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规划建设范文

新农村规划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农村规划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新农村 规划建设 研究

1.前言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本文从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等方面就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探讨。

2.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2.1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标准,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道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条例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2.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我国现代化的初期和经济起飞阶段,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和工业化方面,对农村重视不够,而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则开始有意识的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由政府统筹配置资源,实行一定程度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扶助农村现代化发展。以人为本是规划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民众参与规划,既能贴切人民的现实生活,提高规划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又能克服规划设计师的高傲情绪和帮会式的关门主义。

3.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规划师要把握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下,中心城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无限度的恶性扩张,将会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应当通过地区发展规划的干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的同时,带动乡村的进步,使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村镇的规划应当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市镇的空间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孤立的点,只有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布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规划师要把握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保留的村庄,明确整治对象,编著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行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规划师要根据实际分析村庄的发展空间。既要考虑扩张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保其选择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还要考虑村庄本身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及充足的水源等问题;再次,在规划中应当十分重视交通条件的作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旧的时空观。

第四,村庄的规划建设不宜过繁以简明为好。对于未来的发展应避免过分具体化,允许地方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调整,把余地留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求规划更符合实际。同时要注意突出乡村个性:房屋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应吸收当地民居的传统特色,使之具有“乡味”;建筑用材尽可能使用当地建材,以使居民有身临其境,倍感素雅之味。

最后,规划师在给村庄做规划时,要尊重并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格局。坚持以改善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农村风貌。

4.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

4.1 农村道路,

农村道路整治首先,要进一步硬化路面宽度,构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统,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并且要根据当地降雨量计算确定其宽度和深度;其次,村庄内部道路标高应低于两侧住宅基地场院标高,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保证行人安全;再次,村内主次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障碍驾驶人员视线的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并且主要道路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锐角应大于45度;最后,应避免过境路穿越村庄,当必须穿越时,两侧建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

4.2村庄给水

进一步加强村庄给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实现村庄集中给水,以满足农村地区人畜安全、方便饮水;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水井周围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临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网供水到户;对于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利用屋顶有组织排水或建造人工集雨场及水窖收集雨水,经储存处理后,作为村庄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

4.3村内排水

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下水道和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沟渠或农业灌溉。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雨水和污度轻度的一般污水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排放;其次,排水沟渠要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最后,村庄内的竖向工程要经过规划师统一考虑和设计,严格限制村民宅基地标高任意设置。

4.4垃圾收集

农村不科学的垃圾处理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患,同时也威胁到城市和农村饮水安全。

在农村垃圾收集可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集中—县处理”的模式。同时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渗、防漏,保持整洁,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于村容村貌相协调。

4.5生态建设及环境整治

农村的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路旁、庭院及宅间空地,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多种新型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和煤炭,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作为禽畜饲料,有机生活垃圾还田或作为禽畜饲料,重视资源再利用等方面。

农村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注重村庄环境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公众性,不宜刻意设置大型集中公共绿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尽量利用村边的水渠、山林等进行绿化布置,以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融的田园风光。

4.6农村安全

农村安全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农村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灾隐患;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减少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给村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新房的建设要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学等公共建筑要避开存在地质隐患的地段。

5.结论

总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摸索,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杨峥屏,但秋君,珠海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J],规划师,2006(05).

[2] 韩延星,黎军,关于中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06(01).

篇2

关键词: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不断出台一些关于发展农村的政策法令,旨在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其中关于公寓化新农村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类型,深受各地政府部门的推崇和喜爱,并且在许多农村得到推广和实施。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关于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的建设,也存在和面临一些问题,规划设计过于简单,没有考虑人们的发展意愿,在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造成一些面子工程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积极落实处理。在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1 立足农村发展状况

由于农村的地方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非所有的公寓化新农村建设都可以套用相同的模式,我们应该从农村的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出发,制定和规划实施与当地发展相适宜的开发建设模式。首先,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公寓化新农村开发模式,是由政府主导,还是村民有能力自发建设,或者混合进行等,这是规划建设中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建设选址的问题上,也要立足农村的基本情况,考虑农村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因素,选择地形宽广,地质稳定的地方,避免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最后从规划设计上,要考察和保留居民生活生产特征,与当地的乡村特色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建设有当地特色的公寓化新农村。从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有利于建设符合人们意愿的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

