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矿山服务行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人才中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将“就业和创业指导、网络招聘、培训、人员派遣、高级人才访聘、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列入鼓励类发展目录。2012年12月,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一同列入了加快发展的生产业,并专列一节进行了部署。面对如此利好政策,为了解广佛两地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评估该行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和准入门槛,为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该行业发展提供指导,2014年1月,笔者抽样调查了广佛两地的23家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12所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高校(以下简称“高校”)、98位已经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往届生(以下简称“往届生”)和86名就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在校生(以下简称“在校生”)。
一、调查结果
1.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65.2%的机构开业时间在10年以上。目前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对新入行者挑战比较大,需要经过一番拼搏才有生存的空间。
52.2%机构员工的平均从业年限在5年以下;56.5%机构从业人员为大专学历;69.6%机构员工年龄集中在20~30岁。对于有意进入该行业的大专生来说,这是个好消息。除了一家机构表示男员工比女员工多,其他22家机构都是女性员工占绝对多数。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认知及了解
63.3%的往届生通过招聘网站找过工作,但82.7%的受访者认为找工作时最有帮助的是人力资源市场。而高校方面认为对学生找工作最有帮助的为网络。学生的调查结果和高校有差异。
往届生认为通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找工作的风险,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有风险,泄露个人信息”“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与往届生一致,排序有所差异。相比往届生认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在校生更担心“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业务状况
(1)机构为劳动者提供一次成功就业服务,向劳动者收费的情况。56.5%的机构都不对劳动者收费。在劳动者一方,46.9%的往届生和40.7%的在校生认为收费为100~300元/人较为合适;31.6%的往届生和50.0%的在校生认为收费应控制在100元以内或不收费。
(2)机构为企业成功推荐并录用一位劳动者,对企业收费的情况。收费视业务类别和职位类别而定,从免费至过万不等。笔者发现,收费集中在500元/人次以下的机构占47.8%,不收费的基本为政府属下的人力资源市场,收费大于5000元/人次的机构基本以高端猎头业务为主。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商机。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业务最被看好。而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IDC的《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2011―2015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行业集中度不高,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潜在需求。
4.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进入及发展前景
机构认为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因素依次为:品牌与口碑、机构内的人力资源实力,并列第三的有政府背景、其他人脉资源、企业中有经验的员工。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及企业数据库、有技能的员工、信息处理技术则成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人脉关系,资金和政策可能会成为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壁垒。而该行业的发展制约性因素排在前三的分别为:经济形势、政策、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
73.9%的机构看好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人选择“不看好”。高校、往届生、在校生同样普遍看好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60.9%的机构认为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和成长期,30.4%认为处于成熟期,只有8.7%的机构认为处于衰退期。各方均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5.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情况
输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年限达到5年或以上的高校有2家,2~5年的有2家,剩下的8家都在2年以下。所有高校均要求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6.高校、机构人才需求的衔接
(1)25%的院校已经与人才中介机构合作,50%正考虑合作,25%暂无合作考虑。
(2)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认为自己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做得较好,而学生却并不认同。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三者均认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两项能力较强。
(4)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竞争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均选择了专业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但对于学生们一致填写的“社会实践”,在高校这边却未能入选三甲。高校和学生们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
(5)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和“综合能力不足”是高校和学生们的一致意见。此外,高校方面还担心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足”,而学生们担心“专业能力不足”的比例更高。
(6)薪酬。73.9%的机构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大专生的薪酬待遇处于2000~3000元/月的水平;17.4%的机构低于2000元/月,4.3%的机构给出的待遇高于4000元/月。此数据稍高于往届生的调查数据,但稍低于在校生的预期。而来自高校方面的调查数据对在校生们的期望是个有力的支持。
(7)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意见一致且排在前面的分别有:招聘知识、客户管理知识、客户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沟通、积极主动、待人诚恳的基本素质。值得关注的是,机构认为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却没有出现在高校、往届生、应届生所选择的前三之列,而高校、往届生、应届生都选择了的“人才测评”也没有出现在机构选项的前三之列。
(8)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机构、高校、往届生、应届生认为最重要的前三项均为:对招聘模块的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人才测评的了解。四方的意见完全一致,排序也几乎一样。
7.对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供求状况的看法
高校、往届生、在校生都认为,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基本平衡,稳中趋好。
二、分析及结论
1.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各方一致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未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利润和地位并不容易,对于新入者更有一定的难度。
(2)劳动者风险的规避。在业务发展方面,机构要注意诚信,避免出现调查中学生们所担心的风险,出现“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及“工作信息不真实”等情况,使人才中介服务被更多的人所选择和接受,促进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鉴于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建议政府针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制定专门的《民营职业中介机构法》,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工商检查作用、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等。同时,还可考虑建立民营人才中介行业的信用体系,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使此行业为国家的就业促进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3)收费。往届生和在校生们愿意支付的费用在100~300元区间和0~100元区间的比例都很大。但考虑到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以及目前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建议机构未来对劳动者采取不收费的做法。对企业一方,普通的工作岗位招聘,每次可以收取500元以下的成功介绍费,若要想博取更高的利润空间,建议机构关注猎头方面的业务。
(4)最有商机的人才中介服务业务将集中于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笔者在访谈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时,有关官员预言,随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正式实施,劳务派遣行业的操作将更为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的生存空间将明显收窄。
笔者在访谈广州某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总时了解到,广州市共有500多家劳务派遣机构,其中在开发区的有300多家。《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后,这个行业将面临洗牌。其主要意见如下。
一是高端的机构将继续借助其在口碑、品牌、资金及人力方面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进行搏杀。
