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工科课程建设范文

新工科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工科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工科课程建设

篇1

为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东府〔*〕72号)精神,我区将深入实施“科技*”工程,努力把*建设成为“两自”企业云集,高新科技产业群集,科技人才汇集的创新型城区,现就相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

(一)充分认识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意义。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区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后,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显,要继续保持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

(二)准确把握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目标要求。我区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总体目标是以东莞成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和省部产学研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模式,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两自”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创产业升级新优势。

具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

1、全区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完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和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分别组建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家。培育发展专利服务机构1家、科技风险投资机构1家。

2、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培养发展一批拥有自由品牌和自主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抓好20家重点企业的创名牌培育工作,努力培育更多的本土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新增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0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

3、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行业创新平台形成规模。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联合北京大学共同建立《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东莞分中心》科技合作,共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技术开发基地、生产基地和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推动纳米技术科研与产业化工作,大力支持东莞拓扑实业有限公司建立纳米技术科研与产业化促进中心,以龙头行业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促进我区科技产业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区专利申请量力争每年增长15%,到201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要达到7000件以上。

5、名牌带动战略全面展开。到2010年,再创6个以上的广东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4个以上的国家免检产品,2个以上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6、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发展政策法制体系日益健全,科技发展基础条件平台体系日益完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市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二、贯彻实施“科技*”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建设科技强区的组织领导,区委、区办事处决定成立“科技*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游其晃同志担任,第一副组长由区委副书记、区办事处主任卢润江同志担任,分管科技、外经、经贸、民营、教育、人事、公安等工作的区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科技办、外经办、经贸办、质监站、民营办、财政分局、组织人事办、宣传教育办、农业办、广电站、公安分局、工商分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科技办主任袁满坤同志兼任。

各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指定一名分管科技的专职干部,负责协调落实本社区居委会的科技工作,做好相关情况的上传下达、各种科技计划申报立项、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资金的申报和本社区的科普宣传等工作,并发动企业申请市级、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二)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设立科技*工程专项资金。从*年起,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连续五年投入不少于1.65亿元用于科技事业,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全区科技进步水平。

加强对财政支持项目的监督管理,各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规定用好资金,认真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按期完成科研任务计划。项目完成后,由科技办和*财政分局,依照有关规定对承担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验收。

(三)对于获得国家、省和市立项的科研项目,区财政根据市财政资助经费额度,按照1:0.5配套资助,超出当年预算部分的,由下一年度预算列支。

(四)积极扶持(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发展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企业,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选取20家企业进行大力扶持,采取项目支持方式给予重点资助;选择1-2家科技型企业采取项目支持的方式给予企业科技项目贴息贷款;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对于在香港、国内新增成功上市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区财政给予100万元奖励。

(五)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对通过认定的科技型企业给予奖励。对通过市级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1万元奖励,对通过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六)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对通过新产品认定的,省级奖励3万元,国家级奖励6万元。

(七)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区办事处将给予通报表彰。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奖励;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奖励;新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同时获得上述奖项两个以上的,按照最高级别奖项奖励。

(八)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对在*新设立的专利事务所,每所一次性资助3万元;对于年度*地址专利申请的数量比上年度增长300件以上和增长200件以上300件以下的专利机构,区财政分别奖励15万元和10万元。对经市审核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机构,按照工业设计机构投资额的20%给予资助,资助总额不超过25万元,且只资助一次。

(九)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技术创新平台的载体作用。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机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民间资本在我区建设各种公共技术平台,为全社会共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企业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工业龙头企业、重点外资企业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为企业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实验室的,区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250万元、150万元、50万元无偿资助;对于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区财政一次性资助50万元。

(十)积极实施专利战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制度建设,提高我区企业专利拥有数量和质量。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后,每件给予5000元奖励,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后每件给予500元奖励,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给予300元奖励;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初审的发明专利每件给予7500元奖励;获得港澳台授权发明专利的每件奖励5000元(同一专利最多奖励2个地区)。

对于获得国家专利金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于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5万元奖励;对于获得省级专利金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5万元奖励;对于获得省级专利优秀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于获得“东莞市专利金奖”、“东莞市工业设计奖一等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对于获得“东莞市专利优秀奖”、“东莞市工业设计奖二等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同时获得上述奖项两个以上的,只奖励最高的一个奖项。

经市认定为专利培育企业和专利试点企业的,区财政分别奖励2.5万元和5万元。

(十一)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区,关键在人才,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人才的三个规定”,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按照东莞市企业人才迁户有关规定,优先解决符合规定的企业人才迁户及其子女入学问题。

(十二)加强科技教育培训与普及。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点开展好大中小学生、产业技术工人、城镇居民和机关干部等“四类群体”的科学素质教育,全面推动我区市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社区居委会、学校申请建立并经市科协认定授予的市科普示范社区、市科普特色学校,给予5万元资助;对于符合条件的单位被授予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的给予5万元资助;被授予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单位给予10万元的资助;被授予国家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单位给予15万元的资助。

(十三)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奖励为发展我市科技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根据《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有关规定,区财政根据市财政资助经费额度,按照1:1配套资助:对新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奖技术最高奖的,每项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每项奖金为20万元;对新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每项奖金分别为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

(十四)*广播电视站、*网站等媒体要对“两自”企业和科技认定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各部门要在各自的网站或刊物上,在有关场所对“两自”企业和科技认定企业进行推介。

(十五)工商部门要在职能范围内优先对科技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办理营业执照,在法律法规允许前提下,尽量简化前置审批手续。

(十六)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国家、省、市对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办理退税、抵税、免税等有关工作。

(十七)经贸、工商和质监站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严厉打击侵权、仿冒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按照本意见获得的资助资金、奖励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用于研发、冲减利息支出、技术改造或扩大再生产等,纳入相应的财务科目,否则取消享受相应政策的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追回所得资金、奖金。

四、以上奖励或资助的企业必须是纳入*区财政税收分成的企业。

篇2

本文基于对现阶段普通高校中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揭示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来体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意义。从新开课建设对本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高水平的优秀教学效果的影响突显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实施的作用。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意义;作用

在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近20年的建设与执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日趋成熟。随着电子信息新技术和半导体新产品的出现,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1,2]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建设[3-5]和课程建设[6-8],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从2012年开始至今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开设了多门新开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突出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意义

(一)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现阶段,因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已成为大部分理科考生的首选专业。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突出专业特色,曾对该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各方面进行了多次不同程度的修改,添加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和相近专业课程,如计算机、通信、电气、自动控制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而不专的现象,专业学习迷茫,不能突出专业特色,不能把握专业重点和核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为了适应技术更新和发展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和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了特别彰显本专业特色,并辐射其他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从而带动其它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学科群建设。

