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

篇1

1、走进校外,获得广阔的空间

2、学习校外,培养良好的修养

3、融入校外,熏陶健全的人格

二、校外教育在教育评价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效果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主要指学校教育,但是却不限于教育。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因此,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要想造就21世纪的人才是不够的。而校外教育也相当重要,校外教育活动轻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多元的激励措施,适应了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展示个性的机会和舞台,引导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加以发挥,激发并稳定兴趣爱好,成为继续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指除了学校以外由社会各方面开设的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阵地。因此,在校外这个大舞台上,可以让青少年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为青少年构建广阔空间

1、走进校外,获得广阔的空间

校外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定位,那就是用学业的好坏来评判自己成功与否,而学生之间的成绩肯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使很多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时间久了,很多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或者为求高分,只会去啃书本,成为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我们知道21世纪的人才要求是会生存,会发展,会生活,会创造,会交往。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很好培养的平台之一——校外教育就起着不可多得的作用,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不仅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特长,还可以在这里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通过与不同年龄,具有各种兴趣的孩子相处交流,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了彼此的了解。青少年通过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帮助孤老打扫房间、义务小交警员、主动清除小区卫生死角、护绿爱绿等等。这些都培养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体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生活空间更开阔了。

2、学习校外,培养良好的修养

青少年是以学校学习活动为主的,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一些此类的内容,比如在寒暑假中,为孩子们开设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的培训班,让孩子们在较长的假期里,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法、美术、舞蹈、音乐等内容进行学习。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激发兴趣,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组织一系列的比赛,让他们既能促进交流,又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青少年有了某一方面的特长或爱好,可大大培养他们良好的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如举行道德法制宣传,能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人,遵纪守法犹为重要,在他们的心灵里牢牢确立美丑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展禁毒宣传,使青少年懂得各种的危害;消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等可时常提醒他们自觉纠正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青少年参与校外的各种活动,使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从小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珍惜生活的优良品德,提高他们自强、自信、自立能力,从而促进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3、融入校外,熏陶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很重,可塑性很强,但辨别事物的能力也较差。他们需要的不单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在这一阶段,就需要有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来健全他们的人格。这种健全的人格不仅仅靠课堂来培养,还要借助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培养。孩子离不开社会,社会才是施展他们才干的大舞台,因此学生只有真正融入了校外、融入了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校外教育在教育评价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效果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加校外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听到一些家长说:担心孩子学习成绩受影响,就不让他参加兴趣班的学习了。有些孩子自己非常喜欢参加某种项目的课外学习,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则受到家长阻止。一些即使参加了,到中高年级时候也就半途而废了。其实,凡是在专业技能上学得好的孩子,大多是学校的好学生,只要老师指导得当,注意从兴趣入手的教学方法,不让学生增加太大的压力,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校内和校外学习活动的关系,那么,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相互促进,同时提高。学习艺术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们的学生中,一些孩子原来调皮得很,开始时连坐5分钟都坚持不了,可我们的老师还是耐心地开导,给他们讲艺术家刻苦学习而成功的故事,少批评,多鼓励,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启迪孩子的兴趣,慢慢地让孩子们爱上了艺术,兴趣浓了,学习也认真了,“多动症”也逐渐改了。校外教育给孩子们创造了健康成长的广阔天地,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篇2

2012年10月29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多项具体举措,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该说,最近10年来,特别是中央7号文件以来,学校体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各方面条件都有了改善。但我们还是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课题,就是现在中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从总体上来说还在下滑。如何做好惠及亿万青少年的学校体育工作,就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课题。

2010年教育部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一是有些体质健康指标下滑的趋势减缓,二是有些指标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生的身高明显增加、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近视率、肥胖率也在明显提升。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内生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与评价有一定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体育所占的份额非常有限。目前只有初中考高中有体育份额,而且所占的分值是比较少的。其他的方面,体育基本上不占份额,与学生的升学就业、其他综合的评价没有太大关系,导致学生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过少,尤其是在升学压力特别大的时候。除了对学生的评价以外,对校长、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包括对政府的评价,都没有把学生的体质作为重要的指标。这样一来,学校、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认真办学校体育的内生动力也是不足的。

因此,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第一,进一步调动学校做好体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机制,让校长、教育局长、省长都能够更加关注学校体育,更加重视学生健康。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已经坚持五年,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在做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求所有的学校每年至少做一次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查,而且体质健康测查结果要向全社会公布,也就是要把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放在13亿人民的监督之下,让大家都了解我们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到底如何。从第二年开始,不但要公布当年的数据,还要公布这些年的变化趋势,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地区教育质量、评价地方是否重视学校体育的一个指标。也就是希望通过公示青少年健康状况的做法,来解决学校、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重视不够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

第二,就是要设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首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改进。一是坚持继续推进原有的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对体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二是要改革体育课的内容和方式,通过提高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吸引力,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三是改善学校体育条件,各地都要制定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到“十二五”末,学校体育在条件、师资配备、课程改革和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都要有明显的改善。

以上方面工作的落实,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但首当其冲,各位校长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作为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灵魂、主导地位、决策地位的校长,其行为、作风、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兴衰,其言语行为影响着学校的全局、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校长对于体育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地位的认识,对于体育在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构想,是决定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好坏乃至成败的关键所在。

篇3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我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

(一)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分值和时间见下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呈现方式采用分数制。

中考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中旬,具体考试时间由招办另行通知。

(三)省教研室编制的《2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标准和说明》和《2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和学业评价的依据,是试卷质量分析评价和各校复习的主要依据。

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控制考试试题难度,适当控制题量,杜绝偏题怪题。“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

(四)阅卷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

(五)考试形式多样化。社会政治科目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英语科目安排听力测试;数学和科学科目的考试允许使用不带记忆储存功能的计算器。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一)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各校均须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以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综合素质评价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初中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

(二)测评项目定为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验操作)、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四类。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份组成。1、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并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出建议。综合评语应当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初三班主任撰写、教务(政教)主任审查、学校领导核定。2、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测评等第分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P、E等第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A等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人员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以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历届生及*户籍在外地就读需回本区考试的学生可以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A等测评或提供符合A等条件的有关证书。

(三)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各初中学校要制定实施细则,确定专人负责,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工作班子。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根据相关政策,统筹安排,逐步规范与综合素质测评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指导与监督,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招生中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二)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要求升入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获得2A以上;要求升入其余普高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其志愿、学业考试成绩、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进行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在同等条件下,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获A等多者优先录取。

(三)继续推行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省重点中学学习的招生改革试验。推荐录取的比例控制在该校招生数的5%以内。推荐录取的条件为:

1、初中阶段被县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

2、初中阶段参加省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获个人前六名的学生或团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

3、初中阶段获小发明、小创造省二等奖及以上或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学生;

4、初中阶段在浙江省初中数学、自然科学竞赛,浙江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获省一等奖以上的学生;

5、初中阶段参加市及以上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学生。

其中3、4二条中两人以两人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

各初中学校依据上述条件,在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推荐、经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推荐名单。高中学校确定的正式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四)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薄弱学校,将实行省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20*年省一级重点中学应拿出一定比例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依据办学水平和初中毕业生数等因素分解到各初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各地计划内录取工作统一进行,实行分校录取。

