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掌外课外阅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掌外课外阅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掌外课外阅读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外阅读 三步策略 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50

英语阅读教学属于英语教学中的关键部分,且不能仅限于课内阅读,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从课外阅读中吸收知识、思想,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英语阅读方法、技巧,通过英语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网络,建构完善的知识与能力框架,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一、从易到难,图文并茂

第一步是坚持从易到难,图文并茂,选取合适的英语阅读材料。小学生年龄小,单词、短语和英语语法储备少,在课外阅读时,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认知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从易到难,选取故事、童话类的图文并茂的英语课外阅读素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与道理。结合学生个性差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一般选取精简、有幽默感的故事、童话、笑话等。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起来阅读,通过猜想、分析、观看,之后查阅资料,进一步掌握新知识。

教师推荐给学生《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共10册,其中《寓言故事精选》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学生可以借助视频、音频、图书配合起来阅读,提升阅读质量。关于《The monkey in the lion’s skin》这个寓言故事,学生积累英语词汇not at all、close to、try it on、look like、run away等。随着故事的发展,学生将书中图文结合起来,了解故事的大意,并记录重点词句,之后反思与总结,得出这则寓言的中心思想“画虎不成反类犬”,也告诉人们要有真材实料。借助幽默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从阅读中探寻乐趣。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讨

第二步是加强自主阅读,合作探讨,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展开阅读成果的交流和展示。第二步是阅读中的合作交流阶段。新课改下,合作学习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合作交流、互助探究能够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发现与解决问题,并且交流知识、思想,促进共同提升。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学习,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选取适当学习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在阅读中总结与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疑惑。其次展开合作交流与讨论,把握阅读材料,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

例如,选取《轻松英语名作欣赏》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这套素材包含了20册,都是英文经典名著,符合学生阅读视角。《Hansel and Gretel》这则故事,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展开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展开角色扮演。这则故事可以分割为几个小游戏,学生互助合作,深入理解故事后,展开趣味游戏,表现出兄妹勇敢战胜女巫的智慧与机智。

三、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第三步是促进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写作、交流能力。小学生词汇量少,他们在进行课外英语阅读时会觉得存在很大困难,通过选取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的英语阅读材料,还需要掌握英语阅读技巧与方法。一是结合图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猜词技巧;二是找出核心句子,记录下重点词句、短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三是拓展多元知识,在课外阅读时将英语知识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历史、地理等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视野,展开思考,收获丰富的知识;四是读写结合,在阅读时创新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英文小故事。

例如,译林版五年级《The first day at school》、《after school》这两个单元的学习,都是关于学校的相关内容,为拓展学生思维与知识,《小学英语课外阅读100篇(5年级)》中的“A holiday from school?”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在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重点的字词句和不认识的单词、短语,学生记录下twins、save up、sneeze、headache等,并着重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Tommy tried to find excuses for not going to shool because?Tommy spent most of his time at?When did he go to school?He did not tell his teacher about the twins because?结合这几个问题,深入学习和领悟这个小故事,并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写下自己的小故事或创编小故事,与同学交流。通过掌握课外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综合能力。

篇2

【关键词】家长、课外阅读、读书氛围、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99-02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别人学习的经验也是有限的,通过读书间接向别人学习则是趋于无穷的;正因为如此,高尔基才发出这样的呼吁:“热爱书籍吧,书籍能帮助你们生活。”基于阅读对人的重要影响,作为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应该如何辅导孩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

努力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个家庭里,父母闲暇之余手捧一本书或读或沉思,那么孩子在这个漂满书香的氛围中一定对书情有独钟。所以,我们在家孩子创设一个爱读书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父母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小书架,摆上孩子自己的图书,例如童话传说、儿童画报、名著等。一旦有了自己的书架,孩子就会愿意在自己的书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能够拥有自己藏书的孩子在以后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热爱图书的人。

其次,孩子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室内的安静,如果客厅开着电视,一定要把音量开小一点儿,还要把孩子的房门关上,保证孩子在安静、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认真地读书。

2 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萌发对文学书籍的阅读兴趣;初中以后开始对报纸、杂志产生兴趣,也有的孩子对自然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因此,父母要是能帮助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好书,就能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丰富知识,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科普读物、报告文学、杂文、名著,甚至杂志、报纸都是孩子阅读的好材料。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材料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并对具体的图书种类加以鉴别和选择。

总之,为孩子介绍好书一定要重内容,不要只重图书的装帧或其他一些外在的因素。我们家长在陪孩子去书店选择书籍时,可以用心观察孩子对什么书感兴趣。比如:小学生富于幻想、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喜欢看童话、故事、神话、科幻、侦探……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买一本他最喜欢的书籍。然后鼓励孩子把整本书看完,在孩子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多关注、多与孩子交流读书的心得。当孩子读完这本书后,他就会有一种收获感、成就感。。