二是中端中介机构大部分将被洗牌出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提到,临时性、辅、替代性的岗位才能使用劳务派遣,并且劳务派遣人员的比例不得超过10%,这些规定对劳务派遣机构构成了重重阻力。另外,国家也不再允许劳务派遣机构在机构所在地购买社保,要求必须在劳动者的用工所在地、按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购买。这个规定使派遣员工的人工成本上涨了很多。在广、佛一带,很多派遣机构都选择在清远等不发达地区给劳动者购买社保,如果严格执行前述规定,就必须在社保基数较高的广州、佛山实际用工地购买。这些额外的成本用工企业不会承担,最终还是要靠劳务派遣机构消化。在生存空间和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中端劳务派遣机构将选择主动出局。
三是最低端的机构将继续存在,因为虽然赚得不多,但总比打工强。笔者在访谈中提出:“劳务派遣业务是否可考虑向劳务外包转型?”该老总表示,劳务外包对技术、资金、管理的要求都较高,并且国家对劳务外包的税收政策按生产经营等行业的标准征收,这极大地降低了劳务外包机构的盈利空间。例如他们目前所从事的劳务派遣主要是面对广州开发区制造业的,如果转做劳务外包,那么他们就要承包企业的一条生产线,这样的话,对招工、员工培训、日常管理、产品的质量等管理技术问题,劳务外包机构都要全面负责,并且人工成本无法税前抵扣,所得还要按照制造业17%增值税的比例缴交。况且该机构自身条件不足以向劳务外包转型。
针对上述问题,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官员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在劳务派遣方面,该官员强调,很多劳务派遣机构主要是靠异地参保的方式降低用工成本,这种做法和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法规相悖,其中蕴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一旦政府严格执法,很多劳务派遣机构将难以生存。
同期,佛山市某大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主任则表示,《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他们影响不大。作为佛山市最大的劳务派遣机构,他们一向按照国家的政策操作,在用工所在地购买社保,也没有其他打球的操作,所以他们对未来的业务充满信心。
而佛山另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该机构过去主业一直是网络招聘,现在也将进军劳务派遣领域,并于日前取得了劳务派遣的资格证。她表示对劳务派遣前景看好,有信心进军此领域。
综合政府部门、机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规范,劳务派遣的利润空间收窄,以劳务派遣为主业的机构面临行业调整和洗牌。但是纵观全局,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这三个业务领域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商机的。
(5)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运作仍然处于粗放阶段,就业服务质量和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就业服务特别是职业介绍和指导人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街道社区平台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尚不能满足广大求职者和企业的要求,培训的质量和实效也需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除了信誉更高和服务成本低之外,在其他诸如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质量等方面远逊于非政府部门主办的就业服务机构。
2.给人才中介服务行业进入者的建议
(1)对进入该行业就业者的建议。女性、大专生较受欢迎,应届生进入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在校生加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劳动法律法规这几个核心专业能力的学习;此外,对客户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也要主动学习,在客户沟通、语言表达技能方面也要有所擅长;做事时要积极主动、头脑灵活,待人要诚恳。
由于各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生在招聘模块、人际关系处理、人才测评这几方面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有优势,建议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学生仔细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在这几方面存在优势。
(2)对进入该行业创业者的建议。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前景看好,值得进入。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后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具备一定的政府背景、人脉关系,拥有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在此前提下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与口碑。此外,资金和政策有可能成为进入的壁垒。经济形势、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创业者可考虑以网络招聘为依托,实力雄厚者可考虑进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领域。
此外,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知识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国内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也将逐步沿着类似的轨迹往前发展。但从目前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来看,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的带领下,加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创业者进入此行伊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3.给高校的建议
(1)高校就业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增进对行业的了解,通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在学校试行双证制度,要求学生们毕业时都能拿到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有机构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这充分说明了“持有双证,就业不愁”。
(3)广、佛一带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此专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高校要积极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加强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的建设。
(4)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含口头与书面)、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指导技能、人才素质测评技能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文财.方兴未艾的人力资源服务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10).
[2][美]格利哥(Greco,J.F.),鲁丹萍,肖步哲.国际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章辉.当前民营职业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0(5).
[4]朱倩渝,丘腾峰.公共就业中介组织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5]秦浩,郭薇.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商业时代,2013(8).
关键词:矿山;机械设备;租赁
1 现代租赁业的产生
所谓租赁,是指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一种信用关系,是在财产所有权不
改变的情况下租用使用权的经济行为。
现代租赁是本世纪20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形成的。其主要标志是租赁形成了独立的行业并有专门经营租赁业务的机构,租赁的对象由不动产扩大到动产,包括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设施和交通工具。企业家认识到机器设备的所有权并不是利用该项设备创造利润的必要条件,用较少的租金获得机器设备的使用权,同样地能创造利润,而且更为经济。同时,制造商和供应商也发现,租赁是增加商品销售量的有效手段。银行家通过租赁业务也开辟了一条资本生利的新渠道。于是,租赁业不仅在美国迅速发展,而且在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国也兴旺起来。到70年代,进一步发展成一项国际性的业务。现在,几乎任何一种资产都可以租赁,如机器、车辆、飞机、油轮、电子计算机、办公设备、耐用消费品,甚至整座工广、核电站、卫星等都成了租赁对象。需要指出的是,租赁与分期付款销售不同,根本区别在于所有权的归属。
矿山机械设备事关施工生产的安全、质量、技术、进度和效益,在矿山机械施工中,机械设备租赁不但是其发展的主要载体,还是全面保证整个施工企业的施工进度和煤炭产量及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矿山机械设备有偿托管和租赁工作,是市场新形势下矿山机械设备拥有企业盘活资产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随着矿井建设施工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各种规格型号的机械设备充实到矿井生产施工单位,如何管好用好如此庞大的设备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感到受以往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设备的配备与使用, 使用与效益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机械设备的平均综合年利用率仅在40 %左右。所以要摆脱旧观念,打破旧框框,走出困境就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使资产设备管理由服务型向经营方向转化, 创立集使用、维修、管理、经营于一体的新模式。本文就矿井施工机械设备租赁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探讨。
2、建立有利于租赁经营的新机制
2.1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思想上的转变,要使煤炭集团公司决策层领导与资产设备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改革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企业自身增强活力,发展壮大的需要, 改革势在必行。二是在观念上实现转变,树立强烈的效益观念,把工作重点和工作核心从单纯注重机械实物形态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并重的管理;从为工程服务过程的管理转为合理的经营过程的管理, 从主要追求资产占用的最大化,转为更关心投入的回报率,形成设备投入回报再投入的设备资金良性循环,促进设备资金向回报率高的方向流动,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2 改革管理机构:
