径,招聘、审查、培训、晋升、解雇的标准和程序等,通常都不采取工作设计、动作分析、生产效率评估等的方式来进行,而是大量依照惯例来执行。

其次,就在职培训来看,老工人之所以愿意将技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新工人,一个重要的预期,就是意识到这样一来新工人在得到技能之后,并不会对老工人的收入和就业构成威胁。因此,老工人向新工人暴露操作技巧的前提之一,是存在资历承认、工作阶梯和内部晋升等惯例。另一方面,新工人在就业和接受培训之初,之所以愿意忍受较低的或不反映其边际生产力的工资,乃是因为惯例告诉他有朝一日他会上升到老工人的地位,从而将获得更高的或超过其边际生产力的报酬。可见,薪酬与工作职位挂钩,而不是根据对个人边际生产力的测定来给付,这样的工资结构,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种惯例。

(三)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firm-specific human capital theory)

贝克尔(Becker R.,1964)提出,企业中使用的人力资本分通用性和专用性两类。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可以定义为一种一旦离开了其由以形成的企业,在别处就毫无价值的人力资本。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往往是在特定的工作场合、针对特定工作任务、以意会形式存在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干中学和在职培训的方式并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积累起来。而一旦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员工身上积累起来,他在该企业的价值就与在另一家企业的价值不同,并由此与雇主对物质资本的垄断一起,形成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双边垄断。因此,可行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是承诺给长期雇佣的员工提供随任期递增的报酬,以激励他们对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让新员工从较低的工作岗位干起,然后,再沿着工作阶梯逐步上升,给新老工人稳定的预期和竞争的秩序。

后来,拉齐尔(Lazear E.,1979)进一步提出了向上倾斜的经验一收入曲线,表明企业延期支付报酬的方式会诱使员工一生都努力工作。如果工人接受这样的承诺(隐含合同),就会认为只有当他变成资深员工时,才能拿回他早期以低收入的形式给予企业的“信贷”,这样,就非有内部劳动市场不可。企业通过内部劳动市场降低员工的跳槽率(rate of turnover),得到的是员工对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由此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员工的忠诚、活力和团队高昂的士气等。

(四)竞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

拉齐尔和罗森(Lazear E.and Rosen s.,1981)曾经提出一个“竞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来解释内部劳动市场:企业内的各个工作岗位,主要是按照工资档次所划分出来的阶梯。雇员总是从某个层次上的某一点受雇进入企业,并立即与同伴展开竞赛,当他赢得竞赛以后,就会被提拔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职位上去;输掉竞赛的人则继续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层次)上。在这里,两个不同层次的岗位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可能是一样的,就是说,报酬只与在竞赛中的地位有关,很少与工作性质有关,向更高层次晋升本身构成对员工的激励。与之相应,总是需要有一些员工从较低的层次进入,由此才能保证竞赛的持续。这个模型字面上的意义似乎是:在企业的高层职位上大多是从内部提拔上来的人,工作阶梯的安排,除了激励更低层次的员工做出努力而外,没有别的用意。这就解释了内部劳动市场中常见的工资与产出脱钩以及工作阶梯和内部晋升现象。

(五)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威廉姆森(Williamson O.,1975)对内部劳动市场的分析包含两条对经济当事人行为的基本假定:首先,个人只拥有“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尽管个人想要做出最大化决策,但他只有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使得在缺乏某种治理结构的条件下,订立覆盖所有偶然性的复杂的合同成为不可能。其次,个人是“机会主义的(opportunistic)”,当存在不对称信息分布的情况下,个人不会诚实地透露他所掌握的全部信息。由此,当任务是充分分解和特定化的时候,个人将获得有关他负责的工作信息的垄断地位。进而,便与企业一起构成了双边垄断的讨价还价局面。由此,某种替代市场即时缔约过程的方案成为必要。因此,一系列管理规则、组织结构和合同形式(内部劳动市场)不过是同时节制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一种制度安排。

具体说来,工资与职位挂钩而不与个人贡献相连,这样,就不再需要根据个人差异对工资进行商议和微调;使用低级职位作为雇员进入企业进入口(ports of entry),实际上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筛选员工的手段,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内部晋升鼓励员工与工作相匹配以及员工之间的合作,否则会引起职业生涯的中断以致无法享受资历优惠;延后支付报酬促使员工长期依附于企业,同时产生了刚性的工作阶梯或职业生涯顶点(退出点)的强制性退休(compulsory retirement)必要,极大地减少了劳动定价和配置的不确定性。总之,内部劳动市场可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六)信息搜寻理论(information research theory)

针对劳动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萨洛普和萨洛普(Salop D.and Salop s.,1976)提出了有关劳动信息搜寻的自我选择过程理论(self-selection processes)。他们认为,一般说来,商品的出售者比其潜在

买者对商品的品质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卖者就要选择适当的方式透露商品的信息,这是一种信号行为。另一方面,买者也会密切关往卖者的信号行为,以甄别商品的品质。就内部劳动市场而言,如果企业为员工提供递增的收入边际,那么,就可以设想,只有较低退出倾向的人才会想要进入和留在该企业工作,这样,求职者和聘用者的双向选择就造成了员工和企业的良好搭配。

后来,麦卡森(Malcomson J.1984)提出了一种两阶段劳动合同模型。就是说,合同约定,在企业招募的新员工当中,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并且在第二阶段会得到更高的报酬;这种“提拔”的依据,是企业对员工在第一阶段表现进行评估而得出的员工的排名。由于这种安排可以激励员工在第一阶段就努力工作,因此,企业采用试用期等安排不过是让其充当识别求职者素质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来说,当他可能找到的工作和由此获得的报酬的分布取决于他搜寻市场的成本时,企业的工作阶梯和内部晋升的存在,使他在进入之后一般不会自动选择离开,也就是说,使他具有了稳定雇佣关系的倾向。

五、有关内部劳动市场的反思和争论

奥特曼(Osterman P.1984)指出,从理论上讲,当劳动由一个完全变动的要素,也就是说,可以随经济波动而随意雇用和解雇的要素,变成一种准固定要素的时候,企业就倾向于用长期的合同来维持雇佣关系。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压力,迫使企业在内部劳动市场规则之外寻找增加利润的途径。导致了大量利用临时辅劳动和分包合同的趋势。此外,对经济困难的另一个反应,是非工会化的侵略性增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又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内部劳动市场理论。如果把内部劳动市场当作短期甚至是随机现象,与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工作规则缓慢变化的情况不符。但是,决定和构成内部劳动市场的因素很多,其相互关系也十分复杂,因此,迄今理论家对它的大多数的解释都是某种折衷主义性质的,“充其量不过是一张似是而非的因素的清单”。实际上,具体的内部劳动市场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易变的。

库塞拉(Cucera D.1998)对比分析了欧洲、日本和美国企业的内部劳动市场情况发现:制造业比其他产业的内部劳动市场现象更为普遍;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的内部劳动市场现象更为普遍;地处经济中心区和有人事管理部门的内部劳动市场更为普遍;存在工会的企业不一定存在强劲的内部劳动市场;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对内部劳动市场的影响不明显;培训内容越是企业专用性的内部劳动市场越明显。尤其是妇女,作为缓冲就业队伍(bufferworkforee)的存在,是日本企业维持内部劳动市场的重要条件,由她们所担任的工作通常都不在内部晋升的序列当中。在引起内部劳动市场的成因上,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雇主对稀缺的、非常熟练的、可替换的劳动力的需求。换句话说,如果熟练的、合格的劳动力在本地劳动市场是唾手可得的,那么,内部劳动市场的规则就会变得无足轻重了。

格里姆肖和鲁伯里(Grimshaw D.and Rubbery G.1998)认为,20世纪最后10年,由于持续的高失业率、工会势力消退、保守政党放松管制、工资决定的分散化、绩效评估的个人特色和非典型雇佣合同的大量使用,不仅蓝领工人,许多白领雇员甚至管理层人员也得不到长期的就业保障,这使得企业管理中社会习俗、资历承认、工作伦理、长期雇佣关系以及工资集体谈判决定等,曾经是内部劳动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则和惯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影响力,整个劳动市场转向分裂成原子式的关系,个人要更多地承担经济波动造成的损失和负担,哪怕工人拥有企业专用型人力资本,或会影响企业声誉从而损害其长期招聘和留住人才的能力,雇主也倾向于将内部劳动市场从谈判能力已经下降的工人身边移开。因此,传统的内部劳动市场理论过于简单化了,应该考虑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动态地分析雇主的雇佣策略和雇员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考虑种种因素,企业可以一方面在劳动市场的顶部采取与业绩挂钩的方式决定工资,另一方面,在劳动市场的底部则引入劳务或服务转包的方式,将内部劳动市场与外部劳动市场结合在一起。因此,内部劳动市场应该是多样化的。