3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孩子积极阅读的意识倾向。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往往会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给孩子介绍书籍时先描述其中吸引人之处,或者和孩子一起收藏书籍等。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应该从孩子最喜欢的书籍人手。比如,有些孩子比较喜欢科普读物,父母就可以先让孩子阅读科普书籍,让孩子在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科普书籍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从教科书中去汲取知识,以弥补这一欠缺。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只讲一半,正当孩子对这个故事入迷的时候,父母就停止了,然后递给孩子一本书,对孩子说:“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里,你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吗?自己看书吧。”于是,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不捧起了书本。

4 和孩子一起阅读

要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父母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能营造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阅读,而且父母能够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父母可从孩子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出发,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古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家人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孩子爱读书、知勤奋,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

父母们不妨每天晚上或节假日里,读一些书、报或当孩子安静的时候,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将比一味地督促、强制有效很多。

5 教给孩子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许多方法,父母应该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5.1精读和略读

精读和略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比较注重理解与领会,要求孩子善于分析相关内容。在精读的过程当中,父母可要求孩子大声朗读,而且要求孩子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多读一个字,不可错读一个字,也不可颠倒字词的次序。这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当然,父母一定要表示出对孩子朗读的欣赏,鼓励孩子多多朗读。

略读则注重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某些关键部分。对于孩子要学习的科目,应该运用精读的方法,反复钻研文章;其他的书籍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让孩子扩大知识面就行了。

5.2边读边记忆

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孩子挑选一些古文或古诗词来背诵,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书最好是加注释的,比较通俗的。如果孩子能够背诵下来,对他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类经典的句子也许孩子一时无法理解,但是,他记住以后就可以反复品味。

6 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

篇3

【关键词】阅读理念;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一、要更新阅读理念,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基于新的阅读理念,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课外阅读,注重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树立自主性的阅读无处不在的意识,自觉地把课外阅读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只有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主动积极健康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可以尝试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学生都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课后我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

二、要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内容的引导

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做有心人,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落实主导地位,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较阅读正是连接课内外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有意识的引进有关的课外知识、名家名篇,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

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教师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启发引导,及时点拨,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中学教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多样性、综合化的趋势,语文学科也不能囿于一科,应该沟通其他学科,来不断补充完善自身,追求“大语文教育”的境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最忌教师既不指导,也不检查,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读的做法。教师在方法上要给予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如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特别要强调“手到”的习惯。“手到”是指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的圈圈画画,对读物中的佳句、名段、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创造的快乐,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学法。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两种基本形式。需要教师做出各自不同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课外阅读只要遵循精读和略读的原则的前提下,读法完全可以因人而异,灵活自助。例如,“浏览法——读书时大量看书目、内容提要,了解书的概况;略读法——观书之大略,目的是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精读法——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认真阅读,对描写精彩、意蕴深刻的部分,更要细细品味。

再次,要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小组阅读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的整体提高。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语文学习的本源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而仅仅靠慢嚼细咽几十篇课文,无异于“源不深而求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篇4

一、从课外阅读中获得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学校建立了班级图书柜,鼓励学生在家组建了家庭图书柜,经长期的培养让他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渐渐地,班上的孩子们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了,他们觉得在课外书中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他们一有空就拿出书来,沉迷于书中的故事情节中。从书中他们读懂了友谊的珍贵;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团结;明白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道理,他们获得了阅读的乐趣。

二、从课外阅读中受到熏陶

孩子们在课外书中不仅找到了快乐,而且孩子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感染熏陶。我们班级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情,深深地感动着我。

那是发生在地震前的故事:一天早上,我班女生早早地来到学校打扫公区卫生,他们在倒垃圾的时候,发现有位穿着破烂,头发已经全白了的老奶奶正在垃圾池里捡废品,老奶奶非常可怜,同学们一询问,原来老奶奶是一位孤寡老人。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几位生情不自禁留下了眼泪,不由自主和老奶奶一起捡起垃圾池里的废品来。事后,几个女生就老奶奶的情况向大家进行了交流,班上同学立刻对老奶奶的遭遇产生同情之心,大家都说要帮一帮老奶奶,于是我班的同学决定为老奶奶捐款,同学们积极响应,马上掏出了自己身上的零花钱,虽然钱不多,但这已经足以表达孩子们对这位恕不相识的老奶奶的一片爱心。后来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非常感动,更为我的学生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于是我趁热打铁,利用班队会就同学们的这一做法开展了主题队会。在班队会上同学们踊跃的发言,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说到感人之处时,许多同学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全班同学一致认为:在课外阅读中,我们经常看到帮助他人的事例,今天需要帮助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呢?今后我们将继续用我们稚嫩的双手去关心老人、帮助老人……听到孩子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言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感受到孩子们一颗颗关爱老人的心灵……我再一次被孩子们感动着,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课外读物中人物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他们不仅在课外书中获取了知识,还懂得了关爱他人的道理,是孩子们在阅读中受到爱的教育,得到爱的感化。

