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英语教育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由于语言经济学是跨学科研究,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基于语言经济学这个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实证研究,并结合规范研究,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统一。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论文也参考了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但是由于语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复杂表现,以及使用语言的人的不确定性,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导致对同一事物出现不同的结论。地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现状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1)地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成本、效益分析
经济学的成本是指购买生产投入所付出的量,收益是指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量。而教育学的成本是指实际发生或者支出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计量的成本,这个成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前者包含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如教学的基础设备和设施,以及教学软件等;后者包括人力成本、教学资源搜索、制作成本。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的关键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收益和成本之差。学校为英语教育投入的经济成本里含有国家或者院校自身为开展英语教育课程而付出的公共开支,学生自己所承担的教育费用,加上教育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另外就是将资源投入英语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机会。
(2)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英语教育可以加快地方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语言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在技术、管理等层面也有所体现。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使学生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熟悉目标语言的最新科技、管理等知识,所以说,英语教育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经济。
2)英语教育有利于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通过在校英语教育,学生及时了解国外商业规则、贸易习惯、技术法规等知识,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进而实现贸易附加值的增加。
3)英语教育有利于增加对地方软实力对外影响。对于地方而言,软实力就是地方的影响力。英语教育可以为软实力交流过程提供必需的人才。经过系统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的学生,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正面地体现地方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而提升地方软实力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多元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采取的模式基本为基础英语教育加ESP教育。出于课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在开设这样的课程时,仍然采用材,统一课时,这样容易忽略学生的不同的英语水平,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有悖于英语教育的预期收益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预期效益无法满足。英语教育的预期收益是和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的。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课程的设置,显然是不能满足这个需要的。于是很多学生为了更好地实现预期效益,则还要花课外时间或者额外支出金钱去学习外语,以期获得实用的英语证书,这就增加了学习外语的成本。
2)学校教育资源浪费。教育也要讲效益。虽然高职院校也实行了一些改革来实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来改善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教师本身专业限制等问题,仍然可以看到资源浪费的情况。
3)和市场需求脱节嘉兴由于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外向型经济日益发展,势必会对应聘者提出更高的外语要求。尤其对于相关行业所需要的行业英语,则是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ESP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课程形同虚设。英语教育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那就是培训市场。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虽然分得了培训市场的一杯羹,但是却没有较好地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甚至一些地方高职院校,无视这个市场需求,将大量的教学硬件、软件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理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时应该立足于:提高预期效益,实现有效教学,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参考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硬件、软件,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
(1)因为课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将所有内容铺展开来,所以要利用学校的教学硬件、软件等,讲课时最大限度地延展到课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灌输课外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引进课外学习网站、软件等,并结合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和教师用最经济的方式学习英语。
(2)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度引进强化行业英语。地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熟悉本行业英语的从业人员,为了满足这个需求,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是后培训的方式,即对本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外语培训,这样,需要企业为这项费用买单。所以,适度强化行业英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也可以使企业获益。
(3)经济学强调追求效益最大化。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资源的使用也遵循这样的原则。英语教育的人力资源包括外语教师和学生,学校在分配使用英语教育的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时候,也要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课程设置,也要以实现利益为原则,并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需求,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取向探析的意义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开展英语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其中,培养符合标准的优秀英语教育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升高师中的课程设置水平。新世纪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课程开展已经进入到全新阶段,这就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素养提升之间关系密切。《英语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件之中都强调了学生、社会所产生的对英语教师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的需求,并需要英语教师能够从专业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符合新要求[1]。由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应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全新挑战。为此,通过具体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中英语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以及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并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专业课程设置是直接影响教师职前培训的载体,所以保证其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至关重要。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加强其专业意识与专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若想形成更专业、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合理课程体系的支撑。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其关键环节在于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围绕现阶段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这对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专业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2]。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师范性不够在英语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培养其专业英语技能与综合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如加强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规划与实施为学生今后教师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属于学科本位模式,在诸多院校课程设置中都以综合性大学为模仿对象,进行课程设置。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仅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语言结构进行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应用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更多的语言知识,以有效应对今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功教学。但在诸多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这一师范性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忽视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中对学习者的社会认知、文化认同等多方面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程度不够。2.实践性课堂设置重视度不足。在开展实践性课程的过程中,需掌握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借助实践方式获得经验与规律。教师也能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分析如何教学,可以提升综合课程教学能力,更加可以帮助教师个体达到一种情景式互动。实践性课程教学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对理论的践行,因此能够对教师形成支配性作用,更加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基于对比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实践性课程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课程以及具体设置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大,除了正常的毕业前夕的教学外,较少能够与中小学之间形成连接,因此,教育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之中也并未能够形成严谨的科学安排,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3.