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龄前儿童教育范文

学龄前儿童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0: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龄前儿童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龄前儿童教育

篇1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教育空间;分析

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时期是儿童身体生长、智力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美国的一位儿科医生表示,6岁之前是儿童大脑、性格和心灵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学龄前期是奠定儿童智力健康基础的黄金期。下面主要针对家庭教育方面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空间进行分析。

一、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包括一些细微地、逐步发生的变化以及某一阶段飞跃式的变化。在学龄前儿童的发展阶段,对于与发展相关的一切活动,儿童始终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和进行的;其后天的行为模式是以由于遗传因素影响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为基础,经过量变和质变后逐步形成的,具体是经过整合和调节其自身内部环境,实现个体、个体内部、外部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进而形成各种新的语言、行为和运动,同时具备相互间协调统一、合作的能力。之后,新形成和发展了的行为模式会随着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逐渐被强化和巩固,最终转化为儿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量变和质变所引发的变化会呈现出阶段性,即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此外,儿童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能力是在新行为模式建立、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中获得的。

二、简述家庭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很难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改正或消除。其次,儿童在早期与父母间的互动交流和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儿童日后的个性发展,家庭教育是儿童个性得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再次,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培养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及独立自主的能力。最后,儿童最先通过家庭的影响和教育获得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规范,因此,家庭教育还为儿童能够适应在社会上生存、生活奠定基础。

三、如何做好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

学龄前儿童还未与周围环境有充分的接触,对世界更是知之甚少。父母的呵护和关爱让他们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报以美好的期待,可现实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为让孩子长大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就要注重培养儿童心理发展和进入学校教育、社会时所需的相关品质。

1.为儿童构建安全舒适的家庭氛围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家是其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一个安全、舒适、稳定的生活空间,信任和爱是他们最需要的,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提供安全感,然后对儿童身心发展抱有合理期望,切忌拔苗助长,同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展现在儿童面前,而是为其营造舒适有爱、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2.注重培养儿童相关品质

对于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家庭来说,家长应避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溺爱。第一,应培养儿童收拾整理自己物品的意识和能力,当他们需要某一样东西时能够从固定位置拿到,帮助儿童提高其对人与空间关系的处理能力;第二,在儿童对一些事物表现出想挑战的欲望时,不应一口否决,对于一些可以尝试去做的事情应给与适当鼓励,并协助其完成,增强儿童信心;第三,由于个体发展需求又需要他们长大后走出去,离开家这个舒适安全的地带,因此,当孩子对某些事物、陌生环境等表现出挑战欲望时,家长应适当给予鼓励,让他们获得尝试和走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3.注意对儿童的非连续性教育

心理学上有理论认为,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心理发生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关键性经历在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可以使人的心理发展变快或变慢,甚至停止发展。博尔诺夫将遭遇、危机、告诫等都视为一种教育形式和过程,家长不应一味的加以避免,应在一些消极危机出现时因势利导,帮助儿童战胜它。

四、结束语

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也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如果一个孩子在学龄前期缺少科学、正当的智力刺激、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他将永远达不到其本该到达的水平。因此,在学龄前就要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对儿童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诸葛阳,付戈.学龄前儿童公共自然教育空间展示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8):25-28

篇2

【关键词】学龄前教育;社区教育;教育地产;公益化;资源配置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很多购房者中,除了考虑价格、地段等因素外,其次就是考虑教育资源。根据我们的调查,80%的置业者购房时会考虑在教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附近。这一方面反映买房人在买房投资的同时也注意到教育设施的完善对房产的保值增值作用;同时也说明,教育在提升家庭文化素质,保证个人在社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房地产开发时注意从最基础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开始构筑资源配置,不但可以提升房地产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更能满足购房者对基础教育的刚性需求,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当今政府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投入,忽视学龄前儿童的合理配置,使很多城市出现学龄前儿童入学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增加了社会抚养成本,加重居民生活负担,更是影响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使全民素质教育输在起跑线上,是全社会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

1 房地产开发规划和建成后的管理趋于功利化,注重开发商的短期利益,忽视国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直接导致了学龄前儿童的入学难问题。政府应引导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房产时不应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而应合理配置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房产开发企业和居民的双赢。

2 新建房地产区域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匮乏,房地产开发规划对相应的设施设置不足。与旧城区的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相比,很多新建房产区域的学龄前儿童入学则是难上加难。应考虑从社区一级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就配置学龄前儿童教育设施和场地,与基本义务教育相结合,加大师资投入,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人性化、公益化。

促进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房地产开发科学化的一大举措。但完全由房地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做起,推动落实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

2.1 政府政策扶持。

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单依靠房产开放商的力量并不能达成这一目的,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策引导。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政府应担负责任。对于新建居住区规划配套教育设施,土地可由政府无偿划拨或给予政策优惠,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实施,建成后产权归属无偿划转教育部门管理。这样,房地产开发企业无须再为此缴纳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只需多掏一点基础设施配套费,并且明确了“代建”配套教育设施可减免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房地产商的“包袱”放下了,将有更多的积极性搞好代建,并交给教育部门来办学,实现教育的公益投入和产权确认。

新建居住区规划配套教育设施用地,由房地产企业在土地购入阶段配套购入,其中教育用地征地费用计入居住区土地开发成本。建设经费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统一征收,实行专户储存,在新建教育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建设成本结转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由教育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实施与责任主体,产权归教育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代建配套教育设施可按规定减免相应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2.2 完善新建住宅区学龄前儿童教育体系。城市规划都在新建住宅区规定配套一定比例教育使用面积,但这主要针对义务阶段教育,对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入学并没做出相关强制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受投入资金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在运营和管理阶段利用垄断地位和产权优势,将该部分定位不明确的公益性教育资源变为企业盈利的来源。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政策法律支持,在新建住宅区学龄前阶段儿童教育师资力量投入和后期配套、维护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政府服务管理的缺失。这是加剧此项矛盾的诱因。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新建住宅区学龄前儿童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应以人为本,使学龄前阶段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享受同等待遇。

2.3 突出公益性。教育地产重点在低龄化的基础阶段,是由现行教育制度和购房者实际需求决定的。现在中学阶段的选择已趋向多元化,但相比较而言,幼儿园、小学阶段就近入学,划分学区的政策制约了家长和孩子的选择范围,同时孩子年龄小需要接送的现实,也向家长提出了就近优质幼儿园或小学置业的要求。

目前在新建房地产开发中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由三种:一是开发商自建幼儿园自我经营;二是开发商提供设施,由各名牌幼儿园负责经营;三是直接在拿地时就相中名牌幼儿园资源或者力邀名牌幼儿园到楼盘周边开设分校。以上方式都不属于公益性教育。

在我国教育系统投入不均衡的情况下,虽然房地产企业愿意花钱办教育,但没有身份地位等配套政策的肯定,高运营收费以及开发商资金链出现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学龄前教育的公益化和教学质量。且新建学校是一个投资巨大且投资周期很长的事情,需要大约30年才能收回成本,这就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办教育不是社会的需求。若想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民生,必须把学龄前儿童教育与政府义务教育相结合,真正覆盖社会基层,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在这种现实环境下,如何满足居民的学龄前教育需求,又不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成为政府和房地产企业推行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的主要着力点。

2.4 完善社区教育、会所教育等学龄前教育。

努力提高 3―5岁婴幼儿入托率、学龄前儿童3年入园率是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学龄前教育,除了幼儿园及一些早教机构外,还可以依托社区的大平台进行。一个结构完善的社区,除了有学校外,还有教育会所、社区活动中心等各种学龄前教育平台。可以通过组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来发展孩子们各种兴趣。

