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方法范文

纺织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纺织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纺织方法

篇1

总结介绍了防污纺织品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防污性能表征、污物分类、沾污原因和防污机理,同时也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纺织品防污性检测方法和评价的标准。随着防污纺织品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我国在耐沾污性和易去污性方面已经建立完整标准体系,但是对于防再沾污性一直缺乏评价和试验的技术规范及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关键词:防污纺织品;耐沾污性;易去污性;防再沾污性;标准评价;测试方法

防污性能是纺织品重要功能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防污纺织品的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传统石油化工、维修和家庭装饰用纺织品(窗帘、台布、餐布、毛毯和沙发等)扩展到汽车装饰用、户外休闲和运动用纺织品等领域。据统计,世界最大服装零售商盖普、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和欧洲零售巨头H&M等大公司,每年均在我国采购相当数量的此类产品[1]。

一般来说,纺织品防污性能主要从三个方面表征:(1)耐沾污性:材料与液态或固态污物接触后,不易粘附污物的性能[2];(2)易去污性:被沾污材料在规定的洗涤或擦拭等清洁的条件下,污物容易被去除的性能[3];(3)防再沾污性:洗涤时,洗下的污物不再重新沾污织物。

1 纺织品防污性能机理

1.1 污物的分类和沾污原因

纺织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对纺织品的外观、颜色、手感和气味等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来物质,可以统称为污物,一般污物可分为四类:(1)颗粒状污物:泥土、铁锈、灰尘和烟煤分子等;(2)液状油性污物:油脂、人体皮肤的分泌物等;(3)水性污物:咖啡、果汁、酱汁和血液等;(4)微生物污物:霉菌、黄变等。

沾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接触和转移沾污:纺织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接触而沾染颗粒状污物、液状油性污物和水性污物。一般情况下,颗粒状污物和水性污物其沾污程度主要取决于污物与纤维分子间粘附力,粘附力的大小受纤维间分子力大小和两者接触面积影响,例如,颗粒污物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沾污的接触面越多,沾污越严重,外界压力的增加,能使沾污趋向严重。液状油性污物接触纺织品,润湿纺织品表面,并扩散进入纤维内部,此外通过毛细管效应也能渗入内部,不同纤维污物存在的地方也不同,合成纤维存在于纱线和纤维表面以及纤维空隙处,棉织物主要存在于胞腔内。

(2) 静电沾污:主要是由颗粒状污物产生的,其沾污主要是当含有污物的空气通过纺织品时,污物可被转移到织物上,通过静电吸引发生沾污。合成纤维本身极易产生静电,吸尘沾污现象也比较严重,其吸尘沾污程度取决于纤维所带的电荷和电量。

(3)洗涤时再沾污:纺织品在水洗的过程中,从纺织品上清洗下来的污物,再重新回到原来的纺织品或其他纺织品上的现象,再沾污的量虽然不多,但是经常洗涤,不断沾污,就会造成污物积累,使得纺织品变黄、变灰和失去光泽。由于合成纤维和棉纤维物理、化学特性不同,所以发生再沾污的污物种类也不同,棉纺织品主要是颗粒状污物再沾污,合成纤维主要是液态油状污物再沾污[4]。

(4)微生物繁殖:纺织品在使用和存储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微生物,例如霉菌,在适合霉菌生长的环境下,霉菌会在纺织品上繁殖生长引起纺织品的霉变,使得纺织品沾污,往往难以清除。

1.2 防污性能机理

1.2.1 耐沾污性的机理

针对不同种类污物和沾污的原因,目前纺织品耐沾污性的机理为:

(1)纺织品在纺纱、织造过程中,产生许多微隙,导致表面凹凸不平,由于力学和静电作用,污物随时会粘附在纺织品空隙中,造成纺织品沾污,通过填埋某些无机物固体微粒(如氧化硅、氧化铝等)在纤维空隙中,占据污物的位置;也可以在纤维表面镀膜,屏蔽污物不接触纤维;甚至改变纤维化学结构,增加或封闭某些基团,降低对污物亲和力。

(2)降低纺织品的表面张力,研究表明要具备耐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污物的表面张力>纺织品的临界界面张力[5]。一般液状油性污物的表面张力大约为20~40达因/厘米,比纺织品的临界界面张力要小,所以,油状污物容易润湿纺织品,加上自身重力和毛细效应,很容易沾污纺织品[6],因此,采用防污整理剂(比如氟聚合物)使得整理后的纺织品临界表面张力低于污物表面张力,达到耐污的效果。

(3)抑制静电的发生,纺织品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的作用会产生静电,吸收周边污物,主要通过抗静电剂整理或在纺纱的过程中加导电纱,以及改变化学结构增加亲水基团等,达到抗静电作用,提高纺织品耐沾污性。

