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教学课程范文

儿童教学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教学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童教学课程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融合教学改革

1在学前教育中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的儿童,处于对世界好奇和探索的阶段,他们在接受正式教育前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开阔眼界和提高素质。因此,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幼儿园老师肩负着让孩子们充满对世界的好奇并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识的重要使命。儿童文学课程无疑是打开孩子们心灵窗户的最好武器,幼儿园设置这一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和寓言故事,培养孩子们的感性认识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让孩子们领略到学习的快乐,建立起基本的文化素质。儿童文学的课程本身比较切合小孩子的认知,能够激发天真和可爱的本性,增加自身的情感态度。如果能够让幼儿园小朋友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被文学经典所感染、所浸泡,就能够给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孩子们学习其他科目的兴趣。

2在学前教育中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不足

2.1专业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如果想取得好的成绩,做出一定的贡献就应该有专业的人士去从事。但是在我国的当前学前教育的体系当中,专业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老师很多,学前教育的教师也不缺乏,但是同时拥有这两个专业的老师却比较罕见。一些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或正确的教学观念,所以在教育小朋友的时候,只注重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学。人文的教学缺乏导致孩子们欣赏自然风光、领略文学作品优美的感性认知没有得到引导,儿童文学课程成为了道德讲堂,这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一大问题和不足。

2.2兴趣式教学方法没有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儿童文学课程教育习惯性地加入道德教育和伦理认知,突出灌输思想的特性。事实上,儿童文学中最显著的特点应该是趣味性,它不像一样严肃认真,要进行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小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需要一种欢快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启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天性得到解放。但是由于人们对教学观念的认知不够清晰,对孩子的天性认识不够彻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往往注重了理性教学,却忘却了感性的培养,从而没有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前教育儿童的文学课程融合式教学改革的途径

3.1开设儿童戏剧课程,加强文学与歌舞的融合

戏剧本身就有着极大地魅力,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等等各类形式,它可以让人非常直观地观看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情感,感受生活的乐趣。我们知道,儿童戏剧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幼儿园的小朋友因为年纪尚小,性格天真活泼,可塑性和认知水平较高,对儿童戏剧这种需要参与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重视戏剧的创作的排练,孩子们通过参与戏剧活动既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寓教于乐不是空话,而是需要我们认真实施的。以《小兔子拔萝卜》为例,孩子们可以找一些歌曲来演唱和表演,老师负责和同学们一起设计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然后借助道具、服装,提高戏剧表演的专业性和趣味性,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人文素养。

3.2开展多学科课程教学,重视文学和心理学的结合

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幼儿园小朋友的心理需求就应当成为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外国著名儿童作品《长袜子皮皮》讲述了一个独立又富有的小女做出了很多违背成人意志的事情,但是她却愿意为同龄人分享的故事[1]。这个故事就是非常经典的有关儿童心理学的文学作品,它告诉我们,在学前教育中,儿童文学需要老师用儿童的角度去体现和感受他的内心,用儿童的思维去考虑他的态度和审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体会到儿童文学课程安排的必要性,掌握儿童文学的特点,还要分析作品的意义,并用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教师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努力成为小朋友们的引路人[2]。以《不同的世界》为例,诗歌中描写了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动物园而引发了一系列哭笑不得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儿童和成人的世界观不同,成人需要更多地关怀孩子的内心世界。

3.3创新课程教学手段,融合现代科技和人文教学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当然也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更新地教学模式和手段。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儿童文学课程教育同图画、视频相结合,更能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积极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增强课堂活力,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有助于儿童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

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

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篇3

一、强化阅读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文学教育是基于心灵与情感的审美活动,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更是“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要实现这种交流,就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认识、理解和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欣赏等实践性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就是要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建基于儿童文学阅读实践的同时,将阅读实践渗透在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学习的有序推进中。理论是实践的概括与抽象,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与源头。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是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文学原理与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认知并非艰难与不易,但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认同、融摄与持有则是一个极为不易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涉及到社会时代、文化审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强化阅读与欣赏等实践性内容的构成,强化其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性存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构成来看,儿童文学的内涵、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儿童文学的文体样式等等,其理论框架与一般文学原理没有区别,教学目的所在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把握儿童文学的独特个性。而这种理解与认识的实现,对阅读实践、特别是比较阅读实践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在各个教学内容中,教师应该大量设置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并以之为基础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予以提炼。如对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理解上,我们可以将题材相近的作品进行参照,如将新美南吉的《小狐狸》《小狐狸阿权》、坪田让治的《狐狸与葡萄》等与《狐缘》《青凤》《娇娜》等予以参照,就可见到儿童文学在主题内涵、形象塑造上与一般的区别。如在认识儿童文学“变幻”特征的时候,就可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与《百年孤独》《变形记》进行比照,以此直观两者在变幻方式、变幻风格上的差异。不仅如此,在对儿童文学样式的理解上,可以将儿童诗歌与成人诗歌、儿童小说与进行比照互参,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基础上,增强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上述的种种阅读实践,是理解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但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儿童文学的赏析与阐释上。在儿童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儿童文学原理与美学原理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与阐释的实践活动同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这一教学内容上,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都有赖于实践性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当然,阅读与阐释展开的层面与路径是多样丰富的,但在具体层面上,应当是对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的文本理解及其在儿童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无论是哪个层面,此时儿童文学阅读实践应当是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内容。而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师生在课堂外进行相应的准备。当然,有的时候这种阅读实践并不一定就要通过传统的纸质文本的阅读来实现,动画视频的观看与欣赏在阅读实践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纸质文本的阅读还是电子视频的观赏,最终都要回到具体的理解上来,回到对儿童文学作品审美特性的理解与文学史价值的把握上来。在介绍安徒生童话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安徒生童话现实色彩日趋鲜明的缘由;在讲述E•B•怀特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夏洛的网》和《会吹小号的天鹅》之间的异同;在讲述《小熊维尼》时,就要见到它与《小木偶奇遇记》的变化……只有这样儿童文学的教学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认知与理解、欣赏与审美具有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理性。

