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环境保护产业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环境保护产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保护产业

篇1

—浅析环保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目前全球化的整体经济形势下,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通过石油美元大棒对我国经济的围追堵截,我国环保产业依旧需要不断进步以为我国经济之发展助力,也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一个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基础。对于我国的环保产业,我们需要政策的鼓励,法律的规制,投入的加大。

关键词:环保;产业;经济;

总书记在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将绿水青山放在了同金山银山一样的地位之上。在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正确且及时的决定。但另一方面,站在国家发展经济的角度上说,以绿水青山所代表的环保产业抑或说是环境友好产业(Industries respectueuses de l'environnement)既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又是对目前以美国石油美元体系为代表的经济霸权的应对与反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由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保护型发展的彻底转型。而环保产业本身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环保产业的类型

在我国目前为止存在着三种环保产业的类型: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企业(民营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环保产业。首先,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主要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环保基础设施(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主要包括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大型的核电设施,大型水电设施等等。这些设施一方面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负责运营与管理,其工作人员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另一方面这些设施也具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性质,具有公益性。其次,民营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包括民营企业本身包含的环保组成部分,例如民营工厂的环保废水废物处理设施。还有便是一些民间的环保组织对于环保所进行的一些努力。比如,义务植树队,义务垃圾清理队等等。最后,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环保产业指的是目前广泛流行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及对于环境保护产品与相关配套服务的出口与进口。

二、环保产业的运作模式

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运作模式包括:生产终局控制模式,生产过程控制模式,绿色产品开发模式。其中,生产终局控制模式指的是在相关产业的生产终局进行管理以求达成环保之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厂的废水废物处理系统。对于废水废物的处理,往往处于生产的末端。此实为一种被动性的环保产业,并非主动性的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模式则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体现环保理念,将环保方案贯彻到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之中。例如,小米公司最新的小米全自动工厂,在整个生产环节,从设计理念到生产落地,均体现了环保理念,为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方案。绿色产品开发则是指,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说,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去代替污染环境的产品。例如,用节能灯去逐步替代白炽灯,用以电取暖代替烧煤取暖等等。

三、环保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毫无疑问,我国的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持续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这包括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经济与行业结构带动作用,成本收益带动作用。首先,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是指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本行业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上海的特斯拉汽车为例。上海市相关部门允许美国特斯拉公司在上海全资建厂生产特斯拉汽车,作为交换条件,特斯拉汽车所需的相关配件需在中国生产或采购。这不仅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得到了目前国际最先进技术的加持,而且特斯拉新能源汽车所需配件的国产化,也带动国内相关新能源汽车行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鲶鱼效应显著,对于我国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其次,经济与行业结构的带动作用是指相关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使得相关产业与行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山东核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说,海阳核电1号机组取代当地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130万吉焦,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这个中国山东的滨海小城,开启了我国核能利用的新篇章,毫无疑问对相关经济与行业结构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最后,成本收益带动作用是指通过成本收益的权衡,吸引相关环保产业从业者加大投入,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我国的光伏产业,从需要国家相关相关政策帮扶,到勉强自己自足,最后到现在的出口世界,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光伏产业从弱小走向强大,而且反映了相关产业确实为相关从业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篇2

关键词:产业链环境保护全民参与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in China.It is not only the matter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to save energy, protect environment,it needs the whole society's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We will discuss the policy planning, industrial selec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ee aspects in this paper.

Key words:Industry chai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Full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十二五规划要求,“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保产业化的进程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国际分工的特殊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消耗大量的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环保要从政策规划环节开始考虑,从全产业链角度(即设计、研发、采购、制造、消费、回收一系列环节)综合考虑,要在全社会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实行节能减排措施。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中国七大水系的42%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我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6、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开展政策环评 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政策环评的目标是要将关键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因素融入到区域和行业政策中,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随着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环境问题也日益与国际问题、社会问题、发展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成为政策制定部门无法实质回避的问题。

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交流是开展政策环评的基础。政策环评的主导方应是政策制定者,但同时要明确其责任,保证权责统一。环保部门作为重要的环境相关方,应参与到政策环评乃至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仅发挥智囊作用,还要起到监督作用。但政策环评的成功与否与国情因素密切相关,他国的经验难以简单地套用。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开展政策环评试点工作,特别是在工业、农业、交通、城乡发展、减贫、能源、海洋等与环境和社会密切相关的政策领域。开展政策环评的试点工作,逐渐积累经验和案例,逐步构建适合我国的政策环评理论和方法体系。

