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督察范文

食品安全督察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安全督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督察

篇1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建设“平安”、“和谐”的根本要求。我镇农村历来就有每逢乔迁、祝寿、结婚、生子、丧事等红白喜事而在家中举办宴席集体聚餐的习俗,但是由于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够严格,存在较多食品安全隐患。各村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坚持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从简办事,移风易俗,从源头上杜绝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明确职责,促进农村集体聚餐安全监管工作全面开展

(一)建立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

本通知所称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农村家庭或单位因婚庆、丧事、做寿、乔迁、生子、升学、建房、开办公司等事宜,宴请亲朋好友等较多人员,在非经营性场所举办的非营利性宴席。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实行部门负责、辖区落实责任制,镇政府负责对监管工作的组织调度,研究出台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卫生院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聚餐的监管和指导,预防食物中毒发生,各村对辖区内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负总责,以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明确相关工作人员,健全监管制度,制定配套措施,落实集体聚餐申报制度,其他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搞好食品市场整顿,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确保农村群众饮食安全。对因集体聚餐监管不到位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和管理工作

1、建立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凡集体聚餐一次桌人以上的,各村委会要及时督促举办者按规定履行办理上报报备资料,向举办者提供《农村家庭宴席登记表》和《举办农村家庭宴席卫生要求告知书》各一份,并告知举办者要按告知书要求内容逐条逐项落实防制污染环节,如实填报《农村家庭宴席登记表》和提供每餐供餐食谱、厨师有效健康证明材料,

2、加强对农村流动厨师的管理。对农村流动厨师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农村集体聚餐的流动厨师,由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织进行登记,并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督促其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凡患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疾病的农村厨师不得上岗。流动厨师的健康体检和培训,由镇卫生院负责安排。

3、完善农村集体聚餐污染环节的控制和管理。镇政府将组织工商所、卫生院、兽医站等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执法检查,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进行环节检查,把好关口,严禁聚餐举办人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建立食品及原料检查制度,对加工场所和用具进行清洁消毒。对超过桌的集体聚餐所用菜肴实行48小时留样备检。

(三)健全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

一旦发生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宴席举办者要及时把患者送往当地医院(卫生院)救治并立即向村委会和镇政府报告,镇、村将按照《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启动各项应急处理工作,并迅速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使事件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卫生院、村委会及宴席举办人要积极配合市食安办、卫生等部门开展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救治工作,主动提供菜肴留样、剩余食品、原料及相关物品,确保应急处置和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三、积极探索,完善农村集体聚餐规范化运作模式

鼓励具备条件的餐饮单位或厨师成立“农村家宴服务公司”,推行市场化运作,实行微利有偿服务,为农村集体聚餐提供仪仗、餐饮具、菜肴等全套服务。

篇2

为贯彻落实全国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自治区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进一步做好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确保我市专项整治工作目标顺利完成,我市近期将组织7个督查组对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查时间

20**年10月25日至26日。

二、督查内容

(一)贯彻落实**市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的情况,主要看领导是否重视,宣传动员是否到位,机构是否建立,是否有分工,是否有安排和部署,职责是否明确。

(二)专项整治工作部署、实施情况,主要督查领导是否深入基层,行动是否迅速,工作是否落实,部门之间是否协调配合,案件是否及时查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三)辖区内整治对象的底数是否清楚,专项整治的8项任务、12个100%、20个量化目标的完成情况。

(四)与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的责任单位的目标落实情况。

(五)街道办事处、社区的作用是否得到发挥。

(六)早市、夜市、农家乐及“六小”(小企业、小餐饮、小作坊、小市场、小工地食堂、小杂食店)经营不规范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七)超市、大商场、蔬菜批发市场质量检测情况。

(八)肉品销售点、屠宰点质量检测情况。

(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督查方式

(一)听汇报。

听取各区(县)、各部门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二)查资料。

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和会议记录。

(三)实地查看。

实地检查2个街道办事处(乡、镇)及社区、部分小企业、小作坊、药店、肉品销售点、屠宰点、蔬菜检测点、集贸市场、超市、小餐馆等。

四、督查编组情况及工作分工

第一组

市质监局副局长朱向东任组长,市质监局质监处副处长刘烜任副组长,成员由市行政执法局郭雪峰、市工商局侯文兰、市商务局霍伟、市经委信燕组成。督查单位:天山区、米东区、市卫生局。

第二组

市整规办副主任周至忠任组长,市整规办督察员吴伟华任副组长,成员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李颖、市工商局韩校军、市发改委江蛟组成。督查单位:沙依巴克区、**县、市质监局。

第三组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卫任组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协调处处长丁蕾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农牧局魏刚、市质监局刘一菲、市行政执法局马忠良组成。督查单位:头屯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四组

市工商局副局长刘代平任组长,市工商局消保处处长艾合买提江·帕塔尔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宣传部王嘉宾、市农牧局段金荣、市卫生局蒋作虎组成。督查单位:新市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五组

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国学任组长,市商务局综合法规处处长蔡学铭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卫生局李武学、市工商局金雪川、市监察局敬丽华组成。督查单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农牧局。

第六组

市农牧局副局长郭占林任组长,市农牧局法规处处长金永谦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商务局杜洪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韩宪伦、市经委芦荟组成。督查单位:达坂城区、市工商局。

第七组

市卫生局副局长阿不都热依木·木明任组长,市卫生局法规处处长谭伟任副组长,成员由市质监局封建成、市工商局张敬羽、市发改委钱小刚组成。督查单位:水磨沟区、市商务局。

篇3

(一)领导重视,思想认识统一。各镇办党委自觉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执政为民、关心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紧抓不放,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并多次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三伏潭镇政府负责同志在参加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后,于当晚连夜召开镇领导小组会议,传达会议精神,研究工作方案。多数乡镇认真研究部署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以及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活动,召开了各村(居)书记、村长(主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同志的动员大会,并分别签定了工作责任状。三伏潭、西流河、郭河、杨林尾、沙湖等地从工商、卫生、农委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组织指导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行动迅速,工作举措有力。各地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行动迅速,措施得力,特色鲜明。三伏潭镇采取“一规范三监控”方式狠抓食品安全整治。即:抓学校食堂的规范化管理;以卫生部门为主抓餐饮业的监控,每季度检查一次;以工商部门为主抓5大农贸市场的监控,每月检查一次;以农办为主抓7大养殖户及蔬菜基地万米长廊的监控,每半月检查一次;较好地保障了本辖区的食品安全。西流河、长?口、杨林尾、沙湖等地拉横幅、贴标语、发传单,利用镇电视差转台播放流动字幕宣传食品安全法,并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培训协管员、信息员,营造了浓厚的食品安全氛围。沙湖镇从5月4日发生的农家宴食物中毒事件中吸取教训,认真制定农家宴“一条龙”服务备案管理制度,大力培训家宴经办人、厨师及相关人员,派遣专职卫生监督员现场全程监控,审查进货渠道、把关餐具消毒,为我市农家宴“一条龙”服务的监管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监控机制。胡场、郭河、杨林尾、沙湖等地均选择了10个村(社区)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统一配置、统一培训等“四统一”方式开展示范村的创建,标准高、方式新、特色明、内容实。

(三)真抓实干,工作成效突出。各地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的理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保住了安全,促进了发展。西流河镇在国庆、中秋两节食品安全集中整治活动中查获过期变质、“三无”食品15个品种,货值6000多元,较好地净化了农村食品市场。三伏潭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从几家种植大户联片发展为蔬菜基地万米长廊,并开展了蔬菜种植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上市产品质量。郭河镇大力发展养殖业,不断深化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年产肉鸡20万只、禽蛋500万枚,养殖水面增至5万亩,其产品质量可靠,市场信誉度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二、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工作无资金投入、无方案措施,停在口头、浮于表面;有的地方只是简单地发发文、开会提一下,抓工作落实不够;有的地方活动开展不到位,资料建立不完善,有的甚至连工作总结、汇报材料都没有,工作显得随意、漂浮。

