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孩子算术最好方法范文

教孩子算术最好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孩子算术最好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孩子算术最好方法

篇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人文论坛”浙大开讲,昨日主讲人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导,被喻为浙江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的余潇枫教授。 

    打老K打出数学竞赛冠军 

    “我的小孩刚上小学就得了数学竞赛的冠军。怎么学的数学?打老K打出来的!”在昨天的人文论坛上,余教授还谈到了基础教育。 

    余教授说,学习的关键在于兴趣,只要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那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余教授是这样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的:刚开始教孩子算加减法时就每天陪他打老K,并且故意让他赢,结果孩子对算术越来越有兴趣。为了能打好老K,发展到每天都算大量的数学题。“数学竞赛冠军就是这么简单培养出来的!” 

篇2

关键词:早期教育;误区;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91-01

一、早期教育现状

现在很多家长工作比较忙碌,便将孩子托给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们自认为经验丰富,便将自己的曾经经验教给幼儿,却忽略了教育也同时代一般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他们的那些教育经验可能已经落后了,也影响了幼儿的正确发展。

案例:有位幼儿从小就与爷爷奶奶一起住,爸爸妈妈在外工作,直到去年才跟随爸爸妈妈。在与奶奶相处的这几年中,奶奶一直用方言和他交谈,以至于到现在他都没有学会普通话,有时候和我讲话我也要听几遍才听得懂。同时他在老家没有上过小班,并在班级里常出现一些问题。

分析:像这类孩子现在可能比较普遍,对于这些孩子,早教没有引导好,我们可能要花费比别的孩子多一些的精力来将他一些习惯改正过来。同时,对于这类孩子的一些和小朋友相处的方式也需要培养,让他明白幼儿园需要小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忙、相亲相爱。几个月过去后,虽然他的口音还是没变过来,但是一些常规就好很多了。

二、早期教育误区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越早教孩子就越好,于是两三岁就开始教孩子认字、做算术,还有的帮孩子报了好几门课外的补习班如美术、音乐、舞蹈等,都觉得越早让孩子学些东西就越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他们对早教的错误的认识。他们忽略了幼儿本身的发展,认为现在学认字、算术肯定可以学会,但却是死记硬背的,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早教的方式一定要正确,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来进行早教。早期教育的含义是引导,不是教,也不是学。而且要不带有强迫和压力的成分,尽量让孩子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所以,如何用正确的方法促进幼儿的发展很重要。

三、早教应该教什么

1. 家庭早期教育的方式、方法

很多家长会疑惑,早期教育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其实早期教育不需要你刻意去引导孩子去接触他们现在很少接触的东西。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最好的。年龄小的孩子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体弱多病、语言表达不清晰、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等……所以,家长们就应该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进行早期教育。

很多家长很护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磕着碰着就要爱护半天,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迈出第一步呢?因此,家长应鼓励幼儿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小秘密,引导孩子要勇于尝试,多锻炼身体,以增强体魄。幼儿最擅长的一项技能就是模仿,他们会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当成偶像一般崇拜,家长怎么做,他们也会学着怎么做,因此家长要做好他们学习的榜样,一些行为处事都要得当,因为后面可是有个小尾巴在学习模仿呢。幼儿的言语发展是最关键的,要是早期教育没有引导好他们,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改正过来。所以,家长在发现幼儿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言语发展不是很好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改正。首先要和孩子坐下谈话,告诉他这么做事不对的,并且制定出一定的规则,一次解决一种不良习惯。如果家长看到幼儿还犯,就要冷静地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怎么改正。把话题的中心教给孩子自己理解,要比家长的说教来得有效多了。

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同时,我们应对他们的任何努力和成功都给予赞扬和鼓励,即使这种努力和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当他们学习或练习的时候,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刚开始时也许做得并不好,但不要去指责他们,也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他们说“我不行”或“我做不了”时,要鼓励他们试一试,再来一次,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或缺乏耐心而半途而废。另外,家长与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要提倡在游戏中学习,以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2. 让孩子在游戏中训练感官

早期教育不是为了培育天才,更多的是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感官体验快乐,培养他们的潜能。我们不要太约束孩子,在这个年纪的孩子对世界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我们应该运用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更好地感知世界、适应社会。由于孩子年纪小,通过游戏的方式,是让孩子接触外界的最好方式。

3. 要多点耐心并持之以恒

孩子还小,学东西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因此需要家长多点耐心。尤其在孩子表现一般时,不要横加指责、求全责备,而应该对孩子多些包容与鼓励,这样更利于他们的成长。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每当教孩子新东西时,要耐心为孩子讲解,并为孩子作示范。同时更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有时效果还未显现的时候,需要家长坚持,日积月累,孩子慢慢的自然也就学会了。因此,家长在早教中要多注意方式,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多点耐心,多多鼓励孩子。

四、结论

在你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需要用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又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支撑。贴近现实生活,因时、因地采取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的早期教育方式,是我们所提倡的。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教导的好,幼儿才能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因此,家长在早教中要多点耐心,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并注意自己早教的方法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发展更好、更全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围棋;数学;教育功能

一、研究目的

围棋与数学有很大关系,本人就结合围棋教学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进行阐述,使之成为家长和学员选择围棋作为兴趣的充足理由之一。幼儿教育心理学要求孩子在娱乐中掌握一些能力,如果不能寓教于乐,那就是一种痛苦。围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之一,不但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且有其自身具有的启智开蒙的教育功能。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据问卷调查,87.65%以上的家长都认可了围棋的教育功能,即围棋在开发孩子智力、增强竞争意识、胜负意识、责任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功能。事实证明,通过学习围棋,可以促使孩子的成绩进步、品德素质的提高。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和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围棋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1.围棋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

作为一个孩子,尤其是一个学龄前孩子,从牙牙学语到清楚的语言表达,从蹒跚学步到利落的运动行为表现,其能力的开发好坏取决于周边环境的熏陶。孩子的生活圈中多音乐,就可能在音乐能力上开发较好;作为一个孩子,尤其是一个学龄前孩子,生活圈中多体育,就可能在运动能力上开发较好;孩子的生活圈中多美术,就可能在绘画能力上开发较好;孩子的生活圈中多交际,就可能在语言能力上开发较好……因此,如果早早就让孩子选择一些兴趣班并要求必须学好,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出现“偏科”现象,严重的还会限制孩子开创性思维的发展。围棋作为古代文人修身之艺,几千年的演变,早已脱离了本身范畴,即不单纯是“围棋”,更包含了许多教育因子,其寓教于乐的特征就特别适合孩子的兴趣选取。

2.常下围棋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下围棋每一步之前,大脑要对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这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选手要在这些判断中迅速得到最优方案,这又是数学上的最优化问题。从历史上看,很多优秀选手在六、七岁时就能和高段选手抗衡,这足以说明下围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更可以说明学生的大脑潜能无限,他们完全可以学好初等数学甚至可以拓展到高等数学。

3.学习围棋可以教会孩子识数

如果家长认为已经在生活中教会了孩子数数,那么我告诉你“不”!数数中其实有许多学问,你知道吗?让孩子数一堆不同的物品,孩子很可能长时间都学不会,因为苹果、梨、桃子、香蕉等不同的东西就会让他犯迷糊。围棋子只有两种颜色,形状一样,你可以选一种颜色的棋子教孩子数数,建立“数”的概念;教孩子将棋子摆在棋盘上,让孩子自由发挥,再加以引导,孩子很快就会“排队”,按路线排队并数数。棋盘上有坐标数字,只要加以指点孩子就会按顺序数数,按行或列有方向性地数数。由于棋子放在棋盘的交叉点上,孩子们很快就会学会数交叉点,横数或竖数,顺数或倒数。

4.常下围棋可以教孩子算术

学会数数的孩子在棋子的分与合游戏中会学会数的组合,拓展分类思想,学会数的加法,进而学会减法。围棋盘有十九道,算术加减法也是以19以内数的加减作为基础,其他只需要确定数位按个位数19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就可以了,这种契合不会是偶然的。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我们说围棋是孩子数学启蒙的最好工具。

四、结论与建议

常下围棋可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和认真精神。“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到最后一步,胜负很难预料。学生解数学题不也是一个道理吗?一个围棋高段选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学习数学不也如此吗?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下围棋和学习数学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围棋,既能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篇4

个案调查 拒绝学习并非只怪孩子

案例1 娇惯放纵的龙龙(男,6岁)

访问对象:巫老师(幼儿园老师)

日常表现

龙龙爸爸中年得子,一家人跟祖父母同住,使龙龙尽享祖辈和父母的宠爱。龙龙对学习从来不主动,无论上什么课都不集中精神,尤其是读书、写字、算术,回答老师问题时总是答非所问。他对英语学习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他2岁多的时候在北方就参加了英语兴趣班,接触过英语。

