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范文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篇1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纺织企业改制搬迁步伐加快和服装企业的快速崛起,纺织服装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也存在产业布局较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突出问题。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重点,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棉纺、裤业及商贸优势,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坚持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联动,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把*打造成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3-5个;培育或引进上市企业5-6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协作配套功能全,集设计、生产、营销、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一)加快出台和实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

(三)积极做好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规划。支持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鼓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对在我市新建的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其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补贴;对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实际节能效益的10%给予补助。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建立的、经过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同一级别不重复补贴。

(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营销能力。每年组织对纺织企业新开发的花色品种进行评审,对企业开发经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培育和建设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基地,形成纺织服装创意产业链。支持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到创意产业基地自主创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服装设计师,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在*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贴;贷款300万元之内的,给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

(六)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活动。每年在*市范围内评选纺织服装行业“十佳设计师”和“百佳技工”,对获奖者分别给予1万元、3千元的奖励。

(七)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培训、质监中心。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原则,支持建立*市服装设计研发、服装技术培训和服装质量监控“三个中心”,通过运作,尽快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中心,扩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八)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我市纺织服装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专业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开展纺织服装生产、流通、经营方面的职业培训;整合现有纺织服装院校资源,形成较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相关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执行。

五、增强产业品牌效应

(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研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较强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同类型企业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加快纺织服装产品向高端发展。

(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每年支持组织评选“*十大服装品牌”,获选品牌进行表彰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三)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本市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参展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专业性展会,经政府批准,参展费用可全额补贴。

(四)积极组织纺织服装推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水平的“*纺织服装博览会”。组织开展“*裤业万里行”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裤业设计大赛”、“中国女裤流行趋势会”等大型赛事,提升*纺织服装城的地位。

(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服装整体形象。鼓励企业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纺织服装企业,按照广告费的1%予以补贴,每户每年补贴额不超过300万元。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在播出时段、版面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在收费上实行优惠。在全市主干道、车站以及市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开设名牌服装创业广告宣传牌。建立“中国裤业网”、编办《中国裤业》杂志,向国内外宣传*服装企业和品牌。争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将“中国裤业之都”牌子授予我市,树立*纺织服装整体形象。

(六)加快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纺织的文化底蕴,建设*纺织服装文化广场和展览馆,组建*市纺织服装产业模特队,评选*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带动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扩大规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生产加工,有目的引进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搞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企业入园。鼓励国内外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著名设计师到服装产业园区落户,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办厂。对投资大、影响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点支持。

(四)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染整行业发展,尽快形成“棉(化纤)-纱-布-染整-面料-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五)促进纺织服装链条企业的合作。定期召开纺织服装链条企业对接会,促进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我市服装企业使用*纺织产品作面料。

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搬迁步伐,大力振兴纺织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和项目向我市转移,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总量。

(三)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对服装企业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与政府同类其他奖励不重复执行)。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二)组织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采购商、经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销环境。

(三)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对发展潜力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或项目,除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外,减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本级及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入驻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类投资者组建纺织服装产业担保机构和企业创业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纺织服装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及时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九、强化组织推动

篇2

一方面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世界白然纤维棉花资源优势,加之再生纤维粘胶生产优势,同时具备生产石油副产品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许多涤纶纤维、维纶纤维、膨体纤维化学纤维生产的原材料,将石油副产品升级开发利用合成纤维,同时充分利用好粘胶纤维生产线织造各类适合于纺织品原料的再生纤维,譬如合成芦苇纤维、草纤维、木浆纤维,都是对现有新疆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符合纺织服装产业、家纺产业需要的原料,也可以加大新疆白然纤维长绒棉、有机长绒棉、彩色棉花、有机彩色棉花、BC工良好棉花、罗布麻的发展,将这些白然纤维进行单独或混合使用,甚至把白然纤维与再生纤维、化学纤维混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新疆纺织品的多样性,拓展新疆纺织品发展和生存空问,打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固有的以白色棉花棉纺产业为生存空问和发展需要传统,形成产品规格和产品样式多样化,提升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各类纺织品的竞争能力。

未来不仅要注重纺纱产品多样性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延仲新疆的纺织产业链,加快新疆面料生产、染整生产的发展进程,改变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单一化现状,包括棉花、棉纱、面料、服装的单一性发展,这是盘活新疆纺织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仅有的几家大型棉纺织企业即使消化掉新疆现有棉花产品的50%或以上,也是在生产一些常规棉纱产品,属大路货,无竞争力,无法形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会产生新的高附加值。所有新疆纺纱企业的利润都来源于国家政策的运料补贴、运输补贴,不是产品附加值的体现,很难给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腾匕。政府职能部门目前重视做大新疆棉纺产业规模,以期带动新疆GDP的提升,希望缓解部分欠发达地区、边缘落后地区的就业压力。

就目前新疆各行各业的现状而言,已经可以充分容纳现有的2 000万新疆人员就业,大量来疆务工人员涌入新疆,存在着与当地文化融入问题,也会给新疆地区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各地纺织产业城、纺织产业园的建成,势必会在新疆形成用工荒,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没有很好的提高现有纺织厂员工的技术水平,也会造成纺织企业对熟练工人的恶性争抢。

篇3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在短时问内出现喷气式发展,暴露出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劣势,具体如下:

(1)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低迷,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给新疆纺织服装产品参与世界竞争带来了重重困难。

(2)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集中在棉花、棉纺产业,产业链较短和产品单一,国有化成分比例过大,企业管理粗放,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效率低,创新机制落后,转型升级,发展产业链纺织专业人才C乏,是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对的最大瓶颈。

(3)新疆纺织企业布局零散,无集群优势,没有形成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链,没有形成3h车距产品匹配输送对接快速反应机制,无共生与互动关系存在。

(4)下游基础产业薄弱,只有零星的织造、染整、服装产业,产业短板明显,远离产品终端市场,棉纱运距长成本高,纺织服装产品信息捕捉能力弱,产品市场反应速度慢,制约了现有新疆纺织品棉纱的开发产品多样性,也制约了新疆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链的延仲发展。

(5)新疆服装产业原料除了细绒棉、长绒棉和粘胶纤维外,无其他白然纤维原料和再生纤维原料、化学纤维原料,这是新疆纺织产品缺乏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少有的儿家染整企业技术落后,纺织品花色、样式单一。

篇4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现状;未来发展方

1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状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加工大国,据权威部门统计,2012年中国占了世界纺织服装生产总量的50%强;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50%强;占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供应总量的32%。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人员、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纺织类期刊等数量庞大,这使得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关系民生的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的是服装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纺织服装业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1)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线单一。企业一般采取"大批量、低价格"的低端策略参与竞争,款式单一、工艺简单、价格低廉。(2)工艺流程单一。许多企业仅负责生产环节中的简单加工这一薄利润环节,对涉及前期面料的研发、款式设计、打样制版等高利润环节的企业为数很少。(3)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大部分品牌服装企业的服饰风格不鲜明,绝大部分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由此可见,目前的中国是纺织服装产业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政府要求在在"十二五"规划期内纺织服装制造业要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困难。首先,我国是相对资源低于全球平均值的国家,有巨大人口压力,纺织服装需求总量庞大,纺织纤维供应源受到挑战。其次,为保护环境木材砍伐被严格限制,人造纤维供应源也受到限制。再次,煤和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合成纤维的依赖前景受限。资源供应紧张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纺织服装加工成本剧增,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资源成本等都高于其他国家。使得我国生产粗线密度、低中档棉纺织品的竞争优势丧失,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寻求未来发展模式。

2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谋求未来发展的几个方面

2.1 走中国纺织产业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谋求获取纺织纤维原料资源新途径。

(1)天然纤维必须走向不用粮田、不用耕地,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的道路。中国人口多,可用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如在多用耕地资源来种植天然纤维,必将出现粮食产量下降的结果,这显然不是好的选择,天然纤维种植的方向是尽可能多的使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这类土地的使用对粮食生产可以说基本不产生影响,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天然纤维的供应量,以保证纺织服装原料的供应量。

