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范文

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篇1

由于计算机网络缺乏严格的管理规定,使得计算机以及网络的重要信息被非法侵入。关于计算机的一些重要的权限都掌握在个人的手里,这样就缺乏了安全的保障,缺乏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措施。

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保障要建立在完善的计算机安全防护系统之下,具体措施如下:

1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相应对策

要使得计算机的信息得到安全的保障,就要采用安全性能高的系统,并对数据加密,加密技术要完善。可以通过隐藏、水印数字等手段将比较重要的文件与资料隐藏到一般的文件中,然后再通过信息的传递,这样可以提高信息的保密性。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是很必要的,在主机上安装杀毒软件,能对定期的病毒入侵进行扫描检测,及时地补漏洞,主动地杀死病毒,这也对文件、资料等其他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东西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就可以直接处理。使用电脑时,要使用安全的路由器,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密码算法的路由器,可以采用密码算法和加解密专用芯片的路由器。

2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对策

篇2

 

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网络安全明显跟不上网络建设的步伐。网络安全问题致使信息出现泄漏,引发信息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时就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分析研究信息安全问题,从而提出解决之策,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高效应用。

 

一、现阶段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法律法规文献方面来说,尽管国家颁布了相应法律以及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这些法律条文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约束以及保护力,但是整体上来看,这些条文对网络信息内容规范的较为分散,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规划措施,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就给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提出了一大难题[1]。

 

我国信息化建设尽管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发展较晚且时间短,在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信息技术上依赖于进口,这就对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信息网络应用中长期存在病毒问题,随着技术发展,病毒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现阶段的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蔓延,它们一般都具有自启功能,一旦侵入直达核心系统和文件,造成数据传输问题,甚至出现系统崩溃。涉密信息在传输中安全性低,这就造成涉密信息在传输中极易被破译和搜索。很多电脑在网络中没有保护措施,这就很容易受到内部或者外部威胁的入侵,造成网络安全问题[2]。

 

网络技术发展中,人们的眼光聚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网络安全建设重视度不够,一旦安全出现问题,没有有效科学的补救措施,有时甚至采取关闭网络的方式解决问题,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

 

2.1政府法律制度上的完善

 

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需要政府法律制度的支持,从而保证每个行为都能有法律参考,同时要确保对法律法规进行及时更新以及,从而确保法律制度的完善,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保护。

 

2.2安全技术上的不断提高

 

2.2.1计算机数据操作安全应用

 

现阶段的数据操作安全应用上,对于C2级别操作系统使用时,要尽量保证相关配套的使用,对于特别重要的系统要应用A级别系统保护。

 

2.2.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中最常见的就是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它们能对病毒进行实时扫描和检测,在清理病毒过程中,主动进行病毒防御清扫工作,对电脑内文件、内存和网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手段进行处理,防火墙是防病毒软件和硬件共同合作的产物,它通过防火墙自身内外网之间的安全网关对流通的数据进行实时有效的过滤和选择,控制信息是否能够安全进行转发,同时防火墙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向,并对网络使用情况以及流量使用状况进行审计,隐藏网络内部IP地址等作用[3]。防火墙的使用,有效的帮助电脑系统进行网络安全隔离,利用网络信息安全过滤规则对外网用户进行非法访问设置,同时只开启必须的网络服务功能,对外部的服务进行防范攻击,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使用同时为网络信息安全使用创造大环境。

 

2.2.3企业单位安全路由器的使用

 

企业单位内外部网络的连接、流量使用和网络信息安全都需要安全路由器设备的使用来实现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2.2.4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御体系

 

网络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中,病毒入侵检测能力是判断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因素。电脑入侵检测系统由入侵检测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组成,它能对网络防火墙静态防御漏洞进行弥补,同时可以拦截电脑内部以及外部的攻击,并对错误操作等行为进行防护,一旦检测到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电脑入侵系统就会及时反映并处理问题,消除安全威胁。目前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入侵诱骗系统,通过真实环境的虚拟网络系统对入侵者实施诱骗,诱导入侵者进攻,以方便获取入侵者定位信息,同时对其进行控制,这种方式有效的保护了真实网络系统的安全[4],通过对入侵者定位信息的搜集,有力的打击了入侵犯罪行为。