在集团公司内部,成立机械租赁公司,将分散于各矿生产单位的大型的或精良的机械设备调入租赁公司,对企业内部设备实行专管专营,实现使用、维护、管理、经营一体化,人才、技术、管理方面专业化。机械租赁公司以租赁机械为主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
2.3 改革管理模式:
在公司内外矿山机械一律实行有偿服务,全部实行租赁制,开拓内外两个市场,加强设备周转、增强设备潜能,提高设备利用率,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单位内部租用施工机械,要认真、及时地填写“机械使用报表”, 由工程项目负责人签字后,内部财务每月转帐一次;向社会出租施工机械, 一般可按天计算,或按工程量计算,应实行合同管理和预付租金制度。
2.4 改革工资分配制度:
打破“大锅饭”, 实行按劳取酬的结构工资制, 从设备资产经营的效益出发,进行考核,有利于调动从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和机械操作手的劳动积极性。
3 煤矿机电设备的基本现状
1)长期以来, 煤矿重生产、轻维护,影响了机电设备的正常维护和保养。备品、备件较多, 每个工区都把避免影响生产作为第一借口,导致仓库库存积压,占用了大量的周转资金。
2)工区无偿使用设备,造成设备的使用、运输环节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增大维修成本,甚至提前报废。
3)设备出现故障后,工区与修理单位易出现相互扯皮现象,影响正常的安全生产。
4)设备的使用率较低。设备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方式可以说是煤炭。
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关键,因为某台、某套设备从基本建设或更新改造一投入,就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它的成本管理模式相对成为定势。那么对设备不同形式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方式,必然对应着某种成本管理模式。显然从成本管理模式的对比中便可反映出设备投入、管理和使用方式的优劣。另外,煤炭行业老企业较多,转制后大多面临着改造问题,从资产角度讲,难免出现设备老化和不配套问题,如只考虑新的投入,无疑会加重企业负担。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盘活原有设备,并使其低成本运行应是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4 矿山机械租赁管理模式
1)在企业内部组建机械租赁公司,负责机械设备的统一调配与租赁经营以及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
2)实行租赁经营目标制。企业对机械租赁公司,按所拥有的机械设备产值, 确定年上缴企业金额。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可利用以“三定三包”作为租赁经营的主要内容。即:定人员、定利润、定任务指标,包支出费用、包安全生产、包管理责任。上缴了的资金选择回报率高的设备再投入,确保机械设备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3)实行单机成本核算制。成本是反映机械租赁经营管理好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一是搞好成本计划,二是搞好成本核算分析,三是搞好成本控制,四是搞好成本核算上报,即“单机单车经济技术指标考核表”。这样以成本、工作量、机况、盈余额为主要考核指标,与工资分配直接挂钩,废除原有的工资制,实行按劳取酬的结构工资制。
4)加强机械管理, 实行“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保修原则,一是加强维修力度,冬季停置后的集中整修和换季保养;二是加强检查力度,进行不同层次的自检、互检、抽检和年度检查工作等;三是加大考核力度,搞好机械管理优胜单位,红旗设备和优秀操作手评比等活动,使机械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的机容、机貌和机况,这是设备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5)开拓设备租赁的内外两个市场,实行“先内后外、内外有别”的原则, 先内后外就是在确保企业内部施工所承担的工程任务需要的前提下,要积极寻找对外出租,实现煤炭集团公司机械设备资源共享,从而增加设备的周转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增加效益。
6)严格租赁合同管理。严格制定《机械设备租赁办法》,对租赁原则、租赁审批、租赁合同、随机人员、调度迁移、燃料材料、维修保养、施工补贴、租费标准、计费办法、费用收费、争议仲裁等有关租赁事项做出明确规定,统一印制合同文本。所有机械租赁业务一律签订并严格执行租赁合同。
5推行设备租赁的方法
金融危机导致煤矿企业的利润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煤矿企业应注意盘活设备的周转使用, 降低闲置, 充分发挥设备的最佳优化配置, 保持设备资产保值增值。
5.1 推进三改建立有利于租赁的新机制
1)改变思想观念。各级设备管理人员是设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直接决定着租赁的情况。因此, 崔庄煤矿首先从改变人员的思想观念入手, 利用各种学习、会议等时机, 讲租赁面临的形势, 摆设备无偿使用存在的弊端, 谈租赁的意义及前景。使大家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 认为势在必行。
2)改革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设备租赁办公室, 将全矿固定资产统一管理。对各工区实行有偿使用设备, 租金单独核算, 超罚节奖。
3)改革管理模式。定期考核, 月结月清, 财务内部转账, 实行合同管理。
5.2 严把四关抓好租赁的过程管理
1)把好用人关。搞好岗前培训、考核, 使之持证上岗。
2)把好考核关。每月根据生产情况对设备租赁严格考核, 对各工区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3)把好奖惩关。采取重奖重罚的经济手段对设备租赁中存在的情况进行处理。
4)把好租赁合同关。各工区统一使用租赁合同, 对租赁费用、争议仲裁等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
6 开展设备租赁业务的几点建议
6.1 设置设备租赁部门,以灵活的经营方式,积极拓展外部租赁市场;
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集团公司各煤矿现有设备进行盘点、维修或淘汰,并适当购进一批新设备。同时,设置专门负责设备租赁业务的部门,引进或大力培养租赁业务人才,着眼于未来,调整工作思路,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多方位、多渠道收集信息、开展业务,扩大市场覆盖面,全面扩张设备租赁业务, 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加大开展工程设备租赁业务的工作力度, 积极拓展外部租赁市场。
6.2 苦练内功, 强化各项管理, 树立服务意识、增强竞争观念
对于一个从事施工设备租赁业的企业来讲, 加强各项管理, 苦练内功, 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定的外部环境是发展的条件, 但内因才是发展的根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机制; 其次要加强设备的内部管理, 以人为本, 重点做好设备维修、保养、安拆和安全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机械设备动态管理, 以优质的服务占领市场, 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求得长远的发展。
(1) 加强租赁合同的标准化管理。目前, 国内租赁业存在着法规不健全、市场混乱、恶性竞争和拖欠租赁款等问题。因此, 加强合同的标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设备进场前双方必须签订设备租赁合同, 协商好合同具体条款。在合同中, 确定所租赁设备的价格和租金收取办法, 明确设备进退场、组拆以及日常维修、抢修、检查、安全等管理工作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其中, 租金标准是租赁合同的核心, 是引起租赁纠纷的主要原因, 也是加强租赁管理的重点之一。因此, 租金的收取标准及收取方法一定要严格界定, 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加强教育培养,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竞争, 人才是根本。工程机械租赁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服务行业, 机械作业队伍的素质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因此, 应加强各级管理、操作和维修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市场需求,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首先, 抓好管理人员的选配和培养, 通过送出去培训、在职自学及函授等形式, 提高他们的素质, 使之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以法管理的能力, 并能在复杂条件下实施有效管理。其次, 抓好操作、维修人员的选择和培训, 结合实际, 自培或引进中等专业人才, 并分层次地进行政治理论和专业技术培训。真正把机械设备管好、用好、修好, 确保生产的安全、高效、低耗。
(3) 加强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现场管理是产生效益的源泉, 设备操作和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使用维修成本和设备使用寿命。对于出租设备的现场使用管理, 应以精、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 搞好施工现场的服务配合, 为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保驾护航。为了避免使用方急功近利拼设备, 应严格坚持进出场验收制度, 设备检查维护制度。操作人员每天进行自检, 使用单位每周或每月对设备进行自查, 出租方进行定期联检和不定期抽检。明确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做到专管成线, 群管成网。把操作人员的经济利益与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相联系, 充分调动全体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降低机械设备故障率和运行成本,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进而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
(4)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服务质量, 真心实意为客户服务, 树立良好的信誉。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施工单位除了关心租赁价格, 更关心后期服务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用户的需求正从 单纯设备需求!向着 解决方案和服务需求!的方向转化。操作人员既要精通业务知识, 满足客户的施工需求, 又要成为客户的好参谋, 在操作好设备的同时协助客户( 尤其是那些缺乏经验的客户) 作好设备管理和安全检查等工作。
7 结语
领导重视、积极推行改革是搞好机械设备租赁经营的动力源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搞好机械租赁经营的关键;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搞好机械租赁经营的保障;多渠道捕捉市场需求信息是搞好机械租赁的前提;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是搞好机械租赁经营的有效手段。机械租赁经营是设备管理机制的一项重大变革,有利于盘活资源,优化设备资源配置,挖掘设备资源潜能,以达到设备资产保值增值,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康聪芳,侯超普,魏延昭. 浅谈小浪底大型施工设备的租赁经营管理[J]. 水利电力机械
[2]王琦. 对煤炭设备租赁业务由内到外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