二、借助创作黏合差异、生成素养

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多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儿童文学也是如此。但与一般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不同,儿童文学教学中要克服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和实践的差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克服成人与儿童在生理年龄、审美意识与情感心理上的隔膜,实现成人与儿童心理的超越与黏合,并进而让学生涵养并生成儿童本位的观念。而要实现这种黏合、内化这种涵养,儿童文学创作无疑是最佳的实践方式。与文学创作置于文学基本原理中进行介绍一样,儿童文学创作也是放置在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中来讲授的,其重心所在也是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及其特殊性。其实,与儿童文学文本特征、审美特征等相似,这种一般过程的理解在创作理解上进行,相对容易。但要学生从创作主体层面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与具体性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实现双向无间性的自由出入,则是一个极不容易的事情。为此,在讲述儿童文学创作中,要尽量压缩理论讲述的内容,对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审美心理与成人审美心理的融构、艺术表现儿童视角的贯通等至为关键处予以点化外,应该腾出更多的课时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创作。只有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让学生或回望童年经历、或再现儿童生活、或对传统题材进行加工改造、或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激活自我的童年人格、调动才情与创意、放飞心灵与念想,进行具体多样、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创作。只有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学生才能全息性地获得儿童心理意识、情感观念、思想意愿的体验,才能自觉意识到自我与儿童之间的差异,并实现这种差异的有机调控。当然,这种创作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旨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从情感心理、文体样式、语言表现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也是从具体实践层面加深对儿童文学审美内涵、价值取向、艺术风格、文体特征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补足一般写作学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漠视,也有利于学生为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升素养。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许多教师总是从教育出发,以教师的眼光去选材和构思,而不是从生活出发,以审美的眼光去艺术地认识、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最好也进行创作,将自我的创作成果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共享。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让作为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自我葆有不泯的童心童性。我曾利用传统“吴刚伐桂”故事,将其改成《月亮里的孩子》,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小沐是个男孩子,特别清秀。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不哭不闹,特别的乖。但大家觉得他可怜,这样一个乖孩子,却很早没有了妈妈。但大家都不说,不想让他知道他妈妈已经死了。他奶奶也只是跟他说,他妈妈到很院的地方去了。很远很远,不记得回来了。小沐每到睡觉的时候就想,妈妈到哪里去了?很远?难道就不记得回家的路了吗……问奶奶,奶奶说,老远老远的,哪里知道回来啊……奶奶现在不敢走远路了,怕自己回不来。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上山去拾柴火。他问小伙伴,说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哪里。小伙伴说是山外。于是小沐就背着柴篓子爬到了山顶。小沐看到了,山那边还是山。小沐没有说话,默默地回到了家里,因为山外真是太远了……慢慢的,小沐就长大了。他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妈妈死了,去了天上。到了天上就再也回不来了。原来,那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天上。有一个月亮很圆的晚上,他问自己的奶奶,天上很远吗。奶奶说,是的,很远很远……但怎样才能去呢。奶奶沉吟了一下说,你爬上村前那棵很高很高的树,就可以到天上了。奶奶知道小沐很乖,从不爬树的,也爬不上村前那棵大樟树……又一个月亮很圆的晚上,小沐和小伙伴来到了村前那棵很高的树下。问小伙伴,爬上这棵树真能到天上去吗?……小伙伴说,是的,你看它那么高,都够得到天了。小沐说,那我爬上去看看。小沐就脱了鞋,抱着树吃力地往上爬去。慢慢的,小沐越爬越高,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小黑点。底下的小伙伴都看不到他了,喊,小沐,你下来啊……很久、很久、都没有听到小沐的答应声……小伙伴见他不下来,就说我们回去了,你还不下来?但小沐还是没有回答。有的小伙伴回去了,他们把小沐的奶奶叫来了。奶奶说,小沐呢,小沐呢,小伙伴说,他爬到天上去了……奶奶抬起头望着高高的树,高高的树上是一个圆而且白的月亮,月亮里有个小孩,还在吃力地往上爬着……其实,不仅仅是在儿童文学创作的讲授中要强调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性,在儿童文学文体的讲授上,同样可以采取上述简化理论、强化实践的做法。在讲述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小说、绘本等儿童文学文体时,不要过分注重对其文体特征的辨析与讲述,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在文体特征的直观上进行实践性地体验与把握。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再返观儿童文学文体个性的认知与把握,这样不仅能对上述文体有深切的认识、豁然开朗的洞彻,而且能适当地提升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当然,上述文学原理的讲述过程中的实践不是完全取论的认知与理解,理论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其基本的取向。而这种取向的实现,则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注意实践性内容设置的灵活性、科学性。如针对儿童儿童文学体裁的多样性,我们可有区别、有侧重地加强儿童诗歌、寓言等的创作。当然,童话与儿童小说也可通过实践性写作进行理解,那就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其篇幅的适当性,强调其主旨的凝练、创意的新颖、结构的精致。在具体的操作上,不一定要整篇的写作,可以是诗句的抒写、片段的创作,也可以以名篇为基础,进行相应的仿写或改写,还可以对传统题材以“旧瓶装新酒”式进行创造,让其重新焕发审美活力。

三、丰富课外实践性内容的设置

篇4

一.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现状

在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方面,许多学校的教学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教学问题就是将弹唱简单地进行了弹与唱的叠加。弹唱需要的是一种技术性与艺术性要求均较高的综合艺术修养能力。我国许多城市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机构普遍存在问题,不仅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而且弹唱方法的失误与失策。我国目前有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学校甚至根本未开设弹唱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音乐教师仅仅能够做到音乐的理论教学阶段,而未能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就更谈不上使得儿童们能够达到五官与肢体的自如配合与音乐技巧以及音乐语言的灵活运用了。针对上述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了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方面的解决之道。

二.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方法解决之道

从整个音乐理论来看,弹唱教育与弹唱训练不仅与音乐实践密不可分,而且还与作曲理论、和声理论等音乐理论息息相关,好的弹唱教师不仅可以在弹唱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音乐理论潜移默化地教导给儿童,而且还可以通过弹唱达到提高儿童的整体艺术修养的超出教育预期期望的目的。弹唱也常常被通俗地称之为自弹自唱,弹唱的表现形式已经充斥于各大媒体与各种“秀”的现场,弹唱也因其较强的实用性、大众性、艺术性而被应用到包括影视剧、电影等更多的艺术形式当中。

儿童歌曲弹唱方法在单纯练习弹奏技巧的同时必须兼顾其艺术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演唱的配合。弹唱与其他音乐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弹奏与演唱之间的弹奏动作触觉与演唱声觉的完美融合。无论是演唱技巧还是弹奏技巧都是音乐艺术的一部分,绝对不能脱离音乐艺术单独存在。在教授音乐弹唱方法时应该将音乐对弹奏的技巧要求交待清楚,同样一个音在与不同的演唱配合时要弹成不一样的效果,不一样的弹奏效果可以从触击键盘的角度、柔音保留延音踏板等技巧加以实现。初学弹唱的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表现在手指与键盘的距离过远,这就使得弹奏的半径过长,对于较为紧凑的乐句就会显得有点忙乱。应训练儿童们对于音乐的表达应融入到每一句唱腔之中与每一个击键动作之中,久而久之,儿童们会主动从音乐的内容中自然而然地找到恰当的音乐表达方式。和弦弹奏是弹唱的一个必备的基本功,娴熟地掌握所有和弦的弹奏技法与表现是弹唱所必需的支撑技能,在熟练掌握了和弦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音乐艺术的艺术性表达与感情的渲泄。

三.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策略解决之道

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是融弹奏技巧、和弦技法、乐理基本知识、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解等于一身的音乐课程。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基本方法的练习策略亦不外乎在键盘方面熟练掌握与领会和弦的使用与表现方式以及音乐元素的技巧处理方法。儿童的音乐弹唱练习是儿童学习音乐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不仅可以在练习弹唱的过程不知不觉地学会视唱的基本知识与演奏的基本技巧,而且还因为儿童的音乐素养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使得儿童从小就具备了不练习弹唱的儿童所不具备的音乐气质与艺术修养。弹唱的基本练习策略应从声乐练习配合机体的肩、臂、肘、腕、指有序的进行,以发掘儿童的对于音乐的理解潜力为主,教师宜采用实践为主,理论随辅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去。根据演奏风格的变化对弹奏技巧做出相应变化,进阶的练习可以以乐句为主,逐渐变成乐段、乐曲练习。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儿童改变弹奏风格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和弦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踏板的恰到好处的控制与指力的触击角度、方式、力度对音乐的表现力加以铨释。在讲解弹唱的基本方法的练策略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慢动作的方式,将手指触碰键盘的角度直观演示给儿童们,让他们真切了解弹奏的高级技巧及其与演唱的完美配合。弹奏与其他音乐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演奏者必须学会情绪与身体机能最快的融入音乐配合实现音乐艺术的表达。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练习策略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从最基本的视唱开始,然后发展到边弹边视唱,让音节与键位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然后再进行双音、三音、乐句的一步步的进阶练习,每一步练习都要求边弹边唱。儿童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采取练习中学习的方法向儿童教授更多的音乐理论,这些技巧一旦融入到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实践中去,儿童们就会觉得这些音乐理论并不是太难,是完全可以通过练习与音乐实践获得的。

