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纺织产品行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纺织产品行业

篇1

一、标准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般而言,民用纺织产品只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即可,但产业用纺织品则不然,首先需要设计单位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其次是国内工业产品由于责任关系的原因,没有标准就无人敢用,因此其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在国家投资的项目、工程中,特大型工程则更困难。

目前在一些应用领域,比如为汽车工业、医疗领域配套生产、满足国际市场供货要求的汽车用和医用纺织品,由于国内没有相应的完善健全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因此汽车用纺织品及医用纺织品的生产企业不得不到国外检测、或按国外标准检测,一方面加大了企业测试、产品认定等成本,加长了验证周期,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更依赖于国外企业,将一直受制于人。尽早制定国家标准将会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使纺织品的认证工作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国内相关产品的整体质量。例如,在过滤行业中,如能通过相关标准的协调降低发电、冶金、建材的窑炉出口温度,则除尘过滤用纺织品可得到大量应用,于公于私都是十分有益的。

建国以来,我国的标准工作一直是以服从生产为目的,以国内大多数企业生产水平为标准的基础,以大多数企业产品可以合格为产品合格评定参照标准。国家经济及工业管理部门在制定标准时也是以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为起点,参照国外产品的标准规格(开始主要是学习、采用苏联的标准),统计国内主要生产厂家的平均水平,这就成为行业的标准,而并不以下游企业的意见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原有的工业管理部门撤消改为行业协会,其原有的标准制定职能及相关协调作用也都取消和淡化,相关管理职能也一直处于较模糊的状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管标准制定的部门(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无法顾及所有行业,包括行业间的沟通与协调,更无法协调行业进行共同研究、超前制定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工作应成为政府引导市场、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行业协会协调行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工作。

对政府而言,通过标准的颁布,明确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责任,建立市场秩序,引导市场方向;对行业协会而言,通过标准制定的规划,衔接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工业产品,通过标准的衔接,可以解决产品的科学应用及市场开拓,也可以解决产品原料的合理供应等问题。标准应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杠杆与手段之一,标准工作的费用应记入政府管理工作成本,政府主导标准的制定,才有强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尤其是对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纺织工业,就更加必要。

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对标准的迫切需求

通过制定标准、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力度以及对影响公共安全的包装用、医用、卫生用纺织品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是政府调控市场、引导消费和投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准入制度的基础就是标准,有标准才能明确是否符合入门的条件,也才有可能防止部分企业扰乱市场秩序,进而得以避免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生类似“三鹿奶粉”的事件。

标准问题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应用方面的标准衔接问题。例如:钢铁行业的标准如何适应纺织机械要求的高强低共振的要求,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如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土工布的标准规范如何与高速轨道交通的新型无渣道枕的相关标准衔接,是否可以协调降低发电、冶金、建材等工业窑炉出口温度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我国纺织品的产能在全球的比重逐步增加,因此许多标准(包括下游应用的相关标准规范)都是采用或参照国外相关企业或行业的,这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初期是有必要的。但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就遇到国际间产品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新经济形势下,标准正逐步成为某些国家及跨国企业进行市场垄断和国际间非关税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应充分认识标准的作用,重视标准化的工作,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是近十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空白、缺失及过时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统一控制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用纺织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市场开拓,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滞后的一些建议

政府应重视标准工作的重要作用,转变“标准服从生产”的观念为“标准引导、规范生产”,落实完善标准规范的制定制度,科学合理地快速提高我国标准工作水平。特别是政府的产业宏观管理部门,应从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标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标准、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将标准的制定工作,包括按规定的周期按时按质地完成修订工作,都纳入工作责任范围和相关考核内容中,并设立相应明确的预算,进一步统一认识:标准的制定成本也是政府社会管理成本中的必要支出,应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协会及相关企业加快相关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承担标准制定以及管理的费用。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的国家机构和单位,沟通产业间、部门间、行业间的标准工作,以完善标准体系、科学优化标准系列,从源头上保证标准的质量。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在服务于标准规范建设方面是枢纽环节。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还有大量的产品,如灯箱广告布、土工格栅等还未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由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目前实行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与发达国家采用的标准并不完全接轨;部分企业采用的国家标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协会应组织专家义务为企业评估产品质量,以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篇2

