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保健专业范文

老年保健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保健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保健专业

篇1

关键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学徒制;人才培养;老龄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75 -03

一、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人才供需失衡概述

1999年开始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33年左右将到4亿,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度居世界之首,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社会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即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领域。

我国老龄化问题要求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用来适应社会各层面的需要。但目前我国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落后,层次单一,仍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教育体系:在我国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保健等涉老专业的大中专院校不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很少,职业化、标准化、高层次的养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稀缺,严重制约了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福建省未来对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潜力巨大,对从业人员的数量、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提出新要求。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38个,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148个:养老床位数从2005年的1.8万张增加到6.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从4.8张增加到14.96张。各种涉及养老服务的机构增长较快,但人才需求增长比例高于设施条件的增长比例;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老龄化人口的市场消费需求正向高质量和多元化发展,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职养老服务人员中2/3左右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约5万人,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000万)。因此,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学徒制”培养势在必行。

二、推行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培养可行性探讨

“现代学徒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广。德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从娃娃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健全,学历提升和职级晋升渠道相对完善,职业教育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创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国家,主要特点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解决了老龄化发达国家用工问题,同时也是工业强国德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多为研究型理论性大学教育,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无法满足现有工业企业或服务型企业对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难过问题;同时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面对就业,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大幅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刻不容缓。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教育部也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于2015年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地区17个、企业8家,高职院校100所。福建省教育厅从2016年也开始全面放开各专业学徒制的申请,2016年确定6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培育学校。

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建设优势能解决养老人才的供需矛盾。健康养老行业为朝阳产业,养老方式日渐多元化,各种涉老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调查发现,现有涉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护理人员年龄范围为30~50岁,中年妇女,学历普遍较低,受过专业职业教育较少,服务质量很难令人满意;甚至较多涉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为中途转岗人员,有老年保健、管理、服务等的专业知识背景的中高领导很少,这些作为行业领导者急需专业培训来满足快速老龄化社会对具有顶层设计能力的管理团队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养老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除了几个知名院校外,多数院校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养老人才层次定位与现在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多抵饕针对养老机构的人才需要,而急需的养老护理员或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地产、一些高端养老企业如康复保健、养生旅游、心理护理、社会工作、膳食营养干预等的要求兼顾很不够;现有的校内培养方式存在着“象牙塔”现象,实训面对的是“护理人”和冷冰冰的器材,与老年人、涉老企业的设施设备的接触较少,很难真正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和养护技能,这样就很难满足当下“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理念。

如何把企业的资源与高校的优势良好结合,实现政府、涉老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构建福建养老PPP模式,发挥高校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涉老行业企业先进稳定的实训资源,政府民政等部门的政策优势,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才是正确途径。首先,健康养老企业或机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所接受现实人文环境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能直接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践能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培养工作热情,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率;其次,让专业教师到健康养老行业挂职锻炼扩充教师行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引进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壮大,也解决职业院校生源问题;再次,当前受传统观念、职业社会声望低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低。即使是长沙民政学院办学历史有二十多年,但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也仅限二百多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高校、涉老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搭建桥梁,而且深度合作后实现资源、知识、技能共享会促进健康养老行业发展,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

三、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两点建议

一是关于学徒制生源及培养目标的建议: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认为应届新生依自愿原则可遴选为企业学徒制员工,企事业优秀员工可被推荐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学生。签订联合培养合同和就业协议,进行二元育人,优先录取具有高中文凭的农民工子女及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并根据员工能力知识水平分班分层培养。学习结束后,经社会、企业、学校多方考核合格,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发毕业证书。生源定位:1.学院在校生: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根据综合学业成绩择优遴选,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根据企业建设发展要求直接参与面试,签订三方协议合同。2.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推荐内部优秀员工(高中毕业一年以上,初中毕业三年以上),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签订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三方协议合同。3.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推荐的学徒制委托培养人才: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并与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培训培养企业签订学徒制委托培养四方协议合同。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要求生源需高中毕业1年以上,初中毕业3年以上,以三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进行培养。培养在适应养老机构、社区或居家养老、养老地产等涉老行业,具有爱心、公益思想和奉献精神,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老年政策法规、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机构管理等知识,掌握中医药康复保健、心理干预、老年营养咨询与干预、老年护理等老年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能为中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乐、健”(即医疗、养生、护理、快乐、健康五位一体)的涉老专业健康技能人才。

二是“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措施的建议:“学徒制”人才培养最大特色突出企业理念,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是监控和教学标准制定的问题。要保证以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在民政部门-高校-企业学校遴选“双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订课程模块,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的适宜技术开发及标准制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彼此建立教学\行与质量三方督导的监控体系,在学院、教研室二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上,纳入行业企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学院、教研室、企业 “三级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科学、规范、系统地运行监控,保障各方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因此提出几点要求:1.合作企业即教学培训基地的控制。要选择有实力、具有先进设备和管理、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龙头企业,生产性实习场所需覆盖生产、实训、经营等部门,本身具有或在高校帮助下建立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且在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上有投入有保障,发展规划与高校培养人才相适宜。2.师资的遴选。“现代学徒制”的学徒要有“双导师”,分别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师资要有人员互聘制度、双向培养锻炼制度、共同开发课程和适宜技术制度。企业师傅应选行业企业内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企业师傅同教师一样纳入学院教师考核体系;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实训、到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复医疗机构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等多种方式,改善教师实践技能,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事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3.“学徒制”学生培养模式与考核。学徒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因此第一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学年在有资质的培训企业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及顶岗轮训相结合,第三学年进入委托培养企事业单位实习。(1)理论课由学院教师承担,含理论及实践课,教育与考核流程:按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教研室分配教学任务指定教师编制或征订教材按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内容教研室核对授课考核成绩评定成绩上报归档教学文件汇总学期学院、教研室及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顶岗轮训及企业实习由培训或培养企业的师傅承担,师傅、学生共享高校各类实训室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校企共同开发基于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师傅将具体的工作技能按模块包括各类康复保健技能、护理及心理照护技能、营养配餐咨询及指导、养老管理等分阶段传授给学徒,并制作微课堂,将学生学习态度,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等纳入学习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与考核流程:根据专业技能课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模块企业教学管理分配教学任务并聘任师傅轮岗实训授课制作微课堂反复实训阶段性实操考核及成绩评定汇总教学资料收集汇总上报学院师傅工作总结。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学生评价以实习单位为准。

中国老龄化正快速发展,社会对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校企合作式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大力推广,具体如何进行学徒制培养,必须基于福建省健康养老服务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调研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途径探索,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出详细明确甚至标准化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http://.

