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针织服装品牌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 针织纱线的研发
目前,国内生产的针织用纱线在质量上已经不亚于国外同类产品,并且在价格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在功能的研发和花式的创新方面还有待提高。新型纱线的研发不仅会为设计师拓宽创意发挥空间,而且也会刺激消费者产生新 需求。
意大利针织纱线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兼重创新与技术升级,不断将针织服装的时尚感和价值感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1.2 设计的专业性和原创性
传统针织服装企业重工艺轻设计。针织服装设计师常常是由工艺师兼设计工作,导致设计缺少时尚性、原创性,难以满足消费者审美的心理诉求。未来针织服装设计越来越偏重设计的专业性和原创性,设计师与工艺师和样衣工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才是提升设计品质的关键。
1.3 数字化技术创新
服装的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同时要求面料的变化多样。而面料的质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工设备的性能。普通手动横机成本低,但它难以完成复杂的组织设计和图案变化。进口电脑横机成本较高,但是在稳定性、易操作性和生产效率方面还是优于国产电脑横机。数字化技术在针织服装业的应用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2 关于针织服装产品研发流程的分析与探索
2.1 设计定位
随着消费者对于针织服装的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原来满足保暖需求的冬季内衣已经逐渐向外衣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情感消费需求转变。我国针织服装业的几大毛衫巨头,在设计定位、消费者定位和销售季节定位方面几近雷同,消费者多为中老年,用于秋冬季御寒保暖的穿着用途。
如果把商标去掉将各个品牌的毛衫放到一起,将很难辨别出产品的品牌归属,产品的价值感仍然倾向于靠原料进行区分体现,而非设计含量。国内高端针织毛衫服装品牌设计趋于同质化,即设计风格同质化、价位同质化、目标消费群同质化。各家企业都认为中老年消费群体最富有购买实力,因此在产品定位上扎堆固守这块阵地,却忽略了其他年龄消费群的穿着需要以及对时尚化、个性化着装的心理需求。这既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个体的增长。毛衫品牌如果能让消费者获得品牌认同感,那么无疑它将会更具有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国际知名针织服装品牌的成功运作为我国传统针织服装企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模式,即产品设计不仅要有鲜明的设计风格特色,同时还要拓宽产品的类别,满足消费者更多的穿着需求。MISSONI是全球知名的意大利针织服装品牌,MISSONI设计特色鲜明,其产品将艺术与针织服装完美结合,赋予产品更高的设计含量和审美价值。MISSONI拓宽产品纱线种类,改进工艺,所生产的针织质感可以轻如罗纱薄如蝉翼或是如天鹅绒般温暖华贵,其产品种类涵盖了毛衫、外套、裙子、裤子、泳装、礼服等类别,致力于四季产品的开发,而不是只局限于秋冬季节毛衫的设计范畴。
一品多牌或品牌发展多元化的设计策略对针织服装企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即企业对同类产品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牌,每个品牌设计定位都有所差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企业应进一步细分消费群体的穿着需要,凸显个性、锁定不同目标消费群,考虑品牌多元化设计战略,多个品牌并列运营或实施主牌、副牌的品牌策略。例如,品牌设计包括设计定位为成熟端庄,针对具有经济实力的中老年消费群的一线品牌;设计定位为时尚典雅的新锐高级白领或名媛淑女消费群的二线品牌,尤其是这个群体将是重要的市场培育对象,具有潜在的购买空间;甚至设计定位为休闲时尚个性、价格略低的其它副牌,迎合快速时尚发展的需要。
2.2 设计调研
传统针织服装企业虽然设有设计师的职位,但是设计师的地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设计调研方法也局限于将已往销售的老款略微调整、翻阅时装杂志临摹大牌样式或者走访市场竞争品牌仿造热销款式的套路,路子越走越窄,久而久之,设计师的创意消磨殆尽,不仅不利于品牌设计特色的维系,而且失去了创建品牌、提升品牌内涵和附加值的意义。
2.2.1 关于快速时尚品牌的启示
通常,服装产品研发的设计生产周期为 6 ~ 9 个月,而西班牙ZARA品牌可以做到从设计、生产、交付在 15 天内完成,其盈利模式不仅依赖于先进的物流管理,而且依赖其强大的设计力量。ZARA旗下拥有 200 多位专业设计师群,每年推出商品超过 12 000 款,是同业的 5 倍之多,设计师平均年龄只有 25 岁,随时穿梭于各大时装秀场,获取最新流行讯息,进而快速推出最新时尚单品。这种设计模式使品牌永远保持年轻的活力,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然而维系如此庞大的设计师队伍去调研和设计,对于很多品牌来说都不会是件轻松的事情。其实,如何刺激头脑风暴产生几何效应,扩大研发力量,企业完全可以考虑与各大时装高校合作,一方面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可以锻炼其实践能力、发挥设计才能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意和新鲜的想法,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产品研发的设计含量,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是产学研的最高境界。
2.2.2 关于流行趋势的预测与选择
服装的设计是从纱线开始的,关于纱线的性能、纱线的组合、纱线的染色都要考虑。因此,首先要关注国际纱线流行趋势,建立纱线素材库,与纱线生产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掌握纺织业纱线发展的前沿动态;其次,对于消费导向和款式流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参考专业流行趋势预测机构的信息和各大服装品牌会资料,以及销售终端的信息反馈和竞争品牌的信息等,最后筛选保留适合本品牌的设计信息。
2.3 设计主题确定及款式设计
针织服装设计也需要根据前期调研分析,结合本品牌定位确定下一季设计主题,再延伸为不同子题进行系列设计。
根据设计主题绘制系列设计效果图或款式图,尤其是正反款式图要求结构比例准确,细节标注清楚。科技与快速时尚的发展,使得传统针织服装企业应更加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设计图的三维预览功能将有助于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而数码印花技术突破了传统丝网印刷的局限,使针织服装图案设计更逼真、更方便、更加时尚化和个性化;再如,全自动电脑横机可以设计编织复杂的组织图案,既拓展了设计创新的空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4 样品工艺设计
传统针织服装企业对于设计的分工主要为工艺师兼设计工作,或设计师兼工艺工作两种模式,前者导致设计不够专业,后者虽然提高了设计的门槛,但是却将很多有创意有热情但不会制作工艺单的设计师拒之门外,同样制约了针织服装设计的发展。
借鉴机织服装业的设计分工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即设计师和工艺师各尽所长,分工合作,使彼此工作重心明确,工作专业性更强。此外,未来针织服装设计专业软件数字化技术的研发重点应考虑从三维设计效果图向款式图和工艺图的快捷转换,以及与全自动电脑横机的兼容接轨,实现从设计理念到实物样品的一条龙设计模式。
