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2、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3、知识沉旧,转化率低,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4、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5、原因5.毕业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就业难。首先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学无术或者学无所得,没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力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无法实现就业。其次是因为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一些公司和企业也相应地提高了标准和要求,严格的挑选毕业大学生,寻求专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
6、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7、大学生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论文摘要: 针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在大背景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应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
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关键词:就业难;形成原因;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影响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如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以及与大学生相关的学校教育、政策支持、家庭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为更好地制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启示及指导。
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而且这种断层已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种断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期望与就业环境的差距。如今,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对目标企业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有着很高很多的要求,而这些在大学生看来“很合理”的要求,却很少由企业能够符合于满足,这种大学生的“期许”与企业实际环境的差距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阻碍之一。2.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不可否认,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接受过高等教育,其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企业现在在招募员工的时候,更看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而这一点,正是大学生的“致命伤”,是大学生的缺陷之一,而它也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带来了许多困难。3.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欠缺。大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却失去了许多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这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方面前欠缺较多,给其寻找工作带来许多不便。4.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当下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要求应聘者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及期限,而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所以工作经验欠缺较多,这也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大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其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同时,大学也是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部门,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培训机制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只有不断完善大学教育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其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是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往往采取一种消极或“无实际作为”的做法,忽视了学生校外适应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欠缺,毕业后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3.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就业服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就业信息的传递、求职技巧的指导以及在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桥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三、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就业政策也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就业政策效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便现在:政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以及政策宣传与执行的力度。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要使就业政策符合实际中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宣传与执行力度,使大学生对政策有更深的了解,使政策能更好的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
四、社会家庭方面的原因
社会与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它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就业:1.整体层面:整体层面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产生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整体层面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少。2.具体层面:具体层面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它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必须将具体层面的因素考虑就去。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校、政府政策以及社会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大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背景下,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从这四个主要因素入手,重点推进,全面突破,消除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一切因素,只有这样,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才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游钧.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1).
自1978年中国恢复大学入学开始制度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大学教学质量降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第三次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尤其户籍制度的存在就限制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准备不足,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关健词】 女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扩招数量不断增加,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逐渐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我国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下,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女人只能够做家庭中诸如洗衣做饭的轻活,其余工作只能依靠男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女性自然会对某一些行业和岗位的选择有偏好,而对某一类行业在心理上进行排斥,进而造成女性择业行业类型少、范围小,从而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男强女弱的思想,轻视女性的社会偏见,使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前就遭遇到了不平等待遇。
2、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影响就业
男女生理、心理、性格上的差别,是造成女性在择业竞争中处于不利情况的主要原因。以现有中小学制算,女性高中或大学毕业后,从一般规律看基本处在婚育年龄,结婚、怀孕、哺乳期,养孩子、照顾老人,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工作的延续性。还有,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完善的女性生育福利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福利一部分要由用人单位承担,加重了用人单位的社会负担。因此,长期以来“用女不如用男”的心理在决策者、甚至是女性领导的潜意识当中,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另外,女性在心理上,容易情绪化,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在实践活动中缺乏自信,意志不够坚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女性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自身的就业。
3、当前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为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改制改革,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高校某些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使毕业的学生不受市场青睐;高校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毕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有业不能就”的尴尬局面。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企业纷纷裁员以求自保,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
现阶段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制定和出台鼓励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引进激励与制约机制,对经营性单位招收女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予以减免税等奖励,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同时通过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减少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权利。对受到歧视或处于不利地位的女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2、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扬长避短
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上与男生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女大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如:女生普遍具有温柔、贤惠、细腻的性格;感知能力较强,形象记忆较好,想象力较为丰富;尤其在语言能力上比男生更具优势,女性一般学习掌握语言较快,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另外,在外语、阅读、精巧手工制作等方面也比男生略高一筹。这些都是女大学生的优势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握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地区和单位,从而获得择业成功。
3、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强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明确中心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对女大学生在就业技巧、形象礼仪、自身权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逐渐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及时掌握对女生的需求数量,建立女大学生人才库,举办女大学生就业讲座、专场招聘会,加大对女大学生的推荐工作,拓宽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选拔范围,确保女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显自己的实力,就一定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要多涉猎专业方面的前沿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其次要注重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女大学生在校时应当多参加实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再次,女大学生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就业观,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以热情、端庄、大方的仪态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充分展现自身的才华。最后,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导向,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
改革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投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要因“女”施教。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可通过选修、辅修等方式尽量为女大学生拓宽知识渠道,多给女大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总之,要彻底改变现状,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需要政府、学校、个人共同努力,全社会齐心协力。当然,社会不公是客观存在的,传统观念由来己久,要彻底改变仍需时日。女大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端正心态,自信自强,不懈奋斗,用自身的智慧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J].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学报,2006,(4).