(五)改革中考优惠加分制度。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精神,对以下考生在录取中实行优惠加分政策。

1、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二级证书的考生可加5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2、下列考生,可加1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台胞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2)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

(3)市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一、二等奖及省二等奖获得者;

(4)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三名优胜者(比赛须经省、市教育、体育部门共同认可,所有项目均须经预赛选拔,决赛须六人或六队以上参加,集体项目限主力队员,下同)。

(5)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三级证书的考生。

2、下列考生,可加2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烈士子女;

(2)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

(3)省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4)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二名优胜者。

3、下列考生,可加3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一名优胜者;

(2)获省级体育竞赛四至六名优胜者。

4、获省级体育竞赛前三名优胜者,可加5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凡获得多项优惠加分的考生,以最高分为限,各项不得累加。各类获奖证书的有效期限为20*年9月1日至20*年5月31日。

五、加强领导,确保我市中考改革顺利进行

(一)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程序,细化环节,建立制度,规范操作。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案例收集和经验总结。教研室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二)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施考期间,要加强监考工作,加强对考点的巡视与管理,防止发生各种泄密、舞弊事件。要加强对考生的安全教育,制订防范预案,周密防范,严格管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杜绝考试过程中发生师生伤害事故。

(三)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得过早结束新课;不得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特别要防止在考试复习阶段放弃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更不允许强迫这些学生提前离校放任自流;不得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不得擅自编印或要求学生订购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不得进行区域性的“抽测”、统考。要加大对违规教学行为的查处力度。要严格考试收费及经费使用的管理。

(四)统一中考加分条件。根据省教育厅有关规定,20*年继续对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证书的考生实行加分,自2007年开始,这一政策将予以取消。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五)做好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考试结束后,要做好试卷的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

(六)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各类高中招生办法等等,应及时告诉学生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2、诚信制度。逐步建立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与参与命题、审题、阅卷、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签订诚信协议并为其建立诚信档案,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监督制度。教育行政、纪检、监察、督导等部门应对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同时制定相应措施进行社会监督。

篇4

1.前言

在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前,应明确其关键要素,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与习惯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为践行科技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行为与习惯是活动的外在标志,从而形成综合性的整体目标,贯穿与科技教育活动始终。选择汽车模型(车模)作为科技教育活动的载体,即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又满足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要素要求,是创新教育活动的最佳方案之一。青少年对枯燥的科技内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但车模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兴奋度,因此以车模作为科技教育活动的载体,用来开发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更加便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汽车模型(车模)是什么

车模与真正的车辆有相同的外貌形状,但车模的大小为真正车辆的等比例缩小版,一般是真正车辆的八分之一左右。车模虽然小,却五脏俱全,其内外布局与结构与真正的车辆基本相同,动力传动系统、操纵和转向机构、几何悬挂装置、变速器齿轮箱、刹车系统等等,一应俱全。作为核心元件,动力系统按照动力种类可分为电动机和内燃机,这与真正的车辆也完全相同。青少年创新性教育的车模比赛通常以静态和遥控形式为主。静态车模比赛,顾名思义就是将各参赛选手制作的车模摆放在一起,评比最精良的制作工艺、最优美的造型、最惟妙惟肖的手工等;动态车模比赛就是在静态比赛的基础上,为车模安装动力系统和操纵系统,在某种长度和形状的赛道上,比赛车的速度和控制技巧。由于动态车模比赛,要求车模配备动力单元,而且还需要比较规范的场地,因此成本较高,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执行起来的难度相应大一些,需要学校或教育机构也进行相应的场地建设等投入。

3.车模创新教育中的知识与技能

3.1科学技术能力的培养。青少年车模创新教育活动中,应时刻注意渗透着车辆工程和现代遥感技术的知识,能够促使青少年在娱乐中学习,在竞赛中成长,建立踏实的科学技术基础。青少年处于争强好胜欲望较强的阶段,在车模创新教育和竞赛中,都想要争得第一,教师在传授车模制作技巧以及如何提高车模速度时,正好将车辆工程的科技知识渗透其中,青少年时期也是对新知识接受最快的时期,因而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为车模配置动力单元时,教师能够为青少年讲解内燃机或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提高其转速;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维护以提高动力单元的寿命;如何通过控制动力输出的大小来获得合理的车模入弯和出弯速度;动力单元如何影响车模的质心转移等等。在车模创新教育中,还可以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比如在制作车模的外形时,教师能够通过车模的外形制作类推到飞机的机翼外形,因为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基础原理是相通的,车模是如何获得下压力的,反过来就是机翼如何获得起飞时的升力的。因此,车模创新教育中,教师需要过整个过程进行深刻思考,自然地将科学技术知识渗透到兴趣和创新教育中去,对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3.2团队配合能力的培养。车模创新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团队配合意识和能力。车模本身为一项复杂工程,车模的制作、试验、首航和操控无法由个体完成,需要青少年兴趣小组的团队配合完成。教师在辅导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可以基于项目制来引导青少年对项目的管理、协调能力,对进度和成本的掌控能力,对产品质量检验的能力等。例如,在创新教育中,筹建兴趣车模创作兴趣小组,基于青少年参与者的兴趣和能力,大家各自分担不同的角色,并且由其中的一名青少年进行统筹管理。各位参与者各自承担自己的制作责任分头行事,但同时又相互沟通相互搭建成有机整体。擅长美学与绘画的参与者可以负责车模的外形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能够着手车模框架的搭建,细心的同学可以协调项目的进度、成本和目标等等。通过车模创新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培养起团队协同作战的能力,这也是中国未来对人才基础能力的要求之一。

3.3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车模创新教育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传统以物质教育中,更多地是进行书面的理论教育,忽略了青少年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而车模创新教育恰能够通过制作、操控和解决问题为青少年提供动手能力训练,全面提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让其意识到,真正的知识源于实际的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兴趣,真真正正起到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的作用。

车模制作过程中,教师起着对青少年引导的作用,讲解制作车模的方法和基本原理,而关键的设计过程、制作过程和试验过程都应让青少年自己去思考、探索和完成。比如,什么样的悬挂几何角度可以帮助车模获得更好的抓地力并在颠簸的路面上提供缓冲;什么样的车模外形能够更好地降低风阻,并为车模提供更多的空气动力下压力。在设计和实践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设计出新型的结构,此时教师应该由实际情况出发,为青少年讲解新结构的可行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培养青少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又一要点。在设计和制造车模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参与者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些是设计问题、有些是制造问题、又有些是时间问题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青少年去勇敢面对各自遇到的问题,让其自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车模创新教育中提高青少年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车模创新教育对教学者的要求

4.1教师首先应与时俱进。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为了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创新科技教育,教师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态度和知识方面都要与时俱进。由于车模也是新兴的教具,许多教师也是边学边教,但教师应先自己操作,查阅资料,学习汽车原理,实际进行操控等,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素养,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在必要时,还可以聘请组织外的专家进行相关教学与指导。

