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矿山服务行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人才中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将“就业和创业指导、网络招聘、培训、人员派遣、高级人才访聘、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列入鼓励类发展目录。2012年12月,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一同列入了加快发展的生产业,并专列一节进行了部署。面对如此利好政策,为了解广佛两地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评估该行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和准入门槛,为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该行业发展提供指导,2014年1月,笔者抽样调查了广佛两地的23家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12所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高校(以下简称“高校”)、98位已经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往届生(以下简称“往届生”)和86名就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在校生(以下简称“在校生”)。
一、调查结果
1.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65.2%的机构开业时间在10年以上。目前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对新入行者挑战比较大,需要经过一番拼搏才有生存的空间。
52.2%机构员工的平均从业年限在5年以下;56.5%机构从业人员为大专学历;69.6%机构员工年龄集中在20~30岁。对于有意进入该行业的大专生来说,这是个好消息。除了一家机构表示男员工比女员工多,其他22家机构都是女性员工占绝对多数。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认知及了解
63.3%的往届生通过招聘网站找过工作,但82.7%的受访者认为找工作时最有帮助的是人力资源市场。而高校方面认为对学生找工作最有帮助的为网络。学生的调查结果和高校有差异。
往届生认为通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找工作的风险,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有风险,泄露个人信息”“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与往届生一致,排序有所差异。相比往届生认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在校生更担心“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业务状况
(1)机构为劳动者提供一次成功就业服务,向劳动者收费的情况。56.5%的机构都不对劳动者收费。在劳动者一方,46.9%的往届生和40.7%的在校生认为收费为100~300元/人较为合适;31.6%的往届生和50.0%的在校生认为收费应控制在100元以内或不收费。
(2)机构为企业成功推荐并录用一位劳动者,对企业收费的情况。收费视业务类别和职位类别而定,从免费至过万不等。笔者发现,收费集中在500元/人次以下的机构占47.8%,不收费的基本为政府属下的人力资源市场,收费大于5000元/人次的机构基本以高端猎头业务为主。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商机。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业务最被看好。而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IDC的《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2011―2015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行业集中度不高,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潜在需求。
4.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进入及发展前景
机构认为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因素依次为:品牌与口碑、机构内的人力资源实力,并列第三的有政府背景、其他人脉资源、企业中有经验的员工。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及企业数据库、有技能的员工、信息处理技术则成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人脉关系,资金和政策可能会成为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壁垒。而该行业的发展制约性因素排在前三的分别为:经济形势、政策、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
73.9%的机构看好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人选择“不看好”。高校、往届生、在校生同样普遍看好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60.9%的机构认为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和成长期,30.4%认为处于成熟期,只有8.7%的机构认为处于衰退期。各方均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5.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情况
输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年限达到5年或以上的高校有2家,2~5年的有2家,剩下的8家都在2年以下。所有高校均要求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6.高校、机构人才需求的衔接
(1)25%的院校已经与人才中介机构合作,50%正考虑合作,25%暂无合作考虑。
(2)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认为自己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做得较好,而学生却并不认同。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三者均认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两项能力较强。
(4)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竞争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均选择了专业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但对于学生们一致填写的“社会实践”,在高校这边却未能入选三甲。高校和学生们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
(5)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和“综合能力不足”是高校和学生们的一致意见。此外,高校方面还担心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足”,而学生们担心“专业能力不足”的比例更高。
(6)薪酬。73.9%的机构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大专生的薪酬待遇处于2000~3000元/月的水平;17.4%的机构低于2000元/月,4.3%的机构给出的待遇高于4000元/月。此数据稍高于往届生的调查数据,但稍低于在校生的预期。而来自高校方面的调查数据对在校生们的期望是个有力的支持。
(7)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意见一致且排在前面的分别有:招聘知识、客户管理知识、客户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沟通、积极主动、待人诚恳的基本素质。值得关注的是,机构认为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却没有出现在高校、往届生、应届生所选择的前三之列,而高校、往届生、应届生都选择了的“人才测评”也没有出现在机构选项的前三之列。
(8)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机构、高校、往届生、应届生认为最重要的前三项均为:对招聘模块的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人才测评的了解。四方的意见完全一致,排序也几乎一样。
7.对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供求状况的看法
高校、往届生、在校生都认为,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基本平衡,稳中趋好。
二、分析及结论
1.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各方一致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未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利润和地位并不容易,对于新入者更有一定的难度。
(2)劳动者风险的规避。在业务发展方面,机构要注意诚信,避免出现调查中学生们所担心的风险,出现“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及“工作信息不真实”等情况,使人才中介服务被更多的人所选择和接受,促进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鉴于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建议政府针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制定专门的《民营职业中介机构法》,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工商检查作用、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等。同时,还可考虑建立民营人才中介行业的信用体系,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使此行业为国家的就业促进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3)收费。往届生和在校生们愿意支付的费用在100~300元区间和0~100元区间的比例都很大。但考虑到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以及目前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建议机构未来对劳动者采取不收费的做法。对企业一方,普通的工作岗位招聘,每次可以收取500元以下的成功介绍费,若要想博取更高的利润空间,建议机构关注猎头方面的业务。
(4)最有商机的人才中介服务业务将集中于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笔者在访谈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时,有关官员预言,随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正式实施,劳务派遣行业的操作将更为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的生存空间将明显收窄。
笔者在访谈广州某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总时了解到,广州市共有500多家劳务派遣机构,其中在开发区的有300多家。《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后,这个行业将面临洗牌。其主要意见如下。
一是高端的机构将继续借助其在口碑、品牌、资金及人力方面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进行搏杀。
二是中端中介机构大部分将被洗牌出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提到,临时性、辅、替代性的岗位才能使用劳务派遣,并且劳务派遣人员的比例不得超过10%,这些规定对劳务派遣机构构成了重重阻力。另外,国家也不再允许劳务派遣机构在机构所在地购买社保,要求必须在劳动者的用工所在地、按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购买。这个规定使派遣员工的人工成本上涨了很多。在广、佛一带,很多派遣机构都选择在清远等不发达地区给劳动者购买社保,如果严格执行前述规定,就必须在社保基数较高的广州、佛山实际用工地购买。这些额外的成本用工企业不会承担,最终还是要靠劳务派遣机构消化。在生存空间和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中端劳务派遣机构将选择主动出局。
三是最低端的机构将继续存在,因为虽然赚得不多,但总比打工强。笔者在访谈中提出:“劳务派遣业务是否可考虑向劳务外包转型?”该老总表示,劳务外包对技术、资金、管理的要求都较高,并且国家对劳务外包的税收政策按生产经营等行业的标准征收,这极大地降低了劳务外包机构的盈利空间。例如他们目前所从事的劳务派遣主要是面对广州开发区制造业的,如果转做劳务外包,那么他们就要承包企业的一条生产线,这样的话,对招工、员工培训、日常管理、产品的质量等管理技术问题,劳务外包机构都要全面负责,并且人工成本无法税前抵扣,所得还要按照制造业17%增值税的比例缴交。况且该机构自身条件不足以向劳务外包转型。
针对上述问题,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官员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在劳务派遣方面,该官员强调,很多劳务派遣机构主要是靠异地参保的方式降低用工成本,这种做法和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法规相悖,其中蕴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一旦政府严格执法,很多劳务派遣机构将难以生存。
同期,佛山市某大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主任则表示,《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他们影响不大。作为佛山市最大的劳务派遣机构,他们一向按照国家的政策操作,在用工所在地购买社保,也没有其他打球的操作,所以他们对未来的业务充满信心。
而佛山另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该机构过去主业一直是网络招聘,现在也将进军劳务派遣领域,并于日前取得了劳务派遣的资格证。她表示对劳务派遣前景看好,有信心进军此领域。
综合政府部门、机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规范,劳务派遣的利润空间收窄,以劳务派遣为主业的机构面临行业调整和洗牌。但是纵观全局,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这三个业务领域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商机的。
(5)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运作仍然处于粗放阶段,就业服务质量和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就业服务特别是职业介绍和指导人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街道社区平台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尚不能满足广大求职者和企业的要求,培训的质量和实效也需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除了信誉更高和服务成本低之外,在其他诸如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质量等方面远逊于非政府部门主办的就业服务机构。
2.给人才中介服务行业进入者的建议
(1)对进入该行业就业者的建议。女性、大专生较受欢迎,应届生进入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在校生加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劳动法律法规这几个核心专业能力的学习;此外,对客户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也要主动学习,在客户沟通、语言表达技能方面也要有所擅长;做事时要积极主动、头脑灵活,待人要诚恳。
由于各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生在招聘模块、人际关系处理、人才测评这几方面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有优势,建议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学生仔细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在这几方面存在优势。
(2)对进入该行业创业者的建议。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前景看好,值得进入。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后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具备一定的政府背景、人脉关系,拥有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在此前提下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与口碑。此外,资金和政策有可能成为进入的壁垒。经济形势、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创业者可考虑以网络招聘为依托,实力雄厚者可考虑进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领域。
此外,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知识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国内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也将逐步沿着类似的轨迹往前发展。但从目前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来看,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的带领下,加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创业者进入此行伊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3.给高校的建议
(1)高校就业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增进对行业的了解,通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在学校试行双证制度,要求学生们毕业时都能拿到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有机构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这充分说明了“持有双证,就业不愁”。
(3)广、佛一带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此专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高校要积极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加强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的建设。
(4)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含口头与书面)、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指导技能、人才素质测评技能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文财.方兴未艾的人力资源服务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10).
[2][美]格利哥(Greco,J.F.),鲁丹萍,肖步哲.国际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章辉.当前民营职业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0(5).
[4]朱倩渝,丘腾峰.公共就业中介组织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5]秦浩,郭薇.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商业时代,2013(8).
关键词:矿山;机械设备;租赁
1 现代租赁业的产生
所谓租赁,是指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一种信用关系,是在财产所有权不
改变的情况下租用使用权的经济行为。
现代租赁是本世纪20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形成的。其主要标志是租赁形成了独立的行业并有专门经营租赁业务的机构,租赁的对象由不动产扩大到动产,包括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设施和交通工具。企业家认识到机器设备的所有权并不是利用该项设备创造利润的必要条件,用较少的租金获得机器设备的使用权,同样地能创造利润,而且更为经济。同时,制造商和供应商也发现,租赁是增加商品销售量的有效手段。银行家通过租赁业务也开辟了一条资本生利的新渠道。于是,租赁业不仅在美国迅速发展,而且在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国也兴旺起来。到70年代,进一步发展成一项国际性的业务。现在,几乎任何一种资产都可以租赁,如机器、车辆、飞机、油轮、电子计算机、办公设备、耐用消费品,甚至整座工广、核电站、卫星等都成了租赁对象。需要指出的是,租赁与分期付款销售不同,根本区别在于所有权的归属。
矿山机械设备事关施工生产的安全、质量、技术、进度和效益,在矿山机械施工中,机械设备租赁不但是其发展的主要载体,还是全面保证整个施工企业的施工进度和煤炭产量及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矿山机械设备有偿托管和租赁工作,是市场新形势下矿山机械设备拥有企业盘活资产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随着矿井建设施工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各种规格型号的机械设备充实到矿井生产施工单位,如何管好用好如此庞大的设备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感到受以往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设备的配备与使用, 使用与效益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机械设备的平均综合年利用率仅在40 %左右。所以要摆脱旧观念,打破旧框框,走出困境就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使资产设备管理由服务型向经营方向转化, 创立集使用、维修、管理、经营于一体的新模式。本文就矿井施工机械设备租赁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探讨。
2、建立有利于租赁经营的新机制
2.1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思想上的转变,要使煤炭集团公司决策层领导与资产设备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改革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企业自身增强活力,发展壮大的需要, 改革势在必行。二是在观念上实现转变,树立强烈的效益观念,把工作重点和工作核心从单纯注重机械实物形态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并重的管理;从为工程服务过程的管理转为合理的经营过程的管理, 从主要追求资产占用的最大化,转为更关心投入的回报率,形成设备投入回报再投入的设备资金良性循环,促进设备资金向回报率高的方向流动,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2 改革管理机构:
在集团公司内部,成立机械租赁公司,将分散于各矿生产单位的大型的或精良的机械设备调入租赁公司,对企业内部设备实行专管专营,实现使用、维护、管理、经营一体化,人才、技术、管理方面专业化。机械租赁公司以租赁机械为主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
2.3 改革管理模式:
在公司内外矿山机械一律实行有偿服务,全部实行租赁制,开拓内外两个市场,加强设备周转、增强设备潜能,提高设备利用率,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单位内部租用施工机械,要认真、及时地填写“机械使用报表”, 由工程项目负责人签字后,内部财务每月转帐一次;向社会出租施工机械, 一般可按天计算,或按工程量计算,应实行合同管理和预付租金制度。
2.4 改革工资分配制度:
打破“大锅饭”, 实行按劳取酬的结构工资制, 从设备资产经营的效益出发,进行考核,有利于调动从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和机械操作手的劳动积极性。
3 煤矿机电设备的基本现状
1)长期以来, 煤矿重生产、轻维护,影响了机电设备的正常维护和保养。备品、备件较多, 每个工区都把避免影响生产作为第一借口,导致仓库库存积压,占用了大量的周转资金。
2)工区无偿使用设备,造成设备的使用、运输环节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增大维修成本,甚至提前报废。
3)设备出现故障后,工区与修理单位易出现相互扯皮现象,影响正常的安全生产。
4)设备的使用率较低。设备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方式可以说是煤炭。
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关键,因为某台、某套设备从基本建设或更新改造一投入,就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它的成本管理模式相对成为定势。那么对设备不同形式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方式,必然对应着某种成本管理模式。显然从成本管理模式的对比中便可反映出设备投入、管理和使用方式的优劣。另外,煤炭行业老企业较多,转制后大多面临着改造问题,从资产角度讲,难免出现设备老化和不配套问题,如只考虑新的投入,无疑会加重企业负担。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盘活原有设备,并使其低成本运行应是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4 矿山机械租赁管理模式
1)在企业内部组建机械租赁公司,负责机械设备的统一调配与租赁经营以及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
2)实行租赁经营目标制。企业对机械租赁公司,按所拥有的机械设备产值, 确定年上缴企业金额。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可利用以“三定三包”作为租赁经营的主要内容。即:定人员、定利润、定任务指标,包支出费用、包安全生产、包管理责任。上缴了的资金选择回报率高的设备再投入,确保机械设备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3)实行单机成本核算制。成本是反映机械租赁经营管理好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一是搞好成本计划,二是搞好成本核算分析,三是搞好成本控制,四是搞好成本核算上报,即“单机单车经济技术指标考核表”。这样以成本、工作量、机况、盈余额为主要考核指标,与工资分配直接挂钩,废除原有的工资制,实行按劳取酬的结构工资制。
4)加强机械管理, 实行“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保修原则,一是加强维修力度,冬季停置后的集中整修和换季保养;二是加强检查力度,进行不同层次的自检、互检、抽检和年度检查工作等;三是加大考核力度,搞好机械管理优胜单位,红旗设备和优秀操作手评比等活动,使机械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的机容、机貌和机况,这是设备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5)开拓设备租赁的内外两个市场,实行“先内后外、内外有别”的原则, 先内后外就是在确保企业内部施工所承担的工程任务需要的前提下,要积极寻找对外出租,实现煤炭集团公司机械设备资源共享,从而增加设备的周转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增加效益。
