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

篇1

教材上的第一课欣赏内容中就有《大中国》这首歌曲,课外流行歌曲是教材的有益补充和提高,对音乐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大中国歌曲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音乐大中国歌曲教学反思范文一在中班打击乐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本学年打击乐活动的有效开展作为我们大班组的研究课题,在前期研讨和实施方案制定后,我们的实践活动已经开始如期进行。

与十月主题相结合,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选择了音乐《大中国》作为打击乐活动的素材,其节奏鲜明欢快,结构完整,段落清晰,民族味浓厚,歌词朗朗上口、有激情,能很快抓住幼儿兴趣。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给孩子们欣赏音乐,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音乐节奏的欢快;让孩子们在节奏谱中认识节奏型的规律;让孩子们在分声部拍节奏活动中清晰节奏表演的分工。这些都为第二课时顺利进行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第一课时的成败直接影响活动的最终效果。

音乐活动是忌讳教师的长篇大论,教师不要用太多的话语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浪费孩子倾听音乐或者表演的时间。我的第二课时是向园内教师开放的观摩课,所以活动开始我开门见山,让孩子们以特殊的方式欢迎客人老师,直接进入复习拍节奏环节(站着加上身体动作拍节奏),立即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很兴奋地为老师们表演。

接下来,引导孩子们提取节奏型,和我的节奏谱配对,加深孩子们对节奏的印象,更进一步梳理节奏顺序。在引导孩子配器这一环节我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适当指导,比如这一节奏为什么能配铃鼓,这在中班已经有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再次强调加深印象。孩子们在我的指挥下 很有激情的敲打着乐器,比在中班时表现的更从容更自律。

重难点我放在拍铃鼓的那一重拍上,引导幼儿一定要认真倾听音乐,找准重拍拍下去,因为这一段都是弱起拍,幼儿容易在那里误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总是在弱拍时低头,在重拍上抬头敲铃鼓,动作的夸张加上表情的引导以提醒幼儿注意力集中,重视这一拍的准确性,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是我尝试着在这一活动中大胆邀请小朋友来担任小指挥,我在旁边引导着小指挥,有时我会适时的退到旁边,把舞台交给她一个人,这个小朋友非常认真的模仿着我的动作,在我的帮助下顺利地指挥了一个打击乐活动,得到老师们的掌声鼓励。我想在今后的活动中,在这个小指挥的榜样和我的鼓励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尝试做小指挥。

最后,为了提高幼儿兴趣,改变我们之前惯有的打击乐活动结构,我邀请部分孩子们表演舞蹈,其他孩子伴奏,让我们再以特殊的方式欢送客人老师们,将普通的结束活动变成一场别开生面的欢送会,整个活动设计首尾呼应,增加了活动的完整性。

在我的活动中我很清楚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让幼儿互换乐器,原因是孩子们的座位是孩子们自由选择的,完全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选择坐在他们自己喜欢的乐器旁。我整个环节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每进一层都加深了一点难度,似乎根本没有时间请幼儿互换,但是在以后的延伸活动中我会让那个幼儿互换乐器打击。针对这一点,我想是不是我的内容安排多了,还是自身根本就怕换乱了,这将是我后面迫切需要思考的。

我将会利用我组对打击乐课题研究的机会,跟老师们共同学习相关知识,相互探讨相关问题,并相互观摩学习,将与教师门共同努力,力争将我园打击乐活动的开展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音乐大中国歌曲教学反思范文二我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当教学生课本上的内容和学唱课本上的歌曲,学生总不能认真上课,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非常厌烦的神情;而当我偶尔唱些流行歌曲时,学生则表现出极度的热情,在音乐课上不认真唱歌的学生也来凑热闹。这种情况下,我便想把课外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学。恰巧,我们音乐教材上的第一课欣赏内容中就有《大中国》这首歌曲,我认为,课外流行歌曲是教材的有益补充和提高,对音乐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

1、有些流行歌曲可以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音乐教学可以形象地利用歌曲形象地进行思想教育。在音乐课上,我让学生聆听《大中国》,学生很多都会演唱了,于是就跟着音乐唱了起来。之后我问他们这首歌曲重主要是歌唱什么的?学生很快就答出是歌唱我们伟大祖国的。我便乘机开导他们:“看来我们歌唱祖国的歌曲也不一定都是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啊,刚才这首不就很好听吗?”从课后的学生议论来看,效果好于以往的音乐课。