今年夏天,龙龙报名上重点小学时要进行考试,妈妈懂得些教育知识,让他练习应考,他死活不愿做,着急的妈妈惟有求助于我。我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单独跟他讲解,但龙龙的注意力始终很差,常常讲不到3分钟就得停下来,等他开一下小差才能继续下去。

龙龙是个聪明孩子,他想学的东西都能学会,他不想学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被其他事情吸引。当其他孩子学习的时候,他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别的孩子可能不一定觉得有趣。

龙龙还有个毛病,上课时,他会做些跟大家不同的事情。例如上画画课,他不等听完老师的讲解自己就动手画,画的内容并非老师要求的主题,而且表达得也不好,颜色搭配不协调。比如有段时间他特别喜欢深颜色,就会把整幅画涂成黑色、灰色等。

由于上幼儿园前,家长比较注重早期知识灌输,所以龙龙的知识面比较广。他爱问很多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特别爱到幼儿园的科研室去看动植物标本。有一次他在路边抓了一只虫子,带回幼儿园放着,问了老师很多关于虫子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他足足关注了一星期。

王晓春分析

可以分析一下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许,龙龙妈妈懂得些教育知识,所以“在语言上”对他有点“控制”(例如批评),可能“讲道理”不少,行动却迁就他,这很空洞,而且招孩子反感,这比不讲道理还糟;本来父亲在家中应该扮演管教者的角色,显露威严,可惜却并没有在家教中起到什么作用。祖父母更是对孩子百般溺爱……家中没有能“镇得住”孩子的人,孩子自然容易失去控制。

王晓春建议

1.孩子不适合由几个家长管,“政出多门”,意见不一致,孩子就会钻空子,所以,尤其不适合由“心软”的家长管。

2.要统一父母二人的教育观念,协调行动。虽然不能打骂,但是该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惩罚,不该让步的时候一定不能让步。不能出现孩子控制家长,而家长却没有办法控制孩子的局面。

3.建议教师把龙龙不喜欢的读书、写字和算术与他喜欢的画画和拼图游戏挂起钩来,引起他的兴趣,逐渐培养他的注意力。

案例2 开始自闭的建锋(男,4岁半)

访问对象:黎老师(幼儿园老师)

日常表现

建锋家里经济条件好,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但又望子成龙心切。

建锋上课时很难集中精神,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拒绝学习任何科目。也拒绝跟别的孩子玩,不喜欢跟别人说话,即使老师去亲近他,他也走开。老师发现他比较喜欢车,上算术课时专门用车来作讲解对象,想吸引他的注意,他好像在听,但回答问题却答非所问。比如老师问他汽车有几个轱辘,他就说自己家里有车。别的小朋友拿着玩具车操作,跟着老师数数、观察颜色和形状,他只顾自己玩,完全不管老师在讲什么。

我发现建锋对英语课似乎有点兴趣,可能是外籍老师的搞笑表情能逗乐他。但有一次他认为这个老师像是在骂他,就很激动地对老师叫骂起来。后来建锋总吵着不愿上幼儿园,妈妈心软,也只能同意他不回园了。

可是单独教他,他也听不进,反而自顾自地跟老师讲自己家的事,讲家里的车、玩具,讲爸爸妈妈带他上公园等,讲的时候满脸优越感。对于学习问题他很少问,对外界和别人漠不关心。

王晓春分析

很多家长都诉苦说,孩子什么道理都懂,就是不照正确的去做。这种言行不一致正是家长言而不信,行而不果造成的。没有坚决的行动,一切“讲道理”都是空话,没有坚决行动的“教育”是假冒伪劣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这个孩子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问题了,而是延伸到心理或人格问题,他有些自闭,有语言及人际交往障碍。

王晓春建议

1.鉴于这位母亲在教育方面基础较差,恐怕需要有家庭教育指导者对她进行跟踪指导,仅靠一、两次谈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要帮助这位母亲转变观念,给她很具体的意见,让她试着去做,把结果反馈回来,再出下一个主意,而且结合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向她说明原因,进一步转变她的观念。总之,先把家长教会,再由她去教孩子。

3.要一句一句地教孩子说话,一招一招地教孩子举手投足。如果这些东西不会,孩子无法与小朋友正常交往,就只好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封闭,憋急了,就可能转化成进攻性。

案例3 “学不饱”的文文(女,5岁)

访问对象:李老师(幼儿园老师)

日常表现

文文父母都是研究生,5年前一家移民加拿大,在文文4岁时回到广州。孩子在加拿大出生,上幼儿园前一直由妈妈带,并对她进行了早期知识的教育。文文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独立能力强,进园后很快就适应了。她的中文说得相当好,字认得比同班同学还多,英文就更不用说了,经常跟外籍老师直接对话,幼儿园的对外活动、英语表演、接待等都少不了她。渐渐地,她孤傲自大的性格日见端倪。她开始拒绝写字、读书、回答问题,也很少主动找小朋友玩,唯一能吸引她的是外籍老师上的英语课。

在英语课上,文文经常主动回答问题,有时老师没有点她的名,她也旁若无人地站起来就说,如果被老师打断,她会非常不高兴。对于其他方面的学习,她比较拒绝。

听文文妈妈说,在家里她喜欢看英文动画片和图画书,对于写字、算术等幼儿园的教学内容,父母不太强求她学,喜欢什么可以由她自己决定取舍。我曾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学习,她说老师讲的她都懂,所以当别人学习的时候,她总是我行我素,读自己带来的书或玩玩具,或者说上厕所、喝水,总之就是想办法离开座位。

王晓春分析

文文的问题并不是学习问题,而是一种文化冲突。文文在加拿大长大,对国内的教育不适应,而国内幼儿园对她也无法适应。文文可能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态度不像国外那样―我们从她喜欢一个人单独与外籍教师聊天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因为文文早期教育较好,又聪明,她在国内幼儿园“吃不饱”,老师教的她早已经会了,老师又不能总让她表现,这是她拒绝学习的原因。 不过,文文比较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种优越感,表现欲过强,连外籍教师都无法忍受,这恐怕不是文化冲突所能解释的。

王晓春建议

1.文化冲突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既然回到国内,就要想办法让孩子逐渐适应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只要劝一劝孩子就可以了。

2.幼儿园方面,可以考虑对文文的原有习惯作一些让步,允许她有一点特殊,因为她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比如遇到她早就学会的内容,可以允许她不听讲,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妨碍别人就行。

3.这种孩子不适合多表扬,应该让她感到她和别人一样是普通的孩子,没有特殊权利,老师可能有些照顾,但那是临时的。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创造条件,让她帮助别人做事,这样有助于克服她的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4 被过度保护的欣而(女,5岁)

访问对象:蔡老师(幼儿园老师)

日常表现

欣而上幼儿园前由外婆带,动手能力较差,动作比较慢,依赖性很强。父母由于工作忙,对孩子照顾得较少。她在幼儿园表现得很不愿意学习,经常开小差,于是家长带她看医生,被诊断为感统失调,注意力涣散。

欣而上课总不能集中精神,哪怕认真听一会儿,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没办法记住。她从来不主动发言,当老师提问时,就低着头不说话,甚至流泪或发脾气。我觉得她很有自卑感,在小朋友中已形成了一个差生的形象。

根据医院的检测,孩子智力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感统失调,使欣而的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学习差令她越发失去学习的兴趣。当别人学习的时候,欣而最喜欢玩弄自己衣服的纽扣、花边等,显得很开心。有时见她眼睛看着老师,但眼神空洞,像在神游。她做手工的速度很慢,如果做得不像,很容易发脾气。

王晓春分析

初步印象,这孩子是由于受到过度保护,造成了能力低下,不但行动能力差,脑子也“锈”住了。能力差就会遭到小伙伴嘲笑、老师的批评,于是就自卑、退缩,什么事能躲就躲,能不干就不干,这样下去,各方面能力就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这绝不是单纯的拒绝学习问题,而是生存能力差,社会化水平低。

王晓春建议

1.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懒”一点,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即使她做不好,也要让她自己做,家长可以指导,万不可包办代替。要能做到忍着不插手,孩子求你帮忙也不要管。

2.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总要集中一点注意力,做成了一件事情,总能增加一分自信心,就这样慢慢积累,时间长了,自信、注意力、能力问题,都可以得到改观,这是真正切实的教育。家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怪孩子了,因为这是家长的问题。

