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湿地环境的感悟范文

保护湿地环境的感悟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护湿地环境的感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护湿地环境的感悟

篇1

关键词:滨水生态 湿地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湿地主要是指水陆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并且湿地一直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城市滨水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肾”。通过对滨水湿地的景观营造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2、滨水生态湿地的相关定义

滨水区是指水域和陆地之间的交界的地带,并且也是人工景观和自然地景之间融合的区域,因此在城市中,滨水区是最具生态价值的组成部分。

根据《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可以看出,湿地主要是指天然、人工、长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或者水域地带,并且在湿地中主要伴随着静止或流水,还包括了低潮时的水深低于6米的水域。在世界各地都分布着湿地,并且湿地也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从而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滨水湿地是一种自然湿地,它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属性。

3、滨水生态湿地的设计思想、原则以及途径

3.1设计思想以及原则

滨水生态湿地设计思想主要是指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以及恢复性设计。滨水生态湿地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性原则。在营造滨水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并且要按照每一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保护设计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做不仅能够维持区域的原始属性,而且能够使得原有的动植物生态链不会遭到破坏。第二,功能性原则。在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满足人类的相关需求,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环境对人们的不同需求。第三,文化性原则。在营造湿地景观的时候,要注重保留、发掘以及对当地的历史文脉进行恢复。

3.2设计途径

3.2.1设计硬质景观

在进行铺装工作的时候,要采用渗水资料,比如:植草砖、透水砖等,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得铺装的透水性能增强,而且能够为周围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生态驳岸处理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原型驳岸,在这个处理过程中,保护岸堤的时候通过采用植物材料,从而能够保护岸堤的自然属性。第二,自然型驳岸,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要采用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护底等,从而使得岸堤的抗洪性能得到增强。第三,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进行自然护堤过程中,要通过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相关的材料,从而使得护堤的抗洪能力得到提高。

3.2.2植物景观设计

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并且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以及人文景观条件,从而使得耐污净化能力增强,并且促使湿地有充足的植物覆盖。在选用水生植物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从而不仅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丰富岸线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营造滨水湿地植物景观的时候,要不断增加鸟嗜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鸟类,从而使得湿地的生机得到增加。通过鸟嗜植物不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以及筑巢的场所,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3人文景观设计

滨水湿地的人文景观就是指与湿地景观有关的文化景观,并且人文景观要素的根本就是指湿地的历史文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设计滨水湿地型景观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历史、民族以及地方的文化,而且设计人员要用心灵感悟,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对滨水湿地的历史连续感以及乡土气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终促使湿地不仅具有归属感,而且也要具有文化意境。

3.2.4水环境的设计

在设计湿地景观中,水是灵魂,与此同时要注重水景观的设计,并且要注重水环境的设计以及修复。在设计水岸的时候,要通过使用天然材料以及软铺装的构造做法来进行,并且要让雨水渗入到地下,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起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微地貌以及水动力的相关作用,从而能够将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园林造景技术充分的结合起来,达到修复水环境的作用。

在水环境修复过程中,滨水湿地要选用污水净化物理系统以及人工湿地系统的方式,从而使得滨水河流的生态修复得以实现。人工湿地系统的净水过程主要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从而能够为造园艺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4、滨水湿地的生态保护

4.1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植物以及动物资源比较繁多,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动植物的特点。与此同时要保护以及恢复环境,为动植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从而能够使得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要对各类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湿地水体、生物以及矿物之间的平衡性以及稳定性得以保持,以防资源的枯竭。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不断促使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4.2促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得以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的生态过程中,比如:水体净化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过程等。通过这些过程可以促使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得以维持,因此要注重湿地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从而为各种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4.3促使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得到保护

在规划以及建设湿地的过程中,要严禁排放污染物,从而能够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处理过程中,要使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保护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

5、结束语

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保护。与此同时要考虑到环境效益,并且充分发挥湿地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在规划湿地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而且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会民.城市公园的生态重塑——以玄武湖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06):67-69.

篇2

关键词:长株潭;湿地;湿地保护;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62-03

1 引 言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各种极为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美学价值。国际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起才逐渐意识到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和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并开始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我国的湿地研究与保护特别是湿地公园的建设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本文对湿地概念、长株潭湿地的基本情况和湿地的重要作用做简要介绍,以长沙的沿江风光带为引子,简单谈一下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为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真正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2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被喻为“地球之肾”。

由于湿地有许多特征,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湿地(wetland)有50种以上的定义,在我国被广泛接受的湿地定义有2个:《国际生物学计划》中的定义和《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ecotone),由于土地浸泡在水中,所以湿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长。该湿地定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湿地公约》中定义湿地是:不问其人工或天然,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按照这一定义,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森林沼泽和草本沼泽)、滩地(河滩、湖滩和沿海滩涂)、盐湖、盐沼以及海岸带区域的珊瑚滩、海草区、红树林和河口等类型。

本文采用《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3 长株潭湿地资源情况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借助这一春风,可将湘江风光带建设这一标志性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加快三市生态一体化建设,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长株潭三市沿江分布,生产、生活水源90%依赖湘江。湘江风光带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景观建设水平和整体形象,还对三市防洪安全、饮水质量、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建设规划(2006~2020)》中提到,经统计,2008年~2020年规划建设江河风光带总长度978.3km(单边长度)、适宜绿化总面积2783hm2(含16个洲岛防护林)。其中,核心区湘江风光带全长156.3km,长沙片78.7km、株洲片42.7km、湘潭片34.9km。目前,长沙启动的一期工程已建成10多公里湘江风光带和潇湘风光带。

按照规划的目标,湘江风光带将被建设成堤防安全稳固、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休闲居住、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谷、景观项链、经济走廊。长株潭的城市建设应从整体进行考虑,而湿地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最易被忽略的部分。长沙市去年完成了首次湿地资源普查,全市湿地面积(除稻田外)达38226hm2,内五区目前一般湿润地面积1763hm2,比10年前减少了22.8%。长株潭三市湿地资源总量面积约有500km2,主要类型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4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

以桔子洲大桥为中心,划分为湘江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生态休息地(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湿地展示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的功能区。

4.1 湘江游赏休闲区

游赏休闲区融入人文元素,结合杜甫江阁、碧湘宫等故址感受古韵遗风,也可漫步湘江大道看橘洲两岸夜景闪烁,还可在各大主题广场感悟不同人生主题。但是这个最好突出所处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气息,而不是一味搞现代都市。同时结合公益宣传牌向群众宣传环保理念。

4.2湿地生态培育区

湿地生态培育区主要是用于进行湘江流域原生态动植物的恢复与重建性研究的区域。特别是湘江流域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和繁殖。

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和繁殖是对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措施。实施湘江风光带湿地恢复与保护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并提高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恢复被破坏的湘江湿地植被。根据湘江流域现状,拟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区和珍稀植物繁殖试验区、湿地植被恢复试验区。

4.2.1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区建设

根据湿地内珍稀濒危植物自然分布情况,分门别类对各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对保存较完整的小片原生群落,设置围栏、栅栏,实行隔离保护和观察研究。

4.2.2珍稀濒危植物繁殖试验区建设

由于自然界或自身条件的限制,珍稀濒危植物要么开花少,结果更稀少,要么繁殖技术要求高,难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育苗繁殖。建立珍稀植物繁殖试验区,对湘江流域湿地现有珍稀植物繁殖技术进行研究,促进珍稀植物种群数量的增加。

4.2.3湘江湿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湘江流域湿地,由于人类开发,严重影响湿地景观与功能。为恢复原先面貌,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进行湿地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

4.3湿地渔业体验区

湿地生态体验区则结合湘江流域的农业鱼塘进行景观营造,设置自助粮园、蔬菜瓜果园等,开展农家乐活动。同时进行生态教育,让人们体验到回归大自然的美好,从内心感受到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4湿地生态休息地

湿地生态休息区实质就是要建立一个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所谓生态恢复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和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的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和空间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甚至更高的水平。根据湿地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3个部分。这是对湿地公园建设的挑战,也是公园建设最大难点。

由于防洪堤及桔子洲大桥等一系列建设,此区湿地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规划将按湘江流域湿地特征,人工模拟自然群落,重塑此区湿地环境,丰富生物物种,与生物学家密切配合重现此区典型湿地,对长株潭乃至全省湿地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此区建设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前期同时承担科学实践基地的功能。

4.5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

科普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目的,湘江长株潭段水域及沿岸洲滩主要为天然湿地,它既是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候鸟由湘江口向湘江流域腹地渗透的必经途径。湿地环境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通过各类生物观察平台,以群众参与方式,让游人在此观鱼、观鸟,观察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科普介绍了解湿地的重要性,是一处集游览、教育、科普为一体的重要景区,也成为青少年科普基地。

4.6原生湿地保护区

湿地公园建设重在保护,应切实维护好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保证湘江生态廊道及各种鸟类生存的不受干扰,在江中划出大片湿地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成为鸟岛,游人可远观,不能登临。

