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的条件范文

管理会计的条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管理会计的条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日趋下降。当今企业财务报告系统的程序和期间所产生的管理会计信息,对于经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决策,为时过晚,过分笼统,还歪曲事实。管理会计着重于收集财务交易系统的信息,公司管理当局所使用的许多信息最初是为财务报告目的而收取并汇集的;多数成本系统主要为部门和企业按月编制损益表,而任何一期的会计报告在下一期中间才能呈报。这些信息的滞后对管理者的决策已毫无用处。传统管理会计长期以来一直假定企业为一个简单化的主体,于是在成本分配、投资决策时所用的方法比较主观,往往以众多的假定为前提来分析现实企业的运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的实际数值之间的离差越来越大。信息的失真使得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松劲,进而使得企业管理的各项决策严重受阻。

其次,不能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变化。传统管理会计的观念,没有与现实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时适量生产、存货控制以及电脑控制系统和灵活生产制度等同步发展。它不能适应高新技术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产品开发寿命周期短的、小批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公司的需要。现代产品的一个趋势就是很快的过时性。许多产品的寿命周期几年,有些仅为一年或更短。许多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不是靠产品的低成本生产,而是靠产品更新。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推出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低成本并不是很重要的,而传统的业绩评价始终以成本为中心。在新制造环境中,标准成本的作用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再次,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狭隘,易使管理人员行为短期化。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一般只局限于大量生产以及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趋于稳定的、成熟的老产品,很少研究新产品的设计问题。实际上,企业要创造一个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产品设计是关键。另外,它注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通过控制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这会造成管理决策上的短期性:只注重短期的成本降低,而未能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建设管理会计对策

首先,创新管理会计对象。对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信息等无形资产的处理在管理会计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势必拉动管理会计和重点由物质经济下重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向重视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的管理转变。知识经济是多元经济,它不仅要求管理会计越来越多地处理与物质资源有关的经济业务,还要处理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和揭示等。信息流动将影响管理会计人员工作的所有方面,包括如何和何时产生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传输信息、揭示信息以及评价信息。对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势必成为管理会计新的“制高点”。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从个别企业转向企业集团。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企业内部纵向组织间的管理关系,不再是等级森严的“集权式”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独立性较强,拥有较大自的“自主式”管理。管理会计组织也从过去的事业部制转向业务部门经理权限较大的企业内公司制,以及合并企业集团的分厂制的管理会计。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分权化的越势,迫使企业集团实施管理创新,一方面确保投资的保值与增值;另一方面增强内部公司或部门的压力和内在动力,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一方面是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鉴于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应当从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研究必须扎根于企业管理实践,必须从价值管理角度对企业实践中的一些新理论与新方法加以总结、提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多元化方向发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课题、行业、理论、方法等进行综合研究,改变过去单一研究的状况;第二,多课题研究同时并举,多行业部门的综合研究将使其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第三,多学科在相互渗透,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互结合,使研究结果具有更为广泛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是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创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会计是高科技、新市场需求和现代管理三者结合、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因此,其分析方法应在传统的老三论与新三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把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新的管理方式纳入其分析方法之中,并广泛采用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预警分析和质量成本分析等方法。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对诸如“网上公司”、“网上银行”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以便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再次,把握管理会计发展趋势。借鉴先进国家管理会计的科学成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从属物,它与管理环境密切联系。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均不同于西方,直接应用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不合适的。西方管理会计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同时,还要结合本国和本企业的特点来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应将管理会计体系纳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之中。目前,西方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的概念和内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广义的管理会计包含内容太多,管理会计与现代管理过多的融合,使其失去了会计的特征。我们认为,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应适当地加以限制,不能失去会计的特征。由于西方管理会计涉及范围过宽,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其发展经历曲折,成效不甚显著。因此,我们应当适度地界定管理会计内容,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篇2

