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 频发 原因 措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总让人忧心忡忡,如果食品都不能让公众放心,那还有什么可以代替食品来让人们赖以生存呢?种种的担忧,让人们对现今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思考,到底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源自何处?频发的原因到底归结于什么?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那么,何谓食品安全呢?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食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文件,曾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义词,下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也有学者把食品安全归纳为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 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健康的隐患。

二、植物奶油事件背景

植物奶油,又称氢化油、植物黄油或植脂末,由于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被指“堪比杀虫剂”,从而被专家列入人类食物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2005~2009年卫生部对中国食品市场167种产品调查发现,我国87%的食品含有氢化油;95%的“洋快餐”、蛋糕、面包、油炸薯条等小吃也含有;约90%的冰淇淋、80%的人造奶油、71%的饼干均检出含有氢化油,其导致的后果是: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1994年的2.5%到2002年的5.5%再到2008年的9.7%;我国有体重超重者2亿、肥胖者8000万、糖尿病患者2000万。这一数据看得人们有了恐慌感,植物奶油的危害是如此之大,很多国家早前就禁止使用植物奶油,可中国这个以人为本的国家却仍在大量使用,严重伤害了公民的健康,扰乱了社会秩序。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

温总理在金融危机时曾说过:“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当今社会,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最应当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企业如果只考虑自身利益至他人而不顾,把挣钱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乃至生命之上,这是可怕的,没有道义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一种利益,对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在消费者心中需要占足够多的分量才能让企业长久发展.

2 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的每一次消费,只有在真正拿到货并食用之时,才稍微放下一点心,没人知道后面还会因为吃了这个食物而发生何事,很多时候我们买物品也正如此,很多时候,消费者都是选择有品牌的食品,因为这能让消费者安心,觉得这是个有保障的物品,但是往往在得到众多信任后,品牌商品便开始了掉以轻心,觉得只要是不会让消费者倒下的食品就都能吃。

3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存在漏洞

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乏规范性,执法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接触到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许就只有“食品安全法”,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之时,总会发现有很多权利没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还不知道应该找何部门进行投诉,这就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过于笼统,法律与法律间协调不好.

2.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强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监管存在三种模式:多部门分工监管、单部门主导监管和专设部门独立监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是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确立了多部门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也就是从田间道餐桌,由农业部、质检总局到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的监管。但是,这仍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四、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措施

1、食品企业的自我监督尤为重要

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源于食品企业的诚信,他们想着自己的利益,视顾客的健康于不顾,使用一些在受污染地区生长的原材料,或是大量超标、国家禁用的配料,使得食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食品企业加强自我监督,优选料,常自查,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标准为目标,守法遵章为准则,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在企业严格自我监督的同时,加强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以此保证食品市场的安全有序。

2、健全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政府是市场中的责任人,直接对企业进行监管,2009年,国家制定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通过政府指导和推动,企业加强自律,并要求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建立企业信用可评价机制,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政府对其指导、管理的指标体系之中,加强对食品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以此保持食品市场的安全,对百姓们负责。

3、建立完善的食品产业链

我们应该知道,在2004年国家已经明确将食品安全监管分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四个环节,按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理顺了实盘全监管职能,但成效并不明显。那么,想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控制整条食品产业链.

4、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增加执法公正性

前边已经提到政府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我国现在是多部门监管的模式,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会涉及到很多部门,且各部门总会有重叠的地方,会出现推脱责任的情况。《食品安全法》规定由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其来接收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并将各环节分发给各部门负责检查和监督,大家相互协作,积极应对,一一制定及完善相应的规章条例法案及评估机制,规范各部门责任范围,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协调执法.

5、监管部门应填充专业素质人员

监管部门大多数是年老的工作人员,陈旧的思想和专业内容已不能跟上如今问题得解决,填充大量专业素质人员是非常必要的,他们拥有较高学历,有钻研精神,能将学到的先进知识运用到适当场合,能够使相关部门及时更新卫生标准限量指标,这也是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急于解决的任务。

6、及时向公众提供准确的食品安全信息

政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因为食品安全信息不能单纯地靠市场自发调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还使消费者及时了解食品安全信息,防止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主动收集、整理、传递信息,确保各部门间评估、决策及事故处理等方面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新京报.2010,卫生部正评估植物奶油风险 被指“堪比杀虫剂”[EB/OL]. news.省略/20101110/n277497592.shtml

2、包昌红.刍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8(11)

篇2

关键词:肉类 食品 标准 问题 措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类食品消费能力不断增加,肉类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养殖、生产、销售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我国肉类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出现了诸如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情和“瘦肉精”、违禁药物等养殖制作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给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食品安全大于天,安全生产,建立规范、健全的肉类食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和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重如山。下文中,笔者主要围绕我国肉类食品的发展和质量安全严峻形势,分析我国肉类食品在养殖、生产、销售环节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一系列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改善我国肉类食品面临的安全环境,使人民对肉类食品放心、满意,进一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我国肉类食品面临的安全现状

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人民对食品安全现状怀有不满情绪,肉类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较低,食品加工、运输、销售、食品环节问题频发,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故,给我国肉类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二、我国肉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肉类食品要经历禽类养殖、肉类加工、食品运输、食品销售等环节,最终提供给人们消费,因此,此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各环节的分工协作和配合,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最终会影响肉类食品质量安全。那么在这些环节中,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1.动物养殖过程中的隐患

(1)动物所处的环境遭到污染。近年来,人与动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水源、土壤、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工业废气和污水乱排滥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产肉类动物在这种条件下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动物体内容易发生各种病变,这样的带病禽类制成肉制品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禽类动物在饲养环节出现问题。当前,我国的家禽类动物在饲养环节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饲养动物的养料质量安全无保证,导致禽类食用后患病;为了缩短禽类生长周期,过度使用一些含有激素的草料,甚至使用违禁药品;这些方式使禽类肉制品质量问题堪忧。

(3)禽类动物疫病控制不力。我国用于肉类产品加工的禽类动物生存环境恶劣,大量的动物生长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养殖设施不够完善,动物防疫做得不够到位,致使动物发生疫情后形成交叉传播,影响肉制品食用安全。近年来著名的各类禽流感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4)用于动物疫病防治的药物用药不规范。为了防止动物疫病,动物饲养场都会常备一些治疗药物,然而,我国的一些饲养场在动物用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大剂量、不按药物规定的用药经常出现,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动物体内残留过量的药物,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

2.肉类食品加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肉类食品加工环节是影响肉类食品安全的又一重要环节。在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长期存在卫生、质量安全隐患,导致加工出的肉类产品不合格。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

(1)部分加工工厂规模较小,加工水准低,各项指标不达标;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加工环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规模小,加工水平差,设备简陋,存在卫生问题的加工作坊从事肉类制品加工,甚至出现一些无加工资质的黑作坊,加工出的肉类食品没有任何安全保证。

(2)为了追求肉制品色鲜、味美而乱用食品添加剂。当下我国一些肉类加工工厂为了使肉制品保质期更久,颜色更好看,违规使用一些食品安全法明文禁止的添加剂,这种肉制品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导致人体患癌的几率大增。近年来引发社会热议的“瘦肉精”、“苏丹红”、“注水猪肉”等问题就是在加工环节中违规使用添加剂的典型案例。