[2] 黄岩松.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讨[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6.

[3] 吴宏洛.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54-159.

[4] 张俊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J].职教教育研究 2014,(12):52-54.

篇2

据了解,我国老年人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较快,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远远超过社会现代化进程。2010年的健康普查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占77%,其中有59%的人患有多种疾病,最严重者同时身患8种病。这说明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堪忧,因此发展老年人运动保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 我国老年人运动保健的现状

1.老年人保健意识薄弱,慢性病患病比例较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很多慢性病缠上了老年人,但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仍然十分薄弱。事实上,预防大于治疗,只有提高保健意识,在平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防患于未然。但我国老年人中有健身习惯的所占比例较小,乡镇中大部分老年人的娱乐方式都以麻将、纸牌为主,而城市中的老年人大多承担起看管孙辈的重任,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运动保健。

2.我国运动保健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落后

由于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我国用于老年人运动保健方面的投资还十分有限,很多老社区没有健身器材,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也不到位。虽然近年来很多一、二线城市开设了健身房、保健俱乐部等供人们锻炼身体,但很少有老年人去里面健身消费。

三、发展老年人运动保健事业的具体措施

1.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运动保健项目

老年人一定要在谨遵医嘱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有选择地进行运动保健。最好先从柔缓轻度的运动开始,逐渐适应后再考虑加大y度,不要进行剧烈运动。近年来被医疗工作者提倡的是有氧运动,比较适合老年人的有氧运动有步行、慢跑、瑜伽、爬山、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还能丰富他们的娱乐方式,减少脂肪堆积,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此外,肌肉运动与耐力运动也是很好的保健方式,如举哑铃、打沙包、玩拉力器等,这些运动适合身体素质较好的老年人,不仅能够增强其肌肉的耐力,锻炼腹肌、背肌、腰肌,还能有效减少脂肪,预防骨质疏松。但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强度不要过大,应量力而行。

2. 加快老年人运动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

老年人运动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并完善医疗保健中心和疾病预防中心,并引进专业人才指导业务,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研讨会,并监督地方医疗机构的建设。其次,医院、学校、基金会等非政府机构要积极开展运动保健教育活动,既可以通过宣讲会、研讨会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使老年人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强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和医务监督,包括询问个人病史、家族病史、运动习惯等,对有疾病隐患的老年人进行心率、心电图、胸片、尿液、血液、肝功能等基础项目的检查,并根据其体质的不同,提出相关建议。此外,运动保健不仅需要卫生和政府部门的督促,还应有多部门的合作,使全社会都关注老年人保健事业。

3.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除了专业的卫校和医学院,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运动保健的课程或选修课,使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都能提高保健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于专业的医疗卫生院校来说,健康教育体系应具有多样化、规模大、实践性强等特点,将理论指导与医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老年人更有效地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老年人以及社会各界应对运动保健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同时,老年人的运动保健要在充分了解个人体质和身体机能的前提下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安享晚年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篇4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1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1998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11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1.3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年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银发保健品选择品牌集中,但产品针对性不强;保健服务专业品牌缺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另外还有近500种进口产品。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发了针对了老年人的产品,但是从消费者购买情况看,老年人对保健品牌的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名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排行榜表明:从保健品市场总体情况看,名牌保健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脑白金、昂立一号等五个名牌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这些品牌的适用人群方面分析,相关的生产厂家均选择了全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功能性,在年龄因素上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种产品往往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老年群体对真正的银发保健品选择余地并不大。(表1)

而在保健服务行业,针对老年的服务产品并不多。与铺天盖地针对年轻人的健身广告形成反差的是,老年人只能在公园、社区的简易设备上进行自我活动。而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主要有一些政府医疗提供有限的服务,或者是由一些保健品企业在电视或电台进行宣传时顺带的进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研究指出,以庞大的群体基数作依托的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还未启动,还缺乏一个真正专业的品牌提供专项服务,即使保健品与保健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链条,企业还未重视链条的另外一头的商机。

(三)、银发保健品销售:传统渠道占优,零售卖场突出

在银发保健品的销售渠道选择上,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年一项专项调研表明,一些传统的保健品销售渠道,如保健品专卖店、医疗机构等仍然有较高的选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的卖场,如大型超市/仓储市场、商店/百货公司的保健品专柜已经成为不少人选购老年保健品的重要场所,甚至超越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柜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保健品已经从医疗药品范畴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用品,这才能够在平日逛超市、商场时进行选购。同时,这种趋势也为老年保健品企业的推广活动提供思路:适用于日常用品的现场促销展销,也适用于老年保健产品。

(四)、接受度:保健服务超越保健品

在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信任程度较高,传统的食疗观念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产品的多样化,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得各种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在保健品市场推广活动中的大行其道,这严重损害了整体保健品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据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度达到了87%。

在消费者对保健品所持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受国外保健理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通过保健品以外的途径获得健康的思想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低收入因素使得价格相对高昂的保健品无法在老年群体中普及,而健身、养生等成本相对低廉的保健服务相对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因此,保健服务的理念已经在老年人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老年人的保健活动仍处于以自发的公园健身、参加免费的保健讲座等为主初级阶段,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机构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专业服务,例如老年专业健身计划、老年养生生活规划、老年心理咨询等等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服务,并以合适的价格吸引老年群体,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三、现代老年产业——老年旅游行业才露尖尖角

打开报刊的旅游专版,在网络上搜寻旅游信息,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很多关于专门为老年人出游提供的旅游线路,感觉到旅行社已经对老年人“下手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旅游让我更从容”这是一位报名参加老年人旅行团的老年人的感慨之言。不少六十来岁的老人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体力也很充沛,并且还有充裕的退休金,他们都希望在退休以后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夙愿--走进大自然,领略不同区域的民俗风景。

老年人对旅游如此感兴趣,那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旅游处于什么阶段呢?我们可以通过老年人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老年人旅游产业现状。

(一)、老年人旅游行业渐入佳境

1、老年人旅游行业收入逐步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旅游”市场必将越来越大,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年我国旅游业年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包括老年旅游消费。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旅游市场的20%左右,另外根据旅游行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今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将占旅游市场的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2、老年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广泛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旅游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老年游客,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出游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另外一部分是国外老年游客,从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8年以来,在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

