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范文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篇1

一、桂林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桂林的生态旅游资源桂林坐落于广西的北部,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但因其自然环境价值,还在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这座美丽的城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于天下。并且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同时桂林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华夏五千的璀璨文明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并且与这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出了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风情。桂林的山青水秀与民族风情二者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共同打造出一个人间的旅游天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感受桂林风情。桂林位于广西北部,位于喀斯特岩溶盆地的中部,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它以甲天下的山水为依托,以桂林市城区为核心,辐射12县的生态旅游区,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共性,又有高大、雄、险、幽的特色,发展潜力巨大,深受国内外游人的青睐。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的漓江,水碧,风景如画;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充满神秘色彩;城市绿肺般的会仙湿地及桂柳古运河以及人与自然协和一体的奇观--龙脊梯田等。奇丽的自然山水与桂林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以及民族文化孕育了桂林的民族风情,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形成了桂林充满色彩和强烈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景观。

(二)桂林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桂林的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桂林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游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总值也直线飙升。但是不能否认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能,人们过多的关注于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对旅游环境的保护,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近年来桂林旅游景区垃圾成堆的现象十分普遍,原始森林白色污染严重,使原有的旅游价值丧失殆尽。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工业发展带来的三废使桂林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空气质量也有所下降。而且在旅游景区大兴土木建设酒店等等,破坏了桂林的原始生态环境。这些都使得桂林旅游业的自然环境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市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例如:我市漓江支流的小东江、南溪河、桃花江等普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尤其是部分河流还穿越市内著名景区,严重影响了桂林市旅游形象。近三年来,随着新城市建设的开展,机动车辆的增加,桂林市的空气质量也正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指标已名列全区前列,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

(三)在保护环基础上开展生态体验式旅游的必要性“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发展旅游业以来,桂林就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是游客心中向往的神圣的天堂,但是近几年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以往游客来到桂林市区都会因美景逗留数日,但是现在大部分游客经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桂林市只是暂时歇歇脚,而后就去了县域旅游景区。可见桂林市由游客的聚集地成了游客的集散地,而桂林县域的旅游业却正在悄然崛起,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市区环境污染加重,景区旅游资源破坏严重造成的。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业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了。从桂林开始发展旅游业开始,就一直采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进行城市旅游的宣传,可近年来桂林市区已从游客目的的转变为游客集散地,游客在市区的停留时间逐渐缩短,县域旅游强势崛起,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的同时,也是在对优美自然环境的选择。近年来桂林市政府出于保护漓江的目的,正逐步将市行政中心职能从主城区西迁至临桂,也是为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游览空间,以达到建设旅游胜地的目的。因此,当前开展老城区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将传统观光游升级为生态体验式旅游显得十分重要。

(四)桂林发展环保、生态体验旅游项目的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显示,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市逐渐开展治理市内水利环境的工作,通过“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得桂林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对桂林市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同去年相比大幅度上涨,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也直线飙升,对周围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从政府角度来讲,创造绿色生态城市是桂林市基本的出发点,自《桂林市城市总规划》颁布后,我们以其为指导又制定了《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桂林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轨道中,并通过制定“一带两江三楔四线”布局结构,合理分配各类园林绿地,将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并且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大力加强对桂林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为打造桂林五位一体的生态格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桂林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实际案例来看,近年来,桂林市政府逐步开展对市内水体环境的治理工作,“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为桂林旅游抹上了浓黑重彩的一笔,2014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40%,此外,其二期工程通过疏浚桃花江、建设两岸生态乡村旅游的模式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将此模式继续扩大至城市周边将有力地增强桂林市旅游的竞争力。从政策层面来讲,桂林市以创建绿色生态城市为出发点,以国务院批准的《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了《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到了城市总体规划中,该规划确定了“一带两江三楔四线”的系统布局结构,使各类园林绿地合理分布,紧密联系。其中,“一带”是指漓江城市段建设滨水绿带,形成绿色廊道,把城市其他绿地串联起来。“两江”指在小东江、桃花江沿岸开辟规模不等的园林绿地,形成城市中心东西两翼的两条绿色风景带。“三楔”即七星-尧山组团绿楔、西山-芦笛组团绿楔、黑山-龙泉组团绿楔,从三个方深入主城,并实现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四线”即城市周边的尧山景区背景线、龙泉景区背景线、芦笛景区背景线、桂海景区背景线,这四条城市背景线构筑了郊野景观。

二、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增强旅游竞争力途径的探究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凸显生态宜居环境优势1、要使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提条件,明确旅游资源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相应的地方政策给予实质性的保护。2、适当控制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增加旅游的文化、科技含量,以缓解环境压力。上工业项目要与治污防污工程同步进行,防止先污染再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相对集中布局,搞好功能区划分,对污染源集中控制,严禁污染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快城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生活污水不、垃圾直接污染土壤和水源。4、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推行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充分考虑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防止过度开发和短期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桂林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环境脆弱度高,旅游承受能力有限。我市是以旅游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实体,只有旅游资源健康发展,才能使旅游产品获得依托,最终促成旅游业的循环健康发展。

(二)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1、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2、桂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桂林生态旅游开发要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积极推行电动旅游汽车、燃气旅游汽车。鼓励桂林旅游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低能耗技术。在桂林景区建设中培育一批低能耗景区。推进漓江游船能源系统改造工程,漓江游船动力系统改造为电力发动机或混合动力发动机。在桂林旅游乡村建设中,努力打造原生态的文明乡村。3、桂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特色性开发”原则。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正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

(三)对开发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议据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桂林在旅游业的发展凸显不平衡,市区和县域出现脱节的现象。相比较而言,桂林市的旅游业发展比较迅猛,但是旅游资源的破坏程度较大,发展潜力受阻;而桂林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相对较慢,但是完好的保留了更多的旅游资源,环境污染较小,旅游价值较高,发展潜力无限。因此,我们应该将市区和县域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坚持以市区带动县域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对市区旅游资源保护的同时,还要适当开发县域的旅游资源。同时还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坚持持续开发,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同时还要与当地的特色相结合,使桂林的旅游风光在旅游届别具一格。桂林市生态旅游资源存在城区与县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受城镇规模景响较大,小城镇对自然生态破坏较小,如阳朔的自然生态景观就明显强过桂林市区,同样的山水,但县城的景观明显山更青水更绿。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宏观发展方向,包括经济发展方向、市域经济发展平衡、旅游发展方向等,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原则,经济效益和市场为导向,兼顾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利益,做好利益协调工作,严格按照持可续发展理论及生态旅游的理论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开发。对于开发商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另外在进行景点设计上也应保持自然的原始韵味,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自然观;日本庭院;和服;日本料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侧的一个岛国,共有6800多座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冲绳是其主要岛屿[1](P2)。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为渔业及水稻种植业带来了便利,也使日本人祖祖辈辈与自然生活在一起。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日本人带来的恩惠和养育,使其对自然怀有深切的感恩。但较多的自然灾害也使日本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对自然充满敬畏。因此,日本人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对自然的领悟——如果没有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亲近自然,尊崇自然和敬畏自然成为日本人典型的自然观。

一、日本人自然观的表现

日本人一直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与自然的共存。对日本人来说,与自然保持协调、保护自然远远比与自然对立、征服自然更重要。这种自然观渗透于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建筑

日本庭院的设计主要突出自然景观的美,这种美并非自然本身的姿态,而是利用借景的手法搭配池塘、假山、树木和流水,并使用缩景手法,使其呈现出大自然原有的风貌。这种设计将实景的所有精华凝缩在庭院中,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和地面上再现大自然的本貌。“枯山水”是现代日本庭院的灵魂---用石料寓意大山、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河川、海洋甚至云雾[2]。与西洋学中重视几何图形规则的美相对,日本庭院是将外部自然景观融入到庭院设计中的不对称的美。