3.肉类食品在运输环节存在着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肉类食品是保护度高,需要冷藏容易变质的物品,要求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运输团队进行运输。纵观我国肉类食品运输环节的现状,很多不具备条件的运输团队在承担着食品运输任务,运输环节中根本就不注重对食品的冷藏保护,导致一些受到污染和变质的肉类食品流入到销售环节,最终上到百姓的餐桌,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4.肉类食品在销售环节存在着问题

我国肉类食品的销售环境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安全隐患较多。例如,相关的销售商店冷藏设施不够完善,没有按要求对肉类食品进行冷藏,致使食品变质;对于已经发生变质的肉类食品,一些利益熏心的不法商贩故意更改保质期限,把过期食品重新上架销售。

5.消费者自身不良的食用习惯导致安全问题发生

我国的一些消费者对肉制品的食用习惯较差,肉制品还没有经过充分杀菌、煮熟便食用,甚至有些消费者直接生食,这样很容易导致活体病菌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三、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面对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对肉类食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进行严格检查,保证肉类食品质量安全。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监督,对肉类食品实施规范化管理

面对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快食品安全法规立法,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肉类食品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肉类制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加强质量监测,消除各个环节中造成肉类质量问题的隐患。

2.提高肉类食品生产的准入门槛,淘汰不规范的肉制品加工企业

我国肉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从事肉制品加工的门槛要求过低,导致许多实际达不到生产加工水平的企业进入肉制品加工领域,这样生产出的肉类制品质量当然得不到保证。因此,我们要提高准入门槛,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核,将我国肉类食品加工纳入法制化的管理道路。

3.强化对肉制品加工企业人员素质培养,建立从业人员准入规范

当前,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加工企业人员素质过低,没有经过相关的技能考核和卫生培训,同时岗位监督管理不到位,对从业人员的操作流程缺乏相应的规范进行约束,导致在肉制品加工中任意为之,增加监管难度,影响肉制品质量安全。对此,我国应该对肉制品行业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和管理,同时也要提高人员的准入门槛,对达不到生产要求的人员必须予以清退,保证从业人员队伍高素质状态,为肉制品加工制作提供必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4.加强对动物饲养、加工制作、物流运输、销售环节的监管,消除肉类产品各个环节安全隐患

(1)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采用规范的方式进行动物饲养。作为肉制品生产的原料,用于肉类产品加工的动物是肉类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动物饲养工作对于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饲养过程中,要坚决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不能采用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同时,要在动物饲养基地建立监管体制,形成对动物饲养环境和方式的有效监控,把好肉制品生产安全的源头关。

(2)做好肉类产品的运输工作,做到实时监测。肉类产品的运输是肉类产品容易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一些不具备运输、保管条件的运输团队承载着肉类产品的运输任务,在运输过程中不注重对肉类产品的冷藏、保鲜,致使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对此,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肉类产品运输团队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同时要加强监测,做到万无一失。

(3)加强肉类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在销售环节中,相关部门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加大监管力度,着力对销售环节中是否具备完善的冷藏、保鲜设备和措施,是否存在着售卖过期肉类产品的监督工作,维护好肉类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保证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5.加快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做好肉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申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操作管理体系的认证,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我们应该加强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使消费者深刻认识到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发现销售三无产品或存在质量问题肉质品的行为,消费者要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使制假、售假的肉类产品商家无所遁形,保证我国肉类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哲文.“入世”让肉类食品企业警醒[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

篇3

随着信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更多的使用电子产品来储存信息。但是由于电子文档具有易复制、易传播、易修改等特点,数据信息也时刻隐含着被泄露的风险。因此,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数据安全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预防和解决电子产品数据安全隐患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人们在利用电子产品储存信息时更安全,也更放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 数据安全 措施

1 提高员工素质,保障数据安全

高素质的数据管理人员是实现电子信息产品有效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数据安全隐患防范的重要途径。所以数据信息管理人员,不光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基础之上,对一些敏感和隐私的数据信息应做到绝对的保密,妥善保护其不被盗取或者泄露。同时,由于大部分的数据信息都是通过相关的电脑软件来进行保护,所以还要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软件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操作各种保密软件,提高数据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2 数据常备份,防患于未然

数据备份一般包括两种:一是异地备份,即将数据备份到与本地计算机在物理上相分离的储存器上面,虽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繁琐,但是安全性也高;二是本地备份,是指将数据备份到本地计算硬盘的指定区域中,其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在特定的存储器介质上来进行的,可以连接可移动的存储器,所以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快捷,但是缺点是安全性低。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不要嫌麻烦,最好是使用异地备份,这样在信息数据受到了损坏。无法读取甚至是无法恢复时,备份数据就能够派上大用场,通过使用数据备份恢复来找回过去的原始数据。

3 彻底删除数据,根除泄露隐患

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将数据进行删除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而隐私的数据,为了保证其绝对的安全,所以必须要进行彻底删除。要想彻底删除数据,方法有多种:一是借助覆写,进行安全删除;二是可以下载安装一些删除软件,操作方便;三是使用第三方的删除方法来进行彻底的删除;此外,还有一些格式化工具通过对储存器的格式化来实现对数据的彻底删除。 既然是彻底删除,也就是说在操作完成后,这些数据是不能再恢复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彻底删除之前,一定要反复核对,以免错删了其他的数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 定期进行杀毒,免受病毒侵害

电子信息产品一旦受到病毒、木马的入侵,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定期对电子产品进行杀毒也是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用户在收到一些可疑的邮件或是短信时,一定要及时把它们删除,因为这些垃圾邮件和短信很大一部分都是带有病毒的。其次就是要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对自己的电脑和手机进行定期的体检和杀毒,使其免受病毒侵害。杀毒软件也要经常更新,这样才能防治新型病毒的入侵。这是目前来讲的两种比较可行、有效的杀毒方法。

5 手机信息保密,加固数据安全

手机的操作系统比电脑的操作系统更加脆弱,安全性能也要比电脑低很多,所以手机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信息数据泄露的危险也更大。所以大家要尽量少地在手机上处理一些的信息,在处理时也尽量设置密码或是使用一些保密软件进行加密。此外,不要随意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应用,因为许多的木马和病毒都会伪装成陌生程序的样子来迷惑用户,随意打开安装可能会造成手机失密。

6 采用数据恢复技术和追踪检查

当电子存储载体出现了硬件损伤,或是由于人员的操作不当,造成信息数据损坏或是丢失不见时,就需要使用数据恢复技术来对原文件进行恢复。数据恢复技术是针对数据的损坏和丢失所研发的一项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技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重新获取已损坏甚至是已经丢失的数据。一般的数据恢复方法有针对逻辑层数据丢失的、有针对存储载体硬件物理层数据丢失的、也有针对固件层数据丢失的。现在运用比较多的数据恢复软件有闪存数据恢复大师、SD数据恢复软件、黑匣子恢复设备等,其安全性和数据恢复的成功率都很高,而且适用于台式机、笔记本、硬盘、手机、L 盘、内存卡等多种电子设备的数据抢救,功能十分强大。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当遇到TB级这种的大容量的载体时,就只能采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数据恢复工具才能实现对其数据的恢复了。而且如果存储载体内部结构方面存在缺陷,或是由于存储载体读取程序受故障而造成的数据损失,用这种方法也很难实现对其数据的恢复。此外,当数据信息已经泄露之后,我们仍可以通过信息追踪检测技术进行敏感数据事件的分析(用户或者系统的行为)、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受到威胁的分析,以此来追踪泄密的发生的来源,防止泄露的再次发生。此类相关技术包括叛逆追踪、入侵检测、审计等,可以起到“事后保护”的作用。

7 结语

信息时代人们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依赖性已越来越大,但它在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希望以上这些必须措施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参考文献

[1] 张延峰.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降低数据存储风险[J].硅谷,2011(14) .