(二)有利于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是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和实践能力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创新是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上的能力。因此,大力发展这些技能不仅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和创造必要的实验课程,还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自主教育,这是创新意识和培训团队合作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的途径。首先,我们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它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把电子工艺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环节加入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在电子工艺实践中,学生在了解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对安装和调试电子设备的能力训练。在EDA和ASIC电路设计中,通过熟练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设计与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设计中,则对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上教学内容是整个大学四年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并辅以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高频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开设了《射频技术》及实验,将所学的专业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和通信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及运用。其次,加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安排在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主题,使用电子CAD工具独立完成设计。信号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给定的信号采样策略和信号采集系统,并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对信号的分析和处理,这一环节注重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集成是在电子电路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训练进行了两个链接后,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全面的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测试。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工作,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单位的工作,毕业设计的主题多是结合单位工作内容并决定,也有一部分是基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或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改革的一部分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基本能力,在大三下学期,特开设了《电子设计竞赛基础》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提高学生制作电子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强化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大学教育中,需要体现和落实到每一教学环节上。针对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把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设计类似的组织形式运用到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来,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由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整个过程,提交设计原型和设计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的整体思想,技术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分工与合作,在毕业设计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的培训和考试。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作用

首先,高校教学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建设,包括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之一。根据多年的新开课程建设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建设涉及到相关课程教学及其相关链接的方方面面,是许多因素的集合,包括教师、条件、效果等等,这些工作通常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会遇到。因而有效解决这些环节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链接的建设,如能使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内容更新、改进课程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影响,使其标准化和科学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电子信息工程的新课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甚至是已建成的高质量课程也面临更新与发展。在教材建设,例如,一部成熟的教材在内容方面,虽然相对稳定,但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知识的滞后性,所以改革旧的内容,补充成熟的技术前沿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建设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条件建设,几年不发展,不变换,将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对高校来说,课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高低。高校是通过实施教学计划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是构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须常抓不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最终目标是如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旦违背了这条规律,就相当于违背了高校的根本任务,也就意味着改革失败。所以,高校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一切改革应顺应其自身规律,围绕教学改革来进行。新开课程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教学改革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但教学改革的核心不会变,即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也是新开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高校的技术要求较高。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本质,因此,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投资渠道。长期以来,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有限资源和实现高效益教育目标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不足与创新素质课程的矛盾。二是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如何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浪费,是教育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理论提出后,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与本专业内的相关事情分清主次,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找到了该专业合理的投资渠道,即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物力,优化投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上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具有远见卓识。许多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建设是分期分批进行,尤其在重点课程的高级人才引进、教学设备更新、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可以创造出该专业高水平的教学成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内涵清晰、投资明确,使其相比于其它课程来说有更清晰的方向、更严格的组织、更多有利的条件、更高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且容易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对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开设的课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掌握新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特别是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如春,沈永增,贾立新.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1(101):150-152.

[2]李国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戏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4(3):30-33.

[3]谢勇,胡学龙,蔡钧,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20-22.

[4]郭宝增.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等理科教,2011,5(99):133-137.

[5]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28-30.

[6]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0.

[7]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篇3

关键词: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37-02

发酵工程是发酵工业的支撑学科,也是整个生物工程的核心。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技术和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化工、环境化工等领域。通过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发酵工程的原理及发酵控制过程优化,而且对系统地了解生物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科专业,发酵工程在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生物学科理科专业的学生奠定工程学科的概念和基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发酵工程学科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学习发酵工程,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熟练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从而在实验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加速发酵产品的开发。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产业化人才的需求,必须提高对发酵工程实验的重视程度,并把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转向综合研究型、应用创新型模式。

一、建立层次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

发酵工程学课程是理科生物技术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原料和菌种制备、发酵设备、发酵过程参数检测及发酵工艺控制、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等内容,贯穿了整个发酵工程学的主线。但理科专业开设的发酵工程及实验课程普遍学时较少,只能开设简单的基础性的实验,无法开展稍复杂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发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发酵工程实验课学时,修改实验教学大纲,扩充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条件成熟时单独开设发酵工程综合实验课。

传统的理科专业所开设的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过于偏重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和探索求新的愿望。同时,由于实验条件和设备的缺乏,实验教学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实验项目的设置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主线。这样实验内容难以有挑战性,学生难以发生兴趣或产生求索的欲望,从而不重视实验,达不到预期目标。传统的发酵工程单元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接种技术、菌种活化、菌体染色及形态观察、菌种选育及保藏等。在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时,可考虑改变传统的单元实验教学模式,设置基础性综合实验和研究型综合实验,每个实验都涵盖发酵工程中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菌种的制备,扩大培养,发酵罐和培养基的消毒灭菌、接种技术、发酵参数测定、产物的分离纯化等,使学生能够对发酵工程的知识点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对发酵工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生物学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设置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条件,依据实验学时的设置,可考虑开设三类综合实验,第一类为传统发酵制品实验,例如淀粉酶发酵实验、乳酸发酵实验、葡萄酒发酵实验;第二类为经典发酵综合实验:例如谷氨酸发酵实验;第三类为新型产品发酵综合实验,例如普鲁兰多糖发酵实验。传统发酵制品实验规模较小,可依据学时灵活设置,实验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兴趣。大型经典发酵实验,贯穿整个谷氨酸工业生产过程,将对工业发酵工艺流程进行实验室完全再现,包含十个小型实验,即谷氨酸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谷氨酸菌种质量检测,谷氨酸脱羧酶的制备,发酵罐的构造及空消,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及实消,谷氨酸的中糖发酵及控制,发酵过程中谷氨酸含量测定,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测定,发酵过程中菌浓度测定及菌体形态观察,谷氨酸的离子交换回收,谷氨酸的等电回收及结晶。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谷氨酸这种经典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不同的实验单元培训,对发酵生产有整体性认识。新型产品发酵综合实验根据课程组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设计,例如普鲁兰多糖发酵综合实验,包括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发酵罐分批发酵法生产普鲁兰多糖,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测定,普鲁兰多糖含量的测定,发酵过程菌体形态观察,发酵液的除菌,普鲁兰多糖分离提取。新型产品发酵过程设置一定的挑战性,发酵原料的选择,发酵过程控制方式和产物的分离纯化都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选择实施。

三种不同类型的实验,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种完整的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发酵工程实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另外,新型发酵产品综合实验,能使学生了解新的工业发酵产品的研发过程,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中,学习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实验结果和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

微生物的发酵周期比较长,实验需连续进行,常常需要夜间维护看罐,常规的教学计划很难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只能集中安排。发酵工程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学生课程相对较少,鉴于发酵工程实验的特殊性和便于开展综合性实验,应采用集中排课的方式,可以每周8~12个学时,连续2~3周,以保证实验的连续性。集中排课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投入实验状态,综合应用已学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完成实验,也使学生初步了解发酵工程科研特点,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四、实验教学方法和过程管理

