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与食品安全范文

农业与食品安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与食品安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与食品安全

篇1

一、讲述全面,结构明了

该书就内容而言,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以市场经济转型为视角,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及不安全食品对社会的危害性;第二章以城镇家庭市场为视角,通过实际案例(四川雅安市)分析了畜禽产品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需求;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农业营销的模式,例如奶制品以建立维度模型为主,再通过广告的方式为消费者建立品牌意识和开展品牌联想;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农业物流发展现状、特点及现存和潜在的问题,随后站在企业和政府的视角下提出了改进对策;第五章深入研究了龙头企业和农业的关系,通过深究现存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合理建议;第六章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茶业产业链,例如生产、流通、销售三者之间的问题,以便找到影响销售绩效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学习国内外关于茶业产业链管理先进经验,再因地制宜地提出针对性建议。本书就结构而言,具有层次分明、完整、有条理等特点,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书本知识,能够让读者阅读时将内容了然于心,此外,在内容选择上遵守了难易结合的写作手法,有利于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书本知识。

二、理论丰富,观点新颖

作者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为“食品原材料受到污染”,由农药和化肥的不正确使用、新科学技术应用、工业化污染等因素造成;其二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引发的问题”,由卫生条件不达标、食品添加剂、应用劣质原料及假冒伪劣食品等因素造成;其三为“食品流通环节引发的问题”,由食品监管力度弱、销售劣质食品、销售过期食品和三无食品、食品流通过程中卫生状况差等因素造成。针对以上问题的发生,应积极寻找对策,即在城市加大对不安全食品的监管,当然农村也不例外,否则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农村居民食品安全卫生意识相对较低,加上受购买能力差、不安全食品价格低因素的影响,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该食品会成为他们的首选,所以规划农村市场刻不容缓。此外,不安全食品也会影响生态环境,食品的原材料来源于农产品,部分商家受利益的诱惑,会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采取违背自然和科学的方法,例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各种激素,长期的使用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三、见解独到,总结性强

篇2

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生物之间的互相生存供养,由此而形成的某种规律。这是人和生物还有环境,这三者之间,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进行的能量互相交换,以及因地制宜,由而建立不同的农业结构来进行发展,这是有着较高效率的,没有危害作用的,能量互相转换的模式。生态农业同时也是将各种各样的生物的生存互相联系起来,由此而做到生物与生物直接的能量互换或者互补。生物和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环境能够作用于生物,同时生物又能回馈于环境。生物与环境这两者之间,即使互利互助的关系,又是互相制约的关系。生物与环境这两者的关系,就充分表现了生态农业这一概念。

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它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的集合体,是农业生产体系,是人工生态系统。我国的生态农业包含了很多的成分,层次和部门,由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由此而形成了复合农业系统。在上世纪年代,生态农业主要就是实行粮,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和机械的投入等等,而进行的。生态农业是综合性的一种生产体系。

2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是关系到农业整体质量提高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也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生态农业有很多的功能,并且生态农业是我国,目前为止,有效的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手段之一。生态农业能够安全有效的生产出食品,而不是含有危险物质或者某种物质严重超标的食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农民将得到更大的收益,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可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从而为维护粮食与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二是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的农业都是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严重的危害,由于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使得对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让农业生产力造成下降。生态农业从传统的农业方式进行转换,注重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使得农作物病虫害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让农业用水和农业土壤得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从而起到保护农业生态的作用,甚至起到回复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安全食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安全食品市场的兴起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全食品的发展必然势头愈猛,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实施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省、强国大有裨益。

3 相关对策和建议

3.1 做好发展生态农业基础工作

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开发要认真对待,国内和国外的对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要仔细了解并且制定计划,然后进行研究。主要是动植物的资源研究。

3.2 加强领导

把发展和开发安全食品摆上日程,加强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实施步伐,坚强这一方面的领导,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由此做到高效生态农业。

3.3 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今后生态农业更进一步的发展,要广泛宣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倡导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引起更广泛的重视,提高全民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知识。要全面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觉性。

3.4 抓好试点

由现在的关于农业生产的企业来看,为了发展较好的农业生产,将关于高效生态农业的试点,以及农业方面的项目,全部都进行了重新而又全面的计划,以方便今后在生态农业示范县进行实施。在建设各种促销手段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开拓市场,因为抓好安全食品的销售环节是重中之重。其中,可以建立出口商标,可以创立品牌和可以举办展览会等等手段,由此而来提高。

当然,食品安全开发时需要多重力量的,仅仅只是农民和企业是肯定不能满足的。食品安全开发还需要各阶层的政府和国家机关提供一定的帮助,将发展优秀的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开发相互结合,由此形成优秀的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开发相辅相成。培育为安全食品生产加工服务的配套产业。这些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肥料业、农药业、种业等。

3.5 全程监控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之所以需要进行全程监控,就是因为农业生产需要全程,每个环节,都要清洁生产,都要操作规范化,一是对于农业生产之前的管理,要做到事无巨细;二是对于农业生产之间管理,也要做到事无巨细,即要强化农田生产过程的农事操作;三是对于农业生产之后的管理,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事无巨细。总之,全程监控,就是需要对农业生产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控,由此维护好食品的安全。

篇3

论文关键词:农药滥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安全,市场失灵,政府失败

一、引言

近期发生的“毒豇豆”、“毒豆芽”、“毒韭菜”、“毒大米”等等诸多食品源头安全事件引起了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极大担忧,并且使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管控效力备受质疑和指责。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类似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防止农药的滥用,重新树立公民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大多采用加强机构设置、制定完整法律措施和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大规模推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及可追溯系统来对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明确责任。近几年,我国学者结合国际成功经验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研究和有益探讨,比如,范春光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全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管目标[1];学者刘亚平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破解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局,不只是监管机构撤并的问题,而是要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 反思现有监管模式[2];沈红则通过近几年对市场随机抽查的结果汇总分析得出,要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和的网络体系[3]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除以上四个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学者徐晓新认为应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消费者的参与[4];刘为军等人指出,由于外部性、人的有限理性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本身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管制来解决[5]。

以上研究及实践表明“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是政府实现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而农产品则始终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食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保障[6],因此农田管理理应成为我们监管过程中首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少。根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至2006年末,我国共有农业经营户2亿多户,农业经营单位39.5万个[7],全国耕地面积约18.2574亿亩[8],户均耕地面积仅有9亩左右,小规模经营农户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此多的散户经营,使农田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显然,如果没有良好的农田管理,食品安全后续监管过程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因此,对农田管理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而农田管理的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农药的使用。

二、农产品安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源头的安全隐患——农药的使用

农药作为一种可以增加产量的药剂为各国所普遍使用,关于它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最重要的是农药滥用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资料客观反映这一情况,但每年农药中毒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的事实不可否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对于我国建国后才开始推广使用农药而言,国外使用农药的历史较早,因此,对农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更为深刻。澳大利亚学者Clevo Wilson和Clem Tisdell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农药的使用不仅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是长久的,其成本大于收益,最终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美国学者JohnS. Wilson和TsunehiroOtsuki则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粮食生产必须在安全和经济之间的进行适当取舍,要全力清除农药滥用及制定更为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10]。加拿大则大力推行有机农业,尽量避免使用农药[11],由此可见,农药的负面影响是确定无疑,发展生态农业是趋势。

但是,根据相关专家的说法毕业论文提纲,通常情况下施用农药后因病虫害引起的农作物的损失会保持在35%左右,而不施用农药则损失可能会达到70%左右[12],因此,一方面,农药的使用在保证我国粮作物供给上功不可没,就目前来说农药的大规模使用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如果减少或不使用农药,农民损失是相当大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还非常低的情况下不可能让其自觉的控制农药的使用,但这也成为了农产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徐晓新甚至指出由于农民的素质比较低和利益趋使,农民购买并使用剧毒的农药,这是食品安全问题最初的源头[13]。