1.对管理会计对象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对内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而是拓展到了包括购买商、供应商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等在内的整条供应链之上,管理的对象也不再仅仅是实物资产,而是也包括信息技术资产等无形资产,这无疑会对管理会计造成巨大影响。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就需要从管理层次、供应链关系、资源分配以及决策程序等诸多方面入手调整过去的企业管理策略与组织模式,以便于有效掌控供应链上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管理会计为了满足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其对象就必然会发生变化。例如日本夏普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的对象不断扩展,当前公司共有66000名员工,服务于分布在全球30个国家的生产工厂、销售公司、技术研发机构和信贷公司,财务会计的对象涉及到购买商、供应商以及其他相关组织。

2.对管理会计功能的影响

管理会计的功能随着供应链之间的不断分权化而得到提升。当前会计管理的发展正在向多元化结构的方向迈进,为了适应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的职能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引领供应链间的活动,与此同时利用战略管理会计手段引导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经营活动符合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第二,供应链集团的管理会计采用内部审计以及内部转移价格等方式监控供应链上的交易,一旦出现问题会及时发现并解决,以此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有序运作。正如中航集团会计师顾惠忠所言:“管理会计不仅要努力降低当前成本,而且要立足于企业长远利益,因此要不断拓展财务的功能,由事后核算评价转变为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

3.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发展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大都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商业活动,而且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生产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不断密切,这就为管理会计简化核算方法、有效运用信息资源创造了可能。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首先是管理会计传统的方法受到冲击,加速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变革;其次是管理会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价值链分析法、供应链客户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决策与管理,从而实现不断创新。例如海尔集团通过价值链分析提出了“休克鱼”的理念,与日本三洋公司、青岛红星电器等十多家公司开展并购,从而开始以低成本运作实现资本扩展,截止到2012年在全球建立了60多个贸易公司和21个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之一。

4、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上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协同关系,而且企业之间协同关系的优劣是影响供应链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中航光电”管理层透过公司历年经营数据发现,公司约10%的客户为公司贡献了约80%的收入,公司不到20%的客户占公司总应收账款额的80%以上,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掌握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和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详细数据,在企业中作用更为突出。要想优化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打造一条高效完整的供应链,就需要有一个理论与技术兼备的人才队伍,这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管理会计应用的创新举措

1.创新管理会计目标

传统的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效益、强化企业管理为目标,旨在实现企业现金净流量和利润的最大化,然而这一目标忽视了市场竞争中的诸多风险因素,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国内知名肉食品加工企业XL在2012年生猪出栏量超过7亿,肉制品产量达到1400万吨,因此经常受到猪肉供应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在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常常面临经营风险。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的价值是有形与无形资产、内部与外部市场以及现实与未来收益的综合性表现,不稳定性很大,因此管理会计的目标应当是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且要实现由立足于企业自身的价值向立足于整个供应链价值的转变,将实现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例如供应链管理条件下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交易协同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获得最高效益,因此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的目标应当定格在协调和优化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上。再如中航集团在南京有一个6万平米的项目,然而当时只有2亿元资金,依靠2亿资金建成的项目很难保证质量,但是集团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实施长远规划,通过融资将资金扩展到了3亿元,从而将其打造成了南京的标志性项目。

2.更新管理会计对象

篇3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imperative,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and promoting the conditions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bu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y new things need to take the objective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as a foundation and protec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troduce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finally made status analysis of condi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关键词: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现状分析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human resources;management accounting;statu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9-02

0引言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它是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的成本和管理活动,是会计科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

1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人力资源会计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的巴登和赫曼逊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这个概念。应该说:人力资源会计曾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获得较快的发展,一些公司纷纷效仿,采纳了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1980年,著名会计家潘序伦先生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著名文章,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建议既要计量人才成本,又要讲求效益,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问题;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以及整个社会对知识经济的关注,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呈现出“柳暗花明”的现象,人力资源的会计问题成为新经济下会计问题的热点。