(2)人造纤维不要依赖于使用木材,要用目前废弃农作物。例如:甘蔗榨糖后的甘蔗渣、桑叶喂蚕后的桑条、各种麻剥皮后的麻杆芯、棉秆、稻草、麦草、玉米秆等。尽可能多的开发海洋废弃物。例如:海带提碘后的海带渣、海藻等提取海藻酸、虾皮、螃蟹壳等提取壳聚糖等等)。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资源,过度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因此,人造纤维要走新途径,必须转型,少用、不用木材作为原料。尽可能多的使用废弃农作物,增强资源再生能力,优化生态环境。

(3)合成纤维采用废弃农作物的手段:一方面;对玉米秆、稻草、麦草等农作物原料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方法转化为化工原料,如:乙烯、丙烯、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酸、戊二酸、已二酸、辛二酸、己二胺、辛二胺、对苯二胺等,使之成为重要合成纤维的原材料生产合成纤维。这条道路可以命名为"采用可以再生的、可以降解的、可以循环的、对环境无害的生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对当前我国废旧纺织品服装已达每年4000万吨以上,如废弃不用,肯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废弃纺织品服装再生成纺织纤维再生利用应该是今后制造合成纤维的重要方向。但是,废旧纺织品服装要再生利用,要考虑到安全和防止病菌、病毒、有害物质传染,必须消毒和清洗,但消毒、清洗、分拣、处理成本很高,而且再生纤维的大部分性能会略低于原生纤维。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十多年来重点宣传教育民众为保护地球和环境,民众应该有义务用更高的采购经费购买性能略低的再生纺织品服装。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国会分别通过法律:鼓励生产再生纺织纤维纺织品服装,虽然性能略差但比原生纤维生产的服装售价要高8%左右。但这已经得到了西方所在国民众的支持。中国现在废旧纺织品再用量已达300万吨。但再生纤维服装提高售价尚难得到民众的支持和认可,政府在宣传及导向方面仍需做很多工作。

(二)"立足创新、质量优先、优化结构、绿色发展"是我国踏上纺织服装强国必由之路。

中国纺织服装业首先要超越近多年来集中注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老路,走"原始创新",并在"原始创新"基础上"集成创新"的新路。这是抵御"双重打压"的关键。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放弃低、中档一般常规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加工思路,密切关注纺织服装行业出现的"高"、"新"、"特"、"精"、"优"和"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发展新趋势。使它具备以下一些优势特质;

(1)特种防护服装安全的重要和关键性能所要求的高性能: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开发方向要使产品具备高强度、高模量、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耐低温、高摩擦因素、低摩擦因素、防高能辐射、防高电压、防磁力线等条件。使纺织服装产业能完全满足特殊行业的需求。

(2)民众在各种生活环境条件下日益增强的各种希望所要求的新功能: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开发方向要使产品具备导汗、透汽、快干、高吸水、保暖、凉爽、防紫外线、远红外辐射、恒温、抑菌、抗菌、防臭、避蚊、驱螨虫、防水、防油、防污染、挺括、抗皱、保形、可机洗、洗可穿、随便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触感、遮蔽性、以及松、软、触感等条件。这些人群是服装纺织产业生存发展的支柱性群体

(3)纺织服装产业还应该满足这样一些特种要求,特殊环境、特殊人群、各种职业圈专用的特种要求,例如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服、职业装的多功能要求,特别是油田开采、煤矿开采、医生护士人员、军警部队、航空、航海、航天、精神病痛、休闲旅游、各种运动员演员等服装的特种专用多功能要求。

(4)服装纺织产品要注重精美细致:纺织服装产品另一重要特质是其时尚性,行业产品开发必须具备时尚性,这是满足民众审美、爱美心里,因此,时尚服装不仅在风格及款式上展现精美,更重要的是细节及穿着舒适度中,一款时尚的服装不仅仅以其独特的款式而可以被人认可,更重要的是在布料、色彩、装饰的搭配中,在服装的行业步伐中,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的目的就是展示时尚元素,服饰时尚服装主要体现在布料及款式的结合与设计中,服装一种文化的引领,也需要用时尚来烘托精细、精美、精湛、文化、意念、适体。同时也要照顾到对特异体型人群的适体特性以及与品能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产品的优异性能。

(5)近年来纺织品服装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社会群众对新流行趋势也开始产生变化:对产品的新设计、新款式要及时推向市场,人们的要求"你有了新的,我也要新的,并要和你的不一样。而不是和你一样的"。走纺织服装产品"标新立异"之路。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对此已有所认识。

(三)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走高端式发展道路,其中纺织类尖端人才是关键。需要我们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对服装纺织业的效率作用。

目前,我国急需纺织服装业工程类、创新性、现代企业管理型及具有国际大视野等方面的人才。在纺织服装领域,我国有大量纺织服装专业的科研院所,这是我们可以获取尖端人才的有利条件,可以采取校企联合,资源互用等方式,培养出各类高质量人才,使人才储备、人才供应、人才使用等为纺织服装行业服务。

我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变革的时代,这是行业从数量到效益的转型期,以及行业走向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变革期,也是行业从大国到强国的锻造期。经过这样的调整、变革后,未来中国服装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篇5

此次会议是第四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会议当天,来自中国服装协会裤业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企业们与新疆各地州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订单对接;沿海地区纺织服装协会及会员企业与新疆“三城七园一中心”就产业转移合作进行对接洽谈,并就推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及政策建议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王茁表示,“这次中国服装协会裤业专业委员会年会及新疆服装产业发展对接会上,来自全国的裤业骨干企业与新疆园区及服装企业进行精准对接,这是支持新疆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具体举措,也是裤业企业开拓市场的有力举措。”

“今年以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新疆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改善,新疆正在成为全国纺织投资的热点地区。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内地成熟的纺织服装大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王茁指出,在这种背景下,新疆发展裤业是一个比较适宜的选择。

他还表示,“裤业相较服装中的其他类别而言,整个工艺流程、制作方式方法、劳动者操作要求都相对固定,比较成熟。新疆当前技术工人的制作工艺、劳动生产率还达不到内地工人的水平,产业工人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训,很难立刻满足服装行业中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门类生产需求。裤业对工人要求相对简单、规范。我们推荐服装门类中比较成熟规范的裤业率先在新疆实现对接,也是在支持新疆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尝试。”

“当前服装产业整体向新疆转移,行业协会也做了扶持新疆服装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裤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将加大新疆服装从业人员在内地知名企业中学习培训的力度,推荐一些相对比较成熟、规范的服装门类在新疆进行生产尝试。扩大就业是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目标,产业发展与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得好,有持续竞争力,才能实现稳定的就业。”王茁指出。

篇6

一、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结构、人才、产业发展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把打造成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及其配套产品制造基地。

2发展目标

⑴纺织企业:2015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

⑵服装企业:2015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

2015年每类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企业2至5家。3配套企业:纽扣、拉链、吊牌、胶带等配套企业。

3经济目标:

税收3.6亿元;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收入4亿元;税收1600万元至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收入90亿元。.

4质量目标:

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国际规范或国内先进规范组织生产,经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主体企业素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序进入中西部前列。入口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合格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一般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坚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努力培育入口免检商品,国内知名品牌产品。

5环保目标:至2015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循环使用率达95%以上,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双达省标。

二、产业发展重点

6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园

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园。工业园区规划2000亩土地。

启动工业园的征地平整工作。逐步完善园区内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⑴年4月份以前做好纺织服装工业园的选址、规划、论证工作。

⑵入园条件:

①纺织企业、高端服装类企业及配套企业;

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

③技术档次省内领先或全员劳动生产率省内领先;

④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

B年纳税额200万元以上;

⑤、固定资产投资每亩≥50万元或年亩均纳税≥3万元。

⑥符合建设规划要求。行政办公室及生活设施用地面积≤用地总面积的7%厂房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的40%容积率≥0.8厂区绿化面积≤用地总面积的20%

7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

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以纺织服装为核心。实现引进单个项目向相关产业聚集、扩散,引进单个项目向核心企业配套跟进,引进单个产品向上下游产品扩展延伸,尽快形成块状经济,提升规模效应、聚集效应。着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工艺设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减少用工量,提高人均产值。

三、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8全民招商:凡新引进纺织服装类企业入园的第一引进人。再延长1年的奖励,一个企业的引进人奖励总额累计不超过50万元。

9团队和单位招商:各招商团队和单位新引进的纺织服装类项目。

10新引进企业的税收奖励:

①国税:

a、增值税:根据实际上交税收的金额大小。年实际上交税收低于300万元的奖励25%年实际上交税收301万元—400万元的奖励26%401万元-500万元的奖励27%年实际上交税收501万元-600万元的奖励28%年实际上交税收601万元-700万元奖励29%年实际上交税收701万元以上的奖励30%前五年按上述比例进行全额奖励,后五年按上述比例减半奖励。每月兑付税收奖励时,先按企业实际上交增值税的25%进行奖励。待年终决算后,再根据企业全年缴纳增值税总额进行分段计算剩余奖励。

b、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局部前五年全额奖励。

②地税:

后五年减半进行奖励。按各税种(正税)地方实得局部前五年全额进行奖励.