3、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逐步提升

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绝大部分旅行社都已经关注老年旅游,他们为老年人推出专门的旅游线路,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旅游生活。但是由于老年旅游有更高的安全、医疗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到成本和操作难度的方面,不少旅行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二)、老年旅游人群特点显著

老年旅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究竟能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吗?我们通过了解老年人的旅游意愿、旅游消费水平、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四个方面透视老年旅游人群的特点。

1、老年人的旅游意愿强烈

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果显示,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旅游成为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

2、老年人旅游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目前老年人旅游市场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老年人消费能力很强,只要旅行社服务周到、细致,他们愿意选择高端旅游产品,目前这部分客户人数正在平稳增长,出境游潜力很大;另一部分老年人出游愿望强烈,可是支付能力较弱,虽然这样,一些大的旅行社往往是以规模效益为生,而这部分顾客恰好是淡季的补充和航线的补充。据北京市的旅行社介绍,旅行社针对时间自由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机动灵活的方式,即顾客报名后不固定时间出游,航空公司根据航班乘客情况调配,有空位需要补充时通知顾客,随时出游,这样只为正常价格的50%至70%,对这部分老年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3、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为“纯玩的、安全的、时间充裕的短途旅游”

“我们现在出去,主要是想散散心,溜一溜,最好能够提供一些医务人员才好呢”这就是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旅游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年龄等情况与其他年龄组旅游人群差异很大,所以其参与旅游活动有几个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旅游目的地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出游的日程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在旅游中没有猎奇的心理成分,他们在做出出游决定之前会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并力求提前安排。(2)以纯玩为主的旅游方式,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旅游人群的购物支出往往占到整个旅程总消费的50%左右。(3)以团队旅行活动为主,往往老俩口结伴而行,对旅程中各种活动的安排,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他们更看中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不同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团提供服务的差异化之处。(4)老年人更看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5)老年人更喜欢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他们希望短途旅游能够减轻不必要的旅途劳顿带来的身心的疲惫。

4、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主要是自己

根据北京几家大的旅行社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6%的老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出国梦”。其余都为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出国旅游。

(三)、老年人旅游行业潜力巨大

从国外老年人旅游的发展历程,展望我国的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老年人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最近一次世界老年人旅游大会的资料,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有47%的人,最近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在国外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另外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7%,而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长11%,他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的日常开销却比年轻人少得多,子女已远离他们,社会保险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许多身体健康者往往选择昂贵的航空和游船来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对比中国老年人群体,我们发现中国大城市,如北京市的老年消费群体,家庭月退休金达到元以上的,占到六成以上。其中将近81%的受访者认为只要生活的充实,高兴,不会过多的考虑钱的问题,他们可以去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

因此从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将为旅游市场带来更大的商机。

四、精益整合发展老年产业

不论传统老年产业还是现代老年产业它们都充满了商机,我们对此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契入老年产业的发展。

1、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陶立群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针对老年人不同年龄结构划分目标人群,提供人性化的“打包”产品和服务是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按照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将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体弱多病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60岁左右,身体基本健康)三个群体,分别对三个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向高龄老年人群主要提供包括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向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自生活辅助品,如电子呼救器、代步器,提供医疗,康复器械、场所、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针对低龄老年人群,为其提供更多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消遣、休养、娱乐的设施和场所。

2、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人养老产业的研究发现,对于发展老年产业应采取福利性产业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老年产业是福利性产业,发展老年产业解决社会问题是能够享受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因此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对老年产业的投资,引入市场机制,保持老年产业的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3、零点前进策略公司认为发挥传统、现代老年产业的多行业共同发展的集聚效应,能够促进老年产业发展。老年产业的整体概念导入、营销手段的运用,使涉及老年产业的诸多行业形成集聚效应,产生更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就像对白领人群的整体产业营销模式,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多层次地引导和满足白领人群的消费需求。这需要在老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协调多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之间互补和替代关系,向目标老年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为老年人提供住宅产品的同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向其提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医疗服务、娱乐健身甚至旅游等相关产品和服务。评论老年产业期待整合

中国城乡正在快速地走向老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已经有力地改变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境遇与经济地位,其中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地位由尊而降的线路说明这一群体所受冲击最大,但在年轻文化普遍强化这一现实中,老人地位的这种变化相对并不被人特别注意。而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意味着老年产业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足以支持形成一种新型的老年产业,或者形成一种有别于服务于其他年龄层产业的生意形态,但是这种变化也并非引起老年产业投资者足够的重视。

其一,现有银行产业领域缺乏有特别强势表现的投资者。相对于针对其他年龄群的投资机构,老年产业领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投资者均相对规模较小,且缺乏持续扩张的鲜明战略。

其二,现有老年产业总体而言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相对于针对青壮年群体的细分化市场策略,老年产业领域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大多针对模糊的整体老人市场、使用含混的整体语言、没有明确的针对细分群体的有力的核心价值诉求。

其三,现有老年产业缺少对于持续稳固的银发价值的文化推崇。相对于追求快速变动的青少年群体,银发族强调维护忠信稳定的价值观众,因此产业经营者不能简单效法现在的所谓时尚炫惑的营销路线。相较于得到极度推崇的年轻化价值观,老年产业领域还缺少以高度创意和强势的方式来推崇银发族的智慧、经验、爱心与包容的文化特性。

篇5

1 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26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600万,分别占总人口的10%和7%,按照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二是老年人增长快,老龄化发展迅速;三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大;四是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五是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六是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到来的。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所以老龄问题被认为将是继环境、资源问题之后,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2 体育专业健康类课程开设情况 

本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健康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健康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健康体检学等。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旨在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培养目标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 体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教学改革 

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特色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中,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可选择性加强中老年相关医学、康复学、保健学等课程的设置,或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加涉及中老年相关章节的授课学时。这些将加强学生理解中老年常见病诊治,掌握相关中老年人群护理、照护相关知识,并能在中老年日常保健、运动保健、养生及相关疾病康复、治疗等方面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为培养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应用性人才提供支撑。 