4.7芦苇荡生态游览区

在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中,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可以成为最大的一个功能区(需要论证,如果可实行应该加入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中),湘江风光带的现状景观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 。规划本着尊重自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的原则,利用木栈道组织主要游览路线。同时结合块石小径,引导游人。全区设有亲水平台、生态休闲居、望江观鸟台、野渡横舟及芦苇荡原生态区等。

4.8湿地公园的科研基地建设

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湖南省的科研院所实施科研项目,结合专项调查,开展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有关自然资源、生态、科研和科普教育功能、生态恢复和保护、生态监测和预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适合湖南省湿地公园的建设体系、生态保护和监测体系、功能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探讨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与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取得体现湘江风光带湿地公园的独特性、示范性、指导性、理论性和综合性的科研成果,为湖南省制定湿地公园标准提供参考指标。

建设环境、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和气候监测站,兼有环境、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的动态变化和气象监测功能,为湖南省的环境变化、疫源和植物病虫害和气象灾害预报提供更有利的观测及预防资料。

5结 语

如果长沙沿江风光带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那么它将对长株潭湿地保护、市民湿地保护意识、建设生态大省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湿地公园中是否设置芦苇荡生态游览区,还需要论证。本人建议建设芦苇荡生态游览区,其他各分区均的落实要根据各处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而且要特别注意沿流大桥的建设及内侧城市建设造地采沙, 而导致湿地公园面积缩小的现象。笔者相信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为长株潭乃至湖南省城市近郊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致 谢:本文的修改过程中曾得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文星老师和张志强老师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安树青.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黄晓鸾.保护我国湿地资源[J].中国园林,2003(9):58~59.

[3]章家恩,徐琪.生态退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J].水土保持通报,1997,17(6):46~53.

[4]张永泽,王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1.21(2),309~314.

[5]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湿地保护条例/S,2005-10-1.

篇3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旋流沉砂池 生化反应池 化学技术 环保行动

笔者带领河北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全体学生,到冀州市污水处理厂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

学生们在现场向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系列与污水处理相关的问题:如污水是从哪里来的?处理后的水质指标是什么?有何用途?通过哪几个主要步骤、使用哪些设备、依据何种原理除去各种污染物?技术人员介绍了该厂主要处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的水水质指标为:pH(酸碱度):6-9;COD(化学需氧量):40mg/L;BOD(生化需氧量):10mg/L;SS(水质中悬浮物):10mg/L;氨氮:5mg/L;总磷:1.0mg/L;处理后的水质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一级A标准,就近排放至冀午渠等市区水系,作为景观及农业和林业灌溉用水。然后,技术人员带领师生结合设备、操作讲解工艺流程及其原理。

1.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每道工序所使用的设备、工作任务及其原理如图1。

1.1提升泵

用提升泵将上游来水提升至后续处理单元所需要的高度,使其实现重力自流。图2为提升泵房实景。

1.2粗格栅

将污水中大块污染物拦截,防止大块污染物堵塞后续单元,保护后续设备。

1.3细格栅

将经过粗格栅后的污水中的较小颗粒物截留下来,这些杂质经压榨机压榨后,外运填埋处理。

1.4旋流沉砂池

利用水利涡流,将泥沙与有机物分开,达到除砂的目的。旋流沉砂池内设基板和挡板与水流组合在一起,产生螺旋状漩流,泥沙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砂斗,池底的泥沙由除砂机吸出,再由砂水分离器处理后运至处置中心。

1.5初沉池

采用平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半桥式刮泥机。主要去除无机颗粒和部分有机物,去除漂浮物质。

1.6生化反应池

采用浮动生化加人工湿地的处理城市污水工艺。图3为生化反应池实景。

主要通过曝气系统向曝气池中鼓人空气,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分解有机污染物所必需的氧气,并起到混合搅拌作用,使活性污泥与有机污染物质充分接触。曝气池内悬浮大量肉眼可观察到的絮状污泥颗粒,叫活性污泥絮体。每个絮体内包埋着成千上万个活性微生物,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污水中的污染物通过吸附、扩散、水解和代谢过程均被转移到了活性污泥絮体内,一部分被合成为新的细胞体或细胞内储存物质,另一部分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磷酸盐等无机物质。

1.7二次沉淀池

二次沉淀池(简称二沉池)采用辐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用于泥水分离,混合液澄清、浓缩(即在污泥中加絮凝剂后,用脱水机将污泥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图4为二沉池。

1.8潜流构筑湿地

采用潜流构筑湿地技术,潜流构筑湿地系统具有自然湿地性质、仿自然处理系统,可强化污水处理功能。它是由水生植物、微生物、低等低级动物以及处于饱和状态的填料层所组成的。

潜流构筑湿地系统净化污水技术及其原理:

(1)长有植物根系胡生物膜填料层对污水产生过滤、沉淀、吸附等物理作用;

(2)污染物与填料间多种形式的化学反应;

(3)植物生长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吸收和同化;

(4)通过水生植物的导气组织向水体与填料层输送氧气,使填料周围的多种微生物在厌氧、兼氧、好氧等复杂状态下消化降解微生物。

1.9出水泵站

将二沉池出水提升后送至湿地处理系统,多于湿地系统处理能力的水,经溢流井进入下一个处理构筑物,加二氧化氯消毒。将从消毒池出来的水,经出水泵提升后排放到冀午渠等市区水系。

2.学生参观后的感悟与行动

返校后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写出书面报告。报告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们清楚了化学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应用,反思先污染再治理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次进厂活动课的最大亮点是突出了实践性,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产生了一系列自发的环保行动。

2.1去水务局咨询当地水资源现状

(1)降水量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底,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5.4mm。

(2)地表水至2012年2月底,本市10余条主要河、渠部分河段蓄水,总蓄水量为4900万立方米(不含衡水湖蓄水量),全市共引黄河水入衡水湖4252万立方米。衡水湖水位20.87米,相应蓄水量1.17亿立方米。

(3)地下水据全市60眼浅层地下水观测井资料统计计算,2012年2月底全市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1.30m。据全市58眼深层地下水观测井资料统计计算,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为56.20m。

衡水市地下水资源匮乏,水循环利用率较低,为严重缺水地区,深层水超量开采,逐步发展成为冀枣衡区域降落漏斗,因此惜水、节水、护水迫在眉睫。

2.2深入小区访谈居民惜水意识及节水小窍门

(1)使用省水型马桶,省水型马桶加装二段式冲水配件。

(2)水箱底下浮饼拆下即成无段式控制出水。

(3)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水洗车、擦洗地板或冲厕。

2.3进厂矿企业了解工业生产中的节水措施

(1)工业用水重复、循环使用;

(2)降低生产耗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3)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4)对输水管道、设备加强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水的情况发生。

2.4从网上查找到环保资料

从1993年开始,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旨在唤起公众的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为“中国水周”,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2.5查阅环境期刊

学生从《中国环境观察》2009年第6期查阅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一文,清楚了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知道了生物膜法与生活性污泥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明白了“水解-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技术、絮凝-超滤耦合技术、厌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技术”的应用及其原理。

2.6衡水湖的保护措施

(1)国际社会提供资金技术,世界银行技术援助项目衡水湖子项目。

(2)中央有关部委出台政策,将衡水湖湿地保护项目纳入规划统筹建设,拟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范围。

(3)地方政府推出对接措施,河北省水利厅将建设永久性引黄通道,将衡水纳入引江供水目标。

篇4

刘嘉美

地球的历史随它流传,人类的文明由它崛起。水,孕育了这个世界,提供给我们生命的能量。然而人们知道水的重要,却不懂得要珍惜。通过一周的入委培训,让我对水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松辽委有了更深的热爱,对水利人有了更高的崇敬。

一、人文关怀

还记得第一次迈入松辽委的大门,你们的微笑和热情接待温暖着我们的内心;开班仪式上,您的谆谆教导为我们指引方向,您用您的人生阅历和积淀,向我们传授着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做人要求真务实,做事要持之以恒,对人要诚实热情,对己要坦诚相待。分配宿舍,安排日程,一路上你们忙碌的身影给了我莫大的感动,也使我感到能够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而万分荣幸。我会牢记您的嘱托和希望,更加努力前行。

二、理论学习

培训中郑沛溟总工程师将松辽流域概况、规划及管理进行了详细讲述,使我们对松辽流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办公室赵若雨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政务公开、公文写作及保密知识;人事处范春梅调研员对松辽委机构及管理概况进行了介绍;使我们能够很快的了解工作制度,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松辽流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东部的四盟(市)及河北省承德市的一部分。流域支流众多,总面积124.92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990亿立方米,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这一重要的工业和粮食生产基地,为了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松辽委作为该流域的管理机构,秉承"团结治水、求实奉献、服务松辽、争创一流"的宗旨,在流域的水利规划体系建设、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作为松辽委的一员,更要明确所肩负的使命,脚踏实地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