2 贯彻落实集约理念

对农村进行公寓化的住区规划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集约化发展。首先,公寓化的住区,在很大程度上集约利用了农村土地,提高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节省农村大量的土地,这也是公寓化住区得以推广和建设的重要原因;其次,在规划中要尽量做到节能设计,采用新型能源,节约利用水资源,在建设中节约材料等,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浪费;最后,公寓化的新农村住区建设,这种集中规划的规划方式,有利于实现道路硬化,水源净化,加快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以往零散住户的居住模式,这种集约型的发展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各种物资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优化了农村建设的设施配置,促进我们新农村走上集约,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

3 优化人们生活质量

首先,在规划中实现集中的供暖,供水,供电,联网等,给与人们必要的生活条件保障,方便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最首要和基本的规划要求,要尽可能方便和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其次,就是要因地制宜,改善村庄的生活环境,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条件,为人们打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一个宜居的村庄,在规划设计中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种健身器材和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各种乐趣;最后,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的规划建设要促进当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区发展增加联系,加强公路交通的修建和联系,方便人们沟通交流,增添各种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

4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公寓化新农村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首先,要做到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等,逐步改变人们以前的生活的方式,进行集中的管理,避免人们对于垃圾随便扔放,污水随便倾倒,破坏农村的生存环境,对河流和土地等造成污染;其次,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不随意开发和破坏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避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环境和生态产生破坏,保护农村地区的物种,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环境的绿化,建设环村林,环宅林,进行村庄的整体绿化和美化,构建一个宜居绿色的生存环境。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民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进行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农村的发展实践,采取与当地经济和环境相应的建设模式和规划设计;坚持集约的设计规划理念,实现新农村的集约和节约建设;旨在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全面构建宜居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马晓茗,周豫.完善农民公寓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J].南方农村,2009,25,(3).

篇3

关键词:新农村 ;规划建设 ;思考

Abstract: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s' own homes, should is with the farmer this, arouse a farmer to build their own homes enthusiasm, farmers rely on their own efforts and hard work, to have a better life. Bu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practice farmers often become passive recipients, the farmer of a few places not only life not bounteous, but saddled with debt. Based 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的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中国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   

党和国家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对今后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障碍和困难。   

一是体制依然存在。虽然近几年来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困扰和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改变。 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都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大多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不理想,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使得许多乡镇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农村的土地、资金、补贴、农产品增值等要素和现实利益继续呈流向城市的趋势,导致农村发展落后,农民增收缓慢。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和毁坏严重。由于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投资制度上表现为"重工轻农",导致农村投资严重不足, 农村道路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无人管理和养护现象, 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三是农民增收压力大。 目前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所面临的困难很多,例如: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等。 虽然当前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兑现了种粮直补,但农资价格不断上扬,农业增收空间变窄。同时,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自然灾害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民增收带动力也不强。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经济社会条件影响,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农村文化、教育基础尤其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当前农民整体 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专业技能, 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观念落后,重农轻商的意识相当浓厚;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缺乏开拓精神和市场风险意识 ;农村中封建迷信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五是村庄建设亟需规划。乡镇面对广大农村的土地管理,特别是农民建房的管理难以到位,很多农村规划严重滞后,村庄房屋杂乱无章,目前农村违法建筑和违章抢建仍然十分普遍。如不及时规划,将来按新农村标准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代价将更大,同时也留下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杂乱,农民住房独家独户,缺乏有序管理,没有科学规划建设公厕、统一垃圾投放点,环境卫生脏、乱、差,鸡飞狗跳、毛厕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随处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这些现实障碍问题。

四、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篇4

关键词:乡村聚落;新农村规划;思考;建议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在城市中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乡村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政府、生产者、居住者还是规划人员都受到经济水平、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等的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机制,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①盲目贪大求洋,牺牲自身传统特色与环境,偏重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甚至不惜以毁林、毁草、开荒为代价,而对所具有的生态功能、文化及美学内涵考虑很少或忽略。②有些政府虽有品牌意识,但由于对乡村景观意象概念不清,构成要素把握不够,深层次的乡村意象景观的实地研究欠缺,造成对本地特色定位不足,雷同现象普遍,从而降低了乡村的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力。③规划人员素质差异,对乡村理解不透,同时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理论指导,生搬硬套地沿用城市规划理论的静态处理模式,忽视村民及公众的乡村景观认知、环境和心理接纳意识,导致乡村整体景观形象特色退化。