11入口创汇补贴:对当年有出口业绩的外贸入口企业实行财政补贴。企业新增入口值按每出口1美元补贴0.04元人民币,原基数按每出口1美元补贴0.02元人民币。

12外资注册补贴:外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万美元以上(含200万美元)且当年外汇进帐达到注册资本的40%企业注册费和验资费由县财政分别补贴50%

13企业台阶奖:对年销售收入首年过0.5亿元、1亿元、2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8万元的奖励。

14科技创新奖:企业通过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资金配套;凡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的县财政再分别给予相应等额奖励;凡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县财政奖励企业20万元;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县财政奖励2万元;凡首次获得中国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管理奖、中国入口名牌产品等国家品牌的县财政一次性奖励30万元;首次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省名牌产品、江西省入口名牌产品的企业,县财政一次性奖励5万元。

15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对入园的老项目技术改造。由受益财政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企业一定的贷款贴息,单个项目的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

16对固定资产投资达1亿元以上的纺织服装类企业采取“一事一议”方法。

17新办纺织服装类企业。料理有关证照只收取工本费(工商注册费除外)其他经营性收费按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50%收取。

18对各单位每直接输送1名新员工入纺织服装类企业。由县财政按每人50元给予奖励,并抵该单位4万元招商引资任务。鼓励各单位到外地开展招工工作,凡新招入县外人员进入纺织服装工业园企业务工,且在企业务工满1周年,经工业园区、劳动就业局验收并建立用工档案,由县财政按每人200元的规范给予奖励,并抵该单位5万元招商引资任务。

19建立培训基地。

20完善职工生活、就医、娱乐、上学、购物、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方便工人上、下班。

21鼓励项目扶持资金向纺织服装产业倾斜。奖励方法按争取扶持资金的2%计算奖励申报单位。

22鼓励各商业银行向纺织服装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县财政依照其贷款增量局部的千分之二给予奖励。

23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并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担保服务。

篇7

关键词:创意经济;服装产业;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28-03

创意经济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经济形态。1998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之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了创意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把发展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为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出路。在创意经济时代,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的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着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带来的种种挑战,同时自身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适应创意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向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 创意经济及其主要特征

1.1 创意经济的概念

创意经济,又称创新经济,是一种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指依靠人们的知识、天赋、智慧、灵感和激情等产生的创造力而发展起来的企业以及带动起来的相关产业。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形态演变,先后经历了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目前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以知识和信息的整合与创新为基本动力的产业升级正在加速推进,创意产业的高度发展是创意经济时代形成的重要标志。可见,创意经济是以人们拥有的知识为创造源泉,以各种创新为基本动力,以创意产业为基本载体。具体到产业形态而言,创意经济通常包括艺术广告、手工艺品、时尚设计、表演艺术、软件及计算机、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与创意有关的行业门类。

1.2 创意经济的特征

创意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创意产业。与传统经济相比,创意经济的投入不再是各种自然资源,而是基于知识和信息产生的各种创意;与此同时,创意经济的产出也不再是各种有形的具体产品,而主要是基于各种创意的体验式、感官式和分享式的无形产品与服务。创意经济呈现出了与传统经济迥然不同的发展特征。

1.2.1 创意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经济形态,它集合了

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

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单一要素出发,例如土地、矿产、劳动、资本等,而创意经济将上述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认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要素是多样性的,并且这些要素不是单一发生作用,而是综合地起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创意经济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创意经济以创意为根本,其中文化的元素根植于创意之中。因此,创意经济融合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要素,来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可以说,创意经济的这种综合性和系统性经济特征,是由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

1.2.2 创意经济的投入不再是大量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而

主要是创新型人力资本

在知识经济之前的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是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本以及大量的货币资本,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而此时,产出主要追求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物品的数量规模。但是在创意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被创新型的人力资本所取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投入要素。

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他们的创新活动往往能突破既定的技术或制度瓶颈约束,产生新的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从而引起创新经济增长,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创新型人力资本作为稀缺的要素资源,其培育、成长和强大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科技管理体制、投资管理体制以及人才流动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意经济要快速发展壮大,必须在培育创新型人力资本上下功夫。

1.2.3 创意经济的产出不再主要是形形的有形产品,而主

要是体验式感官式和分享式的无形产品与服务

传统经济下,尤其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的主要产出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需要的各种农产品、工业产品,或者说各类生活和生产资料;而且,这些产品是实实在在的有形产品。但是在创意经济下,有形产品不再是主要的产出形态,基于有形产品的无形产品和服务则成了创意经济的主要产出。例如,艺术广告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画面视觉效果,尽管好的艺术广告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时尚设计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时尚艺术视觉和享受,尽管时尚的经济效益潜在无穷。以服装产业为例,目前纺织技术和生产工艺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生命周期阶段,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服装的款式和质量,具有时尚创意的服装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又能带来视觉和舒适度上满足,将是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即服装创意产业。

1.2.4 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是

创意经济与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传播的速度成几何级数式地增加,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技术载体,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创意设计的产生、生产和传播加速发展,创意产业的膨胀、移动和增值变化无穷。以服装创意产业为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获得大发展之前,服装的设计和品牌主要被世界几个知名大师或企业垄断,服装产业的附加值也主要集中在这些人和企业手里;但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服装设计和服装时尚信息传播的速度,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瞬间便可以掌握来自服装设计和时尚界的一手信息,而且加剧了不同服装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促使传统服装企业和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可以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技术突破、传播媒介创新和市场营销模式创新迎合了创意经济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3.2 加大纺织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高服装创

意产业的现代科技含量

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正在实施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度和效果。要继续保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竞争优势,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包括不断提高现代纺织服装产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纺织服装制造设备支出以及纺织服装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支出等。在具体行业选择上,要紧跟世界纺织服装潮流,重点发展创新型服装产业和服装创意产业。

3.3 有效整合现有纺织服装产业资源,建立服装创意产

业园区,打造完整和高效的服装产业链

根据产业集聚理论,有效整合现有纺织服装产业资源,是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的必经之路。根据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上中下游各个产业链环节的布局情况,有效整合不同环节,将分布相似、行业雷同和重复建设的企业产业合并,建立服装创意产业集聚园区,这样可以使得服装产业各个产业链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上有效分工和协作,这也是延伸服装产业价值链和打造知名国际品牌的重要途径。

3.4 整合现有服装院校和高职技校资源,培养服装创意

产业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专门培养服装设计和管理行业的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数量非常多,在不同省市县都有相当数量的分布;但是整体来看,有关服装行业的高等院校和专业设置则明显少于高职技校的数量,这样很容易造成服装理论的研究不足,而服装加工生产的能力十分强大。这正吻合了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现实,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额和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拥有服装创意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又凤毛麟角,两种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要改变上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困境,必须从培养服装创意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入手,对目前现有服装院校和高职技校资源进行归类整合,重点建设数量和规模相当的服装高等院校,强化服装专业设置;同时要减少各地服装培训职业学校,提高高等服装职业学校发展质量。

3.5 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设立创意产业发展基金,

重点解决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服装创意产业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和资本有效结合的过程,高效的金融支持是服装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一直被融资难问题所困扰,大多数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由于传统产业特征,面临的融资问题会更严重。

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来解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融资难题,可以由政府主导设立服装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成立服装创意产业专业银行,设立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和寻找天使投资人机制等等,在融资机制、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重点扶植服装创意产业发展。

3.6 加快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立法,为服装创意产业快速

发展提供完善高效的法治保障

知识产权立法不完善,知识产权侵权盗版现象频繁发生,在我国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快创意产业和创新产业的有序发展,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现实,加快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立法,为服装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完善和高效的法治保障。

4 结 语

创意经济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形态,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创意经济确实代表了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创意产业则是未来产业选择的主要方向。在创意经济兴起和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纺织服装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正受到来自创意经济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纺织服装业必须加快向服装创意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和高附加值发展。

要实现纺织服装业向服装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要尊重纺织服装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在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引导、优势产业的培育与选择、创意产业的扶持与金融支持等方面,都应有政府的合理干预与引导。

然而,创意经济的发展和创意产业的选择是建立各地资源禀赋、市场条件等基础上的,不是各地都要遍地开花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和创意产业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尤其是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原材料供应和市场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更不能一刀切,瞒天过海。

因此,我国的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发展由理论层面的探讨转化为实践层面的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最根本的还是发展创意经济和服装创意产业,要突出各地的特色,制定适合地方实际的发展战略,打造服装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华,诸大建.创意经济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6,(9):91-95.

