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环境保护产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保护产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保护产业

篇1

—浅析环保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目前全球化的整体经济形势下,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通过石油美元大棒对我国经济的围追堵截,我国环保产业依旧需要不断进步以为我国经济之发展助力,也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一个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基础。对于我国的环保产业,我们需要政策的鼓励,法律的规制,投入的加大。

关键词:环保;产业;经济;

总书记在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将绿水青山放在了同金山银山一样的地位之上。在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正确且及时的决定。但另一方面,站在国家发展经济的角度上说,以绿水青山所代表的环保产业抑或说是环境友好产业(Industries respectueuses de l'environnement)既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又是对目前以美国石油美元体系为代表的经济霸权的应对与反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由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保护型发展的彻底转型。而环保产业本身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环保产业的类型

在我国目前为止存在着三种环保产业的类型: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企业(民营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环保产业。首先,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主要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环保基础设施(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主要包括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大型的核电设施,大型水电设施等等。这些设施一方面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负责运营与管理,其工作人员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另一方面这些设施也具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性质,具有公益性。其次,民营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包括民营企业本身包含的环保组成部分,例如民营工厂的环保废水废物处理设施。还有便是一些民间的环保组织对于环保所进行的一些努力。比如,义务植树队,义务垃圾清理队等等。最后,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环保产业指的是目前广泛流行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及对于环境保护产品与相关配套服务的出口与进口。

二、环保产业的运作模式

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运作模式包括:生产终局控制模式,生产过程控制模式,绿色产品开发模式。其中,生产终局控制模式指的是在相关产业的生产终局进行管理以求达成环保之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厂的废水废物处理系统。对于废水废物的处理,往往处于生产的末端。此实为一种被动性的环保产业,并非主动性的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模式则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体现环保理念,将环保方案贯彻到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之中。例如,小米公司最新的小米全自动工厂,在整个生产环节,从设计理念到生产落地,均体现了环保理念,为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方案。绿色产品开发则是指,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说,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去代替污染环境的产品。例如,用节能灯去逐步替代白炽灯,用以电取暖代替烧煤取暖等等。

三、环保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毫无疑问,我国的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持续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这包括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经济与行业结构带动作用,成本收益带动作用。首先,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是指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本行业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上海的特斯拉汽车为例。上海市相关部门允许美国特斯拉公司在上海全资建厂生产特斯拉汽车,作为交换条件,特斯拉汽车所需的相关配件需在中国生产或采购。这不仅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得到了目前国际最先进技术的加持,而且特斯拉新能源汽车所需配件的国产化,也带动国内相关新能源汽车行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鲶鱼效应显著,对于我国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其次,经济与行业结构的带动作用是指相关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使得相关产业与行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山东核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说,海阳核电1号机组取代当地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130万吉焦,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这个中国山东的滨海小城,开启了我国核能利用的新篇章,毫无疑问对相关经济与行业结构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最后,成本收益带动作用是指通过成本收益的权衡,吸引相关环保产业从业者加大投入,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我国的光伏产业,从需要国家相关相关政策帮扶,到勉强自己自足,最后到现在的出口世界,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光伏产业从弱小走向强大,而且反映了相关产业确实为相关从业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篇2

关键词:产业链环境保护全民参与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in China.It is not only the matter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to save energy, protect environment,it needs the whole society's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We will discuss the policy planning, industrial selec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ee aspects in this paper.

Key words:Industry chai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Full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十二五规划要求,“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保产业化的进程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国际分工的特殊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消耗大量的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环保要从政策规划环节开始考虑,从全产业链角度(即设计、研发、采购、制造、消费、回收一系列环节)综合考虑,要在全社会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实行节能减排措施。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中国七大水系的42%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我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6、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开展政策环评 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政策环评的目标是要将关键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因素融入到区域和行业政策中,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随着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环境问题也日益与国际问题、社会问题、发展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成为政策制定部门无法实质回避的问题。

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交流是开展政策环评的基础。政策环评的主导方应是政策制定者,但同时要明确其责任,保证权责统一。环保部门作为重要的环境相关方,应参与到政策环评乃至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仅发挥智囊作用,还要起到监督作用。但政策环评的成功与否与国情因素密切相关,他国的经验难以简单地套用。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开展政策环评试点工作,特别是在工业、农业、交通、城乡发展、减贫、能源、海洋等与环境和社会密切相关的政策领域。开展政策环评的试点工作,逐渐积累经验和案例,逐步构建适合我国的政策环评理论和方法体系。

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以及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企业。在这之前十几年的发展中,“十五种小企业”将中国的乡镇环境全面的污染、破坏,空气、河流、地下水、土壤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9年初,为刺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政府推出“汽车下乡”惠农政策。各项购车补贴的刺激,到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2亿辆,同时,过去5年里中国新增的1亿吨炼油能力全部被新增的3500万辆汽车吞噬掉。汽车尾气的急剧增多使得中国的大气污染也由以往的煤烟型污染转变成为现在的煤烟与氧化物混合型污染。

3.应用先进工艺 减少废物排放

以环氧丙烷的生产为例,简述不同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的巨大差异。

环氧丙烷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下游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农药、纺织、日化等行业。当前用于工业生产的工艺有氯醇法和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等多种方法。

氯醇法水资源消耗大,产生大量废水和废渣,每生产1t环氧丙烷产生40-50t含氯化物的皂化废水和2t以上的废渣,该废水具有温度高、pH值高、氯根含量高、COD含量高和悬浮物含量高的“五高”特点,难以处理。同时,氯醇法还消耗大量高能耗的氯气和石灰原料,而氯和钙在废水和废渣中排放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氯酸对设备的腐蚀也比较严重。

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是由过氧化氢催化环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的新工艺,生产过程中只生成环氧丙烷和水,工艺流程简单,产品收率高,没有其他联产品,基本无污染,属于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系统。该方法生产1t产品只产生1t废水,且基本没有废渣

4.加强管理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任何一个微小的习惯都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让节能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能够节约大量的纸张、塑料、水电等。

在日常办公、文件管理、招投标等工作中,尽量使用电子版文件,利用网络、移动存储设备传输资料,既方便快捷又节约运输费用、节约纸张、减少耗损打印设备。生活中应当重复使用编织袋、厚实塑料袋、硬质PP饭盒,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既能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又能节约能源、保护森林。将已使用的塑料袋、纸箱、打印纸分拣出来,送往废品回收站,是减少垃圾产生量的最后一个环节。

当前经济发展与生产、生活中,对环保的考虑是比较滞后的。对于被污染的大气、水体,成堆的垃圾,更多人的寄希望于环保主管部门、环保公司,缺乏从自身的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需要从整条产业链考虑,不能以经计量和利润率为纲;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把可回收的物品扔到垃圾堆里,长此坚持,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碧水蓝天、清新空气。

参考文献:

[1]《政策环评——良好管治的工具》,世界银行,2005年

篇3

多晶硅产业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厂家达到了20家之多,但是该产业在生产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生产规模难以得到扩充,生产工业也较为落后,不仅需要消耗较大的成本与能源,还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久之后,大部分厂家因为业务亏损而陆续停产与转产,当时保留下的厂家只有峨眉半导体厂与洛阳单晶硅厂。数十年来,多晶硅产业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我国多晶硅的生产水平较低,而且与国外多晶硅产能以及生产技术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相关数据表示,2012年,我国多晶硅生产总量为6.9万吨,而进口数量却多达82760吨,其中19525万吨从韩国购进、32302万吨从美国购进,此外从德国购进的多晶硅数量为20654万吨,可见国内多晶硅产业依旧凭借大量国外进口。当前除了极少数企业,很多项目在技术水平的采用上仍旧与国外多晶硅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其中表现最为严重的几个方面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环境污染程度严重以及核心竞争力不足。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前多晶硅的有效产能无法满足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具相关分析师表示,发展至2020年光伏产业需求将达到当前有效产能的1.5倍,2050年将达到当前的15倍,所以当前国内多晶硅产业属于阶段性、结构型产能过低。

2多晶硅产业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2.1耗费较高能源与物资

高能耗产业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多晶硅产业,虽然欧美国家研究出的先进改良西门子法已经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问题成功的解决了,但是该项技术对于中国而言尚且处于严格封锁的状态,而国内投入使用的是从俄罗斯购买的改良西门子法,同欧美国家的技术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国内生产多晶硅的成本是国外同类企业生产成本的三倍之多,而生产出的绝大多数产品都远销国外,从实际意义来讲,国内仅仅是对多晶硅进行了高耗能的代加工。

2.2原料链不配套导致环境污染程度加深

事实上,多晶硅生产属于一个提纯的过程,在使用化学方法进行提纯时,起到媒介作用的就是氯元素,而产品本身是不会进入氯元素的。相关统计表示,多晶硅生产中若使用改良西门子法,一千克多晶硅的产出需要消耗0.9-3.4千克的氯气,可见其对氯元素需求量之大。多晶硅生产企业很少考虑与原料链的配套问题,绝大多数均为单一多晶硅生产企业,没有配套氯气生产装置,因此,多晶硅产业的扩张加速了氯碱行业的发展。目前,氯碱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势头,并且小型氯碱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很严重。

2.3副产物处理加剧环境污染程度

多晶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对副产物的处理。对于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而言,在产出一吨多晶硅的同时将会产生10吨至20吨的SiCl4。当前我国每年生产多晶硅的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吨,那么就意味着至少需要处理十万吨的SiCl4。当前采用处理SiCl4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氧化还原处理得到SiHCl3,但是国外方面严格垄断了该技术,而国内技术水平在一次转化方面仍旧存在较低的效率,不能实现闭环生产以及物料的循环再利用,使该技术方面的应用效率大幅降低。

