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文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一建建筑课程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

篇1

课程计划吸收了世界上关于课程设置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发展思想的精华。

从一定意义上说,过去的教材是目中无人的教材,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和理论依据加以设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意了这个问题,如新的语文教材不仅注重在语言知识方面选取精华,而且融入了怎样做人、做事,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因素。

在知识体系本身的确立上,没有按学科主义那样强调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取最有用的知识,抓取知识的骨干,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如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将知识点本身分为两大目标: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这与传统的教材不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知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借助于知识,搭起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桥梁,注意挖掘知识点本身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发展的功能。

吸收其他国家注重人的培养的经验,在个性、潜能开发的同时,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应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大舞台去选择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着眼于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按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培养,就会开辟出教学的新天地。

一、在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改革具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学生。学生既是扶持、帮助、指导的对象,同时又是研究、开发的对象。教师不应居高临下,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现在学生的信息源、知识面很广,教师必须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这里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新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按受外界信息的速度比成年人快得多。因此,成人给予学生相应的扶持和帮助,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2.强调知识教育重新定位的问题。

过去强调“双基”,只满足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的程度。现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并且要求其能够理解和运用,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知识有机地、系统地联系起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一定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但是要注重将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这种方式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慢慢形成定势,学生就会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要将知识当成一种载体、一个桥梁、一种工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一定不要停留在知识的简单传授上。

3.课程改革综合化,注意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综合化、系列化。

国外提倡在小学阶段自然科学要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但不强调分科、分方面,而是将知识综合运用于情境中,强调学生动脑、动手,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4.课程改革的发展强调课程类型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要有选修课、活动课,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哈尔滨市的几所实验小学,正在探索小班额授课制:每班20人左右,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课程,打破年级的界限,学生达到一定的级别,就可以进入更高一级,这是很好的尝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地有条件的都应积极试点,不要有空白。如果小学的改革从制度层面上不突破学制和年级、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突破大班额授课的局限,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很难落实。每个地市应选择2-3所学校试点,积累一点经验。这方面的经验对下一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注重学科课程中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渗透。

教师今后的学习,包括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都要注意这一点。教语文的教师,只懂一些汉字和语言写作方面的知识,对从科普著作中选择的文章的内容一无所知,就无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无法绘声绘色地将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体验。因此,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必须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6.注重强调人文精神、道德的培养。

过去也强调注重思想教育,但是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生拉硬套,不能有机结合,很多时候是受教材的局限。现在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去感知、去体验。教师体验得不深,怎能指导到位呢?希望各位教师把握好课程改革的趋势,处理好教材的有关内容。

二、对各地组织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意见

1.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首先要培训基本的理论。

没有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共识,很难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以要使教师清楚课程要改革什么,为什么改,改革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不能只局限于培训教材和大纲,然后上示范课。

2.在培训中,注意以课题牵动为切入点。

前段时间,教师的科研工作出现很多误区,视科研为高不可攀。什么是课题?课题就是落实新课程计划中要解决的问题、不懂的问题。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提出问题,不断积累经验,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立足于学校,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教研员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教师承担的课题与个人研究方向提出具体要求,实施规划,去推进。即教研员要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搜集起来,确定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制订成课题项目纲要并下发,使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研究。使课题覆盖课程改革的全方位,综合起来就对课程改革有了整体、系统、全面的认识。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就是先投课题,然后根据课题的价值决定是否立项、是否支持、是否提供条件。同此必须以课题牵动为切入点、为手段,使改革深入。当然在培训过程中也不排除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这方面的工作应防止照搬照抄。应淡化和克服形式主义,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听课教师应把握模式建立的依据,上示范课的教师应该清楚如何根据新的培养目标上好这节课,使其他教师学到对实质,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模式。教研员必须创造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新的教研模式,必要时可以进行研讨,这方面很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3.强调课程改革要以校长培训为主,要给校长压担子。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一支好队伍:没有好校长,就造就不出骨干教师。

校长有胆识、有办法、有策略,才能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各地都该有这样的思想,给校长压担子,对校长在校本培训上给予明确的指导和帮助。

4.关于怎样培训。

广大教师不要失去课程改革的机遇。要认真学习,向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注重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绝大多数从教师成长起来的专家型的教师都必然走的一条路。骨干教师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承担起相应的课题,带着问题向书本学习,不但用心学,还要善于学,学以致用,终身不忘。要通过培训达到以下3个目的:

(1)通过培训把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主要原则弄清楚。

(2)就学科课程而言,要明确新的课程改革有哪些新的变化、新的要求,怎样处理好这些新的问题。

篇2

【关键词】乡村医生;医疗文书书写;课程实践

医疗文书书写是临床医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让乡村医生学习医疗文书书写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加强乡村医生的医疗文书书写能力,也为了使乡村医生在今后能更好地从事临床工作。我校在2012年的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的实践课程中开设了《医疗文书书写》课程,将其纳入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实践体系的研究当中,收到较好效果。

1乡村医生书写医疗文书的重要性

医疗文书是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制作的反映医疗服务关系、患者健康状况和医疗措施、过程及其结果等方面信息资料的规范文件。医疗文书是医疗机构极其珍贵的财富,是病人的医疗档案,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及过程的客观记录与文字见证,是医患双方构成医疗契约的重要证据,也是医疗机构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水平的体现等等。乡村医生书写医疗文书是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规范了乡村医生的医疗行为。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多,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更是乡村医生自我保护的主要依据。

2乡村医生医疗文书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医生书写的医疗文书主要是门诊病历和处方,为了了解乡村医生医疗文书书写的情况,在培训之前我们对乡村医生平时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进行了一次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2.1缺门诊病历中缺主诉占18%,缺现病史占56%,缺过去史占79%,缺体格检查记录占8%,缺辅助检查记录占69%,缺诊断占15%,缺治疗意见记录占30%。处方书写中主要缺一般项目,缺皮试。

2.2漏主要为病史中的重要阳性或阴性症状、既往史中的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重要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等,体格检查中的主要脏器,首页填写、医生签名。

2.3简病史过于简单,诊断不明确,用药明显不合理,书写字迹潦草,个别门诊病历记录仅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处方中写错药名、用量、用法,中外文混写、中药西药混合开在一起。

3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开设《医疗文书书写》课程的实践探索

3.1课程开设

3.1.1课程设置和目标本门课程为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的实践课程,名称为《医疗文书书写》,学时数为10学时,讲习比4: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乡村医生全面掌握村级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使用或记录的医疗文书。学习结束后,能熟练正规地书写门诊病历、各类门诊处方等。

3.1.2教学内容医疗文书书写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医疗文书书写的意义和作用,村级医疗机构医疗文书的种类、书写格式及具体内容;重点讲解村级医疗机构中门诊病历、门诊处方的书写格式、特点和示例。

3.1.3授课教师本课程由县中医院院长助理,原卫生局医政科科长郑国新同志担任授课教师,郑科长具有多年的医政科工作经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结合在多年的工作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临床生动形象的传授给学员,保证了课程的权威性、规范性、实用性和生动性。

3.1.4课程设置本课程开设后,本着学为实用,面向临床工作的需要为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门诊病历和门诊处方书写为主,全面掌握村级医疗机构医疗文书的内容。授课中授课教师着重将完整的门诊病历、门诊处方的书写等的意义、规定、格式讲深讲透。并且还精心制作课件,示例举例,使乡村医生在理论上充分了解医疗文书书写在医疗、科研、医院管理、防病和在法律上的重要地位,深入掌握门诊病历和门诊处方的书写。在上课之前要求每位乡村医生先自己书写一份门诊病历和处方,让学员带着问题听课。授课教师从问诊开始到查体、诊断最后写出完整门诊病历、处方和村级医疗机构的其他医疗文书,完成一个病人在门诊就诊的整个诊疗过程的医疗文书书写,教师在授课时还进行病历示例的分析、乡村医生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讨论。同时把亲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乡村医生,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本次课程中的内容,又给乡村医生灌输了临床思维的方式、方法。

3.2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以阶段考核和课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完主诉、现病史、过去史后进行随堂考试,要求乡村医生写出 3个不同的主诉,3 个不同的现病史、过去史,教师逐一批改、纠误、评分。课终进行实践考试,考试方式为老师出10个社区常见病种,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等,要求每位乡村医生自选一个病种,完成一份首次门诊病历,并开好门诊处方。

3.3实践效果本门课程培训结束后,通过对参加培训的136名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践考核,以及对131份课程开设后乡村医生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与课程开设前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进行比较,对医疗文书书写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估。

3.3.2课程开设病历书写对比131份课程开设后乡村医生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与课程开设前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进行比较,根据临床病历书写质量评估与标准进行比较,经计学处理发现P值小于0.01明显差异,说明本课程开设后乡村医生的医疗文书书写水平有明显提高。

3.4分析与探讨现代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日新月异,病人对医生诊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文书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医疗质量的体现,更是司法证据之一。医疗文书的书写是临床医生日常的工作,也是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途径,医疗文书书写在临床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医生知识程度、分析能力、学术思想、医疗作风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乡村医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对医疗文书的书写不够重视,使得许多乡村医生不会写完整的门诊病历,甚至不会写门诊病历,开设本课程就是为了使乡村医生全面掌握医疗文书书写相关内容,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实践证明在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实践课中开设医疗文书书写课程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赖雁,曾俊,代吕霞,等.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疗文书书写》课程的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92-794.