日本的个人住宅多是独门独院,庭院中种满了灌木、花草和蔬菜。为了与高温多湿的气候相适应,房屋多采用木质结构,柱子和地板也保留木头本身的颜色和木纹。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通风采光又避免了湿气[3](P159)。屋顶多设计成陡斜状,并留有小窗,以利用屋顶的积雪防寒。室内和室外设计活动式拉门,一打开则能将室外的景色尽收眼底。与西洋式的房屋相比,日式住宅更亲近自然,将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即使是洋式建筑,也一定有铺着榻榻米的房间。榻榻米的使用符合日本四季分明的特征,使房间冬暖夏凉。现代日本人在建筑私宅时,为了美观和保护木材多采用建筑材料或瓷砖贴面,但室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木质的屋顶、地板、梁柱和隔断等,无不散发着浓厚的自然气息。

(二)服饰

日本人对于能称得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和服,要求从穿着季节到花纹图案与自然保持一致[4]。和服的颜色随季节变化,春夏以红色、粉色和白色为主,秋冬则采用蓝色、绿色等较深色调。图案多与自然息息相关,春天在和服上常能看到樱花、杜鹃花和桃;夏天则是向日葵、蝴蝶和贝壳;秋天是红叶、和葡萄;冬天以雪和梅花为主。由于全年雨量充足,日本成为世界上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因此日本人对植物的依存度很高,所以制作和服时多使用麻类和木棉等材质。经常在夏季穿着的“浴衣”的一大优势就是采用棉布质地,透气性好。

(三)饮食

众所周知的“日本料理”是日本的独有菜式,讲究五色五法五味。五色是指白黄红蓝黑,五味则指酸甜苦辣咸,五法指生煮烤炸蒸五种烹调方式[1](P87)。四条隆彦在《日本料理做法》中称:“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即美味不应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他进一步解释说,每一种食物都有它本身内蕴的真味,只要将这种真味不借助火工或尽可能地少借助火工、不借助调料或尽可能地少借助调料开发出来就是上好的厨师了。若要添加一点风味的话,大抵只能在不损坏食物材料本身所含有的香味的原则下进

行[4]。由此可见,使用新鲜的食材少调料地烹调,是日本菜的重要特征。以“生鱼片”为代表的生冷食物是日本特有的文化,而且日本人讲求吃鱼的季节性:春季吃鲷鱼,初夏吃松鱼,盛夏吃鳗鱼,初秋吃鲭花鱼,秋季吃刀鱼,深秋吃鲑鱼,冬天吃鲫鱼。这一点说明日本菜不仅善用材料的原味,更注重春夏秋冬的季节感和材料的季节性。

日本人常常将糕点做成动植物的形状,并以植物命名,或者用树叶装饰,使之赏心悦目。比如樱叶饼,不仅用樱花树的叶子来包裹,做面饼的粉也被染成樱花的粉红色。

食物之外的餐具的使用在日本也被赋予了极强的美感。从颜色、形状、材质上都要迎合季节的变化,并在装盘后点缀树叶、萝卜丝、等[5]。

(四)艺术

日本文化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感,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亲近与接纳自然,尽可能地排除人工因素,以最大限度发挥自然本身的美。这种观念无论在茶道、花道还是俳句或文学作品方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对茶杯、茶具、茶室的摆设、茶亭的鉴赏及主客之间的情感交流。集大成者千利休将茶道的素养归纳为四规,即和静清寂。“和静”主要指茶会上主客彼此的礼节,“清寂”则专指茶室茶亭清静闲寂的气氛[3](P156)。

插花并非只是将自然中的插花素材剪下以供装饰,还融合了一种艺术理念,即运用自然的容姿风采,或者在插花素材的组合上贯彻天地人的形式,将花草固有的自然形态完美地展现出来[1](P249)。

俳句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风月为主要咏诵内容。而作为俳句灵魂的季语的出现更是日本人自然观的直接体现。其鲜活地展示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春夏秋冬的四时风情,山川草木的优雅风姿,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以及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微妙的心理变

化[6]。

在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中,得到深刻描绘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和草木的千姿百态,反映出主人公生活的情感波澜及不同男女的神态和心理,从而使自然与人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室町时代世阿弥的《风姿花传》、平安时代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以及镰仓时代兼好法师的《徒然草》,也都对四季变化表现出了纤细和多彩的感受性。

(五)语言

日本人的自然观更为显著地体现在其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吃饭前「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的使用,表达了日本人对神、对自然和对食物的感激之情。谈到与自然相关的事物时加敬称更是日本人独有的特点,如お山(山)お水(水)的使用,无一不体现出日本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7]。日本人与他人的寒暄往往从天气状况开始。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不错啊)いい天気になりましたね。(天气转好了啊)等。日语中大量拟声拟态词的存在,更与日本人酷爱大自然的天性有关。其使用使日语在发音时犹如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比如ニャーニゃー(猫叫声),ワンワン(狗叫声),ザーザー(雨声)等词汇。必须提到的还有两个单词,一个是「初物,即谷物蔬果等在收获季节第一批采摘的物品;另一个是「旬物,即正值收获季节的食物,也就是中文里所指的“时令菜”。日本人认为「初物和「旬物的食材未被加工,保留了自然的风味,所以最为鲜美。

二、我国环境现状

以上所述的日本人的自然观,成为日本国内环境良好的先决条件。我国人民在对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过程中虽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却无法抵御人口的过速增长和对环境的无序使用所产生的种种威胁。

(一)大气污染严重

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监测的468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有227个,占48.5%。全国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3万吨。严重的空气污染使我国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同时对我国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酸雨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腐蚀仪器设备并造成森林植物大面积死亡。

(二)水体污染仍存在威胁

2011年十大水系中除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水质总体为优,长江、珠江水系,浙闽片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之外,黄河、松花江、淮河及辽河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海河水系甚至到达了中度污染的程度。水体污染使得有效耕地面积减少,农产品质量下降,渔业生产严重受损,水资源供应更为紧张,甚至严重威胁到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室内环境污染严重[8]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室内环境污染更需要引起人类的关注。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森林灾害严重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20.36%。2011年,主要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为1168万公顷。其中虫害、病害、鼠(兔)害及有害植物发生面积分别到达845万公顷、120万公顷、203万公顷和16万公顷。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5550起,受害森林面积为2.7万公顷,因灾伤亡91人。

(五)外来物种入侵

最新统计,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已达500种左右,近十年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的入侵物种至少29种,平均年递增2~3种。初步估计外来物种入侵每年对中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达1198.8亿元。

三、适合我国的环境保护策略[9](P152)

日本著名哲学家梅原猛认为,解决当代环境危机,必须彻底放弃征服自然的观念和文明方式,与自然共生[10](P36)。当前,日本社会结构已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类型,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类型转变[11]。日本人认为,自然授予他们无限恩惠的同时,也具有人类无法抵抗的威力。所以无论如何发展技术,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也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前提。日本人在环保意识中所秉承的这种自然观对中国的环保事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在日本,很多地方冲洗厕所用的都是再生水,大多是工厂废水循环利用。加强我国人民环境保护意识,应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在使用热水时,可以先接凉水用来浇花,洗衣服、马桶或地板;夏季使用空调,每调高一到两摄氏度,电耗会降低10%;去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既经济又环保;面巾纸尽量双面使用;纸张使用后回收使用其背面。

(二)节能减排,优化废弃物处理方式

节能减排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饮食上拒绝野生动物,以保持生态平衡;居住上充分利用太阳能、雨水等资源,使用节能灯,修建垃圾分类回收站;交通上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回收电子废弃物,其成本一般低于开采自然矿床。

(三)发展循环经济[11]

节能减排、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构筑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四、总结

中国的环境现状已清晰地证明了恩格斯的观点: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日本人对自然的畏惧感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态度,值得我国借鉴。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处,尽量避免以损害自然界的方式来谋求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丽君. 日本纵横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蒙雪雯. 从日本庭院艺术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J].教师,2009,(18):127-128.

[3]刘笑明. 日本国家概况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张谦. 从衣食住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J].科技信息,2009,(14):514.

[5]姜辉. 日本人崇尚自然的美意识 [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4):47-48.

[6]林娟娟. 从俳句中的季语解读日本人民族的自然审美观 [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0-45.

[7]赵清华. 崇尚自然的民族——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J].日语知识,2001,(4):28-29.