就我国国情而论,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范围使用是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农药的使用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以及如何鼓励农民去生产绿色有机产品从而逐步摆脱农药对农民收入的制约,使农民保证农产品安生的情况下利益仍然能得到保障或补偿。

(二)市场失灵原因——不能区分农产品品质的好坏

众所周知,市场之所以能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生产能力,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必定通过市场来获取与之相关的可用信息来确定其是否购买某种商品。但是就我国农产品市场来说信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从而产生了卖者和买者的信息不对称,其结果是不能以质定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农产品本身而言,其产品本身是具有经验品和信用品的双重属性[1],也就是说,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食用后有不良反映)、口感、新鲜程度等方面的品质特性来说是经验品,因为这些方面消费后是可以明显感知的;但是如果从其农药残留(食用后人无明显反映,但确实对人体有伤害)状况、是否含有激素、内部营养元素的构成及含量上讲又是信用品,消息者消费后一般不可感知。农产品所具有的这两种属性,特别是其具有信用品的特点是有利于生产者隐瞒一些负面信息而使购买者事前不能获取与商品相关的全部资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出现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一方面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别农产品品质的好坏;另一方面促使农户使用各种农药去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变产品外观观感和提高口感度等等,而忽视其真正的内在品质,诸如高营养,无公害等等,使优质与劣质农产品相混淆,使得农民因生产安全农产品所付出的代价不能得到补偿,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就消费者而言,与其它商品一样毕业论文提纲,对农产品品质及食用安全的评价是根据其价格[14],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偏向“价格优先”,绿色消费意识不强[15]。对于一些农产品,消费本身并不能从外观上或其品质上区别孰优孰劣,从而视为同一档次,所以也出现了以价格优势为标准进行选择的行为,盲目追求所谓的“性价比”,使市场失灵现象更为严重。总之,消费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政府失败原因——不能有效监管

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主要职责便是监督、纠正市场的失灵,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市场失灵进行内部性政府管制,消除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机制能够顺利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频频出现的食品特别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反映了政府在管制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 管制成本过高。

从理论上讲,对每一种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全面监控,是最完全的监

控,但相关的监控成本将是政府所承担不起的[16]。因为政府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就必须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督、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和要求农户及时的信息披露,但是上文已经指出我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各地方政府不可能做到到家到户的监督,政府所做出的种种监管决策不能真正有效落实,农药滥用现实仍较为普遍。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早已完成了农业产业化转型,大模型标准化生产成为其一大特点,加之各类第三部门的广泛存在,使得政府监管对象集中、监管压力较小,决策易于落实,所以其政府监管也较为成功。

第二,处罚执行成本过高。

对于一些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处罚措施,但是,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非常灵活,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不论村庄多么偏僻,都会有小商小贩开车进村收购,然后再集中卖给其它中间商。就整个农产品收购过程来说大多没有实现对农产品安全的检测毕业论文提纲,即便是进行了检验,也是集中收集后再检测,导致出现了问题也很难区分具体责任人,追溯到农户个人的难度较大,从而使不少人怀有侥幸心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外流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以及HACCP在我国难以大规模推行。此外,紧缩农药的使用,会减少农民的收入,其后果可能会使农民与政府监管部门产生较大摩擦,甚至会演化成对抗问题,使农产品安全更加不能保障。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政府真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落实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督及对每一违法行为进行惩戒,其结果则很可能将高昂的监管成本转嫁到农产品成本上,这反而促使农民想各种办法人为去增加产量以实现预期收入,其中最为主要的办法就是使用各种不安全的农药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的有效组织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建立中介组织。这个组织不但可以使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合作经营、共同面向市场,又能够代表农户利益,使农户利益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统一,这个组织形式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17]。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市场失灵

首先,合作社可以通过注册商标品牌来将自身与他人相区分。

农产品市场是一个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人所生产的产品基本同质,这样的产品市场使单个农户不可能去宣传自己所提供的商品的优越性,因为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成本过高。但是合作社则可以发挥其规模大、标准化生产、安全高效等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商标注册,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反过来又促使合作社更为注重其品牌声誉,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另一方面让消费者掌握更多的购买决策信息,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失灵给消费者和农户造成的损失,实现优质优价。

其次,合作社能实现对农户的利益补偿,推进绿色产品的生产。

保证农产品安全,尽量少使用农药是全社会的共识毕业论文提纲,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经济主导型的特征是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以获取最大收益为目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所创造的额外利润是驱使他们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最根本动力,因为谁也不愿意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而去放弃本可以获取的利益。只有当一部分农民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得到更大收益时,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就会使得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推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更大程度上保障农产品安全。而合作社就可以做到保证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补偿农户由于减少农药的损失,并提高农民的收入。它通过为农户提供农资产品购买、农业技术和产品销售服务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销售收入等方式弥补农民为生产绿色产品而产生的损失;它可以联合农户开发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著名产品,注册登记农产品品牌,通过优质优价,或获取品牌收益,来提高农民收入;而大型合作社还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使农民在农产品销售链上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中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

案例:隆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是甘肃省民勤县的第一家注册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的是洋葱的生产和销售,并且是当地最大的一家洋葱产销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购销。为了便于与其他洋葱生产者相区别,合作社不仅注册了商标,而且将其商标品牌印刷在其专门定制的红色包装袋上,在洋葱的销售过程中必须用这种包装袋。在市场上不仅中间商很容易将其识别,而且据了解,其品牌也在消费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认可程度逐年上升。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有利于缓解政府失败

首先,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有机相联,减少了监督及执行成本。

各农户通过合作社易于迅速集中,使得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透过合作社向农户进行监管,节省了政府机构与分散农户联系的成本,而合作社进一步通过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使用肥料、统一治虫施药和统一农产品检测及销售来实现对合作社成员生产全过程监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所生产出来的是绿色、无公害的优质产品,使政府难以灵活实施的各种监督举措内部化毕业论文提纲,极大降低了政府监管的成本,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摩擦所带来的争执,将政府在农田管理上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

其次,利益相关者的一致压力从很大程度上遏制成员农药滥用。

虽然政府机构无法掌握分散农户使用农药的情况,但处于同一村庄的农户对邻居生产用药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信息。同时,处于一个相对狭小范围内的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熟人社会”关系:如果某合作社成员隐瞒了使用烈性农药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会使整个合作社的声誉和收入遭受损失,该农户不仅受到来自于合作社的惩罚,而且还要承受周围人群施加的道德谴责,其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极为广泛的联系基础,能够纠正农药滥用问题中政府监管失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案例:民勤县金光高效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的是蔬菜的产销。为了保障农产品安全,合作社严格掌控农药的使用,统一农药采购及使用,并对农药的使用请专家进行指导;合作社本身有育苗中心,一直积极探寻更为优质的品种。上级主管部门每次只随机抽检部分农户便可以掌握全部成员使用农药情况,政府也经常利用合作社定期及不定期的社员大会来宣讲各种农业政策,加强与农民的联系与沟通。

四、多中心治理——政府、合作社、其它社会组织三者缺一不可

由奥斯特罗姆等一批学者发展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对公共事物的良好治理不仅仅依靠于政府,而且还需要吸纳更多的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参与其中,强调自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农产品安全,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它社会组织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明确各方职责,相互配合在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的调节作用才能解决农产品安全的源头问题。

三者关系如图一:

图一

政府应该在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标准以及违反该标准的严厉惩罚措施,使安全生产成为农户的自律行为;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和强化其在安全生产上以及将分散的农户联合为一体的优势,让合作社成员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更利于政府的监管,并积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定期食品安全检测公告,推优警劣;扶植其它社会组织的发展等。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合作社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组织,更应该发挥其贴近治理对象的优势毕业论文提纲,成为农产品安全保障的主体,发挥其在产供销上的一切影响力,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安全,将政府在农田管理中管不了、管不好的方面尽量内部化,并积极扩大其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农户,追求更高品质;合作社也应该配合政府的监管行为,积极提供便利,自觉带头遵守《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并且应该加强与其它社组织,如合作社联合会、消费者协会等等协会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农田管理出谋划策、承担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力军。

其它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协会、养猪协会、蔬菜协会、金融保险机构等等。消费者协会应该发挥其联系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功能,探索调节二者之间矛盾的积极解决方案,成为联接双方的桥梁;各种行业协会则应该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以及推广,弥补政府在食品监管中的死角,分担政府的工作压力,并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生产技术能力,以及介绍引进品质高、效益高、无农药依赖的优质农产品品种;此外,应该充分利用保险机构的风险保障机制,将一部分保质期短、易变质、产品运输风险大的绿色农产品进行投保从而确保农户利益并生产出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利于消费者选择。

五、总结

农田管理作为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农田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农药滥用及残留问题。但是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现象使农产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农产品不能因其品质高低而获取相应的社会认可及收益。本文认为必须明确政府、合作社、其它社会组织在确保农产品安全中的职能定位,特别是要发挥合作社为作为一个主体在解决该问题上的独特优势,三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解决在食品安全中难于解决的瓶颈问题——监管及农民利益补偿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春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及其借鉴——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信息披露制度[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3):96-98.

[2]刘亚平.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痼疾及其纠治——对毒奶粉卷土重来的剖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84-93.

[3]沈红.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J]. 食品工业,2011(5):89-91.

[4][13]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5]刘为军、潘家荣等.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 中国农村观察,2007(4):67-74.

[6]王华书、徐翔.微观行为与农产品安全——对农户生产与居民消费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3-2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2013年开始,我部将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对于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农产品消费,已成为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整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产业发展环境,是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手段,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控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既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

三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的有力抓手。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关键在于落实属地责任。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有利于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的有力抓手。

四是整体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有效手段。县乡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生产经营农户,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通过典型引路,为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树立样板,为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开辟渠道,为展示监管成效搭建平台,为培育监管人才打造基地,是整体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政府主导、依法履责、保障安全、服务产业”的工作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环节,以落实监管责任和生产单位主体责任为着力点,以完善监管条件为抓手,以形成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核心,以提升监管能力为目标,按县域整体推进,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创建原则

1.坚持依法履责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主线,同时运用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创新长效监管机制,在依法履责和机制创新两个方面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样板”、“标杆”,由点及面、逐步放大,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坚持提高监管能力和增强工作实效相结合。提高监管能力是示范县创建的根本任务,增强监管实效是示范县创建的工作目标。创建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与县域内的产业发展相协调,突出实效,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

3.坚持政府监管与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相结合。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充分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切实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培育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

4.坚持创建示范与先行试点相结合。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监管模式的过程,在不同的区域选择有条件的县开展创建试点,进一步完善监管模式,确保示范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三)目标任务

按照先行试点、再全面铺开的方式,力争用5年的时间,结合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监管体系建设、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检验监测、质量安全执法、长效机制建设,创建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实现基层监管能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提升和生产者素质能力提升,使示范县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样板区、体现监管成效的展示区、探索监管手段的先行区和各地学习交流的培训基地,示范带动各地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引领推动各地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监管模式,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基本条件

(一)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依法履行。县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考核范围,监管职责落实到位。对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相应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的激励扶持政策。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并组织实施监管工作年度计划,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形成监管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规模能够保障监管实际工作需要。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专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有多名专职工作人员。全部涉农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达到“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有经费”的要求,管理制度健全,切实发挥作用。在蔬菜、水果、茶叶和畜牧、水产重点生产养殖村全部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有明确的责任人,监管网络完善。对县、乡、村三级监管人员有专门的培训计划,能够做到全员培训。

(三)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养殖大户的主体责任,建立不使用禁用药物的承诺制度,责任告知率达到100%,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落实生产记录档案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检验准出制度。对小规模生产者有落实主体责任的措施和手段。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实施抽查检测。

(四)农业投入品监管有力。县域内放心农资经营和配送网络健全,70%以上的农资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农资购买索证索票、经营台账等制度全部落实。100%执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或专柜销售制度。建有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监管信息化,县域内所有农资产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和执法检查,假劣农资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建立黑名单制度。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监测与评价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开展,污染区域种植、养殖结构能够科学合理调整。

(五)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整建制推进,农业标准转化率达到100%,标准入户率达到60%。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00%落实生产记录制度,严格执行农(兽)药安全使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生产过程中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健康养殖等技术,开展动植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三品一标”持续稳定发展,产地面积占辖区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50%以上,获证主要农产品占同类农产品商品量的35%以上,标识率达到80%以上,认证登记、标志使用等奖励机制健全。“三品一标”证后监督检查措施到位,退出机制健全,县域内的品牌形象良好。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扎实有效。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站,检验检测范围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含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及其生产全过程,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和必备的条件,有稳定的运行经费和规范的工作机制,有效开展监测工作和对生产的指导服务。县级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测,监测参数、产品范围覆盖本县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市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有检测室,配有专业检测人员,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检测,生产指导服务到位。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配有快速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自律性检测。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到位。经编制部门批准,设有农业(畜牧兽医、渔业)综合执法机构,人员、经费、手段等能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到位。农业(畜牧、水产)、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有良好的联动工作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日常执法检查有力有序,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行为、非法添加禁用物质行为和假冒“三品一标”产品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涉嫌犯罪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移送率达到100%,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基本完善。在检查、监测、宣传等常规监管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生产主体备案、产地准出、质量追溯、包装标识、市场准入等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模式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检查记录和监管档案制度。能够将一些监管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事的常态化监管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完善,遇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应急事件能够妥善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分工明确,形成“分兵把口、协调配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机制。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省级以上各类监测的合格率达到97%以上,本县生产的蔬菜、水果、茶叶中禁用农药、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水产品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的检测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三品一标”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近3年县域内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同时本县生产的农产品也没有造成其他地方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认定与管理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认定,实行“县级政府申请,省级农业部门推荐,农业部批准”的方式。各省(区、市)按照基本条件组织创建。农业部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认定标准》(另行印发)进行认定,对各省(区、市)推荐的创建县进行综合评审,发文公布。农业部适时出台有关管理办法,对示范县实施动态管理。

自2013年起,农业部开展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试点工作。创建试点县由省级农业部门推荐、农业部确定。农业部将视财政资金情况给予适当支持。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示范县创建工作,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省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研究部署重大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创建县政府要成立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加强政策扶持。各地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的投入力度,建立固定的经费投入渠道,现有各类农业投资渠道安排的项目,应向示范县倾斜。同时要积极拓宽经费来源,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有条件的省可参考本意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或乡镇创建工作。

篇5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建设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科技支撑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的基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科技问题反映在科研院所就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已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不少科研院所还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或专业。但如何促进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迅速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监管提供科技支撑,已成为科技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贵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设置背景、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谨供与同行参考。

1 专业设置背景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物质条件。农产品安全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曝光,瘦肉精、毒豇豆、毒大米、毒生姜事故的频繁发生,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建立相应的学科门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2002年贵州大学向教育部申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但未获批准,2003年教育部才批准在贵州大设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录外本科专业),经过近9年的建设,专业初见成效。

2 建设目标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通过深入细致的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多方向交融,实现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化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创新、具有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将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知名,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专业建设使本专业具备以下特点:(1)造就一支学术造诣深,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到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3)教材配备合理,教学手段先进、实践教学条件优越,科研进一步促进教学;(4)专业建设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通过上述条件培养一大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 建设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办学定位,树立具有时代特点征、符合贵州省情、中国国情的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就业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完善适应个性化教育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以质量为生命线,以改革求发展,全方位育人。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以教材建设为基础,在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同时,紧跟本专业最新国际动态,扩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和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