2.5 样品筛选与确认
传统针织服装企业样品筛选进行大货投产往往由设计部领导内部决定,由于个人主观偏好有可能造成某些可能热卖的款式被淘汰,或某些款式由于下单量太多却不被消费者认可而造成库存积压。而如果样品筛选决定权改由设计师、销售人员、买手、试衣模特等多方意见构成,将有助于选拔优秀的产品进行投产,并尽可能地避免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被遗漏,使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预测更加客观准确。
优化产品研发模式,提升设计质量,变被动制造为主动创造,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是企业改革和竞争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 中国针织工业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服装产业是江西省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满足需求、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大力发展江西省服装产业,是“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题中之义。为了促进江西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江西服装产业的现状、制约瓶颈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探究适合江西服装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关键词:
江西;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现状
江西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主要分布在九江、南昌、抚州、上饶和赣州等市,5个设区市服装产业占全省总量的九成以上。主要服装产品有羽绒服、针织衫、西服西裤、内衣等。近年来,江西省服装产业发展主要取得以下成绩:
1.产业规模有基础。近年来,全省服装产业规模增速明显。2014年,全省服装产量为11.9亿件,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仅次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五个沿海省份,在中部地区稳居第一,分别占全国和中部地区的4.46%和29.7%。
2.龙头企业带动有成效。2014年,规模前十位的服装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服装行业的15%,成为全省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鸭鸭股份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占全行业的5.1%,较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江西回圆服饰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亿元,占全行业的3.4%,较2013年提高0.42个百分点;江西深傲服装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亿元,占全行业的3%,较2013年提高0.36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占产业总量的比例不断提高,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3.产业发展有基地。青山湖区针织服装产业有纺织企业756户,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亿元,从业人员达53480人。该区服装年生产能力达9亿件,T恤(文化衫)36亿件,生产的针织服装90%以上出口到国际市场,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针织服装出口及加工基地;共青城市共有羽绒服装类生产企业近300户,年产羽绒服及各类服装能力为5000万件(套),有50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37.5亿元。南康市聚集了526户以西服西裤加工为主的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3亿件,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除在本地成衣市场和路福国际服装城两个市场销售外,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专业批发市场,并带动了服装面料、辅料市场、运输及服装培训等行业的发展。
4.服装人才有实力。江西省拥有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纺织服装职业院校,能够为我省纺织工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江西服装学院拥有在校学生10000余名,是全国规模较大、专业较全的应用型服装专业技术人才输送基地。此外,江西省还拥有大量的熟练技师和产业工人。
5.优势产业发展有空间。青山湖区以出口针织服装为主,聚集了近千家针织服装企业,针织服装产量约占全国的60%,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服装名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尽管纺织产业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长期形成的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2014年,全省棉纺织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润在全行业中占的比例超过50%,印染、家纺、服装3个行业合计占全行业的比例仅约35%;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与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2.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继续提高。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高性能、功能性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较慢,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此外,服装家纺时尚创意产业设计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数量少。
3.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不强。一是长期积累的低水平产能过大、集约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行业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二是能耗总量偏高,部分企业减排任务较重,节能减排工作尚有较大潜力;三是劳动力缺失、特别是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匮乏始终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4.企业和订单往东南亚转移。全省服装产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大多企业是从事贴牌加工生产,面对近年来生产要素成本的急剧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极为有限,生存十分困难。调查中有的企业反映,不少国外订单正往东南亚转移,不少外资企业已作好转移到东南亚发展的准备,这必将对未来全省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