三、实地考察

汽车缓缓停下,独特的拦江大坝、壮观的溢洪道、宏伟的跨江大桥映入眼帘,这就是位于黑龙江省与交界的嫩江干流上的尼尔基水利枢纽,距齐齐哈尔市189千米,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和改善下游水环境等综合效益。枢纽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64万平方千米,占嫩江流域总面积的22.4%,水库总库容86.11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3.6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9.68亿立方米。来到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总长7180米的大坝,总装机为25万千瓦的发电厂,还能够领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萨满文化博物馆。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为这秀美的家园增添了神秘色彩。水库周围生态环境良好,人们坐在岸边,一边感受带着原野气息的清风,一边欣赏湖光山色,身心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尽情享受尼尔基的美景,感恩水库所带来的一切。

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这里水质清纯、苇草肥美,这就是被誉为"鸟的乐园、鹤的故乡"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然而,2000年前后的连年大旱和几场大火,让湿地生态系统损失殆尽,危急之下,在水利部的指挥下,松辽水利委员会发挥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筹措资金,应急调水,保住了这一美丽家园,为生态湿地环境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团队训练

拓展培训不仅是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增进感情的手段。

当我蒙上双眼什么都看不到的时候,是你紧握我的双手,带我跨出第一步,你的扶持让我在黑暗中不再那么的害怕与无助;当我完成一天的活动筋疲力尽的时候,是你的按摩、敲打,让我身心轻松,你的付出使我坚信你就是守护着我的天使;当我抱紧双臂被托举在空中的时候,是你们那充满力量的双手使我顺利穿越魔方。我们一起拉紧手中的绳索,让球在鼓上跳跃;我们一起松手、前进,让"森林"不倒;我们一起挥舞呐喊,一起在绳中跳跃;我们一起编排演绎歌曲、一起设计广告、一起学习分享知识……每当喊起我们团队的口号,每个人都心潮澎湃,我们已融为一体!

这种氛围、这种热情,这种体验式的学习和分享,让我在短暂的时间内感悟到许多的人生哲理。与其说这是一次团队凝聚力的培训,不如说是一次情感凝聚的交流,它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感动。结束之时,当我与队友和搭档相拥,当天使与勇士相拥,我深深感受到这次成长的洗礼,更加体会到生命中有如此之多值得珍惜的人和事,我会时刻牢记信任、承诺、责任、共赢、感恩,全身心融入我的团队,让集体的力量发挥最大的光芒。

五、感悟

篇5

关键词:乡愁意识;学生成长;环境制图

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历代描述乡愁的佳句比比皆是,最经典的当属唐代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 “中图杯”环境制图大赛2015年的指定主题是“乡愁”。我校学生绘制的参赛作品分别是《校园植物调查与识别》、《半城芦苇半城沙》和《多姿多彩 最美丹霞》三幅作品,从学生独特的认识视角出发,对所选题目进行细致设计,绘制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认识,渗透着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的思想和认识。作品以极高的质量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同,获得三个高中组一等奖。结合指导学生绘制地图的过程,与大家一起探讨在环境制图中如何体现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乡愁意识。

一、“校园植物”让“乡愁”融入学生成长

高中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学生需要拥有值得回忆的成长痕迹。张掖市第二中学校园内环境优美,分布有洋槐、国槐、紫花槐、龙爪槐、旱柳、圆柳、垂柳、榆树、白杨树、臭椿、沙枣、杏树、云杉、侧柏、刺柏、迎春花、榆叶梅、白丁香、紫丁香、牡丹花、郁金香、大丽花、芍药、月季、一串红、美人蕉、、蒲公英、黄花菜、凤仙花等29种植物。学生作品绘制分为校园植物调查、校园植物识别、校园植物活动设计、校园植物分布平面图绘制和校园植物学习的感悟五个部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观察和识别乔木、灌木、花卉和草类等各种植物;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师生共同交流,营造出平等的师生关系,展示着开放的地理课堂。春天的灵动、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硕、冬天的优雅,让学生应接不暇。在课堂中呈现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展示,让学生在点拨中领略春天的美丽、在质疑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通过观察花卉的生命周期领略生命的意义。

学生设计校园植物活动主要有:校园植物挂牌仪式活动、校园植物摄影大赛活动、校园植物展示活动、校园绿化方案活动、校园植物“主题园”设计活动、校园绿化方案设计活动等。学生按照提前安排的课前活动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活动设计成果,选派代表进行阐述。通过校园植物的绘制,充分体现了我校“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植物地图的绘制,让学生参与熟悉校园内的一草一木,强化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意识。成长的记忆,让学生在多年以后,回到母校时能够找到自己青春的“脚步”。此情,那时,青春,成长,记忆,会深深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二、“最美丹霞”让“乡愁”融入学生记忆

位于临泽县南台村的彩色丘陵被喻为“世界奇观”,它以斑斓绚丽的色彩和奇特的造型震撼着每一个游客。这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地图绘制和资料收集,学生对彩色丘陵的地质形成过程有了初步理解。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彩色丘陵其实并不是“表里如一”,彩色丘陵表层颜色鲜艳的部分是直接接触空气的“氧化层”,厚度只有10多厘米,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它的形成可至少需要60年以上的时间。彩色丘陵内部则与空气完全隔绝,无法发生氧化反应,底层的基岩实际是灰扑扑的颜色。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彩色丘陵的表层呈现泥乳状,看上去就像山体里面挤出很多鲜艳的颜料一样,形成“多彩的颜料堆”。通过资料查阅可以发现这些色彩并不是被“上帝之手”挤出来的,而是被流水“淘”出的。事实证明,受坡顶流水的侵蚀,山体最松软的部分先被侵蚀,形成沟壑,久而久之,沟壑越淘越深,岩石表面也被磨圆,露出的不同沉积层表面氧化,看上去就有了挤颜料的效果。 彩色丘陵的神奇和震撼主要在于其绚丽的色彩,岩层的颜色主要由沉积层中富含的金属元素决定。彩色丘陵的每个岩层所含物质都不尽相同,氧化后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氧化亚铁呈绿色;氧化铁呈红色;氧化铜呈灰黑色;氧化铝呈灰白色……

通过地图绘制,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学会知识的活学活用,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教育理论启示:给别人教知识的过程,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途径。

三、 “半城芦苇半城沙”让“乡愁”融入学生生活

美丽的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古丝绸之路东西交通与南北民族交融的十字路口。巍巍祁连山,悠悠黑河水,孕育了这块大西北广袤的荒漠绿洲、湿地,戈壁水乡。自然资源丰富,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交相辉映,形成了张掖生态环境的独特性。

张掖是一座湿地之城,有天然禀赋的数万亩湿地作为生态屏障,茵茵绿草、浩浩苇田和纵贯全境的黑河,保障着张掖生存发展的生态安全。过去这里百泉喷涌,湖泊相连、芦苇连天。有诗赞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然而, 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加大等自然因素,以及垦荒种植、乱采滥挖、超载过牧、城市建设、工业开发、排放污水、围湖造田等人为原因,张掖的生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篇6

关键词:人工湿地;园林绿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它不但为无数的动植物提供生存的基础场所外,还兼具提供居民水源、补充地下水、保护堤岸、航运等重要作用,在平衡全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秩序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人工湿地正是模拟天然湿地的自然运作规律,为人类生存环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湿地景观也正是伴随人工湿地的发展而产生的更具人文因素的完善手段。

一、人工湿地景观概述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是由基质、植物、水体、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圈。因而,人工湿地景观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人工建造的景观生态系统。它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舒适的空间;而且通过对水源的净化,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传播生态文化,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研究提供资源。

二、人工湿地景观各要素的功能特点分析

1、人工湿地的景观基质

基质主要有土壤、沙土、砾石。由于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是需要通过土壤来获取营养和过滤水体中的杂质。并且要将砾石、沙土至于粘土之上。因为沙土的透气性好可以帮助植物的根、茎、叶过滤和沉淀水中的部分杂质,而粘土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和渗水速度慢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湖底的防渗性、透气性、耐久性等,减少湖中水资源的渗漏,进而影响湿地景观的作用。

2、人工湿地景观中的植物

人工湿地景观的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它的功能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方面:植物通过过滤和吸附水体中的粉尘、有毒害物质、重金属等物质达到降低和分解杂质,净化水源。同时还保护表层土壤,调节区域小环境的湿度及空气质量等。例如,芦苇去除氮、磷的作用较大,香蒲可以吸附铜、锌、铅、油类等物质。第二,美学方面:植物的形态、颜色、叶、花等协调搭配,塑造出人工湿地各个景观的形态美与意境美,同时体现了环境的层次感、空间感、色彩感、对比感等效果,创造出不同视角下优美生境。植物的叶形、花形、气味、表现形式等,为景观空间生成不同味道的小意境。例如,朵朵荷花的诗韵幽静,条条柳丝的朴实自然,片片芦苇摇曳的田园野趣等。

