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

纺织行业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纺织行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纺织行业发展

篇1

关键词:金融服务 纺织行业 产业发展

纺织行业是东部某省的传统产业,也是该省目前七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纺织行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行业体系,一直在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金融支持东部某省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1.1纺织服装行业贷款总量平稳增长,但在全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金融机构纺织服装业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966.47亿元,较年初增加41.11亿元,较年初增长4.44%;占全部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的3.06%,占比较2013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1.2大中型企业贷款保持稳定增长,且占比稳步增加,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长乏力,占比下降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大中型纺织服装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分别为675.74亿元,较年初增加25.71亿元;小微型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90.73亿元,仅较年初增长15.4亿元,特别是微型企业贷款年初净下降0.62元。

1.3从机构分布看,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合机构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截至2014年6月末,该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纺织服装行业贷款余额合计为607.99亿元,较年初增加3.48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纺织服装贷款余额的46.29%,占比较年初下降1.68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该省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合机构纺织服装行业贷款余额507.44亿元,较年初增加34.2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纺织服装贷款的52.5%,占比较年初提高1.37个百分点。

1.4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促进纺织行业发展

近年来,金融机构依托核心企业,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服务,并通过创新抵押担保模式,探索原材料、产成品作为抵押物,以仓单、商标权、技术产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为纺织服装企业发放新型的抵(质)押贷款,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

2.当前金融支持纺织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机构对纺织行业实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近年来,纺织行业利润率较低,信贷风险逐渐暴露,金融机构普遍实施了审慎的信贷政策。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如工商银行将纺织行业列入“适度支持类”,农业银行将纺织行业列入“控制压缩类”。股份制等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将纺织业列入“谨慎进入类”。金融机构对纺织行业的信贷政策偏紧,导致纺织业贷款增长缓慢。截至今年6月末,该省纺织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4.44%,低于全部企业贷款增速5.32个百分点;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3.06%,与纺织服装业增加值占该省约8%的比重相比有明显差距。

2.2纺织行业信贷质量堪忧,特别是小微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逐步攀高

截至6月末,该省大、中、小、微型纺织服装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2%、3.68%、3%和5.04%,分别高于同类型全部企业不良贷款率1.9、2.06、1.02和1.74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大、中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逐步降低,而小、微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较快上升。截至6月末,大、中型纺织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比2013年末降低0.19和1.98个百分点;而小型、微型纺织服装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比2013年末提高0.82、0.52个百分点。

2.3企业贷款利率总体上升,且银行贷款附加条件较多

200户企业调查显示,贷款利率上浮的占89.86%,其中,上浮幅度超过30%的企业占52.1%。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看,108家小微型纺织企业中59.26%的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超过30%,分别高出大型、中型企业52.9和22.53个百分点。企业反映,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的同时,附加条件较多,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调查显示,200户样本企业利息支出在融资综合成本中的平均占比为82.32%,其中,小微型企业仅为64.74%,反映出银行贷款的附加成本较多。

2.4贷款审批时间延长,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呈现向上集中趋势明显,基层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较小,导致贷款审批程序繁琐,时间拉长,也加大了企业续贷的不确定性。200户企业调查显示,银行续贷审批时间3天以内的有17家,3-7天的有53家,7-10天的有47家,10-15天的有34家,15-20天的有19家,20-30天的有24家,还有6家企业审批时间超过30天。由于续贷周期长,部分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高息借贷进行资金周转,加大了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

2.5纺织行业项目贷款审批较为困难,制约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200户企业调查显示,45%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产品创新及研发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与知识产权”,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较为强烈。但目前金融机构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项目贷款审批非常严格。据对该省48家金融机构调查显示,纺织服装企业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占70.97%,技改及更新设备投资贷款占11.29%,新产品研发贷款仅占3.23%。

3.政策建议

3.1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银企合作力度

加强政策指导,督促金融机构摘掉对纺织行业的“有色眼镜”,不搞“一刀切”式的行业限制政策,对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内部管理水平高但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积极给予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创新、设备改造、品牌建设、并购重组等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3.2继续加强对纺织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金融机构要不断探索扩大抵押品范围,积极开展动产、收益权、知识产权、存货质押等业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贷款手续,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建立科学有效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原则进行差别化定价,既让银行资金获得合理收益,又不能超过企业盈利能力。

3.3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扶持力度,按技术改造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鼓励纺织优势骨干企业对经营困难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制定出台土地、税收、基础建设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或发展与纺织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等措施,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篇2

【关键词】纺织印染业;产业调整;发展对策

一、概述

浙江是近代服装业发祥地,该地区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近4000家,年服装生产能力近15亿件(套),占全国服装生产总数14%左右。尤其是2005年1月1日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取消对我国纺织品配额限制,从而直接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呈井喷式发展。然而中国大量进口纺织品使欧美国内纺织印染和服装企业遭受到重大冲击,各国企业协会和劳动工会强烈抗议大量进口中国纺织品。从而导致欧美国家决定对我国类纺织品加征惩罚性关税,单方面自动启动特保程序,直接导致相当一部份浙江纺织企业产量和效益锐减,使其又一次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对该地区纺织印染行业在新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审时度势,规避风险,适应国际市场形势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等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切实的意义。

二、浙江纺织印染业的发展策略

(一)产业结构调整,凸现区域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浙江纺织印染业已在形成了一批以服装企业为依托的纺织印染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优势明显。但是,整个服装企业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地点特征比较模糊,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提高产业水平,急需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结构调整以资源共享、结构优化为主,重点发展纺织印染工业基地,充分发挥重点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的优势。

浙江纺织印染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全面提高印染业技术水平,二是合理安排纺织业内的各种比例关系,从而改变技术和设备的落后面貌,提高企业生产能力。

(二)规模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实力

企业规模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从而加强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

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提供技术和组织保证,增强自身设计能力;尽量增强和名优产品的联合,增加名优产品的供给能力,从而形成综合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打开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向前快速发展。同时尽量延深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合理和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

(四)提高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提升品牌形象

获得绿色认证来给浙江印染企业带来新的优势。首先是价格,带有绿色标签的纺织印染产品虽然价格比非绿色同类产品高出20%-30%,但销售畅通,因此,获得认证的印染企业可以适当提高价格,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取更大利润。走生态、绿色印染之路的企业,率先采用欧盟标准或国际标准,将成为纺织印染业最终的赢家。

发展环保纤维原料,采用生产过程无污染的纤维——彩色棉纤维和甲壳素纤维生产纺织品和服装;开发可回收再利用的纤维;开发降解的纤维;开发无毒功能性保健纺织品;开发过滤空气及污水的过滤性纺织品。同时在工厂“三废”排放中把好环保关。积极使用治理污染用的新技术设备,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使产品具有绿色性质。

(五)善内部管理体系,注重人才培养

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树立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思想,充分认识人才,特别是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在管理、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人才是经济发展中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能动性的资源。企业“以人为本”,不仅科技创新靠人才,引进技术与设备要充分发挥效益也要靠人才。

(六)积极走出去,加强贸易合作

1、进一步开发美国纺织品市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生产出口大国。我国在纺织品生产出口方面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扩大纺织品生产出口对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十分重要。就我国目前纺织品产能和竞争优势而言,对美纺织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在美纺织品市场中的份额还可进一步提高。

2、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输美纺织品无设限要求的优势,为我纺织品对美出口开辟新的途径。

3、寻求与美纺织印染业的合作,利用低生产成本、规模生产和纺织业产业齐全等优势,吸引美纺织业内人士到投资设厂或与合资合作经营。这一方面可利用美方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纺织印染产业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为我国在输美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扩大对美出口。

4、根据中美纺织品协议和多种纤维协议规定做好出口疏导工作,同时也要对美国在进口我有关纺织品设限问题上积极进行交涉,尽量减少纺织品出口的障碍。充分运用WTO规则应对各种限制措施。运用“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原则,对抗不合理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运用反倾销规则对抗美国反倾销的不适之处;运用关于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限制规定对抗美国的保障措施。

5、面对当前贸易摩擦不断的国际市场环境,纺织印染企业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在境外开设工厂,实行原产地多元化,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改变原产地,就成为能够规避贸易风险,扩大生产和出口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可以分散出口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国际市场,加快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出口目标多样化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中国印染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到海外设点、设厂,把印染产品的销售和生产直接转移到海外,发挥优势,占领更多的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 干春晖.合作策略的产业组织分析 [J].上海管理科学, 2009(2)

[2]吴晓玲.纺织服装企业绿色竞争力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中国纺织网Http://.cn

篇3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and hygiene textiles industry briefly, brings forth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his industry, including deficiency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weak public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lack of policies guiding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is industry is quite considerable, especially for differential and functional medical materials, biomedical fiber and textile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1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简况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指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有 200 多类产品,其中高性能医用纺织品占10%。近年来,我国医疗和卫生领域对纺织材料的需求潜力巨大,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也逐步暴露了诸多限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2000年之后,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2009年产量达到 59.5 万t,2010年产量预计超过 70 万t。目前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医疗防护用和卫生用纺织品,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外科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纺织品及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则大部分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已经超过 60 亿美元。