[8]苗得雨,周孝德,程文,李洋.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管理措施 [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1):36-38.

[9]高静. 外国人是怎样环保的 [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10]梅原猛. 共生与循环的哲学 [M].日本:小学馆,1996.

篇3

一、引言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但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当,就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环境和资源危机。因此,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时,首先要意识到资源环境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要性,采取严格的措施,才能确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育,但不少地方也存在利用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服务的现象,这加剧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对植物的影响

火灾是植物最大的威胁,会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烟头、野炊等均可能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踩踏除了会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还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群落的演替,造成植物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变化。另外,游客的采摘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掠夺式的采摘往往会使这些物种濒临灭绝。同时,游客的进入还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险。

(二)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游客的进入,打破了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规律,增加了它们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它们的繁育,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比如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经在河滩灌丛常见的鸟类、兽类以及爬行动物等,有些如今已难觅踪迹,一些物种甚至开始向外迁徙逃离。游客的投喂,改变了动物的觅食习惯,降低了物种野外生存能力。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驱使下,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对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三)对土壤的影响

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的踩踏会引起地表、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土壤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区内酒店、餐馆等场所排放的废水以及水上娱乐项目产生的尾气、燃油排放和游客丢弃的生活垃圾,这些污染物极易造成水质的污染,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由于水体清理难度大、自我修复速度慢,因此很多污染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五)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服务设施和车船的废气排放。煤气和液化气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汽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固体垃圾堆积产生的恶臭等,都会对保护区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个别保护区甚至开设了野炊项目,这不仅增加了火灾隐患,也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六)对景观的影响

一些保护区完全不顾保护区环境承载能力,大量兴建旅游设施,破坏了保护区自然景观和原始风貌。由于旅游道路的开发建设,人为形成了很多干扰廊道,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降低了保护效果。有些保护区甚至违规建设索道,大面积炸毁山体,严重破坏了区内自然景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失。

三、对策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纳入法制轨道。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任何项目都要坚持先环评再建设。对环境破坏大的项目,要坚决禁止;对环境保护者要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严控游客数量,加强环境监测

在旅游开发前,应先对保护区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并在运营过程中严控游客数量。应定期对保护区的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开发对保护区环境的破坏。

(三)加大环保宣传,倡导文明出游

利用一切媒体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的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保护区要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在游客游览过程中融入环保讲解的内容,帮助游客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

(四)加强部门协调,深化综合治理

要加强旅游、林业、环保、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部门联系和信息通报制度,以便形成合力,增强监管力度。建议成立由林业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管理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和治理等工作。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国库;自然环境;保护

人民银行国库业务是围绕税收与财政支出等一系列收支活动而开展的业务,有其独特的特质,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进入20世纪,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自然环境污染不断,以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从而直接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将从人民银行国库业务角度出发探讨当前我国自然环境的资金投向,促进自然环境发展。

一、人民银行国库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民银行国库业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人民银行国库是反映财政的预算收支状况的,也就反映了国民经济的预算收支的方向。因此国库业务中显示自然环境的预算科目,反映和监督了预算收支的方向,具有可用性与可分析性,对自然资源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提供分析与建议。同时在自然环境保护里有的项目而在人民银行国库业务里没有的科目也可以随着国家对自然环境的重视,随着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业务的不断地发展得到充实。

二、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分析

人民银行国库业务涉及的面较广,既涉及微观面,也涉及宏观面。以下我们以人民银行的预算收支特点来分析自然环境保护,也可以了解到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特点。

(一)预算收入

在预算收入中,自然环境科目没有被单独列示,而是在资源税科目与非税收入中的各别科目列示,因此分布的较为分散。

1.中央级预算收入。中央级预算收入关于自然环境的科目有海洋石油资源税、中央森林植被恢复费等。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并且自然环境科目多以费形式缴纳,而费多为地方征收项目。因此,关于自然环境的中央级预算收入较少。

2.地方级预算收入。地方级预算收入关于自然环境的科目有其他资源税、地方森林植被恢复费、水资源补偿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等。地方预算收入多以费为主,税收项目很少。

3.中央与地方共享预算收入。包括资源税税款滞纳金、排污费收入、油污水化验费、林地补偿费、水土流失费等。由于中央与地方共享预算收入结合了中央与地方两级的优势,所以是三级预算收入中所含的科目最多的,但由于在兼顾中央与地方时,分成比例较难确定。

(二)预算支出

在人民银行国库预算支出中,自然环境科目被作为一个大类科目单独列示出来,从这一点来说明了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宏观治理的重视程度。自然环境预算支出科目共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其他环境保护支出等15个大类。

三、存在的问题

1.相对国际上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较早、法制健全,我国在对自然环境的研究上的起步较晚,自然环境法很不健全。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发展期,出现过以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所以就谈不上研究企业的自然环境,更别提对国库业务关于自然环境这个宏观层面上的研究。目前人民银行国库业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收入在非税收入领域中占比很小,近几年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加大了非税收入的重视,但是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在非税收入上的计算口径不一致,导致人民银行国库对非税收入很难跟踪与管理,关于人民银行国库业务的自然环境预算收入的跟踪与管理也就会出现一个瓶颈。所以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加快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与规范同时,要加大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在非税收入的沟通与合作力度。

2.人民银行国库业务中关于自然环境的预算收入没有对自然环境单独分类,支出科目不够细化,过于简单,没有自然环境保护的特色,这就使自然环境概念模糊,不利于相关数据分类与监督。

3.人民银行国库业务中关于自然环境的信息披露尚难真正实施。目前,我国企业在自然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上正进行艰苦的探索,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许多企业对自然环境信息披露是零散的和不系统的,自然环境信息在可靠性上不符合要求等。国库业务中得到的企业自然环境的信息披露几乎为零。

四、对策

1.完善相关的环境法规制度。细化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提高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国库业务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国库业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2.利用现在与国际差距不大的机会,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环境科目并运用于国库业务中。首先,相应增加国库业务中自然环境收支科目。其次,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税)的形式。再次,应形成合理的自然资原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国库的监督与协调作用。

3.进一步细化各预算收入与支出科目,加深人民银行国库与财政、税务、自然环境保护机构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对关于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进行沟通协调,对人民银行国库业务进行补充、改进。

4.在加大自然环境预算收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预算支出。自然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具有长远的重要的基础,一个国家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体现了对经济的驾驭能力。而对自然环境预算收支的控制是尤为关键。因此,不能使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过多,出现供大于求的方面,也不能使预算支出过大,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要使自然环境预算收支达到平衡。

篇5

关键词:智慧生态环境 作用机理 宁波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空间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如何协调发展,且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可持续发展考虑,人类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城市发展新思维,并陆续进行了实践。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和政府对于生态城市理论内涵的界定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且各国在城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各国在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各有侧重,但是在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然缺乏理论和实践论证。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使城市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还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谋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中之重。

研究概况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人类社会以自身为中心,认为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生活的外在载体或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用科学术语表述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是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地理环境,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社会环境则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矿区等。

生态环境最早组合为一个词需要追溯到1982年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由黄秉维院士提出的概念,最后形成了宪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由于当时的宪法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没有对名词做出解释,所以对其涵义一直争论至今。

如钱正英院士(2005)转述黄秉维院士后来的看法,认为生态环境中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杨士弘(2003)认为生态环境是指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众多因素的集合。马世骏、陈德辉(1995,2000)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提出,生态环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综合,以及主体对象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王孟本、邬江(2003,2005)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王如松(2005)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及万物生灵得以生存、发展、繁衍、进化的必要条件。以上观点都在一定层面上认同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它不是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加和而是融合。

陈百明(2012)根据对宪法第二十六条中关于生态环境涵义的解读,以及这些年来使用生态表征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经常被作为褒义形容词的实际情况,将生态环境定义为: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重大问题的、较符合人类理念的环境,或者说是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观点综述

从环境到智慧城市的不同阐述中,有其共性,论述如下:其一,各种学术观点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来谋求对概念的阐述和解析。其二,各种学术观点基于对追求人类理想状态的层面,对相关理念进行了解析。其三,各种学术观点都是基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和相应的科技水平对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四,各种学术观点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本。