[2] 周伟林,林琳,郝前进.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以各省制造业(大类)工业总产值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1,(3):47-55.

[3] 刘宝亮.服装产业升级:从被动走向自觉[N].中国经济导报,2011-04-

篇8

一、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结构、人才、产业发展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把打造成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及其配套产品制造基地。

2、发展目标

(1)纺织企业:到2015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相当于500台织机规模)以上的企业15家;2011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

(2)服装企业:到2015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2011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

(3)配套企业:纽扣、拉链、吊牌、胶带等配套企业,到2015年每类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企业2至5家。

3、经济目标:

至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收入90亿元,税收3.6亿元;2011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收入4亿元;税收1600万元.

4、质量目标:

经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主体企业素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序进入中西部前列。出口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合格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一般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努力培育出口免检商品,国内知名品牌产品。

5、环保目标:至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品单位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循环使用率达95%以上,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双达省标。

二、产业发展重点

6、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园

在工业园区规划2000亩土地,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园。

⑴2011年4月份以前做好纺织服装工业园的选址、规划、论证工作,启动工业园的征地平整工作。逐步完善园区内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⑵入园条件:

①纺织企业、高端服装类企业及配套企业;

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

③技术档次省内领先或全员劳动生产率省内领先;

④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

B、年纳税额200万元以上;

⑤、固定资产投资每亩≥50万元或年亩均纳税≥3万元。

⑥符合建设规划要求,房屋建设的结构必须为砖混或框架结构,行政办公室及生活设施用地面积≤用地总面积的7%,厂房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的40%,容积率≥0.8,厂区绿化面积≤用地总面积的20%。

7、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

以纺织服装为核心,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引进单个项目向相关产业聚集、扩散,引进单个项目向核心企业配套跟进,引进单个产品向上下游产品扩展延伸,尽快形成块状经济,提升规模效应、聚集效应。着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工艺设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减少用工量,提高人均产值。

三、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8、全民招商:凡新引进纺织服装类企业入园的第一引进人,按引进企业(生产企业)自纳税之年起所缴增值税的6%,在连续奖励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年的奖励,一个企业的引进人奖励总额累计不超过50万元。

9、团队和单位招商:各招商团队和单位新引进的纺织服装类项目,按实际验资数的130%(招工抵资除外)计算进资数。纺织服装类企业进资考核数占单位年初总任务40%以上的另奖励引资单位2万元。

10、新引进企业的税收奖励:

①国税:

a、增值税:根据实际上交税收的金额大小,分段计算税收奖励比例,年实际上交税收低于300万元的奖励25%,年实际上交税收301万元—400万元的奖励26%,401万元-500万元的奖励27%;年实际上交税收501万元-600万元的奖励28%,年实际上交税收601万元-700万元奖励29%;年实际上交税收701万元以上的奖励30%。前五年按上述比例进行全额奖励,后五年按上述比例减半奖励。在每月兑付税收奖励时,先按企业实际上交增值税的25%进行奖励。待年终决算后,再根据企业全年缴纳增值税总额进行分段计算剩余奖励。

b、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五年全额奖励,后五年减半奖励。

②地税:

按各税种(正税)地方实得部分前五年全额进行奖励,后五年减半进行奖励。

11、出口创汇补贴:对当年有出口业绩的外贸出口企业实行财政补贴,以海关统计为准,企业新增出口值按每出口1美元补贴0.04元人民币,原基数按每出口1美元补贴0.02元人民币。

12、外资注册补贴:外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万美元以上(含200万美元),且当年外汇进帐达到注册资本的40%的,企业注册费和验资费由县财政分别补贴50%。

13、企业台阶奖:对年销售收入首年过0.5亿元、1亿元、2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8万元的奖励。

14、科技创新奖:企业通过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每个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凡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的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资金配套;凡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的,县财政再分别给予相应等额奖励;凡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县财政奖励企业20万元;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县财政奖励2万元;凡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管理奖、中国出口名牌产品等国家品牌的,县财政一次性奖励30万元;首次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出口名牌产品的企业,县财政一次性奖励5万元。

15、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对入园的老项目技术改造,实际投入技改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受益财政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企业一定的贷款贴息,单个项目的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

16、对固定资产投资达1亿元以上的纺织服装类企业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实行更加优惠的奖励办法。

17、新办纺织服装类企业,行政规费全部实行零收费管理,办理有关证照只收取工本费(工商注册费除外);其他经营性收费按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50%收取。

18、对各单位每直接输送1名新员工入纺织服装类企业,并在企业务工满3个月的,经工业园区、劳动就业局验收并建立用工档案,由县财政按每人50元给予奖励,并抵该单位4万元招商引资任务。鼓励各单位到外地开展招工工作,凡新招入县外人员进入纺织服装工业园企业务工,且在企业务工满1周年,经工业园区、劳动就业局验收并建立用工档案,由县财政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并抵该单位5万元招商引资任务。

19、建立培训基地,县劳动就业局对纺织服装类企业员工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培训。县政府统筹再就业培训经费分不同技能工种按每人300-500元补助给培训基地。

20、完善职工生活、就医、娱乐、上学、购物、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公交线路,方便工人上、下班。

21、鼓励项目扶持资金向纺织服装产业倾斜。奖励办法按争取扶持资金的2%计算奖励申报单位。

22、鼓励各商业银行向纺织服装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奖励办法:以各商业银行对纺织服装企业上年贷款额为基数,县财政按照其贷款增量部分的千分之二给予奖励。

23、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县融资担保公司30%的担保资金用于为纺织服装类企业担保,并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担保服务。

四、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24、安排一名县领导具体负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工作,成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该产业发展的沟通,协调等各项工作。

篇9

【关键词】郑州 纺织业 特点 优势 措施

郑州作为建国后中部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就是纺织产业。从全国情况看,郑州纺织产业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好的发展基础。当前,应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推进郑州纺织产业再度赢取辉煌,推动纺织工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郑州纺织业的历史形成及特点

(一)起步早

郑州的纺织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1951年在郑州建成了拥有3万枚纱锭的郑州棉纺织厂(郑州第二棉纺厂)。之后,在郑州西郊先后建成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一条从陇海铁路引铺的铁路专用线,把几个棉纺织厂汇集到了全国交通网中。当时,5个棉纺厂总投资1.76亿元,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形成了著名的中国郑州纺织城。

(二)基础好

郑州市是我国老纺织工业基地,50多年来,纺织工业作为郑州市的“起家产业”,为郑州市的财富积累、出口创汇、劳动就业、人才培养、城市发展等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累计为国家创利税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总和的29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郑州市基本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相当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三)档次高

多年来,郑州市把纺织产业一直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投入,谋求创新发展。产品形成系列化。多次荣获国家金质奖、银质奖、部省优质产品奖、省级金奖枚、海内外用户赠送产品质量金奖等荣誉,并有多个品种被列入省、市免检产品。产品先后出口美国、德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四)改制顺