课程体系设置不足制约学生专业发展。目前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中,缺乏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教师。英语教师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其难度与深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课程结构设置上的缺陷使其综合能力培养不足,整体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都不足,这就直接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足[3]。另外,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综合效率较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较差,且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整体知识教学与实践训练呈松散无序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实现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至关重要。4.课程结构内缺乏科研素质培养相关课程。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中,将英语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等作为主要目标,在对英语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因此课程结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在教育教学改革新时期,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应注重自我反思与认知能力培养。在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其重点目的是为实现有效教学,为学生今后工作打好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缺乏长远意识,要将其科研素质培养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职前教育离不开对英语教师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科研素质培养。一旦学生缺乏科研素养就将失去研究兴趣,忽视学习与工作中对问题的积累和研究,最终导致失去探索兴趣,形成一种机械模式的教学,制约其长远发展。
三、促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策略分析
1.设置课程目标应凸显师范特征。在进行专业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师资具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力,专业性的教师教育培养也应当具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针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我们能够将教育科学类课程纳入到专业课之中。同时,应当重视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标志性课程[4]。教育实践验证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需要具有十分系统性的英语知识储备,同时也应当具有可以熟练运用英语以及职业技能的能力,更加应当具有在实践中灵活应对与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普通文化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做起。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际劳工组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70多个国家的教师开展了数据调查与分析,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所形成的比例情况如下:学科专业课程可以达到35%,普通文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课程能够达到25%,教育实践课程可以达到15%。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教师专业课程所能够达到的比重之中,教师专业性特征则比较明显[5]。地方高师英语教育课程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并应当经过充分科学的实证研究最终才能够确定合理结构比重。针对上述课程进行整合,对培养专业化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更加表现出了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与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化需要。总而言之,结合英语教学以及跨学科特点以及社会性特质的需要,就应当以教育为基础并实现全面综合性英语教师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在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上的提升,借助语言教学等的综合发展,促使个人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2.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教师职业属于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职业,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具有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也不只是简单将他们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之中。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更加体现的是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应当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看重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还应当从不确定的教学情景之下掌握变化与适应的能力。需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能够形成创新与发展,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做到随机应变。这种实践性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对知识的简单技术操作,而是需要能够结合个人经验以及性格特点从而获得的。换言之,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就代表着要在教育实习引导下,完成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课程检验。从某种角度分析集中实习模式的实践效果不如分散实习模式的实效效果好,通过分散实习与检验,更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形成实践、反思、再次实践、再次反思的模式。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思考总结,并在理论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促进自我良好发展。3.真正关注学生专业发展。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专业态度课程建设。在实现教师的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功能提升,另外也包括了态度进步。专业态度属于教师主体针对自身职业的理智型的判断与情感体验。教师专业态度属于价值观的基础,更加是构成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高师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能够在教师的身上不断开发社会所期待教师应用的伦理、智力以及情感层面的素质,并促使教师可以在自己学生身上培养形成这样的品质。因此,在培养高师英语专业的师资的过程中,应当借助隐形课程优势,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发与探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利用环境及文化因素影响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适应专业学习,并在耳濡目染下形成良好综合素养。同时,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探索过程中要加强专业化认知,注重对教育理念的接受与创新,并充分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自身更加完善,最终成为一名创新者、决策者。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认识到专业态度培养的重要性,并将专业态度与专业身份进行融合思考,这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其敬业精神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感的重要表现。一旦学生缺少做人的基本要求,缺少道德标准,则无法形成对自身的一种认同感,更加缺少敬畏感,更加没有搞好教学工作的强烈的愿望,因此,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4.科学设置形成教研课程。教师在进行个体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根本是应当能够实现英语教师的教育。现在社会不断进步,需要教育不断深化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科研技能,促使教师能够在系统性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另一些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之中对所有理论进行深层次发展。这也是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师进行职前教育中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需要知道,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理论形式,其中缺少学习主体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必然表现出无法深刻感知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例如赫斯特曾经提出,关于理论基础参与实践过程中的转化问题[6]。从本质上看,并不能够形成确定性的方案。从开拓者角度分析,教育理论应用在教育实践方面同样具有内在性以及间接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并不具有上述的种种素质,就不能够真正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内容,更加无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教育素质之中包括了学生实践行为相关要素,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在实现终身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利用教育科研素质则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践主体。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并能够真正获得职业上的乐趣,可以充分感受职业方面的尊重。例如实践已经证明了论文写作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此,任何完整性的写作行为都能够在思考行为上与实践之间相连接,并反思实践行为,也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反思理论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合理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教师在校学习阶段、接受职前教育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强调其专业教学有效性。从课程设置出发,加强其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促进课程结构优化;从基础能力出发,提高其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在今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在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工作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其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加强课程设置改革,突出师范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在接受英语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对专业学习与教学的独特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铭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清,王子猷.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102—106.
