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教学课程范文

幼儿教学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教学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幼儿教学课程

篇1

首先,幼儿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幼儿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教育,有它们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性产生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其他教育阶段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及与之对应的身心发展差异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幼儿园是为3~6、7岁幼儿特设的,这些幼儿身体的各器官、各功能系统正在发育和完善过程之中,身体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体智德美,把体放在首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尚不能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幼儿主要通过游戏及其他感性的活动使身心得到发展;幼儿园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既有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责任,幼儿园工作提倡保教结合。因此,幼儿园不仅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而且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都不能替代的。

篇2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薄弱环节。幼儿园教师的整体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距离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而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形式单一、教育资源贫乏、幼儿游戏与探索不足、“小学化”倾向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活动区课程作为其主要课程实施方式,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幼儿园课程与教育理念为指引,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幼儿园教育更加具有幼儿教育的特点,并真正开启早期多元潜能的开发,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幼儿活动区,就是幼儿活动的场所,它分室内活动区和户外活动区两种。教师通过设立适合幼儿特点的环境和区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提高口头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天地。幼儿的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施展,智力得到不断发展,体能得到不断提高,求知欲望得到了最大满足,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逐步形成,幼儿的认知水平,协调能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开展活动区活动,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愿望的活动,根据他们自己的能力去吸纳外界事物,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活动区课程的重要作用

活动区课程在我们的教育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来说:

(一)活动区课程明确了课程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育价值取向多元而不确定,常常会使教师在教育中长生困惑,为了追求教育组织形式的花样翻新,往往忽视了教育目标的实质。而活动区课程则充分明确了教育价值的取向――就是以儿童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培养全人格,依托课程的整合与自然生成。

(二)活动区课程能为幼儿提供很好的互动的学习环境

幼儿的学习本身就是在与周围的环境及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发展的,并以某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幼儿的主体性也是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发挥和发展的,在幼儿的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建立在与伙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从同伴和成人那里学习、交流、分享并得到认可会使他们体验到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更加乐意并自信的参与幼儿园以及身边的各项活动,活动区课程正是以其独特的多元性、开放性、自选性、高生成性和可再利用性等特点,使教育十分接近幼儿的生活,甚至与幼儿的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教师则则打破传统的教育身份,变成了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游戏中的伙伴、活动环境的创造者。使幼儿的“学”都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环境中的物、与环境中的人交往等相互作用活动得以实现。为幼儿的人际互动、人物互动、自主探索、交流与分享提供了充分的环境,使每个幼儿在集体中,既是主体又是被他人认识、交往的客体,幼儿既能主动地与人交往,又能同时体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对待方式,从而通过人际反馈进行有效的社会学习。

(三)活动区课程从幼儿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与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幼儿的气质、性格、体能、智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个别差异。即使在同一班级或同一年龄的不同班级之间,幼儿园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也不会完全相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而活动区课程的设置既考虑了幼儿群体的共性,又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个别对待,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投放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满足每一个幼儿在活动区课程中各项发展的需要,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障。在活动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人际关系等自由的以集体、小组、个别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是孩子们自我能力、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指导和适时地介入,从而进行有效的记录,这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到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就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创设不同的活动,充分挖掘每个幼儿。真正做到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活动区课程新形势的教育形式下具有教育全面性发展和动静平衡协调的作用

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社会体验区、分享阅读区、美术创意区、益智操作区、表演区、建构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材料的投放上也很具有层次性,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体现儿童早期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第二,材料的收集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活动区是孩子们活动的地方,活动材料都是幼儿亲自参与和与家长参与共同收集的。这能充分体现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不仅增强了幼儿对活动区活动的兴趣,而且能曾强幼儿的责任意识,更能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从而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动静平衡性体现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与课程形式更多侧重于集体教育的静态的教育活动模式,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和集体智慧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既省时,效率又高,还比较把握。但是,儿童自由探索的机会较少,教师也很难照顾到幼儿的个性差异。而活动区课程属于动态性的课程,它能满足孩子自主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给予孩子更加充分、自主、愉悦的学习与游戏的空间,课程内容的变化性与动态性较强,充分照顾了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活动区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效地调节了课程活动的平衡。当然,这两种课程形式在幼儿园的全面可课程设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偏重于任何一种课程形式都会带来课程的不平衡,也不利于孩子早期多元智能的不断发展。