(二)创新方式不够。有的乡镇工作毫无起色,不能结合本地实际,锐意创新、大胆尝试,而是按部就班,生搬硬套,敷衍塞责,凸显不出地方特色与亮点。

(三)均衡发展不够。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活动的开展、工作的进程不够平衡,有的乡镇推进的速度要快、工作质量也高,但有的乡镇行动迟缓、进度滞后,在同一乡镇里,基础差与基础好的村在食品安全示范创建上存在天壤之别,有的甚至没有行动,阻碍了示范乡镇创建与发展。

三、下步工作要求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及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践行,关系到农村食品市场的秩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为此,特提出如下工作要求: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各地党委、政府要从“执政为民、体贴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政府负总责的强烈意识,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和谐发展的整体战略常抓不懈,切实建立起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责任内容,强化责任追究。

篇4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贯彻落实年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紧急视频会议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推进全国“两会”和“3.15”期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和迅速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有效防控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消费环境,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3月9日至3月11日开展对各区市、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督查。

二、督查的重点内容

1、组织机构和责任落实情况。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包括组织领导、宣传动员、经费投入和综合协调机制运行等情况;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整顿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全国“两会”和“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围绕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对前期“问题乳粉”、节日市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要求监管重心下移,强化对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举报投诉受理和应急处理情况。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时做好举报投诉受理和应急事故的调查、处理及上报工作。

4、信息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认真落实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及时上报食品安全工作信息;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和大案要案随时报告。

三、督查分工

1、市食安办负责督查工作的组织、协调、联络等工作。

2、成立四个督查组。组长由牵头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市有关部门派员组成。

四、督查方式

1、听取汇报。督查组简要听取区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汇报,查阅政府、有关部门等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资料。

2、现场检查。督查组对区市食品安全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食品进行现场抽查。

3、挂牌督办。督查组对督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由市食安办专发督办通知,挂牌督办或上报市政府研究办理。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区市、各部门、各督查组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开展,保障全国“两会”和“3.15”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到位。

2、明确责任。各区市要按照对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的要求,认真做好辖区内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各督查组要认真落实督查任务,做好现场检查、跟踪指导和督办落实、复查等工作。各部门要选派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参加督查工作。各督查组组长单位要为督查工作提供交通、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

3、注重实效。各督查组要认真指导和督促区市落实好食品安全各项措施。督查工作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完成期限。各区市要认真对待督查组提出的整改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机构

我乡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并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监管工作、创新观念,不拘形式、不等不靠、大胆探索,创造性的开展食品安全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到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食品安全大检查。从生产、销售、消费等渠道堵塞食品安全漏洞,确保我乡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良好。食品经济健康发展,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在范围内统一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让各部门、企业、消费者都踊跃参与,科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与昂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和企业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诚信自律意识,大力营造社会普遍关注、群众积极参与、企业支持配合、部门合力打造食品安全信用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化措施,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检查

今年来,我乡定期不定期组织食安办、派出所等部门对辖区内的食品销售摊点、商店、市场、学校等重点区域进行深入细致的检查。

1、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和销售假冒食品的违法行为。针对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10类食品开展重点检查,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强化监督。

2、把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关。按照农药管理条例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乡涉农的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的农药、兽药经营点进行了政治。此外还经常对蔬菜基地进行检测,杜绝农药残留现象。我们还加强对菜农进行农药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保证了蔬菜安全。

3、开展包装食品重要农产品加工的安全检查。重点对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烟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10种包装食品进行“六查六看”,查处非法使用有害化学品的水果水产品农产品等。在检查市场的肉类和禽类产品时,要求出售的猪肉全部经过防疫检疫,家禽类无病鸡鸭上市。在“端午”期间,乡政府分别对全乡的食品经销店和餐饮点进行了检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管理,积极宣传了《食品安全法》。

篇6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学校食品安全自律意识,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建立月度自查制度。

校长是月度自查的第一负责人,应当定期组织召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题会议,每月组织食堂食品安全检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及时解决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月度自查的检点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管理、环境卫生、加工操作、原料贮存、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台账记录、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内容。

三、月度自查要做好详细检查记录。

检查后认真填写《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月自查表》,归档管理。

四、学校主要负责人应亲自参加月度自查工作,并在检查记录上现场签字确认。

五、学校对通过自查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应及时落实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作好相关记录。

篇7

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整治工作推向深入。

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督查组通报的各县区情况,查找部门和行业的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整治措施,集中精力,有的放矢的推进工作。工作进展滞后的县区,不仅是县区政府工作滞后的体现,也是县区相关部门工作不力的体现。市上相关部门要寻找自身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改进来进一步督促、促进县区工作。从现在起,质监、药监、工商部门全体干部不得休假,全力投入专项整治工作;商务、卫生、农业相关领导、科室及人员取消节假日,务必连续作战,集中精力做好专项整治工作。各相关部门还要切实加强信息沟通和检查通报,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办公室要及时通报落后县区;市商务局要逐县通报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务必按时完成定点屠宰工作。

二、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巩固整治工作成果。

目前,我们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是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要巩固成果,就需要我们思想上更加重视,行动上更加积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具体实践,不是做给谁看的,装装样子的事情,而是对自己和人民群众负责的一项工作,必须提高到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市政府下了非常大的决心来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为完成任务、应付检查的层面上,必须要建立起长效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工作水平,真正维护老百姓的饮食健康安全和切身利益。

三、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专项整治工作科学水平。

近一个时期,国务院和省政府密集的召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出台相关措施,市政府也多次安排全市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工作,认真抓好落实,并且已经总结了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相关的政策措施、工作安排都是在不断提高和总结的前提下形成的。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他们在整治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也包括我们县区的一些成功做法。同时还要正视工作中的问题,认真研究其中的薄弱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层次和水平,才能全面深入的把这项工作开展好。在今年市政府的各项工作中,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被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正确理解政策精神和各项工作部署,齐心协力做好全市这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首先,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办法,深入一线积极宣传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措施,大力提高社会知晓率,使这一重要工作人人皆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从而形成全社会主动关注、参与、监督专项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其次,市上要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宣传组,由市政府办和市委宣传部牵头,市质监、工商、药监、商务、农业、卫生等部门和安康日报、电视台、广播、网站等媒体参与。宣传组要切实抓好整治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加大对整治工作不力、行动滞缓、完成任务差距大的县区和行业的曝光。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宣传组,加大宣传力度。其次,市上相关部门要积极与媒体沟通,提供有关情况,做好系统和行业的宣传工作,及时反映我市工作动态和典型做法。

五、落实专项整治工作责任追究制。

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和产品质量,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履行专项整治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各县区要定期评估和分析本县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状况,及时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特别是涉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监管整体合力。同时要督促生产加工企业进一步强化管理、守法经营、诚信自律,切实履行好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各职能部门对工作不负责任,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工作职责的干部,不能袒护,要及时严肃处理,绝不能因为一个人、一个科室的问题而影响整个工作大局。

篇8

本计划适用于对县区域内食品(含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下同)生产单位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二、监督检查计划的制定

检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和《省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指南》

监督检查对象:县区域内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监督检查频次的确定:根据市局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点的要求,我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制度,将按照不同监管要求分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两类开展监督检查;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分为A、B、C三级食品监管,小作坊实施四级监管,确定不同的年度检查频次。要求A级(高风险等级食品)年度巡查频次不得少于四次、B级(中风险等级食品)年度巡查频次不得少于三次、C级(低风险等级食品)年度巡查频次不得少于二次。

检查人员:由县局和检查对象所在地辖区食药监管所工作人员组成。检查实行组长负责制,检查人员应当对所承担的检查内容负责。

三、监督检查计划工作安排

(一)年度日常检查计划安排

食品生产获证企业检查计划安排见附表1。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检查计划安排见附表2。

(二)临时安排检查

县局、各食药监管所可根据消费者投诉举报、上级工作安排以及行政执法的需要开展检查。

四、工作要求

(一)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

1.是否具有主体资格;

2.生产场所是否符合要求;