4.2注意以点带面,形成浓郁气氛。开展车模创新科技教育时,由于车模零件的设计与制作都离不开相关的原材料与器材,而这些原材料和器材都需要学生自行购买或教学组织进行购买,所以在开展初期,青少年参与者及家长们可能会比较犹豫。这就需要我们教学机构或组织能够从教育部门申请基金,并加强宣传,一方面让青少年了解创新科技教育的好处,另一方面,从经费上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随着青少年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渐渐取得成绩后,就容易打开局面,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加到创新科技教育活动中来。

4.3创新教学活动的层次性。层次性原则要根据青少年参与者的个体差异,将要掌握的科技内容合理地分割成不同的难度和层次,并同时配有不同层次的车模教学素材,让基础不同的青少年都能够广泛地保持住兴趣,积极地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使青少年参与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创新教学活动内容还应注意循序渐进,持续引发青少年的求知欲。

5.做好青少年创新科技教学活动的评价与总结

在青少年创新科技教学活动中,建立并健全评估制度也是提高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开展青少年科技教学评价方案研究,建立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评价指标和素质标准,明确其考评方法与表述方式,形成公平的群体评价方案;开展少年宫科技教育水平的评价系统与研究机制,开发更加科学的、实用的、便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便于在整个少年宫范围开展车模创新科技教育活动;探索构建以青少年宫为主题,各级学为推动,社会力量与家长支持为联合动力的机制,共同推进青少年车模科技教育活动及其评价研究。

篇5

一、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县学校体育教育不断进步,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全民健康素质的持续提升。但国民体质监测表明,青少年体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青少年体质有所下降,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因此,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体育方针,切实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通过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全县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体育事业深入持续发展。

二、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优化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和竞赛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各乡镇、街道,县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构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全县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促进全县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力争合格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管理,争取到2015年,全县建成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深入开展足、篮、排“三大球”进校园活动,带动和促进其他体育项目活动开展,真正实现全县各类学校“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特长”。

2、青少年体育训练。“十二五”期间,全县要建成1所以上办学条件过硬、体育设施齐全、教学训练水平较高的业余体校或特色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处,国家级、省级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2处,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处。

3、青少年体育竞赛。加强全县运动会和各项目年度赛事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改善比赛条件,提高赛事水平,切实增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组织举办好以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相关体育联赛,联赛成绩纳入当年教育督导评估内容。积极承办市以上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培植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全县各类学校每年认真组织举办春、秋两季学生运动会和多种形式的体育单项竞赛。中小学生体育联赛,除省里启动的5个项目联赛外,其他项目可根据工作实际和现实条件适时设立和启动。

4、加快体校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体校办学训练水平,着力打造一所集学习、训练、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体育学校。体校小学、初中阶段按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和《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享受同级学校同等政策。调整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加大对优势项目的投入力度,强化田径、游泳、摔跤、武术、举重、射击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球类项目,力争体校参训人数达到300人。体校学生、教练员的伙食补助,严格按照省体育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优秀运动员、专职教练员和其他人员伙食标准的通知》(鲁体经字〔2010〕53号)执行。体育行政部门、体校要加强体育科研,开展好青少年体质监测和选材工作。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建立青少年体质测试评估机制。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县教育、体育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完善青少年体质测试评估机制,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体育考试的内容。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从小学起组织学生进行考试和测试,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记录体系,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体育考试要坚持日常测试和集中考试并重的原则,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份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要定期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公示。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在教职工编制总数内优先配备体育教师。建立健全体育师资培训长效机制,实行体育教师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和体质体能监测制度。按照规定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工作劳动待遇、职业装备。

(三)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试行基本标准》,贯彻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各乡镇、街道要把全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完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不得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出租、出借给他人使用;新建学校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学生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要求。

(四)扎实开展全县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从201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全县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5个项目联赛,并适时设立和启动其他项目的比赛。联赛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设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由县体育局、教育局联合主办。所有比赛均安排在节假日举行,对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参赛学生运动成绩达到相关标准的授予相应技术等级。

(五)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各类中小学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竞技体育训练,及时发现并重点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指导,帮助学校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及时发现、选拔优秀后备人才。教育部门要支持、配合做好优秀体育特长生的择校、转学、训练等工作。体育、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制定落实年度检查、督导和考核制度,将学校体育训练比赛成绩、向上级体校输送后备人才情况列为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招聘配备和专业能力培养培训工作,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人才需要。

(六)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建设。鼓励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泛吸纳成员,开展形式多样、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开发现有体育场馆、学校、体校、体育社会团体的体育设施资源,为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课外体育活动场所。

(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青少年体育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培养专项资金。2011年起,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补助开展全县中小学生部分体育项目联赛。要加强体校、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体育场地设施或改变其用途。

四、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组织领导

(一)成立县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体育、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全县青少年体育工作,协调解决在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及校外体育活动中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篇6

关键词:新时期;青少年;田径运动;思考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扩大,一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田径项目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田赛、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田赛和径赛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1]新时期下,中国在田径运动上加大了投入比例,致力于培养出一大批以青少年为主的田径运动员,为国家的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一定人才。

新时期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现状

随着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在江苏南京的胜利举办,青少年运动再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2014年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希望各国将青年运动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在新时期对青少年田径运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进行了大规模地青少年运动人才的招募,兴建了大批运动设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教练员的培训等等。中国的青年田径运动事业在蓬勃发展,必将在今后的体育竞技中再创佳绩。

然而,由于青少年具有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在田径运动训练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教练员采取传统的“低训练强度,搞训练量”的方法,难以充分调动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一味地注重技术训练,而不注意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锻炼;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还有所欠缺,训练的效果不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占用大量的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没有一套合理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保障机制等等。

二、新时期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问题的策略

(一)采用新式的训练方式

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是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关键要素,处理不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训练的效果很难体现出来。训练强度是按照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制定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要适中,否则强度太大极易造成青少年身体软组织受伤,强度太小则浪费大量的训练时间,而且效果不好。训练量指的是某段时间内的运动次数。运动量也要有所保证,太大太小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运动量太大,青少年运动员接受不了,容易疲劳,失去训练的积极性;而训练量太小则会让运动员感觉无所事事,难以保持高度紧张的训练状态。因此,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必须结合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予以科学的把握。[2]

通常采取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相结合的方式重复训练法是指将一组训练重复几次,每次训练之间有一定休息时间,从而保持身体最好状态的训练方式。间歇训练法是在每次训练之间休息的时间严格制定,科学合理,不宜过长或过短的训练方式。将这两种方式综合起来,可以根据青少年运动员不同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每次训练的距离和歇息的时间。让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更加合理,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

制定奖励激励制度调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田径运动的训练非常辛苦,青少年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之外,还会感觉训练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练员采取一定的奖励激励措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通常在训练的时候采取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由分组、寻找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形式,让两个或者几个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比赛,谁完成任务的次数最多,教练员在训练成绩中给予适当高一些的分数,并进行相应的奖励。[3]同时,基于田径运动训练的特性,也要对在训练中勤奋刻苦但成绩不是太理想的运动员予以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坚持到底的态度也是有价值的。这样可以让整个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队伍的综合训练效果有所提高的同时,也让成绩不太理想的运动员不轻易放弃,仍然保持一定的积极性。