 

三、结束语

 

信息安全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重视信息安全,提高自身信息安全技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制度顺利的实行。

篇3

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也被国家决策层纳为重要项目。与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虽然开展的比较快,但是起步晚,并且是随着对风险问题的认识的深化而发展的。商业银行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发展,造成全局性的失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柜台等业务已有多年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验证,而作为一项新型的业务---信用卡,它连接了多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发卡行、特约商户以及持卡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其中的信息安全成为重中之重。银行的基础是什么?毫无疑问,当然是信息和数据。对于客户来说,商业银行给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要为客户提供可靠的环境以及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安全措施建议

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展对持卡人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训,对于持卡人,在开卡时,要明确的详细的传递有效的信息,对于用卡的安全性和风险性进行必须的培训;定期向持卡用户发送相应的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保证用卡安全。

对于持卡人的个人身份进行定期的验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进行身份核实,以保证用户的用卡安全。发现问题和错误,要及时更正、修改。

对于恶性病毒软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整治。制定严格执行恶意软件的升级以及定期扫描,使得网络通信方面的风险最小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线力,在实现网络安全方面也是如此。要实现网络的安全,首先要有先进的技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在技术的保证之下,需要实现以下几个基本目标:网络线路及设备安全、防范网络黑客攻击、数据传输保密、对网络通信进行实时监控、减少网络安全漏洞、应用访问控制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安全技术解决方案的实行。

1. 网络线路及设备。网络设备安全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很容易出现单点故障,解决办法主要通过在网络设计中增加冗余设备、冗余线路等方式,来避免设备或线路失效对网络产生影响。考虑到银行业务数据的重要性,在进行广域网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域网线路和设备的冗余备份和自动恢复的功能,因此两级银行(总.分,分.支)的网络至少选择两个不同的电信运营商的广域网线路进行互联,两条线路之间互为备份。当一家ISP出现故障或者一条线路出现故障时,路由器会通过动态路由自动选择另外一条线路。

2. 网络隔离。为了防止外部对内部和内部网之间的非法访问,首先要对各个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进行逻辑隔离,然后再对各网段实施访问控制。

3. ACL。ACL使用包过滤技术,在路由器上读取第三层及第四层包头中的信息如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等,根据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对包进行过滤,从而达到访问控制的目的。网络中的节点资源节点和用户节点两大类,其中资源节点提供服务或数据,用户节点访问资源节点所提供的服务与数据。ACL的主要功能就是一方面保护资源节点,阻止非法用户对资源节点的访问,另一方面限制特定的用户节点所能具备的访问权限。创建访问列表同编写一系列if-then语句非常相似――如果满足给定的条件,则执行给定的操作;如果指定的条件不满足,不做任何操作,继续测试下一个语句。访问列表语句基本上是对包进行比较、分类,然后根据条件实施操作的包过滤器。列表一旦建立,可以应用到任何端口输入或输出方向的流量上。应用访问列表后,路由器会分析沿特定方向通过那个接口的每个包,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4. 硬件防火墙。一般银行系统用到的都是硬件防火墙般银行系统用到的都是硬件防火墙设备,这样就能够比较高效的保证网络的安全性能,从而可以过滤不安全的信息类型,以降低风险。要想使得网络环境变得更加安全,就应该加强防火墙的安全措施,比如只有通过管理员认可的应用协议才可以通过防火墙。防火墙的应用比分散到各个主机上更加便捷、经济。它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 ,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作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绔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另外,收集一个网络的使用和误用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的理由是可以清楚防火墙是否能够抵挡攻击者的探测到攻击,并且清楚防火墙的控制是否充足。而网络使用统计对网络需求分析和威胁分析等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在一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内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隐私问题,细节可能包含了多重信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会是安全问题的一个导火索,引起内部安全漏洞的出现。所以,注重细节,是关系到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强调审计工作的安全、高效和信息化,从审计工作的现状、发展瓶颈到信息化审计的制度健全、引入主机系统安全审计、业务系统安全审计等相关管理办法、新技术或新理念和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论述构建安全高效的审计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