[3] 周华珍.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
本文是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女性就业困惑与应对策略问题研究》课题编号:HB08BSH016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1.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首先,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上趋于现实化、功利化,对所在城市、薪水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缺乏主见的同时眼高手低,在择业中常常出现感性与现实间的偏差,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由于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致使用人单位选择性增多,随之要求普遍提高,毕业生间的竞争加剧。据调查表明,当前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成绩、个人素质以及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选拔,除个别紧缺专业外,几乎都是百里挑一、优中选优,这也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传统思维观念与当前形势不符
近年来,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灵活就业和创业者不断增多,这更加丰富了以往的就业模式。但是,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把就业的目光还仅仅局限于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上,认为只有“端上铁饭碗”才能算就业,把就业的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上,不能接受风险就业,追求保险就业。
2.2多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且缺少职业规划
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转型时期,他们往往对社会表现出较强的热情与新奇,但同时却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与职业规划,而且多数大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期望值过高,片面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所在地等因素。在这种状态下,毕业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和功利化,而很少真正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内在潜力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但一片渺茫”。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必定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生定位。
2.3毕业生自身实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明显
当前由于社会发展迅猛,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且越来越重视人才自身的素质、学习以及适应能力。但对于我国现阶段多数毕业生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致使他们对此信心不足,往往会出现心理素质差、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以及缺乏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问题。这种要求与实力的差距,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4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经常发生
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0多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另外,一些学生在签约后屡屡违约,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不诚信的主要标志之一。
上述现象之所以在多处大量发生,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大环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不诚信。其次,学校诚信教育的淡薄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再次,用人单位的高要求迫使部分学生“不诚信”。
因此,高校对于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诚信"观念深入学生大脑,变成他们的自觉意识和品质。
2.5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误区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首先,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多数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及时创造效益,在招聘过程中常常打出必须具备2年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要求,致使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弊端之一,但多数用人单位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可塑性,其实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多数大学生便能胜任工作;其次,部分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多数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愿意招聘男性为其工作,认为女性员工在日后的各项事宜多有不便,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再次,多数用人单位过分关注应聘者学历。多数单位错误认为,学历越高,能力越强,这不仅给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提高了门槛,还会造成部分人才浪费,致使不能各尽其能。
3.有效应对大学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3.1更新就业心态和传统理念
(1)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市场状态的条件下,转变传统就业模式,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利好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新兴就业理念,树立就业成功者典范,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大学生利用自身智慧和优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此带动部分大学生就业。
(2)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根据不同时期的就业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作出心态调整,在着重培养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扬长避短,从而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决策去面对就业,在心里上做到提前就业。
3.2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加竞争实力
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培养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养成,只有通过自身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就业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论文大全。论文大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仅凭一纸文凭就能轻松就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更加注重自身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选拔,当代大学生必须从个人实际能力入手,注重自我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养成,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总结和自我改造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从而适应市场需求。
3.3高校要因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
高校要因市场需求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首先,说明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从数量上已过于饱和,市场容纳不下,自然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其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生所学知识过于陈旧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一些高校不要在一味追求规模上宏大的同时却忽视了与市场的完全对接,更应在学生质量、专业设置、诚信教育以及所学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就业形势。
3.4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和思路
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既要领进门,又要送出门”。高校要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指派专职部门和专职老师负责指导,要针对自身学生特点制定相应指导方案,不要把就业指导单纯看成是几天或者几十天就能完成的事,要从新生入学初期便开始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必备的求职技能和相关知识,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竞争水平。
4结束语
随着大批毕业生的陆续涌入社会,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妥善安置大学生使其能够各尽其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论文大全。我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各部门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当前就业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和改善,才能让众多大学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玲.诚信缺失,就业市场谁受伤.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03,04.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5,2.