[2] 张孝飞.数据备份在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安全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 2011(06).

篇4

关键词:成品油管道 ; 安全;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E97 文献标识码:A

一、成品油管道安全问题表现

(一)外力损伤

自然外力对成品油管道造成损害在过去有过发生,而且这种损害造成的问题及其危险。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都会造成输油管道的破坏,兰成渝管道就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因此极易发生管道被埋压、被切断移位或是扭曲变形等。来自人们的行为损害也是引起事故的原因之一,如道路施工。这种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损伤管道行为,不但会引起泄漏,严重的还会使管线无法正常运行,甚至留有安全隐患。2003年3月,格拉管道羊八井段的汽油输送管道被青藏铁路施工队不慎挖破,造成了成品油泄漏,漏油沿着河流到村庄还发生了抢油事件,并引起了巨大火灾。

(二)人为破坏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速度也加快,社会的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的违法行为者趁机对成品油管道进行破坏,盗窃成品油,这类行为给成品油管道安全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盗油者为了谋取不法利益,采用各种手段给管道安全带来了更多隐蔽性的隐患,有的盗油者在管道上安装盗油阀门,利用胶管等隐蔽性工具破坏成品油管道,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安全威胁是非常严重的。国内外每年因盗油引起火灾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都超过千人,给社会安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管道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

成品油管道有着极为严格的环境要求和较高的安全风险,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管道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该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5m范围内取土、采石、种植树木、建家畜棚圈、修筑其它建筑物等一系列行为。但私建行为屡禁不止,成品油管道的检查防护工作中每每都会发现破坏管道沿线地质地貌的行为发生,管道周围的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愈加严重。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品油管道周围的植被越来越少,生态环境恶化,风沙肆意、洪水也时有发生,管道多处出现悬空、,形势危急。

(四)管道本身的腐蚀

管道腐蚀是目前所有成品油管道都遇到的难以控制的安全问题。阴极保护度低,阴极保护设备运行不正常会造成管道腐蚀穿孔,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管道的防腐绝缘层在管道设计运用时没有现今科技水平高,易出现腐化、断裂等问题,防护功能不强;成品油管道在建设施工中也会埋下安全隐患,偷工减料或是水平不高等各种问题都有。腐蚀是一种危险的事故警告标志,对成品油管道安全运行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二、成品油管道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成品油管道安全问题构成复杂,影响因素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出发制定方针策略,以期解决管道安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与政府和建设单位加强沟通

鉴于成品油管道安全多次受到建设工程和人为的破坏,应当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共同制定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和规定,与道路工程等建设单位积极沟通,做好规划,在施工过程中对沿线的管道做出标明,尽量避免对成品油管道的破坏,引起各方的重视并加大保护力度。

还要做好日常的协调保护工作,与成品油管道沿线的政府、单位共同研讨,联合当地的公安、交通等部门在重要站点设立检查防护站,对盗油者的破坏行为给予严厉的惩处,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二)注重成品油管道的沿线维护和管理

成品油管道分布线长,维护管理困难,但正因为这样要加大对管道沿线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并以管理组织的形式固定化,设立检查防护管道站点。成品油管道的安全性要求高,应当有专门的人员和完善的设备投入到维护工作中,对管道出现的、穿孔等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抢修,保护管道的正常运行;对违法分子的破坏行为及时制止并送交有关机关处理。只有不间断的检查巡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危机国家的财产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宣传教育,保护管道安全人人有责

加强对管道沿线地区群众的宣传教育是保护成品油管道安全的基础。宣传工作要综合设立宣传栏、讲座、和大众媒体等手段,从意识上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管道安全的认识。对管道沿线居民和单位违法建设的建筑物予以制止、拆除,严格土地使用规则,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倡导管道沿线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成品油管道安全工作中,教育大家不破坏管道沿线的警示标志、不采伐周围植被和沙土并补种树木,防患风沙对管道的侵袭。

(四)将修护受损管道作为一项长期工作

针对目前阴极保护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的管理维修,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设备进行修护和加固,恢复阴极保护功能。对管道防腐绝缘层全面开展检查工作,对需要修整的损坏部门及时修理补漏,对需要更换的也要及时更换,避免事故发生。

(五)建立和完善应急和救援体系

针对成品油管道安全存在的诸多问题,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成品油管道事故应急和救援系统,与其他行业一样,应急和救援工作是保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成品油管道的重要地位,决定着建立管道事故应急和救援体系是防止事故扩大和有效组织抢险的必然之举。为了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提高救援的速度和效率、保证救援的有序合法进行,必须完善这一体系,还要吸收社会各界的参与,保障这一重要能源运输的安全预警。

结语

在成品油管道安全防护方面,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例如运用流动体泄漏自动检测系统对盗油等违法破坏行为能够做到检测发现。成品油安全防护工作还要根据管道所在位置的特殊自然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改善周围的环境以对成品油管道安全形成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珍视生命 食品安全 规章制度 管理 培训

人以“食”为天,饮食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党计民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系着全校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学校食堂管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安全放心的饮食环境,是各级领导最重视的工作之一,也是社会、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还是广大教师、学生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向“制度”要安全

要建立学校食堂各种管理制度,首先要深入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食品安全法》,它是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是制定食品安全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各级各类规章制度的主要依据。它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同时,要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学校食堂,就要对加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教师和学生的饮食安全负责,就要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食堂组织管理机构制度,餐饮服务许可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及培训制度,食品原料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餐饮用具洗涤、消毒制度,操作间冷热、生熟食品加工流程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档案建设及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应急演练制度等等。学校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督查,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各项制度的正确执行和全面落实,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日常管理,向“管理”要安全

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学校在依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外,首先要成立一个由学校法人、家长代表、社会公众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合理配置一名懂得法律法规、受过专业培训、会经营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其次要配置适量从业人员,即从事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保管、加工、清洗消毒、记录建档等的工作人员。再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配置便于操作、坚固、易清洗、通风利水的基础设施。

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链条,才能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才能实现食品安全事故的零发生。要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就要从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着手。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的管理手段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1、及时清理整顿。对操作间或库房要及时清理,有用的或无用的,耐久的或易变质的,过期的或有效的,该上架的上架,该归位的归位,该处理的处理。做到定位、定量、明确标志、摆放整齐、一目了然。解决一个“乱”字。

2、每餐清洁、消毒。包括对环境、物品、仪器、设备、实施的清洁消毒,还包括用餐器具的清洁消毒。做到时刻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卫生、个人卫生和设施器具的干净卫生。解决一个“脏”字。

3、坚持事不过夜。当天的事情当天处理完成,绝不推后。包括出入库记录,消毒、留样记录,废品剩渣处理、票据归档等。解决一个“拖”字。

4、加强督导检查。在要求工作人员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规范操作变成自觉行为,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迫使每个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约束,克服不良习惯,摒弃工作随意性,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杜绝操作事故发生,保障食品安全。解决一个“差”字。