3改善多晶硅产业环境保护现状的措施

3.1出台相关政策

长时间以来,下游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始终处在缓慢的发展上,导致多晶硅产能就出现了极大的剩余。国内方面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量仅占2%,其余产量均用于出口,也就说国内紧缺的能源在大量的向国外输送。对此的建议就是从环保的角度上出台相关政策,向传统的燃煤电厂适当征收碳税,向采用太阳能光伏的电厂给予适当政府津贴,或者是降低其综合利用税率等优惠政策。太阳能电池出口方面需要相应的增收环境税,使多晶硅产能过剩和光伏发电内需不足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当该产业达到国际高新水平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时在对其出口进行鼓励,避免出现国际污染转移。

3.2构建绿色产业链

对于硅产业来讲,工业硅提炼属于源头产业,随之能够衍生出无机硅系列、有机硅系列、硅合金以及多晶硅等不同种类的产业链。但是这些分属在化工、冶金、太阳能等不同的行业中,长时间的发展上都未能展现出协同效应,很多环节因此产生了环境问题。因此,建议优化整合有机硅、工业硅以及多晶硅行业,将行业间的界限打破,使上下游能够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并对副产业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硅材料产业链。从世界范围进行思考,硅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多晶硅与化工方面的联合体,不仅方便将氯气、氢气等化工原料提供给多晶硅生产,还可以通过SiCl4及次库等先进技术促进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3.3研发并推广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当前针对处理多晶硅副产物SiCl4应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将其延伸到有机硅产业链中,通过化学反应将SiCl4转化成光纤预制棒、白炭黑或者是硅酸乙酯等物质,但是需要考虑下游产品是否达到饱和量。多晶硅生产企业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使多晶硅工艺生产路线得到改善,同时对光电新型材料进行开发,研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方法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将国外垄断局面打破,及从而将多晶硅在我国的竞争力提升。

4结束语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紧急通知》(内政发电〔2012〕10号)和呼和浩特市关于矿业治理整顿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我县矿业秩序管理,规范矿山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群众利益。

二、目标任务

通过全面整顿治理,依法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依法保障企业利益和群众的合法利益,实现矿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成立县矿业整顿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合整治督查组,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办公室主任:杨东(兼)、段利民(兼),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协调和督查结果汇总工作;联合整治督查组分别由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带队,抽组监察、发改、经贸、国土、农牧、环保、林业、安监、水务、交通、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全县矿产资源开发进行专项排查治理整顿,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分别负责整治督查的召集工作和督查结果汇总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全面排查阶段

按照《自治区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发〔〕100号)、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能源〔〕1039号)、《自治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能源〔〕2605号)和《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局6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我县境内的各类矿山、交通干线和城市周围砂石采石场和煤炭物流中心的环境状况、企业用地手续、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地质环境治理、草原作业许可和生产经营行为等进行专项检查。

各乡镇要协调相关部门对各自辖区范围内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对存在的问题立即责令企业进行限期整改。监察、发改、经贸、国土、农牧、环保、林业、安监、水务、交通、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要组织精干力量,进行彻底的排查,全面查清查实有关情况。

(二)整改整顿阶段

对排查出的安全生产制度不落实,以采代探、超层越界,违规排放、乱排废弃物,违法占用林地、耕地、草原等违法行为和企业证照不一致的违规行为及隐患,要勒令企业立即限期整改;对于无证生产、占地补偿不到位、生产运输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题的企业要立即停产整顿,待整改完成并经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复工生产。对于未按要求进行积极整改的企业,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依法吊销有关证照,同时责令企业做好停工期间的厂区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稳定,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做好监督监管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

全面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完善企业有关手续,提高企业认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各企业和有关部门要将排查整改方案和整顿整改总结上报矿业整顿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逐步探索建立企业投资诚信制度,严格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行为。

五、具体要求

(一)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击违法开采、越界开采、偷采盗采、私采滥挖、证照不一、证照不全、安全生产和环保措施不达标等行为,重点打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无证勘查、无证开采、圈而不探、以采代探、违规占地等违法行为。要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要求,依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严禁非法采矿的通告》(武政告字〔2012〕3号),切实加大打击力度,对各自辖区内盗采矿产资源、私采滥挖行为的矿点,责令其自行拆除生产设施设备,关闭非法采矿点,停止一切非法开采活动。对拒不停止非法开采活动的违法人员,公安、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及时介入调查,依法查处,构成非法采矿罪的一律立案查处。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文件精神,各乡镇对各自辖区内的“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工作负有主要责任,对私采滥挖等非法行为,发现两次的,纪检监察部门对乡镇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上级督办和群众举报仍然存在并发现两次以上的,对乡镇主要领导给予降级等相应处分,并追究有关领导干部责任。

(二)严格环评审批制度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及附近从事生产破坏活动,对上述区域内已经存在的矿山企业,按照《自治区关于切实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有关规定的通知》精神,暂时可开采,但是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步进行清理整顿或关停取缔。企业要尽快完善有关手续,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加强监管,确保企业不得以采代探,不得扩大探、采矿面积。

进一步严格环评审批制度,加强对粉尘、噪音、地下水污染的监管和治理。矿区要探索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应尽量回用,不能回用的要达标排放,可能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应当采取防渗漏等防护措施。

国土、环保、林业、农牧业、水务等部门要加强联合监督检查,督促矿山建设单位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禁施工扰民和破坏、污染环境。在目前植被保护较好的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必须认真做好开采区表土覆盖和生态恢复工作,制定可行的生态恢复方案,报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批准实施,边开发边治理。有关部门要对开发建设全过程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好森林和草原生态。

(三)严格用地审批制度

各矿山开采必须依法征地,项目用地、征地补偿标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补偿或安置方式要征得被征地农民同意,确保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办理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手续。

国土部门要坚持“源头控制,预防和控制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土地破坏程度。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二是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坚持土地复垦与提高开采工艺相结合,努力实现“边开采、边保护、边复垦”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用途,实现矿山土地可持续利用。三是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国土部门要进一步充实执法力量,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定期对辖区内的矿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从快查处。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采矿权标识制度,在开采作业场所的明显位置设立采矿权标识牌,标明矿区位置、矿种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各矿山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依法采矿,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矿山企业要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

强化对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周期管理,一是对新建、改建、扩建非煤矿山企业未经安监部门审批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不得开工建设,如开工建设,立即责令停建,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二是非煤矿山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工期施工。三是实行试生产(运行)备案制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未经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通过的,不得投入生产。在竣工验收前确需试生产(运行)的,建设单位必须组织单项工程验收,并制定试生产(运行)方案及应急预案,报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后,才能进行试生产(运行)。四是试生产(运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确需延长的要向安监部门提出申请,延长期限不超过3个月。五是建设单位要在试生产(运行)结束前1个月内向安全监管部门提出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正式生产运行。

安监部门要严格监管,确保安全生产。严肃查处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企业要限期整改,必要时停产整顿。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企业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安监部门要联合有关单位督促井工矿企业逐步安装使用“六大系统”(即:建设完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在规定时限内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企业,立即进行停产整顿。

(五)严格交通运输管理

矿山企业开工建设要科学确定矿用车辆行驶路线,并采取工程措施固定行驶线位,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交通、运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治理超载超限工作力度,确保公路交通安全畅通;严禁在公路安全控制范围内从事采矿、采石、取土、爆炸作业等危及公路安全的活动。

交通、交警、路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大运输车辆联合监管力度。一是按照户籍化管理要求,对矿产开采车辆、驾驶人建立工作台账,实行“一车一档”,严格办理注册登记、挂牌工作,督促无牌无证车辆完善相关手续,定期对矿山开采车辆进行交通安全检查和检测,不断提高车辆的登记率和检测率。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车辆,坚决予以停运,同时切实加强对矿山开采车辆驾驶人员的教育、培训、考试和审验工作。二是不断净化矿山周边道路通行环境。对需要进入矿山的运输车辆,由交警部门严格审核发放《道路通行证》,并明确运输路线、时间和行驶速度,矿产运输车辆必须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严禁“超长、超宽、超高”及客货混载车辆上路行驶。三是加大对运输车辆的违章查处力度,公安交警和公路路政部门要实行联合执法和共同监管,对在道路上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超限行驶及随意遗洒、飘散运载物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除依法进行处罚外,必要时取消其矿山开采运输资格。四是禁止机动车辆离开道路通过草原、耕地等非运输途径行驶,违者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赔偿损失。

(六)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矿山开发企业出资,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能力的专业企业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各矿山企业要立即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预防和治理因矿山开采造成的矿区沉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要与开采工程同步实施。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未按规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要限期恢复治理,规定期限内仍不恢复治理的要责令其停止开采,使用保证金进行恢复治理,工程费用超出保证金及其利息的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七)加强危爆、易制爆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公安、环保、卫生、安监、质监等有关部门对贮存、运输、使用危爆、易制爆和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要进行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抽查。严格落实企业各项有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保障合法购买、依规运输、安全贮存、规范使用,确保安全使用,不发生任何泄露事件。各有关企业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措施,对危爆、危化品的使用和管理严格实行“双人双发、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的“四双”制度,纸质、电子收发记录存档、保存。

(八)严厉打击非法转让矿权行为

转让探矿权、采矿权要符合法定条件,要依法依规足额缴纳股权转让交易个人或企业所得税,经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后,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批准,各有关部门方可依法为其办理法人变更登记。国土、工商、税务、经贸等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禁止以出租、买卖、承包、融资、参股或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对于非法转让行为要依法进行严厉查处。