逐步完善以社区活动中心为主要平台、开放式社区学龄前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社区化、多功能、实用型、服务型的教育培训层次。 以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共享为原则,充分挖掘和发现社区教育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开辟多途径的社区教育通道,促进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向社区所有学龄前儿童开放。除了场地、设备等硬件的供应外,还应进一步社区学龄前教育软环境。比如加强社区学龄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支稳定的、以兼职为主的社区学龄前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吸纳社区内教育专家和离退休老同志等社区成员,充分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开展社区学龄前教育公益行动。

现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好产品和好教育的联姻才会产生价值。我国的学龄前教育还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太小了,要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从学龄前教育开始。学龄前教育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性格,孩子长大之后才能适应各种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来面对社会的挑战。这是学龄前教育的社会属性。

当房地产业为其产品不断地添加了会所、园林、综合配套等之后,现在置业者又把‘添加学龄前教育’提上了日程。这是购房者的要求,也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了使所开发产品更有竞争力,而自觉地为社区引进高品质学龄前教育,使其产品功能更加完善,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政府教育发展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房地产新热点:地产教育.房地产导刊.2009

[2] 新时期下幼儿教育的资源分布.教育导刊.2011

篇3

随着贾里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家长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虽然,政府也开始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总体上,幼儿园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全村学龄前儿童大约有900多个,在本村入园的儿童有682个,这些儿童中又有76个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的学前班接受教育,可见本村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接近80%。然而,全村只有3个幼儿园,教师16位,三所幼儿园共有,各幼儿园设有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基本上是一位幼师负责一个班所有的活动,并且三个幼儿园的园长都是本村村民中学历、思想较高的村民担任;每所幼儿园约占地650平米。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贾里村的三个幼儿园都是由个人创办的,所以也像其它的民办幼儿园一样对人、财、物拥有绝对的自主管理权。管理者一人管理财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小规模的“家庭式”幼儿园,财务收入和支出账目不清晰。幼儿园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很少落实到位。如幼儿园虽然制定了备课、学习制度,但由于师资紧张,多数幼儿园都是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活动,甚至还要接送幼儿,全天工作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写教案。具体的教育活动也很难按计划实施。

2.幼教师资水平总体偏低.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

3.办园经费不足,条件简陋

4.学龄前教学观念陈旧保守,创新水平不高

三、对发展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建议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监管,通过定期评估、检查,表彰和鼓励优质农村幼儿园。加大对乡村民办幼儿园的奖励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幼儿园的设施安全检查,以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对于不符合规定又不及时加以整改的农村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其停办整顿;对园长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予以规范,加强对园长的办园思想、办园资质的审批、审核。

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是需要全社会支持的长期工程,只有全社会都尊重、重视幼儿教师,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吸引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任职。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幼师普遍存在的待遇偏低问题,应当采取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改善她们的生活,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等基本措施,对工作出色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教育培训是乡村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保证。严格按要求学完规定的课程,并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颁发专业合格证书。引导园长树立正确的办园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整体管理水平 ;另外,提高现有幼教水平,重点在于在职培训学习。切实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明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内容,树立科学幼教观,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为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教具、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等,是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篇4

一、本片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等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不但改变了旧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思维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相比较城镇同龄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而言,当前我片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指导落后,学前教育意识差

本片农村xxxx多人口中,初中文化普及率达xx%,高中文化普及率达xx%,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中夫妻二人文化水平均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程度。这种文化水平现状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下一代的学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学前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使农村儿童的教育输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赛程起跑线上。

2、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普及率低

经调研统计,当前我片农村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场所大部分是各种私立小型托儿所、幼儿班,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大部分都是30岁的农村家庭妇女;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有正规的,也有十分简陋的,一个农家小院、十几张小桌、几个塑料玩具、几本小人书就是农村孩子们对童年时光的全部回忆,而卫生、安全设备就更无法达到应有的标准水平,这样的师资教育资源对正在成长发育、迫切渴求感知外界事物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不能够让孩子放心入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关注缺失,学前教育提升速度慢

随着全社会对《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逐步贯彻、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但相对贫困儿童就学、弱势妇女维权等较为热点的话题,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在农村中无法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导致学前教育十几年如一日,进展缓慢。

4、制度建设松散,学前教育缺乏统一标准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主要指3—6岁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学前教育、接受何种科目的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应分几个阶段在当前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参考,对于生活条件较为坚苦的农村而言,难免使家长产生受不受学前教育都行,接受好的教育和一般的没有差别的想法。

二、形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掌握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另人堪忧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既有个体思想认识上的,也有经济发展环境诱因产生的,就我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篇5

关键词:儿童 英语教学 颜色 音乐语言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特指4到6周岁的儿童,这个时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科学家发现,学龄前儿童大脑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突触组成的,儿童在学龄前见到的事物越多,突触就越发达,这些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动作等特征对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各种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机构以及双语幼儿园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家长也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在学习英语热的浪潮推动下,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充分肯定儿童英语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看似繁荣的学前儿童教育表面下存在的不足。作为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思考如何让学龄前英语教育更完善和科学高效。

一、颜色的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儿童的世界里,对色彩没有很强的定论,因此他们比较中意鲜艳的颜色。在课堂中,彩色的教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用彩色教具来教授颜色类词汇,教授其他类单词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作为辅助,便于幼儿反复练习。比如,文具类词汇pencil(铅笔),如果教师用若干彩色铅笔教具来帮助幼儿练习、认读,既有助于增强记忆,又能培养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视觉神经发育得并不完善,教师需选用辨识度高的颜色。

其次,儿童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使用不同的颜色,有时颜色会和画的线条混在一起,甚至有些儿童会分不清浅色画笔和深色画笔。但是,正是这样的行为活动会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1]。在课堂上,利用儿童的这一兴趣点,将涂鸦、描点、彩笔连线等课堂小活动和教学内容适当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看图识单词时,多让学生描摹对应的图形或者给单词涂喜欢的颜色,他们会更加感兴趣。

无论是填涂还是认读,还需注意的是教具不宜过小。适当大小的教具不仅可以让儿童看得更清晰,减少不确定性,而且可以作为课堂游戏的工具,一举两得。

二、歌谣的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 0到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儿童对语言刺激非常敏感,而学龄前儿童正处在挖掘语言潜力的重要时期。发音器官、语音听觉系统和神经中枢的成熟是幼儿语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前提,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能力等心理发展是幼儿语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儿歌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形式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易被幼儿接受。学龄前儿童对儿歌感受力主要来自于对儿歌的节奏体验,为此,在学龄前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诵读、吟唱的方法来引导儿童学习儿歌,提高儿童的语言感悟和感知能力[3]。例如,“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Build it up with iron bars, iron bars, iron bars. Build it up with iron bars, my fair lady.”这类儿歌句子短小,很多简单的单词反复出现易于记忆。语感在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中都十分重要,正如牙牙学语的儿童刚开始唱着“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样的歌谣。这种语感的训练,在英语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从儿歌本身来说,大部分儿歌都具有押韵的特点,并且曲调优美,内容生动有趣,节奏感强,是训练儿童语言节奏感的最佳材料。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不妨将教学内容编成各种小儿歌,也能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儿童喜欢并善于模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模仿儿歌,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地跟着教师唱出来,从而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英语语言能力[4]。