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们对概念中包含的技术应用侧重点不同;二是不同的概念在应用上形成了从模糊到具体,再到更具体的层面。

智慧生态环境的内涵与外延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智慧生态环境应该定义为,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以人类与环境关系为主导的,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生态系统各要素做出智能的响应,且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近10多年来,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由城市发展而导致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世界银行指出,环境危机每年会消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2%,这其中绝大部分环境损耗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所致。

智慧生态环境的外延,从空间范围上来说,智慧生态环境必须依托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阐述才更有意义,且这些空间范围必须抓住具体的空间范畴来进行针对性研究,可以具体到一个国家,也可以细小到一个城镇、乡村等。从时间范围上来说,智慧生态环境不能不顾地区发展的实情,盲目的以环保为中心,摒弃经济发展;反过来发展也不成立,必须结合某个空间范围具体实践阶段,以区域内大多数人追求的理想状态为目标,有条不紊的开展相应的工作。从技术范围上来说,智慧生态环境必须正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主导,重点在于增强生态环境各要素的智能响应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弹性自调节功能。

智慧生态环境的三大环境构成

(一)城市生态环境构成

生态环境要素是基于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的要素。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地、矿物、海洋、河流、阳光、大气、水分等天然物质要素,以及地面、地下的各种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等人工物质要素。

杨上弘(2003)等认为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系统,那么,城市生态环境可以根据人类活动的参与程度分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相关分类表如表1所示。

(二)智慧生态环境的三大环境构成

基于生态环境概念发展起来的智慧生态环境,不仅需要继承生态环境的特性,同时也需要结合智慧生态环境的内涵,加入自己独特的要素,从而形成智慧生态环境的构成体系。

从图1可以看出,智慧生态环境要素构成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智慧信息技术等四大类要素组成,参考表1的具体分类,每个大类要素又可以细分成众多小类要素。

对比表1所示,可以认为社会环境对于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的概述更适合课题的研究,因此,后续研究以社会环境来替换对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的描述。

智慧城市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针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在内的各种信息需求,提供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的信息服务,智能化信息服务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从信息的特性来看,围绕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由各种智慧信息技术挖掘的信息,靠着信息的作用机理,又形成了一个围绕着人类作用的环境,可以称之为虚拟空间,该空间充斥着智慧生态环境方方面面的信息流。

国内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可以应对城市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的内在需求。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普遍认为,保护生态减少污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家都应该成为生态环保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人深受环境的影响,抛开环境论述人类的作用,意义和效用不大,必须强化环境的建设作用,进而通过环境影响人,在彼此的互动交互中,将智慧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到底。

结合上述论述,基于与人类互动的密切程度,可以将智慧生态环境的三大环境构成具体分成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虚拟空间环境等三大类,如图2所示。

智慧生态环境三大构成环境作用机理分析

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决定了研究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对智慧生态环境的三大构成环境进行分析,搞清楚彼此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而在后续建设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利用新一代智慧信息技术,给智慧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智能响应,方便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和执政理念,进而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的步伐,对于浙江宁波智慧生态环境建设而言,同样适用。

(一)三大环境围绕着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是虚拟空间环境,接下来是社会环境,最后是自然环境。人类是一个大的概念,包含多种分类。从代表者和被代表者的角度出发,课题组将人类分为政府和居民两类。作为居民代表者的政府,根据居民反映的需求,加上自己的意志,对自然环境进行了过度索取。作为生产和生活直接承受者的居民本身,在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忘记了节能环保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遭受自然环境报复时,只能将满腔怒火倾泻到政府身上。作为代表者的政府,“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执政思维,如何做到既能发展经济,又能克服自然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政府迫切需要改善的执政问题。

“适者生存”这一理念早已耳熟能详,人类在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不断的挑战自然环境的极限,人类早已将“适者生存”抛之脑后,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使之符合自己的意愿。按照趋利避害的观念,人类通过社会环境的改造,直接施加于自然环境,进而获得自己在物质和精神财富上的满足,丝毫不顾及或者说,一点也不愿意去考虑自然环境的弹性自调节能力。

因此,如何做到平衡人类需求,成为了保护宁波生态环境的根本。平衡不意味着压抑人类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需求,而是如何做到改变人类只知向自然环境索取,不懂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二)虚拟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知

如图2所示,从平面上来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反馈的信息要想被人类彻底感知,必须通过虚拟空间环境进行交互。从立体上来看,虚拟空间环境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作用,具有一种次序的效果,即虚拟空间环境依赖于社会环境反馈,而社会环境依赖于自然环境反馈,通过层层过滤,最后汇集形成虚拟空间环境信息。

从动态效果上来看,要想实现人类彻底的认知生态环境,必须对生态环境的各个环境构成进行全面覆盖。这就意味着,环绕人类周围的虚拟空间环境必须覆盖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即人类必须借助更先进的智慧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感知,进而在获悉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快速、及时、准确的反映,保护好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

利用智慧信息技术监控和改造生态环境,可以很好的使相关利益方,及时的溯本追源,查询导致环境破坏的责任方。从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反馈功能来看,这样的技术结合只能是一种事后追查,只能使人类陷入被动的反应状态。可以借助智慧技术对社会环境的主动深入,尤其是对造成自然环境可能恶化的重点要素,如城市化、乡镇、产业、社区等风险点进行主动探查,可以在事前获悉自然环境有可能破坏的原因,及时的追踪处理,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保护自然环境的弹性自调节功能。

根据智慧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内容,浙江宁波在建设自身的智慧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正视智慧技术有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即借助科技的力量,在物质和能量方面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索取,造成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因此,浙江宁波在建设智慧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清晰的知晓,使用智慧信息技术对自然环境作用的目的是什么?对社会环境作用的目的是什么?对虚拟空间环境作用的目的是什么?当目的明确之后,人类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得更好。

(三)社会环境借助城市化、产业化的力量直接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从逻辑上来分析,社会环境基于自然环境之上,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工环境。人类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借助于自身依赖的社会环境来实现,而社会环境则又向自然环境进行了索取或过度破坏。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环境成为了“因”一环,而自然环境成为了“果”一环。智慧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相关方应该把侧重点放在改善社会环境上,而不是放在改善自然环境层面上。

作为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之一的社会环境,包括了城市、乡镇和产业。浙江宁波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原来浙江宁波占地范围较小,到如今,已经包含了北仑区、江北区、江东区、鄞州区、镇海区、慈溪市、奉化市、海曙区、宁海县、象山县、余姚市等11个区县市。随着城市都市圈建设的兴起,可以预期的是,浙江宁波的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城乡之分逐步被打破,重新被整合。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城市面积范围扩大、原有自然景观被人工改造、土地性质被改变等,浙江宁波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随之发生变化。

产业的发展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推动起来的,浙江宁波的产业发展布局,从原有的港口城市到港航物流集散中心、临港大工业,再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浙江宁波自然环境的变化。作为物质和能量需求大户的产业,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压力。

浙江宁波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对宁波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其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性是,二者都压缩了浙江宁波自然环境的空间,对自然环境都带来一定的破坏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改善的要求比产业对自然环境改善的要求更大,城市化进程不仅承担着生产区域对自然环境的索取,更承载着生活区域对自然环境的索取。二者的交织效果叠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建设浙江宁波智慧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对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清晰界定,避免为了发展而发展,进而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更多破坏。

(四)自然环境仰赖于社会环境的停止扩张而维持自身脆弱的平衡

从静止的观点来看,如果把自然环境比作一个边界,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不断扩张,破坏程度直至与自然环境重合,进而自然环境完全变成社会环境,人类失去自然环境的保护,成为发展与生态失衡的受害者。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满,体现在执政部门获悉的突出环境问题投诉上,对于生态环境而言,这些突出问题恰恰构成了宁波智慧生态环境的环境因子构成。建设智慧生态环境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然环境而人为盲目的建设,而是为了更好的获悉造成已知自然环境因子失衡的原因,通过相关智慧技术获取的信息流的传递,使相关利益方及时获取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手段,及时改善宁波自然环境中处于失衡状态的环境因子的弹性自调节功能,在人类的帮助下,使自然环境能够回归自然,从而按照自身的运作规律进行弹性自调节,给人类以青天绿水的回报。