5、发扬团队精神。学校食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每个工作人员在按照日常分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应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只有保持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改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意识,才能更好的发挥自我,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解决一个“散”字。

三、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向“人”要安全

学校食堂的安全管理,无外乎是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场所和设施、加工过程的管理等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

1、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学校食堂安全管理人员具备:身体健康、有安全管理工作经历、合格的培训证必须明等。因为他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如采购进货、卫生、设施设备及餐具的清洗消毒、留样、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餐厨垃圾处理、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等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有形产品,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注意加强质量管理,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从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危害其身体健康,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成为当今我们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政治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现行法律法规尚不足以确保食品安全达到统一标准,所以我们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就是对食品安全实施区域化管理。现我就食品安全的区域化管理谈一点微薄的见解。

一、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必然性

人类火的发明揭开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序幕,之后人们围绕食品安全管理一直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直至步入20世纪,继欧共体1964年(64/433/EEC指令)制定了《关于鲜肉生产好销售的卫生管理》之后,1969年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又制定出台了《食品卫生通则》,从此食品安全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这时就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依靠政府的推动,也就是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以技术手段实现食品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存在的差异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不同,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要想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或实施区域认证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根本性

食品安全的风险不仅来自于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更重要的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风险则来自于食品原料在种养殖环节造成的污染。而现行的食品安全源头管理理念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在特定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就要建立一种覆盖整个食物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而区域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开展的探索和尝试,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体系,构筑三道防线”。我们所谓的“一个体系”指的是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能够覆盖整个食物链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具体模式为“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三道防线”指的是在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采取三项具体控制措施,一是对区域内的种养殖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强食品原料的源头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对区域内的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巡回监督,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和区域实验室的检测把关,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动态信息,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线。

通过“一个体系”的建立和“三道防线”的构筑,消除食物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因此可以说,食品安全的区域化管理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举。

三、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实践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仍占多数,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性,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促使我们努力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它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食品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加强企业与农民合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推动农产品的优化,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提升土地使用价值;

(二)对政府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新突破,统一负责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组织、协调及管理工作;

(三)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机制,统一规划布局区域内检测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物资的配售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率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应健全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实施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搞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生产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新模式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我们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对广大消费者负责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 问题 法律机制 对策

0.引言

近几年来,面对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并非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不断在变化,食品生产经营行业也不断在更新,这使得很多新问题不断出现,高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法律的滞后性决定了对这些新问题的处理必然滞后,需要时间加以完善规制。为此,我国政府机关应该时刻保持警觉性,以尽快的对新问题进行处理,以更多的法规来规范。

1.高校食品安全机制建立的意义

如今,高校频频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这给学校后勤部门以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建立高校的食品安全机制十分迫切。维护高校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要打造一个健康的高校食品经营环境,需要校方、后勤部门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够构建起一套完善的高校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才能为青少年在校的健康提供最大的保障。

2.影响高校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现今社会的高校食堂,已经掺入很多的社会性因素,因为它们的成立方法就有社会元素的参杂。一般情况下,它们会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学校建立食堂,并提供一些设备,然后由社会人员进行经营,它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经营,也可以通过承包的方式,或者就是学校招募人员来经营。第二种情况就是将食堂直接交由学校的后勤部门进行管理,当然,在里面工作的人员仍然是在社会中招募过来的。在这些社会因素的介入下,虽然效率提高了,食品的价格也降低了,但是对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减少了,也就不能满足高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健康要求了。

2.1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有些高校食堂虽然会花大成本请高级厨师来掌勺,但是这些厨师只注重饭菜的口味,对于食品是否安全却全然不顾,或许在他们的理念里只需要做出好吃的菜,而不是安全又好吃的菜。有些食堂更离谱,只要有人愿意来承包、价钱合适就同意,完全不顾他们是否有相关的技术,有没有一套安全的制作食品的措施。

2.2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意识不强

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和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有着很大关系,首先食堂对食品的安全问题不重视,他们只为追求利益,保证不出人命是他们的底线。其次,学生对食品的安全问题不重视,维权观念比较淡薄,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大部分人都选择忍气吞声。最后,高等院校从后勤到领导层都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后勤大多的抱着放水养鱼的态度,只要学生都有饭吃,就可以了。而领导们更多的是关注饭菜的价钱有没有涨,有没有做得更好吃。至于其中隐藏着的安全问题,他们似乎忽略掉了。在这样一个大家都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2.3食品加工和保存不当

某高校就曾经因为不重视,发生两次食物中毒的不良事件:一次是对于冬季所购买的大棚四季豆的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四季豆本身含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素两种毒素,进入人体后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作用,会使人体红细胞发生凝集和溶血。如果加热不彻底,留存的毒素易导致食物中毒。另一次是从集贸市场买回了卫生安全指标不合格的熟牛肉,且供应前的熟牛肉未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熟牛肉上的致病微生物致使许多教师和学生食用后发生食品中毒。

2.4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比如食堂使用的餐具问题,很多食堂对于使用过的餐具,都只是清洗一遍,而不会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消毒工作,长此以往,必然危害学生的健康。而且食堂在进货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对于一些原料或者菜,他们往往会挑便宜的买,但便宜无好货,这些原料往往是不合格产品,或者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还有,食堂的很多承包商都不是签订了长期的合同,所以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往往并没有惩罚的措施可约束,这样也就给了这些承包商可乘之机。

3.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保障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对于食品的来源不安全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求所有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其中要有学生代表参加,以及时的反映学校相关食品的动态。二是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要明确主体责任,做到责任到个人,同时建立可追溯的机制,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于相关的责任人员进行惩罚;如果是供货商的责任,也要先对内部接受货物的工作人员先进行惩罚,然后再由其代表学校向供货商追偿,直至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1近些年,我国发生了很多突发性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前几年闹得人心惶惶的三鹿奶粉事件,由于人们对老产品一直都比较信赖,加之社会的应急机制不健全,使得这一事件波及面广,给很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痛。这些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在警示我们,要对高校食品安全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建立一个有效的反应机制。这个反应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一个信息反馈机制,在学校设立食品安全意见本,如果学生发现有食品安全问题,即可以马上反应到本子上,这个意见本要在每个食堂都设立;其次,可以设立领导投诉举报信箱,对于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或者学校的其他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写信、邮件等方式向领导反应;第三,要预先制定好一个应急方案,并且将这个方案的内容向学生传达,并组织演练,以便高校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

3.2对于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分配了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但是这种分配只是粗放式的分配,并没有将每个部门的职责进行细化,只是单纯的规定哪些部门有监管的权利。因此这些监管部门便见缝插针,凡是有好处的地方就马上进行监管,对一些涉及监管责任又没有好处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踢皮球”,以至于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没有人监管,各部门相互推脱。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立法机关应该尽快明确相关部门各自的监管范围,实施问责制度,尽快各司其责,以安抚民心,特别是对于高校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更要加强监管,否则,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果监管部门不能很好的完成监管工作,就应该对其采取相应的处分手段,以促使其能够积极的行使其职权,不拖沓、不推辞,以提高解决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效率。

3.3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出了《食品安全法》,但这部法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对于高校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没有具体的法规来监管,所以国家立法机关应着手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将食品安全问题细化,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法律条文,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接受外来文化,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得到质的飞跃,使高校的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得到有法可依。