[2]华春,赖瑞南.浅析农村个体医生如何应对医疗纠纷[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0):44-45.

[3]杨华,谭跃,黄姗姗,等.门诊病历书写质量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2(1):52-59.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状;未来

我校自1993年开办建筑水电中职专业,先后为江苏省建筑安装行业培养了三百多名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高,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开招五年制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从中职向高职转换之时,正是校企合作发展时期,我们也从思想上认识到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心。

1 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校企业合作的现状

在九十年代,我校校企合作开始起步。建筑水电专业与常州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常州设备安装公司等国营建筑单位签约,邀请企业作为建筑水电等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当时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依靠“关系”和“信誉”。各建筑企业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协助完成教学过程中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比如:专业认识参观、生产实习等;专业邀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学校的毕业设教学环节。当时这些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企业内部有自已的培训中心能够负责职工继续教育,新入职的职员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企业对我校中职毕业生需求量较少。因此校企合作处于学校一头热的状况。

2000年以后,随着国营建筑企业的改革,企业机构发生了变化;各小型建筑企业像雨后春笋出现,企业也意识到需要与学校合作,一方面培训在职职工,另一文面为企业储备未来员工。2005年建筑电气专业开办,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最终形成一种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邀请校外实训基地的10位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成员,进行头脑风暴过程,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依据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的顺序及施工员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确定毕业生主要工作项目为:工程招标与投标、施工组织、材料检测与管理、工程质量检测、评定与竣工验收、工程质量检测、评定与竣工验收七项。再依据工作岗位、工作项目确定毕业生需要职业能力,组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项目课程开发,课程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若干模块,每一模块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任务,知识有相关实践性知识、理论知识、拓展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和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聘请十多位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职业教育的专家成立了专业指导和咨询委员会,每年根据所进行的社会调研情况和专家的意见,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对专业的就业岗位、基本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实施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适应企业的需要。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现采用“4+1”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前有一年顶岗实习环节。学生顶岗在校企合作的建筑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以一个企业员工的身份需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如此一年,学生不是施工过程的旁观者,他们在明确的工作要求和责任之下,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大约70%的学生选择留在实习单位。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能将学校优秀的毕业生补充到企业,充实新鲜稳定的力量;又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竞赛力。如此,校企双方因为有互赢的成效,合作更加顺畅更加密切。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部分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加快从“学生、学员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一直坚持作为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企业项目的施工、咨询等工作,实现企业和学校、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互补。

2 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校企业合作的未来

目前,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所进行的校企业合作只属于浅层次合作模式。今后,建筑电气气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需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2.1 加强校企业合作,培养“双师”教师

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领头人,教师不仅能在讲台上讲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训训练中能够操作示范,将枯燥的施工规范、操作规范引导学生掌握。因此,学校要将教师推向生产一线,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工艺流程等,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补充到教学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从生产中发现研究价值高、易应用于实践的课题,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科技水平,增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活力。

2.2 加强校企业合作,建立“岗群轮训”

近年我们发现,毕业生在一年顶岗实习期,专业知识、工作责任都会快速增长。现在能够与建筑电气专业校企业合作的单位越来越多。制定校内专业课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平行交替进行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岗位群轮换的制度,形成了 “平行交替、岗群轮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断交替,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职业岗位作到了全覆盖。

2.3 加强校企业合作,承担企业研发

作为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承担企业研发项目,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设计和先进专业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也为培养适合企业生产需求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校企业合作,促进企业员工稳定

每个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个人品行是最重要的评估内容,其中正直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是最重要的。当前毕业生存在随意签约和毁约以及频繁跳槽等现象,这暴露出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将实习生送到企业前,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以促进实习生到企业的稳定性。

2.5 加强校企业合作,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看不见的手,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获得成功。学校的专业教师可能到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内训,如:企业管理培训、中层管理培训、团队建设培训等。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职能的发挥。因此,政府、学校、企业只有在真正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紧密合作,相互支持,诚信互利,不断丰富和深化校企合作的项目和内涵,努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和品位,才能真正培养社会经济和事业发展的能工巧匠。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我们职业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专业成为“企业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1高校水暖工程预算课程内容和特点及不足

1.1课程内容本课程为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以基本建设工程造价的形成规律,编制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性的专业课,它是确定每一建设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投产所需全部水暖单位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国家对基本建设这一新增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核算,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工具。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在建设领域建立基本建设预算的必要性,能够独立地编制基本建设预算文件,正确确定基建产品的价格,具有分析和解决建设预算工作问题的能力,做好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熟悉掌握其它专业课的知识是学好水暖工程预算这门课程的前提。本课程一般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环节。

1.2课程特点本课程涉及的理论面广,实践性强,政策性强。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与其它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同时,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必须抓住主要问题来学习,也就是抓主水暖识图、定额与水暖工程预算编审方法等问题的学习,此外,还应注意到工程造价实施“动态管理”的特点,应使学生密切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编制水暖工程预算的有关规定来进行学习,并且要结合实际工程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作业,以加强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1.3不足之处水暖工程预算课程一般分解为理论课程和上机实验课程两个基本环节,但是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水暖工程预算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往往是脱节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一般高校的给排水专业培养方向都是传统的培养工程设计和施工,所以对预算不是很重视,而现在的形式是建筑行业分工细化,用人单位都希望招收有经验的员工。②学生对建筑绘图识图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导致预算课教师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巩固专业知识的。③传统的学习软件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庞大的专业软件更新费用又成了实践课程的难题。④由于本课程的学时少,一般任课教师都是兼任教师,而本门课程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和软件以确保专业的时效性。这就增加了老师备课的负担。⑤课程实践是个难题,本课程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完课应该马上参加课程实习,而大多数学校没有资源和条件。

2课程改革的思路

2.1课堂内容的改革对于水暖工程预算这门课程,若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对预算政策法规系统性介绍,就会出现讲解内容比较乏味,重点不突出.因此在课程讲授之前,针对课时少让同学们课后自学预算政策程序等内容,同时教师上课时利用一些时间对同学进行测试,以查看他们的自学情况,上课时教师重点讲授专业识图和专业知识以及算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一定要联系实际,把小项目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全部演示出来。课后还要给同学们留一个类似的案例让他们作为一个课程作业来完成,教师过后再把正确答案公布给同学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疏漏和不足。

2.2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针对传统的学习软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问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现阶段用的比较多的软件就是斯维尔和广联达,一方面企业想宣传自己的品牌软件,而另一方面学生想利用自己的上课时间多掌握一门专业软件以适应社会,可以通过请企业来给同学们做教学和讲座,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可以在实验课更好的消化理论课的知识,让自己跟贴近社会。同时在课外举行相应的应用技能大赛,让土木类专业的同学都参与进来,提高同学们的核心竞争力,增进了学校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在职人员的专业差距,也大大的节省了学校购买和升级专业软件的经费。

2.3实践环节改革理论和实验属于学校教育的基础,而实践则是真正让同学们接近专业、被社会认可的最好老师,如何让让社会实践不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调动广大教师和校友的积极性,让他们把一些学的比较好的同学送到公司去,让同学们从基层实习开始,一点一滴的去积累,逐步适应公司的工作,等到他们毕业时,他们会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当然这还需要学校、教师和校友不断的努力,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才能够最终实现。

2.4专业培养方案对本课程的支持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学时为32学时,但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课程知识体系将于工程技术类、工程经济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法规等课程及知识范畴息息相关。该课程应结合上述课程,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结合水暖工程预算课程进行课程结构的搭建,形成以本课程为中心的模块课程。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部分简单工程实际问题,了解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造价控制的工作范畴,奠定实际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培养方案制定中,应将《给水处理工程》、《排水处理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排水施工》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作为前置课程,在本科阶段设置经济、法规、管理类课程,最后以水暖工程造价的课程讲授作为穿针引线的环节将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达到能够熟练解读工程图纸、掌握工程造价相关法律法规、会算量,懂套价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以案例形式将工程实践中造价管理的索赔与反索赔案例进行理论剖析,让学生深刻了解工程造价控制中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进度款支付、工程结算、决算等各各环节的形成与工作范围,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给排水专业工程造价人才。

3结论

篇5

[关键词] 油田; 地面工程学; 探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47

[中图分类号] TE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78- 01

油田地面工程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程,受地域、工程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工程学包括众多方面,其现场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学的技术水平等都会对油田地面建筑起到影响作用。

