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范文

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

篇1

关键词:老年人;家庭医疗;保健;服务设计

1医疗保健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不吃药,不上医院,而是上网自我诊断,并购买保健用品自我“治疗”。然而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适应症和局限性,盲目地选择和使用非但起不到治疗或保健作用,还有可能对身体某些部位或系统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但是如果每天例行的保养还要去医院,不仅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当下亚健康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如何将医疗保健送入每个人的家中成为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就日本来说,作为全球人均年龄最长(男性为68.8(67.0~70.4,95%置信区间)岁;女性为71.7(69.7~73.4,95%置信区间)岁)、国民身体健康状况表现较好的国家,这与日本完善的预防保健体系密不可分。日本颁布《国民健康保险法》《健康促进法》,并实行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全面形成了以预防保健、医疗和照护为三大支柱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并针对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通过社会福利政策给予支持,从而打造全方位的预防保健、医疗、照护、福利网络。

而发达国家美国则更早就推行和完善了家庭医疗在社会中的体系,并且定义了家庭保健:“家庭保健是在家庭环境中,为恢复期患者、残疾人、慢性病患者提供的医疗和生活服务。”它的具体服务项目包括:医疗护理,医疗保健,物理、语言和职业疗法,社会工作,营养咨询,生活护理和家务,转送患者,安慰护理,医疗设备服务,饮食创意及服务。

相对来说,在人口基数庞大,社会发展开端较晚的社会背景下医疗保健体系还不完善的中国,要想推行家庭保健,就必须借助发达国家完善的家庭保健体系。但是直接取而用之,不考虑国情只会适得其反,如何融会贯通地做到中国特色的家庭保健体系,就必须借助到新兴起的服务设计。

2服务设计在家庭保健应用的研究

2.1老年人对于保健的需求研究

现如今老年人都较为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问题,但是保健场所让老年人产生的陌生感,使他们不愿意主动介入,而且大多数老年人较为注重自我的隐私保护,于是形成了大面积的在家中自我保健的局面。在家中的自我保健有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或者辅助,而这又是现在所欠缺的。通过对老年人的深度访谈,得知大多数的老年人希望自己可以通过书籍或者文字图片等简易形式在家中自我保健。

同样,除去少数老年人,大多数的老年人不是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而且对于不熟悉的场景产生的恐惧和陌生感较为强烈,对于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也较为严格,不太容易相信除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以外的机构或者个人。

老年人也比较排斥医院等医疗场所,一旦进入这些机构场所,自身的自信感知就会下降,认为会让家人担心,而且价格不菲。

就如上述所提到的,价格也是制约老年人保健就医等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老年人更注意实惠,而忽略了质量。

2.2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服务设计的优势

服务业是在全球经济中被认知和理解最少的行业之一,然而任何一种产业都无法在脱离服务业的条件下得以生存。因此,许多学者、经济学家、决策者等都把注意力从基于产品的工业转移到基于服务的工业上来。

服务设计有如下几点优势:

第一,围绕统一的主体(系统性)。

第二,考虑并确定服务中会出现的预期变化(预见性)。

第三,便于用户操作的系统设计(便捷性)。

服务同设计两个概念的结合在设计学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领域。服务设计主要研究将设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性地运用到服务的创造、定义和规划中。就笔者的观点来看,服务设计是以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创造性的、以人为本的、客户参与的方法,确定服务提供的方式和内容的过程。服务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不应当孤立地看待,而应该同服务开发、管理、运营和营销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体验经济”的时代,早期的商品经济时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以服务为核心的体验式经济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服务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有效地对服务产品进行设计成为了解决老年人家庭医疗保健这个难题的金钥匙。

2.3如何利用服务设计的优势推行家庭保健

就以上所述而言,服务设计在现在“体验经济”的社会趋势下有着其他设计领域不具备的优势,其中服务设计的系统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医疗保健家庭化的难题。现在医疗保健向社区家庭推进中缺少许多中间环节,这些接触点没有串联,那么如何综合这些零散“各自为政”的社会个体呢?一方面是政府政策的颁布;另一方面是在这些个体中建立资金链,将它们进行捆绑。但是每个个体都需要营收,如果没有利益,资金链就会断裂,那么系统自然也会消失。因此,这里服务设计的优势就又一次体现出来,服务本身具有波动性和主动性,如果在整个系统中出现单一模式或者单一的资金流向,那么系统就无法自我维持,就如河流系统一样,并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而服务的波动性恰好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整个系统中由于存在服务这一概念,其波动性让整个系统充满活力,类似一块海绵,系统空洞那么这块“海绵”就会膨胀一些,系统紧凑,“海绵”就紧缩一点。

阐述到这里,就不得不拿这块“海绵”说事了,如何在服务中设计出这块“海绵”,这块“海绵”又是以什么形式展现?这里就引入了国外很盛行的,甚至现在国内网购也会出现的一个接触点,那就是“免费”。免费大家不陌生,陌生的是免费放在整个服务设计系统中,提到服务设计系统都会想到商业模式画布,免费没有资金,何来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们如果上传个视频到优酷或者其他知名网站来赚取点击量或者关注,这一自我受益的行为,网站可曾向我们收过费用?而这么大的网站要经营又如何生存,这一现象解释起来很复杂,但简单来说,广告、会员等等一系列的付费行为,成为了网站的一部分收入。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免费这一接触点旨在吸引用户并且培养用户的粘性。众所周知,用户庞大的体系很难崩塌,因为有用户就有消费,系统就会运作。

同样的,医疗保健在社区体检和家庭保健小产品上进行免费的服务和派送,那么势必会吸引一部分的用户。当用户在指导下进行使用和熟悉产品和系统流程后,会培养其用户依赖度和自信感,长久以往,这些服务环节的设计和介入将逐渐吸引大量的用户,这些用户群体又会吸引众多商家和社会个体,产品和系统的更细迭代有了资金来源,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这只是初步的构想和雏形,但是可以从模型中简单地看到,服务设计在医疗保健家庭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医疗保健想要推行家庭化,就要借助服务设计,并发挥服务设计的优势,这是重中之重,也是大势所趋。其特点和优势针对现在医疗保健推行家庭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可以有效地解决。

篇2

生态环境是老年旅游者选择医疗保健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参考因素。海南独特的医疗保健资源受世界各地老年人群的亲睐。根据海南医疗保健自然资源具有的不同保健原理及其所适宜的老年人群,对其进行归纳分类,见表1。

二、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优势

1.优越的资源禀赋使海南成为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理想之地海南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冬无夏,是国内老年人出游的首选之地。海岛四面环海,森林覆盖率高达61.5%,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岛内温泉遍布,水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对老年退行性疾病有显著疗效。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便利的交通为老年人外出旅游减轻心理负担。海南海制定出一系列对于旅游服务人员素质的管理规定,相关行业服务人员素质显著提高。稳固的旅游硬件及软件设施为海南开展医疗保健旅游提供保障。

2.强有力的政策为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保驾护航医疗保健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一项新型产业。海南省卫生厅在《关于加快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到2015年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力争将海南建设成为闻名中外的医疗保健旅游目的地的。2013亚洲博鳌论坛中,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我国首个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予以9大政策扶持。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我国现今仅此一家。这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推出,为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提供了鼓励与支持。