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以及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企业。在这之前十几年的发展中,“十五种小企业”将中国的乡镇环境全面的污染、破坏,空气、河流、地下水、土壤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9年初,为刺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政府推出“汽车下乡”惠农政策。各项购车补贴的刺激,到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2亿辆,同时,过去5年里中国新增的1亿吨炼油能力全部被新增的3500万辆汽车吞噬掉。汽车尾气的急剧增多使得中国的大气污染也由以往的煤烟型污染转变成为现在的煤烟与氧化物混合型污染。

3.应用先进工艺 减少废物排放

以环氧丙烷的生产为例,简述不同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的巨大差异。

环氧丙烷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下游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农药、纺织、日化等行业。当前用于工业生产的工艺有氯醇法和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等多种方法。

氯醇法水资源消耗大,产生大量废水和废渣,每生产1t环氧丙烷产生40-50t含氯化物的皂化废水和2t以上的废渣,该废水具有温度高、pH值高、氯根含量高、COD含量高和悬浮物含量高的“五高”特点,难以处理。同时,氯醇法还消耗大量高能耗的氯气和石灰原料,而氯和钙在废水和废渣中排放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氯酸对设备的腐蚀也比较严重。

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是由过氧化氢催化环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的新工艺,生产过程中只生成环氧丙烷和水,工艺流程简单,产品收率高,没有其他联产品,基本无污染,属于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系统。该方法生产1t产品只产生1t废水,且基本没有废渣

4.加强管理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任何一个微小的习惯都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让节能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能够节约大量的纸张、塑料、水电等。

在日常办公、文件管理、招投标等工作中,尽量使用电子版文件,利用网络、移动存储设备传输资料,既方便快捷又节约运输费用、节约纸张、减少耗损打印设备。生活中应当重复使用编织袋、厚实塑料袋、硬质PP饭盒,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既能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又能节约能源、保护森林。将已使用的塑料袋、纸箱、打印纸分拣出来,送往废品回收站,是减少垃圾产生量的最后一个环节。

当前经济发展与生产、生活中,对环保的考虑是比较滞后的。对于被污染的大气、水体,成堆的垃圾,更多人的寄希望于环保主管部门、环保公司,缺乏从自身的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需要从整条产业链考虑,不能以经计量和利润率为纲;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把可回收的物品扔到垃圾堆里,长此坚持,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碧水蓝天、清新空气。

参考文献:

[1]《政策环评——良好管治的工具》,世界银行,2005年

篇3

多晶硅产业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厂家达到了20家之多,但是该产业在生产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生产规模难以得到扩充,生产工业也较为落后,不仅需要消耗较大的成本与能源,还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久之后,大部分厂家因为业务亏损而陆续停产与转产,当时保留下的厂家只有峨眉半导体厂与洛阳单晶硅厂。数十年来,多晶硅产业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我国多晶硅的生产水平较低,而且与国外多晶硅产能以及生产技术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相关数据表示,2012年,我国多晶硅生产总量为6.9万吨,而进口数量却多达82760吨,其中19525万吨从韩国购进、32302万吨从美国购进,此外从德国购进的多晶硅数量为20654万吨,可见国内多晶硅产业依旧凭借大量国外进口。当前除了极少数企业,很多项目在技术水平的采用上仍旧与国外多晶硅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其中表现最为严重的几个方面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环境污染程度严重以及核心竞争力不足。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前多晶硅的有效产能无法满足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具相关分析师表示,发展至2020年光伏产业需求将达到当前有效产能的1.5倍,2050年将达到当前的15倍,所以当前国内多晶硅产业属于阶段性、结构型产能过低。

2多晶硅产业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2.1耗费较高能源与物资

高能耗产业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多晶硅产业,虽然欧美国家研究出的先进改良西门子法已经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问题成功的解决了,但是该项技术对于中国而言尚且处于严格封锁的状态,而国内投入使用的是从俄罗斯购买的改良西门子法,同欧美国家的技术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国内生产多晶硅的成本是国外同类企业生产成本的三倍之多,而生产出的绝大多数产品都远销国外,从实际意义来讲,国内仅仅是对多晶硅进行了高耗能的代加工。