这些低层次建设迅速蔓延,侵占了良田耕地,还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留下一大堆与乡村自然秀丽的风格失调的建设,对传统乡村景观的整体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乡村景观功能退化乃至完全消失,对整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负面影响。

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保护传统乡村景观意象的完整和特色,挖掘其无形价值,完善乡村风貌,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地域景观,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此,规划师不应只是扮演裁缝师的角色,还应充当修补匠的角色。也就是说,新农村规划决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如何更好地完善聚落的布局。

1、聚落的定义及组成和发展

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汉书. 沟洫志》中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 五帝本纪》:“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古代指村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它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其结构和形态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了乡村聚落。

2、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及内部体系和功能混合空间

2. 1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和人缘性

早期人类的聚居是人们为了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根据自然的特点而逐步建造形成的。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对生活和生产来说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如河流、墁坡、有大片的水域或能够提供狩猎采集的森林等;人们总是要选择易于防守的地方,甚至修筑人工地形(沟渠、城墙等) ,有效地辅助聚落的防御能力。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在乡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情感上都与大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族类聚居,千百年来总是相对稳定生活在某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点上。由于地缘、人缘等因素,外来人口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工厂大量聚集,虽然职业五花八门,在居住地上形成村落化聚集,形成河南村、安徽村、湖南村等;他们这种自然而然的聚集,也充分说明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千丝万屡的联系,给了我们“聚”的缘由。

2.2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和内在体系

聚落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变化延续至今,在它的身后是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沉淀。各种宗教、宇宙观、空间概念、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等会反映在传统的聚落和住居当中。如我国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和英雄人物等,这些事物反映在空间上就形成了该村的标志:一口老井、一棵古树、一座庙宇、一对石狮、一个牌坊等等,它们都包涵着特定的意义。他们在聚落中位置以及分布方式不同,所具有的意义就不同,这些事物的配置、排列使空间形式化,使场所秩序化,如此聚落的纹理宛若天成。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秩序是经过岁月的长久积累酝酿而成的,相对于城市聚落,其受工业化冲击还不是那么严重。它们日常活动的空间还是人性化的小尺度空间:平房、狭窄的街道、村头小广场、十字路口大树下的空地等等。小空间更适合人门的日常交往,这些场所是村民门忙碌一天后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秩序是有生命力的,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见证和再现,他们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内在体系(价值观、信仰等)控制着村庄的格局,这种体系本身就是村民所共有的空间概念,将这个空间概念很好地转化为形式的聚落就是现存的一切。

2.3乡村聚落的功能混合空间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技术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的静态平衡,村庄的边界很快被突破了,宽马路、小洋楼、大广场等一并进入农村。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一完善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减少重复投资,当前许多新农村规划采取拆乡建镇、拆村建乡、迁村并点等强行规划措施。这些措施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农村不同于城市,它自有一整套“聚”的内在体系,并且有相应的空间形态与其协调,这样的聚落能保证村民正常的休息。

如农村的大院落,农民不仅要安放各种农具(包括机动三轮、四轮等) ,还要喂养家禽家畜,有些还要和池塘结合起来,乡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混合性是一种有效率的存在。又如乡村街道长期以来形成了平时人车混行、集市日又成了商业空间和谐场景,严格的车道划分并不适应乡村的人性化街道。

3、村庄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3.1项目概况

新会天马村位于会城街道南部,南临银洲湖,与新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属于新会城区南部拓展的衔接区域。天马村共有村民小组33个,居住户数2713户,户籍总人口为10273人,户均人口3.8人,合计房屋4022间,现状村庄建设用地85.5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78.8平方米。作为新会形象标志的生命之树“小鸟天堂”,就位于天马村内,这个闻名中外的生态旅游景点,是天然的赏鸟胜地。