(4)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通过抗菌、防霉等整理剂的后整理,抑制或杀灭微生物,或者不提供其生长环境,达到防微生物污物的作用。

1.2.2 易去污性的机理

纺织品沾污后,通过水洗、干洗或其他手段易于去除,其机理为:

(1)清洗中加入洗涤液,在纺织品表面和污物表面渗入一层薄薄的洗涤剂溶液,从而使污物和纺织品表面溶剂化,使得污物转移至洗涤液中,洗涤时间和机械力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主要针对颗粒状污物。

(2)在洗涤过程中,油污、洗涤液和纺织品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按照“卷珠”模型,油污要从织物表面去除,油污与纺织品接触角必须从0°~180°变化,即要求纺织品具有较高的亲水性能,引进亲水基团或亲水性聚合物后,纺织品易去污效果明显[1]。

1.2.3 防再沾污性的机理

在纺织品洗涤过程中,由于“水/纤维”和“水/油污”界面破坏,形成“纤维/油污”界面,主要原因是“水/纤维”和“水/油污”界面张力大,而“纤维/油污”界面张力小时发生的。亲水性纤维“水/纤维”界面张力小,“纤维/油污”界面张力大洗涤时不易发生再沾污,疏水纤维则相反,易发生再沾污。因此,提高纤维的亲水性,同时在洗涤液中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降低“水/油污”界面张力,使得油污稳定悬浮于水中,既能易去污又能防再沾污。

2 防污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

2.1 评价标准

目前关于纺织品防污性能的评价标准,我国的评价标准主要分为耐污性和易去污性评价标准。纺织品耐污性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GB/T 30159.1―2013《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第1部分:耐沾污性》[7]和FZ/T 24012―2010《拒水、拒油、抗污羊绒针织品》[8];纺织品易去污性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FZ/T 01118―2012《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易去污性》[9]、FZ/T 14021―2011《防水、防油、易去污、免烫印染布》[10]和GB/T 28895―2012《防护服装 抗油易去污防静电防护服》[11]。

2.2 测试方法

国内外耐沾污性和易去污性的试验方法在污物种类、预处理和报告结果出示上有所不同,其试验原理趋于一致,以下是国标、美标和日标的试验方法对比分析。

2.2.1 耐沾污性试验方法

我国耐沾污性试验方法标准是GB/T 30159.1―2013《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第1部分:耐沾污性》[12],分为液态沾污法和固态沾污法。液态沾污法基本原理是将规定的液态加在水平放置的试样表面,观察液滴在试样表面的润湿、芯吸和接触角的情况,评定试样耐液态污物的沾污程度,试验过程为选择一级压榨成品油或酱油作为污物,取两块试样,试样平整放置在2层滤纸上,在试样3个部位滴0.05mL污物,在30秒后,以45°角度观察每个液滴,并评级;固态沾污法是将试样固定在装有规定的固态污物的试验筒中,翻转试验筒使试样与污物充分接触,通过变色用灰卡比较试验沾污部位与未沾污部位色差,评定试样耐固态污物的沾污程度[13],试验过程为粉尘和高色素炭黑混合物作为污物,取两块试样,将试样平整放置在试样固定片上,固定片包合在筒身,再将污物放置筒底,试验筒装入防护袋中放入翻滚箱中,滚动200次,取出试样,吹风机吹去试样的污物评级。

日标JIS L 1919:2012《纺织品的防污性能试验方法》,分为3个试验方法,分别为A法(ICI型起球试验仪法)、B法(喷淋法)和C法(液滴擦拭法),其中A法又分为A-1法密封圆筒容器法,A-2法密封树脂袋法。A法适用于耐颗粒、粉尘等沾污,其中A-1法密封圆筒容器法主要针对含大颗粒的油性粉状沾污物,模拟泥污;A-2法密封树脂袋法主要针对含有细小颗粒的干状粉状污物,模拟空气中浮游的粉尘,其试验原理类似于国标的固态沾污法;B法适用于耐亲水性污物沾污;C法适用于耐亲油性污物沾污,B法和C法的试验原理类似于国标的液态沾污法。

美标AATCC 118―2013《拒油性:抗碳氢化合物试验》主要针对耐亲油性污物沾污,标准试液分为9个等级0~8级,从1级标准试液开始逐个观察标准试液渗透或润湿现象,级数越高表明拒油性能越好。