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课程实施过程,本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课程教学实验、实践、实训的广泛开设,并有针对性加强中老年体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实验实践实训内容的培训。如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增设“中老年人身体结构变化”、“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运动对中老年人身体结构、功能的改变”等内容,使学生对中老年人身体情况的变化及运动对其影响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再如在体育保健别加强“中老年人体育保健”章节知识的讲授、讨论,或举行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相关见习、实习、实训课程,通过深入各级医院康复科、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康复机构、养老院等相关单位开展见习活动,大大开拓了学生学习中老年相关康复、健康、体育保健等方面的视野,尤其是使学生对中老年人体检、运动保健、疾病康复等相关知识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同时在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注重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相关课程为依托,积极开展诸如“按摩比赛”、“中老年运动处方制定模拟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比赛中巩固实践技能,奠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4 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改革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意义 

4.1 为快速进展的老龄化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快速发展的老龄化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现实问题,而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专门人才的配套等却并不完全具备,或者尚处于起步阶段,使之成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短板,这一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健康类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相关课程或内容的教学改革,能为老龄化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配备。

 

篇6

[中图分类号]R1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12-02

现代社会人口逐步走向老龄化,据统计,全球老年人口约有6亿人,中国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并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做好老龄工作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延年益寿,减少家庭、社会负担,让老年人充分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党的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逐步改善,科学文化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人口中超过60岁的老人已逾1亿4千万人,预计到2030~2040年将达到25%,占人口总数的11.2%,即每4个人中有1位老人,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社会的老龄化及老龄人口迅速的发展趋势,卫生事业必须要考虑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对策。

1 重视老年人的价值,将老年医学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老龄化社会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应从老年人的价值出发,发展老年医学事业,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做有为老人。

随着我国老年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凭借其特有优势,创办老年经济实体,特别是众多的老人在从事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教育训练、医疗保健和技工(农)贸结合的经济实体中,施展才华,释放新热,为经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还有许多老年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榜样,树立风范,“老有所为”,体现了老年人的人生价值。由于老年人慢性疾病增多,除非人类寿命的延长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同步,否则,社会的、经济的和道德伦理的医疗保健支持体系将远不相适应。因此,卫生事业的发展亟需将老年医学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既要考虑老年人医疗保健的策略,又要考虑卫生事业迎接老龄化挑战的战略。从根本上说,应根据老龄化进展的特征及趋势,制定出一个发展老年医学的纲领,从卫生事业的总体上和全局上来对待老龄问题。对于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应该做但一时难以见效的措施,应及早考虑加以安排和解决,如老年人医疗保健措施、老年人养老保健经费、老年医学教育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

2 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努力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福利问题引人注目,慢性疾病的终末保健随之引起人们的关心。作为这些保健的目标,人们越来越关心生命质量,也就是说,对老年人的疾病治疗以及保健,不仅是延长生命水平,还要看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满意程度,虽然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但几亿老人的医疗保健及其管理与费用等,其棘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依据我国国情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老年医疗保健应以社区为基础,建立老人设施、老人家庭与从事老人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相互协作的网络。国家要加强老人设施的投建,如发展养老所,建更多的老人医院,逐步改变老年人医疗保健场所少、求医看病难的矛盾,努力适应老龄化社会、老年养老保健的需求。

老年医疗保健应重视中医、中西医结合对老年医疗的研究,尤其重视挖掘和发挥中医中药在老年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作用。

在农村,坚持和巩固合格医疗制度,采取政策引导农村合格医疗提高水平。重视农村健康宣教工作,指导家庭和老人健康养老。

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还要与社会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及大众传播等设施结合,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展老人“心理养老”,努力从社会、心理和娱乐等方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他们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此外,要设法创立老年医疗保健基金。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医迫使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刻不容缓地加以适应和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发展资金。对老年医疗保健事业,要像创建“希望工程”一样,多方募集资金,办好意义在于21世纪的老年医疗保健事业。

3 加强老年医学教育,培养适应老年医疗保健需要的医学人才

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医学成了紧急的社会需求。在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老年医学教育得以重视,医学院校设有老人医学讲座,课程上形成了系统的老年医学教育,老年医学教育几乎横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日本也积极探讨老年保健医学教育的方针、策略,发展老年医学教育。我国已区域性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老年医学教育及其老年医疗保健人才的培养,若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则带来的老年保健工作的实际状态将是不容乐观的。

我国老年医学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侧重于医学教育的改革。在医学教育的内容上,一是增设老人卫生保健课程;二是细致研究跨学科系统性老年医学内容,在教学中作必要的增加,同时,就人类老化和老人保健问题推动细胞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老年临床医学等领域跨学科的协作研究;三是使老年医学教育的内容在医学教育计划中形成一定的模块,系统充实老年医学教育的内容,并保证有一定的教育时间。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新培养的医学人才,具有基本的老年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或开辟老年医学专业,培养老年医学专门人才。在老龄化社会中,老人的医疗保健工作量大且独具特色,必须需要大量的老年医疗保健专家和专门人才。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要以老年医疗保健的客观需求为指导,探讨有关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教育核心、教育计划及严格的评价方法等,确保造就出一批批有志于献身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的合格的新型医学人才。

面临老龄化的挑战,卫生事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相当重大,应将老龄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敬老工程”。

[参考文献]

[1]唐敏. 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0):63.

篇7

北京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使城乡居民享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和养老需求。有利于首都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与健康,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期望健康寿命与生活质量,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型,有利于推进首都老年健康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建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能够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迎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要求,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潮流,是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乱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心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 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 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 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

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急性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篇8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自我管理

为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这在老年慢性病的全程治疗、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慢性病自我管理

1.1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义指的是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通俗一点说,慢性病自我管理即是"在医生的保驾护航下,病人自己照顾自己"【1】。

1.2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模式一方面需要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来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自信心,让病人有能力、有信心自己照顾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在技术上(培训医生),政策、环境、资源上支持医生在日常诊疗时为病人提供帮助,支持其进行自我管理【2】。

2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的构架

慢性病自我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将全部的疾病任务交给病人,而是强调病人也是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之一,与整个慢性病保健系统融为一体。展示了以支持病人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创新性保健服务的框架。从中可以看出此模式整合了病人、卫生专业人员、卫生系统及卫生机构的系统改变、社区资源与政策以及更高层次的积极政策及环境。

2.1老年病人日常的自我管理

老人得了慢性病之后,对待慢性病,有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完全依靠医生,自己对自己的健康不负任何责任。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因为:①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来满足为数众多的慢性病人的服务需求;②绝大部分慢性病是不能根治的,医疗服务只能起到控制或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3】;第二种做法是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去看医生。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因为,虽然病人自己在管理自己所患慢性病方面能做很多,但绝大部分病人毕竟不是卫生专业人员,缺乏卫生专业知识的自我保健不仅不能控制疾病,甚至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⑶