三、让课外阅读伴随成长

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经常犯错,而犯错时,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效果也不错。但我发现不少的学生还是继续犯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育效果。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首课外诗歌却让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改变很大。有一周,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小诗――《友谊》让孩子们每天课前读读,谈自己的体会。

郊外的花草,

如果没有水分的滋润,

就不能滋长;

没有阳光的慰抚,

也不会茁壮。

没有友谊的人儿哟,

就像沙漠中的旅人,

永远伴着寂寞,枯燥。

第一天,孩子们能够读通诗歌,初步了解诗的大意。后几天,同学们越读越觉得有意思。周五的交流课上,孩子们主动地交流读诗的感受和体会。甚至有学生还提议:把这首诗送给班上特别好动、总爱惹是生非,没有同学愿意和他坐的王凡同学最好。而且还把诗进行了一些删改――“没有友谊的王凡哟,就像沙漠中的旅人,永远伴着寂寞,枯燥。”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王凡,如果你不改掉坏毛病就会像诗里所说的那样,没有朋友,没有友谊,你就会像沙漠中的旅人一样寂寞、孤独,就会倍感生活的枯燥。”当时,他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为了解除他的尴尬,我告诉全班同学:“现在,王凡同学已经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相信,他今后一定会改正的,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愿意!”课后我顺势利导,找王凡谈心。鼓励他改掉坏毛病,不要辜负老师和同学的期望,早日融入我们这个充满爱和欢声笑语的大家庭里来。我还为他推荐了一本课外读物,建议他去读一读。过了没多久,有关他一些搞破坏的事渐渐减少了,居然时常还能听到来自同学对他的赞扬声。一首课外诗歌的阅读与交流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这是我事先根本没有料到的。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中不断地成长。

现在,课外阅读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课外快乐阅读,不断积累,不断学习,让书香永远伴随学生成长。

篇5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诱惑 引领 竞赛 鉴赏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平时喜爱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要比不爱阅读的学生高得多。同时,课外阅读量也密切关系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喜爱阅读的学生由于平时积累的词汇丰富,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不爱阅读的学生一提起要写作文,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几个字来,只有此时他们才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由此可以看出课外阅读真是一块沃土。成长在课外阅读的沃土里,学生的语文能力便会蒸蒸日上。可是,由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好动的性格,大多数的孩子都不爱阅读,不会阅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喜欢阅读,并且主动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惑――唤醒沉睡的阅读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要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也可以从兴趣入手,利用学生的兴趣所在去诱惑他们,唤醒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就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浸润在课外阅读的沃土之中。

在2009年教二年级时,我发现了一套适合低年级孩子读的好书――《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书中的主人公马小跳是一个淘气可爱的孩子,可谓是现在的孩子的缩影。如果我硬性规定孩子们必须去读这套书,孩子们肯定照做,但是这样一来,孩子们的阅读不是建立在兴趣之上,说不定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决定这样做:我事先找了《暑假奇遇》的剧情介绍:“在城里上学的时候,马小跳总嫌时间过得太慢太慢;到山区爷爷奶奶家度暑假时,马小跳却总嫌时间过得太快太快……马小跳与小伙伴们教黑猪学拉车、学滑冰,和大黄狗捉迷藏,玩得可疯了。在那里马小跳还见识了穿山甲、娃娃鱼、果子狸等许多珍稀动物……一群猴子喜欢在景区抢游客的相机、背包,拉女游客的花裙子,马小跳有办法制服那些坏猴子吗?”我读着这段剧情介绍,分明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冲动,有几个学生争抢着问:“老师,这本书能不能先借我看看啊?”于是,《淘气包马小跳》在班中传阅开了。没过几天,我惊喜地发现,晚自习上做完作业的同学们的手里几乎都捧起一本《马小跳》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个个都乐此不疲。

二、引领――指引正确的阅读方向

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有的孩子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课外读物。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对时下流行的游戏书籍、漫画等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的书籍爱不释手。当然并不是反对孩子阅读这样的书籍,只是一味地读这样的书籍,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反而还会使孩子出现“偏食”现象,造成“营养不良”,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沉迷于书中的游戏情节,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和沉迷于电脑游戏有什么区别呢?那么,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后,怎样来确定正确的阅读方向呢?