3.隔辈人护孩子心切,非不得已的时候,最好请外婆不要过问孩子的教育问题。

温情提示: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5招

1.共同进退 取缔枯燥的“你教我学”的方法。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最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学习方式就是玩,可以把孩子需要掌握或要学习的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例如,可把军棋改成加减法棋,将军棋的字改成加减法习题,所翻的棋加减后的结果大过谁,就吃掉谁的棋。

2.呵护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家长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努力用他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跟他一起去惊异、提问、讨论,共同做出结论。

3.肯定评价 孩子学习乐器或上兴趣班时,一定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在他画完一幅画或演奏乐曲的时候,您首先是肯定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再引导他找出其中的不足,不断地鼓励才会使孩子对所需掌握的内容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才会越学越好。

4.创造环境 愉悦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孩子心情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你会发现孩子很想认识书上的字,这种主动要求学习的精神非常可贵。父母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因势利导,适当教孩子认认字,孩子听得多了,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些字,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

5.走出户外 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开阔他的眼界,丰富其知识,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最好还能指导他参加一些实践,如让他自己收集种子、搞发芽的试验、栽种盆花;也可饲养小动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启发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并鼓励他阅读有关图书,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到书中找答案。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孩子观点 孩子厌学=家庭教育的失误

孩子拒绝学习,问题并不在学习本身,一般也不在于智力。毛病主要出在非智力因素上,而且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失误所造成的。

虽然兴趣对学习很重要,但学习不能光靠兴趣。学习是一种受控制的脑力活动,没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也就失去了心理基础。这是很多孩子拒绝学习的主要原因。他们开始是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能力(无法入门),于是就躲避,进而变成反感和拒绝。所以,一般说来,孩子厌学的本质是缺乏意志、懒惰和无能。

意志不是天生的,懒惰也不是天生的。家长的溺爱和过度保护正是阻碍孩子意志力发展和造成孩子懒惰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如果不调整自己的错误教育行为,孩子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或行为。上幼儿园就开始厌学,上学以后怎么办?看来,在孩子上学前解决厌学问题,让孩子爱上学习,是家长们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发现孩子拒绝学习存在以下方面的因素:

1. 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

2. 父母因忙碌而较少管教

3. 孩子无法自我控制,专注力不足

4.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缺乏意志力

5. 受家庭背景影响,对课业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机

6. 家长不配合老师的教育

篇5

今年初,教育部发文,严禁幼儿园(含学前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然而,笔者走访发现,不少幼儿园,孩子还是照样每天要完成作业,学校的兴趣班还是照办不误。

现象:2岁多孩子每天要写家庭作业

“春天来了,树木变绿了,幼儿园的草地一片绿色……”这是一个3岁多男孩泉泉课本上的词句,他全部都认识。不仅如此,他每天除了要朗读认得的文字外,还要做数学题,10位数以内的简单加减都可以立考立答。

泉泉2岁8个月就上了幼儿园,上幼儿园第一个学期,老师就开始布置作业了。开始是让家长慢慢引导,一天十几分钟,后来作业量越来越大,泉泉要跟妈妈一起做,每次都需要30分钟才完成朗读。一个学期过去了,泉泉竟然认识了很多字。

对于才3岁多的孩子,认得那么多的字,而且还懂得基本的加减法,泉泉的家长很开心。“药盒上的字、公交车站的字、广告牌上的字,他几乎都认得;玩电脑的时候,甚至可以根据电脑上出现的文字提示进行操作,很聪明!”孩子的爸爸说。

据了解,现在很多孩子也像泉泉一样,认得很多字,除了家里的教育外,学校的认字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调查:家长默认幼儿园办兴趣班

学校早早教孩子认字,按理说应该是好事。可是今年初,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幼儿园不得举办兴趣班,小学不得进行各种形式的招生选拔。通知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虽然通知出台了,但是大部分幼儿园原有的兴趣班停不下来,照样布置作业。一些家长不理解地说,孩子到幼儿园,老师不教他们认字,来幼儿园干什么;大部分家长甚至要求学校让孩子早早学会认字、做算术题,“如果每天不教孩子认识几个字、算几道题,那么幼儿园对于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单纯地为了‘玩’吗?幼儿园从小教孩子学习,对孩子将来上小学有益处。”

据了解,目前一些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时间大都安排在17:00-17:50之间,家长接孩子必须在16:00左右出发,不少家长因为下班时间与接孩子有冲突,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参加兴趣班,以此来延缓接孩子的时间。“我们学校除了跳舞、绘画、奥数、认字、英语的兴趣班早就满员了,晚了还报不上。”一公立幼儿园老师这样对笔者说。

说法一:认字也是幼教竞争力之一

“我们也不想那么累,教孩子认字、改作业都是需要精力的,但这是学校布置的任务之一。在这里,教育考核过关是按照孩子认字的多少来核定的。”一家私立幼儿园的一名园长介绍说,私立幼儿园为了能吸引家长,只能开设各种公立幼儿园很少涉及的课程。

私立幼儿园更注重孩子的学习,包括10位数以内的加减法、诗歌背诵、写字认字等课程教育,家庭作业也是私立幼儿园推出的吸引家长的条件之一。而公立幼儿园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如针对孩子低龄的特点,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发展,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环境,保障幼儿快乐成长。

另一私立幼儿园负责人表示,4年前,学校也是在教育上跟公立幼儿园对接,基本上不教孩子认字、不布置作业,后来流失了不少生源,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转学,转学的原因就是,在别的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更多。为了迎合家长的爱好,为了增强竞争力,很多学校不仅开设了认字班,还教英语。

说法二:幼儿园“早教”不利于与小学教育对接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则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过早地让孩子接受‘小学化’教育,容易增加其厌学情绪,更会错过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某小学一名校长说,在幼儿园接受过和没有接受过“小学化”教育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后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前者在学习一年级基本课程的时候,认识所有拼音字母,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会背诵乘法口诀和简单的英语单词;而后者却要从头学起。

某小学的季老师也认为,过早接触“小学化”教育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最好对接小学教育的,因为他们学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课后作业也完成得马虎。现在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孩子在什么年龄就该做适合这个年龄的事,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都学完了,而小学老师却要从头教起,那么孩子们哪来的新鲜感?刚一上学就没了新鲜感,以后还谈什么学习兴趣?”

说法三:适当引导,孩子易在玩耍中养成好习惯

某保育院的赵老师则表示,俗话说3岁看到大,从孩子刚一入幼儿园开始,老师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不断地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到每天的教学活动中,让孩子在快乐地玩耍中养成好习惯。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这比孩子学会了多少字,会背多少唐诗重要得多。

“其实,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更重要,如果想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就要从其行为习惯开始。”有着36年幼儿教龄的谭老师如此说道。

相关链接:幼儿过早学习有4大害处

1.危害幼儿身体发育: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另外,由于小学化教学过早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的发育。

2.危害幼儿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牺牲也就太大,不仅智力水平跟不上,而且由于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篇6

孙明展

创必承理财董事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客座讲师,财商教育专家。

在孩子的教育中,中国父母对智商和情商教育都不陌生,但对财商教育的了解还比较有限,而且常常陷入两类误区:一是把财商教育当作认知教育,以为认识几张钞票,参观银行,认识价格标签就是财商教育。二是认为财商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赚钱,生怕孩子陷入“金钱至上”的泥沼,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商教育?这要先从什么是财商说起。

财商是驾驭财富,达致幸福的能力

智商,是指生物学意义下人和其他物种、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标志。而情商是社会学意义下一个人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能力。智商高,不见得就会幸福,因为人不是离群索居的动物。我们幸福与否,往往决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现在的父母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

不过,人除了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同样,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现代社会中,经济不能独立的人往往人格也无法独立,更谈不上幸福的人生。例如一些“啃老”的年轻父母,熟知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经济上还在依赖父母,一旦教育理念发生冲突,他们往往会失去发言权。一个成年人,如果连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教育下一代的权利都没有,谈何人格独立?