3.设施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4.从业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5.索证索票、原辅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6.食品添加剂管理。使用是否符合要求;

7.成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8.是否建立并规范公开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二)做好检查记录

不论是否发现违法情况,均应当场填写《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巡查记录》。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与检查对象相关人员进行确认。注意对检查情况进行证据留存,必要时,可采取抽样检验、先行登记保存或者查封、扣押等保全措施。

(三)汇总检查情况

检查结束后,检查人员可要求检查对象回避,核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汇总检查情况,讨论确定检查意见。必要时,可将汇总情况向检查对象通报。

(四)整理归档

检查结束后,检查人员应将检查和跟踪检查中形成的材料,一并归入检查对象日常监督检查档案。

(五)问题处理

1.责令整改

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进行整改或者监督指导的,应及时制作责令改正通知书或者监督指导意见书。能立即整改的,应当场制作并送达责令改正通知书,监督检查对象完成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在3个工作日内制作并送达责令改正通知书,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并在整改时限届满后15日内实施跟踪检查,督促检查对象完成整改,并填写《回访记录》。

2.抽样检验

检查发现的问题可能涉及食品质量的,检查人员应采取抽样检验的方式,对食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进行判定。检查发现的问题涉及既往生产的产品,检查人员应充分考虑该问题对既往产品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3.情况通报

检查对象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涉及在审项目的,检查单位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相关审查单位。

4.移交查处

涉嫌违法需要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检查笔录,及时固定有关证据,在检查结束3个工作日内经检查人员所在机构负责人批准,移交稽查机构依法查处。

5.风险研判信息提供

检查发现的问题涉及食品安全风险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要求,及时提供风险研判信息。

6.其他处理

现场检查结束后,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检查单位在后续监管中可综合采取以下措施:

(1)要求检查对象加强产品自检,或者要求检查对象将产品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

(2)列为重点监管名单,增加监督检查(突击检查)频次或者增加抽样检验次数;

(3)要求检查对象定期汇报质量管理情况;

(4)约谈负责人;

(5)视情形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6)纳入食品安全“黑名单”;

(7)建议检查对象主动召回或者责令召回相关产品。

五、检查工作纪律

在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当尊重检查对象的权利,保护商业秘密,恪守法治、廉洁、公正、客观的原则,严格遵守检查纪律,做到监督检查“十不准”:

(一)不准未经批准实施监督检查;

(二)不准无法定依据实施监督检查;

(三)不准未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或者单人实施监督检查;

(四)不准参加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监督检查;

(五)不准隐瞒、包庇、袒护、纵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

(六)不准向检查对象通风报信、泄露检查计划;

(七)不准未按要求着执法服装实施监督检查;

(八)不准对检查对象态度蛮横、言语粗暴、挟私报复;

篇9

为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实现餐饮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餐饮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特制定本餐饮店规章制度.

一,餐饮店规章制度要求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职员工服务思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积极完成本职工作.

二,餐饮店规章制度要求着装上岗,挂牌服务,要讲究仪表仪容,讲究个人卫生.

三,餐饮店规章制度要求对教职员工和客人就餐,要主动热情,文明用语,不得说粗话和脏话;餐饮店规章制度要求服务员在岗时,不准在餐厅落座和陪客人喝酒.

四,餐饮店规章制度要求不准在灶间和工作间随意抓吃食品;不准随意领人到餐厅吃喝闲扯;工作时间不准喝酒,看电视,打扑克,下棋,打麻将,打乒乓球和台球等.

五,餐饮店规章制度要求非餐饮人员不准进入库房和后橱;不准领小孩到岗;不准将餐厅的物品随意借用和送人.

六,餐饮店规章制度要求严格食品检验,不准将过期,过时和霉烂变质的食品,调料,饮料等进入餐厅和使用.做好餐具消毒和餐饮卫生工作.

七,餐饮店规章制度要求函授学员就餐和向教职工出售的食品,一律凭票,不准收取现金,收回的饭票按规定消毁,不得重复使用.

篇10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全局,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市政府办公室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制定印发了《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落实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扎实开展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年来,我市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把食品安全整顿与振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为维护食品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集中整顿,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秩序明显改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减少,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市食安委牵头组织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食品安全工作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我市各职能部门还积极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相关学习培训,尤其是强化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同时,我市还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对《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

三、各司其职,分类整治

围绕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专项行动、重点区域和场所,着力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顿。

(一)加强重点环节集中整顿

1.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格实行种子经营许可证及代销委托书,农药、肥料登记证制度。督促全市120多家种子经销户按规定办理了经营备案登记;督促全市4家农药厂、10家农药经营公司、293家农药零售网点诚信守法生产经营;督促全市9家肥料经营公司、300多家肥料零售网点按《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开展经营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共出动执法人员565人次,出动执法车辆98台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300家。通过检查,全市120多家种子经销户全部具备了种子经销条件,100多个水稻品种,20多个玉米品种全部通过种子经营备案登记;全市293家农药零售网点基本具备农药经营条件。检查中未发现国家禁用、限售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未发现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过期失效劣质肥料。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志管理;积极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此外,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展开,已编制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技术规程20项,其中粮油2项,水果7项,蔬菜10项,加工产品1项。全市农产品保护地栽培10万亩,创汇蔬菜生产基地1万余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3万亩。

针对禽畜产品监管,市畜牧食品局成立了“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深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以及生鲜乳、饲料、兽药、瘦肉精、农资打假等5个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强生猪肉牛屠宰检疫监管,年初与各生猪屠宰点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加强家禽屠宰及其产品经营市场监督检查和生鲜乳生产监管,对全市33户奶牛规模养殖场进行了逐家逐户的清查,对动物卫生条件不合格的场户,按《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的要求》,提出整改意见,发放整改通知书;加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管理,重点检查企业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的行为,共检查饲料企业24家,并与20家饲料生产企业签订了饲料生产管理《责任书》,完成对20家饲料企业的年度审查备案,对4家生产条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上报省畜牧食品局注销《生产许可证》,对全市20家饲料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共检查66个产品,合格数64个。

针对水产品安全,市水务局出动执法人员360人次,深入主要水产养殖区,发放《健康养殖实用技术手册》,向水产养殖户(场)宣传水产食品安全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要求养殖水面在5亩以上的必须建立健康养殖生产档案。对具备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条件的渔场,引导、指导养殖村社按照健康养殖标准,严格规范生产行为,积极创建、壮大水产品无公害基地。在抓好健康养殖生产的前提下,大力抓好投入品的监管工作。今年已抽检了8个水产投入品,2个水产品样品,对氯霉素、喹诺酮、磺胺喹啉以及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指标进行了检验,抽检合格率达100%。同时,积极在全市水产业推行水产品安全承诺书制度。

2.食品生产环节。以食品专项整顿及《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契机,我市质监部门不断加强对企业法人、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化验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监管模式的作用,采取进村、进户、进厂等方式,对全市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小作坊开展全面普查。从普查资料看,目前我市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209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162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17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27家。为增强监管有效性和针对性,按照食品监管分类指导原则,质监部门对162家办证食品企业进行了分类,目前a类监管企业40家,b类监管企业106家,c类监管企业36家。同时,严把发证审查关,健全食品企业质量档案,严厉打击无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此外,以食品企业潜在质量安全隐患为重点,以准入、监管、抽查和查处为手段,规范整治食品生产行为;规范整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物质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规范食品小作坊加工行为。全面提升了我市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3.食品流通环节。全面推进食品经营主体建立和落实自律制度。重点督促食品经营主体建立和落实进货索证检查验收、购销台帐、质量管理、不合格食品退市等自律制度。认真研究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依法督促食品销售者落实各项食品安全制度。注重抓好新设立的各类食品销售者的“两项制度”建立。加大食品安全分类监管的工作力度,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及食品批发企业,重点监督其落实进货查验和购销台帐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强化“六查六看”市场巡查,不断创新基层监管方式方法,应用网络、现代办公设备和快速检测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日常监管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完善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主体分类监管,强化对小作坊、小集市、小门店和流动摊贩的监管;强化对初级农产品、腌制品及散装食品的质量监管,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4.餐饮消费环节。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行为,把查处无证经营行为作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内容。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对全市辖区内餐饮服务经营单位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整顿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监督检查餐饮服务单位1060余户,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经营单位给予了行政处罚,其中警告5户,当场处罚2户,对2户无证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经营户,依据《食品安全法》有关条款进行了立案查处。在开展大中专院校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对航天学院周边两家无证餐饮经营单位实施了依法取缔。继续开展餐饮业、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严格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证。加强群体性聚餐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加强旅游景区餐饮单位卫生监督,进一步规范全市旅游景区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整治,有力的打击了违法行为,规范了餐饮服务经营秩序。