1 油田地面工程管理现状

每年油田地面建设占据工程总价的50%以上,油田地面建筑工程一般采用本单位或指定单位自己勘察设计,自己施工管理验收,采用“油田自建”模式对油田进行开采和管理。

1.1 油田地面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式

采取统一建设管理,从总设计师到施工员,整体施工作业团队皆为油田设计院内部人士,外人基本无直接设计油田建筑的可能。保证团队的统一性和合作性,更容易进行学术交流,以最大化的效益兼容储备人才。

规范工程的参建主体之质量行为,即是在源头处开始质量管理,对承建单位压制建设成本,对承建单位方案可行性进行讨论和科学测绘。

现场设有监理管理部门,协同项目施工单位,一方面保证施工单位不会出现偷懒、偷工减料之行为,另一方面监理的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是工程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1.2 管理机制不到位

中国油田工业发展晚,起步低,现行的油田管理制度仅仅是将利益最大化,处于膨胀发展阶段,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这一阶段以利益至上,一切管理运作以经济为中心,导致油田管理与经济发展失衡。以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国当前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管理制度存在差异性。比如众所周知的大庆油田比塔河油田管理制度要先进和更具人性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管理制度的制定反过来也推动经济发展,两者互推互助,共同发展。不久后的中国会达到管理与经济的综合统一。

1.3 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众多媒体报道井下作业煤矿油田失事者繁多,此类报道屡见不鲜,管理人员没有安全生产意识,肆意放宽管理力度,导致事故频发。文明施工并未实施到位,施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国家规定的相关安全生产文件并未实施到位,责任到人,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项目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

在动态管理的安全责任中,项目经理必须充当管理者与掌权者,起到积极作用,以项目责任人,负责人的身份考虑每一个细节,做到安全责任零事故项目。

2 油田地面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2.1 构建合理管理体系

项目管理看人,人管理看制度,每个项目的管理力度要有一个量化标准,细节管理要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将量化的管理方式制度化,落实责任到人制,加大对质量问题的处罚力度,加强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措施,做到褒贬分明,一致执行。

2.2 强化工程监理管理制度

监理是指对工程全程参与并对工程进行监控、测评、指导、咨询等内容。是第三方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强化工程管理,弥补工程先天不足因素。

必须做到:提高监理者自身素质,凡无监理资格文凭,甚至弄虚作假者一律予以辞退,大规模、多方位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是对工程负责,对民众负责。监理要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自身角色适应,合理分工,合理运作,合理完成工程质量监测。定期培训,对所注意的事项定期做预测分析和总结,交流经验,交流管理意见。各部门要提高意识。

勘察设计单位要针对现场施工具体测绘分析,各大油田地域不同,设计图纸不尽相同。设计单位作为油田地面建筑工程源头工程,要加强依法建设。勘测单位人员要取得上岗资格证等多方证件,与各大地方设计院建立长期信用合作,一同交流与探讨学习。

建设施工单位是具体现场施工管理与控制者,是整个工程能否达到预期要求的决定性环节,加强建设意识,努力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图纸要求,以最高热情完成项目施工工作,正确处理好工程质量,工程工期与工程经济效益三方关系,做到以最优化质量创造最大化效益。

2.3 定期培训,交流经验

学习是一生的过程,而油田建筑工程也是从始至终要学习,自我充电的过程,自身知识可能跟不上时展脚步或建筑地形过于复杂等不确定因素都要定期培训,通过交流与沟通,灌输新知识,打造团队的凝聚力,没有沟通的团队注定是分散的部队,毫无战斗力可言。

交换学习工作的心得是培训又一大课程,经验是靠一点一滴社会实践沉淀下来的,彼此经验的交换会少走弯路,以求最快速度完成工作量。

3 油田地面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3.1 研究设计高效设备

组织科研力量全力研制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高效设备。加强水泵、分离器、压缩机的科学研制,逐步达到技术成型效果。技术是一切生产力之根,所有建筑工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有效生产力基础上。

3.2 加强能源研制工作

大庆油田与大庆石油学院共同开展“油气集输系统研究”,保证能源研制与能源输出的高效率体现。未来发展过程中,能源需求量会更加庞大,油田地面建筑工程量会空前庞大,面对如此庞大市场,科研工作的及时进行将为建设的同步性创造理论可能。

篇6

【关键词】综合布线;工程;网络;通信

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结构编撰布置建筑物内的系统通信线路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一般涉及网络系统布置、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照明系统、电源系统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综合布线工程逐渐成为一个有专业指标、专门系统、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的工作。同样,伴随着课改的逐步进行,现代大学或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展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先关课程。而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智能化办公室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实际上是将有关语音或数据的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而在此设计的结构布线系统,其目的是为办公或生活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质介质,用以支持将来的语音、数据或多媒体等的综合应用,网络综合布线是其中较为兴盛的一个分支,其布线设计和施工技术被大量普及应用。目前,根据社会对综合布线的岗位需求,为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岗位需求,学校就必须在师资方面加大投入,在综合实验上要将实验室布置的更贴合实际应用,同时,对学生的培养也要更为关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

1.综合布线课程

1.1 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的主要目的,还是实现信息的准确、高效传输,而和普通信息传输方案不同的是,它需要实现单一建筑物内或多个建筑物间的信息传输。住户往往需要传输包括语音、数据及其它各种多媒体数据,因此综合布线必须要联系起信息从产生到处理、存储的各个设备,且将其与外网相连。需要注意的是,外部连接点,包括其连接部件,也应该算作是建筑物综合布线的一部分。显然,因连接设备的不同,综合布线的规格也会有差异,但其作用终究还是传输信息、连接不同的硬件设备,常见的综合布线硬件设备可能包括配线器、信号发送与接受装置、保护装置等。

1.1.1 综合布线的特点

综合布线相较于传统的布线相比,有着更多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和先进性。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维护方面,也比传统布线更为方便。例如在兼容性方面,兼容性是综合布线的首要特点,是指布线自身是独立的,相对于应用系统而言,综合布线是与之不相干涉的独立系统,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自然可以使用多种应用系统。综合布线将语音、数据或监控设备的信号线经过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在信号终端采用相同的传输媒体、插座或交联设备等的不同信号综合到一套布线表中中,这就会带来化繁为简,节约资源的良好结果;在灵活性方面,灵活性体现在综合布线中主要是在传输线缆和模块化设计方面。综合布线的信息传输和连接通道是通用的,所以支持的终端和以太网工作站是相通的,所有设备的开通和更改不需要重新布线,只需要相应的增减设备即可。

1.1.2 综合布线的内容

综合布线可以分为6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由此可以产生四种类类:基本型、加强型、综合型和新型系统。基本型是指在综合布线过程中适用于配置较低的场所,是用铜芯双绞线电缆组网;增强型是适用于布线系统中较适中的配置场合,用的是铜芯双绞电缆组网;综合型是适用在配置较高的场所,用的是光缆和同芯双绞电缆混合组网;新型系统是指超5类电缆系统、6A类电缆系统、7A类电缆系统以及8类电缆。

1.2 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模式

学校在进行综合布线课程的安排时主要采用的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 课堂内容

课程内容涵盖了综合布线的系统结构、标准、方案设计、测试验收和行业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技能。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并辅助技能实践来完成。教学内容首先要将知识分成若干模块,最后将各种知识通过个案进行综合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和实践融会贯通。

1.2.2 技术内容

课堂教学还应当辅助相应的技能试验,在技术实践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包括对布线材料的认识、对布线图的绘制技能、在信息模块方面的衔接、有关配线架端接,管、槽、机柜的安装、测试工具的使用和网络资料检索等方面的培训。

1.2.3 实践教学内容

综合布线工程在羡慕实践教学方面是对实际建筑物的布线工程进行目的教学,要求完成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在学习训练中要以仿真的形式进行,完全依照实际布线公司组织形式、工作形式、管理形式来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经验等,同时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创新教学内容,不能一层不变的依照以为公司的工作流程进行,而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实际,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优化布线组织形式、工作形式以及管理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

2.课程建设

篇7

一、统一建筑标识。市农广校聘请专人,设计了农民田间课堂标识,包括农民田间课堂附近主要交通指示标牌、实训基地标牌、农民田间课堂外观标识、内部宣传标牌等,做到全市所有农民田间课堂“三个一致”:建筑标识大小一致、内容一致、摆放位置一致。在硬件建设上,田间课堂要做到有1个50人的培训教室,有1套相应的培训器材和课桌椅,有1处以上的学员实训基地,培训教室设置1个档案橱、1个教学白(黑)板,培训墙面张挂1个田间课堂专家服务团名单、1个田间课堂课程表、1个田间课堂流程图、1个田间课堂学习制度。

二、统一培训流程。主要规范培训师授课行为。明确整个田间课堂分为开学典礼、组织农民学习活动日、成果展示和结业典礼三个部分。每次田间课堂培训要求达到3学时,培训前辅导员和专家要开展调研,便于集中问题开展培训。第一个活动日分为十步进行。第一,辅导员主持在培训教室分组;第二,辅导员自我介绍并介绍选聘专家,主持制定学习约定;第三,专题讨论分析;第四,专家点评、讲授两个专业技术问题;第五,辅导员组织实践基地实习;第六,辅导员组织教学评估,第七,辅导员组织班长、班主任发表培训感言;第八,辅导员组织评选优秀学员;第九,辅导员总结本次培训,布置下次培训时间与内容;第十,辅导员活动日志撰写。