因此,所谓财商,其实是驾驭自己的财富,以达致幸福美满生活的能力。

财商教育的核心是延迟满足

说起财商,很多父母认为就是让孩子认识钞票、认识价签、学会比价,能算出总价和找零等。其实,仔细想想,这与认识水果蔬菜、学习算术没有质的区别,都属于认知教育。财商教育是一种行为和能力的教育,它的核心是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方式。

延迟满足是指―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上幼儿园的孩子,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桌子上摆着好吃的糖果。研究人员告诉孩子,可以马上吃掉糖果,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那样的话还可以再得到一颗糖果作为奖励。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最后,大约1/3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糖果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米歇尔追踪了这些孩子20年,发现钱够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并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在他们的职业和婚姻经历中,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孩子。

这个研究显示,延时满足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幸福至关重要。追求当下的,是人的本能。问题是,你能否控制自己对当下的追求,追求长远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延时满足能力的本质。

在财商教育中,延时满足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克制当期消费,追求更有价值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每周少吃两个冰淇淋,把钱节省下来,年底买一个自己心仪的变形金刚,就是有财商的表现,是值得鼓励的。延迟满足能力是财商培养中的重要能力,财商培养本身也是培养延时满足能力的重要方法,延时满足的作用不止在财商,也在于它是人生幸福中的一个重要能力。

价值识别能力是财商教育的基础

在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之前,必须先让孩子有价值识别能力,理解什么是更满足,什么东西更有价值。

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能够识别两颗糖比一颗糖更有价值,已经很好了。如果到了10岁,还只是理解到这个层面,说明父母财商教育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我们看到的孩子的发展应该是这样的:

4岁时,能为未来的两颗糖放弃今天的一颗糖。7~8岁,能够每周少吃一个冰淇淋,把钱省下来到月底买喜欢的玩具。13~14岁时,为了年底买到心仪的东西,能规划每月攒下多少零花钱。侣岁时,为了一场向往已久的旅行,能够有规划地存钱,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直到这个计划实现。

这才是孩子的进步,孩子逐渐学会评估越来越复杂的价值问题。这种评估的能力,就是价值观,是可以通过财商教育传递给孩子的,让孩子明白,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延时满足的,然后再作出行动。

父母是财商教育中的榜样

价值的比较能力必须是从父母移植到、复制到、影射到孩子心里,别人无可替代。就算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也只能从侧面教导,真正对孩子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父母。父母的价值比较能力、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财商,也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能力。

有些父母喜欢攀比,别的孩子都上早教班,所以,我的孩子也要上,不管自己目前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受。孩子会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今后也会攀比。有个妈妈问,她女儿为了买一个名牌包、为了攒钱,每天中午不吃饭,这算延时满足能力吗?当然不是,她情愿选择一个包包,一个与人攀比的身外之物,也不愿选择健康,她不能判断出一件东西对自己的价值,只能从与身边人的比较中,获得短暂,她追求的还是当下的快乐,而不是具有长远意义的身体健康。

有些父母喜欢用金钱和物质作为奖励,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怎么奖励。周末是父母陪孩子的时间,但是父母想来听财商教育的讲座,来之前,父母跟5岁的孩子说好了,如果讲座期间她能不吵不闹,那就奖励一盒巧克力,这是可以的,因为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能做到这些是额外的进步。但对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说,你考了95分以上就给你买个玩具,你这个月表现得乖、听话就奖励你100元钱,这不是正向的激励,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谓“乖、听话”也并非好事。我们要鼓励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还有些父母,觉得过早跟孩子谈“钱”,会导致孩子金钱至上,变得势力冷漠。其实,所谓的“金钱至上”,就是指你被金钱所驾驭,而无法摆脱。例如“皇权至上”,指的是,“你的身家性命被皇权所驾驭。

而财商教育,是培养大家驾驭财富、达致幸福的能力。因为我们的人生是必定要和金钱发生关系的。如果我们无法驾驭财富,就必然会被金钱所驾驭。因此,恰恰相反,财商教育是让你摆脱“金钱至上”的教育。

绐孩子的五节财商课

教孩子认钱、数钱

方法:从孩子能说话、会数数就开始,选几张干净的(从银行兑换的新币)纸币、面额不等的硬币(玩之前建议用酒精消消毒),既包括人民币,还可以准备一些美元、欧元等,教孩子认识币面,可以这样说:“你看,1角钱硬币的正面是兰花,背面是数字‘1’,”并和他一起玩简单的数硬币游戏。

目的:既让孩子感性地认识了钱,还锻炼了孩子的数学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通过接触外币),一石三鸟。

温馨提示:数钱、玩钱之后,要马上给孩子洗手。做游戏一定要大人陪伴在身边,以防孩子吞吃硬币。

让孩子了解钱的功能

方法:从孩子2岁左右能说话就开始渗透。这样告诉孩子:“你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东西,都是用‘钱’这种东西买来的,而不是父母自己制造的。”

目的:让孩子知道:“哦,原来钱有这么多用处。”

温馨提示:父母们不用担心孩子会“掉进钱眼儿里”。等孩子稍大些,能理解你的话,再慢慢跟他交流健康理性的金钱观。

给孩子“零花钱”,鼓励孩子自己买东西

方法:从孩子朦朦胧胧地知道钱能买东西开始,就可以给孩子零花钱,并鼓励孩子自己买东西,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交易、以钱换物的过程。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时,可以给孩子几元钱,告诉他这些钱够他买其中的一样或两样,比如,发卡、小贴画或者冰淇淋。如果他花光了自己的钱还向你要,你可以告诉他:“你需要等待,等着下一次发零花钱。”如果孩子想买的东西非常不适合他,你也可以表示反对。比如这样告诉孩子:“没有正规厂家的小食品是没有品质保证的,吃了会生病,我们换一种吧。”

如果孩子想要一个更大的东西,比如新的精装书或者玩具,你可以帮他计算―下他需要攒几个星期钱才够买这样东西。让他了解钱的价值,同时也学会选择和等待。目的:既让孩子有自己购物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也能间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判断力。

温馨提示:零花钱可以一周给一次。每周给的钱数,由父母根据孩子年龄、实际消费情况、父母收入状况等确定。另外,给多少钱,最好也要跟孩子有一定的沟通、互动,让孩子有知情权、参与感。

培养孩子对钱的“所有权”意识,同时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金钱观

方法:告诉孩子:“父母给你的零花钱,完全是你自己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和使用,父母决不会侵占。”

目的:培养孩子的自我决定能力、自我约束力(花还是不花?怎么花?等等)。

温馨提示:与此同时,一定要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精神,并用浅显的方式,引导孩子健康理性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就是最朴素的金钱观。告诉孩子:钱本身是不好也不坏的东西,要看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来得到它。

培养孩子的“资本”意识,鼓励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方法:等孩子稍大些,比如3岁以后,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开始鼓励孩子存钱,也就是告诉孩子,最好不要把所有的零花钱都“及时”花光,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存起来,比如存在爸爸或妈妈这里。当然,最重要的是,存起来的钱一定要给孩子“利息”,而且利息要高到对孩子有吸引力,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一部分钱存起来。

篇7

孩子的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不上兴趣班的孩子会失去些什么呢?

提前写字认字入小学就更优秀吗?

困惑篇

镜头 谁绑架了孩子的兴趣

谁绑架了孩子的兴趣,兴趣班到底是谁的兴趣?那些将孩子早早送入各种强化班、培训中心的家长,也许正用自己的财力和无限美好的爱,扼杀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本能。

松松原是我们班里非常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但最近他却反常地沉默。小朋友邀请他一起游戏,他没有像平常一样积极加入,而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

询问原因,原来妈妈认为孩子马上要升入小学,最近对他进行“恶补”。

每天下午离园后,松松要参加一个小时的珠心算班;晚饭后,爷爷奶奶会把他送到美术班。到了周末,松松也不能睡懒觉,一大早去上钢琴课。

了解了孩子的情况,我找他的妈妈聊了聊。她告诉我:“我也不想这样。松松学习累,我比他更累,他少睡一个小时,我也心疼得够呛……松松上个月才开始报名参加培训班,而且只报了3个班,比起其他孩子,他上得晚,报班也不算多。大家都在学,咱不学,就要落后。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孩子长大走进社会,竞争那么激烈,作为家长,只能提前让他学一些,其他还能做些什么?”

她的说法让我担心,如果这样安排松松的学习,我真是不敢想象,活泼开朗、爱唱爱跳的松松会变成什么样子。

知识技能训练未必是越早越好,不能剥夺孩子的游戏权利。一些培训机构一味夸大和宣扬“从娃娃抓起”的观念,致使家长错误地将孩子的教育作为炫耀的资本。“知识教育,识字教育”,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归还孩子游戏的权利,让孩子学会玩耍,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镜头 “神童”赢了还是输了

刚开学,大班转来一位“小神童”吉吉。据说,吉吉已经能写几百个汉字;会几百个英语单词,能进行简单的对话;能进行百以内的加减运算,会简单的乘除。

吉吉的到来让我再一次遭遇了“该不该给孩子写汉字、做数学题”的尴尬。是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还是迎合家长的心态,让孩子们做算术、学写字?