在实验之前,对实验内容、时间安排、分组设置制定详细的表格发给同学,便于同学们按照时间表自觉主动地完成实验的准备和实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酵罐的清洗、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操作到实验材料的准备、菌种的活化及扩培、上罐接种以及最后实验结果的检测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对实验内容提供必要的讲解,提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启发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主动思考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实验中所用的大型设备在试验开始之前进行集中操作培训,确保在试验中学生能够独立正确操作,实验设备能够运行良好。每次实验进行之前,教师必须强调实验室安全问题,规范实验室使用、药品使用等规章制度。实验分组以6~8名同学一组,设置组长,在不同的实验阶段,组长由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担任,组长负责人员任务分配和协调以及实验记录的提交。学生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实验的进程及具体安排,并做好书面的人员安排记录。这样的分组方式和组长轮换制度使学生能够互相配合,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外,对于实验技能单元采用新型教学手段,如拍摄视频短片和动画演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和技术。

五、设计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对实验过程的考核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验体系中各种类型的实验项目和内容的实施特点,应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方位综合性考核。

对于综合性实验,在每个小实验结束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填写实验记录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讨论下一个实验方案,写出书面的实验计划安排。全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撰写实验报告,格式按照正式生物科技论文写作的稿件要求,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教师应在撰写之前对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写作方法进行介绍,提供模板。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写出实验心得体会,同时制作幻灯片在实验报告会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实验成绩由实验出勤率、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质量、实验心得体会以及实验报告展示答辩等多方面组成。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以及练习科技论文写作方法。

六、建设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院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较匮乏,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和发酵工程实验室设备过于陈旧,仅能开设基础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所需的条件不足。实验室有二联体不锈钢机械搅拌发酵罐及相关附属设备,高速管式离心机和小型喷雾干燥机等分离设备,具备一定的基础。但非常缺乏发酵过程所需的各类实验室基本仪器,小型发酵罐配套设备如葡萄糖测定传感器、发酵尾气分析仪,以及下游分离所需的小试型微滤/超滤管式膜分离系统。另外发酵罐过少限制了本科实验教学,购置更多的小型发酵罐,便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此有必要在未来加强相关的应用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基础教学和研究实验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发酵工程实验平台,作为发酵工程综合实验和校内实训基地。我院目前每年都有校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平台也可设置开放实验室,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科研训练的平台。

在校内建立完善的发酵工程综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力度,不仅可以帮助相关本科学生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企业研发流程,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平台培养研究生,使之成为发酵工程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另外,在此基础上,与周边地区的大型制药企业、发酵企业合作,设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参观和讲解,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产品种类、生产流程、营销方式,以及新产品的研发流程等,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加深对发酵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对现酵企业的认识。

参考文献:

篇4

一、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努力在培养引进使用科技创新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探索形成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力弘扬“四尊四创”精神,深入推广尚德电力科技创业和法尔胜集团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加大力度组织实施“530”计划,进一步完善“530”计划实施办法,制订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科技创业计划。不断扩大资助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力争三年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深入推动“国家60条”和“省政府50条”政策在无锡市的贯彻实施,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各类种子基金,加快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一是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创新平台,完善资助办法等方式,凝聚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物。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政策,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投资和收益分配政策,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区域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建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四是大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手共建一体化、开放型的创新体系。

二、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三创载体建设“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要求,强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三创载体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科教产业园等为重点的三创载体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更加突出载体内涵和质量建设,积极探索三创载体协作网络、多元化建设投入模式,不断完善优化投融资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标准高、配套好、功能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孵化育成功能的科技载体。切实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即择优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行业创新平台、一批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着力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三、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立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推动科学治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推广示范。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着力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无锡硅谷”。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和IC设计产业,推动科技工作与高端服务业更紧密结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围绕高效节能技术、重大机电装备,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一是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重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独特的生力军作用,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跃升。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加快发展,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由科技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农技推广三大体系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创新中心=三大载体组成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围绕建议生态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显提升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篇5

要实现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必须按照协同创新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工程平台课程体系及一套协同创新的机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建立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武汉科技大学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课程组织建设。教师在选择教材和准备教案时,在学生中挑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学团队的成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组织建设工作,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前预先提出希望了解掌握的知识,课后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

(2)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增强本科生参与研究的机会,提升研究意识和能力。例如,一方面本科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承担教师科研课题的占48%以上。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要在实践中锤炼、积淀、提升。

(1)组成教学团队。为了建立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武汉科技大学提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必须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通过教师间的交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安全工程平台课程体系为例,“岩石力学”、“建筑施工安全”及“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了学科建设团队,在不同的教学板块间进行经验交流,将课程教学中获得的创新经验相互融合,实现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2)开展跨学科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充分整合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爆破及职业危害与防护等相关专业资源,确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方向,在各位教师的协同配合下安全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现已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且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就是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同学习的关系,在协同学习过程中,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划分为三部分,即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及课件准备及讲解分数,适当增加课件准备及讲解分数所占比例,要求各小组成员准备教学内容,学生表现积极踊跃,从“作业场所安全、机械设备安全”到“汽车安全、ATM的设计”,甚至是“水龙头、菜刀的安全设计”,内容充分丰富多彩,其他小组成员积极点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了“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及精髓。课下同其他小组的同学交叉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4.课程与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开展教学改革。

(1)更新课程知识。结合前沿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例如,在讲授“安全评价”课程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安全评价”过程,增加了安全评价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针对实例,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安全评价。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安全工业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开设了“建筑施工安全”及“起重运输安全”等课程。

(2)注重能力培养。本专业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本专业课程群和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3)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科技类、创新训练类等课程。对于学生素质拓展,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创新教育3个学分及第二课堂3个学分。

5.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践、课外科研”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探究、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开展实验教材建设。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导师制指导学生科研,为学生毕业设计、课外科研、竞赛类立项和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型项目提供支撑,建构了校内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组织本科生在课外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对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及早进入学科前沿。

6.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

通过多元渠道吸收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

(1)专家讲学,如邀请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钢安全环保部等单位专家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2)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与美国桥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多个国家开展学生的联合培养与合作办学,促进学生知识的交融,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结合自身特色与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金山店铁矿、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4)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及学分互认等机制,鼓励学生到外校学习,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有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二、结论

篇6

【关键词】课程;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方法;钢结构检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而课程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建设工程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应用于建设工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质量检测在工程建设中也越发彰显其重要意义。目前我省检测行业的新情况、新发展对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为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我省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而当务之急,既要从规范、实战、可操作的角度出发,又要站在提纲挈领、全面了解的高度,针对不同专业检测内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人员上岗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为了满足市场上的检测人员空缺,所以在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了钢结构检测这门课程。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工程系的一个新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建筑钢结构施工和加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钢结构详图设计、钢结构检测、钢结构加工厂技术管理、钢结构施工企业的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及钢结构设计等为就业岗位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向情况如表1所示。把TeklaStructure引入教学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钢结构行业发展过快,人才严重不足,行业只能向电脑寻求帮助,很多企业选择TeklaStructure实际是无奈的选择;其次,国内在产品质量方面要求过低,机械式的电脑程序可以满足低要求的需要;第三,目前TeklaStructure软件的使用人员,业务能力和对软件的熟练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应掌握结构、建筑、机械、焊接、施工等多个专业的理论,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熟练TeklaStructure软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软件的优势[2-3]。钢结构检测课程服务于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群)重要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检测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实际,认真操作,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钢结构检测课程依据我国目前钢结构检测标准与规范,并结合实际的钢结构构造发展趋势,重点阐述钢结构检测基本知识、钢结构检测仪器操作方法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钢结构检测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通过仪器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岗位工作的保证[4-5]。

