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点范文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健康管理师的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点

篇1

关键词:医疗卫生;健康对标;亚健康;分析诊断

1、引言

标杆管理,本质是通过同业竞争型和异业类似业务的革命型标杆管理,“科学合理的衡量”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

健康对标,就是以体检数据为基础,应用标杆管理理论,利用统计学原理和关键要素法,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评价,诊断分析导致健康差异人群的共性因素。

健康评价,包括个体评价、群体评价,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将特异、敏感的将多个单一指标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一个新指标。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体、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和分析影响健康因素,寻找有效促进健康途径,督促社会制定健康对策。其特点是将反映健康状况的多方面资料概括起来,用一个数值表示,满足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的多维评价。

2、正文

2.1健康对标的理论依据

无论是通过体检还是临床所收集的数据,均不是信息,只有经过数理统计分析,成为决策支撑的数据才是信息。

由于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和范围的不同,确定了数据本身存在的繁琐、复杂和多样性,决定了所收集数据群具有不可比特性,难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只有在使用数理统计工具分析后,找出其中存在的共性,并把不同的指标数据纳入一个共同的平台进行对比,形成综合可用的指标数据才会成为信息,才能指导决策。

2.2健康对标体系框架

2.2.1指标体系(表1)

2.2.2权重设置

按照关键要素模块对体检对标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形成不同层级的树状指标体系,并依据反映影响身体健康较大的重点指标权重大的原则,设置各级指标权重数状图。

2.2.3评价体系

应用统计学原理、关键要素法和指标权重设置,分别以体检指数据为基础,对所参与体检人员的性别、年龄、单位、区域、工种进行多维度评价。

为体现健康水平,应用过程控制能力指数表达,根据群体中采集的各项指标数据,采用过程控制能力指数(CPK)、标准差评价(σ水平)进行单项健康评价。

以所采集指标数据为基础,将工序管理中的过程统计技术实践,升华为健康对标评价理论。

过程控制能力评价:过程能力指数Cp、Cpk,是指过程的短期能力。Cp是指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能力,是指计划允许的公差范围除以六倍的标准差的结果来表示。

标准差评价:标准差是统计学用来表示反应数据的离散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百万分比评价:与标准差评价规则相同。

指标评价:以所收集指标数据群为基础,通过完成能力评价(过程控制能力指数,CPK)、标准差评价(σ水平)进行健康对标评价。

个体健康评价:按照指标体系不同层级的树状顺序,根据指标权重对各专业模块所包含的子指标的过程控制能力指数(或西格玛水平)进行合计,得出各体健康评价结果(过程控制能力指数或西格玛水平)。

群体评价:按照个体权重设置,在个体健康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得出群体健康评价(过程控制能力指数或西格玛水平)。

2.3健康分析诊断模型框架

分析诊断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四个方面:指标数据审核和指标体系自身审核与验证、管理水平因素分析和原因分析。

2.3.1指标数据审核。根据指标体系中的计量型或者计数型指标性质,按照数据验证工具选择流程,判断使用I-MR、P图或U图等控制图,判断指标数据是否存在异常。

控制图数据异常判断规则共有八种。在工序管理中,八种控制图数据异常判断规则,是用来判断数据群中多点数据是否异常。在健康管理中,依然用来判断数据的采集是否有异常企业管理中。

2.3.2体检项目合理性验证。

根据各指标之间的近似程度,转换为相似性树图,验证指标体系的指标设置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完善指标体系提供可视化理论支撑。所揭示的信息为指标基准值管理水平的相似性,一是为数据采集项目的完善提供依据:同类指标相似度如大于95%以上,则需减少或者合并项目,即减少体检项目。若非同类指标之间相似性不到70%,须增加类似体检项目,如“舒张压”指标;二是证实数据采集的正确性。若同类单指标相似性在小于70%,则所采集数据可能存在异常。

2.3.3管理因素分析。分为单指标能力分析和综合管理分析。

健康评价的四象限散点图,以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为纵坐标,以各单位健康指数为横坐标。

单指标健康能力分析。通过分析单指标的短期过程控制能力指数CPK(实际能力)和长期过程控制能力指数PPK(潜在能力),对比两者数据大小,以便确定是采用锻炼措施还是治疗措施。

综合管理分析。依据单指标能力分析结果,将三种不同的评价工具得出的结论,换算到统一评价水平,从专业分析或任务分布等方面,利用相似性树图和散点图,识别潜在影响因素。

2.3.4原因分析

各单位根据因素分析结果,采用同样的分析诊断模式,按照部门对单位、单位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的隶属关系,从人员(Man)、设备(Machine)、使用材料(Material)、管理方法(Method)、计量手段(Measurement)和所处环境特性(Environment)等六个方面(简称5M1E),进行层层剥笋似的原因分析,直到可直接采取措施为止。