2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研反馈,目前国内使用的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大多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功能性和舒适性俱差。在医疗用纺织品方面,医疗系统仅对产品供应商有一定的认证,缺乏统一的材料和产品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我国医院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低。大部分科室、区域还是使用普通棉布防护衣,只有在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才会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镜及医疗橡胶手套,且使用率不高。由于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我国卫生用纺织品的大部分高端市场已经被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品牌占领,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为这些品牌供应原料,较差的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内打恶性价格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标准和规范制订工作严重滞后

标准工作滞后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据统计,目前和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相关的现行标准共计 32 个,其中仅有 3 个是在2003年非典时紧急制定的国标,其他均为医疗系统制定的行业标准,且多为产品标准或术语,直接有关纺织品的标准不超过 12 个。另外,还有正在制定的两项医疗用纺织品国家标准。国际上采用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标准超过 60 项,且主要为材料测试方法,以及对产品通用要求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根据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详细的标准工作规划,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基本上以卫生系统为主导制定。由于医疗系统制定的标准术语和纺织系统的习惯多有不同,在标准的使用和术语的统一上存在较多的不衔接之处。因此,纺织系统应加强材料和测试方法的行业标准制订,并推动医疗系统制定终端产品的通用要求和应用测试标准,做好材料和产品的标准对接。对一些普及性较广的大类产品和关键的重点产品,应主动配合医疗系统推出成套国家级推荐性标准,甚至是强制性国标。

缺少材料采购指南和使用规范,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医疗系统对于不同危险环境没有对防护级别要求进行成套的标准评估,医院采购和使用防护用纺织品多凭经验执行。目前我国医院的采购工作通常由医政科或设备科来执行,由于产品标准和材料认证要求的缺失,采购时只能通过查验“三证”(生产执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2认证工作阻碍行业健康前行

由于缺少标准和使用规范的技术支撑,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认证相对空白,特别是医疗用防护产品审批认证机制混乱。普通棉布防护衣和普通非织造布防护衣为一类医疗器械,可由市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一次性和多次性医疗防护服属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但是对于材料和产品的相应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并未认证和规定。目前国内医疗用纺织品的流通渠道复杂,优异产品使用成本昂贵,更多的产品存在优质不优价现象。另外,医疗用纺织品的产品信息跟踪管理和售后服务水平低,也给交叉感染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

我国生产的大量高档医用手术衣、口罩等产品出口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和包装之后,高价返销回国内,流通环节的延长大大增加了最终用户的成本,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滞和隐患,更抑制了高性能产品在国内医院的推广。例如,我国作为世界一次性手术衣的生产大国,很多从国外进口的手术衣其实是由我国制造而成,而医院采购价格远高于出厂价格。

2.3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薄弱

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大多数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受规模实力和发展背景所限,科研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受标准、使用规范和市场采购体系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多数创新实力强的大企业被迫远离国内市场,这也是国内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托科研院所、检测中心、认证机构、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调整医疗用纺织品或卫生用纺织品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及其综合经济效益,摆脱高档产品依赖进口和中低端产品恶性竞争严重的局面,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储备和配送机制不健全。国内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基本是企业自产自销,缺少能与多家企业具有稳定联系的物资检测和配送机构,产品调度不畅,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生产供应易出现混乱局面。此外,国内各部门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对重大疫情的监测预警与信息交流不畅,使得储备品种与数量难以满足应急需要。

2.4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

有关医疗职业防护法律法规制定的不明确和个人防护保障机制的缺失对我国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需求影响很大。卫生部了《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护人员在诊疗和相关工作中的个人防护作了规定,但是除《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规定了防护用品的质量性能要求、穿脱顺序和戴用有效时间外,其它法规没有对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提出具体规定,更没有对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标准化要求。

3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发展空间和趋势

3.1市场发展空间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02 ― 2010年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 20%,出口增速超过 29%。但我国医疗用纺织品的综合技术性能尚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尤其在外科用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另外,国内医院、卫生机构的应用尚未真正打开,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应用都有待大力拓展。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应用在组织再生、骨骼填补再生、创伤治疗、生物粘合剂、放射治疗、透析和过滤、美容外科等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全球矫形外科修复材料和制品市场的增长率达 26%,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材料、血液净化材料、药物缓释材料也呈高速增长的趋势。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 2%,据预测,今后 15 ~ 20 年间,该产业将以 15% 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次性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是重要的应用趋势。重复使用型手术服经消毒处理后,其阻隔过滤病菌的能力会下降,同时,在洗涤过程中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美国,90% 以上的医院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主要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更多地采用非织造材料,手术室用非织造布产品等高档次、开发领域巨大的医疗非织造布产品因其科技含量高、利润可观而成为其中的发展重点。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用非织造布产品的开发正在提速,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不惜花费巨资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据悉,仅德国目前就有 17 家纺织研究机构在进行医用产品的研发。未来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研发将更多地关注材料的防渗漏技术、吸附臭味技术,抗菌、防血液渗透、抗静电、舒适性等功能。

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市场基本上属于自给型,净出口量呈迅速上升趋势,少量的进出口产品以前主要是跨国公司/港台企业为调剂境内外销售品种而产生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纸尿裤、护理垫等,大多是为国外公司做贴牌加工(OEM)。

3.2产品及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医用纺织品中,医用防护、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类和外科用非植入性纺织品类,量大面广,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并可大量出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专门用途的功能性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别化和性能指标水平。外科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特殊的生物医用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目标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

3.2.1高档医用防护材料

全面提升材料的均匀性和产品稳定性,不断降低成本,将是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如可对SMS非织造复合材料进行“三抗”(抗酒精、抗血、抗油)和抗静电、抗菌、抗老化等处理,提高耐静水压、抗酒精等级和纵横向断裂强力。

3.2.2新型医用敷料

材料高效性、产品高效能、护理高效率代表了新型医用敷料总的发展方向,同时将更注重产品的生物活性和智能性。新型医用敷料的可开发种类包括含银抗菌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等。产品要求可塑性强、粘附性好、透气透湿性好、抑菌促愈,并有止血、镇痛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能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裂和胞外基质生长的功效,有效吸收伤口渗出液,干燥后可形成阻挡外来细菌侵袭的物理屏障,为上皮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下游应用产品包括创面用敷料、止血海绵、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纱布绷带、弹力绷带、石膏绷带、创口贴等。

新型卫生材料:将更多地采用生物可降解型、抗菌型、超吸水型等功能性纤维原料,从而提升一次性婴儿和老年尿布、卫生巾、功能湿巾等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在一次性卫生材料中,重点开发面层材料和导流层材料,研究开发材料的可降解性能,提高面层材料的柔软性和功能性,以及导流层的蓬松性和复合化,增强可持续的差动导流性能。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支架材料的降解速率可智能化控制和标准化制备是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支架材料的结构成型工艺与降解特性、与细胞的吸附性能是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解决特殊纺丝、织物成型工艺以及组织器官成型和热定形、生物相容性、功能涂覆技术,开发人造皮肤、心脏瓣膜、人造血管、疝修补片、人工肾、可吸收缝合线、卫生用线等高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重点突破产品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实验。

4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用纺织品的生产与市场许可需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解决依赖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科研课题立项、投资引导上,重点向医用防护用品相关单位倾斜,给予资金支持,致力于对已有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自主研发。

4.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进行科技开发、组织生产及采购,促进研、产、销、用的良性循环。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疗防护用纺织品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科研单位与医疗使用单位的紧密结合,严格规范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强流通经销环节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督,凡二类以上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只有经过严格认证的专门流通机构才具有采购和经销资格。医院应从有资质的流通机构中购买医疗防护用纺织品,流通机构要具有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生产监督的能力。

篇4

纺织行业生产业是为纺织制造工业提供服务,本身不直接生产纺织工业产品,但通过生产业的专业化服务,纺织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可实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生产服务的价值通过纺织企业的产品得以体现。纺织行业生产业贯穿于纺织工业的产业链,涵盖化纤、棉纺、麻纺、毛纺、丝绸、印染、服装等行业。

2013年3月5日,时任总理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业和生活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纺织行业生产业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纺织工业的发展趋势,更是实现纺织强国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生产业是纺织产业链整合的根本手段之一

行业生产业涉及范围广,涵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包括科研设计、管理服务、品牌服务、市场服务等行业的核心业务。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开拓行业国内外市场,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实质上都需要发展生产业。

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业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网络建设缺乏、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产业转移进程缓慢等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生产业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平衡。发展行业科研设计服务,可以提高行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发展行业会展等市场服务,有利于拓展行业市场范围和市场份额;发展行业品牌服务,可以推进行业品牌建设……。总之,促进行业调整振兴,发展生产业是根本手段之一。