三、统一培训装备。主要规范田间课堂的必须用品。要求项目县区农广校统一配备“农民田间课堂培训装备专用箱”,箱内装备物品清单包括:标牌、情景卡、白板笔、水彩笔、大白纸、三色彩纸若干张、H形评估表、学员签到表、剪刀5~6个、大夹子10个、胶带5~6个、磁钉3包、优秀学员小奖品若干、午餐补助发放表等。农民田间课堂培训装备专用箱由县区农广校管理,每次田间课堂培训前,辅导员申请领取,培训结束后及时交回学校,并将使用情况写出书面报告,以备留存。

四、统一师资队伍。主要规范培训师的授课水平。农民田间课堂师资由辅导员和专家构成,辅导员队伍由县区分校抽调精干专职教师组成,经省、市农广校统一培训、统一试讲、专家考核,合格后由省农广校统一颁发聘任证书。专家队伍由市、县区农广校根据专家研究方向、工作业绩、农民培训需求等情况,从县区农技推广人员、临沂大学、临沂市农科院等单位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专家中选取,统一颁发聘任证书。

五、统一管理制度。主要规范培训质量控制与评价。一是建立培训季节历。由辅导员和学员在调研时,根据农民生产安排和作物生产随自然因素的变化关系共同制作完成,利用季节历可以了解当地重要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节假时活动的安排、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等。二是建立H形培训评估制度。每次田间课堂活动时,在培训后半段,由辅导员组织开展H形培训评估,学员以班组为单位,对当次田间课堂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打分,列出优点及不足之处,提出培训工作建议。三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信息库。在临沂农业信息网、临沂农民教育培训网设立临沂市新型职业农民数据信息库,将培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信息、电子照片、培训情况、发展产业等情况全部录入临沂市新型职业农民数据信息库,为下一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指导服务、政策扶持等奠定基础。

六、统一团队建设活动。主要规范培训的组织管理。一是组建学习团队。在田间课堂第一个活动日,将培训班分成4~6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3~10个学员,每个小组设立自己的组名、口号,并推选小组长、班长,以此增强全体学员的凝聚力、责任感和归属感。二是建立学习情景卡或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情景卡由省农广校统一监制,通过创设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情景,组织学员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发言,提升学员团队合作意识。

篇8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科概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包括建筑环境设计和设备系统相关的内容,包括室内环境布置和设计,设备系统设计和安装,以及系统运行和管理相关的工作。其涵盖了建筑的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现代建筑配套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工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集中体现在该专业涉及的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的空调、采暖、给排水、电能供给、通讯网络等方面,成为建筑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能源日益紧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影响,构建舒适便捷、经济低碳、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融合了建筑学、环境学、土木结构、设备机械等学科内容为一体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应用是时展必然趋势。

二、本专业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人才培养发展现状简介

美国是当今暖通空调制造业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其大学里没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只是在机械工程某些专业领域里开设一些供热、通风与制冷空调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其学生具有扎实的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所以美国在冷热源动力设备开发利用研究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是由于其毕业学生经常处理不好暖通空调末端系统与整个土木建筑工程的整体关系,所以近年来美国部分大学也开始加强室内空气环境与建筑设备的应用研究,并进行专业调整,开设了建筑技术科学等专业方向。西欧国家代表如英国有二十余所高校设置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其专业覆盖面较广,涉及到了建筑环境领域相关的制冷空调、采暖通风、电气照明及其自动控制、弱电通讯、建筑消防、室内给水排水等方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日本是在土木建筑系中设置,大概有四十余所高校开设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开设一些如“室内建筑环境学”、“建筑设备工程”等相关课程。大学三年级才开始根据自身就业前景选择专业方向。现在日本共分成建筑结构工程、建筑学、建筑设备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所以日本的建筑本体及结构设计与其设备工程系统设计结合得非常好,显示了学生扎实的建筑工程功底。

三、国内发展趋势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界90年代,最初由“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发展而来,1998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将“暖通空调工程专业”改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并赋予了该专业新时代内涵,该专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暖通空调设备,同时还包括建筑设备、建筑环境和燃气工程等,涉及到土木工程、建筑学、动力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属于高等教育的交叉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舒适优雅的建筑居住环境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促使该专业的内涵和特性也不断变化和发展,其不仅要解决建筑中的环境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室内设计、居住绿地设计、设备节能系统等,充分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特征。

国内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人才包括:建筑环境工程师,建筑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建筑外部格局、建筑周边环境等,建筑环境工程师应当充分把握各个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构建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此外工程师还应具备环境测试和相关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建筑能源工程师,在能源日益突出形势下,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建筑,同时还包括建筑能耗相关计算和模拟;建筑设备工程师,具有现代功能的建筑必须配套相关设备设施,包括电力系统、燃气供应、给排水、净化设备等相关设施,建筑设备工程师应结合低碳经济理念规划和设计建筑设备系统,并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领域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在当前环境能源问题日益凸出的形势下,健康低碳、节能环保不断影响人们观念,作为时代新生的专业,应当不断融合时代新元素,应当充分考虑能源、生态、健康元素,设计和规划适合人类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因此要求专业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在变迁的时代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四、当前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任务新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原基础上的新要求

当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求培养成为品德高尚、身体强健、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工程技术能力强,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类设计研究院、建筑设备制造企业、建筑工程施工及监理公司、市政工程运营公司、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设计、安装、设备研发、系统运行管理、教学等技术工作。由于本专业内涵范围已经扩展很多,不仅要求毕业学生掌握传统的供热、通风、空调、制冷以及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为代表的水暖工程,新形势下还应强化以建筑节能、环保为核心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需适当增加建筑电气及其楼宇智能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便培养更加全面的建筑设备工程领域人才。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任务新要求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以某一建筑本体为研究对象,在优先考虑使用天然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充分利用能源工程技术为人类创造环保、舒适、节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应满足精密制造工业的生产工艺环境以及如地下人防工程等特殊建筑环境要求。随着建筑能耗逐年增多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当前人们对建筑环境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本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增,使得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多年以来,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形势一直较好。

五、质量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

1、对产品质量人才道德领域的进行教育

产品质量往往关系到企业的核心机密,在产品质量人才培训时就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训有助与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怎样正确对待本职工作,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对产品质量人才的培训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产量质量人才是企业中的实干家,它的岗位有质检员、内审员、助理质量工程师等等,是企业理论发展的数据收集者、是企业问题的发现者、更是默默无闻的英雄,因此,产品质量管理人才必须立足于产品质量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质量管理与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的要求。

3、产品质量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本文所指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实质就是企业人才竞争的优势,其本质就是差异化定位,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需紧扣企业需求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标准。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体到产品质量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质量管理技术是以控制、保证和改进产品质量为目标,把质量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与现代工程技术成果有机结合而开发、应用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产品质量管理是技术与管理的交义学科,首先是质量管理离不开工程技术学科,如化工工程、机电工程、食品工程、纺织工程等等。 其次,建立在工程与技术学科如标准化学、计量学和工业工程之上的基础学科。 再次,它充分吸取了统计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领域的理论成果。

最后,质量信息的基础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转换,也是质量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工程学的基本与核心。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学科的发展,高校教育应当立足市场需求,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注重人才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南,于浩,刘珊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3:156.

[2]刘春元,赵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传热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49-150.

篇9

关键词:考核方法;研究;实践

一、绪论

通过查阅大量网络资料并实地调查走访:目前各大院校所开设的工程预算类课程,绝大多数还是沿用之前传统的考核方法,仍采用“一卷考核”模式,每学期末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一般2小时)完成试卷的解答,在考试内容上,基础性、记忆性的客观题目比较多,学生容易记、容易答、老师容易改卷评分的题目比较多,而涉及实际工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题目很少,这就造成学生学过了、考过了,但真正到了企业中却什么都不会,往往得出“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没用”的结论。随着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明确,企业在要人用人方面也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要求。企业所要的专业人才最好是无需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大学期间,做研究与探索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正是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