2.3.5制定对策

根据分析出的影响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经确认后,针对每个问题,确定应该实现的目标(Why),为保证目标实现必须采取的对策(What)和措施(How),并确定什么人(Who)负责,在什么时间(When)和地点(Where)实施改进措施(简称5W1H),为决策者修订公司战略部署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2.4健康对标的意义

篇2

文/顾勇

鸡肉与芥末同食

这两种食物如果同食后,会伤元气。因芥末是热性之物,鸡属温补之品,同食恐助火热,无益于健康。

鸡肉与大蒜同食

大蒜性辛温有毒,主下气消谷、除风、杀毒。古人说:“大蒜属火、性热喜散。”而鸡肉甘酸温补,二者功用相左,且蒜气熏臭,从调味角度讲,也与鸡不合。古典《金匮要略》中就有“鸡不可合胡蒜食之,滞气”的记载。

兔肉与鸡蛋同食

兔肉性味甘寒酸冷,鸡蛋甘平微寒。二者各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若同炒共食,则易产生刺激肠胃道的物质而引起腹泻,所以不宜同食。

鸡蛋与豆浆同食

鸡蛋和豆浆经常被搭配在一起食用,但实际上,从科学饮食角度而言,二者同时食用,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因为生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蛋清里含有的某些蛋白可以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所以,豆浆与鸡蛋或蛋类食物要间隔一段时间再食用,不宜同食。

兔肉与姜同食

兔肉酸寒,性冷;生姜辛辣,性热,二者味性相反,同食易致腹泻。所以,

佛家经典斋饭――干炒苦瓜

文/王燕

用料:苦瓜12两、姜1片剁碎、豆豉1汤匙剁碎。调味:糖半茶匙、生抽1汤匙、胡椒粉少许。做法:1.苦瓜洗净,切开边去瓤,每边切开2边再切片。

2.下油4汤匙,放下苦瓜及姜炒至苦瓜转翠绿色,洒下半茶匙盐炒匀,下豆豉继续炒,炒至苦瓜熟透,加入调味炒匀上碟。

不宜食用味精的几种情况

文/崔卓力

以下几种情况不宜食用味精,否则会破坏食物的成分和营养价值,甚至会生成有毒物质。

不宜在炝锅时放入。在高温下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同样道理也不可长时间炖煮。

不宜加入鱼、虾、蛤蜊等食物中。

不宜加入炒蛋中。因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氨基酸,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不宜直接拌入凉菜中。因难溶解影响调味效果,应先将味精溶解在适量温水中后再行拌入,这样调味效果好。

不宜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自己榨果汁,健康又新鲜!

文/华阳

自己选取原料榨取果汁,健康卫生又美味,同时还可解渴消暑,美容护肤,好处一大堆,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杏猕猴桃汁。取4个杏和1个猕猴桃,将其洗净,取出杏核,将二者一起榨汁,搅拌均匀,加入少许白糖即可。

橙子胡萝卜汁。将橙子2个去皮,3个胡萝卜擦洗干净,榨汁后立即饮用。

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职业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现状

1.1 教学观念与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脱节。在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严重存在,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高职教育的“双证制”还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突破学科本位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认识上还有待提高,操作层面上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学校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致使学生就业困难。

1.2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互脱节。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当前,许多学生在学校取得学历证书后,还必须到指定机构重新培训后再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证,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知识重复学习,浪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致力于如何保持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本国劳动者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许多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都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这种要求。将课程教学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需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劳动者,而我国目前的劳动者素质状况却十分堪忧。其主要问题一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技术工人素质较低且结构不合理,三是技术工人后备力量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而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复合技能的培训比例很低,一般企业基本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无力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培训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职培训难以开展,而社会培训机构(包括职业院校等)又无法与企业培训接轨。因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开始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劳动预备制度则是通过对劳动预备制人员进行职前教育和培训,为劳动者具备职业能力提供保障。这两项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的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2.3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招生数猛烈下滑,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数大减;在招生困难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在下降。这与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准入制度未能全面、严格地贯彻实施,未经任何训练的大批“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城市就是例证;二是受文凭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不被学生、家长以至社会所重视,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等问题;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认同度,同时又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及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场所,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实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3.1 制定并职业资格证书目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就要重新调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方向设置为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三个专业化方向。针对不同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目录。目录中应包含学生毕业时本专业应取得的证书名称、考试鉴定单位、每年考证时间、配套教材、相关考证内容在各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情况及考试鉴定费用,使新生一目了然地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3.2 修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以便使学生顺利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紧紧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物流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课程,精讲文化、专业基础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标准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四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并且对现有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过深过难、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以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且够用的原则来处理教材,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案以及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此外,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及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在各课程学习完毕,学校应组织短期集中培训,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3.3 加快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人员,关键在于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特别是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职业变动的频率将越来越高,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者,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是关键。因此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板书教学的时代,而更多的应通过“言传身教”,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场地作用,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