2002年,当内部劳动市场概念提出30年以后,皮奥里回顾说,当时他和多林杰提出内部劳动市场这个概念,是为了弥补劳动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并且将内部劳动市场局限在一个企业或组织内部,“如果我今天给出定义,我将更宽泛地定义它(内部劳动市场――引者注),不光包含简单的管理规则,也包含社会实践和习惯,而且我也会考虑其社会性的边界,而不必与正规组织的边界重合在一起。”

皮奥里认为,内部劳动市场的衰退可以理解为企业或组织转向更为柔性的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反应。这种转折反过来加剧了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柔性技术使生产过程重组。现在的工程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技能,但其中许多技能都是标准化的。为了完成工作经常要组织团队,于是沟通和协调成为个人参与合作必需的重要能力,并且组织者和参与者需要多种专业背景知识,而不是仅仅求助于程序工程师。团队工作实际上成为一个不同专业成员之间寻求密切配合的过程。此时,利用临时辅助服务来挑选工人,便愈益成为企业或组织正式雇佣前的考察途径。并且,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特别是在组建和分拆特定工作项目的前后时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卡萝莉(CaroliE.2007)从企业竞争力视角分析了一段时期以来内部劳动市场所呈现出来的不稳定性,认为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ICT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扩散所导致的知识程式化(knowledge codification)的增强,已经使得竞争力更少地依赖于个人。知识越来越内嵌于企业自身,这对于降低建立在外部劳动市场弹性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相对成本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对外部劳动市场的借用兴盛起来,但却有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篇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前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将其划分为激进派改革与渐进派改革(见表1)。渐进派改革的代表有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市场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70年,通货膨胀率一度升高,直至1982年才得到抑制,此后一直处于温和平稳状态,实际利率水平下降,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没有给经济带来过大的冲击。在此期间最大特点是社区银行的诞生,相比目标客户为大企业的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以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尤其是社会企业和小企业,由于对本地经济发展和市场情况更加熟悉,对客户资金来源用途更加了解,对当地的风险评估能力较高,保持稳定的客户源,并获得了居民的支持。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日本金融结构原先存在的“借款过多、超额贷款、资金偏向、间接贷款优势”的问题,更使日本银行脱离困境。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重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改良甄选办法、固定担保费率,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科学的融资保障。

激进派改革的代表为联邦德国,它是唯一一个采用激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国家,当时国内金融形势较为平缓,经济相对不景气,同时德国银行混业经营,不依靠存贷业务盈利,而是多元化业务共同发展,竞争意识较高,而存贷款利率及产品定价更接近市场水平,这些特点与同样采用激进式改革的其他国家完全不同,也是德国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智利是激进派改革失败的典型国家,在改革前五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胀大幅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扶正,但1976~1982年超高利率的出现引发市场秩序混乱,爆发金融危机,央行不得不对利率重新管制。

韩国和阿根廷均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激进式改革,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获得了成功。韩国在进行第一次利率市场化尝试后通货膨胀率升高,利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央行不得已重新进行利率管制政策。阿根廷第一次改革完成后,GDP增长率大幅提高但不久便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通货膨胀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利率上升,国内资金供不应求使得资金需求者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还贷而倒闭,最终冲击到银行导致银行破产。

二、各国改革的异同点

改革开始的背景异同。利率市场化失败的国家无一例外,均是在宏观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选择改革,而成功的国家是在金融监管体系合理运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改革。改革政策的异同。改革失败的国家政策出台过于集中,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往往只需要1-2年的时间,此外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同时进行,往往造成货币对外升值,利率同时高企,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加大,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融资却较为困难的窘境,因此经济环境波动不断,这样的实体经济压力反过来冲击金融体系。改革获得的效果异同。改革失败的国家在利率完全放开后,GDP波动较大,利率高企,通胀率上升,资金需求增加,而改革成功的国家坚持实行低利率政策,金融配套体系合理发展。

三、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政府在创造一个平稳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需要建立金融业的退出与担保机制,对内对外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升值,并加强资本账户监管,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发展。同时政企分离,产权明晰,鼓励社区银行的建立与发挥作用。加强基准利率建设。我国基准利率的缺失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力度不足,利率引导能力较弱,因此加快培育基准利率、完善利率调控机制是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同时建设金融监管审慎监管,可有效避免金融机构忽视风险高息揽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在基准利率缺失的情况下,市场没有一个合理定价基础,存款和贷款尚且不能按照市场化的内在机制合理定价。商业银行需要迅速转型,选择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模式,迎接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济波动。

篇6

关键词: 欧洲小镇 历史文化型 主题型 生态型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在房产开发的发展过程中,大型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正逐步完善我们的产品营造和园区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通过高品质的房产品的营造,并建立了颐乐学堂等配套设施以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如绿城海南蓝湾小镇、安吉桃花源等集旅游度假、休闲、养老等特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项目的开发越来越多,我们亟需营造一种理想的居住、工作、休闲场所。

去年,笔者参加了对法国依云小镇、瑞士达沃斯、德国海德堡、捷克克鲁姆洛夫等欧洲小镇的考察团,近距离观察了这些欧洲知名小镇的居民和设施,更多地体会到历史文化与小镇生活的有机结合在我们小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此次考察的小镇大致分为历史文化型、主题型、生态型三种:

一、历史文化型小镇

历史文化型小镇较好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文化,通常以建筑、传统活动等形式展现特色,如此行的德国海德堡、捷克克鲁姆洛夫等。历史文化型小镇均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各具特色,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意识的延续历史文脉,发挥主体特色的优势。

海德堡位于德国西南部,是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坐落于内卡河畔,背山面水。海德堡因海德堡古堡而闻名,古堡位于高出内卡河海拔200米的山上,是整个小镇的制高点。除了中世纪古堡,小镇还拥有欧洲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海德堡大学。海德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混合体。

小镇的规划与景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海德堡有非常因地制宜的布置方式――鱼骨状的城市空间结构:整个小镇地形长约1500米、南北宽不超过700米,由一条东西方向主街贯穿始终,南北方向的小街与主街交纵,其城市空间结构因地制宜、清晰有序;同时,整个海德堡以土红色为色调的城市格调,富含城市个性:海德堡古堡始建于13世纪,主要用红褐色的内卡河砂岩筑成。在小镇后期建设中,传统的砖瓦虽被新型的建材所取代,但新材料的质地和色彩仍保留了中世纪城市建筑的性格特征,它们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另外,圣灵教堂作为全城的地标建筑,其巨大的建筑体对城市空间起统领作用,尤其是圣灵教堂前的集市广场与教堂广场共同组成了城市最大的公共集会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和最大的城市节点空间,可举办集市等聚集性活动;最后,通过城区基本疏散汽车的方式,内部街道空间以人的尺度和满足步行为基础,狭窄、蜿蜓、尺度宜人,又可设置精致且充满趣味性的停留空间,使得室外景观的布置也非常有味道。

二、主题型小镇

主题型小镇是以多种旅游项目为依托和基础,以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配套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一定主题的小镇,此行的德国巴登巴登、法国依云、瑞士达沃斯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法国依云小镇位于法国上萨瓦省北部,地处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芒湖以南背阴之地,地理环境并不优越。但依托水,不仅让依云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水品牌,还通过水文化的营建,通过SPA、理疗、温泉,将依云营造成为休闲度假养生胜地。1789年,一个法国贵族发现了依云水的特效。后来,拿破仑三世及其皇后对依云镇的矿泉水情有独钟,1864年正式赐名其为依云镇(Evian来源于拉丁文,本意就是水)。