2人力资源的定义取向

2.1 西方会计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不变资本(简称C),是介于智力成果与一般资源的以独特形式存在于企业中的特定资产,具有资产的一般特性:①它蕴藏着可能的未来收益;②它为某一特定的主体所拥有或控制;③为取得或控制人力资源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已发生;④它可以用货币计量。就是说: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其理由是劳动力的使用权没有实物形态,企业在聘用期内可长期使用,且能为企业带来利益。

2.2 我国会计学者站在马克思的实用价值理论的立场认为人力资源是可变资本(简称V),其核心是劳动力。

2.3 面对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将人力资源确定为可变资本还是不可变的理论我认为都有些片面。目前,理论界对此提出三个观点: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总和);二是包含于人体内的特定能力(智力或体力);三是具有服务潜能的抽象的人。相对而言,我认为第一观点更为科学合理,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既“人”),而且体现了其量的规定性(既“人口”),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有劳动力或服务潜能,可以简单的说,人力资源=C+V。

3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首先,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室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确认、计量、记录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加以分析。其次,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是提供人力资源投资信息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会计通过人力资源取得、开发的耗费和产生的效益等数据信息,不仅能够反映投资效果,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投资行为,提高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后,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是提高使用效率的需要。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为了使每个人能衡量自己在企业中价值,激励员工充分发挥积极性,必须借助富有说服力的数字资料予以说明,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4我国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条件及现状分析

目前,理论界对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三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权益会计。与其他两种会计模式相比,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更具有使用价值,更符合我国国情,因为它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源所有者与财力物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产权主体地位,肯定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它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本的有效结合,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运作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下面我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1 从客观经济条件角度分析

4.1.1 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价值进行计量,只有建立人才自由流动、信息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提供客观依据,降低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成本。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政治制度变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多重分割局面,具体表现为:城乡分隔、地区分隔、部门分离、劳动力市场与从属劳动力市场分隔等,这种局面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无法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对人力资源取得和补偿的价值估计,降低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质量。

4.1.2 完善的分配制度推行人力资源会计,肯定人力资源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需要有完善的分配制度作保障。现阶段,我国的价值分配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而生产要素参与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的形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还无法为人力资源了解的推行提供制度支持。

4.1.3 完善的产权制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仍集中在如何建立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如何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于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产权制度设置尚未涉及。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的核心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的问题,这将影响到企业现有的收益分配格局。只有确立新的人力资本与资本平等的产权关系,现行会计才能由传统的对资本价值运动的反映转为对全面产权价值运动的反映,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得以推行。

4.1.4 技术条件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依赖于高水平的会计队伍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性质。这些工作需要高素质,高效率的会计人员利用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主的信息技术进行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4.2 从会计角度分析

4.2.1 确认理论界对人力资源是否符合资产的定义和性质,是否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人力资产等方面存在分歧。按照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素的确认必须符合四项基本条件:①可定义性;②可计量性;③相关性;④可靠性。那么人力资源是否可以资产呢?这一直是许多年来诸多学者提出质疑的一个问题。资产是“一个主体,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那么,主要能够为企业贡献未来的经济利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就不该有所区别,而都应该在财务报告中进行一致性的表述。

4.2.2 计量如何对企业人力资产进行计量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在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模式中,确认人力资产的同时会带来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因此,对人力资产计量也要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对企业使用人力资源应支付补偿而形成的负债部分,主要按以工资为基础的计量方法确定。二是对人力资本增加所有者权益的部分,主要以人力资本所有未来的财富创造能力为估计顾及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所有者最终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数额。目前,学术界虽提出许多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但由于劳动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以工资报酬率为基础还是以收益为基础的价值计量方法,都以众多假设条件为前提,从而导致数据结果因客观性较差、成本较大而难以被接受。

4.2.3 记录会计上对人力资产的记录,主要指将人力资产纳入账户体系进行后续反映的阶段。目前,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更多重视劳动者将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后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问题,而忽视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后劳动者对企业承担亏损的处理,事实上,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经营成果,主要取决于有主观能动性的劳动者,包括管理者的领导才能,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发挥等方面,因此劳动者对企业盈亏承担重大责任。