[3]蒋旭平.浅议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06.
[4]李世广.大学生就业指南[M].广州:华龄出版社,2004,(8).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难 举措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开始普遍存在,社会与市场没有向女大学毕业生提供与男大学毕业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成为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女性就业难理论的现实写照
女性就业难是一个全球性的就业现实,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这种事实的缩影。女性就业难在国外学术界已经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取得很多理论成果。菲尔普斯的统计性别歧视理论提出,雇主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需要聘用工作效率高和责任心强的雇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总是愿意雇佣有较高预期生产率的求职者担负替代成本较高的工作。布劳格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女性在就业市场上所遭受的差别待遇,主要是因为女性个人的人力资本,包括教育、技术培训和工作经验等不如男性的结果。贝克尔的劳动市场歧视理论以雇主的“歧视偏好”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差异现象,论证了歧视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不一致性。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理论认为,性别隔离导致了职业上的女性集聚,产生了所谓的“男性工作”和“女性工作”。另外,制度理论认为造成以及维持绝对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互动理论认为人们在求职、应聘、面试、职业安置、评估业绩、升职以及与客户、同事、上司、下属相处时都会有直接和间接互动发生。在互动交往中,人们自动地识别出对方的性别并以此作为交往的前提条件。女大学生作为女性就业群体,在上述理论的背景下,反射出全球性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之社会现实背景。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体制原因。一是女大学生生理成本。女大学生作为女性劳动者,其特殊的生理与经济成本冲突。在劳动力市场化的前提下,女大学生具有特殊的生理现象,如经期、怀孕分娩期、哺乳期,并且退休早于男性,女大学生承担的生育、家务、家庭照顾工作等与企业经济效益背离,客观上造成成本增加。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从经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会考虑由此带来的系列“损失”,必然会尽量不录用或少录用女大学生。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对女大学生就业的限制。我国《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都规定妇女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权利,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法律责任,对劳动力市场缺乏监督,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时,往往无可奈何。三是高校教育模式弊端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束缚。我国教育模式强调应试教育,学习好,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这种办学理念已不适应市场需要,市场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四是女大学生自身原因。不理性的择业观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认识问题,部分女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把待遇、交通、住房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担艰苦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就业准备不够充分,虽然女大学生在学业成绩、所得奖项、证书好于男生,但男生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以及就业渠道等好于女生。五是社会原因。传统性别文化导致性别歧视,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三从四德的传统性别文化,根植于全社会各领域,贯穿于政策制度制定、社会资源占有到职业性别隔离。女大学生就业选择被人为地局限于一定行业和职业,以致产生专业不对口、竞争激烈和高才低聘等现象。女大学生职业集中于教师、护士、社会工作者、服务等行业。六是经济原因。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经济原因。价值创造与创造者体力、智力和精力密切相关,女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与男生相比,往往处于劣势。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
女大学生就业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突出表现为就业难,必须通过一定制度安排与相应举措使这种不平等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内,为女大学生就业难寻找出路。唯如此才能尽量避免社会冲突,造就最大程度的社会和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是能够在不平等中找到背叛的原因。”乔纳森.H.特纳也认为,“不平等是冲突的最终根源。”
一是女大学生自身主动调适。树立理性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社会责任感,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不排斥到需要人才基层、偏远地区及农村去。积极面对就业歧视,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素质,增强心理承受力,勇敢展示才华,把自身资本、能力信息传递给市场。发挥女性优势,寻找就业渠道,大胆创业。主动做好求职准备,提高个人能力及社会经验积累,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二是完善教育体制。开设女子课堂,加强性别教育,塑造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现代女性形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可成立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就业观念,求职技能和就业心态培训,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分析力度,组织专为女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三是营造男女平等氛围。建设以人为本,以两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性别文化。承认男女具有同等人格和尊严,以权利个性化、选择多样化和向弱势群体倾斜为原则。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监督与救济。妇联与劳动、工商等部门对女大学生创业就行扶持。对女性从业者达一定比例单位,可通过立法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以国家补偿形式消除用人单位后顾之忧;建立女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监督制度;法院和法律援助机构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援助,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益。
参考文献:
[1]赵瑞美.职业性别隔离歧视小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
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总量供给增加、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协调、大学生就业观念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
西方学者总体上从四个视角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Katz等人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下降问题,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大量增加是造成其自身就业难的主要原因;Freeman基于过度教育的理论认为,高才低就和高才低不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下降。Paglian M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Betts等人通过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大学生对薪资过高的期望导致了大学生的失业。