我们在考察时,依云小镇正有贯穿全城的主题树雕,各色动物造型的树雕会在不经意的街角、民居阳台出现,提升小镇的文化品位,增加艺术气息;同时,依云小镇还有非常完备的环湖休闲与健身系统,其中包含了健身跑步道,儿童活动场以及迷你高尔夫球道,沿湖的游艇码头也是星星点点分布,很好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充分考虑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如: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等。通过各种功能性建筑的合理布局,能为生活在城镇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同样的,瑞士达沃斯小镇,以“滑雪胜地”为主题,是欧洲人心中的“人间天堂”。然而,世界经济论坛在此举行前,它也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镇。自首届论坛以后,达沃斯举世瞩目,开创了世界会议旅游史的先河。小镇立足会议,进一步放大了原有的“滑雪胜地”优势,依托会议带来的知名效应持续做大旅游服务,形成旅游服务与会议服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达沃斯的特色主题活动包括了滑雪(雪地自行车、夜间滑雪等)、冰河列车游览、会议等三项:达沃斯拥有欧洲最大的天然滑雪场,滑雪道因其质量高、滑道长而闻名,这里有适合初学者和中高级滑雪者的各种坡道;瑞士最有名的铁路旅游线路――冰河列车从达沃斯出发,沿途穿越91个隧道及291座桥梁,全程300公里,时速仅有35公里,有“全世界最慢的观景列车”之称;会议更不必说,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年会都会安排在达沃斯举行。这几项主题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的旅游服务发展,同时对于小镇建设也起到了很好地帮助。

三、生态型小镇

生态型小镇以绿色低碳为特色,促进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此次考察的德国弗赖堡的沃邦小镇最为突出。

沃邦位于弗莱堡南部,占地38公顷,自1994 年以来因其生态环保的规划设计理念及各类措施的实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学习感受。

沃邦在弗莱堡市郊选址建设次中心,以便利的轨道公共交通网络联系。实现小区域职住平衡,缓解钟摆式人流量,削减交通压力;将弗莱堡周边的黑森林引入到整体规划的景观体系,如手指状深入到城市当中。沃邦将居住、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考虑,注重功能的空间混合和集中布局。城区里基础设施齐全,在步行范围内有学校、幼儿园、集市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居民活动站、商贸市场和各式各样的商店,提供有600个左右的就职岗位,使得城区居民流动的短程性成为可能,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这种在一个地方提供整体服务设施的模式带来了便利的交通、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开放空间,形成了景观优美、友好和充满活力的传统邻里社区感受。

篇7

“两难问题”反映的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即期需要”之间的冲突,同时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让“长期”与“即期”冲突的范围扩大、不确定性增加。长期中只有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但调整和升级短期中又可能造成结构性的失业及增长失速。

解决“两难问题”,根本上要求选择与“长期目标”兼容的手段满足“即期需要”,注重把握变革过程的过渡平稳性。为此,重视中国这些年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积累的“制度红利”,从中获取能够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思想支点,对于应对经济下行具有特别的意义。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变迁赋予我们的第一项制度红利。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通过艰苦工作、千方百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获得更大利润的执著追求,并且在此过程中,在“看不见的手”指引之下,企业的境况得以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化改革以来,第一次提出要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第一个在国有和集体体制之外做买卖的个体户,第一个从科研单位中走出来试图将科技发明商业化的科学家,第一批从政府常规事务中抽身搞科技园区的公务员,都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从土地或身份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众多遵守纪律、训练有素的劳动者,也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制度红利。同样的人口“蓄水池”,不同制度下可能是一潭死水,也可能成为滋润万物的一渠春水。中国自古以来人口众多,一些制度下,人们“无知无欲”,另一些制度下,人们“磨洋工、吃大锅饭”。但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上捆绑的利益日益松动,人口流动便利化制度的不断进化,让越来越多的原本所谓“富余劳动力”在农村之外的新天地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保护与尊重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制度红利之三。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表面上看,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放出”、“让渡”或“再造”了市场和市场主体,实际上市场的倾向或规律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因为外部的压抑出现了扭曲的表达。政府之作为,本质上是恢复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规律的尊重,让市场力量正常地表现出来。当然,也逐渐形成了日益精湛的宏观调控技巧,在相当多的复杂形势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成为社会经济遮蔽风险的有力手段。

之所以提出前面三项,除其重要性之外,还因为中国经济在享受这几项重要的“制度红利”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制度负债”的倾向,值得关注。

例如,一些企业家开始谋求“钱权交换”、暴力垄断等方式带来的以“降低资源利用效率”为代价的个人,暴利,大量资金成为房地产、证券等市场上的投机力量;现有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企业制度也越来越无法提供充足的适应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劳动者,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篇8

关键字:场景设计 历史街区 街巷 空间保护 文化景观小品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古都长沙有着2000多年的城建史。她是楚汉时期的文化代表,是革命先烈的故乡,更是山水环绕的州城,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1938年的“文夕大火”长沙古城几乎毁灭殆尽,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部分反映长沙市井文化的古街古巷的遭到破坏,街巷两旁建筑开始出现新旧不一,风格难以协调的局面,街区肌理与城市肌理也出现了严重的违和感。使得城市延续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生活的古朴氛围也逐步流失。那么,如何在即将被人“遗忘”的传统街巷中烙下历史的标记,令人追寻往昔,回味史韵,则是设计师们该思考斟酌的问题。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传统街巷的有效保护有多种方式。本文就以长沙市的传统街巷为例,探寻在历史地段如何通过纪念性场景设计达到“似曾相识,故地重游”的感受。

1.整体叙述历史场景

1.1真实性和完整性

传统历史街巷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的一部分,它场景的塑造首先应从大处着手,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其中“真实性”原则在《ICOMOS 》被指出,是当历史地区必须开发建设新建筑或改变现存建筑时,在环境上应该尊重现有的空间布局,尤其是规模和地块尺度。(1)

1.2原则下的场景设计

首先以传统的空间格局与尺度来区别历史街巷和现代街道的显著特征。正如大小古道巷。即便是街巷位于繁华的大街道旁,它独特的高宽比也可以描述出特有的带有封闭感的亲切与近人的历史氛围。这类场景设计是在街区道路与建筑所形成的肌理关系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完善。采用新建筑取代老建筑时注意街区天际线的变化是否合理,肌理关系是否继承传统特色,在进行广场等歇息空间设计时充分考虑传统场景所应该具备的合适尺度和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如金线街西段新建建筑多,房屋前有较宽的水泥坪,因此街更宽些,平均宽度约9.5米,两侧建筑平均高度7.5米,宽高比是1.3。(3)数字和比例接近金线街东段,但由于其只是太平街的一条分支,太平街如今平均宽度不过9米,若使得金线街宽度与太平街相差无几,从空间肌理上看难以区分主次,秩序与等级在传统街道而言又是至关重要的。故光靠数字进行场景设计难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关注旧城规划中道路级别的设立和掌握片区整体空间形态。

场景设计的整体把握还在于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要素的利用。以潮宗街为例,作为长沙古城城西四门之一的潮宗门旧址即潮宗街西入口采用西入口广场立纪念性标志物的保护方式,潮宗街梓园则采用恢复梓园戏台及戏曲文艺活动的措施来呼唤老长沙生活习俗。这也成为了居民区内文化生活的又一亮点。潮宗街56号和19号分别为文化书社旧址和真耶稣会教堂。两者作为旧址保存至今,开发和恢复他们的参观和宗教活动功能,从传统生活和现代生活的共融衔接上把握住街巷文化保护。(2)当人们置身此地,抚今寻昔,场景设计的纪念性才得以体现。

一个地区历史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要素还体现在建筑形式和建筑构造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改造后的古潭街路面用麻石建造,车行道面层用丁字湾机制麻石铺就,人行道面层铺设仿古青砖。建好的麻石路面既实用,又显街巷古朴宁静的历史风貌。老街两旁的建筑除进行了修复性保护之外,其余合法建筑临街立面进行了协调处理。木质门楼,适当修整残缺的栏杆木料后又刷上了漆。从前现代感太强的瓷砖外墙变成了仿青砖面墙。一般水泥墙面经过适当的修补后粉饰成了青灰色外墙,做成仿青砖结构古香古色面层。场景的代入感均是从这些细小处彰显的。此外,古潭街街区巷巷相连,石库门的布局韵律十足。一户一门,鳞次排开,城市民俗文化色彩与市民文化意识大放光彩。人们成了这场舞台秀里特殊的背景。

2.文化景观节点与小品演绎场景

2.1标志入口空间

在太平街整体保护中,重点塑造太平街入口,创造与长沙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相切合的标识性节点。太平街凭其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一直是古城长沙的商业中心,主街上人来人往,曾经热火朝天的场面如今还只剩下一点遗迹。因此,入口的场景必须具有代入感,能让来往行人感受到太平街区内的艺术字画等人文活动的氛围,带动文化商业的发展同时延续中华传统艺术。太平街北入口结合文夕广场整治设计,集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于一体;太平街南入口结合贾谊故居和金线街民族文化街形成景观节点,为历史街区的游览休闲广场;太平门广场位于孚嘉巷西端,结合太平门的恢复设计成为历史文化回忆广场和休闲绿地。(4)太平街这样一条不长不宽的老街却承载着展示湖湘文化魅力、体现传统商业民俗风情的重任。行走古街,除了能直观感受到石牌坊、麻石路、封火墙、古戏台这些标志性古建筑符号所带来的古典视觉冲击之外,更多的是领略到一种历史积淀所散发的文气与韵味。