二、工程预算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过程考核”代替课程结束的“一卷考核”,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课程学习的紧张状态中。老师围绕现行规范、图集与工程实际图纸(所谓“三个一”)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完成考核。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掌握知识的能力给予过程成绩,在学期末将过程成绩汇总加权即为本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学习过程中,老师会针对图纸中的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考核方法可以采用开卷考核、实做指定内容等方式。工程预算类专业课程过程考核在确定考核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四个结合”原则。1.实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图纸、图集、规范相结合工程预算类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甚至是多方位专业知识(工程图纸、规范、图集、定额、当地的现行计价计费文件等)。要想学会工程预算的技能,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多方位的知识积累甚至包括工程实践经验。这些专业技能(除了工程实践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训练、不断积累、不断提高。2.实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工程预算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或计算某一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图预算,或计算某一桥梁工程的竣工结算,或计算某一园林绿化项目的索赔费用。无论想做好哪项工作,都需要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一卷考核”只能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可以实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3.实现过程考核与最终成绩相结合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或压力。“一卷考核”放松对学生平时的考核,“1周见效”在思源学院一直普遍存在,学生在平时上课时不认真甚至不学习,而只需要在考前拼命学习1周时间,考试就可以轻松过关。而等考过了,知识如过眼云烟,很快忘光。如果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最终成绩挂钩,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压力,会有紧迫感。而且只有这样,这门课程的成绩才会是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4.实现考核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教学方法有:问题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法教学、翻转课堂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块,可以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目前学院开设的预算类课程

1.理论课程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钢结构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道桥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园林绿化工程预算》等。2.软件课程《造价软件应用》、《造价软件实训》、《BIM软件应用1》、《BIM软件应用2》、《BIM软件应用3》等。3.实训课程《钢结构计量与计价实训》、《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道桥工程预算实训》、《市政工程预算实训》等。

篇10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独立学院;专业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蒋新波(1978-),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2)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务室主任,讲师;刘泽华(1966-),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研究”(湘教通[2009]321号)、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2011CY001)、南华大学校级培育子课题“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系列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2009ZZ054)、南华大学校级培育课题“设计艺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9PP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37-0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对建筑大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建筑学作为建筑类的龙头专业,毕业生一直受到市场的宠爱,独立学院将建筑学专业作为设置的热门专业之一。但由于建筑学专业学习与教学的特殊性,在学制上、教学上、学位上及培养方式等硬件和软件环境上比一般其他专业要求更高,因此在独立学院设置建筑学专业更具难度。南华大学本部的建筑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师资、硬件、教学资源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广大学生要求和市场的刚性需求,于2009年在独立学院――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设立了建筑学专业。

一、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概况

统计到2009年为止,我国高校在独立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的一共有36所,分布地点和范围与本科设有建筑学专业院校分布情况大致吻合:西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地区。[2]但与地域不同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4个地区的经济与建筑业较为发达,虽然有设计建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在全国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截至2010年均没有将建筑学专业设置在独立学院中,由此可以得出,在独立学院设置建筑学专业受经济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受地域的影响。国内院校中设置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学校有26.2%在其独立学院中也开办了该专业,而这些院校中大部分没有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只能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我校建筑学专业处于之中。可见大部分独立学院都依托普通建筑院校,单独在独立学院设置本科建筑学专业的情况鲜有报道,而普通建筑院校自身条件有限,也制约着其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发展,而我校建筑学专业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根据2009年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判断,大部分独立学院开办建筑学的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是很足。

独立学院一般设置本科5年制建筑学专业,与母体高校的建筑院系相同,这样就造成了人才无就业优势,而且由于独立学院入学时门槛相对较低,于是在就业中还处于劣势。从国外来看,建筑学专业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4+2”学制,即利用4年时间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再用2年研究生学习时间就获得专业学位(建筑学硕士学位)。我校在独立学院设置建筑学专业时,地位于层次相对较低的就业市场,以4年的教学学制达到就业要求,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这样与同时期的母体高校五年制的学生比较,能更早地就业,提高了对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我校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兴办过程中,应该积极摸索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缩短学制,提高办学效率,制定合理教学体系之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从而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南华大学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

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

调整和优化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以就业作为供求向导,独立学院自身不断发展的要求。只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就业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建筑学专业结构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南华大学隶属于原核工业部,后划分到国防科工委管辖。南华大学紧密结合自身“核”、“医”、“环保”等优势学科,为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构建应用性强的、服务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专业结构,船山学院建筑学专业如何紧抓“核”、“医”、“环保”特色,加强核类建筑与医学类建筑以及节能减排等特色建筑的教育,积极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独立学院发展建筑学专业重点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建筑学专业近年来已经四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2011年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修改过程中,依据办学目的与办学定位,并通过对兄弟院校的调研对比,制订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与大纲修订过程中继承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即“彰显工科特色、融合医学品牌、发展环保优势”,将工、医、环保知识糅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建筑学教学中设置“核类建筑通风与空气净化”、“环境心理学”课程;在人体结构素描中和医学学生共同讨论人体解剖知识,使艺术类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体。

2.以学院成长与发展为契机,着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可以把教师看作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在建设本部教学师资力量的同时,围绕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独立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力度。船山学院的师资主要依靠南华大学本部设计与艺术学院建筑学系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三高”人员(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并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造就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水平结构合理的队伍,保证这支队伍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在未来仍然有持续的发展后劲。

对高学历、有一定实践资历的中青年教师以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访问学者的形式送出去,在高等院校中再学习,或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的优秀骨干到学院对教师进行培训。在不干扰教学、科研任务正常完成的前提下,鼓励教师社会兼职或自己创业。学院为在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学院的设计院、建筑材料检测机构、监理公司等等。本课题组蒋新波、谢水波等6位教师不但能在教学科研上圆满完成任务,还在社会上的设计院相应专业中担任兼职。学院提供一定的经费,让教师参加一定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或专业协会主持的为教师提供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构建了解教学改革的形势,交流教学和专业建设经验的渠道,构建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平台。

对新进教师严格把关,在满足基本学历等要求后对每个求职人员实施录取前的教学试讲,了解求职人员有无担任教师职务的基本素质。在所属系部实习半年行政管理兼一年学生辅导员,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一定的了解,便于任职后教与学的沟通。以老带新,由学院指定老教师辅导,通过一年的听课、学生作业辅导、批改作业、备课几个环节,使他们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带领新教师完成角色改变,迅速进入教学岗位。

3.以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优化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改革

一般建筑学学制都是5年(包括我校本部建筑学专业学制也是5年),而我校独立学院――船山学院的学制为4年,由于学制短了一年,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完整的本科建筑学教学,课程设置的主线必须以实际运用能力训练为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职业教育的模式进行教学,有别于本部五年制的教学模式。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应符合当前就业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可适当压缩建筑历史等理论及当今建筑前沿设计理论部分的课时,在临近毕业时增加针对就业进行集中的实用化强化训练,如快题训练等,加强学生快速构造方案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电脑辅助设计与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物理等建筑技术能力的培养,对中小型建筑施工图方案设计与绘制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对大型的公建设计的能力可适当放缓,加强建筑画技法绘制能力的培养等。

为搞好课程教学,船山与本部建筑学专业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学教研会议,除了本专业的相关教师外,还邀请相关专业的工、艺、医类学科的专家教授就学科交叉部分进行探讨,如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美术专业等相关专家教授。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做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达到优势互补、教学相长、科研同进的教学科研宗旨。对于重要的课程进行共同研讨,注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目前建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其中“建筑设计”被评为南华大学精品课程,“建筑设备”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建筑学专业在教材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都采用教育部“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教学软件及其他优秀教材的使用,如果没有相关教材,一般要求教师选用经典的,获奖的或者在本专业内有影响的教材。其次,根据学专业教学的定位,主要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教材的编写,主编和参编的专业教材达十余本。

4.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现场实践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独立学院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建筑学专业近几年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应该坚持合理布局、点面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基地得到了设计人员,实现双赢模式,同时坚持将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择地重点建设几个校级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基地,指导、监督用好学院每年安排的专业专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促成达到建设优秀实践基地的效果。

设计与艺术类专业利用学校及院、专业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模式,取得了“1+1”大于“2”的合作效果,形成了合作互补,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多赢的合作办学、共同进步的机制和效益显著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建有写生、摄影、考察、设计等各类实习基地。写生实习基地四个:安徽黄山宏村西递、江西婺源、湘西凤凰、贵州西江苗寨。摄影实习基地两个:南岳和常宁庙前。艺术专业考察基地一个:云南大理丽江。生产实践实习基地八个:南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南华艺术工作室、衡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衡阳埃菲尔室内设计公司、衡阳怡家装饰设计公司、广州建工设计院、杭州浙江建材工业设计院、上海卡摩工业设计公司。此外,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来自于教师的工程实际项目,让学生在融入社会之前就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在设计过程中与相关的设计单位交流沟通,达成了就业协议。同时对学生采用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基本理论、设计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南华大学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的展望

独立学院的发展抓住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机遇,利用申办学校的专业优势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校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独立学院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确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目标和明确的办学特色,才能扬长避短,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应该解决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改善办学环境,这才是解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参考文献:

[1]张硕.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消费导刊,2009,(8).

[2]许莹莹,蔡华.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办学策略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5).