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首先可以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

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插图精美的图文书情有独钟,我就由此入手,向他们推荐了《秃秃大王》、《驴小弟变石头》、《小毛驴与我》、《小女巫》等儿童读物。这些书籍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给孩子带来的审美愉悦是纯文字的书不可比拟的。同时,歌颂人类勤劳、善良、进取等精神的童话、寓言之类的注音读物,不仅可以使低年级孩子受到各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一举多得。如《安徒生童话》、《三百六十五夜》、《格林童话》等。另外,一些知识性强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科普世界》等涵盖了各方面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值得向孩子们推荐的好书。

三、竞赛――激发内在的阅读潜能

大多儿童都喜欢与别人“比”。他们处处不甘落后,要与别人争个输赢、论个高低。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的这种争强好胜是一种正常现象。针对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各种阅读竞赛活动,它是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我利用每周一次的晨会课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比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课外知识大王”;利用每月一次的班会课,进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书中的阅读到的精彩故事与大家分享,评出“阅读之星”和各种不同的奖项及不同星级的阅读积极分子……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爱上课外阅读。

四、鉴赏――促进多元的阅读感悟

那么,当孩子们爱上课外书后,语文老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进行优秀作品的阅读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外阅读也理应如此。我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来促进孩子对阅读的多元感悟的。

提及杨红樱的童话《笑猫日记》,孩子们总是津津乐道,眉飞色舞。于是我趁热打铁,在班中开展品读优秀课外读物的活动,受到了孩子的热烈欢迎。我以“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来说说你眼中的《笑猫日记》”为话题拉开活动的帷幕。在活动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张张小脸涨得通红。有的说:“我觉得笑猫是一只很有爱心的猫,他能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解救塔顶上的猫。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有的说:“笑猫是一只聪明的猫,他能识破保姆狗的阴谋,真是一只高智商的猫啊!佩服佩服!”有的说:“我很喜欢里面的麻花儿,她总是把快乐带给别人。”有的说:“我喜欢老老鼠,虽然他经常啃垃圾箱里的东西,但是他见多识广。”……这些童言稚语不就很好地说明了孩子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心灵的碰撞吗?虽然孩子们的话里透露出天真和稚嫩,却千真万确地证明了他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了思考,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感悟。这真是让人欣喜的事。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优秀作品的面前畅所欲言,在表达自己个性理解的同时,也吸收了来自他人的阅读感悟,能很好地促进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作品的能力的发展。

小树的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地,只有吸收了充足的营养,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课外阅读是一块沃土,如果孩子从小成长在这块沃土中,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才。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的:“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让我们都来重视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篇6

调查对象:五年级学生家长

调查人数:16人

收回有效问卷:16份

调查数据分析:

1.有100%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阅读课外书,并且认为阅读课外书不会影响学习。

2.在被调查的16名家长中,有14名家长为孩子购买过课外书,占87.5%。

调查的结果:

从调查内容及数据汇总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课外阅读很有必要进行。但是,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庭藏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家长知识的局限性以及生活所迫,不能够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和指导。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给孩子购买的课外书数量也很少。同时也限制了孩子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与乐趣。

篇7

1.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单一,阅读层次停在表层

阅读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教材拘泥于学生对所读教材的表层理解,学生不能够对所读文章的重点进行有效推断,难以正确把握文章脉络,从而影响对整个文章理解的准确性。许多教师甚至还使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确定好的,学生只处于一个被动应付的局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有些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实践当中,把阅读当作精读,阅读教学就是讲解生词,罗列搭配,补充词组,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而有的教师则把阅读当作课外阅读,划出词组,提供标准答案,学生自读完以后只了解了个故事情节。由于教法单一、陈旧,学生接触到的教材基本是课本和试题,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没能够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感受能力及积极的情感态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阅读速度较慢,英语词汇积累不够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够忽视词汇的学习。已有的研究表明,要想阅读系列等级读物,必须达到 95%的理解。也就是说,在阅读时,学生必须认识现有等级读物中95%的词,才能够做到快速顺利阅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词汇量小,阅读的时间不够多,阅读的速度又由于词汇障碍而很慢,从而导致他们接触英语词汇的机会很少,词汇量小又引起他们在阅读过程当中容易引起挫败感,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或信心,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难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1.3语言感悟较差,不能灵活转换

信息语感是建立在听说的基础上又高于听说的一种活动,是对语言内涵的感受与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据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打破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生存在看懂材料所提供的表层信息,但不能灵活转化为解题的能力,看得懂文章,却做不对题目。厚积薄发,熟能生巧。只有平时加大阅读量,善于积累,多读多背多用,才能进一步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综合感受与运用能力。

1.4课外阅读量小,语言底蕴积累不够

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在阅读量方面提高了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一年级课外阅读达 4 万词以上,二年级达到 10 万词以上,三年级达到 15 万词以上 。仅局限于课本,难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还要有效利用一切如报刊、音像、网络及多媒体教室等显性课程资源。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英语是一门语言,对语言的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文字材料上,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音像与电子教材来加大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另外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报刊等进行教学资源开发能加速与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更能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传统教学突破“课堂”与“教科书”的束缚。

2.应对学策略

2.1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进行有效阅读。

2.2注重课外阅读,扩大阅读宽度

带领学生跳出题海,徜徉书海,自己领会文化的差异,自己体会阅读的情趣,自己尝试阅读后带来的成功的激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只要能引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时在量和质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一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阅读能力训练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

2.3开发教学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主题,补充各类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内进行精读,并加以细致的指导;课外进行泛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词汇。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订阅 21 世纪英语报、英语杂志。