3、人工湿地中的水体

水体在人工湿地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工湿地景观的水体作为一种介质在动植物及微生物的配合下实现自我修复。它不仅是生命之源,为植物、微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条件,而且可以塑造不同形式的水景效果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像是喷水给人明快、跳跃的感觉,跌水带来活泼、生机,流水却给人悠扬温婉,而池水则是安静淡然的。同时,潺潺的水声和湿湿的水珠还给人们带来了听觉和感觉上的享受。在景观设计中,水不仅仅是塑造小意境的重要要素,而且是作为分隔、划分空间环境的一种方法。

4、人工湿地中的道路

人们要想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去,道路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人们参与到整个景观中去,体验不同景点带来的不同感受,并且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使人们在景区中有明确的方向感。在整个景观空间中,道路不但有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而且担当者划分景区空间的重要作用。道路所用的材料有木质、硬质铺装、石头等。

5、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人工湿地中景观环境的一种点缀,不仅是展示了景观的文化特点,也为人们的游玩提供便利和安全。

三、人工湿地景观营造的相关原则及方法

1、整体性

人工湿地景观的建造要结合该地区原有的地形、河流、自然湿地及建筑群体等,使其融入原有的自然环境中,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例如河岸边可以通过人工的改建种植一定的水生植物及湿生植物,不但可以在河流汛期时巩固河岸土壤,保持水土,而且可以对河水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2、因地制宜,意境优美

在根据植物的功能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地区的气候、温度、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例如水葫芦冬季休眠而水芹菜是夏季休眠。同时,还要考虑到植物种植后的生长效果,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3、保证持续发展

人工湿地景观的日常维护和后期管理关系到景观的长期存活。首先,对生长较快的植物进行整理收割,以免影响其他植物的成长,例如净水功能强大的水葫芦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覆盖水面导致其他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造成水质的污染;其次,定期清理水体、杂草、枯枝、落叶进行,保证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最后,冬季做好防冻措施。

四、人工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绿化

结合成都地区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建立和发展了河流水域人工湿地园林景观。水系风景线是成都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格局的一大特色,成都市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地域中走出了一条体现现代化的具有蓉城特色的新道路,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典型案例:府南河在经过4年综合整治工程后,已在长11km的内环路与河道间形成宽窄不等、连接成环的滨江环城公园。除连接原有的游乐园、合江亭、锦水苑、慧园、磊园、散花楼、文君故里、青羊官、王建墓9个景点外,同时连接新开辟的春、夏、秋、冬4个景区的15个景点,如映艳园、活水公园、思蜀园、绮霞园、龟城遗堞等等。如图:人工湿地景观

五、植物在污水深度处理的作用

人工湿地在园林水景营造中的应用能很好地解决节水和循环,改变原有的排水系统,将小区生活污水、中水、雨水合理地分开排放、处理,再有序地进入将合适的植物和微生物群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人工湿地系统中。经过人工湿地的处理,原来的生活废水可以实现净化,提供小区的中水水源,并能结合湿地景观营造特有的住区水景,满足住区居民亲水需求,同时实现水资源的有机循环,形成生态持续的水环境系统。同时,人工湿地景观在住区环境中独具魅力,除具有外在美之外,它的存在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人们从人工湿地景观所呈现的生命或生存形态中,感悟到生命和生存形态演进变化的奥秘,这种寻求自然和生命的内心体验,是极有价值的。它使都市居民增进了对湿地价值的深入理解,并交流和共享这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里获得的新知识和信息。湿地植物对污水中N、P的吸收利用及对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吸附和富集作用。污水中无机氮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能以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成氨氮后,也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废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成植物的ATP、DNA、RNA等有机成分。湿地植物吸收部分金属离子,并输送到其他器官。并通过对植物的收割移除被吸收的N、P、以及金属离子。

湿地植物具有输氧作用。人工湿地中植物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通过气道输送至根区,通过改变根区的氧化还原电位影响基质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的输氧速率远比依靠空气向液面扩散速率大,植物的输氧功能对人工湿地降解污染物好氧的补充量远大于由空气扩散所得氧量。

湿地植物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生境。人工湿地内植物底部根系系统能为微生物和细菌群落提供好氧生存环境。湿地植物可加强和维持人工湿地良好运行。保证湿地系统稳定的水力传输是人工湿地系统良好运行的首要条件,湿地植物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结束语

近年来湿地景观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它的栖息优势是其他单一生态环境不可比拟的,惯有的景观打造已经不能满足市民需求。 由此可见,规划者应重视湿地景观建设。利用有利条件发挥人工湿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玉.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5(07).

篇7

朋友们:

      金秋时节,我们围绕“低碳生活,有你有我”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倡导。弘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倡导以“节俭、节约、节制、节用”为内容的低碳生活,正是当前弘扬生态文化,加快绿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任务,也是广大民众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我倡议:

    1. 珍惜资源,循环利用。节省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让节能、节气、节水和回收利用等环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制品(木筷、纸杯、纸巾等);使用节能、节气、节油产品;及时关闭电源,适度使用空调;推广电子办公、电子商务,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复印,不用或少用纸质贺卡。回收利用废旧木材、废旧纸张等可再生资源。

    2.绿色采购,节制消费。优先采购认证认可产品、绿色办公用品、绿色建材、绿色食品和简约包装商品;提倡适度消费,定量采购,避免因食品、物品长期大量积压而造成浪费。

  3. 低碳出行,增进健康。从实际出发,提倡步行、骑自行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降低生活对小汽车的依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踊跃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调节心情,增强体魄。

    4. 爱绿护绿,保护环境。爱护绿色生命,维护绿化成果,争当绿色使者,共建绿色家园;自觉履行法定责任,主动参加义务植树等社会公益活动;保护野生动物和鸟类及其栖息地;积极参与树木、绿地、湿地等认护认养活动;减少生活垃圾,推行垃圾分类,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5.传承文化,热爱自然。自然人文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让更多的人走进森林、湿地、草原,满足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态文化需求,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在参与中感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真谛,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加入“低碳生活,有你有我”的行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开源节流,聚沙成塔,自我约束,持之以恒,努力营造绿色低碳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空间,让绿色低碳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入所有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共创“自然美、生态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文化氛围,共建青山、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

                                                     

 

 

 

 

 

篇8

关键词:绿道;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绿道网络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道”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是指用来连接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绿道以“线状”结构突破“块状”绿地格局的局限性,其生命力又远不止于绿,而是基于绿道形成的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互影响的一种自然走廊。天津市独流减河绿道在满足城市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兼具游憩型和自然生态型体系特征,本规划力求从其对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的目标出发,追求生态效应的最大化。

1.项目背景

独流减河是天津市一条重要的行洪河道,全长67km,河道宽约1km,途经西青、静海、滨海新区,肩负着保护天津南部地区防汛安全的重任。近年以来,为打造“水域、湿地、浅滩、缓坡、沿河绿色景观”的生态廊道,天津市启动了“北有永定新河,南有独流减河”的水系林网建设工程,目的在巩固天津市南部地区防汛安全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2.绿道类型

独流减河两侧现状用地性质有基本农田、一般林地、鱼塘、堤内滩地、果园等五大类型,规划设计时根据这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特有的景观属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沿岸地区打造亲水宜人的环境景观,成为天津市南部生态示范区,助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规划主题及定位

本规划定位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旅游休闲功能,同时充分尊重场地现有形态与肌理,注重自然生态、和谐共融的设计理念,体现“大绿、野趣、生态、亲水”的特色,着重打造一个自然宜人的生态体系;一个蓝绿交融的绿色廊道;一个浪漫多姿的林海湿地。

4.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依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按照突出生态、改善河道生境、兼顾景观的原则,对独流减河两岸进行绿化,充分发挥河道绿化在生态恢复、环境改善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规划设计注重合法性、协调性、自然性及整体性原则。

5.规划策略

1)从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整体出发,形成绿带、绿廊、绿楔等斑块,建成绿地与城市实体的错

落嵌合的空间形态关系。

2)以自然风景资源为基础,对边缘区的土地资源及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一定规模的滩地、水体和植被

优良的地区,具有美学感染力的自然风景或景观特征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地带。

3)结合自然美学与人文景观等综合价值较高的地区,保留郊野乡村经长期经济活动形成的自然风景与农田、果园、种植园、农舍村落交错融合的独特景观。

6.规划设计特点

1.突破常规尺度,融合周边资源优势,保持绿道系统的自然连续性和完整性。

设计前期,设计师就深入现场,精心梳理周边场地肌理,在有技术支撑下建议建设方突破之前设定的100m的绿线宽度,因地就势,划定合理设计红线,最宽达到3km,保证绿道系统的完整性和对周边资源的充分利用。

2.遵循生态理念优先、适度设计原则,突出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与恢复,促进多类型绿地功能的发挥。