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革,为拓展纺织企业发展空间,2005年6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改制搬迁、筹集资金、战略重组、加快发展,构建与郑州市工业城市相匹配的纺织平台”的战略决策,为郑州纺织工业的崛起定位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郑州豫丰公司(原郑州二棉)、一棉公司、瑞龙公司(原郑州六棉)先后与锦艺集团合作,三棉公司与河南平原控股集团合作,四棉公司与河南盛润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杠架协议,之后三家投资方又在目前全球经济滑坡,纺织行业大面积关门停产的情况下,毅然举牌受让了郑州一、三、四棉整体产权,给郑州纺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纺织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1]。

二、郑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

当前,郑州市发展纺织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区位优势、创新战略、集聚发展、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是促进现代纺织产业发展的四大重要支撑。

(一)区位优势的支撑

郑州地处中原,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通信兼具的重要综合通通讯枢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二十年来,郑州形成了以银基商贸城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服装市场,聚合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王国,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这给整个纺织产业链带来了极大的促进。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快速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为郑州的纺织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创新战略的支撑

目前,郑州正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促进了郑州服装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郑州服装业以每年近30%的速度急速扩张。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自主品牌5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年生产女裤达1.6亿条,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50%,郑州女裤已成为全国女裤的领头羊,涌现出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企业。

(三)集聚发展的支撑

着眼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目前,郑州已规划建设了二个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其中,郑州纺织产业园总面积13平方公里。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形成了服装产品、服装生产加工、服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为把郑州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力资源丰富的支撑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对用工成本也有较高要求。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为省会郑州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抓住这一优势,必将促进郑州市纺织产业快速发展[2]。

三、郑州加快推进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当前,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特别应在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支撑平台、强化集聚发展、加大创新推动四个方面下工夫,推动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一)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研究郑州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仔细分析当前影响纺织产业发展的问题,结合郑州实际,制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推进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协调解决目前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设立纺织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为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搭建支撑平台

纺织产业是融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综合体系,纺织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服务平台支撑。要积极构建集技术研发、网络信息、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一体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提供设计研发、科技、信息、服装文化、产销对接方面的综合服务,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的原则,争创省级和国家级服装产业研发、培训和质量监控中心,推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集聚发展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有利于纺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郑州要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进行规模化生产,鼓励名牌企业、著名设计师到园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和投资办厂,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四)加大创新推动

大力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积极争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加强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速度,特别是要大力开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努力提高纺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R],2013年经济蓝皮书《郑州经济展望》,2013:127-131.

篇10

一、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政策、劳动力、资源、产业基础、区位和交通等方面。

1.政策支持。纺织产业作为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历来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更是高度重视纺织产业的发展,把其列为全省6大优势产业之一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产业;在河南省确定的第一批175个产业集聚区中,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就有30多个;金融危机后,为加快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2008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规划编制了《纺织服装产业近期提升计划》,为纺织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动了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不少市、县(区)把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政府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的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

2.劳动力资源丰富。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对用工成本也有较高要求。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有1亿多人口,其中80%为农村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用工成本低,而且很多是纺织技术熟练的劳动力,这就为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明显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河南省纺织产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更为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纺织产业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现阶段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河南省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吸引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企业转移的一个重要优势。当然,劳动力成本是动态的,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周边市场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而发生变化,其低成本优势会逐渐消失;但就现阶段来说,我们应该抓住这一优势,促进河南省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3.原料、能源等资源充足。河南省棉花资源丰富,拥有全国优质棉重要生产基地,优质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棉花质量好,一般都在3级以上,棉花产量在全国仅次于新疆和山东,居于第三位。河南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两纱两布”生产基地和出口大省,还是全国重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化纤原料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模。[1]显著的原料优势,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原料基础,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河南省不仅原料资源丰富,而且电力等能源供给充足。河南省毗邻三大沿海城市圈,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在电力要素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另外,土地资源、交通及市场资源等方面也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4.良好的产业基础。河南是我国的老纺织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其中,棉纺织工业是河南最早发展的规模工业之一,具有相当大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目前棉纺织成为河南省传统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2008年纱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4.19%,在全国排第3位,布产量占全国的4%,在全国排第8位。仅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就达776亿元,占全省纺织的60%。[2]近年来化纤工业后来居上,呈上升势头,现已仅次于棉纺行业,是河南省纺织产业的第二大子行业。目前,河南省纺织工业已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针织服装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出现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5.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省位于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中部腹地,东邻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阔富饶的西部地区,南接华南地区,北连华北、东北地区,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优越区位。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河南省不仅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也是东部向西部进行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战略转移的重要枢纽。在目前东部加速产业升级、西部继续实施大开发和中部继续加快崛起的形势下,优越的区位便于河南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有利于将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河南的潜在市场,有利于纺织产业低成本覆盖中原市场及全国市场。河南省是全国举重轻重的公里、铁路、航空、通讯枢纽。河南省公路交通发达,全国众多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在省内交汇,高速公路里程位居全国首位。河南省地处全国铁路网中心,“三横五纵”的铁路网络在省内交汇,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省民航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共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信阳机场也在施工中。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有“三纵三横”途径河南省。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加强河南省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实施开放型经济。

二、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中,还面临一些障碍,如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河南省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的研发费用(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先进国家和地区纺织企业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之间。[3]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真正投入于研发的费用占的比例不到1%。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只有少数大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机构和比较强的技术开发力量,全省约有90%纺织服装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不具备研发条件。由于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意向不强,造成企业既缺少内部技术来源,又缺少外部技术支持,导致河南省大多数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河南省纺织服装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尤其是新纤维的研发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并导致许多企业长期采用低价竞争、薄利多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企业总体效益较低。另外,河南省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向来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通过购买新设备和仿制新产品来获取新技术。由于重引进、轻管理而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工艺技术上长期处于仿造追随状态。

2.自主品牌和名牌缺乏。长期以来,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缺乏知名品牌,尤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许多企业只能走贴牌生产之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由于缺乏品牌,许多企业长期囿于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型发展方式。虽然河南纺织产业先后创出了“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卧龙”牌、“白马”牌棉纱和棉布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纺织品品牌和梦舒雅、娅丽达、渡森、太可思等服装品牌,但与沿海纺织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名牌产品太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将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集聚程度不高。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群,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集群效应来看,集群化程度并不高。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并不强,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4]从所处的价值链体系看,整个集群仅仅处于生产制造这一价值链的低端,相当一部分是加工型的产业集群,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另外,集群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

4.产业链不完整。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链不完整的突出表现是印染业发展严重不足,印染业发展不足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印染环节的缺失,造成了河南省生产的胚布不得不卖到省外,而河南省生产服装所需要的面料又不得不到省外购买。虽然郑州女裤占据全国同行业的半壁江山,但生产女裤的布料多来自江浙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郑州纺织厂生产的大都是白坯布,需要到南方进行染整后才能作为服装业的原料。据了解,河南省生产的纱、布等产品有70%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而这些纱、布等产品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深加工成面料后,又被河南省的服装企业从南方买回来,这一进一出不仅大大增加了服装企业的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也制约了河南省纺织产业的发展。

5.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装备水平落后。总体上看,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织布、毛巾织造、毛线、服装加工、羊绒加工和羊毛衫加工等行业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品种受限制,产品研发能力几乎没有。由于纺织服装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民营企业的背景,使得这些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企业扩大规模多依靠自身积累,慢慢发展,这大大制约了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投放在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和更新设备上,纺织品服装档次普遍不高,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模仿、抄袭成为企业款式设计的主要途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装备水平近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纺织产业发达省份相比,纺织技术装备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县域纺织企业装备水平更低。目前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棉纺织产业新型纺纱、先进紧密纺、自动络筒等新型织机比例不高;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缝制、后处理设备仍在中、小型企业延续使用,服装CAP/CAM辅助系统的使用比例还很小,导致河南纺织产品质量也相应落后于发达地区。