3.4 注重建立与充实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注重充实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的设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同时带动专业群的校内实训。通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仓储实务操作能力、保关与商检实操能力、叉车技能操作能力);通过训练取得物流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这部分训练内容又是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所有专业的毕业生能否突出其物流管理业务核心能力的关键。同时,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挂牌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谢振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员如何选择职业资格证书[J]. 中国储运,2007(8):164—168.

[2] 李伟. 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几点构想[J].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65—67.

[3] 刘志娟,陶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J]. 职教通讯,2007(4):44—45.

[4] 李大卫,吕景泉.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的探讨[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3):8—10.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生教材 教材设计

问题的提出

最早的“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所谓人力资源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存在于人体中以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倾向等为具体表现的经济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组织经营环境的复杂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人士的关注。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在许多的大专院校里都开设了这门课,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信息网络技术、学习型组织的出现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未能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第一,教材内容显得陈旧,未能表现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教材的编写体系大都按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领域,如录用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进行,难免使人将人力资源管理被看作是一个个狭窄的行政管理科目;教学过程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理论的运用,侧重于思辨,忽视了实践,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特点、教学目的产生了偏差。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是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近些年来,我国众多学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鲜有针对研究生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本。因此,鉴于以上新趋势与新问题,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编写的思路进行探索显得意义重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所区别,对研究生而言,应该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知识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针对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从而总结出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量卓越、当当等售书网站的销售排行和读者反馈,各大书店各种教材的畅销程度及各知名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书目,选择了17本目前人力资源教材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主流教材进行了针对内容的分析。具体样本选择见表1:

表 1 教材样本选择一览表

书名 作者

1、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五版) 雷蒙德•a•诺伊(raymond a. noe)等人,刘昕译

2、人力资源管理(原书第9版) 伊万切维奇

3、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 德斯勒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张德

5、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 董克用

6、高教版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 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

7、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 彭剑锋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9、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全案 罗辉等

1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学管理类教材丛书) 胡君辰 郑绍濂

11、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经济类教材) 张一驰

12、人力资源管理 陈洪安 费鸿萍 董临萍

13、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赵曙明 张正堂 程德俊

14、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教材) 张小林

15、人力资源管理(21世纪管理学系列教材) 明

16、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类创新系列教材) 卢福财

17、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开发 魏钧

本文首先从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提炼出30个内容要点,涵盖了样本教材重点论述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不同内容要点的提及频次进行统计,进而推知不同内容要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主流教材中的重要程度。

经过上述分析,得到各个不同内容要点提及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内容提及频次图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国内外教材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hr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特点、目标和任务、发展历史及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甄选、招聘、员工开发与培训、福利、薪酬等主要职能的模块。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夯扎实,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一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教给读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顺序及其技能。

 

2.不断提高的战略地位

在过半的教材汇总提及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相关法律问题、员工配置、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还有不少教材中提及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此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动态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具有了新的特点,它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在提高组织战略中扮演战略性角色。

3.缺乏“知音”的人本管理

员工导入、雇员权利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这三部分内容仅在国外教材中有所涉及。伴随着人们对国内频繁出现的员工坠楼、猝死等社会现象的关注,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雇员的权力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也得到重视。真正的人本管理是将企业中的人作为人本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产生要素和资源,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需要真正做到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提炼的人本管理核心: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企业应该努力成为人本管理的“知音”,运用人本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现实性不足的教材内容

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作为大陆教材独有的章节在个别教材中有所体现。这些章节理论性过强,现实性不足,只需要在教材的其他内容中作为知识点进行补充即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中可以插入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国外教材涉及的内容和案例也往往不符合我国实际,在我国的教材编写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国外教材中提及的案例,或者寻找到更适合我国读者的本国企业案例。

5.缺乏及时的“血液”更新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员工素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作为国外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被提及频次很少。就样本教材来看,并没有以现实发展为导向,没有及时更新编著当前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让读者能够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与最新动向。