6)严格租赁合同管理。严格制定《机械设备租赁办法》,对租赁原则、租赁审批、租赁合同、随机人员、调度迁移、燃料材料、维修保养、施工补贴、租费标准、计费办法、费用收费、争议仲裁等有关租赁事项做出明确规定,统一印制合同文本。所有机械租赁业务一律签订并严格执行租赁合同。
5推行设备租赁的方法
金融危机导致煤矿企业的利润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煤矿企业应注意盘活设备的周转使用, 降低闲置, 充分发挥设备的最佳优化配置, 保持设备资产保值增值。
5.1 推进三改建立有利于租赁的新机制
1)改变思想观念。各级设备管理人员是设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直接决定着租赁的情况。因此, 崔庄煤矿首先从改变人员的思想观念入手, 利用各种学习、会议等时机, 讲租赁面临的形势, 摆设备无偿使用存在的弊端, 谈租赁的意义及前景。使大家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 认为势在必行。
2)改革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设备租赁办公室, 将全矿固定资产统一管理。对各工区实行有偿使用设备, 租金单独核算, 超罚节奖。
3)改革管理模式。定期考核, 月结月清, 财务内部转账, 实行合同管理。
5.2 严把四关抓好租赁的过程管理
1)把好用人关。搞好岗前培训、考核, 使之持证上岗。
2)把好考核关。每月根据生产情况对设备租赁严格考核, 对各工区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3)把好奖惩关。采取重奖重罚的经济手段对设备租赁中存在的情况进行处理。
4)把好租赁合同关。各工区统一使用租赁合同, 对租赁费用、争议仲裁等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
6 开展设备租赁业务的几点建议
6.1 设置设备租赁部门,以灵活的经营方式,积极拓展外部租赁市场;
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集团公司各煤矿现有设备进行盘点、维修或淘汰,并适当购进一批新设备。同时,设置专门负责设备租赁业务的部门,引进或大力培养租赁业务人才,着眼于未来,调整工作思路,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多方位、多渠道收集信息、开展业务,扩大市场覆盖面,全面扩张设备租赁业务, 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加大开展工程设备租赁业务的工作力度, 积极拓展外部租赁市场。
6.2 苦练内功, 强化各项管理, 树立服务意识、增强竞争观念
对于一个从事施工设备租赁业的企业来讲, 加强各项管理, 苦练内功, 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定的外部环境是发展的条件, 但内因才是发展的根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机制; 其次要加强设备的内部管理, 以人为本, 重点做好设备维修、保养、安拆和安全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机械设备动态管理, 以优质的服务占领市场, 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求得长远的发展。
(1) 加强租赁合同的标准化管理。目前, 国内租赁业存在着法规不健全、市场混乱、恶性竞争和拖欠租赁款等问题。因此, 加强合同的标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设备进场前双方必须签订设备租赁合同, 协商好合同具体条款。在合同中, 确定所租赁设备的价格和租金收取办法, 明确设备进退场、组拆以及日常维修、抢修、检查、安全等管理工作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其中, 租金标准是租赁合同的核心, 是引起租赁纠纷的主要原因, 也是加强租赁管理的重点之一。因此, 租金的收取标准及收取方法一定要严格界定, 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加强教育培养,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竞争, 人才是根本。工程机械租赁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服务行业, 机械作业队伍的素质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因此, 应加强各级管理、操作和维修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市场需求,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首先, 抓好管理人员的选配和培养, 通过送出去培训、在职自学及函授等形式, 提高他们的素质, 使之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以法管理的能力, 并能在复杂条件下实施有效管理。其次, 抓好操作、维修人员的选择和培训, 结合实际, 自培或引进中等专业人才, 并分层次地进行政治理论和专业技术培训。真正把机械设备管好、用好、修好, 确保生产的安全、高效、低耗。
(3) 加强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现场管理是产生效益的源泉, 设备操作和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使用维修成本和设备使用寿命。对于出租设备的现场使用管理, 应以精、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 搞好施工现场的服务配合, 为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保驾护航。为了避免使用方急功近利拼设备, 应严格坚持进出场验收制度, 设备检查维护制度。操作人员每天进行自检, 使用单位每周或每月对设备进行自查, 出租方进行定期联检和不定期抽检。明确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做到专管成线, 群管成网。把操作人员的经济利益与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相联系, 充分调动全体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降低机械设备故障率和运行成本,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进而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
(4)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服务质量, 真心实意为客户服务, 树立良好的信誉。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施工单位除了关心租赁价格, 更关心后期服务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用户的需求正从 单纯设备需求!向着 解决方案和服务需求!的方向转化。操作人员既要精通业务知识, 满足客户的施工需求, 又要成为客户的好参谋, 在操作好设备的同时协助客户( 尤其是那些缺乏经验的客户) 作好设备管理和安全检查等工作。
7 结语
领导重视、积极推行改革是搞好机械设备租赁经营的动力源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搞好机械租赁经营的关键;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搞好机械租赁经营的保障;多渠道捕捉市场需求信息是搞好机械租赁的前提;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是搞好机械租赁经营的有效手段。机械租赁经营是设备管理机制的一项重大变革,有利于盘活资源,优化设备资源配置,挖掘设备资源潜能,以达到设备资产保值增值,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康聪芳,侯超普,魏延昭. 浅谈小浪底大型施工设备的租赁经营管理[J]. 水利电力机械
[2]王琦. 对煤炭设备租赁业务由内到外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
[3]张建中, 张俊. 浅谈租赁企业设备维修管理[J]. 建筑机械化
一、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
1、安全产业的市场化
转变安全产业的资源配置方式,让市场机制在安全产业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逐步实现安全行业资源从计划配置为主到市场配置为主的体制转型,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安全产业体系。
一是形成市场化的安全产业投入产出机制,除了从公共政策角度考虑安全产业的发展与运行之外,也要从经济政策角度考虑安全产业的发展与运行,提高安全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利用市场机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投入到安全产业中来,增强安全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支撑力度。
2、安全产业的规模化
壮大安全产业和企业的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规模效应,增强安全产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提高产业运行效率。
3、安全产业的专业化
打破现有的专业划分、军地分割、区域分割、行业分割,建立安全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体系,组织社会化协作基础上的分工研发、生产、经营,逐步摆脱过去小而全或局限于单个领域、单个专业的经营格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4、安全产业的标准化
围绕安全产业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建立健全与国家标准体系一致、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的安全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品种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市场标准、过程标准、管理标准等。借助标准对安全产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借助标准不断提高安全产业的质量与水平,确保安全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提高安全产业的质量与效能,规范安全产业的发展秩序。
5、安全产业的集成化
建立安全产业内部各种资本、技术、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要素之间、安全产业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把分散的生产要素整合到统一的生产体系中去,把生产过程中许多未建立起关联的独立方面和分隔过程纳入有机联系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充分发挥优势互补、整体集成的积极效应。安全产业化的内涵也需要从系统和多维的角度来理解。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是对安全产业化的总体描述和概括,安全产业中各分支产业的产业化既可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也可以仅涉及其中一部分;各分支产业化的内容及侧重点可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6、安全服务产业发展加速
从产业分类角度看,安全产业中安全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是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基于我国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考虑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安全产品制造业仍然在安全产业当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安全服务业方面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安全服务行业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拓展。伴随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逐步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和应急培训教育市场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安全投入有限的矛盾依然突出,安全投融资行业面临广阔市场;随着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相关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检测检验、评价审核、认证咨询、安全保险、安全租赁等服务的管理将逐步规范,相应的市场也将会进一步拓展;随着安全产业的发展壮大,安全应急产品的仓储物流、信息服务、展示交流等服务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伴随安全产业的整体发展,安全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其在安全产业中的比重将会有所提高,其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7、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从生产要素角度看,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将是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安全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个体防护领域的普通手套、工作服、安全帽等产品,应急救援领域的普通消防车、手提式灭火器等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的不断深入,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差距愈来愈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端安全(应急)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安全产业化进程逐步加速,借助市场化的手段,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产业发展要素和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创造了基础条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有助于推动安全应急产品的优化和升级;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一些大型安全(应急)装备和设施、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逐渐加大。面对逐渐增长的实际需求,随着产业化发展和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将得到快速发展。
二、 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
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遵循徐州高新区产业总体规划,区内矿山安全产业分成三个园区建设。一是科研与孵化区,位于高新区第二工业园珠江路北、银山路东,以江苏盛联科技产业园为主体,总占地 148 亩,入园企业 4 家,技术研发机构 4 个,孵化矿山安全技术项目 16 个;二是矿山机械产业集聚区,位于高新区第三工业园欣达路南、黄河路北、奎河西,占地约 1100 亩,以科光矿业产业园为主体,目前已建成矿山机械、电气、电子等企业 30 余家。三是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位于徐州高新区,规划范围:南到连霍高速,北至漓江路,东至北京路,西到银山路,规划总面积约 1500 亩。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2013-2015 年)占地 500 亩,主要包括生产区、贸易区、仓储区、研发区等功能;二期工程(2016-2020 年)占地 1000亩,重点建设安全产业物流、商贸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目前已经完成园区的总体规划,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入园的企业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同时对部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部分企业正在洽谈项目建设协议。徐州高新区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科教优势,大力发展以矿山物联网为主导的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产业。建成全国第一家感知矿山物联网研发中心,组建全国唯一的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联盟,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被国家安监总局鉴定为全国领先水平。目前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涉及矿山安全装备有大型采煤机械、安全提升装备、井下运输装备、煤炭筛分装备、电气控制系统、防爆变频系统、检测控制系统等近百种产品,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紧密型的产业链。在矿山安全领域,已形成一定安全产业规模。
1、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总体规模
截至 2017 年年底,徐州高新区内共有矿山安全技术装备企业 105 家,科技创新研发机构 25 家,安全科技产业总产值近 200 亿元。
(1)建成项目
目前,在矿山安全产业领域,徐州高新区已建成企业共 32 家,投资总额20 亿元,占地面积 1421.8 亩,工业产值 59.245 亿元,利税 8.1556 亿元,其中,江苏中机矿山设备有限公司、肯纳金属(徐州)有限公司、徐州中矿大华洋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和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在相关领域内具有一定优势。江苏中机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采煤机、掘进机专业生产厂家,具有多项专利技术,特别是超薄煤层采煤机和无爆破采煤机属全国首创。肯纳金属(徐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肯纳牌采煤机螺旋滚筒,滚筒用镐形截齿,连续采煤机滚筒及截齿,掘进机截割头及截齿;杆钻机用锚杆钻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80%,位居首位。徐州中矿大华洋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在光纤通信、计算机网络、企业信息化、矿井综合自动化、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及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一直处于行业前列。特别是新研制的矿山安全物联网系统,被国务院推荐为煤矿安全强制性推广产品。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用三电平变频技术的交流电力传动全数字调控电控系统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兆瓦级绕线电机双馈转子变频调速系统、鼠笼电机定子变频调速系统、同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等方面广泛应用于全国三十多个大型矿业集团公司,满足了工矿企业“节能降耗、安全可靠、增产提效”的需求,受到用户高度评价。此外该公司又研发了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防爆变频器及风电变频装置,大大拓展了产品的应用范围。公司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别是“矿山大功率高性能电力传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 2009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研发的《矿山超大功率提升机全系列变频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课题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国俊教授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该企业作为项目第五完成单位,是项目研究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承担单位。其他矿山安全提升设备、矿山机械耐磨件、液压件、液压支护件、运输设备、筛分设备等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2)在建与待建项目
目前,徐州高新区内有在建项目 8 个,总投资 7.23 亿元,项目占地 523 亩,近期开工建设的项目 3 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占地 116 亩。中机矿山新的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完成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厂房基础已完成。国亚重工有限公司、中联恒达有限公司,主体厂房接近竣工,近期进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中矿科电、中矿科高项目建设已竣工,目前在进行生产线的调试。徐州国家安全科技园有生产项目、研发机构、物流中心等 10 多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3)安全产业的市场分布
行业分布。从行业分布来看,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方面的企业,基本都属于矿山安全领域,市场方向比较单一。从产业集中度来看,徐州高新区内产值规模最大的前 5 家企业是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徐州天地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肯纳金属(徐州)有限公司、爱斯科(徐州)耐磨件有限公司和徐州良羽科技有限公司,其工业产值分别为 20 亿元、5.8 亿元、4.8 亿元、3.6 亿元和 2.8 亿元,前 5 家企业累计工业产值约 36 亿元,约占徐州高新区 32 家建成企业工业产值的 59.7%,约占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产值的 24%,产业集中度较低。
三、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环境
徐州高新区依托区内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众多的优势,先后建设有 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 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46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418个,其中 “863”项目 22 项、“973”项目 35 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22 项,在一些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为高新区的产业提升以全面支撑。关键技术的掌控也为高新区企业占据行业发展先机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高新区拥有 2 个国家标准制定单位、11 个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单位,22 个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单位。徐州高新区引导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研发机构,积极实施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进区战略,相继建立美驰车桥、环球锻压、徐工特汽等多个区域行业研发中心,成为苏北地区最先进的工程机械、车辆制造和电子电器研发制造中心。国家 211重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在高新区设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徐挖机械研发中心主持制定了国产挖掘机制造行业规范,徐州环球锻压集团被国家标准委员会认定为全国数控压力机械标准工作组召集单位。2018年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 150 个,比上年增加 36 个,其中,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2 个。组织实施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7 项,总投入 9.3 亿元。
四、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前景分析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仅要遵循科学的选择原则,还要有合理可行的选择基准。本文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基准确定为:产业增长潜力、产业综合效益、产业带动性、产业技术资源基准。
(1)产业增长潜力基准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品不仅要求有现有需求,更需要潜在需求保证其比较快速的增长。因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有高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还要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2)产业综合效益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是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产业综合效益基准包含了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贡献率三个指标。
目前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徐州高新区内安全科技产业的利税率都是最高的。利税率平均 30%以上,土地亩均税收 20 万元以上。
(3)产业带动性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备很强的带动性,能向前或者向后带动区域内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包括给传统产业带来机会、催生新产业等。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就是对产业关联性、带动性的定量表达。一般来说,这两个系数较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较大作用。
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高新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联网、云计算安全服务业等一批产业的兴起。
(4)产业技术资源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引领科技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发展,使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效益。产业技术资源基准由技术密集度、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扩散率和科技经费比率构成。
五、徐州高新区发展安全科技产业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科技引领