(一)协调与配合是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策略

钢琴弹唱的老三样要求弹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与弹奏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把控音准的正确性、节奏的稳定性、速度的均衡性。在老三样的基础素质要求上,随着新时期音乐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为老三样赋予了新的话题。首先在音准方面,发音的正确性与弹奏的按键的正确性已经成为基本要求,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还会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儿童指出弹奏乐音的柔化以及演唱发声的感情化。其次在节奏方面,节奏的稳定性之外,还要指导儿童在实现基本节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调整按键的触点角度与力度以及踏板的初级应用,同时在发声的过程中应依节奏的要求注意发声的铿锵。在速度的均衡性之外,还可以教授儿童们注意连奏与断奏的灵活运用以及演唱过程中的速度疾徐的稳定控制以实现演唱与演奏的流畅性配合。

(二)技术性与艺术性之有机结合的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方式

音乐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也是老生常谈的一种音乐教学企盼,但是往往在训练方式方法上觉得无从下手。其实,技术性的发声与弹奏的一点一滴的微小组合与积聚过程中,只有每一步教授的都是正确的方向,那么最终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必将是水到渠成。但是,如果训练方式方法有误,那么后期的矫正也是极困难的事情。

(三)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弹唱方法的策略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战略性问题,那些只将究墨守固定流程式的音乐教育教学是过于死板与机械的,音乐的教育与教学首先应该形成策略,然后按照既定的策略实现教育与教学框架,在框架之下实现各种弹唱训练方法。一个好的弹唱方法策略的示例是教育与教学工作应从分析作品着手,将作品本身的曲式架构、伴奏织体的改进、和声对位的调整以及调式特点内涵的理解,并将其消化成教学的策略,然后就可以根据音乐作品中的这些精髓进行弹唱方法的系统性策略安排。在儿童的弹唱教学中的主要策略可以将气息的练习方法、音域的拓展练习方法等纳入其中。

四、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方法策略探析

弹唱方法策略大致包括弹唱的和谐性、伴奏的渲染性、伴奏的引导性、弹唱的双重内涵性以及乐感的多重性等策略。虽然从理论上儿童可能无法全部理解这些策略,但是做为音乐工作者至少必须了解这些策略,并在这些策略的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工作。

(一)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之和谐性探析

弹与唱的和谐统一是儿童弹唱方法策略中的基础,也是以下各项策略的大前提,对于儿童们而言,达到这一点相对要比成人初学者容易许多,这也是许多音乐教育家们呼吁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启蒙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弹唱和谐策略是先从儿童的右手练习开始,逐渐加入右手与左手的配合,自如以后就可以加入左脚的配合,然后就可以加入演唱的配合。但是,这种传统式的练习方式从一开始就忽略了演唱与手脚的配合,使得儿童从一开始就会出现弹与唱的人为不和谐屏障,正确的策略就是从一开始练习就力求演唱的加入。

(二)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之伴奏的渲染性探析

相对于小提琴、小号等其他“人味十足”的乐器而言,钢琴是人味化、歌唱化较差的乐器,但是其在烘托乐曲的氛围、创建宏大的场景、补充和声与对位、产生丰富的旋律方面则更擅胜场,因此弹唱过程中应善加利用钢琴的特性更好地增加钢琴对于环境的渲染性。因此,在教授弹唱技法的过程中必须着重对儿童进行连奏、音色变化、踏板运用等方面的训练,使儿童从小就将优美的连奏、丰富的音色转换、踏板的灵活应用熟稔于心。

(三)儿童歌曲弹唱课程之由内心乐感到多重乐感的飞跃

儿童歌曲弹唱课程中的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及其与声乐教学的关系常常被忽视,是其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声乐艺术指导应该受到声乐演唱者与钢琴演奏者的重视。

篇5

【关键字】:导学案;弹唱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者是教育模式,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求、生源的质量、职业的需要而有所继承和创新。同样《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导学案的产生也不例外,它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实践行动过程,更是完成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转换。

这里所谓的“导学案”,也就是指以《儿童歌曲弹唱》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弹唱指导训练为主导,学生弹唱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儿歌弹唱综合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明确教学的“主体”和“主导”,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核心原则

如果我们单从学的方面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其角色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帮助者,责任是帮助学生比自然状态下学得更好,成长得更好。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发生作用的,同时强调教师导学作用的重要性,师生互动构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它是“一”,而不是“二”,也就是我们不能单独的去拆分“教与学”的任何方面去研究、去实践。就像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都是夸大了“教与学”的某一方面,而有所偏激。

二、最优化分析学生能力,取长补短,协作重组,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关键。

最优化,源于拉丁语“optimus”其意思是“最佳的”归纳其实质就是追求低消耗、高效能,即“低耗高效”或“事半功倍”,也就是通过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手段,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

在对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的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中显:78%以上的学生不重视儿歌弹唱的学习。85%的学生儿歌弹唱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要求。识谱能力和琴法的基本功不扎实,缺乏良好的练琴习惯,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儿童歌曲弹唱的教学实践环节基本上与见习、实习脱节,无法胜任未来复杂的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工作。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际的《儿童歌曲弹唱》学案设计中,主要对学生因素进行了分析:思想品德修养水平、文化教养程度、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学习技巧等。

对14级学前教育1班二十四名学生进行重组编号,分成A、B、C、D四大组,每组六人。同时把14级学前教育2班作为实验对比班进行实践研究。

根据参加本次课题研究组员的现状,对《儿童歌曲弹唱》课程实施的几位教师因素进行分析: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是否具有驾驭知识的能力、是否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态、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课程实践,对四位研究组员进行了分工:教师1负责钢琴基础导学案的内容研究实践;教师2负责声乐基础导学案的实习实践;教师3负责“弹唱”导学案设计”与模拟教学;教师4负责“院”、“园”、顶岗实习实践。

三、让学生从被动学学习变成自主学习,永远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难题和突破的主线。

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追问,即“审问”,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吹毛求疵,向文本及权威挑战.在“找”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紧张、激烈、亢奋、挑战的思维活动却会给学生以探究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审问”的成功在于过程。“点评”――重在诱导“成功”。

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学生择业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的、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习惯,是我们这一课程实践的关键。《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在学案中学习的行为变成群体效应,以导促学,以学定教,给每个学生设计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分解技能重、难点,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一体。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突出课程的项目和主要完成的任务,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单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分类设计。

《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它的实施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三个环节。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目标 2、单项能力目标 3、综合能力目标 4、岗位实战能力综合目标。这样的设计是综合了传统教学能力目标不足的设计,既不否定知识目标的重要性,更要加强能力目标,由浅到深最终过渡到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目标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学前教育这一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是师范性和职业性的双层体现。