2.2.2 易去污性试验方法

我国易去污性试验方法标准是FZ/T 01118―2012《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易去污性》,污物清洁方法分为洗涤法和擦拭法。其原理在纺织试样表面施加一定量的沾污物,试验静置一段时间或干燥后,按规定条件对沾污试样进行清洁。通过变色用灰色样卡比较清洁后试样沾污部位与未沾污部位色差。洗涤法的试验过程为选择花生油或炭黑油污物,取两块试样,在每块试样3个部位分别滴0.2mL污物,污物上覆盖薄膜,压重锤60秒后放置20min,评初始色差,按GB/T 8629―2001中规定6A程序洗涤,洗涤后平摊干燥,用灰卡评定每块洗涤后试样未沾污与沾污部位的色差。擦拭法的试验过程为用滴管滴0.05mL的污物在试样中心,用玻璃棒均匀涂在直径10mm范围内,平摊晾干后评定初始色差,用带液率为85%标准贴衬擦拭沾污部位30次,评定色差。

日标JIS L 1919:2012《纺织品的防污性能试验方法》也是采用洗涤法,采用上述三个耐污性试验后的试样经过洗涤后,进行易去污性能评级。

美标AATCC 130―2010《去污性:油渍清除法》也是采用洗涤法,污物是玉米油,经过沾污洗涤后的试样与标准评级卡对比,分为5个等级,5级最好,1级最差。其他防污性能的产品标准中考核易去污性都是采用洗涤法,擦拭法应用范围比较小。

3 结语

纺织品防污性能赋予纺织品耐污、易去污和防再沾污的实用性,其功能产品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其中防污整理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含氟整理剂的运用,降低成本,但是带来生态安全问题,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OEKO-TEX已经把6种全氟化合物列入考核指标。我国在纺织品耐污性、易去污性评价和试验方法方面标准相对比较齐全,范围涵盖普通纺织品到专业的防护服。但是对于纺织品防再沾污性一直缺乏评价和试验的技术规范及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胡家军.防污易去污整理综述[C].全国印染助剂行业研讨会暨江苏省印染助剂情报站第25届年会论文集,2009.

[2]GB/T 30159.1―2013 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第1部分:耐沾污性[S].

[3]FZ/T 01118―2012 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易去污性[S].

[4]顾振亚.纺织品易去污整理机理[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87,(3):109-116.

[5]张魁城.纺织品的防污去污整理[J].天津纺织科技,2006,(2):16-21.

[6]袁汝鸣,王小亚,刘善珍.织物防污整理的工艺应用[J].毛纺科技,1986,(6):15-20.

[7] GB/T 30159.1―2013 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第1部分:耐沾污性[S].

[8]FZ/T 24012―2010 拒水、拒油、抗污羊绒针织品[S].

[9]FZ/T 01118―2012 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易去污性[S].

[10]FZ/T 14021―2011 防水、防油、易去污、免烫印染布[S].

[11]GB/T 28895―2012 防护服装 抗油易去污防静电防护服[S].

篇2

关键词:纺织检测 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85-02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6] 何帅.项目化教学在数字媒体教学中的发展[J].戏剧之家,

篇3

关键词:远红外纺织品; 远红外波长;法向发射率;远红外发射率;远红外辐射温升

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保暖、保温服装,更是要求摆脱臃肿、厚重的感觉,追求轻薄、时尚和健康;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锻炼时间不断减少,如何保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兼具保健与保暖作用的远红外纺织品成为了人们理想中的产品。

由于远红外纺织品外形及其他物理性能与普通纺织品无异,消费者很难鉴别其是否具有远红外性能,而目前国内关于纺织品远红外性能表征的标准及测试方法较多,各标准的要求及测试方法不尽相同,难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指导。本文将从远红外纺织品的特征、作用机理及测试原理等方面分析相关测试方法与标准,为消费者解答疑惑,同时为远红外纺织品市场健康发展和质量监管尽微薄之力。

1 远红外纺织品特征及作用机理

1.1 远红外线的产生

红外线又称红外光,指波长为0.75μm~1000μm的电磁波,具有较强的热作用,在不同的领域对远红外线的划分不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波长2.5μm以上的红外线称为远红外[1]。根据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曲线的峰值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即 λm・T=2898(μm・K)[2],这就是说温度低于886.2℃的物体均在向外辐射远红外线。

1.2 远红外纺织品的特征

远红外纺织品与普通纺织品均向外辐射出远红外线,不同的是在相同的温度下远红外纺织品的辐射功率更高。

斯特潘-玻尔兹曼定律指出单位面积辐射功率与自身绝对温度的四次方及材料表面发射率成正比,即E=ε・σ・T4,其中σ为常数,这说明提高表面温度、提高发射率和增大表面积可以提高物体的总辐射功率,对于纺织品而言,提高表面发射率和增大表面积是提高其远红外辐射强度的主要途径。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远红外纺织品开发途径主要是提高其发射率,一是在纺丝时加入金属氧化物、陶瓷粉末等发射率很高的远红外发射体,制备远红外纤维;二是采用陶瓷粉末制成的整理液对纺织品进行整理[3-5]。