2.2穿插绿化小品

2008年以来,长沙启动特色景观街工程。老旧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成了欧式风情、时尚都市、魅力文化的特色街巷。几百年的世迁,老街又再一次接受这个时代赋予它的使命和洗礼。长沙黄兴步行街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是长沙商业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每次去到步行街都会看到一个场景,很多的人不约而同的站在不同的位置拍照,那些陈列在步行街中心的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像可以说是长沙精神的体现。适宜的水景,人性化的凳椅,绿意盎然的绿化也牢牢地吸引着民众。这是一种谦卑的态度,人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发觉隐藏在心里若干年关于老长沙的记忆。步行街夜间景观是步行街的一个重要的景观要素街两边各具特色的建筑加装多彩泛光灯,结合行道树和立体雕塑亮化,渲染出良好的商业氛围。

3.结语

像长沙一样,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新建建筑建设范围蔓延到老城外数倍,已成弹丸之地的老城往往位于这座城市的中心。这些地方一方面是浓缩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标志,另一方面又成为现代城市商业的黄金地段。想要保证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就要在视觉环境上,做到历史建筑与街区、地段的协调与和谐。然而纪念性场景的设计仅仅只是这个工程中小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各行各业的人自行参与,提供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者简介:舒山偌(1992― )、女、汉,湖南省、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四年级、学位、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童毅,仁张楠.长沙传统街区空间叙事研究[J].《中外建筑》2009年07期

[2]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长沙市历史街巷})修建性详细规划

[M],2005

篇9

关键词 精处理;异常;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98-02

0 引言

超临界直流炉对蒸汽品质的要求较高,而凝结水的水质直接影响着蒸汽品质,所以要保证合格的凝结水,需要加强对凝结水混床运行状况的监督检查,发现参数异常时,及时进行处理。

1 凝结水精处理设备简介

大唐乌沙山发电厂600MW机组的凝结水精处理混床采用中压高速混床处理系统,该系统串接于凝结水泵与轴封加热器之间,高速混床按H+/OH-运行条件设计,每台机配有3台高速混床、3台树脂捕捉器及1台出力为单台高速混床正常出力50%~70%的再循环泵;按3×50%凝结水全容量处理及100%容量的旁路系统设计。正常情况下每台机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两台运行、一台备用,凝结水100%处理。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作用是:主要除去水中的盐类物质(即各种阴、阳离子),另外还可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等杂质。

2 凝结水精处理混床参数异常情况

在2014年某天大唐乌沙山电厂某机组凝结水精处理A和C高速混床正常运行,B高速混床备用。

08:00,A高速混床制水量129859t、出水DDH:0.06μs/cm、Na+:0.852μg/L、SiO2:2.98μg/L;C高速混床制水量82294t、出水DDH:0.055μs/cm、Na+:0.351、SiO2:3.59μg/L;炉水DDH:1.08μs/cm、饱和蒸汽DDH:0.07μs/cm、过热蒸汽DDH:0.11μs/cm、再热蒸汽DDH:0.12μs/cm,过热蒸汽处于超期望值(≤0.1μg/cm),且A及C高速混床未出现失效。

09:30,A高速混床正常运行,A高速混床制水量131246t、出水DDH:0.06μs/cm、Na+:0.844μg/L、SiO2:3.05μg/L;炉水DDH:1.12μs/cm、饱和蒸汽DDH:0.09μs/cm、过热蒸汽DDH:0.13μs/cm、再热蒸汽DDH:0.14μs/cm,A高速混床未失效、进行强制失效处理,投运B高速混床、撤出A高速混床运行。

11:00 ,B高速混床制水量85219t、出水DDH:0.055μs/cm、Na+:0.182μg/L、SiO2:3.6μg/L;炉水DDH:1.0μs/cm(呈下降趋势)、饱和蒸汽DDH:0.06μs/cm、过热蒸汽DDH:0.08μs/cm、再热蒸汽DDH:0.10μs/cm,过热蒸汽指标恢复期望值(≤0.1μg/cm);

分析以上数据,发现当A高速混床制水量达13万吨以上时,炉水DDH、饱和蒸汽DDH、过热蒸汽DDH、再热蒸汽DDH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将A高速混床撤出运行后、上述水汽品质指标呈下降趋势,由此可判断为:A高速混床的运行是导致机组蒸汽品质指标上升的原因。观察发现这时的机组凝结水pH数据长时间处在9.4以上,加氨量过多导致A高速混床处于氨化运行状态。

混床氨化运行的优点有:1)降低酸碱消耗,节省运行费用,减少废酸液、废酸液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废水处理费用;2)降低了树脂的破碎率,减少树脂的补充量;3)再生次数大幅减少,减少了热力系统带入杂质的可能性,提高了运行可靠性;4)减少了对设备、阀门操作的频率,避免操作事故的发生,且延长了设备、阀门使用寿命;5)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量。

混床氨化运行的缺点有:1)氨化混床的运行周期不稳定,主要存在于树脂彻底分离及充分混合的固有矛盾,是技术上的不足之处;2)树脂分离再生工艺较为复杂,而以时间为步序的程序控制方式过于机械、简单;3)在线仪表的水样会经常出现不稳定,由于机组负荷波动频繁、混床压力变化频繁导致混床出水的各在线仪表取样水样不稳定,需要经常进行现场对仪表的取样流量调节才能保证在线仪表监测的准确性;4)对进水水质波动的适应性差、树脂置换钠离子的能力显著降低、除硅能力差;5)氨化运行的要求太高,氨化情况下除钠和除氯效果不好,氨化运行没办法控制氯根,导致炉水氯根高,对锅炉防止氯腐蚀很不利;对锅炉及蒸汽品质的好坏也呈较为明显的影响。

3 凝结水精处理混床参数异常时的措施

在凝结水精处理混床参数异常时,凝结水品质出现异常,导致炉水及蒸汽DDH开始上升的这段时间内,作为运行人员应及时确保在线仪表的水样取样具有代表性,在线仪表的测量具有准确性;进行各异常水样的在线及手工对比分析、联系重仪人员对在线仪表进行标定、校准;如造成蒸汽DDH超标的原因也有可能为:1)水样中阴离子含量、总有机碳含量越高,氢电导率越大,同时对热力设备的腐蚀和危害程度也越大;2)水样中可溶性气体(二氧化碳和氧气)对氢电导率的测量的是有较大影响的,水汽系统中可溶性气体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从凝汽器负压系统漏入到凝结水中,另一方面是随机组补水充水带入到凝结水中;3)氢型强酸阳离子交换柱的设计对氢电导率测量是有影响的,对于水汽在线监测来说、有采用下向流(水样自上而下流过氢型强酸阳离子交换柱),也有采用上向流(水样自下而上流过氢型强酸阳离子交换柱);对于下向流测量系统,在更换离子交换树脂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树脂完全被水所覆盖,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树脂中杂有部分空气,这样在头晕氢电导率测量系统时,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的将交换柱内的气体排干净,就可能产生气体对氢电导率的测量的影响;对于上向流测量系统,水样流量对氢电导率测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当水样流量较大,流速偏大时,就会将交换柱内的树脂托起,并可能使交换柱内的树脂处于运动状态,这样就会导致交换柱内树脂的乱层,即交换柱内下部的部分失效树脂会移动到交换柱上部而发生逆交换,从而导致氢电导率测量结果偏大;水样的氢电导率监督指标是综合反映热力系统水汽品质的重要指标,氢电导率越大,表明水汽对设备的腐蚀和危害程度也越大。

当机组正常运行时,凝结水精处理混床参数异常,应采取以下措施:

1)出现蒸汽氢电导率高的情况时,在无法查到明显原因时、应对所有蒸汽水样进行TOC的分析,如出现TOC含量偏高,则造成蒸汽氢导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补充水中所携带有机物含量偏大;

2)因补给水是经离子交换器处理之后,水中不排除仍残留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由于许多有机物不能电离,所以在水处理工艺中不能依靠离子交换将其除去,如当补给水中出现了大量的有机物又对机组补水时、大量的有机物则会源源不断的进入锅炉,并受热浓缩,分解成低分子有机酸和CO2,分解产物在锅炉内与水中阳离子作用形成盐类,使得炉水中含盐量增加,从而使蒸汽中的TOC增加,导致蒸汽氢导升高;