按照农业部、省农林厅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统一安排,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确立以蔬菜、西瓜、草莓等易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为整治重点,加强源头治理和管理,坚持标准化生产,推广高毒农药替代技术,强化执法监管,加大监测力度,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关,逐步完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的整治,坚决杜绝在蔬菜等重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100%,区域性、集中性制售假劣农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农药市场监管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产品: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氧化乐果、毒死蜱、吡虫啉、啶虫脒、三唑磷、联苯菊酯等农药,以及蔬菜、西瓜、草莓等农产品。

(二)重点单位:农药生产、经销企业,蔬菜、西瓜、草莓等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

(三)重点区域:全市9个县(市、区)瓜蔬生产基地、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点),种植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四、整治任务

一是整顿农药市场秩序。组织开展春、秋两季农药市场监督抽查活动,对制售假劣农药集中的地区开展交叉执法检查,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查处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的行为。

二是规范农药使用行为。组织对蔬菜、西瓜、草莓等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和种植基地等开展经常性的检查,重点检查生产中是否有使用禁限用农药的情况、是否有生产技术规程和田间使用农药记录、是否建立蔬菜等产地准出制度。同时,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的行为。

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做好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宣传、示范,加强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指导。

四是开展农药残留监测。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点),种植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确保质量安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要挑选业务精、能力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同志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监管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县(市、区)、乡(镇),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要充实农药执法力量,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效能。

(二)制定实施方案。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细化工作要求,做到目标落实、任务落实、活动落实、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执照时序进度,重点推进。

(三)健全工作制度。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系统内的配合,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区域间、部门间的联动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加强宣传培训。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农药科学知识,提高使用者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水平,宣传违禁高毒农药的危害性和国家有关禁限用规定的具体要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切实加强对农药经营人员和农民的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依法经营和依法使用农药的意识。

(五)查办大案要案。要认真梳理确定一批重点案件,组织力量集中查处,抓源头、端窝点、打惯犯。对于农药违法案件,要严格依法处罚;对已构成刑事犯罪的,要坚决移交司法机关,禁止以罚代刑。要集中曝光一批重大假劣农药案件,公布依法惩处的结果,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篇3

中国的纺织行业和服装行业在这一轮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可是我们也要区别开,有一些企业原来主要不是外向型的,它的产品就是供向国内的,这样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外向型的企业相对来说可能由于订单的影响,特别是实际上我觉得大家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一轮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纺织行业有很大的冲击。

中国的纺织行业包括其他产业现在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或者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金融危机外部环境的转化造成的。可以说金融危机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很多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都会给企业带来问题。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包括国家的一些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实际上纺织行业是一个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中国从2007年开始加快了宏观调控的步伐,特别是加快了所谓的产业升级、经营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最近产业升级的速度或者说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过快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怎样看待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的利好?

纺织行业是一个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而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就很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对于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是一次性的,可能是暂时的。比如说这次调高了,或者是调低了,对企业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很快就过去了。国家把出口退税税率提高了,企业如果签订了订单是会得到好处,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是得不到这个好处的。因为企业之间相互比较激烈地打价格战,这个利益大部分都被国外的采购商拿到了。

从企业的视角看,在进行价格谈判的时候,当出口退税率调下来,采购商就会说你的出口退税率都已经调下来了,你是不是还要降几个点?这个行业中的成本外商是很清楚的,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把所有成本给你列出来。也就是说,你的出口退税率降下来之后,他自然会把你的利润点压下来。所以,出口退税率变化的影响只是瞬间的影响。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特别是对于中国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植不在于出口退税率多高,高还是低,而是要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当然,短期的影响也是必要的,因为短期的调整相当于获得一个短暂的缓解。从出口政策调整的力度看,在上调的过程中不断把利好释放出来,不是一次性地一步调到17%,而是先调到15%,再往上调也是有道理的。

怎样看待中小企业的创新与模仿?