篇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学伊始,就播放《爱的抉择》主题歌。在“爱”的旋律中,我让学生说出自家养过的、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程度,再进一步发问:“有没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现在死了或被杀了被卖了的?你当时有什么表现,心里想些什么?”通过让学生说,唤起了学生对自己所最爱的小动物的深情,有了对失去心爱之物的深深的痛,为课文学习作了一个情感的铺垫。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爱的闸门,让爱开始在课堂上流淌…… 其时,教师又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让学生诵读,并让学生透过字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走进文本,在朗读中进行爱的抉择

“潜心会本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阅读客体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掘出来,使主体的认识更符合阅读客体本身。作为阅读客体的课文,便是学生的感受对象,怎么去感受呢?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读,默读、轻声读、教师范读、引领读、分角色读。尤其是有声的朗读,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跟着活跃起来。

例如“爱”在《和他的大黑骡子》中从未出现一次,然而,整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被“爱”浸透了:课文中,对大黑骡子的爱,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对革命事业的爱,战士们对的爱,无不历历如现。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自主探究、交流汇报的方式,抓住“读”这个“牛鼻子”,耐心地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重点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那伟大的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一起去做出那艰难的“爱的抉择”。

三、放下文本,在表演中进行爱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有了一定的感悟,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变换形式的朗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表达需要。此时,教师不妨让学生通过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表演中继续加深对文本的再认识。

我在《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中就运用了表演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读得酣畅时,有的同学无意地加入了动作,有的同学说:“老师,让我们表演一下吧!”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先自行安排角色,组织表演;然后又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还有的主动当起了大黑骡子。在表演中,学生还以大黑骡子的身份与进行了对话。特别是当老饲养员求情处,大黑骡子也开了腔:“我的主人,彭将军,我知道我是立过功,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如果不把我杀掉,很多战士就很难走出草地。这样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呀!彭将军,就让我去死吧!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这样死了,也是死得其所了。彭将军,您就成全我吧!”

瞧,学生加进去的话多好呀!这都是表演带来的效果呀!《语文课程标准》说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我想以上的做法不正是一个活的例子吗?

四、分组对抗,在辩论中激起爱的浪花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读到深处情自生。”学生在读通读顺了句子,读出了情感后,其表达的欲望也愈发强烈了。如何让学生升华对课文主人公的理解呢?经验告诉我们,辩论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学生是最喜欢比较的,争辩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好,课堂那未曾预约的精彩就会出现。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就抛出“究竟该不该杀大黑骡子”这样的话题。学生自行分成“不该杀”与“该杀”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事先让各组同学再读课文,准备资料。此时学生读课文的热情与主动性与前时又不一样了,每个人都那么热情地读,并在小组间交流——那份激情,你不到现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吗?

五、走出文本,在课外阅读中接受爱的熏陶

篇9

文/周芳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如此浩大的阅读量,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能达到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只起到“授之以法”的示范作用,感性的学习方法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实际操练中学生才能得以掌握运用,得以提高;只学不用,阅读能力永远无法提高。

一、利用教材这块砖,引出读书方法这块玉

爱默生说:“书本用得好,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东西;反之,则会成为令人诅咒的东西。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需求,或者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怎样阅读呢?或者说更实际一点,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熟读。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点谈读书的层次)精思。《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没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书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无所获。

想象。阅读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广袤的草原、无边的大海,想象离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因此,培养学生触摸文字,还原形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质疑。清之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朗诵。(举例并示范)而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一定要会朗读,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读。那是一种态度的示范,而不仅仅是方法的引领。因为,学生从老师专注的朗读神态中,可以得到一种态度的熏陶。那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意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呢?我认为朗读应该少些许华丽的音调,多融入一些自主的体味与思索。

浏览。新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阐述中,就强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浏览的阅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面对信息的高度更替,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地提高默读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提高默读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领。

投教材这个“桃”,报学生阅读兴趣这个“李”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主题,(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外)第一单元“读一种方法”,第二单元“读一抹乡愁”,第三单元“读一份智趣”,第四单元“读一种启示”,第六单元“读一份至爱”,第七单元“读一段历史”,第八单元“读一位伟人”。

教材安排“我爱阅读”这一单元的目的正是在于激发一种阅读的兴趣,得到一种阅读方法的启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呢?现代文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形象大于思维”。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学《窃读记》的过程中就要努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还原林海音在老北京胡同里急匆匆地赶往书店,躲在书店的角落里读书的形象。打个比方,我们引领孩子读书,就要像放电影一样,让孩子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画面。这比抽象地分析林海音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你从哪读懂的?然后抓住重点句分析来,分析去。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读书生活,要好的多。因为真正的阅读绝不是分析,那是文学评论家干的事情。当然我并没有排斥进行重点字词的剖析的半点意思,而是想唤醒一种阅读教学的意识———重视还原语言文字的原来形象。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还是阅读本身。例如教学《窃读记》,体会窃读的恐惧时,我整合了《窃读记》原文的片段“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的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 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教好全文之后,把《窃读记》原文印发给学生,并把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很高兴的是学完《窃读记》之后,学生对林海音及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就算是教学的一大成功了吧!再如教学《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时,我又印发了《我的童年》,扩充孩子的阅读量。不过学生好像对林海音的文字更喜欢些,可能季老朴实的文风还需要他们用人生的阅历来慢慢读懂吧!