4.2.4 报告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层次和经济范畴的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是否必要,取决于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笔者认为:在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科技信息披露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无法及时进行“学习”,相对科学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因为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培训,若不通过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方法和程序加以资本化,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可能并不了解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此外,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追加投入,可以理解为以牺牲短期的现金流量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因此,可以肯定,如果企业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无法恰当地向资本市场进行报露,那么将导致资本市场低估企业未来的持久性盈利能力和投资报酬率,而且也可能导致企业价值的不确定性。

可见,无论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价值会计模式,还是权益会计模式,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质使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无法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客观经济条件的缺乏也是制约人力资源会计顺利推行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除要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还要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同时,我国也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推行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毛付根主编.《管理会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堂本估.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源定义的取向.财会通讯,2001,(2).

[3]李世聪.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财会通讯,2001,(8).

[4]葛家澍,杜兴强.人力资源会计及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彩色模式(上、下).财会通讯,2001,(11)、(12).

[5]杨纪琉.会计专题.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6]李翔华.会计基本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篇4

【关键词】 低碳战略管理; 管理会计; 碳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012-05

一、引言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是一种低成本信任机制,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参与管理的信息系统。查特菲尔德(1989)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郭道扬(2000)也指出:会计学的创立是在产业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后对经济管理提出一系列新问题,会计界参与解决这些新问题后的必然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管制日益严格,在解决环境核算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环境会计应运而生[1]。人为温室气体(GHG)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市场手段将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建立了碳排放约束机制和碳交易机制。在碳排放约束机制下,企业只有获得碳排放权才能合规排放。碳排放权确立后,有必要单独计量和反映碳排放的成本与风险,于是碳会计从排污权交易会计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会计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碳会计框架体系[2-6]、碳管理会计[7-10]、碳战略管理[11-14]、低碳战略管理会计方法[15-17]、碳战略成本会计[18-19]、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内容和措施[20]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发现对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形成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

在环境不确定和“低碳经济”条件下,碳会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支持企业战略转型,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发挥碳会计的更大作用,就应该在发展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碳战略管理会计。本文认为,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是在环境不确定和低碳经济①下,为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提供碳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参与企业战略管理,使企业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条件,对推动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进行碳会计变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1所示,本文对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深入了解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机制,推动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二、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的动力机制

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机制是界定碳排放权并通过碳排放交易实现全球碳减排成本最小化,而这一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低碳战略管理。在低碳经济下,企业面临低碳合规性风险、低碳声誉风险和低碳竞争力风险。由于企业低碳管理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此,只有将碳管理纳入战略管理框架,建立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才能从战略角度权衡低碳战略管理的收益与风险,才能真正建立现低碳经济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保障机制。

(一)外部压力:全球气候治理和碳排放管制的推动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周围的境况。环境有自身的发展演化规律和容量阈值,环境规律一旦破坏或超过其承载能力,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各种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比较小,人类没有遇到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化、海洋污染等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气候变暖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②的超量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庇古税”和科斯定理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理论,找到了用市场手段治理污染物排放的机制。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启了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合作序幕,1997年《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建立了三类减排合作机制③,允许在总量交易机制(Cap-and-Trade)或基线信用机制(Credit-and-Baseline)下开展碳排放交易。

杭州G20峰会上,中美双方共同签署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6年11月4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正式生效。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签署表明,全球碳排放管制得到前所未有的一致认可。全球碳排放管制将越来越严格,企业将碳管理纳入低碳战略管理,具有广泛的战略利益。全球气候治理和碳排放管制日益严格的外在压力,推动企业将低碳管理纳入战略管理,建立和完善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采取自愿低碳发展战略。