[2]覃幼莲.新课程标准与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1—202.
[3]刘丽,张勋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程设置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的视角[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6):43—47.
[4]王靖涵.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提升策略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11).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中发现,三所高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分别占全部课程学时比例的48.7%、24.2%和27%,与《大纲》所建议的65%、15%和20%左右学时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三所高校在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比例较高,基本上以学习语言知识为重心,对英语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因此,学生毕业后从事外事、文化、教育、经贸等部门的翻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少
三所高校把理论教学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而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太小,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积累经验的目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时没有得到提高和培养,毕业后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三)教学观念陈旧、方式单一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注重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因而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特别不利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的学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教师的课堂讲解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语言点,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学习英语语言的方法。此外,教师把握教材不够灵活,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热情,没有活力,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等触及不到,势必影响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方式单一,不能把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认真做笔记,却从不主动提问题,长此以往就会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势必会影响将来的就业。
(四)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匮乏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需要大量的办学经费、语音教室、设备、图书馆和专业教师等,这就给原本师资力量薄弱,现代化教学设施缺乏的高校带来很大压力。加上教师教学工作繁杂,科研压力大,没有太多精力研究教材、教学对象和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基本设施落后也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与时代同步,与教材同步,与教学对象同步,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可能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上述问题既有现实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但就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大纲》明确规定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要培养优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但从目前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技能不够扎实,没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胜任有关外事、文化、科技方面的工作等问题。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前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21世纪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调整缺失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与国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高校虽然看到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潜力,却只是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开办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侧重对学生英语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忽视了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既会说外语,也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同时,高校在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外语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没有很好地预测,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未能作出相应调整,结果导致目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专业技能能力和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大量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和市场无法接轨,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严重的人才过剩,而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从教师的角度讲,由于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先进的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比较单一;外籍教师对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因为近几年的扩招,造成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外籍教师的引进相对缺乏,这两方面原因都不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那么,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从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角度讲,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实验室等配置不能得到保证,就会造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环境,培养出来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跟不上先进的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四)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比例少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近年来,因为扩招和分数线的调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再加上很多学生缺乏吃苦好学精神,不能把自己历练成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在这样的形势下虽然在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上做了一些调整,但在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方面的比例还是偏少,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调整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专业也提出了五大培养目标: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英语教育专业教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在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前提下,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机构,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合理优化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高校要不断优化和调整英语教育专业的各课程比例,在保证知识课程和其他相关知识课程的同时,通过加强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与实践性;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强选课自由度;增加了解学习者特征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科、教学法课程与高考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密切联系,凸显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三)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思维开阔,既能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也能形成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高校应拓展英语教学思路,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特色人才,提高就业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灵活把握教材、创新使用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热情,有活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四、结语
1.教学基本功训练缺乏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校生问卷66个样本中,75%认为能够掌握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英文书写、教师用语等。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目前基本功训练穿插在技能训练课程中,没有单独的评价标准,缺乏体系。如英文书写渗透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语音基本功训练虽开设专门课程,但评价时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缺乏客观性。
2.职业技能课程单一。在校生问卷66个样本中,37%认为要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应该增加商务或旅游等专门用途英语课或其它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程,今后应增加其它技能选修课程或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来评价学习效果。