(九)加强尾矿库、沉陷区的监管

安监、环保、国土等有关部门要联合监管,一是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尾矿库不允许投入使用,要对企业尾矿库及排污设施和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排查和检测,企业不得擅自违法排污,特别是重金属和涉重金属企业要加强日常监管和监测工作,不得违规排放含有重金属和涉重废水而导致周边水体受到污染的事件发生。二是对无合法矿石来源、规模达不到产业发展规划要求、非法建设尾矿库的企业要依法关闭。三是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监督企业认真做好矿山沉陷区治理工作,切实保障治理措施到位,确保安全。

(十)加强产业监管,促进企业诚信经营

发改、经贸、国土、环保、农牧业、林业、税务、水务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每月定期巡查,对矿山开发项目从勘探、项目核准备案、建设、竣工验收到生产运营进行全过程监管,凡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依法及时处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矿山建设项目税收贡献少、证照不全、证照不一且存在毁坏环境、草原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未按规定程序开展前期工作,擅自开工建设或未按期进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治理、安全验收、足额交付占地补偿的,有关监管部门要立即责令其限期整改,发改、经贸部门要对其进行存档记录,在两年内暂停对违规项目单位开展前期工作和核准申请的受理,一年内暂停受理该单位法人建设其它矿山开发项目。对于在项目申报和建设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依法予以惩处,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其投资建设活动。

探矿权人在领取勘查许可证后,应当在6个月内组织开工,并向县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送开工报告。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的,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之规定,由县国土资源局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处罚;情节严重的,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探矿权人被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自勘查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申请探矿权。

篇5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篇6

关键词:电力, 环境保护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ace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isting challenge, finally proposes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taking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life cycle as the main line, the whole course technology supervis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atic positive with the 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力行业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电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量逐年增加,2010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0%,发电量同比增长 13.2%,新增发电机组容量为 9118 万千瓦时,2005 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为 6326 万千瓦时,“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增长 44.14%,2001 年至 2005 年累计 17655 万千瓦时,2006 年至 2010 年累计 47265 万千瓦时,“十一五”时期比“十五”时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电力生产能力增长 167.71%。“十一五”时期的五年,火电分别占据发电量的80.30%,83.04%,80.48%,80.30%和 79.17%,其余分别为水电、核电及新能源发电,各年均比重仅约为 20%。2010 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238.1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5.1 万吨,都位居世界首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行业承担着提供稳定可靠电力保障的任务,但是电力行业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煤炭资源,2010 年我国发电生产耗用原煤量约 16 亿吨,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 50.24%。2010 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国的40%左右,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中,例如火电厂的大气污染防治面临非常重大的压力,而电力污染主要来自于占据 80%比重的火电厂,与其相对应的电力建设产生环境污染,电力行业污染控制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我国电力工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电力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冲突与纠纷也不断增多。由此电力行业面临很多挑战,这其中既有行业内部的问题,也有来自于行业外部的问题。众多的压力促使电力行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行业内外一致的理解,以帮助电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电力行业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电力环保管理面临的内部问题分析电力行业内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力环保管理的内部方面:

1.在输变电建设阶段,出现电厂废弃物的处理不当,排污到河流导致水资源变质,影响生物的繁殖,进而影响下游的环境,主要属于常规型环保问题。就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对输变电建设项目的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服务意识和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意识不强;二是对输变电工程的环保内容、范围、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片面性。

2.在电力运营阶段,往往分不清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出现管理无法参照合适的标准,或者不执行相关的标准。这其中原因有三:一是公司还没有成熟的电网环保管理模式,无论从电网环保管理的执行层面还是监督层面,都还需加强管理;二是支撑公司电网环保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机制有待改善;三是电网环保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紧缺,由于技术手段缺失,无法实施标准化的成本管理。

3.电力企业经营多种业务,有的辅助业务与主业并不一定相关,导致出现使用电力行业流程管理非电力行业业务,电力主辅业务还没有完全分离。原因在于电网资产的管理流程和实际的业务流程往往不符。电力行业生产供应链条长,造成“牛鞭”效应,决策失效。

(二)电力行业环保管理面临的外部问题分析

1.来自政策制度的环保问题分析。节能环保调度政策主要针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截止到 2011 年 3 月 7日,国家环保部通报的各部委环保标准名录达 1434 种。但是省级单位和下属的地方政府通过控股等形式对电厂进行投资,对于管辖的电厂往往以照顾落后地区、维护安定团结等为由,实施过程中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节能政策难以为继。另外,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定价机制,导致电力不能市场定价,无法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无法保障电力投资回收计划与投资收益,因此实行电力企业节能环保调度受到弱化。同时,我国的电力市场结构基于自然垄断的网省级公司,自然难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2.环境保护技术监管手段滞后。

由于现有的环保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政策研究阶段,实施过程还需要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技术监管。但是目前大多执行以往的技术标准,创新的技术匮乏,即便有部分创新,也往往受技术扩散范围的局限,还有对环保技术的保护措施过于谨慎,新的环保技术得不到及时应用,电力监管系统、电力辐射危险废物管理系统、电力排污收费管理系统、环境影响评估系统以及环境污染扩散模型与总量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数据无法及时更新。因此,环保技术监管手段落后呈现常态化。

三、电力行业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一)电力行业应对环保问题治理的一般性原则由于电力企业运营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主体相关性显著、区域市场具有整体性、目标需求差异性明显、电力产品供给具有连续性等特征,使得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除了常规环境问题外,还要注意诸如电磁污染、电网噪声等非常规问题的处理。

1.预防为主。将预防常规环境问题和非常规环境问题放在主要和优先位置,依据行业自身情况,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型预防管理手段,通过各种预防手段的综合运用,防止环境问题的发生。例如火电厂在其电力生产过程中直接从水库抽水并把含热废水排入水库问题,由于水污染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长、影响程度强、致病危害大、污染容易治理难、治理成本高代价大,因此有必要对污染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才能将污染和损害减至最低的程度。

2.防治结合。既对环境问题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也对其产生的问题积极予以治理。电力企业在污染事件发生后,要合理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以一个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也要组织相应的治理指挥中心,配置一定的应急资源快速反应处理环境问题。

3.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发生。一旦环境问题发生后,各相关主体应协同作业。在事件发生后,要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和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以最佳的平衡状态处理好这些环境问题。

篇7

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且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首先必须展开环境保护工作。各个产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量的瓶颈,而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些瓶颈,产业环保将促进产业中不同资源的科学合理地配置,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还可以将环境资源价值分成无形的生态价值和有形的资源价值等两个部分。所谓的资源价值即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那部分环境资源价值,而生态价值又能体现出环境资源的功能性价值,它可以起到保护和改进环境的状态和结构并且还能维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活动,最终能实现自我维持和调整生态平衡,进而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价值。各产业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将会使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实现这些时期的价值推动了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的形成。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观点,这是一种有效地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的中心思想即是企业的价值在增值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能将其分成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多个价值活动,再将一系列的价值活动连接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其中,价值活动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的,不同的企业的价值活动有着各不相同的构成和划分,当然所形成的价值链也是不相同的。在我国产业环境保护中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出完整的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可分为存在价值、遗传价值和选择价值。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切实完成好,以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环境保护将会推动产业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使资源的投入量实现最优化,有效降低了资源的浪费,使各项配置升级且更加合理化。关于生产制造和流通等过程,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就应该采用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尽可能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使生产过程更加优化。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地降低资源的浪费,提倡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利用,使得废弃品的二次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相关技术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险,就能取得环境资源的无形价值。由上可知,虽然在保护环境在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流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它产生的价值增值也是巨大的,最终会渗透在整条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提高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有效措施

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产业环境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共同投入力量,在相互配合中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产业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采取“自愿协议”政府部门代表着人们群众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部门肩负着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在具体的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实现公众利益的方法,而不是自身最为熟悉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相关的环境经济手段,“自愿协议“更加符合产业对弹性环境政策的需求,能够使传统的环境保护方法更加完善,加强政府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帮助产业开展产业保护的工作。纵观我国目前的环保现状,可明显地看出环保部71虽然担负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却缺少充分的执法资源和执法权限,而“自愿协议”就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自愿协议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弥补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和命令控制规范在治理环境中的不足,协助其它的经济刺激手段,帮助政府和产业更加容易、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地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再委托司法部门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督促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这将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环保部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在李云具体的经济手段时也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最简单的如征收排污费,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支持,将使其失去约束力和强制力,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3、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加强高科技技术在产业环境保护中的运用,选用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瓶颈,并结合高科技技术来解决这些瓶颈,集中力量研究目前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化工产业,其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多次处理后再允许排放,并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政府部门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

环境保护的投资成本包括:经济性成本、社会性成本和财务性成本。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上,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建设三峡大坝水电站,这就促进了电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引导灌溉也是一个庞大的中枢机构,推动了环境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导致的一些洪涝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站在量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门环境投资的总体收入大于社会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由此可见,这个投资同样是有价值的。政府部门帮助产业进行环境保护,虽然在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长远看来,这将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产业快速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其收获到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三)基于环境保护下的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篇8