审计是客观评价个人,组织、制度、程序、项目或产品。审计执行是以确定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信息,还提供了一个可内控的评估系统。审计的目标是表达人、组织、系统等的评估意见,审计人员在测试环境中进行评估工作。审计必须出示合理并基本无误的报表,通常是利用统计抽样来完成。审计也是用来考察和防止虚假数据及欺骗行为,检查、考证目标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检查目标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尺度和其它审计准则。实现审计的信息化,有利于管理层迅速准确的做出决定,对于政企业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尚存在性质认定模糊、工作范围过于狭窄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审计的基础工作是内部审计,内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加强任何机构内部管理的必要,推动经济管理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审计。因此说审计部门是其他监督部门不能代替的,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的监督都可以通过审计来完成。审计应用与高新技术机构中,在防范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领导层做出正确决策。

一、审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增强,审计范围也不断扩大。当前,审计方式已由财政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发展,由账项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发展,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发展。审计管理上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审计机关把审计管理工作前移,把质量控制体系贯穿与审计工作中。在此趋势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暴露出其效率低、审计范围小等劣势,使得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越发缺乏及时性。

(一)内部审计性质认定较为模糊。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但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产物,强调外向。这种审计模式使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产生模糊,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很难融入经营管理中,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很难履行监督评价职能和开展保证咨询活动,因此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向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其职能是监督和服务。但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局限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及合规性审计。长久以来内部审计突出了监督职能,而忽视了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原因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不高,也有不重视法律、法规的因素,还有监管不力、查处不严的原因。目前内部审计尚处在查错阶段,停留在调账、纠正错误上,还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没有较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尚待开发。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匮乏,不适应电算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目前多数审计人员硬件知识掌握不熟练,软件知识了解也不足,因此不能有效地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效益性。由于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标准不同,功能也不完整,因此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有一定难度,导致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审计手段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二、信息化审计体系的健全

当前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是建立审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共享化、公开化,逐步达到向现代审计方式的转变。这一趋势是随着当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推进,国家确立的公共财政建设、公共服务的实施、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运而生的,三个“公共”的主旨是: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更注重民生;使用重点更注重服务;使用效益更注重民意。

信息安全审计是任何机构内控、信息系统治理、安全风险控制等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决定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地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目标,同时能更经济的使用资源。信息安全审计与信息安全管理密切相关,信息安全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出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控制体系的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的标准。这些控制体系下的信息化审计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安全,从而达到安全审计的目的,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由此,国际组织也制定了相关文件规范填补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某些空白。例如《信息安全管理业务规范》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认可,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我国法律也针对信息安全审计制定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务院办公厅关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的通知》等文件,基本规范了内部审计机制,健全了内部审计机构;强调机构应加强内审工作,机构内部要形成有权就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最佳氛围;审计委员会直接对领导班子负责,其成员需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委员会成员具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能力,内审人员应当具备内审人员从业资格,其工作范围不应受到人为限制。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视具体情况,可以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者领导层报告。 转贴于  三、主机系统安全审计

信息技术审计,或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控制范围内的检查。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

以技术划分,信息化安全审计主要分为主机审计、网络审计、应用审计、数据库审计,综合审计。简单的说获取、记录被审计主机的状态信息和敏感操作就是主机审计,主机审计可以从已有的系统审计记录中提取相关信息,并以审计规则为标准来分析判断被审计主机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总之,为了在最大限度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找到最佳途径使得业务正常工作的一切行为及手段,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测、评估及分析,都可称作安全审计。

主机安全审计系统中事件产生器、分析器和响应单元已经分别以智能审计主机、系统中心、管理与报警处置控制台来替代。实现主机安全系统的审计包括系统安全审计、主机应用安全审计及用户行为审计。智能审计替代主机安装在网络计算机用户上,并按照设计思路监视用户操作行为,同时智能分析事件安全。从面向防护的对象可将主机安全审计系统分为系统安全审计、主机应用安全审计、用户行为审计、移动数据防护审计等方面。

