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

纺织行业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纺织行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纺织行业发展

篇1

关键词:金融服务 纺织行业 产业发展

纺织行业是东部某省的传统产业,也是该省目前七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纺织行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行业体系,一直在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金融支持东部某省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1.1纺织服装行业贷款总量平稳增长,但在全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金融机构纺织服装业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966.47亿元,较年初增加41.11亿元,较年初增长4.44%;占全部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的3.06%,占比较2013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1.2大中型企业贷款保持稳定增长,且占比稳步增加,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长乏力,占比下降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大中型纺织服装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分别为675.74亿元,较年初增加25.71亿元;小微型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90.73亿元,仅较年初增长15.4亿元,特别是微型企业贷款年初净下降0.62元。

1.3从机构分布看,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合机构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纺织服装行业贷款余额合计为607.99亿元,较年初增加3.48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纺织服装贷款余额的46.29%,占比较年初下降1.68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该省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合机构纺织服装行业贷款余额507.44亿元,较年初增加34.2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纺织服装贷款的52.5%,占比较年初提高1.37个百分点。

1.4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促进纺织行业发展

近年来,金融机构依托核心企业,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服务,并通过创新抵押担保模式,探索原材料、产成品作为抵押物,以仓单、商标权、技术产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为纺织服装企业发放新型的抵(质)押贷款,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

2.当前金融支持纺织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机构对纺织行业实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近年来,纺织行业利润率较低,信贷风险逐渐暴露,金融机构普遍实施了审慎的信贷政策。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如工商银行将纺织行业列入“适度支持类”,农业银行将纺织行业列入“控制压缩类”。股份制等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将纺织业列入“谨慎进入类”。金融机构对纺织行业的信贷政策偏紧,导致纺织业贷款增长缓慢。截至今年6月末,该省纺织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4.44%,低于全部企业贷款增速5.32个百分点;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3.06%,与纺织服装业增加值占该省约8%的比重相比有明显差距。

2.2纺织行业信贷质量堪忧,特别是小微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逐步攀高

截至6月末,该省大、中、小、微型纺织服装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2%、3.68%、3%和5.04%,分别高于同类型全部企业不良贷款率1.9、2.06、1.02和1.74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大、中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逐步降低,而小、微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较快上升。截至6月末,大、中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比2013年末降低0.19和1.98个百分点;而小型、微型纺织服装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比2013年末提高0.82、0.52个百分点。

2.3企业贷款利率总体上升,且银行贷款附加条件较多

200户企业调查显示,贷款利率上浮的占89.86%,其中,上浮幅度超过30%的企业占52.1%。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看,108家小微型纺织企业中59.26%的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超过30%,分别高出大型、中型企业52.9和22.53个百分点。企业反映,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的同时,附加条件较多,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调查显示,200户样本企业利息支出在融资综合成本中的平均占比为82.32%,其中,小微型企业仅为64.74%,反映出银行贷款的附加成本较多。

2.4贷款审批时间延长,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呈现向上集中趋势明显,基层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较小,导致贷款审批程序繁琐,时间拉长,也加大了企业续贷的不确定性。200户企业调查显示,银行续贷审批时间3天以内的有17家,3-7天的有53家,7-10天的有47家,10-15天的有34家,15-20天的有19家,20-30天的有24家,还有6家企业审批时间超过30天。由于续贷周期长,部分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高息借贷进行资金周转,加大了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

2.5纺织行业项目贷款审批较为困难,制约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200户企业调查显示,45%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产品创新及研发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与知识产权”,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较为强烈。但目前金融机构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项目贷款审批非常严格。据对该省48家金融机构调查显示,纺织服装企业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占70.97%,技改及更新设备投资贷款占11.29%,新产品研发贷款仅占3.23%。