    瓦时,2006 年至 2010 年累计 47265 万千瓦时,“十一五”时期比“十五”时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电力生产能力增长 167.71%。“十一五”时期的五年,火电分别占据发电量的80.30%,83.04%,80.48%,80.30%和 79.17%,其余分别为水电、核电及新能源发电,各年均比重仅约为 20%。2010 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238.1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5.1 万吨,都位居世界首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行业承担着提供稳定可靠电力保障的任务,但是电力行业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煤炭资源,2010 年我国发电生产耗用原煤量约 16 亿吨,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 50.24%。2010 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国的40%左右,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中,例如火电厂的大气污染防治面临非常重大的压力,而电力污染主要来自于占据 80%比重的火电厂,与其相对应的电力建设产生环境污染,电力行业污染控制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我国电力工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电力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冲突与纠纷也不断增多。由此电力行业面临很多挑战,这其中既有行业内部的问题,也有来自于行业外部的问题。众多的压力促使电力行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行业内外一致的理解,以帮助电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电力行业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电力环保管理面临的内部问题分析电力行业内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力环保管理的内部方面:

    1.在输变电建设阶段,出现电厂废弃物的处理不当,排污到河流导致水资源变质,影响生物的繁殖,进而影响下游的环境,主要属于常规型环保问题。就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对输变电建设项目的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服务意识和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意识不强;二是对输变电工程的环保内容、范围、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片面性。

    2.在电力运营阶段,往往分不清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出现管理无法参照合适的标准,或者不执行相关的标准。这其中原因有三:一是公司还没有成熟的电网环保管理模式,无论从电网环保管理的执行层面还是监督层面,都还需加强管理;二是支撑公司电网环保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机制有待改善;三是电网环保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紧缺,由于技术手段缺失,无法实施标准化的成本管理。

    3.电力企业经营多种业务,有的辅助业务与主业并不一定相关,导致出现使用电力行业流程管理非电力行业业务,电力主辅业务还没有完全分离。原因在于电网资产的管理流程和实际的业务流程往往不符。电力行业生产供应链条长,造成“牛鞭”效应,决策失效。

    (二)电力行业环保管理面临的外部问题分析

    1.来自政策制度的环保问题分析。节能环保调度政策主要针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截止到 2011 年 3 月 7日,国家环保部通报的各部委环保标准名录达 1434 种。但是省级单位和下属的地方政府通过控股等形式对电厂进行投资,对于管辖的电厂往往以照顾落后地区、维护安定团结等为由,实施过程中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节能政策难以为继。另外,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定价机制,导致电力不能市场定价,无法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无法保障电力投资回收计划与投资收益,因此实行电力企业节能环保调度受到弱化。同时,我国的电力市场结构基于自然垄断的网省级公司,自然难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2.环境保护技术监管手段滞后。

    由于现有的环保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政策研究阶段,实施过程还需要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技术监管。但是目前大多执行以往的技术标准,创新的技术匮乏,即便有部分创新,也往往受技术扩散范围的局限,还有对环保技术的保护措施过于谨慎,新的环保技术得不到及时应用,电力监管系统、电力辐射危险废物管理系统、电力排污收费管理系统、环境影响评估系统以及环境污染扩散模型与总量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数据无法及时更新。因此,环保技术监管手段落后呈现常态化。

    三、电力行业环境   保护对策建议 (一)电力行业应对环保问题治理的一般性原则由于电力企业运营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主体相关性显着、区域市场具有整体性、目标需求差异性明显、电力产品供给具有连续性等特征,使得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除了常规环境问题外,还要注意诸如电磁污染、电网噪声等非常规问题的处理。 1.预防为主。将预防常规环

    境问题和非常规环境问题放在主要和优先位置,依据行业自身情况,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型预防管理手段,通过各种预防手段的综合运用,防止环境问题的发生。例如火电厂在其电力生产过程中直接从水库抽水并把含热废水排入水库问题,由于水污染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长、影响程度强、致病危害大、污染容易治理难、治理成本高代价大,因此有必要对污染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才能将污染和损害减至最低的程度。

    2.防治结合。既对环境问题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也对其产生的问题积极予以治理。电力企业在污染事件发生后,要合理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以一个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也要组织相应的治理指挥中心,配置一定的应急资源快速反应处理环境问题。

    3.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发生。一旦环境问题发生后,各相关主体应协同作业。在事件发生后,要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和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以最佳的平衡状态处理好这些环境问题。

篇9

关键词:环境保护 产业发展 经济效益 价值链 相关措施

一、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环境污染一方面将会给人们的生存和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会给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我国在计算因为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经济损失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下述一些原则:

(1)环境污染是以中国环境质量标准为判定指标的,按照各项指标就能确定出环境污染造成的实物型损失,其本质而言即是环境污染浓度超标时导致的实物型损坏。

(2)在计算污染实物型损失时采用“剂量――响应法”,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应着不同程度的实物型破坏。

(3)在定量化地处理“剂量――相应关系”时,应该尽量地选择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剂量――响应”系数。如果有数据缺少,就需要用类型条件下的数据替换。

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按照性质可以分成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其中,物理污染有:光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波污染;大气污染;此外,化学污染有:烹调油烟污染;燃料污染;建筑材料污染(石棉的污染、放射性污染、填充料、涂料以及有些溶剂挥发出的化合物的污染);吸烟烟雾污染;VOC污染;装饰材料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学品污染。

工业“三废“始终是困扰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虽然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采取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些企业直接排放污染物,这就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伤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政府部门也加强了保护环境的工作,并对各生产企业实行了严格地监督,同时,人民群众也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到GDP的10%,可见其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这将会大大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和企业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平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产业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将会大幅度地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工业产业环保价值链分析

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且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首先必须展开环境保护工作。各个产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量的瓶颈,而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些瓶颈,产业环保将促进产业中不同资源的科学合理地配置,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还可以将环境资源价值分成无形的生态价值和有形的资源价值等两个部分。所谓的资源价值即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那部分环境资源价值,而生态价值又能体现出环境资源的功能性价值,它可以起到保护和改进环境的状态和结构并且还能维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活动,最终能实现自我维持和调整生态平衡,进而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价值。

各产业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将会使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实现这些时期的价值推动了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的形成。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观点,这是一种有效地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的中心思想即是企业的价值在增值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能将其分成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多个价值活动,再将一系列的价值活动连接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其中,价值活动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的,不同的企业的价值活动有着各不相同的构成和划分,当然所形成的价值链也是不相同的。

在我国产业环境保护中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出完整的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可分为存在价值、遗传价值和选择价值。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切实完成好,以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环境保护将会推动产业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使资源的投入量实现最优化,有效降低了资源的浪费,使各项配置升级且更加合理化。关于生产制造和流通等过程,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就应该采用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尽可能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使生产过程更加优化。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地降低资源的浪费,提倡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利用,使得废弃品的二次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相关技术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险,就能取得环境资源的无形价值。由上可知,虽然在保护环境在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流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它产生的价值增值也是巨大的,最终会渗透在整条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提高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有效措施

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产业环境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共同投入力量,在相互配合中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产业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采取“自愿协议”

政府部门代表着人们群众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部门肩负着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在具体的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实现公众利益的方法,而不是自身最为熟悉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相关的环境经济手段,“自愿协议“更加符合产业对弹性环境政策的需求,能够使传统的环境保护方法更加完善,加强政府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帮助产业开展产业保护的工作。纵观我国目前的环保现状,可明显地看出环保部门虽然担负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却缺少充分的执法资源和执法权限,而“自愿协议”就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自愿协议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弥补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和命令控制规范在治理环境中的不足,协助其它的经济刺激手段,帮助政府和产业更加容易、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地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再委托司法部门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督促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这将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环保部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在李云具体的经济手段时也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最简单的如征收排污费,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支持,将使其失去约束力和强制力,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3、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加强高科技技术在产业环境保护中的运用,选用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瓶颈,并结合高科技技术来解决这些瓶颈,集中力量研究目前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化工产业,其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多次处理后再允许排放,并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政府部门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

环境保护的投资成本包括:经济性成本、社会性成本和财务性成本。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上,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建设三峡大坝水电站,这就促进了电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引导灌溉也是一个庞大的中枢机构,推动了环境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导致的一些洪涝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站在量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门环境投资的总体收入大于社会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由此可见,这个投资同样是有价值的。政府部门帮助产业进行环境保护,虽然在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长远看来,这将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产业快速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其收获到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三)基于环境保护下的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让生产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不会造成影响,各产业必须均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环保投资,这就有效地阻止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并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和提高了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产值,这就帮助产业在环境保护的投资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以我国在1998―2005年期间工业产业环境保护投资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表格1:

年份污染治理投资(万元)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1998 1220461 2911780

1999 1527307 2949386

2000 2394391 3670227

2001 1745280 4115614

2002 1883663 4220177

2003 2218281 4410121

2004 3081060 5728428

2005 4581909 7538685

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工业产业虽然在环境治理上投入了相当大数量的资金,但是最终由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却远远超过了投资成本,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几乎是投资成本的两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业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也将收获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考虑到产业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无形价值和推动整条环境保护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则将使产业环境保护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价值。

四、结束语

产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因为环境保护关系着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控制环境的污染源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政府和各产业要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健康地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贺景霖.我国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N].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04期

[2]吴卫明.发展生态产业营造和谐社会[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年06期

[3]朱承亮,岳宏志,师萍.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05)

[4]龚海林.产业结构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5]温怀德.中国经济开放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12

[6]谭娟.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7]王金南,杨金田,陆新元,汪冬青.市场经济转型期中国环境税收政策的探讨[J].环境科学进展. 1994(02)

篇10

民以食为天,农业属于国本,农稳天下安。浩浩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其农业意味着神州安则全球安。当然,农业作为竞争性较强的国脉产业,它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水平,决定它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地位。应该说,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农业产业竞争力还很薄弱,只有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集优成势,我们才能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与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矛盾;解决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与城乡市场基本需求的矛盾。