(二)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整顿专项行动

1.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根据我市学校食品安全的实际情况,确定整顿工作的重点为学校食堂、小卖部、饮用水、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强化索证索票、进货验收,积极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开展并提升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行了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严格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检查,实行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合格制度。在整顿工作期间,我市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集中整治小组,针对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对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制执行情况、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处理追究情况和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机构、设施设备、安全措施、安全防范、安全隐患、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检查工作坚持深入学校食堂、餐厅,深入师生及广大群众当中,掌握实际情况,实行检查与整改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整顿工作力度。经食品安全专项整顿自查,我市48所学生食堂(其中a级食堂3个,b级食堂16个,c级食堂29个)都实施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率达100%;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信誉度评级率达100%;全部食堂均具备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建立有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并都进行了上墙公示;全部269名食堂从业人员都办有效健康证。所有22个学校校内小卖部均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22名均取得了健康证,无“三无”及过期变质食品出售。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显着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2.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法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进一步清理检查了食品添加剂经营者主体资格,加强食品添加剂合法性的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严厉查处研制、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力度,依法取缔非法食品添加剂加工、销售的黑窝点,严格食品添加剂运输、仓储的管理措施,切断其非法供应渠道。同时,以方便食品、饮用水、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泡菜等高风险产品为重点,加大了对生产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严格食品添加剂备案管理,检查食品添加剂进货台账和使用记录,着力整顿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防止出现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

3.加强乳品和含乳食品监督管理。专门成立了问题乳粉清查联合工作组,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市奶牛规模养殖场进行全面排查,对全市2家取得“qs”的含乳食品生产企业(四川米老头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市喜禾食品有限公司),按要求进行专项抽样检查;对成百超市、新桂花超市及乡镇等28家大中型超市、4家乳品专卖店实施了突击检查。有力地杜绝了“问题奶粉”流入我市。

4.大力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我市将“地沟油”专项整治作为食品安全整顿的重要内容,认真制定专项整治方案,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地沟油”行为。按照部门职责和食品安全整顿任务分工,商务部门加强了餐饮业行业管理,引导餐饮企业诚信经营;质监部门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单位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工商部门加强了对流通环节经营食用油的监督,严厉打击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购买、使用“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卫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还加强了对食用油的风险监测,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检测方法。

(三)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整顿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是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源头,也是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点地区。我市要求各乡镇政府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紧密切合“12315维权网络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积极建设“农资放心店”、“食品安全示范店”,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全面提升了农村的食品安全水平。

篇11

2月4日, 区委常委、副区长xxxx带领区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对我区的好又多超市中天店、xxxx市青羊综合市场等商场、市场的食品药品安全及市场供应进行了督查。

从督查的情况看,一是我区继续以实施豆芽产品及二十七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为重点,继续通过构筑 “四道防线” (食品经营准入防线、食品监管责任防线、食品消费维权防线、食品安全多级监督防线),推行了以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市场自律为主导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在常态监管的基础上,针对辖区食品批发市场多的特点,采取通过从食品批发市场入手,规范“食品销售通用单”等的形式落实批发商的责任。推行在食品批发市场实行“一票通”的基础上,确定由工商、市场、经营者三方通过的“食品销售通用单”范本,并由市场统一印制并发放给经营者,改进了粘贴式进货台帐范本,培养了经营者的索票习惯。

二是认真开展了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每个市场及社区贴有宣传画片,市场及工商所每天进行市场巡查,做到了有芯片的猪肉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同时加强了市场外猪肉经销门店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工作。

篇12

【关键词】 食品;安全;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179 R 1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18-02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bout Food Saf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LIANG Jie, XIANG Zhi-rui, LIU Yan-we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angdong Pharmacy College,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KAP) about food saf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food safety education.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food safety KAP was conducted among 362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The scores of food safety were low (15.36±4.28) and the mai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food safety were radio and TV programs. About 77.3%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willing to acquire more safety knowledge and they still had some bad habits of food consumption.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food safety education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elp them to obtain more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get rid of bad habits in their practice.

【Key words】 Food; Safety;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Students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卫生,也渴望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还将对他们将来服务的人群产生广泛的影响[2]。为了解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现状,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广州市36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2所大学362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0名,女生152名;医学类182名,非医学类180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根据健康教育KAP模型自行设计问卷,经反复修改、预调查后形成,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等问题。其中知识题15题,态度题16题,行为题9题。调查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现场解说,然后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完整有效应答问卷362份,问卷中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栏缺少任何1项或其他问题中有1项及以上未作答的,视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0.5%。

1.3 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 3.0和Excel 2003,由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品安全知识

2.1.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362份有效问卷的平均得分为(15.36±4.28)分,医学生平均得分为(16.33±3.72)分,非医学类学生平均得分为(14.38±4.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P=0.002)。

医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题目回答的正确率高于非医学类学生,但两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知晓率均低于40%;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大学生只有37.0%;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知晓率最低,只有20.4%。

大学生对绿色食品标识和“水俣病”的病因知晓率较高,这可能与媒体的广泛宣传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对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识“QS”的意义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之间差别的知晓率较低,见表1。

2.1.2 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76.2%和67.4%的学生选择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作为其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网络(54.7%)也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

2.2 食品安全态度

2.2.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67.4%的大学生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或关注,而表示不关注的只占2.8%。83.4%的大学生觉得品牌与食品的安全性有一定关系。76.2%的大学生表示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会引起他们对食品质量的担心。

68.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认为没有必要的大学生占13.8%。59.1%的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知识对健康有很大影响,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39.2%。77.3%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

2.2.2 大学生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物中毒(35.4%)成为大学生们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是病死牲畜肉,占25.4%;农药残留和违规使用添加剂分别占16.6%和14.9%。

2.3 食品安全行为

2.3.1 食品购买场所的选择 关于购买食品的场所,82.9%的大学生首选超市,仍有17.2%的大学生会在路边小贩处理选购。在调查中,还对大学生选择购物场所的主要考虑因素进行了询问,结果显示,食品安全和场所环境卫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购物场所的主要因素。

2.3.2 食品消费习惯 58.0%的学生表示每次购买食品时都会注意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相关检验合格证明,有时会看的占37.0%,另有5.0%的学生表示从来不看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相关检验合格证明。对于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散装食品,46.4%的学生会买,13.8%是因为便宜而买,32.6%认为买了快速消化掉就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16.0%的学生对于卖熟食的工作人员没有戴口罩和手套等不卫生行为表示无所谓,只有12.2%的学生表示会投诉有关部门。43.6%的大学生表示买到劣质食品时会与经营者交涉,27.6%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消协投诉,表示“算了,自认倒霉”的占18.8%。由此可见,大学生购买食品的安全意识还不够高。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知晓率较低,仅有38.7%的大学生表示清楚了解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差别,而只有29.3%的大学生知道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识“QS”的意义,提示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有待完善和加强。

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也较低,医学生得分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医学课程涉及到一些食品安全知识。这也提示在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时,应重点加强对非医学生的宣教工作。

调查表明,广播和电视是大学生获得食品安全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信息或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时,应充分利用这2种媒体形式。

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大学生们的食品安全态度较为积极,有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的愿望。依据健康教育K-A-P模型理论,知识和态度的转变是行为转变的基础[3]。在大学生中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也许能收到一定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出于便宜和方便的考虑,有17.2%的大学生会在路边小贩那里购买食品。选购食品时,表示每次都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标签证明的学生只有58.0%,有时会看的占37.0%,另有5.0%的学生表示从来不看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相关检验合格证明。对于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散装食品,46.4%的学生会买,13.8%是因为便宜而买,32.6%认为买了快速消化掉就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以上现象均说明广州市大学生在食品消费中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4 参考文献

[1] 杨劫. 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中国公共卫生, 2003,19(2):250-251.