作为园林设计师,任何设计必须符合场地特征,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痕迹,在不可避免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破坏、干扰自然的情况,独流减河绿化项目滨海新区段,由于盐碱情况相对较严重,现场踏勘发现除了罗布麻、碱蓬等地被类品种外,其它常用的景观树种在此很难存活,加上建设资金又有限,不能对土壤进行改良的多种不利因素,我们一改静海、西青段以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栽植形式,建议多使用一些符合植物沿袭规律的如罗布麻、柽柳、碱蓬等耐盐碱品种进行绿化,多运用生态学、植物学等知识进行环境修复,使人与自然产生良性互动,加强原生物种的保育,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既节约投资,又保证了植物的成活率。

3.规划遵循场地原有的生态基础,强调经济型、实用性以及与大自然的高度融合性。

滩地设计:在满足河道行洪基础上,尽可能实现沿河绿化带的连续性,以发挥其生物廊道功能,从水域到陆域应构建完整的植物群落梯度,充分发挥河道绿化在水生态修复和吸收过滤陆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

林地设计:营建生态风景林,根据河道功能定位开展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反映河道特色,以自然式的群落为主;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地段,应增加植物群落的通透性。

农田林网:以农田为基底,田埂栽植毛白杨林带,增加乔木覆盖度,形成大规模农田林网体系,兼有防护和经济的功能。

果园复建:以保护现状果林为原则,适当增加树种,打造绿色经济基础,营造多重景观类型。

湿地景观:在保护现状鱼塘基础上对其水岸进行生态绿化,发挥湿地生态效应,营造多生物生境。

7.独流减河绿道建设的感悟:

我国的绿道建设在当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相应的理论研究依据做技术支撑,独流减河的绿道规划,各个层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道功能过于单一化。

欧美绿道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休闲功能到休闲、保护优美的自然景观到生态功能、休闲、审美和教育兼具的三个发展变化阶段,完成了绿道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的转变,从发展趋势看,生态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反观独流减河绿道项目,在生态保护、修复功能方面有着很大效应,但由于建设资金限制,在休闲娱乐等功能方面稍显不足。

2.绿道内景观用地类型比例不够理想

绿道网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景观内容丰富的绿道网络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安全稳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独流减河景观用地类型来看,林地景观面积约35ha,不足总用地的13%,直接导致乔木覆盖率低,不能很好的发挥景观效益及生态效益。

3.绿道网络构架已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需加强。

绿道建设依托线性廊道将主要的景区、景点串联,形成一条让游客身心愉悦的风景廊道 ,改善整个旅游区的品质,提高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但作为独流减河中占有较强比重的果园、鱼塘等“绿色经济”,只有坚持以生态廊道、健身休闲为核,果园、鱼塘为特色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农耕体验产业, 串起沿线的村庄,引导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才能找到绿道建设的源动力,促进绿道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45-02

鄱阳湖区域物产丰富,水肥鱼壮。森林资源茂盛,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态环境优越,是一个难得生态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32%的国土承载了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推动湖区的生态旅游。

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的生态旅游条件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以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湖区人民健康安全等为主要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水位,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实现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的目标。工程建成后,对区域内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对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工程建成后,通过枢纽工程控制水闸,将水位调控在12米~15米(补水期不低于12米,蓄水期不高于15.5米)的稳定水平,湖水不再是以前的“大起大落”状态,将大大改善沿湖景区的旅游观光条件。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生态旅游来看许多优势其优越条件如下:

1.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是集名山名江名湖为一体。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齐聚九江,构成海外闻名的山江湖旅游奇观,这种名山名江名湖的完美结合,极具吸引力、影响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条件适宜,人文历史悠久,更有着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秀丽庐山风景名胜区、庐山西海风景区、云居山风景区、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等,部分景区已成为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文化底蕴厚重的庐山、有号称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大小孤山、鞋山、有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一处采铜冶铜遗址瑞昌铜岭殷商矿冶遗址、陶渊明故居、黄庭坚故居、白鹿洞书院,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的真如寺、明朝魏源墓塔、紫阳堤、老爷庙,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腾王阁,九江的浔阳楼、琵琶亭、余干的宋代石刻,鄱阳的荐福寺和芝山寺彭泽的龙宫洞,还有有待开发的鄱阳湖明、清古战埸,即将动工修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星光璀璨。这些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内涵丰富。鄱阳湖生态资源丰富多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湖清水”、“生态湿地”、“珍禽王国”、“百里沙滩”四张名片,享有“地球之肾”的赞誉。鄱阳湖历史悠久,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留下了渔歌、渔鼓、渔灯等独特的水乡民俗风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周瑜在宫亭湖操练东吴水军;王勃经鄱阳湖一日风送三百里写下《滕王阁序》;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与石达开反复争夺湖口等与鄱阳湖有关的奇闻轶事不胜枚举。

3.山水与立体交通得天独厚。九江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庐山、石钟山等名山,又有鄱阳湖、长江、庐山西海等秀水,为世人展现出一幅“山灵水秀、诗画九江”的美丽山水画卷。九江区位优越,水、陆、空立体交通完备,拥有长江、鄱阳湖黄金水上航道;京九、武九、合九、铜九、昌九快铁(在建)等铁路,福银、杭瑞、大广、武吉(在建)等高速,105、316国道穿境而过;九江庐山机场距市区约半小时车程,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距九江仅1个多小时车程。地缘优势十分明显。鄱阳湖先后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东西亚鹤类保护网络、全球重要生态区、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世界生命湖泊网等生态保护重要组织,这将为鄱阳湖及其流域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保障。在发展环鄱阳湖旅游时,应该充分认识各个景区所存在的差异,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

二、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思路

(一)扩宽特色旅游线路

1.鄱阳湖候鸟观赏之旅:永修吴城,新建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县多宝乡李洞林村夏侯鸟观赏点和苏山乡苍鹭聚居地——达子嘴村,鄱阳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看:鹤舞弄倩影,韵动天下知。李洞林村“春日和畅鹭衔巢,夏日荷花鸟歌谣;秋凉菊黄闻雁语,冬寒雪飘鹤舒腰”。

2.鄱阳湖寻幽探秘之旅:都昌老爷庙、鹤舍古村,新建县汪山土库;看汪山土库、鹤舍古村,探寻赣鄱民俗风情的田园牧歌,到老爷庙拜祭鄱阳湖湖神。

3.鄱阳湖野趣露营之旅:新建县南矶山,鄱阳县长山岛,听悠扬的渔歌,古朴的渔鼓,独特的渔家风情。

4.鄱阳湖宗教朝觐之旅:都昌老爷庙、星子东林大佛;拜祭鄱阳湖湖神,感悟佛教文化。

5.鄱阳湖民俗风情之旅:永修吴城镇、鄱阳县管驿前村及竹溪三岛;寻找水上人家,感受渔家风情。

6.鄱阳湖古战场探秘之旅:湖口县鞋山,余干县康山大堤及忠臣庙;鞋山的由来,鄱阳湖大战的神奇传说。

(二)挖掘旅游景区的内涵。

挖掘九江市内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口国家森林公园和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滨湖西岸的马祖山、庐山三叠泉、庐山山南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以永修吴城为中心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水清澈,草洲丰美,每年冬季,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栖息越冬,形成“飞时遮住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壮观奇景,被誉为 “中国的第二长城”; 老爷庙水域,水流湍急,漩涡四伏,以“鄱阳湖魔鬼三角区”的诡异奇险而号称“中国百慕大”; 石钟山以宋代大文豪坡的散文名篇《石钟山记》而闻名天下。鄱阳湖的旅游在各个区域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生态旅游区的建设

1.景区建设。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整个湖体就是蔚为壮观的“一湖清水”天然景区。建设大景区,可以从生态、湖水做文章。做活水文章,就是要充分发挥鄱阳湖“一湖清水”资源优势,所有产品与项目都要围绕“水”做文章,做到水上与水下结合,运动与休闲结合,渔事与观光结合、科普与生态结合。沿岸显特色,就是充分发挥沿岸各地特色资源优势,实现“水”、“岸”呼应联动。沿湖各县(区)、庐山、西海将结合各自实际,凸显“观光游览”、“避暑度假”、“宗教文化”、“休闲养生”、“运动康体”、“体验娱乐”、“科考探险”等品牌,打造特色旅游区。例如以庐山为中心的世界文化景观旅游区、以云居山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旅游区、以共青城为中心的运动康体旅游区、以永修吴城古镇为中心的渔村风情体验和湿地候鸟观赏旅游区、以浔阳古城为中心的会展商务购物娱乐旅游区、以姑塘海关、石钟山、鞋山、老爷庙、龙宫洞为主要节点的科考探险旅游区。

2.改善旅游交通条件,让游客进得来、散得开、游得畅,新建环湖快速通道,并与周边的铁路、公路贯通;完善星子、湖口、都昌、庐山区等节点县(区)的游艇、码头等湖区旅游交通设施。争取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成立鄱阳湖水上旅游公司,经营整个鄱阳湖区域的游船、快艇、摩托艇等水上交通、娱乐、休闲项目。