3.政策建议

3.1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银企合作力度

加强政策指导,督促金融机构摘掉对纺织行业的“有色眼镜”,不搞“一刀切”式的行业限制政策,对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内部管理水平高但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积极给予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创新、设备改造、品牌建设、并购重组等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3.2继续加强对纺织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金融机构要不断探索扩大抵押品范围,积极开展动产、收益权、知识产权、存货质押等业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贷款手续,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建立科学有效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原则进行差别化定价,既让银行资金获得合理收益,又不能超过企业盈利能力。

3.3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扶持力度,按技术改造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鼓励纺织优势骨干企业对经营困难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制定出台土地、税收、基础建设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或发展与纺织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等措施,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篇2

【关键词】纺织印染业;产业调整;发展对策

一、概述

浙江是近代服装业发祥地,该地区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近4000家,年服装生产能力近15亿件(套),占全国服装生产总数14%左右。尤其是2005年1月1日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取消对我国纺织品配额限制,从而直接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呈井喷式发展。然而中国大量进口纺织品使欧美国内纺织印染和服装企业遭受到重大冲击,各国企业协会和劳动工会强烈抗议大量进口中国纺织品。从而导致欧美国家决定对我国类纺织品加征惩罚性关税,单方面自动启动特保程序,直接导致相当一部份浙江纺织企业产量和效益锐减,使其又一次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对该地区纺织印染行业在新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审时度势,规避风险,适应国际市场形势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等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切实的意义。

二、浙江纺织印染业的发展策略

(一)产业结构调整,凸现区域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浙江纺织印染业已在形成了一批以服装企业为依托的纺织印染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优势明显。但是,整个服装企业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地点特征比较模糊,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提高产业水平,急需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结构调整以资源共享、结构优化为主,重点发展纺织印染工业基地,充分发挥重点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的优势。

浙江纺织印染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全面提高印染业技术水平,二是合理安排纺织业内的各种比例关系,从而改变技术和设备的落后面貌,提高企业生产能力。

(二)规模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实力

企业规模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从而加强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

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提供技术和组织保证,增强自身设计能力;尽量增强和名优产品的联合,增加名优产品的供给能力,从而形成综合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打开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向前快速发展。同时尽量延深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合理和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

(四)提高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提升品牌形象

获得绿色认证来给浙江印染企业带来新的优势。首先是价格,带有绿色标签的纺织印染产品虽然价格比非绿色同类产品高出20%-30%,但销售畅通,因此,获得认证的印染企业可以适当提高价格,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取更大利润。走生态、绿色印染之路的企业,率先采用欧盟标准或国际标准,将成为纺织印染业最终的赢家。

发展环保纤维原料,采用生产过程无污染的纤维——彩色棉纤维和甲壳素纤维生产纺织品和服装;开发可回收再利用的纤维;开发降解的纤维;开发无毒功能性保健纺织品;开发过滤空气及污水的过滤性纺织品。同时在工厂“三废”排放中把好环保关。积极使用治理污染用的新技术设备,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使产品具有绿色性质。

(五)善内部管理体系,注重人才培养

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树立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思想,充分认识人才,特别是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在管理、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人才是经济发展中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能动性的资源。企业“以人为本”,不仅科技创新靠人才,引进技术与设备要充分发挥效益也要靠人才。

(六)积极走出去,加强贸易合作

1、进一步开发美国纺织品市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生产出口大国。我国在纺织品生产出口方面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扩大纺织品生产出口对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十分重要。就我国目前纺织品产能和竞争优势而言,对美纺织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在美纺织品市场中的份额还可进一步提高。

2、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输美纺织品无设限要求的优势,为我纺织品对美出口开辟新的途径。

3、寻求与美纺织印染业的合作,利用低生产成本、规模生产和纺织业产业齐全等优势,吸引美纺织业内人士到投资设厂或与合资合作经营。这一方面可利用美方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纺织印染产业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为我国在输美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扩大对美出口。

4、根据中美纺织品协议和多种纤维协议规定做好出口疏导工作,同时也要对美国在进口我有关纺织品设限问题上积极进行交涉,尽量减少纺织品出口的障碍。充分运用WTO规则应对各种限制措施。运用“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原则,对抗不合理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运用反倾销规则对抗美国反倾销的不适之处;运用关于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限制规定对抗美国的保障措施。