[2] 许榕仙, 胡志坚, 黄芳.福建省4所高校大学生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1999,20(1):24-25.

篇13

[关键词] 食品安全;态度;行为

[中图分类号] R719.3;F272.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9-0123-03

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尤其重要。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管理的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人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在进行食品制作管理的过程中是否融入食品安全的理念,直接与消费者的安全相关。为准确掌握该类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为积极寻求相关干预依据和管理办法提供现实数据。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宜宾市翠屏区从事餐饮工作的从业人员。根据具体餐饮单位的规模,在大、中、小型饭店以及单位食堂等分别抽取研究对象。其中随机选择大、中型饭店各200家;小型饭店、单位食堂各180家。研究单位一共760家。在所有研究单位中随机选择两名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制作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共1520份,在研究对象填写后回收。共收回有效问卷1440份,回收率94.74%。

1.2研究方法

项目组根据有关资料[1-6]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具体包括引言、调查对象情况、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以及具体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行为等内容。调查对象情况主要包括对象单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工龄、岗位等;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主要由20道经过优化的选择题构成,均为单选题,其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及应该掌握的知识、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影响食品安全的有关情况等;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以及具体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行为则为10道单选题。所抽调的从事调查的人员主要为宜宾市翠屏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宜宾市翠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宾市翠屏区质监局相关工作人员,在宜宾市翠屏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调查。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调查对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1.1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比较 调查对象对于食品安全有关知识知晓率为60.76%。对于餐饮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具体时间、进行工商登记所需要的证件、何种疾病允许接触直接入口食物、工作服定期更换要求等知识掌握较好,均为85%以上;而对餐具卫生的“五关”内容、存放2 h以上食物的处理方式、吊销许可证的限制从业时间等相关知识掌握较差,在30%以下。见表1。

表1 1 440名调查对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比较

2.1.2不同单位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差异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大中型饭店从业者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1.15%、小饭店为59.15%,单位食堂为61.75%。两两比较,χ2=2.04、0.11、.020,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3不同文化程度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小学及以下知晓率为49.58%,初中为59.20%,高中/高职/中专为61.45%,大学则高达63.29%,研究生及以上则为70.00%。提示从业者文化程度越高,其知晓率越高。见表2。

表2 不同文化程度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2.1.4不同专业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所有调查对象中,烹饪者804人、旅游服务90人、基础学习174人、其他372人,知晓率分别为65.02%、62.20%、54.20%、54.28%。其中,烹饪者、旅游服务者知晓率均高于基础学习和其他专业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不同专业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2.1.5从业工龄不同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从业工龄不同,知晓率不同。工龄越长,知晓率越上升。其中,10年以上者与7~9年者比较,χ2=046,P>0.05;与1年以下、1~3年、4~6年工龄者比较,χ2范围为10.15~308.9,P

表4 从业工龄不同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

2.1.6不同岗位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不同岗位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接近,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不同岗位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

2.1.7不同培训次数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 未培训者知晓率为39.1%,培训一次者知晓率为56.80%、培训二次者知晓率为64.00%,培训三次及以上者知晓率为68.00%。培训次数和知晓率呈正比例关系。

2.2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有98.80%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接受定期体检、教育培训、遵循工作规范进行操作。无所谓者占0.70%,不愿意者占0.50%。愿意接受者与无所谓、不愿意者比较,χ2=2771.67、2783.05,P均

2.3调查对象从事食品安全的具体行为

有89.7%的调查对象遵循食品安全规范进行操作;偶尔遵循者为4.40%,从不遵循者为5.90%,遵循者与其他两种情况者比较,χ2=2002.83、2026.39,P

3讨论

民以食为天,说明了食物的重要性;病从口入,说明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熟食品的安全是“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物链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环[7]。餐饮从业者直接接触食品,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8]。这些人员的安全知识掌握水平、对待食品安全的具体态度、从事食品制作和管理的具体行为等,均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9,10]。本研究表明,宜宾市翠屏区餐饮从业者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只有60.76%。这一数据表明其比例尚小,相关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对餐饮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其食品安全知识还相对匮乏,指导具体操作的理论基础尚不扎实,还需加大业务知识培训力度。

本调查涉及到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数据表明,文化水平和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呈正比例关系。文化水平愈高,相关知识的掌握就越多。目前我区的基层餐饮从业者多数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整体文化层次偏低,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及常识均有较大改善空间。根据这一数据结论,建议餐饮单位在招聘和选择人员时,不但要考虑应聘者的文化水平情况,在进行培训时,还要针对文化水平低者适当加大力度和范围 ,将其作为培训教育的重点群体。本调查还涉及到从业者的专业背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安全知识知晓率较高,这提示在招聘和选择人员时,要考虑相关专业背景,尽量选择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了部分中大型餐饮企业的部分管理人员及旅游服务人员具有食品安全或酒店管理等专业背景外,整体而言具有专业背景的从业者的比例非常低,在这一情况短时间难以根本性改变的当下,对从业者后天进行系统的专业安全知识的培训就显得极其重要。本研究还发现工龄越长者,其知晓率越高,一方面说明从业资历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对从业者进行后天安全知识培训的有效性,表明了培训次数以及相关工作经历对于知晓率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有必要提醒餐饮单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对新老员工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要区别进行,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11]。

本研究涉及到关于从业者的从业行为,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比例为89.70%。虽然占据绝大多数,但还有一少部分未得以全部实施,这是安全隐患所在。这表明在进行培训时,必须加强在工作重点执行,差异性地看待和对待培训对象,根据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地培训,确保将相关知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 2009.

[2]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S]. 2009.

[3] 卫生部. 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S]. 2005.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S]. 2011.

[5] 卫生部.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S]. 2010.

[6] 卫生部. 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S]. 2010.

[7] 李荷芬,范丽江. 昆山市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现状与改进措施[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114-115.

[8] 张磊.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食品安全行为现况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D]. 复旦大学,2006.

[9] 童瑶. 长沙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中南大学,2012.

[10] 钱艳. 餐饮业员工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调查与培训研究[D]. 天津商学院,2006.

篇14

关键词 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差异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11-0139-11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消费的诉求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已从追求数量上的充足保障转移到对质量安全上的更高要求。然而,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风险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三个类别:一是指食物供给安全,即食物的供给数量是否能够满足现实需求;二是指食品质量安全,即食品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的物质,从而对人体产生威胁和损害;三是指食品卫生[1]。本文分析研究的食品安全消费问题主要指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诉求。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绝不仅仅是食品生产商、供应者或政府相关机构等单方面的原因,食品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消费者是消费结果的最终承受者,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企I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实践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用程度[2]。多数学者认为,基于消费意愿可以有效预测消费行为的基础,从显著影响因素入手,施以有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发生。为了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消费,已有学者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以及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