3.将九江环鄱阳湖沿岸、湖区特色景区(点)串连成线,分别推出“登云雾庐山游梦幻西海,打共青高尔夫球观鄱阳湖(吴城)候鸟,觅石钟山奇闻探龙宫洞仙境”鄱阳湖沿岸精品旅游线路和“石钟山、鞋山、姑塘海关、落星墩、老爷庙、吴城、古镇”鄱阳湖水上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一岸、一水两条鄱阳湖精品旅游线路将零散的景区、景点整合成线,串珠成链。

三、鄱阳湖生态旅游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多年来,湖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财政 收入、农民纯收入都在江西省平均水平之下。人口 多、密度大、素质低,不但过多消耗资源,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并形成恶性循环。在发展当地旅游业时,要结合鄱阳湖地区 农业 人口多、农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努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大量开发农家乐、渔家乐,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使百姓受益。

2.强化各个县市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规律。凡是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府不应该介入,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与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强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对环鄱阳湖旅游圈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宣传与促销。

3.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兴旅游基地。环鄱阳湖旅游圈特色游主要有:环湖生态旅游系列(观鸟、草洲、、冰川遗迹、森林、山岳等),文化旅游系列(名人故居、古代书院、摩崖石刻、古战场、宗教文化等),休闲旅游系列(温泉、漂流、泛舟、垂钓、康体疗养等)。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应着力构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重点培育特色产品、特色品牌,推出富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增强环鄱阳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舒惠国.江西农业全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 桂慕文,毛小林,杨淑萍,等.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J].农业考古,2005,(3).

篇10

一、挖掘环保素材,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

现行的初中牛津版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时代性,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一定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6 Pets; 8A Unit 4 Wild Animals; 8A Unit 5 Bird Watchers这些单元谈论人和动物的相互依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编者还在Warming up ,Reading , Integrated skills, Writing 中以听说读写各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野生生物? 中学生能为保护湿地、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做些什么?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自然灾难); 8B Unit1 Past and Present(家乡的过去和现在) 介绍人类的活动、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9B Unit 1 Life on Mars 介绍地球的现状: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资源的过渡消耗等导致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未来,人类不得不移居到其它星球。在教材的Reading, Integrated Skills部分还让学生讨论和对比地球和火星上两种生活方式的利弊,学生能从中清楚的认识到:火星上的生活有许多缺点,地球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所以,人类必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继续生存。这些内容都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最好素材。

二、创设有效情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依据课本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学习,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反思,采取探究性学习及合作性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就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8A Unit 4 Wild animals,8AUnit5 Birdwatchers,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这三单元都是跟环境有关的话题。我通过幻灯片和视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大熊猫,松鼠、海豚等野生动物在野外自由地奔跑、嬉戏的画面;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自由自在生活、飞翔的画面;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接着画面一转,出现的是光秃秃的树干,干枯的河床,被破坏的湿地,残忍地杀戮野生动物的场景,又黑又有毒的工业废水,灰蒙蒙的天空,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满目疮痍的情景……在强烈震撼的对比后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几幅画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共同探究解决自己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措施。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始终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体验语言、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又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精选课堂练习,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在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以及首字母填空部分,选择一些跟环境有关的新闻报道或新的探索发现等,提供真实的运用语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另外,初中牛津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Main task部分都有写作训练,在以环保为主题的单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探究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策略。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而且大量与环境有关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借助校园环境营造环境教育的情境

通过精心布置校园,把学校营造成一个全方位的视读环境,我们能将环保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我们在校园内挂上了许多有关注重环保的中英对照的劝告语和标语牌,如:在草坪边标上: Don’t step on me,I’m your good friend!(我是你的好朋友,不要把你的脚踩在我身上”或者Keep off the grass (勿踏草地);在教学大楼的墙壁上标上:No spitting(禁止吐痰);Keep clean(保持清洁);在厕所的洗手池边标上:Hand on me before you leave,don’t let me cry!(洗手后请记得顺手关水龙头,不要让我哭泣)。另外,我还和学生一起布置了教室,制作以“Only one Earth ”为主题的黑板报;在墙上贴上:Remember to turn off the lights when you leave;在饮水机旁贴上:Don’t let me cry!;在空调旁贴上:Let me rise a little! 以此让学生知道节约能源。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地处于一种学习英语和环境教育的氛围中, 既在潜移默化中激活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增加了英语词汇量,又突出了在校园环境中的环保教育,加强了师生爱护环境的意识,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有效地利用英语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如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环保时装秀、演讲和作文竞赛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制作丰富多彩的服装、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他们通过活动认识了废弃物品循环再利用的好处,减少资源浪费。通过一系列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英语学习活动,学生们提高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增强了环保意识,也养成了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主动保护和美化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11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栽设计、诗词意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一、意境的涵义

所谓意境,清王国维有着极好的诠释:“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之境,极绝秀者,神之於心,处身於境,视境於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於意而处於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则得其矣”。比如苏州享有盛名的拙政园,就是取自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起为园名。其内的建筑也颇具文学性:在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有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取名的“香洲”;还有兰雪堂、宜两亭、澄观楼、浮翠阁、见山楼等,这些景点名都极力营造出拙政园幽远宁静的意境,细细体味便觉余味无穷。

二、古诗词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

现代的景观设计,在快速的发展中迷失了自己,一味地追求形式美,摒弃了传统的诗词艺术和古典园林,摒弃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做出来的作品大多内容空洞,无法让人回味。

现代的环境设计应立足于传统,表现地域文化的特点,将那些美妙优雅的文学元素融入到堆山、理水、叠石、花木、小品中去,这样的园林才能触景生情,情境交融,发人幽思,引人陶醉。

在本项目中借鉴了传统文化和园林植物的寓意,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精髓与现代园林设计相结合,设计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景观作品。

三、项目概况

沣河位于西安市西部,属渭河的一级支流,全长70.50公里,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常年水量丰沛,水质优美,是长安“八水”之一。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

四、上位规划

沣河新区全长19公里,共分为三段,从北到南依次为“生态生活段、城市生活段、自然生活段”。 基地周边现存多个周、秦、汉代遗址宫城,文化气息浓厚。

本次设计范围为沣河东岸,科技路以北,拟建橡胶坝以南,规划面积约2733亩。遵循上位规划的架构定位,以红光路为界,北侧体现城市生活,南侧体现自然生活,整体以生态恢复为主。

五、植栽设计愿景

本项目利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方法对现代景观进行景观营造和意境创设,找到新的“意境”表达方式,并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形成芦笛纷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嬉戏,白鹭照水,水草繁茂,野花烂漫等等,体现一派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郊野自然生态的意境景观。

六、植栽设计原则及要点

一)、植栽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

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以三秦文化为积淀,结合上位规划,统筹布局绿色空间。

2、生态保护

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各类绿地,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功能。

3、适地适树

根据植物自身生态习性,适地适树,以适合西安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少量引入外来品种,注重生物多样性。

功能效益

以人为本,充分利用各种园林植物的色、香、姿、声、韵等方面的观赏特性,根据功能需求,合理布置,构成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植物景观。

艺术美学

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 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

二)、植栽防洪设计

根据防洪要求及不同防洪水位线,采用分层式的种植带进行生态恢复,从下往上依次为。(如图一)

第一层:河漫滩湿地,种植水生湿生植物,选择可耐淹力最强的品种。

第二层:堤内疏林草地,种植粗放管理的草本植物和野花组团,少量点植耐水湿的乔木,选择耐淹力较强的品种。

第三层:堤内组团绿地,种植小面积的乔灌组团,丰富植物层次,并不影响泄洪。选择耐淹力中等的品种。

第四层:堤外绿化带,采用密林、疏林、组团和草坪的有效组合。

七、景点意境营造

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及西安当地的人文典故,结合建筑和植物布局的特点,从北到南依次分为十个景点。

一)、城市社交公园区域:以偏城市化树种为主。

1、红樱漫舞:结合方案的舞台景观,树种以樱花为主题树种,形成樱花漫天飞舞的环境景观与社交舞台交相辉映。――引自(唐・白居易)“小园才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

2、曲溪柳林:以西安当地的西周文化“百发百中”为典故,讲述了周朝养由基箭射柳叶,百发百中。植物选择以柳树为主题树种,配合雕塑小品,使游人情境交融。

二)城市湿地公园区域:昆虫、鱼类、鸟类是湿地的主人,通过植物与动物相结合命名的景点名称,使游客在湿地观光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动物和植物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1、鹭影蓼花:此区域为湿地的景观,以水生植物蓼花为主要品种,配以其他鸟嗜植物,吸引白鹭等湿地鸟类。――引自(唐・罗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

2、雁声芦荻:岛屿景观,种植大量芦苇和获花,形成壮观的芦获景观岛,以吸引大雁等候鸟来此栖息,表达了湿地与飞鸟的美好结合。――引自(古人湿地意境描绘)“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