篇3

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故此,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必然要设计为幼儿选择阅读材料、讲读文本、引导理解、尝试创造等教育行为。而设置幼儿文学课程用意在于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为进行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

我们清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幼儿,今后的教育教学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幼儿文学课程的终极目标设置为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幼儿文学属于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在语言、道德情感等方面更好的发展,因此,作为将来幼儿的任教者就不该仅仅局限于文学视野,而应该将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结合起来,打通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汲取丰富的学习给养,在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通过学习幼儿文学作品来充实自己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课程教学的解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集中注意的时间段力,自控能力差,学前儿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是种启蒙教育,学前教师有必要掌握人文、自然、科学等知识,决定了学前教师是在音体美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有必要遵从以下几点教学理念:

1.理论与实践同行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任教者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课堂的组织者,有效学习的评价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积极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索知识、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在创作和欣赏的应用范式。在教学的同时,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理论和实践并行的学习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又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创作出较高质量的作品。

2.用作品提高技能陈世明教授等编撰的教材《幼儿文学教程》,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的。其分为基础理论卷和实践教育卷两本教材,它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创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很好地教予学生幼儿文学的文体知识及规律特征,实践卷收纳幼儿文学具体教学的众多典型性案例,充分地恰当地将理论知识体现出来,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体现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课的特色。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在教学教材中大量幼儿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

任教者不能仅仅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以学生的实用为目标,让学生在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技能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例如,在教学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选择在适当的场合,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身临其境地讲述几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并进行同学之间有效的互相评价和学习;在学习幼儿戏剧和影视文学时候,指导学生用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戏剧编排、改编,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等等。通过这些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练习和实用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去完成教材案例的训练,且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以边让学生学以致用。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前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当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将这些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实例中,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用创新的视角创设优质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练习和实用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充分利用到幼儿园进行日见习、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观察示范园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示范园幼儿教师的执教意图,自己尝试对作品进行创作和改编,并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参与活动,待带班老师和幼儿反馈之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较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提升自己的教师技能。只有把练习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三、三大教学理念的潜在优势

1.有助于构建学前教师的儿童本位精神当下逼仄的现实生活,让许多成年人再也无法重拾童真,甚至失去对童年的美好记忆。而让高职师范学前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作品的锻炼,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内容,从而唤回自己童年的那份童真,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当下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和规律,完善作为一名学前教师该有的同理心,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而做最充分的准备,构建起学前教师的儿童本位精神。

2.有助于丰富学前教师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遵循三大教学理念,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二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去,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篇4

论文摘要: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实施,要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品与技能相结合、训练与实用相结合三个原则,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幼儿文学 课程定位 原则实用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参考文献:

篇6

幼儿文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应比较系统的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幼儿文学素养,初步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的改编、创作能力,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在此,笔者对中职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作了一些思考。

一、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强化幼儿文学基础理论的讲解,幼儿文学作品的文体知识和经典作品的导读分析,力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特征、幼儿文学作品文体的分类界定,做到通俗易懂,突出幼儿文学的特色。其次,利用幼儿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幼儿文学特点的认识。另外,我还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幼儿文学全国自考试题作为题库,让学生反复练习,在学习书本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查漏补缺,从根本上夯实了幼儿文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演绎作品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一系列专业系统的学习,她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幼儿生理、心理、文学语言、音乐、绘画、舞蹈等知识。她们性格活泼,参与性强,有较好的合作意识。但她们学习目标不太明确,文化底子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出发,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造力入手,采用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力拓展式教学法来开展演绎指导教学。这个环节我主要进行了儿歌、讲故事的演绎指导教学。我找了很多音像资料,例如《宝宝学童谣》、《施老师教讲故事》等等,刚开始是让学生模拟演绎这些从碟片上精选的一些作品,最终使他们厚积薄发、举一反三、以一知万自主设计演绎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不仅使学生有了学习成就感,而且提升了她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从想学到会学、从会学到自学这一重要的转换过程。