(三)加大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如今田径运动的比赛不仅是技术、体力、体能的比拼,更是同等条件下心理素质的竞技。青少年正处于身体不断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青春期。他们往往具有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保持高度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往往其他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作用;意志力不够坚定,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容易产生害怕、紧张的心理状态等等特征。[4]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必须加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模拟训练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运动员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参加每一次比赛,在心理上更胜别人一筹。心理素质的提升是在各种训练以及比赛中积累起来的,因此,教练员要不断总结和评价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表现,确保在以后的比赛中沉着应对,正常发挥。

正确处理训练与学习的关系,确保青少年综合发展

青少年田径运动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议论。很所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加入到体育行业就是因为训练占据大量的学习时间,孩子今后难以上一所好的大学,影响孩子的未来。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保障机制,用制度来减轻家长的困扰,从而发掘更多有天赋的青少年加入到田径运动中来。[5]同时,文化课和田径运动训练之间关系的合理协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让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总之,青少年田径运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朝阳”,引领着我国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青少年运动的发展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和鼓励,更需要教练员和相关组织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出能够激发他们全部力量的训练方式。

参考文献:

[1]肖伟君,李峰.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科学化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

[2]张丽娜.青少年业余田径训练存在的若干问题[J].科技资讯.2009(21)

[3]马超,鄢先友.浅析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

篇7

关键词:篮球运动;心理状态;身体素质

青少年篮球队员在比赛中,经常会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如新的比赛场地、裁判、观众、成绩以及对手比赛风格情况等,都会给青少年队员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平时对青少年篮球队员进行科学的心理素质的干扰是有必要的,只有在比赛前做好饱满的心理准备,充分重视对手,才会逐渐提高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时期篮球队员的年龄相对较小(12至18岁),其正处于文化知识、智力思维、肌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在个别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中存在身材条件、基本技术、道德素质高低不齐,心理相对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等特点。

一、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的心理训练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专业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场上作风、心理品质和构造独特的技术个性。

二、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训练与文化知识磨合的必要性

在12至18岁这个年龄段,由于青少年篮球队员正处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课余的篮球训练与比赛需要篮球教练员与学校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并争取学校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应理顺青少年篮球队员监护人与班主任老师的关系,改善生活、文化课学习、训练的条件,在文化课学习上请老师给予适当帮助与照顾,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做到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两不误,进而可以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训练中,让训练帮助学习,学习指导课余训练。

三、培训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因

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理论学习、比赛成绩、为球队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在组队初期,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都会有自己的原始动机。作为教练员,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比赛动机、明确技术动作的应用目的,采用合理、正确、科学的比赛技术动作。针对不同的比赛对手情况而随机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身体状态,同时也需要加强场上思想品德的教育,使队员内在动机与团队目标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球队的每一份子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形成合力,取得最后比赛的胜利。

四、训练与青少年篮球队员个性的关系

篮球运动是一项身体抗性强、场上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拼劲在场上训练和竞赛中都会充分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基层篮球工作者,平时要善于观察青少年篮球队员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贴近青少年篮球的心理想法,真正了解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的性格品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抑制和克服内心个性中的不足与缺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

五、青少年篮球队员制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通常在组建篮球队前教练员应该做好组队前的每一项前期工作,如了解队中每位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身体差异、训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整套既要适合集体训练水平,又区别对待个别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身体的训练方案。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应多掌握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训练中应该重视心理素质这一环节,发挥其个性和气质长处,抑制其弱点、不足。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调节手段,调节青少年队员心理状态,既能保持高昂斗志又能情绪稳定,发挥或超常发挥球队水平,取得优异成绩,达到预定目标。打好篮球运动基础,为中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审定篮球规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篇8

“少年科学新闻社”科学教育模式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化,游离于科学技术就不能成为现代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科学素质已成为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面向每个青少年实施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可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变革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成长为团队中的创新者,能用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对待生活,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青少年具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特定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使他们参与社会科学决策的一个学习过程。

要在实践中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就要找寻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搭建科学的教育平台,以促进学生们的成长。在实际的科学教育工作过程中,作为普通的科普老师,更多的是要考虑探索一种能够具有实操性、可持续性的对学生实现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而这种途径和方法又能被多数奔波在学校和课外各种学科辅导班之间的青少年发自本心地接受。也就是说,一种能够有创新的途径和方式,即要考虑到和他们的校内学科知识相结合、不增负,又能实现科学教育,使科学教育达到“多赢”的效果。

于是,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摸索出了“少年科学新闻社”这种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模式(文中简称为“少科社”)。

一、“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概况

成立“少年科学新闻社”,是从知识建构等角度考虑,让学生循序渐进: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理解科学、报道科学。从而形成对科学的初步认识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发展科技特长、参与相关项目竞赛,培养文学、科学综合素质。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互动的中英双语活动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少科社”成为了目前全市唯一一家组织青少年中英双语学习与科学、科技相关的新闻报道写作的社团组织,将科技、文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采取专家讲座、活动训练、外出参观采访等方式学习新闻影像摄录制作技术、科学新闻采编知识等内容,定期组织学生们开展科学新闻报道的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爱好特长搭建平台,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运行

1.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少科社”在活动的过程中,以探究式学习融合CLD(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方式,在活动训练教学中,创设出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分辨、辨析、整理他们自己主观认定地相关科学新闻知识,让学生通过电脑,对自己所认定的知识进行初步验证,再通过老师的点评、要素的指正,对他们的知识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使科学新闻写作、采编知识,新闻影像摄录制作技术等内容,通过活动训练的快乐氛围,使学生快乐体验、快乐汲取。

2.开放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与以学校、课本、课堂为主要学习平台的封闭式学习相对应,指以任务为指向,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与社会互动等形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

“少科社”的活动中,融合着开放式学习。这种开放式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们的模拟采访、采访情景的自我创建等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家长参与科学新闻报道等环节中,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考验着学生们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自我为主体获得的知识,提高着他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整理自己已有知识的效率。

3.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少科社”运行的另一方式是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联动部分。它是基于“少科社”学生们对自己掌握的科技、文学、科学新闻知识的运用,基于实践的一种学习,是着重于学生通过活动,积累经验的一种变结论性接受性学习为过程性体验性学习。通过活动中,不断总结自己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探究的方法和要领,在活动的实践中实现学生对活动过程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实践,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同时也激励他们追求主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同时引导着学生通过社会互动形式,获取、巩固知识、解决问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4.中英双语方式。“少科社”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中英双语的方式。这个方式的采用,一方面,主要是考虑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呈现出对有较强国际通用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考虑想尽量与校内学科知识有切入点,使学生能够通过校外的学习,巩固校内知识同时拓展校内知识面,以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评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另一方面是学生。

1.教师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活动训练内容和教师活动训练能力进行评价。作为活动训练教学的实际载体,其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有效性与兴趣性。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可通过一般能力(语言表达、课件、演示操作、教学组织),调控能力(情意沟通、思维激活、活动控制),与应变能力(反应灵活、处理恰当)等方面考察。考察的具体形式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问卷、学生的互相访谈。