三、教师的语言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

(一)指令性语言简洁明确

教师课堂用语需要简洁明确,儿童才能准确地抓住主要问题,更好地参与配合教师。特别是在讲述规则时,教师更要明确要求听到口令才能做动作,如游戏开始时听到“one two go”才可以开始活动;课堂中抢答的幼儿听到开始口令“stand up”时,需要站起来大声说“one two”,才能开始回答问题。

(二)指令性语言循序渐进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每次提出的问题应循序渐进,数量在一到两个比较合适。如果一次性提问的数量过多,会分散儿童注意力,超过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过尝试,让学生观察一幅图,并将所有问题一次性写到黑板上,学生的注意力会在四五个问题之后开始分散。常规做法是逐个提问,还可以两两分组合作,回答两个到三个问题,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问题回答率的方法。

(三)多使用激励性言语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简单直接,教师点滴的鼓励也会成为他们更努力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赞扬会让他们开心愉悦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多表扬,也可引导全体幼儿来赞扬。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为其他幼儿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榜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幼儿在课堂发言中所犯的错误,教师应做到不正面批评,只要他们敢于表达,就应该被肯定[5]。

(四)肢体语言的配合运用[6]

在课程教授中,教师还需要配合肢体动作具体指示幼儿应该注意的对象,使他们明确任务。比如,在教授动作类词汇时,可以让幼儿配合这个动作演出来,加强记忆。在教授字母时,也可以设计一套可爱易学的字母操让他们边做动作边识记。另外,教师的肢体语言在鼓励时也会起到作用,如鼓掌、竖起大拇指等等,若是在幼儿回答错误时也能摸摸幼儿的头或拍拍他们的肩膀,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影响学龄前儿童英语课堂效果的更多要素仍有待探究,各种要素的运用需要进一步深析,才能更科学地发展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学活动,真正让学龄前英语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幼儿英语教师还要具有科研意识,在不断总结个人教学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英语教育技能和教研能力,引导学龄前儿童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雪梅.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刘秀蓉.发挥音乐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音乐时空.

[3]苗芳芳,李珊泽.儿歌与幼儿语言教育[J].语文建设,2013(4).

[4]马春玲.歌曲、歌谣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选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5]刘云海.幼儿英语素质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师素质[J].职业技术理论研究,2007(16).

[6]史爽.浅谈肢体语言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艺术教学,2012(11).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7-02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继续进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水平的提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要走在时代前沿,要发现问题,要解决问题,都需要有创造力,死读书的方法早已不适用,我国对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重视,不论是在科研还是教育方面,就是希望尽快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带领中华民族继续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人的认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培养能为大脑的开发打好基础,而对于培养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很多学者已经对此作出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对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套理论是否合理,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出严密的理论分析。

一、人脑结构理论

美国医学生理学家罗杰尔・斯佩里博士指出:大脑左半球(左脑) 控制人体的右侧器官,主要司语言、计算、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分析思维,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等,是理性的脑;大脑的右半球(右脑)控制着人体左侧器官,主要司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主管人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情感等,是创造的脑。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可使人聪明起来。斯佩里博士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右手运动能促进左脑发展,左手运动能促进右脑的发育,而且手的运动越复杂,越高级,就使大脑的发育越充分,越完美。趣味美术教育主要让幼儿画画和手工,幼儿需要双手参与,这完全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发育,而且绘画和手工可以训练视知觉、空间知觉,幼儿左右脑功能得到开发。通过趣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幼儿的左右脑的发育,有助于幼儿左右脑功能协同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人脑发育成熟是从0-17岁,0-4岁大脑发育完成了50%,4-8岁完成了80%。儿童如果在大脑发育时不进行教育的话,长大后再进行教育不如早期教育的效果好。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种认知机能的发展速度很不相同,认知机能发展的这种对时间的依存性,是关键期的生理学基础。例如脑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空间知觉的关键期在2岁左右,形状知觉关键期是2-5岁;颜色视觉的关键期是4-5年时间。总之,在学前阶段,早期儿童发展的大脑,在早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早期儿童保健培训空间,智(艺术),对孩子的成长是好的,而且没有伤害。

二、创造力结构理论

智力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创造力也是如此,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知识,开展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品质,创造力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指的是个体内在创造性的表现。吉尔福特等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有六个特征,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它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工作的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对抽象思维的倾向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丰富的幽默感、卓越的文艺天赋;出众的意志力。

三、 艾斯纳美术教育批评理论

艾斯纳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观察、感知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创造力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的,如果没有客观世界的作用,就无法形成创造力的借鉴资料,观察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它是一项任务,也是一种成就。由此看出,如果要以美术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感知自然或艺术,没有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谈不上新颖独特作品的创造。没有凭空而来的绝对天才,所以伟大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的,都需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艾斯纳从经验范围、形体范围、象征范围、主题范围、材料范围、关联范围六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观察、感知、欣赏能力的内容。他强调欣赏艺术作品时要重视评论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审美角度和表现方面观察物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描述构成直观形的质的能力”。通过对艾斯纳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幼儿进行趣味美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在进行实践设计时,可以以趣味美术欣赏教学为主线,以趣味绘画教育和趣味手工教育为内容,一周安排两节课,一节进行欣赏,一节进行绘画和手工活动。这样的安排科学合理,对于幼儿感知、观察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作用,可以让幼儿积累大量审美形象,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充分表现,进而实现幼儿视觉艺术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篇7

关键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教育;成因

一、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格教育是促进儿童形成有益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德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品格教育能够表现德育的本质,我们要注重对儿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得这一核心价值能根植于儿童幼小的心灵。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品格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更有利于我国学生道德品格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教育目的角度出发,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同时从当前幼儿园教育不断弱化和弱效的客观实际出发,农村留守儿童品格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品格问题

对于品格教育的定义,笔者认为,品格教育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它不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与儿童进行相互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儿童形成和获得核心价值观,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品格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品格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他们不愿意与外人进行沟通交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怀疑,对他人的言行也十分敏感。(2)社交障碍。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不愿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很难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关系。(3)心理发育不良,逆反心理严重。对于来自教师、家长和亲友的教育不以为意,经常会用一些逆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不听话、顶嘴等。(4)道德品行差。农村留守儿童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只是单向地接受爱,而不懂得爱别人。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比较自私,并且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如不诚实,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不知勤俭节约,喜欢惹事生非,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等。(5)法制观念淡薄。农村留守儿童偷窃、打架斗殴和行凶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其道德认识偏差、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相关。

三、农村学龄前儿童品格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结构不完整是造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片面的关怀,他们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需要及思想感情方面的变化,因此与孩子交流和相处时间很少,更别提教育孩子了。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榜样教育上很难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主要原因是父母经常外出务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比起正常家庭中父母的榜样作用,留守家庭要小得多。平时的电话嘱咐与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所起的作用相差甚远。

隔代教育的弊端突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看管,由于他们大多数年纪都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因此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比较落后,无法保障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品格培养和品格教育。

2.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弱化

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幼师培训,可以说综合素质水平是不够的。其次,部分幼儿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待留守儿童缺乏关怀或者是关怀不到位。

幼儿园课程单一。教师教条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幼儿,他们不容易接受或接受困难,因而在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时效果欠佳。“而对个别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指导也仅限于理论上的说服教育,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不能动之以情,说服力很小。”