2、课外流行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一点不假。如果没有兴趣,不管干什么也无论怎样去干,也得不到预期效果。教材上的歌曲虽动听,但总唱难免会有些厌烦;而流行歌曲则以其新鲜的感觉吸引人,使学生能积极且精神饱满地去学习,如果在这个状态下讲授一些重点内容和知识,复习一些常用的理论是能事半功倍的。在学生音乐鉴赏力还不高时,可以利用一些流行歌曲进行欣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了,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再欣赏教材中的重点曲目,这样形象地进行欣赏教学,学生就会稳步提高欣赏能力了。

3、流行歌曲可以拓宽知识面,也可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进行培养。

教材上的内容虽比较全面,但对于音乐这一大的范畴来讲,其范围过于狭小,适当地引入一些流行歌曲教学,可拓宽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引入一些流行歌曲进行教学也是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如果死抓住教材不放,那些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就容易被束缚住,发挥不出他们能发挥的水平,也发展不到他们应该发展的程度,那么,对于教者来说也就会有误人子弟之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给学生加入一些课外内容,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引入流行歌曲进行教学有着多种的益处,会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家不妨一试。

音乐大中国歌曲教学反思范文三《纲要》指出:“音乐具有开放性、宽容性和自主性。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结合主题《我是中国娃》,我们选了一个音乐活动《大中国》,目的是欣赏体验作品气势雄壮,音域宽广的特点,学习用多种手段表达、表现作品所展示的内容。

考虑到此前孩子们对这首歌曲还是很熟悉的,所以活动时我做了调整:开始部分请幼儿倾听乐曲,说说听完后的感受,因为曲子的特点比较鲜明,孩子的表达也很有想法,有的说“我觉得很阳光”,有的说“我觉得很用力的”还有的说“我想来跳舞”。有了第一次的感受后,在第二次欣赏中我给孩子交代了一个要求“听第二遍的时候,每人学一句自己觉得最好听的歌词”。有了这样的要求后,孩子都带着问题来欣赏第二遍,所以在学唱一句环节时,孩子基本上把第一段的歌词给记忆了下来,通过跟他来学一学的形式,孩子们学的很开心。有些句子因为比较成人化,孩子在学唱中有些困难,特别是对于“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歌词的理解,我就用孩子们的语言给所以的孩子做了解释:因为我们祖国有许多的宝物,外国的人想来抢走我们祖国的宝物,所以他们来打我们,经过战争,我们中国人终于把这些外国人赶出去了。孩子们基本上能完整的演唱第一段的歌词,而且在演唱中,流露出一种自豪、开心的感觉。最后,请幼儿欣赏音乐,自由舞动起来,一些孩子还能合作表演,效果较好!

篇2

当《义勇军进行曲》突然奏响的时候,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现场的观众多少有点措手不及,但随即而来的就是一种发自心底的震撼和感动。带给观众这份感动的是来自委内瑞拉的“神奇小子”杜达梅尔和他棒下的西

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12月11日和12日,这支170人的超庞大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与北京观众见面。

管弦版“国歌”别具魅力

演出开始前,每一位进入音乐厅的观众都被舞台上的景象吓了一跳,平时看起来非常宽敞的舞台此时却拥挤不堪,密密麻麻的椅子和谱架塞满了台上的每个角落。乐手们足足花了好几分钟才全部落座,舞台上黑压压的一大片颇为壮观。一头爆炸卷发的杜达梅尔小心翼翼地从狭窄的空隙中侧身而过登上指挥台,当人们还在为眼前的情景啧啧称奇时,杜达梅尔手臂一挥,《义勇军进行曲》开头那嘹亮的小号已然响起,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与平时听到的管乐版国歌不同,加入了弦乐的国歌给人感觉音色更加饱满,层次更加丰富。170人的庞大乐团气势雄浑,庄严肃穆之余增加了几分温暖和包容,具有一种别样的魅力。一位跑音乐的女记者表示,平时看过这

么多演出,听过无数次国歌,但是这一次当国歌奏响的那一瞬间,真的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改变21世纪音乐史的人