[3]张建中, 张俊. 浅谈租赁企业设备维修管理[J]. 建筑机械化
一、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
1、安全产业的市场化
转变安全产业的资源配置方式,让市场机制在安全产业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逐步实现安全行业资源从计划配置为主到市场配置为主的体制转型,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安全产业体系。
一是形成市场化的安全产业投入产出机制,除了从公共政策角度考虑安全产业的发展与运行之外,也要从经济政策角度考虑安全产业的发展与运行,提高安全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利用市场机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投入到安全产业中来,增强安全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支撑力度。
2、安全产业的规模化
壮大安全产业和企业的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规模效应,增强安全产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提高产业运行效率。
3、安全产业的专业化
打破现有的专业划分、军地分割、区域分割、行业分割,建立安全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体系,组织社会化协作基础上的分工研发、生产、经营,逐步摆脱过去小而全或局限于单个领域、单个专业的经营格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4、安全产业的标准化
围绕安全产业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建立健全与国家标准体系一致、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的安全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品种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市场标准、过程标准、管理标准等。借助标准对安全产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借助标准不断提高安全产业的质量与水平,确保安全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提高安全产业的质量与效能,规范安全产业的发展秩序。
5、安全产业的集成化
建立安全产业内部各种资本、技术、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要素之间、安全产业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把分散的生产要素整合到统一的生产体系中去,把生产过程中许多未建立起关联的独立方面和分隔过程纳入有机联系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充分发挥优势互补、整体集成的积极效应。安全产业化的内涵也需要从系统和多维的角度来理解。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是对安全产业化的总体描述和概括,安全产业中各分支产业的产业化既可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也可以仅涉及其中一部分;各分支产业化的内容及侧重点可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6、安全服务产业发展加速
从产业分类角度看,安全产业中安全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是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基于我国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考虑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安全产品制造业仍然在安全产业当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安全服务业方面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安全服务行业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拓展。伴随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逐步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和应急培训教育市场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安全投入有限的矛盾依然突出,安全投融资行业面临广阔市场;随着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相关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检测检验、评价审核、认证咨询、安全保险、安全租赁等服务的管理将逐步规范,相应的市场也将会进一步拓展;随着安全产业的发展壮大,安全应急产品的仓储物流、信息服务、展示交流等服务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伴随安全产业的整体发展,安全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其在安全产业中的比重将会有所提高,其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7、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从生产要素角度看,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将是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安全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个体防护领域的普通手套、工作服、安全帽等产品,应急救援领域的普通消防车、手提式灭火器等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的不断深入,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差距愈来愈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端安全(应急)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安全产业化进程逐步加速,借助市场化的手段,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产业发展要素和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创造了基础条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有助于推动安全应急产品的优化和升级;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一些大型安全(应急)装备和设施、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逐渐加大。面对逐渐增长的实际需求,随着产业化发展和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将得到快速发展。
二、 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
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遵循徐州高新区产业总体规划,区内矿山安全产业分成三个园区建设。一是科研与孵化区,位于高新区第二工业园珠江路北、银山路东,以江苏盛联科技产业园为主体,总占地 148 亩,入园企业 4 家,技术研发机构 4 个,孵化矿山安全技术项目 16 个;二是矿山机械产业集聚区,位于高新区第三工业园欣达路南、黄河路北、奎河西,占地约 1100 亩,以科光矿业产业园为主体,目前已建成矿山机械、电气、电子等企业 30 余家。三是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位于徐州高新区,规划范围:南到连霍高速,北至漓江路,东至北京路,西到银山路,规划总面积约 1500 亩。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2013-2015 年)占地 500 亩,主要包括生产区、贸易区、仓储区、研发区等功能;二期工程(2016-2020 年)占地 1000亩,重点建设安全产业物流、商贸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目前已经完成园区的总体规划,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入园的企业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同时对部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部分企业正在洽谈项目建设协议。徐州高新区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科教优势,大力发展以矿山物联网为主导的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产业。建成全国第一家感知矿山物联网研发中心,组建全国唯一的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联盟,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被国家安监总局鉴定为全国领先水平。目前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涉及矿山安全装备有大型采煤机械、安全提升装备、井下运输装备、煤炭筛分装备、电气控制系统、防爆变频系统、检测控制系统等近百种产品,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紧密型的产业链。在矿山安全领域,已形成一定安全产业规模。
1、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总体规模
截至 2017 年年底,徐州高新区内共有矿山安全技术装备企业 105 家,科技创新研发机构 25 家,安全科技产业总产值近 200 亿元。
(1)建成项目
目前,在矿山安全产业领域,徐州高新区已建成企业共 32 家,投资总额20 亿元,占地面积 1421.8 亩,工业产值 59.245 亿元,利税 8.1556 亿元,其中,江苏中机矿山设备有限公司、肯纳金属(徐州)有限公司、徐州中矿大华洋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和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在相关领域内具有一定优势。江苏中机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采煤机、掘进机专业生产厂家,具有多项专利技术,特别是超薄煤层采煤机和无爆破采煤机属全国首创。肯纳金属(徐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肯纳牌采煤机螺旋滚筒,滚筒用镐形截齿,连续采煤机滚筒及截齿,掘进机截割头及截齿;杆钻机用锚杆钻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80%,位居首位。徐州中矿大华洋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在光纤通信、计算机网络、企业信息化、矿井综合自动化、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及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一直处于行业前列。特别是新研制的矿山安全物联网系统,被国务院推荐为煤矿安全强制性推广产品。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用三电平变频技术的交流电力传动全数字调控电控系统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兆瓦级绕线电机双馈转子变频调速系统、鼠笼电机定子变频调速系统、同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等方面广泛应用于全国三十多个大型矿业集团公司,满足了工矿企业“节能降耗、安全可靠、增产提效”的需求,受到用户高度评价。此外该公司又研发了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防爆变频器及风电变频装置,大大拓展了产品的应用范围。公司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别是“矿山大功率高性能电力传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 2009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研发的《矿山超大功率提升机全系列变频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课题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国俊教授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该企业作为项目第五完成单位,是项目研究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承担单位。其他矿山安全提升设备、矿山机械耐磨件、液压件、液压支护件、运输设备、筛分设备等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2)在建与待建项目