二、发展生产业是建设纺织强国的需要

实现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行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加强产品的科技水平,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营销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生产业提供了路径。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业,有利于企业通过外购专业化和有效率的中间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资源投向关键领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三、生产业将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生产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融入制造业,可以实现产品价值的增长。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和专业服务外置化的发展,其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营销策划、技术开发、现代物流等的支撑。生产业有效延长了行业产业链,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融入了更多的生产服务,是纺织行业有形产品创造差异化优势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企业之间非价格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业可以为纺织企业提供高级生产要素,是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生产服务部门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和各类专家,他们大部分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可以为纺织企业提供急需的劳动力和智力服务。纺织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资本运作和融资服务、保险服务、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工程设计服务、产品设计推广、品牌推广、法律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会计金融等智力服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能够有效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

以位于广东的产业集群西樵为例。早期西樵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为产能扩张,制造就是简单的生产,缺乏产品创新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制造业的发展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西樵的纺织企业意识到没有独特的产品开发能力不行,没有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产品检测体系也不行。因此,在镇政府的积极扶持下,该地的纺织产业率先建立了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发、检测体系,随后,又相继发展起了中介服务、物流服务体系等。生产服务业日益成为促进西樵纺织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推动和主导力量。为了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西樵从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入手,在放宽进入门槛的基础上,不断吸引、扶持生产企业进驻西樵,为西樵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发展生产业是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发展生产业可以为纺织行业提供较强的产品和产业配套能力、高素质的劳动力、良好的生产服务体系和生产环境,可以为行业持续发展持续提供推动力。纺织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离不开风险投资、物流、研发设计、策划等专业化支持和服务,这些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给企业带来了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成本节约,也使生产服务企业自身向纵深化发展。完善的技术服务环境、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推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发展纺织行业生产业有助于加快我国纺织行业摆脱简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发展生产业是深化行业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分工可以大幅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升社会劳动的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是推动一个国家或民族富裕和文明的主要动力。实践也证明,曾经的“企业办社会”、“小而全”企业模式效率是低下的,不经济的。随着企业办社会的逐步改制,一些“小而专”企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行业细分越加明显。而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业的产品更加丰富,管理愈加复杂,技术水平也大幅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行业生产不再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加工生产上,行业的专业化分工需要继续细化。生产业为行业进一步专业化分工提供了途径。它既是行业专业化分工深入的产物,也是提高行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实践表明,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缺乏规模性和专业性。而如果由生产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一方面,可以使制造企业集中精力专注于制造技术与生产环节的研究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服务外购,制造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更专业和更高质量的服务。现代工业化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六、发展生产业是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开始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方向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研发、教育培训等生产业发展迅猛。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许多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经济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速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服务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研发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七、结语

发展纺织行业生产业,行业应首先着力完善生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按照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网思路发展生产业,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发挥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地效应,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建设力度,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生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生产业的产业升级和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1/2012[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2] 刘继国.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纺织行业;市场发展;管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逐步完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也逐步实现创新探究,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结构逐步打破传统单一的经济发展格局,现代经济发展结构多元化发展,纺织行业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产业市场结构的深入探索,优化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实现现代经济发展结构全面创新发展。

二、纺织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探究

1.经营理念滞后

现代经济发展领域中,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单一结构向多元经营模式转变。纺织行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结构中的重要分支,是传统产业结构中的代表,但从纺织行业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纺织行业的经营理念之滞后,一方面,纺织行业的经营理念,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限制,导致我国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处于萎靡的发展状态,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收益性低,纺织行业的销售市场开拓性低,对传统产业的新时期转型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阻力;另一方面,我国纺织业的经营思想中缺乏完善的行业发展规划指导,纺织行业中商家经营为了达到各自的利益需求,无法达成共识的销售市场,导致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发展局面四分五裂,纺织行业发展整体水平低。

2.市场信息技术性差

纺织行业中经营的市场需求分析不全面,单一的纺织行业信息结构严重阻碍了纺织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大众需求的把握,纺织行业的产品经营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时尚性,如果纺织行业的市场信息资源的获取健全程度低,会导致纺织行业的企业经营管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的产业是否适应大众需求,是否良好的应用了当前的流行元素,要取决于现代纺织行业企业的经营结构,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完整性、灵活性复杂造成不利影响。

3.纺织行业的经营模式不健全

现代纺织行业经营发展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纺织行业的市场探索发展的经营模式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经营模式处于不稳定的经营状。例如:纺织行业现中存在经营销售市场的开拓广阔性较大,但纺织行业的产品质量管理结构松弛,无法达到现代经营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或者存在经营市场开拓完善水平低,产品质量上乘,但取得的经济利益较低的情况发生,对纺织行业的市场开拓与经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出现纺织行业市场发展与产品经营的脱节情况发生。

4.经营结构不完善规模局限性

我国纺织行业市场发展中存在市场经营不完善的经营局限性,一方面,纺织行业市场发展缺乏有力的营销发展模式,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营发展的需求,使企业的市场经营优势丧失,具有特色的纺织行业在营销模式处于劣势地位,从而缩小了现代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产业经营中,产业发展的经营中,传统的纺织行业经营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造成现代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格局处于相对劣势的市场经营趋势中,长期纺织行业的恶性循环,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甚至成为阻碍纺织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

三、实现纺织行业市场发展及管理对策的探寻

1.转变经营理念

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经营产业的表现形式,为了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发展环境中,纺织行业的市场拓展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必须转变现代纺织行业的产业经营理念,经营者要突破产业结构单一的经营理念,逐步开展现代纺织行业的经营发展适应企业时展的需求,例如:可以将纺织行业与产业经营实现产业相关产业的合作经营,包括纺织行业与旅游产业、装饰品产业等多方面的联合经营,进一步拓展纺织行业经营者市场销售渠道,转变纺织行业传统经营理念;另一方面,我国纺织行业结构的经营市场的开拓,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要善于建立纺织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经营市场规划,善于从理念上分析当前经营的需求,同时又能够实现对未来潜在经营市场的探索分析。

2.畅通市场信息

实现我国纺织行业在新时期市场经营探索的空间结构得到发展,必须保障纺织行业的经营市场信息畅通性,我国纺织行业的经营与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例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我国纺织行业的信息开拓提供发展空间,例如:纺织行业可以形成国内纺织行业经营市场发展的信息公布空间,或者建立网络信息纺织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我国信息技术资源在纺织行业发展转型中的综合应用。例如:为了实现我国纺织的信息应用的畅通性提高,可以结合现市场经营开拓的新模式,O2O的行业市场经营管理,或者进行纺织产业经营市场需求调查,建立企业经营谈论虚拟空间,成分发挥现代新技术在纺织行业信息资源综合化应用的作用。例如:应用微信、微博、QQ等现代沟通软件,逐步形成纺织行业市场信息畅通经营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保障了纺织行业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的信息畅通性提高,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裕的信息渠道。

3.完善经营模式

实现纺织行业市场经营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探究,完善行业经营模式,我国行业经营模式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的把握水平是否符合产业经营的需求,是纺织行业占领经营市场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产业经营中出现纺织行业经营质与经营模式不相符合的情况,一方面,保障企业经营中产品质量的检验模式完善。例如:从纺织行产品生产的原料,加工过程,产品运输等方面的控制,保障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质量;另一方面,注重开拓纺织行业的经营市场,市场信息的畅通为纺织行业的产品经营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营市场发展信息,善于应用产品挖掘潜在的经营市场,促进我国纺织行业在新时期的市场创新的经营发展。

4.市场销售方式的创新

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策略,需要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现代产品营销模式中,产品经发展中,体验式营销是现代产品经营中主要的营销手段,纺织行业在新时期善于完善与发展,必须善于把握企业经营产品的优势,在新的营销模式中凸显纺织产品的最佳亮点,从而紧紧抓住大众购买的核心经营理念,进而挖掘经营市场;另一方面,从产品经营市场需求入手,纺织行业的产品种类多样,要善于、分析产品在大众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将“替代品”转化为“必须品”,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发挥产品经营的价值,扩展经营的纺织行业产品需求。

5.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进步

商品价值取决于市场需求量的多少,而影响商品市场需求的供应因素中,产品经营的个人产品生产速率大小,对企业产品经营的价值起到决定作用。为了提高个人产品经营与发展的经营速率,必须进一步开发纺织行业的产品生产技术的进步,优化纺织行业中产品经营发扎的生产技术水平创新。例如:纺织行业进行技术培训中,将现代自动化产品生产技术应用与纺织产品的生产领域,达到现代纺织行业的技术应用发展水平的创新探索。

此外,实现现代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的创新发展,需要对我国国家轻工业发展领域相关政策的把握,善于分析我国政府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提出的产业经营创新发展的新策略,并结合国内外纺织行业技术设备、经济发展等相应的经营资源,达到纺织行业的市场经营与发展的开发。

四、结论

纺织行业的创新探究,为我国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提供发展新空间,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实际,提出产业结构探索发展的整体创新发展对策,包括发展理念、发展结构,发展市场、经营模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综合创新,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结构的科学性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媛媛.探寻新形势下资本市场与纺织行业的融合全国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发展研讨会召开[J].纺织服装周刊,2010,30:11.