在创新问题上,我都有一个暗含的假设,认为这些企业家不聪明,不够睿智,没有战略眼光。其实不是这样,我们不可能假设中国的企业家,这些中小企业家都很愚蠢,都做了一些错误的决策,不做研发。我们要看的是中国企业为什么不做研发?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跟企业的竞争力相关度不高。其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及企业的竞争力没有很高的关系。我国的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可是创新是需要比较大的投入。一般来说,国外企业进行创新是他同时投10个项目,或者100个项目,可能在这里只有一个或者几个项目成功。而这一个成功的项目把所有项目的成本都覆盖了,并且有盈利。这还暗含着一个什么事实呢?国外的大公司投10个项目也有9个项目是失败的。

而对于中国的小企业来说,他们不可能做10个项目,而只能做一个项目。这样一来,只做一个项目的意思就有可能完全失败掉。也就是说,你的这种行为和赌博就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情况下,你让这些企业搞创新,搞类似于赌博的创新,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不创新。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到目前为止,至少到我们说话这个时点往前,中国企业不创新主要靠模仿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认为采取跟随战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认为他的选择是合理的。

怎样看待重点扶持技术改造的意义?

中国企业从过去来看没有创新能力和他的竞争力之间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实际上我们在2006年做研究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一些变化,你仍旧采取跟随战略,特别是行业领先企业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拿出一些资金来支持一些行业共性的技术研发,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但是我并不认为国家通过一个计划的手段把资源配置到某些企业中是合理的,这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你投一个专项的设备或者技术改造的话,全国的纺织企业这么多,你不可能都扶植,那就有一个问题,这个钱投到哪里去?这个时候你就很难通过一个市场的机制来配置资源。但是我们知道实际上中国现在最主要的就是配置,而且在绝大多数领域市场配置资源是比计划配置资源有效的。这样的情况下,你如果只去改造某些企业,又不能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的话,就可能会对中国长期的竞争力产生一些影响。

怎样看待中小企业的困难?

到目前为止,从我个人调研的情况来看,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企业家的素质和企业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我去年调研的时候,专门调研了一些生存状况不好的企业。一般来说,这些生存状况不好的企业,它的企业家的心胸、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的眼界、企业家的开放精神及企业家的胸怀,确实比那些比较好的企业家差了一个档次。

我去调研的时候很多企业家跟我讲,他不认为这轮调整有什么不好。很多企业过去就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及破坏性的生产取得一些利润,这种企业当然应该被淘汰。所以有的企业认为,在这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生存下来的企业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甚至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加速了产业升级的速度。当然我认为对于任何社会来说,产业升级的速度要有一个节奏控制。

范围经济很明显的行业,一定是小企业比较难生存,最后生存下来的都是大企业,全球都是这样的。但是有一些行业不是,不要认为大企业一定比小企业成本低。其实很多行业的规模经济点比较低,过了那个规模经济点叫规模不经济。服装行业就不见得一定是大企业都有优势,特别是纺织行业的产业链很长,规模大了以后反倒不经济。虽然这一行业可以看到很多中小企业被淘汰和兼并,但是,这个产业里面一定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因为它的产业结构特点就决定了一定是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

怎样看待中小企业就业人口的失业?

篇4

2004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房地产品牌价值差异较大,行业领导品牌凸现。

中海地产和万科凭借品牌强度和品牌溢价上的绝对优势,品牌价值均超过20亿,成为当然的行业品牌之首。复地、绿城和金地则以9亿的品牌身价处于第二集团。房地产行业领导品牌的价值是第二集团品牌价值的两倍;另一方面,从品牌规模和市场份额看,2003年中海、万科销售额分别达到46亿和62亿元,以全国商品房市场0.59%和0.81%的份额雄居行业榜首。