2.学生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和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

对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都以学生的自我陈述信息为主,前者用文字表述,后者则用语言表述。题目分为选择问答型和开放型两种。选择型问题有利于结果统计,开放型问题有利于评价对象的充分表述。它们的基本操作过程是:确定评价目标和对象拟定题目(制定问卷)访谈(问卷实测)整理记录(回收问卷)分析和解释结果完成评价报告。

对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少科社”常用的是测验法。主要是目标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为绝对评价提供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常模参照测验为相对评价提供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少科社”在活动过程的不同时期分别根据活动进度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情情况取样、进行试题设计,试题设计分封闭式试题与开放式试题,整个测验的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以学生的助教身份参与。

从科学新闻角度切入,融合了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和科技社会实践的这种中英双语青少年科学教育模式,只是众多科学教育工作者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的大海海水中的一小滴水珠,在今后的科学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待不断地完善、不断地突破运行过程各个不同阶段的“瓶颈”。希望“少年科学新闻社”能够走的远,能够真正地给青少年科学教育带来“多赢”。

参考文献:

篇9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压力;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逐步完善我县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根据《丽水市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意见》(丽教基〔20*〕8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2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你们认真贯彻落实。

一、考试

20*年全县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时的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反映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1、考试科目

(1)文化考试:学业考试的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社会(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五科。考试日期、各科目所用时间、卷面分数、考试形式见下表:

*

(2)技能测试:

①体育测试:按《*县20*年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实施办法》(附件2)执行,满分15分。

②实验操作:由市教育局电教馆统一组织,县教育局负责实施,满分10分。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③信息技术:由市教育局电教馆统一制定方案,县教育局负责实施,满分5分。具体办法另行通知。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二级合格以上者,可以申请免考,分数按满分计。

(3)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总成绩包括文化考试750分和技能测试30分,总分为780分。

2、命题

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聘请省教研室有关专家指导、审核,试卷卷首统一冠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丽水市卷)”字样。命题将坚持以下原则:

(1)命题以《*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为依据,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严格把握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和试题难度,减少纯粹考核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杜绝偏题、怪题。

(2)命题应加强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阅卷与成绩评定

(1)阅卷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主观题的阅卷分科目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轮流承担,客观题由市教育招考中心统一组织。

(2)试卷的评分标准应科学、合理,并体现开放性、宽容性、激励性以及思维的过程性。对开放性、探究性的主观题,阅卷前要统一评分标准,阅卷后认真复查,作文阅卷要坚持三人独立阅卷制度,确保评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3)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呈现。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等级分为A、B、C、D、E五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及格”,其中“优秀”为15%左右,“良好”为30%左右,“待及格”控制在5%以内。各等级所对应的分数线由县教育局统一划定。学业考试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可参加由各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自行命题和阅卷的补考,补考成绩不作为升学成绩。高中招生以分数形式呈现。

二、综合素质评价

(一)认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初中毕业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各初中学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构,对全体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二)综合素质评价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应当依照所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册》内容,全程、全面、客观、公正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励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20*年应届毕业生应有三年(20*、*、20*学年)的学生成长记录。

(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等第测评”两部分组成。

1、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交流合作、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对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描述,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征求任课老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2、等第测评: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等第的认定分为A、P、E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优良、合格与待合格,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l)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音乐课、美术课的出勤情况,参加活动记录、学具准备、学习态度、作品获奖等情况,依据统一的测评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音乐、美术P或E的认定(E级比例不超过5%,下同)。若两项中有一项为P级,则审美与艺术可视为P级。学校测评获得P级的学生,可以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两项中任选一项,参加县教育局统一组织的A级测评。测评的内容和标准见《*县20*年初中毕业生审美与艺术测评实施办法》(附件1)。测评获得A级者,则审美与艺术为A级。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音乐、美术等活动,对学校测评达到P级并在初中三年学习阶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凭有关证明,经县教育局认定,直接确定审美与艺术为A级。

①*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中小学生艺术特长测试》A、B、C级获得者;

②县级及以上兴趣特长运动会上艺术类项目前6名获得者;

③在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社会团体(如音乐教育学会、美术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学会等)组织的艺术活动或比赛中三等奖以上获得者(不含大型合唱、群体绘画等)。

(2)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上体育课,做广播操、眼保健操,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积极性及学习态度,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给予学生运动与健康P或E的认定。对学校测评达到P级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凭有关证明,经县教育局认定,可确定运动与健康为A级。

①初中三年在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参赛队员;

②获国家体育部门认定的等级运动员;

③县级及以上兴趣特长运动会体育类项目前6名获得者;

④参加县级及以上比赛的各类球队、体操队(含健美操)、游泳队队员;

⑤教育局组织的初中毕业体育测试达到13分以上者。

(3)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的出勤率、学具准备、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所取得的成果,依据统一的劳技、信息技术测评内容和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对学校测评达到P级并在初中三年学习阶段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凭有关证明,经县教育局认定,可确定劳动与技能为A级。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二级合格以上获得者;

②县级及以上劳技创新操作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或竞赛获奖者;

③县级及以上中小学科技比赛(包括劳技作品展,空模、海模、车模、机器人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获奖者;

④县级及以上兴趣特长运动会中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文档处理、手工制作、劳技作品获奖者;

⑤县级及以上信息技术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

⑥教育局组织的初中毕业信息技术测试达到4分以上者。

(4)探究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操作)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各种教育活动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参加研究性学习及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教育、健康教育等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学习和活动的态度、所获得的成果,依据统一的测评内容和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学校测评达到P级,并在初中三年学习阶段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县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过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相关参赛作品获得奖励,荣获优秀青年志愿者或其他社会性荣誉称号者,可凭有关证明,经县教育局认定,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为A级。

实验操作: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课前准备(预习)情况,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准确性等情况,依据统一的标准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学生在获得实验操作P级的基础上,参加县里统一组织的实验操作测试达到9分以上者,可确定为实验操作A级。

综合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有一项为A级,另一项达到P级者,经县教育局审核可确定探究与实践为A级。

(四)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学生的某项成果不能多处重复认定。获得A级认定的学生名单,应在学校或班级张榜公布,接受师生监督。学生对测评或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档案,由初中学校按学生录取学校分类后,送县招考办,再由县招考办通知高中学校统一领取。

(五)县教育局负责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机构和相关政策的制订与解释,并对全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各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要根据县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专任教师、家长代表组成,校长对本校测评工作负全责。

(六)综合素质测评及技能测试在4月底完成,所有初中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综合素质测评。4月底前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录取新生。

三、优惠加分

(一)下列考生享受3分加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三级证书获得者。

2、父母双方均为本县农业户口的两女户的孩子。

(二)下列考生享受5分加分:

1、*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C级获得者。

2、初中阶段参加市级兴趣特长运动会,前1-3名获得者。

3、初中阶段参加县级体育竞赛个人项目前3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主力队员。

4、父母双方均为本县农业户口的独生子女。

(三)下列考生享受10分加分:

1、*年6月1日至20*年5月31日期间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全国会演、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省级会演、竞赛获二等奖以上,市级会演、竞赛获一等奖以上者(限四人以下的演唱、演奏、舞蹈、美术及书法五类)。