新学期第一天,吉吉妈妈自豪地跟班里其他幼儿的家长炫耀吉吉的能干。她还从传达室借来报纸让吉吉朗读,现场演算“高难度”的题目。在大家的惊叹声中,吉吉和妈妈一脸自豪。

越来越多的家长心里开始不安,怕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以后会跟不上这些“认过字、学过百以内算术”的孩子,纷纷建议老师教孩子写字、做数学题了。有几个家长甚至从书店买了小学的口算练习,希望我给孩子们教学,最好每天布置一些写字和算术的家庭作业。

刚开始,孩子们对吉吉充满了好奇,自主活动时总会有一大群孩子围着:看他演算数学题,听他读报纸。

可是没多久,围着的孩子就越来越少了,直到后来大家都不跟他一起玩了:因为大家喜欢玩的游戏他不懂,谈论的动画片他没看过,就连雪花片、扭扭棒也不知道怎么玩……唯一会的就是读报纸、做算术。

看着吉吉孤单的身影、落寞的眼神,不知道吉吉妈妈还会不会有当初的开心,其他的家长还会不会羡慕。

实际上,在有些家长眼里是浪费时间的游戏,恰恰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和交往的方式。孩子们将雪花片和扭扭棒搭出各种造型如:房子、钟表、眼镜……不仅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空间能力,更在与小伙伴的交流中发展了语言、交往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在写字和算术中学不到的。

感悟篇

镜头 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家有小北,5岁半,活泼可爱。可是他不太爱言语,碰见认识的阿姨叔叔也会害羞地躲起来。我寻思着怎样让他成为一个大胆、认真、爱交往的孩子。

暑假我带着小北去乡下田间摘黄瓜,虽然弄得满头大汗,但是小北咧开嘴笑着说:“妈妈,黄瓜是长长的,绿绿的,南瓜是圆圆的,黄黄的。”

听着小北的描述,我心里可欢喜了,小北说得真好。

回家时我们将泥土和上水,做成一团泥巴,让小北带回来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泥巴。没多久,他们就做了“汽车”、“高楼”、“蛋糕”,玩得很开心。

小北对自然界的东西感兴趣,看到什么都想摸一摸,这让我很欣慰。可是,每次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奶奶不开心了,会过来拉走他:“这有什么好玩啊!我们学习去。”

奶奶看我“纵容”孩子玩耍,嘀咕道:“你还是个老师呢,也不教教孩子读书写字,尽想着玩。看看隔壁晶晶,才4岁,数字会写了,拼音也会认了!”我解释道:“孩子没必要那么早学这些东西。”奶奶反驳道:“不提前学点东西,将来上小学怎么跟得上?”

在奶奶的眼里,学拼音会写字,上小学就不会落后。

真是这样的吗?

我依旧带着儿子在太阳下玩耍。满脸是泥又怎样?至少他是快乐的。早晨起来,我们一起看小露珠,向太阳公公问好,呼吸新鲜的空气。白天,小北总是会主动去找邻居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虽然偶尔也有矛盾,但也能比较顺利地解决。他们还抓树上的知了,研究有没有触角,翅膀是什么样。晚上,在大树底下乘凉,听我们给他讲月亮上的小兔子的故事,然后他就会冒出一些奇怪、有趣的问题……

一个暑假过去了,在我这个被外人看来“懒得不行”、“一点不重视学习”的妈妈引导下,小北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能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会亲近小动物,发现它们的小秘密;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嬉戏,偶尔有小摩擦也会自己去解决,能在游戏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协商。

没想到我的看似不教,却给了孩子自由的空间,让胆小粗心的小北有了很大的转变。现在的小北变得更加活泼开朗,更加自信大胆,有了自己的朋友,也更有礼貌了。这个学期,参加幼儿园的讲故事比赛,还获了奖。奶奶也眉开眼笑地说:“还是妈妈的方法管用,我家小北进步啰!”

镜头 奶奶,您听我说

刚接触淘淘和小雨这两个孩子时,发现淘淘动如脱兔,小雨静如处子。

虎头虎脑,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我对淘淘的第一印象。淘淘原本跟着做生意的爸妈就读于北京某幼儿园,大班便随奶奶回到了农村老家。

小雨是就读私人幼儿园后转学到我们这儿的,是个看上去有点内向、不太爱说话的女孩子。

每天接送淘淘和小雨的是他们的奶奶。两位老人恰是邻居,经常有机会互相交流。

小雨奶奶每每自豪地夸起孙女有多能干时,淘淘奶奶都无言以对。小雨会做100以内的加减运算了,淘淘只会10以内的;小雨会写很多拼音字母和数字了,淘淘不会;小雨会读几百个汉字了,淘淘不会;小雨拿着描红本子开始练字了,淘淘不会……

原本让自己骄傲的孙子,没想到落后大家一大截,淘淘奶奶很是着急啊。于是,多次要求老师也教淘淘写拼音、回家做算术题,和隔壁的小雨一样多学点“本领”。

亲爱的奶奶,请您听我说。5~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该天真活泼,我们应该遵循他们自己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我理解您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我们庄稼人应该知道不能拔苗助长吧?我也能理解您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仅仅是不想让他们输在这应该到小学里去学的拼拼写写上。

亲爱的奶奶,让孩子唱首新学的歌给您听,讲个今天刚学的故事给您听,画张喜欢的画给您看,或是讲讲幼儿园里发生的有趣的事给您听吧。您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很新奇,孩子的想法很独特,孩子学会的本领远远比您想象的要精彩。

奶奶们,让孩子慢慢来吧,学会走了,根基扎实了,他们以后才会跑得更快、更稳、更远。

喜悦篇

镜头 迟学的孩子不一定会输

儿子结束了小学一年级课程。在带回的作业中,我翻出几张笔画拙嫩、充满童趣与爱心的作品,流畅的词句中流露出那丰富、阳光的内心世界,一股强烈的自豪感涌上心头。我感慨:迟学的孩子不一定会输!

其中有一张看图作业,画的是一幅图画,背景是树林。树林前的草地上有两只小松鼠,老师要求孩子们在图画下面的方格里写一段话。儿子写道:

一天早上,松鼠在吃那么香、那么可口的松果,tū(突)然,松鼠眨眨眼睛,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没有了松树,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松鼠有了好主意,měi cì(每次)吃一个松果就在土里埋一个。春天几场méng méng(濛濛)细雨过后,在松鼠zāi(栽)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tǐng bá(挺拔)的小松树。

老师提供的方格能写60个字,可儿子还在方格后面写了很长的话。“可口、自言自语、濛濛细雨、挺拔”等词语的运用都足见词汇丰富,表达到位;写不出的字就用拼音代替,一年级孩子能认识和书写这么多,实属不简单。

回想起刚入小学时,儿子得到的评价是:写字慢、学习拼音和汉字不如别人快,数学测试成绩排在班级后面……

幼儿园阶段自信、阳光的儿子,从没有进行过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一年级开始阶段的学习,比别的孩子慢了一拍,但渐渐地,儿子追了上去,半年后优势更明显,一年后甚至超越了大多数同学。

当初身旁朋友的孩子陆续上兴趣班,如快速识字、美术、英语、围棋、珠心算以及一些体育类培训班。看到他们接送孩子,乐此不疲,并经常因为孩子学到一些技能而沾沾自喜。刚开始我也曾动摇过:孩子该选择什么兴趣班?不上兴趣班会失去什么?

犹豫中也曾尝试,可是一进培训班儿子就哭个不停,说英语班空气太闷了,说围棋班不能正常午睡,说武术班老师总是练习那几个动作……

看着孩子泪眼汪汪,最后我选择了放弃。

庆幸自己的选择,使我和孩子有了较多的时间相处:晚饭后与孩子一起散步、下棋;或亲子共读,一起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周末全家分工做家务,然后一起爬山、郊游,观察四季变化,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于是,田头、山间留下了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时间在一天天的流淌,孩子的优点也不断显现。第一个举手发言的会有他;因为郊游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表达时用词准确,丰富生动,同义词的理解能举一反三;遇到了不懂的总爱向老师追问,对新知识的获取始终保持浓厚兴趣。

传到家中的捷报越来越多,期末在同学表决、综合考评中还得到了班级里的最高奖——五星级好学生。

享受着孩子带来的喜悦,我感悟:迟学的孩子不会输,没有进强化班的孩子照样能超越同龄人!