三、培养学生改编、创作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生活故事的创编教学。刚开始学生们的创编效果很不理想,很多学生因为文化底蕴差而无从下手。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我想了很多办法。例如特别设计了"听觉视觉冲击法",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儿歌、故事碟片,唤起他们美好的童年回忆,萌生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让原始的学习兴趣转化为理性的学习态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创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如学儿歌幼儿诗后,我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的儿歌续编题:小明明,会画画。画个啥?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后面要求同学续编)。同学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创编了不少生动活泼的作品,如:(1)小明明,会画画。画个啥?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画小鸟。小鸟唱,画绵羊。绵羊咩,画蝴蝶。蝴蝶飞,画杨梅。杨梅挂在树梢上,扭扭捏捏捉迷藏。(2)小明明,会画画。画个啥?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画小草。小草绿,画小鱼。小鱼游,画高楼。高楼高,画树梢。树梢长,躺在床上想一想,画墙画床还是房。(3)小明明,会画画。画个啥?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画小鸟。小鸟飞,画乌龟。乌龟乌龟爬的慢,急的到处打转转。左转转,右转转,前转转,后转转。最后原地打转转。

篇7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四、要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集体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指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集体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应该尽早改革。

幼儿老师要率先行动,尝试把自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情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8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篇9

 

本人主要承担《幼儿故事教学实训》及《幼儿游戏指导》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几个学期的探索与研究,基本能够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着重从三十个幼儿故事及其教学实践方面着手,探讨其课程开展的实践意义、具体内容以及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等。

 

为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我系在李凤清主任的带领下,由教研室潜心研究教学并借鉴区外先进理念与经验,适当压缩理论知识,大胆更新陈旧内容,确立了八门专业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实训课程,并将每门课程以三十个量化标准规定为考核目标,有针对性的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总结经验中,自编《学前教育实训教程》教材,本文试从《幼儿故事教学实训》这门课程的开展展开论述:

 

一、幼儿故事课程开展的重要性

 

文学是幼儿最早接触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社会化,还可以增长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提高其思维和想象力以及审美等能力,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因此,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故事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幼儿故事课程目标定位及效果

 

(一)教学目标

 

通过十个儿歌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创编。

 

通过寓言与生活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讲述能力。

 

通过十个童话故事的学习,增强学生表演能力。

 

初步学会设计故事教学活动。

 

(二)教学效果

 

通过强化幼儿故事的教学实训,使同学达到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达到学以致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顺利开展语言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幼儿故事课程的具体内容

 

本课程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学期(36学时)“幼儿故事实训”课程。根据不同的体裁、特点,挑选经典幼儿故事三十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鉴赏、创编。其中:包括童话故事十个、歌谣十个、寓言与生活故事十个(三个寓言,七个生活故事)。

 

(一)歌谣(儿歌)

 

1.传统儿歌2.数字歌3.游戏歌4.谜语歌5.连锁调6.问答歌7.绕口令8.颠倒歌9.字头歌10.摇篮曲

 

(二)寓言与幼儿生活故事

 

寓言故事:

 

11.《狐狸和葡萄》12.《天鹅、梭子鱼和虾》13.《兔子和乌龟》

 

幼儿生活故事:

 

14.《小碗》 15.《谁勇敢》 16.《蓝色的树叶》 17.《一亮一暗的灯》 18.《我是哥哥》 19.《圈儿圈儿圈儿》 20.《珍珍唱歌》

 

(三)童话故事

 

21.《稻草人》22.《圆圆和方方》23.《拔萝卜》24.《神笔马良》25.《木偶奇遇记》26.《丑小鸭》27.《卖火柴的小女孩》28.《皇帝的新装》29.《小红帽》30.《白雪公主》

 

四、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

 

1.备课。从课程的目标到教学内容的具体环节均由承担课程的老师自己安排,基本上是在探索中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容易出现漏洞。

 

2.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面向全体的效果不佳。

 

3.教学评价。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在每一次展示中都能有较大的提高,当然也有学生评价一般。

 

(二)学生

 

1.学习压力过大。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还得投入八门实训课程的学习,其精力与学习兴趣受到诸多限制。

 

2.自身特点不同。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有所差距,导致这样的技能强化授课法使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

 

3.学习态度对教学的影响。兴趣高的同学能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每次实训的活动中;兴趣一般的同学只为了完成量的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三)教学环境与资源

 

由于课时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和指导学生讲述能力的时间明显不足,只能进行集体指导。这些反馈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录像。

 

3.努力钻研业务,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

 

(二)注重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的改善

 

1.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2.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充实教具的种类与数量。

 

3.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场所。

 

4.建立自我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工作需要不断提升理论修养,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充实才能得到提高。