课程重点、难点的引出必须是实际工作的某一个具体活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项目的分解,最终为学前教育实际的教学服务,这也是我们设计这种课型和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忌讳麻木的乱编乱造,形式主义上的所谓创造和创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很重视和注意一个原则。

我们把考评期末的成绩占25%。平常成绩占75%,是由预习情况、课堂合作探究情况、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情况、“院”、“园”、顶岗实习(一个月一次)拓展延伸情况等的每个月的月评积攒起来的。所以除了导学案,还包括四组学生中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考核记录手册,在不断的重复训练中,量化训练中,使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到达横纵的质量飞跃。

(四)现代化的教学环境,“院”中 “园”的理想实践环境,是具体实施《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的关键和培养学生成才的保障。

学院领导对学前教育的大力投入,在2015年的全国职业院校的不完全统计中排在第二位,我院从2007年开始建立校园网,2014年学院校园数字化建设,拟建和实施了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网络教学体系,每个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装有电视机、摄像头,并配有大量的教学VCD碟片,师生借助图、文、声、动画等多种手段,教学合一,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院”(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园”(学院实验幼儿园)交互,设备齐全,实训场地丰富,现设有钢琴室230间,电子琴室78间,手风琴室78间,舞蹈室3间,画室40间,大型展室1间,富媒体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10间,大型舞蹈排练室2间,大型电钢琴室2间。整个院中园占地3.8万平方米,上下四层,软硬件设施完善,师资丰厚,正教授2名,副教授比例占78%,这些实训场所足够满足课程实践的各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岗. 我国学案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08)

篇6

什么是自闭症?是一种影响终生的严重残疾,又称精神癌症。患者在交往及社会接触方面具有严重障碍,在普通生活和谋生技能方面有严重缺陷。自闭症孩子若不接受治疗病情会越来越重。

儿童自闭症的语言教育是所有治疗方法中最最重要的。

我校是哈尔滨市第一家专门为自闭症少年儿童提供教育的公立学校。学校拥有很多自闭症康复教学策略的方法。我作为一线教师,想浅谈一下儿童自闭症语言治疗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儿童自闭症语言特征:

口语方面 :

(一)口语能力异常:

1.鹦鹉式的仿说:对别人说过的语言不理解直接重复的说出来。

2.自言自语:在一段时间里总是重复某些字、词、句子、广告、歌曲。

3.不会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

4.没有口语:经常会被误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这样的儿童通常表现为终生无语。

5.没有感情:没有正常语言的特性、机械回答。

(二)理解能力异常:

重度的孩子完全不理解。轻度的孩子有些则可以理解一点。部分的学生记忆能力非常好,但认知能力却异常的低。

二、儿童自闭症语言治疗的教学策略:

(一)创造适合自闭症儿童的学习氛围:多多的与他们交流,尽可能的让他们在与同伴之间对话的语言环境中。在日常教学中,抓住时机及时训练他对语言表达的反应。孩子训练的环境也尤其重要,环境的颜色要单一、家具要简单、这样孩子在训练时可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二)交流能力训练 :加强目光对视,发出简明的指令,如“看我”“说”“这是什么?”、等等。

举个例子,我校自闭症康复部的黄黄, 五岁了,没有语言,全身有烫伤。属于中重度自闭症儿童。没有交流,不看任何事物,由于他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采取让他拾地上积木来激发他的视觉注视和交流。从最开始的看积木到拾积木,再到逐一拾一排积木和满地积木。视觉交流有了一些起色。再加上专门为他制定了一套语言训练课计划,从认知和构音入手,现在他偶尔会发出叠音和元音了。

(三)发音方法练习: 针对无言语表达的儿童首先进行呼吸方面的训练(如:吹纸条、吹口哨、吹蜡烛等),同时要在平日里寻找儿童的自发发音,抓住这个发音,并给予正强化的练习,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训练学生呼吸末借助发长“a”音等,反反复复的练习,并逐渐运用元音循序渐进的加深训练难度,先易后难。

(四)语言理解能力方面的训练 :

1、注意力训练:要用各种方法和选取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教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对言语符号尚未掌握的儿童,从日常生活中常用语言符号开始,通过手势符号和言语符号相结合,学习如“吃饭、喝水、看电视、睡觉”等日常用语的理解和模仿。

3、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做简单发音练习。

4、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育到一定阶段,可以借助教具,提高更深层次的认知。例如:分辩大小、认识颜色等。

(五)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

先模仿、说声母、说单字、词语、并逐?u扩大词汇量,当自闭症儿童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时,引导儿童学习使用句子进行表达,循序渐近,逐步提升句子的长度。

篇7

关键词: 儿童文学 体裁 文本 媒介 批评

近二十年来,不少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儿童文学的本科生课程,尽管至今为止已有多本“教程”类的书,但是儿童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不能局限于这些“教程”,必须与时俱进,这里的“时”主要是指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教学中要纳入各种创作动态和研究前沿的成果,以拓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天地,也增强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现实关注和理论提升。

第一,纳入和辨识儿童文学的新兴文类

儿童文学课程一般都会涉及儿童文学的各类体裁的讲解,主要包括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自上世纪末以来,一些新的体裁在兴起并得到了蓬勃发展,比如图画书、幻想小说等,这些都应及时补充进入教学范畴。图画书在西方多个国家被列入“视觉素养”课程的重要内容,它作为图文结合的跨界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图画书的翻译和本土创作日益兴盛,被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作为重要素材引进阅读课堂。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幼时基本没有接触过这一儿童文学的类型,所以这是一方需要“扫盲”的领域。他们需要了解优秀的图画书文本,了解图画书基本理论,掌握赏析图画书的方法,并养成在未来的教学中运用这一类文本来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能力。

图画书之外,需要给予关注的另一类重要体裁是幻想小说(fantasy),以往的教材中常把它和童话(fairy tale)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新世纪以来,这一包含幻想元素的文类从童话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将幻想小说与童话相区分,有助于更好地辨别二者各自的美学特征,把握幻想类儿童文学的发展态势。如果说图画书的读者群更偏向于幼儿,幻想小说则更多地偏向于少年。随着上世纪末英国幻想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热潮推动,幻想小说愈演愈烈,如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等风靡全球,并催发了各国幻想儿童文学的跟风性创作。幻想小说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分支,成为儿童和青少年争相阅读的一股风潮。将幻想小说从泛指的“童话”中区分出来,依据幻想小说的美学特征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会有更确切的把握和更丰富的认知。

第二,关注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热点文本

儿童文学课程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空洞灌输,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也最具有信服度的是具体可感的文本。教师在选择文本上,首先考虑的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经典往往代表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一种值得信赖的价值判断。对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不仅可以用生动充实的案例为理论作注,并可以让学生从中把握到评判的依据,即以经典作品所体现的追求和达到的思想和美学的水准为尺度。但是,高校课堂里儿童文学的文本教学不能唯经典是论,还要不断输进新鲜血液,要关注新出现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实践中的诸多重要阅读现象,关注当下的热点文本,主要包括两大类:近年获奖作品和畅销作品。