师生关系紧张。由于一部分留守儿童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尊重教师,很多幼师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而这种关系导致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3.社会各界关怀不够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关注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护,他们很容易从各种渠道获取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信息,从而导致不良后果。而社会对这一问题缺乏长远的思考和重视,这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不相符。

社区教育未起作用。社会德育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格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介入。

缺乏关怀性的社会环境。虽然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关注的程度还是不够。比如学校周边环境以及影响日益增强的电视、网络等,都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环境关怀。应该坚决抵制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篇8

本文将围绕性教育这一问题,从幼儿性心理的发展、幼儿性教育的时间和形式,以及家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原则等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性教育、性意识、性器官欲期、性的自我鉴别定位、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认同

一、了解幼儿性心理发展。

“性教育”决不等同于“教育”或“器官教育”。它是全人教育的一环,目的在于使孩子身心健康、自信自爱、尊重异性。所以,了解幼儿性心理,对幼儿性教育有重大意义。从一出生开始,婴儿便有着能使自己身体感到舒服的器官。他们从各种消遣活动中得到身体上的,性的观念逐步形成。从孩子出生到学龄前,性心理分别经过口欲期(出生—1岁半,如吮吸手指)、肛欲期(1岁半—3岁,如身体的排泄活动)、性器官欲期(3—6岁,抚摸自己的性器官现象)和性疏远期(6—7岁,萌发了对异性的好感与接近愿望,但却以疏远和反感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我们这里所说的学龄前主要是指3—6岁幼儿。这时候随着身体发育,他们会发现身体感觉最好受之处是生殖器官,出现抚弄自己的性器官现象即刚才所提到的性器官欲期。这一时期孩子好奇心旺盛,正处于试图独立的学习阶段。然而几乎也要受到来自大人的压抑。事实上,孩子这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的引导。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发育开始很早,即便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学家玛丽考尔特博士强调说,“儿童阶段,特别是5岁以前的性教育特别有效”。可见,性教育开始的关键时期是3—5岁,这一时期内接受性教育,对受教育者一生的“性特征”具有决定性作用或深刻影响。

三、性教育的形式。

1、不要正式谈性。

性教育的形式不应是正襟危坐和过分严肃。对孩子来说这样会促使他们窘迫和紧张,并且通常不为他们所接受。性教育学家建议永远不要正式说性,因为性和生活不能分开,对孩子来说性教育应该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在父母日常的态度和行为中,所以应该找机会多谈谈跟性有关的问题,而不是正儿八经地坐下来和你的孩子说“性”。什么才是和性有关而又能避免直接说“性”的话题?只要大人们多留心,会发现电视节目、电影、报纸、杂志,有许多和性有关的话题,实施“机会教育”。

2、父母同时施教。

性教育不一定是同一性别的事情。当孩子有了性的疑惑,如果是男孩,做妈妈的会说:“去跟你爸谈。”如果是女孩,做爸爸的会说:“去跟你妈说。”这种老套的观念完全没有必要,只要父母对性有正确的认识,母亲可以和儿子谈,父亲可以和女儿谈。事实上,父母双亲在一起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在讨论性和爱时,相亲相爱的父母就是传达给孩子最具有影响的性的信息。所以性教育是要父母共同负起责任,从思想、行为、认识上互相配合。常有这样的情景:母亲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孩子的眼神会转向父亲,似乎在问父亲“是这样吗?”如果这时父亲补充一句“妈妈说对得对”,会使孩子感到心满意足,当然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做父母的首先要充实自己,补充有关知识。

四、在解决性教育问题时应注意的原则。

由于年龄不同,特点也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能一样。性教育应该是信息连续传输,要把性教育当作一种艺术,通过提供有关性知识,消除孩子强烈的性好奇心。

1、性教育要真实正确。

幼儿对于他们的“来源”充满了好奇心和疑惑,经常会问“我是从哪儿来的?”面对这样的提问,相信大多数年轻父母都是遮遮掩掩,编些话来搪塞:“从商店里买来的”、“从石缝里蹦出来的”、“从外面捡来的”等等。其实孩子提出这些问题并不带性色彩,正确的回答应该“你是爸爸身上的一个细胞和妈妈身上的一个细胞结合后,在妈妈的肚子中长大,在医院里医生的帮助下,从妈妈的身体里生出来。”当然,要向孩子讲明,人在达到一定成熟之前不具备生小孩的条件的道理。某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曾向家长们提出这个问题。某位孩子的爸爸是杭师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他就他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告诉他一些有关于细胞的知识,给他说说地球上的动物(例举他熟悉的和最喜欢的)都是由细胞变来的,也是由细胞组成的,还有好多漂亮的花、草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和变来的,咱们人也是由细胞变来的。人的身上有好多细胞,捏捏孩子的小胳膊,他身上的肉里有好多细胞,老爸和老妈的细胞就可以变出很多个孩子来,这样的回答,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也消除了性的神秘感。

2、性教育要从容、自然。

幼儿常有爱提问和追问到底的特点,父母要容忍尊重孩子对性的好奇心,不必羞于谈性器官名称和解释有关性问题。父母不要压制幼儿求知欲,而要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像讲其它器官一样以平常自然的态度告诉他们身体各部位名称,如问到外生殖器时,就应告诉他们,男孩的是露在身体外面,像小,便站着小便,女孩的外阴是平平的,就叫小平平,要蹲下小便。有的男孩、女孩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触摸,抚弄自己的外生殖器,或喜窥别人上厕所,这些都是很自然的都不失为天真。作为教育者不要嘲笑、吓唬,而是要耐心搞清原因,转移孩子注意力,然后帮助克服。如让孩子穿宽松的衣裤睡觉,教育孩子独睡,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健康心理。

3、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能适应自己的异性个体,学会相互关心。掌握相应的性角色,这称为性的自我鉴别定位,亦称性别自认。在这里面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幼儿年龄阶段性教育的必要方面,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确立,是通过自身学习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何为性别角色认同?就是让孩子如实地知道并确立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幼儿学习的榜样就是与他密切相关的人,父母、教师,以及各种传播媒介中的人物形象等。如孩子2-3岁时,就肯定地告诉他你是个男孩还是女孩,当周围人从孩子的外表不易看出性别时,父母应如实告诉对方,决不能对孩子进行性别混乱和错误诱导,另外,社会的文化、传统的因素也通过成人对幼儿的性别角色产生影响,特别是父亲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或鼓励、或阻碍幼儿个性角色的学习。如人们看到一个姑娘,往往会称赞漂亮,看到男孩则夸他聪明、机灵。

作为幼儿接触最密的家庭,以及幼儿早期发展的主要场所幼儿园,都担负着培养性别角色的责任:

①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性别角色标准及性别意识。每个社会都有公认的适合于男性及女性识别的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动机和性格特征等,这些要求或男孩或女孩的标准就是性别角色标准。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性别角色标准有利于孩子长大后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要求,现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有的家长想要个女孩却了个男孩,有的家长想要个男孩却生了个女孩,于是心理很不平衡。有些不明智的家长就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不是根据孩子的性别给孩子打扮。研究表明,错位的性别意识,是导致人格变态的重要因素,所以可以利用盥洗、游泳机会告诉他性别差异,他自己性别等,语气应保持轻松和平静地态度,让他们坦然面对人体,让他们认识到人有性别差异,上幼儿园第一天,分清男、女厕所,让他们知道男女有别。

②教孩子保护自己,让孩子知道身体的某些部位是属于个人隐私,别人不可以随便触摸,教儿童分辨不同形式的触摸,知道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尤其让孩子知道,这一原则适用于熟人和陌生人。