三、制约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产业配套不完整。由于缺乏专业市场的支撑,中高档面辅料以及拉链、钮扣等服装所需的附件无法就地采购完成,直接影响服装企业的创意设计周期。面辅料市场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江西服装产业的发展,加快中高档面辅料市场的建设是服装企业强烈呼吁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技术要求较高的水洗、绣花工艺难以满足服装企业要求,也制约着产品档次的提升。
2.创意创新能力弱。我省服装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自主设计、研发能力欠缺,CAD等服装先进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仍然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环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中应对风险能力极差。调研中,不少企业家反映,服装加工环节利润太低,有的甚至亏本经营。3.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由于我省整体经济水平较低,服装发展起步也较晚,产业链比较低端,在服装设计、品牌塑造、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总体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服装文化氛围,时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不够,本土培养人才大量外流,高端人才引进比较困难,制约着产业的升级发展。
4.政策支持不足。金融机构对服装产业支持不足,加上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处在发展中的民营服装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融资成本很高;同时,省内大商场对本土品牌进驻不仅没有支持,往往还要设置障碍,在进场费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四、加快服装创意发展的建议
服装产业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当前,服装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即原始设备制造商,又称贴牌生产,俗称代工)阶段向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r,即原始设计商,是一家厂商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规格和要求,设计和生产产品)和OBM(OriginalBrandManufacture,即原始品牌制造商,即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阶段过渡,②③企业价值实现利润的关键和增值空间日益由生产制造环节向设计和市场渠道转移。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科学持续发展,需要有新视野、新理念、新路径。④为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规划,确定服装产业发展路线图。江西的服装产业怎么发展,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应达到一个什么的目标,这是当前需要思考并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把江西打造成中西部地区的时尚中心和世界服装的梦工厂这样一个目标是切合实际的目标定位。根据这一目标定位,科学规划好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路线。
2.构建“一体两翼”的服装产业格局。坚持以“品牌建设”为主体,“创意设计”和“电子商务”为两翼,促进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使江西服装产业竞争优势由生产环节向创意设计和市场策划环节延伸,推动服装生产从OEM阶段逐步向ODM和OBM阶段过渡,掌握服装供应链的定价权和主导权。鼓励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方生产服务公司落户江西,优化服装产业结构。3.着力推进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区域品牌。应依托江西省的传统优势服装产业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服装创意产业基地,以创意产业基地带动区域品牌建设,推动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以青山湖针织产业为核心的“国家级针织服装创意园”、以共青城羽绒服产业为核心的“省级羽绒服创意产业园”,以新余家纺产业为核心的“省级家纺产业创意园区”等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融合发展,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上述园区发展为国内最具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服装创意中心。
4.完善对服装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对服装产业的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高速成长的服装品牌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确保服装产业项目用地,对重点产业项目用地,要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用地绿色通道。对服装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给予资金扶持。对取得国家级和省级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对本省服装品牌进驻商场减免进场费。
5.推进服装配套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服装产业价值链的上游,面辅料的时尚性和多样性已成为影响服装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遵循“政府规划、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面辅料生产企业进入市场,完成清晰、科学的面辅料细分布局,满足采购商的一站式需求。形成面辅料供应、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和物流功能完备的专业化市场。