当晚除了演奏中、委两国国歌之外,音乐会的正式曲目包括拉威尔《达芙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卡斯特拉诺斯的《帕卡依里瓜的圣十字架》交响组曲以及观众熟悉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这群年轻人充分展现了他们的音乐才华,27岁的杜达梅尔和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乐团为这三部风格不同的作品注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杜达梅尔像一位绘画大师,他手中的指挥棒像一支画笔,随着乐曲的起伏上下飞舞,描绘出一幅五彩斑斓画卷。

出生于1981年的古斯塔夫・杜达梅尔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才华横溢的青年指挥家之一,无数的溢美之词都曾用在他的身上,而看过他现场的音乐会后,就会觉得这次赞美都不过分。西蒙・拉特盛赞杜达梅尔“是我遇到的最令人惊讶的天才指挥家”,巴伦波伊姆兴奋地说:“他的指挥是那样的超凡,是我近些年听到的最棒的演奏”,而洛杉矶爱乐乐团的行政总监博达更是将杜达梅尔称为是“改写21世纪音乐历史的人”。

“魔幻兵团”引发教育反思

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由委内瑞拉指挥家何塞・安东尼奥・阿布莱乌创建,以委内瑞拉民族英雄西蒙・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乐手年龄在12-26岁之间,因其出色的艺术水准和传奇的经历被称做“魔幻兵团”。

篇3

演绎与互访

2016年3月,由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携彼岸音律,谱国音华章”中美歌剧交流活动,在两国两校先后举行。该活动通过互相演绎两国的经典歌剧来进行学术交流,为歌剧艺术的教学及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3月10、11日晚以及12日上午,中美歌剧交流演出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相继上演。中美双方共同演绎了中外歌剧中的经典作品,中国歌剧部分采用的是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金湘教授的代表作,这是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东方歌剧,也是中国音乐学院面向世界乐坛所亮出的一张名片。外国剧目部分由密歇根州立大学提供,采用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创作美国本土歌剧片段集萃,分别出自《西区故事》《坎迪德》《大溪地风云》《在城镇》等四部音乐剧。伯恩斯坦是20世纪音乐家中最独特的风云人物之一,不同于我们教学中经常引用流行音乐领域的经典爱情歌曲,它更具有美国声乐特色。

中美两国的艺术家合作,不仅凸显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作品处理的差异性,更能体现不同文化艺术背景下作品诠释的各具特色。在演出中,美国艺术家用中文演唱了《原野》,两国歌者的艺术家联袂完成了主人公“金子”与“仇虎”之间的对话。这不仅是一场中、美双方高校的交流演出活动,更是中美两国音乐文化差异的交流与对话。

3月18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师生一行20人赴美国进行回访演出,经过紧张的彩排、合乐之后,23至27日中美艺术家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袂演出了四场歌剧。在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们倾心听唱,热情鼓掌,完全沉浸在中美歌剧的情感世界里。当演员们谢幕时高举双手齐喊“友谊与和平”的时候,更是把这次文化艺术交流的意义拓展到了社会层面。

二、中美音乐文化的深度体验与表达

近代以来,中外音乐交流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态势下展开的,主要是西方音乐输入中国,而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事例并不多见,少数走出去的中国音乐也主要是常规演出,很难被西方人所真正理解。尤其歌剧是一种源于西方的音乐体裁,剧目也多以西方经典剧目为主,例如《茶花女》《卡门》《图兰朵》《托斯卡》等。而此次歌剧交流活动,最大的亮点是打破了常规的表演模式,外国人用中文演唱中国歌剧,通过亲自演绎中国音乐来了解中国文化,这在中国歌剧史上堪称首例,

在国内的演出中,美方演员采用中文演唱歌剧《原野》,并通过中美双方演员联合演绎,让这部歌剧更能体现出双方的深入交流与对话。在中国歌剧的演绎中,出现了中国的“仇虎”与美国的“金子”之间或美国的“仇虎”与中国的“金子”之间的合作演出。当美国的“仇虎”用中文道白说到:“再黑的夜也有亮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到头的时候”,立刻引发场下观众雷鸣般的学声!美国女高音饰演的“金子”也格外动人,她的中文咬字和美声唱法结合的水融,字正腔圆,声声动情,句句入心,台上台下形成共鸣,情深之处时许多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歌剧《原野》的第一任导演、金湘教授的夫人李稻川女士对这部歌剧作品再熟悉不过,但她仍被这位“美国的”金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们懂了我们的音乐!她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金子’。”外国学生演绎中国歌剧,不仅对我国经典歌剧于国外传播起到了推广作用,同时也拓展了中国歌剧教学与歌剧表演的发展空间与维度,为中国歌剧于世界的展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途径。