1课程培养能力目标

1.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学习,学生专业能力需要掌握如下:1)掌握钢结构施工图的看图方法和步骤,熟练识读钢结构施工图纸;2)熟练应用TeklaStructures进行钢结构工程模型的建立,掌握软件基本操作;3)通过TeklaStructures提供的报告文档,掌握项目工程材料计划的制作;4)利用TeklaStructures创建图纸功能,掌握钢结构详图的生成,并绘制完整的钢结构详图。通过钢结构检测课程学习,学生专业能力目标如下:使学生达到无损检测中超声检测二级人员的检测水平,部分同学考取超声检测二级人员资格证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颁发);满足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对“钢结构检测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

1.2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两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TeklaStruc-tures软件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拓展和完善学生的详图设计能力和钢结构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工程中能及时发现钢结构原材料、制作过程、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缺陷,从根本上保证钢结构稳定安全。

1.3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1)较好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2)较强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深化设计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有较强的责任心,适应工作岗位要求。4)思想作风;环境保护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2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2.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上课期间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老师利用实际工程由浅入深逐步讲解。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老师讲的速度比较慢,学生课上录用手机拍照录像或者记笔记的方式记录上课需要注意的内容。课上同学们听一节课,自己练习一节课,有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也可以相互讨论。在课后,每个星期安排学生在机房上两天晚自习,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已学内容[6]。

2.2多媒体及网络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PPT演示建模及钢结构的基础知识,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影响资料,其中内容主要包括门式刚架结构、钢框架结构、超高层混合结构(包括劲型混凝土异形型钢柱和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等案例项目,案例项目中包含对应案例的结构施工图、Tekla模型及钢结构深化详图。提取案例中的代表性的位置及节点,作为钢结构详图设计模块的素材。学生自行创建所选取位置Tekla模型、进行构件、零件图出图、图面调整,完成后保存,保存后提交作业。

3钢结构检测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每次上课前会随机提问学生并回答上节课的内容,回答情况会计入平时成绩。由于课程中文字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每次上课都会给学生留15分钟背诵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时间。

3.2多媒体教学法

本课程较适宜多媒体教学法。知识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堂认识;在技能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练习。

3.3仪器操作演示法

本课程较适宜钢结构检测仪器演示教学法。知识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仪器演示与多媒体、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堂认识;在技能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模型演示,学生动手操作[7]。

4课程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

4.1教学内容

结合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的特点,以案例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分上下两学期完成。上学期安排4个案例,从简单的二层框架、无吊车的单跨门刚厂房、多高层框架、到含吊车的门刚厂房,由简到难,在案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案例的学习中,穿插对相关施工图的讲解,同步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上课内容见表2。钢结构检测上课内容包括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内容见表3。实践课程及要求如下:(1)钢结构超声检测作为这门课程的重点,实践中不多于三个人为一组进行实操训练,实践内容包括仪器调试、试件检测以及最后出检测报告。(2)钢结构沉降变形检测、构件涂层厚度检测、构件尺寸检测,一组多人进行分组实践;(3)焊缝表面磁粉检测、高强度螺栓力学性能检测在课堂上由老师演示。

4.2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考核主体为课堂表现、考勤评价、作业评价相结合;(2)成果形式一般采用平时成绩表、点名表、期末试卷等;(3)采用百分制记录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4)考核标准注重学生知识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

4.3考核要求

课程考核按照知识单元分别考核,课程考核的成绩则是每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累计之和。每个单元按照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知识、能力、素质)两方面进行考核,综合评价考核可采用试卷、实操、作业、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定。(1)过程评价(30%)过程评价从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工作成果四方面考评。(2)结果评价(70%)结果评价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考评。

5结论

建筑钢结构工程专业培养学生三个核心能力:“钢结构详图设计能力”“钢结构施工技术能力”和“钢结构检测能力”。为了培养“钢结构详图设计能力”和“钢结构检测能力”专业开设了专业的核心课程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及钢结构检测课程。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工程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与企业无缝对接,直接上手工作,学校的就业率必然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山玉.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TeklaStructure应用综述[J].山西建筑,2010(2).

[2]吴绍强,罗天娣.钢结构与TEKLA⑧Structure[J].电子信息,2011(2).

[3]陈玉骥,张玉红,魏陆顺,彭可可.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信息,2016(4).

[4]王建红.高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4(1).

[5]石中林.钢结构主体结构结构鉴定检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6]陈玉骥,张玉红,魏陆顺,彭可可.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信息,2016(4).

篇7

关键词:高校 艺术欣赏 作用和措施

艺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艺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一直被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及一般的歌曲学唱以外,类似书法、中外艺术史论、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音、美常识和艺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进入高校后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令人欣喜的是,各校都增开了艺术欣赏课程,文理渗透,全面地在各学科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这无疑是明智的举措。

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艺术从艺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运用艺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还使他们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探索,就能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方法,使艺术欣赏这门课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发挥培养学生精神层面上的作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公共艺术课尤其是美术、书法欣赏课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大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等,先辈们的艺术耕耘留下了无数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从夏商周的青铜至秦始皇兵马俑,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到隋唐五代的宫廷艺术,从宋代的院体风格画到明清的宫殿建筑……它带领人们在历史的时空中敖游,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这些艺术作品的传播本身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也是文化艺术的被掠夺史。在学习与探索中引发对祖国民族积极的感情,以史为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欣赏外国美术名作如《尖叫》、《生命》、《弗拉基米尔道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吃土豆的人们》等作品都具有人生教育的意义。通过对比作品主人公的人生境况和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对其苦难与不幸产生同情,对今天的幸福倍感珍惜,从而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其次,它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艺术欣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又能促使他们科学的思考,尤其是艺术史的开放式构架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想象和思维,这些以意象形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以一般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学生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与水平。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获得新的思路,有力地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技活动,达・芬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是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夫人,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对他的帮助很大。创造力是思维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将来人才的必备素质,是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它对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的质量及全民族文化素质综合水准的提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再次,它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是视听艺术,这就使在艺术教育中要通过大量的感知训练。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艺术刺激,要获得敏锐而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感觉是不可能的。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或纪律强迫接受而获得的,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美和熏陶,感染了接受者。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美等多种心理要素得到了充分而又协调的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

当大家普遍认识到艺术欣赏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上的不足。通过了解,笔者看到,增开的艺术欣赏课程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挑战。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尽管减少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但安排给艺术欣赏课程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要想教育质量不降低,出路在于调整艺术欣赏课的内部结构,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艺术史论的欣赏,懂得艺术的美感特征与技巧特点,懂得艺术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表现手法。

世界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欣赏课时内,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安排教学内容总的原则是:勾勒艺术基本知识框架,更新陈旧浮泛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简言之,就是精、新、实、趣的原则。现就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之。