3.“积极老龄化”趋势推动海南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步伐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提出“积极老龄化”口号,倡导老年人保持健康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地应对老龄化。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庞大的“银发消费”市场是旅游业所不能忽视的。老年人除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外,也愈加重视余暇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夕阳人群”催生了医疗保健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积极老龄化”为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又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

三、海南医疗保健旅游发展现状

1.老年旅游群体对海南医疗保健旅游的需求现状在调查中,当问到“海南发展医疗保健旅游需做好哪些工作”,36%老年人认为提高医疗保健技术水平,21%的人认为完善异地医保报销问题,18%的人认为加大开发黎医苗药的医疗保健价值,认为提供多种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路线选择的占16%,9%的老年人有其他的想法。海南现有医疗保健水平和旅游项目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需做好的工作还有很多。当问及“希望在旅游中增添哪些项目”,17%的老年人选择增添食膳调理,44%的老年人选择增设中医医疗保健服务,20%的老年人选择增添医疗体育项目,19%的老年人选择山水观光。海南的旅游业对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深度不够,目前尚停留在观光游、休闲游等,医疗保健旅游的推出丰富海南旅游体系。

2.海南老年医疗保健旅游项目建设现状三亚市中医院从2002年开始发展“旅游+中医医疗保健”项目,现正在建设三亚市中医国际疗养院——“旅游+中医保健康复”的花园式疗养院。2009年总医院落户海南三亚,为海南旅游的发展提供最先进的服务、最高端的设备、最规范的管理,并且形成医疗、康复、保健“三位一体”的功能布局,提升海南的医疗保健水平。但海南有关中医医疗保健专业人才以及熟练掌握国际语言的医务人员十分缺乏;医疗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省内医疗机构缺乏国际认证;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还未完善;医疗机构与旅游机构还有待进一步整合。在全球医疗保健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努力解决目前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所面临的困境,逐步完善海南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各项保障。

四、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建议

1.利用资源优势,以医疗保健促进旅游,寓旅游于医疗保健海南优质的生态人文医疗保健资源,为打造老年人医疗保健特色旅游创立条件。结合不同资源,对不同体质的老年群体设计医疗保健旅游方案。如依托热带森林资源,针对有心脏病、失眠的老年群体开展天然森林氧吧疗养游;依托温泉资源,针对有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的老年群体开展温泉保健疗养旅游产品;依托高水平医疗保健康复中心,针对老年人常出现的慢性疾病开展如气功瑜伽、食疗药膳、针灸等。使老年人在治疗、康体、保健、养生的同时,赏心悦目的领略海南岛的阳光沙滩、椰风海韵及人文景观。

2.完善医疗保健旅游信息化服务,多角度推广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海南医疗保健旅游起步晚,仅三亚的中医医疗保健疗养在俄罗斯和部分国家有一定知名度。通过网络信息完善海南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是十分有效的。如借鉴新加坡医疗旅游推广平台的发展经验,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医疗保健旅游官方门户,设立不同语言版本,加大医疗保健旅游宣传;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老年医疗保健旅游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快实现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信息管理智能化、公共管理网络化、安全保障一体化;向来岛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医疗保健技术与海南特色旅游资源结合的魅力,扩大海南的医疗保健旅游在国际的影响。

3.建立相关辅助机构,促进医疗、保健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海南发展医疗保健旅游除需要医疗保健机构与旅游机构积极配合外,还需要其他相关组织的推动、规范、管理和监督。可借鉴台湾在省旅游委下设立专门扶持机构,监管机构,并成立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协会,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协助政府推出相关的产业扶持;同时增进医疗保健旅游行业之间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通过医疗改革使海南与更多的地区实行异地医疗报销制度;出台保障老年人旅游权益的相关举措,多方位全面促进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业,并保持该行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4.加强医疗体育在医疗保健旅游中的推广,全面提升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包括医疗体操、医疗运动和适应性体育活动等,是老年慢性疾病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径。老年人通过参加医疗体育活动,可增强体力,改善心、肺等器官的功能。根据来琼的老年旅游者体质情况,向其传授中华养生保健气功,并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运动强度以及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对其进行医务监督,加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全面提升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发展。

篇3

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老年生命质量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标志着一个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初级医疗保险模式正在形成。这种建立在“低水平、广覆盖”原则下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其中,对于退休职工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以及个人基本医疗保险费交纳金额等方面给予了一些特殊的照顾。但是。它的基本保险属性决定了在满足老年人群这一健康弱势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方面所能发挥作用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老年群体比其他年龄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同时老年人群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又处于劣势,对于过高的医疗保健费用,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极其有限。按照与其他人群一致的做法“一刀切”,势必导致部分老年人有病不能医,不敢医。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医疗保障必然以公益性和福利性为最主要属性,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仍然是国家的责任,是医疗保健服务公平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随经济发展相应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费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如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要制定一些特殊办法,给以适当的医疗费用保障。要逐步将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健服务。还应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老年人给予医疗救助,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由此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根据老年人在医疗保健需求上的特殊性,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备条件时,应当适时把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内容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总之,21世纪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覆盖内容与保障水平要与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一致起来。

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配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是新形势下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服务资源,提高效率,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要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著,是导致老年人口高患病率、高伤残率和高医疗利用率特点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和死因谱的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转换医疗服务模式,制定新卫生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战略是当务之急。版权所有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疾病模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实际上是把原有的医院功能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障和康复,把服务对象从仅针对病人扩大到社区所有人群。这是针对疾病模式转换在医疗服务模式上的相应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特点,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今后主要应从健全机构网络,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素质培养,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人手。要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定原则,充实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社区还应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口健康档案,进行日常健康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

我们要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问题,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但说到底、从整个人口来看,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主要的还应从“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们谈21世纪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就需要关注目前的中青年人乃至儿童的健康。许多慢性病尽管“显形”于老年阶段,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岁月不断累加的结果。与药物治疗相比,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加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及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对须防的投入和良好的预防措施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预防保健战略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将改进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治理环境污染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大对预防的投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展望21世纪,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还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关注和运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为人类长寿和健康造福。

篇4

【关键词】 老年化;新形势;预防保健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加重了我国人口老年化, 使得我国已经跨入到了世界老年化国家的行列。工业化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为人口老年化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由于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政治经济、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十分完善, 而社会老年化问题的出现, 增加了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负担。因而加强老年化社会形势下预防保健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老年化对人口健康产生的影响

1. 1 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逐步提高, 使得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尽管如此, 作为自然人, 人体的衰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大约只有20%呈现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整体水平不高, 而且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1. 2 老年人疾病顺位发生改变 普遍来看我国老年人身患的疾病, 疾病顺位主要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各种肿瘤疾病。通过对某省老年人疾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 在9种较为常见的流行疾病当中, 患病率处于前三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白内障和冠心病。

1. 3 老年人患病种类增多 目前, 老年人出现了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趋势, 而且患病时间较长。相关资料显示, 在住院的老年人群中, 有将近半数的老年患者同时患有3~4种疾病。这类患者, 病后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往往会有较长的病程, 不容易康复, 并且在治疗恢复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新病症[2]。

