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英语教育课程范文

英语教育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英语教育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英语教育课程

篇1

由于语言经济学是跨学科研究,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基于语言经济学这个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实证研究,并结合规范研究,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统一。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论文也参考了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但是由于语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复杂表现,以及使用语言的人的不确定性,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导致对同一事物出现不同的结论。地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现状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1)地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成本、效益分析

经济学的成本是指购买生产投入所付出的量,收益是指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量。而教育学的成本是指实际发生或者支出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计量的成本,这个成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前者包含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如教学的基础设备和设施,以及教学软件等;后者包括人力成本、教学资源搜索、制作成本。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的关键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收益和成本之差。学校为英语教育投入的经济成本里含有国家或者院校自身为开展英语教育课程而付出的公共开支,学生自己所承担的教育费用,加上教育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另外就是将资源投入英语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机会。

(2)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英语教育可以加快地方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语言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在技术、管理等层面也有所体现。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使学生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熟悉目标语言的最新科技、管理等知识,所以说,英语教育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经济。

2)英语教育有利于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通过在校英语教育,学生及时了解国外商业规则、贸易习惯、技术法规等知识,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进而实现贸易附加值的增加。

3)英语教育有利于增加对地方软实力对外影响。对于地方而言,软实力就是地方的影响力。英语教育可以为软实力交流过程提供必需的人才。经过系统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的学生,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正面地体现地方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而提升地方软实力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多元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采取的模式基本为基础英语教育加ESP教育。出于课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在开设这样的课程时,仍然采用材,统一课时,这样容易忽略学生的不同的英语水平,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有悖于英语教育的预期收益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预期效益无法满足。英语教育的预期收益是和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的。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课程的设置,显然是不能满足这个需要的。于是很多学生为了更好地实现预期效益,则还要花课外时间或者额外支出金钱去学习外语,以期获得实用的英语证书,这就增加了学习外语的成本。

2)学校教育资源浪费。教育也要讲效益。虽然高职院校也实行了一些改革来实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来改善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教师本身专业限制等问题,仍然可以看到资源浪费的情况。

3)和市场需求脱节嘉兴由于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外向型经济日益发展,势必会对应聘者提出更高的外语要求。尤其对于相关行业所需要的行业英语,则是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ESP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课程形同虚设。英语教育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那就是培训市场。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虽然分得了培训市场的一杯羹,但是却没有较好地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甚至一些地方高职院校,无视这个市场需求,将大量的教学硬件、软件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理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时应该立足于:提高预期效益,实现有效教学,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参考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硬件、软件,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

(1)因为课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将所有内容铺展开来,所以要利用学校的教学硬件、软件等,讲课时最大限度地延展到课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灌输课外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引进课外学习网站、软件等,并结合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和教师用最经济的方式学习英语。

(2)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度引进强化行业英语。地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熟悉本行业英语的从业人员,为了满足这个需求,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是后培训的方式,即对本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外语培训,这样,需要企业为这项费用买单。所以,适度强化行业英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也可以使企业获益。

(3)经济学强调追求效益最大化。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资源的使用也遵循这样的原则。英语教育的人力资源包括外语教师和学生,学校在分配使用英语教育的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时候,也要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课程设置,也要以实现利益为原则,并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需求,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篇2

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取向探析的意义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开展英语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其中,培养符合标准的优秀英语教育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升高师中的课程设置水平。新世纪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课程开展已经进入到全新阶段,这就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素养提升之间关系密切。《英语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件之中都强调了学生、社会所产生的对英语教师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的需求,并需要英语教师能够从专业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符合新要求[1]。由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应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全新挑战。为此,通过具体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中英语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以及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并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专业课程设置是直接影响教师职前培训的载体,所以保证其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至关重要。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加强其专业意识与专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若想形成更专业、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合理课程体系的支撑。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其关键环节在于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围绕现阶段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这对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专业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2]。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师范性不够在英语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培养其专业英语技能与综合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如加强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规划与实施为学生今后教师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属于学科本位模式,在诸多院校课程设置中都以综合性大学为模仿对象,进行课程设置。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仅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语言结构进行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应用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更多的语言知识,以有效应对今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功教学。但在诸多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这一师范性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忽视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中对学习者的社会认知、文化认同等多方面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程度不够。2.实践性课堂设置重视度不足。在开展实践性课程的过程中,需掌握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借助实践方式获得经验与规律。教师也能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分析如何教学,可以提升综合课程教学能力,更加可以帮助教师个体达到一种情景式互动。实践性课程教学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对理论的践行,因此能够对教师形成支配性作用,更加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基于对比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实践性课程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课程以及具体设置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大,除了正常的毕业前夕的教学外,较少能够与中小学之间形成连接,因此,教育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之中也并未能够形成严谨的科学安排,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3.课程体系设置不足制约学生专业发展。目前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中,缺乏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教师。英语教师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其难度与深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课程结构设置上的缺陷使其综合能力培养不足,整体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都不足,这就直接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足[3]。另外,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综合效率较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较差,且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整体知识教学与实践训练呈松散无序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实现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至关重要。4.课程结构内缺乏科研素质培养相关课程。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中,将英语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等作为主要目标,在对英语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因此课程结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在教育教学改革新时期,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应注重自我反思与认知能力培养。在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其重点目的是为实现有效教学,为学生今后工作打好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缺乏长远意识,要将其科研素质培养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职前教育离不开对英语教师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科研素质培养。一旦学生缺乏科研素养就将失去研究兴趣,忽视学习与工作中对问题的积累和研究,最终导致失去探索兴趣,形成一种机械模式的教学,制约其长远发展。