3、鱼戏莲叶:此区域为湿地科普认知区,通过层层种植的荷花作为植物过滤床的主要品种。表达了湿地与鱼类的美好结合。――引自(汉乐府)“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4、菰蒲花洲:此区域为湿地科普认知区,通过植物对湿地净化能力的解说,使游客能直观地了解到每种植物的净化功能。结合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不同净化功能,选用“菰”,茭白的水体氮磷净化力为36%;“蒲”,香蒲的水体氮磷净化力为66.2%,以这两种水生植物为主,营造出了景点菰蒲花洲。

5、蛱蝶穿花:选用一些香花和密源植物,如女贞、山杏、榆叶梅、珍珠梅、紫丁香等植物,吸引蜜蜂、蝴蝶、蜻蜓等各类昆虫。表达了湿地与昆虫的美好结合。――引自(唐・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6、曲径寒梅:梅开之季,暗香浮动,恰似一片香雪海。从古至今,诵梅、赞梅之诗甚多,比如“梅花香自苦寒来”、“铁骨凌风雪,枝枝蕊满开”等,梅花不畏严寒,顶雪花自开,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它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引自(北宋・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7、枫林碧影:在古诗词中,枫树与江水总是关联在一起,秋季树叶变色后水中倒影与水上美景交相辉映。植物品种选择五角枫、楸树、黄金槐、红枫等秋色叶树种结合沣河水面形成碧波倒影的秋色叶景观。――引自(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8、蓟草芬菲:此景点意在营造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意境。通过植物与小品的结合,运用极现代元素锈钢板围合观赏草矮蒲苇形成蔚为壮观的大地景观。――引自(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八、结语

本文通过具体项目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意境独特方法,结合现代园林的造园理论,得出了一些能指导当今园林景观建设中对于文化内涵和意境营造较为有效的结论和方法。

1、园林景观设计应表现出对原有自然环境和场地的尊重,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2、在现代园林中可通过标识性说明帮助游人感悟和领会设计中的古典文化元素。

3、在园林的空间处理上, 提取古典园林元素特征并将其融汇于植栽种植设计手法中,如:障景、对景、框景、孤植、对植等植物种植手法,植物根据道路的曲折进行不同方法的设计,形成迂回曲折、咫尺山林的胜境。

4、利用园林中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和文化符号,进行园林的植配置和小品设置,以丰富和扩展园林的文化和意境。

5、借助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如听觉、嗅觉、味觉,可利用动物和植物相结合,来表达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周维权著 《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

陈铭著《意与境―中国古诗词美学三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篇1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甚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学校的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呢?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学校本着“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有特长”的育人目标,把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过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德育生活。

一、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科技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多年来,我们将通过组织开展多项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中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考察方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珍爱生命之水”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水的呼唤”“科学调查体验”“节水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制定“家庭节水方案”,带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低碳节能我先行”科技实践活动,让师生懂得了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养成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的生活好习惯。

“重拾手绢,营造绿色家园”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找――唤――用”三个阶段,让师生认识到使用手绢给环保带来的长远利益,唤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丢弃的手绢,拒绝一次纸巾,树立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二、在科学调查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德育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每年一个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活动,通过科学调查体验,发明创造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如“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技调查体验活动。通过学习、调查、探究、体验、创新等四个环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了“废弃物知多少”“电子废弃物――城市矿产”“变废为宝与循环经济”等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废弃物的种类及可利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开展“生活废弃物大调查”等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举行以小制作、手抄报、作文竞赛等创新成果展,通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将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长远利益,深刻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调查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在科学种植体验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我们开展的“校园小农场”活动,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锻炼了劳动技能,还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体验到种植快乐,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养成了节约粮食的生活好习惯。

四、在社会考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

篇13

关键词:植物配置;水生植物;肖甸湖国家森林湿地公园;调查分析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配置和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是湿地景观营造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保护、景观营造、资源开发、旅游休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此,本文以吴江同里肖甸湖国家森林湿地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对其水生植物的种类、配置方式、景观主要特点等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探讨了存在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调查基本情况

肖甸湖国家森林湿地公园坐落于同里镇屯村社区的东北方向,东邻闻名中国的江南水乡周庄,西与千年古镇同里毗邻,北依澄湖碧水荡漾。公园将近267hm2,从1969年开始植树造林,经过30多年的栽植管护;目前已形成人工湿地将近33.3hm2。近几年,又逐步开发引种了早园竹、花卉、苗木等经济林、果、花近13.3hm2,鱼塘将近33.3hm2。林间茂密葱笼、古朴幽静自然,吸引了白鹭、黄鹂、野兔等多种野生动物来憩息。整个湿地公园地势平坦,小道密布,渠塘纵横,呈方格网状,对外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雅。园内可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社区共管区等功能区域。具体见图1:

2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1公园水生植物种类分析

通过调查,本公园的水生植物尚大多以野生为主,人工培植为辅,主要水生植物种类约有17种,相对于苏州其他湿地公园而言比较少。通过统计,公园水生植物主要以禾本科、香蒲科、睡莲科水生植物为主,其中水缘植物计7种,挺水植物计5种,漂浮植物2种,浮水植物2种,沉水植物1种。而且在这些水生植物中,主要用于园林造景和净化水质的植物占多数。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2.2水生植物整体景观效应分析

公园入口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中心后面就是一片荷花池,结合池边的天然水杉,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群落,给人带来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沿着仅有的一条通往公园景区的石路向两边看去,纵横交错的溪流,片植、群植的茭白、荇菜等野生植物,另外还有人工种植的荷花、睡莲等观赏水生植物,并配以垂柳做点缀,给人一种优雅之感,富有情趣。

在池塘水面上中,荷花、睡莲交映生辉,并在其旁配有群植的浮水植物浮萍、萍蓬草等作为陪衬,不宽敞的道路旁呈带状种植的水杉不仅起到了植物造景的作用,而且水杉林也有隔绝视线的作用,给予游人一种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感觉,引人入胜。(见图2)景点深处树林荫翳,茂密的银杏树、毛竹等高大树木、不仅给人提供了阴凉地,而且林中更吸引了大群白鹭来此定居,增加了情趣。穿过树林,一条河流横穿整个公园,群植的芦苇、片植的达香蒲,河中间,植有荷花、水花生;岸边,成条状分布的水生鸢尾和美人蕉、同时还有野生的一枝黄花、荇菜、空心菜等水生植物。(见图3)

2.3水生植物群落空间结构配置分析

由于肖甸湖湿地公园以原生态为主,因此没有特殊的水生植物的配置,基本是以野生、区域型的人工配置为主,从调查结果来看,本公园的水生植物大概有如下几种配置结构:

2.3.1结构一。上层:毛竹(群植);中层:芦苇、达香蒲(群植);下层:芦苇、达香蒲幼苗、苔草。此配置常用于较为宽阔的水面与河岸林间的交界处。由于毛竹以及芦苇、达香蒲都是比较高大的乔木与水生植物,并且都适用于群植的配置手法,大范围群植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使河岸线更加宽阔且丰富,而且可以给予游客一种开阔但不单调的视角感觉。

2.3.2结构二。上层:旱柳(片植);中层:美人蕉、水生鸢尾(群植);下层:一枝黄花、茭白(片植)。此配置适用于开阔的草坪或园路与溪涧的交界处。旱柳作为常见的行道树,不仅树形美观,而且还有明显的护坡作用,而美人蕉与水生鸢尾是著名的观赏类水生植物,片植的一枝黄花与茭白也可以增加水生植物配置的多样性。这种配置可以较大地发挥水生植物搭配的美观效果,极具观赏价值。

2.3.3结构三。上层:水杉、旱柳(片植);中层:芦竹(群植);下层:芦竹幼苗、千屈菜(片植或孤植)。此种植物配置结构的特点在于不同树形的乔木与单种群植水生植物的配合。此种配置适用于地形较为复杂的树林与宽阔河面的交界处。旱柳与水杉、芦竹与千屈菜之间高度落差的组合不仅丰富植物种类而且非常富有层次感,此外大片的乔木可以给游客带来阴凉的休息场所,在林间可以看到水面上芦竹随风飘扬,非常美观。

2.3.4构四。上层:荷花、千屈菜(群植);中层:睡莲、水花生(群植或片植)下层:慈菇(群植)。此种植物配置的特点在于水面上不同水生植物的配置。此种配置适用于较为宽阔的水面。荷花作为著名的挺水植物,群植于宽阔的水面上非常具有观赏价值,而睡莲作为浮水植物与荷花产生高度落差,相交相映。而水花生与慈姑更增添了水生植物的丰富性。

3水生植物配置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3.1水生植物种类较少

调查发现,肖甸湖湿地公园中用于湿地建设的水生植物种类相对其他湿地公园较少,而且偏向于自然、野生水生植物,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工培植,比如种植一些常用而且在湿地中有生长优势的水生植物,比如菖蒲(天南星科、挺水植物)、再力花(竹芋科、挺水植物)、金鱼藻(金鱼藻科、沉水植物)、水杉、垂柳等便于造景的水生植物。