(二)内部动力:自愿低碳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面临碳排放管制约束。在总量交易机制下,控排企业的碳排放不能超过配额,如果实际碳排放量超过配额,就要在碳市场购买配额。另外,企业为满足顾客低碳要求,产品要有碳标签;随着绿色消费概念的兴起和被广泛认同,消费者也开始呼吁披露所购买商品的碳足迹④。在低碳经济下,企业需要在碳减排成本和碳减排收益之间寻求战略平衡,企业应该在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价过程中始终将低碳理念植入其中,将“低碳经济”和战略管理结合起来;将获得竞争优势和低碳发展,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如西门子公司在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过程中,能够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可口可乐的碳友好战略、攀钢的节能减排战略、丰田汽车公司低碳技术发展战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战略、哈飞汽车公司的低碳战略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让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表1所示,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其影响,而在考虑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其影响的过程中,就需要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因此,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是低碳经济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的条件

战略是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将发现的市场机会和自身能力相结合的一整套相互协调的使命和行动。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实施的管理,包括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价等管理活动。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应该包括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系统、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执行与控制系统以及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与反馈系统[20]。和传统会计发展过程一样,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经济管理理论的推动。下列条件为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碳会计研究为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指引

碳会计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框架范畴,逐步渗透到广义会计学的其他领域,碳成本会计、碳管理会计、碳审计甚至是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等都已成为碳会计扩展的新内容。近年来,国内外有学者主张将碳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之中[2,4-6,18,21]。Ratnatunga et al.[21]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将有助于企业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财务战略和相关业绩评价。甚至需要在供应链管理中整合碳足迹管理,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向低碳模式的转变。因而,碳管理会计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和经营运作,还涉及上下游交易对象之间的联合管理。Stechemesser et al.[2]在综合128篇碳会计研究文献后强调了碳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在利益相关者低碳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将气候变化视角整合到公司绿色经营或碳管理以及战略管理中变得十分关键;碳管理在向低碳未来转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碳管理能使一个公司识别碳排放源,测量碳排放量。Dina et al. [22]根据减排承诺和参与减排行动的积极性两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分类,其中将高承诺和采取前瞻性行动的公司称为环境创新者,剩下的公司称为环境追随者。传统的组织认为,经营和低碳经济是没有关系的,面对低碳经济,只能被动调整;相反,前瞻性公司采取整体思路高效地将低碳思想整合到追求高额绿色利润的实践中。Hartmann et al.[23]建议整合碳会计进入传统决策和报告过程,同时还建议建立一个为企业提供整体供应链,同时确保供应链合作网络中的合作伙伴对碳排放能够达成共识的供应链框架(供应链环境分析工具)。

国内关于碳管理会计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如低碳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18];论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析[24];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19];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4];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模式研究[17];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框架调整[8];企业碳管理会计系统构建研究[9];企业碳财务战略体系构建研究[10];排放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16];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内容和措施研究[20]等。这些文献分析了将碳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建立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必要性、低碳经济视角下碳管理会计的体系和方法,有些已经涉及到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有的涉及到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方法,有的涉及到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内容和措施,为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指引。

(二)碳大数据、云会计可以为企业碳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Q策支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英国作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对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进行了生动阐述。厦门大学李建平教授认为,大数据指那些超过传统数据系统处理能力、超越经典统计思想研究范围、不借用网络无法用主流软件工具及技术进行单机分析的复杂数据的集合。对于这一数据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和合理的时间内,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创新统计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获取、管理、分析,揭示隐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模式和知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碳交易市场数据、行业碳足迹数据、碳固数据均有望全部检测、记录和存储,企业碳排放数据、碳固数据、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也能够全部记录和存储起来;另一方面,云计算、云会计、数据挖掘、数据库知识发现、商业智能等技术可以发现蕴藏在碳数据背后的知识(规律和模式)。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企业不仅可以利用碳市场、行业、企业和产品供应链积累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碳排放和碳固等信息,还可以进行碳数据分析和挖掘,为“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管理提供碳信息和决策支持。

(三)碳减排和碳固技术拓展了企业低碳发展战略空间

21世纪,碳排放导致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的同时,各种减排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和清洁发展技术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为企业减排和发展低碳战略提供了更多的战略选择,另外,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碳固技术也发展起来了,这些技术为企业在碳排放和碳固之间,在寻找战略发展联盟方面提供了战略机会。