关于获奖作品,在界,人们会普遍关注每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及其代表作品,而在儿童文学界,同样也要及时关注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获奖情况,如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每两年评审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每年一次的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纪念奖等。2014年安徒生奖的作家奖获得者是日本的上桥菜穗子,她的代表作是幻想小说《兽之奏者》等,插画奖得主是巴西的罗杰・米罗,代表作如图画书《羽毛》等,显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国内也设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如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尽管获奖者并不一定代表最高水平,但是一般而言均会有其独到的文学贡献,藉此可了解儿童文学新的发展与成就,而将近年来中外儿童文学获奖者的创作情形作比较,有助于发现差异或差距。热点文本之二是畅销作品。以小说为例,翻译引进的儿童文学畅销作大多集中于如上文提到的英美幻想小说,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小说文类是“恐怖小说”,如英国作家达伦・山的《吸血侠传奇》,美国作家的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等。对于恐怖小说的美学理论和阅读效果需要介绍和讨论,以更好地帮助儿童进行有益的阅读选择。近些年国内的畅销作品主要以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为代表的校园小说,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种畅销的原因及其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养成学生敏锐的判断力。

文本选择要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外国优秀文本,也要对本土创作多加关注,不能因本土创作的艺术质量总体不如外国的上乘而忽略本土。事实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水准的重要作品。如在介绍图画书时,教师常会以获得诸多荣誉的西方和日本的优秀图画书为主要个案来精讲,但也要涉及本国的原创图画书,看到其努力,也看到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涉猎中外的文本对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推进中国儿童文学的雄心。

第三,兼顾儿童文学的多种媒介形态

随着媒介传播的多样性发展,儿童文学也有了新的传播形态。儿童文学的阅读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出版的纸质文本,也延伸到了电子文本,网络儿童文学创作也在迅速发展,如“网络后童话写作”等,阅读对象主要为青少年。网络儿童文学可以随时、更新在个人的博客空间,相对比较自由,但因为没有传统刊物编辑的把关,因此这些网络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往往良莠不齐,有些题材和叙事方式对少儿阅读和审美不一定适宜。因此儿童文学课程要关注这一时代性课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种网络儿童文学的特质,看到其价值,也要看到其显在或潜在的问题。

此外,儿童电影也是儿童“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将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儿童影片和原著结合讲授,比较原著和改编的异同,给予学生从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的感知,也有助于更好地辨识不同媒介的不同手法以及所能达到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夏洛的网》、《秘密花园》、《仙境之桥》、《草房子》等电影版都拍摄得相当优秀,将小说和善于制造奇观的电影结合观赏和讨论,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图画书改编的动画短片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于图画书作为“静态动画”艺术的特质的了解,发现动画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的配合所能达到的美学效果。另一种倍受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欢迎的媒介是系列动画片,如美国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系列,日本的《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系列,近些年国内原创的系列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儿童文学课程对于这些热播的动画片也应给予关注和评析,对其内容和表现艺术的特色、成就或不足进行讨论。对于当下多元媒介表现形式中的儿童文学这一课程内容的添加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

第四,培养批评性读者和创作者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于泛泛介绍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文本的感性欣赏,应致力于培养“批评性”的儿童文学读者,可介绍研究儿童文学的方法,以指导该课程科研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传授儿童文学美学分析的工具,促使大学课堂里的讨论向专门的学术研究转化,即不仅让批评变得有“据”(原理)可依,而且有“具”(方法)可使。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狂欢理论、读者理论等)可以转换性地使用进儿童文学的研究,根据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作选择和调整。玛丽娅・尼古拉耶娃在《儿童文学的美学方法导论》中指出:“美学分析不仅不会阻挠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对文本多重构成机制的深入考察,还会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她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演示各种理论工具如何才能得以最好的使用,选取了读者熟悉且容易认知的文本特征来安排章节,讨论了各种文本构成元素的美学问题,包括作者、创作、体裁、内容、构思、场景、人物、叙事、语言、媒介、读者共十一种,涉及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主要层面,并从中挖掘儿童文学美学批评的独特之处。本科生的教学中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地讲授研究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可以结合运用理论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视野和思辨能力。与联系当下儿童文学热点的阅读现象相仿,理论介绍中也应将国际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研究动态及时地介绍,开拓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多维视角。如讲解英国童话《小熊温尼・菩》,可介绍国外两本从哲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专著The Tao of Pooh(《小熊温尼之道》),Winnie the Pooh and Plato(《温尼・菩和柏拉图》)。此二书分别从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柏拉图思想来解读这部童话,发现其故事背后的哲学底蕴。再比如,讲解“哈利・波特”小说时,可介绍Harry Potter and Philosophy(《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这种从哲学角度对幻想小说进行的阐释新鲜有趣,且颇有深度。对于这些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可以给学生方法论的多种启示。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视野、提升儿童文学的理论修养之外,还应倡导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课程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可写研究性的小论文,也可鼓励儿童文学的创作。事实上,儿童文学创作也渗透着创作者对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等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与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杰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激发学生对创作儿童文学的热情,不失为培养潜在的生力军的一条渠道。

篇8

一、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

随着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改变,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过去,儿童文学都是作为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现在,儿童文学开始作为课文走进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不仅传播了儿童文学,也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一)儿童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变化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随着新课改对课程教学要求的变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同时,儿童文学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前的儿童文学只是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扩展知识面,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儿童文学对小学生的影响。但是现在,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以小学课文的形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让儿童文学的地位得以提升,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环境的改变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心智成长和发展的启蒙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将儿童文学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教学目标,以儿童文学的形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前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拒绝课外读物的,不希望课外读物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但是,现在的许多童话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都开始作为儿童读物融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这些儿童文学的引入,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小学生的思维和心智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教育效果比较好。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现在的小学生教学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教育环境的不断改革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教学发展的需求。但是,如何更好地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也成了社会广泛谈论的问题。

(一)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学

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小学生的特点教学。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也比较跳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儿童文学比较有针对性,它的设计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儿童文学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讲故事要充分表达出故事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学习。这些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也要充分掌握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二)要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对各种事物总是感到新鲜和好奇,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或者听到新的故事,他们也总是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学生的思维比较广阔,相应的观点就需要教师去加以引导,教师不能直接去否定学生,这样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打击,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尊重学生的思想,并不断去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它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仅可以听到故事,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除此之外,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展开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教学

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应用了一些对小学生知识的实践教学,这些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能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起到巩固作用,也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种需要发散思维的练习,能帮助学生锻炼语言能力,也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结束语:

篇9

根据上文对生成性概念的简单梳理和描述,教育学中的生成性,显然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和追求,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部,并以教学目标的过程性生成为旨归,由此反观国内目前幼师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教材开发和设计理念上,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深刻认识,特别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生成性的教材设计(包括选文典范性不足的问题,体例简单、随意,缺乏生成性的问题,每课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设计简陋、保守问题等),是现行幼师儿童文学教材的普遍面貌和主要问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仍停留在重视目标、过程和结果一致性的目标模式上,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尊重不够,教学效率不理想;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计划中的阶段性考核,轻视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特别在课堂教学和(见)实习之间缺乏对应性的长效反馈机制。下文拟从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儿童文学教学的生成性、实习中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生成性等方面,简要论述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性问题。