2、*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B级获得者。

3、归侨、华侨子女和港澳台考生。

(四)下列考生享受15分加分:

1、20*年6月1日-20*年5月31日,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科技发明奖获得者。

①*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获得者。

②*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奖者(“小发明”和“小论文”比赛)。

③*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获奖者(个人奖)。

④*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获奖者。

2、*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获得者。

3、20*年6月1日-20*年5月31日参加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省级体育竞赛个人项目前六名,集体项目前六名的队员;市级体育竞赛单项前三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队员以及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应届毕业生。

(五)下列考生享受20分加分:

1、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

2、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由世界及国际体育比赛组织举办的各种体育单项比赛、锦标赛、综合性比赛和运动会)以及由国家举办的全国性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以及全国竞赛计划中安排的各种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的考生。

(六)少数民族考生享受30分加分。

以上六项优惠不重复累计享受,如同时符合上述一项以上条件的考生,按其中高分一项享受。没有特殊说明,特长类优惠加分项目时限均限定为初中阶段。

四、招生录取

1、20*年高中阶段招生严格执行《丽水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民办初中和高中段招生工作的实施办法》(见庆教普〔20*〕6号)。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应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逐步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3、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为各类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所有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庆中)的学生,必须思想表现优良,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达到2A2P及以上。要求进入其他高中学习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第由招生学校自行确定。

4、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面向本县招生,首先满足本县考生的升学要求。外县考生作为“择校生”,按《丽水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民办初中和高中段招生工作的实施办法》规定的招生程序录取。

5、20*年开始重点普通高中实行分配生制度,按分配计划以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单位划线录取。分配生名额占正取生的30%左右,具体名额分配、录取办法另行通知。

6、烈士子女可根据志愿结合学业成绩安排到省级重点中学就读。

五、配套制度

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应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与考评制度等,杜绝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学业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要求,保送生条件及选拔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高中招生办法(含收费标准、退费办法、贫困学生的补助办法)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使每一位教师、初三学生和家长人人知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诚信制度。建立和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参加组织施考、监考、阅卷、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要签订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培训制度。各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保证每位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使有关人员明确各项目测评和综合评语撰写的内容、基本程序和要求、标准和尺度。通过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以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及权威性与可信度。

4、监督机制。县教育局将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实行领导责任制,同时制定相应制度,实行社会监督。

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县教育局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5、考评制度。县教育局将加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的领导。建立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工作考核制度,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进行评价和考核。

本《工作意见》由县教育局负责解释。

篇10

关键词:足球;青少年;选拔;思考;看法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在我国,喜爱足球运动的人不在少数,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整体的足球水平却得不到显著提高。2013年6月15日晚,中国足球国家队在热身赛中以1:5惨败泰国队。对于国足这场耻辱性失利,社会各界人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想要提高我国足球水平,必须从青少年中严格选拔。

一、选拔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重视政治素质和爱国热情

各行各业都需要从业者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和爱国热情。6月15日国足1∶5惨败泰国队后,有足协官员愤怒的说:“这是一支中国队吗?这是代表一个国家在作战的队伍吗?”这名官员连续发出这样的疑问。可见,这场比赛的失败,有很大的原因在于身为国家队的足球运动员没有“为祖国荣誉而战”的意识,缺乏政治素质与爱国感情。

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各专业、各行业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人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政治水平,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必然能够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深刻内涵。而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现任的国足运动员没有全力以赴的比赛,没有为国奉献的精神,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同时,这也告诉了我们,国家在今后选拔和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时,不仅要看个人足球技巧的高低,还需要看个人是否拥有合格的政治素质和爱国热情。因此,作为一名中国的足球运动员,一定需要明确“为谁踢球、为谁工作”,多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选拔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重视足球天赋和发展潜力

天赋就是天分,是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成长特性。在某些的事物或领域具备天生擅长的能力和极大的热情,而使其可以在同样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高于其它人的速度成长起来,而且有它的独一性,特殊性。如果这个人成长特性已经在他的人生中表现化了的话,那么他就具备了该方面的天赋器量。所以,在选拔足球运动员时应该注重运动员是否拥有足球天赋。有些人天生就是为足球而生,比如:罗纳尔多、贝利、贝克汉姆、罗纳尔迪尼奥等等,选拔具有天赋的运动员在之后的训练和发展中会更容易成功。

三、选拔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开始选拔队员前,首先要确定其目标和目的,目标不同则挑选标准则不一样。这有两种目标,一是为了某种比赛而挑选运动员;二是为了培养职业型足球运动员。显然这两种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为了组成一个球队,为此要挑选的球员是最好的,但存在的问题是这样具有临时性,队员之间缺乏默契,容易产生个人英雄主义。而后者是为了培养国家队、职业球员,它将集中所有优秀的球员,因此就要准确的判断,获得更多的个人参考信息,为此再通过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地评价球员,评价球员的核心应是将球员的个人情况与足球运动的要求联系起来,然后判断球员是否在将来具有成为高水平球员的才能。

四、选拔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注重个人能力

评价球员的方法应是通过比赛的观察,除了主观上要看政治素质和足球天赋外,还需要有一些客观的标准进行补充,通过客观标准可衡量和比较球员的水平,而这些标准又是符合足球的一些特殊的要求,具体实践如下:

1.比较科学的主观标准依据11点

①人球的关系(球感、球性);②长传(远距离传球的能力);③短传(小范围传球的能力);④运球摆脱、假动作及动作连接;⑤头球(运用头球的能力);⑥提前判断,抢断能力;⑦一对一的能力;⑧进攻区域的成功率;⑨站位和回位;⑩场上观察视野;参与能力和意识(进攻与防守)。

这种观察是经常性的,并记录球员的比赛表现,从而可进行综合评价,以判断球员的能力,球员的足球天赋只有在足球比赛中才能表现出来。

2.身体素质测验

①耐力测验:20米往返跑,按录音的节奏进行,有一定的评价标准;②速度:40米;③爆发力:4×10米;④弹跳力:原地纵跳;⑤五级跨跳。

3.技术测验

(1)颠球:左右脚单足颠球,也可左右交替100次;头颠球50次;大腿颠球50次。

(2)踢球(进行50米远射)。

(3)绕杆

(4)射门能力,在这三点进行射门,每点上2次,有守门员参与,以运动员的射门准确性和时间作为评判标准(如图一)。

(5)任意球射门,每点左右脚各射门2次,有守门员参与(如图二)。

(6)运动中颠球射门,要求:从30米外,运动颠球不能落地,只能在罚球区门。

参考文献:

[1]李进忠.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的培养[J].少年体育训练.2009年第03期

[2]孙永生.我国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06期

篇11

1.大力推进城乡校外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对农村校外教育的投入,依托乡镇中心校建设完成了于家务乡中心小学、梨园镇中心小学、北京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和台湖学校4所青少年校外活动站;另外,通州新城博物馆和通州区体育中心的建设项目即将启动;在迁址新建的永乐店中学用地范围内建设一所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的校外教育机构的方案通过审批,这些场所的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村大型活动场所的不足。