篇10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人们认识、理解和喜爱某种事物的过程中,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人们就会发现其兴趣所在,真正感知知识的奥妙。从这个角度来说,兴趣往往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关注的课题。

1.1题材选择

在题材的选择上要遵循难易适中的原则,筛选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趣味性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找到符合学生兴趣的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和收获,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是提高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

1.2课文讲解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英语课文的讲解,改变生硬的讲授模式,增加授课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文经过多年的修订和检验,始终是教师必须倚仗的教学工具,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先进行预习理解,然后对该种题材的文章进行分类分析,为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支持。

1.3问题提出

能否根据文章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和价值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逐步地感知材料内涵,深化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The Violence of Nature”一课时,教师提出“What can we do with the nature? How important is the nature to our life?”等问题,而学生回答“We should reduce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lant as more trees as possible”,这种方式就可以起到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4课外阅读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除去课本内容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读物,在丰富阅读内容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各国文化背景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也能了解当地特有的词汇语法,有助于学生语感、思维习惯等方面与西方文化的契合。各类具有鲜活的时代背景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爱上阅读。

2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2.1掌握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更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加以合理的拓展,才能理解文章大意,扫清阅读障碍。想要扩大词汇量,仅仅依靠背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猜测词义的方法,如解释法(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对比法(like,as just as…)、举例法(for example,such as…)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未掌握的词汇,从而理解文章大意。

除了联想猜测词义的方法外,还需要掌握构词法,如前缀法、后缀法、转化法、合成法等,这些方法可使一些派生词的记忆难题迎刃而解,如mid表示“中间”,从而可以猜测出midnight有“子夜、午夜”的含义,midday有“中午、正午”的意思。因此,构词法的合理使用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迅速扩大词汇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

首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进行限时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在于略读技巧的合理使用,在略读时,要特别注意首尾段和段首、段尾句,快速通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往往会过于注重每个单词的意思而忽略了对文章总体主旨的把握,通读全文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阅读速度,而且可以在精读前对全文有全面的认识,为之后的精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平时的严格要求,要避免唇读、心读等错误的阅读方式,养成默读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要学会使目光逐渐从逐行阅读转变为由上至下的阅读模式,这样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也必将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再次,要学会在大量的训练中根据文章结构的发展推测事件的结果,依据作者情感发展脉络揣摩作者写作意图,从而把握文章主旨,这样才能够在推理和归纳中更好地处理主旨大意题和推断分析题。当然,推测要建立在对文章有基础的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要避免仅凭主观判断而忽视文章内容做出的臆想式猜测,这样才能对阅读有实质性的帮助。

最后,要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仅取决于词汇和句子的积累,还有对于文章整体、文章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综合把握,只有在大脑中对眼睛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变机械式阅读为交互式阅读,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大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阅读技巧

阅读是语文四大能力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对于考试抑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其今后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有效方法和技巧,把读和写联系起来,以此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依托兴趣吸引注意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思维尚处在不断发展中。通常在学习中,兴趣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兴趣把学生吸引到对阅读的学习上。小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教材或者课外书上的某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对故事内容产生好奇,从而让其有了阅读的冲动和欲望,吸引其去阅读。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下有关小兴安岭的一些传说,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和了解的欲望,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去阅读,深刻领会课文内容。

2夯实学生的阅读功底

阅读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个综合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阅读的前提。对此,阅读教学必须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底,具体可围绕下述两点展开:一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字词学习。学生对字词正确认识并会意,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把每一课的生字词熟练掌握,不但会写,还要知道其意思,并能够用其造句。二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查阅字词典的方法。学生阅读的主要机会集中在课外,缺少课堂中教师的指点,因此工具书成为解决阅读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当然,工具书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的大厚书,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电子工具书,诸如“汉典”等,借助于网络,随时查阅,方便实用。

3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阅读作为语文的能力之一,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随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以便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到达消化吸收的目的。阅读的技巧非常多,学生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技巧,其余的技巧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去体会,去总结。例如,在阅读记叙文时,就要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从细节上进行把握即可。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就可以这样去做。文章中的六要素学生把握起来并不困难,主要是里面的一些动词的运用和景物、环境等细节的描写,如“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这些都是为衬托雨来的灵活、英勇,是为下文的记叙做铺垫的。此外,还要注意研究阅读内容的题材特征,精读和略读,以及借助生活经验来感悟阅读内容等。