篇11

1对学生的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建筑工程现场的各种设备,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室配备的实验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筑一个基础扎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实践平台,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实训室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对学生更好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2对学校的意义

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学校的师资面貌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吸引大批学生入学就读,扩大了生源;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需求和动态。实训室的建立,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有利于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校企无缝连接,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平台,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满足了地区对于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塑造了学校良好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对企业的意义

实验室的建立,使得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职业素质较高,进入企业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管理,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和使用

1制定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和奖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充分规范实验实训课程的正常开展,保证现有实训(实验)设备正常维护以及全面提升现有设备使用效率。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从各个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便实验实训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为了将各个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在院系层面建立、建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对实训项目的开展和实训设备的管理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考核落实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对实训效果明显、效益突出人员,予以奖励,并纳入当年年度考核绩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是高一级院校的毕业生,即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缺乏生产一线的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所以,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和顶岗实习;聘请或引进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一对一”的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加入建筑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组织,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产学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特色实训室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合建、共用实训室,如建材实训室建设就可以采取企业合建的方式,成立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共建企业承担检测任务,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实训室进行授课,将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的转岗培训基地,解决企业的培训要求。开展好项目实训,建立良好的实训保障机制,确保资金、耗材、设备的到位良好,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加强实训教学的管理,每一项实训必须有经审核的实训指导书和实习实训规范,加强实习实训巡查和督导,建立科学的实训考评体系,确保实训效果。开展操作技能大赛,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广泛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平台。

三结语

篇12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为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在十几年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基础上,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提出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针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实践动手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此外通过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革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和进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等实践动手环节,构建完善的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 :消防工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创新;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X9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5

收稿日期:2014-11-14

0 引言

消防工程成为高等教育一门独立的专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第一个建立了消防工程系,并于当年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迄今为止,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荷兰、比利时、韩国、巴西等国都在大学里开设消防工程专业课,有的大学还建立了专门的消防教育机构,提供正规化的学历教育,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我国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代初开始培养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当时只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一家高校设置了消防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消防安全的逐渐重视,我国对培养高素质消防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矿业大学于2000年设立消防工程专业,2001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国内地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目前在全国本科专业排名中名列第一,同时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中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10余所院校开设了消防工程专业,且数量仍在增加。

经过十几年消防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工作,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目前该校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消防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培养消防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培养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 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1 培养目标

消防工程专业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火灾科学基本理论、消防安全技术,消防政策法规,具有消防安全技术研究、设计、监测、管理和火灾安全评估、控制及火灾事故调查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1.2 培养方案

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即前5个学期进行学院内大安全专业的课程学习,淡化专业方向,后3个学期分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2个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新生进入学校后只进入学院而不进入专业,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时进入学科领域学习专业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

1.3 课程体系

1.3.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化学等全校统一设置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统计、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图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

1.3.2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专业主干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必修课主要有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有火灾事故调查、电气防火、消防法规、现代灭火技术、消防专业英语、化工企业火灾防护、消防队伍管理与灭火战术、应急救援导论、火灾数值模拟、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心理学、地下工程火灾防护。

1.3.3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是学生巩固、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程安排了火灾及烟气蔓延、材料热释放速率的测定、火灾时期烟雾特性的测定、灭火剂灭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等。

1.3.4 专业实习

消防工程专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采用大组参观了解的方式。生产实习采用小组跟班学习的方式,直接参加消防系统的安装施工和调试工作。毕业实习安排到武警消防支队,参加消防系统的验收工作,并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1.3.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包含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一般设计部分是在毕业实习期间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就业单位岗位需求,在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中选择1项内容完成设计。毕业设计专题由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已经具备研究条件,切实可行,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题目,由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完成。专业文献翻译部分是将与消防有关的英文专业论文翻译成中文。

2 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消防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既有理论基础方面内容,又涉及到各种法律规范和工程实践等知识。学习内容十分繁杂,需要的基础知识门类较多,如建筑、力学、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传热学、燃烧学等。因此该专业的教和学均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2.1 教材建设

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在新教材编写上注意易教易学、深浅适度、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三基三新”(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内容,并在教材中设置一定的典型案例、讨论题、分析和思考题。

2.2 多媒体教学

全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节约时间、增大信息量;促进交互式教学;易于补充和提高。

2.3 研讨式教学

开展研讨式教学,以特色课程“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为例,该课程共计32课时,要求学生先经过“建筑防火工程”、“火灾动力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32学时中,课堂教学12课时,主要由教师讲授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余下20课时,由教师提供若干实际建筑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设计小组进行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分析这一建筑存在哪些消防问题,然后提出性能化设计指标和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可利用学院提供的实验室条件和计算机条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完成分工协作、查阅资料、设计实验、上机计算、编写报告和社会能力交流等。课程考核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

2.4 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系统的构造和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然后由同学们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2.5 加强实践环节

消防工程实习基地建在徐州、无锡、苏州、杭州、厦门等城市。实习分为三个环节,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环节与教学紧密结合,针对性强,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较紧,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践效果。

2.6 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择徐州国际饭店、徐州金鹰国际商厦、 徐州金地商都等大型公共建筑作为蓝本,进行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 加强消防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 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消防工程本科教学相应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从事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

3.2 培养方式

采用“下现场”、“上学历”、“引进来”、“导师制”等多种途径建设师资队伍,为消防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现有师资和拟引进师资我们拟采用“导师制”、“国内外进修”和“岗位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以尽快适应本专业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

3.3 聘请兼职教授

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中国矿业大学已聘请了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高水平研究人员作兼职教授,定期来校作有关专题报告,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4 结论

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等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10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1)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采取大类招生,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

(2)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将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作为消防工程专业主干必修课。

(3)通过实验课、专业实习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互式教学,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学锋.中国消防工程及其21世纪的前景[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

2 姜学鹏,徐志胜,李耀庄,等.我国消防工程专业学历教育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4)

3 傅智敏,黄金印,屈震.消防工程教育与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12)

4 傅智敏,黄金印.消防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及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9)

5 郭铁男,傅智敏,黄金印.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发展现状及学科体系构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3)

6 陈爱平,于春华,陈先斌.“消防工程”专业发展与定位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6)

7 陈发明.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4)

篇13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一建筑施工人员资质的管控

(1)建筑工程施工人员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门槛较低,对工人文化要求不高,大多数中小企业也不重视对工人文化素质、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而造成了工人素质过低,对机器设备的性能以及现代新型建筑材料不了解不熟悉;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行业劳动工人流动性非常强,现场管理者急于赶工,对新手往往稍加培训就安排上岗,导致个别工人对本身所施工部位在整体建筑物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了解,经常是不按顺序、不照规程、不做必要的测试即匆忙操作施工,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下道工序的正常进行。如此一来,整个工程的质量很难保证。管控:业主或承建方应尽量与信誉好、实力强的大型施工企业合作,因为一般大型企业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措施,各种奖惩制度健全,施工人员岗位责任明确,施工现场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另一方面,业主或承建方应重视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辅导或培训,对于专业技术或是新机器设备的操作更要聘请专业人员加以讲解,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技能。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会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科学统筹、科学组织,对施工现场的生产要素比如人工调配、机械设备操作养护、建筑原材料堆放保管,甚至于内外人事关系进行计划、管理、控制、协调、激励等等,以保证建筑工程优质、高效完成,同时兼顾低耗、安全、文明生产。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有高超的现场协调能力,可以随时随机处理现场产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由于建筑行业本身固有的劳动强度大、工期长、福利待遇一般化等特点,优秀的管理人员很容易流失到其他行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则经验欠缺,所学不能很快致用,对于现场管理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磨练。从建筑行业现状来看,优秀的现场管理人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管控:承建方或施工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及保留,可以从施工人员中选拨一批有文化基础且好学上进的青年工人作为后备管理人员来培养,为其提供一定的培训课程和现场调控机会;对于现有的管理人员可以用改善工作环境、增加探亲假、奖励旅游、创造充电学习机会等方法来留住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员。须知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建筑施工重点环节的管控

(1)合理编制进度计划 作为施工企业,在进行一项工程建设初始,就要选派经验充足的技术人员,根据建设单位所指定的工期,结合企业本身的资源和优势,以及施工的外部环境、季节特点等等,编制一个合理的进度计划。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不可测的因素,经常会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一些施工企业据此不重视进度计划,甚至以为进度计划只是用来应付业主或者承建单位的一纸空文,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必须得以纠正。业内常见的做法是通过与业主或承建方沟通,延长工期或增加人工,并适时调整进度计划,使之适应施工过程实际情况。另外要注意的是,计划编制应尽量细化,并适时进行监控,比如以每周或每十天为单位总结工程进度,如果与计划有偏差,应当寻找原因,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人工或者延长施工时间赶工。

(2)科学分解质量目标 施工企业可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工程技术要求、操作规范等,制定明确合理的质量目标,并将质量目标细化量化、合理分解,使其具备可行性、可控性。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要制订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目标,还要制订每个施工阶段甚至每道工序的质量目标,并将质量目标与施工责任挂钩,落实到每个部门、班组直到施工者本人。在大面积工序活动展开前,通过对样板的质量检查、分析,可以确定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控制;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对施工者素质水平的考察过程,对于培训后尚不能达到质量目标的施工者应予以清退,以减轻质量控制负担:更重要的是:施工者及验收监理人员对于质量标准有了明确、直观的实物标准,做到了人人心中有数,道道工序可控。