资料显示:1997年后,我国已步入农产品纯出口国。每年顺差高达50亿美元。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剧增,由竞本文由收集整理争引发的贸易之战在所难免。如果我们不能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强大冲击。那么,我们的农业就会遭受灾难性的打击。因而,我们必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产品质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提升非均衡农业的竞争力。比如,袁隆平实施水稻亩产的攻关课题研究,东北地区实施的玉米通透栽培试验,优质大豆栽培的示范、东北地产果的高枝换头技术推广等等,都是应对挑战的实际步骤。

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创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然是一个运作的巨大工程,就必须有经济法作为保障和服务。通过法律的魔杖,支配、主导和保障工程的实施。从而制约或制衡农业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研发水平有限,农业在金融企业融资严重不足的诸多缺陷。农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必须通过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干预操纵农业产业自身的某些缺陷。笔者认为:经济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人民利益的诉求,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主要靠市场来调节,但国家是需要管理的,管理的本质性特征就是一种意志和利益的集中显现。比如,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就是经济法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强制性的约束土地所有权、使用年限和使用途径的一种意志的诉求和民生利益的诉求。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过去不少农户因土地生产效益不佳,而弃耕经商。后来由于国家调整了政策,就是国家以经济法律的手段,调控土地政策。不要提留,种田补贴,农资补贴等等,这些以经济法形式作为保障的政策一推出,土地身价倍增,争抢耕种土地风潮大起。曾经弃耕的农户纷纷回乡索要土地。进而引发抢地争端。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械斗事件。在这

种情况下,作为经济法重要载体的《农民承包土地证书》便起到了巨大的经济杠杆作用。谁持有《土地承包证书》,谁就受到法律,当然是经济法的保护。没有这个证书,纵然天皇老子都不行。可见,经济法作为国家意志和民生利益的总诉求,该有多么重要。

毋庸讳言,我们国家本文由收集整理农业发展投入不足,发展滞后,风险较高,抗灾较弱,竞争不强,诸如这些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严重弊端,必须有国家意志诉求来干预,必须有民生利益诉求来呼唤,必须有国家政策杠杆来调节,否则,农村土地一乱,粮食一乱,天下大乱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了。

篇11

关键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粘胶纤维;“三废”;对策

中图分类号:TQ352.9 文献标志码:A

Domestic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bjectives and Its Impact to Viscose Fiber Industry

Abstrac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a critical task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us a series of relative plans and regulations have bee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To viscose fiber industry,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for the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 this article, several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fter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tatus-quo of the industry’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Key word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viscose fiber; three types of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2 我国粘胶行业的生产及节能减排情况

2.1 总体情况

近10年来,我国粘胶纤维产能增长迅速,目前已超过300万t/a。据统计,2012年全国粘胶纤维产量达273万t(其中长丝24万t,短纤维249万t),居世界首位,在治理“三废”和节能减排上虽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离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节能减排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粘胶长丝54 545 t,平均售价6 239美元/t;出口粘胶短纤维26.5万t,总价56 476万美元,平均售价2 131美元/t。由于出口价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虽然如此,国产溶解浆的质量却难以满足优质粘胶纤维生产的需要,因此,约60%的原料要依赖进口解决,其中2012年进口溶解浆158万t,进口棉短绒17万t。

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难免以价格竞争,这对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市场竞争应该是基于产品品质的竞争以及品牌的竞争。而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错误引导下,如果盲目放弃环保要求只追求短期利益,其结果将是致命的。据了解,环境保护部有一票否决权,如果某家工厂到2020年仍不能完成环保减排指标,必将作为落后企业予以淘汰,这应引起粘胶纤维生产企业的足够重视。环顾全球,欧洲在上世纪70年代为治理环境污染,先后有半数的粘胶纤维企业因污染物超标排放而被勒令关闭。虽然目前在我国实行相关举措尚不现实,但粘胶纤维企业决不能因此抱有侥幸心理。

与国外先进的同类工厂相比,我国溶解浆和粘胶纤维工厂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污染治理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外一些先进的溶解浆和粘胶纤维工厂已经实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并对噪声、光照、辐射、恶臭、突发性安全事故等危害也有严格的监控和管理。如奥地利Lenzing(兰精)公司不设废气排气筒,废气处理回收率达96% ~98%甚至更高,废水处理合格率为100%,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或接近零排放。企业每天向职工和周边居民公布厂区和周边环境的水源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还及时公布工厂发生的每一件生产和人身安全事故及处理结果,从不隐瞒。为保障工厂周围居民的安宁生活,溶解浆车间在双休日停止排气,消除噪声。

2.2 行业污染治理情况和节能减排措施

我国粘胶纤维产业包括溶解浆和粘胶纤维两大部分,执行环保标准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1993)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2.1 溶解浆生产中污染物治理情况

棉溶解浆排出的黑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治理,已有相当大的改善,在正常情况下,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即:pH值 6 ~ 9,色度(稀释倍数)80,悬浮物(SS)150 mg/L,BOD 30 mg/L,COD 300 mg/L,硫化物1.0 mg/L,氯0.2 mg/L,此出水可与粘胶纤维废水处理后的出水相混合,经稀释后达标排出。但要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即:pH值 6 ~ 9,色度(稀释倍数)50,悬浮物(SS)70 mg/L,BOD 20 mg/L,COD 100 mg/L,硫化物1.0 mg/L,氯0.2 mg/L,目前尚有难度,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在黑液治理方面,曾经试验过的方法包括:采用膜过滤技术,从黑液中回收碱液和浓缩污染物;将黑液制成农用肥料;将黑液制成延迟水泥凝固的药剂等,但都因投资大和运转成本高而未被大规模采用。芬兰某公司曾来我国进行技术交流,将黑液进行真空蒸发和浓缩处理,因价格昂贵也未能被引进。

据最新信息,某科研部门正在研发一种新技术,彻底改变棉浆蒸煮的传统工艺,从而大大减少黑液中COD的排放量,目前据称已进入中试阶段。

近年来,国内木(竹)溶解浆产量逐渐增多,废水处理后,出水水质一般仅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但在技术先进、配备引进的碱回收装置的大型造纸企业,废水治理后,出水水质有可能符合一级排放标准。

用预水解硫酸盐蒸煮技术排出的黑液,采用引进的碱回收技术处理,碱和硫的回收率可达95%以上;用亚硫酸盐蒸煮技术排出的红液,必须全部用来提取木素磺酸盐、酒精、酵母和食用香精等副产品,既能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又能减少排污。废水经有效治理后,有可能符合一级排放标准。

2.2.2 粘胶纤维生产中排出污染物的治理情况

(1)废水治理

粘胶废水经治理后,出水水质能符合一级排放标准,即:pH值 6 ~ 9,色度(稀释倍数)50,悬浮物(SS)70 mg/L,BOD 20 mg/L,COD 100 mg/L,总锌2.0 mg/L,硫化物1.0 mg/L,氯0.2 mg/L。其中唯有总锌含量有时会超过2.0 mg/L,这是不允许的。在废水处理站要从废水中降低总锌是个难题,因为废水量太大,即便是取出含锌污泥,按照环保规范,也必须送到有专业资质的处理站处理,不能随便用来制砖或是填埋,非常麻烦。曾经有人设想在酸浴中不用硫酸锌即所谓的“无锌纺丝”法,但事实证明并不可取。因为硫酸锌的作用是使纤维在成形时的凝固反应缓慢进行,有利于形成皮层结构,否则纤维截面的外形呈现出不规则的曲线,降低了纤维的染色均匀性能,也影响纤维的强度和伸长率,最终影响织物的品质。因此,酸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硫酸锌是质量需要。为降低废水中的总锌含量,在车间内及时回收硫酸锌是最佳选择。

在短纤维生产中,可将二浴的溢流液送回到酸站,通过蒸发回用,虽然多消耗蒸汽,但降低了锌的消耗,经济上是合算的。

在长丝生产中,纺丝的含锌废水因未能找到合适的回收技术而直接排放,这是导致废水总锌含量超标的原因。含锌废水可用薄膜渗透技术或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回收硫酸锌,但国内尚无成熟技术可用。笔者曾经试验用国产的离子交换树脂回收硫酸锌,效果尚可,但树脂的质量较差,易膨胀破碎损耗大,增加成本;进口的树脂质量好,但价格较高,进一步增加了成本,所以未能采用。

有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法值得推荐,其主要设计理念为:将含锌废水收集后,用碳酸钠(Na2 CO3 )中和,控制pH值,使氢氧化锌(Zn(OH)2 )沉淀下来,再加入硫酸,制成硫酸锌(ZnSO4 )回收利用。

(2)废气治理

短纤维生产中排出的废气为二硫化碳和硫化氢混合废气,有高浓度和低浓度两种,治理高浓度废气用直接冷凝法回收的二硫化碳约占投入量的40% ~ 50%,这是所有工厂的技术能力都能做到的,如要回收其剩余废气中的硫化氢和低浓度二硫化碳,存在较大难度,近年来采用引进的国外技术,废气的处理率可达到96%以上,国内已有国产化装置,主要困难是经济问题,建议政府作为环保专项给予财政支持。

按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297 — 1996)的规定,排出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应折算成SO2 ,其允许最高排放速率为170 kg/h,废气排气筒高度为100 m,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550 mg/m3(二级排放指标)(一级地区不准建设粘胶纤维项目,所以无一级标准)。按照此排放量,短纤维生产量不得超过年产 1 万t。如扩大生产量,必须增设废气治理装置。一个年产 6 万t的工厂配套建设废气处理装置需要投资近 1 亿元,废气处理率达到96%以上,才能符合排放标准。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短纤维工厂能符合排放标准,绝大部分工厂在建设时,都没有配套建设废气治理装置,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虽然也补建了国产废气治理装置,但短纤维产能仍大于废气治理的能力,仍是超标排放。