3.2规划思路和方法的调整

由于村庄的物质空间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支撑体系,所以规划师要深入了解村民在该村内的生产生活,预测未来他们在空间中的各种活动,并且可以将这样的“情景”连续起来形成模拟空间。农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规划师要更注重自下而上和村民参与,从调研到方案阶段,规划师都要以农民为主体,他们对村庄的发展、村庄的布局和建设需求对规划师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对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要慎用,农村是有机形成的,同样规划应顺其肌理,如生产和生活混合,商业和居住混合,商业和生产混合,祭祀和商业混合,生产、旅游和娱乐休闲(农家乐)混合等。

3.3保留生态空间

农村是生态生命线,在做规划时不仅要保留天马村的农业用地、森林用地、水面等保护区,还要把昔日生命线系统(水系、山脉、旧村遗址、沟渠等)进行统一调查,划为不可建设区,虽然有的已失去以往的物质功能,现在可以把它们作为记忆与绿化相结合。老井、古树、庙宇、宗祠……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它们更是空间定位的基点,不能轻易拆除。

3.4积极组织人性化的“聚”空间

如果对待城市要大手笔的话,那么对农村需要小细琢。天马村的街道、老井、古树、宗祠等是规划做文章的依据和基点,把每家每户的入口同街道自然衔接,使他们的交往空间由家门口、巷道、街道边到村头大树下等,形成一系列过度空间,再由交往空间的点(巷道,大树下等)、线(各级街道和巷道等)、面(庙宇前广场、大型集市等)形成整个村落的交往的空间体系,既自然又安全。把戏台、老年人活动中心、新增加的康乐设施结合起来布置;把宗祠、庙宇和文化大院结合布置;把街道边大树下的广场与少儿游戏场地结合布置;将集市点与商业服务设施相融合;传统场地与现代化设施结合布置,不断给村落增加新鲜血液,使其生命有机体得到可持续延伸。

天马村聚落布局的演变史就是村庄从山麓高地向平原放射扩张的过程,是新会传统村庄演化的典型代表。根据该村在不同时期的板块聚落特点,村庄规划还灵活采取了各具针对性的“聚”合措施。

3.4.1 老村理顺发掘

主要指围绕马山的内圈层居住用地,也包括二联组长熊(音“泥”)山北麓一些民宅,是天马村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是早期先民择依山麓高爽之地集聚而居的最早居民点,不少地段仍保留着过百年前的村庄风貌,但随着设施的陈旧破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住宅无人居住的“空心化”现象,但近期内对该区域进行大规模清拆的条件仍不成熟。

规划重点:进行适当强度的理顺,改善交通、疏散、消防,并发掘其蕴涵历史文化的一面,丰富“宜游”的历史文化层面。将历史悠久的凝聚力重新活化,把人们吸引过来。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优化村庄环境有着深刻意义。

3.4.2 旧村整治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二圈层,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属于人口高速增长期,物质水平有限,出现“聚”而欠序的问题,建设追求经济性,式样比较单调,基本设施也开始进入“更年期”,需要进行整治。

环绕天马旧村的月湾河长1326米,在水运为重的年代曾经是本村的交通要道,但两岸的建筑大量占用岸线,严重影响陆路交通,对于道路标准较低、存在明显防灾隐患的老旧村来说,改造月湾河岸线,对于改善天马旧村整体环境,有着深远意义。月湾河需要整治的主要河段就位于该区域内。

规划重点:进行较大力度的整治,将村庄聚落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实现“聚”而有序,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改善交通、疏散、消防、排水、景观,进行路堤结合的月湾河改造,并需要对闲置的空地进行环境美化改造。

3.4.3 新村完善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三圈层,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条件好转,该区域建设标准比以前明显提高,村容村貌趋向现代化,但部分地段仍有设施欠缺,计划近期逐步完善。该时期的物质资产从集有化向个人化分散,村庄集聚力下降,具体表现为该区村民集体活动场所缺乏。

规划重点:进行补遗性的完善工作。增加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如文体康乐设施、并结合绿地休闲空间建设,利用群众互动交流平台,增强村庄的凝聚力,提升“宜居”环境;完成主要巷道的硬面化改造,增加消防供水设施。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城郊生态网络;建设

1 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应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和农村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进行城郊生态网络建设可培养人们对城乡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清晰意识和关注,有助于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坚持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改革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农民为本,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要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同时新农村建设还要同城市建设相协调, 达到以乡促城、和谐发展的目的。