5、面对当前贸易摩擦不断的国际市场环境,纺织印染企业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在境外开设工厂,实行原产地多元化,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改变原产地,就成为能够规避贸易风险,扩大生产和出口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可以分散出口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国际市场,加快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出口目标多样化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中国印染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到海外设点、设厂,把印染产品的销售和生产直接转移到海外,发挥优势,占领更多的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 干春晖.合作策略的产业组织分析 [J].上海管理科学, 2009(2)

[2]吴晓玲.纺织服装企业绿色竞争力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中国纺织网Http://.cn

篇3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and hygiene textiles industry briefly, brings forth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his industry, including deficiency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weak public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lack of policies guiding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is industry is quite considerable, especially for differential and functional medical materials, biomedical fiber and textile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1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简况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指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有 200 多类产品,其中高性能医用纺织品占10%。近年来,我国医疗和卫生领域对纺织材料的需求潜力巨大,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也逐步暴露了诸多限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2000年之后,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2009年产量达到 59.5 万t,2010年产量预计超过 70 万t。目前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医疗防护用和卫生用纺织品,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外科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纺织品及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则大部分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已经超过 60 亿美元。

2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研反馈,目前国内使用的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大多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功能性和舒适性俱差。在医疗用纺织品方面,医疗系统仅对产品供应商有一定的认证,缺乏统一的材料和产品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我国医院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低。大部分科室、区域还是使用普通棉布防护衣,只有在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才会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镜及医疗橡胶手套,且使用率不高。由于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我国卫生用纺织品的大部分高端市场已经被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品牌占领,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为这些品牌供应原料,较差的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内打恶性价格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标准和规范制订工作严重滞后

标准工作滞后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据统计,目前和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相关的现行标准共计 32 个,其中仅有 3 个是在2003年非典时紧急制定的国标,其他均为医疗系统制定的行业标准,且多为产品标准或术语,直接有关纺织品的标准不超过 12 个。另外,还有正在制定的两项医疗用纺织品国家标准。国际上采用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标准超过 60 项,且主要为材料测试方法,以及对产品通用要求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根据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详细的标准工作规划,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基本上以卫生系统为主导制定。由于医疗系统制定的标准术语和纺织系统的习惯多有不同,在标准的使用和术语的统一上存在较多的不衔接之处。因此,纺织系统应加强材料和测试方法的行业标准制订,并推动医疗系统制定终端产品的通用要求和应用测试标准,做好材料和产品的标准对接。对一些普及性较广的大类产品和关键的重点产品,应主动配合医疗系统推出成套国家级推荐性标准,甚至是强制性国标。

缺少材料采购指南和使用规范,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医疗系统对于不同危险环境没有对防护级别要求进行成套的标准评估,医院采购和使用防护用纺织品多凭经验执行。目前我国医院的采购工作通常由医政科或设备科来执行,由于产品标准和材料认证要求的缺失,采购时只能通过查验“三证”(生产执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2认证工作阻碍行业健康前行

由于缺少标准和使用规范的技术支撑,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认证相对空白,特别是医疗用防护产品审批认证机制混乱。普通棉布防护衣和普通非织造布防护衣为一类医疗器械,可由市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一次性和多次性医疗防护服属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但是对于材料和产品的相应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并未认证和规定。目前国内医疗用纺织品的流通渠道复杂,优异产品使用成本昂贵,更多的产品存在优质不优价现象。另外,医疗用纺织品的产品信息跟踪管理和售后服务水平低,也给交叉感染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

我国生产的大量高档医用手术衣、口罩等产品出口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和包装之后,高价返销回国内,流通环节的延长大大增加了最终用户的成本,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滞和隐患,更抑制了高性能产品在国内医院的推广。例如,我国作为世界一次性手术衣的生产大国,很多从国外进口的手术衣其实是由我国制造而成,而医院采购价格远高于出厂价格。