因此老年人对自己所患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焦虑、害怕,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也不能不在乎,任其自由发展。需要在接受正规检查治疗,医务人员的照顾指导下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安全用药,避免诱因,合理饮食,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并且坚持定期复查。

2.2社区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需要社区医护人员与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教给老年人如何更好地与医生合作、与医生交流,使其同时也能从卫生专业人员那里得到正确的、合理的、高效率的服务和支持,将病人的自我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效的慢性病管理的目的。

2.3医务人员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和随访

慢性病自我管理如同一座桥梁,帮助医患双方建立起共同参与管理慢性病的新型医患关系。因此,任何一个慢性病保健服务系统都应将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例行的任务。医务人员应定期回访,建立动态观察机制,让老年病人安心。

2.4卫生系统对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卫生管理系统如何培训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具有良好的服务方式,信息系统的支持。由于许多慢性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管理任务(不良情绪,疼痛,气短,疲劳等症状管理),慢性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社区应首先开展针对老人慢性病的健康讲座,并且对某些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有专人上门讲解,定期连续的服务。

3小结

总之,通过在社区持续开展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让每位老年病人学习到自我管理技能及信心后承担日常的疾病管理任务,加上来自医生及社区的自我管理支持和随访,能使慢性病人主要依靠自己控制所患疾病,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余荣安.我国老年慢性病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86.

篇9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的现状

1.居家养老仍然占主导地位

据市民政局在截止本次调研前统计数字: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1%。近几年来,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增幅7.8%,占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市整个养老服务格局为“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其中90%是通过社会化服务自主居家养老,其余分别为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在社会帮助下居家养老,4%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可见在养老格局中居家养老占有最大格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是养老服务业的核心问题。

2.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少之又少

截至目前,八区享受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有1909位老人,紧占全市老年人口的0.11%。其中:城市1548人,农村361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少之又少。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已经全面展开,城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646个,实现全覆盖。城郊农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54个,达到城郊社区总数11%。6个区(不含呼兰、阿城)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311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室)841个,其中八区505个,十县(市)336个。全市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基本上开展了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托养、老年饭桌、日间休息、健身娱乐、读书学习等日间照料服务。

3.南岗区率先在居家养老设施上建立星光老年活动中心和大管家呼叫系统

全区667户困难老人免费安装了“平安猫”,实现最短时间内直通家人、平台指挥中心、医疗急救单位和互助志愿者,避免独居老人居住和外出发生意外现象,使老年人始终在信息平台监护下安全生活。

4.创新家庭养老模式

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点”。作为全省首批社区居家养老互助工作的唯一试点单位,南岗区在精心打造10个大型星级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老人自治”的方式,投入100多万元,配发了各种文娱物品,每年360元的水电费补贴和老年报1份,建立了200个以热心老人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点”。这是居家养老的一种延伸,也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一种互动,有效缓解养老格局中的不足,使老年人足不离家,满足了老年人的恋家情结,南岗区有近2000余老人参与到互助点活动中。利用这种老年人与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创新以养老互助队伍,结成助老服务对子,为高龄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

5.养老服务产业刚刚起步

截至目前,全市从事家政服务兼营养老业务的企业总计508家,专业从事为老服务的民非组织有9家。服务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以护理、清扫、做饭等为主的家政类六大领域50多种服务;一种是以电子呼叫产品为载体的信息类智能化服务。养老服务受惠老人累计达到30多万次。

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经在全市全面铺开,但在为老年人服务功能上不论是政策方面还是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和不足。

1.服务内容单一

哈市各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诺了比较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多,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另外,老年服务设施规模比较小,档次不高,甚至有些社区没有服务设施场地,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差甚远。

2.社区宣传不到位

社区工作人员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中各涉老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各管一摊,互不宣传,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仅流于形式。

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需求增强

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空巢化非常明显。哈市是建国时期首批建设的一座老工业城市,80岁以上老人达到较高水准,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持续增加。目前,哈市“独一代”父母正陆续进入老年期,他们将成为哈市新增老年人口的主体。这些新增老年人口中八成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受子女的影响,新增老年人的知识文化、价值观念较新,所以养老需求类型和层次多样服务也增强。

4.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都不是正规军科班出身,绝大部分人员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根本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项目延伸和服务质量。

5.缺少综合养老项目

全市各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少医疗护理、精神文化、心里指导、法律援助、临终关怀、急救急助等各个领域的助老服务,导致老年人精神娱乐生活单一,单调。

三、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意见和建议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就必须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各种服务为支撑、信息化为手段,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年人在家里,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养老院般的服务。根据参与调研情况,结合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服务实际,提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意见和建议。

1.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在社区为老年人建设一个长期照护的保障体系

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以政府为后盾。它是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政府应为贫困老年人承担起全方位的所有责任;二是为一般老年人建立一个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政府、社会和个人分别承担合理的责任;三是鼓励高收入老年人、高需求老年人和多种需求的老年人购买商业保险产品,但政府应为他们提供补贴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成员的作用,尤其在服务和精神危机方面应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政府和社会应为家庭成员建立一个完善的踹息机制。

2.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

哈尔滨市各区街道办事处各个社区先后已经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虽然各个社区开设了生活照料服务、但是大部分都成了摆设,没有完全应用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上。因此,首先政府和社区需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个生活在社区内的有需求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理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强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和谐的大家庭中来。乐于接受服务。其次,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敬老爱老教育,教育青少年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援助困难老人的活动,支持并推动社会志愿者义务为老年人服务,在全市形成常态化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3.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开展各项活动

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贯穿到老年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老龄生命的全过程。根据不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样化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标准,主要是指生活照料服务、康复保健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只有健全这些服务内容,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六项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及特殊照料服务。(2)康复保健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3)法律维权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利的服务。(4)文化教育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5)体育健身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6)精神慰藉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邻里结对、相互关爱、临终关怀、心里指导等服务。

有了这些服务项目,社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文娱活动,开展一次医疗咨询,举行一次专题讲座,可以涉及低碳环保、养生保健、文化遗产、信息技术等多个主题。这些活动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们的生活不再枯燥、寂寞,展现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生活得幸福、精彩,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实现了“10分钟养老服务圈”。

4.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还要做好“一键通”建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解决好居家养老问题,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长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个社区开展“一键通”建设服务,整合各方力量,组建“一键通”后台服务队伍。能使全社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从而增加幸福指数。有了“一键通”服务,也方便社区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加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资金投资力度