2 老年化社会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措施

2. 1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社会卫生防病保健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需要坚持防病优先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在老年化社会新形势下, 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保健政策, 正确理解“防”与“治”之间的辨证关系。“防”指的是要用较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主动性保健措施;而“治”则是与“防”措施相对应, 采用较大投入且具有较大风险的被动性保健措施[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一定要重视防治结合的保健措施。尤其是当地政府在构建预防保健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把“预防”放在突出位置, 发挥预防的重要作用。

2. 2 合理规划, 完善老年保健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老年预防保健工作实际情况, 需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到社会卫生事业长远发展规划当中, 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分析老年化人口特点, 建立健全预防保健基础设施, 根据当地医疗水平和发展实际建立基层医疗机构, 发挥出社区的服务功能, 从而方便当地老年人就医。同时要制定出老年医疗的中长期保障方案与措施, 当地领导要对老年保健工作足够重视, 加大卫生防疫和预防保健工作的资金投入, 保证预防保健工作的社会关注性和福利性, 防止医疗机构“自筹经费”现象的出现, 逐步完善老年保障机制。

2. 3 开展教育, 培养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专业化人才 要想更好的开展老年预防保健工作, 离不开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开设老年医学的专业课程, 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传授;针对当前在职的医务人员及保健工作人员, 要有计划、有安排的向他们继续普及最新的老年医学知识, 强化其医疗技能和工作能力;无论是各大医学高校还是医疗服务机构, 都需要制定出多层次的教育计划, 并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 培养出现代化医疗行业专业化的卫生预防保健人才[4]。同时也应该适时的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出现的疾病, 向他们传授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其健康状况, 在此基础上,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多种保健活动中来, 使其心情愉悦, 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2. 4 加强管理, 推进医疗保健工作的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实际, 需要对现进行的医疗保健工作进行严格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整顿与治理需要常抓不懈, 确保卫生人员的工作利益。要将预防保健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 提高医疗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及管理能力, 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另外, 在新形势下, 要重视医疗保健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医疗卫生体制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时期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 这既是提高预防保健工作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 也是推动预防保健工作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大力对预防保健工作进行创新, 才能克服由医疗体制弊端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这样才能发挥出预防保健工作的最大优势, 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的质量, 逐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3 小结

老年化社会形势下, 需要所有人对预防保健工作有足够重视。政府要在加强医疗卫生保健的同时, 注重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预防保健体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 大力推进医疗保健教育工作, 培养专业化的医疗保健人员, 提高预防保健水平。加强管理, 实现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使我国人口老年化向着健康老年化的方向发展, 减轻社会发展负担, 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全, 陈少贤, 李燕芬.广州老年人社会现状及自我保健意识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99(3):159-161.

[2] 康萍萍.浅谈新形势下农村预防保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中国保健营养, 2012(16):59.

[3] 方德全, 仲怀春, 姜树国.新形势下军区医疗保健工作形势及对策.沈阳部队医药, 2010(2):145.

篇5

【关键词】医疗管理;老年病;保健

1医疗管理对于老年病与保健的作用

首先,当前的情况是老年病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完善而减少,反而出现增多的现象。从数据上来看,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老年人经常会患的疾病不容乐观,所以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医疗管理,加强对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采取措施重视老年人的保健工作。其次,医疗机构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风险,比如设备风险,患者风险以及医护人员风险等,这些风险有的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患者高龄危重引起的,也有的是医护人员渎职或者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的。既然有风险,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医疗管理,重视老年病的排查和治疗工作,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开展保健安全教育活动等来强化管理。另外,医疗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病患者的权益,希望可以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做好医疗保健工作,及时预防并发现潜在的老年病,最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患病几率,减少老年人死于老年病的概率。

2老年人医疗保健管理工作

在开展对老年病和保健关系上的医疗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障老年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以及生命健康权以外,具体的医疗保健管理工作需要落到实处,需要深入老年患者群体中,通过身体检查、医疗保健宣传以及档案统计、到家访问等措施提高医疗管理的有效性。(1)加强对老年人身体的检查首先,要加强对老年人身体的检查,老年人患老年病很多都是没有预兆的,尤其是在一些村镇地区,这些老年人疏于对自己身体的管理,除非到病发的地步,否则很少会主动去医疗机构进行全身检查。在这个问题上,当地政府可以和当地的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免费的身体检查,比如某镇以村为单位,让各个村委把消息通知到各个家庭,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到相应医疗机构进行免费体检。这样做可以及时发现老年人是否有出现老年病的症状,一旦发现患有老年病就可以及时就医,对生命健康和经济都有保障作用。(2)开展医疗保健宣传工作其次,在医疗管理和老年病与保健关系上,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减少因病出现的经济负担等情况,当地的医疗机构和政府以及一些福利机构可以联手,到老年人群体中去宣传医疗保健。比如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医疗机构派出相应的保健专业人员到老年社区、养老院等地方开展保健知识教育活动,活动的形式和范围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主要目的是强化医疗管理,不但让广大的老年人接收到了相关保健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保健,及时预防老年病,而且也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越来越重视起医疗管理的重要性,在对老年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更加有耐心,医疗安全风险大大降低,有益于缓解医患关系,还能提高医疗机构的专业化程度。(3)做好老年人资料档案统计工作第三,要做好对老年人资料档案的统计工作。一般来说当地的医疗机构需要了解当地的人口结构,包括家庭结构方面的数据。在了解家庭结构的基础上,在老年病和保健问题上,医疗管理要做的就是统计出老年人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以及有无患病史,目前有无患老年病等信息。在统计完以后,为了便于老年病和保健工作的开展,便于医疗管理,必须要对所得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汇总归档,这样才能在真正进行医疗管理的时候做到高效有序。(4)做好老年人随访工作,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除了上述讲到的身体检查、保健宣传以及资料归档外,还需要做好老年人的随访工作。因为老年人发病是最没有规律的,尤其是对于一些高龄的,没有子女的或者患病比较严重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生命健康需要得到相关机构的重视。在对老年人进行访问中,首先相关机构的人员要对老年人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访问中着重关注其身体有无出现不好的症状,并做好认真记录。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他们在对老年病和保健上的医疗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各种医疗设备,先要保障技术的安全性,然后对医护人员要进行老年病检查、治疗以及保健方面的培训,即使有些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很强,但为了让其重视起医疗管理在老年病和保健上的作用,也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验和知识培训,给老年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病预防、治疗以及保健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医疗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对患者、医疗机构甚至是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医疗管理在老年病和保健关系中的作用十分重大,相关医疗机构需要和当地政府机构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疗管理,使得医疗管理对于老年病和保健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魏昌 董琰 付华艳 单位:青岛军以上退休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青岛警备区第四干休所医疗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孔奕翼,王亚东,梁万年.老年疾病医疗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01):13-17.