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就业难原因的探析、就业难影响的分析、解决就业难对策的研究。其中对于就业难原因的探析的研究最多,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全国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211”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选择在地级市及以下城市就业的比例为40%,而实际就业比例为17%。①可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过大。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采用东北财经大学“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相关对策”课题组,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对全国63所高校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此次抽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本科生3566人,硕士生1061人,共计发放问卷470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4597份,有效回收率97.8%。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社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入情况、大学生工作搜寻变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基于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研究,本文选取大学生就业期望单位性质、期望就业城市类型、期望起薪、对专业是否对口的期望要求以及是否选择工作五个变量。
(二)数据分析
(1)对就业单位性质选择的期望。对于将来期望的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有1277人,占总数的35.81%;选择国有企业的有991人,占调查总数的27.76%,选择外资企业的有808人,占到22.66%;选择到私营企业的有435人,占11.92%,愿意到部队就业的人数为37人,占总数的1.02%;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的只有29人,占总数的0.81%。从数据可以看出,选择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就业地点的大学生最多,大于所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良好的工作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福利;另一方面受传统的大锅饭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意识里还是觉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较为体面。事实上,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薪资水平要低于企业员工的薪资水平。选择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居于次位,这与近年来国有企业员工的过高收入是相关的。而私营企业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虽然薪资水平较高,但未被大学生所认同,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收入过低,吸引的大学生还不到占总数的百分之一。然而,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政策的扶持,广大的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2)对就业城市的期望。就业的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第一步,在4597份有效问卷中,1792人选择到省会及以上城市就业,1612人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只有162人选择到农村就业,分别占总数的50.25%、45.21% 和 4.54%, 可见,由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便利的基础设施,较多的工作机会,省会及以上城市的就业人员的就业选择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大城市入门的障碍和较高的消费水平及巨大的就业压力,仍有45.21%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小城市就业。但事实上,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调查,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全国大学生的事实就业所在地,以地级以下的中小城市居多。以2007届毕业生为例,2007届毕业生毕业选择在“北上广”就业,而三年后选择离开“北上广”的比例为22.2%。
(3)对就业起薪的期望。期望起薪在2000元以下的大学生580人,占调查总数的16.27%;期望起薪在2000元~3000元的有1414人,占总数的39.65%;期望起薪3000元~4000元的有791人,占总数的22.18%;期望起薪在4000元~6000元的有715人占总数的20.15%;期望起薪在6000元以上的有66人,占总数的1.85%。大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在2000元~4000元的人数为61.83%,可见大学生的薪水期望和现实工作中的薪资水平是一致的,这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有1.85%的大学生的期望薪资水平在6000元以上,大学生对毕业以后的薪资水平的期望是日渐合理的。
三、结论
通过对全国的4597份大学生问卷数据的统计,选取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变量进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的期望就业单位类型以国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主,占到总数的63.51%,私营企业只占到总数的11.92%,这与我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需求量小,广大的私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多是相矛盾的。第二,大学生的期望就业城市中,省会以上城市所占的比例过大,这与大城市对人才的容纳量不相符,期望到农村和基层就业的人口的比例过小,而我国的农村和基层是最需要大学生的。第三,大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在2000~4000元的占到61.83%,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基本合理,这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相关的。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的就业的政策力度
目前,我国制定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还是不够的。虽然,国家制定了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暂时吸引了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但是并没有出台长期相应的配套措施。部分大学生一旦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就跳到城市进行二次就业,农村和基层成了大学生二次就业的跳板。因此,在薪酬水平上要制定不低于城市的工资水平。
(二)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大城市的发展已渐进饱和,对人口的容纳量已接近界限,而广大的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容纳量还很有很大的空间,而促进我国的整体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只有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吸引人才,吸引大学生就业。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长期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水平要远远高于私有企业,这就导致大量的大学生不愿意到私有企业就业。因此,建立覆盖城乡一体的无差异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关键。
注释:①数据来源于麦可思课题组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8-95.