1.3 远红外纺织品的作用机理

根据基尔霍夫辐射定律,物体的辐射能力越大,吸收能力也越大,人体中含有60%~80%的水分,根据匹配吸收原理,当远红外波长与人体自身波长相对应时,身体可以吸收其远红外辐射。人体温度一般为28℃~40℃,发射的远红外辐射主波长为10μm左右,5.6μm~15μm远红外线占总能量的整个人体50%以上,远红外纺织品在吸收外界热量后辐射出的远红外波长为3μm~25μm,可以被人体所吸收,形成共振。远红外纺织品吸收身体的热辐射,并以远红外形式反馈给人体,加速血液循环,达到保健和辅助医疗的效果[6]。

2 国内现行纺织品远红外性能相关标准分析

2.1 现行标准概况

目前我国与纺织品远红外性能测试相关的标准主要有4个,按实施日期先后分别是FZ/T 64010―2000(2014复审继续有效) 《远红外纺织品》、GB/T 18319―2001《纺织品 红外蓄热保暖性的试验方法》、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GB/T 30127―2013《纺织品 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其中所涉及的测试方法可分为两类,用于表征纺织品远红外发射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用于表征纺织品远红外吸收性能的测试方法,其具体的测试项目及测试用仪器见表1。

2.2 远红外性能测试方法分析

2.2.1 纺织品远红外发射性能测试方法

目前用于表征纺织品远红外发射性能的测试方法有FZ/T 64010―2000和CAS 115―2005中的远红外波长、法向发射率,以及GB/T 30127―2013中的远红外发射率。

FZ/T 64010―2000要求远红外波长应为8μm ~15μm,CAS 115―2005要求为4μm ~16μm,对远红外纺织品的判定也有所不同,但FZ/T 64010―2000与CAS 115―2005中关于远红外波长、法向发射率的测试方法基本相同,均采用红外光谱仪和黑体炉进行测试。其测试方法为:先采用100℃时黑体炉所发射的红外线作为红外光谱仪的远红外光谱仪的光源,测试黑体炉的法向发射率曲线,再用黑体炉将样品升温至100℃,测试样品或比对样的法向发射率曲线(如图1),根据试样与黑体炉发射率曲线的积分比值计算样品的发射率,并根据曲线判断远红外波长是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7-8]。由于FZ/T 64010―2000和CAS 115―2005中的远红外波长、法向发射率项目较为复杂,对仪器要求较高,故其测试成本较高。

图1 远红外波长及法向发射率测试装置示意图

GB/T 30127―2013中的远红外发射率的测试与法向发射率的测试相似,不同的是其采用的是波长范围为5μm~14μm的远红外检测传感器,在黑体仓内测试34℃时样品发射率与标准黑体远红外辐照强度的比值[9]。

根据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曲线的峰值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即λm・T=2898(μm・K)[2],物体在温度为100℃时发出的远红外线峰值波长为7.77μm,此峰值波长与物体材质并无很大的相关性,在实际检测中也发现,在相同测试温度的条件下,测试远红外波长均符合FZ/T 64010―2000与CAS 115―2005的要求,且峰型与主峰的位置几乎一致,所以远红外波长这一项目对消费者并无多大参考意义。

法向发射率以及远红外发射率项目采用在相同温度下,样品发出的远红外辐射强度与标准黑体发出的远红外辐射强度的比值作为参考,根据大量数据来看,远红外纺织品与普通纺织品该指标相差较为明显,可以作为鉴别远红外纺织品的有力凭证。

2.2.2 纺织品远红外吸收性能测试方法

目前用于表征纺织品远红外吸收性能的主要有GB/T 18319―2001中的红外吸收率和红外辐照升温速率,以及GB/T 30127―2013中的远红外辐射温升等3种检测方法。

红外吸收率指样品在指定远红外辐照强度下所吸收的能量与总能量的比值,该指标并没有直接的测试方法,而是通过远红外透射率与远红外反射率计算而来。GB/T 18319―2001中规定在保证电红外辐射源主波长为2.4μm,试样表面辐照强度为650W/m2的试验条件下,采用检测波长范围为0.8μm~10μm的红外辐射强度计检测分别在样品的正后方以及样品与辐射源间25°位置测试样品的远红外透射率和远红外反射率(如图2),再通过公式αa=100-αt-αr计算出其远红外吸收率[10]。