篇6

【关键词】 老年;保健教育;互联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期望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生命科学的探索,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应该保持体格健康、心理健康及提高生活质量,是从事老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逐步增加。1982年,维也纳世界人口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10%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以上。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3亿,占总人口的15.6%;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2050年将达4.1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0%以上,即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1]。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等鲜明特点。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

2 我国老年医疗保健的重点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原有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正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城市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我国老年医疗保健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已有11万余名医师、近8万名护士和数万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地对社区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近作者单位: 210029 江苏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参加了全科医师岗位培训,65%的中心和47%的站参加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全国已有2000多名社区的医师通过了卫生部和人事部举行的考试,取得全科主治医师技术资格[3]。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要。政府和社区也在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一些利于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保健机构,如老年乐园、托老所、敬老院、老年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健康大学等。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应成为社区服务以及街道居季工作的重心[4]。因此,要注重老年慢性病知识教育,加强社区老年人常见病防治知识的普及,采取各种方法帮助老年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好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他们的某种行为[5],从而进行有效预防,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以促进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

3 我国老年网络教育的现状

互联网对于大众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电脑等一系列处理现代信息的工具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尽管如此,互联网的应用却并不普及。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2600余万网民主要为集中在城镇和城市中的18~30岁左右的人群,50岁以上的上网者约有100万,仅占总网民数的3.9%,而欧美等发达国家50岁以上的上网者刚接近上网总数的50%,这是一个现实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国老年网络教育的匮乏。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为了促进生产、科研,加强交流,我们必须要了解如何应用互联网,老年人也不应例外。然而在此之前的中国老年人群却远离网络世界,甚至拒绝接受网络,这是不可想象的。在社会调查中仅有5%的年近古稀的老年人会应用互联网,并以此作为工具来查询资料,阅读报刊,浏览新闻。这种现象与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很不相符。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老年人依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度过一个幸福、美满、健康、充实的晚年,同时也要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不被时代所遗弃。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责任。

4 老年网络保健教育的前景

老年人最关心的是晚年的生活和身体。为了身体的健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医疗保健知识,例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等。然而由于相关知识众多,精力有限,常常无法完整获得。这时网络就突显了它的优势。网络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并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以达到未病先防;可以在家中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地的医疗资讯;可以不用翻书、查报、听广播就能掌握最多最全的保健信息;当发现一些不明症状时,可以用网络来解决疑惑;当需要一些简便易行的偏方验方时,不用踏遍千山万水寻找;在没有条件去医院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名医面对面交流、诊治,甚至可以超越国界咨询国外专家等。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快捷,更是健康。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但适合年轻人,同样适合老年人。目前虽然我国老年群体逐渐壮大,但低龄老年人却是主流。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人截然不同,当代老年群体思想开放、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是一个欢乐的健康的群体。这样的一个老年群体,对新知识的追求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的人生价值是不平凡的,他们的能量是巨大的,潜力是无限的。正是因为如此,今天的老年人才会渴求新知识的填充,不仅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还注重思想的健康,他们需要高科技、信赖高科技,并期待将来。由此可见,网络保健教育的普及有广泛的基础和良好的前景。

5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子女虽然不再与老年同住,但仍然是老年人最主要、最有希望的依托。子女要继承和发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强与父母的联系,不仅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多关心、多照顾老人。关注老年人思想和健康,了解他们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照顾好老年人的身体,更要鼓励老年人学会上网寻找健康。家庭与子女要帮助老年人接受网络,辅导老年人健康地应用网络,国家和社会要逐步开设可供老年人学习的网络课程。只有社会和家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支持与关爱,才能让网络信息教育走进千家万户,走近老年人的身边,为之服务。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现代老龄化社会。相信更多老年人会与时俱进,运用网络、学习知识,使远程开放教育与老年保健防病相结合,度过幸福、健康、安泰的晚年。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人口研究,2002,26(5):1.

2 徐守勤.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社区医学杂志,2005,3(8):33.

3 周亚夫,丁晓芳.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的瓶颈.中国校医,2004,12(18):577.

篇7

[关键字]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养老需求;社工介入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2-0086-04

种种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迈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且农村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均远远大于城市。虽然国家已经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完善,但是,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仍然普遍面临着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精神情感慰藉等需求无法满足的现实问题[1]。要想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妥善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问题。然而要解决好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养老政策的支持、有关法律的保障、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而且需要我们了解农村老年人真正的养老需求,进而分析他们的需求类型,了解他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原因,寻求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探索尽快建立起以需求为本的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模式[2]。

一、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类型的评估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长期以来,生理需求都是人类生命中最基本的需求,即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水、食物、睡眠和生理平衡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不断退化,生活上的困难变得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无法生活自理。例如做饭洗衣、清理房间、外出行走等等,这些在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在很多老年人那里却成了重大困难。另外,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差,长期失眠必然导致他们生理的失衡。因而要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唯有先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达到农村生活需要的基本标准,然后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他们较高水平的需要[3]。

(二)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

医疗保健需求是指对自身的安全、自身稳定的生活和自身免受病痛折磨等方面的需求[4]。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如果医疗保健需求没有达到他们所要求的标准,那么他们就会缺乏安全感。当下,我们许多人都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同样,农村老年人也时常被这一问题困扰。随着他们年龄一天一天增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必然导致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要求对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遇到的医疗保健需求重点关注,以便于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工实务时能更好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抚慰需求

情感需求是比生理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是指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际关系的需求。当人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导致不能够集中精力,做事效率低下。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情感需求则主要是指对其精神的抚慰、情感的慰藉。在农村,老年人因为伴侣去世、子女外出务工、周围人际关系疏远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性格日益孤僻,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减少,从而形成失落感、孤独感。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年人的亲戚与朋友要及时和他们沟通交流,给予老人以精神抚慰、情感慰藉,以此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二、以需求为本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专业拥有多元化的工作实务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相关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了一套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是以尊重生命、维护平等、保护自由、尊重隐私、尊重案主自决等作为专业价值,强调以人为本,以案主为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5]。

(一)个案工作的社工介入

个案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中是比较早的工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方法来解决个人的生理、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等问题[6]。结合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问题,建议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动多和农村老年人聊天,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诉说,以便能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类型,为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7]。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运用心理社会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问题。例如对于日常生活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定期进行入户帮扶;对于医疗保健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当地民政部门,让其协助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对于情感抚慰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定期与其沟通交流或让其子女多予以关心,以此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让他们得到情感的慰藉[8]。

(二)小组工作的社工介入

小组社会工作是建立在群体基础上的一种工作方法,它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充分沟通交流及相互分享来激发组员潜能,改变他们的态度与行为,促进组员社会功能提升的过程和手段[9]。例如很多缺乏情感慰藉的老年人都有着共同的需求,针对他们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支持小组、交流沟通小组、互惠模式小组以及兴趣小组等,让农村老年人在社会工作者专业的方法指导下,在小组内沟通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能、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小组工作减轻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体味到他人的关心与尊重,使他们的情感慰藉需求得到满足。

(三)社区工作的社工介入

社区工作通常是以社区与社区成员为对象开展的工作,工作者以专业的方式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与互助[10]。根据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界定,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模式、社区照顾模式等来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问题,在进行服务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联络者,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沟通,除了建议政府加强农村养老院的建设外,还可以自行联络社会组织来修建养老院,努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场所,让农村老年人也能像城里老年人一样生活在养老院里并能享受到专业人员的照顾;二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治疗者或资源中介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当社会工作组织自身没有能力治疗时,社会工作者则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联系医疗机构,让医疗机构为其治疗;三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精神抚慰的需求,对于有子女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其子女沟通,建议他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对于子女因工作而居住较远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到老年人家中开展活动,给予他们心理治疗和辅导,从而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慰藉。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视角研究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社工介入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进行了界定和评估。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时应该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本,秉承“助人自助”的宗旨,让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能尽快享受到较好的生活环境,过上高质量、高标准的养老生活。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为我国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养老问题时提供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殷 俊,陈天红.从老年人需求结构视角探析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J].求索,2010,(12).