篇10

幼儿园课程的多样化使我们在目标上要把握全面教育的思想。学前教育是促成幼儿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手段和保障。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在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体现并践行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应该是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前教育目标的要求。所以,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上应该体现这两个方面,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每位幼儿教师也应该根据这两个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开端阶段,是启蒙开智的阶段,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应该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的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以及美感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长。过多的训练一定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破坏性作用,这种不可逆的教育会毁掉幼儿的一生,更无幸福可言。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应该是启蒙的,让幼儿的天性在正确的幼儿教育指导下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愉快健康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础,对世界永久地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综上所述,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是启蒙性的、发展性的、全面的,它绝不以单纯追求智力目标为代价而牺牲幼儿的终身幸福。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游戏和交往,来自于大自然和幼儿的社会生活和我们所积淀的人类文化成果,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有教育意义的,便于幼儿去感知、去体验,利用幼儿的直接经验去认识新的知识经验,因为这样更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也方便教师教学。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系统的、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而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必须符合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必须尊重幼儿的直接经验,而幼儿的直接经验又是有限的、与幼儿的现有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幼儿园课程具有浅显性。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也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这种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是活动性的和经验性的。

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

幼儿园课程教学质量好坏依赖于幼儿园课程评价,这种评价应该以幼儿发展的整体性现状为依托,同时要针对个体差异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促进每个幼儿自身的发展,是对个体人的尊重和热爱。

幼儿园课程评价要尊重地区民族文化特征的差异,多角度进行评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幼儿园课程建设要园本化,同时要注意“幼小衔接”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和掌握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因为幼儿园课程的涵义是我们探讨幼儿园课程特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对幼儿园课程内涵的不同阐述和理解,有可能会生发出不同的幼儿园课程的教学特点。但无论对幼儿园课程特点怎样阐述,幼儿园的教育都应该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考虑“人”本身的需要。幼儿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人的发展的最大满足,幼儿园的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对人自身的利益和价值给予尊重,这无疑在告诉幼儿: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可以剥夺你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意愿。

幼儿园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幼教事业的进步与繁荣,不仅会对幼儿个体的发展带来好处,同时,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均有深远影响,它也必将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篇11

关键词:舞蹈编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模式都在发生变化更新。近年来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兴起,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具有言传身教等传统教学特性,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冲击。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是否完全适应信息化教学,如何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改革,都是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对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不但顺应了时代潮流,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充满了未知和新鲜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舞蹈类课程往往都在传统课堂中以言传身教的模式进行,信息化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涵盖了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容易造成学生产生疲劳懈怠的状态,接受能力也会降低,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制作应用,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更直观的动画形象,加入幼儿音乐或卡通音效,以此可以调动学生情绪,增添学习活力。2、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相比传统课堂,网络课程具备可随时播放、随地播放、反复播放的特点,对于重难点知识,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不断加深学习印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更有利于解决重难点知识,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传统课堂中,学生难以掌握难度大的教学范例,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调整播放速度,使学生根据自身理解能力分段播放章节,在反复学习中加深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并观察模仿教师在教授范例过程中的组织步骤,潜移默化地了解熟悉幼儿舞蹈的教学法。3、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创作与练习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创编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搜集幼儿音乐的问题给他们造成了困扰,导致作业无法按时完成,严重打击了积极性,针对这类问题,可以在课程资源中建立幼儿音乐库,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了解熟悉幼儿音乐的特点,学生既可以在创编作业的时候选择其中的音乐素材,也可以通过比较形成较好的音乐品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1、教学手段的更新幼儿舞蹈的创编要求学生具备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眼界的局限、思维的禁锢,因此教师所能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该以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教师授课录像、线上同步教学、线上测试题库为主要载体,成为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教学平台。舞蹈创作类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回课中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环节,通过分析学生创编的作业,教师可以补充知识点,强化概念,在讨论思考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发散,但是这一教学步骤比较消耗课堂时间,而且只能个别同学代表发言,如果运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回课,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并避免学生出现浑水摸鱼蒙混过关的现象。2、教学资源的拓展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固守的状态,资源信息逐渐数字化、共享化,通过互联网使得知识的传播与接收更加便利高效。利用网络的渠道,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复制,知识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变得更为饱满、丰富,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得无限的信息。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步骤一般包含“赏析、体验、创作、评析”四步。传统的舞蹈创编教学中,除了“创作”这一教学环节是课下进行,其他环节都是在课堂上完成,“赏析”的教学步骤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数据库搜集资源,将最新的优秀作品或范例罗列在网络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并要求学生搜集更多作品,培养学习热情,开阔眼界。