人类之所以无视自然环境的报复,推动社会环境对自然环境的不断侵蚀,根本原因在于人类通过虚拟空间环境获得的信息认知度不足,对社会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能力的判断力不够,进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不断扩张。当招致自然环境的报复时,人类依托有限的信息资源,又开始了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口号之称的行动,加速了社会环境掠夺自然环境的边界。

对于浙江宁波建设智慧生态环境而言,必须借助新一代智慧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空间环境的信息流,获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方面足够决策的信息,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社会环境系统中各构成要素效率的提升,进而促使更多的社会环境资源让位于自然环境,加大自然环境的生存空间,保护自然环境的弹性自调节功能。从而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能够有各自的独立空间,相互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钱正英.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5(7)

2.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科学出版社,2003

3.马世骏.马世骏文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陈德辉等.从生态系统理论探析生态环境的内涵[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12)

5.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J].生态学报,2003,23(9)

6.邬江.探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的内涵[J].科技术语研究,2005,7(2)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关系;问题;措施

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会计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是绿色会计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决定绿色会计的目标体系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会计的目标体系由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决定。而绿色会计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以自然环境和大自然的物质循环规律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用会计的方法核算和监督社会、自然环境资源,最终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协调并改善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以基本目标为基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具体有关资料。

(2)可持续发展决定绿色会计原则

为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绿色会计原则需要在传统会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改进。绿色会计原则中所包含的客观性、及时性原则的内容与传统会计原则的内容基本相同;而重要性原则的内容则与传统会计有所区别,其主要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按重要性有序排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等因素,进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资料;此外,还应明确一些特有的原则,如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等。

(3)可持续发展决定绿色会计基本假设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三个: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以及货币计量。绿色会计的会计主体主要指的是会计主体的经济行为。通过核算与监督会计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环境收益以及环境成本,从而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会计的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良好,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而绿色会计的货币计量,则和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一样,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货币进行计量。

(4)可持续发展决定绿色会计要素

为了达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致的目标,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需要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并且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相呼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与监督,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会计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类需要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进行发展,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污染物,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因此,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不能只是从自然中索取,也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企业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也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问题。企业因自然环境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大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严重与否、以及保护自然环境所进行的投资多少,都可以通过绿色会计进行准确、及时的计量。只有精准核算自然环境效益和自然环境成本,才能真正地把会计“绿色”化,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1.绿色会计相关理论尚不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会计的相关理论还是不成熟的:首先,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者忽视了对实用性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从而导致了绿色会计在我国具体的实践应用中缺乏理论基础;其次,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不规范。我国绿色会计的相关理论结构与法律体系都还不完善,由此导致绿色会计的具体信息披露方式缺乏统一,并且在披露时还存在不主动或者披露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2.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制度主要是国务院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准则、制度、办法等。但是,关于企业所涉及的社会、自然环境问题,财政部所制定的法规很少涉及;即使有些法律法规涉及了企业的社会、自然环境问题,但也只是限于理论层次,可操作性不高。这些都导致企业在具体的绿色会计计量、确认方面缺乏统一的准则。目前,我国绿色会计的监督体系也不是很健全。绿色会计是通过核算与监督会计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环境收益以及环境成本,从而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审计组织,企业所披露的绿色会计信息的内容与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也很难对其进行评价。

3.政府和企业等对绿色会计尚不够重视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但很大程度上是在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公众没有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家园的认知,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还是较差的;政府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及重视度也有待加强和提高;社会环保意识的缺失给企业带来了以破坏自然、浪费资源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会。由于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也是不积极的。在环境保护与企业自身发展之间,大多数企业更侧重于破坏自然环境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4.绿色会计相关专业人才稀缺

绿色会计是发展时间较短的新型学科,它是会计、管理、成本、经济、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交互融合而成,因此,绿色会计的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素质。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也大多数仅限于传统会计。另外,我国高校也尚未开设与绿色会计有关的专业课程,由此缺少了绿色会计相关人才输出的途径。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措施

1.推动绿色会计理论发展与创新

首先,实用性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学者多是侧重研究理论性较强的绿色会计理论,只有加强研究实用性理论,才能推动绿色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绿色会计信息、环境检测报告等使用者偏好进行研究,以便为绿色会计准则制度建设提供相应的信息数据支持。其次,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需要规范化。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监督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推行绿色会计,加强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质量,规范他们披露的行为是必然途径。

2.建立与完善绿色会计制度

建立完善绿色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作为会计学分支的绿色会计,应当在《会计法》中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国务院财政部也应根据《会计法》制定绿色会计具体的准则、制度、办法等;环境法也需要增加完善与绿色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大力度对于企业和个人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相关处罚。只有在法律上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才能促进其在我国快速的推行与发展。建立环境审计制度,强化对绿色会计再监督。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计,并且加强企业自身的绿色会计监督职能。只有从内外同时监督,才能保证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负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进而保证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渐满足社会公众对绿色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3.加强教育,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环保教育,向企业普及绿色会计知识,得到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政府理解与接受。同时,在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企业也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

4.加强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了推动绿色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全面、具体地培训会计从业人员的绿色会计知识。我国高校也应当开设与绿色会计有关的专业课程,旨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绿色会计专业人才,为国家绿色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增加力量。

参考文献:

[1]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2]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3]刘道旭.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商业会计,2011(12).

篇7

1. 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模式,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减少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湖北、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也制定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有关政策,准备付诸实施。

上述各种经济手段对于遏制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政出多门,缺少协调。如上所述,各个部门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收费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间重复,有的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这就削弱了国家作为自然环境资源所有者代表实现其价值的权威性,影响了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标准偏低,从而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手段单调。如上所述,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为征收税费这一种,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

资金挪用严重。既然收取的费用是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的体现,是自然资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为了维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这些费用必须再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恢复、保护与增殖项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挪用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据管辖权限收费,安排使用。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开发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辖者交费,这样,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就不能得到补偿,这部分价值实际是被挪到别处使用了。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

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洪灾;减灾;意识

0.引言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由暴雨或者径流所造成的洪水暴发现象极为严重。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全,并且维持正常的生产发展,我们必须要对自然灾害进行控制,尤其是洪水灾害。而控制洪水灾害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全民都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工作,才能够的有效的减少防洪减灾预防工作投入。

1.环境保护与洪灾的定义

从灾害发生的根源来说,我们可以直接将环境保护与自然洪涝灾害完全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来对自然环境灾害原因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而环境保护工作指的就是通过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科技技术上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不会受到进一步破坏及污染;同时,还必须要根据人类的需要,在保持环境健康的情况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使得自然环境能够更有利于人民的自然劳动,方便人民的生活,减少不利于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或者对生存不利的情况出现。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必须要在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高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机体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下出现非正常变异情况的出现;第二问题则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避免人类人工合成的对环境有极大污染的化工产品流入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自然健康性,以此来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能够在人类汲取的过程中不断恢复并且扩大,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河流水位暴涨而导致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暴雨季节所导致的上涨。出现这种超常规的水位蔓延时,会对河流下游的建筑、作物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甚至造成淹没灾害。当一个地方被河水、海水或雨水淹盖时,这个地方就是遇上了洪灾。从科学上划分,前者属“环境学”,后者属“灾害学”。

2.洪灾的形成

近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今天,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变为自然灾害。尽管这种干扰进程很慢,但累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显现出后果。

3.洪水的主要危害

3.1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中,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染物所污染。据水文部门对水环境监测,洪水期水质污染程度,往往比平水期污染更为严重。洪水期间,泥沙成为水流污染物的载体,附着在泥沙上污染物,滞留和堆积在水体内,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并形成新的污染源;随着洪水的冲刷,大量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从而导致污染物总量增加,并且紊动冲刷可能导致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形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3.2生态环境的破坏