1、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立足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等多种创新方式,大力培育和引入创新型企业;拓展安全科技创新联盟,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先进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建立安全科技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纽带作用,加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增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开辟知识产权申报绿色通道,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营造科技创新良性环境;以矿山物联网等重点技术为突破口,扶持一批在安全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突破。
2、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以重大科技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动徐州高新区内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江苏省相关科技项目,充分利用政府科技资金,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瞄准行业领域前沿科技,开展重点科技攻关,带动产业新型技术研发;积极引入国内外科研机构,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提升科技研发水平;设立安全科技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采用无偿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壮大产业规模
1.打造龙头企业
重点围绕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面向杜邦、神华等国内外领先的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树立基地品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地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大力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吸引相关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集聚。
2、拓展产业领域
在保持矿山安全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安全科技产业其他行业领域安全产品的份额,面向东部地区重点市场需求,着重发展危险化学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产品与技术,积极拓展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针对矿山企业密集的我国中部地区,拓展矿山安全产品范围,提高矿山安全产业市场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3、完善产业服务
坚持以安全科技产品生产制造为产业主体,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重点引入专业融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提高重点成果孵化能力;加强与国家级检测检验机构的合作,提升安全产品检测检验支撑能力;积极发展培训展示和产业信息服务,为生产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服务支撑;进一步完善安全科技产业链,构建系统性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4、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国内外安全科技研发机构、先进产业技术和创新型人才,促进安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徐州安全科技产业的高品质发展。
(三)加强政府引导
1、完善扶持政策
充分利用现行的安全生产设备和技术相关特惠政策,强化政策落实,保障政策效力;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制定地方产业扶持政策,;针对徐州安全科技产业重点发展内容,在项目审批、土地利用、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市场准入、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制定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2、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安全产业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安全产品和技术的监督力度;严格规范安全产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安全产业市场准入;制定安全产业地方标准,完善安全产业标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研发创新;完善产品检测检验体系,提高市场产品质量;强化对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机构的监督,规范产业市场秩序。
3、纳入政府采购
鼓励和引导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适用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将部分技术水平高、安全生产实践急需、带动效应明显的产品纳入地方政府采购序列,拓展市场空间;积极参与国家安全产业相关目录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新型产品与技术进入产业推广范围,加快园区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优化发展环境
1、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营造产业集聚环境;加强入驻企业的筛选和评估,严格控制产出强度,提高整体产出效率;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产业园区的交流,积极借鉴相关管理经验,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强化评估考核工作,建立定期评估改进机制,推动园区建设持续改进。
2、提升服务效率
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强化徐州高新区管委会为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服务的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安全科技产业信息网络,加强产业信息引导,拓展服务范围;优化管理,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六、徐州高新区发展安全科技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安全产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协调机构;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目标与任务;组建本地区安全产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中介、研发之间的纽带作用;建立部门、地方、企业、协会等多方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合力推进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发展。
1、加强人才引进
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企业科技人员互聘,消除人才引入障碍;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自由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吸引高层次人才。
2、优化人才结构
合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注重安全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依据发展重点培养和引进重要领域关键方向的急需人才;积极拓展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选派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专业人才高校集成与配置。
(二)完善投入机制
1、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政府直接投资,对入驻企业和研发机构按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贴;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入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投资主体,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协作,为企业融资提供引导,促进银行企业间的合作;
2、完善投融资平台
完善产权制度、搭建产权、股权交易平台,促进安全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联动业务,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为企业技术产权交易、并购及创业投资退出拓宽渠道,形成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目前国内称作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简称EMC)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而基于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项目投资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目前国内简称EMCo)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ESCo已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1996年,在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支持下,北京、辽宁和山东成立了三家示范EMCo,拉开了在我国引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的序幕。甘肃省于2007年底开始推广该模式,以帮助省内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推进甘肃省的节能减排工作。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综述
(一)EMC模式
EMC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以EMCo和用能企业之间的能源管理合同为载体,双方确定节能目标,最终达到共赢局面的最新能源管理模式。EMCo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显著降低用能企业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二)EMC模式的优势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各类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价值的严重低估,廉价的能源使很多用能企业利用高能源投入换取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并不会为了节能而使用专业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来辅助生产,故而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传统的节能方式多为用能企业自身投入节能技术和设备,或者利用地方政府节能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效果并不明显。近些年,随着节能意识逐步深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成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一大法宝,而较高成本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又成为用能企业提升能源利用率的瓶颈。在这一背景下,对于用能企业而言,EMC模式凸显了它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有效解决用能企业在节能过程中的技术信息不对称问题。EMCo能够提供专业的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了用能单位自行节能的技术风险。其次,有效降低用能企业用能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用能单位不需要承担节能项目实施的资金,有效改善用能企业资金流,同时建立绿色企业形象,从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再次,有效提高用能企业的能源利用率。EMCo提供的专业节能服务能够促使用能企业的节能效率。最后,有效降低用能企业节能的经济风险。EMCo对客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向客户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因此,EMCo承担了节能项目的大多数风险。
EMC模式通过节能目标的实现,最终能完成用能企业、EMCo、金融、机构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共赢的局面,这是传统企业发展模式所不能带来的巨大优势。EMC模式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的青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二、甘肃省实施EMC的背景
甘肃省于2007年底开始推广EMC模式,相比发达省份,起步偏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EMC模式的实施背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甘肃省能源利用现状
甘肃省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自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一直占GDP总量的40%以上,2010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48.17%,贡献率为59.32%。第二产业对拉动甘肃省域经济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能源,2010年甘肃省能源消耗总量为5923.13万吨标准煤,其中第二产业消耗4456.08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75.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25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第五高耗能地区。甘肃省节能潜力巨大,EMC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甘肃省EMC的需求潜力
甘肃省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001个,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是49020308万元,而采用EMCo服务的不超过10家。超过9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EMC模式采取观望态度,甚至不知道EMC模式。一个正在探索的案例,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采用EMCo服务,EMCo通过调查企业用能状况,分析用能效率,科学评估用能潜力,主要从公司生产工艺、供水、供电、供暖用能、用热效率方面提出了15项节能建议,初步诊断出该企业总计有5138万元的节能潜力,仅供热一项每年就能节省2800吨标准煤。假如EMC模式成为甘肃省节能领域的常态服务模式,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用EMCo的服务,专业化的节能服务会使全省每年节约能源30%以上。用能企业可以因为能源成本的降低增加产品市场竞争优势;EMCo因为提供节能服务而得到相应的服务报酬,取得利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民众可以享受到因为节能而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改善效果,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总体来说,甘肃省用能企业的节能需求巨大,民众对环境改善的渴望度高,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较东南沿海地区,EMC在甘肃省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三)甘肃省EMCo的发展
全国2005年时有EMCo80家,到2010年时已经发展到了800多家,甘肃省目前经过国家备案的EMCo共有24家,均为中小型企业。由于EMCo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资金回转较慢并存在一定的资金回流风险,同时节能服务行业内的企业没有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设备节能量化评价标准,导致最需要接受节能服务的高耗能用能企业对EMCo普遍缺乏信任感,对甘肃省整个EMC的实施、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由于大多数节能项目的规模改造工程较大,EMCo经济投入比重较大,大量的节能项目由于融资障碍而难以实施。另一方面,由于对EMCo的节能服务效果的未知,保守的尝试心态促使甘肃省用能企业与节能企业签订的多是三年内的短期合同。对需要长久发展的EMCo来说,短期的节能服务合同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益,在合同初期,EMCo由于投入了节能设备、技术等必定属于亏损阶段,在收回成本后,如果合同到期而终止服务,会大大挫伤EMCo的积极性。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短期节能服务合同不利于甘肃省EMCo的长久发展,从而影响EMC模式在甘肃省的更广更深入的发展。
三、甘肃省EMC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用能企业观念滞后
在各种行业中,耗能最高的行业是钢铁、水泥、矿山采掘、电力、冶炼、石化等行业。甘肃省内该行业中多为带有垄断性质的国家控股企业,由于对产品价格的相对垄断,节能降耗并没有成为这类企业的自觉意识。其他行业的用能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或者本身就缺乏企业责任感,节能降耗意识非常薄弱。在这样的企业节能意识下,EMCo的项目营销和商务谈判人员很难接触到用能企业的决策者,营销难度加大。另外,用能企业对EMC模式缺乏了解,对风险估计和节能效果的怀疑使多数企业对EMCo抱观望态度。用能企业保守的节能态度使甘肃省内EMCo很难获得节能服务订单。
(二)EMCo融资困难
甘肃省内的EMCo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注册资本不足千万,少的只有百万元,员工人数均在百人以下,少的人数不超过10人,多属于民营小型企业。在EMC模式下,EMCo承担绝大部分项目风险和资金筹集任务,而且回款周期相对其他行业较长,随着EMCo业务的拓展,实施项目的增多,EMCo的资金链很有可能发生断裂,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EMCo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全国来看,EMCo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际支持资金、国家拨款、银行信贷、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交易、项目合作等。对于甘肃省内的EMCo而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交易、项目合作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其它方式并不具备可操作性,而自身的资本积累速度缓慢,制约了EMCo的快速发展。甘肃省EMCo中小企业如何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拥有相对较多的融资渠道是EMCo发展的关键。
甘肃省内的EMCo与其他行业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同样的融资困难的境遇,一是由于EMCo多数是轻资产,融资过程中可抵押资产少、缺乏良好的担保条件;二是企业内部运营效率不高,管理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在节能服务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种内部因素制约了金融机构对EMCo的发展前景评价;三是与众多中小型企业一样,省内EMCo金融素质偏低,未能在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感。综合上述因素,省内金融机构出于对EMCo的诚信以及其经营风险的考虑,在评价EMCo资信等级时均处于较低级别,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EMC在甘肃省发展的瓶颈。
(三)EMC专业技术以及能源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省内的EMCo的员工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总体不高。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以及有丰富EMCo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并不会选择在规模不大、收入水平不尽人意的小型EMCo中任职,故而省内EMCo中的任职人员多为应急性就职,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员流动性强,通过企业进行员工的系统专业培训并不现实,也导致EMCo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EMC项目是集节能设计、节能管理、服务培训、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知识产权保护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甘肃省内的EMCo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现在多沦为进行节能设备买卖的贸易性企业,丧失了EMCo的服务企业本质。
四、推进甘肃省EMC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节能服务受到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在政府指导和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甘肃省政府机构应该针对省情制定出符合甘肃省EMC发展的政策,通过节能优惠政策解决用能企业和EMCo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形成省内完善的节能服务网;通过制定甘肃省的行业耗能标准,利用量化标准检测EMCo的合同完成状况,促使合同顺利完成;通过制定行业规范、服务标准的制定促使EMCo优胜劣汰。建立省内EMC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制度,规范行业秩序。
(二)加大财政支持,多方面拓展EMCo融资渠道
对于EMC在甘肃的发展境况,面对EMCo的发展的困惑,甘肃省政府机构应该加大针对EMC的财政支持,增加对EMC项目的拨款;为EMCo成立担保基金,提高金融机构为EMCo融资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政策,在EMC项目融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政策;大力宣传EMC模式,鼓励商业银行外的金融机构,如风险基金、私募基金、小额信贷公司等形式积极参与为EMCo融资;对EMCo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已经取得节能成果的EMCo实行财政奖励和补贴。
(三)加大省内EMC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针对甘肃省内EMC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应该发挥政府、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层次的作用,建立EMC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民众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节能设计、节能管理、服务培训、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进驻EMC行业,改变EMCo人才匮乏的局面。面对省内EMCo由于资金原因无法独立完成EMC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搭建EMC行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再培训平台,帮助EMCo解决就业人员的素质问题。通过优化EMC人力资源结构,最终带动甘肃省整个EMC行业的发展。
(四)通过省内公共部门与EMCo的合作来强化EMC的示范作用
由于EMC模式在甘肃省还没有被广大用能企业认可,对风险估计和节能效果的怀疑使多数企业对此呈观望态势,EMCo直接面对用能企业的订单的机会太少。在这种背景下,甘肃省政府公共部门应该首当其冲与EMCo进行合作,强化EMC的示范作用。通过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与EMCo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减少地方财政在公共机构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支出,检测EMC的节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广大用能企业做出表率,打消用能企业的顾虑,为省内EMCo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全面促进EMC在甘肃省的发展。
在2010年6月,甘肃省发改委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到2012年,扶持培育15~20家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3~5家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相信甘肃省EMC行业会得到快速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节能服务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性见解[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8).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优化
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GDP的增长往往偏重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三产业所占比例较轻。煤炭产业作为山西的主导产业,煤炭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山西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煤炭产业的生产值从占全省经济生产总值的6.3%增加到27.4%,山西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以煤炭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经济结构。