③发挥男女孩不同特点的优势,鼓励每个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参加些不明显显示性别差异的游戏活动。全面对待男女两性中智力、行为上的差异,通过游戏活动弥补两者不足。

④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男子汉形象的塑造,应适当加强男性气质的教育。如教育男孩子不能哭,抢玩具时让让女孩子,因为自己是男子汉。

4、正确认识孩子间的“性”游戏。

一般来讲,个体发展到2岁左右就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进行辨别,在内心建立起自己的性别概念,通过日常生活行为表现出来,从中积累生活经验,逐渐了解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性游戏就是儿童形成性意识的途径之一。如孩子玩新郎新娘,在游戏中“新郎”和“新娘”“上了床”,但做家长的怕孩子因此堕落,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或打或骂孩子一顿。

其次,孩子玩此游戏只不过是一种模仿行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孩子们绝不会由此而堕落,即使小男孩趴在小女孩身上做出模仿的动作时,孩子们也不会想到这样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意义,因为这只是一种纯粹的游戏行为。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体验 家庭教育 音乐教学法

音乐教育能使人具有宽阔平和的胸襟、乐观向上的精神,能有效地塑造个体的健全的人格,增强合作意识。音乐教育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冲动,开发智力和创造潜能。是使人轻松愉快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使个体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其影响将伴随个体的整个人生。但是如果不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所受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没有音乐伴随的生活也是苍白的,其人生的意义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系统地、专业地音乐学习,通过音乐专业的训练而成为有用之人。但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和对音乐教育知之甚少,往往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不知如何进行。而对那些已经请了专业教师开始音乐学习的孩子,由于教师教的太“专业”,由于家长太“心切”,也由于考级太“重要”从而使孩子的音乐学习之路充满艰辛,充满枯燥和乏味,最终使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掌握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创造尽可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在快乐中进行音乐学习。

一、幼儿期(3—6岁)儿童音乐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指儿童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在快速的成长,神经系统与大脑结构也发展地更为复杂。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节奏的反应快,对旋律的接受快。已经可以开始学习钢琴等乐器。谢尔曼(Schiinemann)把六岁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重要时期,认为从此时开始幼儿能对音乐有比较集中的注意力对于喜欢的歌曲常常不离口,也能把常听到的曲子连在一起作曲。可见在音乐能力方面从六岁开始急速发展。罗小平、黄虹编译的《最新音乐心理荟萃》一书中也引叙了布特—戴森和加布里埃尔关于各年龄阶段音乐发展的主要层次归纳如下: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辨识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大量的科学研究显示,音乐对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展、运动能力、听辨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二、家庭环境与音乐体验

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最初的场所,家长应尽可能使孩子的生活环境充满音乐,使音乐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早期让幼儿念唱儿歌,培养孩子的节奏韵律感觉。

2.利用家庭多媒体设备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学习。

3.有条件的父母可以经常性地带着孩子去音乐厅欣赏高水平的音乐艺术演出活动。尽早培养孩子体验、感受、欣赏、鉴赏音乐艺术的能力。

三、正规的专业学习

音乐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已经被社会所认可。为了使孩子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除了家庭音乐环境之外,还要让孩子在专业人士的教导下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学习。

1.教师的选择

新世纪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艺术与教育艺术的专门家。他们既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突出音乐能力的音乐家、有丰富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教师在孩子的音乐学习上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负责任地为孩子找到一位热爱音乐、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老师。教师对音乐抱有真正的热爱,将会深深地影响着、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音乐教师真正热爱音乐时,自然会产生让学生也拥有如此美好感受的欲望,并希望把这种对音乐的爱传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有责任让家长明白音乐的学习并不是非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培养孩子成为积极的,有一定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孩子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和快乐培养他们的素质、能力,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选择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音乐教材的选择要标准严格。可以通过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小品和世界名曲的主题、片段来发展初学儿童的音乐技能。让孩子学习世界各国的民歌、童谣和各个时代的著名作品。

3.教学法的选择

作为儿童的音乐教学要选择一个适合儿童学习的优秀的教学法,上世纪中叶国外产生和发展了一系列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些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对后来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其自身仍在不断地以其开放性的姿态进步和发展着。

(1)达格尔克洛兹体态律动教学法。

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的埃米尔·雅克·达尔克洛兹创立了这个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具体内容是孩子们在课堂上随音乐节拍律动,训练孩子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觉、理解、表现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把人体表成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能够理解和表现音乐额乐器。通过这件人体乐曲展示音乐的核心要素。在这种教育中,首要的事情是教会儿童运用他所有的官能,参与体验,其次才是获得见解和能力。

(2)奥尔夫“元素性”教学法

其主要内容,语言、动作、舞蹈结合于音乐教学。以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实现对儿童的素质培养,是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

(3)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主要内容是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孩子的潜能及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使得孩子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与学习的能力,进而可以终生欣赏与享受音乐。家长和教师应努力提供给孩子好的音乐教育,使其在音乐的伴随中,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消费 市场需求 服务消费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基本上是3个家庭照顾一个学龄前儿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共同的心愿,也是推动学龄前儿童消费的主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发展疲软的大环境下,刺激家庭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为全面了解学龄前儿童教育消费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对象

为系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的基本状况,以张家口市120名学龄前儿童为样本,对他们及家长与家庭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95.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对少量家庭进行了访谈。问卷为自编问卷,从儿童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家庭月平均支出、儿童平均月消费、儿童消费结构和消费意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测试完成后,利用Excel和spss11.5进行了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特征

从性别和年龄区间两个维度对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试儿童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5.2%与54.8%,其中2岁以下儿童17.4%,2―3岁占19.1%,3―4岁占16.5%,4―5岁占21.7%,5―6.5岁占25.3%。从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来看,被试儿童在性别比例和年龄区间的分布上基本上是均匀的,所得的相关数据可以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

为全方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消费状况,研究中从家长学历水平、家庭收入与支出及用于孩子的专项消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家长中85.2%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家庭收入大部分集中在5000―8000元,占67.8%,有68.7%的家庭月消费在3000―6000元之间,调查数据基本能反映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水平。

(二)学龄前儿童消费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消费重心随儿童成长而迁移

学龄前儿童消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消费也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2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平均月消费只有520元,5―6.5岁年龄段平均月消费增至1280元,而且逐渐出现了学龄前儿童自主消费的态势。3岁之前的学龄前儿童消费主要集中在衣物、食品、图书、娱乐和玩具上;3岁以后,除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外,还增加了旅游和教育消费。绝大多数家长鼓励孩子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5岁以前的旅游,以游览自然景观为主,5岁以后开始注重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游历对孩子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消费重心由原来的物质消费转向了服务性消费。

2、消费的误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方面显得有些溺爱。在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4.3%的家长对孩子购买玩具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玩具堆积如山。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发育,不在数量,而在于是否适合。为儿童购买过多的玩具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玩具过多不利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在玩具的选择上,一是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二是要能起到促进孩子在此阶段正常发育的作用。