6.加强服装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服装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设计、营销、制版、电子商务、外贸和管理人才。一是推动产学研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专业优势,探索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品研发、技术入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设立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毕业生来赣创业。二是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服装学院、服装名企与法国、意大利等世界知名服装品牌的合作与交流。建设服装设计师创意园区,鼓励设计师建立个性化的设计工作室,培育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三是加强培训。加强对省内企业家及中高端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引领他们到发达地区的优秀企业学习考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但是,我国服装生产发展仍是以数量型增长为主,行业内以低价位竞争为主,创新方面还很不足。我国服装品牌有很多,但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很少,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服装文化。
我国服装品牌发展概况
中国服装市场正处于平稳增长、活跃上升时期,我国服装品牌呈现地区性发展。浙江目前是中国服装行业中最活跃的地区,此外,江苏、广东是外向型加工企业为主。再者,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服装已不再只有御寒蔽体的功能,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需求明显增加。此外,高档服装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缺少在世界上知名的品牌也是中国服装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国服装品牌现存问题
首先一点,设计薄弱,内涵不足。很多设计师的创作还是在拷贝国外的款式,没有自己明确市场定位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具有吸引力的。第二,品牌延伸过快。当品新产品和原有主打产品的市场不同时,会使品牌形象变得模糊,影响品牌独特的识别。第三,中国服装加工贸易占据服装出口的半壁江山。许多企业放弃自己的品牌,进行贴牌经营。这将导致品牌建设资源的匮乏。
我国服装品牌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商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品牌独特的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附加值将是企业获利的源动力。在服装行业国际化大环境下,质量与创新已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性的品牌形象塑造与管理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有力武器。
我国服装品牌形象塑造的途径
1.明确定位,提炼品牌内涵
我国服装品牌建设首先要明确品牌的定位,全方位地提炼品牌的价值观和内涵,以此建立品牌个性形象。品质、品位的提升,才能让品牌在如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2.完善终端视觉形象
终端店铺是品牌形象给消费者最直接的呈现,所以要完善终端视觉形象的各个细节。店铺空间环境,模特的组合方式及系列感,货架上服装的色彩组合,正挂侧挂的搭配陈列,品牌的logo及活动pop,店铺内音乐及视频的播放,陈列道具的点缀等,做好这些细节,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营销氛围,带给顾客以感官享受,加深顾客对品牌的直观了解。如果缺乏终端视觉体验这个环节,很难引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亲和力,认知感。
3.合理采用品牌延伸策略
品牌延伸是企业研发新产品时采用已经在市场上定位成功的知名品牌名称,进行品牌繁殖。但它是把双刃剑,新产品借助原有产品的口碑,可以尽快在市场上渡过引入期;但延伸的不好不但对新产品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损害已有的品牌形象。浙江服装企业较多采用品牌延伸,基本上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见表1
表1 采用品牌延伸的企业
品牌名称 主打产品 现有产品分类
雅戈尔 衬衫 衬衫、西服、女装、西裤、休闲服
杉杉 西服 西服、时装、衬衫、T恤、休闲服、其他服饰
万事利 丝绸 真丝、针织服装、领带、方巾、女时装
浪莎 袜(裤) 袜子(裤)、领带、丝巾、内衣、内裤、文胸、
4.合理的价格策略
一些品牌服装缺乏市场调研,前期制定的价格较高,销售过程中,会频繁打折促销。商家相互压价,最后有的产品甚至以低于成本价倾销;因此,品牌不能轻易打折,要传达给消费者:产品是高质量的,所以我们的品牌不打折,从而维护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较高
定位。
总结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基本情况
2007年,为支持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郑州市纺织工业竞争能力,河南省质监局提出了《关于在郑州市纺织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国家棉花质检中心和国家纺织品质检中心的建议》。郑州市政府以行政划拨形式提供土地30亩,财政资金4200万元用于国家质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省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筹建国家质检中心。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中心大楼正式动工,大楼地下1层、地上26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原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先后搬迁至国家质检中心大楼办公。2012年6月19日,为有效发挥河南省纤检局和河南省纺织院职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更好服务中原经济建设,河南省质监局党组研究决定,借助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这个平台,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进行机构整合,由河南省纤检局党委履行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和国家质检中心的领导,实现强强联合,依托河南省纺织院筹建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下称国家质检中心),发挥原两个单位的优势,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实现“1+1>2”、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2013年4月15日―18日,国家认监委对国家质检中心的软、硬件进行现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中心达到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三合一”认证条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评审。6月25日,国家认监委专门下发通知,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业务授权。11月9日―11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进行现场验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技术能力