[2]张群祥.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创新心智模式的中介效应[D].浙江大学,2012.

[3]杨晓东.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四川纺织工业发展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0.

[4]周雪霖.四川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反思及对策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00.

[5]黄洪燕.我国纺织服装类外贸上市公司竞争力研究[D].江苏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纺织工业 现状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的支撑性力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体系[1],在全球9000多万吨的纺织生产总量中,我国的产量超过一半,达到5000万吨,也是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产业。我国纺织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论对国家经济还是全球经济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一、我国纺织工业现状

2011 ~ 201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5.1%,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收入年均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1.5%,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6.6%,占世界的比重由2010年的34.3%增长到2014年的37.4%。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出口总额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并趋于平稳。2016年1 ~ 5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不包括纺机部分)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较去年同期放缓4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010.16亿美元,同比下降1.97%。

总之,从生产看,中国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从消费看,衣着消费保持增长态势,消费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投资看,行业投资稳步增长,机器代人成为投资重要领域,新疆成为行业投资热点。就出口而言,受人民币升值、国际需求不旺、订单分散等因素影响,201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出现下降。就品牌而言,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在价值、结构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二、转型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仍较为复杂,棉价走势不确定性增强、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国际竞争加剧、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突出,行业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较大的压力。我国纺织工业须从阵痛中找寻突破,促进产业升级改造,进行深度调整优化结构,但仍面临着五大突出问题。

(一)原料价格波动对产业链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棉花“政策收储”并辅以“进口配额”的制度。正常年份,棉花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政策收储可以保护国内棉农。但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价差开始倒挂。去年10月,“政策收储”改为直补政策,但配额制仍然存在,目前,国内外价差还保持在2000元/吨左右,给国内纺织业带来的是高成本和低利润。在这种大背景下,众多纺织企业被迫转型,寻求生存之道。与棉企面临的棉花价格过高不同的是,化纤企业面临的是由于传统化纤产品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供需失衡。PTA与PET产业链的产能压力问题在整个纺织工业中具有典型性。涤纶纤维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石化产品中的PTA、MEG和PET,约占产品成本的85%。我国PET产能在2011年就已经超过PET的表观消费量,产能开始出现过剩,未来PET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突出,涤纶纤维行业的议价能力将有所下降。

(二)节能环保形势更加严峻

被誉为我国迄今为止最严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传统纺织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其废水排放量与污染力都很大。据2013年环境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纺织业废水排放量21.5亿吨,居第三位;纺织业COD排放量为25.4万吨,居工业行业中的第四位。尽管行业和企业都非常重视环保工作,全力以赴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废水排放量及COD排放量与2012年同比分别下降9.3%和8.3%,但距离政府对排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纺织行业整体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小。主要是由于国家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纺织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支撑不足及综合成本增加等多重压力,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约。

(三)盲目扩大同质化产品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下,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高度聚集,产业与市场形成互动发展局面,纺织集群以其旺盛的经济活力发展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始显现,因为大多数纺织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存在中小企业扎堆的特征。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产品获得市场生存空间,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不仅带来集群企业相互间的过度竞争,也制约着集群经济的科学发展和纺织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以福建省长乐地区纺织业为例,长乐纺织业是长乐经济的主要支柱,拥有各类纺织企业1000多家,目前已形成化纤、纺纱 、织造 、染整、纺机纺器等行业产业链的结构体系,是当前国内纺织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3年提前实现了“十二五”期间打造纺织业千亿集群的目标,跻身全国县级纺织产业三强。2013年,全市年产化纤240万吨、锦纶民用丝6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和锦纶切片生产基地。棉纺纱锭达600万锭,产能居亚洲之首,经编产品和花边产品约各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前几年由于行情好,长乐地区纺织企业一拥而上,不考虑自身的实际生产能力、消能力,不能充分预见到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飞速上涨的现状,盲目投资,纷纷扩大规模,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但却只注重纺织原材料的生产而忽视开发高端纺织品市场,导致高低端产品比例失调,常规产品、初加工产品比例高而精加工产品、功能性家用品比例低。今年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下滑、国内成本优势逐步弱化的背景下,长乐地区不少纺织企业深陷订单不足、销量减少、效益萎缩的困境,有的企业甚至停掉了部分生产线,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四)以品牌和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还未完全建立,资本和人力密集而技术尚不密集

虽然我国的纺织服装生产总量占世界首位,但技术含量偏低,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为主,且自主品牌仅占10%左右。另外,在人口红利即将耗尽的情况下,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同时,融资、土地、渠道、环保投入等费用持续增长,企业综合运行成本显著提升。目前国内60%以上的纺织企业都没有专门的设计研发机构,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贴牌加工、模仿加工的生产模式,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研发设计专业人才不足,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五)国外对纺织服装的限制不断增加

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渐弱化,绿色贸易壁垒正在迅速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2]。欧盟了2016年第26号法规,对纺织品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做出限制:含量不得高于0.01%。法规的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不符合限量要求的产品将不允许在欧盟市场上销售或进口。NPE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渗透、乳化、分散性能,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用于清洁、染色和水洗等工序,是纺织服装行业最常用的洗涤剂和染色助剂。欧盟还通过PFOS禁令,过渡期18个月。这个由欧盟议会通过的禁令称,欧盟市场上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不能超过质量的0.005%,虽然该禁令有18个月的过渡期,目前国际上也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替代产品,但我国国内尚未研发出能完全符合欧盟对PFOS控制标准的纺织用助剂,而且要研发、生产替代产品,又涉及化工等多行业的合作攻关问题,这样势必会大量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国纺织服装和鞋协会第17版限用物质清单,包含了12类超过250种服装、鞋类和成品家纺产品禁用或限制使用的物质,对芳香胺类物质的测试方法、金属类物质、阻燃剂、皮革中甲醛的测试方法等做了规定。第17版清单还对杂项进行了多项删除,同时将旧版本的附录I、附录II和附录III进行了修订和重组。自7月1日起,出口越南的纺织品中,甲醛和偶氮染料中的芳香胺含量须满足新的限量要求。新规规定,在越南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除未经完整处理的纱及毛线胚料外,供36个月以下儿童使用的纺织品,甲醛残留量应≤30mg/kg,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纺织品,甲醛残留量应≤75mg/kg,非皮肤接触的纺织品,甲醛残留量应≤300mg/kg,纺织品中芳香胺的残留量不得超过30mg/kg。同时,国外对我国纺织品的通报也大幅增大。欧盟RAPEX(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3]公布2015年对华发出通报1128起,其中对华纺织品服装类产品的通报172起,占对全球纺织品服装类产品通报总数的53.75%,在全部对华通报产品中仅次于玩具,位列第二。这些技术行贸易壁垒都将给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带来较大影响。

三、对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正承受着严峻的挑战,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逐步取消我国对进口棉花实施的配额管理制度,调整棉花政策调控与市场供需的对立关系,减小行政干预。二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科学整合原料、装备、产品和技术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淘汰严重产能过剩、规模小、设备落后等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行业中大力推行高效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动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加强产业宏观指导,改变常规发展思路,防止盲目扩大同质化产能。政府部门以及协会等要发挥自身作用,在产业规划方面予以宏观指导,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装备较为落后的企业,关键是找准定位,加快与优势企业整合,果断停掉不具备市场竞争实力的老设备,进行产品调整,走差别化路线,研发前沿产品,向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发展。四是以品牌和技术为核心,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功能性的同时要在科研、营销、管理的创新上下功夫,与高校、科研单位结成联盟,组建各类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五是相关监管部门要主动了解世界各国的最新技术法规和要求,加强抽样检测和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将相关国外技术壁垒、设限情况通报企业,加强对企业引导、帮扶、应对。生产、经营企业要及时开展相应的改进工作,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加强供应商管理,从产品源头追溯,控制有害物质添加量,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输入国要求,避免因设限物质超标导致产品出口受阻。

参考文献:

[1] 顾庆良,张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动因及竞争力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4(1):57- 70.