目前,徐州高新区内有在建项目 8 个,总投资 7.23 亿元,项目占地 523 亩,近期开工建设的项目 3 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占地 116 亩。中机矿山新的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完成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厂房基础已完成。国亚重工有限公司、中联恒达有限公司,主体厂房接近竣工,近期进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中矿科电、中矿科高项目建设已竣工,目前在进行生产线的调试。徐州国家安全科技园有生产项目、研发机构、物流中心等 10 多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3)安全产业的市场分布
行业分布。从行业分布来看,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方面的企业,基本都属于矿山安全领域,市场方向比较单一。从产业集中度来看,徐州高新区内产值规模最大的前 5 家企业是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徐州天地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肯纳金属(徐州)有限公司、爱斯科(徐州)耐磨件有限公司和徐州良羽科技有限公司,其工业产值分别为 20 亿元、5.8 亿元、4.8 亿元、3.6 亿元和 2.8 亿元,前 5 家企业累计工业产值约 36 亿元,约占徐州高新区 32 家建成企业工业产值的 59.7%,约占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产值的 24%,产业集中度较低。
三、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环境
徐州高新区依托区内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众多的优势,先后建设有 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 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46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418个,其中 “863”项目 22 项、“973”项目 35 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22 项,在一些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为高新区的产业提升以全面支撑。关键技术的掌控也为高新区企业占据行业发展先机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高新区拥有 2 个国家标准制定单位、11 个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单位,22 个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单位。徐州高新区引导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研发机构,积极实施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进区战略,相继建立美驰车桥、环球锻压、徐工特汽等多个区域行业研发中心,成为苏北地区最先进的工程机械、车辆制造和电子电器研发制造中心。国家 211重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在高新区设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徐挖机械研发中心主持制定了国产挖掘机制造行业规范,徐州环球锻压集团被国家标准委员会认定为全国数控压力机械标准工作组召集单位。2018年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 150 个,比上年增加 36 个,其中,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2 个。组织实施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7 项,总投入 9.3 亿元。
四、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的前景分析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仅要遵循科学的选择原则,还要有合理可行的选择基准。本文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基准确定为:产业增长潜力、产业综合效益、产业带动性、产业技术资源基准。
(1)产业增长潜力基准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品不仅要求有现有需求,更需要潜在需求保证其比较快速的增长。因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有高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还要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2)产业综合效益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是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产业综合效益基准包含了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贡献率三个指标。
目前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徐州高新区内安全科技产业的利税率都是最高的。利税率平均 30%以上,土地亩均税收 20 万元以上。
(3)产业带动性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备很强的带动性,能向前或者向后带动区域内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包括给传统产业带来机会、催生新产业等。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就是对产业关联性、带动性的定量表达。一般来说,这两个系数较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较大作用。
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高新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联网、云计算安全服务业等一批产业的兴起。
(4)产业技术资源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引领科技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发展,使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效益。产业技术资源基准由技术密集度、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扩散率和科技经费比率构成。
五、徐州高新区发展安全科技产业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科技引领
1、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立足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等多种创新方式,大力培育和引入创新型企业;拓展安全科技创新联盟,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先进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建立安全科技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纽带作用,加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增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开辟知识产权申报绿色通道,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营造科技创新良性环境;以矿山物联网等重点技术为突破口,扶持一批在安全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突破。
2、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以重大科技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动徐州高新区内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江苏省相关科技项目,充分利用政府科技资金,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瞄准行业领域前沿科技,开展重点科技攻关,带动产业新型技术研发;积极引入国内外科研机构,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提升科技研发水平;设立安全科技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采用无偿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壮大产业规模
1.打造龙头企业
重点围绕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面向杜邦、神华等国内外领先的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树立基地品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地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大力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吸引相关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集聚。
2、拓展产业领域
在保持矿山安全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安全科技产业其他行业领域安全产品的份额,面向东部地区重点市场需求,着重发展危险化学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产品与技术,积极拓展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针对矿山企业密集的我国中部地区,拓展矿山安全产品范围,提高矿山安全产业市场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3、完善产业服务
坚持以安全科技产品生产制造为产业主体,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重点引入专业融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提高重点成果孵化能力;加强与国家级检测检验机构的合作,提升安全产品检测检验支撑能力;积极发展培训展示和产业信息服务,为生产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服务支撑;进一步完善安全科技产业链,构建系统性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4、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国内外安全科技研发机构、先进产业技术和创新型人才,促进安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徐州安全科技产业的高品质发展。