1.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

从编辑理念上,要致力于建立一种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主动发展的教材内在结构,为此,不仅要对基本的儿童文学知识进行精细地编列组合,更要从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结合,促进学生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发展的角度,优化教材的组元和体例设计。儿童文学教材选文的原则是文质兼美、典范性强、适合教学,或者说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统一,这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思想性常常难以完美地和艺术性、教育性“匹配”“兼容”,特别是面对低幼儿童的文学作品,如何把握三者的结合是个很有技巧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大家之作也难免瑕疵,或者用“思想性”的说教代替艺术性的刻画(在一些早期寓言和儿童故事中很常见),或者因“思想性”的缺失或失衡而失去教育性(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也有此弊,如《打火匣》里那个自私、残忍的老兵,却依靠打火匣的魔力做上了国王,价值观之混乱令人唏嘘),换句话说,缺乏足够的内在生成价值,可能是儿童文学教材编辑选文时首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新世纪的儿童文学教材选文,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特别在思想性的体现上,要有一种公平、民主、正义、平等的信仰,要有一种尊重个体尊重差别的理念,从小给孩子种下一颗光明的灵魂的种子,应成为儿童文学教材编辑的基本理念。常见的教材组元一般以专题和文体为标准,每单元前有单元说明,后有相关的知识短文或知识卡片和单元练习,只有充分照应了选文系统、知识目标、能力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要求,最优化地设计了单元结构的组元,才能具有最大化的生成性,而此项工作显然更多具有一种模糊的经验性,见仁见智颇难比较,所以,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材体例设计和单元组合的科学性,就要按照目标量化要素匹配策略组合的原则,在不断具化和量化儿童文学各项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优化选文,积极加强儿童文学知识系统、选文系统、语文能力目标系统之间的组元尝试,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才能逐步实现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的最大化。每课的结构设计是保证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落实的坚实基础,一般是文前有导读,文中有注释,文后有练习,这其中练习系统的设计是关键,要切实促进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的形成,就要高度注意导读、注释、练习之间的互相照应和相互衔接,大力加强主动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练习设计的研究,注意识记、理解、运用、探究、创造等不同类型作业的相互照应和梯次配置,以形成合理、丰富、富有生成性的课文结构系统,确保有利于学生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形成与不断发展。

2.儿童文学教学的生成性。

如果说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足够蕴涵的先在生成结构的话,那么将这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成性变为现实,就是创意无限生机勃勃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转化作用,对于儿童文学课程价值的实现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生成性的儿童文学教学设计应结合学科特性和教学要求,竭力突出、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意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的有机结合,注重通过读、议、改、演/编、导、演、评等多种方式的教学实践,开发、锻炼、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欣赏能力和儿童文学创作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幼儿语文教学能力。儿童文学课堂应坚持理论为基,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以练促学。关注生成性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考核,应弱化单纯的“理论”考核,而更侧重于儿童文学欣赏能力、儿童文学创作能力和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操作考核,以考核促学习,发挥考核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目下的儿童文学课堂虚假、肤浅的“理论”阐述太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训练太少,而且流于形式,不够科学,而所谓的考核更推波助澜,“理论知识”所占权重过高(一般幼师儿童文学理论考核占到其学期成绩的60%),这实际从根本上弱化甚至颠覆了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生成价值,当务之急就是要正本清源,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问题,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价值不断细化具体化。

3.实习中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生成性。

篇10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63-03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和问题或任务挂钩,通过设计真实性的任务,着重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分工合作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并逐步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该研究过程中采用唐林兰教授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教材,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2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PBL教学模式研究。

1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选用PBL教学模式有何优势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最大特点便是通熟易懂,贴近生活,对于部分学习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好的认知和体验。例如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保健”的内容,大二学生已具备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结合对自身的了解,课程开始导入问题:在某教育局的网站上报道了某幼儿园开展幼儿拔河比赛活动的新闻。透过“热烈的场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幼儿园是否适宜开展诸如拔河、踢球、长跑等剧烈运动,原因是什么?对儿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里?再如课程第三章“学前儿童营养卫生”的内容,课程开始导入问题:对于偏瘦的孩子,怎样调理才能让他身体更结实?对于偏胖的孩子又怎样让他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控制好体型呢?无论是“豆芽菜”还是“小胖墩儿”在调理时都要重视营养膳食,那么什么样的营养膳食才能保证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呢?

该课程的每一章都有这样的问题,由于此类问题都较为贴近生活,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一些自己的亲生经历和认识,对待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想法,各抒己见,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而讨论过后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并有确切理论依据,则需要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最终做出总结,得出结论,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学生对问题均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的看法,开展PBL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最终达到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开展PBL教学模式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学习体验,能对学生未来的幼教工作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认知经验是开展PBL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该研究中选用的教材,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集中体现了政策理论性、时代创新性、实践应用性,以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开展PBL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2.1 教师备课

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和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博学,更要机智,需要对学生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评价,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灵活处理,要求教师必须能达到一定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在整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完成任务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确定问题。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起点和焦点。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有意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内容等相关方面提出的问题。如是首次进行PBL教学,教师确定的问题应不必太大,太深,应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实施PBL的根本保障。随着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最后,对学习成果提出具体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学习结束后,必须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材料。

2.2 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问题:问题确定后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展前的2~3周提供给学生,一边其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引导,如帮助学生列出问题的研究提纲、相应的参考目录, 以方便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性研究。

(2)小组讨论:分组一般按照班级实际人数进行,以每班30人为例,5~6人分为一小组较为合适,这样即方便组内讨论,又可避免有人偷懒。学生可以自行结伴成组,并选出本组的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将具体的“小问题”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工研究。组员要拟定出自己负责问题的解决方案,积极搜集和整理资料,做好读书笔记。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与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获得的学习资料。学习讨论中着重应注意几个问题:其一,把握好讨论的重点, 应紧扣主题。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偏离主题的,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其二,强调每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并要努力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其三,为了保证讨论的质量,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讨论,一般一小时为宜。其四,要有专人负责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2]。

(3)小组成果汇报:在充分讨论后, 一般由组长将本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 每组要提供一份该组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包括该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的结论。并将其中最有价值的观点或成果呈现给大家。成果汇报的方式可多样化,汇报的内容可以是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介绍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讲授、情境表演、现场操作等。汇报完毕后,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回答不完善的地方,组内成员可继续补充。

2.3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主要包括小组内总结、自我评价和教师整体总结、评价。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自组内的总结、反思及自我评价。小组内每个成员均要发表意见和建议,主要陈述在此教学研究过程中自己的主要收获和表现出的不足之处,并有专人负责记录整理。接下来,将汇总起来的收获和不足,在各小组成员间共同交流讨论,在整个交流反馈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或重要的观点,并将此观点在课堂上加以强调, 发现错误的观点则要及时的纠正,并分析错误观点的原因所在,纠正错误,澄清事实[3]。最后,教师要对该次专题研究的情况做一个整体梳理和总结,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歧义点重新组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讲解,并着重讲解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某些知识点的对点案例,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确保PBL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两个要点

(1)PBL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主体。从教学研究的开始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从获得问题开始,学生就需要分工协作,分头收集整理资料,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共同研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4]。这样的一种学习模式,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由于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所以对PBL教学模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在PBL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观念,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保障PBL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PBL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上,要求教师不但对该专业、该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5]。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最后,PBL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除正常上课时间外,教师可通过建立研究工作群(QQ群、微信群),BBS论坛,打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和研究进展,研究的成效等,并能及时给予帮助。

4 结语

PBL教学模式最大优点在于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灌输,有效地创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全新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课程知识理论。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此教学模式应用于《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课程中,有效地解决了该课程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过程和技能脱节的问题,使理论和实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闰平,马祥凯.PBL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评估),2012(10):25-26.