4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以便引起学生对生活和人生更好的理解。因此,要学会正确阅读,必须先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其对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进行:一是借助于教材,让学生融入到作品所塑造的意境中。如教材中筛选出来的很多优美的古诗,不但语言美,其意境也很美,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融入其中。二是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充满浓浓深情的节假日。在我们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之时,蕴含深厚传统文化的节假日就成为了进行情感体验和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节日里进行放松的同时,懂得这些节日的深厚文化意义,并感受其中真情。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等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时刻进行情感的体验。

5通过大量的读增语感

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阅读内容,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像诗歌适合诵读,而小说则可以快速阅读和慢慢品味相结合。无论什么形式的读,都要让学生多读,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才能提升语言的综合能力。教师既要让学生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分角色朗读、诵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要让学生在课余扩大阅读量,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时尚的精品杂志、报纸等让学生来阅读。通过这样的大量阅读积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素养。

6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是语文的四大能力之一,但它并不是孤立发展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其他能力相互联系和促进。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更能消除大量的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单调枯燥之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内容后,写一写学习的心得体会,写一写对主要人物的认识,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改写等。通过这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对阅读中理解不深刻的地方可以回过头重新认识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去阅读,深入思考,以此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促进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

[2]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3]李玉贵.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07).

篇12

图书馆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每一名图书管理员要努力与读者多沟通,让读者满意,要改变观念,更新理念,明白图书馆的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艺术,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谐是图书馆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服务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理解和支持,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图书馆。

一、建立一支学生管理员队伍

教师管理员除了图书的采编及教学工作外,还要对全校师生进行借阅,如果没有一支学生图书管理员队伍当助手,单凭教师管理员一个人,对学生大流量借阅的开放是难以做到井然有序的。所以,从接管工作以来,我就对学生管理员进行了选拔、培训及固定,并形成制度,轮流值日。这既促使了学生管理员更加热爱图书馆工作,又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形成了我校图书馆管理上的一大特色。

二、全天候开放时间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接受教育,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消化知识、开拓眼界、查阅资料,我校的图书馆全天候开放。这为学生查阅资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制度化的开放阅读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学校决定每天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和查阅资料。采取学生自己阅读和教师指导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这不仅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也正确引导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懂得了真、善、美的含义。通过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提高了文化素养。

四、力争在时间上节约化

为了节省全校师生的借阅时间,我们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功夫。力争做到“三勤”:一是勤整理。对师生归还的图书每天及时归类上架;二是勤检查。对师生在借阅时抽乱、插错的书籍勤查找;三是勤过目。到书架旁勤看一看,对图书的位置了如之掌。这些做法为师生查找资料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五、“管”与“理”两手一起抓

做为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工作实践能力,又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此,我们边工作边学习,既注重“管”,又不忘“理”。认真探讨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积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广大师生最愿意来的地方。我们在不误学生阅读、教师借阅的情况下,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对新买的图书进行分类、登记、编码、上架。对阅览室的报刊、杂志进行剔旧换新,认真做好每一项图书管理工作。对新到的报刊、杂志及时展出并准确无误地分发到师生手中,决不过夜。让广大师生及时看到最新的报刊内容,并对过期的报刊及时装订入库,让每一种图书报刊都真正发挥效益。

六、举行丰富多彩的图书专题活动

读书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开展读书活动关键是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这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终身影响。因此,抓好日常读书活动,对读书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和向纵深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的不同,我们在开展日常读书活动中,从实际出发,根据其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指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我们配合语文大组给各个年级推荐一些读书书目,推荐的书籍既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又能起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如对低年级学生,我们向他们介绍一些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且有趣味的图画故事,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如儿歌、童话、寓言、小英雄故事等,以及适合儿童阅读的刊物;对中、高年级学生,我们向他们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优秀中外读物,既兼顾其内容的可读性,体裁的多样性,又照顾到学生阅读的适应性,确保学生阅读兴趣的持久性。学校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篇13

一、语文课堂――“不识庐山真面目”

语文教学应“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公开课中看到的却是:教师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百分之百交给学生,没有把解决问题的“专利”大智若愚地让给学生,没有把展露才华的机遇诚心诚意地留给学生,没有把通向成功的阶梯十分艺术地铺设给学生,而是带着功利色彩,迎合形式主义的潮流,为投评(听)课者所好,追求课堂上的“看点”和形式上的“出新”。翻开老师的备课本,不仅教学的环节详细,甚至什么问题由谁来回答都作了周密部署。所谓的课前接触学生,除了给学生“打预防针”以鼓舞“士气”外,“下毛毛雨”更是必不可少。真的到了课堂上,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教师充其量是由教材的忠实者变成了教案的执行者,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与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情感进行交流、思想进行碰撞。我把这样的课称为“作秀”,不仅虚伪做作,还严重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

教学固然需要预设,但更应追求和谐、自然与生成。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程式化、概念化现象严重,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想得最多的还是自己,要着力表现的也是自己,因为担心自己功力不够,底气不足,在课堂上不敢轻易放手,唯恐节外生枝,无法驾驭,于是干脆亦步亦趋,将学生“操纵”于股掌之中。教师学会了煽情,学会了卖弄;学生们学会了揣摩,习惯了配合。在顺应中,他们永远是课堂的配角。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摘下“假面具”,呈现“真自我”呢?