对于中方学生来说,与西方艺术家共同演绎外国的经典音乐作品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这样的交流融合,无论在语言、表演、演唱及情感表达上都与同种文化背景下合作的歌剧是截然不同的。伯恩斯坦的音乐剧用英语演唱,诞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与西方友人的同台演绎,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些作品原汁原味的魅力,达到充分学习了解外国音乐、努力创造自身音乐文化的目的。中美师生一起互动,通过语言互助、角色体验、剧目排练等多种方式的交流与学习,让双方师生对对方的歌剧演绎和角色定位方面都受益匪浅,形成了一次理论认知与实践演练高度结合的学术交流。此举是中国歌剧教学的一次创新。

除剧目、演员交流外,本次活动在乐队、指挥等方面都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做到了真正的、全面的交流。乐队方面,国内部分的乐队伴奏由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爱乐乐团担任,美国部分的演出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乐队担任。指挥方面,中国音乐学院杨又青教授应邀赴美担任美方乐队指挥,美方乐队指挥来华担任中方的乐队指挥,通过乐队指挥的互相交流,为中美双方管弦乐队提供一次接触不同指挥的交流机会。

三、交流的反思

此次中外歌剧交流活动,对于大家教学、研究的启发很大,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1.歌剧可以打破国界的限制,成为人类深层交流的语言。这次交流活动让从事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者看到,所谓民族化并非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而是更深层次上的体验与感受。美国师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把握中国语言和音乐,深刻演绎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感情。他们用欧洲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唱段,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美声唱法充沛的表现力使得中国语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这不仅是美声与中国语言完美结合的魅力,更体现出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记忆与认同!对西方艺术家来说这完全是在唱一部中国歌剧,对中国人来说,听到了全新的音响,深感中国语言和音乐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样的艺术效果和这份感动难道不也是民族的吗?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事象与情感并非仅限于形式上的,而是灵魂深处的建构与认同!

2.歌剧教学应立足于实践,摆脱“教与演”脱节的状况。在美国交流期间,我们访问了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聆听了他们的声乐大师课、巴洛克音乐风格课以及学生的歌剧排练课,看到富有激情与想象的学生们的课堂与实践。我们也在思考我们的歌剧教学内容、课堂形式、教学理念……毕竟,歌剧教学一直都是当前国内声乐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我们的歌剧教学特别是歌剧的实践教学上一直都存在“教与演”的脱节状况,即便是有些学生具备相当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演唱能力,但由于缺乏舞台实践和集体合作的能力,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今后我们的歌剧教学应立足于舞台实践,摆脱“教与演”脱节的状况。

3.歌剧教学要增强完整意识。众所周知,在我国高校的歌剧声乐教学中,歌剧演唱通常以单首宣叙调、咏叹调等形式来呈现,学生缺少歌剧的完整意识,这对于学习歌剧表演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遗憾的。在这次交流中,学生从不同剧目、语言,角色置换及乐队合作中对自己提出挑战,发现自身专业中所存弱点,挖掘其他演员身上的闪光点,提高了自身的歌剧表演水平。

篇4

关键词:以情感人 音乐审美 榜样 行为规范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忽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回忆。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音质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外面的世界,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鲜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还有在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亮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熏陶。