[3]郭 平,陈 刚.2006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姚学丽.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城市养老方式研究 ――以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老年人孤独问题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2005.

[8]许莉娅,童 敏.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篇8

一、概念解析

(1)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就是病人按照医疗分级体系就医,它强调根据患者病种和病情选择最适宜的医疗机构进行恰当诊治。分级诊疗的内涵契合于医疗需求的本质。

一般来说,人群的医疗需求为“正三角”结构。三角形底部代表人群普通病症的医疗需求。“普通”既指疾病发生的普遍性,也指疾病治疗手段的普遍性。因此,通常意义上普通病症应在基层医疗机构予以解决。三角形顶部代表人群疑难重症的医疗需求。人群医疗需求的“正三角”结构决定了人群在就医过程中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率应高于高等级医疗机构;同时,疾病诊断的专业性也决定了人群就医应首先利用基层医疗机构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高等级医疗机构。

(2)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这类疾病的显著特点包括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

二、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迈克尔?格罗斯曼(MichaelGrossman)指出,健康是一种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的,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人力资本。健康状况低下所引发的医疗保健支出和花费会占用现有收入,导致人力资本缩水和福利水平的耗减。

健康状况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的直接因素。慢性病高发势必会抬高医疗保健支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伤害大等特点,其引起的疾病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和大病冲击类似。高梦滔等运用ArellanoBond模型研究发现,大病会导致患病户人均纯收入5%~6%的下降,且影响会持续约15年。麦金太尔(Mclntyre)指出疾病会导致家庭直接成本(医疗及相关费用支出)和间接成本(因疾病造成的生产时间损失)的增加,使家庭陷入贫困或者更深度贫困。因此,为降低疾病风险,医疗保健支出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选择。

经济因素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一直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西奥?西提瑞斯(TheoHitiris)等运用一个汇集560个混合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研究证实了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居民健康消费的重要因素。纽豪斯(Newhouse)、杰德森(Gerdtham)、罗艳红等的研究均印证了“收入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最重要的解释变量”的观点。除直接影响外,经济因素也会通过地域差异等,间接影响人们医疗保险支出的选择。那西?莫肯(H.NaciMocan)等通过对中国6407户城市家庭医疗保健需求的研究,发现医疗保健的收入弹性在较贫困家庭中绝对值较大。

综观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现存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影响结果分析视域局限,主要分析的是不同因素对卫生保健支出的影响;二是研究对象笼统化,缺乏针对具体群体、具体病种的研究。

三、分级诊疗服务的供求分析

(1)供给方面

1.日常保健的替代性

医院和护理院日益增加的费用使得老年人转而关注其他一些成本较低的保健安排,如家庭护理。范霍滕和诺顿(VanHoutvenandNorton)证实了日常保健和长期保健的可替代性,他们提出了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儿女及他们年长的父母所做出的日常保健决定。儿女选择最佳的消费、休闲和日常保健,以及他们预算限制的集合。效用的作用还包括老年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选择的效用最大化包括儿女所能接受的消费,正式医疗保健和日常保健。同时发生的最大化过程表明日常保健可以是正规保健的替代品或补充,并且替代或补充的效果可能随正规保健消费类型的不同而改变。他们经验论断的结果表明,儿女提供的日常保健对长期保健、医院保健和医生就诊都是净余的替代。

就我国国情而言,受计划生育政策积累影响,“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成为主流,现阶段慢性病老龄人口基本难以享受其独生子女提供的日常保健,日常保健对长期保健的可替代性较低。

2.医生和供给诱导需求

医生为医疗保健产出提供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在卫生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作为患者的中介,医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并引导医疗投入的使用,医生的决策严重地影响卫生保健制度的数量、质量和成本。麦圭尔和波利(McGuireandPauly,1991)提出了医生行为的基准模型,它将观察到的大部分医生行为作为特殊的、使医生效用最大化的案例来研究,医生通过这三个方面获得效用:(1)净收入;(2)空闲时间;(3)无效用的诱导,即医生努力诱导病人购买比实际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

分级诊疗政策的措施之一是推行全科医生制度,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全科医生可以联网查询居民在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就诊记录。一方面对居民健康状况实施连续的健康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参与到其医保费用的管理。并且,社区可以预留上级医院的专家号源、转诊住院床位等。可见,全科医生手中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了。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其供给诱导需求的可能性。

(2)需求方面

1.健康需求

格罗斯曼(Grossman)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对卫生和健康的需求。我们可以用投资边际效率(MEI)来分析投入资本的回报。健康的边际效率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为健康时间的生产函数显示了递减的边际回报。健康的资本成本也会同样地反映利率加上健康的折旧率。这样,健康的最优需求就在投资边际效率曲线与资本成本曲线的交点上。

而考虑到年龄的变化,健康的均衡也会发生变化。对老年人来说,随着预期寿命缩短,MEI曲线会左移,贬值增加,老年人减少投资的趋势被强化。但模型的其他特征意味着,当人们变老时,他们通常会增加其在健康方面的总投资。这又意味着老年人会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

2.标准预算约束

消费者在购买医疗保健所带来的效用和购买其他商品所带来的效用间面临着一个替代,这就是消费者标准预算约束理论。从经济理论上讲,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是直接的,即消费者可能选择任何他负担得起的组合或“一篮子”商品,并且从中选择最优的那一个组合。

分级诊疗政策中,慢性病老年人面临不同的就医选择,他们会在自己的预算约束内做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健康状况及不确定性是影响老年人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韦迪格(Wedig)发现,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人来说,寻找卫生保健的价格弹性较低。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卫生保健需求,当某个消费者担心未来的健康风险并寻找预防措施的建议时,称之为预防性需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为了长期内的均匀效用,现在就做准备以避免未来对自己不利的波动。

四、对慢性病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分级诊疗的服务供给和慢性病老年人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分级诊疗政策对该群体的就医行为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老年人的确具有更多的卫生保健需求,但其就医目的、就医意愿、就医选择、就医方式受健康状况、资金、社会保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变量的复杂性及不可控性加剧了其卫生保健行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从供给来看,分级诊疗政策实施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从费用及灵活的配套措施方面引导慢性病老年人到社区医院就医,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费用较高得现状及医生供给诱导需求的可能性,会影响到慢性病老年人到基层医院就诊的意愿。因此,综合来看,该政策对其服务对象的卫生保健行为影响仍然是不确定的。

五、政策优化建议

(1)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政策扶持

为了让基层首诊切实有效地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有口号,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继续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吸引和留住足够的医疗卫生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医院要真正实现功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更多的患者相信基层医疗机构,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才能让基层首诊执行到位。