三、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 幼儿歌曲弹唱 课程 教学模式

《幼儿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是一直困扰幼儿师范类高校的难题,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已经刻不容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师范类院校幼儿歌曲弹唱的现状

长期以来关于幼儿歌曲弹唱的教学模式老师就有理念上、形式上的分歧。一直没有确定弹唱教学的核心教学目的,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老师觉得应该以”唱”作为主要训练目的,有的老师觉得应该以”弹”为主要训练目的,从而也就使得学生有的能唱,但是弹得很一般,不能体现以弹助唱,有的同学就弹得很花俏,但是唱得不理想,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弹和唱不能协调,慢慢的学生就失去了幼儿歌曲弹唱的学习兴趣,从而《幼儿歌曲弹唱》教学也就成为了老大难的问题。

1、下面是潍坊学院幼儿歌曲弹唱考核的一些现象和思考:报名参加弹唱幼儿歌曲能力技能测试者54人,分为两组,每组27人,每组考核时间3小时。54名学生中通过7人,通过率13%。

弹唱幼儿歌曲能力考核,采取抽签形式,弹唱曲目来自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学生分别从每组歌曲中抽取,每人弹奏C大调、F大调、G大调儿歌各1首。

①潍坊学院幼儿歌曲弹唱考核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了解现在弹唱教学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结构。

②通过考核发现的问题

弹的能力。有些同学认为弹琴就是动手指头,所以只要手指头动一动把音弹对,这就算会弹琴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正确的弹琴方法要求掌握要领,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有些学生弹琴时,手、胳膊都绷得紧紧的,或猛砸猛敲,或指头软弱虚飘,不能正确地弹奏、断奏、连奏,这是钢琴弹奏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唱的能力。歌唱不能获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常常是由于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如,挺着肚或凹着胸,影响呼吸,使声音憋着唱不出来;夹着肩、伸长脖子唱,用不上气;伸长下巴、斜着肩膀、身体处于懒散状态,唱出的声音有气无力;一边唱一边用手或脚打拍子,或是一边唱一边点头击拍,影响演唱效果。因此,练唱时应该保持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是进入歌唱状态的前提。

“弹”“唱”不能同时进行。有的学生不能同时把握住节奏,“弹”与“唱”脱节,甚至不在一个相同的调内。这也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纠正。

③在弹唱考核中,学生对于弹的部分觉得相对比较容易,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左右手协调配合,整体上比较完整。个别学生能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变化伴奏形式,把歌曲比较细腻的通过弹奏表现出来,使歌曲更加丰富多彩。但唱的部分存在较大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弹唱的时候声音没有放开,尤其是歌曲的旋律进行到小字二组的c、d音时,好多学生都感觉声音唱不上去,卡到嗓子眼里唱不出来。

所以现在很有必要对幼儿歌曲弹唱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教学模式结构五大因素我们探寻一下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规律性和独特性。

二、《幼儿歌曲弹唱》教学模式的研究

1、理论依据:

我们在教授学生课程时往往会发现乐理、和声、简易伴奏的理论非常重要,例如有的同学看到一首幼儿歌曲,想要弹唱,就必须先做到以下几个步骤:①分析出该歌曲的调式调性。②搞清楚该调式的调号从而知道哪个音升或者降。③熟知该调式的和声进行模式及正、副三和弦的确定。④根据旋律陪写简易伴奏,熟练掌握正三和弦的使用方法。

2、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通过幼儿歌曲弹唱教学让学生能够较好的协调弹和唱的关系,达到以唱为主、弹唱结合、以弹促唱”的教学目的,我想这应该是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教学目的所在。只有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学生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训练,而不会出现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情况。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学生都确立好目标之后,明确了学习重点之后才能很好的展开教学。

3、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1)课堂组织教学

(2)发声训练

幼儿歌曲弹唱的发声训练与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发声训练还是有所区别的,要求运用科学发声方法,得到集中、明亮富有童趣的声音效果。练声曲采用幼儿歌曲片段为宜,一般采用两种类型的练习曲,一是活泼欢快的,要求声音有弹性,最好是用跳音练习,二是柔和优美的,要求声音连贯流畅。例如“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小白船》选段作为抒情歌曲练习,“跟着音乐唱歌,哈里罗。”《哈里罗》选段作为跳跃性练习。