语文教学需要朴实的、原生态的课堂。

二、尊重学情――“想说爱你不容易”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生命基石。因此,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一切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学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的呢?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主观臆测学情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

语文教学应具人文性,但事实上,老师关注最多的还是自己:如何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如何彰显自己的风格。而真正需要关注和走近的群体――学生,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语文教学需要面对教学对象的真实现状。

三、语文课本――“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举一反三”,语言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数不胜数的成年累月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喷薄而出”的。然而,薄薄的一本语文课本,虽然由“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由“教教材”发展到“用教材教”,但不论如何改革,通行的司空见惯的做法是:一学期就学一本语文课本!因为考试就考课本上的,你别的书读得再多,考试不行,等于白搭。所以,语文老师对语文课本可谓爱不释手、“从一而终”――从开学一直教到期末,对课本是精耕细作,挖地三尺,以为这样就能“挖”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据说魏书生老师的学生在假期里就能将语文课本自学完毕,而我们却始终和教本“不离不弃”,甚而还常听一些老师惊呼:“时间来不及了!进度跟不上了!”真不知这种“马拉松”式的教学现状何时得以改观。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高耗低效” 想必是缘此而来。想想看,课堂被喋喋不休的分析填满、课余被机械重复的训练挤占,学生还有多少自主发展的余地?课堂端出的大餐永远是“课本”,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永远入不了“正席”,永远只能在“课外”徘徊。

语文学习需要肥沃的土壤。

四、语文研讨――“各人自扫门前雪”

回顾十几年来的语文听课、评课、交流、研讨活动,发现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一直都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兜来兜去。语文教学应该思考一下小学如何与初中、高中衔接的问题,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通盘考虑教学工作,因为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现行的语文学习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乃至更远的将来会存在哪些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跳出狭小的圈子,勿做“井底之蛙”,要拿出中学的课本读一读,走进中学的课堂去听一听,中学语文老师同样也深入到小学课堂去看一看。我们的语文研讨活动更应该让初中、高中的老师走到一起,相互研讨、交流、观摩和借鉴,切莫再“各自为政”,同为语文学科老师,但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到头来只落得相互埋怨,苦的却是学生!

篇14

一、利用教材这块砖,引出读书方法这块玉

爱默生说:“书本用得好,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东西;反之,则会成为令人诅咒的东西。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需求,或者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怎样阅读呢?或者说更实际一点,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熟读。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点谈读书的层次)精思。《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没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书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无所获。

想象。阅读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广袤的草原、无边的大海,想象离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因此,培养学生触摸文字,还原形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质疑。清之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朗诵。(举例并示范)而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一定要会朗读,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读。那是一种态度的示范,而不仅仅是方法的引领。因为,学生从老师专注的朗读神态中,可以得到一种态度的熏陶。那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意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呢?我认为朗读应该少些许华丽的音调,多融入一些自主的体味与思索。

浏览。新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阐述中,就强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浏览的阅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面对信息的高度更替,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地提高默读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提高默读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领。

投教材这个“桃”,报学生阅读兴趣这个“李”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主题,(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外)第一单元“读一种方法”,第二单元“读一抹乡愁”,第三单元“读一份智趣”,第四单元“读一种启示”,第六单元“读一份至爱”,第七单元“读一段历史”,第八单元“读一位伟人”。

教材安排“我爱阅读”这一单元的目的正是在于激发一种阅读的兴趣,得到一种阅读方法的启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呢?现代文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形象大于思维”。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学《窃读记》的过程中就要努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还原林海音在老北京胡同里急匆匆地赶往书店,躲在书店的角落里读书的形象。打个比方,我们引领孩子读书,就要像放电影一样,让孩子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画面。这比抽象地分析林海音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你从哪读懂的?然后抓住重点句分析来,分析去。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读书生活,要好的多。因为真正的阅读绝不是分析,那是文学评论家干的事情。当然我并没有排斥进行重点字词的剖析的半点意思,而是想唤醒一种阅读教学的意识――重视还原语言文字的原来形象。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还是阅读本身。例如教学《窃读记》,体会窃读的恐惧时,我整合了《窃读记》原文的片段“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的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教好全文之后,把《窃读记》原文印发给学生,并把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很高兴的是学完《窃读记》之后,学生对林海音及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就算是教学的一大成功了吧!再如教学《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时,我又印发了《我的童年》,扩充孩子的阅读量。不过学生好像对林海音的文字更喜欢些,可能季老朴实的文风还需要他们用人生的阅历来慢慢读懂吧!

友情链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