“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突出艺术知识体系中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以少胜多,真正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如西方美术中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意识:从古希腊美术中人的精神的确立,到中世纪美术对人的地位的扭曲,古典主义对人的理性的张扬,再到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激情,现实主义的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追求,20世纪美术中人的失落和非理性的泛滥等等。在教学中始终抓住这一演变过程,比泛泛地讲各个时代社会背景、阶级关系、美术概况等,更能理清西方美术的发展脉络。第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中风格各异的艺术面貌及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德拉克罗瓦的名作《希阿岛屠杀》,对浪漫主义美术的崛起及其重大意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美术对艺术界的影响和冲击;印象派及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以及后现代诸流派的兴起及追求,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大现象,而且围绕着这些美术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凝聚了历代思想家、评论家的智慧,这些问题既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也是拓展学生思路、训练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主体的内容。贯彻“精”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压缩教学课时,我们用节余的课时可开设与美术相关的“比较艺术”内容,甚至将美术拓展到政治、科学、宗教等领域去,把讲授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给学生以启示,同时相应地改变教学方法,以问题式教学代替面面俱到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新”主要体现为:突破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止于20世纪的框框,一直下延到二战后的当代美术,增加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新内容。就中西美术特色的比较而言,究其差异和历史上的相互影响,可追溯其文明渊源和展望未来美术的走向。同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应突破单一的社会政治批评模式,运用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分析美术现象。如文化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比如,对库尔贝名作《浴女》的理解,不要仅停留于艺术层面的讲述,而应从人格理论角度把画家及作品理解成为对神、贵族叛逆和反抗的现实人格力量的代表,并从油画新技法角度去理解画家的“现实主义宣言”。此外,还可介绍美术领域内最新现象,范围可涉及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新趋势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介绍当今国画界对唐、宋工笔绢画和元、明、清文人画的新理解等,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实”即教学内容的实在,即讲在点子上,也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取舍教学内容时应该坚持一条: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是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知道的东西,少讲或不讲,如现代中西美术许多理论问题尚在讨论中,在处理这一课程的教学时,不必纠缠于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而应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于实际运用。我们将美术欣赏分为上、下编。上编两章,一章讲基本理论,一章讲鉴别欣赏;下编则是中西美术比较分析的实际运用性讨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中外美术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从事中西美术欣赏分析的实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应单纯追求奇趣,而应在精、新、实的前提下力求有趣。如“向日葵”为凡高这个不幸的艺术家一生热爱光明的象征,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画家?在教材上流水帐式的生平经历叙述中找不到答案。从文人画家徐渭豪放泼辣的大写意画风与画家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看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孤傲、冷漠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生动、丰富的细节,促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以自己的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自然地理解到,生活与艺术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艺术的执着,是凡高、徐渭、朱耷成为伟大艺术家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学的目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发展学生获取艺术知识和欣赏的能力。在教学时,应该具体运用范、练、启、议四种方法。

“范”是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示范性。教师不只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还应将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技巧演示过程展示出来。比如分析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时,教材的结论说蒙娜丽莎以明暗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西洋传统绘画来讲,是个重要的发展。怎样理解这一空泛的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教材的分析入手,提出教材上的审美观趋于单向线型思维的一面,联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文化的矛盾、画家本人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和实际绘画创作过程以及前后其他画家作品,从油画画种的形成初期技法角度、从构图、题材、明暗(包括那个时期特有的富于古典味的色彩运用及不同于后来的印象派色彩的特征、意义),全面分析和理解教材上看似空泛的结论,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时从单线型思维到多维立体思维。另外,讲授水墨写意国画时当堂表演范画,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画具介绍到墨分五采焦、重、浓、淡、清的技法演示过程,乃至国画(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计白当黑的写意观的课堂讲授与演示,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运用平时的知识积累来分析问题的示范和引导。在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科研的体会,告诉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识,得出新的结论。

“练”就是自我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加强练习,以自己的积极思维代替被动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练”,我们应该抓两件事:一是抓课前的预习,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的结业分析文,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作知识的能力。在讲授某一章节之前,预先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预习教材,必要时印发有关参考资料,学生必须在专门的预习笔记上完成预习题,记下预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增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结业分析文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结业分析文的写作,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会普遍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会初步体验到欣赏美术作品及研究问题的乐趣,激发探讨问题、写作分析的欲望。

“启”指讲授中的渗透启发式。运用对比方式在纵横比较的开阔视野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比较中西方建筑风格样式,应从思想取向、造型特征到各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差异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中国建筑侧重于人与自然保持联系,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装饰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为其建筑特征。西方建筑中洋溢着人体美的希腊围柱式石结构,外观沉闷、内部亮堂阔大的古罗马神庙,象征着渴望与神保持联系,这种象征一直影响着拜占廷、中古俄罗斯罗马风格与哥特式建筑向高空发展,影响着现代建筑摩天大楼的建造。通过比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之处,还会使他们进一步思索两大类建筑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发展趋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评价,意味着有新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或者不同的观念,这对学生就是一种诱导和启发。

“议”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一起的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对问题反映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我们应在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式教学,如插入课堂讲授中讨论,专题性讨论,结业分析文的汇报性讨论,“幻灯片观摩艺术沙龙”式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启发性、研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看,以课堂讲授为主,但又要注重示范性和启发性,这样对学生实际艺术欣赏的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配合课堂教学和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可对此作些探索。比如与校团委合作搞“综艺大赛”,定期举办“艺术欣赏”宣传橱窗,开辟专门艺术欣赏网页,给学生开设讲座课之类,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了解艺术特性,激发出他们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S9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201-02

1概述

近年来,通信产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通信设备与网络升级换代、三网融合不断推进,3G移动通信网络逐步兴起,每年需要建设施工的通信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得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又能从事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的工程建设复合型人才。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具有技术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个工程往往涉及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制图、概预算、工程管理(监理)等多方面知识。学生要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还要全面了解工程建设流程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通信技术综合知识,而且要会灵活运用。以上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是一门包含了多种技术的课程,实践性较强。本课程主要涵概了工程师素质准备、工程基础建设、工程勘察与设计、硬件安装技术以及工程验收移交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勘察与设计能力、工程制图能力、硬件安装能力以及工程验收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完成整个通信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安装调试,确保工程质量和通讯网络长期稳定的运行。

在课程建设理论支持方面,我们遵循了“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设计理念。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立足苏北育人才、服务行业福百姓的办学特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扣为信息产业培养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任务”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人才特点,将专业定位在通信技术服务领域,主要培养面向通信与网络设备的工程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含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以上是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具体实施的指导思想。

对课程设置进行具体化,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采取的实施途径是:校企合作;课程具体的工作领域有通信设备生产、通信设施建设和通信运营服务和维护;课程能够培养的职业素质: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团对合作、勇于创新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理念开发的课程,是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本课程涵概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

1)通信企业特点和电信网络架构,掌握线路施工的基础;2)杆线、架空工程的原理与具体施工技术;3)通信管道工程的原理与具体施工技术;

4)能使用线路施工中所必需的光纤熔接机、OTDR等仪器仪表;