[2] 吴要武,赵泉.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10(9):93-10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就业是一国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就业”是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已成为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情况
(一)上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是首次突破了600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高中、技校、中专这些院校毕业后选择不再继续深造而选择参加就业的这部分新增的劳动者,他们也都将会与大学毕业生争夺工作机会。
(三)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大大增加,也将与大学毕业生争夺就业机会。
庞大的就业群体要与大学生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外部就业环境分析
第一,国内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的竞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各种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多种类型的人才培训机构,这种新的培训模式直接挑战了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冲击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第二,人才市场更加注重“好”专业。所谓“好”专业就是指当前就业市场紧缺的专业。一直以来,大学所设专业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海外留学生归国影响国内大学生就业。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各方面条件不断改善,留学回国人员不断增加,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二)大学生供求矛盾分析
第一,大学生供求的总量矛盾。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加上累积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失业群体已十分庞大。而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缺口较大,短期内无法补足。
第二,大学生供求的质量矛盾。质量矛盾是由大学生综合素质下降与企业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造成的。部分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综合技能水平不高,择业能力不强,就业过程缺乏科学性。在大学生素质降低的同时,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却在提高,企业按照岗位的实际需求实施招聘,招聘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大学生供求的结构矛盾。由于供求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矛盾。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一)政府应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首先,政府应对各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等进行后续调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避免他们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选择不适合的专业和学校,从一开始就做出了错误的人力资本投资。
其次,为首次就业未能成功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较为充足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他们提供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渡过就业难关,使其尽快实现就业。
(二)深化高校改革
第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及专业的招生数量。
第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应合理定位、完善自我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学生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扎实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一技之长,自主创业,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创业活动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形成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大学毕业生需冷静看待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客观地分析个人特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在兼顾短期形势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增强主动性,积极把握机会,争取早日就业。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 蒋元涛.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3] 倪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8).
[4] 雷倩.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科园月刊, 2010(13).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暑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241-02
一、研究背景
从国内来看,从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推迟了初次就业时间,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学校师生比例失调、学校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下滑等诸多问题。2003年212万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到2014年已经达到749万。每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在90年代国企改制、经济改革后,取消了大学生工作分配制度,实行自主择业。高校扩招、自主择业的实施、大学生国家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得择业大学生越来越多、失业社会人员增多,同时就业信息渠道的不健全,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课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把就业问题放在执政的重要位置,高校也在积极探求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正在全球化金融危机和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找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同时在找出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综合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大学生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其次是社会就业信息渠道不健全;再次是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一)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
以陕西地区为例,陕西有76所高等普通院校,大学生人数100多万,其中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1万。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在毕业的时候依然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就业去向,个人就业视野面狭窄。
首先,在就业地域观念上,大部分同学还存在要在大城市就业的理念,“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在陕西来说,大部分就业大学生渴望留在西安。据对2012届100名本科毕业生就业跟踪,发现有近80人留在西安。整体来看,留在西安的大学生生存压力大,大部分居住在城中村,平均工资待遇2500元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大学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感觉回到中小城市失去了上大学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高考扩招导致了整体教育质量下滑。大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多,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不了解。很多大学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水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的本领,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就业状况。21世纪以来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认识问题过于主观,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就业技能不熟练、综合素质低,存在就业误区。
第三,大学生个人知识转化能力存在问题,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化地运用到就业实践中去。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即使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多数毕业大学生认为“创业不如就业”。
总而言之,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就业观念不明确和职业价值取向不明晰,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业信息渠道不健全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健全,难以使资源最大化和合理化利用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高校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行各业的就业信息。同时,社会人才需求单位对高校就业大学生也没有全面、详尽的了解。甚至有些单位盲目设置招聘条件,如需要有一定时长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应届毕业生难以就业。