(四)信息技术奠定了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低碳战略管理会计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硬件、软件、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智能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碳信息和其他战略信息能够及时记录和分析,使企业内部碳资源和其他战略资源信息高度集成和整合,并对外部环境变化信息做出适时反应,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市场出现的各种机会,并形成企业战略。

四、结语

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应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将其环境责任推卸于社会。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管制日益严格的情况下,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内部化,环境会计应运而生。影响范围最大、影响程度最深、最受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最重要的市场机制是碳排放交易机制。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发展,碳会计从排污权交易会计中独立出来,并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框架范畴,扩展到碳管理会计、碳审计甚至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等领域。企业建立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需要会计理论的成熟、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等条件,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推动和碳市场的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企业战略管理和会计发展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要使碳会计信息具有战略管理相关性,并为企业在“低碳经济”下进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就必须大力发展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娄欣轩,陈仲裁.基于决策有用观的环境会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6):51-56.

[2] KRISTIN S,et al. Carbon account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6(11):17-38.

[3] CHRIST K L, BURRITT R L.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the significance of contingent variables for adop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1(2):163-173.

[4] 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55-60.

[5] 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5):3-9.

[6] 徐爱玲.企业碳会计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14(8):111-120.

[7] STEFAN S,et al. Carbon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and management. Status quo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36(11):1-16.

[8] 陆云芝.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框架调整[J].财会月刊,2013(9下):107-108.

[9] 何建国,余占江.企业碳管理会计系统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2015(16):36-37.

[10] 王琳,肖序.企业碳财务战略体系构建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172.

[11] CARRANO A L, PAZOUR J A,ROY D, et al. Selection emissions of palle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carbon impact[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 2015,164(6):258-270.

[12] CADEZ S, CZERNY A.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carbon-intensive firm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5): 4132-4143.

[13] LEE K H.Carbon accounting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2,36(17):83-93.

[14] TSENG S C,HUNG S W.A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model considering the social cos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14,133(15):315-322.

[15] 蒋雨珊,李波.碳管制与交易政策下企业生产管理优化问题[J].系统工程,2014(2):150-153.

[16] 谢东明,林翰文.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基于企业目标和社会环保目标的实现[J].会计研究,2012(6):81-88.

[17] 李虹,周莹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模式研究[J]. 会计研究,2011(4):88-92.

[18] 乔薇,冯巧根.低碳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J]. 理论月刊,2011(10):150-154.

[19] 雨田木子,王砷.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6):135-136.

[20] 魏玉平,曾国安.论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J].财务与会计,2016(22):76-78.

[21] RATNATUNGA J T D. BALACHANDRAN K R.Carbon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the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Fiance,2009,24(2):333-354.

[22] DINA W,JANEK R.Carb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n uncertain carbonomic environment――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oal-fa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96 (11):397-406.

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银行 管理会计 挑战 建议

一、经济新常态下对管理会计提出更广阔的应用需求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经济环境、金融改革、金融竞争都将促使银行转变盈利增长方式,银行业务结构、盈利模式和风控格局都不得不加快转型,转型的总体方向是业务驱动向客户驱动转型,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市场细分转型,这必须依托以管理会计体系的实施应用,同时也为管理会计创造了更大作为空间。

(一)经营模式转型的需要

新形势下,银行利差持续收窄、优质资源稀缺属性凸显,银行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应摆脱单纯“规模情结”和“速度偏好”,通过“内涵式发展”,追求有效益的规模增长,推动全面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要求必须提高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依托基于定量化管理技术搭建的管理会计平台。

(二)银行管理架构改革的需要

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银行需要构建以客户和产品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由传统的分行制组织架构不断向事业部制酝酿和发展。推行事业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业务线或产品线进行精准的责任定位和计量,而管理会计为产品和客户的盈利量化衡量、为银行推进事业部改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三)支持银行市场细分、差异化经营的需要