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家长替孩子进行选择的情况非常普遍,具有很强的攀比、从众心理。家长具有儿童所无法比拟的社会阅历,应为儿童设计适当的成长计划,进行有效的投资,在兴趣班、玩具、衣物和幼儿园的选择等方面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认为好的不一定就真的适合孩子,这不但在经济上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3、现有消费市场的不足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迫于工作压力无暇顾及孩子,很少有时间陪同孩子,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庭聘请了保姆或家庭辅导教师。但无论是家庭教师还是保姆,都带有服务的局限性。家庭教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进行适当的辅导,但是不能照顾他的生活,而保姆普遍学历水平偏低,其服务领域大多仅局限于照顾儿童的生活。有些家庭,由于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孤独、乖戾和自私等一些不良习惯开始在儿童身上呈现出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不无担忧,大多数家长表露了对既能辅导孩子学习、陪孩子娱乐又能照顾孩子生活的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的渴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开展了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但基本都是买辅导材料在家自己进行开发,遇到实际问题无处咨询,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开发效果不很满意。即使是有一些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机构,但大多规模很小,缺少真正懂得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儿童家长感到比较迷惘,希望能有专门机构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咨询与辅导。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智能玩具开始进入儿童消费市场,儿童玩具更新换代很快,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玩具孩子玩上一段时间就不喜欢了,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家庭经济负担。调查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家庭都有大量的闲置玩具,孩子不喜欢玩了,丢了又可惜,这让家长很是头痛。但目前二手玩具市场与玩具租赁业务开展的不是很普及,还无法消除儿童在玩具消费方面的矛盾。

现有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服务市场少之又少,而且很不完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学龄前儿童旅游市场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客户群体的旅游项目少之又少,多数家长表露了对儿童旅游市场的期待,各个旅游景点应综合考虑成人和学龄前儿童的不同需求来安排适当的旅游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一)倡导学龄前儿童的理性消费

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家庭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存在攀比、盲从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媒体应引导家长端正认识,进一步理性对待学龄前教育消费问题引导家长们克服攀比、从众心理,使他们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家庭条件等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学龄前儿童消费投资,使投资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开拓服务市场

相关部门应努合优化与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避免各种办学机构之间的不良竞争,保证学龄前教育发展的秩序与可持续性,积极推进教育向公平教育、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使每个学龄前儿童,都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龄前教育。同时,也要鼓励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家庭学龄前教育需求。一方面要建立一站式的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兴趣班、特长班,这样不但可以给家长和儿童带来便捷,还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亟待培训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可以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进行人员选拔,建立一支既熟悉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进行适当指导,且能对其生活进行照顾的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幼儿智能开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和完善,改原来的散兵作战为规模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起与幼儿家庭的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上门服务应该成为该服务的主要方式,跟踪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对幼儿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及时的指导,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拉动学龄前儿童家庭对相关产品的消费。

大力开发和完善儿童旅游市场,是旅游行业的明智之举。家庭消费都是以儿童为核心,儿童旅游其实就是全家的集体出游。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儿童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家长学校亟待健全,首先要帮助家长克服在孩子培养过程中的盲从心理,还要给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之道,指导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何时进行教育、如何进行教育,为他们提供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膳食营养等方面的咨询。

伴随着学龄前儿童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在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版块中,服务消费市场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应该是投资者投资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渝琳.统计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肖显静.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解读[J].人文杂志,2004(1)

篇11

一 应努力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究竟什么是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怎样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是每位幼教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首先从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说起,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如何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时,老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幼儿的说话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兼顾到所有的幼儿,让他们都有说话和表达的机会。例如:我园在本学期开学时加入了《分享阅读》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给幼儿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将大部分的“讲话机会”还给了幼儿。在开课之初幼儿表现得胆怯,无从开口。当然这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也应考虑,这是否与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太过频繁地忽略幼儿要说话的权利有关?思考过后,回答是肯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加之对幼儿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活动时幼儿又恢复了争抢表达意愿的景象,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怎样才能兼顾到所有的幼儿,使回归的热烈氛围保持下去。为此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就是在许多孩子争着说时,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这样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和鼓励,也有了语言运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还应注意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会在幼儿说话时打断孩子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发音正确”等,实践表明,一旦老师这样的要求出现,孩子的语言交流兴趣会大打折扣,表现出紧张、不知所措。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允许幼儿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积极互动的,也允许出错。

二 要尽量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有助于语言的习得与提高。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幼儿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幼儿园里,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语言活动中的角色表演、故事表演等这类活动非常受幼儿的欢迎。这是因为幼儿从此类活动中实现了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交流。另一方面,这类活动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我所组织的一节名为《跑呀跑》的分享阅读活动中,读本中出现了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传递、比较等。运用平常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因此我转变了教学形式,在幼儿熟悉了读本内容的情况下,为幼儿组织了故事表演。幼儿在宽松、自由、有趣的氛围里参与了故事的讲述,将读本中较口语化的句子运用于故事表演中,实现了语言的交流。这样由老师创设的模拟情境,同样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利用真实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在我所组织的一次名为《小商店》的语言区角活动中,课前我利用幼儿园周围的有利环境,带领幼儿参观超市,引导幼儿观察超市里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用语等。正式开展活动时幼儿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显得真实、准确、富有生活气息,每位幼儿也都在游戏中得到了语言运用的机会。

三 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篇12

【关键词】儿童安全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经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期努力,我国儿童生存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儿童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这和我国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儿童工作是分不开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传统思想影响,我们的儿童安全状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游戏、饮食和运动中受伤居校园伤害之首2012年一项全国10个城市调查显示,儿童在游戏和运动时受伤的比例最高,“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53.6%;其次是“由于学校楼梯或其他通道拥挤所导致的事故”,“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13.1%;“上实验课时受伤”的人数比例是6.0%,其中“因受伤而住过医院”的人数比例为5.5%。调查还发现,有41.3%的人选择“上学、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从来没有专门维持交通秩序的人员”。这说明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存在严重漏洞,这无疑增加了儿童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近年来学校等集体性食物中毒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2008年吉林153名学生疑食物中毒,2011年黑龙江八五一〇农场的13名儿童疑似食物中毒等这些无不说明了学校饮食是儿童安全的重重之重。目前在我国存在安全事故及其隐患的学校比率较高,而且,学龄前儿童由于岁数小在游戏和运动中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个时间段特别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二、自由活动是儿童最易发生伤害事件时间在对教师、父母调查儿童“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时,教师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放学以后、体育课上,选择率分别为:47%、38.9%、8.8%。;父母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放学以后、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体育课和实验课,选择率分别为:41.3%、40.3%、12.9%、1.5%。统计发现,容易发生伤害事件的时间均是儿童活动较多的时间段,而恰恰在这一时间段,基本没有成人在场。门卫制度方面的漏洞已经成为公认的校园安全隐患,应引起学校注意。同时,儿童校园伤害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和父母“最不能放心”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是无成人在场时,儿童活动较多的场合,因此急需对儿童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三、社会及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欠缺

与高发安全事故及其隐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童对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却很差,由于自身行为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比例很高。其中骑车带人、骑车逆行、在马路上玩耍、翻越隔离栏杆等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6.6%、24.6%、21.9%、19.8%。在遇到紧急事情时,儿童闯红灯过马路现象就会更加严重。在儿童生活环境中,例如“公路正在修建,无安全提示”、“下水道没有盖子或没盖好”、“建筑施工现场无安全隔离设施”等安全隐患比例均较高。这表明社会诸多部门在保护儿童安全方面还没有树立应有的防范意识。儿童好动的天性与社会环境中充满安全事故隐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教师和父母们担心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和放学之后活动时间受到伤害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