三、促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策略分析

1.设置课程目标应凸显师范特征。在进行专业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师资具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力,专业性的教师教育培养也应当具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针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我们能够将教育科学类课程纳入到专业课之中。同时,应当重视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标志性课程[4]。教育实践验证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需要具有十分系统性的英语知识储备,同时也应当具有可以熟练运用英语以及职业技能的能力,更加应当具有在实践中灵活应对与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普通文化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做起。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际劳工组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70多个国家的教师开展了数据调查与分析,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所形成的比例情况如下:学科专业课程可以达到35%,普通文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课程能够达到25%,教育实践课程可以达到15%。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教师专业课程所能够达到的比重之中,教师专业性特征则比较明显[5]。地方高师英语教育课程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并应当经过充分科学的实证研究最终才能够确定合理结构比重。针对上述课程进行整合,对培养专业化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更加表现出了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与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化需要。总而言之,结合英语教学以及跨学科特点以及社会性特质的需要,就应当以教育为基础并实现全面综合性英语教师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在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上的提升,借助语言教学等的综合发展,促使个人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2.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教师职业属于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职业,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具有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也不只是简单将他们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之中。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更加体现的是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应当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看重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还应当从不确定的教学情景之下掌握变化与适应的能力。需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能够形成创新与发展,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做到随机应变。这种实践性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对知识的简单技术操作,而是需要能够结合个人经验以及性格特点从而获得的。换言之,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就代表着要在教育实习引导下,完成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课程检验。从某种角度分析集中实习模式的实践效果不如分散实习模式的实效效果好,通过分散实习与检验,更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形成实践、反思、再次实践、再次反思的模式。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思考总结,并在理论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促进自我良好发展。3.真正关注学生专业发展。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专业态度课程建设。在实现教师的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功能提升,另外也包括了态度进步。专业态度属于教师主体针对自身职业的理智型的判断与情感体验。教师专业态度属于价值观的基础,更加是构成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高师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能够在教师的身上不断开发社会所期待教师应用的伦理、智力以及情感层面的素质,并促使教师可以在自己学生身上培养形成这样的品质。因此,在培养高师英语专业的师资的过程中,应当借助隐形课程优势,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发与探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利用环境及文化因素影响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适应专业学习,并在耳濡目染下形成良好综合素养。同时,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探索过程中要加强专业化认知,注重对教育理念的接受与创新,并充分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自身更加完善,最终成为一名创新者、决策者。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认识到专业态度培养的重要性,并将专业态度与专业身份进行融合思考,这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其敬业精神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感的重要表现。一旦学生缺少做人的基本要求,缺少道德标准,则无法形成对自身的一种认同感,更加缺少敬畏感,更加没有搞好教学工作的强烈的愿望,因此,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4.科学设置形成教研课程。教师在进行个体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根本是应当能够实现英语教师的教育。现在社会不断进步,需要教育不断深化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科研技能,促使教师能够在系统性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另一些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之中对所有理论进行深层次发展。这也是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师进行职前教育中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需要知道,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理论形式,其中缺少学习主体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必然表现出无法深刻感知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例如赫斯特曾经提出,关于理论基础参与实践过程中的转化问题[6]。从本质上看,并不能够形成确定性的方案。从开拓者角度分析,教育理论应用在教育实践方面同样具有内在性以及间接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并不具有上述的种种素质,就不能够真正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内容,更加无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教育素质之中包括了学生实践行为相关要素,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在实现终身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利用教育科研素质则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践主体。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并能够真正获得职业上的乐趣,可以充分感受职业方面的尊重。例如实践已经证明了论文写作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此,任何完整性的写作行为都能够在思考行为上与实践之间相连接,并反思实践行为,也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反思理论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合理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教师在校学习阶段、接受职前教育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强调其专业教学有效性。从课程设置出发,加强其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促进课程结构优化;从基础能力出发,提高其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在今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在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工作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其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加强课程设置改革,突出师范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在接受英语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对专业学习与教学的独特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铭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清,王子猷.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102—106.

[2]覃幼莲.新课程标准与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1—202.

[3]刘丽,张勋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程设置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的视角[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6):43—47.

[4]王靖涵.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提升策略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11).

篇3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中发现,三所高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分别占全部课程学时比例的48.7%、24.2%和27%,与《大纲》所建议的65%、15%和20%左右学时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三所高校在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比例较高,基本上以学习语言知识为重心,对英语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因此,学生毕业后从事外事、文化、教育、经贸等部门的翻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少

三所高校把理论教学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而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太小,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积累经验的目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时没有得到提高和培养,毕业后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三)教学观念陈旧、方式单一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注重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因而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特别不利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的学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教师的课堂讲解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语言点,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学习英语语言的方法。此外,教师把握教材不够灵活,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热情,没有活力,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等触及不到,势必影响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方式单一,不能把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认真做笔记,却从不主动提问题,长此以往就会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势必会影响将来的就业。

(四)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匮乏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需要大量的办学经费、语音教室、设备、图书馆和专业教师等,这就给原本师资力量薄弱,现代化教学设施缺乏的高校带来很大压力。加上教师教学工作繁杂,科研压力大,没有太多精力研究教材、教学对象和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基本设施落后也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与时代同步,与教材同步,与教学对象同步,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可能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上述问题既有现实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但就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大纲》明确规定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要培养优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但从目前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技能不够扎实,没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胜任有关外事、文化、科技方面的工作等问题。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前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21世纪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调整缺失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与国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高校虽然看到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潜力,却只是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开办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侧重对学生英语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忽视了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既会说外语,也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同时,高校在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外语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没有很好地预测,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未能作出相应调整,结果导致目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专业技能能力和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大量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和市场无法接轨,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严重的人才过剩,而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从教师的角度讲,由于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先进的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比较单一;外籍教师对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因为近几年的扩招,造成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外籍教师的引进相对缺乏,这两方面原因都不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那么,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从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角度讲,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实验室等配置不能得到保证,就会造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环境,培养出来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跟不上先进的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四)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比例少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近年来,因为扩招和分数线的调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再加上很多学生缺乏吃苦好学精神,不能把自己历练成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在这样的形势下虽然在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上做了一些调整,但在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方面的比例还是偏少,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调整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专业也提出了五大培养目标: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英语教育专业教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在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前提下,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机构,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合理优化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高校要不断优化和调整英语教育专业的各课程比例,在保证知识课程和其他相关知识课程的同时,通过加强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与实践性;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强选课自由度;增加了解学习者特征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科、教学法课程与高考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密切联系,凸显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三)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思维开阔,既能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也能形成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高校应拓展英语教学思路,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特色人才,提高就业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灵活把握教材、创新使用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热情,有活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四、结语