伴随着洪水的发生,将造成土地的水力侵蚀,使松散的土壤受到洪水冲击而解体,进而被猛烈的迳流和洪水挟带流入河流之中,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贫瘠化和沙化,并使河道淤塞,水害不断。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土壤蓄水能力、渗透率、营养价值、有机质含量等表层土壤指标降低;另一方面,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沉积于河床,造成大多数河流河床有淤积抬高趋势,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并可能造成改道。严重的洪水会冲毁植被,居民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或绝产。农田(村)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流域野生动物被迫逃逸或被淹死,公路、铁路被冲毁,交通、信息受到阻隔,社会生态经济受到破坏。

3.3自然生物的破坏

洪水一方面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从而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如陆地的岸坡再造,水体的水量水质的激变,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淹没、冲击、压盖直接造成动植物体的死亡或生存威胁,影响了动植物群数量与种的多样性。而且,洪水的发生使得浅滩区和洪泛区的湿地重建,从而保护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纽带。

4.环境保护意识对防水减灾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暴雨洪水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特别容易造成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虽然和自然因素有关,但是只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就可以将植被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点,保证基本的生态平衡。

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河流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是森林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为的过度砍伐,植被遭到了破坏,涵养土壤的能力差,一旦遭遇了洪灾,就可能无限制的抬高水位,造成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极坏影响,而且局部的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的退化,人和自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的一些灾害事件中,环境保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为的不合理开发,这是利益的趋势,却给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大力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发展整体的经济布局。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强宣传和指导,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全面的减灾意识,人人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拥有保护生态的责任感。为了保证环境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坏的影响,我们更应该爱好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珍惜现有的资源,落实好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到提高生活质量上面。而旅游则是休闲放松的好方法。旅游业已成为了一个重要产业,为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的向往,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但近年来海南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自然环境,而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发展可持续性的、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与适度开发为原则,将自然生态景观作为基础开展的拥抱自然、享受自然的新型旅游形式。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使人们回归自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享受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二是通过生态旅游来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的美好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有重要的意义。为满足人们对拥抱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就要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反过来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满足人们的需求,带来经济效益,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对可持续发展有良好地推动作用。

二、海南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

(一)优秀的环境条件

海南省作为我国开发较晚、受环境污染较小的地区,有丰富的环境资源,拥有大片的自然保护区与原始森林。具2010年统计,海南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3%,而同期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2%。大量的森林带来了许多环境效益,如净化水资源。全海南80%以上的地表河流、湖泊及水库的水质都达到了国家二类以上标准。而大量的森林与优秀的水资源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当地人的普遍寿命明显延长,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海南的人口寿命更是达到了全国第一。海南有优秀的自然环境,足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对于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旅游业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方,靠近赤道,是我国最接近热带地区的省份。在这里有大量的原始森里,孕育了无数的热带的生物物种,是一个生物资源的宝库。据统计,在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仅海南所独有的物种就有670余个,其中植物物种多达630个。同时,海南还有众多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如香蕉、荔枝、咖啡、槟榔等,其中很多在我国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可在其中进行森林景观观光、果园采摘等众多生态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海南还有如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等山地旅游资源,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森林茂密,奇花异草肆意绽放。不但风景优美,且山势平缓,有利于旅游观光。海南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有苗、回、壮、黎等各具风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风俗吸引着人们前去游览,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而海南作为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其无边的大海更是旅游胜地。清澈的海水,松软的沙滩,美丽的珊瑚礁,加上我国最大的红树林,海南的海边旅游项目更是潜力无穷。

三、海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基础,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海南的环境已遭到破坏,部分地区破坏严重,甚至已无法进行生态旅游发展。所以,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当务之急,应在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的条件下,恢复森林覆盖率,保护自然环境。

(二)有计划合理开发

在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能盲目,应在进行开发之前进行调研,做好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规划、有目标地一步步实现资源的开发,杜绝在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浪费、反复和无规划开发,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进行破坏性开发。

(三)加强法规的管理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少不了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完善的法规则为科学的管理提供了保障。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法规建设,通过完善的法规来保证管理有序进行,以遏制破坏环境的行为。

(四)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

在保护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法规是行动的保障,而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宣传的力度,从而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自觉维护自然地原始环境不遭到破坏。

(五)合理分配客流量

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当客流量超过环境的承载上限时,同样会对环境产生破坏,甚至导致环境退化。因此,在对旅游区域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合理规划区域,合理分配客流量,注意环境的承载能力。

四、结论

篇10

关键词:生态科技;环境陶艺;应用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在造就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自然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必须要正视生态问题,要具有生态保护意识。近年来,环境陶艺发展很快,在各大中城市中建有大量的环境陶艺作品,其中不少作品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艺术与生态融合的范例,但是也有的作品则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性影响。因此,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除了应用美学原理和陶瓷工艺以外,还应当关注于生态科技的应用。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是环境陶艺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当代环境陶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科技内涵及其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态科技是相对于传统科技而言的,传统科技往往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在传统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因此,近年来,科技人员致力于在传统科技的基础上吸收生态性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我国的生态科技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科技指的是以生态保护为理念,运用生态学原则的科学技术,具有低碳环保的特征,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或污染较小,消耗能源较少。生态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生产的同时保护自然,既改造自然又尊重自然。在生态科技的原则下,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既满足于当前需求,更着眼于长远未来需求。环境陶艺作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在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开发建设发展非常迅猛,已经成为环境艺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之下,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理应责无旁贷地在其设计创作的各个阶段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引入尽可能先进的现有生态科技,成为生态友好型艺术产业。环境陶艺建设的目的在于美化城市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真正的城市环境美化应是城市中的经济、文化、自然、生活等各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于作品自身的审美功能。因此,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是环境陶艺最重要的设计创作原则之一,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设计创作就必须采取生态科技的方式,以更好地保护好周围自然环境,平衡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陶艺的特征决定了环境陶艺应当应用生态科技进行设计创作。环境陶艺采取的是经高温烧制的陶瓷材质,已经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异质化物体,不少作品体形巨大,许多依附于自然地形之上,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已经被打破,还有的环境陶艺作品采用了各种含有较多重金属的材料,对土壤、水体都可能形成影响与危害,并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运用生态科技手段对自然进行修复和整治,研制新型无害陶瓷材料,恢复和建立自然生态平衡关系。生态性设计已经成为当代环境艺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环境陶艺也必须紧跟时代,建立起环境陶艺的生态性设计体系,而要实现生态性设计,就必须引入生态科技。生态科技不仅能够帮助环境陶艺设计者实现对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帮助环境陶艺设计者呈现出新奇的艺术效果,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生态意味的艺术氛围。

二、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应用的途径与原则

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面对着各种不同的环境,有的具有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的生态环境则已经被破坏,同时,还面对着状况不同的周边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科技要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得到有效应用就必须在设计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因地制宜,使生态科技渗透于设计创作的全过程当中。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规划阶段,其二是设计阶段,其三是创作阶段,最后是维护阶段。在环境陶艺的规划阶段,需要对环境陶艺设置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评估,了解其植被、土壤、水源以及地形、气候等状况,从而就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制定可行的开发方案;在设计阶段,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设计,必须考虑应用生态科技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建设,从而为环境陶艺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场所,然后再综合运用各种陶瓷及非陶瓷材料设计出具体的环境陶艺作品图纸;在创作阶段,创作者首先需要将场地中有害物质和垃圾处理掉,确保环境安全,然后再结合生态科技手段,尽可能地将作品需要传达的理念融合生态理念完整呈现;在维护阶段,环境陶艺在完成之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后期维护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运用生态科技进行长期的管理与维护。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生态保护的原则。环境陶艺大多设置于城市中的各类场所,其自然环境往往已经被破坏,而环境陶艺的设置则可能造成二次破坏,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旨在保护或修复自然生态,因此,生态保护是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应用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应当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与此同时,环境陶艺可以设置在城市中的各种不同的场所,包括公园、广场以及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办公区等,其自然生态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绝不可以一概而论,必须从实地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科技。第三是独特性原则。环境陶艺作品在设计创作中大都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面貌,而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应当是具有独特性的,并与环境陶艺作品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艺术景观。因而,相应地,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也应以营造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原则。最后是生态与文化艺术兼顾的原则。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不仅应当以生态保护为目的,同时还应兼顾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文化性与艺术性特点,而不能单纯地以体现生态为目的,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与文化艺术的协调发展,而不应厚此薄彼,在强调生态的同时忽略了对作品文化艺术性的关注。