镜头 顺其自然,让孩子自主发展

既是幼儿园教师又是家长的我,对女儿的教育从来没有去刻意地安排,多的只是那一份顺其自然。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带女儿到大自然中去玩,玩游戏、玩玩具、和小伙伴玩,让女儿在各种玩中获得失败与成功的体验、交流的快乐等。慢慢地,发现原本有点胆小、总是一个人玩的女儿,不经意间变得自信和开朗起来了。把孩子当朋友,陪孩子尽情地玩,在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还会收获更多孩子成长的秘密。

因此,在别的家长让孩子提前做幼小衔接的作业练习时,我还是任由女儿开心地自主选择,想画就画,想唱就唱,想跳就尽情地跳……

女儿大班下学期时,耳边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现在一年级的识字量很多,不提前识字以后跟不上的;孩子不会算术,得提前练习,这样以后会轻松……于是我也一度犹豫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于是我也去买了一本500字的识字大书和一些计算练习,每天叫女儿来学习。刚开始,女儿配合我读着、算着。过了几天,她就没兴趣了,早几天认识的字也没记住几个。那段时间我发现她的笑声少了,而且都有点怕我了。这个结果、这个效果太让我失望了,这是我想要的吗?

我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急功近利了,只想着如果孩子上一年级时万一跟不上,我这位老师妈妈太丢脸了。很多时候,家长总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怕孩子落后,便自作主张地安排孩子学这个、补那个。反思后我决定还是放手,还孩子以自由、自主,以孩子的兴趣为主。于是我又经常和女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从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

女儿一年级时,刚开始我总会不放心问:“一年级累吗?你喜欢幼儿园还是小学?”“不累啊,很好玩的,不过下课只有10分钟,要是再长一点就好了。”每天看她开开心心的,自信满满,我真是有点杞人忧天了。

下学期女儿将读二年级了,暑假中她总是期待着开学,对学校生活充满兴趣和期待。我庆幸当初的抉择!

篇8

一、晨间接待能有效预防幼儿双面性格的形成

双面性格是说幼儿在幼儿园教师面前是一种性格和表现,而回家后,却是另外一种性格和表现。教师利用晨间接待,可以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性格特征,以便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如幼儿在家是不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尊敬长辈等。然后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品德情况,如同伴之间谦让、友爱等,希望家长了解孩子的初雏性格,与教师一起协助孩子的性格向良性发展。记得我班的方敏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深得科任老师的喜爱。但在晨间接待时,我告诉家长孩子在园的优点,家长却说孩子在家是一个刁蛮任性的小公主。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角色游戏《说说她像谁》,教师先扮演在园乖巧懂礼貌的方敏,然后又扮演回到家刁蛮任性的方敏,引起小朋友们的惊讶,“哎呀!这是谁呀?怎么在家和在幼儿园不一样呀?”后来进一步教育,使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了这种双面性格,同时也教育了全班幼儿要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好孩子。

二、晨间接待能转变家长的“家教观”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的家教观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如今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迫儿童按自己设计的模式走下去,一旦此模式发展,不适应幼儿身心的内在发展规律,即可导致不良后果。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在家里教孩子多写字、多识字、多做算术题,在教上下功夫,使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有的家长不注意纠正孩子的写字姿势,时间长了,还导致驼背、眼睛近视等不良后果。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就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要知道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见识,多思想。因此,我利用晨间接待向家长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利用图片、教育资料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让家长明白家教应注意孩子的体、智、德、美、劳等诸方面发展,回家孩子的作业以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等为主,孩子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孩子的学习就是游戏,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三、晨间接待能使教育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

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幼儿掌握知识的程度,让家长知道孩子学习的状态,教师向家长介绍孩子头一天在园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状态,家长向教师反映孩子回家后反馈知识的多寡。我让幼儿回家讲故事,家长帮助记下来,第二天交给老师。我根据孩子故事的内容把孩子掌握了多少反馈给家长,以后家长应该怎样协助教师教育孩子,幼儿应掌握的知识是多少。教导家长对孩子回家的作业,要给予恰当的赞赏,使孩子感受成功的欢乐,从而产生自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四、晨间接待能使幼儿相互增长社会知识,丰富社会经验

早晨入园,幼儿的精力特别旺盛,孩子们都急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新鲜事儿告诉小伙伴,如蓝猫和外星人决斗了;我小姨结婚了,我有糖果吃啦;安庆市的大桥真漂亮……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着惊奇和新鲜,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议论,有时甚至有争吵的声音。我静静地聆听,有时也参与其中,课上我利用此契机生成一些新课题,如安庆市的大桥真雄伟、多吃蔬菜好处多、燃放鞭炮有危害……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争论中增长了社会知识,丰富了社会经验。

五、晨间接待能培养师生感情

篇9

桃子不喜欢我买的玩具

桃子7个月时,能够自由爬行、坐卧,开始显出对玩具的好恶。比如,我给她买的智力串珠,她头几天看我演示,乐得咯咯笑,不到5天,再给她拿这个玩具她连看都不看,爱上一只会蹦蹦跳的绿色鹦鹉了。孩子隔几天厌倦一样玩具,有的玩具刚买回来就被桃子砸坏,抠坏。脆不再给她买玩具。

桃子过1岁生日的前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给她买了一个“Hit a ball”,也就是锤盒。就是一个顶面有四个园洞,每个洞上分别放红黄篮绿球一个球,一锤下去,小球顺着洞下隧道从盒子里滚出来。这个玩具可以练习手脑眼协调能力。买来的当天桃子还真是喜欢,越是捶不好,越要捶。一整天家里笑声尖叫声不断,家里人也没谁唠叨我浪费。桃子满地爬着追捶出来的小球。到了第二天,她早上起来坐在垫子上已经能很准确的一锤一个小球了。晚上,我下班回家那个锤盒被扔在沙发底下好沮丧。桃子在玩她爸爸在街边花一块五毛钱买的气锤,玩得倒比这“高档”锤盒起劲儿。她举着气锤一会儿捶爸爸的手掌,一会儿捶爸爸的胸口,她爸爸躺在沙发上根据她捶的部位做出相应的“哀号”和动作,一会儿双手捂胸口,一会儿捧着手怪叫,一会儿抱头。陶爸爸说:“看我一块钱买的玩具,比你买的玩具效果好吧?她玩我的锤子可是玩了两个月了。”

“她觉得好玩的是你,不是锤子。你让她去捶枕头捶砖头,看她还热衷你的锤子吗?” 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是宝宝本能的亲情需要。父母是孩子第一玩伴, 也是最好最可爱玩具。父母自己做孩子的玩具真是好处多多。

1.会使教育事半功倍。

教桃子数数,学加法时,用计数器算术卡效果都不好。本来就没把计数和算术当做早教的内容所以也没管她。可是后来她在玩我的大拇指,玩我身上的纽扣,点我有几个嘴巴,几只眼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建立了数量概念,才会说话不久,就自然地会顺着数到10了。不光会念,还能拿相应数量的东西摆出来。建立了数量观念。有了数量观念,玩一只右手+一只左手=二只手,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含意。进而举一反三,又比较快地学会了1+其它数字。

桃子18个月以后,有一次跟着我从书店儿童科普书架前走过,指着要一本封面是胸腔剖面图的人体科普书。我们坐在阅读椅上看了六遍。至今我家的人体解剖学书还是她的最爱。她会对着图谱问各样问题。知道人体有206块骨头,叫出很多大人也叫不出来骨头的名称,指出图中动脉静脉,大人提问,她还能在真人身上摸到相应部位。我妈稀罕得非要给她买本英汉对照的彩图本《人体解剖学图谱》。我觉得她的好奇心跟她总是以我的身体为玩具有关。因为我们玩我的手臂时候,外面是软的,里面硬的,硬的是骨头。听我的心跳,我要告诉她,里面是心脏在跳。她从我蜷高的膝盖上滑下来的时候,我得警告她轻一点,我肚子里有肠子,有宝宝原来住在里面“水房子。”千万别砸坏了。

2.不必要全身心投入。

我还可以躺在床上看电视,小憩,甚至看书复习功课呢,使我育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比如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以把双腿搭在茶几上作桥。我家有练平衡机能的玩具独木桥,桃子早就玩厌了。可是人肉桥她现在还要玩。坐在阳台上看报,可以坐在垫子上躬起膝盖,让宝宝钻山洞。比那种设计的曲径通幽的“快乐小屋”有趣的多。因为宝宝不但可以钻爬,还可以根据她的要求愿望,向大人提出要求,满足她的亲情交流需要,帮助她学会向人要求,向人妥协,与人协调。

3对孩子的个性、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我家玩具不少,可是没有娃娃,到了女儿会走路以后,我就成了她的娃娃了。她喂我吃饭,给我看病打针,我假哼哼地撒娇哭泣,她坐在床上,把我的头捧在腿上,哄我:“妈妈的小乖子,别哭了。”有时候还煞有介事站在我背后握着我的腿弯“把尿尿”呢,我能赶紧模仿桃子平时被人把尿的表现表演一番。我这个“大娃娃”,是全活动关节,会动眼珠,声控,触摸控制。在我们的应对之间,我模仿她的行为举止,就像她的一面镜子,让她改掉了不少坏毛病。