2.整合社会资源,坚持校外场所公益性原则

23家区级大型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中,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中国民兵武器陈列馆、北京国际图书城等14家免费开放,其余场所半价开放。联席会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参观考察、科普教育、劳动实践、素质拓展等活动,满足未成年人多样化的校外活动需求。

区科协联合区教委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数字生活技能大赛、自然知识竞赛、科普互动展品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技专家进校园科普讲座、全国科普日、科技辅导员培训等活动。

马驹桥镇组织参观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河北、山西、四川、山东、陕西等地的皮影作品,领略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3.建立机制,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

区教委把校外教育活动列入学校课程计划,规定了具体学时,并把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评价的内容,每学期的成绩都登入通州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将学校开展各级各类课外、校外活动情况作为评选通州区中小学体育、科技、艺术、课外活动先进校的重要评价指标;制定《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试行)》、《通州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通州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实施办法》,这些方案为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提供了制度保障。

依托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搭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结合、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链接的桥梁。组织了400余场次30余万人次参与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学校和资源单位密切配合,研讨资源利用,共同开发基地课程100余个,优秀教师案例分析、视频活动课例在全区推广,上千份学生活动作品、感悟体会、实践活动手册在校园展出。

借助青少年活动中心优势资源开展下校活动。合唱、民乐、书画等艺术社团和模型、无线电、机器人等科技俱乐部每学期制定下校计划,目前已固定深入11所中小学校开展辅导活动。这一活动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广泛欢迎,成为校内外衔接的良好纽带。

篇12

关键词:竞技体育;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体校

2016年9月8日,《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了以往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新时期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主要任务之一,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如何强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有效解决学训矛盾,从根本上突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瓶颈,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1.1管理部门的“失位”与“越位”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在组织管理上面临教育机构不健全、功能不齐全等现实困境。文化教育机构的缺位使青少年运动员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接受体育系统主办的,低于义务教育阶段水平的文化教育,这严重制约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发展。据近期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专项督导和检查发现,全国仍有15个省(区、市)的56所体校没有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到教育系统中。运动员文化教育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这一体育和教育的剥离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有其深远而顽固的历史根源。在我国体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校自办文化教育的传统,以及体育主管部门既管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又管文化教育的两手抓局面;作为体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体育行政部门需要为体校匹配教育教学资源,对体校的教学进行业务指导,形成了制度性错位,本属于教育系统的业务却由体育系统来管理和执行。事实上,体校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并不一定像教育部门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作为主管部门的体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能力为体校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教育指导,因此,体校的文化教育也就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境地。在错位的文化教育制度下,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两者缺乏部门交流和资源共享。体育系统对文化教育管理缺乏专业性,缺乏厚实的文化教育教学资源,体育部门既要保证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任务,还要承担运动员文化教育,一手包办,独立运作,力不从心。在这种单一的、封闭的,以运动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模式下,运动员无法享受丰富的文化教学资源,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资源被转换为体育教育资源,运动员教育知识结构不均衡,教育公平难以实现,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

1.2文化学习时间及空间遭遇双重挤压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是奠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体力充沛,是学习知识、社会实践、形成学习能力的大好时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青少年都在学校接受教育,为将来发展打基础。青少年运动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要进行文化课学习,达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水平,又要参加业余体育运动训练,达到一定的运动训练水平。一种角色,两项任务,往往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很难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顾此失彼,捉摸难定,“学训”冲突经常发生。长期以来,我国基层体校在训练方面仍停留在经验式、粗放式阶段,存在训练负荷过大,训练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1]。为了获取运动比赛成绩,不惜在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减少和压缩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导致运动员的训练和文化学习的时间极不均衡,运动员文化学习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训练、比赛以及向上一级输送优秀运动员决定了青少年运动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而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决定了青少年运动员需要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在现实中,文化学习秩序与连续性经常被训练和比赛所扰乱和打断。青少年运动员难以获得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黄金时段被训练和比赛所耽误,长期缺乏文化学习,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重训练,轻文化”错误观念,最后加剧“学训”的冲突,当文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遭遇双重挤压,无暇顾及文化学习,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低在所难免。

1.3体校“教”与“学”的主体缺乏积极性

体校文化课教师和青少年运动员两者均缺乏文化“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是亟需突破的文化教育困境之一。当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中“教”与“学”两个主体均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体校教育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作为教学主体的文化课教师,在教育资源短缺、“重训轻教”的极端环境中,难免出现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体校的考核标准体系以运动成绩为主,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成绩没有纳入到文化课教师的绩效考核中,文化课教师教学质量不仅不受学校重视,也缺乏明确的奖惩机制,极大地打击了体校一线文化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成就感,甚至过早的产生职业倦怠。第二,与教练员相比,体校文化课教师缺失话语权,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课教师没有管理和约束的权力和效力,严重制约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体校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是青少年运动员,由于该群体文化基础较差,加之体校“重训轻教”环境的影响以及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体校文化课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教师引导不力,导致所教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甚至逐渐产生厌学行为,给运动员自身的未来发展留下隐患。

2运动员文化教育不足的根源

2.1“重训练、轻文化”的片面培养理念

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竞技体育发达国家运动员培养的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所固守的工具性思维,如“金牌至上”、训练成绩说明一切的做法,很大程度摧残了体育人文精神,运动员被金牌奴役,体育并没有真正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2]。在培养理念上,青少年运动员成为用来训练并在比赛中争金夺银的工具,甚至是成为教练员、体校扬名立万的标杆,这种片面的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导致在现实培养过程中,上至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体校管理89人员,下至教练员、乃至于青少年运动员本身都对“重训练、轻文化”的思想和做法深信不疑。这种违背教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惯性思维侵害着人们对业余体育训练的正确认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体校以训练和比赛为工作中心,教练员追求的可靠目标是运动员的竞赛成果,当然,运动员也追逐于自己的比赛成绩,这种思想弥漫在体校环境中,致使体校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课教师地位变得无足轻重。当工具理性思维战胜价值理性思维而占据上风,摒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便会造成一系列的矛盾,加剧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对立与冲突。

2.2体校文化教育体系单一化

长期以来,体校办学都处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以追求训练成绩为目的、以纵向输送运动员为培养目标,虽然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但操作方式、方法简单,且与教育系统脱离,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显得单一,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教法陈旧,教育教学标准比较低。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发展运动员的技能,而忽略运动员的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把运动员培养成只会训练的单向度的人。竞技和教育相结合是身处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运动员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对于运动员来说,在青少年阶段要兼顾学习和训练,也是兴趣发展多元化的阶段,但是,单一的文化教育体系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再者,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其学习方式方法也与普通中小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必须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想法设法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要切合青少年运动员的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实际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可是,体校单一的文化教育体系以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无法满足他们在文化学习方面的需求,更没有按照认知规律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体校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阶段,枯燥的课堂、单一的教学方法,浇灭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与文化学习渐行渐远。