2.3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薄弱

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大多数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受规模实力和发展背景所限,科研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受标准、使用规范和市场采购体系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多数创新实力强的大企业被迫远离国内市场,这也是国内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托科研院所、检测中心、认证机构、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调整医疗用纺织品或卫生用纺织品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及其综合经济效益,摆脱高档产品依赖进口和中低端产品恶性竞争严重的局面,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储备和配送机制不健全。国内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基本是企业自产自销,缺少能与多家企业具有稳定联系的物资检测和配送机构,产品调度不畅,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生产供应易出现混乱局面。此外,国内各部门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对重大疫情的监测预警与信息交流不畅,使得储备品种与数量难以满足应急需要。

2.4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

有关医疗职业防护法律法规制定的不明确和个人防护保障机制的缺失对我国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需求影响很大。卫生部了《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护人员在诊疗和相关工作中的个人防护作了规定,但是除《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规定了防护用品的质量性能要求、穿脱顺序和戴用有效时间外,其它法规没有对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提出具体规定,更没有对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标准化要求。

3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发展空间和趋势

3.1市场发展空间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02 ― 2010年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 20%,出口增速超过 29%。但我国医疗用纺织品的综合技术性能尚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尤其在外科用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另外,国内医院、卫生机构的应用尚未真正打开,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应用都有待大力拓展。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应用在组织再生、骨骼填补再生、创伤治疗、生物粘合剂、放射治疗、透析和过滤、美容外科等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全球矫形外科修复材料和制品市场的增长率达 26%,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材料、血液净化材料、药物缓释材料也呈高速增长的趋势。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 2%,据预测,今后 15 ~ 20 年间,该产业将以 15% 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次性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是重要的应用趋势。重复使用型手术服经消毒处理后,其阻隔过滤病菌的能力会下降,同时,在洗涤过程中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美国,90% 以上的医院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主要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更多地采用非织造材料,手术室用非织造布产品等高档次、开发领域巨大的医疗非织造布产品因其科技含量高、利润可观而成为其中的发展重点。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用非织造布产品的开发正在提速,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不惜花费巨资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据悉,仅德国目前就有 17 家纺织研究机构在进行医用产品的研发。未来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研发将更多地关注材料的防渗漏技术、吸附臭味技术,抗菌、防血液渗透、抗静电、舒适性等功能。

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市场基本上属于自给型,净出口量呈迅速上升趋势,少量的进出口产品以前主要是跨国公司/港台企业为调剂境内外销售品种而产生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纸尿裤、护理垫等,大多是为国外公司做贴牌加工(OEM)。

3.2产品及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医用纺织品中,医用防护、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类和外科用非植入性纺织品类,量大面广,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并可大量出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专门用途的功能性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别化和性能指标水平。外科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特殊的生物医用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目标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

3.2.1高档医用防护材料

全面提升材料的均匀性和产品稳定性,不断降低成本,将是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如可对SMS非织造复合材料进行“三抗”(抗酒精、抗血、抗油)和抗静电、抗菌、抗老化等处理,提高耐静水压、抗酒精等级和纵横向断裂强力。

3.2.2新型医用敷料

材料高效性、产品高效能、护理高效率代表了新型医用敷料总的发展方向,同时将更注重产品的生物活性和智能性。新型医用敷料的可开发种类包括含银抗菌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等。产品要求可塑性强、粘附性好、透气透湿性好、抑菌促愈,并有止血、镇痛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能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裂和胞外基质生长的功效,有效吸收伤口渗出液,干燥后可形成阻挡外来细菌侵袭的物理屏障,为上皮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下游应用产品包括创面用敷料、止血海绵、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纱布绷带、弹力绷带、石膏绷带、创口贴等。