[2] 严碧芳.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5):85-88.

[3] 符兆英,田红英,高峰.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的要素与方法及利弊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9(1):69-71.

篇11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随着三级师范逐步向二级师范的过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师资向培养直接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幼儿园师资过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全面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实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起完备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是什么?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的总体功能。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本文主要从“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角度探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不同层次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结合学院实际,我们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良好教育理念和崇高师德等要件,才能服务于今后的教育教学。据此笔者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分为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认知性实践教学目标:学习相关的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模块,具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所需的音乐基础知识,积累一定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性经验。

(二)能力性实践教学目标: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具有较强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能力(包括观察、了解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状况;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发、积累儿童音乐教育资源的能力;组织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具有初步的音乐教育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性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教学;专业定位明确,喜欢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二、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实现内容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支撑。紧紧抓住实践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模块的划分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认知、能力、情感目标在内容模块中的落实,设立的各个内容模块应具有自己的目标指向,并具体落实于各领域活动内容模块中。认知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在每一个领域模块中应有具体的要求,情感性目标可渗透于各个实践模块中。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的各领域内容模块实践学时分别为6个学时,共四个领域(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合计24个学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2,这一实践教学学时比例的安排,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模块设计的系统化

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课程内部知识体系,涵盖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又要考虑各实践内容模块的层次性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各内容模块相互联系所能发挥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内容模块的设计上,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思考:横向设计的内容模块涵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四个领域的内容,学生在每一领域都能得到实践,全面系统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知识与技能;纵向考虑每一实践模块的层次与特点,渐进地、层层深入地安排实践次数和要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建构起一个实践内容全面、实践内容模块渐进、实践次数灵活、实践要求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可操作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中各内容的安排应突出可操作性。首先,各实践教学模块内容课时安排要合理,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充分保证实践的时间;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完成要求所需的设备设施、实践基地要便于准备,能够充分保证实践的条件;再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专业基础和能力,实践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学生可以经过练习完成,能够充分保证实践任务的实现。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总体设计,考虑预留实践教学所需的时间、系院提供实践所需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性。

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结构,我们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设定为表1所示内容。

三、立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特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只有通过多次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并尝试运用学习过的教育理论知识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行为的有效转化。由此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孰先孰后,需要依据实践项目的目的、实践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1.内容选择、目标撰写模块的实践教学——理论先行

音乐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目标撰写模块的实践教学,需要先通过理论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对音乐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活动目标的制定,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提高其实践的效果,达到准确地选择音乐活动的内容,撰写出准确的音乐活动目标。

2.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模块——理论与实践并行

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模块的实践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实践设计各领域音乐活动方案和学习运用儿童音乐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既坚持相关理论的理性指导,同时又使所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获得感性的支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说课、模拟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先行

说课、模拟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可采用实践先行的做法:学生先对某一活动内容(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模块)进行设计并试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内在规律。实践教学先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还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相关理论学习提供支持。

(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联系,完善实践教学方式

1.课内实践教学方式为主导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将实践知识、实践原理、实践经验、实践技能等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课内实践教学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常用的几种课内实践方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案例(视频、教案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结合案例思考、研讨、学习,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是教师或学生收集整理出幼儿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的方向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堂所学习的理论支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付诸实践。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接近真实情景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场所和情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和幼儿),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设计与模拟教学练习,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技能,这种实践方式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的无缝对接。

2.课外实践教学加以补充、拓展

课外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补充课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可以完成一些不宜在课内进行的实践教学项目。如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摩、见习,感受优秀幼儿音乐教师的魅力,学习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亲自设计与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把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反思、提高。

课外实践教学还可以采取课程专业技能技巧比赛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展示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在比赛与展示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个人、小组和集体实践教学相联系,丰富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个人、小组、集体等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实践项目的内容要求和特点选择适宜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实施实践教学。

1.活动设计与评价——个人实践教学

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实践项目。教师在实践前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后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实践的正误,学生进行修正。

2.环境创设、模拟教学——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实施个人实践教学较难完成的实践项目。如模拟课堂的实施、教学环境的创设,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小组实践来完成。可由学习小组组成一个实践教学团队,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制定实践计划书,明确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

3.认知见习、观摩课例——集体实践教学

集体实践教学是个人实践和小组实践的有效补充,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用于教师向全体学生展示实践教学项目的共性规律,往往与个人实践教学和小组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对幼儿音乐活动中儿童认知规律的观察以及对幼儿园优秀音乐课例的观摩,可以以集体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提出观摩要求,引导学生就案例呈现出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其实践能力。

“在重视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突出所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只有这样,学前教育专业才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需求的优秀师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突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只有充分重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13—008.)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余少英.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方略[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颜晓燕.试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职业培养导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8).

[4]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5]步社民.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篇12

关键词:学前儿童 语言教育 课程实践 教学探索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相对都比较小,所以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弱,对他们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结合日常的生活教学,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因为这样才能随时随地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很多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他们的情感、思维、交流等等,所以对他们进行语言能力的培训应该渗透到所有的活动中。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培养孩子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最主要的,而不是单纯的教会他们唱歌、背诗和讲故事。社会不断发展让知识得到了不断的更新,所以幼儿园的教师有必要通过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与人交际的能力,更好的掌握生活中用到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让这些基本能力变成他们终身可以使用的学习工具。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学习和掌握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只有拥有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类拥有的最基本素质,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素质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帮助自己与他人进行沟通,完成生活中必须的活动,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他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二)语言的表达可以呈现出一个人的思维,也是表达思维的重要形式。人类的思维发展都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所以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现代的社会是科学的社会,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知识信息也在不断的膨胀,所以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是人类必须要做的,而语言能力是学习的基本工具,只有拥有了基本的语言能力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加完善自己。

由此可见,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究

(一)营造宽松的引用语言的教学氛围

幼儿时期的孩子各方面都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的学习需要老师的带领和指导,所以在语言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帮助孩子放松紧张的心情,更加信任和尊重老师,跟着老师的领导方向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把他们放在主体的位置,多跟他们交流,如果孩子出现错误不能果断的干扰,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以免让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敢开口说话,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采取问题式教学法

@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对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引导孩子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动物的种类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动物进行问题的设置,并展示相应的动物图片:

问题一:在老师展示的几种图片中,哪种动物的尾巴最长?

问题二: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什么?

任务一:请孩子们把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进行描述。

通过问题的设置和任务的布置,一方面可以开发孩子的思维,另一方面唤起他们发言的兴趣,这对语言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意义。

(三)把自然带入课堂教学

幼儿的好奇心非常重,所以老师应该抓住这个心理,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自然中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自然对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有帮助。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把看到的景物进行描述,充分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为只有拥有了感情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这也是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一种方法。

三、结语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前儿童的语言教学教育,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教材,把幼儿的语言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表达和运用。只要幼儿园的教师用心教学,肯定能找到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为孩子以后的语言能力发展铺下坚实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华,徐萍.2~3岁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亲子依恋及行为问题现状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04).