图2 远红外透射率(左)、远红外反射率(右)测试装置

GB/T 18319―2001中的红外辐照升温速率与GB/T 30127―2013中的远红外辐射温升测试原理及装置(见图3)基本相同,即在一定的辐照条件下测试样品在一段时间的温度升高值。不同的是GB/T 18319―2001要求的辐射源主波长为2.4μm,要求保证试样表面辐照强度为650W/m2,而GB/T 30127―2013要求的辐射源主波长为5μm~14μm,仅要求辐射源功率为150W,距离为500mm;GB/T 18319―2001要求测试的是2s~9s内的升温值,以计算升温速率,而GB/T 30127―2013则是要求记录30s内的温度升高值;GB/T 18319―2001要求的点状温度传感器直径不大于0.7mm,示值误差不大于0.01℃,而GB/T 18319―2001要求的点状温度传感器直径不超过0.8mm,示值误差不大于0.1℃。

图3 GB/T 18319―2001 红外辐照升温速率测试装置

就原理而言GB/T 18319―2001中红外吸收率项目所规定的测试条件稳定,可以保证测试的可重复性,可用于比较纺织品远红外性能的优劣;红外辐照升温速率可以客观反映远红外纺织品的吸收性能,同时也保证了测试条件的可重复性。但GB/T 18319―2001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测试装置中对温度传感器的技术要求难以达到,目前国内仅有寥寥几家检测机构具有该项目的检测资质;GB/T 18319―2001是方法标准,没有判定值,不能用于远红外纺织品的判定。因此,GB/T 18319―2001可用于远红外纺织品的开发与研究,但对消费者而言指导意义不大。

GB/T 30127―2013中的远红外辐射温升同样存在温度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过高的问题,直径不超过0.8mm的点状温度传感器,目前技术领先的OMIGA公司也仅有精度为±0.5℃的仪器销售;同时GB/T 30127仅规定了距离与辐射源功率,不能保证样品受到的辐照强度一致。根据大量样品检测的数据来看,不论样品是否具备远红外性能,30s内的温升普遍在2℃以上,而标准中的判定值为普通样品1.4℃以上,疏松类样品1.7℃以上,所以远红外辐射温升项目参考意义不大。

3 结论

结合检测原理及检测经验来看,现行远红外性能测试相关标准各有优缺点。其中FZ/T 64010―2000和CAS 115―2005中的法向发射率以及GB/T 30127―2013中的远红外发射率项目可以较为合理地用于衡量纺织品的远红外发射性能,但FZ/T 64010―2000和CAS 115―2005测试方法复杂,成本较高;GB/T 18319―2001中的红外吸收率项目可用于比较纺织品远红外发射性能的优劣,但不可用于判定;远红外波长项目较为鸡肋,难以用于分辨远红外纺织品,而GB/T 18319―2001中的红外辐照升温速率与GB/T 30127―2013中的远红外辐射温升项目点状温度传感器技术要求过高,难以实现,同时判定值设置不合理,也不具备指导消费者的意义。

4 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生产商更多地使用GB/T 30127―2013中的远红外发射率作为衡量纺织品远红外发射性能的测试方法,让消费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所购买的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建议相关检测机构及研究机构加紧红外辐照升温速率与远红外辐射温升测试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同时积累数据,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判定值提供依据;建议相关标准制定部分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采用远红外发射性能与远红外吸收性能相结合方式对纺织品的远红外性能进行评价,制定更为合理的判定值,同时去除容易误导消费的指标与评判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清晰明了的消费指导。

参考文献:

[1] 秦文杰,刘洪太,张一心. 纺织品远红外功能评价标准研究[J]. 纺织科技进展, 2009(6): 52-53.

[2] 袁兵. 远红外纺织品的保健效果 [J].红外技术, 2002, 24(5): 52-56.

[3] 滑钧凯,刘建勇,张双利. 远红外纺织品的生产、应用与发展 [J]. 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 1994, 13(4): 10-14.

[4] 曹徐苇,范雪荣,王强. 远红外纺织品发展综述[J]. 印染助剂, 2007, 24(7): 1-5.

[5] 倪冰选,张鹏,杨瑞斌,等. 纺织品远红外性能及其测试研究[J]. 中国纤检, 2011 (22): 45-47.

[6] 张娓华,张平,王卫. 远红外纺织品性能与测试研究[J]. 染整技术, 2009 (9): 36-39.

[7] FZ/T 64010―2000 远红外纺织品[S].

[8] CAS 115―2005 保健功能纺织品[S].

[9] GB/T 30127―2013 纺织品 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S].