(2)加强社会办医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在大力鼓励社会办医的同时还要强化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完善医保报销支付政策,规范社会办医,防止个别民营医院利用政策漏洞谋取不当利益。加强对医生的监管,防止其利用手中资源和权力诱导患者,防止道德风险。同时,改变单纯增加民营医院数量作为医改成效的思维,要开始重视民营医院质量和声誉,与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环境,让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3)落实医保和物价政策细化

目前的医保政策已经开始改革,通过不同疾病在各级医院报销比例,起付费用的差异化,分流患者到各级医院就诊。医保部门和物价部门可以进一步根据各地差异,将不同疾病在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金额和比例作出调整,三个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服务费用适当调节,降低药品、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等成本区别不大的项目收费标准。

篇9

关键词 老年人 健康促进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将成为世界老龄大国[2]。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为了掌握老年人健康的基本状况,2006年7月~2007年1月,我们将所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1次健康指导调查。调查对象中,共有165名老年人,其中患慢性病的有106人,占患病总人数的64%。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等,其中13%老年人伴随2种以上的慢性病。老年人患病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和老年病人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故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健康促进方式来增进健康。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对老年人采取有效的健康促进,将对老年人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减轻国家及家庭的负担等都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完善社会支持机构:通过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福利机构等保健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一般医疗保健,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开展医保宣传、鼓励老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丰富晚年文化生活,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增加交流、沟通,减少老年人的抑郁,使他们能够体验到关怀,感受到温暖。

大力开展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指导、心理指导、慢性病管理、常见急救知识、常用家庭护理技术等。有资料表明老年人的许多慢性病是由于不良习惯引起的[3]。如改变吸烟、饮酒等生活不良习惯,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致病因素,帮助老人建立对待慢性病的积极方法和态度,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对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康复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个体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自我护理能力和不同的教育需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应包括与老人关系密切的人群,通过对这些人的教育使他们理解、支持和关爱老人的健康促进活动。老年人对步入老年感到无奈和恐惧,负性的心理变化对老年人的健康损害很大,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要在老年人中大力开展有关老人保健教育,倡导健康老龄化的新概念,让人们认识到衰老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肖柳红,钟毕苏,王育珊.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相关因素与社区卫生服务对策.中国老年医学杂志,1999,19(4):197-198.

篇10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篇11

1 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劳动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加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下降了,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老年是生命的一个过程 现代科学不断发展,人们从细胞核去研究防止早衰,促进健康,消除促进衰老进程的内外因素,提高晚年的健康水平,延长人的寿命。但是人的生命从出生一发育一成熟一衰老一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规律,是生命的必然过程。2000年,WHO对成人年龄界限作了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老年期的界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秩序的改善,老年期的年龄界线还会后退。1964年,中国第一届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曾规定60岁以上为中国老年的老年期,而到1981年,中国第二届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已公认65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欧洲发达国家挪威已规定67岁以上为老年期。

1、2 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世界人口构成比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达国家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18%左右。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人对社会的需求与依赖性增强,使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的任务加重。老年社会对构建人文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对医疗保健的影响。领退休金、抚恤金、医疗费的人增多。医学越发展,社会的负担就越大。有些西方国家目前有1/4的地方财政支出用于退休金和抚恤金及医疗费用。二是对医院管理的影响。老年人有特殊的疾病谱,特殊的心理状态,特殊的护理要求,特殊的医疗制度。三是对生命质量的影响。老年人要求安度晚年,有特殊的文化、娱乐、健身的要求,公园、图书馆、养老院都要增加。除此之外,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劳动、教育、文化等问题,它是各国正在设法解决的问题。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3、1 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程度虽然低于发达国家,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比其他国家快19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是4 000万,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英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5%增长到7%用了80年时间,瑞典用了40多年时间,显然,我国老年人口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1、3、2 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老年人口绝对数世界第一不难想象,由于我国人口总数居世界首位,即使老年人口系数多一些,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198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是4927万,大约相当于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四国1980年老年人口总数之和。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达到了7.3%,老年人口总数达到8 000多万,这几乎相当于目前整个欧洲的老年人口总数。

1、3、3 医疗和社会保障支持能力弱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2 000美元,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但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同人口老龄化趋势很不适应,缺乏老年医疗保健专业队伍。尤其是老年医疗保健研究以及老年社会医学研究领域尚有许多空白点。

1、3、4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在地域分布上是倾斜的 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沿海地区高于西南、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医疗条件较好地区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医疗条件较差地区。二是城乡倒置显著。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2 老年全方位的变化

2、1 老年生理上的变性萎缩老年人各器官衰老表现并非病理变化,因此,须与老年病区别,但衰老与老年病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老年人生理上变化可归纳为:从解剖组织学角度看,一切脏器趋于萎缩,只有前列腺肥大;从生物学角度看,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DNA的修复能力差;从生理学角度看,一切功能都呈现出斜线下降而且不可逆。

2、2 老年人的精神衰老 老年人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体差异大,老年人的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变化也不一致,一般规律主要表现有运动反应时间慢、学习和记忆差、智力降低(智力是否随年老而衰退目前尚有争论)、性格和社会适应――性格和对社会环境地适应密切关联。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特征,老年人到了后期,心理表现更加典型,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老年心理:怀旧、依赖、希望、恐惧。

2、3 社会方面的角色改变 老年不是从社会生活中的脱离,而是角色的改变。表现为从主角转换为配角、从“养人”转换为“人养”、从健康角色转换为疾病角色。日本高龄化调查委员会报告:全日本有老年特别护理疗养院500多所,可接受容纳4万多人,但卧床不起,需照料的有40万人。瑞典调查报告:70岁以上老人占医院服务总量50%,是急诊服务的25%,护理机构工作量的75%。美国有关机构调查:65岁以上支出的卫生费用是65岁以下的4倍。65岁以上老人有83%需看门诊。我国复旦大学医学院调查:上海5个区65岁以上老人病床需要量是平均量的2.4倍。可见,只有具备能力的长寿才是积极的、愉快的,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幸福;失却能力的延年益寿,对老人本身,对社会都是一种痛苦和负担。

3 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道德要求

健康需求是老年人的第一需求。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故健康对老年人来说是特别关心的一件事情。老年人因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对老年医疗保健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3、1 关切――理解尊重。赢得信任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尊重老年疗养员的特殊需要,要求我们对老年患者真正做到体贴关切。对患者体贴入微的关切,精心的照顾,这种美德是无价之宝,诚是信任的前提,满足和尊重老年患者的需要,使之改善情绪,增强亲切感、信任感、安全感、舒适感。

3、2 审慎――严谨精细,突出预防 老年患者功能衰退,机体老化,生命脆弱,保健护理工作务必细致、周到,防止老年疗养员在疗养期间发生病变。因此,必须做到:①严密观察。注意老年疗养员的饮食、行动、睡眠等的表象和反应。②精细护理。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避免粗疏,特别注意老年疗养员个体的特殊性。③应急准备。对体弱或生病康复期的老年疗养员,因为老年人身体状况复杂、反复多,而且变化无常,特况多,必须做好组织应急准备,包括器材、药材和思想准备。