1 文献综述

周应恒[3]通过研究发现,价格、家庭总人口数、对蔬菜残留农药的风险感知、城市规模对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家中小孩数、家庭月总收入等因素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安全食品购买意愿。何德华[4]等运用二元和有序Probit模型对消费者无公害蔬菜的购买行为和支付意愿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研究表明年龄、收入和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程度影响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购买行为,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程度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罗丞[5]认为消费者的主观知识,安全食品的购买频率,对食品安全公共机构的信任程度,消费者关于安全食品对健康、野生动植物和环境的利益的信念以及对安全食品的态度显著正向影响其对安全食品的额外费用支付意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所说”与“所做”是否完全一致?施以外界刺激导致的高程度的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是否会最终转换为真实的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已有学者对此进行相应研究。钟甫宁[6]认为即使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比较关注,并希望尽量购买安全的蔬菜。但在各种现实原因的影响下,此种购买意愿未必全都转化为了实际购买行为。ResanoEzcaray,H[7]等通过研究发现,陈述性偏好数据只能预测一般性市场变化趋势以及消费者市场选择行为,即顾客的实际购买行为与其显示性偏好存在不一致性。靳明[8]运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指出消费者较高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并未真正地转化为实际消费行为,即存在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总结发现,现有研究对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普遍、深入的研究,但往往忽视了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现象。仅有少量研究者通过调查对差异现象进行了实证验证,但普遍缺少对于造成该现实差异的原因的进一步分析。然而,在现实市场传导机制作用下,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差异现象对于消费者最终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发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上述研究可以做出假设,在差异存在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态度难以真实转化为消费意愿进而形成实际消费行为,因此,仅基于消费意愿或者消费行为单个节点的影响因素实施促进措施,很难达到消费者真实食品安全消费的预期效果。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统计描述、分析比较的方法,以典型省份的部分农村地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近似地反映各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再将各省份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进行比较分析。

为客观分析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与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之间的差异性关系和原因,江南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历时3个月时间,组织在校大学生充当调查员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总计抽取20各省份,包括安徽、江苏、山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鉴于调查对象仅限于农村居民,而港澳台及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农村居民群体数量有限,因此不在调查范围以内。其次,根据上述三大标准从每个省份中抽取25个自然村作为第二阶段的分层抽样地区,全国共计抽取500个自然村。最后,在每个样本村随机抽取8个农户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 000份,回收问卷3 88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1%。问卷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和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三个维度,以此测度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

2.2 研究方法

为将空间微观因素考虑在内,考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本文采用空间地理扫描分析方法,该方法着眼于不同区域的固有特质,可以有效度量区域间的聚集程度以及差异状况,常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是指同一属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空间位置越邻近,属性越趋同、空间现象越相似。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可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自相关描述某种现象的整体分布情况,判定区域内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特征及集聚强度,但不能确定集聚的具置;局部自相关计算局部空间集聚性并指出集聚的位置,探测空间异质性。本文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了解农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和行为的大致集聚分布状况,再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相关具体集聚区域,最后通过消费态度、意愿、行为集聚区域的不一致性验证区域农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与行为差异的现实存在。

2.2.1 全局自相关分析

本文运用如下全局 Moran 指数公式对区域农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的集聚状况进行测度:

式中I为Moran指数,Xi为区域i消费态度、意愿、行为的观测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通常定义为一个二元对称空间权重矩阵,其中各数Wi j表示区域i与j的邻近关系。常用的有邻接、距离、K最近点三种方法确定权重矩阵规则。进制邻近(contiguity)方法具有Rook和Queen两种标准。Rook标准通常适合于所有具有共同边界的邻接区域之间,而Queen标准则适用于具有共同边界和共同邻接点的区域之间。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方法规定离某点距离最近的K个点为该点的邻居,空间权值为1,否则为0。距离阈值(distancethreshold)方法确定量区域间的空间距离,通过质心坐标来计算。设两个区域的质心坐标分别为(x1,y1)和(x2,y2),可用下述公式计算两区域间距离:

预先设定距离阈值,该阈值为经验数据,有时要测试。当d小于设定的距离阈值,两者之间的空间影响较大,则权数为1,否则为0。

全局Moran’s I的值介于-1到1,大于0为正相关,且越接近,正相关性越强,即邻接空间单元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小于0为负相关,且越接近-1,负相关性越强,即邻接空间单元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接近0则表示邻接空间单元不相关。

2.2.2 局域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g自相关Moran’s I值只能反映属性的空间集聚程度,不能确定具体集聚区域,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解决了此问题。局部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 (LISA):

式中: Zi = (xi - x ) /s2是xi的标准化量值;Zj是与第i区域相邻接的属性标准化值;wij′是按照行和归一化的权重矩阵。

2.2.3 Moran散点图分析

Moran散点图用于研究局部空间的异质性,Moran散点图绘制于一个笛卡尔坐标系统中,横坐标为Zi,即为中心区域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综合指标的标准化值,纵坐标为∑w ij ‘Z j ,即为与i相邻的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综合指标的加权平均(标准化后) ,也称为空间滞后值。因此将出现4种类型的局部空间关系:

以上4种局部空间关系的含义是:属性值高于均值的空间单元被属性值高于均值的邻域所包围(高高关联),属性值低于均值的空间单位被属性值低于均值的邻域所包围(低低关联),属性值高于均值的空间单元被属性值低于均值的领域所包围(高低关联)及属性值低于均值的空间单元被属性值高于均值的领域所包围(低高关联)。

3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与行为差异性实证分析

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利用上述公式(1)使用Geoda软件分别对各省市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食品安全消费行为计算其自相关Moran’s I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同时,为了检验Moran’s I 是否显著,在Geoda中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进行检验(见图1、2、3)。P值等于分别等于0.035 000、0.050 000、0.025 000,说明各全域自相关指数在96.5%、95.0%、97.5%置信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是显著的。

从表1数据可得出,我国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07 418、0.233 348、0.052 03,均为正值,显示了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说明我国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在空间上均具有正相关性,存在互相间的影响。这意味着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在空间上均呈现为一种集聚现象。

3.2 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使用Geoda计算并给出局域Maorn指数的散点图及局域空间相关分析Moarn聚类地图。

由图4及其所示莫兰指数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大致上呈现为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在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局域Maorn指数散点图(参见图4)中,

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在第一、三象限呈现局部的HH和LL分化集群,结合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局域空间相关分析Moarn聚类地图(参见图5),可以判断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为高高聚集,这些省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关注程度较高,且与其相邻的区域居民关注程度同样呈高水平,即为正自相关性;新疆、四川为高低聚集。由此可知,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聚集现象,聚集类型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同时地区之间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差异较大。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六省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居民关注程度较高,为食

品安全消费态度的热点区域。

由图6及其所示莫兰指数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愿大致上呈现为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在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局域Maorn指数散点图中,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在第一、三象限呈现局部的HH和LL分化集群,结合r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局域空间相关分析Moarn聚类地图(参见图7),可以判断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江苏、安徽、福建为高高聚集,这些省份农村居民食品意愿积极性较高,且与其相邻的区域居民意愿积极性同样呈高水平,即为正自相关性;新疆、四川为低低聚集;江西为低高聚集。

由图8及其所示莫兰指数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大致上呈现为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在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局域Maorn指数散点图中,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在第一、三象限呈现局部的HH和LL分化集群,结合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局域空间相关分析Moarn聚类地图(参见图9),可以判断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江苏、福建为高高聚集,这些省市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积极性较高,且与其相邻的区域居民行为积极性同样呈高水平,即为正自相关性;新疆、四川为高低聚集;江西、安徽为低高聚集。

3.3 热点区域分析

通过对Moran 散点图和Moran集聚图的分析,现绘制我国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热点区域汇总表,以更加直观清晰分析热点区域的分布以及相关关系。

通过表2对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消费意愿、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热点区域的分布以及相互间动态转移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述结论: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来看,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拥有普遍认知能力,对安全食品存在着普遍需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关注度较高,西部地区较之偏低,主要的热点城市集中于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六省份;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来看,安全消费意愿较高省份与安全消费关注度较高省份发生明显变化,各省市地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直观上来看并未形成与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理论上应呈现的空间对应性。食品安全消费意愿较高省份呈现出向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转变的态势;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来看,安全消费行为主动性较高省份与安全消费关注度较高省份发生明显变化,各省市地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主动性直观上来看并未形成与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理论上应呈现的空间对应性。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主动性较高省份呈现出向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进一步转变的态势。