新型卫生材料:将更多地采用生物可降解型、抗菌型、超吸水型等功能性纤维原料,从而提升一次性婴儿和老年尿布、卫生巾、功能湿巾等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在一次性卫生材料中,重点开发面层材料和导流层材料,研究开发材料的可降解性能,提高面层材料的柔软性和功能性,以及导流层的蓬松性和复合化,增强可持续的差动导流性能。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支架材料的降解速率可智能化控制和标准化制备是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支架材料的结构成型工艺与降解特性、与细胞的吸附性能是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解决特殊纺丝、织物成型工艺以及组织器官成型和热定形、生物相容性、功能涂覆技术,开发人造皮肤、心脏瓣膜、人造血管、疝修补片、人工肾、可吸收缝合线、卫生用线等高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重点突破产品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实验。

4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用纺织品的生产与市场许可需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解决依赖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科研课题立项、投资引导上,重点向医用防护用品相关单位倾斜,给予资金支持,致力于对已有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自主研发。

4.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进行科技开发、组织生产及采购,促进研、产、销、用的良性循环。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疗防护用纺织品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科研单位与医疗使用单位的紧密结合,严格规范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强流通经销环节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督,凡二类以上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只有经过严格认证的专门流通机构才具有采购和经销资格。医院应从有资质的流通机构中购买医疗防护用纺织品,流通机构要具有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生产监督的能力。

篇4

纺织行业生产业是为纺织制造工业提供服务,本身不直接生产纺织工业产品,但通过生产业的专业化服务,纺织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可实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生产服务的价值通过纺织企业的产品得以体现。纺织行业生产业贯穿于纺织工业的产业链,涵盖化纤、棉纺、麻纺、毛纺、丝绸、印染、服装等行业。

2013年3月5日,时任总理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业和生活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纺织行业生产业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纺织工业的发展趋势,更是实现纺织强国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生产业是纺织产业链整合的根本手段之一

行业生产业涉及范围广,涵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包括科研设计、管理服务、品牌服务、市场服务等行业的核心业务。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开拓行业国内外市场,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实质上都需要发展生产业。

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业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网络建设缺乏、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产业转移进程缓慢等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生产业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平衡。发展行业科研设计服务,可以提高行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发展行业会展等市场服务,有利于拓展行业市场范围和市场份额;发展行业品牌服务,可以推进行业品牌建设……。总之,促进行业调整振兴,发展生产业是根本手段之一。

二、发展生产业是建设纺织强国的需要

实现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行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加强产品的科技水平,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营销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生产业提供了路径。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业,有利于企业通过外购专业化和有效率的中间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资源投向关键领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三、生产业将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生产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融入制造业,可以实现产品价值的增长。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和专业服务外置化的发展,其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营销策划、技术开发、现代物流等的支撑。生产业有效延长了行业产业链,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融入了更多的生产服务,是纺织行业有形产品创造差异化优势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企业之间非价格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业可以为纺织企业提供高级生产要素,是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生产服务部门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和各类专家,他们大部分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可以为纺织企业提供急需的劳动力和智力服务。纺织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资本运作和融资服务、保险服务、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工程设计服务、产品设计推广、品牌推广、法律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会计金融等智力服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能够有效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