2.资源枯竭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资源枯竭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会使得煤炭的储量快速减少,直至枯竭。2010年到2015年,山西煤炭年产量从7.41亿吨跨越到9.77亿吨,增幅31.84%,2015年,全国原煤生产总产量大约为36.9亿吨,原煤产量前五名的省份为山西省、、陕西省、贵州省及山东省,产煤总计占全国原煤产量的七成多。其中,山西省累计生产的原煤近10亿吨,占全国产煤总量的近1/4。高强度的开采降低了煤炭储量的使用年限,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
(2)环境问题
长期对煤炭资源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为保证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需要将附近的地下水排出,无序的煤炭开采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甚至造成了河流的断流,还有开采过程中未经过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流,也使得山西的水系受到严重污染。其次,煤炭的露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加剧了山西的温室效应,造成雾霾的频发。最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地表塌陷、悬空和泥石流等一系列问题,2016年山西的矿山采空区已达到两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地下采空区形成的地表凹陷,不仅影响人身安全,而且如果遇到强烈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3.生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矿难在中国的发生率很高,尽管山西在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安全生产还存在很大问题,重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损失惨重。主要原因在于煤炭行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一些小型煤矿甚至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劳动力来自周围的村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技术水平不足,要改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改善煤矿工作环境留住人才。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1.保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保持动态协调,而山西的第一产业较弱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在目前山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煤炭为主的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而第二产业由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经济结构失衡且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山西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顺应国家转变方向,调整结构的策略,加快进行经济改革,改变完全依靠煤炭的产业结构,才能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根据2015年山西省各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80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长1.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2%;第二产业增加值5224.3亿元,下降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0.8%;第三产业增加值6790.2亿元,增长9.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3.0%,虽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适应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我国的能源消耗巨大,而煤炭资源消耗占了能源消耗的70%,煤炭资源的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要远比其他能源大的多,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特别大,近几年全国许多地方大面积的雾霾的产生,也与生产、生活中消耗大量煤炭资源有关。我国现在的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一个极限,政府对于节能减排把控严格,与此同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加强,呼吁能源结构的改革,所以山西以煤炭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也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地步。
国际对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不断成熟,我国也要紧跟国际形势推进能源革命和消费革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广非煤能源和新能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山西依靠煤炭开采和初级加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继续走下去,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策略和路径
1.经济转型政策建议
(1)完善产业转型的促进机制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鼓励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减少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政策,使得国有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放宽对于能源产业的市场准入,允许矿产合法转让,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组和联合。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健全产业转型政策,调整转型机制,加快转型的速度。
(2)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
支持科技创新与能源产业相结合,掌握核心的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融资。完善人才的培养,配合高校开设资源型经济转型专业学科,培养高素质和技术过硬人才,为经济的转型提供智力保障。完善创新保护制度,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降低创新的风险,防止中小企业由于尝试技术创新失败而倒闭。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转变经济追求目标,不再单方面追求GDP的增长,建立多项指标的综合考量,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建立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出台生态补偿政策,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将环保纳入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促进政府和企业对于环保的内在动力。
(4)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与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进行合作,推动山西出口贸易的增长,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来山西,带动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山西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
2.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1)初期:优化传统资源产业结构
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重组力度,提高煤炭市场的竞争力,将煤炭开发与科技相结合,加快推行煤炭机械化开采,减少矿井事故,利用创新科技降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将原煤加工转变为清洁煤能源,进行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与钢铁、冶金等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使得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靠煤炭开采和初加工,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2)中期:构建多元化体系
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制造业,例如:太原不锈钢、富士康产业园区等,重点发展污染小,附加值高且能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引进国家新能源汽车制造、高端设备制造等产业在山西落户。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利用山西的地理位置,改善交通设施,建造物流中心。利用山西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壶口瀑布、太行山大峡谷、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等一系列优质旅游景区,不仅可以改善山西的形象,还可以带动餐饮、零售业、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后期:创新带动发展
加快推动高新产业的聚集,形成高新园区,重点发展有良好前景的高科技企业。利用山西岢岚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带动航天相关产业在山西落户发展。联合“互联网+”促进企业发展的新形态,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关联,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更好促进企业智能化发展,从而带动山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文.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3)
[2]景普秋,孙毅,张丽华.资源型经济的区域效应与转型政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06)
[3]刘晔.资源型经济转型策略探析――以山西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
[4]李秀.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
[5]光文亮.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
作者简介:
1、企业简介
建安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2008年股份重组后,隶属于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具有乙级工程建设监理资质,可承揽矿山建设及配套工程、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工程、冶炼工程、化工工程的建设监理与技术咨询服务。
2、主营和其它产品种类(包括服务类产品)
2008年公司股份重组以后,依托隶属煤业化工集团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先后承接了红柳林矿办公楼装修工程、供水工程、绿化工程、公路工程;张家峁矿选煤厂工程、神南服务区;陕北基泰能源兰炭、电石生产项目;安山煤矿地面工程;以及冯家塔矿、铜川矿区、韩城矿区、澄合矿区、黄陵矿区、陕煤建司、建设钢构有限公司、省煤炭物资供应公司以及延长油田等单位的建设监理项目共63项。签订的工程监理项目建设总造价36.78亿,合同监理费约3800万。截止目前为止,公司监理工程合格率100%,项目安全无事故,客户满意率达98%以上。
3、生产经营情况
公司上级主管单位为煤业化工集团,是由省政府牵头组建的我国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34亿元,在全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243位。近年来,煤业化工集团的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每年约200多亿元,建设速度和规模都创历史新高。
4、组织架构及销售系统
建安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设立主管经理,分管经理(人事组织、监理、生产计划),总工(分管技术)。下设生计科、物资科、设计院和财务结算中心等。和全省其它监理公司的基本职能是一样的,生计科的直接领导一般都是总工。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生计科和物资科争夺采购实权的情况。物资科:一般合同的签订、回款的初始程序都是在物资科,物资科也是销售人员最直接的客户对象。
二、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1、国内市场综述
1988年,国家开始创设建设监理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从项目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开始至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工程保修阶段,都实行监理,由监理工程师为业主方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智力服务。为了监理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政府的扶植呵护下,监理业队伍迅速扩大,全国已有6200多家监理企业,27万从业人员,10余万人取得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监理业务已经覆盖所有建设行业。但是,监理业没有象政府期望的那样,成为工程建设的管理核心,目前监理范围基本上保持在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上。无论从行业规模、市场形象、社会效益等都和制度设计有很大反差。无论何种原因,监理业的这种市场定位决定了它的命运:监理业将主要从事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指望国家政策扶植向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理发展,希望不大,目前只能在自身寻找发展的动力。
2、市场状况分析及预测
这些年,国家及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新的法规条例,健全了监理业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加重了监理业的法律和行政责任,给监理业赋予了非常繁重的任务。
2002年《房屋建设工程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规定,监理要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施工实行旁站监督,第一次把监理从工程管理者变为既是管理者又是施工作业者,直接和具体施工操作挂起钩来。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监理要负责施工安全管理,各地方行政法规更加要求,如果工程出现安全问题,要对监理企业进行很重的行政处罚。安全管理责任象一座小山,压在总监的身上,压在监理的身上。监理企业为保证施工安全,只好投入越来越大的精力、人力和物力。
监理人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任务越来越重,收取的报酬却越来越低。监理业的收费根本不能与设计相比;监理业也不能和施工企业相比,施工合同基数大,可以通过内部控制、索赔和时空转换取得丰厚利润。监理的收费标准是1992年制定的,而现在监理实际报酬低于1992年标准的60%,有的地方实际取费不足1992年标准30%。
监理从业人员的工作状况更不乐观,监理既是“全保险”,又是个“小保姆”。政府、领导检查项目,总是批监理,好像项目是监理承包的;业主除了付款外工程上的所有问题都找监理算帐,无论何种原因,都是一句话“监理不到位”,监理连说理的地方都找不到;监理不看业主脸色不行,他不高兴就炒总监、炒监理人员的鱿鱼;监理的工作状况甚至不能和企业工人相比,监理人员没有休假,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时间都在8~12小时,加班无工资,劳动无防护。由于是小行业,工作生活状况不易引起政府注意,合法权益无人关心,几乎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政策表面上为监理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实际上是挤压了监理业的生存空间。监理业要开展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施工企业都可以开展,相当于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来讲,监理企业无论从规模、技术经济实力、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无疑处于绝对劣势;监理业要开展项目“代建”,以区区百万元的注册资本,完全不会有人信服具备这个能力;监理业要向工程咨询业发展,市场准入门槛较高,
3、产量分析及预测
如下图市场规模调查显示,在2003年~2009年间建立行业发展的总产量和总品种都有了显著提高,数量上的提高让监理行业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上。
监理产品市场规模调查表
从上面表中可以看出,从2003年起步开始,监理产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总产量上七年间提高了80%的比重,而在品种上从十几种上升到几百种,监理产品的种类扩大让我国监理公司的发展逐步壮大。
5、需求量分析及预测
目前我国在监理产品的需求上主要集中在重点设施的建设上(山西地区也是这样的表现),这主要包括房地产项目、交通类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其它相关产业项目的监理工作,提供对大型建筑产品进行适当的监理和监督,发挥充要的职能和职责,一般需求量如下图所示,在各种产品配额上都有所体现。
6、产供需状况分析及预测
这主要体现在区域化的需求上,区域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对监理行业和产品的需求上,一般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一点表现的非常重要,对于监理需求非常广泛,而且对监理行业的产品发展也起到直接的正面影响作用。
7、价格分析(变化趋势)
从下图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随着监理价格的不断变化最近四个年度中西安市平均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718.40万元到2009年1251.28万元,增长了74%,其中年度平均工程监理收入从2006年的526.45万元到2009年的1019.77万元,增长了93.7%,监理收入占年度平均营业收入比例从2006年的73.28%到2009年的81.50%,增长了8.22%,项目管理收入占年度平均营业收入比例从2006年的0%到2009年的3.01%,说明西安市监理企业收入来源主要是监理业务收入,收入比较单一,项目管理业务近几年基本无大的进展,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脆弱。
8、国内同类产品生产厂家(经销商)介绍
华建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机械工业部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工程监理处基础上,经股份制改制组建,由原机械工业部批准于1996年10月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股份制企业。资质等级为甲级,省建设厅登记,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公司已于2000年2月顺利取得北京中设质量体系认证中心颁发的ISO9002:1994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后于2003年1月经北京中设质量体系认证中心换版审核,取得ISO9001:2000认证证书。主要业务面向全国,承接各类工程建设监理、中介及技术咨询服务。
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设有综合管理部、工程监理部、经营计划部、投资控制部、工程技术部、专家组六个部门。本公司已完成的监理工程总面积约168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33亿元,在监项目约354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46亿元。公司拥有从事工程监理、中介及技术咨询服务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99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5人、高级工程师23人、高级经济师4人、工程师55人、其他人员2人。技术人员中92%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8%以上参加过监理业务培训,其中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人、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2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3人,取得全国监理工程师资格并注册的29人、原机械工业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54人、省颁发的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14人。上述人员的专业分布为:总图、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采暖与空调、经济与预算、自动控制及非标设备制造等领域。本公司监理手段完善,专业配套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绝大部分人员长期从事工程设计及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熟知国家建设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可从事公司主营范围的各种业务。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守法诚信、公正科学、开拓创新、务实求精的质量方针,以认真、从严、求实、热情服务为宗旨,承接各类工程监理业务,对监理项目实施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强化合同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协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工作关系,使监理项目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工程建设目标达到最佳,做到让社会100%放心,让业主100%满意。
9、国内同类产品在建及拟建项目
根据2007年公布的行业统计数据看,甲级企业1431个,乙级企业2151个,丙级企业2588个,比率大致为2:3:3.6;企业按专业工程类别分布情况见。
全国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按专业工程类别分布情况
表中看到,房屋建筑工程专业的监理企业占到84.4%;另有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不过5至6家。监理企业层次不分明,大的不强,小的不活,行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造成市场竞争过分集中在房屋建筑工程,大的企业缺乏与国际咨询公司竞争的实力,中小规模的企业没有专业特色,缺乏活力,市场生存困难,某些发展迅速的专业领域又缺乏足够的监理队伍,缺乏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因此,大力调整监理行业的组织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于提高行业竞争秩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调整市场监理资源配置,增强行业监理服务的差异化、专业化服务特色,推进监理行业的国际化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政府、行业和企业应共同努力,逐步调整监理行业的组织结构,在监理市场逐步形成三类不同层次和特色的企业,形成“金字塔形”的行业组织构架,即:
第一类企业:少数企业在行业顶端的,将是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实力强大的工程咨询顾问公司。这类企业业务可能集中在某一项或多项专业工程领域,从事着从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直至包括项目后评估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这类企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适应整个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类企业:多数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实力较强且有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相当丰富的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在某一项或多项专业工程技术上有专长。这样企业将有能力根据市场的需要提供建设项目全过程或某一阶段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企业形成独具特色、规模适度、专业性强、机制灵活的“专、精、尖、新”企业、充满生机和市场活力,成为建设监理行业的中坚力量。
第三类企业:这类企业主要在施工现场实施旁站、或仅仅实施施工阶段的质量、投资、安全等某一专项监管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是受业主的委托,也可以是受第一种类型监理企业的委托,甚至可以是受施工承包单位的委托,受谁委托即为谁服务。鼓励其围绕大、中监理企业提供监理劳务服务,建立与大、中企业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为监理市场提供基础性、劳务性并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人力资源。
三、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1、产品技术、质量等级(包括品牌、行业资质、许可及相关证书的取得)
近几年来,公司通过工程的监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批建设监理人才,已具备了承接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多目标的监理业务能力,并在产品技术和质量等级上已经初具规模。
目前公司拥有的技术等级为国家Ⅰ级,质量等级为省Ⅰ级,国家Ⅱ级水平,目前正在向国家Ⅰ级进行积极申请。
2、产品市场份额
目前公司所接触到的业务为项目招标、项目代建、工程造价、交通部公路业务,这几项构成了公司目前的所有业务,目前在境内的业务收入及市场份额相关数据如下。
3、产销量统计(近3年)
目前公司所接触到的业务为项目招标、项目代建、工程造价、交通部公路业务,这几项构成了公司目前的所有业务,产销量如下图所示(单位:万元)。
4、产品市场定位