篇7

美国纤纱行业的利润一度保持持续增长,可后来逐渐衰落。针对美国这个行业是如何走出低谷的呢?美国《纺织世界》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位美国纺纱业退休工人,他入行近50年,亲眼见证了美国这一行业如何凤凰涅,转型成功。以下就是他的故事。

40多年前,这位年轻人受雇于世界著名纺织企业之一,曾有人告诫他尽快离开该行。受访者说:“当时那人告诉我,美国纺织业前景黯淡,行业已日趋没落,昔日的繁荣好景不长了。这家美国企业原来的市值为10亿美元,业界预言,10年内就将破产。”这是那人劝他改行的理由并建议他跳槽去一家大型烟草公司供职,但这位工人拒绝了。他继续说道:“奇怪的是,今天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竟然卷土重来,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我在这行干了一辈子,一直从事改进工艺、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工作。我做过纺织车间工人,加工过变形纱,从事过筒子纱染色,几乎摸透了整个生产的流程。而在此期间,那人劝我加盟的企业因被指控在香烟中添加致瘾类化学物质而走上被告席。令它祸不单行的是,那家烟草公司在一片‘吸烟有害’的声讨中,走上了不归路。”

那么,纤纺行业再度崛起的原因何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它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而让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一干到底呢?

这位已退休的纺纱工认为,美国纺织业之所以能再度焕发生机,让众多传统的制造公司刮目相看,原因在于:“我们不断地转变思维方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了解到,韩国与中国台湾能以极低成本生产纱线和织物。但他们能否保质保量快速生产交货呢?这不一定。”

美国纺织业历经一段时间探索后发现,其实韩国和中国台湾经营者的理念出了问题。“在过去,我们也一贯认为,只要产品保质保量生产出来就会有人买。然而正是这一因循守旧的观念几乎扼杀整个美国业界,即供需应大致相当,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一股脑儿不停地纺纱,将纱织成一匹接一匹的布,推向市场,可这才发现,买家越来越少,最后竟销声匿迹。我们错就错在,想当然地以为,一次奏效,次次奏效。只要我们推出产品,总会有买家。可是我们大错特错了。”这一错不要紧,无数家美国纤纺企业不得不关停并转。我们当时还以为,是外国抢走了我们的饭碗!我们不得不把过去的商业法则弃之脑后,苦思冥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篇8

关键词:自媒体营销;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A Research on the Fast-developing We-media-based Marketing Strategy of Zhengzhou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Abstract: The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of Zhengzhou. It summarizes 4 types of we-media-based marketing and promotion strategy including media interactions, integrated marketing, online-offline interactive marketing and customized marketing, which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are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of Zhengzhou. It aims at offering reference to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in central China. Key words: we-media marketing;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迅速发展,同时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纺织产业的优势,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空间凝聚分区明显。长期以来,服装企业和纺织工厂主要聚集在广州、深圳、杭州等南方沿海地区,近年来,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转移稍有好转,由珠江三角洲、江浙沪等逐渐向河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地区转移,这对于国家服装行业的产业转移及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消费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郑州等中部地区的服装产业转移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4G时代的到来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服装的功能和消费的便捷性要求不断增加,由此引发出各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和销售手段来适应新形势下服装行业的发展。其中,自媒体营销成为当下消费环境中的一种主流营销方式。

1 自媒体营销概述

自媒体营销是对面向特定的或不特定的大众或小众群体的人性化、自主化的数字媒体进行的一种营销方式。最早的自媒体开端于博客,现已有微信、微博、自媒体平台等更多的自媒体形式(表 1)。

1.1 我国服装行业消费环境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和4G时代的到来,我国服装行业的消费环境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时展下的产物纷纷出现,终端应用的普及,3G、4G网络的开发,使得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无线设备。同时网民数量仍在快速增加。截止2016年初,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2亿,比2014年底增加了6 303万人,占全国网民的90.1% 。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网络发展趋势。调查发现,网民访问最多的 3 个领域是社交、搜索和电子商务。

网络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纺织服装行业消费环境和营销模式的改变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的服装销售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和超载的信息量,不能有效及时地接收信息,抓住商机。未来手机作为第一自媒体载体的地位不会变,而自媒体营销的出现是顺应媒体工具更新换代下的产物。

1.2 自媒体营销的特征

自媒体营销构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的营销圈体,它的特征显而易见。

(1)特殊载体:它通过自媒体载体 ―― 手机软件、应用、app商城等面向大众群体,将信息流即时、共享和高容量的通过无线网络向移动终端有效传播,为个体用户及社群服务。

(2)可移动性:随时随地将营销服务落实到每个客户的手中,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手段的时间、场地及空间局限性。

(3)互动性:当下,靠社群互动、群体分享,熟人网络发展营销策略的形式层出不穷,很好地利用了自媒体本身交互性和传播互动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和交流至上的原则。

(4)人性化服务:以用户为中心,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和体验是自媒体时代张扬普通大众个性的一个重要服务,也是更好迎接自媒体时代的营销特点。

2 自媒体时代下郑州纺织服装业发展成果及优势

郑州服装企业和批发市场众多,服装产业园发展成熟稳定,以交通枢纽郑州火车站为中心的批发市场近年来也层出不穷,大型批发市场有二七银基商贸城、天荣时装城、 锦荣商贸城、世贸商城、 恒泰广场等。同时,随着行业发展也有很多小型的批发市场正萌芽生长。郑州作为传统的纺织业基地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自媒体的发展对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1 “免费+再收费”,开拓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双赢

营销之路

自媒体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模式的特征在于新型传播手段的时效性和免费性。自媒体营销可以随时随地的传播高容量的信息,从自媒体软件的注册、使用到推广都具有免费一条龙的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进行服装企业推广、品牌宣传来说,大大降低了广告成本。免费的销售模式对于物价低廉的郑州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附加值不高,人均消费水平偏低,在品质得到保证的同时服装零售价和批发价比其他地区价格更低,配合免费的自媒体营销为郑州服装产业和品牌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一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推广打开市场后的“再收费”衍生服务也要容易得多,利用免费自媒体推广的影响力在后方服务获利,开拓了一条适合郑州经济效应的双赢营销之路。

2.2 整合资源,助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走出去”

郑州地处我国中部,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交通便捷,在进行产业的资源承接和空间分布上具有足够的优势。郑州的传统纺织服装业基础雄厚,大型服装市场、面料市场、服装企业众多,其中具有郑州特色的女裤产业发展尤为快速,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长江南、北地均有自己的销售市场。具有特色产品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交通使便利,劳动力密集(2015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956.9万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郑州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最大的缺点就是市场小,产品大多内销,面临长期走不出去的尴尬局面,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时效、便捷、开放性给传统纺织业提供了“走出去”的契机。自媒体时代下打开郑州市场,无论从空间、人力、地域还是仓储物流都能够及时便捷的给全国各地提供资源,整合销售,实现产业分布均匀化。

2.3 创新品牌推广模式,打开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移动市场

品牌和推广的弱势是限制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自媒体的开放性、多平台、个性化优势催生了新的品牌推广模式,使得品牌推广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立体化,品牌推广从渠道、受众和范围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郑州市场和人才资源在自媒体的推动下打开了僵局,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打开了郑州纺织服装行业的移动市场。

3 移动互联网下自媒体营销推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策略

3.1 媒体互动

当微信、微博作为手机用户的代表,微营销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服装企业或品牌首先第一步就是有自己的“代言人”。对于郑州服装行业的推动,博客、网站作为官方宣传平台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个性化、人性化的互动体验代言。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互动、分享、转发可以快速地将郑州中原文化、时装知识、企业公告、品牌理念、服装产品等信息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传递给一定的人群,再由一定的群体分享互动衍生出更多不特定的人群,“强制”植入价值广告,吸引更多不同需求的群体(批发商、消费者、设计师、买手等),从而开展出一种发射的伞状商业模式。

3.2 整合营销

新媒体下的营销推广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软文推广、热点营销、事件营销、公关传媒等,对于资源丰富但需要资源整合的郑州纺织服装业,将这些营销方式整合,以不同的传播手段来降低使用成本,从而达到高效的广告宣传作用,是一项快速有效的营销策略。

3.3 线上线下联动营销

传统的线下营销和新时代的线上营销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这里所说的线上线下联动营销具有两层销售模式。

(1)淘宝线上店铺众多,其中IP地址显示城市分区最明显的是广州、杭州等地,这与其城市线下批发市场、服装企业众多有着密切联系。而郑州线下已然有着较多的批发市场和服装企业,利用移动营销手段、自媒体的力量整合郑州线下的资源,联动线上销售,不失为消除库存,发展郑州服装产业链的一种营销策略。同时,新媒体下的“线上”已经不仅仅在于淘宝、天猫、亚马逊等,微营销(微博、微店)等给具有优越地理位置和人才、设备优势以及基础资源庞大的郑州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利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法将郑州现有纺织资源扩大发展成伞状的发射模式,加快郑州等中部地区服装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2)线下销售线上“购”。“团购”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提前线上查找信息、定位、预定团购,再去实体店享受服务的高效方法,可以有效自主选择服务、随时随地查询信息,并确保服务的可实施性,避免货品售空,商家关门的尴尬,还能更多更广泛地将服务提供给使用网络的所有群体。可以就郑州批发企业建立团购产品库,提前在线上预定付款,按时线下拿货也是一种很好的商业发展模式,这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资源,扩大了市场和潜在客户,同时也互补了线上线下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3.4 定制营销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每个人的需求更丰富化和多样化,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的细分发展更快,这就要求一个成熟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尤其对于纺织服装业,一对一的定制服务必不可少。就产品而言,围绕某个特定的客户来开发设计、定制价格、构建关系,为客户量身定做营销活动,以满足某一个或某一类客户的个性差异化需求,将有助于郑州的服装行业朝着智能化、自主化发展,从而提升竞争优势和产业特色。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网络主流,未来各行各业在媒体销售方面会朝着“自主、自助、便捷、及时、个性”方向发展,针对郑州纺织服装业,应利用优越的地理、空间、人才、资源等优势,及时适应并打开移动互联网市场,进行有效的推广策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略)

[1] 孙淑成.关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3(3):20-21.