居家养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民生工程,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和社会公益事业,不是民政一个部门完成的事业,政府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中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中来,并给与政策扶持,提高政策吸引力。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

篇10

宜春市老年护理现状分析首先是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乏。据统计,我国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占老年人口的19%。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以宜春市为例,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已设置了医学专业的学校均无老年(医学)护理专业,只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了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但专业性不强,导致无法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专业护理,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其次是老龄人对医疗护理保健需求增加。医疗卫生保健、老有所医是老年人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需求,由于我国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庞大的老年人群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导致对卫生服务需求激增。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出现慢性、进行性、退行性的变化,易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服务,同时,老年人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老年护理不仅是单一的疾病护理与生活照顾,而是更深层次的掌握,以维持老年人最佳功能,使老年人无病长寿,身心健康,缩短老年人被照料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最后是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意味着在老龄化到来的同时存在另一个社会问题(家庭小型化),从而导致“空巢老人”现状尤为突出,三代同堂家庭的减少、“421家庭”的增多,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继续,养老服务更多依赖于社会。但社会卫生服务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全部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例如一些仅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的老年性疾病患者却选择在综合性医院就诊,导致综合医院床位不足,加剧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2改进宜春市老年护理工作的三大对策

2.1实施整体护理进入老年期

常常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丧偶、疾病等突发事件,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心理伴随生理功能的衰退会出现老化现象。因此,老年护理工作者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服务,树立整体观念,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更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统一,做到保健护理、生活照料、精神呵护同步到位,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2.2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扩大护理教育规模,缓解护理人员缺乏状态。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市场空缺很大,医学院校可根据就业趋势开设相关老年护理专业,加快老年护理教育,突出人才培养建设,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加重老年护理课程比例,突出老年护理特色,注意与老年人健康需求紧密结合,使老年人和老年患者的整体护理进入到医学护理专业人才的常规教育中。

2.3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强化

家庭护理,建立健全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如特殊护理中心、老年人日托所等机构。积极推行主动服务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院,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居家养老的照料体系,比如社区老年公寓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的优点,既方便,又减轻了老年人子女的负担,还解决了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同时要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老年护理机构,将闲置的场所等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化的老年护理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护理服务。

3老年护理在构建“宜居宜春”中的积极性作用

3.1有利于促进“宜居宜春”和谐稳定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老年护理工作,完善养老体系,倡导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相结合的老年卫生保健系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3.2有利于提高“宜居宜春”整体形象

宜居城市不仅要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社会秩序、覆盖率高的社会福利,更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和配套的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吸引人们前来定居。在“宜居宜春”建设中,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普及老年护理知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区化,不仅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能使老年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发挥“余热”。

3.3有利于丰富“宜居宜春”品位内涵

篇11

[关键字]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养老需求;社工介入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2-0086-04

种种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迈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且农村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均远远大于城市。虽然国家已经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完善,但是,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仍然普遍面临着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精神情感慰藉等需求无法满足的现实问题[1]。要想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妥善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问题。然而要解决好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养老政策的支持、有关法律的保障、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而且需要我们了解农村老年人真正的养老需求,进而分析他们的需求类型,了解他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原因,寻求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探索尽快建立起以需求为本的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模式[2]。

一、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类型的评估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长期以来,生理需求都是人类生命中最基本的需求,即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水、食物、睡眠和生理平衡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不断退化,生活上的困难变得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无法生活自理。例如做饭洗衣、清理房间、外出行走等等,这些在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在很多老年人那里却成了重大困难。另外,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差,长期失眠必然导致他们生理的失衡。因而要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唯有先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达到农村生活需要的基本标准,然后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他们较高水平的需要[3]。

(二)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

医疗保健需求是指对自身的安全、自身稳定的生活和自身免受病痛折磨等方面的需求[4]。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如果医疗保健需求没有达到他们所要求的标准,那么他们就会缺乏安全感。当下,我们许多人都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同样,农村老年人也时常被这一问题困扰。随着他们年龄一天一天增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必然导致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要求对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遇到的医疗保健需求重点关注,以便于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工实务时能更好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抚慰需求

情感需求是比生理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是指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际关系的需求。当人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导致不能够集中精力,做事效率低下。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情感需求则主要是指对其精神的抚慰、情感的慰藉。在农村,老年人因为伴侣去世、子女外出务工、周围人际关系疏远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性格日益孤僻,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减少,从而形成失落感、孤独感。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年人的亲戚与朋友要及时和他们沟通交流,给予老人以精神抚慰、情感慰藉,以此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二、以需求为本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专业拥有多元化的工作实务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相关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了一套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是以尊重生命、维护平等、保护自由、尊重隐私、尊重案主自决等作为专业价值,强调以人为本,以案主为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5]。

(一)个案工作的社工介入

个案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中是比较早的工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方法来解决个人的生理、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等问题[6]。结合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问题,建议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动多和农村老年人聊天,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诉说,以便能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类型,为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7]。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运用心理社会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问题。例如对于日常生活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定期进行入户帮扶;对于医疗保健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当地民政部门,让其协助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对于情感抚慰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定期与其沟通交流或让其子女多予以关心,以此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让他们得到情感的慰藉[8]。

(二)小组工作的社工介入

小组社会工作是建立在群体基础上的一种工作方法,它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充分沟通交流及相互分享来激发组员潜能,改变他们的态度与行为,促进组员社会功能提升的过程和手段[9]。例如很多缺乏情感慰藉的老年人都有着共同的需求,针对他们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支持小组、交流沟通小组、互惠模式小组以及兴趣小组等,让农村老年人在社会工作者专业的方法指导下,在小组内沟通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能、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小组工作减轻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体味到他人的关心与尊重,使他们的情感慰藉需求得到满足。

(三)社区工作的社工介入

社区工作通常是以社区与社区成员为对象开展的工作,工作者以专业的方式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与互助[10]。根据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界定,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模式、社区照顾模式等来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问题,在进行服务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联络者,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沟通,除了建议政府加强农村养老院的建设外,还可以自行联络社会组织来修建养老院,努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场所,让农村老年人也能像城里老年人一样生活在养老院里并能享受到专业人员的照顾;二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治疗者或资源中介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当社会工作组织自身没有能力治疗时,社会工作者则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联系医疗机构,让医疗机构为其治疗;三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精神抚慰的需求,对于有子女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其子女沟通,建议他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对于子女因工作而居住较远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到老年人家中开展活动,给予他们心理治疗和辅导,从而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慰藉。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视角研究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社工介入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需求进行了界定和评估。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时应该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本,秉承“助人自助”的宗旨,让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能尽快享受到较好的生活环境,过上高质量、高标准的养老生活。以需求为本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为我国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养老问题时提供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殷 俊,陈天红.从老年人需求结构视角探析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J].求索,2010,(12).