5)具有查阅文献,手册等工具书及设备产品说明书、目录等资料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在课程建设期间,我们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途径,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核心,结合本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以“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为依托,按照实训条件企业化、教学情境职场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和教学成果产品化等“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 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等“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实施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好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工程设计与施工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综合分析和实践运用能力,我们将在现有的3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与多家通信施工企业等合作的基础上增加3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后每年增加不少于1个。与各实习基地达成长期协作、关系融洽的合作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例如施工必须的登高证、电工证等。

3)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通过实际演练理解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同时尽量采用小班上课。

4)加强对外交流,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坚持开放式办学,坚持教育社会化,为此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辟国际市场,探索国际联合办学的新途径。增强学生与其它国家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聘请社会和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举办讲座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今后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篇9

关键词:校企联合;专业课程设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

作者简介:杨夷梅(1978—),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

1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状况

本科教学中的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进行课程设计,它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多数学校中基本类似:教师先拟定一些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课程题目和要求进行资料的查阅、方案的设计、实验模拟验证方案的正确性,最后撰写设计报告文档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为了方便指导,往往多年来使用几个相同的设计题目,内容和要求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能力的锻炼,很大一部人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设计而设计,缺乏设计兴趣,因此课程设计的实际效果比理想中的差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实际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了重新规划。2009年我校正式设置网络工程专业并开展招生工作,为了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本专业把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落脚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时间并不长,但目前社会发展速度相当快,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可供参考的方案不多,因此进行网络工程相关课程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形成了较好的合作环境,因此打算探索一种校企合作联合实施的课程设计模式。经过6年的尝试,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有5门课程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实施完成的课程设计。结果表明,这些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提高很大,由于融入了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题目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好评。

2校企合作课程设计模式的实践

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各校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存在很大差异性,总体是将所学课程一门或多门中重要知识点综合起来,并要求在课程设计过程灵活运用,采取组织学生集中时间、统一地点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重点对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技巧和使用的实验方法进行详细的指导,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步骤和熟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除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外,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分析理论、设计方案、计算数据、查阅资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养成较为严谨的科研精神。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就是学校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参与校内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和培训,并严格按照企业单位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教学单位专业教师会协同参与,一道与企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和培训学生的课程设计,简单说就是课程设计项目化。由于企业单位是一个现实经济社会的运营主体,能直接感知经济社会的变化,更能明确人才的具体需求。而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没有企业经历,不可能全面了解经济社会最近的变化,尤其对部分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不足的教师。因此,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企业可以把最新的变化传递给学生,学生进行跟踪,学到最新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节省培训费用和创造价值。同时,将企业的优秀人才请进学校,可以弥补高校教师在企业经历上存在的不足,可以大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能力。

3课程设计的实施

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际项目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我院与20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协议,这些企业都是IT或DT企业,多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建设,目前按照地域分布、专业分布建立了10多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个(网络工程实验、综合布线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有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长沙蓝狐网络、北京IBM软件、长沙中信教育中心、上海尚观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北京渥瑞达北美IT培训中心等相对固定的学生实验基地8个。

3.1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

面向校企合作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项目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随时更新,不能一成不变,让学生随时了解并掌握最新前沿知识,学会行业的需要的技能,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行业的主流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提前与社会的需求接轨,让学生在校也能体验企业岗位的责任和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工作态度。近两年来,我院邀请了长沙蓝狐网络有限公司来院协助指导2010级、201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工程与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每次课程设计期间公司将会派来3名技术人员与我院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为期1-2周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设计工作完成后会邀请项目经理为学生做专业交流、技术讲座及设计总结。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选题、教学指导和培训、项目验收及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以企业的具体实际项目为题材。在开展课程设计之前,企业技术人员与任课教师共同讨论设计的选题,并且考虑到“目标性”“工程性”“可行性”及“自主性”四个方面确定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项目。对于大的工程项目企业技术员划分了多个子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多个任务。有的时候,教师只划定一个要设计的大致框架,要求学生根据需求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在选定好课程设计的题目后,企业培训老师将进行与课题相关专题讲座,每讲完一个专题座后,要求完成1-2个实验项目。与我们合作的长沙蓝狐网络有限公司结合实际项目,编写了非常详细的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还开发了多个与实验相关的模拟工具软件,并要求学生在模拟工具上完成相应的项目实验。所有课程设计实验项目全部安排在计算机学院四楼的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也可以利用我院网络工程实验室现有的其他的网络工程设备来完成相应的实验。在做项目实验时,通过加强实验培训和手把手指导,企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一起共同来指导每个实验项目,保证了实验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实验验收完成后需要撰写项目的各类文档,并将文档装订成册交给指导老师或实验老师审阅。

3.2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根据课程设计期间的出勤、实验项目和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一般出勤占20%-30%(包括理论讲解考勤、专题讲座考勤、基础实验考勤),实验情况占40%,设计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30%-40%。对于考核的内容要求如下:(1)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2)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程度;(3)课程设计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运行状况是否良好;(4)文档撰写是否完整规范;(5)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团队合作意识是否明显。以上几点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课程设计重点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课程的考核仅仅通过理论考核或仅仅检查学生的项目结果是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项目化的课程设计重点关注设计过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过程。为此,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能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4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的特点及创新点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实验设备昂贵,且工程实践环境不易构建等特殊性,根据我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主要存在经费不足、培养经验不足,具有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实训实验辅导精力投入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完善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得到企业的培训,降低学生的培训成本,实现走出学校就能直接上岗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工程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4.1培养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工程训练技能水平,不出校门就逐渐把专业专职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让老师们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逐渐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学校还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学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感受企业项目开发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和实验教师就可以不去企业也能参与具体小企业项目,积累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另外,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两年来的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大量的实训实践课程任务让学生真正参与了企业实际项目,同时也让教师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在以后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就能更好地指导和辅导学生的实验实训项目。同时我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为期1-2周的专业见习,有趣的企业文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2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为了加大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企业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把企业项目带到学校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实际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课程设计教学工作,专业教师通过多次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使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参与课程设计的实际指导,也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来制订下一届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紧跟市场前沿和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结合和完善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增强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和企业实习能有效弥补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项目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分解,提炼出富有实际意义的案例,融入到校企共同研究开发的教材中去,这样的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现在校内就可以进行企业案例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既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企业的生产要求,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4.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地一起进行实验实训,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前体验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以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能利用课程设计时间与企业的工程师交流探讨,实时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清晰地明白专业学生能为企业做什么,需要准备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课程设计实训,让学生积累了企业工程项目的经验,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工作和学习,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能够主动自愿地去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和探索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专业老师和企业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增进对毕业后工作的实际认识。

5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4月开始我院在网络工程专业2010级和2011级学生教学中进行了“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工程与设计”等多门课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以来,效果明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掌握水平,而且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热情非常高,不再存在以往那种无故旷课、请假的现象,相比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课程设计教学效果。2010级和201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有一半同学通过了“网络工程师”级别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陈炯昊为代表的三位同学分别取得CCNA和CCNP资格认证。这足以表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进行的时间还不长,我们还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程设计会大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课时补助少,这样会严重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如何计算企业的费用问题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如何构建一个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将继续努力,大胆探索,通过几届校企合作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希望形成融合多种教学内容的创新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合格的、综合性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代武,彭智朝,李曾妍.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5):39-40.