3.4针对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人们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各高校应聘请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学校的宣传栏也应该多宣传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各大高校的学生组织也应该多组织一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必定能够引起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可以学到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广大师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法律意识。

3.5我国《食品安全法》对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人员的处罚并不重,这也是造成那些投机分子肆无忌惮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国外对于那些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就很强,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就有可能使犯罪分子身败名裂并且倾家荡产。对于造成人员伤亡比较严重的犯罪分子,还很可能处于死刑,或终生不能生产经营食品行业,在这种情况下,食品生产经营者自然就会十分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隐患也就随之减少了。为此,建议立法机关应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做法,制定适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尽快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

3.6学校还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组织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监察队伍,加强日常的巡查工作。对于一些违规的食品,通过展览等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提高对防范意识。同时,对于监管人员,也要加强培训,切不可随意行使监管权。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测 监督体系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58-02

1 前言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我国对食品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了,虽然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对一切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和监督,但由于巨大利润的驱使,食品安全犯罪份子依然顶风作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地损害了民众的身体健康,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障碍,也对我国法律立法监管层面上如何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1],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单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法律的惩罚所能解决得了,而需要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需要在从法律层面上做好立法和执行环节的监督工作,理性地通过食品安全法律框架制度体系的构建来制止食品安全相关环节和主体的不道德行为,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人人参与,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自身在社会食品安全上的行为,从自身出发,不管是食品生产、食品销售还是食品存储和食品购买时,都要树立食品安全第一的思想,重视自身信誉,做到不生产和销售以及购劣质食品,对生产和销售以及购劣质食品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而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让全民很好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2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从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来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存在很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我国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外,更主要的是我国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且在促进全民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方面有待完善,很多食品安全违法者在某一次出现严重事故后,不但能逃过法律的制裁,并且能通过改名换姓重新注册,开始新的食品生产,并再次制造食品安全事故。没有任何公共平台可让人民在购买食品时可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查询该食品及经销商的信息,试想如果有这样的平台,人民在购买食品时可查询该食品的历史及经销商的信誉,对于曾经出现过问题及问题解决情况及经销商的所有违法与奖励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试想谁还会故意制造食品安全问题,因为违法就没有信誉,就没有市场甚至没有生存之地。

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人民都把信用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生产者只有建立好自身良好的信誉,才能取得消费者对他的信用,否则在国内就无法生存,目前出现的这些国家中把一流产品留在国内消费的现象也是由于信用问题引起的。

如2004年非典时期,3月8日,由于发生禽流感疫情之后故意隐瞒疫情而造成了严重恶果,日本京都府丹波町一个名叫浅田农产船井的农场的董事长、67岁的浅田肇和其64岁的妻子自杀身亡,他们留下遗书称“给大家造成很大麻烦”。据媒体和专家分析,这对夫妇如果不自杀,可能在国内再无法生存,甚至殃及他的子孙后代。

3 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湖南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的安全性是当今世界食品生产与供给中最受重视的问题,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办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1 完善国家食品安全行政管理

加大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制定力度,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了解国际上食品安全监控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先进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大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管理部门职权,对所有参与食品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和经销商及个体户进行统一注册,注册时利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注册码,实行一次注册,终身不变,不管该商户以后改行从事其它行业活动,都可以通过身份证注册码查询到他的所有历史信息。

3.2 通过改善条件鼓励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中来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的依靠行政法律处罚来解决,这样治标不治本,为了改善和鼓励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中来,需要给民众创造条件,而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让全民很好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让民众在监督别人、保护自己的同时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信誉意识。

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录入、信息查询、食品安全违法举报与管理三大模块。

信息录入模块:系统管理员对食品注册用户信息进行录入,系统根据注册用户的身份证号码产生二维码(方便民众利用终端扫描查询),对于注册用户在从事食品生产或销售过程中的所有行政处罚和奖励情况进行详细录入,系统根据行政处罚和奖励及经销时间利用算法产生信誉度。

信息查询模块:民众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等)通过互联网根据商户注册码查询到该商户及食品的详细信息,包括系统产生的商户的信誉度,民众可以根据查询到的详细信息考虑该食品及商户是否可靠,对于信誉度不好的商户民众可以避而远之。

食品安全违法举报与管理:该模块主要用来提供给民众举报,民众对食品违法商户在网上进行举报,举报时需要注册用户名,举报信息可实行实名和匿名举报,举报信息只有自己和管理员能看到,管理员通过对举报信息向相关执法部门反映,相关执法部门举报信息进行调查落实,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把处罚结果信息录入系统中,如有虚假举报,该注册用户的信誉度降低。

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安全与监督体系需要有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部门,需要有高素质的系统管理人员,也需要有很好基础条件,而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快,基本达到了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也为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现状 食品管理 管理措施

一、中国食品问题现状

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抗生素、激素、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销售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屡禁不止,并且日益严重。中国食品管理一直采取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或者是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空间。中国的食品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还有许多重要标准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来。这些都为一些违法企业生产超低标准甚至是不合格产品提供了条件。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这也导致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的许多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购买产品时,安全意识淡薄,不顾及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购买特价便宜食品,抱侥幸心理,也为不合格产品打开了门路。也有许多消费者缺乏安全科学食用食品的知识,由此引发一些疾病甚至是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改善监管措施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2009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把食品问题上升到相关法律的层面上,以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同时国家各食品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监督抽查力度。全国上下掀起了重视食品安全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阶段的成果。从整体上上看,有了明显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我国食品安全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要更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一是对全面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力度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等;二是加强宣传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完善与食品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研究并提出既符合国际原则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全面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还有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加强监管力度,实施相关法律,严打不合格产品。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安全。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责任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广大媒体和人民的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会员要互相参观、检查、评议和监督。

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无论是从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查或是进出口把关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手段技术。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质监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补充新型的设备仪器,另一方面,更要训练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验技术人员,为产品检测严格把关。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我国已加入了WTO,为了打破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我们要注重引进和创新并举,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标准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为我国的进出口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建立和完善食品监控机制,加强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相结合,监控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贸易状况。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人民,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民素质的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督,政策法规的监管,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更加的健康美好。

参考文献:

[1]颜亦斌.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4,(2).