4 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将《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作为主要依据,根据本科办学方针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培养具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基地建设与规划、生产与管理、加工与包装、检测检验与管理、经营与贸易以及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农业、环保、农产品、食品、质量检测、外贸等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单位从事有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适应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针对本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积极调研其他开设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教学情况,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农业生产单位联系交流,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宽口径、重基础、能创新”的基本要求,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5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对专业进行建设,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又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学术梯队建设方案。我们认真落实学校、学院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与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的各项任务,通过引进高级人才充实了教师队伍,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本校教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深入到相关研究院所、企事业及农业生产单位进行合作研究,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对引进与培养的教师有明确的激励机制,对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责任人建立专项资金资助,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教学科学研究,激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经过近9年的建设,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拥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素质较高、教学水平高、学历层次高和职称结构、科研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的教学团队学历和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6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做到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关联、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衔接。鼓励教师开展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多门重点课程;积极探索双语课程改革,已建设“生物农药及其应用”和“农产品毒理学”两门双语课程。按照学校制定的教材建设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教材编写及选用制度;对于缺乏现成的教材,采取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在教材选用方面,鼓励教师使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或先进优质教材;在双语教学方面,选用优质国外原版教材。

7 提高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设备、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补充教学设施、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改善办学条件。目前专业的所有课程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专业实验室也已初具规模,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与学校图书馆联系交流,购置了一批专业图书,征订了相关的专业期刊和杂志,为师生的学习、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服务,为学生课外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积极联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产学研”三结合,现已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8 教学研究与改革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教学任务重、课时数少的特点,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并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优化,促进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关联,增强课程中现代科学技术与本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基本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具有开放性的课程体系。组建课程教学组,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注重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不断吸收先进研究方法和优秀教学成果,通过多元化途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培养了科学素养,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9 教学管理

近年来,我校在积极思考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评建成果、探索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以“四专一综”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教育教学状况年度白皮书》,努力强化内部质量保障,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专”,即抓住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关键因素,重点从课程考试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四个方面制订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开展专项性检查评估。“一综”,即为创新评估模式,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学院(部)的教育教学基本状态,创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2009年起贵州大学开展了学院(部)年度贡献度及综合竞争力评估。经过内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是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三是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四是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10 发展方向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实践性强的专业。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近几年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办学实践,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某些专业课实践环节较薄弱等问题。在今后的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明确课程组负责人职责,通过观摩调研、设备添置等途径,提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深入了解社会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或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贵州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黎其万.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农业质量标准,2007.6:14-16.

[2] 骆焱平,朱朝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3-94.

篇6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省东、西两片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从2016年开始,将全省15个贫困县和1500个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扶贫工作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工作内容

(一)推进贫困村新农村项目建设。从2016年开始,按照每2年开展一轮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到2019年开展2轮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工作计划的要求,每轮支持贫困村40个,2轮支持80个,约占支持15个贫困县重点村的40%,每个贫困村年支持额度40万元左右,2年累计支持80万元左右,总计支持资金6400万元左右,其中每年支持额度1600万元左右。

全省按照东、西两片划分,东片重点支持靖宇、长白、柳河、龙井、和龙、汪清、安图、图们8个县市,两轮支持36个贫困村,支持资金额度为2880万元左右;西片重点支持镇赉、通榆、大安、洮南、洮北、长岭、双辽7个县市,两轮支持44个贫困村,支持额度3520万元左右。支持项目主要有5类:道路建设、排水沟建设、村部建设、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和围墙大门改造项目,具体以当年项目申报指南为准。

(二)推进贫困村村干部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培训。结合省里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每年对500名贫困村党组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农”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等,提高基层干部和职业农民创业、带富和致富能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每期培训10天,到2018年,按照每村培训1名的标准,全面完成1500个贫困村村干部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任务。

(三)推进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各美其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贫困村打造新农村升级版,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是推进部分贫困地区整县美化、积极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到2019年,在15个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名村50个。

三、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组织,科学推进,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新农村支持贫困村建设任务。

(二)整合资金投入。以新农村支持贫困村为平台,按照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户企业三帮一的要求,加大新农村帮扶工作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向贫困村倾斜,切实解决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滞后问题,全面整治好农村环境。

(三)加强督导检查。将新农村支持贫困村建设纳入督点,重点督查贫困村规划制定情况、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情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美丽乡村创建情况,坚持标准,不打折扣,加强监管,保证项目建设平稳运行,发挥应有效益。

(四)创新机制模式。在推进新农村支持脱贫工作中,要积极创新能人治村、民主管理、整合投入、整村推进、产业兴村、商贸活村等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切实增强新农村帮扶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四、责任分工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工作由省农委负责,按照“省级规划引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原则,明确各自职责。

一是省新农村办负责制定全省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主要措施等,抓好工作指导和工作考核。

篇7

一、充分认识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重大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和部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依据和法制保障。《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依法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切实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不断改善,食用农产品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但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庞大、经营分散、环节很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能力有待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需要健全,执法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存在的问题,《食品安全法》按照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规范了食品标准制定和食品检验工作,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从根本上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农业部门是《食品安全法》确定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一,承担着从农产品生产环节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责任。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出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坚决贯彻《食品安全法》,将法律规定的各项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二、认真学习掌握《食品安全法》的精神

食品安全法是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执法的一部重要法律。各级农业部门要以《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要把两部法律的学习列入干部培训计划,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两部法律。要采取多种形式把法律条文和精神宣传到村、到户、到人,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特别是广大农民依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为法律的贯彻实施打牢基础。在学习宣传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全程全面监管的新理念。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淡薄,监管工作职责不清、协调不够,存在监管漏洞等问题,《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全程全面监管,生产经营者负首责、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监管理念,对加强和改善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农业部门要按照上述监管理念的要求,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认真做好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生产经营者形成重质量、重信誉、重自律的意识,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促进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二要准确把握农业部门执法职责。《食品安全法》明确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适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乳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优先适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农业部门的执法监管职责。农业部门要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全面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责,依法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三要认真领会《食品安全法》的新要求。《食品安全法》在标准制定、信息公布两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制度作了必要调整,明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公布,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等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农业行政等其他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农业部门要全面把握《食品安全法》的新要求,将认识统一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上来,认真做好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与衔接。

三、切实加强法律执行工作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认真执行、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执行工作的认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推进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一要加快完善配套制度。《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一些制度规定和原则要求,需要出台或修订相关配套制度予以落实。农业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抓紧清理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时修订、废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或者提出修订、废止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建议。要针对部分行政法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实际,认真配合立法机关加快《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进程,抓紧出台《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将法律的规定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比较突出的实际,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部署,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深入开展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持对制售假劣、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的高压态势,从源头上控制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加强农产品生产监管,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同时,还要创新农业执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以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的农业执法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农业执法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检验检测机构与执法机构间的联动机制,加强农业执法装备建设,强化执法队伍管理,不断提高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不断加强完善法律执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认真研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关的政策、法律和技术问题,把握规律性、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充分的理论储备和技术保障。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工作的评估和研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执法、完善立法的意见和建议。

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还是要从生产抓起。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难度大是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同时,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这是《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明确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

一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指导和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者来保证。只有将安全控制措施内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针对当前农民群众中存在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欠缺等问题,要在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制定农民群众看得懂、会使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交到农民群众手中。

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组织化催生规模化,通过规模化促进标准化。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对它们的指导、支持和服务,督促其依法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生产技术服务。