2.3体校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体校考核评价体系倚重训练成绩,其评价体系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很多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在对体校进行考核过程中,将竞技体育成绩作为体校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倚重训练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较多关注教练员的功劳而忽略了文化课教师的业绩;比赛成绩更是青少年运动员的唯一评价指标,没有将文化课成绩纳入到评价体系;而对一线教师的评价标准则是教学课时量。当前体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与体校的主要任务背道而驰。整体来看,体校考核评价标准基本上以比赛成绩为导向,作为一线的文化课教师,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没有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动力,相反,只会不断地打击文化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在这种评价体系的作用下,体校自然会忽略文化课的学习,而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甚至为了训练和比赛而放弃文化课学习,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3突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困境的路径选择

3.1推进体校文化教育制度改革

化解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困境还得回归到制度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逐渐停止了运动员包分配的政策,铁饭碗被打破,运动员结束运动生涯后只能自谋出路;体育行政部门包办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的制度弊端也开始凸显,运动员退役后在社会上与他人需进行公平的竞争,但是其在接受文化教育的阶段即是处于不公平的境地,这种由于制度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给体校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3]。为提升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政府部门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制定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合作的框架,让体育系统的文化教育回归教育系统,扭转因制度设计而造成的管理失位和越位。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其角色功能,指导体育运动学校的师资建设,主动担负文化课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培训业务,把提高体校文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纳入教育工作计划,在制度设计上关注体校文化教育发展。深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改革,需要打破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壁垒,建立两者相互协调的结合机制,在横向上与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在纵向上,与初高中以及高等教育融通。

3.2建立以考促学机制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学训矛盾”这一痼疾,必须从制度上着手,建立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的机制,通过考试倒逼体校各个主体重视文化课学习。建立入学考试制度,提高体校的入学标准,文化课成绩不达标者不予录取,防止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破坏学习风气,扰乱教学秩序。将文化教育作为运动员参加训练、比赛的“门槛”,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所提出的在全国各级体育竞赛要测试运动员文化课,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比赛,全国在今后三年内逐步推行在锦标赛中加试文化课。对于“重训练、轻文化”的局面,严格执行和实施赛前文化课考试,考试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比赛,通过赛前文化考试机制,将文化学习与比赛成绩捆绑为一体,提高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赛前进行文化考试,不可流于形式,需要建立起监督机制,保证其落实到位;在以考促学机制的监督和落实方面,各行政部门共同监督落实[4]。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考试及时分流,根据文化考试和比赛成绩,对运动员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让运动员能及时地接受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避免错过最佳的黄金学习阶段。

3.3构建完善的文化教育体系

完善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在纵向的运动员升学路径上要保持连贯畅通,在横向方面,其教育体系要多元化,打破体校办学的封闭性和单一性,提升体校文化教育水平,培养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运动员。体校学生的学习存在连续性不强、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运动员在向上输送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课程学习衔接不上,甚至断层的问题,对于此种现象可着力各训练层次相衔接的文化教育体系,各教练员和教师加强纵向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体校学生建立文化课学习档案,对学生的文化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跟踪,根据运动员的学习水平和进度进行及时的干预和调整,保证学生的文化学习达到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前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再者,高淘汰率是竞技体育的特殊现象,因此,体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地分流,对于分流下来的运动员,必须通过构建多元化文化教育体系,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多元化文化教育体系,让运动员在接受竞技体育专项训练时,可以及时接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进出口通畅、成才途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出台保障运动员升学、学籍管理和转学、退役后的安置与就业等相关政策,激励运动员安心学习和训练,免去运动员对走出体校后的不安定感。

4结语

竞技体育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是竞技体育发展因素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是竞技体育兴盛的最根本保证。因此,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员就是解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作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更要注重这一关键环节,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教育与训练比赛存在冲突,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情况令人堪忧,并陷入重重困境中。若想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体育部门树立协同治理的理念,由上至下,学训并进,从思想观念、制度、教育教学等多层面入手,提升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长在 柴娇 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体艺处

参考文献:

[1]米靖.中国青少年训练存在问题与未来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5):77-82.

[2]马玉芳,李勇.关于我国实施“体教融合”的体制难点及制度设计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3):88-92,110.

篇13

关键词:科普与我同行;校本课程;科普教育

青少年的科普活动,是中小学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开展的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活动。长阳鸭子口乡中心学校开设的《科普与我同行》校本课程,以经典诵读、电子制作、玩转魔方、科技制作、主题征文、科幻画为主要内容,学校组织培训辅导、激励评价,教师先后在省、市及全国各项比赛、演出活动中展露风采、频频获奖。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学校成立了科普教育研修小组,校刊开辟了《科普之窗》专栏,校园网增设了《科教园地》板块。学校非常重视科普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装备了科普活动室,先后八次委派科普辅导员到县参加培训班学习,培训归来,资源共享。科普辅导员给老师作科普辅导报告,以唤醒老师们在青少年科技活动方面的意识。在学生培训方面,通过科普宣传栏、举办讲座、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学校在经费极端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科普教育投入。在《学校岗位考核方案》中设置了校本课程特殊贡献奖。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彰类别中,学校增设了“创造之星”“发明之星”等奖项。

自八年前《科普与我同行》被批准成为一门校本课程以来,先后有6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这门课程的学习。科普辅导员辅导制作、收集、修改并报送到科技局的学生实用新型发明多达47项,已有《菜籽播种器》《电脑打字架》《可移动的投影屏幕》等14件申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在全县青少年科普辅导员培训班上,科普辅导员先后三次以《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辅导之我见》《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科技融入理想 让科技点缀人生》为题交流经验。学校连续四年获宜昌市表彰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科普与我同行》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打开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另一扇窗口,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让他们感悟到智慧的力量。

篇14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四项措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2 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

在2010年初的一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在被调查的18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4个图书馆开设的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早期教育业务还只占到22%;只有3个图书馆开展了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培训课,培训内容包含的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只占到16.67%;只有2个图书馆开展了现代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只占到11.1%。在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

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今天的信息素质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关系着个人将来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应肩负重任,为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撑起一片蓝天,做出应有的、不懈的努力。

3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

3.1 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

3.2 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4 公共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4.1 通过公共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专题宣传,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意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把新生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入馆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如图书的借阅方法,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及规范等。图书馆在青少年首次入馆时便做好信息导航工作,引导其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

4.2 制定针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标准教材,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国情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应该尽快制定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习阶段就能具备熟练的查询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本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基础。

4.3 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

公共图书馆凭借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政策性支持及资金投入,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的能力。

图书馆可以设立专人专室,专门从事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可以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养课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相信在青少年的心里会种下信息素质理论与知识的种子。

对青少年开设的信息素养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专门讲授。在信息素养课的授课过程中,将计算机检索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网络信息检索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贯穿其中,从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高度来统筹实践这些课程。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公共图书馆会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这期间,青少年要学会如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最后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完成本次信息课的学习。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增高,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的级别、课题研究、课业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相信通过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启蒙、实践、及拓展,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会为他们未来终身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4 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刻不容缓

要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重视馆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为自己量身定制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学习计划,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影响,熟练掌握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对现代信息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手段、新颖的方式主动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服务。要尽快构建包括信息教育专家在内的多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指导队伍,以此来提升并拓展青少年的信息素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信息人才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