3.2植物群落空间结构还不够完整丰富

在植物配置的空间结构上,可以在滨水岸边上优化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搭配,以丰富生物群落的完整性,提高生态功能。比如:上层采用旱柳,中层采用落羽杉、常青白蜡、芦苇、香蒲、海滨木槿,下层则选配马兰、苔草等水生植物,或者在水面上多采用观赏性比较好的乡土水生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空间,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如将高草挺水植物:香蒲、芦苇、狭叶香蒲和低草挺水植物一枝黄花、水杨梅、茭白、稗、马兰、苔草进行组合搭配,群植在一个区域,水面上配置浮水植物:莼菜、睡莲,水底配置沉水植物狐尾藻、菹草,这样既增加水生植物群落的丰富性,同时还增加了水生植物的观赏价值。

篇14

【关键词】休闲文化产业;永定河;开发

永定河流域覆盖面积广泛,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大兴等北京西南的几个区县,流域面积达1390余平方公里。但是目前河流两岸开发利用率却并不高,只有零星的一些旅游景点。其中上游有珍珠湖、落坡岭水库、斋堂水库、三家店水闸,中游有孔雀城、永定河文化公园,下游有森林公园。这些旅游景点虽然数量不少,但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很多基础设施较为缺乏,特色的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等衍生品的开发都不完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几年北京市政府斥巨资对永定河进行开发,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这成为永定河复活的强心剂。可以预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永定河一定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北京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一、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的规划及发展概况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历史悠久,传说中多,沿岸有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著名的如卢沟晓月。但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缓解北京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三家店以上永定河水几乎全部引入市区,使三家店以下70多公里的河道长年断流,河道两边土地沙化严重。加上非法采沙等人为破坏,永定河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河道内沟壑遍布,河床,冬春季节,风沙弥漫。

2009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方案》,决心整治永定河,将永定河定位为“京西绿色生态走廊与城市西南生态屏障”,确定了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这一规划,永定河北京段将自上而下形成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城市景观和田园景观河段,创造优美的生态水环境。其中,生态自然景观河道从幽州入境至三家店拦河闸,长92公里,主要是维护生态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证水质的优良;城市景观河道从三家店到南六环,长37公里,主要是治污蓄清,增加河道蓄水,形成溪流,建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观;田园景观河道从南六环路至粱各庄出境,长41公里,以京广铁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建设的重点,要建成内容丰富、景观多样、游憩与生态和谐共荣的田园生态景观。北京政府计划在永定河上修建十大主题公园,它们是:门头沟的门城公园,(160公顷);石景山的麻峪湿地公园(10公顷)、首钢工业遗址公园(60公顷)、南大荒湿地公园(110公顷);丰台的园博园(184公顷)、晓月水文化园(10公顷)、宛平绿堤公园(100公顷);房山的稻田湿地公园(100公顷)、马厂水库景园(80公顷);大兴的大兴滨河湿地公园(700公顷)。这十大主题公园的总面积达到1500公顷,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民休闲、健身、垂钓戏水的重要场所,真正实现河流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的建设预计投资170亿元,计划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现在,这一规划己初见成效,莲石湖、门城湖、晓月湖、宛平湖和循环管线是首批建设项目,2011年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并免费向居民开放。2011年又启动园博湖、园博园湿地和再生水北线工程,同时推动门城滨河公园、麻峪湿地公园、南大荒湿地公园、园博园公园、晓月水文化园和卢三段风景防护林的建设。现在,这些工程也基本竣工,国际园林博览会如期举行。永定河规划中城市景观段的建设目标提前完工。

北京市政府2013年6月19日公布的《永定河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永定河建设成西南部地区的绿色生态走廊、文化休闲发展带和低碳产业基地,打造永定河沿线具有水岸经济特点的产业链条,以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生态友好型的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可以预见,这一规划将进一步促进永定河的开发利用。永定河这条断流多年的河流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发展成为京西南重要的休闲文化区。

二、永定河休闲文化产业开发的试点意义

近年来政府在永定河的开发上投入重资,体现了开发的必要性,但是开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也面临着诸多方向的选择。有些人只是将这次永定河的复活工作当成是一种绿化,一种生态保护,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还有些人担心在周边经济开发的同时会再度污染环境而本末倒置。其实在诸多发达国家,这种开发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方法与手段,我们可以借鉴它们的方法。而永定河的开发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实验的机会,以此为点,如果成功则推广至面,不成功则可在点的原有问题上继续改进,并不影响全局。

永定河的开发初露端倪,这也为北京其他河流的开发做出了一个模版。在北京还有许多这样的河流,如潮白河,北运河等。这些都或荒废或没落,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永定河的开发如果成功的话,那么北京的其他河流也可以以其为模版进行开发,做到从点至面,全面恢复河流对于北京的重要性及经济利益,河流的用途也从水资源的汲取,交通运输,转变为更为环保且利润丰厚的第三产业,旅游带动了北京郊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当开发的更为成熟时,甚至可以在这些旅游区周边开发出心的经济中心,分担北京城区的人口就业压力。北京更会向多核城市发展,利于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这些目前都还只是美好的愿望,而这些愿望也亟需有人来重视,来尽快将其实现,毕竟我们的国家要向发达迈进,而北京作为首都更是要做出首善之区的表率。河流是人类发源的地方,自远古时代人们就依赖河流,现如今科技发达,我们不再依赖它,没有了空间上的束缚,但是在世人纷纷忽略他的时候,我们何不拾起它,这样做百利而无一害。河流得治,城市得建,我们也多了一片净土,何乐而不为。

三、永定河休闲文化产业开发的建议

现今,永定河在北京各区县的流域皆有所开发,但是过于分散,距形成带状休闲文化产业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并没有将各个景点连在一起,也没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特点,而且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便,而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和开发,中间离不开资金的不断注入,政府的大力支持等,这些都将是能否进行更好开发的关键因素。英国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日本的小樽运河等都是成功开发或成功治理的很好案例,但是它们都是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这项工程,所以我们更需有耐心,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但是作为一条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河流,一座千百年历史的古城,我们更应在开发时将自己沉淀下来,这样,才会有更深的感悟,更好地去开发,获得最大的利润,做出最好的品牌。针对永定河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强管理,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由于永定河流经区域大多位于北京市的郊区地带,人口结构较为复杂,有本地人口,也有外来人口,流动人口较多,所以不易于管理。只有政府加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督,才能规范当地的人动,减少或杜绝破坏环境、损坏设施等不良行为,也才能规范商业活动。这既能保证永定河滨水区的开发有条不紊,也能保证当地的社会治安。只有提供安全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才能保证休闲文化产业得到很好的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利润。在当地的安全与环境等的治理上,要加大成本,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创造好品牌。有了更多的人群认知后,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的就业率,拉动经济发展,使第三产业成为主导,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问题,将使该地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政府还要制定完备的地区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法规监管和执行的力度,加大对破环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

第二,增强产业意识,扩大产业规模。在永定河的休闲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要着重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规模,包括公园、博物馆、公共交通、餐饮、酒店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同步,不仅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使游客在永定河滨水带的游览轻松便捷、温暖舒适。可以开办一些1-2天的旅游套餐,以吸引更多的人利用周末选择来此度假。同时还要增加有特色的产品,带动区域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许多旅游地,当地的特产,含有自己独特文化的纪念品都广受游客的喜爱。这些也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效益,在一些发达的地区,这些特产、纪念品有统一的部门或组织进行官方的销售,从而保证质量,增加财政收入等,而在不发的地方,则是以当地居民自销的方式进行销售,但是这样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所以当地的管理部门可以将当地的特产纪念品等进行收购然后统一销售,或是组织这些人员到指定的地区进行制作或销售,并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质量安全。同时鼓励他们开发出创新特色的产品,满足时代的需求又含有北京的文化特色,对于开发者给予高额的奖励,这样既激励了新产品开发,又促进了当地的就业,维护了市场秩序,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尤其是在北京这种大都市,人们不太主动查询在城市的郊区是否新开辟了一个旅游区,人们大多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得知各种各样的消息,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广告。对于主要面向北京市民的城郊休闲文化产业,宣传的方式最好是通过地铁公交广告和网络广告,这些是北京市民收到最新消息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需了解市民的爱好与需求。现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网络十分发达,可以在政府网站,或一些门户网站上发起投票或问卷活动,并发放奖励,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现在人们周末度假的需求,整理需求后可以针对需求进行建设,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同时在调查期间也是一种广告,让更多的人知道新兴旅游区。

2013年永定河周边召开了园博会,这次园博会的举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使更多的人知道了重新建设的永定河的风貌,这些都对这里未来的发展与开发有这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从北京到世界有许多活动,可以选择适宜的活动报名参选为举办地,从而带动当地各方面的发展,也提高了地区的知名度。使得地区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