在制定公司工程监理招投标办法及统一的招标范本的范畴下,产品市场定位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一是完善监理企业、执业人员的信用体系并在已建立的《省监理行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予以公布,将评标标准与企业及执业人员的诚信记录(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对企业行为记录和评定的信用等级)密切挂钩,对达到通报批评或一、二类不良行为标准(深圳为红色警示)的一律暂停投标,对外地企业无法核实的业绩证明不予采纳评分。二是工程监理招投标评分细则要合理公平,切合实际,减少弹性条款,避免针对性、倾向性。三是按照国家招标法的相关规定,把应属于业主的权力归还给业主单位,让业主能够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统一的监理招标范本前提下选择出满足要求的监理单位。
(2)设法解决招标图纸等文件价格普遍偏高的问题;
(3)建议招标管理部门加强对监理招标文件和中标文件的审查。对招标文件、中标文件按既定的办法和范本要求进行审查备案,严肃处理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监理招标行为的公平、公正性。
(4)建议设法将总监的在兼项目数予以联网公示,招投标机构要对照相应信息进行评标,特别是对外地企业的总监现有条件无法核实在兼项目的,对其在我区、我市监理项目的数量应更为严格地限制,同时要求对政府投资或主导投资项目开标时总监及专业监理工程师要到场答辩。
(5)对进入政府采购项目监理服务供应商目录的企业数量适当放宽。目前西安市仅为房建、市政各10家,规定国有投资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建设单位应当从审定的预选承包商选择承包人,目前监理承包商房建、市政各为95家、70家并进行了分组。
6、竞争对手及状况分析
1、监理企业水平良莠不齐。即使是同资质等级的监理企业之间就有不少差距,不仅仅是在工程管理水平上,更多还有不少的监理企业的用人标准及用人理念上。往往更多的是低收费,导致监理人员低报酬。长久下去,监理行业的信誉和健康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这在目前省较为普遍,例如山西诚信监理及中安监理都存在这些问题。
2.监理收费没有实质性的政策保护和监督。建筑施工企业有不少的收费项目是强制性的,不允许打折扣。如工程标底要经过审查、安全文明施工费不允许下浮等等,而监理企业在省从2001年实施强制监理以来,没有在收费上对92年收费有任何的改进,这是监理企业感到普遍痛心的事。目前部分业主对监理,特别是对有能发挥作用的监理宁愿按较高价位进行签定合同,但苦于92年的标准限制,若超过甚至担心引来非议。很多监理企业曾遇到了个别的工程,财务监督部门还提出为何监理取费略高于92收费标准,这就取决于工程的复杂程度、工程技术难度、监理人员的配置情况。
3.监理的自身定位和工作范围问题:曾有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业主为监理进行质量控制授权的占72.7%,对进度授权的占15%,而造价权交给监理的仅占4.8%。如果监理的定位如上,则决定了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特别是在近年来政策倡导的“旁站监理”和“安全监理”,则进一步强化上述定位。如何把监理的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就需要大家深思了。
4.目前监理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在做监理,而是在纯粹做企业。只有诸如山西诚信监理及中安监理这样的监理企业在监理行业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把企业的利润当作是发展的全部。对内部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提升、服务创新和延伸都没有认真的思考及增强。很多政府主管部门都有这样的认识,对于这种局面对监理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隐患,所以根据目前省监理企业发展现状,建议借建设部整顿监理企业之际,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理。
7、营销策略(广告、媒介、公关)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服务质量,积极打造有公信力的名牌监理企业。随着诚系信体系的加快完善和相关办法的实施,市场最终会选择行业内守法守规、讲诚信的企业,作为监理企业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此要规避短期行为,平衡好发展和管理的关系,强化内部管理,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采取措施保留人才,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积极打造为有公信力的名牌监理企业。
(2)积极融入行业协会,借助行业协会平善自身管理水平、对外反映诉求和处理一己之力难达的难点问题。行业协会是以“服务企业,服务政府”为理念,是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随着政府主管部门对监理行协会的重视,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发挥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加入行业协会从而借力来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必然的选择。
(3)努力成为有实力和有条件的监理企业,在这一点上来说要加大引进专业人才力度,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向含盖设计监理或设计咨询全过程、全阶段的工程监理服务转型。
(4)鉴于现阶段招投标业务竞争过于激烈,行业发展极不正常,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已基本无正当利润,经营风险较大,建议适度发展并加强控制管理风险。
8、近期发展规划
本报告是省建安监理公司多年对内部问题的分析和反映问题的全面总结性报告,该报告还结合近年建安监理赴我国先进地区的考察成果及协会内部调研的资料,通过对比分析,系统发掘和梳理省建设监理行业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深入分析后逐一提出了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应对措施和建议,目前提出相关发展规划:
1、主动完善公司内部建设行业诚信体制,作为内部管理中急需改善的重点工作,来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完善涵盖项目建设参建各方的诚信管理系统,严格按既定办法实施管理。对“关于企业行为信息管理的意见”、《西安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监理行为考评试行办法》等涉及诚信管理的文件尽快会同行业协会进行统一梳理,并配套制定制定监理合同备案办法、工程监理招投标办法及统一的招投标范本等制度,以此形成我公司诚信管理、招投标管理、市场准入等方面系统而且统一的标准和办法,逐步形成行业内守法守规、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2、完善监理企业来陕企业备案的日常条例,严格对合作外地企业来陕企业备案管理,避免与各监理公司过度竞争,保护、扶持与本地企业的和谐关系。
3、协调统一和明确作为监理单位、监理人员的检查、明确处理(含不良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理)的办法,在完成相关制度的修订后严格按制度检查、处理和公布,提高不良企业和执业人员违法违规的成本,从而达到行业内优胜劣汰、激励企业和个人守法守规、讲诚信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 教学体系 改革 发展模式
我国的环境科学本科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得到稳步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也经历了与国外早期环境科学专业多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相似的阶段。环境科学专业多脱胎于传统专业,如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工业分析、水文地质、植物保护、土壤农化,等等。在办学中受母专业及师资的影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在校际之间都有不少差别。尤其是新设点的环境科学专业大多办学条件较差,实验教学环节薄弱,造成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专业方向狭隘、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新形势要求下,大学教育模式改革要向办学形式多样化和专业设置多样化方向发展,对于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教育而言,如何使其对人才的培养由精英型走向大众型,这是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及现状
1.环境科学专业特点
环境科学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几十年在实践中的发展,已从各相关传统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体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综合性强。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科学知识,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2)研究领域广。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诸多方面;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宏观的宇宙环境到微观粒子,时间跨度从万年到皮秒计。
(3)分支学科多。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等;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4)研究的科学整体化。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在科学整体化过程中,全面考虑,实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充分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控制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2.环境科学专业现状
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直接表现在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上,产生了比较广阔的就业前景,并影响高等环境教育的培养规模和范围。尽管我国各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环境科学专业在各地区的布点数量不同,但环境科学专业几乎覆盖了全国(图1)。从环境科学专业在各类型大学的布点数来看(图2),综合性大学最高,为54;次之是师范类大学,为30。
二、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对比
从专业结构看,国外发达国家大多专业方向丰富,专业设置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我国,过去环境科学专业受母学科制约,专业方向划分过细。目前我国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教育正在向宽口径、适应面广等方向发展,以改变过去那种在本科就开始培养“专业人才”,以至分配面窄,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状况。
从办学要求看,无论在国内和国外,其办学导向都是与社会需求尽量取得一致。在培养目标上,各国普遍强调要对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文化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和“做人”三方面做到有机统一和结合;在国外,比较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我国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多年以来强调培养“专家”和“专门人才”,着眼于毕业后的职业,要求毕业后能“专业对口”。因此,培养学生只重深度,不重广度,近年来虽已逐步扩大培养口径,但还不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这种缺陷已经暴露出来,表现最突出的是毕业生工作适应面窄,适应能力差。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
在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实施方面,国外设置的课程类别大致与我国相同,全部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国外实施学分制与我国一个明显的不同点是,国外学生在选修上的自由度非常大。专业课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在指定选修课和必修课中也设置若干门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允许在校内其他系或学院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在我国,学分制中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多而选修课学分少,而且在选修课中,也只有本系开设的选修课程或一些全校性的选修课可供选择,而这些选修课少到若漏选一门则可能学分不够,使学生在近乎完全同一的模式中学习,这就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难以应付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国外不严格限制学习时间,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而我国依然实行四年制本科教育。
三、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环境科学的独特性决定了高校环境类专业所需基础课内容广,专业课门类多。然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如何在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制订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
1.拓宽基础,文理渗透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范围内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在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环境、资源、技术、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多渗入经济、人文及行为科学的内容,加强文理渗透,提高人文修养,尤其是必须进行经济、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环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无统一模式,但其共同的特点是具有宽厚的基础,几乎数理化、天文、地质、生物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都设有必修课或选修课。基础课主要集中在数学、化学、力学、经济、人文及行为科学等方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环境类专业其文科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3%,体现了文理渗透、加强素质教育的意图。美国杜克大学环境学院还开设职业写作、职业技能等多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Brown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执委会成员的职责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爱好制订有效的和多样化的专修课程计划,使所选课程密切相关,并以一体化的论文为终点。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2.发挥特长,办出特色
我国目前办环境类专业的院校不少。各高等院校应发挥各自特长,办出自身特色,不应强求统一模式。要注重专业课程的补充更新,通过开新课或在原有的课程中补充若干新章节来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使之能及时敏锐地反映学科的新进展以及当前环境决策和举措中的新观点和新动向,尽可能使学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3.多设选修课,扩大选课自由度
目前,我国高校选修课程占总学时比例小,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这样的教学计划必然导致同校同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都相似,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培养。国外高校这方面做得较好,如德国Stuttgrat大学选修课约占总学时的30%。英国的一些大学为解决因师资不足造成选修课缺乏现象,甚至可跨校、跨国选修课程。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此外,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并让他们在高年级阶段围绕该研究方向与内容选修相关的专业课。这样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可能差别较大,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由于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和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室工作、项目设计、野外实习等形式。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讲课时间应少于实践课时间,精讲多练。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性质,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实验能力、科研和工程设计能力,同时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参与学术交流。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多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或参与完成实际工程,对提高就业率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1.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模块和内容体系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模块大致如图3所示。
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应体现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方向,重视专业技能的改革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路就是:
第一,把环境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按照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层次和认识规律的要求,确定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组织、选择和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 及相应的教学要求。
第二,按知识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工程原理基础和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课五个基本模块,各模块所设基本课程见图4所示。这样的课程结构能更好的反映不同层次的课程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更能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在具体办学当中,各大学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对于专业课程的安排各有不同。如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比较全面,涉及到了化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生态学等各个方面;工业类大学则侧重工业的特点,开设了一些偏重于环境工程方面的课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等作为其主干课程;地矿类大学将其专业课偏重于地质学方面的内容,如中国地质大学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地学等地质类的课程;师范类大学侧重环境管理和生态学方面的培养,主要开设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理学、植被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作为其主要专业课程;林业类大学主要开设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水土保持学、生态学等偏重于资源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课程而体现出其专业特色;化工类大学主要开设了有机分析、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分子生物学、化工工艺学等偏重于生物和化学类的课程作为其基础课程,体现出其在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方面良好的专业基础;农业类大学则十分重视土壤、资源和生态方面的课程,主要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地理与调查、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养分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信息技术、普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
2.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还仍然比较薄弱,还不能完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为培养合格的环境保护人才,全面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加强环境科学实践性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则显得尤为必要。
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提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认识性环境实习、环境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四个环节。
(1)认识性环境实习。主要包括:①一定区域内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现状,如森林、灌木、草原的天然分带性,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干旱戈壁、沙漠环境现状,城市环境特征及现状;②环境演化及其环境效应,如河流源区的森林涵养水源效应,沙漠绿洲的形成演化及其环境效应;③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如干旱内陆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戈壁、沙漠生态环境及问题,矿山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④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染防治技术,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土地荒漠化及沙漠治理技术,“三废”污染防治技术等。
(2)环境专业课程设计。环境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学科知识,这就决定了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应包含有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环境监测与评价》必须要有各种监测仪器使用操作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包括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课程应有污水净化机理的实验和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等实践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课程应安排大气颗粒污染物物理性能检测、大气污染物净化等试验和安排去火电厂参观烟气除尘装置;《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废的收集、转运、分类贮存,压实、破碎、分选、固化,发酵堆肥,热解、焚烧,填埋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过程。
(3)生产实习的内容。环境科学专业生产实习的内容既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所涵盖的内容,也包括教科书中还没有反映的相关内容。主要有环境现象和环境问题调查分析方法,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污染控制原理和治理技术方法,环境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环境政策、法律和环境管理等。环境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亲自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工作,如参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对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参加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
(4)毕业论文的内容。毕业论文实行导师制,即由一名本专业讲师以上职称的老师或校外相关技术人员担任导师,指导3~5名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内容可涉及环境科学相关专业所有知识点。
五、结语
我国各类院校在办环境科学专业时,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办出自身特色。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应在坚持“统一性”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要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本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以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一领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也就是要注重培养方向的目的性、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合理性及其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协调性。另外,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行业变化的需求,适当补充或更新专业课,通过开新课或在原有的课程中补充若干新章节来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使之能及时敏锐地反映学科的新进展以及当前环境决策和举措中的新观点和新动向,尽可能使学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就业的需求。只有这样,环境科学专业才有活力,才能真正为社会所认可。
参考文献:
[1]李顺兴,邓南圣.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4):92-96.
[2]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0(2):11-13.