[2]林嵘,康其桔,侯晓霞,等.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4(增刊):389-393.

[3]戴娟萍.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的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篇10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工程管理;学科建设

工程管理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在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下,我国为其发展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问题,比如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发展跟不上时展需求。为了提升工程管理学科的社会适应性,需要加快培养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并结合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对工程管理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讨。

一、工程管理人才发展现状

(一)工程管理人员现状

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较大,但是现阶段企业中高层工程管理人员比较缺乏。工程管理人员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基本素质不高。首先,工程管理人员人文素质不高,表现在在工程中缺乏自信心、责任心,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其次,个人阅历不足。工程管理人才的年龄较低,大多在二十多岁左右,不具备工程管理阅历。第二,技术素质不高。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人员技术掌握的较为广泛,但是对于每一门技术都缺乏精通和深入的研究。第三,管理素质。工程管理人员缺乏沟通能力、系统性的管理理念、对资金的运作能力。

(二)企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下,各个企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工程管理人才成为市场紧缺人才。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是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结构失衡,表现在低层次的工程管理人才较多,但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较少以及工程管理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二、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现状

我国现阶段工程管理教育学科的特点是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结合,重视工业基础好、就业灵活、懂管理、懂操作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学科的发展现状是缺少对针对不同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差别化培养教育培养机制。同时,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建设缺乏高素质教师,在教育专业的设置上,本科层次工程管理大多集中在土木、建筑院校上,其他院校很少开设工程管理学科。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部门对工程管理学科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下,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管理建设效率不高,缺乏专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在国内,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人才都是技术类人才,缺乏管理知识。教育部门和高校也片面的认为工程管理学科就是技术类学科,没有认识到管理在这门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内涵把握不科学。

(二)工程管理学科层次结构不合理

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定位应该是研究、解决工程技术发展中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等管理问题的学科,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强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但是现阶段工程管理技术人才的学历大多是专科,学科设置虽然也由专业技术和管理课程组成,但是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设置无法达到理想水平。

(三)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内容界定不清晰

工程管理被设置成一个专业的时间补偿,在对工程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上,在技术结构为中心还是以知识管理结构中心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导致一些学校的工程管理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化,不利于工程管理学科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工程管理学科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不是将工程教育和工程管理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融合。但是现阶段工程管理教育学科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身上,表现在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往往具备一种单一的技术能力,却缺乏支撑技术能力的技术知识,导致很多工程管理教育人员的知识面比较狭隘,对创新性的工程管理教育缺乏认识,不利于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

三、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完善策略

(一)明确工程管理学科设置层次,优化培养结构

专科层次的工程管理学科设置普遍不合理,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加上专科学生的学习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不适合开展复合型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为此,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可以适当取消对专科生的招收。与此同时,工程管理学科教育需要加强对本科生的招收,并结合工程管理学科建设现状适当的缩小学科规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硕士生,则是需要扩大对其开展的工程管理学科教育规模,引导硕士生将所学的工程管理学科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应用。

(二)加大对工程技术各专业管理教育的普及,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工程管理培训

1、普及工程技术专业的管理教育

对于主修工程技技术专业的在校学生,在其工程技术学科教育中要增加工程管理类的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并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些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其他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选择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课程。

2、加大力度发展在职教育

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分为两类,一种是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一种是从事管理实践的人才。这两种人才在实际的管理中技能、知识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需要对其开展专业的培训。对于技术管理背景的工程人员要鼓励他们到高校学科更多的工程管理理论课程,让他们指导高校的实际教学。对于具有管理背景的工程人员,则是引导他们 多参与企业举办的专业技术管理培训,提升他们职业技术能力。

(三)强化工程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

工程管理人员培训要满足素质人才裴延要求,在强调知识技能、科学技术的同时培养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开设人文、道德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增强他们的工作自信心,同时减少社会发展建设中不良风气对工程管理人员的不利影响。

(四)建立工程管理一级学科,完善学科体系

首先,基于社会发展下,人们对工程管理的重视。为了实现对工程管理学科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学科资源损失,需要有关人员改进现阶段的工程管理发展现状,提升工程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和工作胜任力。未来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实现对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工程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工程建设管理、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经济等多个二级学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型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下,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实行进一步的改革,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将工程管理从管理科学和工程的一级学科中有效分离出来,将其发展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并结合实现规范工程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好的促进管理学科发展。为此,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下,需要各个学位委员会成员和教育部门对工程管理学科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升这门学科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课题组.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1-9+63.

篇11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

改革开放30年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和劳动力最密集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将有更大的人才需求量。

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我不断研究探索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按照“以用定学,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将追求更高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行为准则,建立“课堂学习培养法律文书起草能力、施工现场培养解决工程法律纠纷能力”的课程改革思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手段等方面积极改革。

一、建筑工程法律与相关法规教学内容的组织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建筑企业开展各项业务的主要作业程序为主线,按各项业务开展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集成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建筑工程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建筑工程法律与相关法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以“学”“会”“懂”和“知识”“能力”的跟进关系为主线,设计了以下目标: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建设单位和各从业单位的相关法律规定;2.具备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阶段遵守、应用法律法规能力;3.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实务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个人的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

三、建筑工程法律与相关法规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实现模块化、任务化、系统化教学模式

根据工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划分为7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分为几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有若干个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接受任务、制订计划、确定方法、完成任务、效果评价、工作总结”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或者实训室完成每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方法