3、3 真诚――热忱尽责,冷静自制 对老年疗养员的护理更能体现我们的人道精神和服务本质。由于对象情况特殊,要求做到:①周全完善。处处着眼于和维护老年疗养患者利益,除坚持常规操作外,还要防患于未然,时刻注意维护正常生理功能和必要的生活服务,提高满意率。为老年疗养员的服务更要强调“慎独”,医护人员要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②宽容自制。来疗养的老年疗养员,大都是离退休干部,他们心理上的变异、性格、感情、意志等都发生变化,在疗养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当或过火的行为语言,医护人员要体谅他们的心情,积极调整与疗养员的关系,竭诚服务。当老年疗养员不尊重医嘱安排,擅自改动或放弃某种治疗时,必须耐心规劝,不恼不躁。个别疗养员侮辱医护人员或破坏正常工作秩序时,都要冷静克制,不中止或改变正当的疗养护理原则。③优化环境。对老年疗养员要避免不良刺激,增加良性刺激,维护躯体疾病的病程和预后相平衡的心态,创造一个有利于疗养康复的内外环境。

篇12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3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79-04

1881年法国学者首先提出“社区”一词,并定义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有,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1992年联合国第47次大会通过的《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八项目标中的第三项即为支持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照顾,并组织由老年人参加的活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把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的社区服务作为发展目标。[2]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加快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断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为老龄社会服务需求,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一)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出台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各地也积极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推动居家为老服务发展。大力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着力构建居家为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2009年底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把发展养老服务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国家发改委重视加强地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财政部安排10.8亿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支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人员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达到3461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325万人,占企业退休总人数的73.2%。卫生部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努力改善老年人医疗卫生条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将老年护理院建设标准纳入编制项目计划。团中央、全国老龄办联合开展的“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为老年人提供了超过7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各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宁波在推进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不断完善

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区别不同老年人,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实施不同的养老服务补贴及服务内容,有力推动了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全面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对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办福利机构给予5万元的启动经费;而对已入住民办福利机构的救济孤老,每月除给予500元的托养费和143元的基本医疗救助外,还按每人每月483元的标准对机构给予住房补贴资助。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共拨付经费350万元,为1300多位老人购买了服务。重庆市渝中区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和补贴的标准,规定:凡70周岁以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无子女的困难老人,每户每月享受200元的养老服务补助,60—69岁符合以上条件的,每户每月享受100元的养老服务补助,补助不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折算成服务时间由社区护理员为老人提供服务;对现金折算服务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规定,如陪同散步、聊天等日常陪护为每小时2元,代购物品、代交水电费为每小时3元,做饭、做清洁等家政服务为每小时5元等。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并加大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但调查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配套设施不齐全,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所交费用与享受到的服务不成比例等,影响了老年人的热情和生活质量。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解决。

(一)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

当前许多社区都存在老年设施与服务短缺的问题。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老年人设施,在社区空出一个地方作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而且挂了一块类似“老年人社区娱乐中心”的牌子,但由于设施过于简单,服务内容过于单一,致使许多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流于形式。更离谱的是有些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为了“年轻人活动场所”,有的成了歌舞厅、游戏室,也有的成了商场、门市房。[3]因此,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专业培训

近年来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缺乏专业标准,普遍雇用的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合同工或临时工,或是出于照顾,吸纳一些下岗女工,在观念上认为这类工作本身就无多少学问或技能,更谈不上专业培训了。其实老年人较婴幼儿和其他年龄段的人来讲,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更需要专业护理,更渴望体贴入微的温情,照料老年人决不仅仅是个住宿、衣食问题,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问题,只有专业护理人员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服务不专业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患病率上升,器官功能退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家庭护理和生活照料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现在的很多社区在这方面的设施很简陋,只有简单的医务室,没有老年医学方面的专家坐诊,更没有相关的科室设置,不具备医疗急救和提供专业护理的能力。

(四)精神文化生活、社交娱乐不够丰富

老年人在离退职以后,生活时间结构起了转折性的变化,需要以合理的消闲来调节及弥合他们因离、退职以后带来的身心、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对多数老年人而言,除了要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需要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与精神生活,追求的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养老享老,并且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还呈现个性化的趋势。可在这些方面绝大多数老年社区服务内容比较缺乏,除了一些诸如麻将、牌类等简单游戏之外,高品位的文化服务比较少,例如人文艺术、花鸟虫鱼、学习交流等。以至于许多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存在感情寂寞和无助的心理,不利于老年健康。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政府需要立法规范老年服务行业,使社区养老服务从营业资格、从业人员素质、服务内容和质量、服务收费以及免税等优惠扶持在政策上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重视对低收入者的关怀,给予政策倾斜,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需要从直接的社区福利职能中退出,改变管理责权和手段,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引导和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推动老年社区服务的发展。[4]政府只需要建立专业的社区福利监督办公室,定时对其账目和服务等进行监督和评估,使社区照顾真正能给老人带来实惠。

(二)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管理、人才和服务的专业化

在民政部门的协助和监管下,各个社区都需要组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所有事务负责,在常规物业管理、日常社区服务?穴如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雪以及社区文化服务等方面统一协调管理,着重打造一个专业化的队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应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职助老工作人员,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专职培训与正规教育,这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专业人员,相当于高级管理、咨询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心理、生理、医疗等方面的咨询,尤其是主治医师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认证:护理人员也必须受过专业护理训练;另一种是经过中等职业学校培训的具体工作人员,他们负责护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对于社区内原有的非专业劳动力,也需经过培训方可上岗。只有经过这类专职培训,取得相应证书才能进入社区服务老年人。同时,要处理好志愿者与专业工作人员的关系。志愿者虽然是一支不可忽视和让人尊重的力量,但是,大部分志愿者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宜让他们担当护理工作,最适合他们做的是与老年人精神陪护,给老年人的生活注入活力。对老年人服务的内容应在营造家庭气氛与手足温情上下工夫,多给参与者一些宽松自在、心舒气爽的切身感受。

(三)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便利需求、补偿需求、情感需求、精神需求,社区应从以下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其服务策略。

1.提供便利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年人大多体弱多病,活动不便,便利需求是老年人第一需求,社区服务首先应提供各种便利设施。

建立老年购物中心。老年购物中心应该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购物中心,要根据老年人需求特点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使老年人能够方便地买到各类生活用品。比如在饮食上老年人比较注重保健,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和饮食禁忌;在服饰上老年人追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同时老年人体力差、眼神差,因此应增加现场销售服务人员,向老年人耐心介绍产品,帮助老年人运送产品等。

建立老年人医疗保健机构。老年人往往会存在身体不适,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就医难的问题,挂不上号、排大队等现象处处可见。对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看病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因此,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老年康复保健站等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就可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同时对于一些大病重病,医疗保健机构能提供到社区外就医的各种服务。对于有条件的社区,政府应该提供各项支持和优惠条件,鼓励就近建立专业的老年医院,为社区及周边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医疗保健机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老年期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努力提高健康寿命。建立社区老年人口健康档案,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开展老年人体质监测指导工作。