从这些地理分布现象可作出猜想,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高水平的消费态度受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未必可以形成高水品的消费行为,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实证分析可以验证此观点。此外,从食品安全消费意愿与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地理分布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性,但在少量地区仍存在例外情况。据此可猜想,消费意愿较之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存在更高的因果推动关系,但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差距。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消费者食品安全态度与食品安全行为存在较大程度上的差距,食品安全消费态度-行为过程可分解为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意愿和食品安全消费意愿-行为两个子过程,并且两个子过程均存一定程度上的差距。以下,将对该差距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4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差异分析理论依据

目前广泛使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产生直接取决于行为意向,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而行为意向又反过来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主观规范是指消费者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例如家人、朋友和其他重要的人)对其特定消费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期望和评价[9]。而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种特定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反映了个体预期从事某行为时的阻碍或促进[5]。

计划行为理论主要持以下观点:个人行为意向并非受个人意志完全控制,还受到实际控制条件的影响;个人行为意向主要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决定。态度越积极、重要外界因素支持越大、个人知觉行为控制能力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个体在决定行为意向时会获取相关的行为信念,这些信念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基础;个人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会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5]。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模型如图10所示:

4.2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与消费意愿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基于主观规范角度

在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意愿现实转化过程中,主观规范是指农村食品安全消费者个人对于是否购买安全食品所感受到的群体参照效力以及社会压力。例如,如果某个农村消费者周围的亲戚、朋友、邻居等基于价格等原因对安全食品消费品持怀疑甚至排斥态度,并通过群体效应将这种思想进行传播,那么该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将很难转变为食品安全消费意愿。

在主观规范分析中,参照群体是一个重要概念。参照群体是指对于消费者而言非常重要、会对消费者的评价、欲望或行为产生影响、而且消费者拿其与自己作比较的一组社会人群[10]。Ratner R K,Kahn B K[11]研究表明,他人的出现或成为群体一员,能够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行为,或者促使消费者隐藏真实偏好,寻找不同的产品,并不惜以降低个人满意为代价。胡保玲[12]等指出农村消费者欣赏鉴别商品的能力较低,为了作出有效的购买决策,常从亲朋好友处寻求决策支持。究其原因,农村食品安全消费方式有异于传统的农村食品消费方式,更加注重食品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将价格因素置于相对次要位置。由于我国农村安全食品消费市场尚属发展初期,在农村食品流通市场上安全食品消费品信息相对匮乏且真实性难以考证,农村食品消费者往往只能通过与参照群体沟通、观察等方式获取相关经验和信息,譬如向家人、邻居、街坊等进行询问等,从而做出相应消费决策。在此过程中,积极的信息将促进消费态度向消费意愿转变,从而推动消费行为。而消极的信息将阻碍消费意愿的形成。

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具有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农村消费者比例较低,并未形成食品安全消费的普遍风气。与此同时,具有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农村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这种来自于周围人以及社会的压力会对安全食品消费者产生主观规范效应,弱化其安全食品消费意愿。

4.2.2 基于感知行为控制角度

在农村食品安全消费决策中,农村消费者如果感知到对消费行为的促进因素多、阻碍因素少,就易于形成消费意愿,进而采取消费行为;反之则难以形成消费意愿。Lucia Mannetti、Antonio Pierro、Stefano Livi[13]通过对于循环使用意向的相关研究发现,知觉行为控制是消费者循环使用意向的最主要影响因素。Chen[14]利用台湾地区消费者相关数据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在有机食品消费上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购买有机食品的行为、消费者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均对购买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影响。众多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感知行为控制对于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基于该种影响因素针对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进行分析同样适用。

感知行为控制大致可以分为感知效果与感知障碍两个认知变量。就农村食品安全消费而言,感知效果反映的是食品安全消费者对自己实施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可能出现的效果的预期,譬如对自身及家人的安全、健康、生活品质的效果认知。但在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只代表一方面的效用,消费者还要基于费用、时间、便利度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就极易造成消费者的感知障碍。感知障碍反应的是食品安全消费者对目前实施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存在障碍的认知,包括安全食品消费成本过高、安全食品消费品不易获得、安全食品消费品信息匮乏以及风险认知等。基于此种理论,结合我国中部地区食品安全消费市场现状,可对造成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意愿差异的原因做如下分析:

首先,现存农村食品安全消费品具有功能性不足的固有特性。安全食品消费品通常需要消费者支付更高的成本,因此人们往往将支付溢价与功能属性提高两者进行权衡,当功能性属性提高难以补偿支付溢价时,消费者消费态度很难转变为消费意愿。Olson[15]的研究表明,近一半被访者对混合动力汽车呈现偏好,但考虑加速性能、安全性能等其他方面属性后,仅有不到一成的被访者仍愿意购买。在不考虑安全食品消费品功能属性时,持有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且愿意为安全属性支付溢价的消费者很可能青睐于安全食品,但是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在充分权衡利弊的情况下,消费者则可能为避免产品功能属性的不利而转为购买传统产品。我国中部地区安全食品消费品流通市场较之东部发达地区尚不成熟,从产地、分销、物流配送各方面均未形成高效的结构体系,在此市场背景下往往难以提供给消费者高品质的安全食品消费品,其所带来的功能属性也难以补偿消费者的支付溢价,从而造成中部农村地区食品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难以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转变的客观现实。

其次,农村食品安全消费品相对于普通食品消费品价格过高。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消费过程是在既定的收入和支出约束条件下,如何选择与组合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16]。Barcellos[17]等对巴西城市居民的研究表明,他们对猪肉生产系统的态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其猪肉消费行为,二者之间存在差距,价格则是主要的解释变量,对于低收入群体影响更为显著。尹世久等[18]等运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对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收入状况及价格显著影响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意愿。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因此支付成本在农村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时依旧占据主导地位,食品安全消费者往往因为安全食品消费品价格过高而放弃对其购买。

此外,由于客观市场条件的约束,农村食品安全消费品短缺不易获得。Padel等[19]研究发现,那些偶尔购买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只会去定点超市购买产品,倘若未能在其定点超市内发现有机食品,则往往会放弃购买意愿而不会更换卖场积极寻找。持有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农村消费者仅为安全食品消费品的潜在顾客,如何促使其形成食品安全消费意愿进而向真是顾客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市场流通条件,即便捷的购买渠道、丰富的产品品种以及良好的购买服务等。然而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安全食品消费品市场尚初步发展阶段,流通结构体系很不成熟,消费者不容易在主流零售店或者其他分销渠道便利地购买到安全食品消费品,很可能放弃对其的追求。此外,匮乏的产品品种也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导致消费者安全食品消费意愿转换障碍。

最后,农村消费者针对于食品安全消费品所获取的信息较为匮乏。消费者信息搜寻和使用行为是其合理地解决问题和做出购买决策的基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购买意愿的形成过程如下:消费者感知到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存在时,会寻求减少风险的方法以降低消费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在此过程中,搜寻更多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是最有效和最普遍的方法。消费者结合搜寻到的外部信息以及自己的购买经验和知识,对市场上的各种食品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市场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形成自己的认知。周应恒等[20]认为,食品具有经验品的性质,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信息关注程度和其购买意愿间有正向关系。刘根[21]采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对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有机食品的了解及有机食品知识掌握程度显著影响其有机食品购买意愿。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无论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还是大众媒体,对于安全食品消费品的信息普及及传播力度不足,安全食品流通市场尚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持有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农村消费者,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促使其消费意愿转变的可靠信息。

4.3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消费者的消费态度转变为消费意愿后,便进入了消费意愿向实际消费行为转变的第二阶段。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消费意愿都会转变为现实消费行为。尽管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表明,意愿对行为具有良好的解释作用,但上述两个理论往往忽视了消费环境起到的重要作用[22]。消费环境泛指影响居民消费的外部因素,它既包括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即硬件环境),也包括消费者固有消费习惯、消费者保障体系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等(即软件环境)[23]。

4.3.1 安全食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会直接限制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24]。郝爱民[25]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河南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户家电消费的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消费环境对农户家电消费意愿有重要影响,连锁经营部门及交通方便扩大农民家电消费。刘伦武[26]以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得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我国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政府相关政策投资往往集中于城市地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作为新兴的安全食品消费品市场,更加难以保证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充分建设,从零售店铺、分销渠道、物流配送等各个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4.3.2 农村消费者固有消费习惯