篇13

一、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基于课程所隶属专业对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考虑。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课程,“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应当与小学教育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保持一致,即立足小学教育,培养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不仅表现为它们的接受对象都是儿童,还表现为新课标颁布及实施以来,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多由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而引起。例如,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教授认为,语文难教、语文难学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文化并以此为资源,而是与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根本性冲突”。他认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从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那里开发真正的资源,探讨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和儿童文学的文学教育方法”。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应当定位于对本专业学生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具体说,它又可以分为“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层面。

“儿童文学”课程的情感目标,是指通过“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成的对“儿童文学”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的目标。“很多没有真正认真、广泛接触过儿童文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初始学习儿童文学课程都会把儿童文学视为低级、幼稚只会哄骗无知儿童的‘小儿科’,对儿童文学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加之“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偏重文学的研究,很少从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是造成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认识不足的一个原因。对“儿童文学”的看法影响着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也影响着儿童文学课程作用的发挥。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儿童文学”课程观,使学生对“儿童文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应当是“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文学”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指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具体说,“儿童文学”课程,应当使学生了解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儿童文学鉴赏与阅读指导的标准、儿童文学的一般原理、儿童文学常见文体的特征及其类型等基础理论知识。

“儿童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指学生应当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儿童文学常见文体进行简单的创作;能够结合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对儿童文学进行朗诵、故事讲述及剧本的改编和表演等。

二、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1.从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视角,确定课程的内容

一是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板块。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应该包括:儿童文学的特征、范围等一般原理;常见文体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代表作家或作品等;儿童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标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编创原则等。

二是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板块。这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批评鉴赏能力以及简单创作的能力。相对于前一板块的理论学习,这部分在学习方式上,更强调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实际能力。

三是儿童文学艺术形式组织与表演的板块。在儿童文学课程内,有许多的文学式样可以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儿童文学的朗诵、儿童故事的讲述、儿童剧本的改编和表演等。通过这些艺术表演,一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二是能够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职业演练。在该部分的学习中,强调学生对儿童文学艺术表演的参与及实际技能的提高。

在这三大板块结构中,为了突出“儿童文学”课程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板块的内容宜少而精;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板块、儿童文学

摘要:“儿童文学”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必修课程之一;该学科的教学,要面向专业培养的对象,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考评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35-02

艺术形式组织与表演板块的内容宜占较大比例。

2.按照儿童文学的功能和作用,确立文选内容

(1)注意作品的趣味性

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因此,作品的选择,要突出儿童的视角及浓郁的儿童情趣。比如,童话诗《绿色的和灰色的》用比拟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狡猾的狐狸想伤害可爱的小兔,结果绿色翠鸟帮助了小白兔,小白兔利用绿色的棕榈脱离了危险,使狐狸一无所获的故事。情节新奇、曲折,语言浅显,韵律鲜明,非常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心理。

(2)注意作品的知识性

儿童文学以其广阔的题材,表现古今人事、社会和自然风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小蝌蚪找妈妈》通过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告诉了孩子们青蛙的成长历程;《丽的大兴安岭》、《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等大量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作用。

(3)注意作品的教育性

儿童时期是儿童学习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始阶段。在儿童文学中,大量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教师精选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和认识儿童文学的这一特点和功能。比如,经典儿童剧《马兰花》对勤劳、质朴、善良的热情歌颂,对懒惰、虚荣与丑恶的无情鞭挞;《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给孩子们传递的是知恩图报以及不可太过贪婪的做人的道理。

(4)注意作品的审美性

在选文上,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师都应注意作品的审美功能。比如,民间故事《九色鹿》中美好的情感、《桂林山水》中美丽的自然、郑振铎《燕子》中优美的语言等。儿童文学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意境,使它的阅读对象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教育。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儿童文学的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选用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

1.组织朗诵会

儿童文学的许多文体,例如儿歌、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等,都适合运用朗诵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朗诵会,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教学活动,提供技能锻炼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

2.组织故事会

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科学文艺等的教学。学生对故事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对作品的阅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口头表达这一职业能力的提高。

3.儿童戏剧的编排演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经典的儿童戏剧文学进行编排和演出;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或独立编写儿童剧本,或对现有的其他文体进行适合舞台表演的剧本改编。学生可以自由结组,编写和排练剧本,再在课上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以及创造能力,更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储备了能力和经验。

4.多媒体及互联网可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

儿童文学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的“情趣”和“美质”,而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可以充分地帮助体现儿童文学的情趣及美质的特点。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或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与作品内容谐和一致的背景音乐和画面,进行阅读鉴赏或诵读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文字阅读中生发新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也会借助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更加生动或深刻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相比单纯地文字阅读,将是事半而功倍。

写作是儿童文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或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创建博客或写作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博客或空间里,发表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赏,交流写作心得,共赏写作佳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的空间,并且既能看到别人的作品,做到取长避短,也能看到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做到扬长避短。

四、建立健全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儿童文学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应当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基于学生未来职业素养培育的角度建立。

在评价内容上,能否熟悉并掌握儿童文学的一般理论知识、能否对儿童文学常见文体进行阅读鉴赏以及简单创作、能否很好地对儿童文学进行艺术形式的组织或表演,应该成为该课程评价的主要与核心内容。

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态度,同时,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SC.Jack,RICHARDSSchmidt,HEIDIKendrick,etal.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M].3rde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94.

[2]JEREMYHarmer.HowtoteachEnglish[M].London: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8:25-27.

[3]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and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1985.

[4]LONGM.Theroleoflinguisticenvironmen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RITCHIEW,BHATIAT.Handbookofresearcho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York:Academic,1996.

[5]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6]杨雪燕.西方有关外语课堂过程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3(1).

[7]赖非.促进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J].山东外语教学,2006(4).

篇14

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深化学生的文本体验很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大家更好地走入文字的情境与情节中,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主旨与中心思想的领会。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以趣味化且生动形象的故事作为依托,这些故事往往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故事背后也蕴含着一些很有价值的启示。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大家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家获取故事后所蕴含的启示,这才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任务。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这必须学生对于文本有较为深入的体会,不仅对于故事情节要十分熟悉,对于故事背后想要表达的思想也要有很好的获知能力。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在理解课文时,教师可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学习1~2自然段时,教师可边让学生观察插图,边听第1自然段的录音,提出问题:通过所听与所看,你们知道了什么?(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互相较为了解)然后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洞”和“窝”。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想想狐狸和乌鸦会发生什么事呢?然后指名学生读2、3自然段,边听边想: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当乌鸦找到一片肉,它的心情怎样?狐狸看到乌鸦叼着肉,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富有层次,学生的思维也会十分清晰,能够非常直观的获知故事的大意,明白故事到底在讲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进一步领会故事背后带给我们的启示,才能够让大家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

二、展开知识的应用实践

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时同样存在一些知识的应用实践教学,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对于知识的应用实践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良好巩固,这也能够让学生深化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让大家对于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语言的运用实践,可以让学生尝试如下形式的语言应用:走进大自然,野花、鸣禽要与我们联欢,那么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节,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野花说:

。小鸟说:

。这个习练过程不仅是对于文本语言的一个很好的巩固过程,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及语言技能。此外,这个过程还能够引导儿童喜欢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让大家能够融入语言深处,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拓展与升华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针对文本的特征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不仅要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对于文章中一些好的语言形式与写作模式,也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模仿,这对于学生自身语言素养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