(3)幼儿歌曲简易伴奏

要求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迅速给幼儿歌曲配好伴奏和弦,一般来讲幼儿歌曲都具有短小、简单的特点,所以快速配好伴奏和弦对学生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建立在熟练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4)弹唱结合训练

①要求学生唱歌曲旋律并两手同时弹奏同一伴奏和弦{伴奏和弦是非常简单的一、四、五级和弦,所以弹奏上不会有太多问题。伴奏和弦是根据歌曲旋律来配写的,唱旋律可以提示学生弹奏伴奏和弦,所以唱和弹是完全可以同步结合的,体现弹唱结合。

②学生能够熟练的唱旋律同时弹伴奏和弦之后,进行下一步骤,伴奏和弦不变,唱旋律部分改为唱歌词既演唱歌曲同时双手弹奏伴奏和弦。{这一部分的难点是有部分同学音高感受不太好的容易找不到歌词的音准,这需要单独练习,总的来讲大多数同学是可以完成的,在这一步过程中,因为双手伴奏和弦的弹奏是非常简单的,所以重点强调唱的要求,要求运用发声方法并带有童趣的演唱,以唱为主。

③当同学们很好的完成了以上训练后,开始体现以弹促唱,根据两种不同的歌曲风格可以将双手简单的弹奏伴奏和弦变更为柔和优美的琶音伴奏和活泼欢快的打节奏伴奏。{例如《哈里罗》这首幼儿歌曲属于欢快的风格,那么我们将简单的同时按同一伴奏和弦改为二八节奏左右手配合弹奏,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实践证明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弹唱结合、以唱为主、以弹促唱这三个步骤都是围绕弹唱协调为中心训练的,当中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弹唱结合”训练中,有不少同学不熟悉各个调一四五级和弦,那我们在弹唱训练之前就要多加一个练习步骤,就是确定该幼儿歌曲调性后,将该调主、属、下属和弦进行单独训练,让学生能迅速的弹奏该调所要运用的伴奏和弦,再进行弹唱结合练习。“以唱为主”的练习中,有不少同学一下子无法从旋律过渡到歌词的,我们也可以多加一步,就是单独唱熟歌曲后再加入伴奏和弦。在“以弹促唱”的训练中,有一些同学因为钢琴基础的问题无法很快达到“以弹促唱”的要求,我们可以建议其采用最简单的无旋律伴奏方式简单的打节奏就可以了。总之,在训练的过程中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定注意建立学生练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条件:教师要求:具有有良好的声乐、乐理、和声、钢琴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引导位置,那么这就要求弹唱的教师能兼顾弹和唱及两方面的理论知识教授,绝不可割裂弹与唱的教学,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是较高的,需要综合能力较强。道理很简单,一个钢琴老师往往会很尽心尽力的教授辅导学生如何将幼儿歌曲编配、弹奏,但是很少会站在声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样,声乐老师一般也会从声音上考虑问题。

学生要求:有较好乐理基础和简易伴奏基础,最基本要能知道各个调的主属下属和弦和升降记号,最好是还能具备简谱译五线谱的能力,因为幼儿歌曲往往是简谱标记,而在钢琴上是固定音名弹奏。具有声乐学习一到两年的基础,有一定的键盘基础。

教学手段:课堂现场训练,采用鼓励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由浅到深,深入简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数码钢琴教室。

教学时间:一般来讲,45分钟一节课可以教授两到三首幼儿歌曲,时间上是很充足的。

5、教学评价

衡量弹唱教学效果的标准

1、 1、学生是否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当堂弹唱所教授训练的幼儿歌曲。

2、 2、回课时,学生在弹唱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弹唱结合、以唱为主、以弹促唱”三个要求,达到了练习效果。

通过对《幼儿歌曲弹唱》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确其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弹与唱的协调能力,教学原则是“弹唱结合、以唱为主、以弹促唱”,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处理各种不一样的学生问题。当然,以上观点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导,一起解决《幼儿歌曲弹唱》这个教学难题。