3)当凝结水电导率超标,炉水品质差,也会影响到蒸汽品质的劣化,应及时加大锅炉的定排和连排,检查仪表的阳离子交换柱是否该更换树脂;

4)假如凝汽器出现了轻微的泄漏,且精处理高速混床处理量不够、也将对蒸汽品质形成影响;

5)当出现蒸汽氢电导率超标,且运行中的高速混床制水量过高、或高速混床处于氨化运行时,应及时对高速混床进行切换,以进一步观察后续高速混床运行与蒸汽品质的关系。

4 结论

凝结水精处理是凝结水系统中重要的化学除盐设备,是系统中最后一道净化屏障,精处理高速混床出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整个热力系统的水汽品质,这就要求我们运行人员在凝结水精处理混床出现参数异常时,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使凝结水水质和蒸汽品质恢复正常,保证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字:畜牧养殖;生态;防治

中图分类号:S954文献标识码: A

1 畜牧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畜牧业经营方式及饲养规模的转变近年来, 畜牧业超常规

大发展, 规模由小变大, 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约,饲养管理方式向立体高密度、机械化方向转变,随之粪便也由过去的垫圈或半固体态转向液态,使粪尿及污水量大大增加, 特别是污水(是粪便的几十倍), 如不加处理, 就会污染附近的土壤、水源等, 形成公害。

1.2 畜牧场自农区、牧区转向城镇郊区随着都市化的进展, 城镇对畜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多, 为便于运输, 牧场多设在市郊, 且种植业用地减少, 粪尿不能及时施于农田或弃之不用,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3 农业由使用有机肥料逐渐转向使用化学肥料

化肥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粪尿则相反;结果造成粪尿积压。还由于对畜牧场粪尿处理的设备、设施投资存在一定的难度, 及个别牧场老板对畜粪及污水任其自流, 从而造成公害。

1.4 家禽业对生态环境的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家禽排泄物( 包括垫料、废水) 、病原体和病( 死) 禽。家禽粪便和垫料如果没有适当的管理, 可成为蝇、虫繁殖的媒介,并可携带和传播病原菌。

1.4.1 病原体增多且复杂 家禽非典型性、混合性感染增多, 病症复杂化, 病原变异型增多。由于环境日益复杂, 对畜禽生产不利的病原体变异频率增加, 严重威胁正常的畜禽生产和人群健康, 甚至引起周边群众和消费者的恐慌。特别是中小型养殖户分布比较散, 饲养点常与民宅混杂, 养殖技术与卫生防疫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交叉流动频繁, 粪污自由堆排放, 这些均不利于畜禽生产和人群健康。

1.4.2 水禽饲养方式 目前, 绝大多数水禽饲养方式还是沿袭传统的倚塘而养, 俗称“水养”。鸭粪通常直接落入鱼塘或经直接冲洗入塘, 因此,排泄物中病原体和药物均随粪便进入鱼塘, 成

为“鸭—鱼”模式中卫生安全问题的焦点。排泄物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中有机质和氮磷等植物性养分、外来化学物质如消毒剂和药物等, 这些物质可引起鱼塘水质下降, 药物可在水、鱼塘底泥、鱼体以及水体其它生物中会造成蓄积, 药物及其中间产物破坏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影响水产养殖, 甚至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禽类排出的粪便携带着大量微生物, 这样将会使鸭在水中活动满足水性的同时, 也引发一系列疫病, 影响水禽生产。

1.5 随着我国规模化奶业的迅速发展, 奶牛养殖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正成为很多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畜禽产品的粪尿和生产污水, 也在不断地产生有关部门测算:一头猪的日排泄粪尿按6 kg计, 年产粪尿达2.5t。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 一头猪日排污量约为30 kg。一个千头猪场日排泄粪尿达6 t, 年排量达2500 t, 采用水冲式年排污水达1万多吨。

综上所述, 畜产公害就是由于畜牧业废弃物的高度集中, 不能利用自然环境的土壤、水体进行分解、净化、投入再生产而造成的牧场污染。

2 畜牧场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 合理规划

适当控制饲养规模,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对畜牧场进行合理布局, 不要过分集中于城郊或交通线附近, 最好是合理的农牧结合, 以利于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置、消纳和控制。

2.2 家禽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2.2.1 保持适当的养殖规模与密度 加强源头建设性引导与管理, 根据地区环境容量与人居情况, 探讨养禽业的适度规模与密度, 减少人与动物的接触, 避免病禽和动物废弃物跨区域运输。

2.2.2 加强禽场合理选址 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要按照政府相关规定, 避开村庄和居民区, 远离集贸市场等, 采取必要、合理的隔离。根据小型养殖户的特点, 更需要加强动物防疫与环境保护, 加强社区建设与农户培训。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小型养殖户向健康、规范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2.2.3 粪便及病( 死) 禽的无害化处理 搞好环境卫生和废物管理, 降低场地风险, 减少有害物和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对现代养禽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保持粪便干燥、防止舍内管道漏水等。粪便及垫料要用专车通过专用通道运出舍外一定距离, 再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关于鸡粪还田还要关注科学的施用强度和方法, 并注意跟踪监测对土壤和水环境的长期效应。

2.2.4 水禽饲养方式转变 健康养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建设和维护一个健康的养殖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所有动物保持良好机体状态的前提, 是各种养分和药物发挥正常功能的基本保证。在现代生产的激烈竞争和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 鸭鱼结合难以兼顾二者生产效益, 鸭需要清水, 养鱼则需要适度肥水。为此, 一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传统的“鸭—鱼”养殖模式的安全性, 包括降低单位面积塘面的水禽养殖密度(还与水深、养殖鱼的品种结构有关) , 防止病禽的排泄物直接入塘, 同时塘面可适当漂浮种植植物, 以缓解水体养分超负荷的压力。

2.3 解决畜禽业环境污染的技术途径

从技术上讲, 防治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原则, 达到“治本治标, 标本兼治”。解决养禽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主要通过畜牧环保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养禽业粪便污染问题。

2.3.1 环保饲料技术 提高家禽的饲料利用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高效促生长添加剂, 应用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及物理形态, 如用生物制剂和酶制剂处理、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或热喷技术等手段外, 应用生态营养原理, 开发环保饲料, 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2.3.2 畜用防臭剂开发 为了减轻畜禽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 从预防的角度出发, 可在饮料中或禽舍垫料中添加各类除臭剂。

2.3.3 粪便能源化和肥料化技术 通过能源化和肥料化手段来资源化处理家禽粪便及其废弃物, 一是利用厌氧发酵原理, 将污物处理为沼气。其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用于肥田养鱼。二是高温

堆肥处理生产有机肥。这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处理量较大、费用低廉、适应性较强、比较经济的方法。

2.3.4 鸡粪的饲料化技术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利用鸡粪加工饲料, 德国、美国的鸡粪饲料“托普蓝”已作为蛋白质饲料出售, 英国和德国的鸡粪饲料进入了国际市场。而今已将鸡粪大规模加工成商品饲料及其它产品。

2.3.5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 大多数植物性饲料及副产品, 尤其是豆类及饼粕、统糠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 如蛋白酶抑制因子, 凝集素、单宁等, 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 如膨化、制粒等, 可降低其含量, 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 减少氮和磷的排出量。

2.3.6 猪场粪污水无害化处理 根据我国目前养猪水平和实际条件, 对猪场粪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可采用不同形式。常用处理方法:作肥料用:主要有粪尿直接上地和经腐熟后施用两种方法: 前一种是利用“土壤自净”能力。消纳分解有机物质, 提高肥力; 后一种是堆积发酵产生“生物热”, 通过杀灭菌、寄生虫、分解有机物而消除污染, 特别是厌氧发酵后的渣液作肥效果更好。

作燃料用: 利用粪尿中有机物, 在高温(35-55℃) 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降解为沼气, 同时,杀灭粪尿中大肠杆菌、蠕虫卵等。沼气可用作能源, 作为燃料或照明。

粪尿污水生物生态化处理方法:

解决规模猪场粪尿水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无害化处理成为关键, 建立“污水净化生态工程”是可持续发展养猪业粪尿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根据粪尿污水特点, 通过生物和生态技术

手段净化畜粪及其污水, 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将污物处理为沼气和有机肥、费用低、处理量大, 比较经济。在正常气温条件下可使污染物BOD减少10%-90%, 再结合氧化处理效果更好。

结合我国农业大国实际, 应把养猪、污水处理、种植业、水产业统一考虑, 将猪、种、渔三者统一安排, 结合发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是发展生态养猪业、解决环