以位于广东的产业集群西樵为例。早期西樵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为产能扩张,制造就是简单的生产,缺乏产品创新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制造业的发展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西樵的纺织企业意识到没有独特的产品开发能力不行,没有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产品检测体系也不行。因此,在镇政府的积极扶持下,该地的纺织产业率先建立了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发、检测体系,随后,又相继发展起了中介服务、物流服务体系等。生产服务业日益成为促进西樵纺织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推动和主导力量。为了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西樵从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入手,在放宽进入门槛的基础上,不断吸引、扶持生产企业进驻西樵,为西樵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发展生产业是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发展生产业可以为纺织行业提供较强的产品和产业配套能力、高素质的劳动力、良好的生产服务体系和生产环境,可以为行业持续发展持续提供推动力。纺织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离不开风险投资、物流、研发设计、策划等专业化支持和服务,这些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给企业带来了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成本节约,也使生产服务企业自身向纵深化发展。完善的技术服务环境、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推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发展纺织行业生产业有助于加快我国纺织行业摆脱简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发展生产业是深化行业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分工可以大幅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升社会劳动的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是推动一个国家或民族富裕和文明的主要动力。实践也证明,曾经的“企业办社会”、“小而全”企业模式效率是低下的,不经济的。随着企业办社会的逐步改制,一些“小而专”企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行业细分越加明显。而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业的产品更加丰富,管理愈加复杂,技术水平也大幅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行业生产不再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加工生产上,行业的专业化分工需要继续细化。生产业为行业进一步专业化分工提供了途径。它既是行业专业化分工深入的产物,也是提高行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实践表明,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缺乏规模性和专业性。而如果由生产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一方面,可以使制造企业集中精力专注于制造技术与生产环节的研究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服务外购,制造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更专业和更高质量的服务。现代工业化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六、发展生产业是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开始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方向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研发、教育培训等生产业发展迅猛。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许多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经济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速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服务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研发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七、结语

发展纺织行业生产业,行业应首先着力完善生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按照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网思路发展生产业,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发挥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地效应,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建设力度,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生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生产业的产业升级和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1/2012[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2] 刘继国.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纺织行业;市场发展;管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逐步完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也逐步实现创新探究,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结构逐步打破传统单一的经济发展格局,现代经济发展结构多元化发展,纺织行业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产业市场结构的深入探索,优化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实现现代经济发展结构全面创新发展。

二、纺织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探究

1.经营理念滞后

现代经济发展领域中,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单一结构向多元经营模式转变。纺织行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结构中的重要分支,是传统产业结构中的代表,但从纺织行业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纺织行业的经营理念之滞后,一方面,纺织行业的经营理念,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限制,导致我国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处于萎靡的发展状态,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收益性低,纺织行业的销售市场开拓性低,对传统产业的新时期转型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阻力;另一方面,我国纺织业的经营思想中缺乏完善的行业发展规划指导,纺织行业中商家经营为了达到各自的利益需求,无法达成共识的销售市场,导致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发展局面四分五裂,纺织行业发展整体水平低。

2.市场信息技术性差

纺织行业中经营的市场需求分析不全面,单一的纺织行业信息结构严重阻碍了纺织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大众需求的把握,纺织行业的产品经营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时尚性,如果纺织行业的市场信息资源的获取健全程度低,会导致纺织行业的企业经营管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的产业是否适应大众需求,是否良好的应用了当前的流行元素,要取决于现代纺织行业企业的经营结构,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完整性、灵活性复杂造成不利影响。

3.纺织行业的经营模式不健全

现代纺织行业经营发展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纺织行业的市场探索发展的经营模式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经营模式处于不稳定的经营状。例如:纺织行业现中存在经营销售市场的开拓广阔性较大,但纺织行业的产品质量管理结构松弛,无法达到现代经营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或者存在经营市场开拓完善水平低,产品质量上乘,但取得的经济利益较低的情况发生,对纺织行业的市场开拓与经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出现纺织行业市场发展与产品经营的脱节情况发生。

4.经营结构不完善规模局限性

我国纺织行业市场发展中存在市场经营不完善的经营局限性,一方面,纺织行业市场发展缺乏有力的营销发展模式,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营发展的需求,使企业的市场经营优势丧失,具有特色的纺织行业在营销模式处于劣势地位,从而缩小了现代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产业经营中,产业发展的经营中,传统的纺织行业经营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造成现代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格局处于相对劣势的市场经营趋势中,长期纺织行业的恶性循环,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甚至成为阻碍纺织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