建立家政服务体系。对于行动有困难、存在较严重病症的老年人,家政服务必不可少。服务老年群体,对家政服务人员也有特殊要求。家政人员不但要掌握一般的家政服务技能,同时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掌握常见老年病的医疗护理方法。

引入智能化设计。在社区引入智能化设计,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同时,通过信息化的通讯传输、高效率的管理服务,提高老年人与社会的共生性,加强老年人与社会的交流,彻底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5]

以老年人家庭为单位,在住宅内部采用先进的家庭网络路线,将所有的家电?穴电视、空调、家政安全系统等?雪相连,以无线或有线方式组网,完成对室内诸如盗窃、火情、有毒气体等的监测,同时控制各种电器、门窗等。室内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穴紧急病人、入室盗窃、失火、煤气泄漏等?雪,各报警器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警情发送到主机,主机判断警情类型后,自动拨号通知相关的部门或小区接警中心,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特定身体条件,自动选择调整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强度以及无障碍程度等室内环境,从而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另外还可以通过太网技术局域组网,实现网络与手机相连,老人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遇到事情,随时随地都可以直接与呼叫中心联系,寻求帮助,使社区呼叫系统成为老年人名副其实的贴身“电子保姆”。

2.提供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实现老有所乐。在保障老年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过去,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强,老年期的神经症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又有增高的趋势。要具有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必须调动老年人的内在心理潜力,保持老年人的智力,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中心要根据老年人特点提供合适的文化娱乐项目。中心提供的不仅是设施、场所,更重要的提供的是活动的氛围、伙伴。

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需求,同时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娱乐技能。

3.提供平台,实现老有所为。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在我国,退休年龄一般是女性55岁、男性60岁,现在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老年人不论是体力还是精力,还具备一定的工作实力,他们同时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力资源群体,尤其是杰出的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然而很多老年人苦于面子问题或信息渠道问题无法找到继续发挥才能的机遇。社区设立老年人才市场,使各类人才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各自的优势实现再就业,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另外,针对我国贫困老年人比较多的现实,可以组织老年人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极大程度地实现老年人的事情老年人办。这一方面能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为的需求,同时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既消除了寂寞,又减轻了养老负担。

4.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实现老有所属。退休及空巢给老年人造成归属感的丧失,同时伴随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心理会趋于消极、被动,容易封闭自己,生活天地会逐步缩小,孤独感增强,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推动得以实现。这一推动力就应该来自社区组织力。

设立老年沙龙、协会等各类组织。如建立旅游协会、登山协会、老年互助协会等,通过会员资格的认可使老年人获得归属感,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

设立老年婚介所。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人较年轻人来说更需要有人陪伴。伴随家庭日益小型化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独居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会明显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推动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不可缺少的服务内容。

(四)保证社区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收费

社区的各项工作都要置于民政部门的监管之下,包括社区服务。建立好民政部门与社区服务中心以及老人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情况,保证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各地政府在给予各社区服务中心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同时需要对社区服务收费出台一个标准,提供价格指导,让老人根据各自的情况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各项社区服务。

参考文献:

[1]夏学妾.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福利制度的改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6).

[3]翁醉.老人住宅亟须发展更新[J].中国房地产报,2002,(10).

篇13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相应,“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0%。若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3.32%)推算,专家们预测到2040年,全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增至3.74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24.48%,而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而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对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2. 高龄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而目前,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障是以全民保健为基础,以公费和劳保医疗为主体,以合作医疗和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在2011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施行规定,我国的老年人口,完全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内容及权利。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影响

    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对中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具体如下

    3.1医疗费用增加,资金压力增大

    截止2010年底,我市户籍总人口为992.02万人,老年人口为142.64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38%。2010年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53.6万,参合率达到99.13%,超出省规定要求1.13个百分点,筹资总额5.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4.24亿元,多筹资金2,400万。如此庞大的医疗资金的支出,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汇集中,也会产生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未落到实处等多种问题。

    3.2有关老年人的医疗政策规定的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着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

    3.3我国当前制度无法彻底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

    3.3.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

    3.3.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

    3.3.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

    3.3.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

    3.3.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

    3.3.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3.3.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4. 应对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管理,对不合理费用的监督 人口老龄化后缴费人群不断减少,导致医疗基金收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就更应加强对医疗机 构管理和审核,使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尽可能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保险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制度,动态监控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发生情况。

篇14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3-01

现代社会人口逐步走向老龄化。据统计,全球老年人口约有6亿人,中国约有1.3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并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1]。人口老龄化极大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做好老年卫生保健服务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各种慢性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及缺乏保健常识有极大的关系,关心和重视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控制、保健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开展好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老年人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将60岁作为进入老年的标准,我国亦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也有根据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健康状态、对卫生保健及社会照顾的需求,分为年代年龄(实际年龄或日历年龄)、社会年龄(社会学)、心理年龄(心理学)和生理年龄(生物学)。按人口学分为:准老年人(55~64岁)、“青年”老年人(65~75岁)、高龄老年人(75岁以上)。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1 生理特点

老年期各器官呈进行性衰老退变,出现一系列的改变,主要为:①器官组织的储备能力下降;②对外环境改变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减退;③躯体内环境对各种性质刺激的反应调节能力削弱;④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减退;⑤大脑功能衰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下降、联想速度迟缓、感觉器官老化迟钝等。一些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各种肿瘤等的发病机率显著增高。

2.2 心理特点

老年人一旦离退休,由于社会角色及生活节奏的改变,往往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职业功能改变:社会地位、社交范围发生改变,对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②生活环境的改变:从社会、单位的大环境回到家庭小环境,尤其是几代同堂;③经济水平下降,各种收入减少;④生活节奏的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紧张、快节奏、有规律的生活,转变为简单、松弛、单调的生活,如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常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消极的情绪,导致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身心疾病。

3 老年人群健康状况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关于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还应该达到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好”,因此评价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应该包括躯体、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城市增高的幅度大于农村。上海市老年人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已从3年前的8%升至现在的19.9%,而其中尤以患神经官能性恐惧症、忧郁症和综合焦虑症居多。据介绍,老年人出现心理失常、心病缠身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首先,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于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其次,一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导致忧郁症的出现。再者是各类纷繁复杂的家庭矛盾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导火线”,由此而感发严重的官能性恐惧症。

4 老年健康教育的实施

4.1 培训社区健康教育人员

应是政府职能部门及地段医院的职责、义务,需由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组成,认真完成传授医疗保健知识任务,确保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到位。健康教育队伍人数不一定要多,而是要精,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帮助社区干部普及医疗保健等卫生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使他们热爱老年健康教育,成为老年人的保健指导者、老年心理问题疏导者。

4.2 建立健康教育专栏

设立教育橱窗、讲座场地,根据不同的季节利用宣传橱窗刊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设点宣传,如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红十字日、结核病防治日等,积极开展咨询活动。

4.3 利用公众传媒进行健康教育

组织专家到电视台、电台讲座,定期开办退休老人专题讲座,利用地段医院资源开办老年门诊健康咨询热线,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出谋划策。利用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把健康教育作为重要课题。利用公共传媒作用提供有关信息,指导老人按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提供有关刊物上的卫生保健文章供老人阅读,并组织老人们集中学习。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而且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因此,重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