篇10

关键词:食品,质量监督,职能,管理

 

0.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增加食物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食品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现行的食品监督监管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监管方式改革,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到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 食品质量综合监督,是我们食品监督部门的一项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论文参考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在食品监管工作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当前基层食品质量综合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监督和管理并重

1.1加强对食品质量工作的监督。因为食品涉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

质量,尽管食品质量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质量按监管力度,然而“问题食品”仍然大行其道,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频频地曝光,并不是现在的食品比以前更不安全了,而是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引起消费者、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视了,商家可以钻的空子更小了。论文参考网。曝光后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了,就为消费者消除了不安全的因素,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应充分发挥监督的积极作用。

1.2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不能过估计食品安全工作所取得

的成绩,要正视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扎扎实实地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好。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急要分兵把口,又要相互协作,加大执法力度,抓准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同事,要发挥官大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的积极性,鼓励就抱视频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食品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真正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2.加强统一领导,整合执法资源

面对食品安全这一天的大事,从中央到地方,应当痛下决心,动大手术,通

过体制改革,对现有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查,整合执法资源,管住管好食品市场,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当前,应着重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权责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2.1是对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有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2.2是对无人监管的“盲区”,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在制定分工方案时,要充费考虑各个部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的实力,实力弱的退出或者充实到新的负责机构。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并需解决好分工后各个环节直接的协调和衔接问题。论文参考网。问题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应服从于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3.食品检验工作尽快完善

3.1统一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并且水平偏低,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且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比如:2004年3月15日,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查处的24.5吨“毒黄花菜”事件,就是因为卫生部与农业部各自指定的标准中对SO2残留量的限量不同而引起的。总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诸多方面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必须尽快统一。

3.2加快检测技术研究和运用。检验检测工作应随着食品工业为基数的革

新和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检查的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工业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技术,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检测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无法掩盖食品畅销的全过程,以《食品卫生法》

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建是仍待加强。

4.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

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反张继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强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按前监管法制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消费食品安全监管中“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不会管”等问题。

4.2健全长效监管机制。4.2.1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

品声场企业入市门槛,制定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不安全隐患。4.2.2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溯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登记制度,实现视频质量安全的可追溯。4.2.3建立食品安全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任一环节,一经发现食品未能达到质量承诺和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商家应立即将该食品下架退市并召回所销售的食品,实行行业自律。4.2.4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并通过建立警示制度,及时将食品安全问题的细细向社会公布。4.2.5强化执法监管措施,提高执法监管水平,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在食品质量监管领域得到体现。

篇11

但是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等事件的出现,暴露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不足。针对这种现象,必须重新审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放心的食品。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是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现实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结合食品安全监管需求,对监管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监管力度,规范食品市场秩序,保证食品安全。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措施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组成,其中食更是人们生存的根本,食品可以为人们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而为开展工作与活动提供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紧密关系,是有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基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国对保证食品安全工作尤为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公共安全体系的时候,必须将食品安全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加强监管力度,避免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食品行业是我国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情况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造成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能够对食品行业的生产及经营方式进行规范,构建有序的市场秩序,保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命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安全物质基础,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食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由各级政府实施的,工作成效如何将会直接反映出政府的工作能力,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将会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政府的不满、造成恐慌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保证食品安全性,政府能够获取民众的充分信任,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社会管理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尤为重视,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对这个问题进行约束和规定,同时也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但是从当前的安全食品监管情况来看,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行使公权力和行使私权利两个方式来进行的,其中行使公权力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威慑力,但是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还会增加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食品安全监管效果并不理想。

(二)监管责任划分不清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涉及食品的原料供应、食品生产、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监管工作,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监测与管理。由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经常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不同部门的监管权利和监管责任不够明确,造成监管漏洞或者监管重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比较混乱。同时,不同职能部门又各自为政,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能有效配合,甚至还相互推卸责任,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社会管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改革策略

(一)健全监管体制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漏洞,无法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监督和控制,所以需要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从不同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考虑,建立一套综合的、多元化的监管体系。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对食品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对违法经营企业进行严厉惩处;其次,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去。

(二)明确监管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综合性工作,要想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和价值,就需要明确监管责任,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实现对所有环节的全面监督和控制,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使其独立于其他部门,并根据具体监管环节对监管责任进行划分,将监管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身上,避免出现监管漏洞或者监管重复现象;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应当承担监管责任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及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篇12

 

1公共卫生安全、人权保障与市场监管三种进路齐头并进

 

国际法规制食品安全的三种进路分别为:公共卫生安全、人权保障和市场监管。其中,公共卫生安全的进路发展最早,而人权保障的进路发展最晚。

 

1.1公共卫生安全进路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食源性疾病的严重爆发在世界各大洲均有文献记载。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gnization,WHO)早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关注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的严重危害,做了1些预防与控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食品生产运输一消费模式的改变,食源性疾病在各国频繁爆发,并迅速在全球各地传播,引发全球食品安全危机。为了应对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调整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管理。

 

2005年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国际社会监测与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了法律框架。《国际卫生条例》(2005)不仅强化了传染病(包括食源性疾病)国际控制领域的法治主义秩序,更从根本上展示出一种世界卫生组织主导下的前摄性风险管理模式,标志着传染病控制国际法的重心从检疫协调转移到了全球监测。1《国际卫生条例》(2005)制订了一系列新的规定,以支持现有的全球传染病爆发预警和应对体系,并要求各国改进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及加强各国的监测与应对能力。其中,有关食品安全治理的最重要举措就是规定各国应通过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网络(TheInternationalFoodSafetyAuthoritiesNetwork,IN-FOSAN)和《国际卫生条例》国家联络点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食源性疾病的爆况,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牵头下利用其提供的平台进行食源性疾病的信息交流、情报共享和技术援助等,以提高国际社会应对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1.2人权保障进路

 

食用安全的食品是保障生命与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人权问题。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1966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首次明确提出‘‘充足食物权(TheRightToAdequateFood)”的概念,指出人人享有“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基本权利”,并规定了国家独自或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农业、改进粮食生产、公平分配粮食等义务,以保障“充足食物权”的实现。0该公约第十二条规定了健康权,并对实现“健康权”的“环境卫生与工业卫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该公约第二条、第二十三条还对缔约国的义务与实现权利(包括食物权与健康权等)的国际合作进行了规定。此外,959年《儿童权利宣言》、1979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也都有关于“充足食物权”的规定。1999年5月,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二十届会议(1999年)第12号一般性意见(简称《意见》)扩充了“食物权”的内涵和外延。根据该《意见》,食物权(又称充足食物权)是指“食物供应在数量和质量上足以满足个人的饮食需要,无有害物质,且在某一特定文化上是可接受的。”

 

2000年9月,189个国家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其承诺的八个千年发展目标与食物权、健康权等基本人权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把“食物权”从政治承诺转变为法律权利的重要性。2000年4月17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了第2000/10号决议,决定任命一位专门负责“食物权”问题的特别报告员,以便促进和保障“食物权”的实现。让齐格勒先生和奥利维尔德舒特先后被任命为“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对督促和推进各国落实“食物权”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4月20日,人权委员会第2001/25号决议将特别报告员的职权范围扩大到包括作为‘‘食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饮用水。2002年2月15日联合国大会关于第三委员会报告的《有关食物权的决议》重申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权利和“食物权”的重要性,第一次使用了“安全”(safe)这个词语,表现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从而使国际人权文件中“食物权”的涵义更加全面。

 

1.3市场规制的进路

 

市场规制的进路,源于国际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之初,并不太关心公共健康,只是重申了关贸总协定的为了保护公共健康的权益可以限制自由贸易这一原则。但是,随着健康权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贸易机制在保护公共健康权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在WTO规则中,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协议就有三个,分别是《GATT1994》、《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SPS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金协议》(Agreementon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协议)。

 

《GATT1994》第20条(b)项授权成员国有权“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障该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前提是这些措施不会对国际贸易造成变相的限制,尤其是各国关于食品贸易中的产品标准、农药残留标准、兽药残留标准、检验检疫措施等方面必须符合GATT关于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不歧视原则以及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等有关规定。近年来,WTO/DSB处理的大量食品贸易纠纷,核心问题主要包括是否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与不歧视原则。H国民待遇原则和不歧视原则禁止食品进口国在适用标准方面对进口同类产品与本国同类产品之间存在任何歧视。