2.2原料链不配套导致环境污染程度加深

事实上,多晶硅生产属于一个提纯的过程,在使用化学方法进行提纯时,起到媒介作用的就是氯元素,而产品本身是不会进入氯元素的。相关统计表示,多晶硅生产中若使用改良西门子法,一千克多晶硅的产出需要消耗0.9-3.4千克的氯气,可见其对氯元素需求量之大。多晶硅生产企业很少考虑与原料链的配套问题,绝大多数均为单一多晶硅生产企业,没有配套氯气生产装置,因此,多晶硅产业的扩张加速了氯碱行业的发展。目前,氯碱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势头,并且小型氯碱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很严重。

2.3副产物处理加剧环境污染程度

多晶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对副产物的处理。对于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而言,在产出一吨多晶硅的同时将会产生10吨至20吨的SiCl4。当前我国每年生产多晶硅的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吨,那么就意味着至少需要处理十万吨的SiCl4。当前采用处理SiCl4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氧化还原处理得到SiHCl3,但是国外方面严格垄断了该技术,而国内技术水平在一次转化方面仍旧存在较低的效率,不能实现闭环生产以及物料的循环再利用,使该技术方面的应用效率大幅降低。

3改善多晶硅产业环境保护现状的措施

3.1出台相关政策

长时间以来,下游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始终处在缓慢的发展上,导致多晶硅产能就出现了极大的剩余。国内方面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量仅占2%,其余产量均用于出口,也就说国内紧缺的能源在大量的向国外输送。对此的建议就是从环保的角度上出台相关政策,向传统的燃煤电厂适当征收碳税,向采用太阳能光伏的电厂给予适当政府津贴,或者是降低其综合利用税率等优惠政策。太阳能电池出口方面需要相应的增收环境税,使多晶硅产能过剩和光伏发电内需不足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当该产业达到国际高新水平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时在对其出口进行鼓励,避免出现国际污染转移。

3.2构建绿色产业链

对于硅产业来讲,工业硅提炼属于源头产业,随之能够衍生出无机硅系列、有机硅系列、硅合金以及多晶硅等不同种类的产业链。但是这些分属在化工、冶金、太阳能等不同的行业中,长时间的发展上都未能展现出协同效应,很多环节因此产生了环境问题。因此,建议优化整合有机硅、工业硅以及多晶硅行业,将行业间的界限打破,使上下游能够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并对副产业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硅材料产业链。从世界范围进行思考,硅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多晶硅与化工方面的联合体,不仅方便将氯气、氢气等化工原料提供给多晶硅生产,还可以通过SiCl4及次库等先进技术促进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3.3研发并推广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当前针对处理多晶硅副产物SiCl4应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将其延伸到有机硅产业链中,通过化学反应将SiCl4转化成光纤预制棒、白炭黑或者是硅酸乙酯等物质,但是需要考虑下游产品是否达到饱和量。多晶硅生产企业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使多晶硅工艺生产路线得到改善,同时对光电新型材料进行开发,研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方法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将国外垄断局面打破,及从而将多晶硅在我国的竞争力提升。

4结束语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紧急通知》(内政发电〔2012〕10号)和呼和浩特市关于矿业治理整顿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我县矿业秩序管理,规范矿山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群众利益。

二、目标任务

通过全面整顿治理,依法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依法保障企业利益和群众的合法利益,实现矿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成立县矿业整顿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合整治督查组,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办公室主任:杨东(兼)、段利民(兼),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协调和督查结果汇总工作;联合整治督查组分别由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带队,抽组监察、发改、经贸、国土、农牧、环保、林业、安监、水务、交通、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全县矿产资源开发进行专项排查治理整顿,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分别负责整治督查的召集工作和督查结果汇总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全面排查阶段

按照《自治区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发〔〕100号)、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能源〔〕1039号)、《自治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能源〔〕2605号)和《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局6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我县境内的各类矿山、交通干线和城市周围砂石采石场和煤炭物流中心的环境状况、企业用地手续、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地质环境治理、草原作业许可和生产经营行为等进行专项检查。