篇4

1.教学基本功训练缺乏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校生问卷66个样本中,75%认为能够掌握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英文书写、教师用语等。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目前基本功训练穿插在技能训练课程中,没有单独的评价标准,缺乏体系。如英文书写渗透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语音基本功训练虽开设专门课程,但评价时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缺乏客观性。

2.职业技能课程单一。在校生问卷66个样本中,37%认为要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应该增加商务或旅游等专门用途英语课或其它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程,今后应增加其它技能选修课程或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来评价学习效果。

3.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就业要求脱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调查问卷中,共调查了42个样本,68%认为对新课标的了解程度不够,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出课程设置中缺乏小学新课标、新课改解读的内容。其次34%的人认为备课时,对于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有偏差。反映出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备课和说课技能的实训。最后62%的人认为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缺乏方向性。这说明课程设置中未涉及教师自我发展、科研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这些职业必备技能的缺失说明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今天,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是必要的。

4.实习基地为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习基地问卷中,共调查了12个样本,40%的实习基地认为高校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存在不足。包括理论与实践脱离、培养的途径过于单一、过于模式化、学校不够重视、培养的内容不全面、毕业生师德不高等。97%的实习基地认为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模式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83%的基地认为招聘应届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时,最关注英语语言素质、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问卷中实习基地对毕业生的评价反映了新时期市场需要具有创新性和扎实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要不断改进,以逐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改革

(一)建立课程设置新原则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

1.在课程设置中,要对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技能展开不定时调研,适时增加实训课时,强化人才实践技能。

2.课程设置是一个体系。各课程之间应该互相补充、互相联系,遵循技能培养的阶梯式分布规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第一学年开展语音、书法、简笔画等教师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通过微格手段提升学生的授课技能,第三学年学生到小学和培训学校见习教学、并顶岗实习,完成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

3.职高专课程设置应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开展就业市场调研,按需培养,与企业建立联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4.过市场调研,英语教育专业有部分毕业生从事商务翻译、酒店和旅游行业等其它行业。为迎合高职高专学生宽泛就业的社会大环境,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就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如在第二学年,开设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实用英语翻译、文秘英语等选修课程,完善和补充教学职业技能课程的单一化体系。内容应偏重实训,把英语导游证、翻译证等各类资格证书考试作为评价标准。

5.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不断变化。如:随着网络课程的普及,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组织英语课堂就成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一部分。在课程设置中要留有课时空间,灵活增加或删减部分课程内容,以顺应市场变化。

6.业道德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标准。所以,师德建设应纳入课程内容,结合师德考核办法和师德建设的实例,渗透爱岗敬业的观念,规范学生未来职业道德,为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置新模式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发展的核心。

1.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齐头并进。在第一、二学年按照阶梯式分布,成两条主线,即:英语专业课、教师技能课,在第三学年,把两者结合,通过授课实习实训,完善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2.循阶梯式培养路径,增加职业技能课时。英语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综合英语、语音、语法、阅读、听力、口语、翻译、写作、词汇、英语国家文化、视听说等语言专业课,学时和内容不变。专业技能课系统整合原有教学法、教师技能与实践、微格为一门课程,即小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并增加课时。

3.微格教学手段,实现教师技能立体化训练。微格是为培养教师,提高学生教学能力而设计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推出技能型教师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和设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容量。在职业技能课程开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见习、定期阶段性实习工作的督促和实施,积极联系组织学生到各周边小学、培训机构等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学习、模拟。加快了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实现教师技能立体化训练。

4.教学技能评价体系,组建专家评价小组。对教学技能课程的氛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建立由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及教师组成的教学技能评价小组,制定评价制度和具体实施标准,并对学生每学期的技能训练效果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综合评定。

5.加其它职业技能课程,实现宽泛就业目标。在第二学年增加专业选修课,如酒店英语、实用英语翻译、文秘英语、旅游英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自由选择,开设30学时。这四门课程的评价方式为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修2学分。

6.课程设置改革实施保障,开发建设本土教材。在课程设置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完善保障实施条件,包括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职业技能课教师团队建设和发展社会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发本土教材。编写了《小学英语理论与实践》,内容涵盖师德规范、教师基本功、课堂实践技能和授课技能和教师自我发展。并在书中体现具体技能训练的原则和实施方法。

三、结语

篇5

 

一、“英语双导师制”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重新设置并进行调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只规范了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设置。对学科专业课程没有进行设置。为了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地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河南省“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创新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英语双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形成中小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发展体系。

 

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英语“双导师制”是指,让中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并指导实习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在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要突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获取外国课下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用外语宣传祖国,介绍我们的科学文化。”鉴于以上观点。

 

我们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英文课程: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还需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译课程,例如: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英译本。让学生以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借鉴学习外国的文化,同时积极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英语教育实习采用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实习模式。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应用和英语教育三个方向。选择学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为目的,只要参加校内见习就可以,其余时间复习考研;选择应用方向的学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译公司等地方实习。选择英语教育的学生参加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类学生的实习时间都是一个学期。

 

实施“双导师制”: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既有来自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的指导;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谈论前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学习领域和相关模块。

 