境污染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建立人工生态型奶牛场,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奶牛场生产,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对奶牛养殖生产中产生的、有污染的、易造成“公害”的粪尿和有机废水进行生态无害化处理, 使奶牛的生存环境始终保持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平衡的环境中。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努力建设生态奶牛养殖场, 建立“土地—种植业—奶牛养殖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推广奶牛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粪便固液分离和利用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等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科学处理和利用奶牛粪便的水平。

2.4 解决养殖业环境问题的政策途径

2.4.2 加强药物管理, 减少畜产品公害 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一般, 有机氯农药排泄较慢,而抗生素类药物则排泄较快。所以对兽药和添加剂, 要根据其毒性、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蓄积等情况的实验资料, 分别定出最高允许残留浓度, 以便为达到此一允许浓度而规定用药量、休药时间等。

2.2.4 寻找解决途径从政府到企业, 从生产到科研都要重视寻找和采取有效的解决途径。政府对新建的畜禽粪污处理厂要采取扶持政策, 免除某些税收和地方摊派, 实行无息贷款等措施, 增加科研投入, 促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

结语: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形成一整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以法兴牧, 以法治牧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业生产, 保障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必须要以相关的法律给于制约, 从而使畜牧场的畜禽粪便及污水的污染能得到更好的治理。对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振钧. 我国家禽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解决途径[J].

中国禽业导刊, 2001, (07).

[2]肖冬生.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研究[D]中

国农业大学, 2002.

篇11

关键词:火电厂;节水技术;基础措施;零排放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已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用水大户的火电厂,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水的回收利用,大力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节约用水,对贯彻落实基本国策,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发电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火力发电厂是用水大户之一。其主要用水点是汽机的冷凝器,用水量与机组容量供水方式、冷却倍率等因素有关。当采用直流供水系统时,加上各种辅助设备的冷却水、锅炉补充水生活消防水和除灰用水等,一个百万千瓦大厂,全厂用水量约4立方米/秒。当采用循环冷却供水系统时冷却塔(池)的蒸发、风吹及排污损失是主要的,加上不能回收的各顶用水,一个百万千瓦大厂耗水量约1立方米/秒。

然而,火电厂的节水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电厂化学、环保、热机、除灰、水工等多个专业。必须依据客观规律,全面综台考虑,才能持久保证发电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经济效益与节水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节水基础管理措施

1.1电厂成立以总工程师为组长,节能技术监督成员组成的水务管理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监督、管理全厂的水务工作,定期召开水务管理工作会议。积极依靠技术进步,优化制水工艺,调整设备运行方式,合理利用废水,减少发电水耗。加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宣传,鼓励节约用水,制止浪费行为。

1.2制定全厂水务管理制度,编制全厂水量平衡图、水用户流程图与分布图,记录用户的用水状况,根据实际情况下达用水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1.3水表定期校正,尤其是保证淡水泵站出口水表计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加强生活用水管理,建立生活水设施巡查制度,消除一切跑冒滴漏现象。

1.4开展水务管理讲座,增强全厂人员的节水意识。在提高化学水处理生产人员制水水平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生产人员的水务管理意识,加强班组的经济核算管理,以最小的耗水量制出更多合格的厂内各类用水。

2、排水回收途径的设计

2.1锅炉连排水回收锅炉连排水现有回收途径是在专用降温池中冷却降温后,回收至冷却水塔,也可以回收到除盐水系统的生水池。此种回收途径的缺点是把连排水当作工业水回收,回收产生的效益低,只相当于回收工业水的价值。连排水温度高,应先换热降温后再回收,建议将降温后的连排水引到凝汽器的补水泵入口或除盐水系统的阳床入口等处,供暖季节可以回收到暖气系统。

2.2油区含油废水回收根据设计,油区含油废水从油区用泵送至工业废水处理站进行油水分离处理后,再与其他废水混合进行凝聚澄清、中和、过滤处理。如果把油区含油废水从油区用泵直接送至煤场用于喷淋,不但免于油水分离处理,而且大大降低了电厂排放含油废水的风险和几率,环保效益大。

2.3除盐设备排水回收根据设计,除盐设备在线硅表、电导表排水直接排入地沟。如果把除盐水泵出口在线电导表排水引到除盐水泵入口管即可实现回收。阳床、阴床、混床等除盐设备的在线硅表、电导表排水可以回收到除碳水箱。

2.4投运除盐设备冲洗排水回收根据设计,投运阳床、阴床、混床等除盐设备时的冲洗排水直接排入地沟,但冲洗排水的电导率都不会大于反渗透出水的电导率,可以把其回收到除碳水箱。

2.5盐水浓缩技术水回收如果需要进一步节水或减少排放,需要对循环水的排污水或废水进一步处理,一般采用反渗透加(RO)、蒸发池、盐水浓缩器、结晶设备等组合组成的深度处理系统。在反渗透处理前―般需要进行过滤处理,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微滤、超滤和纳滤等精密过滤新材料、新设备据资料介绍。高效反渗透技术,对处理水杂质的允许范围较宽,可以省去精密过滤。

3、废水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3.1生活废水的再利用电厂普遍重视绿化工作,为节约较大的绿化用水量,可对电厂进行绿化用水改造工作,铺设专用绿化管网。将原设计绿化用生活水改造为利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提高生活废水的再利用率。

3.2工业废水的再利用处理后的工业水,原来只用于煤场喷淋,回收利用率较低。经过技术改造,可扩大到渣泵房水池补水、输煤栈桥冲洗、输煤皮带喷淋及道路清洗等用途上。

3.3生活水系统优化电厂的生活水一般为独立制取、独立供应,与市政自来水管网无关。生活水压力在0.7~0.8MPa,考虑到电厂生活水管网系统小,用水量波动较大,生活水如果长期维持在此压力范围内,势必造成管网滴漏与水量的浪费现象发生,并可能增加管网的维护工作量(如水龙头损坏较快)。因此,可对生活水管网采用变频方式供水,水泵可自动根据管网系统的用水情况调整出力。同时,对变频装置的水压设定值进行调整,使生活水管网压力维持在0.4~0.5MPa,减少管网的泄漏。

4、火电厂“零排放”

处理火力发电厂“零排放”是指不对外排放废水。所有废水全部被火力发电厂综合利用。美国对“零排放”的定义为:“零排放即电厂不向地面水域排放废水,所有离开电厂的水都是以湿气的形式,如蒸发到大气中,或是包含在灰及渣中。从”零排放“的定义,结合各种水与废水处理方法的分析,火电厂实现”零排放“在技术上是可以办到的,但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必须对水价、工程造价和电价等因素,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火电厂”零排放“不应作为节水的目标,只是在环境容量不允许的条件下的环保措施,因为,”零排放“的节水效果,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篇12

一个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这个国家的产业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盈利率和技术进步率等。新古典经济学从产品的同质性假设出发,把企业的竞争归结为单纯的成本—价格竞争,并认为较低的产品价格是决定企业市场占有率,从而也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据此可以推断,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利于竞争力提高的市场结构,而垄断市场则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组织理论放松了产品同质性假设,引入产品差别化因素,并把产品质量、品牌、规模、技术创新、售后服务与企业策略性行为等非价格因素看做是形成不同市场结构,进而决定相应市场绩效的因素。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绩效一般通过市场占有率、盈利率等指标来体现,这些指标也恰是衡量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水平的指标。由此,就可以将市场结构与产业竞争力联系起来。由于产业组织理论在理论基础与分析范式上仍与新古典经济学保持一致,因而其所得出的结论仍然是竞争性市场结构最具效率,而包括寡头垄断在内的垄断市场结构,则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从而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这里,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逻辑和分析范式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注重企业外部市场竞争效率而忽视企业内部组织效率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逻辑一样,产业组织理论仍把企业看做是不存在内部结构的“黑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市场竞争行为,包括市场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效率体现被完全忽视。然而,当今在各个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大企业一般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多数是市场交易内部化和内部运作市场化同时并存的复合体企业,如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组织、外包制企业、跨国公司以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这些复合体企业组织形式规模巨大,内部组织结构复杂,管理效率和交易成本节约效率十分明显,并对所在产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式中是难以被认识到的。