参考文献

[1]潍坊教育学院核心职业能力考核专刊(第二期) /show.aspx?id=451&cid=44 65K 2008-3-13

篇13

[关键词]有效教学;幼儿园课程;课程内容选择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6-0020-04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课程内容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幼儿园及其教师手上,这是一种历史进步的表现。然而,多元化和自主性选择并不等于随意性选择,衡量所选择的幼儿园课程是否适合,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地本园幼儿以及教师,而不是看它是否标新立异,是否与众不同。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是幼儿园课程选择的重要依据。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部教学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可见,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重点分析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选择依据方面的参考,以促进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当前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从有效教学视角审视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偏重认知取向 已有调查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侧重认知,非常注重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得。与80年代相比,现行的幼儿园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认知内容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幼儿园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偏重认知取向,重视幼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忽视幼儿情感和能力的发展。例如,为了迎合幼儿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需求,幼儿园常常选择教幼儿学习计算、写字、英语、电脑等知识。这样做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为幼儿园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有效扩大生源,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本文不再赘述。

2 偏离真、善、美原则

美育一向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所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审美和美感教育就是其中的很大一块内容。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幼儿园课程中,审美教育,至少是故事审美教育很少受到重视,其中一个表现即是许多课程内容,特别是故事偏离真、善、美的原则,没有美感可言。

案例:故事《会滚的汽车》

一只大木桶在路上玩,它不停地滚啊滚。

小鸡、小鸭和小鹅看见了,大声叫:“会滚的汽车,停一停!请你送我回家,好吗?”

“好呀!”大木桶停了下来说:“请上车吧!”

小鸡、小鸭和小鹅爬进大木桶,快活地唱起了歌。它们的歌声被一只狐狸听见了。狐狸追上大木桶,假惺惺地说:“会滚的汽车,我的肚子好疼呀!请你送我去医院,好吗?”

大木桶同情地说:“请上车吧!”

狐狸眨眨小眼睛,一下子就爬进了大木桶的肚皮里。

大木桶滚到医院门口,停了下来。“医院到了,肚子疼的朋友快下车吧!”

狐狸抱着圆鼓鼓的大肚皮,慢吞吞地爬出了大木桶,眨眨小眼睛对大木桶说:“嘿嘿!你这个大傻瓜!刚才我肚子饿呀!这会儿,我的肚子里已经装了一只鸡、一只鸭,还有一只小肥鹅,一点儿也不疼了!”

说完,狐狸便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了。

大木桶一听,很生气。它用力一滚,便压住了狐狸的尾巴。狐狸痛得哇哇叫,张开了大嘴巴。

“噗!”小鸡跳了出来。“噗!”小鸭蹦了出来。紧接着,小鹅也伸出了它的长脖子。小鸡、小鸭一起抓住小鹅的长脖子,用力拉呀拉,小鹅也被拉出来了。

大木桶又用力一滚,把狐狸压扁了。

小鸡、小鸭、小鹅又爬进大木桶的肚皮里,快活地唱起了歌。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会滚的汽车》一开始是宣扬友情,宣扬互相帮助的精神,但自从狐狸上车以后,血淋淋的故事就开始了,先是狐狸吃掉了小动物,接着大木桶营救了被吃的小动物,然后又报复性地把狐狸压扁了,最后小动物们又开心地唱起了歌。从头看到尾,难道我们还能说这个故事是在宣扬友情,宣扬互相帮助吗?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幼儿,幼儿还知道要保护狐狸这样的珍稀动物,还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吗?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在幼儿园课程中并不少见,内容要么是猛兽吃掉了小动物,小动物誓死报复;要么是动物损害了人类的利益,人类消灭了它们;要么是坏人做了坏事,最后下场悲惨,但人们都不同情他。这些“伪真”“伪善”“伪美”的教育内容,就是我们要教给幼儿的吗?这些偏离真、善、美的课程内容究竟会把幼儿园教育引向何方?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3 过于繁难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们都知道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不能一味拔苗助长,让幼儿学习过于繁难的内容。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超出幼儿接受能力的繁难内容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时有出现。例如,某省的幼儿园课程文本中出现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小抄写员》。该故事因为篇幅太长,在小学课本中只属于通读课文,可是却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出现,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此外,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还有一些所谓的中国传统故事,用语艰涩难懂。文言词汇众多,如目若朗星、捋髯等,远远超出幼儿当前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另外,许多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容易忽视本国、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例如,有调查发现,某区虽为民族自治区,但是其课程文本中涉及本区民族文化的故事只有1个,而整个课程文本中的外国故事数量几乎为本国故事的两倍。