(一)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我的国际影响力。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小学实习一个学期。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英文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二)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中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学听课指导,师范生到中学实习一个学期。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中学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中学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当代时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施“英语双导师”制,探究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提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作者:李伟杰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基础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三大主科”之一,加强学生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实质性意义。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别的群体,其思想、年龄、身心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对新鲜、有趣味性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小养成英语学习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二、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课标理解不透彻

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其指出学校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式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新课标下,部分英语老师对其理解不透彻,不能合理地运用英语教材,只是片面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没有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教”和学生“学”往往会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小学生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不良情绪,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主体不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数老师主体地位不明确,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听,是否听得懂,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产生枯燥无味之感。

3.不重视全体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的英语老师总喜欢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忽视了与成绩稍微落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英语课堂提问时,往往不会顾及成绩不好的学生,只喜欢抽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出现了不尊重课堂纪律、上课走神、不完成作业等现象,加剧了两极分化,对学生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三、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英语教学措施分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存在一些问。与此密切相关的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师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英语教学论”课程是培养未来英语小学或者中学老师从事英语基础教育工作及研究为宗旨的必修课程。在小学英语教学观念、模式、内容不断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学论”的教学必须顺应其改革要求,并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英语教育事业的接班人。

1.多样化教学模式

1.1老师讲授。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无法感受到课堂的乐趣性,久而久之会产生枯燥之感,甚至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精简老师讲授的内容,缩短讲授课时,结合英语教学大纲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听英文歌曲等,增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1.2学生讲授。“英语教学论”课程作业较少,但由于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理解存在困难,若要真正学好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参与英语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教授中,为了备课往往会主动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和资料,为考虑讲课的仪表仪态,该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驾驭课程的能力。

1.3多媒体教学。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英语教学论”教学中,老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像、音频以及视频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英语,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2.不同形式增强学生教学技能

2.1课前小讲台。在每堂课前,老师将前10分钟单独提出来,组成一节小课,让英语专业的学生轮流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本质,从而更加适应老师角色。由于每堂小课的组织者不同,那么教学风格、内容、思路、观点也不尽相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假期实践。目前,由于高师学生见习学校不稳定、见习时间短、缺乏有效指导等,导致假期实践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将假期见习分散到大学的一、二、三年级的假期进行,并严格考虑实践报告、教育论文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和时间,使其更加熟悉老师、学生、家庭的调查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教学技能。

四、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加重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及内容的弊端,创新英语教学思想、模式以及内容,面向全体教学,并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妙兰. 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18-21+28.

[2]冯冰清.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探索[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03:114-116.

篇7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3-01

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就是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对课程进行实施的必要的条件。而课程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的资源。其中校内资源,不仅指文本教材,还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的经历、经验,课堂教学的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资源都直接影响着中职英语教育。为了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育的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中职英语教育课程的开发利用给予分析阐述如下。

1 课程资源涵义

何为课程资源,由于研究者对课程认识的角度的不同,进而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就有所侧重和方式。比如从课程资源的功能性这一点进行分类的素材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又或者从资源的概念上的狭义与广义进行划分的狭义与广义的上的课程资源。本文就从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同给予分类,即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对教师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

其一,要求教师对教学理论加强学习。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是支撑现代化教育的主体,而现代教育理念是支撑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支柱。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师对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其二,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工具显然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在现代课堂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对学生给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对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整合这些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

其三,教师不断地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原本,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很复杂,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成为一种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教师必须不断地在教学中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就中职英语教师来说,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和学两方面下一番苦力,在教学中总结自己的得失,在学习中补充知识能量,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便于教师更好地学习。

3 对学生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

在中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作为英语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学生资源,不可忽视。倘若教师只是仅仅在文本教材上对其进行大力开发和利用,显然是不够的。这么做易于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毕竟在中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当然,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更新,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又相互成为很丰富的学习资源。当然,要开发学生的资源,首先,要充分地让学生学习活动活起来。学习中学得活,不死板,讨论中活跃,不保守,都能够充分地将学生的经验等等成为学生之间的课程资源。其次,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积极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学习的灵动性。充分地让学生革新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隐形的课程资源。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在中职英语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当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错。但是,犯错也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错误可以作为方面例子反衬出正确学习的必要性。

4 对实践课程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在职业场景中的活动实践。故而,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为了大力开展学生英语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充分地展示和表现。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实训”方式教学。再次,组织学生进入实训场所,进行参观活动,进行实习体验,让学生对工作的流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另外,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体验,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出一些集合了听说读写的活动,比如竞赛,充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英语教育中,为了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育的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地对中职英语课程资源给予充分地开发,即:对教师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对学生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对实践课程资源的进行开发利用,就能够很好调动出中职英语课程中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铺垫条件和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受诸多因素影响。相对于已经成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而言,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正在探索中发展。本文主要根据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从教师和学生视角,分析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及现有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课程设计;培养方案;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

一、引言

我国的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莫言在两会上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提出的改革方案必定又会掀起另一场风波。由此可知,对于基础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那么对于发展国家的高校来讲,这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对于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来讲,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影响着自己的前途,作为一名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前途。Nunan(1988)曾提出课程设计具有决策、实施、检测与评价、研究和创作等五个方面的意义。束定芳(2004)也针对课程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国在课程设计和大纲制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教师没有正确对待课程设计、大纲制定以及培养方案。罗尧成(2006)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本质很难在课程体系中体现,无法将知识结构进行内化,课程体系陈旧老化、经验化等问题。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Long首次提出在课程设计中,需求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肖燕、吴念(2006)也强调了在外语教学中置入学习者母语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课程设计尤其在外语类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李虹(1998)认为,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改革热”,课程逐渐开始转向一个可观的趋势,但仍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课程结构分析