1.“面授+讨论”教学法。在讲课中,主讲教师搜寻与建筑法律、法规有关的实证案例,培养学生对建筑法律法规的学习兴趣。经常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采取过程讨论、考核鼓励的方法。2.“任务驱动+情境体验”教学法。通过布置起草合同书、投标函的作业形式,使学生提高实际能力。通过介绍相关律师事务所网站、专业法律网站等网络资源,从而开阔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3.“启发+互动”教学法。课程讲授中,每次新概念的提出尽量采用启发和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建课堂的积极气氛。4.“学+做+考+创”教学法。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例分析、招投标模拟、编制一系列合同,同时,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核评价中采用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法,将考核与创新能力相结合。5.“课堂解惑+网上答疑”教学法。在课堂上,主讲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及时进行传道解惑,解答学生的疑难;在项目现场,由项目工程师进行指导,利用QQ、E-mail等与学生保持沟通和联系。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当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课件,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具体、容易理解。2.网络教学手段。教师制作该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教学素材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形成网络课程,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课后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情境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以任务(项目)为载体,以工程过程为导向,引入职业活动训练项目,进行情境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任务形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现场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将现场教学合理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带学生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场结合实物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好地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为了加强该课程的可操作性,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从建筑企业、监理企业、项目咨询公司邀请行业专家,与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和设计,认真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编排。科学设计学习情境,认真选取了教学内容。在以任务(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应知部分的知识后,通过职业活动训练项目的情境教学,引入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通过培养、读研、访问、进修、兼职、客座等途径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水平、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机制,鼓励、奖励引导教师全面发展;提高教师职称、学历;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2.措施:(1)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和业务素质;(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送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培训、实践锻炼,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对新上课教师实行“导师制”。指派有丰富经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新上课教师指导,要有学习计划和指导计划,期末写出总结交学院和学校进行考核;(4)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教研活动、参加科研、教学督导、课堂教学比赛和教学课件比赛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提供平台,鼓励教师多出成果。结合学院的有关要求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参加教学研究、编写各种教学文件和资料的机会,培养科研、教研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新建本科院校要在未来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首先抓好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探索高效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关键切入点,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发展提供借鉴[2]。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西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新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部署及新疆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为新疆地区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优秀环保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疆跨越式发展模式对环境专业建设的要求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新疆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缓慢状态驶入高速时代,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下,新疆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前进,中西部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然而,新疆地处半干旱区,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弱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新疆跨越式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挑战,环境现状已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2009年,新疆废水总排放量达到77200万吨,是2000年总排放量的1.7倍;2002年以后废气排放量也逐年上升,2009年废气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5031.28亿m[3]。另一方面,固体废弃物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处于不稳定变化状态。从总体上看,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新疆的水环境、大气环境整体质量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疆环境质量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环境质量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

2.生活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境问题不仅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化的急速进展对环境也同样产生很大的影响,新疆的城市生活环境问题亦不容忽视。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废水排放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2009年达到70.3%,这也是新疆废水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烟尘排放量比重虽然在2000~2009年间有所下降,但比重仍在30%左右[3]。从上述数据来看,新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生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现,需要尽快加以抑制和改善。

3.绿洲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改善与局部恶化并存。在不断改善城市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绿洲的绿洲-荒漠过渡带以及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质量仍有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地退化严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形势仍较严重;林地、草地总体面积少,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服务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绿洲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等。除以上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外,还有大量农用土壤的地膜污染、矿藏开发和重大工程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等突出问题。

针对新疆跨越式大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市场对环保人才有其综合要求。因此新疆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紧跟市场,有的放矢,制定适应新形势下新疆环保事业发展的环境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和区域要求的合格环保人才。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能够发挥一般高校环境专业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环境在线监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外,应更侧重于生态环境的评估和修复以及环境遥感等方面的培养。特别是针对新疆干旱区的气候特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对乌鲁木齐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或流域大范围的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以环境遥感和自动控制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水质水量实时监测设备,实现水环境要素的实时、多源、高效、高精度的在线监测,并对相关环境监测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表达、评估等。

二、新疆煤炭行业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

除了新疆特殊的发展模式和特殊的自然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特有生态脆弱问题外,新疆特殊的行业大发展也必将带来对环保人才的大量需求。新疆新建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把握市场脉搏,为新疆环保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国家将新疆定位为我国适度开发的自给区和能源供应的战略后备区[4]。“十一五”期间,新疆的煤炭开采量创历史新高,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3942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大约1亿吨左右,5年来累计生产原煤3.42亿吨,年均增速达到20%,比全国平均高出近14个百分点。2010年,中央文件,对新疆能源发展作出明确定位: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2011年1月,中央又把新疆正式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建设的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纳入国家能源和煤炭发展规划[4]。新疆煤炭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随着新疆煤炭开采战略的实施,因煤炭开采和深加工而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5]:

1.煤矿区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大多数流经复杂的地质层,含有多种污染物和悬浮物,个别废水因流经含硫铁矿的煤层而酸性很大。新疆地区的煤矿大多数远离居住区,一些小型煤矿因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肆意排放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将严重影响当地的地面水体,最终污染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煤炭开采造成地下水形成漏斗的现象在全国的采煤区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新疆作为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区,这一问题就尤为严重。因地下水被大量抽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因补给地下水而干涸,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饮用水短缺,

篇13

关键词: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工程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模式正朝着集约式方向发展,工程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工程管理也更加全面。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工程管理也因此更加高效。但是我国工程管理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的失衡、行业差距的增加、区域工程建设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工程管理制度、法律的建设和执行存在不足等。

2工程管理和科技创新分析

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的生态维度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程管理人员肩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责任更加沉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管理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成熟。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科技在生态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生态科技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友好发展。

3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受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市场调控手段,能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需要对法规强度、政策工具和预测性进行考虑。其次,受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生态科技创新中,绝对不可忽略市场结构这一因素,该因素主要通过市场集中度与竞争程度进行衡量,需要保证市场结构的合理。在市场竞争中,顾客需求是推动生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态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企业会因此更加重视生态绿色产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潜在顾客的利益也是企业需要洞察的重要因素,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开拓新的市场。最后,企业内部环境也会对生态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中,不得不提的是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科技。并且,企业资产结构也会对生态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并实现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企业科研能力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4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4.1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引导

企业通常缺乏长远的目光,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比较被动。所以,政府需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企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在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时,需要综合政策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工程建设在政策的指导下规范进行,使生态科技创新主体的责任得到明确,并且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4.2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通常来说,企业外部环境出现问题,企业就会依法进行处理。我国工程管理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但实际上缺乏定性标准对企业执行力进行检验。所以,国家需要促使一些强制性标准得到明确,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有关定性标准更加清晰,并且得到有效的实施。

4.3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生态科技创新研究

事实上,存在不少方法可用于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工程管理而言,政府需要采取各项可行的措施去支持生态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对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参与进行鼓励。所以,政府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政策,为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提供帮助。政府应当更加注重生态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且,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先进生态科技管理经验的引进,使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进度加快。企业在进行生态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应用,使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4.4加强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市场的开发

目前,有必要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头脑中关于生态科技产品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使人们更加关注环保。与此同时,促使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其在建设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5提高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需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所以,企业需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足够熟悉,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进行生态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部分企业较少接触到生态科技,但实际上生态科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重要。所以,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生态化理念,以长远的目光,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相辅相成,要想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促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保证工程管理的有效性。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应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价值,注重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生态科技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促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实现友好发展。

作者:陈秀伟 单位: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产登记交易中心

篇14

一、提升对课程开发意义的认识是做好课程资源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是我们认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全面发展、个性彰显、潜能释放、学习兴趣等等,更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它既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形式和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我们认为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课程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课程文化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秀;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三是我们认为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实施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要看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的素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课程。学校教育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享受丰富的课程资源,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受到熏陶、浸润和滋养,获得生命成长。

四是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学校应该是个文化场,文化是一面无形的旗帜。它是一种巨大的无声力量,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给人以精神的熏陶、文化的浸润和品格的滋养,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才是难忘的课程,刻骨铭心的教育。

五是我们认为学校设置课程的丰富性正在成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实施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这样批评,“过分地强调知识是现代教育的悲剧。”这一见解和主张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不应该比升学率,不应该比分数的高低,而应比课程开设的丰富性,课程开发的创造性,课程对学生的实用性。

二、建设校本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