在郑州市西四环元通纺织城建设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是一个集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支持和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集棉花和纺织服装综合类的专业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的国家级质检机构,该中心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领域,具备174个主要检测参数,以及311个产品的检测能力。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现有工作检验场地1.2万平方米,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面积0.1万平方米,采用法国约顿智能型空调,控制精度可达标准大气水平。实验室配备科学先进、结构布局合理,样品存放、防火、防尘、通风排气、照明以及水电气等条件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具备处理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措施,保护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措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立足高精尖、适度超前的原则,共配备21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和10套空调机组,进口设备54台/套,仪器设备原值2500多万元。其中,瑞士乌斯特全系列纱线设备和美国HVI棉花检验仪等都是国际领先、世界认可的关键仪器设备。此外,还备有安捷伦气质联用色谱仪、PE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VaRiAN紫外分光光度计、梅特勒-托利多公司PH/电导率/离子综合测试仪,SDL国际集团日晒牢度仪、耐洗牢度仪、马丁旦尔耐磨仪、织物垂直燃烧仪及汗渍牢度试验仪、染色摩擦牢度仪、转筒烘干机、英国Instron万能强力机、德国贺利氏公司标准光源箱等仪器设备。
目前,国家质检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27人,棉花检验师1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0%。检验人员均有专业学历,研究生学历19人,占30%。所有检验人员均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主检人员大都在40~50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既有专业经验又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为国家质检中心事业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作用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以河南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为依托,集聚各种技术优势资源,为政府履职、产业升级、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障质量安全,为政府履行职责服务。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纺织品、服装及棉花、床上用品等的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毒校服”等一系列涉及健康、安全的案例,人们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国家质检中心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纤检局、河南省质监局、省市工商局等行政部门做好授权范围内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为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的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该中心将充分发挥技术核心作用,积极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开展质量检测和监督检验工作,从方案起草、下厂抽样、检验项目、检验细则、检验结果、质量分析、资料汇总、经费预算一系列规范运作体系到上报资料,提供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为各级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依据。
2.引领行业发展 ,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河南省作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大省,无论产量、销售量、出口量,还是产品品种、款式、质量、技术、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据一定地位。河南棉纺服装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郑州纺织产业园、曲梁男裤、长垣纺织卫材、凤泉化纤产业园、安阳针织服装城、尉氏棉纺织集群、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新野棉纺织集群、鄢陵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等,已形成了集原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流通销售运输为一体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
郑州纺织产业园区规划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已驻企业32家,其中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物流市场――元通纺织城和郑州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培养出娅丽达、纽伦、渡森、逸阳等知名品牌,已形成了从纺织机械(配件)制造、纺纱、织造、染整(水洗)、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检测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曲梁服装产业园有100多家男裤加工企业,年产男裤近1亿条,年产值近1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16.7%。河南安阳是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年产量3.5亿件,拥有璐、丹瑞等1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新野棉纺织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2家,拥有10万纱锭,年织布2亿米以上,年纺纱15万吨,该集群以新纺公司为龙头,形成集轧花、纺织、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凤泉化纤纺织产业园有各类纺织企业30多家,集群特色是粘胶纤维深加工,园区内的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生产厂家之一。鄢陵县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内拥有棉短绒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达40万吨,占全国棉短绒市场的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销售基地。尉氏棉纺织集群内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6家,全县纺织规模达40万纱锭。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中投资64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聚酯、10万吨涤纶短纤和9万吨涤纶长丝。