(三)加强政府引导
1、完善扶持政策
充分利用现行的安全生产设备和技术相关特惠政策,强化政策落实,保障政策效力;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制定地方产业扶持政策,;针对徐州安全科技产业重点发展内容,在项目审批、土地利用、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市场准入、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制定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2、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安全产业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安全产品和技术的监督力度;严格规范安全产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安全产业市场准入;制定安全产业地方标准,完善安全产业标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研发创新;完善产品检测检验体系,提高市场产品质量;强化对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机构的监督,规范产业市场秩序。
3、纳入政府采购
鼓励和引导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适用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将部分技术水平高、安全生产实践急需、带动效应明显的产品纳入地方政府采购序列,拓展市场空间;积极参与国家安全产业相关目录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新型产品与技术进入产业推广范围,加快园区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优化发展环境
1、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营造产业集聚环境;加强入驻企业的筛选和评估,严格控制产出强度,提高整体产出效率;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产业园区的交流,积极借鉴相关管理经验,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强化评估考核工作,建立定期评估改进机制,推动园区建设持续改进。
2、提升服务效率
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强化徐州高新区管委会为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服务的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安全科技产业信息网络,加强产业信息引导,拓展服务范围;优化管理,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六、徐州高新区发展安全科技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安全产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协调机构;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目标与任务;组建本地区安全产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中介、研发之间的纽带作用;建立部门、地方、企业、协会等多方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合力推进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发展。
1、加强人才引进
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企业科技人员互聘,消除人才引入障碍;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自由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吸引高层次人才。
2、优化人才结构
合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注重安全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依据发展重点培养和引进重要领域关键方向的急需人才;积极拓展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选派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专业人才高校集成与配置。
(二)完善投入机制
1、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政府直接投资,对入驻企业和研发机构按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贴;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入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投资主体,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协作,为企业融资提供引导,促进银行企业间的合作;
2、完善投融资平台
完善产权制度、搭建产权、股权交易平台,促进安全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联动业务,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为企业技术产权交易、并购及创业投资退出拓宽渠道,形成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目前国内称作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简称EMC)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而基于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项目投资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目前国内简称EMCo)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ESCo已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1996年,在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支持下,北京、辽宁和山东成立了三家示范EMCo,拉开了在我国引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的序幕。甘肃省于2007年底开始推广该模式,以帮助省内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推进甘肃省的节能减排工作。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综述
(一)EMC模式
EMC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以EMCo和用能企业之间的能源管理合同为载体,双方确定节能目标,最终达到共赢局面的最新能源管理模式。EMCo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显著降低用能企业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二)EMC模式的优势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各类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价值的严重低估,廉价的能源使很多用能企业利用高能源投入换取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并不会为了节能而使用专业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来辅助生产,故而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传统的节能方式多为用能企业自身投入节能技术和设备,或者利用地方政府节能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效果并不明显。近些年,随着节能意识逐步深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成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一大法宝,而较高成本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又成为用能企业提升能源利用率的瓶颈。在这一背景下,对于用能企业而言,EMC模式凸显了它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有效解决用能企业在节能过程中的技术信息不对称问题。EMCo能够提供专业的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了用能单位自行节能的技术风险。其次,有效降低用能企业用能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用能单位不需要承担节能项目实施的资金,有效改善用能企业资金流,同时建立绿色企业形象,从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再次,有效提高用能企业的能源利用率。EMCo提供的专业节能服务能够促使用能企业的节能效率。最后,有效降低用能企业节能的经济风险。EMCo对客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向客户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因此,EMCo承担了节能项目的大多数风险。
EMC模式通过节能目标的实现,最终能完成用能企业、EMCo、金融、机构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共赢的局面,这是传统企业发展模式所不能带来的巨大优势。EMC模式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的青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二、甘肃省实施EMC的背景
甘肃省于2007年底开始推广EMC模式,相比发达省份,起步偏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EMC模式的实施背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甘肃省能源利用现状
甘肃省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自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一直占GDP总量的40%以上,2010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48.17%,贡献率为59.32%。第二产业对拉动甘肃省域经济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能源,2010年甘肃省能源消耗总量为5923.13万吨标准煤,其中第二产业消耗4456.08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75.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25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第五高耗能地区。甘肃省节能潜力巨大,EMC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甘肃省EMC的需求潜力