房地产品牌扩张日益加速,品牌发展呈多元态势。

房地产品牌扩张势头异常迅猛,绿城、大华、金地平均成长速度(以企业近三年平均的销售额增长率表示)高达68.29%,而复地、沿海,近三年更以每年100%的速度实行品牌扩张。从中国房地产品牌的发展规律看,公司品牌与项目品牌共生共存,呈现三种品牌发展模式:第一,单一品牌模式。以阳光100等为典型代表,公司、项目品牌合一。第二,多品牌模式。以中海、沿海为典型代表,针对不同档次和物业类型开发多个相互独立且市场定位明确的品牌。通过多品牌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主副品牌模式。以万科、金地、复地为典型代表,一般以“公司名称+项目名称”的组合品牌形式,利用消费者对主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来推动副品牌产品的销售。

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度不及其他行业品牌,品牌建设和竞争意识有待加强。

品牌价值与销售额的比值表现的是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强度,比值越高,对市场的影响越大。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与销售额之比大致在0.2~0.4的范围内;而饮料等易耗品的比例在3~41,汽车等非易耗品的比例在0.3~0.41,说明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度较弱。当前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还非常薄弱。多数企业缺乏清晰连贯的品牌策略和有效的品牌管理机制。只有极少数市场化的品牌企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来细分和占领市场,形成统一清晰的品牌形象。

2004中国最具价值房地产品牌基本情况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针对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品牌价值的量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04中国两大房地产行业领导品牌是:中海地产和万科。

2004中国10大最具价值的房地产公司品牌分别是:复地、绿城、金地、大华、万通、阳光100、新世界、北京城建、沿海、金融街。

同时,课题组也针对全国范围内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房地产项目进行品牌价值的量化评估,产生“2004中国10大房地产项目品牌”:中体奥园、雅居乐、星河湾、SOHO、新华联、高山流水、世茂滨江、亿城、卓越蔚蓝海岸、碧桂园。新华联和高山流水等年轻品牌项目由于较强的发展潜力,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41亿元和1.50亿元。

另外,课题组也评出了“2004中国10大最具价值地方房地产公司品牌”,它们是上海绿地、北京天鸿、合生、首创、上海恒大、广州富力、蓝光地产、深圳华侨城、天津国泰、河南建业。其中华南、华北地区各占3席,华东以上海绿地和上海恒大为代表入围10大,蓝光地产成为西部惟一入围10大的地方公司品牌。这些专注特定区域市场的地方品牌的价值并不低于全国性品牌,如上海恒大和蓝光地产品牌价值分别达到5.12亿元和4.10亿元。

房地产品牌强度评析

品牌规模与盈利水平

品牌具有规模,是房地产公司品牌形成的最主要特征。尽管中海地产、万科与国外顶尖房地产开发企业相比,所占市场份额还十分有限,但就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两企业在销售量上已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10大房地产公司品牌也有较佳业绩,平均销售额17.5亿。从净利润情况看,中海地产和万科都在5亿以上,10大公司品牌平均净利润1.79亿元。10大项目品牌的销售额普遍低于公司品牌,但也有优秀项目品牌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盈利,如新华联和高山流水。10大地方公司品牌在规模上不输于全国公司品牌,只是因为企业战略不同而专注于某一特定区域市场,如上海恒大,2003年拥有当地商品房市场近1%的份额,净利润过亿元。而天津国泰则以经济适用房出奇制胜,2003年获得3.3亿元的销售佳绩。

品牌年龄与成长速度

中海地产、万科发展已久,品牌年龄均超过20年,它们目前仍发展稳健,近三年平均销售额的增长率分别为10.89%和37.9%。10大房地产公司品牌的平均年龄达到15年,成长速度高达68.29%。全国10大项目品牌的品牌年龄大约在3~5年,平均成长速度高达60%。10大地方公司品牌与全国公司品牌类似,品牌年龄较长,多在10年以上,且增速稳健,体现出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消费者的品牌强度调查

TOP10研究组就房地产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在全国及各大城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网络问卷调查,其目的是了解消费者对品牌强度的认识。调查问卷自2004年10月8日至11月18日,41天的时间共收回问卷6453份,其中有效问卷5173份,有效率80.17%。