三要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是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的重要标志。积极发展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并通过市场激励机制提高其从事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近年来,农业部门在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万多个,对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后,要继续把农业品牌化和农业标准化结合起来,在严格准入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农产品。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治理;农业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04

1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食品安全从表面来看主要是由于食品供应的链条越来越长,中间环节过多,范围太广,使得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几率越来越高。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必须要经过生产、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而每环节都可能造成食品被污染,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一定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所以应调查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必须要从最初的农产品到终端市场的每个中间环节都认真检查。

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在农业食品生产链的每个生产环节,最主要来源于农业产品的生产环境、农业产品的培育过程以及农业食品的加工过程。据目前调查研究来看,农户作为农业食品领域最基础的生产者和交易者,不仅生产规模小且数量多,又分散经营,这样给产品带了检查监督的难度,从而加大了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业食品必须要掌握更多的知道和操作技能,而小型农户常因教育水平、信息的收集能和以及农作的经验等原因受到约束,因此使他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生产的结果而不在意食品的安全性。

2 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由于农业食品的加工、运输、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影响着农业食品的安全,因此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方法就要深入到食品的每个环节寻找问题,才能最终杜绝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1整理市场

农业食品的市场是食品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主要按食品的价格来进行资源匹配。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是治理农业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而通过产品的质量和管理,建设品信誉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透过市场竞争来引导全面促进农业食品产业的整理和兼并。提高食品产业和食品产品的集中销售是市场治理的目标,并且缩小食品安全的范围,安全范围缩小治理难度相对降低。同时由于食品和其他工业品不同,食品的质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其内在的质量或有无有害添加剂,消费者无法直接判断,于此同时食品的伤害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决定了生产者比消费者更清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然而单个消费者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并不能花费很大精力去了解食品的全部信息,只能接受企业的广告和宣传。

2.2政府治理

食品安全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一直是社会公共问题,政府担负着安全问题治理的主要责任。出于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度,由政府出面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效率是最高的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发挥政府职能是保障和促进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具体来说,通过立法制定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实施细则和配套的法规,实现标准化生产,促进产品质量的认证;加强产品的包装标识等的管理;加强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大科技服务能力也是政府应重视的一个方面。

2.3生产者的自我约束

生产者是农业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者,也是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的践行者。长期以来,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大,对农业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相对较差,导致环境污染在向农村转移,再加上忽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质量。部分生产者只注重于产品数量,反而不注重产品质量,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所以安全问题的成功取决于生产者自己是否自觉地履行食品安全职责。

2.4食品安全生产监管治理

基于安全的风险监管,遵守优先顺序的原则,要把“故意破坏”放在第一监管项目,改进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工作流程。重点要对加工者主体进行监管,尽快的落实检查和监管制度,监管全部的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明确工作的流程和相互关系,一定做到监管责任划分不留死角,在监管制度的前提下不断的自我完善,推动或形成“分工明确、不留死角”安全监督的共同体系。

2.5消费者的反向治理

消费者群体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出于食品信息不对称和安全问题的隐蔽性,消费者难以分辨食品安全问题或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却难以取证,消费者一般处于“无奈、无为、无知”的尴尬位置。消费者是食品安全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食品安全问题识别的技能和知识,构建出消费者维权的通道,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治理食品安全,需要把权力返还消费者本身,致使消费者维权有利,有权可维。这个权力应该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公布因安全问题受害者的赔偿和产品召回制度,有利的发挥消协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向监督机制,让“3・15”维权日成为一种常态。

3结语

食品带给人们丰富营养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潜在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食品工业的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有效的地运用防范机制控制和预防食品安全性,完善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食品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人们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使食品安全成为科学合理、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使监管部门切实起到监管的作用,商户做到诚信经营,树立诚信理念,从事诚信经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臧立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食品产业;食品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03-01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已发生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等词已引发公众对食品产业的信任危机。而近日的“毒姜”事件,再一次刺痛了公众原本已脆弱的神经。目前,欧美及日本是世界上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完善,手段最先进的国家。然而在上个世纪,这些国家也经历过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信心动摇的时期。因此,国外食品产业的保障措施与经验对我国食品产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主要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

1.HACCP体系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是在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中,按照科学分析设定若干重要的临界点 ,对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行监控 ,以便及时处理。1995年日本修订《食品卫生法》,正式引入HACCP体系,但并没有作出强制性的规定,企业首先根基HACCP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检,再向厚生劳动省申请获得HACCP体系的认证效力。由于HACCP体系的前期投资较大,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实施HACCP体系,日本出台了针对认证企业的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目前,该体系已经推广到生鲜牛奶、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水产品、速食食品、软饮料等6种食品产业。

2.可追溯体系。 日本食品可追溯体系分为检验并处理不合格产品和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信息两部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的问题,可以迅速的通过信息记录追踪到问题产品,并调整流通渠道。2001年日本出现疯牛病,国内的牛肉生产和消费陷入低迷,为重建消费者信心,日本开始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2002年,日本规定国内饲养的肉牛,必须佩戴带有个体标识的耳标,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询这些牛肉的信息。2003年,日本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证制度,要求大米生产者在包装袋上注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认证号码等,加工者则要标注批量、是否为精米等信息,销售者还要提供大米产地备查号码。2006年,日本开始全面推行食品流通的身份证制度,所有进入市场的食品必须标注生产者、产地、收获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名称、数量和日期等,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储存运输过程等信息,必须进行记录并保存2年以上。

3.良好农业规范 。良好农业规范(GAP)是一套针对农业产品生产的操作标准,通过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避免农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2005年,日本《制定和普及食品安全GAP的手册》,开始在蔬菜、谷类作物(大米、小麦)、果树(苹果)、菌菇(香菇)等农产品上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制度。日本的良好农业规范大致分为4个步骤:1、制定农业生产计划,确定检查项目;2、按照计划开展农业生产,记录检查项目;3、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为推动良好农业规范的实施,农林水产省于2005年《确保食品安全安心的补贴金实施纲要》,规定执行良好农业规范的地区可获得不超过该制度实施费用50%的补贴。

4.“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正式颁布《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简称“肯定列表制度”),包括一律标准、豁免物质、最大残留标准量3个部分,通过增加进出口检测项目和提高检测标准,加强对食品中化学物质残留的管理。与2004年之前的检测标准相比,“肯定列表制度”中涉及734种农业化学和51392个限量标准,分别为原标准的288%和551%。“肯定列表制度”中平均每种食品、农产品的残留限量标准多大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每过5年,政府会根据食品产业的发展情况,对豁免物质、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重新审议和修订。“肯定列表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检测标准,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参考了欧美国家的标准,即与国际标准接轨,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日本国内食品的安全性。

5.食品召回机制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简称CFIA)负责全联邦风险加工食品的监管工作。CFIA设有食品安全和召回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和召回的。加拿大食品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当企业不配合或无法找到生产企业时,由农业部长签字,可实施责令召回。

二、对我国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的启示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关于食品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动植物检疫法》等,涵盖范围较广,但自颁布以来很少修订,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状;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应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提高处罚力度;参照国际通行的法律规范及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

2.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手段

HACCP,GAP,可追溯体系等都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但中国的实施情况却不很理想。由于设备和技术投入力度较大,政府也没有强制执行,企业缺乏实施的动力。针对中国食品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自动化程度低的现状,政府一方面要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广现代食品监管技术和手段,提升食品产业的技术含量,尽快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卢凌霄.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2(10):4-7.