但是,河南省棉纺服装产业,企业规模小,生产线单一,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企业对国内外新的技术标准缺乏了解,质量把关能力较为薄弱。国家质检中心的建成,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国家质检中心集聚产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导先进标准制修订,掌握标准领域“话语权”,并通过企业集中宣贯、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新标准、新贸易技术壁垒等进行详细讲解,还及时针对企业情况分析产品抽查中不合格项目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受到企业普遍赞誉。例如:该中心在幼儿服装新标准公布实施后,多次与相关行业协会召开标准宣贯会,除了生产领域的企业,流通领域龙头商场、超市也参加了培训,合计有700多人次、200多家企业参与宣贯活动。
针对某些龙头企业的特殊需求,国家质检中心派技术专家上门为其提供培训,在实验室认证审核、检验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国内的某女装生产企业,为其贴牌的生产厂有20多家,各厂的素质良莠不齐,该中心则在企业总部多次在产品标准、不合格项目分析、原材料检验及控制等方面对生产厂进行了专题培训及现场解答。目前,该中心已与娅丽达、纽伦、渡森、领秀梦舒雅、逸阳、美芙妮、幸福雪季、翰迪尔、华珠、神马以及大商、丹尼斯等数十家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培训人员超过600人次,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在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在政府、相关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裤业之都”已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享誉全国。
3.促进招商选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家质检中心将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地理优势,为企业原材料把关、产品测试、出厂检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权威的检验报告,通过提供良好的检验服务环境,促进棉纺服装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落户河南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家质检中心以其自身的影响,促使河南的棉纺服装产业得到优化提升,令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的辐射区域成为投资综合性价比较佳的地方,变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2013年,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近年来,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元通集团投建)正在进行的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娅丽达、纽伦、梦舒雅等品牌纷纷落户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同时,省内其他棉纺服装产业聚集园区也在全面升级改造,招商选资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500多家,年产棉纱约547万吨、布31.34亿米、服装12.28亿件;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9.16亿元,年实现利润306.26亿元,同比增长13.5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4年,河南省将继续坚持 “三少三高”原则,大力发展用地少、污染少、耗能少,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的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总量。
【关键词】服装产业困境对策
一、我国服装产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高性价比的特性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多重挑战。就服装产业而言,据《2006—2007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是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达1711.7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为18.88%,为世界最大服装出口国,但大而不强。
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边界条件——生产要素和企业数目的总量充足,但素质不高,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服装产业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在这类市场上总量很大,因此,各企业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来换取市场,造成整个产业成了微利行业,甚至因其低价战略还会遭遇欧美等国以反倾销为名的“特保”措施及其他保护措施。
在高端产品市场上,中国企业无能为力,出现较严重的市场缺失。在设计、流行趋势的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导力量,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在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批国际大牌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服装市场的高端,获取高额附加值,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因此,中国服装业目前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会不断削弱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使产业既强不了也大不了。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传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已经形成的配套产业链的优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在加工制造领域原本的比较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
二、我国服装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之路