各乡镇要协调相关部门对各自辖区范围内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对存在的问题立即责令企业进行限期整改。监察、发改、经贸、国土、农牧、环保、林业、安监、水务、交通、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要组织精干力量,进行彻底的排查,全面查清查实有关情况。

(二)整改整顿阶段

对排查出的安全生产制度不落实,以采代探、超层越界,违规排放、乱排废弃物,违法占用林地、耕地、草原等违法行为和企业证照不一致的违规行为及隐患,要勒令企业立即限期整改;对于无证生产、占地补偿不到位、生产运输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题的企业要立即停产整顿,待整改完成并经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复工生产。对于未按要求进行积极整改的企业,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依法吊销有关证照,同时责令企业做好停工期间的厂区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稳定,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做好监督监管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

全面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完善企业有关手续,提高企业认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各企业和有关部门要将排查整改方案和整顿整改总结上报矿业整顿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逐步探索建立企业投资诚信制度,严格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行为。

五、具体要求

(一)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击违法开采、越界开采、偷采盗采、私采滥挖、证照不一、证照不全、安全生产和环保措施不达标等行为,重点打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无证勘查、无证开采、圈而不探、以采代探、违规占地等违法行为。要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要求,依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严禁非法采矿的通告》(武政告字〔2012〕3号),切实加大打击力度,对各自辖区内盗采矿产资源、私采滥挖行为的矿点,责令其自行拆除生产设施设备,关闭非法采矿点,停止一切非法开采活动。对拒不停止非法开采活动的违法人员,公安、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及时介入调查,依法查处,构成非法采矿罪的一律立案查处。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文件精神,各乡镇对各自辖区内的“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工作负有主要责任,对私采滥挖等非法行为,发现两次的,纪检监察部门对乡镇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上级督办和群众举报仍然存在并发现两次以上的,对乡镇主要领导给予降级等相应处分,并追究有关领导干部责任。

(二)严格环评审批制度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及附近从事生产破坏活动,对上述区域内已经存在的矿山企业,按照《自治区关于切实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有关规定的通知》精神,暂时可开采,但是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步进行清理整顿或关停取缔。企业要尽快完善有关手续,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加强监管,确保企业不得以采代探,不得扩大探、采矿面积。

进一步严格环评审批制度,加强对粉尘、噪音、地下水污染的监管和治理。矿区要探索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应尽量回用,不能回用的要达标排放,可能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应当采取防渗漏等防护措施。

国土、环保、林业、农牧业、水务等部门要加强联合监督检查,督促矿山建设单位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禁施工扰民和破坏、污染环境。在目前植被保护较好的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必须认真做好开采区表土覆盖和生态恢复工作,制定可行的生态恢复方案,报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批准实施,边开发边治理。有关部门要对开发建设全过程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好森林和草原生态。

(三)严格用地审批制度

各矿山开采必须依法征地,项目用地、征地补偿标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补偿或安置方式要征得被征地农民同意,确保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办理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手续。

国土部门要坚持“源头控制,预防和控制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土地破坏程度。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二是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坚持土地复垦与提高开采工艺相结合,努力实现“边开采、边保护、边复垦”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用途,实现矿山土地可持续利用。三是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国土部门要进一步充实执法力量,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定期对辖区内的矿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从快查处。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采矿权标识制度,在开采作业场所的明显位置设立采矿权标识牌,标明矿区位置、矿种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各矿山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依法采矿,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矿山企业要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

强化对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周期管理,一是对新建、改建、扩建非煤矿山企业未经安监部门审批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不得开工建设,如开工建设,立即责令停建,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二是非煤矿山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工期施工。三是实行试生产(运行)备案制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未经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通过的,不得投入生产。在竣工验收前确需试生产(运行)的,建设单位必须组织单项工程验收,并制定试生产(运行)方案及应急预案,报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后,才能进行试生产(运行)。四是试生产(运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确需延长的要向安监部门提出申请,延长期限不超过3个月。五是建设单位要在试生产(运行)结束前1个月内向安全监管部门提出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正式生产运行。

安监部门要严格监管,确保安全生产。严肃查处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企业要限期整改,必要时停产整顿。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企业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安监部门要联合有关单位督促井工矿企业逐步安装使用“六大系统”(即:建设完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在规定时限内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企业,立即进行停产整顿。