(3)建筑材料严格把关 建筑材料入场之际,现场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查验厂方提供的质量保证文件如产品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质量检验证明等,并进行必要的抽样检验。对于在现场拌制的材料如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应在施工前先行试配,检测其是否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经现场管理人员检验试配合格以后,才能正式用于建筑工程。工程中新型建材的应用,必须通过试验和有关部门的鉴定。材料认证不合格绝不允许用于工程中,否则由此引起的建筑质量问题将追究个人责任,制度明确,责任明晰,就能很好地杜绝不合格建材的入场及使用。

(4)切实遵守操作规范 违规操作不但会造成施工质量问题,更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因而加强施工管理,强化施工人员切实遵守操作规范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在进场前对工人进行施工安全以及技术操作方面的常规培训,并将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下发到每个施工班组,再由班组管理人员下达到每个施工人员。为了保证规范施工,施工企业可以制定奖惩措施来激励工人安全施工、规范操作。除了用制度约束工人规范操作,现场管理及工程监理方面也应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起到指导、管理、监督作用。

三、人的因素

建筑施工中“人”的因素主要指参与施工的工人和项目部的管理人员。施工质量的管理人员,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施工的技术人员,他们负责参照施工图纸对施工工艺进行解析,然后编写施工组织计划,将具体的施工步骤、方法传达给施工中的工作人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即技术负责人)首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在施工前能够参照图纸对施工工艺有明确的规划、安排,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对突发事件,临时应急事件作出合理的反应和整改措施,事后能够对施工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经验,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做出正确的规避。其次,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有非常高的工作责任心,随时注意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影响质量的隐患问题,将质量风险控制在最小,避免一切事后修补处理的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人员”指的是工地的工人,工长等工程直接实施人。对于他们的要求,是要严格按照管理人员下达的施工指令,不违规操作,尤其严禁不按照施工图纸施工。

四、施工机械设备的因素

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根据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特性、参数等特点进行选型、确定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和操作使用的要求。1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应选择适应生产的、技术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操作方便的及使用安全可靠的。2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机械设备主要性能参数的指标,必须保证施工质量要求和安全,确定正确的机械设备性能指标,才可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才能避免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3机械设备操作要求。应执行“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人、定机、定岗位职责的操作管理制度。为保证施工质量,操作人员应熟知机械设备的操作步骤,合理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并应经常对施工机械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下,以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五、材料的因素

材料是指建设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构配件等的统称。在材料的采购、进场、加工制造、运输、装卸、储存和使用时,均应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1材料进场的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在组织材料、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应预先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供应计划,优选供应商,选择信誉高、对产品质量有保证的供货厂家。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在材料进场24小时前,施工单位应通知监理,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等,监理方均应检查产品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生产许可证等,并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进行抽查检验、试验,经监理方审查认可后,签署材料进场检验记录和验收单。对于新型或进口的材料、设备的检查、验收,应会同相关专家或商检部门进行。2材料储存的质量控制。材料从进场到使用,均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在此段时间内,如对材料储存不当或储存时间过长,超过了材料的合理使用时间,就有可能导致材料质量的恶化,由质量合格变为质量不合格。因此,应依据材料的特性和质量说明,在材料储存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潮、防晒、防锈、防腐蚀、通风、温度和湿度等方面的措施。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应分别编号,易燃易爆物品不得与其他材料堆放在同一储存室内,应单独存放。

六、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若忽视了施工安全的管理,那是会很危险,也是施工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错误。而且安全管理的好坏牵连到人的生命,所以安全是企业中的命脉。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安全措施,对所有的进场人员要做好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让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生存和工程的效益。在进行项目的管理时应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1] 邵发扬.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4)

[2] 裴贞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 企业导报. 2011(06)

[3] 姜耀坤,贾丹丹.项目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 华章. 2009(10)

[4] 周卫.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初探[J]. 广西城镇建设. 2010(03)

篇14

――题记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究竟什麽是“成功”,怎样才能获得成功?要走向成功,是外部环境和机遇重要,还是自身先天的条件重要,或者是後天的努力更重要?对於这些问题,相信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做出不同的诠释。

本文主人公梁海明先生对此列出了一个独特的“成功运算法则”:[(天时+地利+人和)+勤]x变≈成功,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达至成功,天时、地利、人和固然重要,时机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一个“勤”字。也就是说,後天的努力才是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一独到见解,发人深省。而梁海明先生本人正是这个“成功运算法则”的成功实践者。

立业惟勤:在地产建筑业大显身手

英国皇家工程师学会资深工程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工程师、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工程师、香港建筑业协会资深会员及前会长、香港营造师学会会长、香港董事学会资深会员、香港建造商登记审核委员会委员、香港建造商会理事、香港房地产建筑业协进会副监事长、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创会会长、香港屋宇署的工程及建筑专家委员……从以上这一长串与地产建筑业有关的专业资格与头衔中,足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梁海明先生在香港地产建筑界的地位和成就。

事实上,梁海明先生在这个行业已经足足打拼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他见证了香港建筑地产业的变迁与发展;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也凭藉自己的勤奋与进取精神开拓出事业的广阔天地;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从一个负笈海外的莘莘学子成为香港地产建筑界的一颗闪亮之星……

梁海明先生祖籍广东开平,出生於香港。1968年,他远渡重洋,来到享有“枫叶之国”美称的加拿大,1973年进入多伦多大学修读土木工程专业。读完本科课程之後,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又报读了建筑管理硕士课程。一边在当地的建筑公司工作,一边读书。也许没有人能想象得到这须要克服多少困难、付出多少的努力,但梁海明先生以优成绩完成了全部课程,拿到了硕士学位。

1982年,风华正茂的梁海明先生带着几年积累起来的学识和经验以及一番事业的雄心回到了香港。此後,他就恪守创业惟勤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香港建筑地产界努力打拼。在梁海明先生的奋斗历程中,几乎每一步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担任九龙仓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理期间,梁海明先生专门负责中国项目的发展及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他还曾任著名企业新鸿基地产辖下的新辉建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负责管理该集团内一切建筑项目事宜,其中有他经手建成的著名项目包括中环广场、帝景园、柏景台、葵芳广场等。此外,梁海明先生还曾担任法国最大企业布依格(BOUYGUES)的子公司――法国宝嘉(香港)建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在梁海明先生记忆中,中环广场这一建筑工程项目可说是最令他有成就感的一件作品。中环广场建成是在1988年,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混凝土建筑,时至今日仍然是香港的标性建筑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楼高78层的中环广场从买地到设计、施工,整个项目全部落成仅用了两年半时间,这在当时的香港建筑界可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直到现在也难有人破这个纪录。从这个角度来说,梁海明先生无疑是“香港速度”的缔造者之一。

其次是香港会展中心。建设这一工程项目之际,正是九七回归前夕,时间紧、任务重,这本身就是一个压力,最令他头疼的是当时要管英国公司分包铜铁部分给菲律宾公司,因此合同的条款订得特别细、特别繁琐,这给梁海明先生造了很多难题。那段时间,他每天在公司、工地以及各个相关的机构或当事人之间奔走斡旋,工作难度相当大。但面对这样的逆境,梁海明先生没有放、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凭藉其过人的信心、毅力、胆识和智慧,将所有难题各个击破、一一化解,终於促使会展中心高质量地如期完工,赢得了有关各方的一致好评。这个过程也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他关於“[(天时+地利+人和)+勤]x变≈成功”的人生理念。

勤勉精进:在多个领域建树颇丰

不可否认,正是在地产建筑业所取得的业绩,使得梁海明先生奠定了事业大厦的根基。但梁海明先生的成功未止步於地产建筑业,在其他多个领域他都有着令人瞩目的出色表现。

除地产及建筑经验外,梁海明先生亦拥有丰富的电信科技发展及运营经验,包括光纤网络建设,数据中心等。他於1996年涉足光通信领域,曾任万全网(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顾问、中国国家教育网(CERNET)顾问等职。他也是前上海长城通信公司的业务发展顾问,曾领导香港数码通机房的建设,现在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电信工程博士研究生。

梁海明先生坦言,其实他读书时包括大学期间,最头疼的科目就是电脑和与电有关的课程。但後来他意识到越是自己的弱项就越是要加学习,而且他相信勤能补拙,学习上没有什麽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於是他在这些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正是凭着这种勇於挑战自我、勤勉精进的精神,他果然学有所成,进而在自己的这个弱项上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就。“一个‘勤’字,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谈到这里,梁海明先生深深感慨。

个人事业在香港稳步发展的同时,梁海明先生亦将目光投放到祖国大陆。早在1988年开始,梁海明先生顺应祖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开始在国内投资百货、房地产等行业。他还曾参与建设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时代广场工程。