[2] 施用海.日趋严格的日本食品安全管理[J].对外经贸实务. 2010(2):45-47

篇10

关键词:广东 食品安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安全体系 构建

一、引言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是全中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人民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等作为标语就足以说明社会对此的认识和关注。广东有着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是中国居住人口最多的省份,而且流动人数众多,如每年前来旅游、经商、开会(包括各种会展)的人,加之广东毗邻港澳,是中国的南大门,所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是一种经济组织形态,而且还是一种生产力,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均有利,同时还能催生出新一代的、整合的、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美国农业合作组织有三种:供销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性合作社、产业合作社,并且90%左右的农场主都加入了各种合作社。1994年底,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设立了15个省级区域性本部,155个县级营业单位和1400多个基层农协,该农协吸纳了全国9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协业务经营活动包括农业指导、农产品销售与加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各类合作组织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在农业不断的市场化过程中,以为基础,以满足广大农业从业者生产经营的需要,维护和改善其自身利益为目的,依法自愿联合组成并实行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主要由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或提供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人组成。该组织对我省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15万个,拥有3870多万成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该组织在我国的数量更是迅猛增长。尽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人民重视度的提高,该组织将茁壮成长,成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二、广东省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

食品的违法生产和加工现象在食品企业当中禁而不止,一方面,少部分人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另一方面,我省食品行业的素质仍然不高,小企业和家庭作坊数量众多,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特别是米、面、油、酱油和醋五类食品,只有不到20%的企业通过质量安全(QS)认证。我省目前共有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和食醋的生产企业8000多家,其中超过87%的企业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超过80%的企业的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及检测能力达不到生产许可证中的要求。用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广东有30.5%的食用油企业没有营业执照,68.4%的企业为“无标”生产,98.4%的企业是作坊式经营。

大量“三无”食品、劣质食品充斥着校园周围和农村市场,因为农村居民收入很低,所以对廉价食品有较大需求,他们的购买渠道以自由集市和小卖部为主,同时,农村消费者对商品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较差。再加之农村缺乏市场监管,又没有强有力的执法力量,导致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等流向农村。校园周围的食品主要是销售给在校的学生,一些不法分子大量向学生们兜售非法食品,如霉变、腐烂、过期的小食品,石块、头发等异物也经常在包装内发现,对青少年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面不够,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首先,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面不够,仅有19%的消费者能够正确识别食品认证标志,大部分消费者根本没有见过这些标志。其次,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薄弱,只有10%的人会在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去消费者协会投诉。

信息的披露不及时、不规范。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获取渠道为:76.8%为媒体披露,13.2%是听人告知,8%系政府,质检报告占2%。因此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而得知食品安全事故的,而政府的信息披露总是姗姗来迟,并且存在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起不到警示和监管的作用。

三、构建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的政策建议

纵观多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仅仅依靠法律的完善和政府部门的监督,是很难保证食品的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于农业生产、加工、贮藏、流通以及消费的全过程,食品在任何一个环节被污染,都可能危及到安全。为了真正意义上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食品安全,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成为了流行趋势。从依靠法律和政府部门监督食品的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的自律和农村基层的组织监督食品安全,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构建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中,应该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要作出以下的努力。

1.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向社员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社会的经济水平虽然日益提高了,但是相对经济落后的农村的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是相当低下,需要团结这股力量,提高食品的安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涉及农产品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并且提供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同时有28.6%的合作社提供融资服务。由此可见合作社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经营领域,覆盖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农民合作组织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应该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做到保质保量。在组织内部构建一个食品安全宣传部,负责社员内部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普通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认识水平。从实践中看,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维权意识不足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通过以下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第一,加强宣传,如国家认证标志,食品中添加剂的认定标准等。第二,公布信息,利用网络、媒体与商场、学校等合作,在公共场所设置信息栏,及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和基础性消费知识。第三,加强生产者和经营者在食品知识宣传和普及上的义务,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

2.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引导组织成员进行健康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市场中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食品安全事故,就是生产者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食品生产加工中的法律法规。不正确地使用兽药和饲喂不安全的饲料,导致动物产品药物出现残留,是影响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主要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用药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和有关杂质在动物的组织、器官或食用产品中的蓄积、残留,这样便造成了,人们食用后,就会危及到人体的健康。农民合作组织需要发挥组织的力量,引导组织成员严格按照国家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康绿盛食品生产加工,进行健康养殖时,就必须提高原料的质量和减少药物的使用。

3.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构建组织内部的食品安全检测监督部门。如果只靠政府部门去监督食品的安全,那是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建立起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利用自己人监督自己人的原则去规范食品安全。无论是农作物还是肉制品的原料、加工食品,先要经过本组织内部检测合格以后,才能进入市场。同时地方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这种行为给予适当的支持,这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资金的支持上,同时要根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弱点进行针对性支持,例如,农民合作组织中缺乏人员时,可以适当派遣一些人员给予行动上的支持。

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在推动食品安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护着行业的整体利益,对内服务协会成员,培训会员,从而提高本行业的竞争力;对外扮演着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的角色,是行业的代言人,其最终目的还是谋取和增进成员的合法利益。当然,行业协会在谋求共同利益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成员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用以维护行业的整体声誉。这些职能是行业协会建立食品安全推动体系的原因和基础。农民合作组织要与这些食品行业协会紧密联系,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加强食品的安全工作。

4.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导致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有两个重要原因: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因此,加快食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加强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自2004年开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已经由农业部牵头在一些大中城市探索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也得到完善,对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进行监督管理;商务部、农业部于2000年下半年联合发文,推广农产品“超市+基地”的“农超对接”模式,以减少流通环节,为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创造条件。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超对接”工作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组织的发展和带动可以把超市,农贸市场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系起来,形成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销售市场(超市或农贸市场)——消费者的链接模式,从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形成约束机制,强化农业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对政府加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也是有利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郊区经济促进会课题组.农业合作组织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可靠保证[J].上海农村经济, 2010, (6): 48-49

[2]王庆,柯珍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湖北社会科学,2010, (8): 97-100.

[3]王敬培, 赵密霞, 董海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聚焦三农, 2011, (7): 31-33.

[4]黄俐晔.当前广东食品安全形势及对策[J].现代乡镇,2006,(7): 34-39.

[5]孙阳.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J].今日财富, 2010,(3): 16-18.

篇11

老外不是“活雷锋”

在食品安全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拯救食品安全,这是什么精神?

一年前,当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在北京扯起“有机农夫市集”大旗的时候,她设想的只是一场互动艺术。然而当赶集的人数迅速突破三千之后,组织者开始考虑:这种风靡欧美日本的“Local Food Movement(本地食品运动)”是不是能让一部分中国人的餐桌先安全起来。

被誉为“公众健康保护神”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早在2008年就在北京开设了首个海外办事处。尽管FDA一再声称“关心的是出口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民众却仍旧寄望于其来提升本国食品安全水平。

目前,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8家机构当下正携手在中国西部的6个贫困县开展针对留守女性的食品安全培训。这一始于2009年的项目,旨在让中国贫困群体吃上既营养又放心的食品。

外企也嗅到了商机。最新的消息是,生产高端肉类的新西兰Neat Meat公司正考量在中国布局,甚至打算直接投资建农场,目标是让其在中国出售的每一块肉,也像在新西兰一样,可以追溯到农场。新西兰Asure Quality集团则准备从乳品行业检测上切入中国市场。

显然,这不仅仅是国际主义精神。

FDA副局长断公案

是对公众健康负责,还是对商业利益负责?