3.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就业要求脱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调查问卷中,共调查了42个样本,68%认为对新课标的了解程度不够,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出课程设置中缺乏小学新课标、新课改解读的内容。其次34%的人认为备课时,对于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有偏差。反映出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备课和说课技能的实训。最后62%的人认为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缺乏方向性。这说明课程设置中未涉及教师自我发展、科研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这些职业必备技能的缺失说明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今天,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是必要的。
4.实习基地为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习基地问卷中,共调查了12个样本,40%的实习基地认为高校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存在不足。包括理论与实践脱离、培养的途径过于单一、过于模式化、学校不够重视、培养的内容不全面、毕业生师德不高等。97%的实习基地认为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模式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83%的基地认为招聘应届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时,最关注英语语言素质、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问卷中实习基地对毕业生的评价反映了新时期市场需要具有创新性和扎实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要不断改进,以逐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改革
(一)建立课程设置新原则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
1.在课程设置中,要对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技能展开不定时调研,适时增加实训课时,强化人才实践技能。
2.课程设置是一个体系。各课程之间应该互相补充、互相联系,遵循技能培养的阶梯式分布规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第一学年开展语音、书法、简笔画等教师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通过微格手段提升学生的授课技能,第三学年学生到小学和培训学校见习教学、并顶岗实习,完成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
3.职高专课程设置应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开展就业市场调研,按需培养,与企业建立联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4.过市场调研,英语教育专业有部分毕业生从事商务翻译、酒店和旅游行业等其它行业。为迎合高职高专学生宽泛就业的社会大环境,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就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如在第二学年,开设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实用英语翻译、文秘英语等选修课程,完善和补充教学职业技能课程的单一化体系。内容应偏重实训,把英语导游证、翻译证等各类资格证书考试作为评价标准。
5.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不断变化。如:随着网络课程的普及,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组织英语课堂就成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一部分。在课程设置中要留有课时空间,灵活增加或删减部分课程内容,以顺应市场变化。
6.业道德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标准。所以,师德建设应纳入课程内容,结合师德考核办法和师德建设的实例,渗透爱岗敬业的观念,规范学生未来职业道德,为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置新模式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发展的核心。
1.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齐头并进。在第一、二学年按照阶梯式分布,成两条主线,即:英语专业课、教师技能课,在第三学年,把两者结合,通过授课实习实训,完善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2.循阶梯式培养路径,增加职业技能课时。英语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综合英语、语音、语法、阅读、听力、口语、翻译、写作、词汇、英语国家文化、视听说等语言专业课,学时和内容不变。专业技能课系统整合原有教学法、教师技能与实践、微格为一门课程,即小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并增加课时。
3.微格教学手段,实现教师技能立体化训练。微格是为培养教师,提高学生教学能力而设计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推出技能型教师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和设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容量。在职业技能课程开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见习、定期阶段性实习工作的督促和实施,积极联系组织学生到各周边小学、培训机构等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学习、模拟。加快了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实现教师技能立体化训练。
4.教学技能评价体系,组建专家评价小组。对教学技能课程的氛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建立由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及教师组成的教学技能评价小组,制定评价制度和具体实施标准,并对学生每学期的技能训练效果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综合评定。
5.加其它职业技能课程,实现宽泛就业目标。在第二学年增加专业选修课,如酒店英语、实用英语翻译、文秘英语、旅游英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自由选择,开设30学时。这四门课程的评价方式为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修2学分。
6.课程设置改革实施保障,开发建设本土教材。在课程设置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完善保障实施条件,包括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职业技能课教师团队建设和发展社会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发本土教材。编写了《小学英语理论与实践》,内容涵盖师德规范、教师基本功、课堂实践技能和授课技能和教师自我发展。并在书中体现具体技能训练的原则和实施方法。
三、结语
一、“英语双导师制”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重新设置并进行调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只规范了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设置。对学科专业课程没有进行设置。为了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地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河南省“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创新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英语双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形成中小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发展体系。
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英语“双导师制”是指,让中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并指导实习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在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要突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获取外国课下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用外语宣传祖国,介绍我们的科学文化。”鉴于以上观点。
我们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英文课程: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还需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译课程,例如: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英译本。让学生以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借鉴学习外国的文化,同时积极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英语教育实习采用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实习模式。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应用和英语教育三个方向。选择学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为目的,只要参加校内见习就可以,其余时间复习考研;选择应用方向的学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译公司等地方实习。选择英语教育的学生参加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类学生的实习时间都是一个学期。
实施“双导师制”: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既有来自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的指导;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谈论前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学习领域和相关模块。
(一)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我的国际影响力。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小学实习一个学期。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英文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二)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中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学听课指导,师范生到中学实习一个学期。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中学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中学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当代时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施“英语双导师”制,探究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提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作者:李伟杰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