三、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首先需要从土壤、植被及水体的整治恢复入手。土壤是自然生态的载体,也是环境陶艺设置的基础条件之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应当应用生态科技对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土壤环境。最科学的治理土壤的方式是生物化方式,主要是植被方式,一方面能发挥植被的造景功能,为环境陶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背景氛围;另一方面则能够吸收和分解土壤中的有害成分,可以多种植一些超积累植物,如向日葵、紫花苜蓿等,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水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景观因素,环境陶艺可以因适当的水体分布而显得更有灵气。水体可分为静止水体和流动水体两部分,针对环境陶艺所处环境中原有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溪流等,应对其进行检测,如有污染应采取有效的生态科技手段进行治理,如种植水草、营造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方法,还可以建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实现水体的循环使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整治和修复土壤与水体之后,为环境陶艺的制作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环境陶艺本身也应当是以生态环保型材料制作的,从而避免其对土壤与水体等形成污染。传统陶瓷材料中包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存在,铅、汞等有害元素的含量较大,而近年来随着陶瓷生态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毒无害的陶瓷新材料越来越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有害陶瓷材料。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生态环保型的新材料,以使作品对自然环境不造成破坏。另外,有不少设计创作者别出心裁地利用陶瓷企业废弃或残破的日用陶瓷或艺术陶瓷来制作环境陶艺作品,如有的设计创作者利用各种破碎的瓷片粘结成环境陶艺作品,既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节约原材料与能源的生态目的。除注重材料的环保性以外,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还应当关注陶瓷材料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环境陶艺作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应当与周边自然环境紧密融洽地结合为一体,避免与周边自然环境格格不入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实现人性化设计。还有的设计者更是巧妙地在环境陶艺作品中种植植被,如在陶艺墙体上种植藤蔓植物,从而使作品与自然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并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历史沧桑感。在环境陶艺景观的后期维护中,也应注重于生态科技的运用,其中,环境陶艺景观的照明会消耗大量能源,应当倡导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从而营造出既生态又美观的夜景。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设置风车、水车等进行发电照明,既达到节能的目的,也能够与环境陶艺景观相结合,构成更为丰富独特的景观。

四、结语

生态科技在我国环境陶艺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认知上的不足和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其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在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生态科技的发展水平,环境陶艺的制作建设应当在进行客观细致地评估以后进行,避免因盲目开发而导致对生态的破坏,应当将环境陶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规划当中。而在未来,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还将向纵深发展,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与空间,相信随着生态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人们认识上的不断提高,环境陶艺将更加注重生态,更加人性化,生态科学与艺术完美地融合于一体,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新景观。

参考文献:

[1]陈艳云.论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陶艺设计中的运用[D].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0.

[2]曹阳.论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D].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1.

[3]涂彦珣,余雅洁,何炳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影响下环境陶艺功能性研究[J].中国陶瓷, 2016, (01).

篇11

 

在现如今社会背景下,与勘查工作相同,地质工作观念亦出现了一定的转变,主要研究方向为改善服务水平、创新地质勘查技术,基于研究方向不断突破自我,在坚决贯彻目标前提下,达到重大找矿突破装备的目的,从而满足社会体制改革的需求[1]。

 

1.水工环地质勘察概述

 

1.1水工环地质应用范围

 

社会经济急速进步,为了实现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被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现阶段,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工作均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自全面角度调节来促进水工环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并且强化了水工环新领域方面的扩展工作,以应对社会经济急速进步、自然环境保护中面临的各式各样的问题[2]。

 

1.2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内容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各行各业生存发展势必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而水工环地质行业同样迎来了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地质勘察工作方面, 受矿产储备资源逐渐减少影响,地质勘察工作应用变得越来越多,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

 

2.环境所受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影响

 

2.1自然环境所受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影响

 

受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特性影响,通常情况下,要展开大规模大面积的挖掘勘探,如此一方面会对地表植被构成极大程度的破坏,一方面会对所在地土地资源构成极大程度的损害。同时,倘若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的不合理,还极易对这一区域的地下水构成污染,从而产生严重的水文问题,既导致地下水出现失衡状况,又使得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遭受不良影响。此外,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完结阶段若收尾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山体滑坡、坍塌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一系列程度的安全隐患[3]。

 

2.2社会环境所受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影响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必然要占用到一定面积的土地,而勘察所产生的废弃物及临时建设的设施等均会导致土地浪费现象。倘若对山坡等表层土地使用的不合理,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进一步导致河道阻塞。勘察期间,作业人员及机械设备还会对植物、农作物构成一定程度破坏。此外,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有时候会勘察到历史遗迹、文明旧址,若处理不规范极易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4]。

 

3.强化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水工环地质勘察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实现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重视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打破了传统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种种不足,建立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水工环地质勘察模式。整个水工环地质勘察行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如何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提升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力度

 

自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准备时期起始,便务必要提升对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环境中生物栖息场所所构成的影响。勘察开展时期,应当将生态自然环境保护视作首要任务,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勘察计划,还要选取对生态环境不构成损害的勘察材料。勘察收尾时期,要构建针对的反馈制度,第一时间搜集所在地生态自然环境转变数据信息,一经发现不良状况应立即予以应当,尽可能降低不良影响。

 

3.2全面落实生态自然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生态自然环境评价机制指的是在开展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前,针对勘察工程选取、计划以及勘察结束后可能会对所在地生态构成的负面影响展开调查、评估及研究,并制定防治对策,结合相关法律保护流程展开报批的法律机制。水工环勘察工作务必要将生态自然环境评价机制作为重要依托,从而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一并发展的目标[5]。

 

3.3构建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受大规模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影响,所在地区生态自然环境通常会遭受极大程度的影响,该类影响往往要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够得以复原。鉴于此,图本规定构建起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自然环境影响责任方及补偿方式进行充分明确。勘察工作结束之后,责任方要极力借助所在地相关部分推行生态自然环境复原工作,如此一方面促进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建立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水工环地质勘察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实现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重视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有效开展,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充分认识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实质,全面分析环境所受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影响,“提升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生态自然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构建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等,积极促进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关键词: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承载能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95-02

1 引言

生态旅游是旅游场不断发展、不断细分的产物,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新型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生态旅游便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也是人们欣赏自然、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2 生态旅游开发的自然条件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2°53′~103°21′和北纬28°25′~28°54′之间,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凉山山系黄茅埂山脉以北,境内以中山山体为主,山岭连绵、山川并列、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干湿季分明,最低海拔1375m,最高海拔4042m。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50655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8.0%,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经调查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144个科423属92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水青、银杏。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9目89科29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血雉。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水量充足,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基地。

3 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消费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渴望到相对没有被影响或污染的地区去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痕迹和自然地域文化。因此,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传达保护意识,保护好有限的自然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2)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适时适度的进行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旅游者尽情的欣赏自然美景,探索自然地域文化,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体魄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公共设施及落后的交通状况,提高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3)生态旅游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互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不断的发展。

4 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4.1 生态性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要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很容易打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破环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坚持生态性规划、生态性开发、生态性经营管理的开发利用理念,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4.2 区别传统旅游原则

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种旅游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在发展旅游开发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或文化的同时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经营者要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当地居民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4.3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济效益调整到最优,而不能强求最大,对游客流量要采取适时调控手段,控制游客的流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 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5.1国宝大熊猫文化游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保护中国最为珍贵野生大熊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只要保护区管理部门科学地设计出观光路线,在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前提下,游客可以观赏到随海拔升高的不同林带栖息的不同动物种群景观。

5.2 野生植物资源科普游

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树、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水青树等,其中:珙桐树又称为中国鸽子树,春天的花叶就像一群白鸽,使人难以忘怀。珙桐树、连香树、水青树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探索地球生命起源,揭示大自然的进化谜题的载体,这对普及科学探索人类生命发展意义重大。开发这种模式的旅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3原生自然环境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从低到高分别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地,只要旅游路线设计合理,在较短的时间内游客就可观赏到不同林带的大自然美景以及广阔的高山草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