FDA食品局前副局长大卫・艾奇逊第十次造访中国,就碰上一桩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公案。

2011年年末,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等国内速冻食品大佬相继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超标,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冷冻与冷藏分会邀请,艾奇逊出席了2011年12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媒体沟通会。

艾奇逊:中国的新国标是世界上最严格的。金葡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只有当每克食物中金葡菌数量达到10万个以上时,才会产生可能致病的葡萄球菌肠毒素。美国速冻食品安全标准中,根本就没有与金葡菌相关的规定。

在近年食品安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美国FDA有意无意间,被中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奉为食品安全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标杆。2006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亲自为《保护公众健康》这本记录FDA百年监管历程的书作序,并提出希望各级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都要研读这本书。显然,FDA对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显现。

邵明立:是对公众健康负责,还是对商业利益负责? FDA的百年历史回答的就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上海市一位食品安全监管的官员:上海学FDA最到位。2005年,上海就参照美国FDA模式,从田间到餐桌实行一条龙管理,即食品全过程监管都归属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像FDA“预防式的监管”一样,宣称已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

老外也由乱到治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希望中国监管者明白,虽然不能保证食品百分之百安全,但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如何保持消费者的信心却尤为重要。对中国监管者、企业和公众来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由乱到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

上世纪90年代末,欧洲曾出现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比利时二恶英污染事件、英国疯牛病,这两起被政府掩盖的事件彻底摧毁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却也为日后欧盟食品法规的改革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埋下了伏笔。2002年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正式成立,被认为是欧盟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石。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 :预防事件的发生比处理事件本身更重要。

2011年,欧洲再度爆发了两起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德国的“二恶英毒饲料”事件、“毒豆芽”事件。Patrick Wall称,这些危机使得一个国家的监管防御体系的漏洞暴露无遗。

在Patrick Wall看来,透明度是信任的关键。1999年比利时出现二恶英污染事件,政府隐瞒了12个月,引发了公众恐慌。

培训中国VS淘金中国

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外资企业纷纷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根本原因何在?

在近年来中外食品安全的频繁交流中,国际组织也扮演了重要的传道者角色。2008年,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被IUFoST(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任命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五个共同主席之一,他上任后即为IUFoST和中国卫生部牵线,筹划在北京连续三年举行国际食品安全论坛。

任筑山:论坛的成功举办让许多中国官员和大型食品公司的管理者意识到如何更积极地进行预防和风险评估,而不仅仅只是在问题爆发后做危机管理。

世卫组织驻华新闻官于海伦:他们在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检验、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方面,为中国政府特别是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在线系统,提供能力建设方案和培训。

国际食品保护协会前主席、SAGE食品安全咨询公司总裁Gale Prince:人员和技术培训是影响中国未来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

任筑山: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外资企业纷纷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由于中国对美国的食品出口量持续增加,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几年前便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和督察员。而跨国公司更擅长捕捉中国消费市场的动向。任筑山认为,外资在中国投资有机农业的趋势将持续一段时间。

外国的月亮一定圆吗

在这场食品安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如何择善而从,对中国监管者、企业和公众也是一种考验。国内有一种观点,把瘦肉精问题频发归结为国内养殖业“小散乱”,而美国规模化养殖被认为是未来之路。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郝克明:近年来美国牛肉同样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美国大规模养殖存在弊端。包括抗生素使用、原料垄断等,而且大公司还会利用影响力游说政府,制定出不利消费者的政策。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驻中国项目官员常天乐:在美国,大企业操控把持食品行业的顽疾始终未能克服。中国在完善食品安全体制和产业发展时也必须保持“中国特色”。

事实上,近一年来,常天乐在接手由国际人士发起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过程中,已经迅速把这个源自欧美的“本地食品运动”本土化。

常天乐:有机农业起源于欧美,但生产理念却深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农业却在重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化学农业”的覆辙,反而丧失了对历史的传承。

篇12

在中国粮食连续12年增收的同时,粮价下行压力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成为下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

日前,“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怎样确保粮食安全?怎样提高食品质量?相关各方对中国农业政策和营商环境有何期待?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了宋美凤、森和保罗・谢克勒三位与会嘉宾。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营商和投资环境?在哪些领域可以优化?

宋美凤: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市场。从零售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电子商务客户。这意味着新的创新和技术将可能在中国产生并传播至其他国家。我认为高效、可预测的监管政策和营商环境将进一步促进市场投资,中国政府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优化。

森:大家都提到创新才能解决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但我想强调的是,科学、透明、可预见的管理体制更加重要。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来统一相关标准,以确保这些标准不会成为企业创新的阻碍。中国在这方面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评价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

宋美凤:2015年中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这表明政府希望行业、媒体以及每一个消费者都参与到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行动中来。此外,完善农业领域相关标准可以帮助企业和农民更好地获知如何生产营养、安全的食物。食品产业的法律、监管措施和监督检查都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保食品安全还需要加强知识培训。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确保全民的食品安全,对监管人员和公众进行法律、标准方面的培训非常重要。

保罗・谢克勒: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尤其是主粮的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由于外界和媒体的反对声很多,中国政府一直持审慎态度。在我看来,科技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关键。我们需要确保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正确运用,中国政府和消费者也需要加强对这项技术的信心。当中国各界对这项技术充满信心的时候,政府和监管机构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运用转基因技术的方式,相关的技术也需要得到正确的管理。只是,有人质疑转基因技术、担忧该技术的使用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影响时,需要以负责任的方式来面对。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中国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有何建议?

宋美凤: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为了确保现在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必须开展负责任的农业生产,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收益率。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更加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下一步应该集中力量改善物流和冷链等基础设施,这样可以减少浪费并提高安全性。为了支持政府的相关工作,行业应将整个供应链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分割的部分,尽可能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森:首先是使用并且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毫无疑问,科学技术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中国可以和全球的农业企业合作推动先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第二是推动公私合作。公私部门的合作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创造新的解决方案,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第三是提高监管制度的一致性水平。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国际合作。但监管障碍有可能会阻碍这方面的合作。作为中国的农业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有足够的信息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性。

保罗・谢克勒: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国在食品安全供应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以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式提供营养、安全的食物是一个现实难题。

我们认为创新对于建立一个现代高效的农业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科学技术将有助于人类应对挑战,包括通过技术组合、整合传统技术与研发转基因作物等途径提高生产力水平。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使中国农民能够运用更先进的世界级技术和设备。这些创新的价值需要通过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合作来实现。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提高中国食品安全和监管水平有何建议?

宋美凤:中国现在更加关注食品、健康和安全,这是好的开始。我们也看到了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产业链的所有相关方(包括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零售、监管等各个环节)都应参与进来并承担更多责任。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各个环节都应该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

政府在持续改善食品质量的过程中,可以与这些负责任的产业链相关方开展合作,确保监管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还可以引导中国家庭开展有关食品安全的实践,帮助公民在家里缓解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疾病。此外,更好的知情权会帮助公民了解食品安全领域的真正问题并建立信任。

面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供应商和零售商应坚持“3T”的想法:信任(Trust)、透明(Transparency)、可追溯(Traceability)。首先,信任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信任来自于做好每一件事。比如我们必须了解农民是否负责任地种植粮食、供应商能否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服务以及政府监管是否到位。其次,消费者希望更多了解他们所消费的食物,包括食品采购是否可持续、是否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是否正确处理农业化学肥料、是否负责任地应对温室气体排放、供应链中的生产者是否有稳定的生计。最后,可追溯需要以信任和透明度为基础。可追溯的食品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物的来源以及生产过程。当我们能够看到并跟踪整个流程,我们可以在风险发生时及时予以应对。

篇13

关键词:食品安全 经济转型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改善民生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如何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正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每年因食品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并不多,根据表1数据可见自2006年以来死亡人数从596人大幅度降低值2011年的137人,国务院为什么仍然要在2010年2月6日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因为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每年都有牵涉到全行业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引起了民众的高度关注和恐慌焦虑。因此,食品安全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是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充分重视,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现状

首先,根据表1数据,自2006年以来,根据农业部对兽药残留、蔬菜农残、水产品、生猪瘦肉精抽查合格率数据可以发现各项指标合格水平逐年上升。而卫生部统计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中毒后死亡人数则逐步递减,这说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我国食品安全部门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逐步向好。