(2002年2季度)
出版日期: 2002年8月 WWW.CEI.GOV.CN
编写说明
本报告从分析我国和世界石油及石油制品新特点入手,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大趋势,深入剖析了我国石油发展现状,对近期走势及中长期发展做出了预测。
趋势预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成品油市场将持续增长,汽车用油将成为影响汽车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柴油和油具有长期发展空间,但中短期起伏不大。天然气合成油市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国际油价变化不会很大,但国外石油公司对华投资将会在市场占有上逐步实现本土化战略。
强 势: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长足进步,汽车市场日趋扩大,市场化配置资源都将使成品油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环保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柴油和中高档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弱 势:国内石油企业管理水平相对不足,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成本油质量,国外石油公司对华投资力度加大,其技术垄断与品牌渗透在中长期将对国内产业形成较大冲击。
机 会:天然气合成油市场尚有较大发展前景,国产中高档油产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外石油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尚存在较大政策壁垒,其实现本土化运作需较长时间。
风 险:未来中长期石油制品竞争将日趋激烈,部分跨国公司利用合资掌握中方商标抑制发展。其技术垄断与品牌运营战略将对国内企业构成较大危胁。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目 录
I 国内成品油市场分析................................................2
一、我国成品油消费特点和发展趋势..................................2
(一)90年代以来成品油消费的基本特点........................2
(二)分行业的消费特点.......................................3
(三)对2002年和2003年成品油消费的判断.....................5
二、轿车保有量对汽油消费的影响....................................6
(一)汽车保有量现状、发展预测及对汽油消费的影响.............6
(二)未来轿车发展对汽油消费增长的影响.......................8
II 环保概念对我国柴油和油生产的影响.............................9
一、柴油清洁化趋势与对策..........................................9
(一)国外柴油清洁化的趋势...................................9
(二)我国柴油清洁化的趋势..................................10
(三)我国柴油清洁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11
二、环保概念对中国油产品的影响...............................14
(一)国内外油产品标准发展状态分析......................14
(二)中国油产品标准的发展趋势..........................16
III 国外石油公司对华投资策略分析...................................17
一、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现状.................................17
二、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策略.................................19
(一)优化资源 扩大规模....................................19
(二)侧重销售 占领市场....................................19
(三)垄断技术 品牌渗透....................................20
(四)经营运作本土化........................................21
IV 世界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2
一、天然气合成油发展状况.........................................22
二、近10年亚洲天然气合成油市场分析..............................25
V 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向.......................................26
一、基本因素使石油价格难以走高...................................26
二、地区冲突对油价影响目前不大...................................27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三、部分市场及油品价格维持高位...................................28VI 上半年石油石化行业重点生产企业经济指标图……………………………….36
图表目录
图 我国分行业成品油消费情况……………………………………………………2表 1 轿车保有量增长对汽油消费的拉动………………………………………8表 2 汽油机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17表 3 柴油机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17表 4 车辆齿轮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18表 5 国外机油规格发展情况……………………………………………………18表 6 天然气合成油项目 ………………………………………………………28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I 国内成品油市场分析
一、我国成品油消费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90年代以来成品油消费的基本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成品油需求持续增长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时期。90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轨迹是针对9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措施使之“软着陆”。90年代下半期则是以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为主线,努力避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1998年以后,国家实行增加职工收入,减轻企业税赋,增加国债发行等积极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了成品油消费的增长。1991年我国汽煤柴三大类产品消费总量只有5352万吨,1999年消费量增加到10436万吨,2001年消费量达到11400万吨。
2、成品油密集度呈下降的趋势
成品油密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成品油数量的重要指标,它说明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成品油的数量关系。一般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国家成品油密集度呈现下降趋势。成品油密集度表明了经济发展同油品消费的关联程度,考察成品油密集度有利于我们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把握成品油消费趋势。我国成品油密集度从90年代初期的0.25下降到90年代末期的0.16,10年间下降了0.09个百分点。
国家积极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成品油密集度总体下降的同时,不同行业成品油密集度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例如,交通行业成品油密集度从1994年的0.78上升到1999年的0.9,5年间上升了0.11个百分点。从90年代国民经济和油品消费的增长状况可以看出,成品油需求的增长速度约为同期GDP 增长的87%。
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由此引起成品油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比例的逐渐下降是90年代后期成品油消费的又一重要特点。尽管传统产业部门消费成品油仍然占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有绝大部分,但是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为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传统产业特别是其中高能耗的行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下降,高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的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扩大。
3、我国实现了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完成了成品油资源计划由国家指令性配置向指导性配置的转变。90年代中期,成品油市场逐渐由国家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下的供不应求转变为满足供应,在部分时期还出现了供过于求,国内成品油库存暴涨的情况。尽管同期消费在不断增加,但市场化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成品油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国家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之前尽管有诸多种交易形式,但成品油交易的基本模式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这种交易形式存在计划经济与生俱来的弊端,使得国内成品油消费的效率大打折扣。成品油市场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最重要的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逐渐实现了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
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在成品油供应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据统计,1991年,我国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成品油消费达到了2500吨,即使到1993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成品油仍然达到2000吨左右。而90年代末期国内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成品油仅仅1200吨左右,大大低于90年代平均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费1600吨成品油的水平。因此,成品油尽管有众多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商品,但是就市场配置资源效率高于计划配置资源来看,成品油作为商品仍然具备最一般商品的特点。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经承诺3年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5年放开批发市场,通过3~5年的时间真正实现市场配置成品油这种特殊商品资源的目标。
(二)分行业的消费特点
1、传统产业消费成品油仍占主导地位
分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成品油消费有着密切关系,传统产业消费成品油仍占主导地位。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和成品油消费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各行业成品油的消费特点就会发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传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统物质生产和服务行业仍然是成品油消费的主要部门,而新兴产业产值高速增长,对于成品油消费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成品油的数量并不是各行业平均化的,在不同的行业消费同样多的成品油其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即投入相同多的成品油在各行业中,产出的国民经济增加值不同。同期各行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与油品消费的比例相去甚远。在各行业成品油消费中,平均第一产业油品消费占消费总量的15%,工业占24%,建筑业占3%,交通运输及邮电等占33%,商业服务业占4%,其他行业占21%。而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20.11%,第二产业占47.66%,第三产业占31.6%,其中交通运输只占GDP 的5.6%。
2、各行业成品油消费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于成品油消费在各个行业中的比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工业、农业这些传统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这一变化在油品消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等传统物质生产部门消费成品油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少,交通运输、居民生活以及商业服务业的消费比例在逐渐提高。
从分行业成品油消费情况分析,第一产业、建筑业以及商业服务业消费波动幅度并不大,工业消费和其他消费走势呈现出波动幅度比较大的特点。工业生产消费对相关制约因素反映比较敏感,以国内工业生产中的柴油消费为例,如果市场价格超过一定幅度,电力、陶瓷等行业的消费就将会寻找相关替代产品,从而抑制柴油消费量的上升。但由于传统产业消费基数比较大,这些行业仍然是消费成品油的主要部门,因此传统行业的兴衰将直接影响到成品油消费。
生活消费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来比较快,这和国内汽车。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广泛地进入家庭密切相关。据统计,到1999年底,国内市场摩托车保有量为3000万辆左右。此外私人小汽车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20世纪90年代末期,分行业的成品油消费比例如下:第一产业占14%,工业占21%,建筑业占3%,交通占38%,商业占5%,其他占19%。同90年代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个百分点,工业下降了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上升了5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他行业消费下降了2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整个90年代成品油消费行业结构在不断变化。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三)对2002年和2003年成品油消费的判断
2002年初有专家预计,2002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为11900万吨。由于国内产业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预计2002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成品油数量将比2001年下降2个千分点。据此推算全年国内成品油消费将达到12045万吨。结合专家观点和油品消费同国民经济相关性,以1991年以来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适当预测模型,预计2002年全年各行业汽煤柴油消费总量为11990万吨。这个结果介于专家估计和国民经济关联结果之间,可信度较高。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其他各行业的成品油消费数量都将有明显的增加。在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各行业成品油消费比例将有所不同。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所提高,机械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成品油消费将稳步增长。水产捕捞、水产养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都将促进第一产业成品油消费的增长。预计2002年第一产业消费成品油1487万吨,增幅为2.97%。工业消费绝对量将继续增加,但是相对量将逐步缩小。传统上工业行业是成品油消费的重要部门,今后随着农村加工工业的进一步扩大,油品消费范围将逐步扩大,在原来绝对量的基础上将继续增加。同时高新技术在新型工业企业的广泛应用和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将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此外天然气以其高热值、低污染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必将对传统油品消费形成冲击。预计2002年工业行业消费成品油为2755万吨,增幅为4.95%。建筑行业消费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280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增幅为1.82%。
在过去的10年中,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铁路、公路和民航运输发展迅速,预计2002年这种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预计交通行业油品消费将达到4553万吨,增幅为6.68%。商业饮食行业消费成品油592万吨,增幅为8.28%。居民生活消费成品油283万吨,增幅为6.4%。预计其他行业消费成品油2038万吨,增幅为4.4%。
如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预计2003年国内成品油消费将达12598万吨,比2002年增长5.1%。
二、轿车保有量对汽油消费的影响
汽油消费基本上集中于交通运输业(主要是公路)。根据调查得知,2000年全国汽油消费总量(包括汽油车耗油量、摩托车耗油量及其它汽油消费)为3570万吨,用于交通运输的汽油量(包括汽油车耗油量与摩托车耗油量)为3470万吨,约占总量的97%,其中轿车耗油量为62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7.4%。
(一)汽车保有量现状、发展预测及对汽油消费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从1996年的1100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1580万辆,年增长率为9%(其中汽油车保有量从1996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年的877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1130万辆,年增长率为6.5%,柴油车保有量则从1996年的223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450万辆,年增长率为19%。
根据汽车工业专家分析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及预测,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均为7%左右。交通运输专家预测,汽车工业发展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就目前而言,柴油车的增长速度高于汽油车的增长速度,但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油车的发展速度将最终超过柴油车。
汽油车按型号,可分为中型车、轻型货车、微型车以及轿车,1996——2000年汽油车车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轿车保有量增加较快,各年保有量分别为223万辆、271万辆、322万辆、391万辆和443万辆,各年增长率分别为21%、18%、21%和13%,高于总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轿车比例由25%上升到39%:而中型车在1997和1998年分别减少16万辆和18万辆,1999及2000年只分别增长4万辆及5万辆,中型车比例由1996年的26%下降到2000年的18%。
预计未来汽油车车型结构变化仍将保持这种趋势:
(1)未来轿车将逐步进入家庭。到2005年轿车保有量将达到856万辆,2000——2005年年增长率达到14%:2010年和2015年则分别达到1483万辆及2387万辆。
(2)中型载货汽车的总需求将有所萎缩。2005年中型车保有量将下降为199万辆,2010年和2015年则分别下降到181万辆及161万辆。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轻型货车将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微型客车市场需求也会稳定增长。总之,单车油耗高的车型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单车油耗低的车型增长较快。
轿车保有量增长较快,但汽油消费增长却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轿车的单车油耗量小(轿车的单车油耗仅为1.40吨/年),而且占汽油车耗油量的比例也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不到18%)。尽管轿车耗油量从1996年的313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20万吨(年增长率为18.6%),但由于中型车。轻型货车的耗油量下降同样较快,中型车耗油量从1996年的1326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1181万吨(年增长率为-2.8%),轻型货车耗油量则从1996年的1031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941万吨(年增长率为-2.2%),抑制了汽油车耗油量的增长。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二)未来轿车发展对汽油消费增长的影响
就未来汽油消费而言,根据部门调查法预测:2005年汽油总消费量将达到4083万吨,2000——2005年年增长率为27%;2010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4993万吨及5780万吨,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1%及3.0%。其中2005年汽油车耗油量达到3285万吨,2000——2005年年增长率达到2%;2010年和2015年则分别达到3840万吨及4659万吨,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年增长率达到3.2%及3.9%。也就是说:未来汽油车耗油量增长将成为影响汽油总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摩托车耗油量的增长将逐步放缓,到2010年后由于摩托车拥有量将处于饱和状态,摩托车保有量增长将放缓,摩托车耗油量增长将会有所下降。