6.经营水平较低。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由家族式作坊发展而来,技术、劳动力的素质偏低,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多为家族式、粗放式的管理,缺乏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缺乏分拨、物流、销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的运作能力。在经营上主要通过价格竞争和简单的模仿进行市场竞争,造成企业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后,多数继续沿用家庭作坊式管理,没有向现代管理制度转变。由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内部即使进行了某些改革,最终也会由于家族式管理引起问题而付诸东流,从而整体上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经营观念落后和管理水平较低,是河南省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筹资困难。目前,河南省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成功率较低。虽然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中小纺织服装民营企业得到政府支持也相对较少。由于外部融资困难,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做后盾,由于资金不足,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造。资金问题已成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加快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为消除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河南省纺织产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财力相对雄厚,除了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外,还应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占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新产品产值占纺织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一批能掌握纺织产业时代脉搏的设计人才;注重高级技工的培养工作,特别是提高生产一线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中小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中介技术机构,特别在中小企业较集中地区,建立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的区域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使之为行业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同时,行业技术中心可以弥补中小企业创新乏力问题,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形成技术支撑。在技术创新模式上,由于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行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缺乏雄厚的资金,缺乏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难以进行独立研发。因此,采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大多数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的现实选择。

2.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塑造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基石。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高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纺织服装品牌缺失是河南省纺织产业的软肋。因此,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要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确保纺织服装产品质量。质量是创建企业品牌的关键。为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加快高级人才引进,逐步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提升产品质量。同时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增加产品的可信度。(2)加强品牌营销力度。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参加各种纺织品服装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运用各种媒体展示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加大自主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同时加强与国内主要批发零售市场、超市等商业流通领域的合作。(3)注重售后服务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是树立纺织服装企业形象,创建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4)力争得到政府的支持。品牌的创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一批具有优势的生产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型,培育一批优势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提升品牌管理能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5]同时要强化区域品牌建设,发挥大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3.加强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纺织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它是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许多地区就是靠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带动了当地纺织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加快河南省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设有利于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须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纺织工业园区建设。纺织工业园区是纺织产业集群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此,政府应充分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2)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或嫁接世界名牌,提升产业品位。(3)鼓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联合协作,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国际、国内销售网络。[6](4)政府应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在技术改进、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产业集群适当的扶持。目前,县域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纺织工业的主体。各市县要根据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域,通过政策和规划的合理引导,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真正以产业集聚提高竞争力。

4.大力发展印染业,完善纺织产业链。要克服印染业对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政府应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环境容量,支持纺织产业集聚多的郑州、新乡、南阳、安阳、许昌等地建设规模大、装备水平高的印染项目,突破产业链瓶颈制约,形成服装的面料供应基地。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织造、印染等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大力推动印染高水平发展;重点开发散纤维染色、纱线染色产品,积极推广涂料染色、数码印花、转移印花等产品。同时,要加快纺织类印染企业的发展速度,积极引入印染企业。由于印染业是污染性产业,政府要科学审慎地解决环保要求和发展印染之间的矛盾,合理规划染整工业园区。

5.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时期有利于节约内部管理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仍停留在自家人管理的层面上,就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这是因为家族式管理具有其与生俱来的对外排斥性和对外部的不信任性,因此,难以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家族式管理难以形成广泛的企业凝聚力和包容性很强的企业文化。因此,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业,亟须转变自身的经营管理观念,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确定合理薪酬,积极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6.积极承接国内外纺织产业转移。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沿海土地、电力和劳动力成本等大幅上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弱。因此,沿海纺织服装强省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国外纺织产业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加速。河南省位居我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良好,资源、能源丰富,拥有庞大熟练的纺织产业人员;河南省也是我国东西经济过渡地带,是沿海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河南省应抓住这次产业转移机遇,依靠这些优势,积极主动引进沿海、国外高端龙头企业、名牌企业,通过大招商来促进纺织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促进沿海发达省份纺织产业向省内转移。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大品牌、大企业和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7.大力发展生态纺织品。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于纺织品的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国人的环保意识和对自身安全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采用环保工艺、使用绿色面料生产的纺织品服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适应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消费潮流和纺织品发展趋势,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快发展绿色纺织产业,不断开发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生态纺织产品。提高环保技术和相关产品标准,积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对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对现有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改良。加大对染整、化纤等行业的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做到稳定达标排放。[7]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出台相应的生产与产品标准,积极倡导发展绿色产业,使生产绿色纺织品成为纺织产业的新增长点,使绿色纺织品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中。

篇11

众选手角逐“文化使者”

比赛中,选手们表现精彩纷呈:才艺展示环节,选手们根据各自的专长,以演唱、诗朗诵、情景剧、武术、魔术等形式,表演的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艺;知识问答环节则是一场文化底蕴的考量,其内容涵盖了潮南纺织服装产业状况、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演变史等专业知识以及对潮汕本土特色文化的了解。然而,这并没有难倒选手们,他们姿态从容,对答如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惊叹和欢笑,也为他们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经过近2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廖奕凯以无人能及的绝对优势,摘取了本次比赛的冠军,赵瑞和黄友畅分别获得了亚军和季军,陈克铭、吴婷、陈佩珊等选手则分别获得十个单项奖。

据组委会透露,本次选拔赛最后决出的“文化使者”,将作为潮南内衣家居服饰文化的代言人,而充分掌握潮南地方风土人情和潮南内衣家居服的产业发展状况,之是对“文化使者”的最基本要求。

潮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丽凤,区人大副主任颜思义,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陈运源,区政府副区长郑孟坚,区政协副主席、区妇联主席、2013中国潮南内衣家居服饰文化使者选拔赛组委会主任陈楚卿,区纪委常委连伟雄等领导观看了本次决赛,并为赛事合作企业颁发了荣誉牌匾。

区域品牌齐助威

本次选拔赛是“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潮南为擦亮名城金字招牌、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而举行的一项重要赛事,得到了美标、睦隆、芬腾、秋鹿、美之梦、意芬、绮瑞、安之伴、雅慧琳、索拉茜、蓝钻佳人等多家品牌企业和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文胸协会等单位的踊跃参与和有力支持。

作为本次活动的支持方之一,广东睦隆制衣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睦隆)总经理陈少和接受采访时表示,“睦隆”无论从产品还是品牌都深切贯彻着文化的理念,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品牌化运作,秉承“豁达、和睦、感恩”的信念,传承中国传统“家”文化,倡导温馨和睦的家环境,以“有爱有家”口号深入人心,与大赛的理念不谋而合。比赛中企业将赛事过程与企业文化、当地人文相整合进行传播,确保将“睦隆”的家文化理念更深入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心中。

作为广东汕头的优秀企业家,北京绮瑞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以锦同样表示,“比赛中选手通过对个人情感、企业文化、产业核心的理解和把握,深刻认识到家文化对居家服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不断传播开来,将企业乃至行业的内涵与文化更深入到每一位消费者以及同行的心中。”绮瑞品牌对产品以及品牌文化运营方面都非常重视,一直以来不断地坚持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秉承“让心爱的人早点回家”的品牌理念,将居家服的家文化概念发挥得淋淋尽致,倡导亲情、爱情的居家理念和情感,深入切合居家服的温馨情感内涵。支持这次的活动,绮瑞以家的温馨和甜美鼓舞了选手,让赛事的情感和交流更深一级。

为产业发展助力

广东潮南有三个和纺织服装产业紧密相关的国家级名镇,更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为了擦亮这块独具特色的金字招牌,使潮南区域品牌打得更响、传播得更远,潮南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品牌推进和建设措施,举办这场盛大赛事,就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

据了解,2012年,潮南区聘请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和中国纺织信息中

心编制潮南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暨纺织环保工业园规划,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签约共建中国潮南纺织产业创新基地,荣获“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称号,被评定为“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潮南内衣家居服装节,组织了内衣家居服装订购会和纺织制衣工业展览会,有效加快了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这一切皆源于潮南纺织服装业的兴盛。纺织服装是潮南传统优势产业,占据全区经济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涌现了3个国家级纺织专业名镇和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纺织服装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全国1/3女士内衣和家居服装在这里生产加工。

篇12

关键词:纺织服装;竞争力;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8(2014)16-008-3

1前言

产业竞争力问题是由美国学者率先开始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鲁格曼教授(1979)认为:产业中的国际竞争是分阶段的,企业不能超越产业的竞争阶段。企业不会在产业竞争的各个阶段中,都获得优势利润,关键在于哪些企业愿意蒙受损失,愿意在产业竞争的初级阶段蒙受损失的企业,将会获得产业竞争的长期利益。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首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定义方法,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这样定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在对许多国家的多种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波特(2002)得出结论说,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六个要素: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