陈坚林(2011)认为,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依赖于课程的结构设置。

(一)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对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向复合型素质人才方面发展。从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当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因此,为了成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不仅需要掌握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同时也应培养学术兴趣,这就需要将学科知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从课程结构来看,其主要包括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四个模块,且对应学分分别为12、10、6、8分。其中,实践教学是唯一一门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课程,不可或缺,这与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总之,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全面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导向,不可忽略其合理性。

(二)课程与学习需求

对于课程设置者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需对学习者的目前知识水平和需求方面加以考量。就目前课程设置而言,李倩(2014)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但仍有近40%的学生认为这两者不太一致。应培养目标要求,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实际上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之间却出现了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程上。大多数高校学生认为实践性课程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短;同时还指出目前的实践性课程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实践性课程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石慧(2010)认为,对学习者需求方面而言,教育体制应包括四个模块:知识学习需求、能力需求、授课方式需求、教学实习需求。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可知,学生最终将成为一名教师,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自然成为基本需求之一;同时,学科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均与未来工作有紧密联系。“改革热”后的授课方式应多样化,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与技能。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课程主要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及目前课程设置结构与内容不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然而,课程设计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应从这方面着手,在发展中寻求进步。

三、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

课程设计受诸多因素影响,归结起来为以下两个方面:课程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课程环境

当代社会对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决定了课程设计的目标,进而决定了跨学科课程综合设计的必要性。因此,课程目标、跨学科综合、社会需求等课程环境对课程设计起着制约性作用。课程目标不仅对教材的选择,甚至对老师的教学设计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课程目标成为基础内容之一。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严格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显示,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是一个集众多学科为一体的培养或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作为驱动学生掌握技能、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其设计过程中应围绕该培养目标,创设有意义的学科。另外,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具有专业指向性,未来会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众所周知,作为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特点。因此,课程设计还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打造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新的课程观对以往的课程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大部分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本科所学的都是英语专业,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并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教育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前者调查数据显示(李倩,2014)40%的同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是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贯通。对于英语专业的教育硕士,如何将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因如此,我们更应从专业的角度,把握好本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其中也反射出认知科学的观点。王寅(2007)认为,我们应该在认知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感知需要的技能,进行学习和推理,与其他领域事物相结合,培养综合能力。因此,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学科发展,适当地将相关学科融合在一起,整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控制技能,这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计。目前学生普遍认为在学习中最大的困难体现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该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不能顺应社会需求。实践性课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时间短缺且只是流于形式,对英语专业教育硕士而言,这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实践课程的形式太单一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知,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社会需求,保证其实践机会。高校可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教学实践,使其真正接触课堂教学与管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授课教师不仅应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了解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课程设计除了提高英语教育硕士的社会实践外,还必须考虑不同时代对英语教育硕士需求的差异。作为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必须有其不可替代性。除了具备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之外,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以及教育能力。现在中学中普遍存在英语两极分化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并偶然。为什么在中学中仍然会存在教师学识渊博,学生一无所获的现象?这样看来,我们的英语教育硕士继续深造似乎显得很有必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着重关注如何培养全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教育中的缺口弥补以往课程观存在的不足。

(二)人文环境

课程环境对课程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人文环境也是重要的考查因素之一,其包括学生、教师以及课程设计者。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课程设计还必须遵循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在研究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是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继续深造,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并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汪洁(2014)认为,课程设置者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多样性,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心理特点,确定课程需求和该门课程培养目标,制定计划,进行课程开发,根据学习能力不同,满足学生就业、继续深造以及个人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锻炼政治思维。另外,学生的个性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课程设计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这对将已学知识进行内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的教学观已全面深入到高校,模拟教师角色、自主学习、多种观点讨论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贴近教学过程,全面感受并将知识进行内化,转换生成自己的经验,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讲授还是主要的习得知识的方式。虽然新的教育观推崇多样的学习方式,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更加适应并乐于接受教师讲授。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储备不断丰富,教师对课程知识和课程能力的把握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通晓学生所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除了知识之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现代教育旨在培养多方面的复合人才,尤其是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研究证明,教师虽然对所教的课程理论研究很到位,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欠佳,这说明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课程设计要想提高其价值,还必须创建有潜力的教师团队,帮助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某一个群体或者个体手里,高校的管理也不例外。何小微(2007)认为,在课程设计的规划和设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学校的管理层,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苍白。一方面是管理层人员并非一定是该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他们对该领域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专业表面。另一方面是管理层对课程设计改革的执行情况会出现偏差。各高校管理层的传统观念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他们一开始接受改革,在后期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现实条件以及经费等问题而中停。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何以能制定较好的课程?

四、结语

课程设计对学校以及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在认识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并能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课程设计进行改善,对我国的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进行各方面需求的培养;以学科发展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以个人发展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全面考虑在课程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综合水平,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受益,培养出真正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

作者:唐莉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3]陈坚林,史光孝.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4]何小微.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与对策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5]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6]李倩.全日制英语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7]李虹.论高等师范教育类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J].Ed-ucationExplorationNo.3,1998.

[8]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石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0.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 全面发展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方式

英语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的问题。现在,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

二、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 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掌握语言技能。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英语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中考开始了听力测试,平时及期终考试都是笔试一统天下。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就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我们往往都是由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元化原则根。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

2.激励性原则。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篇10

英语教师本应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职业,可近年来,有不少英语教师,包括一些曾经创造过教学辉煌的教师,教学工作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虽然每天起早贪黑、辛勤耕耘,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学生还一个劲地抱怨英语学习学得苦,学得累,没信心。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师身心疲惫、英语教学如此的苦不堪言呢?从我们自身来讲,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思想未更新,二是行为不科学。

要想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轻松愉快,就得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快乐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转变成为导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动;2、创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好动;3、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乐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一、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在全校内形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初中学生英语素质发展评价改革的研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突出全面性和基础性,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口试、笔试、实践、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相结合的办法;在评估方式上,定性与定量结合,百分制和等级制结合,过程评估和终端评估结合。此外,让家长及学生参与部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初中英语评价标准的研究,完善和具体化《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分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初中英语评价手册来指导教学。