长丝生产中排出的废气是低浓度二硫化碳和硫化氢气体,其允许最高排放SO2 速率为170 kg/h,废气排气筒高度为100 m,允许的最高排放浓度为550 mg/m3(二级排放指标)。按照20世纪50年代原东德的设计规定,年产5 000 t纤维规模的废气允许高空排放大气扩散,设计排气筒高度为100 m,排气筒与宿舍区平行风向的间距不应小于1 000 m,中间为绿化隔离带,工厂与城区距离应大于7 000 m。经过多年的改扩建发展,企业年产能已超过 2 万t,与此同时,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居住密度增大,原先设计的绿化隔离带已不复存在,实际上长丝工厂的废气是超标排放。

我国曾经从国外引进两套用于粘胶长丝的低浓度废气治理技术,由于技术条件不符合实际情况等原因,未能投入使用,建议相关企业重新组织科研力量,攻破技术难关,同时也建议政府予以财政支持。

(3)废渣处理

粘胶纤维工厂的废渣主要为废粘胶、废纤维块和含硫废料等,大都与其它垃圾混合运出,没有做到分类处理。

上述粘胶产业污染物排放指标中,虽规定有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但未严格控制各个企业因产量增加而允许增加总量排放的指标,需要进一步核实。

3 粘胶纤维行业节能减排的对策与建议

(1)要充分认识国家实施“十二五”和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新的里程碑,作为学习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新的起跑点,为贯彻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成绩。

(2)根据国家和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明确企业自身在“十二五”期间和2020年的污染物允许最高排放总量、排放速率和排放浓度。明确污染物监测地点、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法并取得当地环保部门批准的有效文件和认证。

(3)将全厂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并落实到下属各部门,制订出各部门的具体指标和实施措施,编制物料流程平衡图表,标明各个工序的物料、化工料、污染物排放量和能耗,与原设计资料对比,找出薄弱点和关键点。废水处理站和废气处理装置对企业达标排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确保对全厂各部门的废水和废气排出拥有绝对的监管权。

(4)研发新产品和新设备是科技创新,做好节能减排同样是科技创新,把产量、质量、成本、安全和环保统一起来,总结经验和教训,思考怎样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怎样做到污染物零排放或接近零排放,编制全厂节能减排的规划、实施措施和监管制度。

(5)原液车间首先应选用优质的溶解浆,要用性能优良的浸渍压榨粉碎机,这是粘胶纤维厂最关键的设备之一,没有合格的碱纤维素,就不会产出优质的粘胶,黄化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确保安全。采用粘胶连续过滤机应高效、高质量运行,废粘胶应全部回收利用。短纤维生产应淘汰落后的板框过滤机,长丝的板框过滤机有特殊要求,可以保留。

很多工厂碱站的压液过滤设备过滤效果不好,需要研发新设备,只有将压液中的固体杂质和纤维过滤干净,才能使膜过滤技术充分发挥分离半纤维素的作用,提高碱液回收率,这样才有可能使碱站实现零排放。

(6)保持粘胶良好的可纺性极其重要,加强对喷丝头、计量泵和纺丝滤器等的管理,提高洗涤质量。熟练纺丝操作技术,纺丝机窗应密闭,尽量少打开,保持集束牵伸机和切断机运转正常,不出故障,消灭丝束堆满地的现象,废丝和废粘胶不要落地,即使是无法再利用的废粘胶和废丝,也应送到废料处理站,不能任意排放到地沟。同时定期检测车间内的废气浓度并公布。精练机和烘干机的纤维铺层要均匀,才能压得干,开得松,要消除纤维湿块,才能保证打包机正常运转。要计算和提高烘干机的热效率,节约蒸汽。

篇12

关键词:桂林;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1-0110-05

所谓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部或国家间的转移活动n]。在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地价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沿海地区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仅能够维持投资增速,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桂林地处我国东西部的结合部,是西部地区的东部,桂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自桂林承接产业转移以来,桂林承接了多种类型的产业。一方面,促进了桂林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桂林的生产总值,提高了桂林人均收入;另一方面,桂林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桂林市政府相关部门已采取一些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种治理方法治标不治本,只能从表面上控制污染,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问题。找出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桂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是广西东北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桂林北与湖南、贵州接壤,南与柳州相连,东与贺州毗邻,属于山地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集群模式是桂林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其支柱产业为微电子、橡胶、医药等行业,并建立了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且发展态势良好。

(一)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化、类型多样化

桂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类型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旅游业、房地产等,承接产业转移达到了较大规模和较多数量。临桂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家禽养殖及加工基地。重点发展区域有临桂新区、“两园两带一区”(秧塘工业园、乡镇工业园、临苏路产业带、义江流域产业带、两江机场临港经济区)。重点产业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配件、太阳能光伏产业、食品饮料、化工产业、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效农业、园艺业、现代服务业、高端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灵川县是特色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主要是桂黄公路灵川段、桂磨公路大圩段、县城、八里街城区以及甘棠区。重点产业有冶炼、建材、医药、农产品深加工、高新科技、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永福县是广西新型工业重镇,广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是“一区二带”(苏桥经济开发区、苏桥至县城产业带、县城至罗锦产业带),重点产业有火力发电、橡胶化工、客车、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医药、印刷包装、建材业、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养生产业等嘲。

(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集群化

2003年7月《国务院关于桂林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城市建设主要是向西发展,适度发展东部组团,控制向北扩大。”2007年自治区党委提出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构想。同年5月桂林市委三届三次会议作出了“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把桂林西部区域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的战略部署。全会明确指出:“在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优美环境的前提下,开发西部、优化中部、提升东部,适度发展南北部,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桂林西部以临桂为重点,涵盖三县三区(包括临桂县、永福县、灵川县的西部和秀峰区、象山区、雁山区西部),重点是发展现代工业、物流商贸等产业,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和主要平台。”目前,桂林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县工业集中区共同推进的组团式园区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三)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特色化

桂林是一座旅游城市,它的旅游人口多于常驻人口,资源不能大规模开采,工业污染也必须严格控制,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必然有其特点。近年来,桂林以旅游资源为载体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即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大力打造旅游承接产业转移基地。通过合理集中要素资源,开发建设旅游发展区域,打造新型旅游园区,形成强大的承接载体,实现组团集约发展。依托旅游经济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旅游区域、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引进的紧密结合,引领和带动全市旅游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和载体。如阳朔遇龙河“十里画廊”项目是2007年4月承接的投资额最大的一个旅游承接项目,该项目对阳朔旅游再上新台阶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桂林生态环境的影响

承接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能给承接地区带来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桂林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趁机而入,给桂林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增大

桂林承接的产业主要是低附加值、低端化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小,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据桂林市环境保护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桂林从2007年开始承接产业转移,当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前年相比有所增加。同时,2007年、2008年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也较多数年份低了4-7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11年到达一个高峰后,政府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虽然工业废水排放量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仍有大量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等随径流进入漓江,致使漓江水质变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外地游客对桂林的印象。

(二)废气污染日趋严重

工业废气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的总称,其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这些废气排入大气,会污染空气,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桂林这一山水城市正面临着雾霾的危害,其中工I废气污染在桂林市细颗粒物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5.6%。虽然通过有关部门的整治,桂林废气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相对于产生的量来说,废气污染还是增加的,还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三)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下降

1.空气中废气浓度高,酸雨率迅速上升。从表2中可以看出,桂林市从2007年开始承接产业转移,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上升,PH值也越来越小,酸雨率更是逐年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从2009年的58%增加到2010年的90.1%。

2.综合污染指数高,空气质量城市排名靠后。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7年到2013年,依据综合污染指数,对广西全区14个城市空气质量从好到差进行综合排名,桂林市由第5名降为第12名。2013年桂林实施了新的标准监测,PM10、PM 2.5年均浓度均超标。2014年上半年污染程度继续加重,PM 10、PM 2.5浓度较上年同期增幅分别为22.4%、17.5%,空气质量指数从小到大排名位于全区4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的第3位。广西公布的2014年度全区14个城市空气质量考核结果,桂林以PM10年平均浓度86毫克应方米的指标,排在了倒数第2名。

三、桂林环境污染加重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集群定位雷同,同类废弃物排放量大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集群模式是桂林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例如,苏桥工业园区承接城区工业转移,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依托桂客汽车、华力重工、中化橡胶、科伦药业、典林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配件、机械制造、化工橡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生态食品等产业集群。然而,桂林产业集群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聚力不足,不能通过专业分工取得规模经济。在产业布局上重复建设现象明显,企业产品类型也属于同类竞争,这将导致同类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二)产业链不完备,资源循环利用少

桂林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完善,没有打造成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链,要么产业链短,要么产业链条不齐全。桂林还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导致产业内分工与协作不合理,影响了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实现,而且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属于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无法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进行资源循环利用。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利用水平低

桂林市能源结构是以煤炭消费为主,其次是生物质燃料,柴油消费排第三位。据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桂林市这三种能源的消费量分别是350.1万吨、4.96万吨和2.75万吨。在2008年至2012年煤炭消费量增加了38.2%,生物质燃料消费量下降了41.7%,柴油消费量增加了72.9%。2009年清洁能源消耗所占比例为2.39%,至2010年下降了1.61%,相反,非清洁能源2010年消耗所占比例上升,2010年后开始缓慢减少,变化趋势主要受柴油和工业燃料消耗量的影响。由此可见,桂林市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较低,柴油用量的增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大。