6.风格迥异的国内外教材

国内外教材在基本内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过程和职能具体编排顺序方面大致相同,而在教材的编写风格方面非常不同。就国外教材而言:其涉及内容更前沿,其案例选择时效性更强,编写思路上往往以真实案例为线索讲解知识点;同时叙述方式更加生动,不过在语言和逻辑的严谨性上不及国内教材。而就国内教材而言:基本内容大多借鉴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体系,涉及内容比较完整,讲解更详细,编写思路较为清晰,符合国内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知识方式的偏好。

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分析

本研究通过参照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色,编制了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了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每一问题的选择项为从“很重要”到“可以忽略”,分别给予4—0五种权重记分,得到加权后各个部分内容的得分并降序排列。通过对110名研究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4份,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

1.关于教材内容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得分排列的结果见表2:

表 2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职业生涯规划 3.17

导入 3.13

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 3.13

员工配置 3

hr相关法律问题 2.97

hr的心理学基础 2.7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 2.69

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 2.64

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 2.59

工作安全与健康 2.41

组织文化建设 2.2

雇员权利和公正 2.15

人事风险 2.08

我国hr发展趋势 1.96

人事哲学基础 1.81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 1.41

由调查对象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得分可以得到以下三点:

(1)非常关注自身职业发展

表2中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等内容得到广泛重视,表明研究生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

职业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环境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他们还希望了解更多的新员工导向内容,从书本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时期能够得到有益的指引与帮助。

(2)关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本管理

员工配置、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安全与健康等内容也获得了紧随其后的关注。足见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都给学习者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促使他们去深刻体会人本管理的理念,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3)对缺乏现实性的内容不感兴趣

被调查者对组织文化建设、我国hr发展趋势、人事哲学基础、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等内容重视程度较低,这些内容缺乏现实性,理论色彩较浓,对读者的吸引程度不高。

2.针对教材编写特色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得分排列结果见表3:

表 3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加入丰富案例 3.09

练习和讨论题 2.68

重视基础知识 2.47

热点论题 2.38

先进软件和模型的引进 2.29

注重贴近我国现状 2.21

加入杂志期刊精彩文章摘录 2.04

关键部分双语教学 1.91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

教材编写要鲜活、生动、形象。读者对案例教学法、增设练习和讨论题的需求较为强烈,表明以往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研究生的学习要求,他们希望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大部分同学们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并没有在组织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再加之一部分同学是跨专业读研,导致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自我感觉薄弱,希望系统学习,深化了解。

关注时事。被调查者对教材中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编写思路也很重视。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管理工具正在深入人心。

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现状的对策

教材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设计、开发、编写、编辑、评价教材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它的目的是产生具有最优化体系结构和最佳教学功能的新教材,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订提高,使之不断成熟起来”。

国外主流教材设计思想经历了先由“教授材料”发展成为“教学材料”,从重“教材”建设到重“学材”建设,再到“教材”与“学材”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一直沿着如何处理好知识本位和学生本位矛盾关系的主线展开。

由于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各异,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设计需要兼顾不同背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思维方式,要体现多元化和多视角的内容体系设置。同时考虑到大多数学习者将在短时期内步入实务工作阶段,所以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内容应充分与实务接轨,在编写中增加真实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热点话题的篇幅,并对案例和热点进行充分的讨论。

通过以上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和需求分析,本文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即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特征、作用、六大功能模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理论部分必不可少。其中适当加入些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人事哲学基础、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等理论知识作为补充。

2.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内外部环境、员工配置、等部分所占的比重;减少组织文件建设和我国hr发展趋势等内容所占比重。

3.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既有经验接轨并通过加入案例和讨论题达到丰富学习者自身经验;采用自然式综合的方法将分散的学科加以统整;加入课堂讨论材料、增设角色扮演环节;将范例教学思想渗透到教材的每一环节等。

4.适当增加实事内容,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3。

[2] 唐巍,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之管窥,职业教育研究,2008,(9):129-130。

[3] 曾建权,论企业的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华侨大学学报,1998,(1):38-42。