2.只注重静态竞争效率而忽视动态竞争效率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竞争概念忽略了竞争活动的动态性,忽视了竞争过程的重要性,对竞争活动的动因只作了肤浅的讨论”(德姆塞茨,1991)。这种对竞争的静态认识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经济学假定技术和消费者的需求是已知有关。在静态市场中,价格(产量)成为企业决策时的主要选择变量。以这种认识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进一步将竞争与垄断简单地对立起来,在肯定完全竞争效率的同时,把垄断与低效率等同起来。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建立在静态分析上的,从长远看,适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对竞争和技术进步可能更为有利。有的美国经济学家一直强调,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反托拉斯法中的效率概念”(汤敏、茅于轼,1999)。熊彼特也把竞争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认为竞争的这种长期动态效率远比传统理论所强调的在每个时点保持的资源最优配置的静态效率更重要(熊彼特,1979)。从动态角度看,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同时它又蕴含着超越单纯价格竞争的更高层次的竞争,尤其是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外市场开拓能力方面的竞争,这种动态竞争效率正是这种市场结构有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3.只强调竞争效率而忽视垄断与合作效率

产业组织理论从其特定的研究逻辑出发,把竞争与效率相等同,而将垄断当作低效率的代名词。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并非一切竞争都是有效率的。典型的如分散竞争或过度竞争就是一种降低经济效率的竞争形式。近年来,中国某些市场上的价格战也是一种过度竞争形式,尽管它可能促进了企业经营能力的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时也造成产业利润率的下降,甚至造成全行业亏损,从而导致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因此,一味地强调竞争效率是片面的,竞争强度更不意味着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至于产业组织理论所推崇的完全竞争,由于它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等,因而很难称得上是最有效率的。至于垄断,一概称之为低效率是武断的。这里首先需要区分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一般所说的垄断低效率多是指垄断市场行为,反垄断也主要应是限制这种垄断市场行为。至于垄断结构,笼统地称之为低效率是不符合现实的。垄断市场结构未必一定导致垄断市场行为,从而垄断市场结构未必是低效率的。至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往往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等效率效应联系在一起。倘若笼统地反对垄断,无视垄断市场结构的效率,人为地限制企业规模,将不利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不利于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从而不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历史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期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英国工业被美国和德国超过,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英国工业大企业相对于美、德工业大企业发展的滞后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并直接对美国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集中的产业组织政策,使其钢铁、汽车、造船等重要行业的大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以至于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指责政府执行了过严的反托拉斯法,限制了美国大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美国的产业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竞争优势”(汤敏、茅于轼,1999)。

在市场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企业市场除了竞争与垄断关系外,还存在企业合作关系。而产业组织理论把企业市场仅仅归结为垄断与竞争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追求合作也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行为选择。对于合作的效率性,现代博弈论已通过“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等模型给出数理上的证明。现实中,大量合作型企业组织的出现,大大突破了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市场关系的“二分法”(垄断与竞争)分析范式。布登堡和纳尔巴夫进一步认为,企业由以往的抢夺市场、锁定顾客、用低价促销打败对手等利己性竞争,变为共同开拓与创造新市场,合作进行研发活动,共同使用资源等合作性经营,代表了企业未来的经营观(Brandenburger、Nalebuff,1996)。

二、中国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平台

1.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寡头垄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各国对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各国企业为了争夺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纷纷通过内部扩张、横向并购和强强联合等形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获取市场垄断地位。许多国家的政府也相继放松反垄断政策的执行,甚至由政府直接进行积极的干预,支持本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1997年美国轻易通过在以前根本不可能被批准的波音对麦道的收购,2001年又做出不再分解微软的决定,都表明了美国政府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对本国垄断大企业的重视和支持。

按照新古典竞争理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进入既定竞争市场的买者和卖者的增多,可能导致全球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并强化竞争。然而,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走势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增强,国际市场垄断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许多行业正逐步呈现一种全球化寡头垄断市场形态。目前,全球10大化学公司、10大半导体公司分别垄断了各自行业90%以上的国际市场;10大轮胎企业则一直占据着世界轮胎市场80%以上的份额。在航空制造业,自麦道公司被波音兼并后,全世界只剩下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在汽车领域,美国两大汽车公司外加大众、戴勒姆—克莱斯勒、丰田等少数厂商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在钢铁领域,10—12家大企业控制着世界钢产量的2/3;在移动通讯领域,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松下、西门子和飞利浦手机占据了国际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在计算机软件业,仅微软一家就拥有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90%,拥有运用软件80%的市场份额。当1998年石油行业不断掀起并购浪潮后就有专家指出,未来全球将只剩下5—6家大的石油公司。在硬盘驱动器(HDD)市场,到1995年4个市场领导者控制了整个世界市场份额的85%(按收入计算)。即使在一些竞争性较强的日用消费品市场中也开始形成某些高市场占有率的大型跨国企业,如在消费品饮料行业和洗涤剂市场。

我国市场结构的调整必须考虑全球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因为,在全球化市场垄断条件下,一个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该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对垄断、竞争及其效率的认识和评价都应着眼于对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这一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结构的竞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变为垄断效率。为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必须加快形成一批在规模、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都能与国外大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构筑我国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否则,就谈不上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篇13

关键词:网络经济;相关产品市场;界定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83-02

360与腾讯之间的大战自2010年开战至今,现已经打到了最高院。在360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中,案件的焦点问题即相关市场的界定问题。在反垄断案件中,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反垄断办案与执法的第一步。因为,必须要弄清楚一个企业在相关市场中是否具有到一定的支配地位,而支配地位的确定的首要条件就是准确地界定相关市场界定的范围。在相关市场的界定中的首要问题又是相关产品市场的确定。在传统经济中,我们可以用传统的相关市场理论来对相关产品市场进行界定。但是,在网络经济的条件下,用传统的理论来对相关产品市场进行界定存在很多不合适宜的地方。

一、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是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产物,网络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传统经济的市场结构比较简单,只存在简单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并且买卖双方是在买方支付了相当对价的前提下,卖方让渡产品的价值。但是,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的高科技经济。在网络经济中,既有实体的商品也有虚拟的商品,比如游戏点卡、电子图书、杀毒软件序列卡等。同时,网络经济又有着与实体经济不同的特点。比如说用户锁定性、高渗透性、边际效益递增性、边际成本递减性等传统经济所不具备的特征。然而,也恰恰是这些特征让传统的相关市场界定理论在网络经济中界定相关市场面临困境。所以,我们可以将网络经济定义为是一种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它不仅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也包括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和适用了高新技术的传统产业和经济部门。网络经济并不是独立于传统经济的,而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之上,因高新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升级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网络经济中传统相关产品市场理论在市场界定中面临的困境

首先,来看中国《相关市场界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对于相关市场的定义,指明相关市场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经营者就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范围。对相关产品市场的界定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商品的特性、用途、价格、与商品之间的替代性等。即与商品之间具有紧密的替代性是最基础的考虑因素。但是,这些的界定考虑因素是建立在传统的单边市场的基础之上,并不完全适用网络经济。

1.功能替代性标准的困境。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千变万化。可能很多产品组合才能够实现一个功能,也有可能一个产品可能同时具备很多功能。不同产品之间的功能可能会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对于这样的产品,无异于是模糊了产品的功能区分界限。同时,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技术的创新使得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变强,可能之前看来完全不具有替代性的产品之间后来在技术的发展下,二者之间的可替代性变得越来越强。这为判定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网络经济的效益下,用户会出现一定的锁定效益。即当一个新的产品出现,其在性能和价格上比网络用户现在所使用的产品更优,但是如果用户的转换成本要大于其转换后所获得的的利益。即使用户知道这样一个更优的产品的存在,用户也不会选择更优的产品。

2.价格判定标准的困境。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络平台商普遍采用对网络用户免费的营销模式来获取较大规模的网络用户,而又基于其本身所获取得用户规模效应来吸引企业和广告商的方式来获取利润。在这样的一个双边或者可以说是多变市场的条件下,价格如何确定,竞争者又如何确定。网络企业面临的竞争并不仅仅只来自一方,而是可能是处于一边市场的企业或者是双面市场的企业,其所面临的竞争是很复杂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而又对网络用户免费的条件之下,价格到底应如何确定?以哪一方为标准?还是综合考虑各方之后来一个折合标准?确定标准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一个个问题无不给网络经济中的相关市场界定带来了难题,确定的价格不科学,必然会带来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的范围过宽或者过窄。

3.供给替代性标准的困境。中国《指南》中将供给替代也作为相关市场界定时应当参考的因素,供给替代主要考虑其他经营者进入该市场的投入、要承担的风险、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等因素。网络技术诞生中的产品并不像实体经济中诞生实物产品那样需要很多人力和物力和财力,它可能是灵光一现的产物,虽然耗费了人力和一定的物力和财力,但是不会像实物产品那样。而且生产实物产品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网络技术诞生的产品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可能就是发明产品之初需要耗费较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其后可以通过不断复制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产品。但是,实物产品却不是这样,要想获得更多的实物产品,只有不断地投入成本才可。