高校也难以掌握全部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动态,难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就业方向。大部分用人单位,仅仅从大的专业去拟定招聘条件。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办学理念落后,对市场需求不了解,专业设置与社会大的市场脱节,缺乏市场意识,造成了供需结构性不协调。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导致有些专业就业难供大于求,有些专业就业紧缺供不应求。
毕业大学生、大学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三方缺乏良好的就业信息渠道,缺少就业平台。这种情况导致了供需矛盾锐化、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以实现最优化和合理化。
(三)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缺失
高校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缺乏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高校扩招,导致高校在校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数量增多,直接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人力资源缺乏。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不够专业化、标准化,有些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本身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不了解,对学生专业了解不充分,难以对毕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队伍难以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进行专门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观念滞后,就业指导队伍本身就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高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不完备,与社会和毕业生的需要存在差距。有些高校还是利用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传统的培训授课,完全与社会和毕业生的需求脱节,直接导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难以实现就业创业培训的有效应,不能很好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高校培育机制和社会等方面寻求解决对策。首先,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理念;其次,要创立健全的高校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再次,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队伍。还需要从社会、政府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这个社会性难题。
(一)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普遍具有职业意识薄弱、求职能力差、求职过程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缺乏与职业共同发展的能力,整体的职业成熟度不够。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从入学教育开始实施,由辅导员进行爱国爱校等入学教育的同时,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职业规划专题教育。由专业化指导队伍分析大的社会就业形势,对高校各专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进行择业就业时,应该更多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要不断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出国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视野,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四年时间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实现自我人生定位,完成择业就业。
(二)健全高校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已经不能够适应毕业生就业的需要。积极利用现代化设备,打造就业平台,把大学生、就业单位相关信息放到共享到平台。同时,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空余时间到用人单位进行相关学习和见习等。高校应该建立市场需求预测和需求调研,积极联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以高校培养为主,用人单位提供培养意见为辅的培养模式。
此外,高校就业平台搭建应该追求开放性和多样化,开展宣讲会、毕业就业生经验交流会、网络人力资源培训、模拟招聘会、模拟就业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平台。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后,结合本校的专业进行分析,找出专业设置不合理性所在,提出能够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科学性课程和培训体系。
(三)建立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队伍
高校和社会都应该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就业服务团队,应该努力向学科化、职业化发展。尤其是高校,应该从多层次进行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不应该仅仅把就业工作交给就业指导中心或辅导员。应该把任课教师、导师,甚至是学生干部,都纳入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任课教师和导师也了解就业形势,在授课和指导时有具体的针对性。学生干部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在组织活动中有所侧重。应吸收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加入到就业指导队伍中。
对一线的就业指导队伍组成人员进行持续的专业化、标准化培训,同时与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使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学校相关专业和优势传介给用人单位,同时从用人单位了解到岗位需求。
(四)积极发挥社会和政府的作用
社会用人单位应该主动了解毕业生整体状况,更新用人观念,不故意设置招聘条件,给毕业生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时间。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应该保持经济稳步持续增长,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关键还要努力缩小城乡、地区经济收入差异和生活水平,出台更多政策,协调人才就业的确性不平衡和结构性失调状况,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持续扩大就业。国家要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协调东西部教育,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扩大人才交流范围和深度。
21世纪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政府和企业应该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培养过程,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交流中心,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需求改革力度,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便捷的就业渠道和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已经实施了16年。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毕业生进入社会进行择业就业,也有12年之久。高校继续保持扩招,毕业人数有增无减,就业信息和平台依旧不健全,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依旧存在。总体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性问题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和高校的问题。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盲目就业现象是主要的原因。同时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和渠道不够完善,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和标准化,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盲目设置招聘条件等,使得就业难这一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社会市场的自我调节、高校就业平台搭建完善和学生自身职业规划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有兴,黄林楠,蒋菊.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2]黄昌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3]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关键词: 经济复苏 高校毕业生 就业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扩招后逐渐显现出来的。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增速非常明显,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至12月底,就业率达84%,有近45万人没有就业;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11万人,至年底,就业率87%,有近8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10年就业形势相对好转,至12月底,631万毕业生就业率90.7%,有近60万毕业生未找到工作;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上一年基本持平,650万毕业生有90.6%至年底实现就业,有61万人找不到工作。