4.可以弥补独生子缺乏玩伴的不足。

我的肚皮也是桃子的玩具之一。我把她放在肚皮上,忽地鼓高肚皮,猛然又吸进去。她每次都开心地咯咯笑,我妈好纳闷儿地说:“怎么这么小就会咯咯笑呢?”桃子一岁以前,我的肚肚肥嘟嘟的,我们经常玩“揉面面”,桃子先开始是看着原来平平的肚皮被捏的变形,很好笑。后来自己也能捏。还经常给她外婆“揉面面。”我把小时候同学之间的游戏也移花接木,我作桃子的亲子跷跷板,坐下双腿并拢平伸,拉着桃子的小手让她坐在我的腿上,让她向后仰身,我也往后仰把她抬的高高的然后猛然放松她落下,我又升起。此起彼落,玩的不亦乐乎,也训练孩子和别人协调行动的能力。

5.代替昂贵的专业教具。

我女儿是剖腹产婴儿,专家说,这样的孩子容易感统失调,所以我挺关注这方面的资料。感统训练多是通过专业玩具来训练的,一般买不到这样的玩具。我也不想让宝宝从小就被当做一个问题孩子来由医务人员治疗,让她觉得自己有弱点。怎么办呢?我大量阅读有关资料,吃透那些玩具和训练的目的,方法,自己作孩子的玩具。比如,专家提议让孩子躺在大波波球上,抓住孩子双脚轻轻摇,让她看到平时不曾主意的上部空间,体验她身体摇动。那个时候,哪里去买大波波球,我就让桃子躺在我的身上我们旋转着摇,有时候还配上音乐摇。开始她害怕(这种胆小真的很像感统失调列举的症状),但是因为在妈妈身上,就不像在亲子园,被放在真实的大波波球上那样害怕,坚持要下来。时间久了,她渐渐消除了恐惧,喜欢这样有趣的摇动了。她喜欢我把身体缩成一团,躺在我的膝盖上仰望着天空,任由我轻轻摇,还和我一起唱歌,用不十分完整的句子描述她看到的上部空间的东西,甚至她的幻想。

温馨提醒:要注意自己扮演的玩具角色是否有益于孩子。

篇10

要成才,先成人

很久以前,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陈章良博士的事迹,记者问他是怎样走向成长之路的,我至今仍然记得陈章良先生的话,他首先说:“我并不聪明过人。”他说他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他很能吃苦、勤奋、有志气,而这些做人的良好品质来自幼年时期家庭的影响。小时候他常听母亲说:“我们人穷志不短,穷要穷得有志气、有骨气。”他说:“这是家庭留给我的唯一财产,童年的劳动,给了我许多、许多……”他之所以走上了成才之路,得益于从小家庭对他在做人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那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学者的回答是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多年前,我国一位很有前途的留美学生,因为从小任性、心胸狭窄埋下祸根,导致了因和同事争执发生矛盾而杀死了同事和导师,最后自尽的惨剧,轰动一时的马家爵事件同样令国人震惊。为此有人惋惜、有人不解。诚然,这是很极端、很个别的事例,但生活中聪明过人,学习优异的青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不是个别现象,这类事情留给世人的教训是非常沉痛而深刻的,故有人在把人的培养比喻为一种特殊产品的生产时说:“身体不好使残品,智力不佳是次品,而品德不好则会成为危险品。”

傅聪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他的成才也与其父亲傅雷先生严格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傅雷对傅聪的教育遵循了“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信条。傅聪的成长过程,再一次证明了“成人”是“成才”的基础这一论断,也就是说,要望子成才,必先教子成人。

教子成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孩子有爱心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大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去。”孩子的心象一块土地,人们往上面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家庭成员应对孩子从小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孩子“爱”的高尚情操、教孩子爱父母、爱长辈、爱同伴、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幼儿园、爱自己养殖的小动物……通过具体的爱,激发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因为一个不会爱的人,即使他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本领,他也不会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贡献。那么要才能何用?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现代文明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他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有句古训:“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这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培养。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最大,这个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相反,如果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孩子很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等长大后再纠正就难多了。大家都知道一个秀才为一文钱而丢官的故事吧,最近又听说一个研究生想出国深造,各方面考察都合格后,他去大使馆办理签证,使馆人员找他谈话时,他不是乱翻人家东西,就是打断别人的谈话,最后,使馆人员的签证意见是拒绝入境,理由是这位研究生缺乏学者风度和应有的礼貌。由此可见,文明的语言、仪表和行为,就如同一封介绍信,把自己的身份介绍给别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现代文明人,是对孩子百益而无一害的。

三、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责任感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自觉地、经常地排除各种障碍,始终矢志不渝地去实现自己的信念和诺言,而意志薄弱的人,在顺利的条件下,也许能实现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某项任务,但是当遇到困难时,就畏缩不前、半途中断,所以一个人有无坚强的一直,和他(她)事业上的成就有很大关系。比尔德利是纽约的职业篮球队的明星,除了参加正常的训练外,不论严寒酷署他每天很早就到球场,独自一人练习罚犯规球的投篮瞄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队里得分最多的人。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27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15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所有的成功者都有很强的意志力。意志力决定一切成败,得过且过会与成功擦肩而过,孩子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决定着他将来能否成功。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也是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能自觉地承担和完成应当做好的分内之事的心情。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美国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做了调查,结果证明有61名竟然是在自己并不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业绩,除了聪明、勤奋之外,他们的答案不约而同;''任何的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正是在这种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所以,要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责任感,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怕孩子把事情办糟,让孩子在家有固定的工作,比如整理自己的书包、玩具、洗碗、扫地、洗手帕等一些天天都要做的让孩子去做,并且负责到底,且记不能给他物质上的报酬,要让他们觉得他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这样做是他应该做的,是他的职责,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责任感。

四、培养孩子的生存意识和能力

做父母的总想着自己再辛苦,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优越的生活环境。这个愿望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等待孩子的不仅仅是阳光和雨露,不仅仅是铺满鲜花的大道,未来的天空,还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前进的路程上还会有许许多多的沟坎挫折,孩子能适应吗?金钱能为他抵挡一切吗?古人言:“授人与鱼,步入授人与渔。”做父母的应从中悟出点道理,应该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孩子学会生存。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有些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其实孩子未必喜欢。一个孩子如果只知听话,一味顺从,是不会有发展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努力去做的孩子才会有出息。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选择。

其次,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和承受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包办代替的多,加上受年龄的限制,做事常常达不到要求,因此受到父母的训斥“太糟了”“太差了”,孩子生活在一片责怪声中,自己对自己没信心,做什么事情都不敢和别人竞争,这样久而久之,无形中给自己下了定义“我不行”。自己觉得自己不行的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积极引导孩子,克服嫉妒心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为将来更为激烈、更为高层次的生存空间、生命资源等的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苦难和挫折对他们来说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要让孩子学会吃苦。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未来激烈竞争的大千世界的。家长千万不能对孩子过分的骄纵、百依百顺,要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艰难困苦,在失败和挫折中增长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

篇11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年来的教育现象,它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兴起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的强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性。而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违反幼儿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剥夺幼儿幸福童年,又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广泛性和严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对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然而更重要的是要防止。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心理学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时限,会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重复型教育还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学习态度、习惯,危害极大。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向父母意愿妥协的结果。幼儿园一位老师认为,幼儿园这样做全是父母逼的,现在很多父母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这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而且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幼儿园要生存就必须满足父母的口味,幼教小学化在所难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天,很多家长们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省教育厅原学前处有关负责人在一次报告中曾说: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外语,一两岁就把小学一年级课本学完。有专家的调查显示: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家长的这种心态和行为,致使有些幼儿园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拿教一年级课程等小学化的东西来吸引家长送孩子来园。有些主办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只顾投家长所好,不按幼儿教育规律及幼教有关要求行事。有些幼儿园不想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去做小学化的东西。但是看到别的幼儿园那么做而且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去,就迫不得己也搞起了小学化的东西。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一一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知识技能训练,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牺牲太大;过于超前的训练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训练者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使孩子的兴趣被压抑,致使幼儿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情,或者把爱玩爱跳的孩子弄得像小大人似的,全无阳光、活泼可谈,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心理学中指出: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幼儿教育小学化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发育。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人的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有了多方面的刺激才能使各脑功能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而幼儿园的小学化恰恰是只注重写字、算题这些单项内容的训练,剥夺了幼儿接受更多也是幼儿更需要的刺激的机会。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幼儿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子,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己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县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己!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篇12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为人父母者要想成为合格的家长,就要从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爱得科学、爱得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