而汽油车中的轿车耗油量将从2000年的62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139万吨,年增长率达到12.9%,2010年和2015年则将分别增长到1874万吨及2776万吨,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和8.2%。轿车汽油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将逐渐上升,并将在2005年最终超过中型车的汽油消费量,列各类车型汽油消费首位。其汽油消费比例将由2000年的17.4%上升到2015年的48%。
从初步的分析来看,轿车对汽油消费的拉动整体上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高峰可能出现在2005——2010年问。
表 1 轿车保有量增长对汽油消费的拉动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5
2010
2015汽油总消费量(万吨)轿车保有量(万辆)[***********][***********][***********]23870.200.290.070.070.190.350.30汽油总消费量/轿车保有量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II 环保概念对我国柴油和油生产的影响
一、柴油清洁化趋势与对策
清洁燃料在我国推行速度较快,2000年已开始执行车用汽油新标准,2002年轻柴油新标准也已开始执行。目前,我国已正式加入WTO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燃料油市场不仅要受到外国石油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而且更要面对国外公司在环保要求上施加的压力。因而,可以预言我国清洁燃料的推行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一)国外柴油清洁化的趋势
国外柴油清洁化的总体趋势可以从柴油规格的变迁中看出,基本上走低硫化、低芳烃化和十六烷值提高的技术路线。
1、美国
美国柴油的规格指标,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是比较稳定的,柴油的硫含量在0.22%~0.26%(质量分数)之间波动。80年代后期,美国环保局对柴油发动机排放指标的HC 、CO 、NOx 和固体颗粒物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实施限期,主要控制的4种排放物中,固体颗粒物减少幅度最大。
最近,美国正在制定更严格的柴油车特别是重负荷柴油车的排放法规,为尽力加快柴油优质化,联邦政府还颁布了“烟炱和烟雾法”。加利福尼亚州制定的2006年柴油规格中,要求硫含量小于0.0015%(质量分数),芳烃小于10%(体积分数),多环芳烃小于1.4%(质量分数)。
2、欧洲
欧洲的柴油车多,排放法规最为严格。实际上,到1997年,欧共体几个主要国家的柴油硫含量已经降到0.05%(质量分数)以下。
目前世界上轻柴油产品规格最严格的是瑞典的一级车用柴油,其硫含量不大于0.001%(质量分数),十六烷值不低于50,总芳烃不大于5%(体积分数),多环芳烃不大于0.02%(体积分数)。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3、亚大地区
亚大地区许多国家(地区)也正在积极降低柴油的硫含量。为适应柴油低硫化的发展趋势,日本石油联盟早在1989年6月就提出了柴油低硫化的目标和炼油工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并建议分两步走。即先将柴油硫含量降到0.2%(质量分数),再降到0.05%以下。实际上,日本已经于1997年将柴油硫含量降到了0.05%(质量分数)以下,进而在2000年,将轻柴油产品的硫含量由原来的0.05%(质量分数)降至0.01%(质量分数),又提出在2005年降至0.005%(质量分数)。
另外,亚大地区2000年前执行硫含量不大子0.05%(质量分数)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等。
4、《世界燃料规范》
《世界燃料规范》反映了汽车排放要求的提高既取决于汽车技术的进步,也取决于车用燃料质量的提高,另外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环保要求对于燃料质量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世界燃料规范》规定的不同质量类别的柴油从Ⅰ类到Ⅳ类的主要质量指标分别是:硫含量(最大)为0.5%(质量分数)、0.03%(质量分数)、0.03%(质量分数)、无硫;芳烃含量(最大)为无要求、25%(质量分数)、15%(质量分数)、15%(质量分数)。多环芳烃(最大)为无要求、5%(体积分数)、2%(体积分数)、2%(体积分数);十六烷值(最小)为48、53、55、55。
《世界燃料规范》是根据目前和将来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和环保要求提出的,实际上反映了汽车制造商的要求,尽管目前尚未得到世界炼油企业的全部认可,但它事实上给炼油企业提出了改进燃料产品质量的明确方向。从世界轻柴油产品质量的发展趋势看,轻柴油产品将逐步向低硫、低芳烃、高十六烷值方向发展。
(二)我国柴油清洁化的趋势
2002年前,我国轻柴油执行的是国家标准GB252一94。为了满足环保部门和汽车制造业对燃油清洁化的要求,1999年开始对《轻柴油》GB252一94标准进行较大修订,新标准《轻柴油》GB252一2000于2000年12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从这次修订的情况可以看出,新标准的实施将在如下几个方面产生较大影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响:第一,采用一个质量等级实际上是加强了标准对实物质量的约束力,避免了产品执行标准的随意性。第二,硫含量的指标降低至0.2%(质量分数),可以有效地减少发动机排污量。第三,10号、0号、-10号轻柴油的闪点从65℃降至55℃,实际上是拓宽了轻柴油产品的原料来源,一部分馏分可以从汽油移入轻柴油产品中,这样可以提高轻柴油的产量,降低汽油的产量,使生产企业的柴汽比更为合理,更适合我国油品市场发展的要求。
虽然修订后标准的某些质量指标(如硫含量)仅能达到目前世界中等水平,并且标准对芳烃含量并没有明确限制,使得轻柴油产品整体的质量要求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一定差距,没有实现大的跨越,但这是针对我国炼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目前的标准已经意味着我国二次加工的柴油及一部分高含硫直馏柴油都需进行加氢精制后才能作为调合组分,因此,新标准必定会对炼油企业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质量升级换代方面起到鞭策作用。
我国轻柴油标准除了上述的变化外,2000年1月1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还了《城市车用柴油》企业标准Q /SHR006一2000,并规定从2003年开始执行。该标准要求硫含量控制为不大于0.03%(质量分数),氧化安定性总不溶物不大于0.025
行标准比较接近。
(三)我国柴油清洁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炼油企业的生产装置结构不合理
近10年来,我国炼油企业在生产轻柴油产品上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轻柴油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为了多产柴油,各炼油企业都调整催化裂化装置的生产方案,以增加催化裂化柴油的产量为主要手段来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然而催化裂化柴油是轻柴油产品的非理想调合组分,其硫、芳烃含量高,十六烷值低,必须经过深度加氢精制或加氢改质才能降低其芳烃含量,提高十六烷值。但是,由于受生产装置结构的限制,目前还没有能力将全部催化裂化柴油进行深度精制或改质,这就造成了我国轻柴油产品质量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对策:调整装置结构及采用新技术提高柴油质量
我国炼油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精制深度,调整装置组成结构从而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mg /mL ,十六烷值不低于50,总芳烃含量不大于25%(质量分数),多环芳烃含量不大于5%(质量分数)。这个标准与国外的现
调整调和组分比例,才能确保为市场提供清洁燃料。
加氢裂化工艺是目前唯一能直接生产高规格柴油的工艺。在过去,炼油企业把高压加氢裂化称为生产“超值”高级轻质燃料的工艺过程。高压加氢裂化的投资和操作成本较高,造成柴油的成本高,而优质柴油的价格并不因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因此,这种“超值”的高级燃料常常被认为是质量过剩。但在今天,我们将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即高压加氢裂化是直接生产清洁柴油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适时适量提高加氢裂化装置在整个炼油生产装置中的比例。
在柴油调和组分中,除了必须提高加氢裂化油比例,同时还必须把所有催化裂化柴油和焦化柴油经过加氢精制,如果可能,还应该把部分质量相对较差的直馏柴油也经过加氢精制,尤其是在对硫和芳烃的限制进一步加紧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因此,为使车用清洁柴油质量尽快与国际接轨,我国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开发柴油深度精制技术的力度。
我国对生产车用清洁柴油方面的工艺技术开发步伐相对较慢,目前除了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抚顺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已经开发了相应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外,总体水平还较低。因此,开发生产清洁柴油的创新技术,走自己的路,通过技术创新,迎头赶上并超过国外已经工业应用的技术,同样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我国柴油尚未按用途实行标准分级
据统计,我国轻柴油中车用柴油仅占1/3左右,今后若干年也不会有突变;其余为农用、船用、铁路机车用、矿山用、建筑工业用、发电用、轻工用和民用等,其中农用近1/2,铁路机车用约1/10,其他用1/10左右。这些不同用途也决定了应该使用不同种类的轻柴油,以达到经济效益的最佳化。因此,在实施柴油清洁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首要思路是,不必将我国所生产的全部轻柴油向国外最先进的车用柴油标准靠拢,而只需制定满足不同需要的柴油标准,并加以实施。
轻柴油
对比我国与世界高水平国家的轻柴油产品质量标准可以看出,我国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轻柴油产品标准尚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车用柴油,部分指标还达不到世界燃料规范中二类油品的要求,作为其它用途的柴油,则同为轻柴油,不同用途对轻柴油质量指标的要求也不一样。而我国轻柴油产品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执行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必须保证全部轻柴油产品都达到较高的质量指标,这导致了某些用途的柴油质量过剩,实际上是对轻柴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大了轻柴油产品的生产成本。应该讲,把不同用途的产品分开生产、分开管理,优质优用,优质优价,将非常有利于提高我国优质柴油的产品质量。因此,在标准分级的过程中同时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便是提高我国柴油产品质量的方向。
车用柴油
国外对车用柴油的质量要求比普通轻柴油要高,很多国家如欧洲及东南亚各国制定了专门的车用柴油标准。世界燃料规范所制定的也只是车用柴油标准,并不包括其他用途的轻柴油。
由于我国对柴油发动机排放控制逐渐严格,从而对车用柴油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除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有一个于2003年实施的《城市车用柴油》企业标准外,还没有国家标准。因此,单独设置车用柴油的标准势在必行。从2000~2001年,我国已开始制定车用轻柴油国家标准,标准的正式出台指日可待。
如果标准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车用柴油标准制定完成后的实施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满足汽车部门,特别是城市使用的柴油车对较高质量水平车用柴油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使资源得到合理应用,除了解决储存、运输方面的分储分输问题外,也要照顾炼油部门在生产较高质量车用柴油时生产成本的增加,应该利用价格的杠杆使不同用途的柴油按不同价格来执行,做到优质优价;第三方面,在增收柴油燃油税时,从理论上讲也只应征收在道路上行驶的柴油车辆所使用的柴油燃油税。以上三方面都要求把车用柴油与其他柴油(主要是轻柴油)从生产、储存、运输及使用各个环节区分开来。
船用柴油和燃料油
船用燃料油分为船用馏分燃料油和船用残渣燃料油两大类,其中,船用馏分燃料油基本上是轻柴油馏分。其技术要求比轻柴油宽松,具体表现在十六烷值、硫含量和氧化安定性这三大指标上。目前我国专用的船用馏分燃料油产品较少,主要原因是储存运输要做到分储分运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般都用质量较好的轻柴油来代替船用馏分燃料油。而我国燃料油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发电、冶金、化工、轻工等行业。在燃料油标准中,相当于轻柴油馏分的燃料油只有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之号燃料油。该牌号燃料油在我国用量较少,主要用于餐饮、旅游等行业。
在轻柴油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考虑到用途和经济效益,上述油品也势必要解决储存运输的分储分运问题,才能解决低要求场合用高标准柴油问题。
3、清洁柴油的性变差
近几年来,国外随着炼油厂生产的柴油硫含量逐年下降,多环芳烃和其它抗磨杂质的含量也随之下降,柴油的抗磨性变得越来越差。
我国目前的柴油尚未遇到性问题,当然研究工作也做得很少。但随着我国柴油清洁化进程的加快,从含硫量要求的数据可以预言,我国柴油的性也会逐步下降,很快会接近欧美国家80年代中期的水平,因此,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对我国柴油泵磨损和低硫柴油性的研究,通过改进油泵的设计,改进柴油生产工艺和调和方法,发展高效、低毒、配伍性好的柴油抗磨剂,防止西方国家低硫柴油刚上市时柴油泵大规模失效的情况在我国重演。
有资料表明,加入0.02%(质量分数)适当的柴油抗磨剂就可以把抗磨性极差的瑞士一级环保低硫车用柴油的磨损由650µm降低到300µm以下,符合柴油质量的要求。因此,从国外经验来看,发展柴油专用的抗磨添加剂可能是比较经济的办法。
由此看来,适当进口并应用部分适宜的柴油高效性添加剂,同时加速自主开发适合我国柴油的高效性添加剂是一条好的途径。
二、环保概念对中国油产品的影响
(一)国内外油产品标准发展状态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与机械行业迅速发展,引进大量的进口汽车和设备,对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动机油已发展到SJ 和CH-4规格,工业油达到GL-5、HM 、HG 、HV 、HS 等规格。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数量的低档汽车、农用车辆仍使用较低档的SC 、CA 级发动机油,一些不够精密的机械设备还在使用全损耗油或HL 级液压油。目前除强行淘汰的SA 、SB 、CA 标准外,高、低档油产品标准并存是中国油产品标准的特点。中国汽油机油、柴油机油、车辆齿轮油规格发展情况见表2~表4。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表2 汽油机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 ( %)APL 分类
SB
1996
2000200SC 、SD 49.332SE 、SF 24.253.8SG 5.09.5SH 、SJ 1.54.7
表3 柴油机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 ( %)
APL 分类
CA
1996
200066.435CC 19.438.4CD 11.620CE 、CF-42.66.6
表4 车辆齿轮油不同规格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 ( %)
APL 分类
GL-3、 GL-4
1996
200064.863.5MT-100.7GL-535.235.8
国外油产品升级换代比较快,随着汽车和机械行业的发展,对油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不断制定油产品新的规格标准,且旧的标准随之废止。近年来,随着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节能、环保概念不断渗入产品标准,加速了产品标准的更替。国外汽油机油、柴油机油规格发展情况见表5。
表 5 国外机油规格发展情况
公布年代
汽油机油美国柴油机油汽油机油欧洲柴油机油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1955
1968
1980
1987
1988
1994
1995
1996
1998
2000SJ SL CH-4PC-9SG SH CG-4A 1、A 2、A 3SD SF CE G 4G 5D 4CD D 3
以上信息反应出,在1994年以前,发动机油的规格标准换代比较缓慢,汽油机油间隔在6年以上,柴油机油间隔也在4年以上。在这之后,发动机油标准的更换速度明显加快,且不难注意到,节能和环保要求促进了油产品规格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油产品标准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油市场对高、中、低档油都有需求,其中,中、低档油所占需求比例较大,符合SG 、CF-4等以上规格的油仅占总量的10%左右。而中、低档规格油的性能是不能满足“环保型”汽车和设备的使用要求的。
随着中国环保概念的加强,环保法规会健全起来。可以断定,关于执行欧Ⅱ、欧Ⅲ排放标准的承诺必将使汽车和设备制造商改进自己的设计,生产出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而现有车辆和设备也将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达到环保要求。无论是生产还是改进,这些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发动机与设备都将对油性能提出要求,因此油产品标准将随之发展。
2000年上市的轿车及其装车用油已证实了上述判断。中国现阶段生产的轿车的用油标准已很高,但仍有许多轿车、卡车、农用车的用油水平还很低。那么,中国油产品标准将如何发展?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车辆和机械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其所用油必然要求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节能环保型油已成为油的发展方向。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油的规格标准越来越严格。发达国家的油产品标准更新很快,同时绿色剂,即可生物降解的剂在这些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油和二冲程发动机油。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会存在高、中、低档油并存的现象。但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环保法规的制约,环保概念的油规格标准将成为制定产品标准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随着环保概念的加强,低档油标准肯定会废止,而既满足环保要求,又能实现低成本的规格标准是解决中国油市场实际问题的良药。因此,一方面要跟随国际标准,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标准,以解决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对高档油的需求,实现与跨国公司抗衡;另一方面,一定要考虑国情,制定出既严格符合环保要求,又满足低档车使用的油标准。
III 国外石油公司对华投资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 ,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投资和进军中国,并把中国纳入其全球价值增值链和经营网络之中。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石化工业虽已取得重大进步,但因国内需求巨大,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看好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把中国乃至亚洲作为其新世纪石油化工业务的新增长点,已采取各种策略对华进行战略性的投资。
一、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现状
国外石油公司经过20世纪90年代未大规模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后,在规模、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并在“发展战略全球化、战略实施本土化”的总体战略理念指导下配置世界资源、争夺全球市场,亚洲尤其是中国成为其主要的目标市场。总的来看,世界著名的石油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而且为适应中国入世后在华业务的增长,都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计划。世纪之交经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形成的埃克森美孚、壳牌、BP 、道达尔菲纳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大陆菲利普斯等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均已在华投资,其中BP 投资45亿美元,是投资最多的外国公司。前4家跨国石油公司已计划在未来5年加强对华业务,投资总计达120亿美元。
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看,埃克森美孚、壳牌、BP 、雪佛龙德士古等国外大石油公司在我国较早对外开放的该领域已发展多年,主要与中海油和中石油合作,参与勘探开发我国开发前景看好的海上及西北部等地区的油气资源。海上项目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渤海湾等海域;陆上项目则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库恰盆地等地区。其中雪佛龙和中海油合作的惠州油田已成为目前我国日产量最大的海上油田。
从气体开发利用领域看,国外石油石化公司正积极参与我国华东和华北等地区的燃气运销网络建设,而且发展势头强劲。在LPG 方面,BP 和隶属雪佛龙德士古的加德士公司是我国目前较大的LPG 供应商,其业务已覆盖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及江苏等地区,不仅拥有较完善的营销网络,而且还拥有储气库、装卸码头等储运设施。在天然气利用方面,我国已陆续向外资开放广东LNG 项目、西气东输和东海天然气开发等战略性项目。BP 在2m1年初中标广州LNG 项目,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大陆天然气管道建设运营的外资企业。而壳牌将重点发展包括LNG 在内的天然气运输、经营等业务。2002年初,终于与中石油达成初步协议,成为西气东输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