城市儿童在生活环境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机会要明显高于县镇和乡村。分析城市儿童多发的安全事故类型可以发现,它们多与儿童的活动空间、家庭中的现代设施等因素有关。城市儿童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乡镇儿童,城市儿童因受伤而住过院的人数比乡镇要高出两个百分点,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当然,这种情况也与城市在医疗方面便利有关。同时,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相对乡镇儿童来说过于狭小,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另外,现代城市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儿童安全事故隐患,增大了发生安全事故可能性。例如,各种新交通工具的使用、电器、煤气、游戏娱乐设施、城市建筑工地等都是儿童人身安全危险源。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致使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如:今年的甘肃、辽宁相继发生校车重特大事故后12月丰县又发生校车重大安全事故,说明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家庭都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教育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和超员车辆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并要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遇到恶劣天气特别是我们学龄前儿童可以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

五、网络对儿童的心理伤害不容忽视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父母意识到了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对孩子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不管孩子是否用电脑学习,他们都会嘱咐孩子注意休息,不要连续使用太长时间。但另一方面,仍有47%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不加限制,或在孩子用电脑学习时不加限制;11.6%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根本“没有限制”;18.7%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把电脑“用于学习则不加限制”;16.6%父母只是限制孩子上网玩游戏。他们显然没有考虑到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给儿童造成的身体伤害,如视力下降、肌肉劳损等。父母对子女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关注,也是导致儿童身体伤害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家长、老师对孩子意外危害认知度较低是造成每年中国儿童意外频发的主要因素。儿童意外伤害本可以预防。加强公众、特别是儿童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有助于降低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特别关注的。

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幼儿安全教育。

篇13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3~6岁符合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的患儿,入院后均由本科固定副高以上医师施行手法复位、闭合穿针石膏外固定治疗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接受手法复位、闭合穿针高分子石膏外固定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②智力正常,沟通能力好;③年龄3~6岁;④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神经肌肉损伤、开放性损伤的患儿;②合并其他骨折的患儿;③不愿意配合教育的患儿;④不符合纳入标准,中途退出,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自制功能锻炼路径表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示范和手把手教学,再由家属督促患儿执行,派发自制的功能锻炼记录表记录功能锻炼的练习情况,出院当天回收。

1.2.2观察组

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对患儿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功能锻炼指导引入赏识教育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引入不同的教育方式,如肯定式:“好”、“不错”、“太棒了”;激励式:“你能行的”、“你一定可以的”、“阿姨相信你”;挑战式:“你敢和xx小朋友比试一下吗”;夸奖式:“你很聪明哦”、“你很可爱哦”等[6]。把它贯穿于患儿功能锻炼的每个细节中,及时发现患儿的微小进步,并予手势表示肯定,练习后适当予流行的动漫人物贴纸、印章、糖果、玩具等奖励;再由课题组成员对家长派发赏识理论与功能锻炼的资料,告知赏识教育的方法,由家属督促患儿练习。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均在术后8小时内开始每天利用疼痛评分工具对患儿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至疼痛基本消失;术后第3天评估肢体肿胀消退的程度并记录,做好出院功能锻炼的指导,督促家属按要求进行。

1.4评价标准

1.4.1依从性评定

按患儿主动练习的意识、次数及方法自制依从性评定标准及记录表,根据患儿功能锻炼的情况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三部分。主动或经提醒后锻炼,锻炼方法正确,每天练习3次以上,达到300~500次或以上为完全依从;需多次督促、劝说后练习,锻炼方法正确,每天练习2次以上,达到200次,为部分依从;经家属或医护人员督促、劝说不愿意练习,锻炼方法不正确,数量不达50次,或不肯锻炼为不依从。要求家属按记录表记录患儿每天练习的情况。

1.4.2疼痛

采用面部表情量表[7]评估患儿手术后至疼痛基本消失的天数。0分无疼痛;2分有一点疼痛;4分轻微疼痛;6分疼痛较明显;8分疼痛较严重;10分剧烈疼痛,哭泣。1.4.3肿胀采用肿胀标准[8]评估患儿3天后肿胀消退情况。肿胀标准:0°:正常无肿胀;Ⅰ°:皮纹变浅;Ⅱ°:皮纹消失;Ⅲ°:皮肤出现水泡。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UTest),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结果

2.1患儿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比较

对照组患儿功能锻炼的总依从性为70%,观察组总依从性为96%,两组患儿功能锻炼的总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2.2患儿肢体疼痛天数和肢体肿胀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不同疼痛天数患儿例数的秩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疼痛消失天数为1天和2天的患儿例数多于对照组,见表2。观察组不同肢体肿胀程度患儿例数的秩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为0°和Ⅰ°的患儿例数多于对照组.

3讨论

3.1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手段[4],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患肢消肿,防止肌肉萎缩[9],尽快恢复肘关节的功能[10],它是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而且必须依靠患者自己去完成[11]。由于学龄前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使用传统的方法指导患儿功能锻炼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理想,降低生活质量;患儿正处生长发育阶段,缺乏功能锻炼将造成骨折愈合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长、活动障碍、影响生长发育。Mor-rey[12]、King等[13]报道创伤后肘关节强直与长期制动和损伤程度有关。尽管目前临床上指导功能锻炼的方法、形式多样,如口头宣教、文字资料、图片等,但均是针对成人而设计,部分儿童的教育方式也是针对家长宣教,通过家长传递予小孩,认为小孩不懂事,理解能力低,沟通困难,叛逆心及依赖性强,因此针对小儿群体,特别是学龄前患儿相对较少。

3.2赏识教育的原理及在学龄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功能锻炼中的作用

赏识教育应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功能锻炼,是适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它是教育家周弘先生首倡的一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是正向关注、积极引导、相信成功的教育方式[14],赏识教育的理念主要是“你真棒,你能行”,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并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产生自信,走向成功[15];它是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使之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16]。有研究表明赏识教育在小儿输液中大大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保证了患儿治疗的及时性[15]。应用此方法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满足患儿的被赏识心理,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方法指导功能锻炼不能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更不能满足患儿的需求;而且父母对功能锻炼认识不足,以为接好“骨”就行了,担心活动使骨折再移位,会令孩子受苦,存在听之任之的态度,以及功能锻炼等骨头长好再练等心理,导致患儿功能锻炼总依从性为70%;观察组对患儿的功能锻炼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赏识教育后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促使主动练习,使总依从性提高至96%。两组患儿功能锻炼的总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患儿疼痛消失的天数为1天和2天的患儿例数多于对照组,评估肢体肿胀程度0°和Ⅰ°的患儿例数均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对肱骨髁上骨折的学龄前儿童指导功能锻炼时引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能明显地提高患儿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减轻疼痛,促进消肿,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4小结

肘关节屈伸障碍或肘关节强直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给患儿及家庭带来较大的痛苦及压力,增加儿童伤残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赏识教育应用于学龄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功能锻炼的指导,能有效提高患儿对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缩短肿胀、疼痛的时间,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提高专科医疗护理质量,提升医院品牌。

参考文献:

[1]孙利平,吴先菊.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康复训练[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41.

[3]杨建平,刘宝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1):659-661.

[4]王章琴.骨科病人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33-2434.

[5]顾玉东.重视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防止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10(11):1001-1002.

[6]王敏.运用赏识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53-154.

[7]陈伟菊,彭刚艺.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州:科技出版社,2009:96-98.

[8]刘雪琴,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州:科技出版社,2007:111-112.

[9]郭建芸,张玉勤,杨志梅.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68例功能锻炼指导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994.

[10]严中英.护理干预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193-194.

[11]蒋成志.功能锻炼在骨折治疗中的地位及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9):1027.