4.假定垄断者测试法(以下简称SSNIP测试法)的困境。假定垄断者测试的基本理念是“寻求假定垄断者能有利可图地实施涨价行为的最小产品群”。①假定垄断者测试是一种思想上的模拟实验,在实验的每个阶段都将那些最接近的替代品纳入到相关市场中来,直到最终形成一个产品组合。SSNIP测试法使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取一个基准价格,其后在进行在其假设的候选市场范围内对产品进行5%~10%的涨价,看消费者是否在销售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转向了其他产品。之后,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数据分析看经营者是否有利可图。不断地重复进行测试,从而选取一个最优市场。但是,该方法在网络经济周边,首先要面临的难题就是基准价格如何确定的问题。先且不说网络企业的很多产品对用户来说都是免费的问题,网络经济中的市场是双边市场或者可以说是多边市场。双边市场或者多边市场的条件下,基准价格应该以哪一边的市场为准是个难题。其次,再说免费的问题,网络产品很多对于网络用户来说都是免费的。当在其他的同类产品都是免费的情况下,对某一原本也是免费的产品突然开始收费,即使收取的费用很低。但是,其他的产品都是免费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网络用户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更何况该产品小幅度的涨价是持续的。这样,测试出来的结果是否科学、可信是值得怀疑的。再者,涨价幅度的确定问题。因为涨价的幅度是可以在5%~10%的范围内选取的,那到底什么样的产品应该选一个什么样的幅度,这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的。这样主观选择的结果是否会导致测试的结果会被主观地放大或者缩小。最后,用SSNIP测试法需要在获得大量经济数据的基础上,然后进行经济学的分析。这对于法院来说,存在两个困难。首先,这个需要获得的大量数据在获取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司法成本过大;在对数据的获取过程中也会存在难度,因为每一次的测算都需要获取产品的成本数据,而网络经济中产品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这个数据的获取存在困难。但是,成本数据的获取和测算又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测算。其次,即使法院获取了这样的大量数据,但是接下来的建模和测算也是个非常浩大甚至是难以完成的工程。在目前中国的司法状况下,SSNIP测试法的实际操作是存在很大困难的。

三、对传统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理论改进的建议

1.借鉴国外,在使用SSNIP测试法的同时也引入新的容易操作的方法来改进改测试法所存在的不足。比如说共同分析法、临界损失分析法、UPP测试法等。SSNIP测试法只是众多测试法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在反垄断的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相关产品市场存在很多的不同差异。对于这种存在差异的不同相关市场,如果我们采取只通用的SSNIP测试法可能是不科学的,也不一定能够测试得到合适的相关产品市场的范围,更何况是在网络经济这样一个多变和多样的经济环境下。因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的特点来确定其相关产品市场界定可以适用的最优测试方法,这样测试的相关产品市场范围也是最优的。

2.考虑双边或者多边市场的特点,以及平台企业的盈利模式来对相关产品市场进行界定。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平台企业之战可能更多的是网络用户的争夺之战。谁拥有的网络用户的资源越多,谁就是网络经济竞争中的赢家。为此,平台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网络用户会选择对用户免费的营销策略。而对于广告商和其他企业,则进行收费。这时,相关产品市场的界定应以利润来源为准。

网络经济反垄断中相关产品市场的界定是一切反垄断工作的基础,为此,必须要结合网络经济的特点以及平台企业的特点,并引入一些新的界定方法来更准确地界定相关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 蒋岩波.互联网产业中相关市场界定的司法困境与出路――基于双边市场条件[J].法学家,2012,(6).

[2] 余东华.反垄断法实施中相关市场界定的SSNIP方法研究――局限性及其改进[J].经济评论,2010,(2):130.

[3] 张素伦.互联网产业反垄断中的相关市场界定[J].知识经济,2012,(23).

篇14

【摘要】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使得企业的现代化程度获得明显提升,同时国民经济实力也迅速增强。为了继续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有序的内部经济管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且有利于各类经济风险的降低,所以该作笔者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问题及对策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问题与措施;研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也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在众多企业迅速崛起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济风险,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和市场竞争。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逐渐完善内部经济机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然而,现阶段的企业经济管理并不容乐观,和国外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国内企业需要努力创新管理机制、主动探索,最终提高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基本概述

现阶段,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在企业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表现出来,并转变成为企业内部管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企业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为达成企业经济管理的根本目标提供保障。若是一个企业缺乏经济管理力度,那么将会对它的综合实力造成巨大冲击,从而令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一定压缩,所以强化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改革管理机制已经逐渐变成当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这也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个企业对于现如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可消极逃避,而应当主动加强竞争力,推动内部经济管理的革新,更快地融入时代大趋势当中。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多多汲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快国内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整优化,更加主动地选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来保障各项内部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此外,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讲,其必须依靠经济管理活动来持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国内企业应当更加注重内部的经济管理工作,持续优化并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这不仅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直接挂钩,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我们都知道,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除了尽可能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外,更需要赢得足够的社会效益,从而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由此可见,在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当中内部经济管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采用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剖析

(一)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意识欠缺,经济管理体制尚未健全

当前,企业在平时的经营活动当中缺乏足够的管理意识,并且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者未能全面意识到内部经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企业平时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常常会被忽略掉,不少人把它单纯地归结为经营管理或是财务管理,而在日常的企业管理环节当中缺乏对应的制度对其加以规范,造成企业最终的经济管理工作极度混乱、缺乏有序性、经济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未能够发挥出基本应有的积极作用。在这种前提下,各个企业应当选用更加主动、有效的对策,来增强企业对内部经济管理的认知和理解,紧接着建立起更加健全的C制,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实施有序、科学的规范。

(二)企业的经济管理形式不够细致合理

在对众多企业的发展状况展开研究之后,发现大部分国内企业在其平时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为了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持续扩展自身的发展规模,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仅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来讲,这种管理手段太过粗放,不够精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选用这一粗放型的管理方法,对于企业的生产、销售无法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它们对应的管理理念比较滞后,对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严重的制约。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我国企业对发展规模和经济能力也随之不断扩大、提高,所以说,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立足于对自身发展实情的研究,在此前提下更加有效地调整和优化其对应的经济管理模式,目的是令其更好地满足当前企业外部的发展环境。

(三)缺少合理的经济管理组织

在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构建当中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即为缺少合理的组织机构,而存在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国内大部分企业尚未透彻地领会经济管理,也未能够对它建立专业的组织机构,组织部门的组织形式依旧较为传统、滞后;另外,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受企业管理层领导的影响较为深重,再加上不少经济管理活动都是由内部负责人掌握的,所以令企业对应的经济管理组织欠缺科学性,而且会越来越多的受到管理者意识的限制。当代企业在设置内部组织架构的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职能交叉问题,这会造成各部门在日常运营中出现多种矛盾,因此对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增加了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难度,同时也对经济管理中有关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产生了约束,从而令报表的支撑作用难以展现出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三、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一)革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形式

针对粗放型的企业经济管理方法,应当及时进行创新和调整,令其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革新目前的管理模式,把传统、滞后的形式抛开,进一步将自身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细化分解,和企业的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进而令其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且保障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要想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取缔,企业必须更加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管理手段,令其朝着集约化的管理趋势过渡。由于集约型的管理方法具有成本低、耗能少、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有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转变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强化经济管理机制建设

经济管理思想属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指导理念,科学的经济管理思想能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提供前提保障。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提早改变自身的经济管理理念,根据全球先进的经验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创新,同时从本质上打破以往观念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创新内部的管理机制。除此之外,企业除了需要及时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外,也不可忽视了宣传的作用,让企业管理人员及基层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管理的内涵,并且有效利用这一先进的指导理念指导工作,令企业的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三)健全企业经济管理组织

企业以往的经济管理组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无法适应自身的发展需求,所以说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基本状况对管理组织架构展开重新的规划和调整。例如,企业管理层应清晰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此前提下更加明确企业内部各经济管理组织的经济任务和目标,由此推动企业核心战略目标的达成。因此,企业为了更快更好的构建并完善经济管理机构,需要明确企业所处产业的基本特征,借助分层评估和分解评审等手段深入、全面地掌握企业过去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按照分析和评估结果、国内外成功案例等,对自身的经济管理组织和机构进行调整。

四、结束语

总之,经济管理作为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利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和国外企业相比,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不太理想。对此,我们应当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全面意识到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工作中,最终推动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西.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探析[J].广东科技,2014,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