从炼油和油品营销领域看,由于我国对之控制较严,因此国外公司目前在该领域的业务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但已通过各种变通渠道挤人了该领域。在原油加工方面,迄今已有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与中方合资的大连西太平洋炼厂在运转。此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和壳牌分别与中石化和中海油合资的福建炼化、广石化和南海等项目处于筹划中。在油品营销方面,国外公司先进入油业务,然后再全面进入沥青、燃料油和航空燃料等领域。BP 是首家也是当前唯一一家在华经营航空燃油的外资石油公司,而壳牌则已在华200多个城市设有油专卖店,并向我国供应了近100万吨的沥青产品。在我国入世前明文规定不许外资介入加油站的情况下,外资已在华采取各种方式拥有了400多家加油站。其中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 已有120多座加油站,并利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海外上市的机遇,以3家公司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提前拿到了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的通行证,并计划与中石化在福建、浙江和江苏新建1500座加油站。BP 还与中石油合资成立成品油销售公司,计划到2007年建设1000座加油站。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二、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策略
根据我国对外开放和合资合作政策的演变和发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了对华贸易、转让技术或成套设备、创办合资或独资企业、成立投资性控股公司或地区总部几个阶段,目前投资重点正由制造向研究开发、培训、分销等知识型服务领域延伸。从近年国外石油公司在我国市场的经营运作情况可以看出:其对我国石油领域的投资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优化资源 扩大规模
国外石油公司正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通过产业链的相互衔接和有效配置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埃克森美孚在进入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多年后,目前正积极筹备在福建和广东投资扩建炼油和乙烯及其衍生物的生产能力,还配套建设相关的销售设施。与此同时,加紧与中石化建立福建和广东油品销售合资公司负责产品的批发和零售。BP 公司将与中石油成立天然气销售合资公司,负责销售“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并开拓天然气的消费市场。为促进天然气的消费,BP 公司将可能在华建设天然气发电厂。
为进入我国市场,国外石油石化公司正通过组成战略联盟、兼并收购等更具有主动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投资。
(二)侧重销售 占领市场
为尽快扩展在华业务,加强在华市场地位,国外公司大多会选择国内市场上实力比较雄厚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对于我国严格控制的炼油和基础石化品领域,采取对半合资的方式。
一方面,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发挥进口产品和当地生产的产品在销售方面的协同效应,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产品。在产品的销售中,国外公司以产品性能高、批量稳,售后服务好,手段灵活等占有一定优势。2001年7月,加德士公司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推出第一种达到美国石油学会最高等级APISL 标准的汽油发动机机油—“金富力”方程式机油,成为目前中国机油市场的顶级油品,以此吸引中国汽车用户,扩大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对中国市场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扩大服务范围,提供规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如国外石油公司在华加油站与其在全球的加油站一样,从外观设计、设施布置到服务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为了达到更高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的盈利水平,这些加油站把产品销售和服务结合起来,在提供加油的同时附带洗车或存车、换轮胎等服务,还在加油站旁附设24小时营业的小型超市,提供各种饮料、零食和杂货等便利服务。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加油站面积的使用率,具有很高的盈利性,吸引了大量客户,而且向中国传统的加油站经营模式发起了挑战。
国外公司目前在华的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在中国的办事处则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并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带动公司扩大在华业务的发展。如BP 在华的27个基地中,有半数以上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他内陆业务也分布在我国的主要内陆或沿江城市,国外公司正是通过先在重点城市开拓业务,为以后辐射周围地区乃至全国、迅速扩大公司在华业务和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三)垄断技术 品牌渗透
当前国外石油公司都各自拥有一些具有优势的专有先进技术和工艺,控制着全球石油石化大宗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他们通过在我国加紧申请专利,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进行技术垄断,使我国石化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至今,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 等国外石油公司在华共申请专利1700多项,而且母专利所占比例较高,涉及范围广、起点高。从1999年年底中国入世进程取得关键性突破之后,许多希望在华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外国公司更是加紧了在我国申请专利。
在合资合作方面,国外公司为充分保护和发挥其技术优势,更倾向于成立控股或全资公司。为保持竞争力,国外公司往往将技术通过内部市场转让给其子公司,对转让的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被转让技术的先进性与国外公司占子公司股权的比例呈正比。
有的跨国公司利用合资企业中的经营控制权,将中方商标牢牢掌握在手中,抑制其发展直至消亡。他们利用中方的生产能力、商标和销售渠道推销自己的产品,或将中方商标定位在低档商品上,使其名存实亡。埃克森美孚在与上海石化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金森树脂公司中控股60%,合资公司使用埃克森美孚的专有石油树脂技术,产品则使用埃克森美孚的“Escorez ”品牌。
国外公司为缩短其产品在中国被认知和接受所需的时间和投入,常与当地知名品牌合作,甚至收购品牌,利用合作品牌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迅速提高其自身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如BP 与南京金城集团和广东东风汽车油有限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公司达成协作意向,使BP 的产品成为金城摩托车唯一推荐发动机用油以及东风汽车指定维修点提供的专业用油。BP 产品通过东风和金城属下1000多家维修点的推荐,在中国市场中获得了难得的品牌提升机会。
(四)经营运作本土化
生产销售本土化是国外石油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最基本的战略,不仅能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而且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节生产。为适应中国业务量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全面负责其在中国业务的经营和发展,并辐射到周边国家和地区。通过本上化的管理机构,有效地提高了公司对中国及周边市场的管理力量,加强了公司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
1999年初,雪佛龙公司为适应其战略中心向亚洲的转移,将其亚洲地区总部从美国加州迁到北京。2000年BP 公司看到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巨大潜力,在中国成立专门的气体和电力业务部门。2001年埃克森美孚公司为适应在华业务增长的需要,专门调整了负责在华业务发展的美孚石油(中国)投资公司和埃克森中国公司的人事安排,并加强了公司在中国各项业务的归口管理。壳牌东北亚集团将总部设在北京,成为其矩阵式管理的区域性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及发展公司在亚洲地区的业务。
国外石油公司为了在我国加入WTO 后能迅速占领我国成品油市场的先机,除了与国内石油石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外,也正在考察一些在国内上市的成品油销售公司,希望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参股或控股,从而达到间接占领成品油市场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外石油公司已通过多种策略进军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把握先机,积极开发中国市场,而一些已扎根中国多年的国外石油石化公司更是积极调整在华战略,利用已铺开的网点去捕捉更多机遇。我国石油企业虽然将面对国外公司更激烈的竞争,但同时也为我们直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IV 世界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天然气合成油发展状况
过去10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了30%以上,但是天然气储量的增长大部分处于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不易采用管道运输。
当今能源工业面临的挑战是:寻求一种生产对环境更有利,经济合算,可被运输的燃料的方法。将天然气转化成甲醇是天然气利用的传统方法。但世界甲醇市场有限(2300万吨/年)。采用LNG (液化天然气)方法,通常对远离LNG 市场的地区吸引力不是很大,因为LNG 项目的初期投资和运输费用都相对较高。
天然气合成油(GTL )技术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由于成本过高而无法与传统的天然气加工方法竞争。随着全球对环保的重视及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上涨,GTL 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费托法新工艺的出现和各国对油品含硫量的限制,天然气合成油已经有可能与原油竞争。
最近一批世界级GTL 项目的启动和建成及其它GTL 活动,业内人士相信GTL 时代即将到来。随着GTL 技术的更新和商业化应用的推进,GTL 正逐步在技术和经济上取得优势,GTL 产品不久将大量涌入市场。
美国《油气杂志》几十年来一直按照炼制、石油加工、天然气加工、硫和管道等5个类别报道新建和进行之中的下游建设项目。而最近增加了第六个类别——天然气合成油,以便反映现在对该行业具有工业可行性的烃类转化技术的发展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业界对GTL 的重视和关注。
GTL 的发展状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技术取得进步
1923年以来应用费托工艺生产天然气合成油的技术至今变化不大,但是利用新的催化剂已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在生产令人满意的合成燃料时更具灵活性。通过将天然气转化成油品来扩大天然气储量利用的期望值正在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改进费托技术将降低资本成本、扩大工厂规模以及生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产更多理想的合成油产品,许多公司准备在今后几年进行天然气合成油的商业化生产。
埃克森公司开发了AGC-21工艺,可生产30%的汽油、70%的喷气燃料和柴油。该公司已与卡塔尔石油总公司签约,将利用卡塔尔北部气田2800万m 3/d天然气生产450万t/年汽油、柴油和催化裂化原料油。
壳牌石油公司开发了SMDS 工艺,并于1993年在马来西亚建成世界上第一套天然气合成油装置,生产能力为56万t/年汽油、煤油和柴油。
南非萨索尔公司开发了Synthol 流化费托合成反应器。
合成石油公司开发了小规模经济型的GTL 装置,从而使世界上95%的气田适合天然气合成油生产。
BP 阿莫科公司开发了紧凑式蒸汽转化器生产合成油技术,使转化器的热能利用效率提高到90%。
(二)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未来15年内,预计GTL 工厂的生产能力将增加到4500万~6750万t /年。如果油价维持在较高水平,建设GTL 工厂就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壳牌燃气和电力公司、埃克森莫比尔公司以及萨索尔公司正在考虑在阿根廷、伊朗、马来西亚和卡塔尔建设几个大型的天然气合成油厂(能力3.3万~8万桶/日)。其他一些公司如Syntroleum 公司、Sicor 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Sasol 雪佛龙公司以及lvanhoe 能源公司也提出了一些天然气合成油建设项目(详见表6)
表 6 天然气合成油项目现有项目
Mossgas
壳牌宾吐鲁
可能实施的项目
壳牌马来西亚产品汽油和柴油柴油产品柴油生产能力(桶/日)2250012500生产能力(桶/日)75000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壳牌阿根廷
壳牌伊朗
埃克森莫比尔卡塔尔
Sasol 卡塔尔
计划考察中的项目
Syntroleum 澳大利亚
壳牌澳大利亚
Sasol 雪佛龙澳大利亚
Sasol 雪佛龙尼日利亚
Sasol 卡塔尔
大陆卡塔尔
Ivanhoe 能源卡塔尔
壳牌卡塔尔
Sicor Ethiopia
PDVSA 委内瑞拉石油
壳牌印度尼西亚
壳牌埃及
壳牌特立尼达柴油柴油柴油柴油产品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柴油和油柴油柴油柴油[***********]50生产能力(桶/日)[***********][***********][***********][1**********]0
(三)技术成本逐步降低
在GTL 投资费用中,合成气生产占30%、费托合成占15%、产品精制占10%、其它过程单元占10%、公用工程占15%、辅助设施占20%。
普遍认为天然气合成油的商业化条件是:油价14~15美元/桶,天然气价格0.50美元/百万热单位,工厂生产规模大于7万桶/日。
由于大多数天然气合成油项目的产品是超低硫柴油燃料,因此在经济上必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须考虑天然气合成柴油与炼厂柴油相比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其中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含硫量界限为多少时天然气合成柴油的这种优势最大。
对于一座典型的炼油厂来说,利用现有的加氢处理装置,将含硫量从50ppm 降到10——15ppm 的成本是0.50~0.75美元/桶。而天然气合成柴油用作调和油时,与加氢处理相比其经济性在近期并不太好。但是,从长期看,向零含硫标准的发展趋势将极大地刺激天然气合成柴油的开发利用。要达到零含硫的标准,天然气合成油在成本上比加氢处理有更强的竞争力。
(四)市场前景广阔
专家认为,了解GTL 产品的竞争点是评估其市场潜力的关键。一种观点认为,GTL 产品将成为一种高价值的特殊产品;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将有大量的GTL 产品成为传统的烃类产品的替代物。按照第一种观点,GTL 产品只会对目前的高性能产品如聚α烯烃(PAO )和美国API 标准的Ⅲ和Ⅱ+类基础油构成竞争。一旦商业化,GTL 产品将获得很高的利润并很快被市场所接受,而如果在Ⅰ和Ⅱ类基础油市场出售GTL 基础油,难以体现其价值。考虑到PAO 市场价格在4~6美元/gal ,而中性油的价格在1.39美元/gal ,很容易理解GTL 基础油与日前的Ⅰ和Ⅱ类基础油相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生产GTL 基础油的成本比PAO 低的多。
另一方面认为,GTL 将可能对目前所有的油基础油构成竞争,甚至包括液压油和循环油。因为世界级GTL 的投产将使大量的优质产品涌向基础油市场。
二、近10年亚洲天然气合成油市场分析
虽然未来天然气合成油的前景较好,但是目前的庞大发展计划却很难实现。5年内可以上市的天然气合成柴油只有30万~40万桶/日。而亚洲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对无硫天然气合成油产品的需求却不足。
2009——2010年欧盟和美国将开始使用无硫的天然气合成柴油,并有可能提前到2007——2008年,这将为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创造最佳的机会。亚洲也会转向使用无硫的天然气合成柴油,但是时间会晚些。
总的来说,2010年之前天然气合成油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和美国,而不是亚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洲,近期亚洲天然气合成油的市场有限
被认为是天然气合成油主要用户的日本,对天然气合成油进口的需求也可能有限。年初Showa SheI1 Sekiyu kk 从马来西亚的壳牌中间馏份油合成公司(SMDS )进口了天然气合成煤油,这标志着日本首次进口天然气合成油。在神奈川县的市场上的“生态煤油”的价格比普通煤油的价格高10%一20%。
最后要考虑的是,亚洲是否存在天然气合成油柴油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亚洲对天然气合成柴油有需求吗?
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已经从1995年的1750万桶/日提高到2001年的2130万桶/日。虽然亚洲一直进口各种油品,但是除了石脑油和LPG 外,其他油品的净进口已经减少。 2001年柴油净进口量已经减少到不足10万桶/日,而1995年曾达到54.9万桶/日。亚太地区柴油净进口已经大幅下降,而需求没有大幅增长,所以净进口将保持较低的水平。
V 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向
一、基本因素使石油价格难以走高
从基本层面上看,石油市场并未支持高油价。目前,原油及成品油的供应充足,美国的库存不断上升。美国的原油库存虽比去年低120万桶,但仍比前3年平均库存高出670万桶,考虑到巨型原油油轮(VLCC )容量为200万桶时,可以认为原油是平衡的。美国的柴油存货比去年高出2000万桶,比前3年平均存货高出1290万桶;汽油存货比去年多出830万桶,比前3年平均存货高出610万桶。因此,美国的柴油和汽油存货都较为充足。历史上,美国的炼油厂为迎接夏天旺季,往往100%地开足马力积累汽油的库存。而在过去几周内,由于存货充足,炼油厂曾削减运转次数。这样,炼油厂对原油的需求仍算稳定,或许会稍有下降。
在原油供应方面,委内瑞拉和俄罗斯均增加了原油的产量,对原油价格造成了压力。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会各成员国政府已经透露不会增产,到9月份再重新评议产量。由于季节性原因,市场对原油的需求会在第3季度升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高,第4季度再次升高。因此,欧佩克期待第4季度原油需求增加,并最终超过供给,使油价攀升。从目前情况看,出于维护其市场份额的需要,欧佩克目前日产量大约超过其限额100万捅,加之联合国与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得以延长,意味着减轻了对伊拉克每6个月常规性限制石油供给的压力,这些因素致使英国布伦特原油价格和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纷纷走低。当然,基于历史和技术层面分析,也有专家认为,原油价格在总体走低的趋势下,不排除第三季度略有攀升的可能。
受原油供大于求的影响,再加上近期内多起飞机失事的心理影响,新加坡的煤油市场在今后一到两个月内仍将处于弱势。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航空运输量的增长。三、四季度市场对航空煤油的需求预计将增加。基于大家为冬季囤积煤油,第4季度对煤油的需求应该增加,因此煤油/航煤油的价格在第4季度将趋于坚挺。新加坡对煤油远期市场考虑到了这一因素,2002年第4季度的合同交易价格比6月份每桶高出了将近二美元。
二、地区冲突对油价影响目前不大
从地理位置上讲,巴以冲突并不会直接影响石油供给,贸易商们所担心的是,冲突一旦升级会牵扯阿拉伯海湾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它们可能会以石油作为手段“惩罚”包括美国在内的亲以国家,巴以问题已经存在50多年了,并且仍将长期存在下去。目前,除了伊拉克,其他阿拉伯国家尚未介入。伊拉克虽尝试过禁运,但对价格影响微乎其微。
另外的紧张地区为印度和巴基斯但。因为这两个国家均拥有核武器,所以它们之间的冲突将更加危险,对油价的影响也高于巴以冲突。不过,到目前为止,印巴冲突尚未影响油价。
影响油价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美国未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布什总统声明他没有攻击伊拉克的具体计划;美国军方也表明他们在攻打阿富汗后尚未准备好打另一声援战争。因此,导致油价陡涨的条件不具备。
油价走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美国经济的担忧。股市走低、美元疲软以及美元债券的表现均增加了人们对美国经济在2002年下半年复苏的疑虑。与去年相比,美国汽油需求在年初时猛增后现趋于平缓。柴油的需求仍低于去年。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三、部分市场及油品价格维持高位
分析家们相信,目前的油价包含了5~7美元/桶的“风险贴水”。现在贸易商们不再过多重视巴以冲突。美国基于天气和后勤问题,在攻打阿富汗之后,今年底以前也不大可能攻击伊拉克。因此,投机商们正削减其持有的仓位。这也给油价带来了下降的压力。
不过,总体上看,如果欧佩克遵守限产协议,油价也不会跌至太低,因为第三、四季度的需求通常会受季节性的影响而提高。欧佩克估计不会做出增加产量的决定。去年在欧佩克每天削减370万桶原油产量的同时,非欧佩克国家却每天增产原油220万桶。如果欧佩克不愿意丢失市场份额,而决定增产与非欧佩克国家相争,则将是唯一可能造成油价大幅下跌的原因。
据分析,在没有“战争贴水”的情形下,美国西得克萨斯(WTI )原油价格应该位于21~23美元桶之间。但是由于巴以冲突,仍存在着较小的“风险贴水”(每桶2美元),因此,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可能会处于23~26美元/桶之间。英国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般会比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每桶低1美元。鉴于当前世界形势,大量资金仍将继续留在石油市场内。据预测,新加坡煤油价格第3季度将处于26~28美元之间,第4季度将更加坚挺。不过,如果北亚今年仍出现暖冬,煤油的价格将再次走低。由于需求减少等原因,汽油价格本应回软。然而,受新加坡和韩国炼油厂减产等因素的影响,预测亚洲市场汽油价格也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价位。但是,总体上可能不会像煤油那样坚挺。
VI 上半年石油石化行业重点生产企业经济指标图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上半年石油石化行业的运行特点,本报告从512家国有大型企业中选取了三家从事石油石化行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分别以A 、B 、C 来代表)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利润同比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六项指标的变化反映企业的基本运行动态。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9 FAX :(010)
68558370
版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TEL :(010)68558557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30 FAX :(010)
68558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