[14]乔君然.赏识教育理念在创新职业教育方法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7):188-189.

[15]丁梅花.赏识教育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J].现代护士进修杂志,2010,20(7):70-71.

篇14

学龄前儿童早期阅读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一般都认为读者与书面语言之间相互作用,并能接收书面语言所传播的信息就是阅读。所以,必须要先识字,才能进行阅读,才有阅读行为。而语言心理学研究认为:阅读主要是一个推理与猜测的过程,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思考推测,从而理解读物的意义。我们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图书阅读属于早期阅读范畴,是指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图书阅读是一种积极的视觉活动,通过有规律的眼球运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观察各种形象、色彩、背景,才能了解图书的内容,有利于儿童视觉能力的发展。其二,由于图书只供给幼儿一定的形象,幼儿必须运用已有的经验、调动大脑中各种表象,对图书的画面进行由一事物推移另一事物的联想和补充,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力都能得到发展。其三,图书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书中人物的行为表现,通常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能让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其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其四,在多种多样的图书里,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可接触更多的事物,开阔眼界,及早掌握间接学习的方法。其五,在图书阅读中培养幼儿对书籍的兴趣、对图象和文字的兴趣,使其能从非文字的阅读向文字阅读平稳过度,有利于将来的学习。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如果不良的阅读习惯已经形成,且较难纠正,需花很多的时间去辅导,而在理解、探讨问题、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则少了,大大地阻碍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河北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第十幼儿园第六幼儿园等建立了幼儿图书分馆,对幼儿图书阅读发展过程的特点、指导方法、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应尊循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一、学龄前儿童阅读发展过程的特点

1.学龄前儿童观察图书画面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对图书中角色形象、动作、表情的观察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

在观察图书画面时,首先选择较为突出的形象。不管哪一年龄的儿童在对主角的的观察上,都比对其它角色的观察要清晰和准确,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在动作方面,儿童善于注意事物外在的明显特征和动态,这是幼儿阶段具体形象思维这一特点所决定的,图书画面上活泼的形象,能使幼儿凭借着这些形象去了解书中的人物。

学龄前儿童要能看懂图书内容,就必须观察那些与内容有关、对一个故事的发展变化起承上启下作用,但又不直接相连的画面,这是图书阅读最大的难点之一。幼儿对这些转折部分的观察,仍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加强。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前后画面的联系能力越差,各年龄班均有差异,中班与大班的差异非常显著,说明了大班是这一方面的重要发展阶段。

2.学龄前儿童看图书时的行为和言语特点

学龄前儿童看图书与成人不同,带有很强的情绪性、活动性和言语性。看图书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表情是丰富的,小班幼儿常见五指抓页、倒着看或跳着翻页、边看边卷书角、玩衣物等动作;中班幼儿会做出与图书内容相一致的动作,有着一种类似假象的行为,像做游戏似地娱乐自己;大班幼儿已能正确地翻书,多余的动作及假象行为没有了。这与幼儿观察的顺序性和有意注意的不断发展有密切关系,只要经过系统的图书阅读辅导,能使他们逐步地、有顺序地、有规律地、从左到右学习观察画面,对图书的内容和情节感兴趣,较有意识地对一页一页的画面进行联想,形成看书的规范性行为。

言语方面有两种表现:一是自言自语,二是交往性言语;各年龄班都有这两种表现。小班幼儿的自言自语多为单词或语气词,以表达自己看到的事物,找老师询问,以寻求肯定性的帮助;中班幼儿能用短语或词组去表达图书内容,主动询问别人,有让别人了解自己想法的意识和愿望;大班幼儿则已能根据图书内容、情节,讲各种有描述性的或有意义的短句,主动与同伴交换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向老??发问寻求支持,力争坚持自己的意见。

二、对学龄前儿童图书阅读指导方法

1.亲子阅读――这是孩子与家长一起看图书,边看边听父母的描述、解说,从而了解图书内容的阅读方法。其优点是在一对一的、亲密无间的气氛下进行阅读,家长与孩子能有较大的自由度,更好地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

2.看书讲故事――这是教师与幼儿共看一本大图书,或每人一本内容相同的小图书,边听教师讲述故事边翻看,理解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其作用是帮助幼儿学习按顺序观察画面,学习从头到尾一页一页翻书的技能,培养留心听讲的能力。

3.看书听朗读――这是幼儿边翻看熟悉的图书,边听成人朗读书上的说明语,进一步完整理解内容的阅读方法。它能使幼儿在熟悉、理解图书内容的基础上,在画面、文字、口语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联系,初步了解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培养对文字的兴趣。

4.听词语找图――这是让幼儿根据成人的语言提示,(如:请你把小白兔找出来。戴红花的小白兔在哪里?请你找一找。)从许多画片中找出相应图片或从图书中找出相吻合画面的阅读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孩子视觉的敏锐性,培育观察、辨认能力。

5.听故事找图――这是成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找出相应画面,以检查其对图书内容是否理解的方法。这对幼儿的观察、注意、倾听、理解等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看图书做游戏――这方法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教师带领下,先按图书主要情节进行游戏,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再去看书;另一种是幼儿已理解了图书的内容,在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重现各种情节。这类方法能使孩子们较快地、进一步地理解图书内容,使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感。

7.指读书名与文字――在每次阅读时,让幼儿用食指指着图书封面的文字,跟随成人读图书的名称,经过反复的指读以达到辨认汉字的目的。这种方法能强化幼儿对文字的感受性,培养对书面语言的兴趣。

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发觉有许多的图书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必须进行一定的修改才能供幼儿阅读。因此,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与喜欢活动的特点,按图书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加工改造。如:拆分图书以减少篇幅页数,去掉繁杂画面来简化情节,修改内容难易程度;把原来平面的图书做成立体的、可操作的学具,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改变图书故事名称,使孩子们容易理解;在图书画面的左上角贴上标志,以提示阅读的顺序等。

三、培养学龄前儿童阅读的能力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综合运用手、眼、口、脑。在阅读时尽可能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使其同时运转,并在每个字上聚焦。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手指着这个字,眼看着这个字,嘴里念着这个字,脑子记着这个字。但是,开始的时候,幼儿往往完不成手、眼、耳的协调运做,经常乱指一起,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幼儿完成有节奏的指字训练。

2.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在对孩子实施早期阅读训练时,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孩子的天性都爱玩,所以阅读活动一定要新鲜活泼,不时添加各种小游戏;活动过程中多用鼓励原则,尽量多赞扬每个孩子。强化家园联系,让幼儿在家愿意表现阅读学到的内容,家长多赞许,激发学习的热情。

3.孩子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活动中必须自始至终让孩子参与。在整个教学的活动中,要引导孩子把学习变成自我实践的过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做、自己读、自己想。

四、培养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1.先背后认法。先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背下来,而且一定要背熟,这有利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然后再通过以手指字的形式,使字音和字形达到重合,完成辨字音、认字形的过程。

2.故事提放法。在给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着重提出贯穿故事情节的关键字词。如在故事《狼和小羊》中,一只羊到溪边喝水,一只狼看到了,此时就可反复用疑问语气问:“谁看见了?”同时拿出“狼”的字卡,幼儿在反复的回答过程中,口说“狼”,眼看“狼”,手指“狼”。通过对关键字的提放,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其中汉字的认识。

3.文中识字法。幼儿在识字量上有一定基础时,就可以把阅读的内容独立交给幼儿阅读,当遇到生字时,再由教师帮助解决。

五、结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