2 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城郊生态网络建设

城市市区与郊区(含近郊及远郊乡村)不仅是构成一个城市市域的实体,而且两者存在的特殊区位关系,决定了两者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紧密而广泛的联系。城市市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郊区乡村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依附于市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和环境容量显著大于市区,是促进市区存在的基础,这一点却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定与重视。郊区除了向市区提供劳动力、食品、水源、建设用地以及游憩休闲空间之外,还发挥着调节市区环境质量的作用,正是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弥补了市区生态环境的缺陷,对改善市区人群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而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中,认真研究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科学规律,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发展的统一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除了对城市进行绿化和美化外,还必须进行城郊生态网络建设。城郊一体的生态网络是城市市域绿地系统与城郊森林植被的有机统一体; 是各类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森林群落类型构成的复合多功能系统; 是由不同景观形状特点的森林景观要素构成,由点、线、面合理组合形成的空间格局优化的景观生态系统,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郊生态网络建设事关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百年大计,应当结合城市扩容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生态网络工程建设成一道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精心设计的工程。即把城郊生态网络工程建设贯穿于城镇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充分考虑市区绿化与郊区绿化的关系,使二者具有合理的数量比例,实现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上的相关互补特性。通过城郊生态网络建设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迫切需要,这样既能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效益和质量,又能省时省钱省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城郊生态网络建设中,主要任务与主体工程都在郊区,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承担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把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结合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进行。

3 构建城郊生态网络的途径与方法

3.1 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生态网络建设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及管理部门只重视城市市区的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忽略了对城郊结合部农村的规划及建设管理,或对城郊结合部的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城郊结合部的农村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使得这些“都市里的村庄”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公建设施、环境保护及园林绿化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有些甚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又由于受城郊分管、条块分割体制的制约,城区对郊区的规划和建设无权管理,而郊区建设管理部门又习惯于用管理农村村庄的传统方法来进行建设管理,起点低,缺乏科学性和超前性,加之城郊结合部农村片大面广,村庄相对分散,给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难度。由于规划及管理工作的严重滞后,城郊结合部农村的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科学性、超前性不够,不少地方只重视建房屋,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考虑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3.2 加强农村村庄的绿化与美化,并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

城郊生态网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要做好“面”、“线”上的工作外,还必须要抓好“点”的建设。对于多数农村来说,村庄绿化美化的差距还很大,主要问题: 一是绿化覆盖率低、质量差、水平低; 二是有相当数量的村庄还没有绿化。为此要明确城乡绿化目标,即城镇绿化要向高标准的生态园林方向发展,乡村绿化要向城镇园林化迈进。城镇绿化应力求建设城郊一体、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景观优美的城郊生态网络系统,乡村绿化要形成村庄林围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的格局。同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和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将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各级领导部门和干部把该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并达到预期效果。

3.3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在发展绿色产业活动中,建设既有生态效益又有观赏游览活动功能的风景旅游点和发展经济林业都是非常可取的做法,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项迫切需求。目前许多农村都把发展经济林业和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并已取得很好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经济方式能够带动郊区经济的繁荣,可促使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别。

3.4 加强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城郊生态网络建设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因此它同时也是蕴涵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在城区而且在郊区都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又有相当数量本身就是古典园林或与传统园林共存。进行城郊一体的生态网络建设,有利于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及对其所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是体现历史文脉特点和独有风貌特色的一项重要建设。因此,就城郊一体生态网络建设的内涵而言,它不仅仅是建设范围的扩大,即在空间上横贯整个城市(市域),而且它涵盖了传统与现代园林的内容,又在时空上纵穿城市的发展历史,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并展示新时代园林文化的风采。

3.5 加强对城郊生态网络的投入与保护力度

环境保护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地方人民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城郊一体生态网络从城市延伸到乡村,是一个健全的网络系统。由于这个系统是在大自然中的,对环境作贡献的系统,这个系统娇嫩脆弱,破坏容易建设难。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一些房地产商千方百计到生态区域内抢滩建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对城郊生态网络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一些村民对生态网络认识不够,有意无意破坏生态网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稳定执法队伍,严格执法,切实做到建设好一片,保护好一片。

参考文献

[1]彭镇华,江泽慧.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

[2]李艳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诸问题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