[3]郭 平,陈 刚.2006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姚学丽.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城市养老方式研究 ――以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老年人孤独问题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2005.

[8]许莉娅,童 敏.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篇12

一、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体系

我国目前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无论是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情况,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大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厚生劳动省老健局所做的全国老年服务需求调研显示,无论是老年人本人还是其家属,希望在家接受服务的比例都最多,分别占70%和76%,希望入住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机构的比例不足一成①。在我国,根据规划,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满足97%左右的老年人在餐饮、物品采购、日托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日常护理、休闲娱乐、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生活服务业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尤其吸纳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比如,北京有数万家加盟服务商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提供服务,社区内的小型托老所也是供不应求;广西柳州市社会服务中心吸收了300多家服务商加盟,为两个城区的老人每年提供2万人次的服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范围内的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志愿慈善类、为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驻地内的学校、小型托老所等机构以及家政服务公司、餐饮机构等各类服务性企业等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引入企业和机构,开发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各地市普遍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或老年热线等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二是通过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和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加盟。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和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各地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城乡社区老年人的重点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扶持覆盖和辐射若干社区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日间照料、心理咨询、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养老服务需求量大的社区,由街道、乡镇为中小型服务企业提供联系运营场地、租金优惠等扶持。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质量。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居多,大多属于劳动力净流出地,农村留守老人多,所以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增强护理功能,提高运营效益,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将之纳入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的统一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向农村社区定时输送专业的护理服务培训和指导、心理疏导和咨询等服务,加大政府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互养老服务设施的专业运营管理岗位的购买力度。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大财政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并保证持续、稳定、逐年递增,通过向特殊困难老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等形式引导消费习惯、促进市场竞争。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向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和家政服务企业购买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内资源互通,满足社区居家老人急需的居家送餐、上门护理、心理疏导等需求,活跃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二、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

2013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300万,到2025年每年将增长100万人;2013年,失能老人3750万人,每年约增加150万人,慢性病老人和空巢老人持续增多,2013年均突破1亿人。高龄老人高血压、心脏病、骨科病、支气管炎、中风及脑血管疾病高发,且病后康复过程较长,对于高龄空巢的患病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患病导致半失能、失能的老年人而言,最具有刚性需求的服务就是老年护理服务。护理服务是介乎于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服务类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从发展医疗服务的角度,提倡发展护理服务,提出“各地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此外,还专门从“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的角度整节论述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二级医院床位周转率低,占床现象频发。这说明二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可以实现转型。

大力发展专业护理服务,应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并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向养老护理领域转型。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在人口居住密集、医疗资源过盛的城市地区,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整合发展,一般不批准新增医疗资源,适时适量地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转型成为老年护理院,或者将部分医院床位调整为养老护理床位,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管理团队和医护人员向养老护理机构流动,强化临床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相互配合。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老年人享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档案、健康管理、一般性体检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三是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对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新办养老机构申请要提供医疗设施配套情况证明,鼓励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的设立及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符合同等条件情况下给予优先审批。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以及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聘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在科研立项、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

三、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一直存在着人才瓶颈,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均严重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岗位将达到1000万个”,到2015年末,我国共需要培训养老护理员100多万人。但目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数万人,以现有的培训设施和能力,全国每年培训和鉴定人数仅几千人,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人才和团队的培训更是极为缺乏。为此,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各种档次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教学、实地培训和职业鉴定等服务,不仅能够解决本地养老服务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还能够为周边地区储备技术、培养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点发展:

一是发展养老护理专业教育、培训、认证、就业一条龙服务。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和运营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加强护理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医院等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实现教育、实训、认证和就业一条龙服务。探索借鉴师范学院培养机制,免除护理专业学生学费并实现定向就业,为偏远、农村地区留住专业人才。具有执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和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二是推动形成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基地。依托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的设立,在多个地区打造若干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综合基地。创新发展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娱乐、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培育若干融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品牌。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定期在岗培训,对服务规范、优质的养老机构授予行业培训资质,允许从事护理员培训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率先开展远程护理培训业务。为解决“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民政部2013年开始开展全国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工作。配合这项工作,鼓励各地具有行业资质的企业和机构,在配合教育培训和在岗实训的前提下,开展远程培训业务,将护理知识、教学视频等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广泛传播,并配合政府开展职业认证社会化综合测试,选拔自学人才。鼓励行业龙头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为一线服务机构输送管理人才。

四、大力发展老年产品用具市场

与老年人相关的用品,既包括与老年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用品,也包括与老年人最关心的健康养生息息相关的医疗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养生保健品、康复辅具等。长期以来,老年用品市场并没有被市场重视,这是由于市场对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行为预期不高,并没有开发出针对性的市场门类。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年人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符合需求的老年用品。为此,应着力从基本生活用品和生活设施、食品药品、康复辅具、金融产品等几方面加大老年用品市场的开发。

一是着力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需要,支持和激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政府引导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宜居城市等适老型公共环境和设施,对企业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管,要求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是引导和规范老年养生健康产品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引导保健品市场进行有序竞争。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加快康复器具国产化进程。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康辅用具和产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人家庭采购必要的康辅器具,引导国产用具的推广和普及。

三是引导和规范老年金融产品市场。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五、探索发展与旅游业结合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业

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意识显著增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养生主要是追求健康、少生病,除了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以外,旅游度假、文化休闲、绿色生态、医学保健、养老地产等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立起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服务本地、辐射全国及海外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努力打造多个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在长寿之乡、养老服务和旅游服务可以捆绑发展的地区,多元化打造一批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基地,推广康复理疗、中医食疗、休闲养生、艺术鉴赏、文体表演、商业餐饮等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老年人分时养老和旅游度假。推动发展老年旅游产业,在各地旅游景区推广为老、助老服务设施,加强爱老护老宣传,开发适合老年消费者的中医药特色养生游、健康体检游、绿色生态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各地政府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发展围绕科学养生的中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科技支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实施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等保健养生工程。充分挖掘中药材主要产地的资源优势以及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医药文化,培育依托中草药等进行保健护理的特色养生服务产业。