三、实现纺织行业市场发展及管理对策的探寻

1.转变经营理念

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经营产业的表现形式,为了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发展环境中,纺织行业的市场拓展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必须转变现代纺织行业的产业经营理念,经营者要突破产业结构单一的经营理念,逐步开展现代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适应企业时展的需求,例如:可以将纺织行业与产业经营实现产业相关产业的合作经营,包括纺织行业与旅游产业、装饰品产业等多方面的联合经营,进一步拓展纺织行业经营者市场销售渠道,转变纺织行业传统经营理念;另一方面,我国纺织行业结构的经营市场的开拓,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要善于建立纺织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经营市场规划,善于从理念上分析当前经营的需求,同时又能够实现对未来潜在经营市场的探索分析。

2.畅通市场信息

实现我国纺织行业在新时期市场经营探索的空间结构得到发展,必须保障纺织行业的经营市场信息畅通性,我国纺织行业的经营与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例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我国纺织行业的信息开拓提供发展空间,例如:纺织行业可以形成国内纺织行业经营市场发展的信息公布空间,或者建立网络信息纺织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我国信息技术资源在纺织行业发展转型中的综合应用。例如:为了实现我国纺织的信息应用的畅通性提高,可以结合现市场经营开拓的新模式,O2O的行业市场经营管理,或者进行纺织产业经营市场需求调查,建立企业经营谈论虚拟空间,成分发挥现代新技术在纺织行业信息资源综合化应用的作用。例如:应用微信、微博、QQ等现代沟通软件,逐步形成纺织行业市场信息畅通经营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保障了纺织行业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的信息畅通性提高,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裕的信息渠道。

3.完善经营模式

实现纺织行业市场经营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探究,完善行业经营模式,我国行业经营模式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的把握水平是否符合产业经营的需求,是纺织行业占领经营市场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产业经营中出现纺织行业经营质与经营模式不相符合的情况,一方面,保障企业经营中产品质量的检验模式完善。例如:从纺织行产品生产的原料,加工过程,产品运输等方面的控制,保障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质量;另一方面,注重开拓纺织行业的经营市场,市场信息的畅通为纺织行业的产品经营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营市场发展信息,善于应用产品挖掘潜在的经营市场,促进我国纺织行业在新时期的市场创新的经营发展。

4.市场销售方式的创新

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策略,需要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现代产品营销模式中,产品经发展中,体验式营销是现代产品经营中主要的营销手段,纺织行业在新时期善于完善与发展,必须善于把握企业经营产品的优势,在新的营销模式中凸显纺织产品的最佳亮点,从而紧紧抓住大众购买的核心经营理念,进而挖掘经营市场;另一方面,从产品经营市场需求入手,纺织行业的产品种类多样,要善于、分析产品在大众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将“替代品”转化为“必须品”,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发挥产品经营的价值,扩展经营的纺织行业产品需求。

5.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进步

商品价值取决于市场需求量的多少,而影响商品市场需求的供应因素中,产品经营的个人产品生产速率大小,对企业产品经营的价值起到决定作用。为了提高个人产品经营与发展的经营速率,必须进一步开发纺织行业的产品生产技术的进步,优化纺织行业中产品经营发扎的生产技术水平创新。例如:纺织行业进行技术培训中,将现代自动化产品生产技术应用与纺织产品的生产领域,达到现代纺织行业的技术应用发展水平的创新探索。

此外,实现现代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的创新发展,需要对我国国家轻工业发展领域相关政策的把握,善于分析我国政府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提出的产业经营创新发展的新策略,并结合国内外纺织行业技术设备、经济发展等相应的经营资源,达到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与发展的开发。

四、结论

纺织行业的创新探究,为我国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提供发展新空间,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实际,提出产业结构探索发展的整体创新发展对策,包括发展理念、发展结构,发展市场、经营模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综合创新,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结构的科学性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媛媛.探寻新形势下资本市场与纺织行业的融合全国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发展研讨会召开[J].纺织服装周刊,2010,30:11.

[2]张群祥.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创新心智模式的中介效应[D].浙江大学,2012.

[3]杨晓东.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四川纺织工业发展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0.

[4]周雪霖.四川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反思及对策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00.

[5]黄洪燕.我国纺织服装类外贸上市公司竞争力研究[D].江苏大学,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