调查显示,万科、中海这两家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忠诚度、美誉度等方面的第一品牌平均得票率分别达到了11.9%和7.2%,10大公司第一品牌总得票率达到39.1%。从消费者认可的项目第一品牌情况看,奥园、SOHO的三度平均得票率分别达到10.8%和8.0%,另外,高山流水以较高的美誉度获得西部消费者的认可,获得3.5%的第一品牌得票率。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看,呈现四大特征,一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透过了品牌的识别表层深入到质量层次。二是有较强识别意义的品牌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三是一些品牌已经通过建立绝对强势的区域性品牌,逐步向全国范围渗透。四是一些地方公司品牌通过专业市场的开发在消费者中获得较高的认知度。

中国房地产品牌的发展趋势

品牌竞争将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易耗品市场的品牌竞争激烈,然而在房地产这样大规模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品牌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住房改革以前,我国尚无房地产市场,品牌无从谈起;房地产市场逐渐形成以后,又面临着空间高涨的购房需求,卖方市场极大的抑制了行业品牌的成长和产品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土地交易、金融政策日趋规范和透明,加上国外开发企业的强势进入,房地产市场将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开发商不可避免要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不是凭空制造,而是产品品质、企业信誉等一系列核心竞争要素的综合体。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品牌对于企业是有价的,甚至可能超过企业所开发物业的有形价值。

品牌含金量提升,管理系统化。

目前,房地产公司的品牌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大多数企业还只是简单的利用广告来宣传公司和产品,导致品牌含金量下降。日趋激烈的品牌竞争将迫使企业将品牌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具体趋势有三:第一,品牌管理成为公司管理层关注的头等大事,其主要目标是针对竞争对手,采取一系列举措增强自身品牌对市场的相对影响力。效果卓著的措施将得到更多的资金和行政支持,相反则被淘汰。第二,品牌的稳定成长依靠长期的管理。为了获得长期的品牌价值,甚至需要几代人的经验累积和持续培养,而不能只靠短期的投入来赢得品牌。品牌管理不仅使每笔交易的收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品牌建立公司长期的信誉度来挖掘客户的终身价值。第三,品牌管理将以全局管理为本,向下延伸至区域、城市、项目等管理层次。当全局及区域决策确定后,品牌管理在城市和项目层得以贯彻实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本地化的优势,开发更适应消费者的产品。

优势品牌将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主导行业动向。

篇5

一、工作目标

基本杜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等禁用农药行为,确保农产品生产不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稳定,例行监测不合格样品中禁限用农药残留检出率继续降低。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在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生产中杜绝使用甲胺磷等禁限用农药的宣传和科学使用农药的培训。

(二)督导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加强对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在农产品生产中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指导和监管。

(三)指导各地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专项抽查监测。

三、重点活动安排

(一)制定工作方案

市(州)、县(市、区)农业行政部门都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责任、进度和要求。(2月底前)

(二)开展宣传培训

1.各县(市、区)农业局都要利用县(市、区)电视台,搞一期农产品生产禁限用农药、农药科学选购和合理使用讲座。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排植保专家在省电视台乡村频道搞一次讲座(3月份)。

2.各县(市、区)都要印制农产品生产禁限用农药宣传单,做到每个农户一份。(5月份)

(三)开展农户用药情况抽查

各县(市、区)农业行政部门组织得力人员,对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中是否有使用禁限用农药情况进行抽查。每个县(市、区)抽查4个以上乡(镇、街),每个乡(镇、街)抽查20户。(6-8月份)

(四)指导开展标准化生产

一是组织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完善玉米、水稻、大豆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并下发到各市(州)、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市、区)和乡(镇、街)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村屯和地块,指导农民实施标准化栽培。(4月份);二是组织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在吉林省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产业园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标准果园、国家蔬菜标准园开展标准的宣贯和标准化生产。

(五)进行督导检查

省农委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深入市(州)、县(市、区)进行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督导与检查,指导各地推进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州)、县(市、区)农业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做到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人。

(二)及时上报有关信息

各市(州)、县(市、区)农业行政部门要及时将工作方案、宣传培训、农户抽查、标准化实施示范等有关情况上报省农委。对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立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