三、是学习和把握外语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和意义,提高教研员自身外语技能和知识的专业储备。其次,是发展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外语课程改革的创新能力。协调、组织教师培训,组织教师研讨、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深入一线听课、评课、研讨课堂教学的指导能力。观察分析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探索的研究能力。

四 、基础教育改革和外语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对一线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课改形式下外语教学的要求,要适应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需要,外语教师应学习和把握外语新课标中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运用外语的能力,发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外语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培养和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和发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措施,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新编课标教材,经常反思教学,分析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的学生包括老师在对待口语的学习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良的现象:①轻视英语口语。由于升学考试中不包含口语测试成绩,平时舍不得花时间练习口语,一味地背单词,背语法。"听"、"写"、"读"方面还可,一"说"就变了声,差了调,甚至成了"哑巴"。②"恐说"心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开口说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焦虑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表达,成为口语训练中的最大障碍。③英语语言环境的匮乏。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口语交际的语言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只有课堂。

针对以上几个不良的现象,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切实做好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1、消除"说"时的障碍

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习俗和惯例的了解,说话往往不得体。在教学中,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还应告知学生英语国家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等。并且尽量避免由于母语文化的干扰而形成中式英语。

2、正视"说"时的错误

⑴明确哪些错误应及时纠正

在教学中,教师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只是组织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使学生学了就用。但是对于会造成交际过程中的误解,或者是整个句子结构不对,妨碍了交际规则的错误则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语言学家凯巴斯基曾强调说:"全局性的错误,即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错误应予重视,而局部的错误,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自然会逐步解决。"

⑵在恰当的时机纠错

口语练习时,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应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口语活动,用各种方法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在进行机械或半机械练习时,学生犯的基本结构错误应引起重视,避免其泛滥。但是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不宜过多纠正,在学生说话中间,尤其不宜打断,因为此时交流是首要的。并且不断纠错还会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其语流,还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造成学生心理的障碍。

⑶纠错要依靠学生本人

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说话中的语言错误的识别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后,就会不断自我纠正。有的语言学家举例说,倘若一个学生能在连续说话两分钟之后,概括自己犯的基本语言错误,那么这个学生就具备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错误的识别能力。随着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错误也就会逐渐消失。

3、创设"说"时的情景

篇11

一、我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各高校课程建设的主要探索方向。作为通识教育重要支柱学科之一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也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邵华强调: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即打好语言基础;二是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即以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殷和素认为外语教育应该承担起人文主义教育的重担,而非仅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尤其是引进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应该贯穿在外语教育过程的始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将英语转变为文化内容的媒介与载体;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感受文化,在认知社会与文化过程中体会语言的具体应用。许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仅仅将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来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应将其逐渐转变为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知识的工具和媒介。如何在输入语言的过程中有效地输入文化成为亟待解决与研究的问题。借鉴哈佛大学“红皮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全面客观地理解和对待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基于我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现状,开设一门语言文化类通识课程,会面临如下几个现实困境:

1.课程实施主体: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限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教师队伍中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者比例为77%,有博士学位者及在读博士比例为8%,与其他学科博士化已经普及的学术梯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王守仁指出学历层次不高是影响教师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优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势在必得。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发展语言能力,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现代大学生具有时代赋予的许多独特性,如何改革传统的说教方式来传授知识,教师任重道远。学生除了学分达到要求外,没有更多的应试压力,一些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动力,如果高校教师不能用课堂教学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受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还应具备师者的个人魅力,才能真正影响学生,打动学生,引导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黄坤锦提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实施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和特定要求,需要有能力胜任的教师,适合于学生知识背景同质性高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陈坚林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在各自的层面上建立有力的制度保障建设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可见,培养与稳定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之一。

2.课程接受主体:学生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在课程实际操作环节,无法回避课程目标及对象。目标,不言而喻,应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紧密相关。而学生,则是多元化、差异性的集合,通识教育课程与普通专业课程的授课对象存在巨大差异,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面向高校中的全部学生,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的课程,学生在年级、年龄、专业背景、兴趣、能力与对课程的期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华南理工大学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为例:课程的目标对象集中为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此现象的产生也反映了课程设置与高校各年级学习计划与任务侧重的显著不同。图2显示目标学生所在学校所体现出的理工科高校基本特点。男多女少,比例差异较为突出。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的典型差异性为教师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带来启示。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及构思课程内容时应将学生的需求加以充分考虑,并力求在差异性中寻找一致性,但课程的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之间确实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作为教育者在开设课程中应该努力寻找差异性中的一致性。

3.通识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监管。洪艺敏提出,要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需要对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缺少完整的课程设计体系,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从科目的设置、选课形式、教学模式、考察方式等环节都与传统的“选修课”如出一辙。学生对“选修课”的固有观念也直接影响其选读通识教育课程的积极性。韦玮曾言:“我国众多高校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但比较多地关注课程种类及数量,缺少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缺少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实施中随意性强、协调性差。”当前,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专职教师,教师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必修课”“专业课”上,而对选修课和有待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关注度、重视程度偏低,致使通识教育课程远未发挥其应有的特征和价值。图5学生的满意程度显示,此通识课程还有待完善,通识课程的全面实施与健康发展尚需关注、研究、落实与发展。

二、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模式探索

谌启标曾指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保证,一般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课程。正式课程指学生在课堂所需修习的规划科目,学生学习过后通过考评获取学分;非正式课程是由大学、团体、个人等兴办的课外活动。正式课程涵盖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学生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应仅仅被视作一系列课程内容。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在国际上已获得广泛认可和实践,但在我国全面贯彻这一培养模式仍旧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与努力。对于“美国社会与文化”这门以英语授课为基础的通识教育课程而言,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需侧重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思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学生应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反思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指导学生正确处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常规选修课程的关系。基于上述背景,笔者考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评估等四个方面对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进行实践与改革。