(四)产业转移进入门槛低,部分工厂“三废”排放不达标

由于桂林承接产业转移的进入门槛较低,许多工厂在进入时承诺遵纪守法、按标准达标排放废气、废水,但是在进入后却违背初衷,不按要求达标排放,或者暗中排污,桂林市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初期对“三废”排放放得较宽,重承接产业转移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造成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对桂林的资源环境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桂林应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一)集群化发展,健全产业链条

资料显示,桂林产业集群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屈指可数。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定位雷同、产业链欠完备、公共环保措施不足等诸多问题。对此,政府要科学规划和统一协调园区总体布局、产业导向、发展规模、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加快产业向产业基地和开发区集中,加快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针对桂林产业转移进入门槛低,部分工厂“三废”排放不达标的问题,今后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所甄别,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管,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二)大力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人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来转变产业结构。一是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对园区企业的产品、工序单耗以及综合能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节能技改和研发、通用耗能设备改造和研发等,推进能效检测体系和节能先进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建设节约型产业结构。推进桂林市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随着资金、人才的引进,也带来了环保技术的不断改善,从而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量。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循环经济的实施主要落在政府、企业和公众身上。政府通过建立法律规制、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等手段,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主体,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在企业层面实施循环经济,需要在工业企业中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产品设计,改革生产工艺,节约资源和能源,在企业内部实施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在企业外部引导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市场和消费行为。从公众来讲,需要树立与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降低能耗,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障碍

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减排,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障碍。一是推进技术节能。鼓励支持入驻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推动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集约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推广应用节能降耗、节材节水先进适用技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节能产品,提高工业和全社会节能水平。二是强化监管和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资源审核,做好工业新上项目节能、污染物排放评估审查,做好节能减排准入把关工作。三是扶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落实治污资金、引导清洁生产、争取环保项目、推广节能技术等,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去完成企业各项环保行政的许可,尽可能地降低有关的收费金额,共同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和优化产业升级。

(五)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1.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桂林不仅要加快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也要大力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优质清洁型工业。榇丛煲涣鞯纳态质量,要按照“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对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企业,实行关停和转产;对产品有销路、有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达到环境要求的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化工、轻工、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降低产品综合能耗、物耗。针对桂林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利用水平低的问题,应积极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工业系统的节能效果,实施绿色能源战略。

2.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建立工业系统中“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物的“零排放”。桂林是广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拥有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开发区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投资环境优越。应以市高新区为重点,建设生态工业化示范园区,推动全市生态工业的发展。集聚一批生态环保型产业,作为增强城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篇13

关键词:三产行业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36-01

三产即第三产业,就是从第一次、第二次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提供劳务的)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如储运业、通信业、餐饮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从2005年进入三产行业检查管理,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本辖区内餐钦、娱乐、洗浴、宾馆、美容美发、洗车等10多个三产服务行业,在区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其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它们在解决就业,丰富群众生活和繁荣区域经济方面是最大的“功臣”,但由于许多服务业选址不当,设施简陋,缺乏配套的环保净化设施,经营过程中产出的废水,垃圾,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环境以及周围居住的人们,同时更加影响人们的健康,渐渐地,我也开始关注和思考这方面问题,如何才能让如日中天的三产行业和人类终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呢?该文将进行分析和思考。

1 三产行业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

一是“三产”行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为方便三产业主经营,出于经济利益和市场前景考虑,往往没有环保方面的投资,或者因为环保投资成本比较高,业主经常会摒弃这方面的投资。他们喜欢把经营地点选在居民住宅和繁荣闹市,在开张营业前大多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和审批。由于选址欠妥,造成居民居住质量下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活。

二是三产行业建筑缺乏整体规划。环保法律明令禁止在居民区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恶臭、油烟、烟尘、异味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经营项目。但我辖区很多建筑采用的是楼下店面,楼上住宅,小区商业用房功能不分,因此不能做到三产行业与居民适当分离,在建设时开发商也没有考虑给店面预留专用排烟管道,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是污染治理技术和市场供求良莠不齐。现有的污染净化装置一次性投入较高,日常维护工作量大,市场治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一个餐饮行业油烟净化器,加上配套的管道,风机等,一个小规模的饭店治理污染要投入万元左右,大的要投入十几万,日常运营花费也是很大负担。况且,对于已经投资使用污染净化装置的业主来说,装置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些都是限制油烟净化器的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

四是彻底整治三产存在社会难点。部分三产业主,特别是无证照经营户属社会弱势群体,如果简单的予以强制治理,可能导致三产业主关闭店面,必定会导致很大的矛盾,产生很大的问题,从而难以治理。

2 目前能够采用的最有效管理

针对我区目前三产服务业污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处罚,禁止和限制并不是上策,单靠某一部门是很难处理的,必须以民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结合点下手。

(1)政府规划布局,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如:在实施旧城改造和开发时,政府要全盘考虑,把商铺与住宅适度分离,配置合理的生活网点,尽量避免三产服务集中经营区,高标准进行环保治理,实现污染达标排放,这既能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又可促进就业和满足百姓需要。

(2)改进审批程序,保障环保工作顺利进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联合审批,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决策、规划、审批等各个领域,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关。凡不符合个开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推行三产服务业公示制度,避免经营者盲目租房投资。实行三产服务业审批公告制度,在充分听取公告周围群众的意见后再审批。

(3)加强联合监管,提高环保工作管理水平。逐步从环保监管,城管执法或工商执法等单方面的管理模式向职能部门配合的多单位监管过渡,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三产行业进行定期联合执法,要加强打击力度,提高城市三产行业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4)增强公众对话,确保群众热心参与监督。在区政府、区环保局办公室、各个片区管理中队,在业主与公众之间达成统一,通过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研讨等方式形成共识。也可以有志愿者和环保监督的小队伍,通过向居民和三产业主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环保意识,从自已做起,做到爱护、保护环境。还可向群众公布环保监督热线电话,让群众有问题可以有倾诉的对象,有监督的权利,有主人翁意识。

3 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与时俱进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更是我区主导产业,深入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常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为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找准方向与时俱进,为我区的环境工作的和谐发展呢?我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政府调控,引导发展

政府向人们大力宣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引导人们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使环境保护工作走出过去政府与企业互为矛盾的对立模式,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融合,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把环保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政策中,制定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引领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和水平迈进,创出我区三产行业的品牌。

3.2 发挥主导,实施管理

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进行消费,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要求经营者将环境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在管理上树立环保的价值观,严格控制能源使用和产品生产这两个重点环节,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二是在经营服务中要引导环保消费。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消费,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让环保服务展现出高层次的服务气氛和标准。

总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给环保局下的一项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如何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让我们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和谐运城而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14

一、经济发展影响环境的三方面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不断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必然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并形成环境污染。但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会严重到何种程度、会不会产生灾难性后果,这取决于经济领域的三方面因素,即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

(一)经济规模对环境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数量不断增长,带动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这必然会增加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增加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因此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

但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经济增长、经济规模扩大是不可逆转的。由于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总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必然会拉动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总规模相应不断扩大。社会总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因为:第一,人口在不断增长,社会总需求相应扩大。第二,人们不断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人均消费品的数量,品种都在不断增加,带动社会总需求的相应扩大。第三,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努力加快经济增长,尽可能扩大经济总量。

由此可见,要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经济增长是一个起始的、先决的条件。然而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先决条件,才产生了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问题,也就是既要维持经济增长,又要保护环境。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想说明,仅仅指出发展经济会破坏环境是远远不够的,人类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地区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怎样发展经济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寻求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略环评、规划环评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引导、促使各种战略、各种规划能够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

(二)技术水平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创造需求,在经济领域中的技术要素起着引导需求方向、推动需求扩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的总体作用是加大对自然界的物质索取。

由于一些新技术产品能够通过提高性能、缩小体积、减少零部件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一些新的生产技术能够通过提高对投入品的利用效率、简化加工过程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因此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改变一条生产线,一个生产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生产函数、单位产出的消耗系数以及废弃物的排放系数,从而能够起到改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作用。还有一些技术和产品能够处理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也有许多技术发明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因而,从环保的角度来看,经济体的主流技术是否具有环境友好性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大小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压力迫使新技术不断地产生,推动新的产品和新的加工方式不断更新换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些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降低消耗、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另一类是增加消耗、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技术。但是市场对技术的划分方法有所不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技术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可以占领市场的技术,而另一类则是不被市场认可的、最终会被市场机制淘汰的技术。

对同一种技术的评价,市场标准与环保标准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一致的,例如:一些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产品、节能降耗的生产工艺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些节约型的产品、节约型的工艺一方面减少了资源消耗,有利于环保,另一方面节约了使用成本或生产成本,可以起到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销路的作用。在另一些情况下,对技术进行评价的市场标准与环保标准则有可能发生冲突。一些产品、工艺有利于环保,但是在市场上打不开销路,不为市场所接受;而另一些产品和技术虽然会严重污染环境,却在市场上供销两旺。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例如,一些实现了清洁生产的生产线在投产后不久由于亏损严重而停止了生产。清洁生产的工艺及技术路线当然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但用这样的生产工艺加工出来的产品加工成本相对较高,而产品质量、性能并无太大变化,竞争不过用普通工艺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被迫退出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强大的。在环保标准与市场标准不一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如果要克服市场短视行为的自发作用,使环境友好型的技术能够得到推广的话,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干预手段。但是,这样做必须付出巨大的执行、监督成本。

为了准确判断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考察该经济体的主流技术的结构与变化趋势,包括技术的先进程度,技术是否具有环境友好性,等等。

(三)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当中各产业、各行业的构成情况。除了一、二、三次产业的划分外,各产业内又分为众多行业。一个经济体的产业构成是经济发展的内涵,是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产业构成、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消耗强度、污染物的排放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构成是不同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同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规模也相去甚远。