客户是银行盈利的来源,通过产品、渠道满足目标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已是整个银行业的共识。只有通过管理会计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化,挖掘并归纳总结不同类别客户的产品需求、风险偏好、消费习惯等,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所想、所需”的金融服务,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才能有效落地。

(四)促进前中后台协调管理、高效运行的需要

在现行银行业经营管理中,由于职责分工不同,前台部门主要关注客户拓展、维护和业务开发等;主要关注风险管控、政策和策略制订等;后台主要关注核算、业务处理和支持等。不同的定位、出发点和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项策略在前中后台执行过程中,出现协调不一致、缺乏效率的情况。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其“大数据”“精细化”的优势,将前中后台有效串联、统一,使信息在各个环节间共享,对各项业务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呈现,进而提高内部运行效率,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银行业具体实践来看,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

(一)管理会计理论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卡普兰认为,没有理论指导的会计实践通常带有盲目性。相比一般企业而言,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更具复杂性、行业特殊性,如伴随银行经营特性而产生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资本管理及风险管理等。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都在加速推进管理会计实施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未形成具有银行特色、系统、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管理会计与银行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比较困难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经营方式逐步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型”,管理会计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但受限于一是管理会计自身发展距离管理要求尚存一定差距;二是部分部门,尤其是前端业务部门,经营理念尚未转变到位,对于规模发展的关注远高于对经营效益的关心,导致管理会计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全面融合存在一定困难。管理会计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如何鼓励前台应用管理会计,实现其各经营管理环节的有效渗透,涉及经营理念的转变、业务流程的再造、实施路径的搭建等,这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问题急需解决

全球特许会计师协会(CGMA)2014年在其公布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中,明确提出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如会计和财务技能等)、商业技能(指在不同商业环境之中恰当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影响能力(指在组织中能影响和帮助其他人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等四项基本能力。从实务出发,管理会计工作涉及预测学、运筹学、决策学、信息经济学、控制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照要求与现实看,现有从业人员还是有较大提升和培养空间的。

(四)管理会计数据的完整化和标准化尚有提升空间

管理会计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后,金融企业对其的探索和实践从未间断过,各大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也不断增强,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一是前端业务系统信息录入较为粗放,导致核算信息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精细化的信息处理要求;二是管理会计支持决策所需的某些业务信息(非业务核算必要信息),前端数据录入不完整,导致管理会计信息缺失或不全面等,管理会计数据的完整化、系统化尚有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数据信息由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且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存在手工调整等过程,这就造成了数据信息分散、数据统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整合平台,对管理会计的基础数据质量和权威性带来一定影响。

三、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主要应对建议

一是建议加快出台应用指引。集合金融学会、银行协会团体力量,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将实践中的普遍规律、成熟作法提炼总结,上升到制度指引层面,出台针对金融业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特别是实践指导性强的应用指引,对于提升整体金融业经营管理实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是在应用实施上,要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明确管理会计职能定位,找好驱动抓手,如将管理会计应用模型与资源配置、审批权限、业绩评价等管理手段结合起来,监促和引导更多的部门和人员关注管理会计。

三是多渠道引导管理会计人员培养。外部建议从资格、职称等方面,引导、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提高银行业管理会计人员软硬能力。银行内部,建议建立财务人员激励机制,提升其参与经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进一步提升基础数据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全面、准确、精细、完整、权威的信息是管理会计应用和支持决策的基础,为更好地提高管理会计数据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建议:①进一步明确数据的归口管理部门,保证相关数据只有一个出口;②加强统计数据的系统化建设,避免临时、人为的手工调整;③将管理会计所需信息列为前端业务系统必输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④建立数据信息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持续提高数据质量;⑤建立管理计与前端业务的互动机制,即当管理会计需新增业务信息时,可将需求反馈给前端业务系统,前后台协同联动,共同提高数据质量,避免前端业务系统无数据,后端分析手工处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