1.课程目标。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当其落脚在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时,体现为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结合通识课程的实施现状,“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的设置需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发展与情感,立足于文化的传承,发挥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区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体验与理解,立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准确定位以英语为主要载体的通识课程。黄俊杰指出,“常运用西方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对本国之人文社会问题进行验证,于是,本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遂沦为西方理论之非西方注解。”在西方文化依旧强势的今天,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利用语言这一纽带,通过一手资料与信息,更加客观地、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与文化,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避免全盘接收强势文化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入侵与冲击。

2.课程内容。调研结果显示:美国史与人文社会备受关注。课程运行中可着重针对上述内容展开讲解,可以以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如UncleSam,SaladBowl,Puritans,Flappers,RosietheRiveter,Homerville,WSAP,IvyLeague,GettysburgAddress等)为切入点展开话题讨论;可针对具体领域进行专题研讨,包括美国教育、美国金融、美国政治、美国文艺与体育、、节日礼仪等,也可落脚现今美国社会问题,诸如频繁的校园枪击案、弗格森事件等了解美国现状。蔡映辉指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知识化倾向,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力求提升学生对语言与文化的实践与理解能力。“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将着眼于文化差异的理解及语言文化的实践表达,加深学生的异国文化体验,通过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3.教学方式。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其教学模式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且不拘泥于教材。通识教育课程应区别于传统的课程学习和课程授课方式,应结合通识课程的具体意义和目的,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小组讨论、影评等多种活动教学方式进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探究性主题及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和人文体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可以将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原著、参与讨论、写研究报告等。杨枫教授强调,我们在努力认识和学习西方时,不能停留在表层,不能被西方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我们学习英语,但要警惕英语所衍生的“文化霸权”,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经典阅读中逐渐形成中国人自己对西方思想学术的判断力和分析力。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应发挥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客观感知世界、体验文化的氛围。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与其他通识课程最大的差异在于授课基本媒介———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效果可能相差甚远。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相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精准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教学语言,使用不同语气进行相互配合,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图6调研显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需结合现场学生反馈,针对疑难点进行中文简要讲解,这更有益于学生吸收消化异国文化知识。如图6显示,相较于传统的“讲座式”,教师单一呈现的授课方式,诸如视频、PPT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

篇12

【关键词】 新课标;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45-02

2008年七月,我有幸前往福州参加了福建省高一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受益匪浅。与会期间我学习了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课标,以及向同行们学习对新课程的一些新的见解,感受颇深。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气的、丰富多彩的、可操作性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英语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需要。经过一年的教学体会,我对英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认识与领悟。

1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的英语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高中英语课程既关注社会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完成共同的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实行新课标之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把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就尊重学生而言,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

2 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进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

第二,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育方式,使英语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要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①把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

②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把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熟悉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熟悉显然是不对的。

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爱好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 (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聪明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4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指出:“我们外语教学实用性不强,效率不高,和我们的外语教学评价有关。我们评价的方法比较单 ,评价的观念比较落后,从而必然会制约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他同时提出,“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为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新教材和其配套的评价手册提供了质性评价的样本和行为评价的方法。教材中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激励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高考和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就没有及时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我们往往都是由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我们外语教学实用性不强,效率不高,与我们的外语教学评价有关。我们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评价的观念比较落后,从而必然会制约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

②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多元化原则。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治理者 (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学治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激励性原则。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 ?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非凡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以往教学评价是为了选择最好的学生。现在我们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情感原则。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重情感,要注重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把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同时,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来工作,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而不是受罚。

5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课改中不断更新理念,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以上是我个人对新课程的启发,诚然自己可能还是不够全面,但我会在这课改浪潮中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参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 陈玉琨:《当代英语教学评价发展趋势》[R].在全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Under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篇13

【关键词】小英教法 牛津小学英语 教学技能 实践性 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2-02

教师发展专业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作为培养小学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学校必须引导师范生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唤醒其专业意识,培养其专业精神,构建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激发其专业思考。“小学英语教学法”(以下简称“小英教法”)课程则是高师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要专业课程,旨在通过探索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及其应用,使师范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能力,提升英语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高师“小英教法”课程已势在必行,只有不断调整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才能实现小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师“小英教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滞后于教改动态

王蔷教授2003年编写的《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是我校使用的唯一的“小英教法”教材。该书虽然对教学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也提供了较为典型的新课程教学案例及资料,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但是对职前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几乎未曾涉猎。另外,由于学校与本地小学接触较少,使得“小英教法”课程纸上谈兵式的课堂教学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与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脱节,致使师范生很难了解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这些原因严重制约着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使不少师范毕业生不适应小英教学这一工作岗位。

(二)教学方法陈旧,理论脱离实际

“小英教法”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既有较强的理论性,更有明显的实践性。然而传统的“小英教法”课程教学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照本宣科,忽视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师范生获得的仅仅是空泛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英语口头表达、组织课堂教学、自编儿歌童谣、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等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提高,理论严重背离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不利于师范生专业成长。

(三)班级大,课时紧,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校外语师资紧张,“小英教法”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或合班上课的教学形式,师范生人数较多,教学方法难以灵活运用,课堂上始终呈现老师讲、学生记的局面,师生双边活动很难组织和开展,师范生对课堂的反应和要求,教师并不掌握,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实施个别指导。另一方面,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更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导致教与学严重脱节。师范生在实习前的一次试讲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匆匆走过场,因此,大量问题在实习中暴露出来,影响实习成效。