甘肃省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001个,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是49020308万元,而采用EMCo服务的不超过10家。超过9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EMC模式采取观望态度,甚至不知道EMC模式。一个正在探索的案例,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采用EMCo服务,EMCo通过调查企业用能状况,分析用能效率,科学评估用能潜力,主要从公司生产工艺、供水、供电、供暖用能、用热效率方面提出了15项节能建议,初步诊断出该企业总计有5138万元的节能潜力,仅供热一项每年就能节省2800吨标准煤。假如EMC模式成为甘肃省节能领域的常态服务模式,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用EMCo的服务,专业化的节能服务会使全省每年节约能源30%以上。用能企业可以因为能源成本的降低增加产品市场竞争优势;EMCo因为提供节能服务而得到相应的服务报酬,取得利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民众可以享受到因为节能而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改善效果,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总体来说,甘肃省用能企业的节能需求巨大,民众对环境改善的渴望度高,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较东南沿海地区,EMC在甘肃省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三)甘肃省EMCo的发展
全国2005年时有EMCo80家,到2010年时已经发展到了800多家,甘肃省目前经过国家备案的EMCo共有24家,均为中小型企业。由于EMCo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资金回转较慢并存在一定的资金回流风险,同时节能服务行业内的企业没有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设备节能量化评价标准,导致最需要接受节能服务的高耗能用能企业对EMCo普遍缺乏信任感,对甘肃省整个EMC的实施、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由于大多数节能项目的规模改造工程较大,EMCo经济投入比重较大,大量的节能项目由于融资障碍而难以实施。另一方面,由于对EMCo的节能服务效果的未知,保守的尝试心态促使甘肃省用能企业与节能企业签订的多是三年内的短期合同。对需要长久发展的EMCo来说,短期的节能服务合同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益,在合同初期,EMCo由于投入了节能设备、技术等必定属于亏损阶段,在收回成本后,如果合同到期而终止服务,会大大挫伤EMCo的积极性。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短期节能服务合同不利于甘肃省EMCo的长久发展,从而影响EMC模式在甘肃省的更广更深入的发展。
三、甘肃省EMC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用能企业观念滞后
在各种行业中,耗能最高的行业是钢铁、水泥、矿山采掘、电力、冶炼、石化等行业。甘肃省内该行业中多为带有垄断性质的国家控股企业,由于对产品价格的相对垄断,节能降耗并没有成为这类企业的自觉意识。其他行业的用能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或者本身就缺乏企业责任感,节能降耗意识非常薄弱。在这样的企业节能意识下,EMCo的项目营销和商务谈判人员很难接触到用能企业的决策者,营销难度加大。另外,用能企业对EMC模式缺乏了解,对风险估计和节能效果的怀疑使多数企业对EMCo抱观望态度。用能企业保守的节能态度使甘肃省内EMCo很难获得节能服务订单。
(二)EMCo融资困难
甘肃省内的EMCo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注册资本不足千万,少的只有百万元,员工人数均在百人以下,少的人数不超过10人,多属于民营小型企业。在EMC模式下,EMCo承担绝大部分项目风险和资金筹集任务,而且回款周期相对其他行业较长,随着EMCo业务的拓展,实施项目的增多,EMCo的资金链很有可能发生断裂,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EMCo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全国来看,EMCo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际支持资金、国家拨款、银行信贷、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交易、项目合作等。对于甘肃省内的EMCo而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交易、项目合作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其它方式并不具备可操作性,而自身的资本积累速度缓慢,制约了EMCo的快速发展。甘肃省EMCo中小企业如何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拥有相对较多的融资渠道是EMCo发展的关键。
甘肃省内的EMCo与其他行业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同样的融资困难的境遇,一是由于EMCo多数是轻资产,融资过程中可抵押资产少、缺乏良好的担保条件;二是企业内部运营效率不高,管理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在节能服务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种内部因素制约了金融机构对EMCo的发展前景评价;三是与众多中小型企业一样,省内EMCo金融素质偏低,未能在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感。综合上述因素,省内金融机构出于对EMCo的诚信以及其经营风险的考虑,在评价EMCo资信等级时均处于较低级别,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EMC在甘肃省发展的瓶颈。
(三)EMC专业技术以及能源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省内的EMCo的员工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总体不高。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以及有丰富EMCo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并不会选择在规模不大、收入水平不尽人意的小型EMCo中任职,故而省内EMCo中的任职人员多为应急性就职,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员流动性强,通过企业进行员工的系统专业培训并不现实,也导致EMCo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EMC项目是集节能设计、节能管理、服务培训、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知识产权保护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甘肃省内的EMCo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现在多沦为进行节能设备买卖的贸易性企业,丧失了EMCo的服务企业本质。
四、推进甘肃省EMC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节能服务受到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在政府指导和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甘肃省政府机构应该针对省情制定出符合甘肃省EMC发展的政策,通过节能优惠政策解决用能企业和EMCo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形成省内完善的节能服务网;通过制定甘肃省的行业耗能标准,利用量化标准检测EMCo的合同完成状况,促使合同顺利完成;通过制定行业规范、服务标准的制定促使EMCo优胜劣汰。建立省内EMC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制度,规范行业秩序。
(二)加大财政支持,多方面拓展EMCo融资渠道
对于EMC在甘肃的发展境况,面对EMCo的发展的困惑,甘肃省政府机构应该加大针对EMC的财政支持,增加对EMC项目的拨款;为EMCo成立担保基金,提高金融机构为EMCo融资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政策,在EMC项目融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政策;大力宣传EMC模式,鼓励商业银行外的金融机构,如风险基金、私募基金、小额信贷公司等形式积极参与为EMCo融资;对EMCo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已经取得节能成果的EMCo实行财政奖励和补贴。
(三)加大省内EMC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针对甘肃省内EMC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应该发挥政府、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层次的作用,建立EMC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民众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节能设计、节能管理、服务培训、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进驻EMC行业,改变EMCo人才匮乏的局面。面对省内EMCo由于资金原因无法独立完成EMC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搭建EMC行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再培训平台,帮助EMCo解决就业人员的素质问题。通过优化EMC人力资源结构,最终带动甘肃省整个EMC行业的发展。
(四)通过省内公共部门与EMCo的合作来强化EMC的示范作用
由于EMC模式在甘肃省还没有被广大用能企业认可,对风险估计和节能效果的怀疑使多数企业对此呈观望态势,EMCo直接面对用能企业的订单的机会太少。在这种背景下,甘肃省政府公共部门应该首当其冲与EMCo进行合作,强化EMC的示范作用。通过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与EMCo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减少地方财政在公共机构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支出,检测EMC的节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广大用能企业做出表率,打消用能企业的顾虑,为省内EMCo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全面促进EMC在甘肃省的发展。
在2010年6月,甘肃省发改委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到2012年,扶持培育15~20家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3~5家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相信甘肃省EMC行业会得到快速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节能服务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性见解[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8).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优化
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GDP的增长往往偏重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三产业所占比例较轻。煤炭产业作为山西的主导产业,煤炭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山西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煤炭产业的生产值从占全省经济生产总值的6.3%增加到27.4%,山西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以煤炭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经济结构。