 

TBT协议适用于所有产品,包括工业品和农产品(但涉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由SPS协议进行规范)。TBT协定规定,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除为实现国家安全、防止欺骗、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等正当目的所必须之外,不得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第2条第2款,第3条第1款),且必须遵守非歧视原则(第2条第1款)、标准协调原则(第2条第6款)、同等效力原则(第2条第7款)和透明度原则(第2条第9款第10条)等。同时,TBT协议还规定了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的合格评定程序(第5、7、8条)及其相互承认(第6条)。根据TBT协议关于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定义,各种食品标准(如婴幼儿奶粉标准)、食品标签、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等都必须遵守TBT协议的有关规定。

 

2国际硬法与国际软法并重

 

从国际法规制食品安全的上述三种进路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制食品安全的国际法体系不仅包括有关食品安全的国际条约、公约、宣言等正式有效的国际法规则,还包括国际食品标准、实施食品安全控制的计划、战略、活动和方案等,检验服务、实验室活动、食品监测和疫病数据等服务,以及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等。也就是说,规制食品安全的国际法不仅包括具有直接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和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具实际影响力的计划、战略、方案、指南、标准、告知等软法。

 

目前,食品安全的国际法规制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方面《GATT1994》、《SPS协议》、《TBT协议》等国际条约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三个国际协议缔约国众多,国际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国际标准(CAC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OIE制定的动物卫生标准和IPPC制定的植物健康标准)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CAC的食品安全标准对协调全球食品贸易的影响与作用日益重要,它虽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但通过WTO规则(具体体现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获得了事实上的拘束力。从实践来看,WT0大多数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CAC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在协调国际贸易和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上日益增强的法律影响力,体现了全球治理结构的新特征一‘软法”往往在国际法的“灰色地带”扮演重要角色,对国际法上有拘束力的规则的“白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CAC等国际标准之外,WHO、FAO(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还广泛旨在控制食品安全的各种指南、计划、规划、战略、劝告等软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例如,FAO/WHO在《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一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2003)别强调了‘‘从农田到餐桌”(FromFarmtoTable)的综合概念,指出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条中要始终遵循预防性原则,这为各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3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中负有责任并曰益发挥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该难题的解决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这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全球治理的基本理念。在食品安全全球治理中,一方面各国政府与食品监管部门对本国的食品安全负有责任,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来看,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生产企业、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作用,通过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有效减轻了政府监管的压力。

 

近年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这里的社会责任就包括食品安全。2011年欧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大肠杆菌疫情并蔓延至北美地区,毒黄瓜、毒豆芽事件让欧盟食品安全神话破灭,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关注。5近年来,一方面,国际社会通过政府间或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制定直接调整跨国公司的行为,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软法,如《OECD多国企业指南》《全球契约》等,督促跨国公司自愿担当社会责任。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正式社会责任国际标准,鼓励世界各国及各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愿选择是否采用ISO26000,其主要技术内容强调组织遵纪守法、尊重人权、关心员工、保护消费者、热心社会公益、关爱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等。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及新闻媒体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担当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这已经是一个全球现象。近年来,印尼、泰国、越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先后掀起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运动,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对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出现弱化的现象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强烈批评与密切监督。2011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了®011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报告》。该报告对2011年度中国境内发生的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筛选整理,涉及的公司大部分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该报告汇总了家乐福(法国)、沃尔玛(美国)、葛兰素史克(英国)、宝洁(美国)等企业,强烈谴责这些跨国企业严重背离了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承诺。同时,发达国家逐渐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加大关注力度,对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劳工问题、环境问题提出质疑,并尝试将社会责任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引入WTO的谈判框架中。

 

除了强调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食品公司)必须承担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社会责任之外,国际社会也十分重视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行业协会建设十分完善,这些食品行业协会在政府监管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全美谷物与饲料协会,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资源优势,研究提出了安全储存谷物的良好规范及方法,大幅度降低了谷物储存环节造成的安全事故;荷兰的乳制品业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奶制品检测中心,其中行业组织对该检测中心的建立发挥了主要作用;日本消费者协会发起了商品比较试验、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咨询等运动,大大促进了日本的食品安全等。

 

此外,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尤其明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立法零散、多元管辖以及监督、监测和执法工作不力,削弱了有效的食品管理,新闻媒体的监督显得尤其关键和重要。很多的食品污染事件都是由于新闻媒体的调查、揭发被公诸于众,然后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最后得以彻查与解决。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

 

最后,广大民众广泛参与也是世界各国保障食品安全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西兰,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食品安全决策,这些代表有来自传统消费者协会的,也有土著居民和农村消费者代表。加拿大非常重视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加拿大政府在做一项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时,会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告,如政府公报、广播电视或者在全国性的媒体上刊登广告,向相关非政府组织通报情况;针对普通公众的咨询活动一般在工作日的夜间举行;对出席听证会的证人由政府报销差旅费,为有幼儿的家庭提供托儿服务,为少数族裔提供多种翻译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手语、盲文服务等。

 

4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框架与治理网络正在形成

 

食品安全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危机中独善其身。食品安全不仅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该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全球合作与共同努力。首先,食品安全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对其治理离不开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三者的良性互动。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得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问题,多元治理主体应加强合作,采取协调行动,实施跨国合作治理是解决该全球问题的有效之策。08再次,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是各国的条约义务。食品权不仅在经济上、道德上和政治上是必要的,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各国政府均有义务尊重、保护和帮助公民实现该项权利。最后,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恶化与全球蔓延的根本出路与必然选择。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无论从规模、波及范围还是影响后果上来说都具有全球性,亟需跨国合作进行治理。

 

目前,美国走在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最前沿。早在1995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在公共健康、药品、医疗服务、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领域进行规制协调的合作备忘录。1998年7月美国和墨西哥签订了食品安全合作协议。1998年12月,美国和加拿大政府签署了关于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谅解录,以解决双方间存在的主要农产品贸易和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农业强国的加拿大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模式甚至被WHO作为典范向世界各国推广。加拿大体系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集成、高效、标准化。一是拥有高度集成的机构——加拿大食品检验署,所有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检验都在这里进行,对危害食品的监管也更为有效;二是需要与不同部门合作时,确保很高的效率;三是加强推广食品安全危害关键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体系;四是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以提高自身水平。08

 

近年来,我国也积极与世界各国(地区)开展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截至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已同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蒙古国、越南、菲律宾、丹麦、法国、荷兰、爱尔兰、匈牙利、波兰、意大利、挪威、瑞士、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签署了30多个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篇13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79-02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这样的情形下作出最新修订,比起原先的食品安全法标准更加的严谨,监管更加的严格,处罚更加的严厉,问题更加的严肃,目的就是要整治解决当前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所以,在法律中明确的提出了社会共治原则。这不仅仅是一项原则的提出,更代表着食品安全监管形式的突破。改变原先单一的行政监管模式,让社会中所有的食品安全参与者都加入到食品安全的监管治理之中。这样一来就弥补了单一行政监管的不足,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治理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完善。社会中存在着多元的主体,把社会上多元的力量合理有序的运用到食品安全上,就可以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之路。