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化传承;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书礼乐,笔墨丹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风韵。而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性质有这样一段陈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成为文化滋养丰富心灵的渠道。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中,换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种。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音乐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它既能印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痕迹,还可引导人类走向辉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策略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这一要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西方历来重视音乐家的培养及音乐理论的完善,欧洲音乐界发明的记谱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此影响,现今教师以教授西洋乐器、大小调为主,而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教授歌曲,导致音乐课程既缺少西方音乐语境,又欠缺民族音乐知识,陷入进退维谷的教学困境。”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大潮。文化传承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民族音乐之美,更忽略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视野狭隘,音乐审美单一,民族音乐知识匮乏。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就会淡化,民族自豪感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素质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前进,光怪陆离、旋律动感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孩子们的耳膜。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则距今久远,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轻柔、缓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泼好动、渴望刺激的审美理念。孩子们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寡然,学习传统音乐的意愿较差,他们普遍更喜欢哼唱节奏轻快、旋律动感的摇滚音乐、朋克音乐。而且传统音乐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像东北二人转、越剧、豫剧、黄梅戏、陕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异和地域阻隔,孩子们对家乡民歌、地方戏曲还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则一无所知。因此,对基于文化传承激活音乐活动策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吸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养料,打通学生兴趣通道;丰富民族音乐体验,积累民族音乐感受。使学生爱上民族传统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知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具体音乐教材,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或课堂赏析环节,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其基本范畴有三:凝结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乐元素,如《飞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现代民族音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展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嘎达梅林》等。

1.古代音乐文化

《飞天仙子》(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是古代音乐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的形象而来,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乐智慧和艺术水准。

例一:对《飞天仙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授《飞天仙子》时,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的讲解,而是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先播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壁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壁画中衣袂飘飘,清丽出尘的“神女”形象,同时播放《飞天仙子》音乐,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乐器的清丽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完全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虽然他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但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现代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材中,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颂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现代民族音乐能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例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他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豪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聂耳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素材,再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风云往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到崛起的艰苦历程,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密不可分,五十六个民族,百花荟萃,五十六种音乐,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学习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情及各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例三:对《嘎达梅林》(人音版15册第四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它歌颂了嘎达梅林带领牧民们反抗亲王达尔罕和东北军阀的英勇事迹。考虑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差异,在教授时,笔者着重讲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知识。《嘎达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声羽调式做基础,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飘远悠扬,歌曲节奏稳健有力,旋律庄严肃穆。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既表现出对嘎达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顽强的伟岸形象。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调式调性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少数民族的英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教学反思后,笔者认识到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应以介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引子,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考虑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距离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产生探索民族音乐的愿望,从而打通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通道。

例四:《欢乐歌》(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实录

老师:江南丝竹多由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箫等乐器组成,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器乐曲。大家对江南丝竹还有什么了解呢?

学生:旋律轻快、声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弹唱。

老师:是的。看来大家都欣赏过《欢乐歌》,那同学们喜欢听《欢乐歌》吗?

学生:不喜欢。婚丧嫁娶才吹的。

老师:江南丝竹的确常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但它的风格优雅华丽,旋律典雅流畅。管弦丝竹等乐器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所运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吗?

学生:知道。

老师:让我们来欣赏后弦的歌曲《桥段》,仔细听,看看里面都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这段教学实录中,在导入课程时,笔者选择了融合民族曲风与流行元素于一体的《桥段》做引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为《欢乐歌》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象,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歌词典雅,意境优美,旋律轻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迹的《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等,歌唱祖国,歌唱人民,融动感十足的曲风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为一体,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化用古典诗词,蕴含传统风韵。正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

“音乐精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感受。”若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理解民族音乐,更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体验时,应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引,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学习拓展。

1.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多演、多练、多唱,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

例五:对《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调高亢激越,历史传承悠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号子,诵读的时候注意声调起伏、抑扬顿挫。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船工号子》,“乘风破浪奔大海哪,齐心协力把船扳罗。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船工号子》那刚劲有力的情感和船工们辛酸凄苦的命运。

2.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容主线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过程中,民歌应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时,必须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艺术实践围绕民族音乐开展。教师可带领学生演唱民间小调,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与少年》等。除教材上选编的民歌外,笔者还结合杭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在教研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开发区校本课程《杭州滩簧调》,教学生学说杭州话,学唱杭州滩簧,让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劳,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热情饱满地投入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既要具备相关民族音乐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畅准确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拥有广阔的民族音乐视野。

(二)对各地音乐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扬弃。民族音乐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乐也有可取之处。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设计中,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国文化为辅,吐故纳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文化传承下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更要实现音乐传承的育人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生情操与品格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国家储人才,为天下铸栋梁。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A].中国音乐,2008(04).

[2]李欢.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