[2] 沈雷,吴鹏.服装品牌化的消费导向作用探析[J].纺织导报,2010(7):132-133.

[3] 傅志华.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趋势[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Z1):38-41.

[4] 何军红.移动营销市场的驱动策略[J].企业活力,2008(3):36-37.

[5] 吴爱芝,孙铁山,李国平.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J].地理学报,2013(6):775-790.

[6] 杨君.无线营销浅谈[J].技术与市场,2007(2):62-63.

篇9

关键词: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无模型控制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idea of the multilayer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dynamic large-scale system, the model free control law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del free algorithm is set up. And then, b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system in Foshan city, the best results are explained.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logistics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free control

引 言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与协调发展,是理论界与政府热议的论题之一。经济新常态下,产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深化劳动分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物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快速发展需要物流业的支撑,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各地根据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精神,制定了本地的相关物流产业规划。2009年1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促进广东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与联动发展,为广东省物流业的稳定与发展制定了行动方案。2015年5月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佛山市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佛山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佛山建设成为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

在当前产业状况和经济环境方面探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方面,思路多样,主要从制造业物流外包角度、物流业的发展、两业联动的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通过相互衔接、互为依托,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而且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对制造业――物流业系统的发展实施有效控制的研究却甚少。

由于F有研究制造业――物流业系统控制问题的资料较少,因而在把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与现代控制理论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不容易建立起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人们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发现,对于某些被控对象,要实施有效的控制策略并不容易。经典PID控制尽管不需要数学模型,但只能应用于非时变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而智能控制由于包括了领域的专家知识和某些推理结构,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因对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制造业子系统和物流业子系统本身,而且也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的许多其他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本文讨论不依赖于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自适应控制律(无模型控制)以及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协调发展的无模型控制方法。

1 制造业――物流业双向控制的大系统结构

根据大系统的多层递阶结构思想,可以设计并建立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多级递阶结构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最低级(第一级)为制造业――物流业基本模拟模型与局部控制系统。它是一个模型族。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使用行业发展预测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可以模拟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制造业――物流业系统的评价,将基础信息目标要求、各种约束条件及有关数据要求等传递给中间级(第二级);同时接受中间级的控制要求,对子系统内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如配套市政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生产、政策法规体制等。

中间级(第二级)为制造业――物流业双向协调控制模型。该级的功能是:(1)分析协调满足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多目标要求的各种约束条件;(2)通过大系统自适应协调控制手段,向下对制造业――物流业系统进行双向协调控制,向上提供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最优(或次优)策略方案及综合数据信息。

最高级(第三级)为多层次领导决策层。该层通过协调发展指数,采用无模型控制方法,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最优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决策者决策服务。

2 制造业――物流业双向协调控制模型

制造业――物流业系统是复杂的离散系统。根据复杂系统建模的基本思想,从子系统入手,进而给出整个系统的模型结构。因此,首先从制造业――物流业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制造业子系统和物流业子系统)入手来建立整体系统模型结构。

设Xk,Uk分别表示第k时刻第i个子系统输出向量、输入向量,则子系统的模型结构为:

3 佛山市制造业――物流业双向协调控制

佛山市是珠江三角洲仅次于广州与深圳的高速发展的地级市,为了实现2020年成为国内制造业一线城市的目标,必须做大做强物流业,发挥第三利润源泉――物流的作用,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根据时变参数系统的预测方法及《佛山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佛山市制造业――物流业系统各指标进行预测,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实现佛山市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盲目冒进就可以完成的,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控制时只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假设2019年各状态指标的期望值为:

x=170 000 000, x=260, x=6 000, x=300 000 000, x=90 000 000

x=11, x=195 000, x=850 000, x=42 000, x=6 900 000, x=7 400

根据不依赖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无模型控制),可以得到2018年佛山市制造业――物流业控制系统相应的次优控制值为:

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u=11 089 753

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u=4 278 615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无模型控制方法,佛山市2018年可以在适当增加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下,就可使制造业――物流业控制系统的各项指标达到预想的目标。

4 结 论

本文提出的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无模型控制方法,用“小扰动”手段,结合佛山市的实际,理性强,结构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大系统的次优控制策略中,在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所选指标的局限,可能由于未考虑的因素,因为最终的次优控制结果与佛山市的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并不会影响模型本身的理论性与实际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董千里,张林,申亮.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协调度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119-123.

[2] 陶晶. 中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与策略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5(35):29-30.

[3] 汤兵勇,郑飞.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无模型控制[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3):30-34.

[4] 梁红艳. 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 东南学术,2015(1):88-97.

篇10

2010年6月28日,上海纺织协会首次出版发行《上海纺织产业发展报告(2009-2010)》。历时一年,《报告(2010-2011)》即将发行。需要说明的是,《报告(2010-2011)》中工业企业数据由上海市统计局工交处提供,如上海纺织全行业、棉纺织行业、毛纺织行业、印染行业、服装行业五个运行分析报告的分打数据均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家纺行业、内衣行业、汽车内饰行业、时尚产业、产业用非织造材料和纺织品业、纺机纺器行业、纺织品商业行业七个运行分析报告的分析数据均来源于协会内部统计数据;上海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运行分析数据来源于海关。虽然有些章节的数据还不是很全面,但尚能说明问题。

《上海纺织产业发展报告》是上海纺织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以后第二次编写,肯定仍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报告》又是上海纺织协会的一项重要的常态工作内容。在今后的编撰过程中,将加强逐步建立和完善基础数据的采集渠道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工作,该报告的内容也将逐步丰富,力求从各个侧面反映上海纺织产业的发展情况,供有关部门和企业参考。《上海纺织产业发展报告》编辑部将加强与上海市经信委和上海市统计局等有关政府部门,以及上海工经联、各专业协会、会员单位以及其它相关机构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办好《上海纺织产业发展报告》。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访问M50

日前,M50创意园区又迎来了一位贵客――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莅临。施罗德先生在园区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木马家居设计和香格纳画廊,随后他又饶有兴致的在园区大大小小近十家画廊里驻足,时而与身旁的人交流,时而与画廊经营者合影留念,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画的浓厚兴趣和关注。结束近二个小时的参观行程,施罗德先生表示对M50的访问感到十分满意。

星光闪耀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日前“2011星光上海――华谊ELLE之夜”在毗邻东外滩的全新时尚地标――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盛大举办。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副总裁吴光玉、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时尚产业事业部总经理邵峰、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锦秋、党委副书记支跃蓓、副总经理朱伟明、上海十七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耀生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现场红毯星光熠熠,李冰冰、刘晓庆、高圆圆、安以轩、霍思燕、张涵予、那英、桂纶镁、邓超、李晨、Lisa・s等一众明星使现场迭起,气氛不断升温。在众多明星的陪同下,上海纺织的领导们也走上了红地毯。

卓维700举行老厂房改造十周年纪念座谈会

日前,为庆祝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幢工业老厂房(原上海针织十四厂)成功改造成上海都市型工业楼宇10周年,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携手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在位于黄陂南路751号的M50・卓维700创意产业园区(上海针织十四厂原址)举办了上海第一幢老厂房改造10周年座谈会。

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蒋以任发表讲话:他希望市、区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把握现在。特别是在工业设计领域,上海要走在前面,要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促进工业设计要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的转变,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上海打造“创意城市、设计之都”作出新贡献。纺织控股公司副总裁吴光玉回顾总结了上海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在“科技与时尚”走高端纺织之路的战略引导下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所取得的经验与做法。

篇1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市“十小”整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指针,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治劣与扶优相结合,以块为主、突出重点、堵疏相济、注重实效,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乡镇为主负责、业主自律诚信、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执法监管向农村延伸,着力改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扩大消费需求,推动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要求。以推行新型业态、集约经营、行业整合等为抓手,推动“十小”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转变,规范提升“十小”行业,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市场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20*年目标。摸清全镇“十小”行业的基本状况并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档案,制定“十小”行业的生产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注重典型示范,总结“十小”整治规律,开展“十小行业示范点”创建活动。