由此可见,就业率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是未就业人数每年仍然有几十万之多。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第二年,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通道,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社会需求岗位增多,招工难一时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在一片喜人的形势下,我们看到经济复苏还具有不确定性,需求岗位增多也含隐忧,2011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提前占有了2012年毕业生的部分就业岗位。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创纪录的680万人,再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将会有700多万大学生需要就业,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浙江省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比较快,需求岗位相对比较多,高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9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22.9万人,就业率达93.3%;2010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25.1万人,就业率近95.9%;2011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25.4万人,就业率96.9%。即使有如此高的就业率,我们也必须看到,2009年,浙江省有1.5万余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2010年未按时就业的有1万余人,2011年没有找到工作的近8千人。2012年,由于经济复苏,浙江省企业招聘岗位需求上升明显,与此同时,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创历史新高达到26.9万余人,加之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对全国各地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使得本省高校毕业生仍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保就业,仍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面临的头等大事。
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复苏需求岗位增多,就业仍然不容易。
2011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9%。据浙江省统计局2012年5月9日公布的信息显示,2012年一季度浙江省投资结构出现进一步优化调整迹象,制造业投资延续2011年以来的平稳增长势头,基础设施投资增幅比1-2月明显回升,而近两年持续高增长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出现明显回落态势,而其他部分服务业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5月14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浙江全省企业用人需求缓慢减弱,全省从业人员呈现中低速增长的趋势,一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88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55万人,增长6.0%;1-2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676.7万人,比2011年同期减少1.0%,一季度就业增长进一步趋缓。事实上,浙江省2012年高校毕业生外部就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从2011年下半年就可以感受到了。自从2011年11月27日浙江省201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活动全面启动以来,进入各高校进行招聘的单位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与往年相比增幅明显,开出的薪酬也普遍高于往年,毕业生挑选单位、挑选岗位的机会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和往年相比,2012年一季度进入浙江省高校进行招聘的单位及招聘岗位增加超过30%。很多媒体上也大篇幅报道企业招工是多么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按理说,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应当是一片光明,应当没有就业难问题。但事实却非如此,根据我对浙江省最大的高校聚集地——拥有14所高校、近20万大学生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显示,至4月底,各高校毕业生已经和用人单位签约的平均在20%以下,很多毕业生还在不断跳槽,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单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因经济形势好转而得到解决,过去是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却演变成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同时并存。究其原因,一方面,浙江全省各地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需求的员工蓝领普工(包括服务员)占一半以上,而需求的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工资待遇普遍比过去有所提高,但物价上涨较快,所增加的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被快速增长的住房、住宿、吃饭、出行等生活成本抵消,种种客观原因致使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择业观念、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造成的,下面具体分析。
2.毕业生就业青睐大城市,扎堆现象明显。
根据我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2012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并不是完全合理的,他们大都愿意选择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嘉兴、湖州等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市区工作,其中尤其愿意留在杭州上班,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各大中型城市的郊县工作,更不愿意去乡镇所在地企业就业。青睐大城市单位,轻视基层单位的现象非常突出。调查反馈资料显示,有35.9%的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市区”就业,有29.6%的毕业生选择在“其他城市市区”工作,二者合计高达65.5%;选择去杭州郊县或其他城市郊县工作的分别为9.5%、3.7%,两者合计为13.2%;仅有3.1%的毕业生愿意到乡镇所在地基层单位工作(见图1)。“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很多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甚至没有考虑到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机会的稀少等不利因素。毕业生就业不愿意到县及县以下地方工作,扎堆大城市,就业地点选择得过于集中导致就业难。
图1 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分析
3.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进入理想单位困难。
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质量滑坡,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相吻合,加之大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理解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叹息难以进入理想的单位工作。根据我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012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在问及“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们大都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23.6%的毕业生认为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太多,18.9%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单位(特别是企业)不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15.2%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需求不大,13.0%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知识、能力不够,12.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不愿到郊县、乡镇工作,11.6%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见图2)。结合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本身。根据统计,毕业生知识、能力不够,不愿到郊县、乡镇工作,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这三项占37%,而这主要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所以决定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还是其自身因素,建议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合理定位,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使自己在求职道路上能够脱颖而出,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