国内关于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徐剑明(2002)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国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毫无生产率优势可言。纺织业的增加值率在国际比较中处于劣势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纺织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低,以及物耗比较高。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劳动报酬占增加值比重除了低于日本以外,远远高于印度和马来西亚。高伟江、魏文斌(2004)共同研究得到:我国纺织业正处于比较优势仍在发挥作用但有所削弱、竞争优势在发展但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我国既不能放弃比较优势,又要顺应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及市场需求发展的趋势,构建纺织业的竞争优势。为此,要积极探寻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竞争优势的途径。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传统主导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都只是侧重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分析,或者只是侧重于从全国这个大范围进行研究。这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尤其对广东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的综合分析还十分不够。本文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利用“钻石模型”并结合资料数据对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论证该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措施。波特指出,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六个因素构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本文将从“钻石模型”的六个要素详细分析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

2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2.1生产要素分析

2.1.1区位要素

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占尽地缘优势,内外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人文荟萃,这些要素都为广东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原料生产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然资源上的优势。配额取消后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这直接导致省内纺织企业对棉花和化纤等原料的争夺。目前化纤、棉花等原料供需仍主要依靠进口,这将限制部分原有纺织企业的发展和潜在企业的进入。可以说,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大小的程度上取决于化纤、棉花等原料的成本,而这些原料成本的提高将成为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切肤之痛。同时,省内广、深两地均属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列,对服装的消费量大。目前广深两地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跨国采购中心。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使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加速融合和发展。粤港澳确立了今后10到20年的发展目标,这将使大珠三角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使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9省+港澳”的区域经济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这主要体现为:第一,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二,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则为广东与东盟贸易及投资双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上述区域经济的合作和发展,将给外商投资广东带来更多商机。

2.1.2劳动力要素

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广东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不但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而且低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广东纺织服装业早期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廉价的劳动力。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业来说,劳动密集程度越高,人工成本的增加所造成的影响将越致命。近年来,随着原料价格的上升以及省内人均生活成本的上升,工人对工资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必然会给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广东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不是绝对的优势。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的其他省份也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并且广东劳动力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劳动力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因此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劳动的熟练程度两个方面。广东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现象在纺织业更为突出。与数量众多的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动力相比,广东缺少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劳动力主要来自贫困的地区,普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总体素质偏低。虽然广东拥有几所注重于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高校,如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香港服装学院、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中心、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和西纺广东服装学院等,但是这些院校大多数是通过在校内下设二级学院的形式来设立服装设计专业的,而专为服装设计设立的专门院校还不到3家。另外,企业对劳动者教育培训投入很低,直接导致劳动力素质提高速度相对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人才问题迫在眉睫。

2.2需求条件

2.2.1市场需求分析

从国内市场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人均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的商品总体购买力将进一步提高,并且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的消费习惯也逐步改变(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也必将促进该消费市场容量的逐步扩大。从国际市场来看,由于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增长的时期,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美国、加拿大、欧盟等最终取消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纺织品进口数量限制,因此,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一个绝好的良机。

2.2.2消费者的成熟度分析

内行而挑剔的客户是企业追求高质量、完美的产品造型和精致服务的压力来源。以日本为例,由于音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日本消费者对音响器材的选购十分讲究,他们信息丰富、货比三家,而且要最新、最好的款式。制造商为了迎合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而快速改善产品,为满足消费者对机型的需求又密集推出新产品。因此,挑剔型客户既有助于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又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动力。当企业长期被刺激着不断改进、不断开发新领域时,势必会迫使它们在流程上的竞争优势升级。意大利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将服务市场的高端业态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当地挑剔的客户。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档次也进一步地提高,消费者日趋成熟,对产品更加挑剔,消费进入专业化时代,从而形成了挑剔而内行的消费群体。比如,现在很多消费者购买服装时会更加注重洗水唛上面的成分、标准和维护保养信息等。这给广东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带来压力的同时,激发了企业进行创新改造从而增强竞争优势的动力,迫使它们在竞争中升级。

2.3相关、支持性产业

2.3.1相关产业

(1)上游产业。纺织机械部门是一个重要的相关行业,它是保证纺织产品的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基础。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广东的纺织机械制造有一定的发展。比如,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现已形成年生产3000台KT系列精密数字控制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的生产能力,其中KT系列织机产品为广东省重点新产品、省鼓励生产和使用的国产先进技术产品,KT566系列微电脑控制高速剑杆织机是集光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并被评为省级重点新产品;佛山市典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经营生产的高速单面电脑六(四)色自动变色针织机系列、高速双面电脑六(四)色自动变色针织机系列等产品也已达到较高水平。然而,纺织机械制造仍然是广东纺织工业的软肋,其工业整体规模小、发展缓慢,处于全国落后地位。

(2)专业市场。广东拥有众多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如广州的海珠婚纱城、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中大轻纺城等,中山的沙溪休闲服装批发市场、水牛城商业广场、龙瑞小商品批发市场和虎门的富民服装批发市场、黄河时装城等。这些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可达900亿元。这些专业市场在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专业市场强大的市场容量形成和扩大了产业集群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其次,专业市场自身的产业价值链拉动效应带动了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分工和关联产业的发展,出现一批新兴产业;最后,专业市场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区域整体品牌的树立,形成强大的辐射磁场效应。

(3)行业协会。广东纺织服装业组建了较多的相关行业协会,如广东省纺织协会、广东省服装协会、广东家纺协会、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纺织服装教育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等等。这些行业协会在协调产业成员利益分配、把握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积极应对反倾销事件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2支持性产业

广东纺织服装业得到了展览业、教育业等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展览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广东凭借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优势,省内许多城市每年都定期举办以琶州展览会为龙头的一系列专业性展览会。这些展览会为当地企业与外商进行业内交流、产品展示和品牌宣传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渠道。目前,广东形成了几所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如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校不但为广东纺织服装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且与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将其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为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品技术创新提供雄厚的科研支撑。

2.4产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在市场驱动和政府的努力构筑下,广东纺织服装业形成了包括山大涌、顺德、开平等的牛仔,潮州的婚纱晚礼服,澄海的工艺毛衫,东莞大朗的针织内衣等多个独特的产业集群。这种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聚为主要形式的特征使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市场组织程度相当高,其主要表现就是市场体系发达,即各产业集聚区域都建立了与纺织行业有关的专业市场,而且区域间产业集聚与专业市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目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由于进入门槛低等原因导致该产业内的竞争采取价格战的手段,从而造成了恶性竞争、重复投资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使企业生存空间锐减并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推进,集群内部分企业逐步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或者订单转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等劳动成本更低廉的地区。

2.5机遇

广东是纺织服装行业的集散地,生产、销售、贸易产业链完整,曾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后来随着北京、上海国际品牌入驻国内和产品线的升级,曾经的广东纺织服装市场经历了近年来的产品设计落后、质量中低档等发展局限。2012年经历了行业销售的寒冬后,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在随着电商的迅速崛起看到了新的机遇。根据正望咨询公司对全国30个重点城市的抽样调查与数据统计,纺织服装产品在网上的购买金额占到全部购买金额的33.0%,且这一比例还在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成为网上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类别。

2.6结语

要提高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必须找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从上述的钻石模型分析得出,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在: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消费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经济发展快、市场需求容量大、专业市场和行业协会等的支持性与协调性强。但同时,其劣势也在制约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原料与劳动成本的提高、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人才不足以及产业集群层次不高。

3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要提高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

3.1人才战略

当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在目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才培养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要提升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就要充分发挥纺织高校的优势,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推动学术研究、产学研联合和技术聚集,为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3.2融资战略

融资不足成为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提升其产业竞争力,我们应当改变这一局面。要吸引到质量好的风险投资,政府首先要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它包括交通、通信系统、能源与水资源供应系统,防灾系统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将能提高风险投资者的预期利润,从而吸引其进入。其次,政府还应开放行业投资准入政策,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机制和企业债权维护机制,创立集群产业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向产业群集聚。

3.3创新战略

目前,广东纺织产业的总体管理理念较差,如利用集群群体的品牌效应是发达国家纺织产业集群重要的营销手段,而广东的企业仍停留在个体营销理念阶段。同时,广东的纺织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在创新融资上的天然劣势,以及其与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互动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鼓励企业积极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同时,通过完善创业板市场、促进企业联合等多种措施提升纺织产业内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3.4集群战略

目前,广东纺织产业的集群基本上都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多属于低成本集群,而且现有的产业集群集而不群,仅仅是企业的空间集群,缺乏关联、配套和协同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创新效应。因此,发展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应注重发展创新型集群。应完善省内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建设,完善产业创新平台示范项目建设,通过产业集群创新实施区域品牌的战略,完善省内纺织业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曾洁,何芬.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4]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竟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6]盛世豪.产业竞争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7]林梨奎.网络购物发展概况及对传统零售业态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4,(5).