篇4

关键词:阻燃;纺织品;检测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阻燃意识日益提高,为了减少由于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事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织物燃烧性能的测试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针对纺织品的不同用途,各旧制定的阻燃法规也由飞机内纺织品、地毯和建筑材料开始,扩大到睡衣、家具沙发套、味垫和室内装饰物: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还以法律形式规定: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服装以及睡衣必须标明"阻燃"。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断加大力度。

一、织物阻燃性能的评定

评定织物的可燃性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易点燃性,即着火点的高低它表明织物着火的难易;另一方面是织物的燃烧性能即阻燃性。

评定织物的燃烧性能存在两种评判标准:一种是从织物的燃烧速率来进行评判。即经过阻燃整理的面料按规定的方法与火焰接触一定的时间,然后移去火焰,测定面料继续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以及面料被损毁的程度。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越短,被损毁的程度越低,则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越好;反之,则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不佳。

另一种是通过氧指数(也称极氧指数)法来进行评判:面料燃烧都需要氧气,氧指数(LOI)是纤维燃烧所需氧气的表述,故通过测定氧指数即可判定面料的阻燃性能,氧指数越高则维持燃烧所需的氧气浓度越高,即表示越难燃烧:该指数可用样品在氮、氧混合气体中保持烛状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数来表示:LOI=氧气浓度/(氧气浓度+氮气浓度)?00%氧指数低于20%,属易燃纤维;氧指数在20~26%之间,属可燃纤维;氧指数在26~34%之间属难燃纤维;氧指数在35%以上属不燃纤维。

二、国内外阻燃织物的标准和测试方法

目前国际上纺织品阻燃性能测试方法较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如英国BS、德国DIN、加拿大CGSB、美国FS、瑞士SNV、日本JIS、法国ANF、瑞典SIS、中国GB以及国际公认的标准ISO等。某些国家的地区和组织,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加利福尼亚等大城市或州,以及商务部(DOCFF)、运输部(DOT)和军事机构等;各团体、学会或协会,如国家防火协会(NF-PA)、编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AATCC)、材料试验学会(ASTM)等,均有一套自己的测试标准和方法。不同类别的纺织品专门的品种或成品,就有不同的测试方法,如普通纺织品(包括各种床上用品)、服装纺织品(包括儿童睡衣、工作服和防护服等)、装饰布(包括窗帘、幕布、帐蓬布等)、地面覆盖物(地毯等)以及飞机、火车、汽车、船舶内纺织用品等。测试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垂直测试法、水平测试法和倾斜(45啊?0?测试法,以垂直测试法要求较高水平测试法要求较低。

多年来,国内进口或设计了多种阻燃测试仪器,并进行了各种条件试验,对于这些标准方法,要取得良好的重现性,测试条件是关键。其中对数据影响最大的是:(1)织物和空气的温湿度;(2)火焰大小和温度;(3)四周通风条件(试验箱)等;(4)试样大小和火焰的相对位置。试验中也发现各种不同的标准试验方法,由于要求和条件不同,结果常有差别,有时对某一标准方法结果较好,但对另一方法,结果不好甚至很差。因此,各种标准试验方法,仅能说明在某一规定实验条件下,对火焰、热或燃烧表示的安全性,不一定能说明在实际火灾中着火危险性或燃烧程度。在研究或开发阻燃产品时,首先要规定测试标准和方法。

三、纺织品其他测试方法

几种应用较广泛的小型测试方法,可用于科研或生产的织物燃烧性能。

1、氧指数法

70年代开始,结合化纤产品的大量发展,氧指数法在纺织品测试上已成为广泛使用的小规模试验方法之一,国内也已制订织物燃烧性能测定的国家标准(GB5454-85)。

氧指数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氧氮混合物中材料刚好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要的最低氧浓度。试验时将试样夹持于透明燃烧筒内,其中有向上流动的氧氮气流。点着试样的上端,观察随后的燃烧现象,并与规定的极限值比较,测得其持续燃烧时间或燃烧过的距离。通过在不同氧浓度中一第列试样的试验,可以测得最低氧浓度。

2、发烟性试验法(参照BG8323-87)

根据长期积累的各类火灾资料,分析燃烧物的烟雾和毒性,其危害性常比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和热量更为严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外都有该类专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原理较多采用光透过法。通过烟密度测度透过率和时间曲线可以得出各种参数,包括光密度、最大烟密度、平均发烟速度以及透光率,从最大到75%(比光密度16)所需要的时间,从而较全面地评价阻烯纺织材料的发烟性。建筑行业和效能运输部门常应用该类仪器及测试方法以研究和选用阻燃材料。

3、阻燃整理热分析

当织物按一定温度程序在受热或冷却时常发生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变化。热分析技术是研究或测定当发生这些变化时,物质的质量或能量随(或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热分析技术内容较多,阻燃测试中常用的是热解重量分析法(TGA)和有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四、几种简易试验方法

为了操作方便,介绍几种简易测试方法。这些方法无需复杂设备或条件,成本低,适用于初步观察阻燃效果或一般工厂选用工艺条件时作参考或对比,但不能作为标准试验法,更不能作为仲裁依据。

1、火柴测试法

火柴测试法可评定织物阻燃效果或相对比较阻燃性能。试验时取约2.5cm?0cm织物一条,用点燃的火柴,放在条状试样下面,燃烧至火柴烧完(或规定5-12S),观察情况或阻燃效果。