5.4山峰峡谷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溪水长流,谷坡陡峭,山峰耸立,有不少的乔、灌木及奇花异草生长,景色怡人,令人浮想联翩。

5.5 彝族民俗地域文化游

保护区地处凉山彝族居住的中心地带,彝族文化传统保存较为完好,民俗民风文化浓厚,特别是彝族招待贵宾那种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使人感叹。

6 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要把保护自然环境放在第一位,各景点选择、开发要合理,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尽量减少对景观进行改造,尽量以原始风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2)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要实行科学管理,居民迁入要有限制,游客的流量要有控制,如果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环,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就得不到永续利用。

篇13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人文素养 自然环境 节约能源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神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因此,物理教育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倡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与自然环境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人品养成和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物理教育的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初中阶段的物理不但使学生获得了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渗透了人文与科学自然观的品德教育。

一、物理教育中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角度看,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作为未来的公民,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历基本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了解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社会、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乐于参加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对自然的兴趣,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认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满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品质、自然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科学教育已关注到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自然环境的教育。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晓自然界的奥秘,而且具有保护环境的人文负载。

近几年,我们人类遭受了沙尘暴的肆虐,洪水的袭击,干旱的侵扰,都是我们人类无知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所造成的恶果。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环境的教育也是时代负于我们的责任。

二、物理教育中人文与环境教育的具体体现

1.保护生态,珍爱生命

自然生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各大水系的源头、森林植被、湿地、耕地、生灵都需要我们去保护。

教材中介绍的火力发电、核电站,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利用水利发电的同时也采取了科学的措施保护着三峡的生态环境。

土耳其著名的环保专家库拉勒博士表示,其实大自然的生态均衡极为微妙,而且敏感,即使移动一棵树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意识到爱护一草一木,不伤害生灵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2.保护环境,控制污染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我国政府把环境教育融于了各科教学之中。

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中,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的污染。认识到噪声会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中讲到,由于燃烧石油、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化学变化形成的酸雨,污染环境,危害生态,会使林木的抗病虫能力降低,使湖泊中的鱼卵不能孵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臭氧层遭到一定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气温逐年升高的“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学原料生成的废料、汽车排放的废气、装饰材料中甲醛含量的超标,都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

事实证明,环境的污染,正在危害地球上的生命。教育学生要养成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提倡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的良好习惯。

3.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有用完的时候,能源有枯竭的日子。全世界都认识到节能是继石油、煤、水能、核能四种能源之后的第五种能源。美国人封存自己的矿藏资源,日本人保护自己的森林如同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节约能源,保护我们人均很少的资源。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告诫学生,目前从燃烧中获得内能是人类使用的能源的主要来源,但燃料的利用给人类问,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的不科学获取,也可能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

教材《蒸发》中介绍了用喷灌的方式,以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来节约水能。1度电的作用,教育学生节约每1度电,了解每转化1度电都要消耗很多资源。“高压输电”减少电能的损失、“热电联产”提高废弃的热量的利用,这些都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节约能源就是节约资源。《开发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再一次激励学生要学以致用,要开发和利用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

三、人文与自然环境教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

1.将物理学习和社会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按教材内容的需要,适时适量的插入一些保护环境的例子。如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地介绍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原子能,既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2.看电视

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电视中人与自然环境的栏目,多看中央十套的《科学与教育》的节目,像探索、发现中的“极地跨越”“走进非洲”,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资源,了解曾经水草丰富,牛羊遍地的撒哈拉怎样变成今天的干旱、环境恶劣的大沙漠。

3.阅读报刊

让学生留意报刊中一些有关自然环境的报道,由于学生阅读报刊的条件有限,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素材的积累,配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增长一些见识。如《人民画报》中介绍的日本人处理垃圾的先进设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沙尘暴的危害等图片,可以让学生传阅。

4.举行主题班会

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讨论环境的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交流自己对生态平衡的认识,谈谈自己为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

5.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网络查找,了解本地区、全国、全世界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状况,了解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的保护工程”、兰州保护“母亲河”的具体措施。

篇14

关键词:环境保护 水工环地质勘察 工作策略

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地下水资源的建设,都要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的前提。要全面的落实国家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但是在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就会影响全球的环境,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水工环地质勘察。本文就是对基于环境保护下的水工地质勘查工作策略进行分析,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b。

一、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

自从我国加入了WTO,我国就要遵守国际的相关政策,必须要满足整个时代的发展要求,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不能够仅仅重视眼前的利益,要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环境保护,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在勘察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自然环境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进行相应的处理,从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在工作的质量和工程的效率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就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一定要重视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二、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对于环境的影响

(一)对于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需要利用挖掘技术来完成,发掘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地表的损害和植被的破坏。而且我发觉过程会产生操作不当的现象,这样就会直接的导致地下水资源发生污染,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文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周围地区居民的生活,也会制约着勘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察的相应收尾工作也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极容易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就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结果,也可能会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属于大规模的环境破坏问题,因此,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

1、生态系统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废水的随意排放废渣的随意丢弃,这样就会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地质勘察的废渣会导致河道的堵塞,废水会导致水资源的质量下降,地表水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如果这一问题长期的得不到治理,就会发生水土流失荒漠化的现象,而施工人员在整个勘察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农作物和植被,这样在看查的过程中就会给周围居民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2、文物古迹

水工环地质勘查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文化遗产,而且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在进行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文物古迹是极为重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中如果遇到了文物古迹,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处理,还要保证这些文物古迹不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尤其是要重视可能会发生的文物盗取的现象。

三、基于环境保护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策略

(一)要将保护环境作为勘察的核心

地质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整个地质勘察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基于环境保护下的水工环地质勘察,必须要统一标准,改变传统的观念,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整个地质勘察的核心,也就是说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地质勘察,在植被被破坏的同时,勘察的质量也会出现严重的下降,在勘察的过程中,作为工作人员必须要重视珍惜的动植物,对于一些珍惜的树种也要进行保护,在这一背景下,就可以科学的进行地质的勘察,基于以上的要求,就要制定科学的勘察方案,要将自然生物的栖息地考虑到其中,将其影响结果降到最低。例如,在对自然信息进行收集环节中,需要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制定出水环境保护对策。

(二)加强保护环境的力度

此前,很多地质勘查单位为了获取自然环境中的信息,不惜砍伐树木,破坏水资源平衡,来获取自然环境中的数据信息。这样的情况为地质勘查以及环境保护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进行水工地质勘查中,在以环境为核心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工程开展中的环保理念进行大力的宣传。首先,在水工环地质勘查单位中,向技术人员灌输环境保护理念,让其认识到环境保护在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性;其次,以当地环保局管制为依托,在社会中建立环境保护反馈机制,鼓励人们参与到地质勘查环境保护中来,通过建立相互反馈机制,提升水工环境地质勘查工作中的环保监督水平。

(三)对施工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进行合理处理

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以及工业的污水。那么从水资源治理的根源上分析,需要对施工生产中的废水、废渣、废气等进行合理化的处理。从水源节约方面,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废水的排放,对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等进行科学化的处理,严禁废水向自然水环境中直接排放。加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力度,对工业污水废渣等进行处理,例如通过二次利用等措施,应用到修路中。

(四)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水工环地质勘察中之所以会出现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法规有关。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不完善导致环境保护监督力度不强。因此,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的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对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地质勘察项目进行审查与评估,从根源上对组织单位的行为进行约束。

(五)建立实现相关的生态补偿制度

环境保护的政策是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科学技术在勘察项目地点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在项目勘察完成之后,明确责任方与补偿方法,及时配合当地所开展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以社会进步为核心,构建科学化的地质勘察体制。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策略的合理制定对保护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重要手段。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必须要加强对水工环地质勘查的监督与管理,找到平衡地下水资源、工程建设、自然环境三者关系的策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文建设.浅谈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6:114.

[2]王勇,褚宏宽,薛挺.浅谈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