一、 提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必要性

早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就发生了大变革,由原先的分段式监管变成了一部门监管,这种改变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些问题。分段式的监管模式已经实施了十年之久,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仍然存在,作出这样的改变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深入的分析这次改变的原因可以发现是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认定为监管的不到位,正因为如此,才对分段式的监管模式作出了调整。如果这样的看法是成立的,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就要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单一的行政监督管理必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提出的社会共治,不仅是一项基本原则,更是食品安全治理的一项新理念。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能够有效的弥补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不足,能有效的整合社会多元的力量,来迎合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二、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复杂性

虽然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的确立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一大亮点之一,但是也应该认识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复杂性。要想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在思想上,制度上不断的学习建设。了解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复杂性才能更好的推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一)治理对象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对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食品安全,因为食品安全涵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食品安全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从原料到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牵涉众多的产业,食品的生产经营是一条庞大的产业链,而且极其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食品安全与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消费人群和消费能力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对象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食品安全。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基本界定,就微观的安全食品而言,至少应该符合三个基本标准:无污染、无公害、健康营养。所以想要界定食品是否达到安全的标准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难题,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而且信息的获取也是十分困难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近万项指标,在不考虑健康营养,只考虑是否有污染和公害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些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土壤的环境,肥料的安全性能等。但是有些复杂性是人为,有些地方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高,生产水平低下,环境脏乱,这些情况也决定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治理的复杂性。认识到治理对象的复杂性也是了解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复杂性的第一步。

(二)治理主体

也正是因为食品安全治理对象的复杂性才使得行政机关单一的监督管理模式不能独立的完成食品安全的治理工作。所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应运而生,强调社会各界的参与。

这样一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主体就变得复杂了起来。在食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多主体的参与,这些参与主体都应该纳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之中。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于新闻媒体、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检验机构以及个人监督举报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政府、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以及相关机构都成为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主体。现实的生活中,食品从原材料到餐桌,经过了很复杂的程序,每个参与者都存在着利益的联系。所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主体是很复杂的。各个主体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会是一样的,获取的利益不同,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而且如何维持社会共治的稳定性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治理过程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治理对象和治理主体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治理过程也不会简单。复杂的治理主体面对复杂的治理对象,要想社会各界的力量合理有序的运行,就需要社会各界之间进行优势互补,进行良性的互动。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需要国家、市场、社会三个系统力量的良性互动。所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配合,充分发挥每个主体的优势,在食品生产庞大的产业链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调动积极性,也要避免重复的工作。所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既要激发各个主体的动力,也要使得社会共治良性发展,找到固定的权益保护制度、冲突的解决制度以及主体之间的协调制度,这些问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需要解决的。只有这样,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才能起到大家期待的作用,真正的确保食品的安全。应根据我国实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完善,探索一条可行、适用的共治之路。

三、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点

(一)食品企业责任的明确

食品企业可以说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作为食品生产的主体,食品企业理应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者。食品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应该在食品进入产业链的下一步之前保障食品的安全,进行相关的检测。但是现在很多的企业不注重这些问题,包括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很多食品的安全问题在最初生产加工的时候就产生了。食品生产是个十分庞大的产业链,牵涉到很多的企业,比如原材料供给商,生产商,运输商,商和外包装,加工环节等供给商。 这些企业共同决定了食品的安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可估量的。再加上各个环节的信息不够透明公开,很容易出现问题,而且难以判断责任的归属。所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明确食品企业的责任,使得各个企业都必须不断的完善内部检测系统,保障自身的安全生产。同时,要把食品产业链整体的信息公开化,这样一来,食品企业之间也能进行相互的监督。一旦食品企业的责任明确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将食品的生产者也纳入了社会共治的体系之中,有利于从源头上保障食品的安全。

(二)政府监管方式的优化

制度性经济学家认为,安全应该由政府负责,且由社会公众集体享有。一直以来,行政机关代表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而且作为监督管理的主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认识到这种监督管理的模式是存在劣势的。很明显的表现是地方政府对于地方的食品安全企业是有地方保护思想的,很多时候能瞒则瞒,甚至会帮助食品安全企业作假,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了我国由政府监管方式的劣势,因为地方政府会因为政绩、税收等原因不能公正的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公开,上下级政府机关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同时,我国的政府层级很多,行政机关众多,任何一个机关的不作为都有可能最终损害到社会公共的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食品生产的产业链是十分庞大复杂的,过程众多,每个环节都需要政府的监管,而当前的政府监管力量明显是难以完成对如此复杂过程的监管。所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另一重点就是对政府的监管方式进行优化,充分利用社会的多元力量辅助政府的监督管理。

(三)第三方监管力量的强化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主体是多元的,出了食品企业和政府以外,其余的主体统称为第三方。作为第三方监管力量最突出的代表,当属新闻媒体、消费者以及检测机构。

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新闻媒体的监督可以促进行政机关职能更好的履行,而且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还可以减少行政机关监督管理的成本。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主体,不必考虑一些不相关的因素,可以弥补很多地方监督管理不利的现象,使得真实的信息被社会各界所知,有效的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而且新闻媒体的曝光会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得食品企业不敢再犯,也能督促政府的有效治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第三方主体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最关心食品安全的主体应该就是消费者。我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可想而知这份监管力量有多么的巨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奖励的方式鼓励消费者进行监督举报。消费者遍布各个层级和领域,可以对食品生产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有效的监督,弥补政府监督管理的不足。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监管。从检测机构来说,检测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应该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标准,独立的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受不相关因素的影响。给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引导。

篇14

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深化全县上下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安排部署今年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前面,我们就20*年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励,并就XX年重点工作与各乡镇签定了责任书,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雷春鸣同志就XX年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做了详细安排,讲话分析透彻、部署全面,我非常赞成。希望同志们在今年的工作中,以上面表彰的优秀单位、优秀个人为模范,认真学习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工作经验和措施,深入贯彻落实雷局长讲话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XX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再上新水平。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进一步增强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回顾20*年,我县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先后被列为全国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初步建立起了开放式配送、规范化管理的药品供应网络和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我监管、社会监管为辅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并得到有效运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实施,把我县的食品安全监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各乡镇、各监管职能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但在新的形势下,要确保我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出问题,确保老百姓饮食用药绝对安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我们监管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和影响了我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整体效能。为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作为各自为民生、办民事、解民忧的重点,列入乡镇及部门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各自工作任务,制定可行方案,切实做到机构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确保各自监管领域不出任何问题。这也是今天召开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把食品安全的责任和意识明确下来,把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的目标任务分解下去,确保我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国家农村食品药品“两公网”建设示范县创建达标。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规定,食品安全由各级政府负总责。各乡镇及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强化“总负责”的意识,发挥好“总牵头”的作用,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要建立食品安全工程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因工作不到位,失职失责,酿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二是要搞好协调联动。食品安全监管链条长、涉及部门多,因此必须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职责划分不够完善,多头执法、各管一块及推委扯皮的现象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尽可能的明确责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认真履行“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重大事故查处”职责,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抓总责任。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畜牧、粮食等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按照已有的监管体系,落实有力措施,抓好各个环节的监管。

二是要强化宣传引导。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要加强对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法规和科学合理饮食用药常识的普及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以及药械广告等监督管理的基本法规知识,掌握识别假劣食品药品和抵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基本常识,提高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举报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违法违规现象。要有选择地曝光食品药品安全典型案例,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让不安全食品药品没有生存市常努力创造便捷畅通的信息举报渠道,营造人人关心食品药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