图2 应届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三、破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经济复苏、社会需求岗位增多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仍然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携手推进。首先是毕业生,毕业生本身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能力,走向基层;其次是政府,政府不仅要出台支持政策,还应该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社会层面,应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价值取向,不管何处就业,都是展示自身能力、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1.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走向基层。
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分析报告显示:全省企业缺工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而这些企业所在地相当一部分并不在大中型城市的市区。毕业生们最愿意去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用人计划少,用人要求高,竞争相当激烈,成功进入的基本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大中型城市所在地的大中型企业人才的需求总数相对不多,要求还比较高,很多毕业生被挡在门外。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浙江省的一些县及县级市乃至乡镇,如造纸企业集中的富阳、家具制造企业集中的湖州安吉、纺织企业集中的绍兴柯桥、小商品积聚地义乌等,存在大量员工人数在500—600人左右,企业产值在1-2亿元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队伍中,很少有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少量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现在经济复苏,企业扩大生产,除需要普工外,还缺乏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但是屡次人才招聘会上却难以招到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感觉这些企业所在地方偏僻,不在大中型城市,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只有2、3个月就跳槽了。在浙江省各处广泛存在的这些中小型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普遍较低却感叹招不到人才更留不住人才。如果每年能够招聘到部分毕业生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尽管企业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复杂,但是,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所在地位置偏僻,假如它们在杭州市区,只需坐等人才上门就行。当然客观情况是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都在大城市或其周边安营扎寨的。所以,毕业生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求职视野,把眼光转向基层,转向需要自己的地方,到大中型城市郊县或乡镇级地方工作,在那里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2.毕业生应该提高能力,进入职场。
现在很多毕业生自视甚高,眼高手低,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实际上,很多人的职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职场礼仪不太懂,团队意识较差。很多企业负责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现在的毕业生有智商缺情商,有学历缺经历,喜安逸怕吃苦,无法完全胜任企业的管理要求。像杭州一家大型企业一次面试过程中,涉及一个日常公文处理的Word文档操作,结果是参与面试的20人中,有16人没有按照要求完成Word文档操作。这些应聘面试者中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高职生,他们的简历上无一例外地都注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毕业生能力的不足除自身因素外,当然也可能涉及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改革等诸多问题,毕业生应该增强这些基本能力以满足进入职场的需要。目前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3.社会应该多方协作,解决难题。
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主要是因为在小地方工作、生活都不方便,文化娱乐设施匮乏,交通不便,治安环境不好等。社会各方面应该珍惜大学生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切身问题,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应该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相继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对规范就业市场、帮助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各高校也应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各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既是对毕业生负责,又是对国家、对整个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杨华云.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新华网,2011.1.26.
[2]董洪亮,袁贵仁.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民网,2010.11.19.
[3]章咪佳.浙江“201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启幕.钱江晚报,2011.11.29.
[4]夏宝龙.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经济网,2012.1.18.
[5]浙江省统计局.一季度浙江服务业发展稳中趋好.浙江统计信息网,2012.5.9.
[6]浙江省统计局.企业用工需求谨慎 劳动力市场初显回暖——2012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浙江统计信息网,2012.5.14.
[7]北京大学.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光明日报,2012.4.25.
[8]白天亮,杨杰.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0.6%.人民日报,2012.3.7.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
1.宏观经济减速、体制改革滞后使得就业渠道变窄
因为经济体制改革迟滞,国有企业的强化,尤其是垄断企业占有大量资源,导致接纳就业多的民营企业弱化,再加上宏观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就业难是必然的结果。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不流通是造成就业渠道变窄的重要因素。
2.高校教育方向和大学生就业需求“错轨”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供需错位。近年来扩招最多的是文科生,专业设置不合市场需求。扩招不根据市场需要,迟早会引发就业问题。人人网一份调查显示,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且多数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3.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对于80%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快乐的生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往往有热情,无方向,在社会碰壁后便会选择逃避。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不愿忍受基层工作的辛苦。那么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呢?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是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定位不准确和社会大环境变革以及高等学校教育脱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这几方面下手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对策
1.教育必须回归本质,就是让学生“成人”。
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而目前的教育目标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变。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有些岗位上,大学生的薪酬不及农民工。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在大学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不配套,盲目实行大学扩招和对高等教育的极度推崇,却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远远滞后,这个问题值得相关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深思。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必须从根上抓起,从小学开始,进行“教育创新”,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培育学生的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等核心要素。淡化体制内、外的差异,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需要给大学生就业一个流通的渠道,让他们对未来有所希望。
2.高校应实施全过程渗透式的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如果只是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能力需求、求职技巧等内容,而没有实际的求职操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模拟求职演练,把课堂变职场,不断学习提高,能够逐步积累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编排和教学应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进行合理设置。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
3.大学生择业就业应有就业指导全程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