一、提高自己爱的能力,陪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知道孩子在妈妈身体里孕育时,每个月都有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那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一天的成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有着不同的身心成长需求,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这个时候该如何爱。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站在什么位置上,如何对孩子适时指导、引领,让孩子能够快乐、健康、主动地发展,作为家长思想上必须重视,行动上也要保持一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应该认真对待,做正确的事。绘本故事――《亲爱的小鱼》可以告诉我们做家长的智慧,让我们学会适时放手,知道如何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二、把孩子成长的权利还给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尊重孩子,给他们学习各种生存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体验。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家务劳动还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

爱心、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环境中培养、锻炼。一些家长把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孩子尽责任的机会就少了,会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大人出于爱,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结果慢慢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自私自利、责任心缺失的人。

其实,爱就像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就是成就感。对孩子的爱与情感的培育,就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妈妈盛一碗饭,给爸爸倒一杯水,周末去看看爷爷、奶奶,都是爱的培育方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更加自信和坚强。给孩子一点表达爱的机会,让孩子做高山,父母做小草,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做大树,父母做小鸟,孩子就会顶天立地。

四、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爱之深,责之切”,父母严格的要求正是出于对孩子深切的爱,理智的父母会爱得有分寸、有原则。对待孩子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做到以合理为前提,适时视事而为,态度端正、心态平和、循循善诱,切不可操之过急。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格教育端赖6岁前之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抓起。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首先是教做人,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德性。我通过和一些家长的接触和沟通,发现很多家长最注重的还是孩子能获得多少知识,听到最多的话是“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和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由于家长的重视,在幼儿时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知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能会由于知识的拥有而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如果这种机械的知识灌输导致孩子讨厌学习,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渴求就会降低,今后的发展前景就可想而知了。相反,一个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往往会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并取得较大成就。

五、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把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但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遵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

篇13

关键词:特殊学生;顺应自然;闪光点;教学策略

操场上,一个老师汗流浃背地追着一个男孩,边追边怒吼着“畜生,给老子站住。看我怎么收拾你。”然而,男孩却跑得很快,还不时停下来朝老师做个鬼脸。老师无可奈何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办公室。这一场面吸引了所有老师、同学的注意,大家像看马戏似地站在一旁哈哈大笑着!

为什么会有这一出呢?原来刚刚是全班同学深恶痛疾的英语课。好不容易,同学们翘首以盼的下课铃响了,上课睡觉的、聊天的、玩手机以及听音乐的等没有听讲的同学顿时都苏醒过来,准备好最恰当、最迅速地冲出教室的姿势。但今天英语老师刘老师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宣布下课,他面无表情地继续讲着英语语法知识,就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下课铃声一样。刘老师心里再清楚不过,此刻同学们肯定恨死他了,但上课时大家的表现着实让他生气,几乎忍无可忍了。现在他就故意为难他们一下。他心想:现在的学生真是怎么得了,打骂不能,简直要把他们像上帝一样供着才对,而老师呢,一不小心就被告上法庭,丢了饭碗。越是这样想,刘老师就越生气。此刻同学们也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也知道刘老师表面上看去平静无奇,但背后肯定是波涛汹涌的一肚子怒气。这时,第一排的大家公认的“班霸”杨同学再也按捺不住了,嗖地一下站起来,径直走出教室,完全不把刘老师放在眼里。随即便发生了文章最开始的那一幕。

上述案例中被公认为“班霸”的杨同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能会遇见的特殊教育对象。面对他们,很多老师都会像刘老师一样觉得“头疼”,甚至是无可奈何。似乎只要管好他们,然后班级就会“天下太平”。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学生时,我们如何从最初的对他们行为的无可奈何转向游刃有余地引导、教育他们,使其最终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呢?这一蜕变过程怎样才能实现呢?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面对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只要教师怀着一个炽热的爱心,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顺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一切问题将会得心应手。就会实现“以不变应万变”。巴学园、夏山学校里诸多的教学案例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从“无可奈何”向“游刃有余”的蜕变,需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学校里,如果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自觉地努力学习他所教授的科目。苏霍姆林斯基在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指出,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试着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怎么教学,做孩子的知音,学生就会亲近于老师,也自然会亲近于老师。

二、尊重兴趣,发现闪光点

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都有独特的地方。作为老师就要独具慧眼,寻找学生的不同闪光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回忆到她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小学校长小林先生,也就是上述第二个案例中的校长先生。他的教育理念就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三、创设活动。体验生活

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分别称为发起者和检验者。任何书本或地图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他们不能取代实际的旅行。物体下落的算术公式也不能代替掷石子或把苹果从树上摇下来。无论小孩或成人,通过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学会评判自然之美及其秩序,并且尊重真正的成就;与此同时,他也在为自己控制环境打下基础。实现“教孩子们生活”这一点,与其说是通过专门设计来使课程更有活力和更具体,或者通过取消教科书以及师生间过去那种储水池和抽水机般的关系来达到的,不如说是通过给儿童一个充满了要做的有趣的事的环境来达到的。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拖着学生走,最后老师和学生都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事倍功半。然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言语、数等以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的概念的重新认识,从而认识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

教学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创造性、个性化、情境性、动态生成性、随机偶然性的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色,扬学生学习之所长,避学生学习之所短,视如己出地了解学生之后安排好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此便会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从“无可奈何”向“游刃有余”的蜕变。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247.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14

关键词:数学活动;借多媒体;打破常规;数学魅力;增加竞赛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他们发言不积极,一听到老师要提问,都害怕得赶紧往后缩,或者就是一门心思只听老师讲,很少提出质疑和个人意见,缺乏数学上的探究能力。更有甚者,人在教师心已飞出教室外,或破坏课堂纪律。出现这些不良现象,是数学课堂已经失去了吸引率,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再参与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了。培养小学生数学乐趣,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

一、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乐趣

儿童视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低年级的很多数学活动都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的。但数学游戏不能只停留在趣味性、娱乐性上,因为“数学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而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给予经验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要以此把主旋律定位在思索与探究上,活动的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层次性,要简要和有实效,引领学生在玩中思、在玩中学,从中体会自我探究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就是让学生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积木,然后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分一分,他们很快就把四种性质的积木分开了;然后让学生摸一摸他们便形象地说出了各种图形的特征;接着我又让他们把积木滚一滚,他们更进一步发现了圆柱体、球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是不同,圆柱体与球体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学生们随着自己的一个个重大新发现快乐着兴奋着。

二、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图文闪烁、变色、动画及平移、对折和旋转等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效果,丰富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过学生操作,有利于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唤起情感活动,并按个人需要进行进度调节,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优美的情景中体验、领会、把握数学,使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智力、陶冶情操,数学不再枯燥、乏味了。

三、打破教学常规增加数学乐趣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投入活动的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往往感到枯燥、乏味,为此近年来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在课堂中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运用美伦美幻的音画效果、生动的激励性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无疑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从一定程度上是数学教学有了转折性的突破。但是,我认为以上这些应作为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的基本常规,但不能视作数学教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因为,这仅仅是教师以外在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毕竟是思维的艺术,它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在思索、探究中亲身的体验。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的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初步体会到发现与探究、实践与创新等教学特有的学习乐趣。这里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打破常规,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以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接受知识的程度为基础。不结合实际的打破常规,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们幼小的心灵留下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阴影,这就与真正的数学教学背道而驰了。

四、以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数学知识的产生渊源已久,有着许多美丽生动、吸引人、激励人的故事,适时的介绍,讲给学生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萌发起微妙的震波,是热爱、是求知的渴望。如:认识数,我向学生介绍人类的祖先,指着月亮表示一,指着双眼表示二,结绳计数,讲了中国的算盘与我们的计数器等。我对学生说,聪明的祖先创造了十个数字娃娃,用它们记录千千万万、无穷无尽的数,十个数字娃娃的本领可真大!大家想不想揭开这个奥秘?想不想学会这个本领?静静聆听的孩子响亮地回答:“想!”教孩子欣赏数学的美。认识图形,我让学生欣赏形体的内在美,人类早就懂得应用各种各样的图形、形状来装饰环境,美化生活,我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生活中的这种美。教学《找规律》,我让学生欣赏规律美的,我设计了三条装饰带,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不同,说一说,你喜欢哪一条,你为什么喜欢它?你喜欢它的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第一条没有色彩,都是一样的形状,很单调,第二条只有颜色的变化,不如第三条既有颜色的变化,还有形状的变化,又加上数量的变化,丰富多彩,好看的多,多美啊!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你能不爱数学吗?

五、增加竞赛类活动提高学生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