二、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好的课程内容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朱家雄,2008)。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保证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选择课程内容,以提升教学有效性。

1 回归幼儿实际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幼儿成长的生活世界。幼儿园课程只有面向幼儿,扎根于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为课程内容,幼儿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也才有可能真正有效。英国教育家怀海特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当课程为幼儿提供走向生活的可能时,幼儿的成长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自给自足”是指不需要在生活环境之外去寻找什么所谓的“最佳教学内容与培养

模式”了,因为生活经验本身就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养分。因此,课程内容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例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庆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大庆拥有独特的石油文化、湿地风光、民俗风情、野生动植物、温泉疗养等资源,这些资源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完全可以成为课程内容。 2 追求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幼儿有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幼儿生活的接触面虽相对狭窄,但童年文化的内涵却并不贫乏。在幼儿的生活中,一首歌曲、一片树叶,都可能成为幼儿想象的起点,他们可以用朴素的线条、简单的色彩、简短的文字、单纯的旋律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儿童世界。正是因为幼儿有这种生活简单但想象丰富的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因素融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又充满童趣,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这就要求教师从幼儿的视角看世界,站在幼儿的立场思考问题,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为幼儿选择真、善、美的课程内容。

另外,在倡导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老虎、狮子、狐狸都是坏的”“坏人不会有好下场,应该被打死”之类陈旧观念应该被摒弃。

3 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相适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其难易程度是否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分析课程内容时,不仅要分析内容的教育意义或文化价值,更要分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是否比其他内容更容易达成教育目标。在这一方面,英国著名教育家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内容内在教育价值鉴别标准可供我们参考。他提出,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并能对自己的选择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幼儿充当主动角色而不是被动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幼儿探究各种观念,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使幼儿利用实物教具,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幼儿改写、重温及完善他们已经开始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使幼儿学习应用与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分享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活动结果的机会,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4 课程内容既要体现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具有多元性

篇14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学;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安全意识;健康成长

幼儿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是幼儿得以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因此,幼儿园应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并让幼儿学会基本的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方法,以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成长状况,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幼儿园安全教育水平,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本文从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建议两方面,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进行研究。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幼儿园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利于促进安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就针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1.偏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课程组织刻板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和有效发挥,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安全课程的实施水平。此外,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选题,多数教师只是照搬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意识,课程组织刻板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未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导致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安全意识的有效提升,难以取得较好的安全教育实效。2.强调生理安全而忽视心理安全,内容选取片面化。安全教育不仅包括生理安全教育,而且还包括心理安全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要防止片面性,既要注重生理安全教育,又要注重心理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位。然而在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往往强调生理安全教育而忽视心理安全教育,所选取的安全教育内容较为浅显,难以取得好的安全教育效果,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的教师在安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片面化,只注重幼儿课上安全教育,对饮食安全以及交通安全等极少涉及,因此,影响了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此外,还有些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添加,无法应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3.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是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相对较多,而公办的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虽然有些民办幼儿园打着“规范幼儿园”的旗号,但是幼儿园内部没有建立较为完善和规范的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无法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无法为幼儿提供安全保障。还有些幼儿园将识字、英语和数学等作为主要的教学课程,而忽视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这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的建议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底线,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抓住安全教育契机,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安全教育方式,以提高安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实效。1.抓住安全教育契机。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价值。教师应以教材为主,并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适当增加教育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某一个下雨天,教师可为学生讲解雨天的安全常识,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使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2.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幼儿年龄较小,其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安全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能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有效防范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幼儿园应丰富安全教育课程内容,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向幼儿普及安全教育常识,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开展“交通安全”主题活动时,教师可组织幼儿模拟过马路的情境,让幼儿扮演道路设施和汽车,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有效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教育成效。此外,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教师还应注重幼儿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发展,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往往对外界的评论较为敏感,如果不及时对教师和家长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要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提升幼儿的安全感,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3.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可以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幼儿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在开展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时,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探索,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和认识“安全标志”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安全标志,并对其加以辨别,从而增强幼儿的记忆。在引导幼儿学习和认识“安全信号灯”时,教师可带领幼儿过马路。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幼儿能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提升自觉防范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