[4] 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1。

篇5

就业导向呼唤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社会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加+各行(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掌握高新技术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有212万人、截至目前,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约为70%r,而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55%,尚有50万左右的毕业生还未能就业: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374所,在校生总数约为640万人,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4% -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280万人,其中150万为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提高的全局性大问题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种脱节既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干扰了人才就业市场的规范运行:为了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及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对愈演愈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需求缺口.技能缺乏已成为高职生就业的软肋。为了拉近高职毕业生与市场的距离.2003年6月9日,劳动保障部会同教育部正式启动“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组织尚未落实下作单位的高职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培训合格者可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他们能尽快走上就业之路: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强有力的国家资格框架,这个框架既约束高职院校规范人才培养行为,也约束人才就业市场规范劳动就业行为。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就业准人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在我国人才就业市场中已开始发挥“就业通行证”的作用,成为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一定要积极适应变化和发展的要求,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化为应用技术、智能操作和高技能型的高级“蓝领”,实现就业岗位的重心‘’下移”,并为毕业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既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更是高职院校求生存、谋发展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然要求就业导向呼唤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劳动就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上海、重庆、黑龙江等省市已分别作出决定,在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中推行“双证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大“双证书”工作的力度,2004年要实现80%的高职毕业生都能够取得“双证书”的目标

  上海推行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情况

    我国现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小,劳动保障部提出的持证上岗工种目录中只有90个工种.缺口甚大,而且基本上以单工种证书为主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陆续推出了电子商务师、项目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认定.许多洋证书.如美国微软公司认证( mcps,mcdba,mcsd,mcse)、国际会计师资格认证( aia ) , dmp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等也开始进人我国,但其涵盖面尚小,离国家提出的‘.十五”期间职业资格证书要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职业(工种)的要求差距还很大,还不能适应在大学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上海市教委根据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于2001年3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智能化楼宇管理、电气自动化、汽车、机电、国际贸易等5类职业的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并在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设立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所。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各有关高校,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高校学生职业资格标准使职业资格鉴定实现了从单工种鉴定阶段向综合能力鉴定阶段的跨越2002年+上海又推出通信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15类职业资格鉴定制定了20个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设立了13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参加考证的在校大学生达数千人,平均合格率为4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求职成功率高达90%以上二到2003年底、鉴定项目将扩展到30-35个可覆盖上海高职教育的大部分专业,基本满足高职学生考证的需求

    上海市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与国际接轨,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了一件十分重要而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是促进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有益尝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有效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前了解该专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各种职业技能要求,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轨.从而大大缩短了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上海虽然推行不久,但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双证书人才”走俏市场,充分说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基本得到社会认可

       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的特点

    职业资格鉴定是在国家职业分类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所具有的技能和水平作出的科学、公正和权威性的客观评价:要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科学合理地制订职业资格标准尤为重要。因为职业资格标准直接关系到鉴定者行为检测的尺度,同时也为被鉴定者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的制订必须符合行业和职业的需求,但又要有别于现行职业标准,要在现行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提炼和创新,使其与高等教育顺利接轨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应具有如下特点:

    职业分类要体现岗位群特色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中的职业分类并不是针对某一现行职业岗位,而是一个大职业分类.是面向一个广阔的“职业群”或“岗位群”,如电气控制类、汽车类等。因此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的也是一个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要深人研究岗位群所涉及的职业技能的共性,并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特点,加以概括、抽象和超越。职业分类的岗位群特色,要求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的考核内容和方法,要同以往劳动部门对单一工种的技能考核加以区别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的鉴定,应注重综合技能的要求,以便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技能要求要突出关健职业技能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半衰期”正在不断缩短。“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又引起“能力半衰期”的加速,表现在职业活动中,使原有的一些技能已渐渐失去意义,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超越某些具体专业与职业界限的职业技能,即所谓“关键职业技能”,才能在生产方式发展变化时,从一种岗位顺利地转到另一种岗位要研究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新的职业技能,制订面向“关键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标准。劳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行业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制订、复核和更新的制度,使职业资格标准在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体系中,真正起到“龙头”和“导向”的作用

    鉴定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职}n资格鉴定要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特点,考核学生掌握一个或多个岗位(工种)的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有限的鉴定时间内和有限的设备条件下,要充分鉴定大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比较困难的。鉴定内容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根据不同的职业分类,制订若干操作技能型和理论分析型鉴定考核模块,并规定合理的比例对一些技能性、工艺性的问题应尽可能采用实际操作的鉴定方法,而对一些理论性较强、操作困难的题型则可采用笔试、口试的鉴定方式:要不断加强题库的标准化建设,合理制订职业资格鉴定的培illl标准、合格标准和评价标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能力的培训和学习

    要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证书的含金量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标准,使培训内容和人才培养规格国际化,不断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努力使职业资格证书得到国际认可,以提高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适应国外企业入境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同时发挥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争取更多的跨国界服务份额,培养国际市场认可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