2、打火机试验法

试样大小可根据试验需要,热源采用打火机,时间一般为5S。热源放置部位可与应用条件相似。火熄灭后,观察火焰蔓延状态,蔓延不严重即为合格。

3、乙醇燃烧试验法

热源为0.3mL无水乙醇,放入小燃烧杯内(瓶盖也可),试验可用垂直法(5cmX30cm)、水平法(20cmx25cm)或45度倾斜法(5cmx15cm)、乙醇和织物距离2.5cm,测定指标可根据要求决定,如炭长、燃烧面积、续燃时间、阻燃时间以及燃烧物渣滓情况等。

4、片剂试验法

试验采用六甲撑四胺(HMTA)片剂(用粉剂加压制成),质量150mg,直径6mm。如果有条件可再用一块方形金属板(230mmx230mm,中间开一个直径205mm的圆孔)。试验时将片剂放置于试样中心(300mmx300mm),用点燃的火柴在片剂表面轻轻接触,观察点燃的火焰烧至熄灭或无焰燃烧延至金属板中孔边缘,作为试验终点。

5、热金属螺帽法

将一只不锈钢六角螺帽(30?g)在电熔炉中加热至950℃,用坩埚钳将螺帽取出,立即放在试样(300mmx300mm)中心,接触30S后取出螺帽。测量有焰燃烧时间、阻燃时间以及螺帽安放点至燃点作用所涉及的记录螺幅至压环边缘所需要时间。该法适用于各种铺地织物测试。

参考文献:

[1]徐浩.有机氧化磷类阻燃剂在聚酯合成中的应用工艺探讨[J].合成纤维,2006,(7).

篇5

关键词: 棉纺织; 涉税; 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18-02

棉纺织行业作为纺织产业的基础性行业,是印染、色织、针织、服装行业的上游行业,其进步和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并带动着整个纺织行业的进步。针对棉纺织行业出现的混淆抵扣标准,虚开发票,虚列成本;应税与非应税项目划分不清,多抵扣增值税;部分半成品直接销售不计收入;次品成本转嫁;账外经营,偷逃税款等涉税问题,本文从收入的确定、产品成本的核算、固定资产的管理、期间费用的确认四个方面,谈谈相应的审计方法。

一、棉纺织行业存在的涉税问题

(一)收入的确认

1.涉税问题一:以产品抵换加工费,不作销售处理

棉纺织行业发外加工现象比较普遍,企业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最大化,往往采取以产品抵加工费的现象,而加工企业一般将所抵产品直接销售给批发市场不开发票,从而导致加工费和所抵产品增值税流失。

2.涉税问题二:半成品销售不入账,偷逃税款

棉纺织企业生产过程中,会形成精梳棉、纱等半成品,企业往往不入库而直接销售,不入账,导致税收流失。

3.涉税问题三:废料、刀口布、材料包装物等销售不入账

棉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棉籽、废棉、刀口布以及材料包装废料等,部分棉纺织企业将其销售后不入账,而收入直接纳入小金库或长期虚挂往来账户。

4.涉税问题四:现金交易销售收入不入账

由于棉纺织行业属于生产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年来,一些规模小、生产经营不规范的加工型棉纺织企业不断涌现,由此形成的棉纺织企业委外加工和现金交易情况比较普遍,且存在瞒报销售偷逃税款的现象。

(二)产品成本核算

1.涉税问题一:成本转嫁

棉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积压一部分次品布和废布,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产品的市场价值一般来说要低于成本价,企业往往把这部分次品布和废布的成本转嫁到实现销售的合格品的成本中,从而调减利润。

2.涉税问题二: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多结转成本

一些棉纺织企业,为了调节利润而在各年度之间或年度内改变存货计价方法。

3.涉税问题三:计划成本核算不规范

棉纺织企业为了在成本核算时,应对棉花市场价格的经常性波动,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按照现行有关规范,利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存货核算时,企业对存货的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应当单独核算,按期结转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而企业为了人为调节成本,通过频繁调控计划成本和年终一次性结转成本差异等方法,降低企业利润。

4.涉税问题四:食堂、浴室领用煤、耗汽进项不转出,成本直接在制造费用中列支

棉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蒸汽,一般有两种来源方式:一是通过自用煤锅炉生产蒸汽,二是购买热电厂的管道蒸汽。企业食堂、浴室等福利部门耗用的煤和蒸汽,往往不单独核算,而是一并作为生产用辅助材料计入生产成本,并抵扣税金。

(三)固定资产的管理

棉纺织企业由于面临设备和技术的更新,一批技术先进的纺织设备逐渐替代了老设备。为了加快老设备的淘汰,企业改变折旧方法或减少折旧年限,而不向税务机关备案,导致折旧成本增加。主要涉税问题是:任意改变折旧方法或折旧年限,多结转成本。