2009年目标。在全镇各村全面开展“十小”整治行动,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引路作用,推动“十小”行业按照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即扶持引导基础条件较好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上规模、上水平;改造提升基础条件较差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范要求;关停并转达不到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同时,对故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生产经营条件恶劣、产(商)品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又不主动整改或屡次整改仍不到位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坚决予以打击或关停,净化农村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2010年目标。巩固和深化“十小”整治成果,制假售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歇制;“十小”行业生产经营行为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农村市场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基本健全;农村消费安全得到较好保障。

二、整治重点

重点对象:生产经营食品、药品、农资、液化气、音像制品、美容美发、农村客运等涉及群众身心健康安全的产品或服务站、点、店、户。

重点区位:南阁、北阁和无证生产经营问题突出的区域。

重点问题:生产经营中“脏、乱、差”和“无、散、低”等问题。具体包括无证照或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的行为;生产经营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安全标准的产品的行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违反相关管理规定从事音像制品、客运经营的行为等。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整治。督促纳入监管的小作坊业主履行质量安全承诺,严格按照《浙江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要求》组织生产;以桶装饮用水、“两豆”(豆制品及豆芽)、干制海产品、茶叶、米面制品等五类食品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无证照或证照不齐、达不到取证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整治和取缔力度;严厉打击使用非食用原料、有毒有害物质、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鼓励和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积极创造条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按照龙头带动、辖区集中等“五种模式”整合提升,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促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做到:证照齐全;生产场所符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三框一盒”齐备,并执行相关规定;食品生产加工操作人员均持有健康证等。同时,积极配合质监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二)小食杂店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促使小食杂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店面整治卫生;严格实行台账登记制度;严禁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通过整治,争取将小商店逐步纳入安全监测的监管范围,并对有关的定点、专业供应(批发)商逐步建立档案,纳入监管范围,全面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同时,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三)小餐饮店质量安全整治。逐步推广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证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餐饮原料进货登记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行为。加强对农村、学校、建筑工地、旅游景区和小型餐馆的食品卫生监管;将流动经营的小餐饮摊点基本纳入安全监测的监管范围。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证、验收和溯源制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按照要求发放卫生许可证。要参照20*年*市政府颁布的《*市区饮食业环境污染整治方案》要求,落实环境治理措施,规范餐饮废弃油脂的收集,防止泔水油流入食品市场。促进小餐饮店、小农家乐、小食堂做到:证照齐全(需证照的)并上墙;环境整治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原料进货台账并实行进货验收;有专用的垃圾桶;餐饮工作人员持有健康证并穿戴整洁。同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四)小药店(小诊所)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认证和日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许可、索证索要、进货台账账制度,禁止超范围经营。促使小药店(小诊所)的药品、药品专柜(零售点)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场所整洁卫生;严格执行药品购进查验、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完善药品储存条件,做好库存药品养护;按规定销售和使用药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严禁违法虚假药品广告。同时,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开展小诊所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促进小诊所做到:证照齐全并悬挂在醒目位置,场所整洁卫生;属于强制检定的医疗器械必须100%检定;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同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五)小农资店质量安全整治。推进农资店连锁经营和放心农资店建设,杜绝禁用农药的销售,严厉打击销售劣质农资坑农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促使小农资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经营范围和经营内容相符;建立化肥、农药、兽药、种子、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资的进货索证和销售台账制度;执业人员具备农资销售相关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农资使用指导能力。严厉打击无销售农药资质的销售点,查处超范围经营、农药化肥含量不足、故意“坑农”等行为,建立剧毒有害农药流通台账制度,确保农资产品质量安全。通过整治,争取将辖区内全部小农资店纳入监管范围;将辖区内的农资供应(批发)商100%纳入监管范围,并全面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同时,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六)小菜场整治。延伸农贸市场监管触角,加强对农村小菜场整治力度。严禁经销有毒有害、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的食品以及证照不齐全单位生产的豆制品、米面制品等食品。促使小菜场做到:建立商品准入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固定和临时小菜场,确属群众生活需要并已纳入乡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加强引导和管理。对不符合基本条件和严重违法经营的,依法取缔。同时,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七)小美容美发店整治。督促业主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程,加大对消毒杀菌设施投入,预防感染和疾病传播,严厉打击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服务的行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使小美容美发店,包括足浴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并持有健康证;具备必需的消毒杀菌设备和工作间,经营场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毛巾等用品定期消毒;查验化妆品、消毒用品等质量,建立并实施索证索票制度。同时,积极配合经贸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八)小音像店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严禁租售盗版音像制品;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严厉打击销售、暴力、迷信等违法音像制品;加大对音像游商地摊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黑网吧”。同时针对“小书店”(包括小网吧、小娱乐厅)结合整治。促使小音像店、小书店做到: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并取得行业经营许可;小音像店、小书店经营的音像制品有合法进货凭证,正版率达到90%以上;“黑网吧”得到有效遏制;小音像店、小书店有良好的经营秩序。同时,积极配合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九)农村小客运质量安全整治。严厉打击客运车辆超员超速和无证营运等违法违章行为,严禁使用货运车辆、两轮摩托车、拖拉机或悬挂拖拉机号牌的车辆、报废车或以报废车零件拼装的车辆从事客运。整治农村客运经营秩序,严格执行客运营运许可、客运车辆定期检测、司乘人员资质审查、客运安全管理等制度。促使农村小客运业主做到:证照齐全,手续完备,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按规定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和乘运人责任险,遵章守法,不发生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严重违反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确保行车安全。同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十)小液化气供应点质量安全整治。严格执行液化气经营的布点审批规定,实施燃气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准入门槛,强化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液化气供应点的经营行为,加强液化气经营场所和气瓶储存场所的安全管理,增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公开服务承诺,收费明码标价。对上游的定点供应(批发)商100%建立档案,纳入监管范围,全面建立索证索票制度。通过整治,促使小液化气供应点做到:证照齐全;从业人员具有相关资质;经营场所和瓶库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液化气使用钢瓶100%经过检验合格并建立定点充装供应合同,已充装气瓶上明显清晰标明充装单位,不短斤缺两;从业人员熟悉业务知识并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建立进货登记台账并索取相关证明和检验报告。同时,积极配合市政园林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四、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政府建立镇“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陈传标,副组长为严伟良、钟宇,成员为赵海飞、王才成、董近友、章纪宇、李银菊、方红霞、牟建青、吴利云、周晓敏、张余博。将“十小”整治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整治与规范任务和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同时,要切实为“十小”整治提供经费、装备等保障,推动整治与规范工作顺利开展。

(二)堵疏结合,分类治理。要以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为重点,把整治工作与创建文明(卫生)村居、“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坚持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整治与创业就业的关系。要整治问题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个体工商户),更要注重规范、服务、提升,做到宽严相济,让更多的群众成为创业者。二是整治与便民利民的关系。既要关停取缔一批无证照及制假售劣的“十小”单位;又要帮扶整改一批“十小”单位达到规范要求,方便群众生活。三是整治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在大力整治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的“十小”单位的同时,保护小南而精、小而优的传统产业。要科学界定,科学把握,全面排查摸清“十小”行业底数,掌握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制定整治标准,打扶结合、疏堵并举,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和帮助“十小”行业通过连锁配送、合作经营、区域集中、联合加工等多种方式联小做大、规范发展。

(三)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围绕整治重点和目标任务,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搞好衔接,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辖区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整治合力。各村、有关单位要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积极主动,认真履职。要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等途径,不断完善治理网络,推动“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强化宣传,正确引导。建立全市“十小”整治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深入农村、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宣传开展“十小”整治与规范行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消费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及时“十小”整治与规范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先进经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要对公民的监督权实施有效保护,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方便群众举报,兑现举报奖励,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消费安全的良好氛围。

篇12

1.1 多元林业相协调 

林业结构的单一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实现生态林业,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林业的结构,施行多元林业的发展策略。 

要大力发展结构林业,保证用材林、薪炭林和产业林的协调发展 ;优化林木的年龄结构,提高高龄林的比重,增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森林产业结构的和谐发展。 

要促进森林功能的多样化,把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森林调节大气、防护水土的环境保护作用,同时要促进经济林的开发与发展;要大力发展林区的旅游业,保证林区的增收和创收,为生态林业的发展提供强劲而充足的动力。 

1.2 开发与保护并行 

可持续发展不是少发展或不发展,而是要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同样,对于林业资源,也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行,让国家的林业资源真正地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要建立和完善林业开发工作的法律法规,对于林业开采的标准和树龄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林业的开发活动有法可依;要对那些非法开采林业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打击盗窃和破坏国家林业资源的不法行为;要做好森林资源的更新工作,在开采完一定的林木之后,要及时进行补种和维护工作;林区工作人员要依法治林、科学治林,对林业资源加以科学周到的防护,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3 以经济促生态 