[8]邵洁笙.广东纺织业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9]孙孟,任梅春,苏晔.提高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3).

[10]徐剑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对策[J].经贸论坛,2002,(1).

篇13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 集约式发展 模式 江西赣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58-02

作为人类提供物质和文化消费的一个传统产业,服装产业为世界文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产业之一。它对扩大就业、出口创汇、繁荣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利用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积极加大服装产业的培育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和配套服务工作,服装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赣州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产业属于赣州市重点打造的“三个三”产业集群中的轻纺产业。截至2013年5月,该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82家。2013年赣州市纺织服装行业累计生产服装1.55亿件,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3.8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利税7.7亿元,同比增长33.8%,其中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38.4%。

目前,赣州市82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分布在16个县(市、区),其中又以于都、兴国、宁都、石城、龙南、瑞金、全南、南康、赣县、章贡区、赣州开发区等11个县(市、区)为主,这些地区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户数的95%,主营业务收入的90.9%。该市纺织服装行业的主导产品是女性内衣、针织毛衫、西服西裤及各类成衣。以生产西服西裤并已经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特色的南康市是江西省五大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其他时装、运动、休闲等各类服装则在以上11个县(市、区)均有分布。该市纺织服装行业属典型的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型产业,毛针织和女性内衣产量在全省纺织行业中占有相当分量,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

二、赣州市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全市服装产品主要有西服、衬衣、西裤、内衣、童装、礼服、针织品等。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企业正在由生产加工向品牌塑造、由单一产品向系列化方向转化,涌现了一批品牌企业。其中,新雅长生制衣、富翔服饰实现了西服、衬衫、西裤、休闲产品的系列化生产,江西曼妮芬服装有限公司已拥有品牌内衣等产品的大规模化生产能力。

2.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国内外销售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赣州市的服装市场不断扩大。在外贸市场方面,富翔(赣州)服饰有限公司的产品已经销往中东、南美以及国内香港等地区;裕峰制衣厂的童装、力荣针织公司的针织衫成功打入了欧美市场;祺鸿羽绒制品、日凯纺织品等产品在上海、广东等地也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全市服装产业的市场覆盖区域发展稳定并不断扩大。

3.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江西曼妮芬服装有限公司已建成实验室开展产品研发工作,从美国进口的CNC加工机及对色仪等设备,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使产品更舒适更符合人体的需求。新雅长生制衣公司建设的赣州服装研发展示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将有效改善赣州服装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夯实产业研发基础,进一步提升服装企业运营能力及管理水平。同时,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以普通面料为主等发展为以精纺面料为主,经营模式则由原来的单纯贴牌加工为主向发展自有品牌过渡。

4.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很多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将产品制造基地迁移至赣州。如江西曼妮芬工业园、赣州荣创服饰创意园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批沿海企业的迁入为赣州服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三、赣州市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抗风险能力不足。企业多为出口加工型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单一,长期以贴牌加工为主,忽视自主开发能力和自有知识产权,利润率微薄,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市场萎缩等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不足。尽管有一些自主品牌企业,但数量偏少。

2.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不完整,水洗、印花、绣花、后整理等配套产业层次不高,难以达到赣州市中高档出口产品的质量要求。缺乏专业市场配套,尚未拥有规模化的纺织服装原辅料专业市场,钮扣、拉链、商标印刷等配件也无法就地完成采购,这极大地制约了本地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3.部分企业面临招工难问题,服装专业人才短缺。近年来,赣州市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使多数企业招工难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软硬件设施水平相对薄弱,加之部分工作岗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福利偏低,造成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仍然面临招工难问题。

4.产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不高。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无法发挥规模效益。而纺织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升级,使服装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内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纺织服装品的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穿着不仅要舒适、易保养,而且要时尚、有个性。而目前赣州市服装企业关注重心主要在价格优势,距离品牌化、个性化仍然有不小距离。

四、对江西省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符合赣州实情的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全市服装产业现有基础条件,设计开发服装行业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完善产业链条,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促进全市服装行业快速发展。

2.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赣州服装产业已经由生产加工型向品牌营销型转变。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

3.加快配套产业发展,构建服装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集群。全力构建服装产业公共信息化平台,提高自主品牌宣传策划水平,扩大赣州服装产业自主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在服装行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前提下,科技型、专业型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应不断加大服装设计创意人才和科技型人才的激励,建立长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赣州企业与国内知名服装高校的合作,成立高等技能人才实习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与职业院校、技校合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提升赣州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江西省服装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C1342)”]

参考文献:

[1] Hartley J.Creative Industries[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U.S.,2005

[2]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创意产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3]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演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 欧阳有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国际学院 江西南昌 330201)

篇14

[关键词] 加工贸易 ; 广东纺织服装业 ; 整体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58-06

一、问题提出

加工贸易产业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形势的改变,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出现瓶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当下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巨大,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产品出口价格上升,销售受到影响。这需要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广东省纺织服装业为例,该产业是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①,2011年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12.1%。该产业发展对于广东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近年纺织业从业人数稳步上升,据估计该产业2011年解决全省就业70余万,对提供就业岗位,稳定失业率有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原本具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纺织服装业有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其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我国2009 年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其中纺织业就在16种亟待整治的行业之内。所以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对比台湾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发现其通过多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台湾地区的企业普遍的注重研发设计,生产运作环保高效,同时注重自主品牌的发展,由此推动其产业整体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上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升级,与大陆纺织业服装业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大陆的纺织服装业,尤其是广东的纺织服装业同样有升级的空间。

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发展多年,也有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发展经验,具备条件实现产业的有效升级,使纺织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大幅提神。本文通过对转型升级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整体升级概念,基于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具体的情况,结合相关研究的成果,提出关于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升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转型升级

升级(upgrading)的主体可以是企业、行业或产业(industry)等,其对象可以是产品、技术、治理模式或结构,Gereffi(1999)认为“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1]。波特(1985)的理解产业升级是资本的资源禀赋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2]。Poon ( 2004) 认为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的过程[3]。我国学者毛蕴诗(2011)认为转型升级不但表现出附加值和获利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4]。所以我们认为,产品附加值与生产效率是衡量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准,也是升级空间大小的客观表现。

(二)整体升级

Gereffi ( 1999) 将产业升级的不同层次分为:①企业内部,②企业间(企业网络),③地区或国家经济体,④国际性区域。同时他认为,地区或国家经济体的产业升级是要有效利用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从简单加工到复杂的整合生产(OEM/OBM)[1]。孙文远(2006)根据产品价值链分工基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以下三种升级战略:①微观层次上企业个体努力,②中观层次上产业的集体行动,③宏观层次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通过不断地嵌入价值链方式,促进产业实现持续升级,而且产业集体行动有利于产业的升级[5]。企业是整个产业中最基本的单位,地区经济体的某一产业要得到升级需要,必须让该地区相关企业的整体获利水平得到提高,从产品的角度理解即要提高附加值。在对地区产业升级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毛蕴诗等(2011)在对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研究中发现其通过研发设计升级、生产模式(制造)升级到品牌(营销)升级等使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整体有了很大提升,用“整体升级”形容了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的升级模式[4]。事实上也有其他学者在文献中用“整体升级”来描述企业集群转型升级,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整体升级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毛蕴诗(2011)在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升级研究中的发现,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分析(Porter,1985)[2],“整体升级”可以发现其由价值链的一端到价值链的另一端所有环节附加值的提升。所以,“整体升级”用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曲线来表示即微笑曲线整体的上移的过程如图1所示,是价值链各环节附加值整体的提升。

所以我们认为“整体升级”是地区产业通过有效地优化价值链各环节从而使“微笑曲线”整体上升的过程,即价值链附加值整体的上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