梁海明先生现为仲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该集团包括房地产、建筑、财务、中国业务及投资工作,同时,他亦身兼该集团辖下的仲良中国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之职。据解,该公司业务是为协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及中国企业发展国外市场而提供有关服务,包括提供一般商务询、协助融资、上市包装、收购合、解决问题、寻找及介绍合作对象、专业研究、关协调及管理顾问等。该顾问公司自1980年开始已在国内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在这二十多年中,仲良公司不但奠定了稳健的根基,而且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关网络。

目前,梁海明先生正在计划在垃圾发电、交通、海水化淡、培训等方面,与美国及中东的一些基金共同拓展商机。

一专多能:致力於调解仲裁事业

可以说,学土木工程及建筑管理出身、在香港地产建筑行业打拼了将近三十载的梁海明先生是地产建筑方面的专才,但他同时亦是一位博才――除了上面提到的地产建筑和电信科技之外,他在仲裁调解方面亦是一位专家。

众所周知,香港的仲裁服务在亚太地区一直处於领先地位。早在2001年,当时的香港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就曾指出,香港在仲裁工作方面累积了不少专业经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已成为亚太区内的仲裁中心。她还谈到,香港的仲裁团体主要包括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香港特许仲裁学会(东亚分会)、香港仲裁司学会及香港和解中心,这四个仲裁团体,也处理许多非政府机构性(实时性)的仲裁,使香港的仲裁服务更完善,更富灵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四个仲裁机构中,就有两个是由梁海明先生领导的――他同时兼任香港仲裁司学会会长及香港和解中心创会会长。

梁海明先生介绍说,香港和解中心是由一群本地极力提倡在香港使用调解服务的专业人士於1999年创立的,拥有香港特区政府定为福利机构的捐款免税的地位,也是香港第一间非牟利的和解法人组织。同时,该中心部分活动可得到香港政府的财政资助。其具体目标是:教育公众认识和解的概念和理论;研究有发展和解的知识,使其成为一门惠及大众的学问;帮助社会人士认识和解,明白和解如何有效地解决纷;推动社会人士使用和解手段来解决纷;培训合格的和解专业人才;鼓励会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以和解知识服务社群;加与香港、祖国内地、亚洲及其他国家的仲裁和解机构或专业团体之间的相互合作。

梁海明先生表示,任何有议而希望通过香港和解中心的服务来解决议的,都可以联络该中心,包括家庭成员、公司、商业夥伴、雇员、邻居、业主、租客或普通的香港市民。

梁海明先生指出,香港和解中心与香港仲裁司学会分工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提供调解服务以解决商业、家庭及劳资等纠纷,含调解知识及有关课程资料,後者重点则是推广仲裁及调解作为纠纷解决方法,提供有关培训及制订专业守则。

梁海明先生不仅是香港和解中心及香港仲裁司学会两大仲裁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本人也具有非常丰富的调解及仲裁经验,曾处理许多涉及建筑房地产、出入口、电信及股权议等多方面的调解及仲裁个案。他曾先後担任多个仲裁及调解机构的成员,其中包括:北京、广州、深圳、大连、阳、威海、新疆、珠海、哈尔滨及苏州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哈尔滨调解中心顾问,哈尔滨市调解中心调解员,山东省调解中心调解员,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之特许机场核心工程调解团成员,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认可仲裁员,香港建筑署调解顾问,香港房屋委员会调解顾问,香港纪律审查委员会成员、英国仲裁司学会调解员,香港仲裁司学会前司库等等。以梁先生为首的香港仲裁司学会更於今年五月在深圳举办了首次两岸四地的大中华仲裁机构论坛。

乐於奉献:不遗力回馈社会

在发展事业的同时,梁海明先生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和社团工作。他认为,财富取之於社会,亦应用之於社会。因此,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业绩之後,他就开始身体力行地回报社会、回馈公众。

梁海明先生是湖北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自应邀担任政协委员以来,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尽心履职。他重点关注的是民生和经济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民生方面,主要是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在经济方面,他更多地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研究内地的投资环境及相关的问题。

作为一位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他认为香港应该进一步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为内地企业服务,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香港在资金、人才、资讯、机制和开放程度方面相对内地具有优势,可以成为内地企业对外融资的最佳窗口和地点。他说,香港须要为内地企业在港融资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希望内地各级政府对在香港融资企业多支持。这样不仅能为内地经济发展筹措急需的资金,也有利於香港的发展。

但他同时不无痛心地指出,改革开放这麽多年了,但内地一些企业的部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开放”的真正含义,没有从行动上落实“开放”而只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有些地方大张旗鼓地提出要招商引资,没有真正营造好方便投资者的投资环境。“境外投资者凭什麽就一定要来中国投资呢?你必须给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才能吸引他来啊!为什麽总是听到有些地方的引资工作总是停留在‘还没有谈下来’这个阶段呢?思想上不解放,行动上不落实,光是在口头上说说又有什麽意义呢!”谈到这里,梁海明先生深有感慨。

为此,梁海明先生与李子良、余国梁、唐秀根等四位香港的湖北政协委员共同创立了中华英才教育基金,旨在为内地公务员提供思路上的培训,从而提高当地政府的管治水平。在梁海明先生等人士的资助与倡导之下,中华英才教育基金首先从湖北省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协作下,已成功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使当地众多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得以提升。

梁海明先生表示:“热忱欢迎更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加盟‘中华英才教育基金’,共同为中华民族和湖北的经济振兴贡献力量。”他还希望内地所有工商界朋友来香港合作、交流信息和沟通,也欢迎境外的企业到内地来投资洽谈,促进内地的企业走出去。“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窗口,有很多合作的商机,作为桥和平台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会为促进区域合作和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梁海明先生还热心支持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认为,只有兴教助学、培养人材,才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推动教育是一项长远事业,现在撒下种子,日後才有开花结果的一天。教育的影响力跨越世世代代,其精神延续不断。”在这个方面,梁海明先生亦有多项捐赠。如他分别在2000年及2005年就已捐资40万予湖北联谊会及湖北长丰海明希望学校,对改善当地落後的教育状况功不可没。

虽然多年来由於投资项目众多,梁海明先生商务非常繁忙,但他对於香港和祖国内地的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事务,都尽可能地参与或支持。他先後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及公共事务论坛委员、香港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及国内事务委员会主席、香港可持续发展项目论坛主席、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名誉顾问、香港房地产建筑业协进会副监事长及工程界社促会顾问等职,现还兼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河北石家庄市经济顾问、山东青岛市招商大使、香港湖北海外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河北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华英才教育基金主席、香港建筑业协会会长、香港总商会中国及电讯委员会委员、香港广悦堂顾问、香港建筑业承建商联会顾问、香港营造师学会会长等。

智慧之光:天道酬勤诠释成功之道

毋庸置疑,如今在事业上收了累累硕果的梁海明先生正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向来行事低调的他称自己非成功人士,“我只是在一步步迈向成功而已。”

梁海明先生对於成功的定义、成功的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我始终认为成功是没有标的,那麽如何成功也是有多种途径的。我想以我的做法来赢得我的成功,比如,在网络,我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在大学,我再吸足养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我想要的价值。”

――“多年来的创业让我一次次企及成功,现在我发现自己是在做着一个结果接近等於成功的运算。我可以告诉你这道题目:[(天时+地利+人和)+勤]x变≈成功。”

――“我做事最重一个‘勤’字,前人总结的‘成功之道’那麽多,为何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我认为,光懂不做是没用的,必须用‘勤’作为催化剂。早在创业初期,我就认识到‘勤’字的重要性,别人每天愿意工作12个小时,我就要求自己工作15个小时;别人到35岁当总经理,我就认为应该勤奋一点,在30岁就做到总经理,这也可以当算是成功的一种方式吧。”

――“那麽如何理解这个‘成功法则公式’中的‘变’字呢?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就大事。这有它的道理,不难理解;但我还要加上对变数的考虑,因为面向市场,风险随时发生,光靠勤奋是不够的,还要有眼光。眼光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微观是指对单一市场的解,宏观是指对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的解。宏观的眼光是远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全球市场一体化已成事实。世化无常,不能一成不变地硬套成功之道。为什麽懂得道理的人多,但成功的人少,因为很多人不懂变通。不懂变通的人也会成功,那是运气;但不懂应变必遭淘汰。墨守成规已经成为过去,世界变,我们要跟着变。对於我本身而言,正人先正己,我要求自己注重时间管理,不断学习,真诚待人,坚守承诺,力求做到勤、快、。”

後记

谈到家庭时,梁海明先生的笑容和话语当中不禁流露出深深的幸福感。“如果说勤奋是打拼事业的基础,那麽家庭就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也是我所有的基础。”他的话中饱含着无限深情。

梁海明先生不但事业有成,而且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他的太太蒋丽云女士系出名门,亦是一位出女性,多年来梁氏伉俪情深意笃,事业上亦互相支持,可说是琴瑟和谐,相得益彰。女儿也聪慧可爱,如今在念中学,弹得一手好钢琴,具有专业八级水,她在学习和生活上均非常独立,是一个让父母省心的乖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