例如,发展农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如果一个经济体以发展农业为主,就要比发展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又比如,在工业内部,如果主要以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工业支撑增长,那就比发展以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矿产品,消耗更多的电力,并且排放出更多的烟尘、废渣和废水。换言之,由于这些产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构成是不同的,所以它们单位产值中物质资源投入所占的份额也不同。在种植业产品的单位产值中,土地价值占了很大比重;在原材料产品的单位产值中,所消耗的矿产品、能源价值占了最大份额;而高技术产品的单位产值中,产品技术、加工技术以及知识等非物质性投入品占了产值的最大份额,而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性投入品所占的价值份额非常小。因此,种植业、原材料工业被称作低加工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而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被称作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可见,产业机构的状况是决定一个经济体资源消耗和排放水平的最根本的因素。

人们把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称之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经济,把以原材料、轻纺产品等低技术、低加工部门为主的经济体称之为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经济;低度化

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产业结构的转变,被称为产业结构升级。只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才能改变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资源消耗,并带来严重污染的状况,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国际经验证明,在实现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投入大大减少,在这些国家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生态环境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外国投资会直接成为资源和污染源转移的渠道;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直接制约着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从而对各国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一国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变动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受分工地位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向某一类产业的偏斜。例如有的国家主要把矿产业作为经济支柱,有的国家主要靠发展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增长,有的国家则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的主体。这样,受国际分工地位的制约,各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高度化与低度化的两极分化。由于产业结构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各个国家随着本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确定,环境状况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趋势。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当中争取什么样的分工地位,是否争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有的国家选择了追赶战略,努力推进产业高度化,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有的国家选择了比较优势战略,固化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其结果就是按照“比较优势”的要求,发展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产业,就必然会给环境带来灾难。可见,国际分工地位的选择是个直接关系生态、环境变化大趋势的顶层战略问题。所谓战略环评,应该在这样的层次上体现评价、预测功能。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推进环境保护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性措施

从对以上三个影响环境的经济相关因素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对环境影响最有决定性的因素是产业结构,抓结构调整是推进环保工作的根本措施。

(一)决不能把推动环保工作的立足点放在限制经济发展上

如前所述,经济增长对于每个国家,每个区域来说都是保证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家,经济建设的压力就会更大一些。因此,经济发展必然是各国人民、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发展经济本身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二)推动环保工作不能单靠技术手段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技术进步、技术发明在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发挥有利于环保的作用。一些节约原材料的工艺,一些回收、利用排放物的技术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可以降低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但是,技术在发挥环保作用时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

第一,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和产品要发挥实际作用,有时会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只有那些不影响取得利润的技术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每一项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和产品,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在全行业中推广,倡导所有生产同类产品,使用同类工艺的企业都来利用这些技术来为环保做贡献,但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因为购置、运转处理废弃物的技术和设备会加大生产成本,因而一些企业不惜违法受罚也不愿意使用。企业以百万计。要使这些企业都能自觉为环保而采用影响自身利益的技术,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二,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环保往往是事后的、末端的治理。无论改进工艺以减少消耗的技术,还是处理废弃物的技术,这些技术发挥作用总是在消耗、排放发生之后,不能充分体现“源头防治”的环保新理念。

第三,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环保,一般只能起到局部性的、单项治理的作用。每一项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和产品,即使得到推广,所能解决的也仅仅是具体产品、具体工艺、具体行业的环保问题,技术的专用性决定了发挥作用只能在特定领域、特定范围。因此,通过技术手段来达到环保目的,只能是单项地做工作,取得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性的。

(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推进环境保护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性措施

如前所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的大小,决定着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强度和规模。只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由低度化向高度化转型,才能有效遏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才有可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最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增长中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费量和废弃排放量。在一个大国经济体中,如果能使产业构成当中资源性产业的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就能够节约成千万吨甚至上亿吨的资源;如果能增加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单位GDP所需要的资源投入量必然会减少。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有非常明显的放大效应。

第二,从结构升级人手抓环保工作,可以充分体现“源头防治”的理念。产业结构低度化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改变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状况,就是从源头人手来预防经济增长损害生态环境。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环境保护的长期保障,而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唯一途径。只有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三、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低度化

我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是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增长方式粗放导致的必然结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相对照,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特征之突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之高,堪称史无前例、世界之最。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我国产业结构的低度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当中,工业比重奇高,服务业比重过低

作为一个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应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和支柱部门。但是,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产业结构中工业偏重,服务业过低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工业比重连创1978年以来新高,并仍有加速上升趋势;服务业比重过低,常年徘徊不前,自2002年以来更是呈逐年持续下降趋势。

(二)在工业内部,增长格局严重向重工业倾斜

我国工业的内部结构出现异常。近些年来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到2006年,重工业比重已达到74.4%,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的水平。当时我国重工业比重为56.9%,已经公认是导致国民经济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工业是资源、能源高密集部门,

重工业比重的奇高必然增加对资源、能源,尤其是金属性资源的消耗。

(三)在重工业内部,采掘业、原材料工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采掘业与原材料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80年为25.8%,1995年达到26.9%,2000年上升到30.6%,2005、2006两年都超过了40%,分别为42.9%和41.0%,这更是一个含义非常严重的比例关系。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是能源高度密集的工业,采掘、原材料工业比重的上升会拉动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加。据2000年经济普查的数据计算,当年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占全部工业的40.0%,而这两个部门所消耗的能源量占到工业总消耗的78.7%。

(四)高技术产业在我国成为资源密集度较高、知识密集度和附加值较低的产业

我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庞大,扩张迅速,包括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在内的许多高技术产品名列世界第一。但是,像信息技术这样的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基本是一个缺乏技术含量的组装产业。核心技术、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国内所生产的大都是“缺芯”、“少瓤”的盒子、壳子,资源密集度高,附加值率、利润率都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低投入、高产出的特征并不明显。

(五)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经济增长必然带来高消耗、高排放,同时也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废弃物排放和资源消耗过高。从废弃物排放情况来看,我国单位产出的废气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GDP排在世界第四位,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排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GDP总量相当于我国4.5倍的美国。我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增加值的固体废弃物排放比发达国家高10倍。

从资源消耗情况来看,2006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左右,而为生产仅占世界4%的GDP,所消耗的资源却占到了世界资源总消耗量的很大比重。其中我国钢铁消耗量占到世界总消耗量的37.8%,原煤消耗量占到41.6%。我国单位GDP所消耗的钢和煤,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和4倍。

在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我国的原材料、能源工业成了工业增长的支柱。近几年,我国原煤每年增产量都在1.5亿到2.5亿吨以上,仍然供不应求;钢材每年增加的产量从2003年的5000万吨左右,增加到2007年的1亿吨,仍然紧俏。与GDP的增长相比,几年来我国电力生产以1.3-1.5倍的速度增长,但是仍然到处缺电。对原材料、能源这样超强度的消耗来自低度化的产业结构。

(六)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是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长时间主要采取“静态发挥比较优势”战略,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形成,从而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即在产业间,国内的生产及资产存量结构向原材料等低加工度、低技术的初级产品部门倾斜;在制成品行业和高技术产业内部,国内企业的生产活动向低加工度、低技术的加工环节倾斜,最终形成了低度化特征异常突出的产业结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低度化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要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入手。战略环评应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四、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环保战略总思路

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推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战略的总思路。

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的考虑包括:

(一)发展经济、扩大经济规模,仍是我国必须努力完成的、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三农”问题严重,中西部地区还有许多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仍有相当规模,这些问题促使各级政府必然会把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就决定了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的指导思想,不能从“要不要经济增长”来考虑问题,而是主要从“怎样增长”来考虑问题,通过战略环评、规划环评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单纯采取治污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为了治理污染,我国已采取了许多治污措施,包括强制企业安装废弃物回收装置,提倡和推广废弃物处理、再利用技术,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等。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不容置疑,采取这些措施为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措施今后还将继续为推进环保事业发挥作用,这些工作还应进一步开展下去。

但是从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不良影响的角度来看,采取以上措施毕竟都是在发生了环境污染以后的被动反应,属于“末端治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治污技术、治污产品市场,这个市场规模过于庞大,有其不合理的一面,说明污染源仍然在扩大,污染日趋严重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些治污技术所创造的经济产值实际是应该计入到社会总成本中去的。同时,由于废弃物排放的规模不断扩大,监管强制性治污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样治理污染的直接成本与监督管理治污的间接成本加在一起会成为日益加重的社会负担。因此,应该说污染之后的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继续扩大的问题,污染之后的治理只能作为环境保护的“第二道防线”起作用。

(三)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问题是个整体、全局性的问题。当我们看到无论相对富裕的沿海地区,还是欠发展的中西部地区走着同样的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路子时,就会感到我国的环境问题决不是某个地方、某个园区、某个行业、某个企业出现的局部性问题,而是一个宏观、战略层面的问题。

无论从自身的纵向比较,还是与国际经验进行横向比较,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极端特殊的。世界经济史上还没有哪个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如此片面地依赖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土地密集产业来支撑经济增长;也没有哪个大国经济体会使各个地方、各个企业如此步调一致地带领经济结构向技术含量最低、附加值最低、国际分工地位最低的方向倾斜。这是在外来理论的引导下,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战略选择的结果。这些理论把我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建立起的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看作负担。这一选择带有根本性,这种发展模式决定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成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就污染谈污染说不到根子上,必须从战略选择这个高度来解决问题。要不要产业结构升级,怎样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战略选择的核心问题。

(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建立我国环保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产业结构升级任重而道远,需要共同努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