2.资源枯竭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资源枯竭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会使得煤炭的储量快速减少,直至枯竭。2010年到2015年,山西煤炭年产量从7.41亿吨跨越到9.77亿吨,增幅31.84%,2015年,全国原煤生产总产量大约为36.9亿吨,原煤产量前五名的省份为山西省、、陕西省、贵州省及山东省,产煤总计占全国原煤产量的七成多。其中,山西省累计生产的原煤近10亿吨,占全国产煤总量的近1/4。高强度的开采降低了煤炭储量的使用年限,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
(2)环境问题
长期对煤炭资源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为保证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需要将附近的地下水排出,无序的煤炭开采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甚至造成了河流的断流,还有开采过程中未经过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流,也使得山西的水系受到严重污染。其次,煤炭的露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加剧了山西的温室效应,造成雾霾的频发。最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地表塌陷、悬空和泥石流等一系列问题,2016年山西的矿山采空区已达到两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地下采空区形成的地表凹陷,不仅影响人身安全,而且如果遇到强烈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3.生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矿难在中国的发生率很高,尽管山西在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安全生产还存在很大问题,重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损失惨重。主要原因在于煤炭行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一些小型煤矿甚至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劳动力来自周围的村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技术水平不足,要改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改善煤矿工作环境留住人才。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1.保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保持动态协调,而山西的第一产业较弱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在目前山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煤炭为主的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而第二产业由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经济结构失衡且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山西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顺应国家转变方向,调整结构的策略,加快进行经济改革,改变完全依靠煤炭的产业结构,才能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根据2015年山西省各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80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长1.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2%;第二产业增加值5224.3亿元,下降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0.8%;第三产业增加值6790.2亿元,增长9.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3.0%,虽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适应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我国的能源消耗巨大,而煤炭资源消耗占了能源消耗的70%,煤炭资源的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要远比其他能源大的多,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特别大,近几年全国许多地方大面积的雾霾的产生,也与生产、生活中消耗大量煤炭资源有关。我国现在的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一个极限,政府对于节能减排把控严格,与此同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加强,呼吁能源结构的改革,所以山西以煤炭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也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地步。
国际对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不断成熟,我国也要紧跟国际形势推进能源革命和消费革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广非煤能源和新能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山西依靠煤炭开采和初级加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继续走下去,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策略和路径
1.经济转型政策建议
(1)完善产业转型的促进机制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鼓励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减少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政策,使得国有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放宽对于能源产业的市场准入,允许矿产合法转让,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组和联合。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健全产业转型政策,调整转型机制,加快转型的速度。
(2)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
支持科技创新与能源产业相结合,掌握核心的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融资。完善人才的培养,配合高校开设资源型经济转型专业学科,培养高素质和技术过硬人才,为经济的转型提供智力保障。完善创新保护制度,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降低创新的风险,防止中小企业由于尝试技术创新失败而倒闭。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转变经济追求目标,不再单方面追求GDP的增长,建立多项指标的综合考量,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建立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出台生态补偿政策,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将环保纳入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促进政府和企业对于环保的内在动力。
(4)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与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进行合作,推动山西出口贸易的增长,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来山西,带动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山西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
2.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1)初期:优化传统资源产业结构
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重组力度,提高煤炭市场的竞争力,将煤炭开发与科技相结合,加快推行煤炭机械化开采,减少矿井事故,利用创新科技降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将原煤加工转变为清洁煤能源,进行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与钢铁、冶金等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使得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靠煤炭开采和初加工,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2)中期:构建多元化体系
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制造业,例如:太原不锈钢、富士康产业园区等,重点发展污染小,附加值高且能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引进国家新能源汽车制造、高端设备制造等产业在山西落户。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利用山西的地理位置,改善交通设施,建造物流中心。利用山西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壶口瀑布、太行山大峡谷、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等一系列优质旅游景区,不仅可以改善山西的形象,还可以带动餐饮、零售业、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后期:创新带动发展
加快推动高新产业的聚集,形成高新园区,重点发展有良好前景的高科技企业。利用山西岢岚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带动航天相关产业在山西落户发展。联合“互联网+”促进企业发展的新形态,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关联,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更好促进企业智能化发展,从而带动山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文.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3)
[2]景普秋,孙毅,张丽华.资源型经济的区域效应与转型政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06)
[3]刘晔.资源型经济转型策略探析――以山西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
[4]李秀.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
[5]光文亮.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