四、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广泛使用,如何加强对终端用户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安全体系,也就是建立安全策略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技术体系。

保护网络设备、设施、介质,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及服务系统进行漏洞修补和安全加固,对服务器建立严格审核。在安全管理上完善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站点维护管理、灾难管理、应急响应、安全服务、人才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防火墙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VPN可以通过一个公用网络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垒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借助专业的防DDos系统,可以有效的阻止恶意攻击。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整体的,需要从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设计和建设,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防护、检侧、响应、恢复能力,以抵御不断出现的安全威胁与风险,保证系统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的安全职责划分,合理的人员角色定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网络的安全隐患。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的相关组织、机构和职责,建立集中统一、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为了确保突发重大安全事件时,能得到及时的响应和支援,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和逐步完善应急响应支援体系,确保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宋新月,内部审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浅析[J],知识经济,2009

篇5

信息安全是现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来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目前,加速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各国政府再造的战略性措施。

【关键词】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措施

1 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它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的交集。电子政务是目前的主要形式,且电子政务系统将会以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占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子政务国内外提法较多,如电子政府、虚拟政府、数字政府、政务工作信息化等,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建设电子政务,推行政府信息化,旨在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促进改革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以信息化促经济化。

2 电子政务的组成

就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电子政务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现行较为完整的电子政务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其已经在各级政府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2.2 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如我国近期建设的“三金”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3 政府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如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

3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

3.1 思想观念滞后,电子政务受到人文环境的约束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一方面,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人对电子政务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办公模式,对电子化给传统政务办公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认识不足又难以适应。把电子政务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认为电子政务是一个技术问题,从而加强硬件投入,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也不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更不注重信息的收集,使建立起来的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部门利益自我保护根深蒂固。电子政务建设强调政府流程再造,需要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必然会带来政府相关部门利益和部门的消失和权利的削弱,会减少人员等,对发展电子政务的阻力也会增大。

3.2 标准化程度低,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

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完全以政府业务流程为导向,各业务系统共享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尽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严禁重复建设”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的规划,政务专网建设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不能支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跨部门业务不能协同。“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建设刚刚开始,制约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3.3 注重“电子”建设,忽视政府业务流程的改进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和各种软件,政府上网以后,就算建成电子政务。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适应电子政务。传统的政府机构条块分割,职能包罗万象,政府业务数据流程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分配被分割在多个部门,使得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管理,在建立电子政务系统时,各个系统相互独立,技术与规范各不相同,结果是建立起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和业务流程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3.4 安全存在隐患,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对于电子政务来说,网络的安全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信息时代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总体上看,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政务系统大多分级、分域保护不明确;安全隔离不彻底,内外网承载业务划分与信息安全的要求不对等;密码与信任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安全技术缺乏创新性与自主性,同时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合理改造。这些都存在对电子政务系统构成威协的不安全因素。

4 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措施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现状,针对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健全领导机构,规划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目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地方之间、部门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因此,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一方面,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确保各政务部门纵横之间的互连和协同办公,遏止重复建设和降低电子政务成本。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各项标准化措施,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要重点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政府办公特点并与国际标准兼容的电子政务标准,以实现电子政务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4.2 加大智力投资,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人文环境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重要的一个主题是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全民信息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提高。公务员作为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实施。因此,政府要加大智力投资,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人文环境。

4.3 加快政府流程再造,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要实现“一站式”的办理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这就需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各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站式服务”,就必须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就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政府部门内部传统的职责分工与层级界限,实现工作方式的动态化、并联化、部门集成化、电子化。

4.4 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保障电子政务良好运行

信息安全是现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来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息、数据保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网络监管法规以及信息采集和关系协调的程序性法规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其次从技术上要加大对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投入,信息网络的安全必须国产化,就必须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重点加强密码技术、身份鉴别技术、预警、网络监管、检测与应急处理、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估、灾难恢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以确保机密部门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