1、加强服装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实现企业转型。作为企业的出路,引入设计管理、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是企业升级不可逾越的关键一步。一个合格成熟的设计管理人员是很难通过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于理论的初步实践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同企业家一样是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社会培养,在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服装企业中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生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都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高等院校培育的服装专业人才只有通过在企业中不断积累经验与实践和对自身有目的的培养,才能逐步磨炼成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
学院应定期聘请一些服装企业家与经营家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中,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这样的途径,减少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使培养“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重视企业信息化投入与建设
目前大多数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仍属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网络,多数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无法发挥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的功能。由于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国销售网络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
服装品牌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服装品牌企业提高营销管理能力,提高畅销产品的有效库存,降低滞销产品的积压库存,及时掌握市场销售信息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多变的能力。这就必须运用科学先进的智能化服装营销系统,使生产品牌营销活动中的发货配货、订货补货、调货退货以及物流、资金流等处于般佳组合状态,实现服装品牌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畅销产品智能预测,滞销产品智能预警和智能决策。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应注意企业信息化网络效应特点。基于供应链的服装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服装企业集群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已成为新时期服装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只有形成网络、形成集聚,才能产生“溢出效应”。企业信息化工作只有被放置在企业供应链、企业集群或企业生态环境当中来整体考虑,才能够真正适应形势的发展,这一点对于广大的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尤其重要。3、提高服装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任何一种产业,到最后都必须有品牌的支撑,而打造品牌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服装行业尤其如此。品牌,首先要有品质、有品位,牌子才能挺起来。一件成衣品质的产生和形成,包括了市场调查、款式设计、产品规格标准、工艺要求、辅料采购、缝纫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品质活动。以上各种职能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相互紧扣、互相影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
品质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企业内的各项品质活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并推动每个环节的上升,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建立正确的品质管理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小服装企业要决心实行有效的品质管理,一定要抛弃固有的品质管理观念,吸收新的知识。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只要找到种合适的管理工具,如“品质圈”、SQC(统计品质管理)、AQL(允许品质水平)及些电脑软件工具等,就可以将品质问题解决,但事实上,品质管理的成败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正确的观念,只要掌握全面的品质概念,才能真正在企业内解决品质问题。品质的提高,不仅只是让顾客满意,而且可以让工厂大幅度增加产品的利润。
4、政府规划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
“入世”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将加快,这对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应当花更多精力研究和处理对外经济事务,以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政府有责任在允许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运用世贸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殊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冲击给服装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了鼓励服装企业的创新,政府可以出台制定加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各企业的新投资项目,给予减、缓、免的政策优惠,并在适当时候给予企业物质奖励。
三、结束语
进一步发挥服装协会的作用,更好地完善和进行自我约束。服装协会应致力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真正将服装产业链融合和调动起来。例如在组织面料和品牌推广方面,可以组织更多企业或企业家间的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服装品牌的成长进程,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升级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产量至上的观点,把眼界放宽。创品牌必须有创新意识,营销方式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技术也要创新,要从单纯的对别人的模仿中解脱出来,最终形成真正的、有档次的服饰特点。
【参考文献】
[1]张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服装业发展战略选择[J].北方经济,2005(12).
[2]王秀芝:浅探“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