(五)严格交通运输管理

矿山企业开工建设要科学确定矿用车辆行驶路线,并采取工程措施固定行驶线位,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交通、运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治理超载超限工作力度,确保公路交通安全畅通;严禁在公路安全控制范围内从事采矿、采石、取土、爆炸作业等危及公路安全的活动。

交通、交警、路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大运输车辆联合监管力度。一是按照户籍化管理要求,对矿产开采车辆、驾驶人建立工作台账,实行“一车一档”,严格办理注册登记、挂牌工作,督促无牌无证车辆完善相关手续,定期对矿山开采车辆进行交通安全检查和检测,不断提高车辆的登记率和检测率。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车辆,坚决予以停运,同时切实加强对矿山开采车辆驾驶人员的教育、培训、考试和审验工作。二是不断净化矿山周边道路通行环境。对需要进入矿山的运输车辆,由交警部门严格审核发放《道路通行证》,并明确运输路线、时间和行驶速度,矿产运输车辆必须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严禁“超长、超宽、超高”及客货混载车辆上路行驶。三是加大对运输车辆的违章查处力度,公安交警和公路路政部门要实行联合执法和共同监管,对在道路上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超限行驶及随意遗洒、飘散运载物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除依法进行处罚外,必要时取消其矿山开采运输资格。四是禁止机动车辆离开道路通过草原、耕地等非运输途径行驶,违者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赔偿损失。

(六)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矿山开发企业出资,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能力的专业企业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各矿山企业要立即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预防和治理因矿山开采造成的矿区沉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要与开采工程同步实施。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未按规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要限期恢复治理,规定期限内仍不恢复治理的要责令其停止开采,使用保证金进行恢复治理,工程费用超出保证金及其利息的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七)加强危爆、易制爆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公安、环保、卫生、安监、质监等有关部门对贮存、运输、使用危爆、易制爆和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要进行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抽查。严格落实企业各项有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保障合法购买、依规运输、安全贮存、规范使用,确保安全使用,不发生任何泄露事件。各有关企业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措施,对危爆、危化品的使用和管理严格实行“双人双发、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的“四双”制度,纸质、电子收发记录存档、保存。

(八)严厉打击非法转让矿权行为

转让探矿权、采矿权要符合法定条件,要依法依规足额缴纳股权转让交易个人或企业所得税,经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后,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批准,各有关部门方可依法为其办理法人变更登记。国土、工商、税务、经贸等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禁止以出租、买卖、承包、融资、参股或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对于非法转让行为要依法进行严厉查处。

(九)加强尾矿库、沉陷区的监管

安监、环保、国土等有关部门要联合监管,一是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尾矿库不允许投入使用,要对企业尾矿库及排污设施和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排查和检测,企业不得擅自违法排污,特别是重金属和涉重金属企业要加强日常监管和监测工作,不得违规排放含有重金属和涉重废水而导致周边水体受到污染的事件发生。二是对无合法矿石来源、规模达不到产业发展规划要求、非法建设尾矿库的企业要依法关闭。三是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监督企业认真做好矿山沉陷区治理工作,切实保障治理措施到位,确保安全。

(十)加强产业监管,促进企业诚信经营

发改、经贸、国土、环保、农牧业、林业、税务、水务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每月定期巡查,对矿山开发项目从勘探、项目核准备案、建设、竣工验收到生产运营进行全过程监管,凡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依法及时处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矿山建设项目税收贡献少、证照不全、证照不一且存在毁坏环境、草原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未按规定程序开展前期工作,擅自开工建设或未按期进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治理、安全验收、足额交付占地补偿的,有关监管部门要立即责令其限期整改,发改、经贸部门要对其进行存档记录,在两年内暂停对违规项目单位开展前期工作和核准申请的受理,一年内暂停受理该单位法人建设其它矿山开发项目。对于在项目申报和建设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依法予以惩处,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其投资建设活动。

探矿权人在领取勘查许可证后,应当在6个月内组织开工,并向县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送开工报告。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的,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之规定,由县国土资源局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处罚;情节严重的,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探矿权人被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自勘查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申请探矿权。

篇5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