数据来源: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卫生统计年鉴整理

其次,从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来看,近年来也取得一定进步。一是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已公布了269 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内容涵盖从原料到产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各种卫生安全指标。修订公布了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了2314 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二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已设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1196 个,覆盖了100% 的省份、73%的地市和25%的县(区)。建设了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8 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参比实验室。三是法律体系初步完善,2009年2月28 日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为了配合《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又先后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但是,另一方面来看,期间重大食品事故仍然频发,并呈行业性爆发特点,民众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成效产生质疑。2006年多宝鱼禁用鱼药残留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3月专家透露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年的皮鞋酸奶和毒胶囊事件,每次事件可以说都对公众食品安全信心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的调查结果表明,70.02%的受访者认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会影响他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关于受访者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改善的信心,有23.71%表示难以改善或者肯定没有好转,30.85%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改善信心表示态度模糊,因此总体来看54.56%的民众还是对食品安全改善缺乏信心。因此,一旦有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发生,在当前网络自媒体发达的背景之下,食品安全问题有可能引爆强烈的社会不满,进而对政府的监管能力表示怀疑,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每年都有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发生,说明食品安全监管确实还存在较大问题和缺陷,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改革。但在食品安全体系及基础设施都已基本健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已经不是缺乏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问题,而是在当前中国所处的经济转型阶段,如何才能让已有的食品安全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监管效能,促使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自觉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食品。

笔者拟从如下四方面来分析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现行食品标准还需进一步清理与整合

标准是企业决定如何生产产品的依据。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多套国家食品标准的国家,同一产品多套标准导致企业无所适从,食品监管过程中矛盾丛生,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今后只有一套国家级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质量的指标不再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计划在2015年以前基本完成相关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

当前整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清理整顿过程中,各部门、各专家之间因利益或观点不同导致看法不一,常产生分歧、难以达成一致;其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要与国际接轨也经常产生争议,因为有些指标我们目前比国际水平还高,与国际接轨的调整引起公众指责标准倒退,有些低于国际标准则是企业或者专家认为应有中国特色,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如何选择亦经常存在分歧。其三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模式是列举式,导致每一个产品就要相应编制一套标准,标准数量繁多且适用困难。

因此,在经济转型期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清理应符合国情和食品产业发展实际,操作性与科学性兼顾,同时要积极借鉴相关国际标准和管理经验。另外我国标准制定应从纵向产品标准转向采用横向通用标准为主,减少单个产品专用标准的制定,将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集中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微生物限量等通用标准方面。

2.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导致管制效率不佳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当前主要是由卫生部、农业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和食监部门5个部门负责,其中卫生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其他四个部门分别负责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和食品消费环节的安全管制。好处是体现了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管制理念,缺点是监管职能分散,权力配置不清晰,部门间监管职能存在交叉,降低管制效率,管制成本大幅增加。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改善,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虽然调动了5部门力量来齐抓共管,但实质上也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食品安全最终结果负责,这就导致权力被分散,无法形成绝对的权威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事故仍然频发。

因此,今后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应通过立法上从源头上确定不同监管部门的职权划分,以便快捷高效地实现监管职能;其次我国当前的管制模式是综合管制模型,如果要提高管制效率就必须要有专门机构来集中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管制,应设立国家和地方的各级食品安全统筹协调机构来作为常设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这需要相关行政法规做出规定并赋予该机构以法定地位。

3.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足

以往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重心放在城市,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严重不足。按照目前监管体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只设到县一级,人员也很少,监管能力普遍不足,缺乏检测技术和设备,至于广大农村则更是处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空白,加上农村由于教育和经济原因严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致使不法商贩专门盯上了农村,把大量三无、过期甚至危害健康的问题食用品流向农村,对广大农民造成侵害。而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构建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农村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不能抓紧了城市的监管,却疏于对农村食品安全设防。其次农业生产活动是所有食品原料的源头,不解决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城市食品安全。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可以说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终极根源。

解决之道是,首先从观念上加强对农民的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政府提供经费和信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转变他们的食品安全观念、农业生产理念。其二,农村的生产方式转变离不开规模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的标准化,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当然,实现解决农业集约化经营有个前提,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土地经营权集中到种田大户或者农业企业手中,规模化才能实现。其三,农村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有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就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近年来“镉大米”的出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应当在财政中尽快安排一部分用以建设农村清洁和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整治。消除了污染,才可能实现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提供高质安全的食品原料。

4.食品安全执法力度不够

2012日年9月,雀巢大中华区总裁狄可在达沃斯论坛发言提到;中国的食品安全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尽管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食品安全法比美国更为严厉,但遗憾的是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存在问题的食品企业没有依照法律受到惩处。导致了目前的堪忧的食品安全现状。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堪忧的症结所在。因为企业的道德底线不是自动产生的,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他们是通过违法成本是否值得来决定要不要遵纪守法。

例如,沃尔玛连锁店销售假“绿色猪肉”案,罚款269万元,在国内已算罚款大单。但比较一下国外,2009年9月,辉瑞制药因非法推销药物被美国司法部罚款23亿美元。269万和23亿美元相比较,谁的执法威慑力更大、更能产生警示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只有对典型案例、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保证严厉执法,令违法企业倾家荡产还要承担刑事责任,真正重典治乱,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震慑后来者知法犯法的牟利企图。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食品信息追溯系统和安全信用体系。通过追溯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可以通过追溯系统对产品进行强有力的召回,并根据相关信息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厉惩处。同时,还应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严格责任,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监管责任体系,对渎职者最高可判刑10年。

如能对以上四方面问题加以重视和解决,相信在十二五期间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会进一步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2-136..

[2] 邹小南,谭红,李占彬,何锦林.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J].食品工程,2009,01:37-39.

[3] 吴才毓.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09,09:146-147.

[4] 陶跃华,张晓峰.从“三鹿奶粉事件”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04:362-365.

[5]康莉莹.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及借鉴[J].企业经济,2013,03:189-192.

篇14

食品安全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各级政府负总责的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职责。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职能分工比较模糊的监管领域,要及时协调明确主管部门,确保食品安全各领域、各环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各级监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监管责任制,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在各个环节上严把食品关口。严格按照《市食品安全监管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二、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督查考核。食品安全工作实行半年一考核,全年一总评,考核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工作由市考核办按照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求统一组织,市食安办组织人员参与。重点工作由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组织人员跟踪督查督办,督查督办结果纳入年终考核结果。

三、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曝光一批食品安全违法大案要案。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辖区和各自监管范围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半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整治,从严从快组织查处曝光一批食品违法案件、典型案例。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违法“黑名单”制度。市、县两级农业、质监、工商、商务、药监、水利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尽快建立完善各部门“黑名单”制度和各系统的食品安全违法“黑名单”查询系统,实现联网查询,信息共享。各监管部门在日报、电视台、政府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名单。落实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农业、工商、质监、商务、药监等部门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制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完善企业监管档案,年底前建起企业信用档案。并分别在全市建成100家示范店(放心店)。实行企业守法经营承诺制,企业公开承诺,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

五、切实抓好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把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有机结合起来。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推行飞行检查制度,真正掌握监管对象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情况。在全市范围内重点组织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专项行动、猪肉和辣椒制品专项整顿、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百日整治”等。特别是在添加剂整治中推行购销实名制、使用备案制等措施强化管理。

六、实行食品违法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打假治劣。市政府设立100万元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资金,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资金。市食安办制定出台全市食品安全违法线索举报奖励办法,公布部门举报投诉电话,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调动群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

七、探索推行规范化产销连接的食品安全体系。农业、工商、质监、商务、药监等部门探索建立从农产品基地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整个链条的全程监管模式,实现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确保食品的产销安全,逐步实现食品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全程追溯体系。

八、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由市食安办牵头,尽快摸清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将现有的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由市政府投资筹建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行“一厅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