(四)期间费用的确认

1.涉税问题一:利息资本化问题

棉纺织企业为了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一般允许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即所谓的利息资本化。但有些企业则将应资本化的利息全部记入当期费用,从而减少当期利润。

2.涉税问题二:外币业务核算不规范

棉纺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往往涉及到外币业务核算,部分企业在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帐本位币时,选用的方法不规范,其汇兑损益,往往在设备安装竣工前后,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未计入相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二、棉纺织行业涉税的审计方法

(一)收入的确认

1.涉税问题一:以产品抵换加工费,不作销售处理

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查核企业委托加工材料明细账、发外加工记录表和加工合同,根据投入产出率或加工合同注明损耗率、成品率,核对发外数量和加工收回数量是否匹配,从而确定以产品抵换加工费数量和金额,据以补税。

2.涉税问题二:半成品销售不入账,偷逃税款

审计方法:

(1)掌握棉纺织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核对生产流程记录(车间原始记录)、入库单和出库单,对生产环节各项制度进行内控测试;

(2)必要时可以向车间统计人员进行询问调查,根据投入产出法测算企业产品数量,并与企业账面数据核对,确定是否存在账外销售行为。

3.涉税问题三:废料、刀口布、材料包装物等销售不入账

审计方法:

(1)对生产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

(2)询问车间管理人员,对废料的处理方式,查看相关废料处理台账和有关记录,如果废料通过仓库处理,还必须查看仓库相关台账和记录,并与财务上其他业务收入账户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作补税处理。

(3)对一些长期挂账的其他应付款科目,要查明原因,必要时可以通过函证或实地调查的形式进行核实。

(4)还可以对企业的保险箱等进行突击检查,以防企业私设小金库

4.涉税问题四:现金交易销售收入不入账

审计方法:

(1)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能耗率等数据指标进行测算;

(2)将企业出库单(发运记录)、送货单、销售合同与财务账册反映的往来客户信息进行核对,根据仓库明细账和盘点表等原始资料对存货内容进行真实性测试,以确认是否存在未及时开票申报收入或产品发出未做销售的行为;

(3)也可结合“其他应付款”贷方科目、“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贷方科目对预收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4)对于发外加工业务,可参照产品抵换加工费审计方法

(二)产品成本核算

1.涉税问题一:成本转嫁

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产成品明细账进行比较分析,将不同型号产成品的期初单位成本余额与当期入库的产成品单位成本进行比对,差异较大的且属于成本转嫁性质的,应重新进行正确的成本核算。

2.涉税问题二: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多结转成本

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遵行性测试,审计企业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依据以及前后各期的一贯性。对企业销售成本率年度或月度间有明显异常的,应该进行重点测试,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人为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的情况。

3.涉税问题三:计划成本核算不规范

审计方法:

(1)检查企业有没有制定各种存货的计划成本目录。检查存货的分类、各种存货的名称、规格、编号、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如果进行了调整,应考虑到是否进行利润调控。同时应关注计划成本制定的合理性,可与同行业水平进行比较。

(2)检查收到存货时,有没有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收到存货的计划成本并填入收料单内,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

(3)发出存货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检查企业在核算过程是否存在违规的会计处理。

4.涉税问题四:食堂、浴室领用煤、耗汽进项不转出,成本直接在制造费用中列支

审计方法:

(1)获取企业领料单,核实各部门领用煤的数量,对照企业账务处理情况,确定企业福利用煤实际数量,据以补交增值税,同时调整成本项目;

(2)对于外购蒸汽,通过实地查核企业蒸汽计量总表和分表,根据企业浴室、食堂计量表分表上记录的用汽量来作为企业进项税金未转出计税依据,同时调整成本项目。

(三)固定资产的管理

涉税问题一:任意改变折旧方法或折旧年限,多结转成本。

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在对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项目进行审计时,对照企业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明细账,核实企业折旧年限和折旧率是否正确,折旧方法是否遵守一贯性原则。

(四)期间费用的确认

1.涉税问题一:利息资本化问题

审计方法:

关注借款合同是否与购建的固定资产有关,结合固定资产交付使用记录及质检、消防等相关部门的验收记录,确定应资本化的利息是否合理。

2.涉税问题二:外币业务核算不规范

审计方法:

查核企业外币业务的核算是否与制度规定相符,前后各期采用的折算方法是否一致,对汇兑损益的处理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对世界棉纺织业的原料供应、产能水平、加工贸易的发展都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涉税事项认定的证据,能够有效地起着财政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解忠艳.税收审计式稽查的有关问题研究[J].天津经济,2011.

[2]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

[3] 罗涛.深化税收审计推动税制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J].中国审计,201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