对于林区生态的保护,不排除对经济林的种植和开发以及商业效益的利用。反之,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双赢,为林业生态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经济和物质保障。 

经济林与生态林齐头并进。在对林业的开发过程中,要改善林业的结构,使得经济林与生态林同步发展,不可偏废其一;改善林区的产业结构。注重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在加强传统的林业与农业、林业与工业的结合的同时,要注重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如旅游业等“无烟工业”,实现林区的多元创收;促进林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性和自由性的优势,借社会化大生产之势,促进林业的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实现一材多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 林业生态性政策下的防虫治理 

2.1 加强免疫防治结合 

对于病虫灾害的防治,要“防患于未然”,预防在先,把可能发生的病虫灾害消灭在萌芽阶段。要加强对常发性的病虫灾害进行重点的预防,例如,北方地区常发的蝗灾和雪松根腐病;东南林区常发小叶女贞病害;西南林区则常发炭疽病等,均应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要对一些可能发生的突发疾病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林区工作人员应该密切注意各种可能变异或入侵的新物种的动向,防治其造成新的灾害;要加强病虫害疫苗的研制和开发工作。 

2.2 分类治理提高效率 

要促进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完善林区病虫害的分类治理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当地林业病虫害情况的数据库,以便于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制定有效的对策。要及时更新对当地动植物物种的登记和普查工作,密切关注那些减少或增加的物种,以便对可能出现新的病虫灾害进行预测和防治。要增强农林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理论基础,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的生物学和病理学分析法,对林业病虫灾害进行研究和防治,做到科学治虫、有效治虫。 

2.3 科学治虫保护生态 

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应当以保护生态和防止环境污染为前提。应当少用或者不用一些有害的化学农药,以防对当地的空气和水土造成污染。对一些违法用药、任意用药的行为,要加以严格的惩处,严厉禁止有害药品在市面上的传播;要加强对林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引导其科学用药,避免在治虫灭虫的工作中造成对环境的二次破坏;要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生物资源,寻找有害物种的天敌,以确保用最天然的方法达到病虫害治理的效果。 

3 结束语 

我国的林业政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生态性的原则为基本要求。在这一政策框架下,林区的病虫害治理要以不危害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防患未然、分类治理和科学用药的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下减少治虫工作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随着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课题的解决也将有新的进展。 

篇13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1发展观念落后

由于底子薄、人口多,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一些人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方式和因循守旧的思想根基深厚,创新和竞争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新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积极而有效地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村经济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三是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相联系,农业资源过分集中在产中领域,结构调整也在产中领域进行,原料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订单农业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农户与企业尚未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而制约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1.3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非科学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森林枯竭,植被稀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土功能减弱。沙漠边缘地区流沙以每年5-7米的速度侵移,严重威胁着平原的安全。

1.4农业投入相对不足

受自然条件差,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等因素制约,农业投入产出比只有1:2.5左右,农业经济效益欠佳;乡镇企业不发达,劳务输出困难,农民收入甚低,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至使农业投入不足,部分群众甚至以减少投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大打了折扣,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2.1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前途所在。应该引导全民关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全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中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强化领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在生产决策和管理中才能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3推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新农村的发展,离开农业的发展谈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把农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充分利用当前土地流转制度和林权制度两项改革的契机,走活土地流转这盘棋,要让土地活起来,农民乐起来,鼓励企业、公司、种田大户承包经营农村土地,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变过去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状况,发挥当地的优势,积极开发特色产品。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充分扮演好引导和服务的角色,减少行政干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发种植特色农业,推广使用新型农机机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本领,建设新农村。

2.4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综合考虑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最有效地利用气候变化后的新资源,如热量资源,CO2资源等。特别是光、热、水综合匹配优势资源的利用,以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扩张,加强对林地和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适度性,主动使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行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充实和完善乡村两级领导干部队伍,解决干部队伍中,部分同志为谁工作、怎样工作、工作为什么的模糊认识;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着力解决要求不高、随意性大、党性不强、有意不循、执法不严的问题;树立党风廉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解决领导集体、干部队伍、上下级工作关系中的团结问题,克服有利益就上,遇困难就让,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缺点或错误;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有法必依,坚决纠正有令不到、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现象,提高执政水平和执行力。

篇14

关键词:中小型房地产 调控 避开竞争 战略联盟 品牌 人才

Abstract: from the country since end of 2009 issued a series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the control policy, the policy,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great trouble. This article from avoid competition, strategic alliance, brand development and talent development of four aspects, simple talk about small and medium real estate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 real estate regulation to avoid competition strategy alliance brand talents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的暴利催生了大量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为了维持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国家从2009年底开始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打击,许多大型房地产企业纷纷转战二、三线城市,也使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如今,众多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正面临着一场“市场洗牌”,很显然,会有一部分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要想避免被淘汰出局,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来应对日益恶化外部的环境。下面就以本人之愚见,来谈论一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应当采取的一些策略。

一、避开竞争策略

1.避开竞争策略之一:主打三线城市,紧盯二线城市

目前,很多大型房地产企业已开始进军二、三线城市,吞食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市场份额,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无论在资金方面还是在人力方面,都无法与大型房地产企业进行正面竞争。既然不能进行正面竞争,那就应该采取“敌进我退”的策略,主动避开竞争。主打三线城市,是因为在很多地方的三线城市,大型房地产企业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影响还不大,所以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该选择升值潜力比较大的三线城市作为自己的主要战场。由于二线城市的发展对三线城市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所以主打三线城市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密切关注二线城市房地产企业的活动――即紧盯二线城市,随时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或总结他们的失败教训,若有合适的机会也可以攻进二线城市。

2.避开竞争策略之二:实行差异化战略,开发独特型产品

差异化战略是指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制造出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当今房地产行业的红人潘石屹,当初就充分利用了差异化战略,创造出将居住房屋与工作房屋合二为一的SOHO模式(小型办公,居家办公) ,专门为重生活品味的人群提供创新生活空间以及时尚生活方式,从而非常成功地创办了SOHO中国公司。如今,SOHO中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说,SOHO中国的成功,是差异化战略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3.避开竞争策略之三:采用弥隙战略,寻找市场盲点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长岛总一郎,通过对几百家企业的管理诊断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了“弥隙战略(又称为利基战略)”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中永远存在着市场的盲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围绕着“寻找市场弥隙”而展开,并以新产品开发作为实施市场弥隙战略的核心。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选择有一定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的“缝隙”产品,充分发挥自己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优势,拾遗补缺,填补市场需求的不足。

二、战略联盟策略

1.战略联盟策略之一:与企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

房地产企业联盟,不仅局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应该涵盖开发企业与设计单位、监理公司、建筑商、物业公司、广告公司、建材供应商、装修公司等上下游企业,乃至家电、家具等房地产相关部品生产行业之间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关系。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与其它行业的知名企业联盟,通过借助对方在行业内或某一区域内的品牌效应,可以迅速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比如安徽省阜阳市的丽丰地产,前期已经开发的“怡和庄园”与法国家乐福合作,目前正在开发的“丽丰一品”与英乐购合作,凭借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和英国第一大零售商乐购的名气,丽丰集团所开发的这两个小区的房子都卖得出奇的好。

2.战略联盟策略之二:与政府联盟,参与保障房建设

曾经听人说过:要想挣大钱,就要与政府合作,寻求政策性项目。在房地产行业,目前的政策性项目莫过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双限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拿到开发保障性住房的参与权,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有政府撑腰,可以免费拿地,并且拆迁方便,施工一路绿灯,各种管理成本低廉,所以保障性住房虽然卖价不高,但利润率却不低,而且量大,销售有保证,项目风险低,总利润不一定比开发商品房低多少。

三、品牌发展策略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实施品牌发展策略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几点入手:

1.打造优质产品。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命脉之所在,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用高质量的产品来取得客户的认可,这也是与大型房地产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土地资源、资金等实力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在楼盘的产品质量上。所以只有持续不断地塑造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品牌上凸显实力所在。比如安徽省阜阳市的七度地产,虽然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企业,但凭借其全力打造的优质小区“蓝堡城”一炮打响,使“七度地产,好居专家”的口号深入人心,为其后期开发的“红堡城”及“紫金城”两个小区打下了良好的声誉基础。

2.构建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可以提高内部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也能使企业更好的得到社会认可,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提升。

3.提高服务质量。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通过客户的口碑来提升企业品牌。房产是一种耐久性商品,公司与业主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合同关系,将房产销售给业主只能算是买卖关系的开端,业主在以后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严重的影响房地产公司的形象。因此房地产公司应积极响应客户的意见,持续地为客户服务,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房产在使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建立了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使客户的满意度最大化。满意的客户很自然的在各自的圈子里为企业做免费的宣传,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四、人才发展策略

正如电影《天下无贼》里所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与大型企业相比,其实中小型企业最缺乏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人才。所以,中小型企业要想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