二、高师“小英教法”课程改革的几点构想

(一)树立正确适切的教学理念

在“小英教法”课程教学中,教育教学思想、教材内容、教法组织、教学过程等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其中教育教学思想是灵魂,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在“小英教法”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上课的过程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动的双边活动,只有师范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完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师范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调动并发挥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以保证课堂教学更有成效。第二,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者、促进者、引导者,理应时刻铭记自己的专业走向。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课程“小英教法”应服务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有责任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以及试讲、见习、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内化,促使师范生掌握“小英教法”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从事小英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兴趣的同时,使师范生对专业意识的认识与体验更进一步,尽早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二)构建面向小英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

“小英教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和应用性,它需要把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探索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教育理论的讲解中,切实改善教育理论脱离小英教学实际的现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参照多种教材,力求开阔学科视野,整合知识结构,全面构建面向小英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

篇14

关键词:教师素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黄冰(1978-),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副主任,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26-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外语教学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5个因素”: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学生的来源与素质;教材的质量;教学的环境与条件;教师的素质,并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可见,教师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一线英语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因此,英语教师的素质与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联系。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从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抓起。

要进行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课程的开设影响着师范类学生(即未来的教师)能力的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类学生掌握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帮助他们早日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反之,则会导致他们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影响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信心。鉴于此,英语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作用不可小觑,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本文将分析现阶段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社会对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探讨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改革问题。

二、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师范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掌握英语语言学,英语对象国文化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对象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英语教学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英语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英语教学的能力及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优化课程结构、资料查寻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2]

由此可见,根据国家的要求,高等师范专业培养出的英语教师应该是高素质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社会迅速发展,满足社会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的人才。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博的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冷静理智的性格反思的能力和继续学习及科研的能力。

三、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目前师范类课程一般可分为三类: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教育专业课程,它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

以上是师范类课程的总体分类,它在实际实施过程是怎么样的呢?王黎生(2005)在文章中阐述到:第一类普通教育课程: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有的院校则根本不开设。[3]第二类课程主要是培养英语教师职业能力的课程,其中包括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师范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本领主要从这类课程中获得。本类课程具有师范类院校自身的特色。这类课程开设时间通常定在培养年限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时数基本定在32-34节,可以说是时间短,学时少。由于开设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忙于毕业就业或考研等事情,在主观上轻视本类课程。第三类见实习课程,我国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见习、实习时间短的现象,并且缺乏有效的指导,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考研,甚至不参加教育实习。[4]

归纳上述情况,可以得出一个共识,那就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法达到新的培养目标要求,与现在国家提出的高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针对师范类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设置构想

1.获取广博知识的课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勺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说法无不证明了知识的输出需要有大量的储备作为基础。另外,在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自身首先要将整个学科体系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多维度、纵深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与新课程理念协调一致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因此,以培养未来教师为目标的师范类院校在安排课程时,除了响应国家号召开设政治理论为主的公共课外,还应兼顾自身专业特色的需要,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输入,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保证师范生在校期间所获取的知识能满足专业学习和将来教学的需要。

2.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的课程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其次他又是一个语言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实践能力。教师只有自身拥有标准的语音语调、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才具备指导学生的能力。除了英语语言专业知识以外,我们还应该开设大学语文或教师口语等课程来加深学生汉语语言的功底,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文化素养的课程

教英语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教文化。课程内容本身便是文化的载体,毕竟文章的作者就是在该语言所对应的文化中成长的。一名中国英语教师,如果做到对英美文化概况、英美文学、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节日、风土人情等知识的熟悉程度如对中国相对应知识的熟悉程度一样,这名教师绝对能在课堂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由于英语蕴含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文化取向、思维方式,而这些都与汉文化的观念和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角度无法解释清楚。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中西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提高语言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教育必须开设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4.培养教学能力的课程

懂英语和教英语是两回事。即使英语语言水平达到很高的标准,能不能教英语还很难预料。教了多年的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的不是外语水平,而是外语教学方法论、科研方法论。[5]根据英语教师的教学岗位,我们概括出该岗位的教学能力应包括:备课技能;授课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学习辅导技能以及测试技能。师范院校针对这些要求给师范生开设了教学法课程。教学法课程所覆盖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包括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使用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技能、还包括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编写、评阅和分析试卷的技能。一些院校虽然开设了这些科目,但是开课时间往往只是一个学期,每周课时又少,不能保证各项技能的培养质量,体现不出师范院校培养未来师资力量的特色。还有就是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是一门很容易的职业的错觉。因而,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帮助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教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课程的课时数应有所增加,并应该与教育实习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强化技能。

5.形成冷静理智的性格的课程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是成为合格英语教师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处,课堂上、教学中还需要教育机智。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发、不可预料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教育机智就显得尤其重要。关键时候教师只有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迅速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突发问题,才能维护正常有序的课堂教学。可见,具备灵活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学机智一靠平时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二靠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摸索和积累。教学实践对教学机智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能够为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经验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现在师范院校一般将实习期定为一个月。要在这短短一个月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习学生刚适应教学环境便要匆匆回校了,谈不上在实习期锻炼课堂应变能力,培养教育机智。所以,实习时间应该延长至两到三个月。

6.培养反思能力的课程

Richards指出,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据此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1]要培养学生不断循环的反思意识,让其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首先要帮助学生获得反思的基本知识。如教学活动中哪些要素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教学中的行为可参照哪些教学原理判断其正确与否;用什么科研方法收集、分析相关数据等。师范教育专业应开设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获得基础的教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反思过程中将起到核心作用,成为反思过程的对象、参照物和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开设外语科研方法论等课程可培养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提升学生使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收集研究所需的数据和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教师生涯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紧紧跟上教学改革的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应该由下列科目组成:专业课、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学论、外语科研方法、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学、测试论、语用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口才与交际学、教育实践等。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使得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师范院校必须以培养符合教育改革新形势的人才作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师范专业的职业特点,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造就一批批达到教师专业化标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and Nun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1998.

[3]王黎生.师范教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