习惯形成理论认为消费者当期的效用不仅取决于当期消费,过去的习惯存量对当期效用也会产生影响,偏好在时间上不可分[10]。齐福全和王志伟[27]研究了北京市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食品消费支出以及衣着消费支出均存在着习惯形成。众多学者研究结果表明,生活中人们并非在所有情形下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很多情形下只要达到满意水平,人们将重复选择,形成消费习惯,并且该习惯在无外界有力刺激的情况下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保持。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品大多处于中等水平,多数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消费品仅处于了解阶段,低程度的安全食品认知水平不足以促使其打破原有消费习惯,向新型消费行为转变。与此同时,中部农村地区缺少鼓励、倡导食品安全消费的社会大环境,整体社会风气、消费价值观、价值取向相对陈旧,社会普遍固有的传统消费习惯造成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转变的严重障碍。

4.3.3 政府监管认证力度及相关政策制度

政府监管认证的实施会对规范市场整体运作,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到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而政府相关消费政策制度的推行将把握消费者整体消费倾向,对其消费行为进行健康引导,两者相互结合,对消费者实际消费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Slavin[28]研究发现,激励政策对于能源节约行为只有短期的效应,而命令控制政策(也称为行政法规政策)影响效果通常很大,因为法规政策能够很快地改变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因此,缺乏适当的法规政策,也会造成消费意愿与行为的差距。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安全食品消费市场无论从市场监管还是政策制度方面都尚不成熟,并未形成完善的市场运作体系。一方面,市场缺少适当政策制度作为外在有力刺激,未能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作出恰当引导;另一方面,市场监管认证鱼龙混杂,缺少可以让消费者信任的有社会公信力的认证部门。农村安全食品消费者在向实际消费行为进行转变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消费方向、获得消费保障,严重阻碍其真实安全食品消费的发生。

5 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在空间地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全局Moran’I指数与局部Moran’I自相关指数,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与食品安全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现实表现为:持有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农村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未能转化为食品安全消费意愿,与此同时,持有食品安全消费意愿的农村消费者一定程度上未能转化为真实的食品安全消费行为。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1)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应,加强对安全食品的正面报道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利益的认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经历和消费经验,打破消费者固有传统消费习惯,培养消费理念,逐步形成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积极态度,形成食品安全消费的社会环境氛围。

(2)要以消费者切实需求为基准,加强技术投入,力求最大程度上的顾客满意度。政府施以政策扶植,逐步形成安全食品产业规模经济,不断增加安全食品的数量和产量,在保障产业收益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安全食品消费品价格。扩展和延伸安全食品的销售网络,构建城乡立体销售网络,提高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的便利性。

(3)要逐步健全农村食品安全流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流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从零售店铺、分销渠道、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旨在提供给消费者更好的安全食品消费体验,促使其实际消费行为的发生,增加其购买频率。

(4)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增强政府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权威性,调整和改革现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逐步合并和规范各种食品安全认证,完善和提高技术标准,建立和健全安全食品的检验检测体系,保障基本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减少消费者的疑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邱重植,杨D.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行为分析[J].消费导论,2007(12):7.[QIU Zhongzhi, Yang Yan. Consumer behavior analysis based on food safety[J]. Consume guide, 2007(12):7.]

[2]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食品科学,2003(8):24-30.[LI Xinsheng. Food safety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food safety[J]. Food science, 2003(8):24-30.]

[3]周应恒,彭晓佳.江苏省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以低残留青菜为例[J].经济学(季刊), 2006(4):1319-1342.[ZHOU Yinheng, PENG Xiaojia.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willingness of consumers to pay for food safety in Jiangsu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low residual vegetables[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2006(4):1319-1342.]

[4]何德A,周德翼,王蓓.对武汉市民无公害蔬菜消费行为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6):114-116.[HE Dehua, ZHOU Deyi, WANG Bei. Study on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non pollution vegetables in Wuhan[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A theoretical edition), 2007(6):114-116.]

[5]罗丞.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10(1):22-25.[LUO Cheng.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afe foo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Chinese rural observation, 2010(1):22-25.]

[6]钟甫宁,易小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与购买行为的差异分析――以南京市蔬菜市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9-25.[ZHONG Funing, YI Xiaol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sumers’ concern degree and purchase behavior of food safety: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vegetable market[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2):19-25.]

[7]RESANOEZCARAY H, SANJUNLPEZ A I, ABISUAGUADO L. Combining stated and revealed preferences on typical food products: the case of drycured ham in Spai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es,2010,61(3):480-498.

[8]靳明,赵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5):44-54.[JIN Ming, ZHAO Chang. Analysis of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nsumption intention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8(5):44-54.]

[9]陈凯,彭茜.参照群体对绿色消费态度-行为差距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5):458-461.[CHEN Kai, PENG Qi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on the green consumption attitude behavior gap[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5):458-461.]

[10]陈凯,赵占波.绿色消费态度――行为差距的二阶段分析及研究展望[J].经济与管理,2015(1):19-24.[CHEN Kai, ZHAO Zhanbo. The two phase analysis and research prospect of green consumption attitude behavior gap[J].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5(1):19-24.]

[11]RATNER R K, KAHN B K. The impact of private versus public consumption on variety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2,29(2):246-257.

[12]胡保玲.参照群体影响、主观规范与农村居民消费意愿[J].区域经济,2014(6):116-121.[HU Baoling.Referring to group influence, subjective norm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ing intention[J].Regional economies, 2014(6):116-121.]

[13]MANNETTI L, PIERROA, LIVI S. Recycling: planned and selfexpressive behavi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3(24):227-236.

[14]CHEN M F. Consumer attitud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in relation to organic food in Taiwan: moderating effects of foodrelated personality traits[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07,18: 1008-1021.

[15]OLSON E L.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 the effects of attribute tradeoffs on green preference and choi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3,41(2):171-184.

[16]王慧敏,乔娟,宁攸凉.消费者对安全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城镇消费者“绿色食品”认证猪肉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食品安全,2012(6):48-52.[WANG Huimin, QIAO Juan, NING Youliang.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of safe food: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green food’ certification of pork consumption in urban consumers in Beijing[J]. Food safety, 2012(6):48-52.]

[17]BARCELLOS M D, KRYSTALLIS A, SAAB M S,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gap between citizens’ sustainability attitudes and food purchasing behavior:empirical evidence from Brazilian pork consum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1,35(4):391-402.

[18]尹世久,徐迎军,陈默.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决策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136-141.[YIN Shijiu, XU Yingjun, Chen Mo. Study on decision making behavior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sumers’ buying organic food[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7):136-141.]

[19]PADEL S, FOSTER C. Exploring the gap betwee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understanding why consumers buy or do not buy organic food[J]. British food journal,2005,107(8):606-625.

[20]周应恒,王晓晴,耿献辉.消费者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牛肉的购买行为分析――基于上海市家乐福超市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5):22-32.[ZHOU Yingheng, WANG Xiaoqing, GENG Xianhui. Analysis on the purchase behavior of the consumer to add the information to the label beef: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arrefour supermarket in Shanghai[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8(5):22-32.]

[21]刘根.有机食品消费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茂名为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10):30-42.[LIU Ge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sumption of organic food: taking Maoming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hanghai Business School, 2013(10):30-42.]

[22]耿晔强.消费环境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2(11):36-40.[GENG Yeqia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on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7(12):7.]

[23]崔海燕.习惯形成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CUI Haiyan. Habit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D]. Taiyua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2.]

[24]杨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11.[YANG Qi.Study on the impac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D]. Chengdu: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

[25]郝爱民.家电下乡与农户家电消费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2010(9):96-98.[HAO Aimin.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consumption and household appliances consumption[J]. Statistical observation, 2010(9):96-98.]

[26]刘伦武.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消费增长的相互关系――一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77-81.[LIU Lunw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rural consumption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