三是推动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养生保健协会在市场推广、健康教育、观念普及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老年宜居社区、养老地产建设,推广为老、助老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营造方便宜居的生活和公共氛围。鼓励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或者在养老服务机构周边开发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地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注:

篇13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以培养普通临床护理人才为主,尚未设立专科护理制度,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老年护理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认为老年护理只不过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技能。很多职业院校即使开设老年护理课程,由于师资、办学条件限制,教学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高校至今缺乏对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深入的研究[5],教学效果远远不能适应健康老龄化的历史使命。

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即走访、召开座谈会形式,对济南市20家左右的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这些就业岗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如下图:(略)。

2.老年护理的培养目标。根据老年护理岗位能力的需求,召开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参加的座谈会,确定老年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老年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老年医学、老年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养老服务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护理工作;具备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的能力;具备在社区医院对家庭中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和保姆进行老年护理专业技术指导的能力。

3.老年护理课程设计的特色。按照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原则,围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老年群体的突出健康问题,老年护理的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四个结合”的特色。①中西结合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祖国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中医在调理人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治疗亚健康有独到之处。对于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起到奇特的疗效。②身心结合即身体保健与心理保健相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老年人在家庭当中从家庭支柱转变为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角色,退休以后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功能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机体的老化,表现出老态龙钟,甚至有的老年人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这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引起老年人心理的变化,严重的会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悲观失望、否定生活的意义等一系列负面心理。因此我们对老年人的护理既要注重身体健康,又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③药食结合%即药物治疗和食物治疗相结合预防和治疗老年病。现代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来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通过调节平时的饮食的种类、方式方法,结合药物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疾病致病因素,延缓衰老的目的。④静动结合%也就是静养和适当的文体活动相结合。老年人需要凝神聚气的静养,但是更需要与愉悦身心的文体活动相结合。

4.老年护理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老年护理“四个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开设基本技能课、核心技能课和拓展技能课。基本技能课涉及老年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核心技能课即老年护理核心能力课程如:老年护理技术、老年保健技术、老年营养和食疗、老年体育、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用药等。拓展能力课程包括伦理、礼仪、老年公寓管理与运作、沟通与交流、养老保障制度。体现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通过三年培养,使学生具备综合能力、职业素质、人文修养,全面掌握老年护理技能及老年服务机构管理能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为就业服务、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考核评价。借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考核中兼顾基础能力、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价值观,分为三种形式来进行。①两个主体评价相结合。学校和养老机构为两个独立的评价主体。学校评价实行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老年公寓实习。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做出综合评价。②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实践评价为主,理论考核评价为辅。实践考核明确扣分细则,强调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实践技能考核占学期考核成绩的70%,理论考核占30%。③阶段性评价和毕业评价相结合。在校期间,实行学期考核,学生毕业时,由老年公寓和学校共同完成毕业考核,以实践考核、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

老年护理多元化人才培养

篇14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医学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2.0;R-058 [文献标志码] A

在老龄人口比例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医学院校图书馆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可满足老年读者的健康信息需求。

1.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中叶出生的人已逐渐步入“银发时代” 。为顺应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各国图书馆纷纷开展了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为目的服务。西方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在为老年人服务中起着带头作用,制定了图书馆为老年人提供信息服务的指南等。我国图书馆界起步晚,现阶段的老年读者服务主要集中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而对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关注不够。一般老年读者都患有这样或那样的慢性疾病,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所以,医学图书馆通过向老年人提供健康信息服务,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和生活质量。

2.医学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优势

2.1丰富的医学文献资源

医学院校图书馆馆藏是保障临床、教学和科研的医学专业图书,也有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和养生保健、用药常识的科普读物。医学图书馆应积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为老年人提供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信息。

2.2专业的信息咨询人员

医学图书馆馆员大都具有医学背景和丰富的学科知识服务经验,能够快速、 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并提供专业的健康信息服务。

3.医学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途径

3.1基础服务

3.1.1开放医学文献资源

医学图书馆应积极开放其医学信息资源,医院图书馆则应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和拥有大量老年患者基本信息的优势,为老年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医疗保健、 康复等知识,满足他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提高防范疾病和应急处理能力,实现阅读辅助治疗的目的,最终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医学院校图书馆则可以借鉴公共图书馆的一些做法,积极向社会公众开放馆藏医学文献资源,使老年人在阅读中提高健康信息素养。

3.1.2提供健康信息咨询服务

医学图书馆可以利用学科馆员的专业优势,帮助老年人准确搜集、学习和理解其获取的健康信息,满足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

医学信息资源丰富,更新快,但一些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有限。因此,医学图书馆可根据老年人的信息需求,分专题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如对老年人高发疾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急救技术、健康饮食、合理用药、医疗机构等,编辑成知识小册子,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医学图书馆还可以根据近些年传染病频频暴发、食品安全屡屡出现问题的情况,适时编撰、印发专题教育小册子,提高自我防卫意识和能力,避免出现恐慌。

3.2.2开展健康信息素养培训

国际上有人提出,现代人应具备一定的健康信息素养的目标,而很多老年人对大量纷杂的健康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评估能力不高,经常导致错误的健康行为。医学图书馆可通过举办健康信息素养讲座,传授、搜集、 甄别和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或录制在线健康教育节目等形式,提高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

3.2.3开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图书情报研究机构信息研究学会等进行用户健康信息系统研究和建设,为用户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健康系统实验和分析中心开发的系统不仅具有一般的信息服务功能,还有交流服务和分析服务,请相关专家解答用户的提问,甚至跟踪用户的健康状态并辅助进行医疗决策。我国医学图书馆也可以设计和开发与此类似的医学信息服务系统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健康信息服务。

3.3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拓展服务范围

3.3.1与社区工作站合作

老年人需要了解与自身健康相关的医学知识,但又没有能力去图书馆。针对这一人群,医院图书馆可以与社区合作,从社区或医院了解其健康信息需求,上门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3.3.2与通讯公司的合作

由于手机的普及,医学图书馆可以和通讯商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合理用药等方面信息。

3.3.3.与老年组织合作

目前,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逐渐健全,如老年大学、 老干部局、 老年协会、 养老机构等。这些老年组织在老年人心中比较亲近,医学图书馆可以跟这些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